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7号文库
发展学生阅读个性与作文个性
编辑:紫芸轻舞 识别码:16-796500 7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11-14 17:39:16 来源:网络

第一篇:发展学生阅读个性与作文个性

《发展学生阅读个性与作文个性》结题报告

陕西省府谷县第三小学王俊莲

“在语文教学中,落实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发展学生阅读个性与作文个性”国家级实验研究的课题是针对新课程标准提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理念开发的课题。两年多来,我在阅读与作文教学中“充分自主、有效合作、有益探究”三个方面进行了积极地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总结如下:

一、研究缘由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语文课程标准》把关注学生语文学习的方法、过程,转变学生的语文学习方式,作为实施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所提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对把学生当作知识容器这一传统观念的革命。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要求教师的教学策略应发生变化,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的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承认学生是会主动发展的,承认学生是有个体差异的。这样,从动态的角度组织学习活动,当然不能单

一、封闭,必须综合,开放。所以,个体要“自主”;整体要 “合作”;过程要 “探究”。这样的学习方式,才是科学的,才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针对以上的背景因素和课改新理念,结合本校语文学科的教学实际,特提出“在语文教学中,落实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发展学生阅读个性与作文个性”专题的实验研究。

二、概念界定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其由被动地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地探究学习,是语文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改变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式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学习。“自主学习”是相对于“被动学习”而言的。要切实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自主学习是基础。通过引导自主学习,旨在改变在以往的课堂里,教师处于中心地位,学生围着教师转,完全处于被动应付的状态。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发展的主体,是“教学之本”。更加强调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意在保护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其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以长久地保持,做到乐学,主动地学,学有所得,越学越爱学,使语文课堂教学呈现出“想学”、“会学”、“能学”的积极状态。“合作、探究”是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方式。课堂上倡导在自学、自悟基础上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通过互相启发,共同探究,不仅使学生有所发现,学有所得,而且利于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逐步养成“客观地认识自我,真诚地欣赏别人”的良好心态。由于学生通过自主的尝试、体验、实践、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既实现了认知结构的重组和改造,获得知识,形成能力,掌握方法,又体验到失败的痛苦和成功的欢乐,有利于他们态度、情感的发展和价值观的形成。

三、研究目标

理性感悟“学习主体性的探究”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亦是实施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教学中,让学生自读、自悟、说真话、抒真情,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学习,就是自主;课堂上,学生互相

讨论,各抒己见,解人以困,虚心求教,平等对话,就是合作;阅读时,围绕课文核心,声情并茂地读,情真意切地说,设身处地地想,身体力行地做,就是探究。教师应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时空,给他们充分的自学、提问、讨论、读书、作业的时间;应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实效,积极尝试小组学习的途径,在重难点处、语言实践中、反馈评价中合作;应精心组织探究性学习,合理安排探究内容,给予充分探究空间,在探究过程中落实语文实践,培养主动学习,勇于创新的精神。总之,个体要“自主”,整体要“合作”,过程要“探究”,这样的学习方式才是科学的,才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即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基础,以合作学习为途径,以探究学习为目的。做到:一般性问题,多采用自主性学习,重点问题多采用合作性学习,难点问题多采用探究性学习。

四、实验方法

采用行动研究为主,科学地走一步,看一步。运用问卷调查、座谈讨论,文献检索,随堂听课,检测实验等形式进行研究,以理论探讨作为辅助。

五、实验时间

1、准备阶段(2008年11月—12月)组织调查,分析教学实际;收集资料,组织专题学习;制定研究方案,并完善研究方案。

2、实施阶段(2009年1月—2010年11月)由课题组成员在各自的教学中实施研究,并组织本教研组的成员协同研究。调整方案,并做好阶段性总结报告。① 展开探索性研究,初步概括、提炼出有效的策略,并作好记录和小结。② 课题组召开中期研讨会,制定评价与检测的方法,采取多种途径反馈策略的可行性与有效性,查找问题。邀请领导、专家指导,概括、提炼出共性策略和个性策略。作好记录和总结。③ 进一步实施、完善策略,利用多种渠道、多种途径、多种方式来反馈策略实施的成效,发现并努力解决存在的问题。

3、反馈阶段(2010年12月—2011年1月)利用多种渠道、多种途径、多种方法来反馈策略实施的成效,发现存在的问题。

4、总结阶段(2011年2月—2011年3月)收集整理各类资料,撰写研究报告。

五、实验教师

王俊莲

六、实验措施

1、学习探究,明确科研目标。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其由被动地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地探究学习,是语文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改变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式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学习。

