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7号文库
化学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课题研究报告
编辑:独影花开 识别码:16-552622 7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7-01 08:47:50 来源:网络

第一篇:化学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课题研究报告

化学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课题研究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知识经济的飞速发展呼唤大批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才能的人才,而且在国家创新体系中,教育活动作为科技创新的中心环节,担负着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的重任。长期以来中学化学教学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轻视能力的培养,学生以接受学习为主,围绕应试展开的反复演练日趋严重。学生重结论轻过程,缺乏动手实践和探究的机会,分析解决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得不到锻炼,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

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老师与学生一起共同营造一种轻松的探究式的学习氛围,促使学生对知识的形成有更丰富的理解,从而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内化新知,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形成探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

根据现代教育理论与国家新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本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定位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平台”,进行探究活动的设计与组织,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内化学习的新知,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形成探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心理学表明,人的学习活动都是从模仿开始的,遵循着模仿—再造—创造的学习过程,因此,学生科学学习的过程就是师生共同探索科学研究方法及其模式的过程。化学的学科特点与学生思维的年龄特征决定了化学中的研究活动,同样是学生智力活动的重要源泉,而且也是学生获得直接经验的重要途径。

按照现代教学论的观点,化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化学知识的结论,还要让学生了解知识的发生过程。课堂教学中知识的发生过程,与人类的认识过程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探究性学习过程既不是重复人类认识过程,又不同于直接向学生传授化学概念、化学基本规律的传统教法。尤其是一些探究性的实验,为学生积极探究,主动获取知识提供了机会,为学生感知具体化学知识的现实背景、来源创造了条件。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科研目标

进行探究活动的设计与组织,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内化学习的新知,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形成探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2.培养目标

通过探究活动,让每个学生都经历探究学习的过程,建立探究性的学习方式,使课堂焕发出生机和活力,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3.工作目标

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支撑下,自觉地承担起师生共同发展的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责任,让学生真正成为知识的探究者、发现者和创造者。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①文献资料法:认真学习一些理论及文献精神,摘录对课题研究有借鉴和指导作用的理论知识,供学习和研究借鉴,做好资料的收集和存档工作。

②行动研究法: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勤于将自己在课题研究中获得的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反思、修正、再实践,逐步积累经验。

③经验总结法:认真撰写阶段性报告,总结得失,不断调整研究步伐,最后以总结形式完成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五、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

学习理论。

定期组织学习“探究式教学模式”以及学生“学习方式”的理论,更新观念,增强教师开展课题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课堂实践。

进行“化学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的课堂教学实践,并定期进行公开研究活动,以点带面,滚动发展

阶段总结。

定期进行课题研讨活动,不断总结课题研究的成果及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改进教学,做好总结。

4.总结阶段。撰写报告,总结成果,报请专家组鉴定。

六、课题研究的成果

理论成果

1.精心选择探究内容

在课堂内容的设计、编制上,要遵循适度困难的原则,问题既有挑战性,能唤起学生探究欲望;又有适合性,能使多数学生经过努力有所获,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

创设宽松的教学氛围

探究创新能力的发展,必须在自由而安全的气氛中才能进行。自由而安全的课堂气氛,会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活跃状态,使其探究创新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无论学生回答的问题正确与否,教师都应考虑到保护学生学习积极性,注意他们发生错误的原因,允许学生再思考再实践,这样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实践成果

1.课题研究促进了教师的成长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知识,好的教师让学生发现真理。”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不仅提高了我们教师对利用探究活动来发展学生探究能力的认识,而且切实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

首先在备课时,以往我们关注的是怎么教能使学生学会,学扎实;通过课题研究后,我们在备课时更多地关注如何创设条件与机会,吸引学生投入到丰富多彩的探究中去。

其次在上课时,以往常常由我们作深入浅出的讲解,追求讲得清楚、明了,让学生一听就会;现在则关注的是如何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去尝试、摸索,讨论,自己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教师的身份由传授者向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转变。

练习时,以往我们常常满足于学生能正确完成习题,现在非常注重让学生在情境中自己了解信息,利用信息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我们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从“会解习题”深入到“会解决实际问题”。

2.课题研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素养

课堂教学中采用了探究式教学模式,在引导学生通过主动探究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大大促进了学生素质的提高。

