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7号文库
在语文课上谈“情”说“爱”[最终定稿]
编辑:蓝色心情 识别码:16-646744 7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8-20 14:48:28 来源:网络

第一篇:在语文课上谈“情”说“爱”

在语文课上谈“情”说“爱”

新丰第三中学罗桂玲

每一个活生生的人都是有情感的,而拥有怎么样的情感又少不了培养、熏陶。作为教师正是在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语文教师更应该充分挖掘本学科的德育资源,在课堂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春风化雨般让学生接受爱的教育,情感的熏陶,把他们塑造成品德高尚的人,那么这些情感、这些爱怎么去说呢?笔者有几点浅陋意见。

一、品味作品闪光语言

毋庸置疑,好的作品必有好的语言。但是,语文教学不需要也没有必要对作品中的每个词句作繁琐的考究,而应该抓住那些作者独具匠心的关键词句重锤敲打。往往这些关键词句既有客观的“物境”又有作者主观的“心境”,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交融的产物,其中蕴含饱满的情感,这种情感只有通过敲打,才能迸出耀眼的火花,方能照亮学生的心田。比如《荔枝蜜》的后部分写道:“我不禁一颤:多可爱的小生灵啊!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这一段话倾注着作者强烈的感情。“颤”原意为“抖动”,显然,用“抖动”来注解作者的心是不恰当的,这颤不是形体上的颤动,而是一种情感的奔涌,是作者被养蜂员老梁的话猛然一击所产生的思想感情的升华。作者由蜜蜂辛勤的采花酿蜜,自然地联想到劳动人民为创造新生活而进行的忘我劳动,热情地歌颂“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的人们的奉献精神,这正是文章的主旨所在。通过分析这些重点词句,使学生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立志做“小蜜蜂”式的人,正是我们通过本文教学所要达到的思想教育目标。

二、推敲启发提问角度

在分析课文时对同一问题可用不同的形式进行提问,不同的形式又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最佳的提问角度应是熔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开发和思想情操陶冶于一炉。比如《七根火柴》描写无名战士牺牲前的那段文字十分感人,教师可通过启发提问让学生在知识上受教益,在思想上受教育。如果问学生:“无名战士在牺牲前的语言和动作描写是怎样的?”学生只要照着书本念就行了,思想教育的作用被取消。或者再加上:“通过这些描写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但提问太直白了,思想教育又显得笼统抽象。如果改成:“无名战士留给人间的最后话语是什么?与常人相比有什么不同?反映了他怎样的心灵?”通过这样的一问、一比、一深究,无名战士临终前的无私忘我的心灵便会光芒四射,学生对无名战士崇敬的思

想情感便油然而生,无私的种子便会播在学生的心田,随着时光的推移蔚然成荫。

三、创设思想教育情境

学生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如在教学《斑羚飞渡》时,可让学生把斑羚飞渡的场面通过画面体现出来,这样既让学生抓住了斑羚飞渡的关键动作,更主要的是使学生对此有了很直观的认识,最好把那些画面呈现于黑板,趁学生在惊叹同学美术功底之棒的时候提问:“你们看到这样的画面有什么感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在这一看,一感,一悟的系列活动中斑羚那自我牺牲、团结互助的精神已深深的烙在学生的脑海里,至此也由物及人领悟到了做人的道理。当然,在教学中还可以通过幻灯片、表演等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很自然、很乐意地接受教育,情感为之丰盈充实。

四、读写教学紧密结合对学生进行情感的熏陶、培养,既要体现在阅读教学中,也要与写作教学紧密结合。因为写作教学有其德育功能,学生在作文过程中会得到品德、意志、情感等方面的教育。写读后感是最好的形式,如学了《提醒幸福》让学生去写读后感,很多学生都写出从课文中领略到了身边的、平凡的而又实在的幸福,此举让他们发现自己是幸福的,从而会珍惜身边的幸福,以更大的热情去面对生活。除写读后感外,也可以用仿写、改写等形式进行写作,使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受到更深的教育,情感为之升华。

五、课内延伸到课外

有些课文的内容离我们生活较远,学生对此会有一种距离感,只是为学习而学习,其实大多数课文只要我们善于去挖掘切入点,都可以与我们的生活有联系,离我们是很近的。比如《向沙漠进军》这一课,南方人与沙漠根本就扯不上关系,更别谈向其进军,学习也不过是纸上谈兵,无关痛痒,即使由课文的分析而得出我们要注意环保这个结论也是说教式的。其实,要让学生明白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可由课文得到的环境破坏联系身边环境的变化去认识,可以拿新丰江为例,让学生课外进行调查,将调查的报告在课堂上进行归纳,得出结论:昔日丰江河水高涨、清澈,鱼虾自由来往,今日丰江水浅、浑浊,难觅鱼 虾,这个后果是由人们乱丢垃圾、乱砍树木、排放污水所造成的。这个调查报告使学生骇然,通过这个真切的事例学生明白了环保人人有责,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有了物小而为之的意识并付诸行动何愁成就不了大事呢?