2、实事求是,保证科研实施。遵守课研制度,做到“三个一”

1、一周一小研,每周星期三下午,进行一次“资源共享,个人加减”的集体备课或研讨活动。一课一反馈,每个完整课结束,反思自己教学上的“得”与“失”,并做好一个教学后记。一期一回顾,每个学期撰写一篇教学论文或一份工作总结。

3、转变师生关系,实现“八个变”。教师角色由权威变民主。对话姿势由居高临下变平等互动。对话语气由命令口吻变商量语气。课堂表情由板着脸孔变微笑面对。处理学生事件由简单粗暴变心灵沟通。对待学生错误由斥责轻视变包容尊重。表扬语言由吝啬变大方。考虑问题由教师角色变学生角色。

4、课堂教学,坚持“十个要”。课堂氛围要“宽松、和谐、愉悦、开放”。课堂方式要“自主、合作、探究”。课堂评价要“民主、客观、公正、及时、激励”。学习过程要有“看书、内化”。学生之间要有“交流、讨论”。知识掌握要有“质疑、反思”。能力形成要有“练习、反馈”。课堂学习要有“争论、笑声”。媒体

辅助要“适度、得力”。教学思路要“清晰、新颖”。

七、取得的成绩。

众所周知,课题研究应植根于课堂沃土之中,这是把教科研转化为教学生产力的关键所在。我根据已确定的实验研究课题,紧紧围绕“在语文教学中,落实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发展学生阅读个性与作文个性”这一新课程理念,因人而异,将研究主攻问题细化并落实到不同学生。培养了能力,发展了个性。一是学生求知欲旺盛,能积极主动地投入教学活动,通过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借助问题和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尽量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主动的姿态投入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二是学生参与学习目标的制定,自主确定学习进度,在按照课标、教材规定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学生的原有基础和他们的实际需要,一篇阅读课文,学生提出那么多问题,一节课估计可以解决哪几个,解决到什么程度,由师生共同来决定,学生对那些分层次的学习目标,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做出选择,自己确定学习进度;三是学生在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上有选择的权力,我们可以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及方式,如教学古诗《泊船瓜洲》,我建议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学习成果。于是,有的吟诵,有的挥毫,有的绘画,有的表演,学生兴趣盎然,对这首诗有了更深的体验和感受,个人的特长也得到发挥;四是学生能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监控,并及时做出调整,教师应当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积极地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引导学生不断提高水平,达到比较理想的境界。“有效合作”,即具备“三要素”:①成员分工明确;②学会倾听思考;③学会评价小结,讲求“四个是”①保证时间是前提,根据问题的量、难度、深度等因素正确的估计读的时间、思考的时间、讨论交流的时间,②精选内容是关键,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实际选择有价值的内容,即教学中的重难点,是学生靠个体自主学习难解决的,③恰当指导是保障,学生合作学习时,教师不能袖手旁观,而要深入到小组中,了解合作效果、讨论焦点、认识过程,以便恰当进行调控,引导点拨疑难处,指导困难学生,帮助总结方法,④及时评估是动力,我针对学生学习任务和合作方面的情况给予小组成员正确的、及时地评估,进一步改善合作的效果。“有益探究”,即:探究的内容是人文内涵和语言文字的结合,在探究过程中,更注重情感的投入和发展,注意有些内容只能是一种感悟而不是精确的结论,探究的结果往往是多元的、个性化的,而不是惟一的。具体探究按下面三个基本阶段进行,一是进入问题情境阶段,引领学生进入情境,发现问题,产生问题的心向,自主确定探究的方向,在问题和任务的驱动下,准备进入探究性活动;二是尝试体验实践阶段,尽量让学生多读多思考,自己动手尝试,亲历体验,从中有所感悟,有所发现;三是表达交流小结阶段,我组织好讨论,鼓励学生的创见,帮助扩展和深化结论,如通过书面、口头、图表等形式展示,并做交流,如演示、宣读研究结果,进行答辩、写作大赛等。

通过努力,个人和学生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在个性化研究课题教学成果论文大赛中我的5篇教学研究性论文均获得了一、二、三等奖,并进行交流研讨,每学期都获得国家、省市级作文辅导优秀奖,学生的作文在国家级、省市级征文大赛活动中有140人次获奖,而且在校级以上的刊物中发表了30余篇。

总之,通过探究,让学生不仅呈现了实现认知结构的重组和改造,获得了知识,形成了能力,掌握了方法,还体验了失败的痛苦和成功的欢乐,达到有助于他们态度、情感的发展和价值观的形成。事物都是一分为

二、辩证统一的。不可否认,两年多来的课研实践,也遇到了困难,存在着困惑。如何客观应对问题,主观克服困难,是必须正视的现实和今后需重点做的工作。

(—)困难与疑惑

1、本校实验班人数均超过50个,这样的大班额状况下,如何实现有效合作,让课堂活而不乱?

