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实践报告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教学实践报告
(指导思想,设计方法等说明)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为高中阶段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教学从学生日常生活入手尤其是旅行中的直观感受入手,指出地域差异在地理环境中是普遍存在的,接着给出自然带概念,并从自然带的分布现象开始,引导学生体会,寻找其变化规律性,同时分析地域分异规律的表现及原因。
首先分组讨论课前所分配的六组问题,交流他们的收获和感受,形成小组意见。然后针对各组问题请负责的小组汇报他们的讨论并形成的成果。利用网络资源信息和课本完善同学们讨论形成的成果,从而对本节课的知识有明晰的理解。利用网络资源搜索图片、视频为学生创设情境,体会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并通过几个小练习巩固所学到的知识。最后,通过网络资源搜索地理环境分异规律的例子,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一、实践过程
1.板书: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学生分组讨论已选问题、汇报分享:
课前做好问题的分配,讨论共享他们的成果:
1):假期旅游若从海南到哈尔滨,沿途看到的自然景观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不同?
2):假期旅游若从北京到乌鲁木齐,沿途自然景观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不同?
3): 假期旅游去爬高山,从山脚到山顶感觉自然景观会一样吗?为什么?
4):以上三个问题反映了什么样的规律?
5):你还能举出反映以上规律的事例吗?
6):这样的规律对我们生产生活有什么启示?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定问题,在校园网上查找资料。课上,按4人一小组进行小组交流(由组长负责主持、记录员记录、汇报员做好总结汇报准备)。然后再由汇报员在班级里汇报,进行交流结果的分享。
3.利用学生对问题的讨论结果,展开课文学习
一)请让学生在班级汇报他们课前所分配的六组问题。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中对于地理环境差异性的描述和分析,同小组的同学一起举例,地理环境分异规律。老师点拨地理环境分异规律的重要性。
二)学生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以非洲为例,分析说明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分析自然景观差异的原因。
三)学生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以亚欧大陆中纬度为例,分析说明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分析自然景观差异的原因。
四)学生根据课前搜索的相关材料,回答问题:我国西北地区种草好还是种树好?利用资料说明理由。
五)学生读“喜马拉雅山的垂直地域分异图”思考以下问题:
1南坡从山麓到山顶有哪些自然带?
2分析说明分布规律及其原因。
3分析喜马拉雅山南北坡的垂直带谱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异?
六)展示乞力马扎罗山垂直带谱示意图和喜马拉雅山的垂直地域分异图,引导学生比较自然带谱的数量多少和基带的差异。
4.综合运用
利用网络为学生提供图片和视频,创设出几个案例,进行定练习,巩固刚才所学到知识。
请学生汇报讨论时得的结论,并结合刚才所学到的知识对其中的错误进行集体订正。
利用网络查找一些理论联系实际的案例,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的理解。
5.小结
1)小结:出示表格
2)引导学生阅读材料,提问:为什么要因地制宜地进行农业生产?
3)提问:你还能举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实例吗?
检查学生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让学生了解人们在农业生产中怎样利用地域分异规律,培养表达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检查本章节知识落实情况
二、收获与体会
1)现代教学技术这种教学体系符合高中学生的认知规律。能够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应
用问题。
2)本节课巩固了低于分异规律,对其认识更加深刻。为下一节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
3)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学生在情感目标上认识到成长和烦恼的辩证关系,并认识到该如何面对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害怕问题、回避问题。
4)通过这样的课堂设计,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在以后学习中能够自己发现问题并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问题与建议
1)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水平地域分异规律不太熟练。建议要学生多看,多练。
2)在问题的设置时有几个超出学生的理解能力,经过教师的讲解最后把握了问题的本质。建议
教师在编写问题时要考虑到学生已有知识水平,问题要能让学生易于理解。
3)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够浓厚,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建议多给学生接触视听方面的材料,鼓励学
生自己寻找问题,试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这样的过程中成长。
4)最后一个环节没来得及在课上完成。考虑到学生的积极性还比较高,建议用两个方法可以弥
补:一)加快前面的节奏。二)作为课后作业,下节课呈现学生的作品。三)建议学校建立
电子教室,让学生在座位上搜素网页,寻找学习资源并展示。
第二篇: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教师的幸福人生与专业成长演讲稿
陈利民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非常高兴有机会和大家一起分享我对教育的理解。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教师的幸福人生与专业成长》。
幸福到底是什么。母亲的关怀、丰收的喜悦、林间的小路、不经意间的感动、朋友的关怀„„其实幸福就是一种感觉,敞开心灵去感受,幸福无处不在。
幸福人生需要什么?
