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7号文库
因材施教新解
编辑:梦醉花间 识别码:16-686535 7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9-10 20:07:20 来源:网络

第一篇:因材施教新解

因材施教新解

——小学低年级接受学习特征及其教学实践意义岩口镇中心小学曾连

(一)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

1、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处于具体运算阶段,他们对新知识的学习依赖于自己的具体经验,在感知事物时满足于事物的大概轮廓与整体形象,常常不对事物作精细的分析,容易忽略事物的某些细节。以识字为例,他们只满足于每个字的轮廓,却不去把握字的每一个细节,导致他们认字时容易把外形相似的字张冠李载,混淆起来;导致他们写字时容易出现不是漏笔划,就是添笔划,无法精确地把字写完整。因此接受学习受到很大的限制,只在一定范围内可行。

2、小学低年级学生机械记忆和形象思维占优势,习惯于形象思维、被动思维,学习上依赖教师和家长。

3、他们好奇心强,活泼好动,有意注意的时间持续不长,且注意力多与兴趣、情感有关。他们的注意常常容易被活动的、鲜艳的、新颖的、有趣的事物所吸引。因此,教室之外的小鸟、飞蝶、虫鸣都容易引起他们注意力分散。他们的注意很长期保持在一个事物上。据研究,5-7岁儿童,注意的保持时间是15分钟左右,7-9岁儿童,注意的保持时间是20分钟左右。

4、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感知具有明显的随意性与情绪性。他们的感知活动较少受目的控制,较多受兴趣控制。这就导致他们感知事物常常跟着兴趣走,不按教师的要求去感知。老师要求他们观察花的形状、结构与颜色,他们却被叶子上的昆虫所吸引,去玩弄昆虫,把花撇在一边不予理会。

学习中经常出现上课不专心、问题回答不正确、理解不透彻等现象。

(二)根据小学低年级学生接受学习的特征进行教学

1.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直观教学效率高。

教师要尽量使用学生能够理解的浅显语言或者设置利于学生接受、理解的情境让他们明白教师话语中的含义。要运用形象生动、具体鲜明的图形、实物或电化教学等直观手段,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提高其学习效率。学生在学习中能够亲自摸一摸、画一画、尝一尝,将对事物有更深刻的体会和认识。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当中,由于他们对新知识的学习多依赖于自己的具体经验,所以教师应当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安排有效的教与学。如:在训练一年级学生连读的时候,对于连读的做法学生并不能够很好地理解,教师解释为:“连读就要像平常说话一样,平常说话你不是一个字一个字地说而是一句话一句话地说,连读首先就是要一句一句地读。”再通过对比一字一顿的说话法和学生平常自己说话的习惯,来阐释连读的概念。这样学生更容易在脑海中形成连读的意识。

2.有意注意短暂,多形式教学紧抓注意力

教学时,教师要注意讲解时间,小学低年级儿童的学习在15-20分钟之后,就应放松一会,然后再继续学习。

教学的过程当中,由于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很难长时间保持在一个事物上,所以教师教学应保持多种形式的转换,包括语调、节奏、学生的练习等。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小学生好奇、爱动、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设计安排一些富有情趣的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进一步活跃课堂气氛。有的教师运用角色扮演法,把游戏引入课堂,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饶有兴趣地获得知识。也有教师结合教材内容,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知识性较强的课外活动,化抽象为具体,使枯燥、机械的回答变成趣味浓厚的儿童游戏,让孩子们在笑声中学,在笑声中记,巩固所学知识。

3.学生尊重、热爱教师,和谐师生关系很重要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对教师、家长和书本的依赖性比较强,认为只要是书上写的、教师或家长讲的都是正确的,都全盘接受。其中对于教师的依赖性尤显突出。作为一年级班主任,经常听到学生家长反映,学生在家学习时老师布置的作业哪怕熬夜也要完成,但是家长布置什么一点都不会听;而且许多学生在家比在学校表现得更自主和任性,他们把老师的话当做圣旨一样。低年级学生对教师怀有特殊的尊敬和依恋之情,由于尚不能理解学习的社会意义,因而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是影响他们学习态度的主要因素。有的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随便敷衍,对调皮好动的学生缺乏耐心,经常呵斥、指责;有的教师不能容忍学生的嬉闹,非要他们长时间端端正正地坐在座位上„„这些将使学生产生学习焦虑、紧张,惧怕教师,严重的可能对学习冷漠,厌恶学校,逃避学习。

