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7号文库
新课标教材高中《地理》试教中的困惑
编辑:尘埃落定 识别码:16-1042216 7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6-19 23:56:55 来源:网络

第一篇:新课标教材高中《地理》试教中的困惑

新课标教材高中《地理》试教中的困惑

在新课改实验中,我们教师正经历着一个“困惑一反思一超越”的过程。随着新课程实验的不断推进,我们将会不断遇到新的困难和问题。发现问题本身就是新课程实验过程中的一项任务,思考并试图解决问题也就成为实验区教师的职责。当我们思考并解决了一个问题的时候,意味着我们的教学又向前迈进了一步,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困惑之一:新课程地理教材正文简短,有的只有几句,许多知识点到为止,留给教师发挥的余地过大(变相地加重了教师负担);同时,新课程标准要求不具体,讲多深、讲多少,很难把握。

困惑之二:新课程地理教材提倡探究式学习,以学生为主体,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学生很活跃,但由于活动过多,一节课很难讲完,出现了地理教学任务重、课时不足的现象。

困惑之三:教材内容非常突出时代信息,而教师的已有存储知识相对陈旧,难以适应这一点,许多新内容教师都没有接触过,必须“现学现卖”。

困惑之四:新教材设计的探索活动灵活新颖,但有点过多,没有现成的答案,答案开放性过大,这对教师的要求非常高;同时,一些活动需花费很长时间,往往按设计把实验做了,但后面的内容难以进行完。

困惑之五:学生普遍感到地理难学,而且地理知识缺乏系统性,比较零散。许多老师说:地理新课程教起来困难,学生学起来更困难。

困惑之六:由于现在实行的是模块教学,每一模块结束后要进行学分认定,老师们不知怎么出题来评价学生,担心教学管理部门仍沿用传统的方法评价新课程地理教学。

第二篇:高中地理新课标教材中的“案例”分析与运用

高中地理新课标教材中的“案例”分析与运用 ——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实验教科书(必修)为例

曲忠厚

【专题名称】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 【专 题 号】G32

【复印期号】202_年03期

【原文出处】《课程·教材·教法》(京)202_年1期第68~71页

【作者简介】曲忠厚,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河南 郑州 450016 曲忠厚(1954—),河南偃师人,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副主任,特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学地理教学及教材建设。

人教版高中地理实验教科书全面体现地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站位高,落点实,特色新。形成了“扎实(重基础)、平实(重衔接)、朴实(重实用)”的风格。“案例”栏目的设计更是一大亮点,其内容的编排与呈现,对教学过程具有一定的导向性与规定性,对教师有效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本文将就人教版高中新课标实验教科书中案例的系统理解、整体把握、有效挖掘、科学使用等进行初步分析与探讨。

一、地理案例的功能与作用

案例是指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第一手材料,且真实,有环境,有情节。哈佛大学的案例方法专家莫塞斯博士在研究哈佛大学教师教育学院上世纪20年代使用案例方法失败的原因时指出,缺乏教师足够的支持,仅仅依靠研究者去编写案例,结果证明许多材料是不实用的,无法为案例教学服务。[1]人教版地理实验教科书将“实践者自己的声音”作为课程资源引入,在案例的设计上凸显其功能与作用。

下面以人教版《高中新课标实验教科书·地理1(必修)》(以下简称“地理必修1”)为例,做一简要分析。

从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的圈层构成说明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设计的案例篇幅短小,多是就教材中的某一个焦点问题,把背景材料呈现,使学生能够以教师或案例当事人的身份,深入到案例的具体情境中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对于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这部分内容,《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要求:“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第1节中“喜马拉雅山的形成与基拉韦厄火山大爆发”,第2节中“火山”内容之后的案例“日本的富士山”,第3节中“河流堆积地貌”内容之后的案例“黄河三角洲的发育”等都是纲举目张,顺势出现。它们的作用在于提出问题之后,层层深入,理性地选择最有效达到目的的手段,针对性强,使学生高效率地进入学习境界。

二、地理案例的设计与分类

教科书中的“案例”栏目选用大量的案例呈现问题,营造解决问题的情境,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用知识,变呆板的知识介绍为处理实际问题的手段。据统计,人教版高中地理新课标实验必修教材中共有案例43处,其中“地理必修1”有12处,[2]“地理必修2”有23处,[3]“地理必修3”有8处,[4]涉及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统观这些案例,其设计特点与类型划分如下。