一是心中有盼头。即有目标、有追求、有所成就、有所向往。真正好的老师一定能不断地唤起学生对于未来热烈的憧憬与向往,能把人生最美妙的东西展示在学生的面前,把学生的人生描绘出一幅美丽的人生前景,唤起学生对人生的热烈向往。
二是手中有事做。有事做意味着社会需要你,有实现人生价值的岗位,爱岗敬业。
三是身边有亲友。人是社会的动物,需要有情感的归属。人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和欣赏,这是所有人一个共同的需要。
有一位印度大师,身边有一个总是抱怨的弟子。
有一天,派弟子去买盐,弟子回来后大师吩咐这个不快乐的弟子把买回来的盐放在一杯水中,并让他喝了一口。
大师问:味道如何?弟子咧着嘴说:苦!
大师又吩咐弟子把这些盐放进湖泊里,并让弟子再尝尝湖水。弟子就尝了尝。大师又问:现在味道如何?弟子答:很新鲜!“你尝到咸味了吗?”弟子说:没有!
这时大师对弟子说:生命中的痛苦就像一把盐不多也不少,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痛苦就这么多。但是,我们体验到所受的痛苦取决于你把它们放在多大的背景中。一个是我们遇到的痛苦,一个是体验到的痛苦,这个取决于你的胸怀。所以,当你处于痛苦时应开阔你的胸怀,不要做一只“杯子”,而要做一个“湖泊。” 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如果在生活中是一个苟且的人,干什么都心不在焉的人,我想在工作中也不会表现出兢兢业业、精益求精的这些品质。如果你是一个能唤起生活、热爱生活的人,一个学而不厌的人,一个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人,你不仅会成为一个好的教师,也能胜任许多其他的工作。
通过一年的努力,我知道应该给每位学生予以思想、方法,要培育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因为只有自主学习才能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能力、创造能力以及生存和发展能力。有了这把金钥匙,学生就能开启智慧之门,扬帆起航。
第三篇:地理环境差异性(教学反思)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反思
施英
本节课内容综合性强,抽象知识多,尤其是学生的空间观念还未完全形成,对于自然地理环境从总体上还把握不好。所以在教学时我按照学生的实际特点来设计教学思路和教学手段:
1、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在符合课程标准要求的前提下,课外给予学生适当的研究性学习课题进行研究;课堂上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让学生来探究、分析、定论;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体验主动学习和探索的“过程”和“经历”,让学生拥有更多时同进行自主学习;鼓励和尊重学生不同的经验、见解、想法和方法等。而且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课堂实际.随时调整能适应学生差异的多种教学方式。
2、充分利用课本插图进行读图训练。教材中图表丰富,指导学生学会运用资料获取知识,对学生进行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本节课的一个重要任务。如:山地垂直带的情况可参考课本插图,注意珠穆朗玛峰随海拔高度不同所出现的垂直自然带,启发学生思考产生变化的原因。
3、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以及初中所学的自然带知识。在学习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时,引导学生观察“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掌握由赤道向两极以及由沿海向内陆的分异规律,分析产生地域分化的主导原因。通过身边的事例引导学生探究、分析,让学生体会学习地理就是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4、利用多媒体演示地表景观和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的规律,从沿海到内陆的变化规律,以及各个地区代表性的动植物。演示山脉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景观的变化规律。让学生能更直观的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5、创设一个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上课时用学生的调查访问成果展示导入;课中鼓励学生积极的合作探究、讨论、竞答、演示操作等;课尾学生总结这节课的不同收获。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新理念,注重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获取知识的能力,注重了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并积极地开展了研究性学习。教学手段上,能重视地理教学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的利用,充分利用教科书中的地理图像和多媒体演示课件,以及采用访谈、调查等方法帮助学生学会从多种途径获取需要的地理信息。在教育方式上,把时间交给了学生,加强了对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引导,摒弃了过去那种学生机械模仿、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在教学难点的处理上,能结合角色扮演、动画演示,深入浅出地予以解决。
本节课也有不足之处:
1、时间上前紧后松,以至于在后面各组举出地理环境差异的“非带性”实例时我没有给出足够的评价。
2、小组讨论并展示时个别同学处于懈怠状态,我没有去及时提醒以至于讨论没能全员参与。
3、感觉激励性的鼓励语言较少,学生可能感受不到成功的喜悦。这些我都会在以后的教学中及时改进,扬长避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第四篇:1058ja_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上教考资源网 助您教考无忧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1)
