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电大)让学生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让学生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新课改中数学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摘要]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在生动的情境中,让学生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在探索中,发现数学的乐趣。在动手操作中,体验数学的乐趣。在合作竞争中,感受数学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学习;感受 ;乐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的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沉重负担。小学生如果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表现出对数学学习的一种特殊情感,学习起来乐此不疲。这就是“乐学之下无负担”。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材数学》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它树立了新的教育理念“让学生快乐的学习”“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量的创造条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基础上,让全体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能。
一、在生动的情境中感受数学的乐趣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知识 “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有些数学知识完全可以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感知,学会从生活实践中解决数学问题。建构主义教学论中明确指出:“复杂的学习领域应针对学习者先前的经验和学习者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的积极性,学习才有可能是主动的。” 新一轮课程改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就学习数学而言,学生一旦“学会”,享受到教学活动的成功喜悦,便会强化学习动机,从而更喜欢数学,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兴趣是一个人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巨大动力,它可以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充满自信,主动探索,勇于创新。,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各种愉快地、他们熟悉的生活情境。时时引起学生的惊奇、兴趣、疑问、新鲜等情绪。将实际问题数学化,建立数学模型,并加以解释和应用。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说:“最好的动机莫过于学生对学习材料本身具有内在的兴趣。” 因此,我在教学时,注重创设情境,设置教学内容和学生内在需求的“不
平衡”,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因为孩子们亲身经历了知识获得的过程。儿童亲身经历,用心灵亲自感悟所获得东西,是儿童的直接经验,这直接经验不仅属于认知`理性范畴`而且要扩展到情感,生理和性格等领域,是儿童自我拥有的聪明才智。只有将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技能,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总之,教师在使用新教材时应充分把握教材,选材要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生动有趣。力求从学生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性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使学生初步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习本身就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在学习过程中,既需要学生的自身努力,也需要对学习过程产生兴趣。即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为了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的做法是:(l)重视运用教具、学具和电化教学手段,让学生的多种感官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2)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3)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通过富有启发性的问题,通过组织学生相互交流,通过让学生不断体验到成功的欢乐保持学习的乐趣。
二、在探索中发现数学的乐趣
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又是一个探究的过程。小学生一般都具有好奇`好问的探究心理。创设问题的情景,能够使学生 迅速地由抑制到兴奋,而且还会使学生 把知识的学习当作一种自我需要,能引起学生内部认识的冲突。是学生在疑中生奇,疑中生趣。不断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和潜能并使之从中感受到探索的快乐是非常重要的。(1)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往往能成为促使学生积极思考的动力。学生具有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固然很重要,但是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意义、更具价值。学生能够提出问题,是敢于和善于揭示自己认知上的矛盾与冲突,积极探求未知的心理需求的具体表现,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学习品质。(2)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学习数学。