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7号文库
读《思想国》有感(二)
编辑:独坐青楼 识别码:16-1145218 7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9-19 17:27:14 来源:网络

第一篇:读《思想国》有感(二)

读《思想国》有感

(二)福堪镇初级中学 袁士杰

一、柏拉图心目中的理想国,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国家政治就是人民的生活。在柏拉图看来,首要准则是国家利益和实现统治稳定。只要是推进国家利益的,都是好的、善良的、公正的,与此相反就是坏的、邪恶的、不公正的。换言之,人的幸福感不是源于人的天性以及人们关于幸福的体验与直觉,而是来自国家的定义。说你幸福,你就幸福。如果国家提倡这种道德,一个人为了所谓城邦或者国家利益牺牲,不计较个人的自我实现,不但死得其所,而且幸福无比。(p24)

历史证明,这种源于西方哲学家柏拉图的理想国,在西方并没有得到人民的普遍接受,也没有成为西方多数政府的选择。恰恰相反,这种西方理想国,恰恰在东方得以践行。原因何在呢?

我想,原因恐怕跟东西方的思想文化土壤有关系。从历史发展来看,西方的文化土壤里除了有柏拉图的专制理想国的思想之外,还有雅典式的民主政治思想,而这种雅典式的民主政治思想,更多地影响了西方思想文化传统。所以,西方国家多数实行民主制度,从英国《权利法案》到法国的《人权宣言》,再到美国的《独立宣言》,无不是把人权、民主、自由、平等等人民所欢迎的观念放在首要位置,作为公开口号加以宣扬,他们很少喊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对于老百姓而言,他们不关心什么主义,只要让他们吃得饱穿得暖,生活有尊严,他们就拥护,就用选票支持,就是好主义。

而东方国家,绝大多数都是源于大河文明的中央集权式的专制

王朝。以中国为例,可以说,在中国思想文化土壤里,压根就没有民主的种子。民主这个词语,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由陈独秀从国外介绍而来,至今虽已生根发芽,却未开花结果。所以,中央集权式的国家,国家权力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自然就把国家的利益(很多时候表现为统治者的个人利益)看得高于一切,这样的国家往往也就推崇个人为国家做无私奉献,乃至自己的生命。所以这样的国家往往大力宣传为国家做出贡献、付出牺牲的人,像狼牙山五壮士、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罗盛教、雷锋、王进喜、孔繁森等等,至于个人感受如何,那就无暇顾及了。至于日本则更甚之,他们把为天皇效忠在战斗到最后切腹自杀的人,作为英雄来赞扬,诱导人自我了断,屠杀亲人,这在世界许多国家看来,是毫无人性的。

二、柏拉图的激进主义与政治唯美主义紧密相连,就像希特勒和波尔布特所犯下的滔天罪行至于国家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等美丽新世界。柏拉图试图建立一个美丽世界,而且消除了他的所有丑恶。这种审美热情,仅当它受到理性、责任感以及帮助他人的人道主义的迫切要求约束时,它才变得有价值。否则,它就是一种危险的热情,有发展成为神经官能症或歇斯底里的危险。由此可知,一些画家、诗人,具有艺术潜质的人成为政治领袖并将唯美主义这毫无约束的热情复制并扩大到政治领域,将是件多么糟糕的事情(p26)

熊培云是有所指的。其实,从这些分析来看,希特勒、波尔布特、斯大林、毛泽东是有其共同性的,虽然这些话对于我们的伟大领袖是属于大不敬。他们都有其美丽的梦想,都想建立一个自己认为最美好的世界,而且在他们个人威望达到顶峰、他们的个人冲向美丽世界激情不可遏制的时候,外在的一切约束都失去了效力,对于国家的灾难就变得不可避免。希特勒对于犹太人的大屠杀、波尔布特对于本族人和本党持不同政见者的屠杀、斯大林对苏联人的大清洗、毛泽东领导的文化大革命,都是这种自认为美丽的革命热情所造成的人间灾难。他们并没有认识造自己错了,而是恰恰认为自己为民族和国家做了一件伟大的事情。无怪乎,毛泽东在弥留之际,对身边的人说:“我这一辈子做了两件大事,一个是把蒋介石请到了台湾,对这件事,持异议的不多;另一件事,就是发动了文化大革命,防止中国走向修正主义,这件事,议论的人不少。”他越热真,中国越悲哀。

毛泽东是个诗人。诗人擅长想象和夸张,思想自由、天马行空、无拘无束,在他的思想国度里,弹指间,纵横几万里,跨越五千年,诗人的豪迈气概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但是,对于国家建设,却是来不得半点夸张和想象。这需要认真学习国家建设的规律,摸清国情,借鉴他人之长,取长补短,一点一滴地扎扎实实地前行,任何超越经济发展规律的做法都会导致灾难。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不就是鲜明的例子吗?