⑴探究性学习增强了学生实践的能力

现代教学论主张教学要知、情、意相结合。学生个体主动参与和学生群体的积极互动是使探究活动富有成效的必要条件。组织恰当的探究活动,鼓励学生进行真正的尝试,大胆说出自己的发现,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⑵探究性学习培养了学生实践的探究精神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儿童往往是在探究中思考的,这种独特思维的方式并不会随着更高级的思维方式的发展而消失。相反,只有物质的活动方式才是完备的智力活动的源泉。知识来源于现实,实践能力是学生学习、发展和生存的基本能力。探究性学习体现了“实践第一”的观点。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中,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认识和掌握了探究知识的方法和途径,使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展示自己的才能,增强探究的欲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⑶探究性学习激发了学生化学实践的兴趣

化学实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由于化学基本理论、基本概念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缺乏兴趣。在教学中,利用学生“好学、好动”的心理,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提供给学生探究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学能动性,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探究中获得正确认知,这样的探究学习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能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动得其所,动有所获。

七、结论

在化学学习中让学生经历亲身体验活动,经历合作探究过程,积极主动地获取信息、加工信息,进而形成高效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符合学科学习的特点。

八、讨论和分析

教师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丰厚的知识底蕴,精湛的教学技术和较好的个人魅力,才能应对授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突发情况。

探究活动中学生一些不当的实验习惯会浪费掉很多实践而影响探究进程,因此,要注意培养学生边实验,边观察,边思考的协同活动能力,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九、参考文献

杜殿坤主编,《原苏联教学论流派研究》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二篇:谈化学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谈化学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发表日期:2003年9月8日 出处:无锡市第九中学 作者:汪 嵘 已经有3337位读者读过此

谈化学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无锡市第九中学 汪 嵘

摘要:在新教材的传授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情境及趣味实验培养学生探究兴趣;可以挖掘化学实验的探索性培养学生探究实验能力;可以利用化学网络教学培养学生探究学习能力。关键词:化学教学 新课程 探究能力

现代科学包含两层含义:一是科学知识;二是认识科学知识的活动,即认识科学知识的过程和方法。科学是知识、过程和方法的统一体,其中,科学知识是科学过程和方法的产物。

英国教育家贝尔纳曾说过:“理科教学不仅要提供已经从自然界获得的系统知识的基础,而且还要有效地传授过去和将来用来探索及检验这种知识的方法。如果学生不了解知识是怎样获得的,不能够以某种方法亲身参加科学发现的过程,就绝对无法使他充分了解现有科学知识的全貌。现在的科学教学正在后一方面失败得最为明显。”所以,现代化学教学,不仅要加强化学基础知识的教学,更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探究科学知识的过程和方法的训练。

新教材的编写者已经充分地认识到了这一点,作为新教材的传授者更应秉承这一思想,通过多种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一、创设情境及趣味实验培养学生探究兴趣。

初三阶段是化学学习的启蒙阶段,学生对化学并不了解,而处于此阶段的学生好奇、好问、富于想象力,因此对这一学科也充满着兴趣。作为教师可以抓住这一契机,通过创设情境和一些趣味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

1、趣味实验:

在学生接触化学的第一堂课,笔者就通过“随机应变”和“无中生有”两个趣味实验带学生走进化学世界。“随机应变”是在盛有少量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入无色酚酞,立刻盛现红色。学生一看到两种无色的液体接触到一起居然变成鲜艳的红色很有兴趣。然后,逐滴滴入稀盐酸,最后的瞬间液体变成无色。再滴一滴氢氧化钠溶液液体变红,滴一滴稀盐酸液体又呈无色。此时整个教室轰动了,很多学生都在问为什么?探究的兴趣到达了最优点。教师就可以顺势将学生带入奇妙无比的化学世界。

2、创设情境:

化学发展到今天酿出了成千上万个与化学知识有关的故事,它们有的浩如烟海、有的妙趣横生、有的感人至深,而这些故事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用这些故事来创设情境将会极大的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例如在讲述《指示剂》的内容时,可以用“斩妖术”的故事来引入。古代的神汉和巫婆当谁家有人重病不起时,他们便会说是妖魔在作怪。等你相信了他们的说法,并请他们来驱魔时,他们就会穿起奇怪的服装,摆起“神桌”,扎好一个草人,并在草人身上糊上黄裱纸;随后口中念念有词,装出神仙附在自己身上的样子,拿起“神桌”上的“宝剑”,在“仙水”里沾一下,向草人刺去。随着“滋”的一声,在“宝剑”刺入的部位,立即显现出鲜红的血痕。那么到底是不是妖怪被刺死了呢?当然,它只是一种骗术,学习了今天的知识后我们便能解开这个谜,学生一下子对今天学习的内容充满了浓厚的探究兴趣和好奇心理。