因此,教师必须注意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关心、尊重、热爱学生,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做到言传身教,使学生从内心敬仰教师,对教师产生尊敬和信任感,进而促使学生对所学科目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4.学习动机简单,易受挫折,也易受鼓励,教师要努力引导他们建立学习的自信心小学生学习动机较简单,他们好好学习主要是为了得到家长、教师的表扬。教师和家长应根据这一特点,以鼓励为主,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时时看到自己学习上的成绩,树立起对学习的信心。清代教育家颜元说:“教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所以,要善

于发现学生学习上的长处,及时给予肯定的赞扬。对于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要正确对待。切忌动不动就叱责学生,打击学生的自尊心。要善于发现学生学习中好的一面,给予肯定,然后再指出不足,启发学生改正错误的自觉性。对学生的某些进步,哪怕是微小的进步也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幼小的心灵就会充满成功的喜悦,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会更为充分地发挥。

在引导学生学习时,对他们提出力所能及的学习要求,或者让他们能跳一跳就摘到树上的苹果。教师在教学时要用心设计教学过程,使之切合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由浅入深地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在教学过程当中,针对学生的示范也是非常重要的。低年级学生正处于接受正规学校教育的初步阶段,他们有少量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但整合知识和经验的能力缺乏。大部分新知识虽然存在于他们的记忆中,但是需要教师适当的引导和示范才能帮助学生提取出来。一年级朗读和造句训练刚开始的时候,教师需要多给学生示范,教师示范朗读或者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或者让优秀学生示范朗读;造句的时候,需要教师说前半句学生补后半句,慢慢地让学得好的学生先说示范说,慢慢地带动更多的学生。

5.一年级是过渡阶段,要重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年级是学生从以游戏为主的生活过渡到以学习为主的生活阶段,这一阶段是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关键期。(唐名淑等:《1~4年级小学生学习能力诊断测验报告》,载《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如果没有科学的引导,不仅影响到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还会给学生的终身学习留下阴影。在一年级学生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比如,做家庭作业之前先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做完作业先检查一遍,再预习第二天的学习内容,指导孩子如何预习、复习。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认真听讲、独立思考;仔细观察、用心记忆;工整书写、准确计算;及时检查、理清思路等。(石瑾娜:《要重视小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载《教育管理》,1997(1)。)学习能力的培养还需师生之间建立起平等、民主、和谐的关系,使学生拥有自信、自尊,促使自我意识不断发展。

6.优化家庭环境,为学生的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

据调查,小学低年级学生不良适应率最高的是“家庭环境”,最低的是“学校环境”;低年级学生的家庭环境需要优化,提供安静、固定的学习场所,减少干扰源,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等有助于减少不良影响。

(三)小结

有一次,孔子讲完课,回到自己的书房。这时,子路匆匆走进来,大声向老师讨教:“先生,如果我听到一种正确的主张,可以立刻去做么?”孔子看了子路一眼,慢条斯理地说:“总要问一下父亲和兄长吧,怎么能听到就去做呢?”子路刚出去,另一个学生冉有悄悄走到孔子面前,恭敬地问:“先生,我要是听到正确的主张应该立刻去做么?”孔子马上回答:“对,应该立刻实行。”冉有走后,公西华奇怪地问:“先生,一样的问题你的回答怎么相反呢?”孔子笑了笑说:“冉有性格谦逊,办事犹豫不决,所以我鼓励他临事果断。但子路逞强好胜,办事不周全,所以我就劝他遇事多听取别人意见,三思而行。”大教育家孔子对两

位弟子提出的相同问题作出了截然不同的回答,充分阐释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因材施教是教学中一项重要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教师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的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面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时,也应当根据其不同的心理特征来进行教育教学安排。面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教师要把握好他们活泼好动、注意集中时间短、思维形象性强、学习动机单纯、爱受表扬等心理特点,审时度势、因材施教地进行教学。

第二篇:语文教学中“因材施教”新解

语文教学中“因材施教”新解

【摘 要】因材施教是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进行了的实践,大凡教育工作者都知道因材施教,但具体方法措施却都落实在文化成绩上,没有体现在人的素质上。我们今天实施因材施教,应着重在成材和成人两个方面。成材应是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学校里奠定将来发展的基础。成人就要使学生遵纪守法。能使学生成材或成人,就是对学生真正的关爱。

