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7号文库
国家博物馆商业化立论初稿
编辑:星海浩瀚 识别码:16-1014262 7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5-29 11:48:23 来源:网络

第一篇:国家博物馆商业化立论初稿

谢谢主席!各位评委、观众以及对方辩友大家晚上好!继北京故宫会所门、拍卖门等多重门之后,著名奢侈品牌路易威登在国家博物馆开展的长达三个月的专题展览又再次把国家文博事业与商业化的舆论推向了风口浪尖。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深入文化体制改革要求的提出,客观上要求国家博物馆必须适应经济和社会的变化,重新定位它的职能的运作方式。今天我们探讨的辩题是国家博物馆应不应该商业化,我方的观点是国家博物馆应该商业化。

首先,让我们来对辩题中关键词语下个定义:国家博物馆是具有代表性的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对公众开放,为研究、教育、欣赏的目的收藏、保护、研究、传播、展示关于人类和人类环境的实物或非实物证据。商业化即市场机制下的商业运作。下面我方将从必然性和可行性两个方面来论证国家博物馆应该商业化。首先,从必然性来看,长期以来,国家博物馆一直耻于谈商业,尤其谈到国家博物馆的公益性和非营利性,在金钱面前尤显 “羞涩”。然而事实上,良性运作的商业无疑是国家博物馆能够长足发展的最佳方式。作为当今社会最重要的文化殿堂,国家博物馆无疑是可以商业化的,而且商业化的推广更有利于国家博物馆履行如此之多神圣的、公益性的使命。从世界范围来看,发达国家的博物馆,包括很多大馆名院,企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在经营中发展自己,已是当今的潮流。英国的皇家博物馆,法国的卢浮宫,意大利的庞贝遗址博物馆,都是有国家支持,并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开发和经营的。这些世界著名的博物馆,在经营中不论是直接收入,还是为旅游项目配套带来的间接收入,都给国家和博物馆带来丰厚的效益,有些已成为国家支柱产业的重点项目。

国家博物馆商业化给设备、内容、形式陈旧,咨讯不畅、管理老套的国博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让其拥有强大的生命力。国家博物馆的国家或集体所有制也已经不再是公益性和公共性的唯一形式,私立公助、公办私营、股份制等不同形式的国家博物馆的运行方式都在各种情况下应运而生。特别是对博物馆运行效率的追求,使最近的中国台湾和不少西方国家博物馆的管理与经营兴起方兴未艾的私有化与民营化趋势。荷兰自然博物馆馆长恩格尔斯曼概括了其在荷兰的经验。从1988年开始调研到1995年,在文化部和议会的指导下,荷兰对国家博物馆进行了私有化改造,建立博物馆董事会和运营基金,将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从政府人员改为企业雇员,但是博物馆建筑和藏品仍然为国家所有,博物馆经营者采取向国家租赁的方式进行运营,使其将征集保管、保护研究和传播教育的功能发挥到最大。仅仅存在20余年的阿姆斯特丹国家博物馆已经成为整个荷兰享有盛名并受到公众普遍欢迎的博物馆。让我们再来看看可行性。国家博物馆资源丰富,它具备实物、场所、技术设备、人才等诸种条件及一定的行业优势,但物质资源闲置率高,人才资源未能充分挖掘,整体利用效率较低。我国国家博物馆经费单一,主要依靠政府拨款,拨的钱仅够发工资甚至不够发工资,现行体制及社会环境又使其难以在社会筹资和健康的创收方面有所作为,国家博物馆的正常经营维持艰难更谈不上发展。

市场机制是一种十分有效的资源配置机制,加之现在政府鼓励国家博物馆积极创收,文化部也制定了相关的政策法规给予支持,有利于使“无利可图”的社会事业单位在得到政府再分配机制优惠的条件下有更高的效率。商业化能够使国家博物馆资源的优势与潜力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充分发挥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国家博物馆在市场机制下的商业运行还能多渠道地开拓资金来源,有效改善博物馆经营资金缺乏的不利局面和提高博物馆运营效率,从而更有利于其公益性的发挥。

时代的辩题要有时代的意义,时代为博物馆提供了一个历史性的机遇。抓住这个难得的机遇,应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及信息化时代等对博物馆事业提出新的挑战,国家博物馆商业化的潮流已经势不可挡。唯有紧跟时代脉搏,才能求得国家博物馆的蓬勃发展。

