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7号文库
浅谈小学数学课中的探究性学习策略
编辑:落日斜阳 识别码:16-684163 7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9-09 13:50:23 来源:网络

第一篇:浅谈小学数学课中的探究性学习策略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策略

作者姓名:裴炳周工作单位:淇县黄洞乡柳林中心小学

联系电话:***

邮政编码:456750

教育家叶圣陶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让学生知道怎样学习。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在《智能的结构》中倡导学生的学习方式应以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为主。新课程改革很关注对学生探索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探索性学习;认为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学生亲自参与、丰富、生动的思维过程;要让学生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因此,新课程改革把指导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作为改革重点之一。那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呢?下面我就结合教学经验谈几点自己浅显的体会。

一、创设教学情境,诱导学生探究意识

兴趣是探究的起点。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儿童年龄小,见识少,好奇心强,对未曾见过的事物或现象都感兴趣,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1

认知规律等因素,抓住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通过各种途径创设与教学有关的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教学情境和氛围,指导学生自发地去探索、发现问题,孕育探求动机,使其产生跃跃欲试的探索意识,乐于去探究。

课堂引趣,一要“精”,要根据所学内容,创设一个引人入胜的情境或布谜设障。在学习《认识人民币》一课时,我先让学生猜一猜老师带来了什么礼物?猜来猜去,没猜对,学生一下子来了兴趣,想知道老师到底带来了什么,然后我出示了储钱罐。二要“妙”,开课引题,要具有延伸性,这样导入新课,既能激发兴趣,又能创设悬念,使学生自然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动,为探究学习巧设铺垫,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二、优化师生关系,营造学生探究氛围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只有心理安全才能导致心理自由,也才能导致学习的创造性。”教学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欲望。因此,建立平等、民主、友爱的师生关系,创设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是学生主动探究的前提条件。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平等愉悦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做,勇于、乐于展现自我,从而保证学习活动顺利、高效地进行。这就要求教师开放教学环境,优化师生关系,将课堂还给学生,将自主还给学生,激发学生自己去学习数学,去研究数学,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发表独立见解,敢于与教师

争论,与同伴争论,营造一种积极、向上、自然、和谐的探究氛围。

三、注重合作交流,提高学生探究能力

合作探究是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重要形式。通过小组合作充分展示自己的智慧并进行交流,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在合作探究中,学生的不同智力水平,不同思维方式经过交流整合,有的得到修正,有的得到提升。小组讨论合作时,教师不是一个旁观者,而应积极参与到学生中间,这样既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讨论情况,还可以密切师生关系,真正做到学生的合作者。但在实际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弊端。如:部分学生只跟在别人思维后面走,没有独立见解,很容易形成思维的依赖性,这有待于教师及时地发现、调节、解决。另外,我在实践中总结出,一节课小组合作的次数不应出现太多,时间长了会使学生厌倦,不利于培养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小组合作要限时限地,从实际出发,让学生真正地乐于合作。学数学的过程,其实也是学交流、学合作的过程。学生间的交流、合作效果如何,取决于学生是否掌握了一定的合作技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技巧,通过训练让学生学会“听”、“讲”——别人发言时,注意力要集中;别人说的和自己想的不一样,要在肯定别人的基础上讲自己不同的想法;别人提意见时,要先听,再讲自己的理由。如:在教学左右一课中“摆一摆”时,让一位学生在台前根据要求摆,然后让其他同学向这位同学提问题,这位同学回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怎样表达意见,而且学会了怎样倾听别人的想法。

四、鼓励动手实践,体验学生探究乐趣。

新的知识观与学生观认为学生本质上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主动建构知识,因此在指导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要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尊重学生意见。鼓励学生动手实践,积极进行探究,体验探究的乐趣。如:在教学《圆柱和圆锥的体积》一课时,为每个学习小组准备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和一堆沙土,让学生先猜想,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和圆锥的体积有什么关系,然后再说一说如何来验证猜想,最后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把沙土先装在圆锥里,然后再倒进圆柱里,如此进行三次,圆柱被装满了,为此学生得出了一个结论: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在实践情境中,学生探究活动的经历、体验、深刻回忆可以成为他们以后人生道路不断追求成功、不懈探索的原动力。

五、在探究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心理学家认为: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欲望和需要。当学生通过探究,终于解决一个对他们来说是新奇和富有挑战的数学问题时,他们能从中体验到一种成功感,这是一种强有力和令人愉快的情绪体验。学生一旦有了这种体验,就会产生再次体验的愿望,才会保持足够的探究热情,产生强大的内部动力以争取新的更大的成功。教师教学时应针对差异,精心设计,分类指导。课堂上,简单的问题让后进生回答,简单的习题让后进生板演,答对了,给予热情洋溢的表扬;对优等生要鼓励他们求异创新,培育创造思维火花。另外,学生对探究成功的体验还来自于教师的评价,教师的一个微笑,一个眼神,有时也

是对学生进行探究的莫大鼓励。在探究过程中,充分淡化结论的正与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评价实行多元化,不仅关注学生学到的知识、技能,更注重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价值观。坚持指导性和激励性的评价原则,使评价贯穿于整个活动过程,通过评价指导学生的探究,注意使用激励性语言,既使学生普遍获得成功的体验,也使学生看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通过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评价信息的能力及与他人合作共事的能力。

总之,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的探索活动贯穿始终,教师在其中发挥应有的组织、引导作用,并亲身参与学生的探索过程。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探究的机会,给予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机会和放手让学生探究的空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使学生学会在复杂的环境中运用探究科学的态度去认识、发现、创造,以适应未来终身学习的需要,实现学习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篇:论文《小学数学课中如何进行探究性学习》朱志伟

小学数学课中如何进行探究性学习

安阳市安阳县洪河屯乡崔未炉小学朱志伟联系电话:***

内容摘要:随着新课程教学的不断探索,我国的教育现状有了很大改观,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反馈交流、合理评价”是引导学生学会“探究学习”的有效途径。