2、教育主管部门对教师的评价与教师参加科研存在着矛盾,如何进行评价体系与考试制度的改革?

3、探究性学习对教师的素质提出较高要求,老师们的知识面有待拓展?

4、由于学生个性差异较大,家境差距大,学习能力参差不齐,怎样帮助学习能力较低、学习资料相对匮乏的学生适应探究性学习?

(二)目标与方向课堂教学的充分自主,是学生自主参与学习,主动探究并获得知识的能力,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自由人,具体要抓好“自主发现、自主质疑、自主探索、自主反馈、自主应用”这几个环节。课堂教学的有效合作,要抓好内容、教师、学生这三个基本要素,它是确保合作学习实效性的关键。我们要注重这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在内容与方式的合作、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学生与学生的合作三个层面进行实践探索。课堂教学的有益探究,要注意提供探究的环境和自主探究的合作伙伴,要发挥学生自主能动性,要加强自主探究的实效性,要培养自主探究的独创性。通过以上三个方面地积极实践探索,形成“植根课堂,勤于反思,善于总结”的科研特色。

第二篇:学生个性发展研究方案

高效课堂条件下,学生个性发展研究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真正的学生发展,应该是学生的自主发展。有效的教学课堂,应该是和谐的。和谐既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知识与智能、群体与个体、主导与主体、教书与育人等各个要素之间的互相协调,是学生学习兴趣与动机、主体意识、学习意志、体验创新优化的培养过程,也是学生自主发展的必由之路。

构建和谐课堂既是教学改革的目的,也是为了学生的最佳发展,学校对学生的教育培养主阵地在课堂,课堂的和谐与否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通过该课题的研究,在实施教学活动中,使教学诸要素之间始终处于一种协调、平衡的状态,达到了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品质得到充分地发展的目的,促使学生个体的发展达到其最佳程度或最佳状态。

二、概念的界定

课题的核心概念:

和谐课堂教学以民主、平等和融洽的师生关系为基础,使教育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实现情感交融、思想碰撞、经验分享、知识技能习得、精神愉悦、审美享受、潜能开发的过程

概念的界定:

根据和谐教育的定位、内涵,和谐教学作为构建和谐教育的一部分,包括和谐教学的基本原理,教学原则和课堂教学模式。和谐教学是按照系统论的观点,从教学活动中,力求教学过程诸要素之间以及教学过程与教学环境之间始终处于一种协调,平衡状态,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自学能力,使学生基本素质和个性品质得到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

三、理论依据

1、心理学理论: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轻松和谐的环境里,思维才表现得最活跃。反之,在压抑的思想环境里,在禁锢的课堂教学气氛中,很难产生创造性思维。因此,一堂和谐生动的课堂,无论对于学生还是老师都是一种享受。构建和谐轻松的课堂,1

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

2、教育学理论:教育的重要价值之一就是于使自然的人成为社会的人,达到人的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和谐教育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对人才的要求和学生个性成长的内在需求。教育形态必须与社会生产方式相适应,教育进程必须与个体身心发展状态相适应。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和内容

主要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与实践,探索并总结新课程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基本方式和教学策略,建构教育生态环境与课程整合下师生和谐共长的课堂教学模式,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2.改革课堂教学评价制度,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引导学生在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发展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张扬学生的个性。

3.探索和谐课堂构建的策略及机制,最终形成师生、生生与环境高度和谐的理想课堂。通过优化教学活动过程,达到教学活动氛围和谐化、教学活动过程审美化,使教学过程由高耗低效转变为和谐有效、逐渐过渡到和谐高效。

4.在“研、训、施”一体化的研究与实践过程中,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育科研的能力,促进教师更新教育思想观念,形成一支德高为范、业精为师的高素质、信息化、研究型的新型教师队伍。同时,通过研究,激活教师课堂教学智慧,使教师掌握和谐教学的内涵,享受专业成长的快乐。