●从容说课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相对的,而差异性才是绝对的。地球表面不可能找到两个完全相同的地区,只有相似的地区。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体现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可以是地域性的,也可以是全球性的。教材主要剖析了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主要表现在三个方向上的变化。其中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和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都属于水平方向上的分异规律,还有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该部分内容较为抽象,教师教学时可选取恰当的视听资料来帮助学生建立感性认识,以更好地理解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如教学“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选取我国南北向的大铁路——京九线沿途景观的变化让学生体会这种景观的过渡是由热量的变化而引起的,教学“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选取我国东西向的大铁路——陇海线沿途景观的变化,使学生理解从森林—草原—荒漠的景观变化是由于水分的差异而引起的。在教学“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时,可选取不同纬度、不同海拔高度的山体在一起比较,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这些山体的垂直带谱丰富程度相差很大?最后得出结论,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跟山地的高度以及山地所处的纬度有关,并深刻理解这种现象的地理成因。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学会立体、动态地分析地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懂得地域差异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是普遍存在的。
2.了解区域差异有不同的空间尺度,能用地图解释陆地上不同的自然带。3.会分析地域分异规律的形成和表现。4.了解人类怎样利用地域分异规律。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读图分析讨论法。2.探究与活动,理解地理环境的差异性。3.利用景观图片分析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无处不在的思想,因此在利用自然中要做到因地制宜。●教学重点
1.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的空间尺度。2.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的变化规律。●教学难点
陆地环境的地域性分异规律。●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景观图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考试资源网
上教考资源网 助您教考无忧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复习提问]
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产生的根本原因? 答: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2.自然地理环境的两个整体功能是什么? 答: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
3.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两个表现是什么?
答: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出示景观图片“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和“内蒙古草原”)(经济发达地区的教师也可将不同学生在旅游中所看到的不同的自然风光、自然景观作对比)
师:这两幅风光迥异的图片说明了自然地理环境具有什么特点? 生: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差异性。
师:对。我们刚刚学习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但自然地理环境还具有另一个特点——差异性。(板书)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教师精讲]
师:从整体上看,全球的地理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上面两幅图的差异又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地球表面各地之间又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异。事实上,地域差异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是普遍存在的,自然地理环境中只有相似的区域,但不可能存在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
(出示图片“五带的划分”)师:这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中哪个因素在空间上的分异? 生:温度。
师:这种分异的尺度范围是什么? 生:全球性的尺度。
师:对。我们在旅行中所感受到的其他地区和我们家乡的差异所体现的是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这种地域分异的规模比全球性的地域分异规模小。
(提问)陆地上为什么会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
生:由于各地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不同,所产生的热量和水分的组合不同,因此形成了不同的气候类型。
师:请说一说,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中动物、植物都有着怎样的特点。
(生讨论,师总结)在热带雨林中,长年高温多雨,植被常绿,树种繁多,层次复杂,生长茂盛,林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考试资源网
上教考资源网 助您教考无忧
内藤本植物纵横交错,附生植物随处可见。森林中的动物种类丰富多样,但茂密的森林使动物行走不便,因而地面上几乎没有善长奔走和长跑的动物,而多营巢树栖、攀缘生活、耐湿热的动物。
师:那么在内蒙古大草原上动、植物又有着怎样的特点呢?
(生讨论,师总结)在内蒙古大草原上,典型植被为草类,耐干旱,根系发达。草原开阔而平坦,动物善于奔跑以逃生或捕食。
师:从对以上分析知道,自然地理环境有着明显的地域差异性,但在某一地域范围内又表现为景观上的一致性,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是辩证统一的。
(出示图片“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
师:请同学们结合刚才的分析并观察这幅图片,归纳出“自然带”的概念。
生:在陆地上,由相应的气候、植被和土壤共同形成了一种地域组合,在空间上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现象。
师:很好。从这幅图上我们可以看出,陆地自然带的分布是有规律的。(出示图片“热带雨林景观”和“苔原景观”)
师:请分析造成这两种景观差别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为什么。
生:热量因素。从赤道到两极太阳辐射逐渐递减,热带雨林分布在赤道地区,苔原分布于高纬度的寒冷地区。
师:对。受这种热量由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地表景观和自然带沿纬度变化的方向,从赤道到两极有规律地更替。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5.6,找一找哪些自然带横穿整个陆地?说一说在低、中、高不同纬度自然带的分布有何特征?