语文课堂给了我们谈“情”说“爱”的绝好机会,我们只有让学生明白书中自有颜如玉,他们才会在书海中畅游;我们只有让学生明白做人要团结互助、无私奉献,才能铸就一个坚

不可催,奋发有为的集体。我们只有让学生感悟生活是幸福美好的,才能促使他们更好地生活;我们只有让学生明白破坏环境的后果,才能使他们保护家园„„在这片“情”、“爱”的天空里,我们想方设法,各尽所能去塑造一颗颗饱满的心灵,让他们善于爱自己、爱别人、爱集体、爱生活。

第二篇:我和学生谈“情”说“爱”

我和学生谈“情”说“爱”

吴小晖

在一次世界顶尖级的学术颁奖大会上,记者问一位获奖的科学家是怎样取得成功的,这位科学家没有大谈如何地努力学习、如何地刻苦钻研,而是说了句寻人耐味的话:我们上幼儿园就知道吃饭前要洗手、要刻苦学习、要认真做事、做人要讲诚信……,长大后的我只是重复做这些事情,并不断反省和调控自己。

已是高中的学生,在某种程度上,他们当然更懂得这些道理,只是由于外在环境、自身行为习惯、性格以及青春期独特的生理心理特点等因素的影响,使得他们在认知和行为之间出现了偏差,失去了自我反省和自我调控的能力。当面对这些接近成年或已经成年的高中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时,作为教师,不仅需要以理服人,更需要以情动人、用爱感人,这样才能更好地促其反省自己,并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地调控自己的行为。

一、教育学生——未成曲调先有情

在教师节,我的手机收到许多学生发来的祝福短信,其中有一条短信我至今仍难以忘怀。短信的内容是:老班,您还好吗?谢谢你对我的关爱和教诲,谢谢您两年来一直对我不抛弃、不放弃。如今的我在南通工作,在这美好的日子里,送上我真诚的祝福“老师,节日快乐!”——您的学生小威。

看着短信,我心里暖暖的,鼻子酸酸的。

小威是我带的08办公自动化班的一位女生,她在第一学年的表现虽不是很突出,但总的来说,她能遵守校纪校规,也很听老师的话。哪知她在第二学年开始时,仿佛变了一个人,把头发染成全黄色,穿着奇装异服,花里胡俏的,根本像学生的样子,有时还迟到甚至旷课。更让我担心的是,据其他同学反映,她时常和社会上的青年混在一起。

她究竟怎么啦?我多次问她是不是遇到什么事才使她有这么大的转变,她始终不肯回答我,也不肯改正,但职业的敏感让我意识到,这个女孩的表象背后一定有不为人知的隐情。

经过家访我才得知真像,小威的父母在闹离婚。忽然间,我明白了,小威是受不了这个打击,故意在放纵自己、麻痹自己,借此来逃避现实。于是,在临走时,我对她妈妈说:“作为班主任,我无权过问学生家长的事情,但我相信无论你们夫妻之间离不离婚,你们都是爱孩子的,所以请你们一定要做好小威的思 1

想工作,不能因这件事让她就这样消沉下去。”

过了几天,小威的表现果然有所好转了。一天放学后,办公室没人,我再把小威单独叫到办公室,以聊天的形式对她耐心地教育,小威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决心以实际行动改变自己。

一年以后,小威以优异的表现,顺利通过了南通携程旅行网的面试,走向了社会。如今的她已是携程公司的一名主管,面对人生,她充满自信。

学生不听话,必然有背后的理由。学生表现不乖,必有不为人知的原因。一味地抱怨和愤怒,一味地指责和惩罚都可能无济于事,我们更应走进学生的心里,倾听他们内心的声音,了解他们真实的情感,让学生感到老师是关心他的、爱他的。这样教师在教育时才能做到“情动而辞发”,教育才有针对性,才能有事半功倍之效。

二、行动引导——此时无声胜有声

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里是“三千庞爱在一身”,无论什么事都是得到多、付出少,在学校则表现为集体意识不强,只顾自己不顾别人。比如在教室里随手就扔垃圾,大多是纸屑、纸团和一些食品袋等,虽然每天班上都安排了值日生打扫,但往往还没等到放学,教室里早就“满地开花”了。

一天,我走进教室,看到有几个纸团、食品袋被扔在地上,格外醒目。于是我问“谁扔的?”,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纷纷摇头“不知道。” “那你把它们捡起来。”

“又不是我扔的!”