知识是在问题中产生,在问题中升华,在问题中收获的。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且产生寻求解决问题的愿望,最后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是探究性学习的关键。

探究性学习包括这样几个方面:

1、这个问题通过探究可以得到答案;

2、采用各种方法、通过各种途径去解决问题;

3、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4、能运用适当的方式表述答案或探究成果。5“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的区别在于从问题出发;

6、重学习过程;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各有所获。

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自主探究”获取知识,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使学生学会并会学,已经成为共识。但如何组织教学才更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 使学生逐步学会这种学习方法呢?经过不断地尝试,我认为“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反馈交流、合理评价”是引导学生学会“探究学习”的有效途径。

“探究学习”以变“教我学”为“我会学”、“我要学”为核心目标,是在教师引导下,师生共同参与,全方位展示数学思维过程的一种学习方法,我们应该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探究方法,展现数学问题的提出过程,解决方案的制定选择过程以及探究数学结论的发现、论证过程,逐步形成学习数学的能力和技巧,优化自己的学习行为。通过引导学生“探究学习”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获得了学习方法,更有效地进行学习。

一、创设情境,明确探究目标。

创设情境,启发和激励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是引导学生“探究学习”的前提条件。创设情境就是由师生共同去构建一个“认知平台”,以情境的创设,去激活学生探究学习。它要做到使学生有问题令人困惑,有悬疑引人思索,使学生带着困惑和悬疑兴致盎然地在不断观察、研究、交流的学习活动中有所发现,寻求解决问题,达到学习目标的途径与方法,从而满足他们做“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心理需求。

(一)、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探究性学习是以问题为导向,通过提出问题,促使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以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促进学习者卷入学习;通过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促进学生开展积极主动的学习活动。在教学实践中,我感到学生在讨论问题时的思维最活跃,也更能激起学生探索学习的愿望。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为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所以我经常采用提出问题的方式创设情境。这些问题有些是教师精心设计的,有些是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可以来自生活,可以来自课本。

例如:在“学习三角形内角和”一课中,有的同学通过原有知识知道了直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这时,同学们就提出: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度呢?这里通过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让学生在情境中去发现问题,提出他们想提的问题,提出他们感兴趣的问题,从而激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在他们的内心深处有一种强烈的需要,那就是急于想知道: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度呢?正是在这种强烈欲望的驱使下,下面的探究活动才显得更具主动性和思考性。

有了明确的问题,学生就有了探究学习的目标,这种学习就成为学生内在的一种需求,能引起学生探究学习的愿望,学生不在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一种主动的探索过程,这样的探究就更有意义,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

(二)、在游戏中,创设情境

游戏是学生喜欢的活动方式,为教学所用,寓数学知识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之中,开放教学内容,创造性地应用教材,使教材走近学生,真正成为学生探索学习和创新的有力凭借。教师要善于把教材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践联系起来,挖掘学生身边蕴藏的许多熟悉、新奇有趣的数学问题。

例如:在“游戏公平”的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学则自己喜欢的游戏,并根据游戏的人数等条件设计对每个人都公平的游戏规则。这样一来,既充分抓住了学

生的兴趣,又能使学生迅速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激起了学生参与探究的热情,从而达到了使学生真正地参与到学习中的目的。

(三)、利用故事,创设情境

“商不变的性质”在小学阶段是很重要的的内容,在教学中,学生常常会背,但不会灵活运用。为了激发学生兴趣,进行知识的巩固,加深学生对性质的理解和灵活的运用,在课上我给大家讲了下面这个故事:有一天,饲养员给一群小猴子分桃子,对小猴子们说:“我这有100个桃子,平均分给10只猴子”,小猴子们听了很不高兴,嫌给的桃子太少了。饲养员想了想又说:“给你们200个桃子,但要平均分给20只猴子。”这下猴子们高兴了。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都笑猴子太傻了。通过故事情境的创设,老师巩固了教学中的重难点,使学生在轻松中对“商不变的性质”有了更深的印象和理解,为今后的运用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自主探究,获得思维方法。

课堂教学不该由教师主宰,应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思维的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发现、再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过程,使学生在探究中发现问题,在探究中深入思考,在探究中获取知识,在探究中掌握学习知识的主动权。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培养学生独立分析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的目的。

引导学生学会“探究学习”的方法:

叶圣陶指出:“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达到不需要教,就是要教会学生自己学习的本领,让他们自己学习一辈子。”“探究学习方法”是指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学生为实现某种学习目标所采用的一些相对系统的学法和措施,它是由多种具体方法优化组合而成的一种系统化的学习方法体系。因此,在自主探索的教学中,要结合具体教学内容,突出数学探究策略的指导,并逐步使学生熟悉和掌握这些方法,为学生将来的探究和创造打下基础,教会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1、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进行探究。

数学教学是在观察、实验、推理之间寻求发展。将观察实验法引进数学课堂,把一人演示众人看的方式,变为人人参与实践、个个动手操作的学习方式,使学

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并使他们在“探究学习”的活动中得到满足,创造的潜能得以发挥。

2、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探究与合作探究。

(1)、独立探究。对创设的问题情境,首先引导学生个体独立探究,解决问题。例如:证明“三角形内角和180度”时,引导学生独立对新知进行探究。我是这样设计的:课前发给每组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各一个,要求同学们通过撕拼、折叠、度量等方法独自操作,独立思考。从而证明自己的猜想。

(2)、合作探究。课堂上,提出问题后,学生独立探究遇到障碍或无法解决时,产生合作探究的愿望,进而实行群体合作。在合作探究交流合作中,个人可以得到启发,克服思维的障碍,开拓思路,促进思维创造性的发展。