生:苔原带、针叶林带、热带雨林带都是横穿整个陆地的。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考试资源网
上教考资源网 助您教考无忧
师:这三个自然带的分布有什么规律?
生:苔原带和针叶林带在高纬度地区,热带雨林带分布在低纬度地区。师:自然带在中纬度地区的分布有着怎样的特点?为什么?
生:在中纬度地区主要是受到海陆分布的影响。自然带并不像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那样横穿整个陆地,而是在大陆东岸、西岸和内部形成了三种不同的组合。
师:对。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说一说在中纬度大陆东岸自然带的组合类型。生:在中纬度大陆东岸纬度从低到高依次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针阔混交林带。师:在中纬度大陆西岸自然带有着怎样的分异规律?
生:在大陆西岸纬度从低到高依次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师:对。请同学们看“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并回忆气候的相关知识,思考: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对应着什么气候类型?它和同纬度的大陆东岸自然带类型的区别是什么?
生: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是在地中海气候下发育的植被类型,而同纬度大陆东岸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师:那么请大家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别呢? 生:大陆东西两岸气候类型不同。师:具体说有何不同呢?
生:地中海气候夏天炎热干燥,冬天温和多雨;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天高温多雨,冬天寒冷干燥。师:不错。(出示图片亚热带常绿硬叶林代表植物——橄榄的叶子和果实特征,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树种外表特征作分析比较)
师:请大家观察比较这两种气候下生长的植被,在外在特征上有何不同?讨论:它们各自是怎样适合气候的?
(生讨论,师总结)地中海气候夏天炎热干燥,植物为了减少蒸腾作用大量散失水分,所以为了适应这种气候,硬叶林带的植物通常皮厚叶小,表面有腊质,果实的皮也较厚;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物的叶片较大,表面也无腊质,原因是这里的气候特征是雨热同期,植物有足够的水分供应蒸腾作用。
师:中纬度的大陆内部又有着怎样的组合类型呢?
生:有着两种组合。中部的亚热带和温带荒漠带、两侧的热带草原和温带草原。师:对。这种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是以热量为基础的,当然也有水分条件的参与。●板书设计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考试资源网
第五篇: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说课稿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说课稿
南大港中学:张惠娟
一.教学理念
以新课程理念为指针,以建构主义理论为依据,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模式来设计本节教学活动。
华东师大聂幼犁教授的忠告: 我们必须严肃地研读课标,因为它体现了国家的期望;但是,只有高于课标,才可能准确地领悟课标。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一节为必修1第三单元第三节,对本章节来说,是对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一个承接,因为它们同为自然环境的两大特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整体性是相对的,差异性是绝对的;对于全套书而言,它是对第二章岩石圈、大气圈、水圈三大圈的一种提升和整合,同时也是对第四章以后的人文地理的区域性特点作一个铺垫,因为人文地理的区域性特征很大程度就是由于自然环境的差异性引起的。(如产业区位选择因地制宜开展生产活动)
2、教学目标
本节教材相应的课程标准内容是“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根据课程标准与课本内容确定教学三维目标如下:(1)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地域差异;
②了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分异规律;
③提高读图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④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理,分析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2)过程与方法
①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进行分析,并可以图文转换;
②学会与他人合作,并学会从学习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③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学习本节课的体会和见解。(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感悟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无处不在。
②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3、教学重点、难点的确立
由于本节内容强调的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学生生活的范围狭小(小尺度的自然环境),生活经历较少,对于理论的规律性(三个为大尺度的自然环境)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
(1)重点:①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之一 ── 差异性。
②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2)难点: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4、课时:2课时