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索问题和思考问题,鼓励学生用自己认为好的方法学习数学,对学生来说,这就是创新。在解决现实问题的各种思路中,有时确实存在某种方法比较简单,我们在教学中,常采取先发散后集中的策略,所谓集中就是比较各种方法,并说出哪种方法简单,但不能强加于人,要让学生自己比较、选择学习方法。(3)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思维训练,要重视教学思考方法的有机渗透,注意发展学生的潜能,精心安排好课堂练习,做到练有重点、练有层次,题型多样,针对性强。在教学中,特别要注意对中、差生的帮助,要创造机会让他们多回答一些问题,学生答错了,不应错过机会,要帮助他们学懂,把错误消灭在萌芽之中,答对了要给予肯定和表扬。就是说,对学生要有一个正确的评价。缺少评价的教学,是不容易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的,更谈不上把学生教聪明。(4)坚持学生主体性意识,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就是要着眼于21世纪人才素质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创造条件让学生自主性得到发展,培养有扎实的数学基础和较强的适应能力,又有独立的人格和创造精神的开拓型人才。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时时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教学方案,考虑课堂结构,把学生真正当成学习的主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有效地进行学习。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的张美玲教授曾说过:“再完美的模仿毕竟是模仿,有缺损的创造毕竟是创造,要创造要发展不能一次求完美,但毕竟是在前进在发展,路是人走出来的。”张教授的话非常有哲理,学生只有亲手“做数学”,才能亲身体验获得知识的快乐。所以,在教材的启发下,教师要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让学生在好奇中思考,在探索中得到逐步提高。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探究,要尽力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要给学生自由的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不要将教学过程变成机械兑现教案的过程。第二,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质疑问难,发表不同意见,不要急于得到圆满的答案,要给学生以思考性的指导,特别是当学生的见解出现错误或偏颇时,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矫正。将机会留给学生,不要替代学生自己的思考。第三,要认真钻研教材,深入挖掘知识的内在规律和相互联系,创设开放型问题研究模式。
三、在动手动脑中体验数学的乐
《现代教学论》中指出: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的确,思维往往是从人的动作开始的,切断了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而动手实践则易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在知识的构建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有意识的设计学生动手操作的情境,使课堂处于一种积极的合作发现的有序状态。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数学的学具进行操作实验,引导学生眼` 口` 手` 脑并用,让学生动手` 动脑 `看一看` 摆一摆` 想一想等,亲自感知学习内容,在动中促思,玩中长知,乐中成才。使学习内容在有趣的实验中牢牢记住。美国数学家波利亚曾经说:“数学教师的首要责任是尽其一切可能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时,我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学“圆锥的体积计算”时,教师打破了以前只由老师在台上做实验,学生在台下观察得出结论的做法,让学生小组合作进行了充分的动手操作。第一次,教师要求小组学将圆锥装满水后又把水倒入与其等底等高的圆柱中去,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第二次,教师让学生小心翼翼地将圆柱中的水倒入与其等底等高的圆锥之中,直至三次倒完,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圆柱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三倍”;第三次,教师请学生自由选择所提供的学习材料来验证刚才的发现。结果,有的学生把橡皮泥捏成的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变形为长方体后进行比较计算,获得验证;有的学生则用“倒沙子”的方法得出同样的结论;更有的学生选用了不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做了“倒水”实验,提醒大家注意必须是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才能具有一定的倍数关系。可以说,在这几番“物质化”的操作活动中,数学知识不再那么抽象,理解数学也不再那么空洞。教师这样将数学教学设计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物化活动,轻而易举就让学生对圆锥体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这一原本十分抽象的知识获得了相当清晰的认识和理解,而且,这样通过动手操作后获得的体验是无比深刻的。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有利于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乐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大量的时间给学生动手操作,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巩固了知识,使教师的工作更加高效。