主要内容:

1.构建和谐的教学生态环境。

2.加强课堂教学的研究,探索和谐课堂构建的内在机制。

3.构建和谐课堂教学的一般模式。

4.实施和谐课堂教学对学生素质提高的影响。

5.教师实施和谐课堂教学艺术的探索

五、课题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一)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2013.5—2013.6)

(1)组织教师学习相关教育教学理论,为课题研究的展开做准备。

(2)调查课堂教学现状,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学习能力做初步的评估。

2、实践探索阶段(2013.7—2010.8)

(1)通过召开课堂教学研讨会,尝试构建具有“以生为本,自主合作,平等对话,和谐共振”为特征的和谐课堂教学模式。

(2)收集课堂教学案例,对案例进行剖析,以案例研究促进教师提高。

(3)在研究后期,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能力进行再次的评估,以做比较。

3、总结阶段(2013.9—2013.10)

(1)对研究材料进行分类整理和汇总,撰写研究报告。

(2)对研究的成果进行汇编,形成系列成果。

(3)召开课题研究成果鉴定会或教学研讨会。

(二)研究方法

1.以理论联系实践为主的行动研究法。强调研究过程和行动过程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按“计划—实施—观察—反思—总结”的程序进行,以构建和谐的课堂为目的,以促进学生和谐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通过课堂观察、问卷调查、经验总结、实验对比分析等方法和手段,进行多个轮回的研究。

2.以民主为基础的课堂教学观察法。以构建和谐的课堂为目的的课堂教学,气氛活泼、思想活跃,充满生机活力。它强调教师诱导启发,寥寥数语,学生自主思考,各抒己见,要求教师以亲切的面孔,鼓励的话语,使学生能在肯定的氛围中,尽情释放自己潜在的创造能量。

3.以师生和谐共长为目的的教学案例研究法。师生和谐共长是实施和谐课堂教学的核心内容与终极目标。在具体操作中,教师应恰当运用科学和艺术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进行学习,顺着学生的学习思路有条不紊,灵活自如地展开教学。既要将学习主权交给学生,又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4.以实验对比分析为主的经验总结法。课题研究的每次实验课,都要经由课前讨论、课间观察和课后评价,由执教教师汇总撰写成个案,中期评估要撰写研究过程及自我评价,结题时写出实验报告并针对实施课题研究后师生的转变等方面进行课题总结。

六、课题研究的成果

经过这一年来的实践和研究,我们坚持“一切为了孩子的最佳发展”的办学理念,我们看到许多方面在发生着悄然变化:

1、课题研究转变了教师的教育观念,逐渐形成了与新课改一致的教学理念。教师观念不断更新,科研含量日益提升。逐步实现了由经验向理论的提高,确立了和谐课堂的新课程理念,凸现了教学的科研含量。教师们在实验中用行动去反复实践,用心去认真思考,努力把自己的本职工作视为创造性的事业,从而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茁壮成长为科研意识和能力都较强的教师。

2、立足课堂,改善课堂,教学相长。

教师以“研究者”身份从事课堂教学,使课题的研究在课堂实践中不断推进和完善,更重要的是课题研究改变了原来的课堂现状,构建了和谐的课堂,教师也慢慢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谐教学实践促进了和谐教育的建构,丰富了和谐教育的内涵,富于操作性的教学方法成为和谐教育重要而生动的体现。

七、存在的问题:

随着和谐课堂理念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及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在改变,从改变中我们发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有了明显提高,应该说实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在经过了三年多的研究并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果的同时,教学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

1、构建和谐课堂的理论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2、进一步完善和谐课堂教学模式。

3、进一步正确处理好和谐理念和传统教学之间的关系。

第三篇:个性发展

个性发展是指人类个体出生后直到青少年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人的个性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在个人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实践活动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个性的萌芽---婴儿期

托马斯-切斯---气质类型

1.容易型 :40% 吃睡有规律,容易适应环境,情绪积极

2.困难型 :10% 时常哭闹,烦躁易怒,爱发脾气,饮食睡眠缺乏规律,接受新事物慢,情绪差,难抚育

3.迟缓型 : 15%活动水平低,行为反应弱,情绪总是消极,常安静退缩,情绪低落,逃避新情境 35%的婴儿不能简单归入哪类中。

儿童出生后第 1年还没有自我意识。约1岁半到2岁,才开始知道自己的名字和掌握人称代词“我”,从而认识自己并把自己作为主体从客体中区别出来。这是真正的自我意识的开始,也是人的个性特点开始产生的重要标志。

