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7号文库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共5则范文)
编辑:明月清风 识别码:16-486248 7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5-25 08:51:40 来源:网络

第一篇: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共)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

有幸参加了《浙派名师暨全国初中科学名师课堂教学艺术展示》活动,短短的两天时间内,欣赏了8位名师上课的风采和4位评委的精彩点评,我发现自身的教育观念得到了洗礼,教育理论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对课堂教学的艺术也获得了一些感悟。联系我自己平时教学中的一些问题,说一说我的心得体会。课堂上教师成熟老练的教姿、教态、教风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的思维的活跃,更让我看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本次活动中,各位老师采用的都是小组合作教学,他们在上课之前根据上课班级的特点设计不同的导学案,帮助学生在上之前做好预习的工作。通过学生的导学案,发现让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是带着问题,有目的性的听课,而且上课过程中有事可做,很有“主见”的表述自己的观点。在课堂中,小组的各个成员都有明确的责任分工,在回答问题的都是明确的“我代表某某小组回答”,这样的学习形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通过小组成员的相互帮助,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了发展。同时各位老师也抓住了教学内容的特点和班级学生的性格特征,设计新颖的教学环节,使学生在一个轻松而不放松的教学氛围中获得新知识,使我非常感动。

卢珺珺老师的《常见动物》一课中,她抓住七年级学生活泼好动,表现欲强的特点,把课堂设计成小组竞赛的方式,一开始全体小组参加活动进行热身,消除学生上课的紧张,然后通过“猜一猜”中,根据每小组同学回答问题的速度和提出问题是否有效,全体同学推举出他们认为最有实力闯关的一组,在推举闯关小组的时候有个学生说我认为如果这个小组闯关,提出的问题最有效,闯关成功的可能性最大,在这个过程体现了整个班级的集体荣誉感。在闯关组回答问题之后其他学生对他们进行点评,在点评的过程中,巩固刚刚学到的新知识。而且卢珺珺老师在设计题目的时候,结合现在比较热门一些游戏,使学生可以较快进入游戏状态,进入自己的角色,使课堂的气氛很活跃。分组竞赛的方法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新知识,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夏旸老师的《将杠杆发挥到极限》一课中,也是通过个人竞赛和小组竞赛的方式,他先给每个学生一张扑克牌,让学生把扑克牌探究扑克牌最多可以伸出桌面多长,学生随意的摆放扑克牌,用刻度尺测量长度,其中有几位同学将扑克牌斜放,伸出的长度为对角线的一半,得到了奖励,这个游戏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发散思维,而且符合初中生的感性认识上升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通过这个游戏,屏幕中出现一个典型例题,然后分析扑克牌的受力情况和杠杆的平衡条件,由学生分析将扑克牌往外伸掉下和往内伸不掉下的原因,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结果,帮助他们进一步巩固杠杆平衡的条件。最后他通过一组漫画,吊车的悲剧,让学生在漫画中,寻找为什么一辆辆的吊车不能把小汽车吊上来,反而自己被拉下去了,接着引导学生分析吊车的受力情况以及支点的变化,学生通过改变吊车的质量,吊车的支点和吊杆的角度来帮助吊车逃脱被拉下水的厄运,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是带着问题进行的,不会枯燥乏味,并且有使命感,仿佛他就在进行一次救援活动,将现实生活和科学知识相联系,学生有了学习科学知识的紧迫感。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设计者和引导者,我们需要帮助学生营造一个轻松的教学氛围,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设计适合学生而且目的明确的导学案,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成就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素质,不断地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博采众长,充分利用一切学习机会,多对比,多反思,提高自己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并真正地达到教育的理想境界——“寓教于乐”。

第二篇:《做好课堂教学的引导者》

做好课堂教学的引导者

——5月精品反思之《21我最好的老师》教学反思

孛罗营小学 张江秀

《我最好的老师》是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的最后一篇阅读课文。第五单元的5篇课文是以“科学精神”为主题编排的。在前四篇课文学习的基础上,同学们对科学精神和四篇课文的写法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作为这篇独立阅读课文我主要就是继续引导学生自主理解科学精神的含义,比较理解本篇课文的写法。这是教学本篇课文的重点也是难点。对于略读课文,如何做好课堂教学的引导者,也是我本节课着重尝试的内容。