在教学中,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要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获得过程,动手操作体会学习的乐趣,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让学生在活动中自觉产生疑问,学生天生喜欢参与实践活动,但有的课堂上活动只是一个形式而已,学生走走过场,凑凑热闹,活动过后,对学习过程缺乏深刻的体验和反思,思维得不到升华。要在活动中产生深刻的情感体验,必须使学生能在活动中思考,达到“玩中想,想中学”的境界。在动手实践中充分展示自我,在动手操作中尽情体验成功,让学生感受成功是激发其以更大的热情投入自主学习的需要,也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走出失败的阴影,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要求。在动手实践的学习活动中,我们不仅要关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更要关注学生被激发起的求知欲望得到满足的成功体验。这种体验来自于个体探究对好奇心的满足,操作对动手欲的满足,发现丢求知欲的满足,解决问题对表现欲的满足。第二转变教师角色,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活动的主体。实践活动课要求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和个性发展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唱主角。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教师要更多地关注活动目标的导向、动机的激发、情景的创设、方法的指导、疑难的解答等。反之,如果教师限制得过多,实践活动课将失去其价值。第三 实践活动结束时的评价工作。客观、正确地评价具有一定的导向性和激励性,所以实践活动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评价。在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中交流各种体会,总结经验,升华认识。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有时效果不一定令人满意,这时教师不能草草收场,不了了之。要恰当地进行评价,找出活动中的闪光点,多鼓励、多表扬,树立下次参与实践活动的信心。同时还要帮助学生客观地分析活动中的不足之处,以利于下次活动的开展。
四、在合作学习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合作学习是21世纪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之一,它是在教师主导
作用下,群体研讨,协作交流的一种学习方式,它能有效地改善学习环境,扩大参与面,提高参与度。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在与同学共同操作、互相讨论、交流中促进学习进步和智力发展。通过合作,有利于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探讨和思考问题,培养其参与意识、创造意识,产生创新思维。因而,教师的职能不再仅仅是传递、训导、教育,而要更多地去激励、帮助、参谋;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以知识传递为纽带,而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而是要点燃火炬。学生学习的灵感不是在静如止水的深思中产生,而多是在积极发言中,相互辩论中突然闪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被压抑,本有的学习灵感有时就会消遁。在教学中,我大胆放手,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 者。实践证明,小学生具有爱与人交往,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有计划地组织他们讨论,为他们提供思维摩擦与碰撞的环境,就是为学生的学习搭建了更为开放的舞台。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集体合作,有利于其思维的活跃。创造心理学研究表明:讨论、争论、辩论,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发展,有利于改变“喂养”式教学格局。因此,在教学中应创设多种形式、多种目标的交流情境,以发展学生创造个性。
1.一题多解时,交流学习。
一题多解是培养学生横向发散思维的一种方式,是训练学生拓宽思路的有效手段,也是开拓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要途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最易出现一题多解的精彩局面,由于同学间的相互启发,思维由集中而发散,由发散而集中。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发散式思维与创造力有直接关系,它可以使学生思维灵活,思路开阔;而集中式思维则具有普遍性、稳定性、持久性的迁移效果,是学生掌握规律性知识的重要思维方式。因此,在这一交替的过程中,学生思维的严密性与灵活性都有所发展,能够促进创造思维的发展。通过分析、比较、优选,同学们发现了最佳的思路和方法,个人的思维在集体的智慧中得到发展。
2.突破难点时,动手合作。
在教学中,尤其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若能组织学生集体合作,则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同学间相互弥补、借鉴,相互启发、拨动,形成立体、交互的思维网络,往往会产生1+1>2的效果;而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动手动脑,更是发展其创造力的有效方法。陶行知说过:“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手和脑在一块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我们在教学中提倡让学生在合作学习时操作、实践,找出规律,提炼方法。
3、创设想象情境,变“单一思维”为“多向拓展”
一位留学者归国后说:如果教师提出一个问题,10个中国学生的答案往往差不多,而在外国学生中,10个人或许能讲出20种不同的答案,虽然有些想法极其古怪离奇。这个例子说明,我国的教育比较注重学生求同思维的培养,而忽视其求异品质的塑造。有研究认为:在人的生活中,有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人的想象力,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学生的想象力越丰富,对知识的理解就越有创见。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空间,挖掘发展想象力的因素,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