(一)案例的设计突出启发性、典型性和实践性

选取的案例注重营造启发性情境,注重递进式探究,提出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深度和递进性,有利于启发学生发现问题、交流问题和解决问题。如“地理必修1”第一章中“太阳风暴袭击地球”可读性强,有利于学生阐述概念,防止主观臆断。又如“地理必修2”第五章中“不同时期北京商业中心与交通的发展变化”,引导学生从实例出发,探究一个城市不同发展阶段的演变。

鉴于地理学科研究对象的现实性、广泛性和复杂性,案例的选取具有典型性,以较好地解释和阐述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规律等。如:“地理必修1”第三章中选取案例“北大西洋暖流与西北欧气候”、“秘鲁寒流与南美大陆西岸气候”等,均以例证说明“洋流”对流经地区气候的影响。

地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人教版教材在案例的设计上,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地理技能,从身边的实际出发,增强实践能力。同时,学生可从案例的剖析中学到知识和方法,并进一步整理思路,在运用中去巩固、升华。

(二)按照内容,案例分为基本知识类、基本技能类和基本观念类

地理案例的编写方式决不意味着对教学基础知识的弱化,相反,基础知识和技能在教材中的体现更加实在、实用。例如,人教版教材在论述有关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的内容时设计了“副热带气压带和西风带的交替控制与地中海气候的形成”等案例,做到了图文结合,相互印证,循序渐进地提炼、巩固地理学科的基本知识,而不是覆盖知识的方方面面。

地理技能培养既是学科教学特点的要求,也是增强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人教版教材旨在通过案例教学训练学生独立或合作进行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从而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基本技能。

地理案例中隐含着基本观念,这些知识并不是直白地灌输给学生,而是需要学生思考、领悟后逐渐形成。如:“地理必修2”第六章的案例“玛雅文明的消失”,目的就是让学生理解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反作用,从而增强学生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

(三)按照功能和呈现方式,案例分为例证性案例、分析性案例和讨论性案例

例证性案例的最大特点在于客观地描述地理事物,没有主观评价,且有明确的问题意识,即案例围绕问题来呈现。如教科书中在解释了三角洲平原的形成过程之后,即附案例“黄河三角洲的发育”。它不要求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而是给学生建构平台,通过地理事实加深理解,进而让学生看到自己的学习效果和新建构的意义,并获得自信心。

分析性案例除客观公正地描述地理事物外,落脚点是评价与分析。这一类型的案例在“地理必修3”中较多见,典型的如:“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研究荒漠化的防治;“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研究森林的开发与利用;等等。通过案例,认识区域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加强对所学区域的深入探究。

讨论性案例一般出现在章节之后,它的特点是以大量引发思考,鼓励动脑、动口和体验探究价值的案例分析,注重训练学生通过表达形成地理概念、观点、结论和事实。如“珠江三角洲影响生产的工业集聚”、“德国鲁尔工业区”与辽中南工业区的比较、“美国‘硅谷’”与北京中关村的比较等。讨论性案例不预设答案,而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讨。只要言之有理,论之有据,就达到了教学效果。

三、地理案例教学的特点与方法

地理案例教学是本轮地理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为了运用得当,有必要了解地理案例教学的特点与方法。

(一)目标明确,主题鲜明

地理案例是为开展案例教学服务的,地理案例教学的总体目标是为了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提高教师教学决策的智慧和水平。在总体目标统领下,还要针对一个个案例的具体目标,或考虑教学策略,或考虑学习行为。如果主题不明确,就无法做到居高临下驾驭案例,无法做到运用自如、跳出案例看案例,必然会使案例教学进入追求“琐碎”和“细枝末节”的胡同里,失去案例教学的真正意义和价值。只有把案例置于地理教学的“基本层面”直至课程改革的“更高层面”的架构下来观察、取舍、使用,才能使案例的教学得到提升。

(二)联系实际,突出专题

人教版高中地理实验教科书紧紧围绕人口、资源、环境以及区域发展等核心问题,采用以“发展能力”为主线的案例学习策略。因此,教师在进行案例教学时,应尽可能地联系实际,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实际出发,从家乡的地理实际出发。例如,城市学生可利用“河南某酒精总厂的清洁生产”的案例关注当地工业生产新工艺、新技术及节能减排的实例;农村学生可利用“生物循环与自然地理环境”等案例,通过教师引导,关注当地环境的变化。联系实际的案例教学对学生要有突破点,即培养学生学会举一反三的学习方法,形成善于探究的地理素养。