在课堂上一个动人的故事、一个美妙的传说,或者生动有趣的生活化学知识都会使学生进入学习的角色,对培养和提高学生对化学的探究兴趣有独到的功效。

二、挖掘化学实验的探索性培养学生探究实验能力。

化学的科学研究过程通常包括: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寻找并使用仪器→实验操作→观察收集事实→分析处理事实与数据→得到结论。如果能模拟这一过程进行实验教学,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探究实验能力。新教材中增添了大量的探索性实验,原因正是如此。而教师可以通过教学设计进一步增加其探索性,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1、实验改进再探索。

有些实验进行适当的改进或创新,营建更多、更深层次的“问题情景”,培养学生的探究实验能力。如在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中,学生发现用了小气球收集马上能想到这是因为一氧化碳有毒的原因。此时教师可马上请同学思考是否有更好的除去尾气的方法,学生会想到直接用酒精灯点燃尾气,甚至想到将其通到加热氧化铜的酒精灯火焰上,用于点燃和加热氧化铜。

2、实验异常再探索。

有些实验出现预料之外的现象,此现象往往包含学生还没有认识的事物规律。我们可以抓住这些难得机会,追根溯源获得突破。在做氧化铜和稀硫酸反应的实验中,有个别学生最后得到的液体颜色是绿色。教师可以针对这一情况请该同学回忆所用的试剂是否正确,学生回忆所用试剂为稀盐酸,然后请其余同学也做此实验,果然大多为绿色,教师便可及时引导学生得到氯化铜溶液的有关知识。

3、实验错误再探索。

有些实验或操作可以特意采用错误的方法去做,让学生通过逆向求索、缺点反思去思维,反而能更迅速、更深刻地掌握正确的方法。如检查装置气密性时,先让学生双手紧握容器,再将导管的一端伸入水中。制取氧气结束后,先停止加热,再取出导管等。然后通过对正确操作的演示,使学生在对比中更好地掌握实验的要领,甚至可以进一步探索实验操作错误后的挽救方法。

4、实验失败再探索。

对于一些失败的实验,教师不要急于从理论上加以解释,而可以请同学思考原因,设计合适的方案去证明。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只起到引导和监控的作用,这样对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提高大有益处。如加热过氧化氢产生氧气的实验,若用常规方法去做,带火星的木条不燃反灭,达不到效果。在学期后期笔者曾安排了此实验的研究性学习。当时学生主要提出三种可能:

1、过氧化氢受热不产生氧气;

2、过氧化氢受热后产生的氧气量太少;

3、过氧化氢受热还产生水蒸气。然后,请学生根据自己赞同的方案进行实验证明,通过不断地讨论和具体实验逐渐地否定了前两种观点,最后学生设计了两套方案获得了成功。一种方案是用干燥剂进行干燥后再实验。另一种方案是用排水法收集以后再实验。这堂课使很多学生直接感受到科学实验的真谛,直接体验探索和发现的乐趣,从此他们将会以极大的热情投入自主探究性的学习。

三、利用化学网络教学培养学生探究学习能力。

网络教学是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产物。教师面对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和日益加剧的“信息爆炸”的挑战,必须更新教育观念。用全新的教育理念来研究和设计网络教学,把培养学生的学习与创新能力,信息素养和基本素质放到突出位置,彻底抛弃“填鸭式”教学方式。网络教学一切的教学设计都是为了激发、引导和方便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培养和提高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学生刚接触化学的初期,教师可以先教给学生信息搜索和信息处理的常规方法,并指定内容由学生搜索完成所需信息。待学生具有一定信息搜索和处理以后,教师可以模糊地给出搜索要求,并根据教材的有关内容由学生自行确定需要搜索的各种信息。如在人教版《化学》第七单元课题三《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中,笔者便采取了此种方式。学生在一周内得到了:酸雨的形成、危害和处理,汽车尾气的危害和处理,乙醇汽油,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西气东输等非常好的信息。笔者再根据教材内容增添部分图片、录像资料,将其汇编成一个网页,然后由学生学习和交流。学生通过自主地学习、探索、研究和交流,获得了课内外的大量知识,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从选择课题、查找资料、材料处理、汇总、形成结论的全过程看。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的确具备了科学研究的基本形态。通过这堂课学生对探究有了一定的感性和理性认识,学生普遍感到探究其实并不神秘,人人都可以开展探究。