1岁以前的儿童还不可能有任何道德判断,也不能有意地作出某种道德行为。

1~2岁的儿童开始有了品德的萌芽,主要表现在对待同伴的关系上。

2~3岁的儿童,由于言语的发展,出现了通过言语进行的道德判断,并开始能用言语来控制和调节自己的道德行为。这时的道德判断水平还很低,而且大多以成人的指示为转移。但它为个体一生的品德形成和发展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个性初形成----幼儿期

幼儿出现了最初的兴趣、爱好的个别差异,也出现了一定的能力上的差异,初步形成了对人、对事、对自己、对集体的一些比较稳定的态度,也出现了最初的比较明显的心理倾向,这表明幼儿开始形成最初的个性。

在幼儿个性形成中起重要作用的是自我意识,特别是道德意识的发展。其表现是:幼儿开始能以已经掌握的道德标准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在成人评价幼儿行为的影响下逐步发展了幼儿的义务感;在这种评价的基础上,幼儿首先学会评价其他儿童的行为,然后逐渐发展了自我评价能力。

自我意识反映了儿童对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社会关系系统的理解,反映了儿童对自己实际行动的可能性的评价和对自己的内部生活的注意。自我意识使儿童个体逐渐形成独特的个性。

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表现,具体为:

①从最初的轻信成人的评价发展到开始能独立作出评价,并开始有了对别人评价的批判态度。②幼儿初期的自我评价一般仅限于掌握一定的行为标准,评价一些外部的行为表现;到晚期则开始能对自己和别人的内心状态作简单的评价。③幼儿自我评价的发展还表现在从比较笼统---细致的评价,局部----全面 个性的发展---童年期

1.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评价的独立性日益增长、原则性逐步形成、深刻性的增加

2.道德意识、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的发展

3.儿童兴趣的发展

4.儿童能力的发展

个性的发展---青少年期

(一)少年期:

自觉地认识和评价自己的个性品质和内心体验,从而能独立地支配和调节自己的活动和行为,少年对人的内部世界、内心品质发生了兴趣;开始要求了解别人的和自己的个性特点并评价自己;能够更自觉地评价别人和自己的个性品质。但在评价别人和自己的品质时,还具有片面性和不稳定性

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也趋于自觉的、稳定的。

(二)青年初期

这一时期的个性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自我意识的发展(全面地、辩证地进行自我分析。评价的深度,个性品质的高度,青年初期学生的自我意识已接近成熟。)

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发展(掌握的道德准则的数量增加、质量提高,道德意识在道德行为中的作用日益加强,道德观点的形成占有显著地位,道德理想也进一步发展。)

世界观的初步形成(随着知识经验的积累、抽象逻辑思维的形成以及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感。)

影响个性发展的因素:

1、遗传:先天的神经类型的差异,导致儿童在出生后,在个性方面就存在着个性差异。

2、环境:后天的生活和教育的差异,导致有些类型掩蔽,有些则更加发展。

弗洛伊德个性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是本能,性本能是驱使人所有行为的原始动力。“心理性欲理论”。弗洛伊德根据里比多兴奋区域的不同将人格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即:

1、口唇期(0~1 岁)

2、肛门期(1--3岁)

3、性器期(3--5岁)

4、潜伏期(5--12岁)

5、生殖期(12--20岁)

人格在每个发展阶段会遇到两种危机,即:

1、固着:由于里比多不能满足或过分满足而停滞在早期的发展阶段上;

2、倒退:由于里比多受到挫折而退至先前的发展阶段

对儿童教育的启示

1、父母对儿童的养育不能仅停留在物质方面的满足,更需父母的爱,以满足其心理发展的需要。

2、父母是儿童成长的重要他人,尤其是与孩子同性别父母,影响着孩子的人格成长。

3、不同家庭的教养模式会使儿童形成不同的人格。

4、儿童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发展任务,把握好儿童在不同时期的训练和学习。

5、人格发展的每个阶段都存在心理冲突和挫折,要使儿童建立起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

埃里克森个性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所以这个理论可称为”心理社会”阶段理论.人格发展理论的前五个阶段与弗洛伊德划分的阶段相对应,但是他更强调的重点不是性欲,而是个体的社会经验。后三个阶段由埃里克森独自阐述。

1、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0-1岁)