例如:学习“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时”学生用不同长短的三条边组成三角形时,学生会主动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有的拼摆、有的记录。通过合作,将探究时的所有发现进行汇报,老师再进行引导小结。这样的合作探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时,应明确指出:尽量独立探究,当独立探究不能解决问题,进行合作探究。独立探究与合作探究不是孤立的,学生在独立探索时,可以根据需要,随时合作,力求个更好的解决问题。总之,引导学生学会探究学习,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我们只有更新观念,在教改中不断探究,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肥沃的土壤,学生探究学习的幼芽才能够茁壮成长,真正成为探究活动的主体,学会探究学习的方法。

(3)引导学生学会在“探究学习”中交流。

探究学习离不开交流,课堂交流十分必要。为了提高合作交流的有效性,教师要重视合作技能的培养:听的技能、说的技能、交往的技能、策略的技能。

在学生个体独立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内或班级集体范围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和过程。学生在这种信息的交流和共享中得以不断打开自己的思路,反思自己的思路,发挥集体的智慧,使每个学生点点滴滴的思维火花成为

大家共享的资源,从而揭示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在讨论、交流中,学生处于一种宽松的气氛中。这种放松的状态是学生思维最活跃、最便于学生再创造的状态。

三、实践运用,增强应用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让学生在探索中了解实际问题中的各种关系 ,进而将现实问题用数学关系表示出来,这对学生数学意识的应用意识的培养和数学思维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教师设计练习,不仅要有利于帮助学生巩固、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及实践能力的培养。

例如,学习了小数四则运算的,可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找一找小数,通过学生在超市买东西的经验,让学生运用自己收集到的信息编出教师规定的应用题,并互相解决。学生们兴趣极高,这样的实践活动既复习巩固了所学知识,也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学习了游戏公平,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游戏规则。这样一些开放性的实际问题,有利于学生感受数学的价值和意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过程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交替、循环的。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和学生实际出发进行探究活动的设计。在强调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的同时,不能排斥包括接受式学习在内的其他学习方式。事实上,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和培养学生的能力。

探究式教学使教师角色由过去的“台前”走到现在的“幕后”。只有安排好适当的情景,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由观众变为参与者。学生获得的知识是亲知,而不是闻知,是切身的感受,实质的理解,是可以凭此而参与科学探究的知识,而不仅是应付考试的死记硬背。因此,探究性学习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

1:《新课程标准》

2:《新世纪中国教育文论》

3:《创新教育文荟》

第三篇:探究性学习策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探究性学习策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中有哪些策略方法? 请认真回顾《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方法的五个问题》这门课,请结合教学实际谈谈自己在小学语文教学

探究性学习是在新的教育理念支配下的一种学习方式的变革,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及日常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探究性学习,既可以是一种综合实践活动,也可以是一种学科教学模式,是一种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

基于以上理念,笔者认为,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应该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主动学习语文知识,在掌握知识内容的同时,体验、理解和应用探究问题的方法,培养语文创新能力的一种活动。探究性学习是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我国著名教育家袁振国教授指出:“文科教育的过程,是精神享受的过程;是提高生命质量的过程;是体验和提升生命价值的过程;是感悟自由精神的过程”。为了贯彻这一理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构建探究性学习策略。

(一)、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

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需要一定的环境氛围,因此,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应“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每个孩子多鼓励,让他们从中体验探究性学习的乐趣和成功。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探究氛围。

传统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传授与接受的关系,很难形成互动、合作的氛围。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为探究性学习创造宽松的环境。”

2、灵活采用多种教学辅助手段,营造探究氛围。

恰到好处的教学辅助手段更利于激起学生的无意注意,如多媒体形象直观的特点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氛围容易营造。因此,可根据教学的需要适时地借助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再如开辟第二课堂,在学生中成立文学社、摄影组、宣传组等课外活动学习小组,教师充当参谋和观众,为学生营造探究的氛围。此外,还可以开展实践活动,如在教学《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时,请学生亲自做实验验证伽利略的话的正确性等。无论采用哪种手段,教学活动不能只是满足和迁就学生眼前的兴趣和需要,否则,学生获得了感官的愉悦,却学不到知识,得不到真实的发展。正如中国台湾学者欧用生所指出的,这种所谓的愉快教育势必成为学生的“安乐死”。

3、充分利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积极探究。《语文课程标准》在各学段的阶段目标中列出了综合性学习的具体目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渠道,在观察、实践中积极探究。如第十册实践活动《创办班级图书角》,可在班委的号召下全班同学共同创办,图书管理员轮流担任,大家分工合作,探讨怎样为图书登记造册,设计制作什么样的借书卡,制订书籍借阅制度等。在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中,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了调动。更难能可贵的是,学生自发地创造了一种自主学习的精神,把教学创造成了学生主体自主学习的活动。

(二)、培养探究性学习意识

1、利用好奇心,引发探究意识。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儿童是个有主动性的人,他们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一切有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使学生具有探究意识,首先要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如一位有经验的语文老师在学生入学的第一天,就这样引导学生:语文学习是非常有趣的,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会和语文知识成为好朋友,通过学习变得越来越聪明,你们能像书中的小朋友一样提一些语文学习方面的问题吗?学生争先恐后发言,有的说:“老师,我想知道你的姓怎么写?”有的说:“语文要学些什么呀?”教师在学生提出问题后,适当地给予鼓励,出于对语文知识的好奇,学生的求知欲非常强,探究兴趣越来越浓。

2、质疑问难,增强探究意识。

探究意识来源于质疑,只有善于质疑,才会去探究解决问题。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通过培养学生的“好求甚解”来增强其探究意识。汉语中,有很多一字多义、一词多义的现象。如《邱少云》一课中有这样两句话:“从发起冲锋到战斗结束,才用了20分钟”、“烈火在他身上燃烧了半个多小时才渐渐熄灭”。这两句话中的“才”一样吗?学生通过教师的质疑了解到两个“才”的意思不一样:前一句表示时间短,后一句表示时间长,战斗之所以结束得快,是因为战士们被邱少云的精神所激励。再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有这样一段话:“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哦!我恍然大悟,墙壁当然比鼻子硬得多了,怪不得您把鼻子碰扁了,在座的人哈哈大笑起来。”教师抓住人们大笑追问:“人们为什么笑?”、“鲁迅先生的鼻子真的是碰扁的吗?”在学生探讨不出结果时,及时给学生介绍鲁迅生活的时代背景,再让学生讨论。最后学生明白了原来“四周黑洞洞"是指社会的黑暗,“碰壁”指的是与反动势力做斗争时受到的挫折与迫害。学生完全理解后,教师继续追问:“通过谈碰壁这件事,你体会到了什么?”以此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了鲁迅先生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鼓励独特见解,巩固探究意识。