【关键词】学生 因材施教 成材 成人 教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说过“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通过近一年来对新教材的实践教学,使我感受到只有把教学与生活实践紧密相连,真正实施因材施教,才能使教育焕发出勃勃生机,才能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充分的发展,也只有这样,才能完善学生的品质,使他们得到终身受益的教育。

一、主题与背景

大凡教育工作者都知道因材施教,但具体方法措施却都落实在文化成绩上,没有体现在人的素质上。2007年全国首届初中语文“新课程、新精彩、新走向”名师精品课观摩研讨活动中,不少学者呼吁:老师要实实在在教会学生阅读,实实在在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的学者还作了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展示课好比一桌丰盛的宴席,吃多了会生富贵病,常态课犹如家常便饭,虽平淡却有益健康,我们需要让学生吃家常便饭,简简单单地教会学生阅读,唤起学生阅读的兴趣,提高阅读能力。至于那些不愿意读书的学生,或虽阅读,却并无长进的学生,就要对他们因材施教了。

孔子的因材施教是就同一问题给懦弱者以鼓励,给自满者以抑制,可以说是对人的品质而言的。一个人成长并非只有读书一条路,对那些学习上确实有困难的学生,应根据各人的爱好,从事艺术特长教育,这有助于他们走向社会,立足社会。这样的因材施教就扩充了原先的内涵,有助于每一个学生走向成功。

二、案例分析

初三年级的一个女生,由于她一天到晚唧唧喳喳的,又喜欢唱“百灵鸟儿,从手中飞去……”,同学们就管她叫百灵鸟。

百灵鸟虽长得秀气,却不像百灵鸟儿那样讨人喜欢。她不爱学习,就爱讲话。上课时,老师讲,她也讲;老师停下来看着她,她也停下来,忽闪着大眼睛看着你。你严厉批评她,她就哭;你哄着她,她就笑,话儿比你还多。而一考试,六门功课的总分还不如中等生一门考得多。

怎么对她教育,使她中考能考得好一些呢?我煞费苦心地想方设法帮助她。我采用过表扬法,一看到她有好的表现,就表扬,以激励她上进。结果,她轻飘飘的,课堂上也响起了“百灵鸟儿,从手中飞去……”。我也采用过开导法,经常苦口婆心地规劝,每当我讲得口干舌燥的时候,她就会冷不丁地来一句:“老师,我要上厕所。”如果你不让她去,她就一个劲地软求,使你无法再苦口婆心,我只好让“百灵鸟儿,从手中飞去”了。至于其它的批评教育、爱心教育以及恩威并举法等,我也都一一采用过,但并不见效。如何因材施教,我一时束手无策。

一天上自习课,我布置了背诵诸葛亮的《出师表》,我跟班看着。百灵鸟一看到背书,就肆无忌惮地跟周围同学讲话,声音比背书声还大。我一气,叫她到教室外面去背。她就这个窗口站站,那个窗口靠靠,跟几个不爱学习的同学唧唧喳喳地说个不停。教室里背书声如古人写的诗那样“好鸟相鸣,嘤嘤成韵”,他们几个则像麻雀乱喳喳,不成调。我把她叫到我面前来背,这下她成了苦瓜脸,半天背不出一句。放学后,我把她了留下来,由于她怎么也背不出来,我就叫她唱。她喜欢唱“百灵鸟儿,从手中飞去,来到美丽的花园里……”,我就按照节拍,叫她唱“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这一招还真灵,她唱出来了。我很高兴,心想以后背英语、政治都叫她唱。再想想又觉得有些滑稽,用唱歌来背书,尤其是背英语,恐怕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第二天早自习,我检查她背诵,她一扬头唱道“臣本布衣――从手中飞去”。我哭笑不得,叫她想想再重唱,她大眼睛忽闪忽闪的,又唱道“臣本布衣――来到美丽的花园里”。我长叹一声,唱歌背诵法只好作罢。

在一切努力都告失败以后,我终于醒悟到要她学有所成,那是不可能的。与其在教室里讲话,何不如让她去学唱歌?我把这想法跟她家长一谈,她的家长也同意。于是我叫她跟着其它班级到音乐室学唱歌,她很高兴,百灵鸟的歌声从此整天嘹亮地响着。中考前,省艺术学校来招生,我推荐了她。招生老师听她唱了几首歌,又问了一些乐理知识,很满意,就把她招走了。毕业后,她到了省歌舞团,常伴歌手演出。