学生探究能力的形成并不是一朝一夕便能完成的,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新课程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给我们每一个教师指明了方向。只要顺着这一方面不断前进,我们相信中国的未来充满着希望。

第三篇:《化学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研究计划

《化学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研究计划

辉县市第二高级中学申志刚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长期以来中学化学教学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轻视能力的培养,学生以接受学习为主,围绕应试展开的反复演练日趋严重。学生重结论轻过程,缺乏动手实践和探究的机会,分析解决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得不到锻炼,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老师与学生一起共同营造一种轻松的探究式的学习氛围,促使学生对知识的形成有更丰富的理解,从而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内化新知,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形成探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

根据现代教育理论与国家新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本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定位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平台”,进行探究活动的设计与组织,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内化学习的新知,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形成探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按照现代教学论的观点,化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化学知识的结论,还要让学生了解知识的发生过程。课堂教学中知识的发生过程,与人类的认识过程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探究性学习过程既不是重复人类认识过程,又不同于直接向学生传授化学概念、化学基本规律的传统教法。尤其是一些探究性的实验,为学生积极探究,主动获取知识提供了机会,为学生感知具体化学知识的现实背景、来源创造了条件。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探究活动,让每个学生都经历探究学习的过程,建立探究性的学习方式,使课堂焕发出生机和活力,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①文献资料法:认真学习一些理论及文献精神,摘录对课题研究有借鉴和指导作用的理论知识,供学习和研究借鉴,做好资料的收集和存档工作。

②行动研究法: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勤于将自己在课题研究中获得的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反思、修正、再实践,逐步积累经验。

③经验总结法:认真撰写阶段性报告,总结得失,不断调整研究步伐,最后以总结形式或优质课完成课题研究。

五、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

1.学习理论(2014.4-2014.6)

定期组织学习“探究式教学模式”以及学生“学习方式”的理论,更新观念,增强教师开展课题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课堂实践(2014.9-2014.11)

进行“化学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的课堂教学实践,并定期进行公开研究活动,以点带面,滚动发展

3.研究总结(2014.11-2014.12)

定期进行课题研讨活动,不断总结课题研究的成果及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改进教学,做好总结。

第四篇:化学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化学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化学教学中学生观察品质的培养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是人从现实中主动积极获得感性认识的活动形式。化学科学的发展是以实验观察为基础的,所以,在化学教学中注重学生观察品质的培养,意义更显重要。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品质呢?

一、选择感知对象,培养观察的目的性

在观察过程中,人不可能同时对所有的事物感知,往往把感知的对象集中在少数事物上,也就是说知觉具有选择性。根据知觉的这一特性,必须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目的,让学生围绕目的,主动地选择感知的事物进行观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感受性,思维也才能清晰准确。

例如,做“镁带在空气中燃烧”这一实验,目的是要导出“化学变化”这一 概念,而化学变化的本质是有新的物质生成。因此,要引导学生把观察的重点放在:(1)点燃前镁带的颜色、状态和硬度;(2)燃烧后生成物的颜色、状态和硬度,以防止学生只注意了“燃烧时发出的耀眼的强光”这一现象,而忽视了“反应后生成物的特征”这一观察的重点。

二、注重感知程序,培养观察的全面性

观察的全面性是指通过观察能获得事物的全貌以及各部分之间的联系。这就必须根据观察的目的,遵循观察对象的内在规律,确定观察程序,有计划、有步骤地观察,若马虎粗心,随心所欲,所获得的知识就可能是局部的,支离破碎的。对化学实验的观察一般按下列顺序进行:(1)观察装置图,选择所用的仪器,了解它们的用途和用法;(2)观察反应物的颜色、状态;(3)注意反应发生的条件,同时注意观察发生的现象;(4)观察反应后生成物的颜色、状态等。要依次进行,不遗漏。实践证明,注重观察程序对培养学生观察的全面性确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抓住本质特征,培养观察的精确性