我尴尬地站在那,我知道假如我强行让学生捡,他们也会去捡的,但这样有多大的效果呢?想了想,我自己弯下腰,在学生惊愕的目光中,把所有的纸团、食品袋都捡了起来,然后扔到教室后面的纸篓里面。

开始两天,我一言不发,看到纸团之类的垃圾就捡,但我发现地上的纸团明显比第一天少了一些。班上几个班干部也坐不住了“老师,我来!”,我说“不用,这几天我包了!”一星期后,值日生都自觉当起了当天的卫生保洁员。而实际上,地上已经很少看见纸团、食品袋之类大的垃圾了。

通过这件事,让我真正知道什么是“身教重于传”。当我第一天弯下身去的时候,我看到的是学生的惊愕和不解;当我第二天弯下去的时候,看到的是学生的于心不忍;一星期后,再弯下身,看到的是学生的肃然起敬。于是,在他们心里产生的是两个影响,一是我不应该乱扔垃圾而应当像老师那样做好教室的卫生保洁工作;二是班主任是热爱着这个班集体的,我们也应该热爱班级集体,从小事

做起,从自已做起。不知不觉中,既提高了学生的卫生保洁意识,又培养了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

四川雅安发生7级地震,那几天我一直看相关的新闻,偶尔看到这样一篇报:7月20日,四川雅安名山中学高三年级(3)班的学生上完早自习,第一节课是高玉华老师的英语课。教学正在进行,教室内的课桌、门窗突然发出晃动的响声,正在讲课的高玉华老师意识到可能发生地震了,立马提高声音大喊:“赶快撤!同学们。”一面喊话,还一面挥手示意,犹如一位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这时,大楼晃动更剧烈了,但高玉华老师站在讲台前,没有丝毫的慌张,同学们在她的指挥下自觉、有序地撤出教室。当最后一个同学跑出讲台前的过道后,高老师才跟着同学们,最后一个走出教室。

没有豪言壮语,没有高谈阔论,高老师用实际行动给全班同学,也给全国人民上了生动的一课——什么是大爱、什么叫责任。

教师无声的行动也是一种情感的交流,有的时候,它往往比言传更具感染力,更能触动学生的心灵,也有更好的教育效果。

三、小惩大戒——道似无情却有情

“滴滴,滴滴…”,永利的手机不合时宜地再次在安静的课堂上响起。

学生在校园里能否使用手机,我历来是持中肯态度的。一方面班上许多学生的父母在外打工,有手机确实是方便学生与家长取得联系,也方便家长及时对子女进行教育和沟通;另一方面现在手机功能越来越多,可以上网、可以听音乐看视频、可以玩游戏,自控能力差的同学往往把手机当作“掌上电脑”来玩,沉溺其中,难以自拔。堵不如疏,疏不如导。为此我制定了十二条手机使用规定,规定了手机使用的时间、场合、每月的使用费额等等,还制定了相应的监督和处罚机制,用来引导学生合理地使用手机。

我把永利请到办公室,两次违规,按照手机管理制度,他的手机得让我替他“保管”一个月并通知家长。看他一百个不情愿和一百个不服气,我灵机一动,笑着对他说“这样吧,手机我先保管一周,在一周内能不能拿回手机,就看你自己的了”。他有些意外,也有些疑惑“什么条件?”我就向他提出两个条件:一是背下五笔字根表(当时正上五笔打字),二是背下本学期已学的所有单词(他是在英语课上玩手机的),并写份检查交给英语老师。“行!”他爽快地答应了。

一周后,他基本能完成我布置的任务,拿回手机他有些得意“五笔字根表我早就会背了,倒是英语单词,我费了很大的劲,这一周我连做梦都在背英语单词呢!”。我因势利导“短短一周,你就能这么大的进步,看来你挺聪明的,把你这聪明劲都用在学习上,相信你成绩很快就能提高的。”他有些惭愧了,自我检讨道:以前我懒得记单词,上课不知道老师在说什么,现在好了……我能听懂老师上的课了……我也不会再玩手机了。

校纪班规固然重要,但作为一名教师都懂得处罚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只要真心为学生好,处理学生问题时,你便会有陶行知先生“赏你四块糖”的智慧和勇气,会有孔夫子对子路“哂之”的宽容和大度……

给他一点“阳光灿烂”,说不定他会还你一个“春暖花开”!