语文课程新理念认为“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等。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使学生不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判断,敢于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这样就有利于巩固学生的探究意识。如《穷人》一课中,对于桑娜是否应该抱回西蒙的孩子,有位老师采用辩论的形式,把不同意见的学生分为两组进行辩论,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对学生独特的看法和感受予以肯定,这样做不仅让学生在欢快的氛围中对课文内容有了深入的理解,而且还充分地调动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三)、生成探究的问题

教学是教和学相结合或相统一的活动,⑤探究性学习的特征之一就是它的生成性。所谓生成性,指的是课堂教学中不是机械地按照原先确定的思路开展教学,而是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教师灵活地调整教学思路,生成新的教学问题,使学生的探究兴趣得以持续下去。生成问题的前提是让学生多思善问,并在实践中自己去发现、去提出问题。

1、引导学生生成问题。

学生有了一定的探究意识后,在课堂上便会踊跃地发问。但是有的学生的问题经常停留在一些表面现象上,无法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还有的学生根本就发现不了问题,这样既浪费了时间,又达不到效果。所以,要让学生明白哪些问题对掌握课文内容真正有帮助,我们才有必要解决它。(1)通过课文标题生成问题。如《玩出了名堂》一文,写谁玩出了名堂?玩出了什么名堂?怎么玩的等,有的课文在结尾处生成问题,如《峨眉道上》,最后一句话:“啊,默默地付出辛劳的铺路人啊,你是真正的无名英雄”。可针对这句话发问:平常,我们把什么样的人叫英雄?为什么说铺路人是无名英雄?(2)根据文章前面要求预习的内容生成问题。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每篇课文前面都有预习内容,往往揭示出了问题,可引导学生从中生成一些核心的问题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3)通过重点词句生成问题。如《白杨》一课中,有“沉思”一词在文中两次出现,爸爸这两次沉思都想了些什么?说明什么?

2、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探究、解决问题。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科学家的探索过程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发现问题后,就要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采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核心,因此,要鼓励和帮助学生自己尝试采用不同的方法,寻找适合于自己获取新知的途径。(1)读思结合,探究问题。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让学生仔细阅读,尽可能从已有的资料中经过周密思考,选择最佳答案。如《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有这样一句话:“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这句话连用了两个“不可估量”是为了什么?教师出示了三个答案让学生选择:A、强调说明圆明园的毁灭在中外文化史上都是难以推算的巨大损失。B、强调说明圆明园的毁灭在祖国文化史上的难以推算的巨大损失。C、强调说明圆明园的毁灭在世界文化史上的难以推算的巨大损失。学生必须反复阅读才能得到正确答案。(2)思议结合,探究问题。学生自己通过探究得到的答案未必都是正确的,这有可能是学生找到的答案错了,也有可能是答案不只一个,这时可在同学间评一评、议一议,用思议结合的方式验证探究的正确性。(3)合作讨论,探究问题。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采用分组合作互帮互助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无论采用哪种探究方式,教师都不要误认为“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完全自主的独立的学习活动,它不受教材和大纲的限制,研究内容五花八门”。教学过程是学生自主建构与教师价值引领相统一的过程,就算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的引领仍然是必要的,引用一句教育格言就是“当学生遇到疑难时,教师要引导他们去想;当学生的思路狭窄时,教师要启发他们拓宽;当学生误入迷途时,教师要把他们引上正路;当学生无路时,教师要引导他们铺路架桥;当学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时,教师要引导他们步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佳境”。

(四)、正确处理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之间的关系,有机地整合各类学习方式

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关键是正确处理各类学习方式尤其是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之间的关系,根据知识类型、学生基础、课时计划等实际情况,整合运用各类学习方式。

1、优势互补,正确运用各类学习方式。

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是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二者在知识获得方式、思维过程、师生作用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正是这些差异决定了他们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和相互补充的关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达成不同学习方式之间的整合、平衡和最佳结合状态,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差异性等特点,在接受学习中引入探究方法,在探究过程中融进接受学习,从而使传统的演讲法、实验法、训练结合法、模仿记忆法等常用的“接受性”教学方法与新课程改革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有机、高效地结合起来,优势互补,取长补短,以求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2、形神兼备,谋求探究学习与学科教学的最佳结合。探究性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既要形似更要神似,教学中,既要关注探究的过程步骤,体现出“形”似,更要注重学生探究学习的质量,体现出探究过程中活动形式和方法的多样化、灵活化,不为固定的程序和模式所限,做到“神”似。不仅要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获取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分析判断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获取和发展新知识的能力等。

综上所述,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特殊的学习方式,它是教育观、课程观、教学观的更新。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各种学习途径获得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有效培养。

以上是就小学语文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策略的运用进行的若干不成熟的思考,以求和同行共同探讨。我们坚信,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实施者对探究性学习理念的把握将会越来越到位,越来越准确,实施和驾驭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和经验也会与日俱增,出现的问题也将会随着改革的深化而得到有效的解决。希望有更多课程改革的研究者、实践者参与到讨论中来,指出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存在的新情况、新问题,并提出更多改进的新思路、新举措。

第四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策略的运用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策略的运用