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先以“你心目中的好老师是什么样的?”入题,将学生带进课文。在学生从整体上了解课文以后,我引导学生就“他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教学方法独特,常常有出人意料的举动。”展开了重点内容的突破。学生自然谈到了科学课上发生的事情。我顺势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如果你是怀特森老师的学生,面对这种种出人意料的举动,你会怎么想?哪些词语才足以表达你当时的心情?然后指导学生朗读,使学生产生内心真实呐喊:算哪门子老师?在这基础之上,让学生探讨怀特森老师的做法对学生带来的好处,使学生从内心感受,这是最好的老师;经过抓住“这算什么老师──我最好的老师”这一情感冲突,从而使学生体会到作者前后的不同情感变化,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

教学的结尾,我还设计了一个小练笔:你喜欢这样的老师吗?说说你的看法。从学生上交的练笔作业来看,学生都能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情,不喜欢的同学认为这样会让学生无所适从,喜欢的同学则认为这样的老师这样的课很刺激,很具挑战性,能激发起学习的兴趣。不管是哪个观点,学生都能从不同方面对自己的观点进行了论证,有的甚至还引经据典呢!这是颇让我感到意外,同时也感到相当欣慰。

教学中有成功,就会有遗憾。

本节课中我觉得最让我遗憾的是,我的教学设计中,教师的语言还是过于多,不能很好地体现语文略读课的特点。今后,我还要在这方面多注意,想办法。

2015.5

第三篇:教师是学生发展的引导者

教师是学生发展的引导者

在新的课程实施中,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向探究式学习转变,这就要求教师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具体变现在:(1)引导。在学生学习新的知识时引导学生解决问题。(2)指导。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3)辅导。对学生进行课内或课外学习的帮助。(4)教导。教育学生怎样做人。

第四篇:浅谈教师角色之“引导者”

浅谈教师角色之“引导者”

【摘要】要使课堂教学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关键。为此,教注重于引导,致力于指导;导着眼于学,服务于提高,真正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掌握学习的方法,把“学会”转化为“会学”。

【关键词】引导者;发现;探索

实施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是主要阵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指出:“教师要成为一个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也就是新《数学课程标准》中所说的:“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这里我想针对目前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改革中关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性,提出一点自己肤浅的看法。

要使课堂教学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我认为: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一种双边活动,教师是这一活动的设计者与组织者,主导着这一活动的全过程,担负着带领全班学生去达成教学目标的任务,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关键。为此,教注重于引导,致力于指导;导着眼于学,服务于提高,真正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掌握学习的方法,把“学会”转化为“会学”,素质教育才能落到实处。

一、注重引导

引导不仅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简单提问,更重要的是要引而得法。

(一)诱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何诱发学生产生与学习内容、学习活动本身相联系的直接学习兴趣,使学生从新课伊始就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一年级的小学生,激发学习兴趣更加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在上人教版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连加、连减”这一内容时,我用动画片《西游记》来导入新课,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吸引过来,从而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引导学生注意力的方向

用动画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并非图一时之乐,更主要的是为本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服务,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力的方向,使学生明确自己的任务。例如:在教学“连加、连减”时,教师在播放动画片前先提出要求:“观察动画片中人物的变化。”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会有目标的去观察,搜集信息,为解决后面的学习目标奠定基础。

(三)引导学生学会思考

由于是一年级的小学生,还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内容,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而学会思考是完成学习目标的重要保证。例如:在上人教版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摆一摆,想一想》时,教师首先组织学生用1、2、3、4、5、6个圆片分别摆出了2、3、4、5、6、7个100以内不同的数,学生已经初步获得这些数的排列规律,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探究用圆片摆数的规律:“同学们,用

7个圆片能摆出的数是哪几个呢?为什么?你来验证一下,可以摆圆片,也可以不摆,把数写出来。”也许是出于对摆圆片的好玩,也许是受到定势的影响,同学们纷纷拿出圆片摆了起来,课堂纪律也乱了起来,如果任其发展,教学目标就无法达成,学生的问题意识也得不到培养,课堂效率就更无从谈起,于是我赶紧引导:“我看到郑文韬同学没有摆圆片,而是在安静的思考,老师支持你!”在我的引导下,许多同学放下手中的圆片,向郑文韬同学一样,开始思考规律性的问题,我的课堂教学得以有效的继续,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思考的习惯。