四、爱的支点——资助传大爱,感恩化真情

每年一度的中职生“资助政策,助我成长”征文活动开始了。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用了整整一节课的时间讲如何构思立意、如何选材组材、如何遣词造句,心里还美美地想——这样他们应该知道怎么写了吧。一周后,结果让我大跌眼镜,只有16位同学交了,还不及班上人数的一半。交来的作文,也矫揉造作,内容空洞,毫无真情实感。

问课代表,课代表回答说,部分同学都觉得作文比赛都是写作好的学生参加,其他同学就不用写了,更多的同学还是认为无话可说。课代表的话不禁让我反思,在那节课上我只是就写作谈写作,作为语文教师的我竟然忘了文章本不是无情物,而是“以吾手写吾口”这个简单的道理。

班会课上,我说“如果没有资助政策,你们可能就不会坐在这个教室里的同学请举手”,同学们一下子愣住了,过了好一会儿,才有一只手慢慢举起,接着有更多的手举起,一只、两只、三只……竟然有十位同学,差不多占了总人数的四分之一。我接着说:“你觉得父母很辛苦,资助政策对你、对你的家庭帮助很大的同学请举手”,全班同学齐刷刷地举起手来。趁热打铁,我接着问“既然这样,你们就不想说点什么吗?”……

气氛一下子调动起来。

“老师,我拿到资助卡,高兴得一宿没睡着”

“我父母都在外打工,很辛苦,有资助可以减轻他们不少负担”

“我爸前几年生病去逝了,我本想初中毕业就去打工,是国家资助让我重返

课堂”

……

两天后,课代表再次把作文本交来,我点了下,一个没少。翻开作文本,我更欣喜。

胡小吉在《因为有你,一路花开》中写道:“春花秋实,那是对大地的感恩;鹰击长空,那是对蓝天白云的报答;落叶低吟,那是对根的情意;黄莺高歌,那是对生命的赞美。爱心是可以交互的、传递的、发展壮大的,涓涓细流能汇成浩澣的海洋,星星之火终可燎原。

感谢有你,我那贫寒而幸福的家庭;感谢有你,国家中职生资助政策;感谢有你,伟大的党,伟大的祖国。因为有你,伴我一路花开。”

何薇则深情地写着:

“感谢有你,国家资助政策。有你相伴,幸福如同早春的嫩叶,徐徐地在我心头绽放。

现实生活里的灰姑娘,没有仙女、没有王子……,但在她身边有许多人爱她、帮助她;拥有自信、奋力拼搏并怀揣感恩之心,我相信,每一个灰姑娘都会有一双附有魔力的水晶鞋。”

……

——如同听到花开的声音,真情像春水在流淌,爱如花香在荡漾。

征文一次次获奖让我欣慰,更让我高兴的是通过征文活动,学生真正懂得了什么是爱,什么是感恩,而这些都是他们今后成长的永不枯竭的动力。

五、不是结束

有人说:态度决定一切。这句话太对了,现在我每天都生活在由衷的快乐与幸福之中。微笑看孩子踏进教室,微笑着目送孩子们离去,这是人间最美丽的图景。我和学生谈“情”说“爱”,一切都是那么得美好!

第三篇:在语文课上

在这次培训的过程中我聆听了多位教育专家的生动、形象而精彩的讲座,提高了自身的业务水平和业务知识。通过经验交流,专家引领,名师对话,教学实践与反思等,高效务实,令我受益不浅,感悟良多。特别是专家们的讲座,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对我的教育教学带来很大的影响。专家们提到,在语文课上,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老师的提问花样百出:“复习问”、“新授问”、“巩固问”、“齐问”、“抽问” ……一问追一问,一环套一环,老师总是装着一脑袋问题走进课堂,由主导的“灌输”变成了主导的“追问”,学生从主体的“被灌”变成了主体的“回答”……为什么我们的教学不能激发学生提问的欲望,创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思维发散的和谐课堂呢?认真反思不难得出正是这种只重视“答”的训练而忽略“问”的培养与指导的现象,使我们的学生不善于提问,不敢于提问,更不会勇敢地挑战权威即:老师、课本。从而使本应充满了奇思妙想的孩子,失去了大部分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质疑水平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呢?专家们说到应从我们日常的阅读教学入手。阅读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闲暇时,报纸杂志为人们紧张的工作,带来片刻的轻松于宁静;探究时,工具书、资料库给人们的迷惑指点迷津;苦闷时,名篇佳作使人们走进心灵的港湾,享受暂时的快乐与幸福。因此,现代的阅读观认为:一般意义上的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同时,也 “应该着重强调阅读活动并非仅仅为了获取信息,吸取知识。编排周详的阅读课程,会为学生们提供许多意在为了愉快。

一、问题发现

勤思是发现问题的前提。在课堂上,教师应精心为学生创设质疑的情景,并通过适当地、巧妙地点拨、引导,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让他们在创造性的思维中获得积极愉快的情感体验。都说题目是一篇文章的文眼,它往往会暴露出文章的主旨。如果能够抓住题眼,那么就非常容易的了解了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而更容易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中心思想,进行有效阅读。因此,通过评价学生由课题质疑的水平这一方法,来使学生初步掌握一些阅读的小技巧,从而有效的提高阅读水平,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不失为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我在教学北京版小语第十一册时,就进行了这一实验:在讲读课文之初,先板书课题,让学生根据题目质疑:可以是不懂的问题,也可以是根据题目想像的有关课文的内容,还可以是通过题目了解到哪些内容……,二、问题分析