毛泽东不太懂经济建设,但他雄视一切、目傲天下、“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般的唯我独尊、对于权力的狂热迷恋与高度警惕,又让他不肯服于任何人,所以,刘少奇成为悲剧人物,就是历史的必然了。文革十年,中国国民经济几乎陷于崩溃边缘,也就不怪了。这也是中国的命运当如此?

第二篇:读唐诗有感(二)

王梵志诗

(一)梵志翻着袜,人皆道是错。咋可刺你眼,不可隐我脚。

咋一看,这不像是一首唐诗,最多算是某个生活有心人信手写的打油诗。的确,这首诗不符唐朝近体诗诗的格律,韵脚,用词,内容等方面的要求。诗人梵志是初唐的一位僧人诗人。我们知道,初唐是唐朝诗歌的起步与准备阶段,正是由于有“初唐”(注意:此“初唐”与历史学中关于唐朝年代划分中的“初唐”是不同的两个概念,唐诗中的“初唐”诗一般指唐高宗李渊建立唐朝到唐玄宗时期这段时间的诗歌)时期诸如上官仪,初唐四杰,沈佺期,宋之问,李子昂等一批诗人在诗歌辞藻,格律,内容,思想等各方面的探索与准备,才有“中唐”“盛唐”诗歌的伟大成就。如此看来,王梵志的一些小诗正是其中这样探索开创性的作品中的一种。自然我们无需以“中唐”“盛唐”甚至是“晚唐”、宋诗、清诗的标准去衡量它,否则就有委曲求全之嫌了。其次梵志乃初唐僧人,其诗都为白话诗,大多以口语化的语言写一些日常生活琐事,而从中感悟到某种生活乃至是人生的真谛,这在文言文是文化主流的唐朝,让人耳目一新,显得特立独行。

于是我们平心静气去欣赏这首短小的五言绝句(就算是吧!),会发现其多有趣味。诗歌的大意是:我,“梵志”把自己的袜子翻过来,让粗糙的一面穿在外面,凡是看到的人都说是穿错了。但我就不信了,我宁愿“刺你眼”,让你看了不舒服,也不可让自己的脚受罪,因为袜子本就是用来“隐我脚”的。这首要表达的意思很简单,但看了之后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一个鲜明的形象立刻闪现在我眼前,一个特立独行的人,不知是无意,我想更多是有意把自己的袜子反过来穿,但众人都说是穿错了的时候,他却不以为然,反而责备别人错了。深有趣味。

细细品读,不经意的讽笑之后会有一种发至于内心深处的辛酸,不禁对梵志这人大为赞服。世间万物,什么是“对”?什么又才是“错”?越成长的我们,反而失去了孩童时代的判断力,我们失去了太多。从小开始,大人们就教育我们这是对的,这是错的。难道大人有比我们孩子自身更了解自己吗??一直到现在也是如此,我无不感受到自己的价值观、看问题的方法与角度越发的俗气,越发的靠近所谓的“社会主流”。“三人成虎”的威力的确让人惊叹,一个人说这是对的,你应该这么走才是正道,自己可能不以为然,甚至是嗤之以鼻;两人这么说,自己的意志还是像开始般坚定;三人还是这么说,心这时就有些动摇了,但还是坚信自己的路也不会错;但四个,五个„„百个,千万个,甚至是你身边的所有人都这么说的时候,你还能坚持自己已有的想法吗?这时要是一般人,就会马上把自己的袜子换过来,因为我们就是这么被同化了,因为只有粗糙的一面穿在里面才是正确的,才是被大家都能接受的。好了,这时自己也就失去了自己的本我认知,已经完全失去了自我,自己已经光荣地沦为芸芸众生的一份子,而且是戴着一副光荣地虚伪的面具去附和所谓的“真理”。而僧人梵志就不这么想:你们认为穿反了,那是因为你们错了,难道我要让自己的肌肤受罪,而迁就众人的话语吗?我这样穿,是因为我觉得这样穿就是舒服,穿袜子穿着自己感觉舒服也有错吗?于是王梵志不屑的说“咋可刺你眼,不可隐我脚。”甚为叹服其目空一切的霸气,快哉!