相当于弗洛伊德的口唇期。这一阶段危机解决就会形成希望的品质,消极解决就会形成惧怕的品质。

2、自主对羞怯和疑虑(1-3岁)

相当于弗洛伊德的肛门期。这一时期危机得到积极解决会使儿童形成自我控制和意志的品质,反之形成自我疑虑。

3、主动感对内疚感(3-6岁)

相当于弗洛伊德的性器期。儿童这一阶段的危机得到积极解决就会形成方向和目的的品质,反之形成内疚感。

4、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

相当于弗洛伊德的潜伏期。这一阶段的危机的积极解决会使发展出勤奋感,进而形成能力品质,反之形成自卑感。

5、同一性对角色混乱(青少年期)

相当于弗洛伊德的生殖期。这一阶段危机得到积极解决会形成忠诚的品质,消极解决形成不确定性。

6、亲密感对孤独感(成人早期)

这一阶段危机得到解决就会形成爱的品质,反之形成两性关系混乱。

7、繁殖感对停滞感(成人中期)关系后代-自我关注

这一阶段危机得以积极解决就会形成关系的品质,反之形成自私自利。

8、完善感对失望感(老年)自我整合—失望

这一阶段的危机得到解决就会形成智慧的品质,反之形成失望与无意义感。

埃里克森个性发展理论对儿童教育的启示

1、教学方式要和学生人格发展水平相适应。

2、要建立和谐的早期亲子关系。

3、为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

4、给儿童恰到好处的满足。

5、注重对儿童自我同一性的培养。

弗氏个性发展理论与埃氏个性发展理论的比较

相同点:

1、关于人格发展的理论基础是相同的,都基于精神分析这个思想原则。

2、在影响人格发展的几个因素中,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都重视成熟的作用,重视机体内部的影响。

3、弗洛伊德与埃里克森都提出各阶段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发展观。

4、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都很重视”自居作用”。

不同点:

1、弗洛伊德强调生物因素,而埃里克森注重社会和文化因素,这是他们关于人格发展理论的根本区别。

2.弗洛伊德强调“伊底”的作用,自我只是伊底和超我的奴仆;而埃里克森则更重视“自我”的作用,把自我看作人格中更为独立的部分。

3、弗洛伊德对人格的发展持悲观主义态度,而埃里克森则以乐观主义精神代替悲观主义论调。

4.埃里克森概述的心理社会发展的序列,要比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的几个阶段更为详尽,包括了整个人生的周期。

5.埃里克森有一些辩证法的思想,认为人的发展始终存在着二种可能性。他是以两极来划分人格阶段。这一点弗洛伊德没有认识到。

个性发展理论在教育中的运用

1、教学要遵循儿童个性发展的规律,做到因材施教、因时施教。

2、教师的个别化关注。“关注个别,体现自主”。了解性格表现,不同的幼儿个性迥异,这使他们具有不同的学习风格和教育需求。

3、展现学生个性风采。学生作品,活动展示,促进不同个性的学生之间的学习。

4、鼓励学生发展兴趣。个性的差异导致兴趣差异,尊重学生的兴趣。

第四篇: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

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

个性,简单说就是天赋,表现为兴趣、爱好、特长。总书记提出的“把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明确表达了对青年人保持个性的由衷肯定。

如何发展个人兴趣特长和开发优势潜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为群众服务?俗话说:人上一百,形形色色。每人原本都应具有鲜明个性。大千世界如果人人都像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一样,一样面孔,一个腔调,一种思维,这样的世界必定是无趣的,也是毫无生机的。然而,如果只顾自己的个性,而遑论个人与社会、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如果个性张扬失去控制,发展到出格,发展到放任,就会只关心自己、不关心社会。因而,保持个性必须有个前提,那就是“在正确处理个人、集体、社会关系的基础上”。保持个性既要对自己的“个性”负责也要对他人“个性”负责;只有尊重他人,只有遵守社会规范,才能享受到保持个性给自己带来的真正快乐。“在发展个人兴趣专长和开发优势潜能的过程中,在正确处理个人、集体、社会关系的基础上保持个性、彰显本色„„”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总书记的殷殷希望,包含着厚重的时代内涵和丰富的人生哲理,彰显出个性在人才发展中的重要性。

