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7号文库
妙用小诗歌巧教初中生物学
编辑:紫云轻舞 识别码:16-549251 7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6-29 03:23:58 来源:网络

第一篇:妙用小诗歌巧教初中生物学

妙用小诗歌巧教初中生物学

袁振来

【摘要】 如何使课堂变得高效,是近一段时间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普遍关心和关注的问题。本人在生物教学中,尝试用诗歌教学,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习生物的兴趣,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而且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在美的享受中思维得到启迪。

【关键字】诗歌生物课堂有趣高效

适当运用小诗歌辅助生物课教学,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美的享受中使学生思维得到启迪。

一、新课导入诗

教学设计中,新课的导语至关重要。有时运用小诗导入新课,既可导出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又能在新课一开始就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牵引住学生的思维。例如,在讲授“生物与环境”时,可运用古代诗人描述生境的优美诗句来导入新课,“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二、提出疑问诗

有些诗歌中,涉及的生物学知识,其科学性不强,不够严谨,有的甚至还有错误。课堂教学中,运用这些诗歌给学生提出疑问,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而且还能抓住问题的实质,积极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形成准确的生物学知识。例如,在讲授“家蚕的生殖和发育”时,可运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名句,向学生提出疑问:难道是“春蚕到死丝方尽吗?事实上是“春蚕丝尽没有死”。

三、设置悬念诗

现代许多新的教学方法,如发现法、探索法、目标教学法等,都有学生思考、讨论、质疑、探索的过程,而设置悬念是重要的一环,可以激发学生“知新”的欲望,促进知识的迁移和深化。例如,在讲授有关“鸟的生殖和发育”的内容时,可运用学生很熟悉的诗句“青虫不易捕,黄口无饱期”。给学生留下“悬念”,让学生通过学习自己去寻找正确的答案。同样,在讲授“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内容时,可运用“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的诗句来设置悬念。这样,就能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收到如同章回小说,电视连续剧的“悬念”效果。

四、教育启迪诗

运用生物学小诗歌,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科学素质教育。因为,许多诗人在诗中,往往都要发出自己的议论,从而给人以有益的教育启迪作用。例如,在讲授“生物圈中的人”的有关内容时,我们运用了诗人郭沫若的《女神》:“地球,我的母亲,/我过去,现在,我来,食是的是你,衣的是你,住的是你。/我要怎么样才能报答你的深恩?”这深情而富含哲理的诗句,让人感动,更启迪我们对人和地球关系的思考。

五、小结脉络诗

运用诗歌进行课堂教学小结,形式新颖,效果较好。例如,在讲授“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内容时,可运用老作家高士其的一首小诗,来小结一切生物细胞共有的十大主要元素:“碳为主;氢、氧、氮副之;钾、钙、镁、铁又其次;磷和硫居后。”再如,在讲完有关“生态平衡和自然保护”的内容后,可运用宋代理学家朱熹的一句名诗“本体原来只是公,毋将私欲混其中”来进行小结,告诫人们祖国只有一个,地球也只有一个。只谋眼前局部利益,不计长远整体命运,自毁家园而不及早悔悟,终将铸成千古之恨。这样的小结,脉络清楚,学生学得活,记得牢。

当然,一堂生物课,运用一二首小诗便可,切不可泛滥成灾,以免引起学生的消极情绪。而且诗要易诵易懂易记,有科学性、趣味性和韵味性。如果小诗能与挂图、模型、标本等直观教具配合起来使用,则教学效果更佳。

第二篇:巧教生物学妙用简笔画教学点滴

巧教生物学妙用简笔画教学点滴

在生物教学过程中,绘制简图能形象地说明生物体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生命活动过程,使教与学的过程“活”起来,进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其学习兴趣,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笔者在执教高二年级生物科教学过程中,尤其在讲解重难点时,经常运用简笔画进行教学,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下面谈谈具体做法和体会。

1.简笔画可以使静态的过程动态化

教师通过边讲边画,由局部到整体,逐层深入地表现生物的动态变化过程,使学生对生物的本质有更深刻的认识。它与静态的挂图相比,可以避免过早暴露未讲授的部分,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如讲蛙胚的发育过程时,随着教师一步步地画出蛙胚的变化过程(见图1),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这一知识。