综上所述,我方坚定的认为国家博物馆应该商业化。

第二篇:立论 世界文化遗产应当商业化

谢谢主席,问候在场各位:

开宗明义,世界文化遗产专指“有形”的文化遗产,即文物、建筑群、遗址这三类。商业化则是指以世界文化遗产为核心或载体,通过商业手段获取利益的一种方式。面对世界文化遗产应不应当商业化,判断标准是商业化是否利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我方认为世界文化遗产应当商业化。

第一,商业化吸纳社会资金,加大保护力度,增强遗产生命力,实现良性循环。由于耗资巨大、地方财力和社会捐赠有限等原因,许多地区对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都面临经费不足的现实困境,而商业化运营机制创新拓宽了资金来源,建立了多元化的资金渠道。数据显示从202_年到202_年,颐和园的商业收入回流于遗产保护的比例从10%上涨到了40%。202_年黄山景区总收入达20多亿,其中净收入的50%都用于景区的建设。一个景区的资金回流就达到当年政府对全国文物保护投资总额的八分之一,大大缓解了文物保护的现实问题。实现了盈利与保护之间的良性循环。

第二,商业化有利于增强社会对文化遗产价值的认知,形成文化氛围,推动文化传承。世界文化遗产通过商业化宣传和经营增强了知名度,吸引文化消费的同时让人们参与到文物保护中去,有着“千塔之城”美称的开罗古城,正是商业化让其焕发新生。曾经的开罗古城地面污水横流,卫生条件堪忧,当地居民对古迹的价值一无所知,缺乏保护意识,强占了大部分古建筑。通过商业化运作,在当地民众间形成了一种共享文化资源的责任意识与保护氛围,102处古迹得到修缮,建筑与人类和谐共存,政府与居民共建共享, 开罗古城面貌焕然一新,秩序井然,实现了可持续发展。在商业化运作过程中保护文化价值,让更多人知道它、重视它,在社会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推动了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综上所述,我方坚持认为世界文化遗产应当商业化。

第三篇:商业化对博物馆的影响

商业化对国际体育的繁荣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没有商业化就没有如今规模和水平的国际体育。但其负面影响也不可忽视。萨马兰奇曾说过:“我个人看法是,目前流入体育领域的钱只能欢迎,那些钱无论是对发展整个体育活动,还是对运动员的物质保证,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不想阻止商业化,因为我们认为商业化对体育界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所要避免的是将商业利益置于体育之上。”能否对商业化这匹烈马进行有效驾驶,把它限制在为目标服务的操作层面,而不使之变为追求的目标,这是现代国际体育能否持续和健康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

如果向对方所说的一样,那它就不应该是一个博物馆了,他不应该有社会大众去打扰,万一我们自身的原因,破坏了里面的氛围,那怎么办,但是这样就违背了国家博物馆的初衷。所以千万不要将它神话,关于国家形象,一个博物馆就能决定,我觉得这个论断真的很可笑。您把商业化当成恶魔,大可不必,难道商业利益的获得一定要损害他人的利益吗?很显然不是,很多在国家博物馆的商业化运营,通过商业化来做公益活动,建立品牌认同。从而达到了彼此的共赢。

在国外,虽然也一直存在争议,但文博场馆与市场化的结缘,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就举著名的卢浮宫来说,数十年前,卢浮宫也曾经远离市场化,法国政府每年为维护卢浮宫承担沉重的财政负担,但工作人员只是负责早上开门、晚上关门,没人关心怎样做好宣传、服务,公众也颇有怨言。

此后,法国政府紧缩预算,逼得卢浮宫自寻财源。经过多年来的运作,借助市场化,卢浮宫如今已经走上了一条良性运转之路,在广开财源的基础上,场馆维护、宣传、服务水平都大为提升。202_年时,卢浮宫搬出珍藏的22副达·芬奇幅画作,邀请全球名流,在馆内举办“达·芬奇之友”的美式私人募款餐会。当晚,卢浮宫便募到约269万美元。

外展项目现在已经从以前的单一展览发展到现在的全方位多层次的综合展;从单方面赴外展发展到引进展和交换展并重;从只针对发达国家到兼顾发展中国家。我们在涉外展览中更多地拥有了自己的话语权和决策权,也更加能真实客观地展示国博的文物藏品。除了文物展览,还增加了人员互访、培训、文物保护、管理、数字化建设等专题内容,领域在不断扩展。担当着历史赋予的社会责任的同时,也承担着普及教育者的角色