禹成忠

(内容摘要):探究性学习是在新的教育理念支配下的一种学习方式的变革。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准确把握探究性学习的理念,努力走出探究性学习的误区,有效实施“探究”策略,让学生在亲历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并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此基础上,通过精心构建适合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基本模式,让探究性学习真正走进小学语文课堂。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探究性学习;学习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指出:“语文教学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①”语文“课堂总目标”里,也专门设立了一个目标,即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然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尽管许多小学语文教师在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方面作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但课堂教学中仍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如“问题轰炸式”的现象屡见不鲜,课堂上“教师问,学生答”,师生间的互动大部分还是“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学生跟着教师问题走”。学生的个性、灵性很难真正发挥,就如同有些专家感叹:“通过几年的小学教学,学生的思维都被训练成单向和固定的,缺乏想象力。”[1](P45)从学生学习规律看,学习不会发生在被动地吸收之中,只有当学生自身需要时,有接受的动机时,他才有可能十分投入地获取知识,才有可能接受教师的指导,并为之付出努力。本文尝试从探究性学习策略的运用这一角度对其展开探讨,以期为广大一线教师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提供一些启发。

一、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基本内涵

探究性学习是在新的教育理念支配下的一种学习方式的变革,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及日常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2](P1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探究性学习,既可以是一种综合实践活动,也可以是一种学科教学模式,是一种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②

基于以上理念,笔者认为,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应该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主动学习语文知识,在掌握知识内容的同时,体验、理解和应用探究问题的方法,培养语文创新能力的一种活动。探究性学习是使学 1

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3](p279)它具有创新性、开放性、基础性和生成性等特点。开展探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大力倡导探究性学习,是使我们的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从人的发展角度考虑而作出的富有时代意义的选择。进行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尝试是实施语文课程改革的一大举措,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切实有效的手段。

二、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运用策略

我国著名教育家袁振国教授指出:“文科教育的过程,是精神享受的过程;是提高生命质量的过程;是体验和提升生命价值的过程;是感悟自由精神的过程”。[4](p60-71)为了贯彻这一理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构建探究性学习策略。

(一)、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

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需要一定的环境氛围,因此,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应“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③,给每个孩子多鼓励,让他们从中体验探究性学习的乐趣和成功。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探究氛围。

传统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传授与接受的关系,很难形成互动、合作的氛围。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5](p82)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促进学

2、灵活采用多种教学辅助手段,营造探究氛围。

恰到好处的教学辅助手段更利于激起学生的无意注意,如多媒体形象直观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为探究性学习创造宽松的环境。”[6](p93)的特点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氛围容易营造。因此,可根据教学的需要适时地借助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再如开辟第二课堂,在学生中成立文学社、摄影组、宣传组等课外活动学习小组,教师充当参谋和观众,为学生营造探究的氛围。此外,还可以开展实践活动,如在教学《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时,请学生亲自做实验验证伽利略的话的正确性等。无论采用哪种手段,教学活动不能只是满足和迁就学生眼前的兴趣和需要,否则,学生获得了感官的愉悦,却学不到知识,得不到真实的发展。正如中国台湾学者欧用生所指出的,这种所谓的愉快教育势必成为学生的“安乐死”。④

3、充分利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语文课程标准》在各学段的阶段目标中列出了综合性学习的具体目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渠道,在观察、实践中积极探究。如第十册实践活动《创办班级图书角》,可在班委的号召下全班同学共同创办,图书管理员轮流担任,大家分工合作,探讨怎样为图书登记造册,设计制作什么样的借书卡,制订书籍借阅制度等。在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中,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了调动。更难能可贵的是,学生自发地创造了一种自主学习的精神,把教学创造成了学生主体自主学习的活动。[7](p40)

(二)、培养探究性学习意识

1、利用好奇心,引发探究意识。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儿童是个有主动性的人,他们的活动受兴趣和

(p124)需要的支配,一切有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8] 爱因斯坦也说

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使学生具有探究意识,首先要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如一位有经验的语文老师在学生入学的第一天,就这样引导学生:语文学习是非常有趣的,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会和语文知识成为好朋友,通过学习变得越来越聪明,你们能像书中的小朋友一样提一些语文学习方面的问题吗?学生争先恐后发言,有的说:“老师,我想知道你的姓怎么写?”有的说:“语文要学些什么呀?”教师在学生提出问题后,适当地给予鼓励,出于对语文知识的好奇,学生的求知欲非常强,探究兴趣越来越浓。

2、质疑问难,增强探究意识。

探究意识来源于质疑,只有善于质疑,才会去探究解决问题。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通过培养学生的“好求甚解”来增强其探究意识。汉语中,有很多一字多义、一词多义的现象。如《邱少云》一课中有这样两句话:“从发起冲锋到战斗结束,才用了20分钟”、“烈火在他身上燃烧了半个多小时才渐渐熄灭”。这两句话中的“才”一样吗?学生通过教师的质疑了解到两个“才”的意思不一样:前一句表示时间短,后一句表示时间长,战斗之所以结束得快,是因为战士们被邱少云的精神所激励。再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有这样一段话:“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哦!我恍然大悟,墙壁当然比鼻子硬得多了,怪不得您把鼻子碰扁了,在座的人哈哈大笑起来。”教师抓住人们大笑追问:“人们为什么笑?”、“鲁迅先生的鼻子真的是碰扁的吗?”在学生探讨不出结果时,及时给学生介绍鲁迅生活的时代背景,再让学生讨论。最后学生明白了原来“四周黑洞洞"是指社会的黑暗,“碰壁”指的是与反动势力做斗争时受到的挫折与迫害。学生完全理解后,教师继续追问:“通过谈碰壁这件事,你体会到了什么?”以此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了鲁迅先生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鼓励独特见解,巩固探究意识。

语文课程新理念认为“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等。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使学生不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判断,敢于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这样就有利于巩固学生的探究意识。如《穷人》一课中,对于桑娜是否应该抱回西蒙的孩子,有位老师采用辩论的形式,把不同意见的学生分为两组进行辩论,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对学生独特的看法和感受予以肯定,这样做不仅让学生在欢快的氛围中对课文内容有了深入的理解,而且还充分地调动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三)、生成探究的问题