纵观以往的课堂教学,交往的片面性和单一性,是造成“满堂灌”注入式教学现象的主要原因。在实践中我们发现,通过小组学习的组织形式,可以有效地改善课堂教学中师生的交往形式,使学习活动的施动方不再只是教师,从根本上改变那种教师以自己的优势去迫使学生服从的状况,从而促进师生在交往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1.有利于沟通学生的已有经验。教学中阻碍学生主动交往的原因,主要是数学知识的抽象概括性与儿童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根本在于将数学知识与儿童的经验沟通,由此支持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办法主动解决问题。在小组学习中,儿童可以从自己的经验出发,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知识,从而进行主动的交往活动。如学习“角的初步认识”时,学生往往容易受边长的干扰,对角的大小不理解。在一次听课中,教师让学生在小组内自己折角比一比,在比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就提出“我的角胖,你的角瘦”,用胖、瘦形容角的大小太形象了,教师再适时的引导,指出:胖的角一般说这个角大,瘦的角一般说这个角小。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1小组合作学习更有利于沟通学生的已有经验。2.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教学中,如果教师总是试图引导学生研究“最简捷”的思路,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活动还是不能摆脱教师思想的束缚,交往过程中将处于“假主体”地位。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生是主动探索知识的建构者,而不是模仿者。小组学习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主动建构的机会,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探索知识,在活动中主体地位才能得到充分体现。3.有利于创设民主平等的对话环境。“对话”
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民主平等的代名词,用“对话”表述互动交往中的师生关系是最具概括力的,以往教学中的那种从强制开始,以形成“标准共识”而结束的问答,充其量是一种“对答”,是教师站在绝对优势的先知先觉。学生的主动交往需要心理上的“安全”,需要适合的环境,在小组中学习,学生间是平等的,教师弓下身子的参与,在学生看来也是与他们平等的,在这样一种宽松、民主的环境中,学生敢说自己的想法,思维才能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4.有利于使教学过程顺应学生的思路。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客观地讲他们不能选择学习内容,因为在每个学段学什么,是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编排的,而且他们也不具备这样的能力。但他们有选择是否主动参与的权利,当教学环节与他们的思维需求相违背时,学习活动将是被动的、消极的。在小组学习中,每个人都有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都在思考,这样的环境有利于暴露他们的思维需求,便于教师顺应学生的思路调整教学。如学习“比较”时,在小组学习中,有些学生对两个问题列同样的算式表示不理解,他们认为两个问题应该是两个算式,显然学生的思维与教师设想的不一致。只有了解了学生的思维需求,教师才能针对问题适时地把教学过程进行调整,使教学过程更加自然流畅。5.有利于形成全面多元的评价方式。发展性评价注重评价内容的多元化,评价过程的动态化,评价主体的互动化。传统教学方式的评价不论是教师评价学生,还是学生评价学生,往往过多地侧重得出的结论,忽视思维的过程。在小组学习时,学生间的评价就不只在结论上了,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他们之间的评价将随时随地的发生,更有利于形成全面多元的评价方式。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新教材为我们提供了相当丰富的教学字眼,只要教师把真诚的爱献给学生,把全部的精力和热情倾注在教学中,有效利用教学资源,合理安排课堂教学内容,就一定能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让每一位学生高高兴兴的进入数学世界,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这是我们教师要终生追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 .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_
2张向葵 .教育心理学[M] .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2_
3马运鹏 .课程与教学论[M] .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24刘敬发 .教学创新探索与实践[M] .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2_
5郭德俊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M] . 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26王景英 .教育评价[M] .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2_
第二篇:让学生感受数学的乐趣[范文模版]
让学生感受数学的乐趣
内容提要:
兴趣是一个人力求接触和认识某种事物的意识倾向,是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前提和基础。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教师只有善于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乐趣,才能进一步激活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达到发展智力的目的。
关键词: 数学教学
学习兴趣
课堂活动
