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7号文库
温州农村团建特征分析与策略研究[推荐五篇]
编辑:风起云涌 识别码:16-1075227 7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7-23 01:17:13 来源:网络

第一篇:温州农村团建特征分析与策略研究

内容摘要]团的基层组织是团的全部工作和建设的基础。基层团组织建设的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团组织能否密切联系团员青年,关系到团的各项工作任务能否落到实处。是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当前温州农村团建的现状、特征和新时期面临的诸多新情况新问题进行分析,并立足温州农村实际和农村青年群体特点,提出“四个坚持、四个确保”的农村团建对策性意见。

[关

键词]温州农村团建特征分析策略研究温州多年来扶摇直上的经济景观令人赞叹不已,所创造出的温州速度、温州路子、温州文化也颇受国内外关注和称道。在这么一个整体欣欣向荣、人才辈出的沿海开放城市里,这里的青年在创造文明的历练中成长为新一代推动巨轮前进的有生力量。这种可观的景象,既是对共青团组织团结、凝聚和引导青年成果的生动展示,也为共青团组织工作触角不断向农村最基层延伸提供了足够的信心与勇气。====年,我们就团的基层组织建设课题,设计了团组织、团干部和团员调查问卷,共发放====余份。其中,针对农村团建,通过调查问卷、召开座谈会、个别访谈和实地考察等形式,抽样调查了===个农村团组织;===名农村团干部和====名农村团员青年。调查发现,农村团组织在松瘫组织的整顿、新建组织的推进力度、团组织凝聚力和吸引力、团组织长效机制建设等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相对滞后现象,团建工作“务虚”与“务实”失衡。因此,我们认识到,对基层团组织尤其是农村团组织的建设状况不能一味高估;全面提升农村团建整体水平刻不容缓。

一、温州农村团建的现状与特征

(一)农村团组织基础设施相对滞后,保障能力十分有限

团组织的基础设施,不仅仅是一个办公场所的概念,从某种程度上说,更是一种团组织存在的昭示,是联系团员青年的起点。在基础设施建设环节,除了个别行政村为本级团组织配备了相应的办公设备之外,绝大部分尤其是欠发达县的农村团组织,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明显落后。调查显示,==的农村团组织没有专门的办公室和办公设备;==以上团组织没有专用电脑。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部分村经济发展缓慢、集体经济实力不强,无力解决相关配套设施;部分农村党组织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缺乏对团组织建设的足够重视,无心满足团组织的实际需求;部分农村团组织作用发挥不明显,活动远离村中心工作和青年实际需求,无法得到广大团员青年的忠心拥护与支持。

(二)农村团组织活动运作障碍重重,影响能力十分有限

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农村团组织所起的作用应该加强,但事实恰好相反,目前农村团组织所起到的作用正在逐渐弱化,这跟团的活动开展有着密切的关联。团的活动开展,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人、钱、阵地。首先,人是灵魂,部分村团支书因思维狭隘而缺乏创新意识,因身兼数职而缺乏工作激情,在其位不谋其政,使本来就万事开头难的团工作处于停顿状态。其次,钱是助推器,而在资金的来源上,农村团组织不享受财政政策支持,再加上村集体经济力量不强,农村团组织所需经费受阻,无钱办事的问题普遍存在。调查发现,有==.=的团组织没有活动经费来源;有==的团组织活动经费来自于团员自费;==的团组织希望青年参与解决经费;==的团组织希望得到党政支持;==的团组织希望得到社会资助。最后,阵地是依托,==的团组织没有社团或阵地;==的团组织依托上级团组织已有阵地开展活动。调查研究表明,====年,==.=的团组织开展活动=-=次,==.=的团组织开展活动=-=次,仅==的团组织开展活动达到=-==次,甚至有==的团组织无活动。团建活动受到人、金钱和阵地的制约,在活动规模、推进力度、影响深广度方面就不可避免地受影响,团组织影响力的发挥极其不充分。

(三)农村团组织联系青年手段单一,服务能力十分有限

温州是个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城市,农村团员青年流动性很强,绝大部分的团员青年外出就业创业,留守团员与流入团员素质、爱好、需求各不相同,人生理想、价值判断、人际交往等方面观念也参差不齐。由于农村团组织缺乏对农村团员青年系统的调查研究,面对众口难调的不同农村青年群体,显得缺乏服务青年的有效载体而束手无策。农村团组织的活动内容、项目、方式与青年的需求脱节,对团员青年失去应有的吸引力,致使部分团员或其他人对农村团组织活动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最终游离于团组织之外。调查显示,==.=的团员青年表示对社会政治非常关注却缺乏参与途径,==的团员青年认为团组织作用发挥一般,==以上的团员青年期望团组织活动需要进一步加强,==.=的团员青年觉得没有强烈的归属感。这些充分说明,农村团的工作水平亟待提高。