今世流行的趋之如骛,随波逐流,图慕虚荣,行色匆匆之心态,早已被一千五百多年前的梵志一语道破。我们有时根本不顾及实际效果,或是内心真实的渴求,而是从旁人的“对”与“错”聒噪的舆论来作为自己行事的原则。悲矣!难怪黄庭坚评价道:“王梵志诗云‘梵志翻着袜,人皆道是错。咋可刺你眼,不可隐我脚。’一切众生颠倒,类皆如此。乃知梵志是太修行人也。昔茅容季伟,田家子尔,杀鸡饭其母,而以草具饭郭林宗。林宗起拜之,因

劝诗就学,遂为四海名士。此翻着袜法也。今人以珍馔奉客,以草具奉其亲,涉世合义则与己,不合义则称亲,万世同流,皆季伟罪人也。”果然精辟,一语中的。读罢,吾弗敢再言,唯有沉默,心忏悔之。

这就是初唐僧人王梵志的白话诗,寥寥数言,道破人生之悲哀,极具禅理式的机趣!下面附几首他的其他几首小诗,聊以兴味:

(1)

城外土馒头,馅草在城里。

一人吃一个,莫嫌没滋味。

世无百年人,强作千年调。

打铁作门限,鬼见拍手笑。

(2)

吾有一言,绝虑忘缘。巧说不得,只用心传。

世事悠悠,不如山丘。青松蔽日,碧涧长秋。

山云当幕,夜月为钩。卧藤萝下,块石枕头。

不朝天子,岂羡王侯。生死无虑,更复何忧。

第三篇:读《庄子》有感(二)

读《庄子》有感

(二)读庄子的著作,总是思考他是怎样的一个人,安贫乐道,淡化生死,思想深刻,文采斐然。虽然他也是道家人,继承并发扬了道家思想,但却与创始人老子有明显的不同。性格方面,他更加崇尚自由,追求无名无利,旁若无人地逍遥游于宇宙世间;文风方面,他擅长长篇大论地阐明自己的观点,文言文意味非常浓厚。还有他更加尖锐,直言不讳地贬低他家言论,而独尊自家;生在世间,没有隐退,却更加清高超脱,与世俗彻底决裂。

《天下》中,他对各家各位有名的言论家进行了分析,肯定的同时,也毫不留情地指出了他们的不足。他们要么苛刻得欠缺人性,要么只是擅于争辩而无所能力。他大大赞扬关尹和老子乃“古之博大真人”,柔弱饰刚、虚怀若谷、宽容万物。他对道有进一步的挖掘和发扬,让道的内涵更加丰富与完美。《天下》里,庄子是评论家,虽然可能有些偏颇和故作清高之嫌,但他的见解却是新颖独到的,他对道家思想的完善也是值得赞叹的。道家思想的本源与发展就应该是庄子眼中的模样,与诸家学派有明显的不同。其实所有的评论家可能与主观难分泾渭,多多少少都会注入自己的思想因子,其言论可能也有别人可以攻击的软肋。但却不能盲目地否认他们,毕竟所有的思想与著作,都会被放在桌面上,在你评我论中表露无遗。可取和不可取之处,都可以加快新的思想新的著作的诞生。人类的思想境界就在如此良性循环中,不断提升,最终可能提升至一个无懈可击的层次。所以,对评论家,无论言论犀利还是温和,都应该给予褒扬,有的还要积极吸纳为己用。

庄子是一个了不起的思想家,他的思想特立独行,在古往今来的思想天空里,始终如一颗硕大的明星,无所顾忌地闪烁着自己的耀眼光芒。他极力宣扬自己的思想言论,却并没有丝毫强迫别人接纳,而只是不遗余力地将道家思想引领至一个更加引人入胜的佳境。

任何思想都需要继承与延展,就是单纯的宣扬也有必要,否则就会丧失自己的光彩,甚至是销声匿迹。庄子一生致力并实践于道家思想,博大与睿智中,为中华思想界之华贵,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更重要的是其思想的实际有效性,拥有着经久不衰的美丽。

第四篇:《西游记》读有感(二)

《西游记》读有感

(二)我读完《西游记》后,知道了由四个主要人物,分别是: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和唐僧。除了这几个主要人物之外,还有:仙人、佛主和大大小的妖怪等。

这本书主要讲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和唐僧师徒四人从东土大唐去西天拜佛取经的事情,他们一路上斩妖除魔经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得真经回到东土大唐。