“兴趣”能激活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起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更是思维发展的基础,起到益智的作用。学生只有对学习本身产生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地去分析问题,才能学好数学。学习兴趣不是自发的,需要教师通过各种途径包括创设情景等手段去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兴趣的目的是让学生学得有趣,在此基础上积极主动的动脑,探索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因为学习知识的质量直接取决于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性。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促使各种器官处于最活跃的状态,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从而对参与学习提供最佳的心理准备。著名教育家皮亚杰指出:“儿童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一切有效的活动须以某种兴趣做先决条件。”,“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以孕育希望,可以滋生动力,所以教学应该从兴趣入手。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大胆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寓教于乐,寓学于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和谐的环境中主动接受教育,逐步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实践中我通过以下方面,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一、联系生活讲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根植于生活。数学教学就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点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钥匙,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趣味性。当我打开一年级的数学课本时,给我的印象好像一本童话书一样漂亮,每一课的内容,都有一个场景故事表现出来,把数学知识融入到了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中,与学生身边的生活联系较为密切。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大部分都受过学前教育,在生活中也学到一些与数学有关的生活知识,所以他们对数学并不是一无所知。我在第一单元数学教学中,尝试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学习认数,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比如:在学习第一单元《快乐的校园》之前,我先带领学生熟悉美丽如画的校园和参与各种课内外活动,让学生体验感受学校生活的丰富多彩,从而喜欢即将开始的校园生活;在学习1—10各数的认识时,我让学生做“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在游戏中让学生数一数“有几个小朋友参加游戏?”“男同学有几人?”“女同学有几人?”;在数“扎长辫女孩排第几”的过程中感知数的另一个含义——“序数”等等。学生们玩的很开心,课堂气氛很活跃,改变了以往枯燥乏味的被动式课堂,每一位学生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游戏学习中去,学习热情很高。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圆满完成了整节课的学习任务。这样的数学课堂,让学生深切体会到原来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身边就有数学,而且离得很近,使学生对数学逐渐产生亲切感,从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
小学数学教学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际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教师要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的数学,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例如,在教了“2”的认识后,请学生说说人身上有“2”个的器官。学生通过相互议论,纷纷举手:人有“2”只眼睛、“2”只手、“2”只脚等。再如,根据儿童喜欢小动物的特点,在教学了“10”以内数的认识以后,我要求他们捉一些昆虫来观察,看看它们有几条腿、几只眼睛、几只翅膀等。同学们情绪高涨,他们捉了很多昆虫,观察得可仔细,真正做到了在玩中学,学中玩。又如 “比大小”这一课,就是通过“小猴分水果”的故事展开,水果数量与小猴只数不一样,够分吗?怎么分?一年级的学生一看到这个场面,就已自觉进行比大小,并将水果分好了,一节新课就在学生们的积极参与中上完了。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能时时体验到生活与数学的联系,并不觉得累。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提高,也巩固了知识。
二、创设生动的课堂活动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心里。教学中应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寓教于乐。学生对所学知识发生兴趣,就能促使他们主动参与,积极思维和主动探索。教学中,教师可采取讲故事、猜谜语、念儿歌、开展游戏等形式,把抽象的知识与生动的实际内容联系起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进行分类教学的时候,我先给学生讲了一个“小熊整理书房”的故事。星期天,小熊做完作业,书啊、笔啊、扔得满地都是。他正准备去玩,妈妈说:“孩子,你的房间太乱了,先整理好自己的房间再出去玩,好吗?”小熊也觉得房间太乱了,可忙了半天也整理不好,就去请教妈妈。妈妈说:“别着急,我带你去文具店学习学习。”推开文具店的门,小熊惊呆了,这里的商品真多啊,所有的商品都摆放的非常整齐、美观。小猴认真的看着货架上的商品。过了一会,小熊对妈妈说:“我懂了,我懂了。因为售货员把相同的物品都放在了一起,看起来非常整齐。”妈妈赞许的笑了,他告诉小熊:“像这样把相同的货物都放在一起的方法,就叫分类。用分类的方法可以把房间整理得像文具店那样整齐、漂亮。”小熊高兴极了,回到家,他很快的就整理好了自己的房间。讲完了故事,我问:“小熊这么快就学会了分类,你想不想学习分类的本领呢?”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高涨。