教学是教和学相结合或相统一的活动,⑤探究性学习的特征之一就是它的生成性。所谓生成性,指的是课堂教学中不是机械地按照原先确定的思路开展教学,而是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教师灵活地调整教学思路,生成新的教学问题,使学生的探究兴趣得以持续下去。生成问题的前提是让学生多思善问,并在实践中自己去发现、去提出问题。

1、引导学生生成问题。

学生有了一定的探究意识后,在课堂上便会踊跃地发问。但是有的学生的问题经常停留在一些表面现象上,无法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还有的学生根本就发现不了问题,这样既浪费了时间,又达不到效果。所以,要让学生明白哪些问题对掌握课文内容真正有帮助,我们才有必要解决它。(1)通过课文标题生成问题。如《玩出了名堂》一文,写谁玩出了名堂?玩出了什么名堂?怎么玩的等,有的课文在结尾处生成问题,如《峨眉道上》,最后一句话:“啊,默默地付出辛劳的铺路人啊,你是真正的无名英雄”。可针对这句话发问:平常,我们把什么样的人叫英雄?为什么说铺路人是无名英雄?(2)根据文章前面要求预习的内容生成问题。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每篇课文前面都有预习内容,往往揭示出了问题,可引导学生从中生成一些核心的问题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3)通过重点词句生成问题。如《白杨》一课中,有“沉思”一词在文中两次出现,爸爸这两次沉思都想了些什么?说明什么?

2、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探究、解决问题。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科学家的探索过程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发现问题后,就要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采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核心,因此,要鼓励和帮助学生自己尝试采用不同的方法,寻找适合于自己获取新知的途径。(1)读思结合,探究问题。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让学生仔细阅读,尽可能从已有的资料中经过周密思考,选择最佳答案。如《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有这样一句话:“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这句话

连用了两个“不可估量”是为了什么?教师出示了三个答案让学生选择:A、强调说明圆明园的毁灭在中外文化史上都是难以推算的巨大损失。B、强调说明圆明园的毁灭在祖国文化史上的难以推算的巨大损失。C、强调说明圆明园的毁灭在世界文化史上的难以推算的巨大损失。学生必须反复阅读才能得到正确答案。(2)思议结合,探究问题。学生自己通过探究得到的答案未必都是正确的,这有可能是学生找到的答案错了,也有可能是答案不只一个,这时可在同学间评一评、议一议,用思议结合的方式验证探究的正确性。(3)合作讨论,探究问题。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采用分组合作互帮互助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无论采用哪种探究方式,教师都不要误认为“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完全自主的独立的学习活动,它不受教材和大纲的限制,研究内容五花八门”。教学过程是学生自主建构与教师价值引领相统一的过程,就算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的引领仍然是必要的,引用一句教育格言就是“当学生遇到疑难时,教师要引导他们去想;当学生的思路狭窄时,教师要启发他们拓宽;当学生误入迷途时,教师要把他们引上正路;当学生无路时,教师要引导他们铺路架桥;当学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时,教师要引导他们步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佳境”。

(四)、正确处理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之间的关系,有机地整合各类学习方式

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关键是正确处理各类学习方式尤其是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之间的关系,根据知识类型、学生基础、课时计划等实际情况,整合运用各类学习方式。

1、优势互补,正确运用各类学习方式。

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是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二者在知识获得方式、思维过程、师生作用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正是这些差异决定了他们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和相互补充的关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达成不同学习方式之间的整合、平衡和最佳结合状态,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差异性等特点,在接受学习中引入探究方法,在探究过程中融进接受学习,从而使传统的演讲法、实验法、训练结合法、模仿记忆法等常用的“接受性”教学方法与新课程改革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有机、高效地结合起来,优势互补,取长补短,以求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2、形神兼备,谋求探究学习与学科教学的最佳结合。

探究性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既要形似更要神似,教学中,既要关注探究的过程步骤,体现出“形”似,更要注重学生探究学习的质量,体现出探究过程中活动形式和方法的多样化、灵活化,不为固定的程序和模式所限,做到“神”似。不仅要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获取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

力、分析判断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获取和发展新知识的能力等。

综上所述,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特殊的学习方式,它是教育观、课程观、教学观的更新。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各种学习途径获得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有效培养。

以上是就小学语文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策略的运用进行的若干不成熟的思考,以求和同行共同探讨。我们坚信,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实施者对探究性学习理念的把握将会越来越到位,越来越准确,实施和驾驭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和经验也会与日俱增,出现的问题也将会随着改革的深化而得到有效的解决。希望有更多课程改革的研究者、实践者参与到讨论中来,指出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存在的新情况、新问题,并提出更多改进的新思路、新举措。

注释:

①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编《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25页,2001版.②见《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79页.

③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78页,2001年7月27日教育部.

④见欧用生撰《披着羊皮的狼一校本课程改革的台湾经验》30页,2002年第7期.⑤见李秉德著《教学论》70页,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⑥引自《中小学管理》25页,2003年第10期.

参考文献:

[1]刘良慧、张先华.教育观念的革命[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0.

[2]叶平.探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M].湖北省教科所,2001.

[3]钟启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袁振国.反思科学教育、理解文科教育、解读中国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5]余文森.树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观念[J].教育研究,2002,(4).

[6]基础教育重要文件选编[z].沈阳:辽海出版社,2001.

[7]杨启亮.以自主学习为根本的教学改革[A].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8]王红.走进语文教学的艺术殿堂[J].上海教育科研,1999,(6).