2.简笔画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

高中生物教材中有些内容极抽象,学生不易理解,通过简笔画加以讲解,能使深奥的知识变得通俗易懂。如“基因对性状的控制”,以简笔画来说明人的受精卵中包含了生长发育成一个人所需的全部基因(见图2),从而引出若没有基因去指导蛋白质的合成,就无法产生生物体的性状。

再如,讲“物质出入细胞的三种方式”时,为了让学生理解物质出入细胞时由高浓度运输到低浓度的过程不需要消耗细胞内的能量,反之则需要能量这个知识点,可以用一名高山滑雪者的滑雪过程来说明(见图3)。

3.简笔画可以使复杂的知识简单化

简笔画以其简单明了的特点,可概括说明复杂的过程,从而引导学生抓住要点记忆。如在讲“动物的个体发育”这部分内容中的比较卵生动物和胎生动物个体发育过程时,可用图4进行讲解。随着教师画出憨态可掬的小鸡,学生记住了卵生动物胚后发育的开始,再加以比较,很快明白了两种动物个体发育不同阶段的划分。

4.简笔画可以使枯燥的知识生动化

高中生物理论性强,不可能要求学生每时每刻都能聚精会神,这就要求教师要注意捕捉学生的兴奋点。以简笔画来活跃课堂气氛,可谓寥寥几笔,胜似千言。如变态发育的概念,可画出成蛙与蝌蚪(见图5),引出蛙的胚后发育是一种变态发育。这样能使学生一目了然,轻松掌握变态发育的概念。

再如“生物的进化”一章中,关于长颈鹿的进化,可以3幅有趣的图(见图6)启发学生进行思考,从而理解整个过程并得出结论。除以上几点外,用不同颜色的粉笔绘制简笔画,还能为生物课堂教学增添色彩,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总之,在生物课堂上使用简笔画辅助教学,能充分挖掘学生潜在的思维分析能力。如果在简笔画教学过程中,注意发挥学生在认知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则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笔者执教的班级学习生物学的气氛十分浓厚,在98届高三所教120名理科生中,报考并录取生物学相关院校的人数共计25人;99届高二年级参加全省生物科毕业会考,所教3个班平均优秀率达87.64%,及格率为100%,居漳州市第一位。实践证明,简笔画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是大有作为的。

第三篇:初中生物教学论文 妙用小诗歌巧教学

妙用小诗歌巧教生物学

适当运用小诗歌辅助生物课教学,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美的享受中使学生思维得到启迪。

1.新课导入诗教学设计中,新课的导语至关重要。有时运用小诗导入新课,既可导出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又能在新课一开始就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牵引住学生的思维。例如,在讲授“生物与环境”时,可运用古代诗人描述生境的优美诗句来导入新课,“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2.提出疑问诗有些诗歌中,涉及的生物学知识,其科学性不强,不够严谨,有的甚至还有错误。课堂教学中,运用这些诗歌给学生提出疑问,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而且还能抓住问题的实质,积极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形成准确的生物学知识。例如,在讲授“家蚕的一生发育变化”时,可运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名句,向学生提出疑问:难道是“春蚕到死丝方颈吗?事实上是“春蚕丝尽没有死”。再如,学生在学习“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一节时,教师可运用学生在小学学过的小诗《天天做早操》:“公鸡叫,天亮了,早上空气多么好。小学生,上学校,排起队来做早操。”提出疑问:早上空气真的多么好吗?其实,经过生态学家近年的研究知道,早上的空气并没有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好,空气最好的时刻应是每天下午15~17时。

3.理论形象诗这是一类将抽象的生物学理论知识加以形象化的小诗。例如,在讲授啮齿目动物鼠类有关传播疾病危害人类的内容时,学生对旧社会流行的鼠疫的危害缺乏感性认识。这时,我们巧妙地运用了清代诗人师道南的《死鼠行》:“东死鼠,西死鼠,人见死鼠如见虎。鼠死不几日,人死如拆堵。昼死人,莫问数,日色惨淡愁云雾。三人行,未十步,忽见两人横截路……”这首诗非常形象地描写了当时鼠疫大流行时的悲惨景象,通过学习加深了学生对鼠疫的了解。