“一切创新都始于问题的发现”,问题意识不仅体现了个体思维的活跃性和深刻性,也反映了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强烈的问题意识作为思维的动力,促使人们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直到创新的开始。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没有伟大的创造。” 当学生敢于开口说出自己心中的不解时,就说明他已经学会了思考,因此,教师要及时地进行随机性评价,鼓励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学会在课文中寻找答案,更要学会换角度思考,形成新的问题,大胆假设、猜想,提出新的解决方案。只有善于通过移植、转化来对要解决的问题进行认真地分析,才能找出在众多的环节中最关键的步骤,并对其进行思考解决的方法、途径。因此,在课题质疑的基础上,通过品读课文来分析自己提出问题,理解在学习写人文章的时候,要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外貌、心理来分析人物的性格和思想品质;写景的文章,主要抓住景物的特点,按照一定的顺序来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而写事的文章,则重点要抓住作者的写作顺序来分析,只有了解不同题材文章的特点,学会并掌握学习方法才能提高阅读能力。

三、问题解决

全国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有这样一句话,让我记忆犹新,感悟颇深。“你们提出的问题,我把它们全部还给你们,由你们自己解决。”的确,探究学习和自主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在自主地摸索中解决问题,获得知识、掌握学习的方法,从而得到理智能力的发展和深层次的情感体验。教师应在其中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学生的理解是多元化、多角度的,更是丰富多彩的。在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老师需要充分发挥穿针引线、铺路架桥的作用。如果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搁了浅、遇了阻力,却无法突破,久而久之,必将影响他们提问的积极性。“跳蚤关在加了盖的瓶子里,跳久了跳不出去,到最后即使盖开了它也不会再跳了。因为它开始怀疑自己到底还是不是一只跳蚤了。”更何况是这些缺乏耐心与意志力的学生呢?因此,教师的监测与学生的反思以及评价交流,都对学生能否经过自身努力解决问题,起到关键的作用。所以,在评价学生课题质疑能力之后,不仅要通过学生的品读析疑的口语表达,还要及时地评价其解决所提问题的能力,将学生质疑——析疑——解疑的过程如实地记录下来,在不断地学习过程中,提高问题解决能力。专家们提到阅读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水平,指导学生采用多种阅读方法,以提高阅读的有效性。

1.训练学生掌握各种基本的阅读方法。

阅读有范读、领读、讲读、朗读、默读、背诵等。范读是给学生阅读做示范,激发学生的摹仿兴趣。另外,背诵是我国传统的语文学习方法,背诵有助于加深对课文的感受和理解,积累语言材料,提高读写能力和发展记忆力。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文章的长短可以采用整体背诵(如诗歌、短文)和分步背诵(长的课文),调动学生背书的积极性。课后,教师还可以开展背诵、诗歌朗诵会、读报等比赛,看哪个学生的课外知识最丰富、了解得最多,并对了解最多的学生给予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通过教给阅读方法,运用阅读比赛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强化了学

生良好的范文背诵习惯,锻炼了他们的记忆力,并逐步提高了他们的写作水平。

2.指导学生掌握良好的阅读技巧。

在阅读中,指导学生变换方法阅读,并从阅读中不仅养成眼到、口到、心到的基本方法,还要培养学生一边读一边动笔圈、点、画、记的习惯。要求学生从小形成认真读书的习惯,做到在读中求知,在读中求解,逐渐养成初读—细读—深读—熟读的好习惯。让他们在阅读中了解课文内容,学习生字新词,理解作者的思路、写作方法和课文中心,借鉴写作技巧,还可以指导学生速读—回读—精读—背诵。如文章较长,可采用先“速读”,大概了解主要人物和事件,再根据课后的作业或老师的提问进行“回读”,反复阅读疑难部分,从中找出答案。文章中写得精彩的段落,让学生仔细阅读,反复地“精读”,并从中读出味道,读出自己的感受,然后“背诵”。在课后教师组织学生每周看一本好书、写一篇读书笔记或读书心得。利用班级里的宣传墙报和远程教育网的班级主页展示学生们精彩的作品,从而提高学生读课外书的兴趣。培养学生必要的课外阅读能力,通过学习,认识了《新课标、新理念下的阅读教学》规定小学第三阶段的阅读要“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不少于100万字”。要让学生根据其中的阅读形式自觉并积极地投入到阅读活动中,顺利完成阅读任务,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显得尤其重要。其中关键是要把好课中或课外的“牵引”关,让学生在教师巧妙语言的“牵引”下,带着浓厚的兴趣,走进课外阅读世界,去感受更广阔的天空。在教学英雄人物的课文时,同学们通过诗歌了解了一些英雄人物的事迹,如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你们想知道他做的其他好事吗?你们可以去看看《雷锋的日记》,《雷锋的故事》或看《雷锋》电影,你会从中找到答案的。学生听了这段极具启发引导性的语言,一定会产生一种“没吃饱”的感觉和“再探究”的欲望。由于时空的距离,当今少年儿童对中国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土地革命等历史都比较陌生。课堂上教师有限的介绍也只能让学生“云里雾里”、不能达到“人同此心”的境界。因此在上《马背上的小红军》、《金色的鱼钩》这类课文时,应充满感情地说:“你知道多少生命、多少英魂,为了革命、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被这茫茫草地吞噬吗?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路上又有多少感人的故事等着我们去读啊!同学们,行动起来吧!”这