第五篇: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策略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策略

潞江镇三达地明德小学

摘要:新课程改革中要求学生转变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而探究性学习能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正顺应了新课改的要求,成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能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动性,使课堂焕发勃勃生机,能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究性学习;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在语文课程总目标中提出“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改变纯“接受性”学习,倡导探究性学习,启发学生多方向、多元化地去解读文本。

一、阅读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一)探究性学习的涵义

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探究的情境和途径,引导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处理信息、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非常有效地学习方式,它能启人心智,开发和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能有效地保护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起探究的兴趣,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综合素质的发展。探究性学习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体验科学的态度、科学的规范、科学的思想体验和与人合作和分享成果的感觉等。是学法指导的扩展和提升。

(二)阅读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阅读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是指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最大的学习空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言的积极性,指导学生通过研究的途径,主动感知、探求发现和体验语言文字所描述的故事、说明的道理,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对人类文字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判断,引导他们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阅读。

1、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传统的方法已严重地阻碍着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的提高。具体表现在:教师为完成教学目标而分析课文为主,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语言实践活动来学习语文、发展思维;缺少依靠学生查阅资料、集体讨论为主的学习方式;教师布置的练习多数是机械抄写与书面习题,很少布置课外阅读、进行社会调查、观察访问等实践作业„„这种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对原本富有情趣、充满情趣、充满情感色彩的语文学习活动感到枯燥乏味。为此,变学生被动接受学习为主探究性学习是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已成为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2、新课程改革要求转变学习方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要改革课程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等现状,倡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动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能力。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把探究提到新课程理念的第三条“积极主动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上述要求中可以看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已成为新课程标准改革的重要内容。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更有必要展开探究性学习。因为探究性学习能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自我探究,让他们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3、探究性学习对学生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能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动性,使课堂教学焕发出勃勃生机,能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小学生探究的本能和兴趣是与生俱来的,学生可以按自己的兴趣选择和确定学习的内容,发现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亲身实践,不仅掌握所学知识而且获得探索的真切体验。探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的特点,它改变了以往单一的被动接受知识转向主动的获取知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让学生尽情地朗读,默默的思考,大胆的探索,自主合作,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语文实践活动不断表现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自我。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策略

(一)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激起探究之欲

1、营造和谐氛围

宽松、愉悦、民主的学习气氛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基本保证,是探究学习的最佳情景,因为此时此刻,学生处在一种放松状态,思维极易活跃,敢想、敢问、敢说、敢做,能够产生积极的发现问题的心理取向。语文是人文学科,是诉诸丰富情感的一门功课,教师要重视学生的需要,重视积极的情感态度,为学生的探究发现做好准备。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的开始如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带入一种和谐、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使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愿望。那么这课堂就成功了一半了。如祝萍老师在执教《打碗碗花》一课时,没有直接板书课题,而是以生动的画面、优美的音乐,把学生带入一片盛开着的美丽的野花丛中,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之时,不免产生疑问:多么美丽的花啊,它叫什么名字呢?这时再揭示课题,学生心中便自然而然地冒出一个个问号:这么美丽的花怎么会有这个名字呢?课文是怎么写的呢?„„“学贵有疑”,课伊始,就使学生滋生了探究欲,学习兴趣。

2、设置故事悬念

小学生特别具有好奇心,他们阅读课文,往往会对故事发展或任务命运产生一种十分关注的心情,根据学生这种心理去设置一些悬念,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位老师教学《惊弓之鸟》时,开篇就布疑:“现在,空中飞着一只雁,大家想想,用哪些办法能把它打下来?”学生纷纷说,用箭射,用抢打,用弹子弹„„至此,教师首先肯定学生的回答是正确的,但话锋一转,说:“可是,古时候有个射箭的能手更赢,却是拉弓,不用箭,哩的一声就把这只大雁射下来了,这是

怎么回事呢?答案就在课文中。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看谁先把答案找出来”。由于悬念的诱惑,学生立即对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种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他们主动认真地读书、思考和探究。

3、引发认知矛盾

在阅读教学中,激发起学生内部已知和未知的矛盾,将学生引入到一种认知矛盾的状态,能使之产生特殊好奇心,从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和探究欲望,激发他们主动地探究未知领域。如一位教师教学《草坪上的小黄花》时,老师先给学生带来一位新朋友—小鸡。告诉他们要学一篇有关小鸡的课文,并板书课题“草坪上的小黄花”,然后学生就提出疑问了:“您刚才说讲小鸡的,为什么课题写的是小黄花呢?”这样,教师就因势利导,抓住学生这种认知上的矛盾,在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的阅读探究。

(二)自主读书,学会质疑,提高探究能力

古人说得好:“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会质疑,是探究的前提。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给每一个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思考,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汇报自己收获和存在的疑问,使学生养成质疑的习惯。

语文学科的内容很丰富,教师要根据不同内容创设问题情境,引导、鼓励学生质疑问题,培养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一开始,学生们可能会觉得无从问起,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这时教师有意识地多示范几次,同时也教给他们一些质疑的方法。如抓住题目质疑,对不懂的词语质疑,对不明白的句子质疑,对一些特殊的标点质疑,对首尾段落、课中空白等多方面提出疑问。例如《惊弓之鸟》这篇文章,语言生动、形象鲜明,按照先果后因的顺序展开叙述,环环相扣,是一篇很有说服力的推理文章。教学时,教师可有目的地利用多种形式让学生阅读课文,要求边读边想,不懂的地方划上问号。在熟读课文,认真思考后,学生会提出很多有价值的问题。这样,教师就把学生摆到了主体的地位,让学生自己学习,逐渐养成敢于质疑、乐于质疑的好习惯。再如,教学《珍贵的教科书》一文,文中曾多次出现省略号,理解文中省略号的用法,就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体会张指导员舍身保护的崇高精神。因此,在教学本课时,可在反复朗读、角色体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围绕文中的省略号进行质疑,逐渐教会学生质疑的方法,提高探究能力。

(三)挖掘内容,点拨引导,探究解疑

1、探究内容的引发

就学生探究的内容而言,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以及阅读水平的限制等诸多原因,学生自主探究的内容有的过于简单,有的偏离中心,那么教师就要做恰当的引导。课前要对教材进行深入研究,可从“课文的题目,课文的作者,文章的重点词句,课文的疑难处、文章的写作特色、课文的空白处”等方面发现教材中值得学生探究的内容。如教学《西门豹》,可抓住“西门豹是如何巧妙破除迷信的”及“他的办法妙在哪里?”这两个教学重点、难点问题组织学生对课文进行探究。