4.设置悬念诗现代许多新的教学方法,如发现法、探索法、目标教学法等,都有学生思考、讨论、质疑、探索的过程,而设置悬念是重要的一环,可以激发学生“知新”的欲望,促进知识的迁移和深化。例如,在讲授有关“鸟的多样性”的内容时,可运用学生很熟悉的诗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那么春天为什么处处闻啼鸟的呢?对此教师不要急于回答,而给学生留下“悬念”,让学生通过学习自己去寻找正确的答案。同样,在讲授“草原的生长”内容时,可运用“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诗句来设置悬念。这样,就能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收到如同章回小说,电视连续剧的“悬念”效果。

5.疑难点睛诗对一些教学难点问题,有时可以运用小诗来释疑解难。例如,在讲授猛禽类“鹰”的内容时,学生对鹰的性情凶猛、裂食肉类的生活习性,缺乏深刻的理解。这时,我们巧妙地运用了诗人高越的《鹰》:“雪爪星眸世所稀,摩天专待振毛衣。虞人莫漫张罗网,未肯平原浅草飞。”这首诗把鹰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生动地刻划了出来。说明了鹰爪的形质奇异,鹰眼的明亮之极,并有一双能腾飞搏击的翅膀。告诉猎人不要枉费心机,遍地去张投罗网,因为鹰志在四方,意在长空,不飞平原浅草,耻与燕雀同游。学生学完了这首诗,疑难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6.教育启迪诗运用生物学小诗歌,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科学素质教育。因为,许多诗人在诗中,往往都要发出自己的议论,从而给人以有益的教育启迪作用。例如,在讲授“啄木鸟”的有关内容时,我们运用了诗人朱庆余的《啄木鸟》:“叮叮向晚急还稀,啄遍庭槐未音归。终日与君除蠹害,无嗔无事不平飞。”这首诗不仅很详细地描写了啄木鸟的生活习性,而且还把啄木鸟的勤劳、韧性鲜明地表现了出来。告诉人们,啄木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叮叮向晚,锲而不舍,啄遍庭槐,是为了替人们扫除危害树木的蛀虫,这种精神品质多么可贵,能给学生以有益的启迪和教育。

7.小结脉络诗运用诗歌进行课堂教学小结,形式新颖,效果较好。例如,在讲授“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内容时,可运用老作家高士其的一首小诗,来小结一切生物细胞共有的十大主要元素:“碳为主;氢、氧、氮副之;钾、钙、镁、铁又其次;磷和硫居后。”再如,在讲完有关“生态平衡和自然保护”的内容后,可运用宋代理学家朱熹的一句名诗“本体原来只是公,毋将私欲混其中”来进行小结,告诫人们祖国只有一个,地球也只有一个。只谋眼前局部利益,不计长远整体命运,自毁家园而不及早悔悟,终将铸成千古之恨。这样的小结,脉络清楚,学生学得活,记得牢。

8.课末余韵诗这是一类留给学生课后思考,进行教学效果反馈的小诗。例如,在讲授“遗传和变异”一章有关遗传病的内容时,课末我们留下了老诗人艾青的一首小诗《海水和泪》:“海水是咸的,泪也是咸的。是海水变成泪?是泪流成海水?亿万年的泪,汇聚成海水。终有一天,海水和泪都是甜的。”我们试图让学生从遗传和优生的角度,对这首小诗进行特殊的理解和阐发。课后,有同学回答说:可把“海水”理解为人类的生活环境(自然的和社会的),把“泪”理解为人类自身的特征(基因型和表现型)。有史迄今,环境和人类自身,都并非十分完美,而有着各种弊端,因此都是“咸”的。是环境决定人?还是人决定环境?二者关系如何?这正是遗传学、优生学和生态学等所要探索的课题。可以预期,在并非遥远的将来,不论人类自身,或人类环境,都将变得无限美好,变成“甜”的。学生回答得好极了。

当然,一堂生物课,运用一二首小诗便可,切不可泛滥成灾,以免引起学生的消极情绪。而且诗要易诵易懂易记,有科学性、趣味性和韵味性。如果小诗能与挂图、模型、标本等直观教具配合起来使用,则教学效果更佳。

第四篇:妙用诗文巧作文

妙用诗文巧作文

在作文中巧妙地运用古诗文,可以使文章的立意构思更为新颖,内容更为丰富多彩,语言更为华丽多姿,因此能够得到更高的分数。如何在作文中巧妙地运用古诗文呢?下面我们就从“运用古诗文的作用”“运用古诗文的形式”“运用古诗文的位置”“运用古诗文的误区”和“运用古诗文的训练”等五个方面分别阐述。