番激励性的语言一定会激发学生再探究的欲望。学生会利用图书馆、历史文化博物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去寻找红军的足迹,更加真切地感受英烈忠魂舍生忘死的精神品质,能更深地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础上,教师利用班会课时间举行读书报告会、英雄事迹介绍会、英雄事迹网络图片展览等,提供交流的平台。这样不仅促进了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更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利用情景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经过一系列的课外书阅读、信息资料的查阅、历史博物馆的参观后,在班级内开展阅读竞赛、阅读之星评选、读后感好作品评选展示,在学生的作品当中清晰可见学生们写作的进步、掌握素材积累的方法、绘画与文体巧妙和谐的结合。学生的自觉学习胜过教师的百般讲解。教师有目的地设计巧妙语言,利用教学文本引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既巩固了学生的课内知识,又丰富了学生的阅历。

通过学习,我懂得了在今后教学中,要采用了以下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1是抓住上课伊始的有利时机,○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以精彩的开场白或话题引发起学生浓厚的兴趣,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之进入最佳状态,为整堂

2是以和谐的课堂气氛保护学生的阅读兴趣。语文教学不仅是一个课拉开序幕。○

认识过程,而且也是情感活动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我时刻注意保持轻松愉快的氛围,充分满足学生叙述的愿望;真诚和蔼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把微笑带进课堂,3是运用多媒体和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阅读兴趣。在教学中充将欢乐带给学生。○

分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增强气氛,铺设场景,组织讨论、辩论、看图说话、分

4是适时强化学生成功的喜悦感,组竞赛等活动,使学生在乐中学、在做中学。○

巩固兴趣。通过学习我懂得了注重让学生体会成功感,因为成功越大,兴趣越大,动力越大。当学生在某一方面获得了一点成功,他们也会像成人完成了一个重大科研项目一样感到高兴,继而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并获得巨大的内驱力,驱使他们向着进一步的成功迈进,从而形成稳定而持续的兴趣。我在教学中尽量多地创设竞争和成功的机会,让学生体会到通过自身努力取得成功的快乐,感受到努力的价值。

通过学习,我掌握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方法,我将会把它带到课堂上来。我相信今后的教学成绩会更上一层楼。

第四篇:语文课上如何让学生说

语文课上如何让学生说

孙永刚

我在语文课上总是鼓励学生放胆地“说”,“说”虽然在本质上与“讨论、交流、提问、发言”没有多大区别,但我认为,“说”更自由,更宽容,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那么,语文课上如何让学生说呢?

首先,要设计便于学生说的问题。大家都认为,语文课堂教学离不开问题设计,因为“问题”是师生之间教与学思考行为的纽带;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有问题就意味着有自己的思维,有思维就要探究,就有要说的愿望,就有话可说,因此,“问题”与“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但是,是不是设计了问题,学生就一定会思维,就一定会去探索,就一定有话可说呢?课堂教学的许多实事告诉我们,并非如此。许多时候,学生面对我们的问题一片茫然,不知怎么说;也有许多时候,学生面对问题就像面对一杯白开水,索然寡味,没有说话的愿望;还有许多时候,学生面对问题无论怎么说,也说不深刻,说不出味道。关键在于我们要能够设计出便于学生说的问题,问题要有强烈的刺激性和思维的深刻性。