(四)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引导什么呢?归结起来为:探究思路的指导、探究方法的指导和信息资料来源的指导。教师在课堂上巡视,当学生研究“碰壁”之后,困惑之时需要教师“指点迷津”,但只能“点到为止”“拨正思路”,不能扶着走路,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教师要在学生已有的信息基础上,引导其整理信息,提炼信息,并根据关键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最后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在上人教版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连加、连减”时,引导学生从找到的众多信息中提炼出和人物数量相关的三个信息:“先来了唐僧师徒四人”,“又遇到了两个小朋友”,“最后小朋友的爸爸妈妈回来了”。学生根据这三个关键信息自主提出数学问题:“一共有多少人?”再进一步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加法知识解决提出的问题。在这时教师已不再是传统的讲授者,而变成一位引导者,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求学者。

(五)引导学生评价与交流

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参与评价,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启发学生主动探索,尝试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优化课堂教学。因此要让学生参与评价,教师就必须发挥“引导”作用,帮助学生掌握评价的方向,点拨他们评价的方法和要领,重点不在于发表“个人意见”,而在于引导学生交流,促进有效沟通,帮助学生学会倾听,学会宽容,学会尊重。例如:班上有一个说话很慢而且发音不准的孩子,他很少发言。在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时,教师提出“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记住它们”,他小心翼翼的举了手,我立刻想到该给他这次锻炼的机会,可他刚一开口说话就有学生发出嘲笑的声音,为了不打击这位学生的信心和积极性我立即引导:“老师从他的眼神里看出他有一个奇妙的想法,你们想知道吗?”所有学生立刻安静下来,当他说完“16的邻居是15和17”时,教师再次引导:“谁来说一说他今天值得大家学习的地方在哪里?”其他学生争先恐后的举手评价“他能勇敢的说出自己的想法”“他给数也找到邻居了,数就不孤单了”“他的方法很好懂,我们容易记住”„„渐渐的,这个学生自信心增强了,学习兴趣也提高了,其他学生也愿意和他交往了。

(六)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数学

荷兰著名学者弗赖登塔尔明确指出:“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小学数学知识,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教师只有把数学的符号、概念还原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去,变成学生看得见的“数学事实”,让学生去探索,去“再创造”。要完成这种再创

造的工作关键就要求教师做好引导者。

例如:在上人教版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位置”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并说说各种事物的位置关系,学生很快说出灯在我们的上面,椅子在桌子的下面,××在××的前面,××在××的后面,在生活中找到原型后,再来学习书上的内容就容易多了。通过找生活中的事实,学生深切感受到我们的身边处处有数学,数学知识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从而明白学习数学的意义及重要性。

二、致力于指导

指导与引导是相辅相成的。所谓致力于指导,是说指导要得力,要从学生的认识能力出发,尽可能运用直观的教具学具,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摆一摆,挪一挪,首先建立感性认识,再逐渐向理性认识过渡升华。例如:在教学连加、连减的算法时,先引导学生用小棒摆一摆,首先建立感性认识,初步理解连加连减的算理,继而抽象出连加连减的算法。同时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事物的合与分,学生直观的感受到数量的变化、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课堂教学的过程不仅是学生认识新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的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升华过程,更是教师教学艺术不断更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论学生的素质还是教师的素质都得到完善和提高,这正是素质教育的落脚点。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离不开教师这一主导者,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才能更快更准的达成学习目标,更重要的是学生逐步从“学会”实现了“会学”。

参考文献:

1.埃德加·富尔 1996年6月 《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 教育科学出版社

2.袁振国 2002年3月 《教育新理念》 教育科学出版社

3.常汝吉 2001年7月 《数学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五篇:教师角色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

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家多尔所提出的教师是“平等者中的首席” 对话”是要求语文教师在与学生平等的基础上进行的,而“组织”、“引导”、“促进”是由语文教师的工作特点所决定的。语文教学的目的、语文教师的职业特点及其专业素养决定了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必须充当“平等中的首 席”。