一、运用古诗文的作用

1.巧用古诗文可使抽象内容变得具体形象,可感易知

寂寞是什么?曾几何时,有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也许,寂寞便是皓月当空,好风如水,万籁俱寂时形影相吊的那种感觉吧!曾几何时,有李后主感慨“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也许,寂寞正是深宫大院,国愁家愁人也愁的情丝纠缠吧!曾几何时,有陈子昂感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也许,寂寞就是芳草依旧,天涯依旧,物是人非的空虚心境吧!于是,我问月亮,广寒宫的嫦娥告诉我,寂寞是“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的“碧海青天夜夜心”。寂寞到底是什么?我无法回答。(选自高考优秀作文《寂寞的意韵》)

2.可以增加作文的文化内涵

2003年高考佳作《用旁观的眼神》用议论的笔调表达自己的观点时写道:

用旁观的眼神看事物,是理念的超越。是“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的潇洒,是“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动”的坚强。用旁观的眼神,才能揣度出事物的美丑并不因为自己的情思而偏移,才能顿悟:自己的心态才是最准确的一面镜子。从“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中收获一份乐观,从“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中品读一缕情思,成为后人仰望的一种超凡的高度!

抽刀断水,是最无奈的神话;举杯消愁,是最动情的悲歌。感动于“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的玄妙,陶醉于“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的飘愁,沉浸于“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的哀怨,顿然领悟:用旁观的眼神,是与心进行深刻对话后偶得的一种风骨,一种锤炼后的迸发与升华1

3.可以深化主题,彰显文章主旨

2016年新课标全国卷甲卷《知行合一,提高语文素养》:

社会生活实践是知识付诸行动的必由之路。西汉学者戴圣说“无征不信”,意思是说没有经过验证的说法都不能相信,这就说明了社会生活实践之于提升语文素养的重要性;孟子说“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更是强调实践在学习知识方面的重要性;陆游也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更是叮嘱我们学习必须亲自实践,唯有如此才能显出真知灼见。

4.可以形成整句,增加文采

2016年山东卷《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开篇即写道: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也许落红在期盼着春天的万物复苏;“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也许流水在期盼着奔向大海的机会;“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也许桃花在期盼着故人的归来….5.可以使抒情的语言更有感染力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走进春天,你会发现春天的色彩,瑰丽,灿烂;“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走进春天,你会发现春天的形象,清新,明丽;“浅深春色几枝含,翠影红香半欲酣”,走进春天,你会发现春天是美好的,馨香的;“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走进春天,你会发现春天还是自由灵动的……

春天哟,春天,紫燕翻飞,柳丝吐芽的春天;万物兴盛,如花美眷的春天。走进春天,融进春天,你就会成为春天的一朵芽苞、一泓碧潭、一枝花叶、一只翩然欢翔的飞燕……

二、运用古诗文的形式

在作文中运用古诗文,从不同的角度来说,有不同的用法。比如有“全部引用”与“局部引用”,有“援引”和“嵌用”,有“直接引用”和“化用再现”,有“仿写”与“翻新”等等。下面就这些用法分别加以说明。

全部引用,即援引,就是将某句诗文以直接引语的形式用在文章中。例如:

《论语》中说:“子日: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告诉我们君子以公正之心对待天下众人,不徇私护短,没有预定的成见及私心;小人则结党营私。

局部引用,即嵌用,就是将某句诗文的一部分嵌入自己的句子中,引用?r只有引号,有时引号也可不用。例如:

读无字之书,即是学习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包括为人处世原则,如古语所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些知识书本上不一定有,需要实践出真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2017年高考浙江满分作文《读好三本书,人生臻佳境》)

直接引用,即将某句诗文直接用在自己的文章中,不加任何变化。如上文所说的“援引”例子。

仿写,即模仿某句诗文写出一句新的文句来。翻新,即根据原诗文的意思,写出新的理解与意义。仿,着重在语句的形式;翻,则着重在语句的内容。例如2004年陕西考生的《寻找快乐,精彩人生》的开头:

漫步于秋日落叶徐徐的小径上,不禁吟了一句:“无边落叶萧萧下,不尽愁绪滚滚来。”慨叹落叶的悲哀与不幸。其实,落叶的生命或许就是这样,只求得春日繁茂,秋日落英缤纷。

改写可以是化用意境,再现古诗文的情景,也可以从古典名篇中寻找“空隙”,对内容加以创造性的改造,例如2001年天津考生的《新六国论》。该文从苏洵《六国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中找到立意的突破口,提出六国破灭是“由于六国国君缺乏诚信”的观点;然后紧扣“诚信”剖析史实,论证观点;最后化用杜牧《阿房宫赋》中的名句,以“前人之鉴,后世之师。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岂不更让人悲哀”收尾。文章立意深刻,分析独到,闪耀着个性的光芒。

三、运用古诗文的位置

引用的古诗文根据文章的需要可以出现在文章中任何地方,具体说来,有“标题…‘题记…‘开头…‘结尾”等处,这些地方所处的位置比较突出、醒目,容易引发读者的关注,给人留下较深的印象。因此着重谈谈在文中这几个地方引用古诗文的妙处。

1.以名句为题,画龙点睛

俗话说:“题好文一半。”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巧妙地运用古诗文中的名句作为文章标题,能使作文题目靓丽夺目,扣住读者的心弦,获得阅卷老师的青睐。

可直接引用名句,如《似曾相识燕归来》(2015年浙江卷满分作文题目,直接引用了宋代晏殊的《浣溪沙》中语),《何处望神州》(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满分作文题目,直接引用辛弃疾词《南乡子》中语),《花气袭人知骤暖》(2016年新课标全国卷Ⅱ,该句出自陆游《村居书喜》,《红楼梦》中“袭人”的名字即出自该诗)。

可巧妙化用名句,如《怎一个“情”字了得》(2003年高考满分作文标题,化用了李清照《声声慢》词中的“怎一个愁字了得”),《忙兮忙兮奈若何》(2004年上海高考满分作文标题,化用了项羽《垓下歌》中的诗句“虞兮虞兮奈若何”),《你是我在人间的四月天》(2017年天津卷高考满分作文标题,化用了林徽音的“人间四月天”)。

2.以名句作题记,导引全文

题记,是指写在文章题目之下、正文之前,自拟的凝练的句子或引用的名言警句。它独立成段,作为对文章内容的重要阐释或揭示其主旨,起引导全文的作用。恰当地引用古诗文中的名言警句,既可以起到点题、揭示主旨、渲染气氛的作用,又给文章增添了不少文采,成为一大亮点。

如2017年天津卷高考佳作《英雄不平凡》的题记:“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是以日进也。”(该语句出自《荀子?天论》,引用之以作题记,启人深思)

3.以名句开篇,先声夺人

文章开篇就引用古诗文中的经典名句,往往一下子展示出作者的才华与个性,吸引住读者,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如2016年天津卷《墨海泛舟》开头:

手捧一卷书,心中无纤尘。泛舟于墨海之上,任逝者如斯,我自守一份清凉自在。看千古江山,风景如画,慨叹“浪花淘尽英雄”;听“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体悟相思之苦;唱“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品评豪情干云霄。与其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倒不如说“书籍是一味救心的良药”。泛舟墨海之上,时光也安静下来了。

4.以名句结尾,升华主题

在文章收尾处引用古典诗文,则具有画龙点睛之效,能够启人心智,升华主题,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达效果,令读者掩卷沉思,回味无穷。如2017年甘肃省高考满分作文《兼济天下,不负青春》在临近结尾处如此写来而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日月不淹,历史老人抖擞精神,将发展图强的使命放在了我们这代人的肩上。我们有青春,有热血,我们有理由为脚下这片热土奉献一份力量。志存高远,方可不负韶华。“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魏源的这句话同范文正公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源同一理,都在提醒我们要建立宏大的人生格局,有了大格局才能有大胸襟,有了大胸襟才能有大作为。视野若限于一隅则只能做个自了汉,唯有放眼四方,才能做兼济天下的大豪杰。