小学生情绪往往不稳定,注意力容易分散,游戏可以调节他们的情绪,唤起学习的兴趣,使之保持旺盛的求知欲望。因此,我在课堂上经常安排一些游戏活动,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表现自己。如:在教学“9加几”时,经过近30分钟的演示、操作、交流、计算之后,学生的学习兴趣已不太浓了,于是我说:“下面我们做„找朋友‟的游戏。”我找了4个学生,每人头戴写有算式的小动物头饰站在讲台前,并看清自己的算式,下面另有4个学生头戴写有得数的头饰,要求他们看清得数。游戏开始,全班同学齐唱“找朋友”歌,帮助8个同学找朋友(算式和得数一致的是好朋友),找到朋友后两人手拉手,告诉大家自己的算式和得数,一个说:“我是7加9,我的朋友在哪里?”另一个说:“我是16,你的朋友在这里。”两人齐说:“我们俩是好朋友。”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巩固了所学知识。
三、动手操作激发兴趣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强调关注学生生活,强调体验性学习。操作活动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和体验感悟的一种良好形式。在教学中,我们应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遵循儿童认识规律,加强直观教学,增加学生动手操作的内容,引导学生实际观察,操作,用多种器官学习。既可以提高学生兴趣,又可以使学生较容易理解所学知识。例如,教学“物体分类”时,我拿出一些玩具、学具、水果让学生分一分。学生们看到这些东西时,兴趣马上来了,争着上台来演示。台上的学生在分类,下面的学生都专注地观察,还不时地说出他们的想法,帮助台上的学生一起完成分类。很快,台上的学生就把这些东西分成三堆:吃的、玩的、学习用的各一堆,其他的学生都很赞同。这时,我说:“还有不同分法吗?”又一个学生主动上台把这些实物按颜色分成红色的一堆、黄色的一堆、蓝色的一堆,其他学生都自发地鼓起了掌。这时我又接着问:“还有别的分法吗?”学生的思路已经打开了,有按形状分的,有按表面是平和不平的分的。在兴趣的驱使下,学生心情放松思想活跃。如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这些基本图形这后,我设计了“拼组图形”的操作活动。教学时,我不是先出示已拼好的图形让学生模仿,而是出示一些基本图形让学生发挥想象,然后动手拼摆,结果学生拼出了许多精美的图案。如松树、火箭等等。学生通过动手摆一摆,还可以把抽象的数字知识转化为看得见的,摸得着的实物。如教《9加几进位加法》时,为了消除学生对“凑十法”理解的困难,我有意识让学生移动小棒,将抽象的数字问题具体化,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兴趣。在学习认识图形时,可以让学生准备一些玩具积木,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翅膀搭成各种图形。也就是让学生在玩中学,培养了学习兴趣,高效地完成了教学任务。通过动手、动脑、动口等学习习惯的培养,引导和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进一步学习高层的数学知识奠定良好的基础。
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对新奇动人的事物比较敏感,教学中可利用实践活动弥补抽象思维能力较差的缺点。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直观教具及操作学具等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利用摆一摆、数一数等方法教“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应用题”时,让学生先摆10个三角形,然后在下面摆6个圆形,并向学生说明摆的时候要从左边起,把圆形和三角形一个对着一个地摆。教师问:“哪一行摆的多?看看第一行里的三角形哪一部分和圆一样多?请你用手指画一画,同桌互相检查一下,看看画得对不对?再画出三角形比圆多的部分。”接着问:“同样多的有几个?三角形比圆多几个?”再启发学生想,三角形比圆多,三角形可以看成是哪部分组成的?多的部分是几个三角形?从而使学生直观地看出三角形多,圆少。三角形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和圆同样多的部分,一部分是比圆多的部分,从而体会到多的数能分成两部分,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
兴趣的发生,实际是学习成功的起点。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北师大林崇德教授在《智力的培养》一书中指出:“兴趣是一种带有情趣色彩的认知倾向,良好的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自觉动力。”古今两位名家的话告诉我们:只有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快乐,进而建构起学习的兴趣,产生学习的动力,才能取得学习的成功。小学数学的教与学也是如此。
第三篇:让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让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西方有这样一个寓言:智慧、成功和爱这三位天使来到人间,一位母亲请她们到自己家里做客,天使对那位母亲说:“我们只能去一位,您回家商量一下,看选择我们中的哪一位。”母亲和家人商量后决定把爱请进家里,母亲问:“哪一位是爱请进屋吧。”爱起身向屋里走去,奇怪的是另两位也跟了进去,母亲很惊讶地问:“你们两位怎么也进来了?”他们回答说:“我们两个是跟着爱的,哪里有爱哪里就有智慧和成功。”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选择爱,因为有爱就有了一切,就有了教育的智慧和成功。
一、精心设计每个环节,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
作为数学教师想让每一个孩子学好数学,这是我们最大的期望。对于小学生来说首先你应该让孩子喜欢你。记得每次接班时,我都会举行一个小小的见面会,让每一个学生都介绍一下自己,说说个人的爱好,自己对老师的渴求及对成绩的要求。通过这种形式我们很快有了一定的了解,缩小彼此的陌生感,从那一刻起,我会决心用智慧之爱让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喜悦。
就这一方面,我是从以下几点践行的。
(一)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积极性
我始终认为,要打开学生的心门,必须走进学生的心灵,让他和我的心弦产生共鸣。过去我们是用没有启发的方式灌输知识,而今天,我们通过新课程标准的学习和我校特有的教育专家讲坛,使我们每位教师转变了思想,在教育过程中端正了学生为主体的态度。作为教师如何把孩子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学生主动学习是非常关键的。我们都清楚在一个班级里总会出现不爱举手发言的,有的学生自认为会了,但是在沉默中大多数是一知半解,这种情形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对学习的倦带现象。针对这种现象我精心准备每一天的内容,用我的课堂来吸引他们,让孩子们主动举起小手发言。例如:在讲《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一课,我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你们在低年级时学过乌鸦喝水的故事,谁愿意给大家讲一讲?一听讲故事,学生热情高涨,故事讲过后,我抓住时机问学生乌鸦为什么能喝到水?学生解释聪明的乌鸦喝到水是因为把石头投入瓶中石头占据一定的空间,使水面上升等,我继续用事先准备好的石头和装半杯水的玻璃杯进行演示,让学生深刻体会体积的意义。通过这一环节既吸引孩子兴趣,又使孩子在活动中理解消化所学习的知识。