百灵鸟终于飞翔在蓝天下了,她的成长使我领悟到成才并非只有读书一条路。对那些学习上确实有困难的学生,应根据各人的爱好,从事艺术特长教育,这有助于他们走向社会,立足社会。

三、问题讨论

学校培养学生是否就学习文化一条路?这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

有很多学生文化怎么也学不好,而我们教师则千方百计让他们提高成绩,学校领导也要求对他们因材施教,学有所成。殊不知这完全曲解了因材施教,因材施教应是对人的素质而言,不单单指文化。对那些在文化上怎么也学不好的后进生来说,怎样使他们成材,不能不引起老师的重视。我觉得对那些学习上确实有困难的学生,应根据各人的爱好,从事艺术特长教育,这有助于他们走向社会,立足社会。对后进生的帮助、转化,使他们也能在学校里学到一技之长,有利于他们走上社会,这才是真正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关爱。

四、诠释与研究

因材施教是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进行了的实践。如子路问孔子:“听到道理就去实行吗?”孔子说:“父亲兄长活着,怎么可以听到就去实行呢?”冉有问到孔子同一个问题时,孔子的回答是:“听到就去实行。”(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先进篇》)为什么同一个问题两个答案,是因为两个人性格不同的原因。宋代朱熹在《论语》的注解中指出:“孔子教人,各因其材。”这就是“因材施敦”一词的来源。解释:因:根据;材:资质;施:施加;教:教育。指针对学习者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

五、结论

我们今天实施因材施教,应着重在成材和成人两个方面。成材应是因人而同,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学校里奠定将来发展的基础。成人,就要使学生遵纪守法。韩国也非常重视文化教育,也采取严格的考试制度,但他们更重视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如他们对学生进行“父母有命,俯首敬听”、“爱民如子,为国尽忠”、“一杯之水,必分而饮”、“行必正直,言则信实”等教育,培养他们讲究孝道,正直做人,团结合作,为国奉献。能使学生成材或成人,那就是对学生真正的关爱。

(作者单位:江苏连云港外国语学校)

第三篇:因材施教

我这次的讲解的主题是孔子《论语》当中的“因材施教”,我将从两个方面进行讲解,第一是因材施教的基础,第二是如何实施。

一、基础

孔子近乎完美地实行“因材施教”,其基础就是对学生的充分了解。孔子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论语·学而》)他认识到“知人”的重要,因此他十分重视“知”学生,认真分析学生个性,甚至只用一个字即可准确地概括,足见其备学生之细致认真。说道孔子因材施教有这样一个故事和大家分享:有一次,孔子讲完课,回到自己的书房,学生公西华给他端上一杯水。这时,子路匆匆走进来,大声向老师讨教:“先生,如果我听到一种正确的主张,可以立刻去做么?”孔子看了子路一眼,慢条斯理地说:“总要问一下父亲和兄长吧,怎么能听到就去做呢?”子路刚出去,另一个学生冉有悄悄走到孔子面前,恭敬地问:“先生,我要是听到正确的主张应该立刻去做么?”孔子马上回答:“对,应该立刻实行。”冉有走后,公西华奇怪地问:“先生,一样的问题你的回答怎么相反呢?”孔子笑了笑说:“冉有性格谦逊,办事犹豫不决,所以我鼓励他临事果断。但子路逞强好胜,办事不周全,所以我就劝他遇事多听取别人意见,三思而行。” 这样,充分了解学生之“材”,才能因其“材”而施教。如果缺乏了这个必备的前提,何谈“因材施教”呢?

现代教育,从理论上早已接受了这种观点,但在实践中几乎都把备课看做是备教材、备教案,甚少是备学生,不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别,千篇一律地灌输知识,至于哪些学生能接受,哪些学生不能接受,学生接受多少,很多教师不去考虑。

那么,老师们认为我们应当如何“备学生”呢?(请老师们说说)从我读到的《论语》当中孔子的方法大致有二:

第一,是“听其言”。这是了解学生的重要途径,因为“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而“听其言”,一是被动地听,二是主动地与学生交谈。被动地听,这在孔子的教学过程中不胜枚举,故略而不论。主动地和学生促膝谈心,以便更深入地了解他们,这在《论语》中也不乏其例: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颜渊、子路两人侍立在孔子身边。孔子说:“你们何不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子路说:“愿意拿出自己的车马、衣服、皮袍,同我的朋友共同使用,用坏了也不抱怨。”颜渊说:“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子路向孔子说:“愿意听听您的志向。”孔子说:“(我的志向是)让年老的安心,让朋友们信任我,让年轻的子弟们得到关怀。”)(《论语·公冶长》)(老师们可否说说你们在平常的教学中是如何去听其言的呢?)