卢浮宫博物馆每年带动的消费可以高达6亿至10亿欧元,国家每年对卢浮宫等国立博物馆的补贴有逐渐减少的趋势,私人和企业赞助则慢慢增多。无论是故宫还是卢浮宫,作为国家级博物馆,其经营管理都在公众的注视之下。合理适度的经营也是不能回避的,都需要通过自己的方式保持博物馆的生命力。

在中国,文化底蕴太厚,经济社会的发展使很多人心态不平衡,导致群体文化会攻击个体文化,最后导致少数被迫服从多数。同样道理,群体的非商业化会打击个体的商业化。如今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商业化所给国家博物馆带来的巨大利益,是面对舆论压力的偃旗息鼓,还是我们继续大胆创新,勇于探索,让中国国家博物馆商业化走出一条多方共赢的光明大道。既然如此,让我们大家相信国家博物馆应该商业化。

3月27日,中国国家博物馆整体向公众开放。开放首日,观众客流量达到8800余人次,“爆棚”现象引发了不少问题。天涯论坛上一篇悉数“国家博物馆N宗‘最’”的帖子,配图展示了“水太贵”、“厕所设计令人尴尬”、“设施缺损、故障”等瑕疵纰漏,引得不少参观者围观跟帖。这边国博官方微博(http://t.sina.com.cn)上,有网友呼吁:“能不能把网站的内容扩充下,有个更开放的平台能让我们了解下国博的展品!” 据首都博物馆信息中心副主任朱锴介绍,目前首博网上体验馆仍处在发展初期。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多达12万套,展品上网属于长期基础性的工作,需要大量人工,但目前负责这项工作的只有五个人。另有文博行业从业者称,国家每年对文博事业的财政、人力支持并不高,文博系统在各级地方濒于边缘化。一些国家重点建设范围之外的博物馆,甚至没有负责网站的专门人员。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陆建松教授认为,现阶段国内网博发展瓶颈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首先是观念问题,我国博物馆多为科研机关,实行资料封锁,馆与馆之间还存在一种狭隘的观念。其次,藏品的分类、定名、用度、计量单位等基础性技术工作非常难做。再就是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国家博物馆面对的是全国各民族群众,对于有形文物和无形文物都要给予重视,这是对我国5000年悠久历史和民族文化传统的一种继承和发扬,我认为国家级的博物馆不能只限于专业角度,应站在国家、世界,甚至全人类的高度来思考问题,应是自然、历史、文化等多学科的大融合,国家博物馆应成为为人们提供精神动力的加油站。

在故宫爆出私人会所丑闻之后,国家博物馆也出事了,有人爆料称中国国家博物馆出租5楼举办私人婚礼。而记者随后的探访,也证实了此事:相关工作人员称,租用场地的费用是25万元,谁想租可以去官方网站找相关电话。国家博物馆在承认举办婚礼的同时表示,结婚的新郎和新娘是内部职工,“不存在市场操作的费用问题”。像国家博物馆等国家级知名公共场所,由于和公众之间距离太远,在公开与透明运行等方面还不够。这也是为什么其举办私人婚礼引起公众过分焦虑,因为公众担心其成为私人掌握的资源并以此牟利。国家博物馆去神秘化的第一步,就是要向公众解释为什么会存在这个5楼。此外,如果不影响公共利益,国家博物馆尝试市场化运作未尝不可,而且也有先例。但,走远路之前,还需拿掉鞋里的沙子——5楼,否则就会一直硌脚。博物馆难以亲近百姓

国家博物馆副馆长周志强坦言:博物馆作为由科学、文化、艺术和历史共同铸就的华丽殿堂,其蕴含的千年文明,本就属于人民。但是,在社会经济水平大幅提高、大众文化需求越来越强烈、人们生活节奏普遍加快的今天,博物馆事业却面临着一些不太“亲近”百姓的无奈——

一边是博物馆大力“扩张”,一边是百姓不大买账。博物馆越建越多,人们参观博物馆的兴趣却不见高涨。全国2300多个博物馆中,大约有2/3生存困难,这其中又以中西部地区为主,以中小博物馆居多。