“组织者”的职能是什么? “组织者”的职责是做好组织筹划工作。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具有开发与选择余地的学习资源,创设适宜的与学习任务内容相匹配的学习环境,准备各种适用的物质装备和方便条件,让学生“充分自由”、富有个性地学习语文。

首先要认真组织文本教学内容,确定教学重点;其次要组织相关教育资源,发掘学生的拓展空间,配置教学装备,选择运用教学手段;最终要组织教学活动形式,制定教学方案,搭建现代化语文课堂的新型教学活动平台。总之,要尽最大努力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结构,潜心安排个体自主学习、群体合作学习和教师引导点拨的内容、方式、过程,及时空分配与交替,把语文课建构成学生、教师、文本、环境等诸要素优化组合、协调互动的“语文学习共同体”。

什么是“引导者”的教学行为? “引导者”进行“语文指导”的教学行为应当是建立在学生自主进行语文学习的基础上;“引路人”不是背人走路的脚夫,“导游”不是代人去游。“引导”的关键一是要“引”,二是要“导”,要因势利导、开启悟性,指点迷津,做到“导而弗牵”、“强而弗抑”。从宏观上讲,教师要适应引导对象的心理需要,按照学生的眼光,用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去洞察学生的学习心理,了解他们的基础、经验和不足,理解他们的需要、动机、思想、感情和愿望,相信他们的潜力,尊重他们的个性特点、独立人格和创造精神,心甘情愿地站在“合作伙伴”的位置,千方百计地把学生顺利地由已知导人未知.快步走向自己的“最近发表区”。从微观上讲,应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引导活动:

一是引入课题情境。联系学生生活实践,激活已有知识经验,与面临的新课题碰撞,引起疑问,大胆预测,形成急切的学习期待。

二是引入精神领域。引导学生寻找自己生活经历,情感、思路与教师、教材情感、思路的交汇点,进人不同角色,进行换位思考,用心灵去感悟体验。

三是引向预期目标。强化目标意识,捕捉已有经验与新知识的联结点,把目标要求与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可能条件结合起来,发现和选择从已知导人未知、最终抵达学习目标的手段与方法。注意目标分解的层次等级和提升梯度,避免在同一层面上搞重复教学。

四是引向广阔天地。确立大语文教育观.启发学生自由进出,超脱课文,以开放的心态,在广阔的时空中自由学习、运用语文、享受语文。“引导”者最聪明的做法是启发学生用已知去获取未知.不断地把昨天依靠老师教的“教学内容”,转化为今天“用不着教”的“自学内容”。凡是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都要让它随时投人运转;凡是学生已经具备的技能包括内在潜能,都要为他们提供尝试实践或施展释放的机会,尽可能不再做“越姐代应”吃力不讨好的事。

当好“组织”者、“引导”者,教师起码要从两个基本方面实现自己的角色转换:首先是由“教书”向“育人”转变,由“智育型”向“素质型”转变。自觉放弃“知识垄断者”的地位,转而注重对人的研究,注重对学生成长规律的研究。组织和引领学生冲破应试“分数”的重压,走向健全的人文天地,注重为自己的终身发展夯实早期基础。其次是由“传授型”向“导学型”转变。尽决改变重复搬运知识结论的劳苦,转而探讨“学会学习”的条件、途径和方法。引领学生致力于“元学习”能力的提高,促进主动学习格局的形成与完善。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做到组织得力,引导得法,适时参与,即当好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学生才能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得到实质性的提高。

一、组织得力——— 当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1.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 现代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一切有成效的活动必须是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学生学习语文也必须以兴趣为基础,有了这样的心理条件,才能使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因而,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不失时机地激发学生兴趣。如运用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利用语文课的学习内容,采用灵活的教法,及时的激励性评价等,都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的学生常这样表达他们眼中的语文课:“老师每天朝气蓬勃,精神饱满,带动了我的学习热情。”“我非常佩服老师对语文的满腔热情,每一堂课都能使我保持一种激昂的情绪和高度集中的注意力。”“老师的课总是那么有激情,激起了我学习的兴趣,不胜感激。”可见教师组织得力,对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有着多么重要的作用。2.做好两个调控,提高阅读实效