四、运用古诗文的误区

恰当地运用古诗文,才能为作文添彩;如果运用不当,就会为文章添堵。因此,了解引用的误区,并在作文时避免犯同样的错误,是十分必要的。

运用古诗文的误区有哪些呢?笔者根据教学中的经验,总结出了四个方面:记忆错误,理解错误,不会剪裁,卖弄之嫌。下面分别阐述。

1.记忆错误

记忆错误有两种情况:一是记错了作者,即将诗文张冠李戴了;二是记错了诗文,或虽然记对了但是由于粗心大意而写错了。引用虽好,如果出错,亮点反成败笔,则不禁令人叹惋。

2.理解错误,即对诗文的理解出现了偏差或者错误

比如,有篇作文中描写鲜花盛开的时候,引用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句。其实,该诗写的是塞北的冬天,寒风凛冽、大雪飘飞的情景,雪花落在树枝上,像梨花盛开了一样,而不是写春光明媚之时万紫千红的情况。

3.引用过多,不会剪裁

比如有篇《今年花胜去年红》的作文,其中写道:“唐人眼中的花,妩媚而浓烈。‘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那里的落英缤纷,很美。”该文说的是花开之美,只引用“日出江花红胜火”就可以了,再加上“春来江水绿如蓝”一句,就有了狗尾续貂之嫌。另外,引用该诗句之后,在评论时说“那里的落英缤纷”,也是理解上的错误,因为白居易是写江边花开之美,而不是说花落之姿。

4.引用过多,卖弄之嫌

在运用古诗文时,要当用才用,不可为炫耀而堆砌。比如下面这篇作文《一名高中生的忏悔》中写道:

我为上网经常迟到,看到迟到被抓的难友们,我安慰道:“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上课也不注意听讲,地理课上“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数学课上“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政治课上不学“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辩证法,历史课上不体味“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的古训,语文课上不听“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作文经验,而是偷看无聊小说,然而“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看小说的心情并不好受,有时干脆“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打起了盹儿,甚至打起了“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的呼噜。“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我被老师叫醒回答问题时“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回答不出不得不“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罚站在大庭广众之下。

上课迟到,不注意听讲,本来就是坏习惯,所以文章题目说是“忏悔”,但看文中之语,尤其是引用的诗文,真让人觉得他真的不是在忏悔,而是在调侃。如此“掉书袋”之作,虽然当年被评为满分,但笔者认为,实难及格。

五、运用古诗文的训练

要在作文中恰当地运用古诗文为文章增光添彩,进行适当的训练是十分必要的;只有经过一定的训练,才能临场写出精美的文章。如何进行训练呢?根据历年高考作文中因恰当运用古诗文而得高分的文章来看,可从记忆、理解、梳理分类、仿写、再现、多读诵而潜移默化等方面着手。前三点是基础工作,后三点是实际练习,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记忆要准确,要牢固。理解要全面,要充分,要辩证。梳理分类要及?r,要细致。梳理分类有助于准确的理解与记忆,也有利于下一步的恰当运用。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犯引用不当、理解偏差等方面的错误。

仿写可结合“语言文字应用”板块中的“仿用”“补写”等专题来进行训练。再现可结合该板块中的“扩写”展开训练。多读诵而潜移默化则是平常学习的功夫,可结合每天早读来进行。当然,这些训练都不能仅仅靠高三,在高二乃至高一就要进行。另外,养成写日记的习惯,也可以结合每天的日记来进行针对性的练习。做这种练习时,每次不一定要写成篇,多数情况下只写一个片段即可。因为这种片段就是组织成整篇作文的材料,材料写好了,准备的充分了,临场写作时,则可以拿来为我所用。

第五篇:体会巧合法的妙用

体会巧合法的妙用

巧合是一种表现手法(象征、对比、正侧结合等等).巧合的关键是一个“巧”字,“合”是基本要求,要“合”得既在情理之中,又出人意料之外。“合”得新颖别致,方见其“巧”。(一)《我的叔叔于勒》

菲利普一家去英国哲尔赛岛旅行,恰巧在同一艘船上遇到了于勒在卖牡蛎,见他穷困潦倒的样子,就视而不认,一家人乱作一团,像躲瘟神一样。

(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无巧不成书”是小说创作的一个定律。《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可以说是“巧合”的典范,我们可以借此来探索一下“巧合”艺术的特点及作用。小说的“巧合”,巧就巧在出人意料,俗称“巧得很”。

林冲被发配沧州,沧州城里有他一个施过恩的李小二,巧得很;陆谦、富安窜到沧州来,巧得很;恰好是在李小二的酒店密谋,密谋的内容被李小二偷听了去,巧得很。林冲听说后大怒,买了“解腕尖刀”,遍城寻仇。