互动性不够

中国博物馆学会副秘书长安来顺说,文史类的博物馆收藏的珍贵文物大部分都有保护的玻璃框,观众只能鉴赏,而不能触摸。在展示形式上,人们早已厌倦“隔着玻璃看,耳旁别人讲”的固定模式,渴望更多的参与性和自主性。突出参观者与展览的高度互动性是世界大博物馆的共有特色。在大英博物馆,游人可以触摸古埃及的石雕、中国战国的钱币和古希腊的砖;在伦敦博物馆举办的古罗马人发明的展览中,孩子们可以动手操作织布机、印刷机,学习架桥。

馆藏利用率不高

艺术家陈丹青曾说过:中国不是没有珍品,但许多都藏在仓库里,还没有形成固定陈列的规模,这也是我国的博物馆还无法同国外的博物馆相抗衡的一个因素。中国的博物馆馆藏利用率不高。部分产品由于博物馆展示场所有限无法展出。

据了解,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物共60多万件(套),但到目前为止,向社会公开展出的,总共还不到5万件(套)。故宫博物院馆藏文物近100万件,而每年展出的文物只有8000多件,不到总量的1%,并且10年来从没有进行过更换。而在法国的巴黎圣母院,馆藏文物80万件,经常陈列的展品有5万件。每3个月轮换更新一次,每10年为一个周期,可把全部藏品分期陈列一次,展品一年换几次。

难以接受的高价门票

老百姓不进博物馆,高价门票是又一原因。

有专家指出,如今博物馆界好像形成了不成文的规矩,只有到了特定假日,才会免费开放一两天,一旦免费,场面就会非常火爆。原中国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专家组组长吕济民教授指出:“票价是阻碍老百姓进入博物馆的重要原因。免票的博物馆要么不值得老百姓去看,要么交通不方便。真正对老百姓有吸引力的博物馆大多票价很高,动辄几十元甚至几百元。”对于门票,吕教授呼吁中国的博物馆合理收费,这样才能真正的吸引更多的百姓走进博物馆。

“博物馆要持续发展,就必须走近百姓,积极开发百姓感兴趣的方式,针对性、新颖性、贴近性和多样性地向普通百姓展示更多的珍贵文物,展示更多的中国古代文明,把馆藏文物和中华优秀文化传输给普通观众。这是一条必须要走的道路。”中国博物馆学会理事长张文彬建议。

一,体制问题。中国大多数博物馆还处于计划经济体制,完全靠政府拨款。这不是长久之计,博物馆应多方筹资,增强自我造血功能,并靠灵活的运行机制来吸引社会的资助。多元的投资主体不仅能筹措更多的发展资金,更能吸收多元的经营理念,推动博物馆灵活地顺应市场和受众的需求。

二,管理问题。博物馆自身要发展文化产业,依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性质和特点,将企业模式引入博物馆管理工作,在市场理论的指导下充分利用博物馆的资源,重视市场营销和增加收入。

三,专家(人才)问题。据相关资料统计,当前全国博物馆机构从业人员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只占4.5%,中级专业技术人员只占13%,人才的总量、结构、素质都无法满足要求。而博物馆由于陈列品的特殊性质,需要历史、绘画、修复、鉴定、裱画等多方面相关的专家、人才,要让真正的专家来管理博物馆事业。

近日,故宫博物院与大英博物馆签署了一份时效长达5年的合作意向书,大英从而成为继法国卢浮宫、俄罗斯艾尔米塔什(冬宫)之后,与故宫合作的又一国际博物馆巨头。吕教授指出,国内博物馆在与国外大博物馆合作的过程中,中华五千年文化可以走向世界,公众也可以感受到国外文明的熏陶。中国的博物馆同国际接轨已经是必然的趋势。

专家认为,中国博物馆事业需要可持续发展,贴近百姓生活创新内容与形式是条件,提升整体水平与国际接轨是根本。凭借丰富的历史、人文和自然资源,积极吸收国外博物馆建设的经验和教训,中国完全可以成就具有中华民族风格、具备世界先进水平的博物馆事业。国家博物馆的诸多“社会化”措施,有的已经在进行尝试,并已经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比如,国家博物馆监制的十二生肖瓷器、黄金艺术品等,像狗年国宝生肖金条、“神六”金条等,均受到热烈追捧。这样,百姓有了更多接触文物、了解文物的机会。通过接触和了解文物、艺术品,百姓不断地接受文化的熏陶,文化素质也随之得到了提升,而且,产生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