个性发展之所以成为一个问题,有多方面的因素。但共同的结果是培养出来的学生被戏称为“模式化批量生产出来的产品”。这正如一个大花园,花儿形态各异、竞相怒放,才会更美丽;反之,只有一种花,一个颜色,虽然整齐划一,相信看久了总不免让人乏味。事实上,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从哲学角度看就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即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又受共性的制约。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就在于,过于强调共性而忽视了个性的培育。在这种情况下,年轻人真正光彩的个性、优势和抱负常被现实磨损,成了千人一面,而迷茫、叛逆、自我为中心有时倒被理解为个性,受到推崇,这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是非标准和健康成长。其实,保持个性,实质上就是尊重个人的价值,最大限度上开发个人的潜能,发挥能动性,彰显个人的特色,这与正确处理个人、集体、社会关系这个基础与前提并不矛盾。尊重个人的价值,是社会进步的前提和基础。科学发展的目的就是为人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条件。正如《共产党宣言》中所说:“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当代青年是决定国家核心竞争力的现实力量。青年群体所具有的较高创新意识和浓厚创业热情,正是当前推动国家核心竞争力提升的最重要因素。学生时代正是学子们社会化的重要阶段。而个性的充分发展是创新的必由之路。学生富有个性,才能更富有创造力和创新力,也更容易出现大量的富有时代气息、个性彰显的优秀人才。

青年是未来,青年是活力,青年是后劲,青年是希望。当前,百年前“建立世界一流大学”的梦想依然还是梦想,而“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培养不出大师”的疑问也常在我们耳边响起。因此,我们应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引导青年学生正确处理德、才,创新、实践,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的关系,激发创造创新活力,为学生保持个性、彰显本色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从而造就可堪大用、能负重任的栋梁之材。

第五篇:美术教学评价与学生个性发展

美术教学评价与学生个性发展

宁波东方外国语学校董驻

美术教学评价是整个美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过程,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教学环节。长期以来,很多教师只重视教学过程,在教案中从不或极少提及教学评价,或把美术教学评价单纯地理解为作业分数或等第,更有甚者根本不评,认为美术成绩对学生的升学、就业没有多大意义,学校、家长、社会对于美术评价结果也毫不在乎,因而“自觉放弃”,造成美术教学过程的不完整,对学生是极不负责的。

教学评价观是教育者教育观念的直接反映。不少教师对美术课程中的评价没有清楚的认识,在实施美术教学评价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

一、以绘画中的技能、技法评价为唯一标准。美术学科一直被认为是“副科”,美术教师就是教学生画画,所以对美术教学的评价也以画得象不象为标准,一些基本功较好的“得意门生”的作品“频频曝光”,而多数学生则望其项背,自愧不如,认为美术是少数有天赋人的专利,渐渐失去对美术的兴趣。这种对美术评价的认识是孤立和片面的,从根本上说是对美术学科的认识不足,美术作为人文学科在提高学生文化艺术修养、陶冶性情情操和培养创新精神等方面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美术也包含着极为广阔的领域: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美术、电脑美术等等,她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也是一个时代最视觉化的特征。

二、以教师的评价为权威,不给学生发表意见的空间。我国的教育长期强调教师的核心地位,整个教学过程中只允许有教师的个人评价观点,没有学生的发言权,这是惟我独尊、一言堂的封建教学体制的体现,不仅扼杀了学生个性发展,也把美术教学推入枯燥无味的窘境。对美术作品的评价,审美标准不是唯一的,它受欣赏者个人经历、兴趣爱好、认知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形成不同的审美观,当然学生的个人审美观不一定都是健康的,但让其勇敢表述自己的观点,加强争辩和交流,教师适当加以正确的引导,是不是比一味以教师或书中的标准去强迫和规范学生的做法更显智慧和民主呢?

三、只看重教学结果,忽略参与过程评价。在美术教学活动中,获得学生知识技能掌握情况的最直接的手段就是美术作业,因此,不少教师将作业作为美术评价的唯一标准,这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的结果。美术学科有其特殊性,作业能反映学生学习的很多层面,如基础技能、作业态度等,但教学活动作为一个动态的过程,学生在学习中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大胆发言等在作业中却无法涉及,所以仅以学生作业作为美术教学的总体评价显然是不全面的。

四、忽视学生作品中的个性化和创造性的表现因素。当今世界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审美已趋向多元化,在这个“弘扬个性”的年代,我们的教学评价更应“与时俱进”,许多教育家呼吁:“评价应多几把尺子,多一把尺子将会多一批好学生。”美术也正是因为求新、求异才有了蓬勃的生命力——从放荡不羁,开创水墨大写意画风的徐渭到强调中西调和的林凤眠,从严谨治学,弘扬美好人性的达·芬奇到对绘画狂热到精神分裂的凡·高,古今中外美