故事发展到这里,算是一个小高潮,如果不缓下去,就僵持在那里了,巧得很,林冲寻了三五日,“不见消耗”,“也自心下慢了”。这么一缓,才有了下面的故事。陆谦、富安设计在草料场烧死林冲,若不出意外,林冲这回是在劫难逃。然而,巧得很,林冲到草料场当日,天空便下起了大雪,原来看草料场的老军给林冲留下了一个酒葫芦,还给林冲指了一个沽酒去处,为驱寒,林冲出门沽酒,又巧得很,大雪竟压垮了草料场林冲的住处,这算是救了林冲一命。

但故事到这里并不能结束,因为作者并不是要林冲活命,而是要他上梁山,要想让林冲这个人上梁山,必须要让他知道他已经走投无路了。所以,在林冲沽酒途中,巧得很,看到了一座古庙,而且周遭再没有其它能遮风挡雪的建筑了,有了这座古庙,一切的“扣”都解了:因住处被雪压垮,林冲到古庙去暂时栖身,为挡风雪,用石头挡住了门;陆谦、富安等人烧了草料场,也只有跑到古庙来避风雪并顺便等结果,巧得很,门被挡住了,他们推不开,于是就站在门外谈了起来,一切的一切都被林冲听了去,他这才彻底明白了自己的处境,没有办法,忍无可忍,只有杀了仇人,走向梁山。

这一段叙述,大家看有多少“巧得很”,这些“巧合”都安排在故事的“节点”上,都具有出人意料的特点,还兼有“伏笔”的效果,像本文中的那座“古庙”。

小说的“巧合”应该在情理之中,免得给读者带来 虚假的感觉,这就需要作者巧妙设计。酒家老板李小二这个“巧合”是林冲侠义性格的结果,作者安排他在沧州出现是很自然的,因为他到哪儿去都可以,合乎情理;草料场倒塌这个“巧合”,有草料场草厅破败做铺垫,而草厅的破败在那个官场极端腐败的社会中很符合逻辑,那些如管营般的贪腐官员能去关心草料场的破房子吗?有这个结果,合乎情理;出去买酒这个“巧合”,既符合习武英雄的性格,又符合天气寒冷的情节,再加上原来的老军好心交待,这一切都显得自然而然,合乎情理;野外的古庙是乡间常见的,也是符合事理的。这些看起来合理的“巧合”,其实都是作者的精心设计。

所以,概括起来,“巧合”可以有这么几个作用:①推动情节发展;②把新出现的人物引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中来;③为下文埋下伏笔;④造成“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审美愉悦。暗示主题,传达作者的思想。

所以说,“巧合”是一杯讲究的茶。茶的馥郁芳香是“巧合”的整体效果,这味道是在阅读的过程中慢慢品味出来的,越品越有味,就像我们读《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若只是走马观花,了解一下大致的情节,那这中间的味儿你是品不出来的,品不出味儿,那当然也就索然无味了。而想要茶馥郁芳香,沏茶技巧就又是一门学问了,作者精心设计“巧合”,就是在给我们读者“沏茶”,那也是很有讲究的。喝着沏好的馥郁芳香的茶,再回味一下沏茶的技艺,那真是一种美好的审美感受。

(三)《麦琪的礼物》

《麦琪的礼物》讲述的是一个圣诞节里发生在社会下层的小家庭中的故事。男主人公吉姆是一位薪金仅够维持生活的小职员,女主人公德拉是一位贤惠善良的主妇。他们的生活贫穷,但吉姆和德拉各自拥有一样极珍贵的宝物。吉姆有祖传的一块金表,德拉有一头美丽的瀑布般的秀发。为了能在圣诞节送给对方一件礼物,吉姆卖掉了他的金表为德拉买了一套“纯玳瑁做的,边上镶着珠宝”的梳子;德拉卖掉了自己的长发为吉姆买了一条白金表链。他们都为对方舍弃了自己最宝贵的东西,而换来的礼物却因此变得毫无作用了。