由于深受百姓喜爱,由国家博物馆监制、国家博物馆艺术品开发中心设计、北京国道文化公司总发行的黄金艺术品,在短短的时间内,已经形成了一个品牌——国道黄金。目前,“国道黄金”在黄金收藏界已经无人不知。

据悉,国家博物馆推出的“文物知识培训班”、“文物鉴定服务”等,目前已经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和支持;即将推出的仿制馆藏文物,已经在收藏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但是,博物馆的服务社会之路也引来了一些争议,有部分人士认为,博物馆走向市场,是为了狭隘的自身经济利益。对此,原中国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专家组组长吕济民教授的看法不同。吕教授认为,首先,博物馆探索引进市场机制,并不是为了自身狭隘的经济利益,而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博物馆事业。作为公益性事业单位,博物馆所有经费均由政府拨款。但是,仅从博物馆事业的发展规律来看,过分依赖政府拨款不利于发展。只有引进市场机制,完善自身造血机能,才是博物馆事业发展的方向,这也符合世界博物馆事业发展的大趋势。

其次,博物馆肩负着收藏过去、教育现实、传承未来的历史使命,在经济水平大大提高、人们生活节奏普遍加快的背景下,博物馆传统的运营模式,已经不适应社会的需求,如果一味固步自封,我们的馆藏文物将真正“藏”了起来,文物所代表的优秀文化将远离人民群众,博物馆教育现实、传承未来的历史使命将成为一句空话。《文化保护法》提出的“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十六字方针要全面贯彻,文物展览、出版物、仿制品开发都属于文物利用,要把几千年的文化保护好、利用好,只有走进老百姓,才能弘扬文化,才能传承未来。为了能够走进老百姓,就需要引进各种适应大众需求的模式,引进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模式。

“我国的博物馆事业改革还处在摸索阶段,改革任重而道远。”吕教授呼吁社会各界改变观念,支持我国博物馆事业的改革与发展。

第四篇:国家博物馆

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参观观后感 国际经济与贸易2班代晓锋32011030170

202_年5月,在这个青年的纪念日里,我和同学参观了国家博物馆的“复兴之路”,再次走过总书记不久前走过的路,感受5000年来中国历史风云变化,感受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从商周到21世纪,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创造出了灿烂的文化,实现了实质性的飞跃。

为了一个民族的梦想,我们从1840年的海面出发;为了一个不变的追求,我们在岁月深处写下光荣。全球视野下展现中国道路之抉择;全景历史中浓缩民族复兴之历程。”“复兴之路”围绕千年巨变、峥嵘岁月、中国新生、伟大转折、世纪跨越、继往开来等六大主题,反映自1840年以来,中国艰难曲折的民族振兴之路和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所取得的伟大成就。解说员热情认真的讲解,大量历史图片与实物,生动地再现了多年来中国人民为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前赴后继地奋斗追求的历程,勾画出中华民族从被遭屈辱、奋起抗争到走向复兴的历史脉络,主题鲜明、气势恢宏,既令人振奋,亦发人深省。

从1840年领土沦丧、百年屈辱的开始,到今天的独立自主并完成香港和澳门的顺利回归;从千年局变、峥嵘岁月到中国的新生;从闭关锁国、落后挨打、民不聊生,到今天的改革开放、申奥成功、小康社会。

走过这条蜿蜒曲折的道路,带给我最大的震撼就是——知识就是力量。1840年,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野蛮的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大清的闭关锁国,天国美梦,孤立了自己,使自己从此在世界上落伍,百年的屈辱和半个世纪的发展繁荣既见证了“落后就要挨打”这样的血的教训。加强国力,发展科技,半个世纪的执着追求,今天的我们,正值“十二五”开局之年,为了一个民族的梦想,我们从1840年的海面出发;为了一个不变的追求,我们在岁月深处写下光荣。全球视野下展现中国道路之抉择;全景历史中浓缩民族复兴之历程。”“复兴之路”围绕千年巨变、峥嵘岁月、中国新生、伟大转折、世纪跨越、继往开来等六大主题,反映自1840年以来,中国艰难曲折的民族振兴之路和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所取得的伟大成就。解说员热情认真的讲解,大量历史图片与实物,生动地再现了多年来中国人民为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前赴后继地奋斗追求的历程,勾画出中华民族从被遭屈辱、奋起抗争到走向复兴的历史脉络,主题鲜明、气势恢宏,既令人振奋,亦发人深省。