第二,是“观其行”。也就是把学生的一举一动置于教师的视野之下,全面细致地观察其行动,如孔子所言:“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要了解一个人,应看他言行的动机,观察他所走的道路,考察他安心干什么。)(《论语·为政》)

阙党童子将命。或问之曰:“益者与?”子曰:“吾见其居于位也,见其与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论语·宪问》)当阙党有个儿童来向孔子传信时,有人问孔子这个孩子是否是一个要求上进的人。“他是想让自己学习上进的那种人吗?”孔子说:“我看到他站在成年人才应该站的位置上,看到他跟前辈长者并肩行走,不像是想通过学习使自己上进的人,而是急于成名的人。”孔子通过一个人的行走坐姿这种极为简单的行为来了解发现人的品行,可谓细致入微。

还可以通过观察其所处环境,如观察他所结交的人来间接地了解其本人。孔子说:“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为人做事的失误,各有种种不同类型,观察各种做人做事的错误,就知道仁道的修养了。”(据《后汉书·吴佑传》记载,有一个叫孙性的人私自搜刮老百姓的钱买来衣服孝敬父亲,父亲知道后大怒,孙性也知道自己做错了,便拿着衣服去向吴拓自首。吴拓问明缘由后说:“因为孝敬父亲而承受了污秽的名声,这就是‘观过,斯知仁矣!”不仅没有处罚孙性,反而将衣服送给了他,让他去孝敬父亲。)(《论语·里仁》)也即“人以类聚,物以群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既要“听其言”,又要“观其行”,二者结合起来,就是“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把“言”和“行”结合起来考察,这就是孔子备学生的方法。对此我们应当很好地借鉴。现代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高高在上,没有真正深入到学生中去,没有和学生进行朋友式的交谈,学生不愿吐露自己的真实想法。

二、实施

具备了“因材施教”的基础,如何实施呢?《论语》中孔子所采用的多种方法,可以作为他山之石。

第一,对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孔子从学生智力水平的客观实际出发,把学生大致分为“上智”、“中人”、“下愚”(《论语·阳货》)三类。孔子弟子中,既有“闻一知十”的颜回,又有“闻一知二”的子贡,智力水平参差不齐。智力较低甚至于“下愚”的学生,只能教给他们与智力水平相符的知识,否则,“欲速则不达。”如同是“问仁”,孔子的回答却不尽相同: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言讱。”(《论语·颜渊》)(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使唤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都要认真严肃。)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没人怨恨(自己);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没人怨恨(自己)。”仲弓说:“我虽然笨,也要照您的话去做。”)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论语·卫灵公》)(子贡问怎样修养仁德。孔子说:“工匠要做好工作,必须先磨快工具。住在一个国家,要侍奉大夫中的贤人,与士人中的仁人交朋友。”)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论语·阳货》)(子张向孔子问仁。孔子说:“能在天下行五德,成仁了呀。”“请问五德。”说:“恭敬、宽厚、诚信、敏达、恩惠。恭敬就不侮慢,宽厚就得民众,诚信就别人信任他,敏达就有功效,恩惠就足以使唤人。”)

这样的事例还很多,如“问礼”、“问政”、“问君子”等。

第二,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教育。这个问题我想问问老师们,你们平常事如何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教育的。孔子认为,学生的个性特点千差万别,因此教学的方法应有所不同,教学的内容应各有侧重,不能千篇一律。如前文所引《论语·先进》篇,由于子路“好勇过我”,遇事鲁莽,故孔子就给他泼点冷水,告诫他凡事要谨慎考虑,多听他人的意见再行动;由于冉有胆小怕事,遇事退缩无主见,故孔子就给他加油打气,鼓励他更加果敢大胆地行动。

第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进行教育。孔门弟子年龄参差不齐,有与孔子年龄相仿的,如秦商、子路;有与孔子差一代的,如颜回、子贡;也有差别特大的,如子张、子骄。不同年龄的学生有不同的需要,应区别对待。