比方学习《欧也妮·葛朗台》一文,如果按照谈人物、事件和主题这一传统学习要求来问题设计问题,那么,不外乎讨论“抢夺梳妆匣”“诱骗继承权”“看守密室”等问题,得出结论是“老葛朗台”吝啬贪婪;如果我们从讨论巴尔扎克的“开列恶癖的清单”(《人间喜剧·导言》)这一点上进行新的教学问题设计,我们就不难发现传统问题设计的简单和疏漏,学生回答问题的容易和肤浅。因为传统问题的设计,是为了得出一个共同的结论——老葛朗台的吝啬贪婪。而这一结论是可以从本文任何一个情节中看出的,但“恶癖”又岂止贪婪呢?同学们面对这样的问题,势必要问:“为什么不像抢梳妆匣一样用暴力抢夺继承权?为什么要诱骗呢?为什么要请公证人克罗旭?作者是怎样详细描写欧也妮和葛朗台的?这些详细描写表现了怎样的罪恶(恶癖)?”同学们经过这一系列的诘问必然要说:这样的“恶癖”除了贪婪以外,还有就是对弱小的欺压,对纯洁的玷污,对亲情的欺骗,更重要的是,后来欧也妮被父亲训练“纯熟”,则是对纯洁的污染,纯洁被污染,纯洁也会变质,罪恶更大;还有就是公正的无力和虚伪,以致公正成了贪婪、暴力的帮凶;革命后动产和不动产的重新不合理分配的血腥现象;作品字里行间表现出的对“那个阶级的同情”„„。

其次,要善于捕捉学生“说”的智慧。学生说的智慧教师是无法预先设定的,课文中的一句话,教师激情澎湃的感染,同学之间的启发,都可能随时点燃同学们思维的火花,关键在于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教师要善于自我调节并迅速而敏锐地捕捉住学生们说的“智慧”,要捕捉学生 “说” 的智慧,就要特别善于抓住学生说话中精彩的、闪光的、创造的、智慧的话,调动同学们思考,引导同学们去说。比方我和学生讨论“思考”这一话题作文,学生苦于思路阻塞,难以解释“思考”是什么和为什么的时候,有学生说“思考”有对象的区别、层次的高低之分的,我抓住这一闪光点,引导学生讨论“思考”,学生们的思想闸门一下打开了,思路如潮水般涌现。“思考”人生:我是谁?我从哪儿来,我向哪儿去?我怎样看待人生?为名?为利?活着为什么?我的学习动力是什么?我将怎么样?„„;“思考”社会:我们的社会进步在哪儿?落后在哪儿?什么是民主?什么是法制?社会公德在哪儿?社会良知是什么?对社会热点的看法,对社会关注的态度,对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思考,对新思想新风尚的赞颂,对旧观念旧传统的鞭挞,对伪道学的批判,对假权威的揭露„„;“思考”自然: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自然给人的恩惠,自然对人的惩罚„„;“思考”作品:音乐的,美术的,文学的;作品给我的美享受和熏陶,作品给我的智启蒙和启迪;作家作品的经历和磨难对我的教育,作家作品的流派引起我的思考;对作家作品的社会地位的思考以及其对社会进步的作用及意义阐释,对作家人格的评价„„;“思考”的结果:从课本、社会、个人角度列举深浅“思考”的事例,分析深刻认识的作用与意义,肤浅认识的危害与原因;分析产生结果的原因„„;“思考”的程度:能看出人的水平高低;水平的高低是由知识、能力、信息等综合因素决定的,高水平思考需要综合素质„„;“思考”的过程:是成长、成熟的过程,思考不怕失败,因为总结是思考,会总结就一定能成长和成熟„„。

学生说的智慧有时就是那么一闪,这“一闪”有时就在不经意的一句俏皮话中,有时就在插科打诨、取消哄闹中,有时甚至就在所谓的“恶作剧”中,这里往往迸发着智慧的火花。比如我在教《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一文时,设计了“文章详写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目的是什么”的问题,有一位学生悄悄说“钱的来路不干净呗”,全班哄堂大笑。这是一个很容易引起教师反感的不“正经”发言,教师很可能会因此而轻易放过,但这恰恰是一个绝妙的灵感闪烁,正是这一悄悄的不“正经”的发言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不干净”是谁的判断标准?是李甲之流“发乎情,止乎礼”的伪道学标准,杜十娘“百宝箱”里“不干净”的“百宝”是绝色绝艺的根据,表现了“风尘数年,私有所积”传统价值,使人物有了艺术的生命力;杜十娘“百宝箱”里“不干净”的“百宝”还表现了杜十娘柔情似水刚烈如火的人格追求„„。杜十娘的悲剧不是错爱,不是爱了一个不该爱的人,不是爱的选择,她不存在其他选择的可能,非死不可„„。“钱的来路不干净”既表现封建社会的道德标准,就是当今也有现实意义„„。抓住一个所谓的不“正经”的话,引出一场深刻的讨论,学生由哄堂大笑转而深入探讨继而深刻思考,收获可谓大矣。