(三)信息适量,加工精细

教科书中的案例虽然经过教材编写专家们的精挑细选,但相对于浩如烟海的文化积淀和地理素材,教材上的案例终究只是微小的一部分。如果说“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那么案例更是例子中的例子。地理案例教学要发挥引导、启发的作用,借鉴、运用教材以外的课程资源来支持教学。从系统性来说,教师应当在专家的引领下,参与到案例编制过程中去,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引导学生走进案例,使专家、教师、学生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共同参与,共同发展,在地理案例教学中形成师生共同体。从某种意义上说,编制地理案例的过程,就是研究地理案例教学现象的过程。

四、地理教学中案例的处理与尝试

实践证明,地理案例是愈教愈有兴趣、愈学愈有感悟,但部分教师对案例的处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总结、分析,以便进行有益的探讨。

当前地理案例教学中的不足,可以集中概括为“三重三轻”。一是重教材主干,轻地理案例。有的教师在使用新课标教材施教时还是想方设法从教材中挖主干内容,把地理案例视为“边角料”弃之不用,或走过场了事。二是重现成案例,轻资源挖掘。有的教师只把教材现成案例当作范例,缺乏案例资源的深度挖掘、广泛搜集和系统整理。三是重案例讲述,轻学生参与。有的教师放不开手脚,认为案例教学会导致课堂教学盲动,秩序混乱,担心学生知识储备的有限,会影响案例教学的实施效果,于是放弃参与式学习,新瓶装旧酒,对待教材上的案例仍然采用讲授方法。

地理教学中对案例的处理不能千篇一律,一成不变,而应依据每一案例的个性特征,灵活处理,有的放矢。

教科书中案例显现的位置与教学要灵活处理。例如,人教版教材“地理必修1”中12个案例中有9个穿插在教学内容之间,“地理必修2”的23个案例中有10个放在内容之后,“地理必修3”中的8个案例则以“节”的形式出现。这不仅涉及案例教学是穿插进行或是后置进行的问题,还涉及案例教学的分解与对应。如果由教材中的案例出处决定案例教学的时间和方式,那就犯了教学之大忌,因为雷同的教学方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案例教学只有“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才能真正领略到案例的妙处。有的案例趣味性强,可以前置,起到导入新课的作用;有的案例围绕重点、难点,可以根据教学进程穿插进行,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有的案例侧重归纳概括,可以平移至本节教学内容之后,替代课堂小结,等等。

对案例妙味和境界的体验及领悟,莫过于学生的亲身实践。如果说教材中案例的学习能把教材“由厚变薄”,那么挖掘案例的学习则能把教材“由薄变厚”。如“地理必修3”中“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内容分为地理条件、农业布局特点、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农业发展方向四个板块。在完整地理解知识结构的基础上,教师就可按照能力培养的预定轨道让学生以本节内容为例,自己去设计、分析同类案例。但要注意的是,学生参与地理案例的研讨不能要求“高(起点过高)、大(题目过大)、全(要点齐全)”。

地理案例教学的成功取决于四点:一是学生对案例有兴趣;二是学生有能力把握和驾驭案例;三是给案例教学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四是不断提升案例的研究价值。

面对案例如何进行有效教学是当前地理课程改革中的一个现实问题,研究、优化案例教学是地理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创新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不仅需要我们善于学习、加强交流,更重要的是要勇于实践、勤于思考,走出一条适合自己专业发展的课改之路。收稿日期:202_-09-03;修回日期:202_-11-12 【参考文献】

[1]刘胜军.案例教学研究[N].南方周末,202_-09-21.[2]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1(必修)[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_.12—88.[3]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2(必修)[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_.6—103.[4]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3(必修)[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_.16—97.^

第三篇:高中地理教材目录

高中地理教材目录(中图版)

必修第1册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地球在宇宙中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一节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 第二节水的运动

第三节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第三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 第一节影响气候的因素及气候在地里环境中的作用

第二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 第三节寒潮

第四节水资源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

必修第2册

第一章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 第一节人口增长的模式及地区分布 第二节人口的迁移

第三节环境承载力与合理容量 第二章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 第一节城市的空间结构 第二节城市化

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 第三章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第一节 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 第二节 工业区位 第三节 地域联系

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第二节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第三节通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必修第3册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第一节 区域和区域差异 第二节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

第三节 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

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第二节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的治理 第三节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

第四节德国鲁尔区的探索 第五节中国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探索

第三章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第一节全球定位系统的应用 第二节遥感技术的应用 第三节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第四节数字地球

第四篇:高中地理新课标学习体会

高中地理新课标学习体会

高一地理 宋华冰

通过这次对课标的学习和研究,我深深感受到要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而是我们教师要不断转变对教育理念的理解和自身教学行为角色的转换,以及要认识到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今后思想观念的转变。