(二)引发探究,培养问题意识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数学课堂中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敢于质疑问难的勇气和善于质疑问题的能力,这也是培养学生体验数学乐趣的重要手段与途径。
1、这样就需要营造和谐氛围,鼓励学生敢问。
和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因此我每一堂课都是带着一种请去上的,使孩子在学习中不受压抑,不受批评,这样教师才能充分的挖掘学生的潜能。例如:在讲《简易方程》一课时,我是这样导课的,同学们小时侯都玩过跷跷板吧,在玩的过程中会出现哪些现象?学生回答一头轻一头重,或等重这就是平衡。生活中你还见过类似的平衡现象吗?有的说挑山工,有的知识面广的学生提出杠杆问题以及研究力臂问题,我适当进行点拨,并大势表扬,就象那些教育家一样不吝啬赞美的语言。从那时起爱提问的孩子多了,我可以感觉到他们真的喜欢上了数学。
2、创设问题情景也是引导学生会解决问题的方式
教材虽然简单,但是我不拘尼于现状,深挖教材,贯彻新课标敢于创新,不限制学生思维。例如:讲《长方体的表面积》求法时,我放手让学生运用实物试着推导,然后学生汇报,结果不仅总结出我们常见的(长*宽+长*高+宽*高)*2,还有的同学利用底面周长*高是侧面积再加上上下两个底面积等方法。当你给学生提供空间,学生会发现你意想不到的解决方法,通过这种方式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从而让他们倍加感受数学的魅力。
3、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善问
课堂的教育时间是有限的,如果孩子在课后出现问题怎么办,为了方便学生,我每接一个年级都要设计一个〈〈采蜜集〉〉,第一页写出本集的规则及要求,课代表必须定期上交,经过我仔细的审阅认为有必要的题形让全班共享,没必要的针对个人讲解,日积月累《采蜜集》渐渐的起到了实效。
(三)鼓励竞争,让学生共同进步
每个人都清楚,现今的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作为教师应该从小培育学生的这种意识以便将来适应社会的发展。我采用了以下几种方式进行。
1、建立每月数学之星。对于每个学生机会均等,例如课上回答出色,受到教师表扬,进步明显,考试成绩优秀等给予加分,月底总结,总分前15名者成为本月数学之星。
2、结对子。为了更好的帮助学困生,我采取让优等生一对一帮助,哪一组共同进步大就加分奖励。
3、千分制度。每年临近期末,我就会让学生更加投入学习的竞赛中去,使他们在竞争的同时全班每一个人都会有更大的飞跃,让学生共同进步。
二、关注每个孩子的内心,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
我所带的班级除了平日作指导外,期末一般都采取两班学困生集中培训一个月的方式(利用午休进行)。由于我的坚持和孩子们的付出,我所带的一个班在去年五年测试中百分之百及格。当我拿着成绩单走进教室告诉**学困生68分,**76分时,全般同学不约而同的为他们鼓掌,那掌声震耳欲聋,教室外也许不知怎么回事,但我和孩子们非常清楚,这是我们经过半年的努力获得的成功的喜悦。
三、教学相长,体验教师的幸福
我听过一个这样的故事:一个老人在月色中散步,突然碰到一个小偷正从他家出来。他知道小偷在他的穷家中什么值钱的东西都找不到,便脱下身上的大衣披在小偷身上说:你走老远来探望我,总不能让你空手回去。望着小偷的背影,老人感慨的说:可怜的人呀,但愿我能送你一轮明月。第二天早晨,老人在他的门前发现那件叠的整整齐齐的大衣,老人高兴极了,我终于送了他一轮明月。我们就像这位老人,用自己独有的教育方法来感染着我们身边的每一个学生,进行着一种无痕的教育。
与此同时,我的付出也会在学生的一言一行得到回报。记得本学期讲统计一课,我调查同学们喜欢哪些科目,并说出为什么。其中有一个学生说我喜欢数学,因为我喜欢常老师。我从他的表情可断定他是发自内心的,我真的被感动者;还有过新年时有一个学生送我一张贺卡,里面写着:我不是您最优秀的学生,而您却是我最尊敬的老师,在马上来到的新年里,我只想把最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祝福送给您。我被感动着;以及在课上与学生产生共鸣时,我的愉快和幸福无法用语言来形容,舒服!
最后,我以这样一句话做结尾:这就是有心的地方,就会有发现;有发现的地方,就会有欣赏;有欣赏的地方,就会有爱;有爱的地方就有智慧和成功。
第四篇:让学生在操作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让学生在操作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摘 要: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接受知识,让愉快的心情融入学习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和动力。通过动手操作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发自内心地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并使乐趣得以持久,进而转化成学习的动力。
关键词:激发兴趣;动手操作;感受学习乐趣
陶行知说:“学生有了兴趣,就会用全部精力去做事。所以,学与乐是不可分离的。”欢乐是人的天性,学生时代是需要欢乐的时代。所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接受知识,让愉快的心情融入学习中,就会激发其学习的内在需要。那么,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乐趣,并使乐趣得以持久,进而转化成学习的动力呢?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和理解数学。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应用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一年级数学上册《认识钟表》时,根据单元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内容,我在教学中着重从激发兴趣和动手操作等方面入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发自内心地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一、探究新知,创造乐趣
在教学中,我首先从创设情境入手,以谜语的形式导入,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我出示一个钟面模型让学生观察:钟面有什么?我边说边拨,让学生观察时针分针是怎样走的?