从1840年领土沦丧、百年屈辱的开始,到今天的独立自主并完成香港和澳门的顺利回归;从千年局变、峥嵘岁月到中国的新生;从闭关锁国、落后挨打、民不聊生,到今天的改革开放、申奥成功、小康社会。

21世纪的中国是一个不一样的中国,中华民族是一个有梦想的民族,56个民族自强不息,现在的中国已经在航天,科技,教育,文化,经济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实力大幅度增强,综合国力显著提高,任命生活水平也全面改善,中国也日益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也重新审视新中国,以更加尊重的眼观看待中华民族,国民的自信也大幅度提高,中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足以让我们自豪。同时,作为新一代的青年,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让自己的国家更加繁荣昌盛。

第五篇:国家博物馆

国家博物馆

基本介绍

中国国家博物馆简称国博,是历史与艺术并重,集收藏、展览、研究、考古、公共教文化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隶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中国国家博物馆总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藏品数量120余万件,展厅数量48个,是世界上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是中华文物收藏量最丰富的博物馆之一,整体规模在世界博物馆中位居前列,202_年观众接待量达到537万人次[1],202_年达到745万人次(当年全球第三[2]),是全世界最受游客欢迎的博物馆之一。

中国国家博物馆位于天安门广场东侧,与人民大会堂遥相呼应。202_年2月在原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两馆合并的基础上组建成立。

中国国家博物馆是中国收藏本国古代、近代文物资料及研究历史科学和有关学术问题的机构,拥有一支专业的文物保护、修复队伍和国际一流的仪器设备。国家博物馆的考古研究力量拥有水下考古、田野考古和航空遥感摄影考古的专门机构。馆属水下考古研究中心是中

国唯一的水下考古专业机构,具备一支专业的水下考古队伍和先进水平的技术设备,所属“中国水下考古培训基地”202_年在广东省阳江市海陵岛。独立发行刊物:《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月刊).中国国家博物馆已经走过百年的光辉历程。百年来中国国家博物馆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已发展成为中国博物馆事业的旗舰。这里记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足迹,展示着伟大祖国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社会发展的光辉成就,是中华儿女传承历史、开拓未来的精神家园。同时,这里也是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对话的重要窗口,是展示整个人类文明的宏伟殿堂。

扩建情况

扩建过程

中国国家博物馆于202_年进行改扩建工程,202_年完成改扩建,建筑面积由6.5万平方米增加到15万平方米,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博物馆之一。作为“十一五”期间我国重大文化建设工程项目,改扩建后的国博建筑面积由过去的6.5万平方米增加到近20万平方米。800

—202_平方米展厅达到49个,藏品数量超过105万件。

扩建后的局部雄伟壮姿

博物馆的西、南、北三面整体保留,进行加固改造和维修。新馆部分镶嵌在老馆中间并向东扩建。建筑风格与老馆保持一致,建筑体量比老馆略高。改扩建工程完成后的中国国家博物馆主要由文物保管区、展陈区、社教区、学术研究区、公共活动区、休闲服务区、行政业务办公区等部分组成,各项设施进一步完善、配套和现代化。无论从文物藏品、展览规模、硬件设施还是从人员组合上都达到了与其相配的规模和水平,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博物馆。

202_年3月17日,中国国家博物馆改扩建工程正式动工。改扩建后的中国国家博物馆占地面积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9.2万平方米,202_年底基本建成,202_年上半年投入使用。新的中国国家博物馆将成为历史与艺术并重,集收藏、考古、研究、展示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

中国国家博物馆下设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位于东城区五四大街29号,是建立在原北京大学红楼旧址上的纪念馆,202_年7月成立新文化运动纪念馆筹备处,202_年4月正式开馆。一般称为“红楼”。1919年,这里曾孕育了伟大的五四运动;1961年,红楼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倒计时牌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把迎接重要事件的倒计时牌树立在位于天安门广场东侧的中国国家博物馆正门,来提醒公众迎接重要历史时刻的到来。

北京202_年奥运会倒计时牌

为迎接香港回归,“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倒计时牌”于1994年12月19日,即《中英联合声明》签署十周年之际树立,这个倒计时牌自揭幕起到1997年7月1日零时止。为迎接澳门回归,“中国政府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倒计时牌”于1998年5月5日,即澳门特区筹委会成立当日揭幕,这个倒计时牌自揭幕起到1999年12月20日零时止。