本节教材从总体上看,包括四个部分内容,一是地球表层差异性的表现,二是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三是主要陆地自然带,四是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和因地制宜。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是通过自然带的地带性分布规律来体现的。
由于教材本身的内容比较多,一节课不能上完,因此我作了一些调整,只上差异性的三大规律,第四大规律地方性分异规律和规律的应用放在了下一节课。
三、教法分析
1.学情分析:高一学生仍然喜欢直观的、趣味性的知识;作为重点中学的学生,有较强的探索欲望和创新精神,具有一定的探究能力。对新事物特别感兴趣,但实际生活中活动区域小,对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没有太多的感性认识。
根据前面学情分析和教材分析,确定了创设情境,以图导因,根据现象提练归纳地理规律的教学思路。充分体现课程标准“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教学方法:以参与式探究教学法为主,结合情境教学法.辅以多媒体演示
2、教材的处理
地球表层差异性的表现这一块知识单独讲很难处理好前后承接的关系,于是我把它都贯穿到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上,让规律性和存在本身变为一体。另一方面,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的知识中(特别是活动)要运用到自然带的这一块知识,而教材把此块又放在后面,容易造成学生学习前面知识的困难。我就把自然带的大致类型、名称及世界的分布放在前面讲解,这为地域分异规律的得出打下一个基础。
四、教学过程分析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用电影《非诚勿扰》中提到的三个地点海口、杭州西溪、日本北海道导入本课,让学生感悟到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无处不在,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具体操作:逐一展示三个地点的景观图,让学生①判断景观图的地方;②说出景观图的显著特点;③分析造成景观特点的主要原因。(在哪里,是什么,为什么)通过设问对前面景观活动进行小结,提练,让学生得出以下几个结论:①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普遍存在的;②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主要存在气候、地形、水文、植被和土壤等五个方面;③以植被为主要特征的自然带是区域差异性存在的最显著的直观表现;④影响植被差异性的最主要的原因是气候的水热方面(为后面地域性的大尺度的差异性规律作一个铺垫)
2、尝试发现,探索新知
我将会以”旅游体验”活动引导学生参与探索自然带的地域分异规律。通过三条旅游路线,让学生分组体验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并把自然带的分布提练成模式规律,培养学生的图文转化能力,归纳总结能力。这个过程重在循序渐进的引导,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对小组解决问题的不足之处其他小组和本组同学可以质疑,交流,这样通过生生互动,组组互动,培养学生表达个人观点的能力,学会与他人合作,并学会从学习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第一阶段: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首先,让一组学生说出他们沿途经过的自然带名称.然后让第三组学生运用已有地理知识对他们提出旅行建议。学生可能回答:带衣物、感冒药、雨伞等。我先对同学的答案予以评价,并引导学生分析得出自然带南北更替的原因及其变化规律,从而自然引入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的概念。第二阶段: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首先让二组学生说出他们沿途经过的自然带名称, 并分析其自然地理景观的差异性。学生可能回答:温带落叶阔叶林植被浓密,呈现出森林景观,而温带荒漠植被稀少,呈现荒漠景观。接下来让第三组学生根据景观差异对他们提出旅行建议。学生可能回答:雨伞,太阳镜,衣物等.提问为什么这样建议, 学生可能回答;降水不同。接下来我会引导学生回忆我国降水分布规律,由东南向西北减少并结合图分析我国温带从沿海向内陆自然带的变化规律,从而自然引入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的概念(受海陆分布的影响,自然带和自然景观从沿海向内陆也产生了有规律的地域分异的规律)及其成因(水分变化)。这样做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地理知识的生成过程, 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第三阶段:对比分析,加深理解
清楚了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和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让三个学习小组同时把自然带的分布提炼成模式图,总结自然带的分布规律。这时我给出全球陆地自然带图和全球气候模式图,让学生直观感受两者的对应性。一方面回顾全球气候的分布,另一方面也加深了对陆地自然带的理解,感悟到影响植被差异性的最主要的原因是气候。
第四阶段:归纳总结自然带的地域分异规律。
结合自然带分布模式,提出如下三个问题: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形成这样地域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在这种因素的影响下自然带的更替规律及延伸方向有何特点?将上述三个问题以表格的形式填入下图中。通过这样循序渐进的引导,可以培养学生逐步形成地理思维能力;总结填表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的过程。
3、开放训练,综合实践。
以课堂擂台赛的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调用所学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4.课后实延伸与探究:以“月牙泉鸣沙山”的图片提出问题:为什么荒漠中会有绿洲?为下节课学习地方性地域分异规律打下铺垫。
五、教学效果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