对三类学生他分别提出了应注意的方面,很值得我们珍视。学生各有不同的兴趣爱好,所谓“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论语·雍也》)(孔子说:“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者喜爱山;聪明人活动,仁德者沉静。聪明人快乐,有仁德者长寿。”)弟子中,颜回好仁,子路好勇,子贡好商,冉求好政。孔子根据其不同的兴趣爱好分别设立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使其特长都得到充分发挥。正如朱熹所言:“孔子教人,各因其材。”

以上为本人对孔老夫子《论语》的一些浅显认识,与大家分享交流,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加以指正。

第四篇:如何因材施教

如何因材施教

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使学生不因个别差异所制约,又能长善救失,促进个性的发展,培养各种人才,这是教学与学生差异之间的本质联系,也是因材施教教育思想的内涵。这要求教师教学时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使每个人的才能品行获得最佳的发展。因材施教不但是我国古代教学经验的结晶,也是现代教学必须坚持的一条重要原则。实行因材施教, 对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传统的教育在很大的程度上是一种单

一、机械的模式化教育,面对兴趣爱好、知识基础、认知结构、能力水平千差万别的学生,他们忽视孩子们的个性差异,对学生制定统一的目标,用同样的方法,做同样的练习,要求同样的步伐,从而导致优等生吃不饱,而差生却消化不了,天才的学生不能脱颖而出。学生犹如被填充的容器,失去了自我,失去了原有的个性,这显然不符合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这种教学容易扼杀孩子的创新能力,导致学生因为别扭、困难而厌学,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丧失了原有的灵性。

那么,教师怎样实施因材施教?

深入细致地研究和了解学生,弄清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学习态度、知识基础、健康状况以及家庭、社会背景等,对上、中、下的学生典型作重点的个案研究,然后由点到面逐步推进。研究和了解的方式主要通过课内外活动进行观察,也可以通过对学生作业分析,与其他任课教师交谈、家访、“教育会诊”或心理测试等。

除此之外,教学中也应面向全体学生,使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达到共同的基本要求,这里“共同的基本要求”是指国家统一规定的教育目的、教学计划。这是使教学达到国家所规定的基本要求的重要保证。教师要教育和要求学生正确处理学习各门功课与发展个人兴趣、爱好、特长的关系,使他们努力学好国家为中小学开设的各门基础课。在这个前提下,根据个别差异进行重点指导,使学生充分发展个人的潜在能力和特长。

再者,正确对待学生的个别差异采取不同的具体措施。学生个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影响个别差异的因素又相当复杂。一个学生可能在某些方面表现出长处,而在另一些方面有短处。或善于观察,或长于记忆,或擅长思维。从思维类型上讲,也有长于形象思维和善于逻辑推理之分。教师必须对学生表现出的差异特点进行全面而具体地分析,以发展的眼光区别对待,因材施教。在教学中,对那些成绩优异或具有特殊才能的学生也要一分为二,为充分发展他们的才能应提出更高的要求。而后进学生,要给予热情关怀和照顾,深入研究他们的心理活动特点,从实际出发,制定一套适合他们特殊情况的措施。只有这样,才能使每一个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著名教育家朱熹曾说过:“圣贤施教,各因其材,小以小成,大以大成,无弃人也。”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应以此为鉴,争取最大努力,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

第五篇:因材施教

摘要:小学数学教师都应该深刻认识到学生个体差异性,切忌教学时实施一个标准,搞一刀切,而必须尊重个性差异、实行因材施教。因为因材施教是实施差异性教学的核心,而分层教学是实施因材施教的有效方式。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因材施教

一、因材施教是实施差异性教学的核心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教学各因其材,墨子也主张教学要照顾学生的实际水平,做到“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教育学家维果茨基认为教师应该对每个学生的两种发展水平有清醒的认识,即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和可达到的发展水平,可达到的发展水平是指儿童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却能够完成这些任务。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只有把握“最近发展区”,才能加速学生的发展。布鲁姆通过对学生学习的研究,指出学生在学习能力和学习速度上有一定差异。但是,如果提供适当的学习条件,特别是为中等生和学困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条件,90%以上学生的学习效果会变得十分相似。在一个班内,个性的差异是各式各样的,教师应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对学生因材施教。