2、探究过程的点拨

在学生进行互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以学习伙伴的身份参与进去,倾听他们的想法,洞察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发现学生理解上的偏差,判断理解上的深度,以及了解学生需要补充的背景知识,从而决定何时介入讨论,以何种方式介

入,应该介入多少,进行适时地、必要地、谨慎地、有效地指导,让学生在探究中真正有所收获;探究实践得到不断提高和改善。如在教学《田忌赛马》时,当学生对孙膑的做法出现片面认识时,不要急于讲给学生听,而是巧妙地、适时地引导、启发学生思考,在教师的及时指导下,学生的看法趋向全面。

3、探究解疑方法

探究教学要求学生学会质疑,也要探究解疑。如何探究解疑?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①读中找。对于以一些简单的问题,可让学生再次仔细阅读课文,尽可能通过阅读、思考、从教材、课外读物或工具书中找出问题的答案。②读后议。在学生质疑之后,围绕一些不能直接读懂的,难理解的问题,教师可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通过互相讨论以及必要的争辩,求得正确的答案。③启中悟。就是在质疑之后,教师把大题化小,难题化易,放缓坡度,然后由浅入深,层层启发,步步引导,最终使学生掌握解决疑难的方法,达到让学生自然领悟的目的。

(四)引申教材内容,拓展探究

在阅读教学中进行探究性学习,还要求教师必须树立大语文观,打开课堂教学的大门,打破课内外的界限。老师应引导学生从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实践,增长他们的知识,使自主探究、主动学习成为学生的乐趣和习惯。如在学完《海底世界》这篇课文后,学生会对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海底世界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时就可以举办一次“海底知识”竞赛。他们就会通过各种途径如请家长,逛图书馆和书店、上网等进行了解。

教师在教学时的具体做法可以,第一,引导学生查找课外相关资料。如学习了《倔强的小红军》后,课外找找有关长征的故事读一读;学习了《太阳》,可以课外再搜集有关太阳的资料进行交流;学习了《詹天佑》,收集我国铁路建设新成就方面的资料等等。第二,布置课外实践性作业。如学习了《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后,可以让学生做一个有关环保的社会调查;学习了老舍的《猫》后,让学生留心观察一种小动物,写一篇观察日记等等。

(五)优化评价在学生探究活动中的价值功能

新的课程纲要指出:评价不仅仅是为了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更是为了学生的学习服务,其目的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源泉,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其不断发展。要使学生学得更主动、更具有探究能力、更富有创造性,就要全面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价值观。

教育心理学家西蒙兹提出:集体教学最有效的奖赏是教师对学生做什么和他做这件事方法的认可。教师不断地给与评价和鼓励,可以增加学生的自信,使学生保持一种强烈的表现欲。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的错误、弯路甚至失败是难免的,尤其是一些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他们每取得一点进步都不容易,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挖掘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再利用评价这一激励杠杆,热情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敢于问难,乐于解疑,从而引导学生在无拘无束、生动活泼的探究情境中体验成功的愉悦。让学生感到我能行,我很行,逐渐养成乐于探究的习惯。

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一)从生活与课文中设定学生感兴趣的课题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外显过程,探究性阅读能否很好开展,关键是确定探究课题,要选准选好探究课题,需要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要坚持把课题的选择确立在学生的兴趣爱好之上,只有这样,才能使小学生对课题的探究始终保持巨大的内在动力,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求知欲和探索热情,并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二)在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中努力开发学的综合探究能力

探究性学习是一项综合性学科的学习活动,它包括探究者—学生对问题的分析综合能力,文献检索能力以及探索报告的编织能力等内容,而小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最为薄弱。教师在开展探究教学时会发现学生在时间分配、学习的顺序、成员的分工等许多方面均表现出无所适从的状态。这些都是缺乏综合探究能力的表现。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时师生之间形成的是一种极其密切的认知关系,教师要丢弃“解惑”职能,保持“引而不发,跃如也”的态度,保持一种认可与耐心的氛围,等待学生去自主地探究发现。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综合探究的能力。

(三)在小学语文探究学习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的学习过程,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应着力培养学生的基础素养、基本能力,应着力于学生的终身学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阅读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教师要敢于对学生大胆放手,不要怕他们碰壁走弯路而总是牵着他们的鼻子走。课堂真正的变成学堂,学生应成为名副其实的学习主人,他们不再以听课、记录为主,而是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自主学习,自得自悟。教师也不再是讲师,而是教练、导演,引导学生学习,但又引而不牵,让学生的读、写、说、议、思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活动,在学习中不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四)在探究过程中注意体现学生的个人特长与整体力量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是一项综合性的学习活动,教师必须要求学生“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这种学习既需要学生发挥各自不同的特长,有依赖组内每一个成员的协作学习能力。因此,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把学生的个人特长和整体力量协调起来。

总之,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学改革中新提出的学习方式,它并非对其他学习方式的否定。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凸现了学生的主体,能使他们的个性、创造才能得到更好、更充分的发展,语文素养得到全面的提高,洋溢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把探究学习的方式引入阅读教学,不但要体现探究学习的特征,而且要符合阅读教学的特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大胆质疑,学会解疑,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不断培养探究的习惯和创新的品质。

参考文献:

[1]任长松.探究式学习—18条原则 .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2]任长松.探究式学习—学生知识的自主构建.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3]封传兵.小学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初探.科学咨询,2005

[4]沈俊昕.阅读教学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尝试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04

[5]薛瑞萍.小学语文教学案例与阅读引. 长春出版社,2004

[6]崔相录 .小学卷探究教学示例精选.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浅谈小学数学课中的探究性学习策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