为迎接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举办,雅典奥运会闭幕后,北京正式进入奥运周期,北京奥运会组织委员会于202_年9月21日下午六时启动“北京202_年奥运会倒计时牌”,直至202_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开幕为止。

为迎接上海世博会,设立了“202_年上海世博会计时牌”。

孔子雕像

202_年1月11日,为体现中华传统儒家文化,一座总高为9.5米的孔子青铜雕像在国家博物馆北广场落成,4月20日,国家博物馆北门外广场的孔子塑像迁入国家博物馆雕塑园,是中华文化百家争鸣的儒家代表之一。历史上统治者“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中华各种思想、百花齐放的发展。

孔子青铜雕像作者、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吴为山介绍,雕像以简朴、概括的手法,将人体的结构融入自然的山石形态当中,气势磅礴,展示出中华儒家文化的代表与气象。

随着孔子雕像的落成,历时3年半、投资25亿元的中国国家博物馆改扩建工程已全面竣工,202_年3月开馆。[8] 新装亮相

在中外游客的好奇目光中,耗资25亿元、历时近4年改扩建的国家博物馆悄然以焕然一新的恢弘外观,重新耸立在天安门广场东侧。国博建筑的外立面虽经翻新,但仍保持着原来的建筑外貌和风格;里面大厅宽敞、色调明亮、装饰庄重大气。国博馆长吕章申说,无论是从6.5万平方米扩大到19.2万平方米的建筑面积,还是各种硬件设施,改扩建后的国博都已达到或超过了世界发达国家现代化博物馆的水平。

【油画做成浮雕】1940年,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艰难时刻,艺术大师徐悲鸿先生创作了一幅震撼人心的《愚公移山》油画。如今,这幅中国油画史上最精彩的作品之一,被做成一幅宽36米、高12米的巨大浮雕,在国博西大厅正面墙上迎接着每一位参观者。浮雕对面,是7扇十多米高的铜门,透过门上的青铜镂空图案,可以看见人民大会堂和天安门广场。

西大厅是观众进入国博的重要集散区域,在大厅的南北两侧,两个设计精巧的宽大楼梯拾级而上,像两个张开的臂膀,欢迎着四方参观者。

【华丽视觉效果】国博新馆共有49个展厅,最小的面积700平方米,最大的中央大厅达202_平方米,每年可接待800万至1000万观众。库房容量达到了100万至120万件。还有四个贵宾厅,分别用砖、木、铜、石来装饰,其中的“砖厅”,在我国砖雕的三大流派中选择了苏州砖雕风格。木厅以纯楠木装饰,是东阳的工艺美术大师陆光正先生精心雕成的。铜厅的正面是一面青铜屏风,上面的铭文选用的是大盂鼎的铭文,则是由铜雕艺术家朱炳仁先生精制而成。[9] 在新馆的屋顶上,设有380个藻井,通过采用我国古代这种特有的建筑结构和装饰布灯、通风、安设吊点,产生华丽的视觉效果。藻井外面的顶上,将来会摆放花坛,和新馆屋顶已经种下的2万平方米绿地及平台上放置的藤椅一起,为观众提供北京最大的屋顶花园和休闲场所。

【功能大大拓展】在新馆的各层走廊上,还新设了不少供观众休闲、购物的区域。吕馆长说,新的国博大大拓展了功能,观众除到国博来看展览,还可观赏电影、戏剧,体验文化休闲。新馆顶层有202_平方米的区域是为观众提供餐饮服务的,其中玉厅可同时容纳500来人就餐。

在地下的两层里,分布着有714个座位的剧场、600平方米的电视演播室、260个座位的学术报告厅兼数码影院,以及能容纳600多辆车的停车场。

【月底陆续开展】随着新馆的落成,一系列的展览也将陆续向观众展出。包括两个基本陈列:“古代中国”将占据10个展厅,用近3000件文物精品来展现从远古直到明清时期的灿烂中国文化;“复兴之路”将在2月底开放,占据8个展厅。还有中国古代青铜器、佛造像、瓷器、书画、家具、钱币等多个专题艺术陈列,以及占据1/3展厅面积的各种临时展览,第一批将推出潘天寿、李可染、黄胄三位艺术大师展,囊括了他们的山水、花鸟、人物艺术精品。

国家博物馆商业化立论初稿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