二、分层教学是实现因材施教的有效方式

分层次教学是将同一班级学生按一定的标准分成各个同质组,进而实行区别对待的教学方式。教师在同一课时对各组分别实施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在传统授课模式下,容易产生基础较好的学生“吃不饱”、基础较差的学生“吃不了”的矛盾,而分层教学能很好地解决这一矛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实现分层教学,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来实施。

(一)教学目标分层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对实施教学有导向作用。教师不仅仅要备教材、备教法,更重要的是要备学生。教学目标一般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教学时,教师应该以学困生“吃得了”、中等生“论文格式”、“年终总结”、“跳一跳摘得到”、优秀生“吃得饱”为原则,既要有统一的教学活动,又要对学困生及时辅导,还要积极创造条件让优秀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才智,崭露头角。同时教师需要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评价,保护学困生的自尊心,鼓励优等生不断超越自我,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二)课堂教学分层

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分层教学,因材施教。教学有法而教无定法,只有灵活应用教学方法,对不同的学生实施不一样的教学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时,课堂教学的分层可作如下设计。

1.创设情境:(1)思考: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需要看什么?(2)出示一个由12块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木块拼成的长方体积木,问:怎样求出它的体积?

2.提出问题:能否不切开物体,找出一个计算其体积的方法呢?并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再问:我们应该掌握哪些知识呢?

然后,根据学生回答归纳: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方法;(板书:方法)学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有什么用?(板书:应用)。

(三)提问分层

提问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是启发学生思维的主要途径。要真正做好提问分层,教师在设计问题上必须认真研究。要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提出不同的问题,启发学生思维活动,循序渐进地掌握新知识。例如,教学“数位表上的游戏”时,教师可以分三个层次进行设问:第一层:(1)在数位顺序表上,右边第一位是什么位?第二位,第三位呢?(2)在个位上放上1个小圆片表示几?在百位上放上2个小圆片表示几?(3)523这个数是由几个百,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4)你能用小圆片在数位表上摆出这个数吗?第二层:(1)还是523,小胖想在数位表上加上一个小圆片可以怎样放?(2)放在个位上这个数是几? 比523多了多少?其中的原因是什么?(3)放在十位上呢? 比523

多了多少?其中的原因是什么?(4)放在百位上呢? 比523多了多少?其中的原因是什么?最后一层:(1)还是523,移动一个小圆片,可以得到哪些数?(2)有没有规律,一个也不漏?(3)观察所得到的6个数,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这样分层提问,逐步增加了问题的难度,能满足不同能力的学生的学习愿望,使学生的兴趣更浓,掌握更多新知。

(四)练习分层次练习是强化知识和技能的有效方式,是数学学习的必要环节。因学生存在着差异性,教师在练习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例如:在学生学完《长方体的表面积》内容后,教师可以设计一组渐进性的练习题,包括三种练习。

1.模仿性练习。一个长方体的形状大小为:长3分米,宽1.5分米,高1.2分米,它上、下两个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分米?它左、右两个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分米?它前、后两个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分米?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2.发展性练习。一个长方体木箱,长1.2米,宽0.8米,高0.6米。做这个木箱至少要用多少平方米木板?如果这个木箱不做上盖呢?

3.综合性练习。把第一题的木块平均分成三块后,木块的表面积增加多少平方厘米?总之,小学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发展观,正确看待和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健康学习心理,促进学生自主发展,不断优化课堂教学,使自己的教学在水平和深度上更加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数学水平的提高,使全体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发展,真正实现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和均衡发展。

由于小学生接受数学知识方面有的反应快理解快,有的则反省迟钝理解慢,因此,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因材施教。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达到快乐学习的目的。因材施教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将所任教的学生,按学习能力状况划分为不同的层次,从而展开教学,来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下面就谈谈本人在因材施教教学中的一些体会。

一、适性教育的必要性。

首先,我们必须要承认人的个性差异。受遗传因素、家庭教育及社会环境因素影响,每个学生对于数学的理解能力、学习兴趣、感悟能力有着很大的差异,以及受其基础知识掌握的影响。学生在学数学的过程当中就自然而然的出现优劣。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就会发现有些学生根本不需要老师多讲,知识掌握得很好,一节课下来迫于纪律的约束,老老实实陪着读书,浪费了许多时间。这种学生一般占一个班的四分之一左右。还有一些学生,老师按照正常的授课他们也只能听到8分懂,学得糊糊涂涂。一个班大概也占四分之一左右。面对这种“吃不饱”和“吃不了”的现象,如果我们的教学采用一刀切的原则,势必就会造成好的学生得不到培养,成绩差的学生得不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因此受到很大的打击。这时,因材施教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课堂教学的因材施教。