在四个主人公中,我最喜欢的是孙悟空,第一:他人妖分明,就说在“三打白骨精”中就只有孙悟空看出村姑、老婆婆、老大爷是白骨精的化身,猪八戒还在唐僧面前打孙悟空的小报告,唐僧还在埋怨孙悟空。第二:孙悟空对唐僧忠心耿耿。因为孙悟空三次打死白骨精的化身,唐僧认为孙悟空三次打死了好人,所以把孙悟空赶回了花果山,后来唐僧被白骨精抓去了,猪八戒寡不敌众只好去花果山请大师兄回来搭救师傅,孙悟空一听到唐僧白骨精抓去了,就不计前嫌和猪八戒去搭救师傅。可见孙悟空对唐僧忠心耿耿。碰到困难猪八戒总是说“我们散伙吧!师兄你回花果山当猴王,师弟你回流沙河,我会高家庄当女婿。孙悟空坚持去战胜困难;不肯散伙。第三:我喜欢孙悟空机智勇敢战胜妖魔鬼怪,克服一个个的困难,终于和猪八戒、沙和尚保唐僧到西天取得真经。

第五篇:读《童年》有感(二)

日无事,便翻起了高尔基的《童年》来,主人公阿廖沙痛苦的童年生活打动着我:四岁丧父,跟随悲痛欲绝的母亲和慈祥的外祖母到专横的、濒临破产的小染坊主外祖父家,却经常挨暴戾的外祖父的毒打。但善良的外祖母处处护着他。在外祖父家,他认识了很多“安安静静”的亲戚,其中包括两个自私、贪得无厌的、为了分家不顾一切的米哈伊洛舅舅和雅科夫舅舅,还有两个都叫萨拉的表哥。朴实、深爱着阿廖沙的“小茨冈”(伊凡)每次都用胳膊挡外祖父打在阿廖沙身上的鞭子,尽管会被抽得红肿。但强壮的他,后来却在帮二舅雅科夫抬十字架时给活活的压死了……

阿廖沙的童年是在一个典型的俄罗斯小市民的家庭里度过的:贪婪、残忍、愚昧;父子、兄弟、夫妻之间勾心斗角;为争夺财产常常为一些小事争吵、斗段……但在这个黑暗的家庭里,有一个勤劳、坚强、善良的外祖母。她常常给阿廖沙讲好听的神话故事,也潜移默化地教他做一个不想丑恶现象屈膝的人。

阿廖沙的童年是黑暗的,就像他的家庭一样。周围残酷的事情太多了,有时甚至连他自己都不敢相信竟会发生那样的事情。但好在有外祖母――全家人的精神支柱。阿廖沙也还认识很多其他的人:搬进新房子后的几个房客、隔壁的三少爷,等等。阿廖沙从家人的一些“奇怪”的举动中懵懂的明白了一些道理。当看完这本书后,首先想到的就是我们的童年实在太幸福了,也深深感觉到作者对那些黑暗的憎恨,同时又有些无奈。可是我还想到了另外的一些事,那就是孩子有时候,是比成人们更加坚强的,在那种环境的折磨下,主人公依旧在空闲的时候与好朋友们一起开心的玩耍,抛弃一切烦恼,开心的欢笑。也许这是孩子的本性,可是孩子们可贵的正是这本性,当孩子们逐渐长大,本性慢慢的被周围的环境所磨灭,当他们开始接受这样的社会,按照这样的社会的规则来生活时,他就长大成人了,这到底是可喜还是可悲呢?在还是孩子们的时候我相信他们都是心中有梦想的,他们因为对

欢乐的向往,对希望的追求让他们挺起那瘦弱的胸膛,张开双臂去抗争。可是在那样的社会中长大,他们的本性还能保存吗?我相信在主人公的外祖母的教导下,主人公就算要适应那社会,也仍然会在心中保留自己的梦想,保持自己的本心,别人可以看不出他与别人有什么不同,可是他自己肯定知道自己与别人有什么不同,当这样的人越来越多的时候,也就是那样的社会被改变的时候。也许现在我们所在的社会就是最好的证明,尽管仍然有无数的弊病,可是比起书

中,至少这充满希望,人们生活在光明之中。我并没有写那些作者表达给人们的感觉,因为每个人都能感觉的出来,毕竟是读后感,一百个人读就有一百种感慨,我只是写了我觉得和别人不同的一点感想。

读《思想国》有感(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