设置悬念

设置悬念是在文章的某一部分设置一个疑问或矛盾冲突,以造成读者某种急切期待和热烈关心的心理的一种写法。设置悬念是记叙文写作中的一种表现手法。表达效果(作用):编辑

我们在做记叙文阅读中经常会赏析设置悬念的表达效果。设置悬念的表达效果具体有5个方面:(1)使情节环环相扣(2)使文章情节曲折生动(3)激发读者阅读兴趣(4)突出了文章主旨、人物形象(5)达到震撼人心的效果 设置悬念的常见方法

(一)直接提问法

就是在文中,直接突出一个大家不知道怎样回答的问题?常常出现在文章的标题或文章的开头,如“谁是最可爱的人?”“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秦始皇为什么杀了自己的母亲?”等等。

(二)矛盾对立法

将相反的词汇或语义对立统一在一个人或事物上,造成矛盾,让人在无法理解中思考、阅读,破解迷惑。例如:妈妈是柔弱的,妈妈又是刚强的;那声音听起来是近切的,又是茫远的;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死海不死。

(三)特例与寻常对照法

人或事物寻常是一种状态,在某个特定的时间点是另外一种状态,二者一先一后,并列书写,让读者在对比中,感觉到“这一刻”不同寻常,一定是发生了什么事,到底发生了什么呢?带着猜测去阅读。

例如:爸爸妈妈上夜班,每天我放学回家,总是铁将军把门。然而今天放学后,我刚登上三楼,就发现我家的门大敞大开着......(平常“铁将军把门”,今天“大敞大开着”)。

又如:都德的《最后一课》中的一段——平常日子,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开课桌啦,关课桌啦,大家怕吵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还有老师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

我本来打算趁一阵喧闹偷偷地溜到我的座位上去;可是那一天,一切偏安安静静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样。我从开着的窗子望进去,看见同学们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韩麦尔先生呢,踱来踱去,胳膊底下挟着那怕人的铁戒尺。我只好推开门,当着大家的面走进静悄悄的教室。你们可以想像,我那时脸多么红,心多么慌!(平常“总是一阵喧闹”,今天“安安静静”的)。

(四)倒叙法

记叙事件时,先将故事的结局,或者最精彩的部分即结局放到叙事的开始部分来写,然后再从故事的起因开始,交代事件的来龙去脉。这样开头,让读者直接面对故事的结局,搞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于是带着问题边思考边读。例如:我和妈妈到车站接姥姥,姥姥一见到妈妈,放生大哭.....(姥姥怎么哭了,到底放生了什么?)

(五)反经验法

人活着,总会在内心深处积累各种经验,这些经验在我们头脑中根深蒂固。然而当我们读一些句子或段落时,获得的信息和我们的经验绝然不同,这时,我们就会产生疑问——为什么会这样?例如一篇文章的题目是“1+1>2”,我们平常积累的信息是1+1=2,便会觉得非常奇怪,又如:装在套子里的人、下蛋公鸡、穿裙子的男人、六岁状元郎等等,都属于这一类。

(六)吊胃口法 文章一开头就出现了某个问题,需要解决,但作者一直不告诉读者答案,直到文章结尾,才都开包袱,让人明白真相。例如,很多悬疑剧、谍战剧、侦破小说等等。

(七)迷惑法

通常在文章的标题或开头,或运用修辞、或用典、或运用一种奇怪的语义组合,让读者不明白作者要表达什么,要写什么,让读者看着标题或开头,一头雾水,激发读者的猎奇心理。如一篇文章的标题是“太空清洁工”,谁能上太空去搞保洁工作?到太空里又去清洁什么?读完文章,才知道,作者是运用比喻这种修辞方法,将一种能够清理太空垃圾的卫星比作太空清洁工。又如一篇文章的开头:素质教育就是教会学生砸缸。读完了才明白,这里的“砸缸”指典故“司马光砸缸”,教会学生砸缸,指培养学生应对问题的能力。

(八)插叙法

叙述一件事,事件叙述到中途,突然借助某个缘由,插入另一件事,让读者带着一个放不下的故事、一个不知道的下文和结局的故事,读另一个故事,读者的心中始终有一份沉沉的牵挂。

(九)抑扬法

先从贬低、否定的角度,去刻画一个人,然后笔锋倒转,逐步透过人物外在的丑陋,扬起人物唯美的精神世界,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逐步觉醒、发现。(抑扬法本身就是一种写作手法)

妙用小诗歌巧教初中生物学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