要做好因材施教教学,首要任务是对学生要有全面深刻的了解。从学生的智力因素、学习习惯、基础知识各各方面都要了如指掌。把学生从知识能力方面分为好中差三类,当然这种分类应该是模糊的,不公开的,只是存在于老师的心目当中,并不要向学生宣布,更不能以此来安排学生座位。以免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不利于班级的团结。把学生分好类后,课堂上就可以分槽喂养了。

1、知识结构设计的合理安排

数学课本和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要求都是针对中等学生而制定的,它要面对绝大部分的学生。如果我们的课堂只是讲了这一点点东西,部分优秀的学生就会觉得太简单,课堂上很无聊。我们要在数学课堂上设计一些课外的、富有挑战性的知识补充进来,或者把课本上的一些知识发散开来,以满足部分学生的需要。

2、问题上的优化设计

不同层次的学生,我们要给他们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老师的提问是很有艺术性的,问得太难学生答不上,最后老师自问自答,课堂沉闷,问得太简单,学生得不到提高,也觉得没意思,课堂显得没有深度。要把握好问题的难易度,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难易适度的问题,要让他们想一想能够得着,就是我们平常说的“跳一跳,摘到桃子”。还要跟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提他感兴趣的问题,调动他的积极性。想像力非富的学生多提猜测性的问题,理解力较强的学生多提逻辑思维性的问题,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多提概括性的问题,胆小腼腆的学生多提书上能找到答案的问题,成绩较差的学生多提基础知识概念性的问题„„等等。好的问题能让全班的孩子都参与到课堂中来,让每一个孩子都体验到成功的感觉,我们的课堂也因此变得生动而活泼。

3、教学上不同的要求

不同层次的学生,对于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掌握程度我们都要有不同的要求。过高或过低的要求都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如在教学《圆的面积计算》这个内容时。公式的推导过程复杂而难以理解,字母运算也较多,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根本就不能掌握。这时我只要求这些学生掌握最后的计算公式就可以了,对于理解能力

较强的学生,对于公式推导过程一定要求掌握。邓小平同志说过,我们教师培养的大部分是普通劳动者。对于学生当中的后进生,我们教师确实要做到心平气和,课堂上也允许个别学生听不懂课,到了课后我们还可以用单独辅导来弥补。三、课后练习的布置

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我准备了三套作业。一套是全班都要做的,即当天新授的内容必需巩固的知识。一套是思考题,每日一题,给班上思维能力强的学生做,带有一定的趣味性。一套是根据实际情况对班上部分成绩落后的学生出的基础题,多数是计算类,文字题或近段时间内他们掌握不太好的知识点,等等。因为每套题目的量都不大,学生是选择性的做,所以并没有加重学生的作业负担。知识本是一种积累,一个学期下来,做思考题的同学可以做到60道左右,见多识广了,思维自然也开阔了。有时我忘记出题目,学生还追着要做,而且做思考题的同学还越来越多。做计算题、基础题的同学受到长期训练,计算能力也得到显著提高,基础知识也打牢了。

四、分层评价

把智力水平不同、基础能力不同的学生用一个标准来评价,很显然是不科学也是不平等的。这种评价方式会让基础差的学困生永远抬不起头,也让成绩优秀的学生高高在上,产生优越感。我的方法是分层评价。我把班上成绩接近的学生按4人或5人分为一组,小组内的同学从作业、平时测验、上课回答问题等方面来进行竞争。因为同组的同学实力相当,所以竞争也非常激烈。一个月评选一次,加以奖励。这样成绩中下等的学生拥有同样获胜的机会,也能得到奖品,他们的自信心也能得到极大的提高。成绩非常好的学生,由于同组的实力都很大,也会失败,更加激起他们的斗志,让他们知道,只有加倍的努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时刻都有紧迫感。

在这两年的教学与探索教学中,我觉得因材施教教学对提高教学质量有着很大的作用。关键在于在平常教学中要坚持,只要做到持之以恒,把细节做好,功到自然成。

因材施教新解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