从这里我深深体会到:教学的艺术不仅仅表现为创设宽容的环境,不仅仅表现为关键时刻的关键组织与调度,更在于如何发现学生的机智和智慧并且能够最大限度地被理解、被认识、被引导,从而使得教学内容最大限度的被接受、被理解、被深化。

还要帮助学生说完整。这里所说的“要让学生说完整”,首先是要让学生学会使用完整的句子表达自己完整的思想。

热闹的语文课上不乏背诵稿子的所谓演讲,不乏“是不是”“好不好”的提问,更不乏或肯定或否定的接嘴,这种鹦鹉学舌的接话,既不能锻炼学生的思维,也不能锻炼学生的表达。长此以往,我们的学生越来越不会使用完整的句子,越来越不会说话,越来越羞于说话。

说完整的句子是一种能力。迅速形成思路,确立表达主旨,组织表达顺序,使用句式与方法,句子重音与停顿,肢体语言与表情等,都是说完整的要求,显然这一要求是很高的,人在说话的时候,都是在神经高度紧张情况下迅速表现出来的,容易紧张,话不成句,要说完整的句子,把意思准确、清楚、很有层次地表现出来,需要反复长期的锻炼,因此,这方面能力培养非常重要。

使用完整的句子要以教材为本,课堂教学为主,以说复句、对称句、排比句等句式训练为始,逐步做到深刻表达主旨,周到安排条理。课堂教学要建立使用完整句子的激励机制,直至使用完整句子成为每个学生的第二天性。要说就会有错,要鼓励学生不怕错,给学生信心;要及时交流讲评,鼓励重新表达;要特别关照平时不善说话的学生,给与机会,鼓励使用完整的句子;逐渐强调思的深度和周密性。要建立使用完整句子的评分制度。

其次,要让学生周密思考。说的基础是思考,不善思者讷于言。在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不能说完整句子的学生,往往对课文思考不深刻,认识不准确。我在教冯友兰先生的《人生的境界》一文时,讲到人生“四种境界”时,要学生讲第8段的大意,“哲学的任务是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是觉解其中的原理。”学生找不准承载信息的词语,思考不深刻、不准确,就不能完整、准确地表达意思。思考的目的是读懂文章,读懂文章,又在于说得准确深刻。

还有,就是要让学生科学的说,辩证的说。我们要求学生能够或全面或侧重或概述或强调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少说或不说过头话,少说或不说片面话,学会多角度说话,多层次说话。

第五篇:我在语文课上机械地背诵着

观于丹《论语》心得,感悟处世之道周五下午放学后,学校组织观看了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心里很为于丹教授把现代社会、现代人的生活通过与《论语》的完美结合后给与的精辟阐释表示喝彩。

之前,《论语》在我的脑海中是很深奥的东西。虽然我也在语文课上机械地

背诵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不在其位,不

谋其政”、“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等朗朗上口的句子,其实并未真正读懂。而今,于丹教授用自己独到的视角,将 这样一本古老的书籍,用现代人的眼光进行系

统的解读和阐释,拉近了我们普通人和圣贤之间的距离。她通过心得的方式来解

读,用深入浅出的语言,结合现代实际生活娓娓道来,阐述其深刻内涵。其中,她的许多独到见解,仿佛让人欣赏到了一个个曲径通幽的胜地,宛如久闭的心门

打开了一扇窗,丝丝缕缕的阳光透进来,心里明亮了许多;又如涓涓细流注入心

田,沁人心脾而美不胜收。或许,没有于丹,我大脑中不会再想起《论语》,不

会想到通过读《论语》来指导自己的生活,也不会理解先人圣贤为什么会说出“以

半部《论语》治天下”的那种推崇。当看了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后,我知道

了孔夫子的伟大,也知道了过去自认为深奥的孔夫子的《论语》并不是高不可及的。先贤们说的话,穿越沧桑,传到今天,仍然可以让我受益非浅、温暖备至。《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说白了,《论语》就是教给

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这就是于

丹教授《论语心得》给我们的启迪。在社会交往中,无论是工作还是处世,人们

都想找到一个法则,既要对自己负责任,又要对他人负责任。《于丹〈论语〉心

得》中提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意思就是说,一个人不要越俎代庖,你在什么位置上,就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要越过你的职位,去做不该你做的事,不在其位,就不要谋其政。在工作上如此,在与人相处方面也要如此。于丹教

授以经典诠释智慧,以智慧诠释人生,以人生诠释人性,以人性安顿人心。处事之道的确是一门艺术,是道德与智慧的结晶。“彼此不伤害,又取得温

暖。”考验的是我们的眼光与智慧,学到的是一种审视明辨的能力。其前提是要

保持一个乐观和积极的心态,其关键是要把握好相处的分寸。只有这样,才能真

正地做到与人和谐相处。

在语文课上谈“情”说“爱”[最终定稿]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