一、教育理念的变化

今后的教育目标是以学生的能力和个性为核心,培养学生发现、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力,生存能力,及良好的个性品质。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地理学习需要,高中地理课程应该具有多样性、选择性,以满足学生探索自然奥秘、认识社会生活环境、掌握现代地理科学技术方法等不同的学习需要。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来看,增强高中课程的选择性是顾及学生特点的一条快捷、有效、合理的途径。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来选择他们喜爱的课程。倡导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有意识地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在学生自我发展意识基础上的能学,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在学生掌握了一定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关注每一位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教师在今后课程中的角色转换

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这种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在教学中,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际交流、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些组织形式就是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时间,同时教师还必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

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做人的价值,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学生迷路时教师不是轻易的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辨明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时,教师不是拖着走,而是点起他内在的精神力量,鼓励他不断的向上攀登。

三、新课程模块的自身理解

高中地理选修课程由“宇宙与地球”等七个模块组成。选修模块涉及地理学的理论、应用、技术各个层面,关注人们生产生活与地理密切相关的领域,突现地理学的学科特点与应用价值,以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模块设计的基本思想是每一模块都具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并围绕某一特定内容,构成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教学内容组织和呈现方式由直白地表达概念、观点、结论等各种信息转变为注重表达形成概念、观点、结论和事实的过程,把经典知识的传授和形成经典知识的过程分开讲述转化为在活动设计中,把传授和形成经典知识的两个过程综合在一起呈现。表达方式多样化(图像、案例、阅读),鼓励主动探究和合作学习。案例真实、典型、说明性强,图说的加强,对一些重要概念、原理进行直观化处理,突出案例分析,用案例来诠释、实证、应用理论,用案例作为分析问题的素材,从中归纳出理论。拓展案例分析,实现了知识和能力的迁移。探究或研究性学习的显性和隐性表达:“活动”和“问题研究”的设计,提高教师的“提问”质量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开展各种类型的讨论活动,重视动手实验认真分析每一个案例的作用,用活用好。

第五篇:《高中地理新课标》读后心得

《高中地理新课标》读后心得

读了《高中地理新课标》后,我对新课标的内容和要求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高中地理教材主要由三本必修教材和两本选修教材组成,其中三本必修教材是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重点。

《地理Ⅰ》以自然地理内容为主,紧扣了人地关系这一主线,在突出自然地理内容时,又注重自然和人文的联系与融合。这部分以阐述自然地理为主,分析地理环境的要素、组成和特征,注重综合分析和演化机制;不是单独地研讨自然地理环境,更注重人地关系的演变机制和发展变化。

《地理Ⅱ》以人文地理内容为主,阐述人口与城市的基本知识,研讨聚落与环境的关系;讨论人类产业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尤其是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探讨区域产业联系和区域经济一体化问题。以人文地理为主,在许多地方采取典型分析的表述方式,对重点案例进行深入剖析,强调必须尊重自然规律,按照经济规律办事,树立科学的地理发展观。

《地理Ⅲ》在必修Ⅰ、Ⅱ的基础上,结合“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将地理原理与基础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过程,是一个着意引导学生“学以致用”的过程。充分体现出对学生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要求。在科学认识区域的基础上,分析人类活动对区域的影响;区域的发展演化规律;如何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介绍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数字地球等,侧重于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前两章以区域地理为主,强调合理认识区域,了解区域的地理结构、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后一章以地理信息技术为主,列举许多实例,阐述地理信息

技术的种类和功能,注重地理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

《地理选修Ⅴ》借助于典型案例分析,让学生认识自然灾害;了解自然灾害的发生发展机制,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人类需要控制不合理的产业活动来减轻自然灾害。

《地理选修Ⅵ》列举环境问题案例,尤其是结合我们日常生活的实际,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保护环境生态的重要性。环境保护的阐述,要与学生已有的地理知识结合起来。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高中地理的教学需要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从他们学习的需要出发,使地理教学富有趣味、生动活泼,让学生能够看得懂、学得会、做得来,高中地理新课标要实现由“教材本位”向“标准本位”的转型。在教学中我们应当重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达成。讲求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以及团结协作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总之,在新课标理念下的高中地理教学,要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地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学习对终身有用的地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不断创设教学情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感受地理学科的魅力。教师要及时转变教学观念,加强自身的理论学习,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高中地理新课标相比旧教材灵活很多,这对教师的要求也就大大提高了,因此要做一名合格的高中地理教师,必须通过不断地学习、探索教学方法,在实践中与理论相结合,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新课标教材高中《地理》试教中的困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