事物的特征是事物本质的外部表现,善于抓住事物的特征是认识事物本质的关键。观察的精确性表现在,不只满足于了解事物的全貌,更重要的是精确地把握事物的特征,认识事物的本质。所以,揭示事物本质特征的过程,也就是培养学生观察精确性的过程。例如,物质燃烧时有不同的特征。气体燃烧时产生火焰,固体燃烧时产生火星或火花。而硫在通常状况下是固体,可是,它在空气中燃烧时为什么产生火焰而不产生火星呢?我们只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硫燃烧的特征就能把握其中的奥妙。原来燃烧时,固态硫先液化后气化,因此硫蒸气在空气中燃烧时产生淡蓝色火焰也就不足为奇了。

1.根据教学目标体系,制订出“双基”与能力的具体要求,使学生的知识结构与智能结构同步发展----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同步进行,课堂教学与课外指导同步进行,教师讲授与学法指导同步进行,信息传递与反馈调节同步进行,统一 要求与因材施教同步进行。

2.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实际和教学条件来选择教法,将教学内容、形式、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

3.广泛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学媒体的特点:模型----立体模拟,投影----平面模拟,幻灯----静态、局部动态模拟,电视----动态模拟等。

4.化学习结构,使学生领悟和掌握五环节(预习、上课、复习、作业、自测与小结)学习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品质与素养。

第五篇:浅谈化学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浅谈化学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阜宁县陈良中学 曹汉奎(江苏 阜宁 224432)

摘要: 文章是作者在实施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实践中,对改进演示实验教学、分组实验教学、家庭小实验和趣味实验教学,指导学生科学探究进行分析和论述,使科学实验探究知识的学习和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

关键词:

实验

改进

试题

探究

能力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又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养成科学探究习惯,是初中化学新课标的基本要求。为此,文章就如何改进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论述如下: 一.充分准备,做好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是学生通过直觉获取知识的,怎样才能使每一个演示实验效果最佳?我认为应考虑以下方面:

1.多研究 如:做化学变化伴随着能量变化的演示实验时,我们备课组认真分析讨论后,将镁粉和稀盐酸反应的装置由试管改成塑料袋,将少量镁粉和稀盐酸分开放在塑料袋中扎紧,在上课时由前边的学生传递给后边的学生,后边的学生解开中间的绳子再传递回来,使每个学生都深切地感受到化学变化过程中热量的变化。

2.多改进,对有污染和实验现象不明显的演示实验进行改进,如:硫在氧气里燃烧,事先在集气瓶里放少量的水,用水吸收了二氧化硫,减少了污染。

3..多交流,对每一个实验的改进要多同别人研究,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集大家的智慧,才能不断地取得实验的最佳效果。

5.多总结,把自己成功的、失败的实验,记录下来,进行分析、总结,使自己的实验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二.变分组实验为讲课时的实验

分组实验是为了学生对某些实验现象的描述、实验原理的理解、实验操作规范而设置的。一般都放在一个单元学习之后,起着强化知识点记忆的作用。但激发不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因此,有些分组实验放在上新课时变讲边做,如:学习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我们在四个同类班级中进行了对比教学,两个班级在上新课时,让每组学生亲自做碳酸钙和浓盐酸、碳酸钙和稀硫酸、碳酸钠和稀盐酸、碳酸钙和稀盐酸的四个实验,对比反应现象、生成物纯度,分析其原因。虽然纪律是乱了一些,但学生的情趣高涨,在每位同学的参与下很自然的比较出实验室制二氧化碳所选择的最佳药品。课堂检测时学生对实验的现象都能记忆犹新。对照班中则采用传统教学法,单元新课学习后,走进实验室,学生分组实验。学生兴趣明显减弱,对实验现象和原理的分析多数同学都只靠死记硬背,课堂检测时很难回想起当时的实验现象来。

三.激活家庭小实验和趣味实验

实验简单化、微型化、生活化,是新课标的目标,是绿色化学发的追求。课本上的家庭小实验和趣味实验能在课前布置下去,将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欲和学习兴趣。而教改前只是让学生课后去完成,那样只是去验证实验结果,不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养成。如:“自制净水器”、“自制汽水”、“测定鸡蛋壳中碳酸钙质量分数”、“白纸显字”、“烧不坏的手帕”等小实验,如果将它们改为课前实验,在学生不知到其原理的情况下去讨论、探究,不仅为课堂提供更好的实验素材,而且还能开阔学生的思路,增强其探究能力。