第一步:引导学生拨钟。首先讲讲时针分针的关系。教师接着说:“分针从1走到12,它俩是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再让学生自己拨钟一次,并让学生知道这就是平时我们所说的顺时针方向。
第二步:引导学生看整时。首先,多媒体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观察小红是几时起床的?你是怎样知道的?并请同学们试拨出这个时刻。
第三步:引导学生看整时。两人小组互拨整时的时刻并把看整时的方法说一说(一同学说时刻,另一同学拨出来)。
第四步:请同学说说看整时的方法。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如,我拨3时,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3就是3时。完成之后,教师继续请一位学生当小老师,其他同学拨出小老师报的时刻,并互说看整时的方法。
我抓住学生好玩的特点,先让他们跟着我拨钟,接着自己拨钟,从而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新知,并感到好玩有趣。这样,学生通过玩中学、学中玩就能准确地把时刻中整时的概念及其形象深深地烙印在自己的脑海里,终身难忘。
二、实践应用,体验乐趣
在知识巩固方面,我结合学生争强好胜的特点设计了闯关的方式提高学生的探究欲。“争强好胜”是孩子的天性,在教学中,我抓住这一特点引导学生主动操作,使其在操作中理解新知的来源与发展,体验到参与的快乐、思考的乐趣。我设计的第一关是让一些学生来当小老师给大家念时间,其他学生在座位上拨出小老师报的时间。顿时,教室里热闹起来,个个学生都想当小老师,学生的参与热情高涨。通过这样的小操作让学生亲身经历时间的形成,加深对整时的理解,同时通过语言来表扬学生,如,当你们拨时间时,我在旁边认真地观察,你们真棒,祝贺你们顺利地闯过了一关,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接着,以书本的练习为主,实现从课堂回归到课本,以帮助小明完成他的作息时间为由,让学生的心放松,投入到知识的运用中去。同时,渗透教育学生做一个时间的主人,合理地安排自己一天的时间,实现从数学走向生活,把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第二关则让学生继续做书本的练习,以此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书本的熟悉程度,方便以后的复习。同时,让学生自己表扬一下自己顺利地闯过了第二关,增强了学生的信心。而闯关的第三关则设计学生为小小的修表匠,利用近代的、现代的多媒体出示坏了的钟表让学生去“修”,通过学生演示,遇到困难教师帮助,从而顺利闯关,让学生感受在克服了困难后又重获成功的喜悦。
三、总结收获,分享乐趣
在新课结束之际,我结合一年级的学生喜欢表现自己的特点,积极为学生创造表现的平台,请学生说说这节课学到了什么?分享给同学听。孩子们个个都踊跃举手发言,积极分享,就怕老师不叫自己。这样,学生在分享中感受快乐的同时也能较好地反馈教师的教学效果。
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给我们教师带来许多新的挑战。我们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努力使自己的课教得艺术、生动,学生才会学得愉快、主动,教学才将更具有亲和力,学校也将会成为学生的乐园,学生将会在知识的海洋中快乐健康地成长。教学是一个永远都在探索反思的过程。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是我们日常教学永恒的话题。
参考文献:
[1]史宁中.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_-02.[2]王耀东.小学数学教师[M].上海教育出版社,202_-12.[3]教育部师范教育司.黄爱华与智慧课堂[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_-06.[4]周成平.中国著名教师的精彩课堂:小学数学卷[M].江苏人民出版社,202_-09.(作者单位 广东省广州市萝岗区东区小学)
第五篇:让学生从小感受阅读的乐趣
让学生从小感受阅读的乐趣 在阅读教学中,应创设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生活化课堂情境,引导学生在活泼有趣的语文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感受语文文字的美,应创设一个充满个性色彩的自由化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走进文本,与文本直接进行语言交流、情感交流、思想交流,并产生情感的、心灵的共鸣。这是阅读教学的首要目标,是上好一节阅读课的关键所在。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的思维非常具体、形象,在阅读教学中,尽可能用生动、形象的材料进行教学,多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感受阅读的乐趣,同时,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关键词:参与 感受 乐趣 《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的目标(1―2年级)对阅读兴趣提出:“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喜爱图书爱护图书。” 《课标》把“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放在阅读教学第一学段目标的第一条,可见“阅读兴趣”的重要性。为此,在阅读教学中,应创设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生活化课堂情境,引导学生在活泼有趣的语文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感受语文文字的美,应创设一个充满个性色彩的自由化的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