第一,适当调控课堂节奏,尽量保证预定的教学任务的完成,如有很有价值的“生成”内容可作灵活处理。

但要注意阅读教学有其自身的规律,经常性地因“生成”内容而使课堂显得支离破碎,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和能力的发展决不是一件好事。

第二,合理控制学生的学习情绪,做到课堂教学有张有弛,动静结合。阅读教学既需要愉快的气氛,也需要沉静的阅读和思考,过多的讨论、表演,学生的情绪处于无限度的亢奋之中,容易产生疲劳,而且会养成学习浮躁的不良习惯。因此,课堂上该默读时就要让学生进行默读,该独立思考时就要引导学生静下心来认真思考,课堂情绪有张有弛,才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引导得法——— 当好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 1.鼓励学生思维碰撞

阅读教学中,学生对课文的反映往往是多元的。课堂上,应尽可能地激活学生思维,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坚持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见解。如在教学《荷塘月色》一课时,学生对“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有不同的理解,笔者便抓住机会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课堂上同学们思维之活跃,争论之热烈,笔者紧抓有利时机予以点拨、引导,整个课堂气氛热烈而有序,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尽情的张扬。2.启发学生心灵交流 人们常有这样的体验:当读到一篇感人的文章或一个动人的情节时,往往会热泪盈眶或黯然神伤。为什么?那是因为阅读者带着强烈的阅读主体的个性特征,阅读时融进了自己的独特情感、理解和体验。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重视启发学生融入角色,激励学生进行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到审美的乐趣。如在教学《祭十二郎文》时,笔者引导学生把自己融入到故事的角色中进行朗读实践。学生朗读到韩愈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时,特别是读到宦海浮沉的苦闷和担心幼子难于养大的忧虑时,多少孩子的声音颤抖着、哽咽着,眼里含着泪,仿佛自己就是故事中痛失侄儿的韩愈& 可见他们已把自己当作了韩愈。3.启发学生展开丰富想象

在阅读教学中,凭借教材的想象因素,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翱翔于想象王国,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如教学《项链》一课,可以假设玛蒂尔德找到了项链,让学生想象玛蒂尔德找到了项链后怎么做的。这样不仅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创造力。4.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语文学习方法

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方法。教师可以将自己读过的书呈现给学生,由于在行间字旁标画了不同的符号,学生很容易接受。如在行下画横线表示值得注意,画曲线表示重要,在旁边画“2”表示错误,画“3”表示疑问,画“!”表示赞同,在空白处写上自己的感悟、理解等等。教师给学生作出科学学习方法的示范引导,学生易于掌握勾、画、圈、点、注的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学习方法。

三、适时参与——— 当好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间对话的过程。“蹲下来”教师应走近学生,走进他们的心灵,做他们的学习伙伴,积极、和谐地融入学生课堂学习的各种活动之中,这是阅读教学中师生互动、师生互补、平等对话的前提。在阅读教学中,常有以下几种参与方式。1.参与学生的诵读活动

诵读活动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的一种学习活动。这种与语言文字的直接碰撞,既可以使学生获得语感,又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语言积累。教师通过范读、引读、与学生分角色朗读等形式相机参与诵读,不仅可以起到示范作用,而且能够激发学生读书的积极性。2.参与学生的发现活动

这里的发现是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质疑问难是促进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方法。但从目前情况来看,质疑问难基本上成了学生单方面的活动。教师应适时地提出一些带有关键性的问题,挑起思维的矛盾,引发学生的争论,从而使教学的重点目标得以落实。3.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 当学生展开讨论时,教师不仅要仔细倾听学生的发言,而且要真诚地与他们一起交流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在这种交流互动中使学生的视野不断开阔,认识不断加深,思维不断发展。如在《赤壁之战》一课的教学中,为了让每个学生真正动起来,引导学生在学习小组里分角色演练周瑜、诸葛亮、鲁肃、曹操的对话。有几个小组邀请老师表演曹操,笔者很乐意地加入其中,真正形成了师生互动、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正是在这样既要乐于接纳对方,又要倾诉自我的师生互动、互补的探究学习中,学生的整体能力得到了提高。《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着力强化语文实践活动,当好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学生的语文素养一定会得到提高。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共5则范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