四.熟悉探究性试题特点

1.命题素材丰富

探究性试题的命题素材可以是化学概念类的探究,如:催化剂、溶解度影响因素的探究;也可以是物质性质、制法的探究;还可以是物质鉴定的探究;各类探究性试题常常以化学实验为切入点。

2.要素可多可少 新课程标准提及到科学探究的八大要素: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实施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但在试题中,这八个要素不一定都涉及到,有的即使涉及,也是以题给信息呈现的。

3.信息可新可旧 探究性试题给出的信息有的是教材中出现过的;也有部分探究性试题,呈现的信息是全新的,面对全新的信息,要凝神静气地阅读试题,直到读懂题意,更重要的是学会处理信息,从题给信息中删去次要信息、干扰信息,提取有用信息,用有用信息作具体问题的解答。

4.方法有规可循 虽然探究性试题中所渗透的思想方法多种多样,但只要留心总结,就会发现解题的思想方法也是有规可循的。控制变量法:如探究催化剂的用量对化学反应的影响,别须控制温度、催化剂的纯度、反应物的质量分数等影响因素一致;化隐为显法:如,用软塑料瓶做二氧化碳溶于水的实验,将无明显现象转化为塑料瓶往里瘪的现象;对比探究法,教材上做铁生锈的实验;追踪探究法:如盐酸滴入滴有酚酞试液的氢氧化钠溶液中,红色褪为无色,能否说明恰好中和,还有后继探究,如,取反应后溶液于试管,滴加碳酸钠溶液,有气泡产生,则盐酸过量,无现象,则恰好反应。

五.探究性试题的解法

题目 某化学兴趣小组对传统腌制松花蛋的料泥产生了兴趣,这料泥是有哪些物质配制成的?

(网上收集资料)腌制松花蛋的料泥的主要配料是:氧化钙、纯碱、食盐。

小组同学取料泥样品于烧杯,注入适量水搅拌、过滤,得滤渣和滤液,对滤液中成分进行了探究。

(猜想与假设)甲同学认为:可能是 NaCl、Na2CO3、Ca(OH)2乙同学认为:可能是 NaCl、NaOH、Na2CO3。丙同学认为:可能是 NaCl、NaOH、Ca(OH)2丁同学认为:可能是 NaCl、NaOH。

(交流与评价)经过大家讨论,大家一致认为

同学猜想不合理,理由是是、。

(实验与探究)(1)乙同学取原滤液于试管,注入稀盐酸 观察到有大量气泡产生,于是得到该滤液溶质是 NaCl、NaOH、Na2CO3的结论,证实了自己的猜想。

(2)丙同学取原滤液于试管,注入Na2CO3溶液无现象,据此否定了自己的猜想,他又重取原滤液,注入CaCl2溶液观察到,得出了和乙同学相同的结论。

(3)丁同学为了验证自己的结论,也取原溶液于试管滴加少量稀盐酸恰发现无气泡产生。

(实验解释)大家经过分析找出了丁同学所用试剂与乙相同,恰没看到气泡的原因,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

(实验结论)经过上述四位同学共同努力,大家终于对滤液中成分得出了正确结论。解析

Na2CO3 和Ca(OH)2反应生成Ca CO3和NaOH,生成物中有NaOH;丙同学向原滤液注入了CaCl2溶液,CaCl2 和原溶液中Na2CO3反应,生成物中有Ca CO3;丁同学加盐酸量不够,只跟氢氧化钠反应,没跟碳酸钠反应。

答案

甲,N a2CO3 和Ca(OH)2不能共存于同一溶液;N a2CO3 和Ca(OH)2反应后有NaOH生成;有白色沉淀物;加的盐酸量不足。

点评

实验与探究融为一体,这类试题是中考的热点,希望同学们加强这类试题的演练,演练过程中注意解题方法的总结、思想方法的感悟,不断提升自己探究问题、解答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 1 ]催华

《中考化学零距离》,原子能出版社(CIP)2008.1 [ 2 ]《考试》光明日报报业集团CN11-2939/G4,2007,6

作者简介:

曹汉奎,男,1955年9月出生,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任教九年级化学。工作单位:阜宁县陈良中学。联系电话:chk7511485@163.com

0515—87511485;手机3

***邮箱:

化学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课题研究报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