术史上闪烁着光芒的巨星皆是个性张扬的怪杰,我们的评价也应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个性、情感和表达方式的差异性,更加注重学生在美术活动中的个性化语言和创造性表达,这是他们稍纵即逝的艺术灵感火花,个性与激情的袒露,不能以刻板的审美标准去衡量,也不能简单地用优劣的等第来评价。

新课程改革已经广泛而深入的开展,美术教学评价也为越来越多的教育者所重视,我们每一位一线教师更应深刻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积极探索和深入研究多元化、综合性的评价模式,以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出发点,加强评价角度的多向性和发展性,评价主体的过程性和交互性,发挥评价对学生的促进作用和教育功能:

一、评语与等级结合评价法。这是普遍采用的方法,美术可采用学生习惯的百分制评分,低年级也可运用5分制或优良等第评法,不管哪种方法都应加入教师评语,评语既有对学生作品中技法的指导,更应包含对学生作品中的态度、情感、个性和创新等的综合评定,语言须含蓄、委婉,更多称赞其中的“闪光点”,不挫伤学生自尊心,使学生明白美术作品的评价标准是多样的,增强他们学好美术的信心。

二、展览式评价法。将学生作品展示公布于学校或班级的宣传栏,由学生以各种方式评价,可以口头评说,也可以书面评语,或直接打分,学生自己的评价应该是更公正的,毕竟他们亲身参与了整个美术学习过程,对于完成作品的难易程度有时比教师把握得更准确。笔者就曾经做过这样的尝试,将所有作业匿名罗列,由学生推选的代表团打分评判,并给出评语,结果他们评价的认真程度超过老师,而且充分考虑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和作品反映出的不同特点,学生们参与热情高涨,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将学生作品进入社会,获得大众的广泛评价,或请专业人士加以点评和指导,这对于学生的发展作用是巨大的。

三、座谈式评价法。这种评价方法是采取与学生个别或小组面对面谈话的方式进行,在谈话过程中了解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展开对整个学习过程的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和教师评价。这种评价的最大优势在于它能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进一步活跃教学的民主气氛,拉近师生心理距离,使学生明白,评价不是教师的专利,懂得了评价标准也就更加提高其学习的参与性、明确其学习的目的性、增强其学习的主动性。

四、多重标准奖励法。我们面对的每一个学生都是活生生的人,而且是不断发展和成长中的人,所以在评价活动中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对不同学生在美术活动中反映出来的个体差异应区别对待,不仅要对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横向评价,更要对学生的昨天与今天以及明天做出纵向评价,充分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明确指明学生需要克服的弱点和发展方向,鼓励学生多样化学习方式的同时实施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如设立最佳创意、最佳制作、最佳参与贡献、最佳合作小组、最佳材料运用、最佳自由创作精神等等不同标准的奖项,肯定他们在不同领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参与热情,保持持久兴趣,使美术成为“最易掌握的学科”、“最有成就感的学科”,这样评价的目的就达到了。

五、美术学习档案法。建立学习档案是一种新的反馈教学效果的手段,现代教学让学生把自己学习过程中的情况和资料收集归类,自我总结并不断完善。美术应该提倡建立学习档案的自我评价方式,它可以让我们一目了然学生整个学习、思考、总结、作业及评价的全过程,学习档案包含的内容很多,笔者个人认为以下几方面不可少:

1、围绕课题收集的有关文字、图片资料。

2、小组讨论记录摘要。

3、作业设计过程(草图、拟用材料等)。

4、主要问题及解决。

5、作业成品。

6、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

7、教师评价和等级。通过学习档案的建立,使教学评价更加有据可依,真正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美术教学活动是一个发展的、开放的过程,强调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热情地参与整个学习活动,并且每人都在各自的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美术教学评价不可能有数理化那样的标准答案,也没有语文、外语那样华丽的辞藻,更不会出现体育学科上精确的速度和尺度,因为任何量化的美术评价都是不全面的,这也对美术教师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在新课程改革的冲击下,我们应当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能力和开拓创新精神出发,以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为最终目标,探索更为科学合理的、公正全面的美术教学评价方法和形式,更充分发挥美术教学评价的激励、导向和信息反馈作用,真正实施素质教育。

发展学生阅读个性与作文个性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