(四)农村团组织队伍建设动作迟缓,革新能力十分有限

农村团组织作用发挥如何,关键是看团干部作用发挥如何。有些农村团干工作缺乏积极性、主动性,采取走马观花式来开展工作,敷衍了事,完全忽视了团建工作,忽视了对团员青年的教育、引导

第二篇:温州农村团建特征分析与策略研究

内容摘要]团的基层组织是团的全部工作和建设的基础。基层团组织建设的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团组织能否密切联系团员青年,关系到团的各项工作任务能否落到实处。是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当前温州农村团建的现状、特征和新时期面临的诸多新情况新问题进行分析,并立足温州农村实际和农村青年群体特点,提出“四个坚持、四个确保”的农村团建对策性意见。

[关键词]温州农村团建特征分析策略研究

温州多年来扶摇直上的经济景观令人赞叹不已,所创造出的温州速度、温州路子、温州文化也颇受国内外关注和称道。在这么一个整体欣欣向荣、人才辈出的沿海开放城市里,这里的青年在创造文明的历练中成长为新一代推动巨轮前进的有生力量。这种可观的景象,既是对共青团组织团结、凝聚和引导青年成果的生动展示,也为共青团组织工作触角不断向农村最基层延伸提供了足够的信心与勇气。====年,我们就团的基层组织建设课题,设计了团组织、团干部和团员调查问卷,共发放====余份。其中,针对农村团建,通过调查问卷、召开座谈会、个别访谈和实地考察等形式,抽样调查了===个农村团组织;===名农村团干部和====名农村团员青年。调查发现,农村团组织在松瘫组织的整顿、新建组织的推进力度、团组织凝聚力和吸引力、团组织长效机制建设等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相对滞后现象,团建工作“务虚”与“务实”失衡。因此,我们认识到,对基层团组织尤其是农村团组织的建设状况不能一味高估;全面提升农村团建整体水平刻不容缓。

一、温州农村团建的现状与特征

(一)农村团组织基础设施相对滞后,保障能力十分有限

团组织的基础设施,不仅仅是一个办公场所的概念,从某种程度上说,更是一种团组织存在的昭示,是联系团员青年的起点。在基础设施建设环节,除了个别行政村为本级团组织配备了相应的办公设备之外,绝大部分尤其是欠发达县的农村团组织,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明显落后。调查显示,==%的农村团组织没有专门的办公室和办公设备;==%以上团组织没有专用电脑。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部分村经济发展缓慢、集体经济实力不强,无力解决相关配套设施;部分农村党组织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缺乏对团组织建设的足够重视,无心满足团组织的实际需求;部分农村团组织作用发挥不明显,活动远离村中心工作和青年实际需求,无法得到广大团员青年的忠心拥护与支持。

(二)农村团组织活动运作障碍重重,影响能力十分有限

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农村团组织所起的作用应该加强,但事实恰好相反,目前农村团组织所起到的作用正在逐渐弱化,这跟团的活动开展有着密切的关联。团的活动开展,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人、钱、阵地。首先,人是灵魂,部分村团支书因思维狭隘而缺乏创新意识,因身兼数职而缺乏工作激情,在其位不谋其政,使本来就万事开头难的团工作处于停顿状态。其次,钱是助推器,而在资金的来源上,农村团组织不享受财政政策支持,再加上村集体经济力量不强,农村团组织所需经费受阻,无钱办事的问题普遍存在。调查发现,有==.=%的团组织没有活动经费来源;有==%的团组织活动经费来自于团员自费;==%的团组织希望青年参与解决经费;==%的团组织希望得到党政支持;==%的团组织希望得到社会资助。最后,阵地是依托,==%的团组织没有社团或阵地;==%的团组织依托上级团组织已有阵地开展活动。调查研究表明,====年,==.=%的团组织开展活动=-=次,==.=%的团组织开展活动=-=次,仅==%的团组织开展活动达到=-==次,甚至有==%的团组织无活动。团建活动受到人、金钱和阵地的制约,在活动规模、推进力度、影响深广度方面就不可避免地受影响,团组织影响力的发挥极其不充分。

(三)农村团组织联系青年手段单一,服务能力十分有限

温州是个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城市,农村团员青年流动性很强,绝大部分的团员青年外出就业创业,留守团员与流入团员素质、爱好、需求各不相同,人生理想、价值判断、人际交往等方面观念也参差不齐。由于农村团组织缺乏对农村团员青年系统的调查研究,面对众口难调的不同农村青年群体,显得缺乏服务青年的有效载体而束手无策。农村团组织的活动内容、项目、方式与青年的需求脱节,对团员青年失去应有的吸引力,致使部分团员或其他人对农村团组织活动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最终游离于团组织之外。调查显示,==.=%的团员青年表示对社会政治非常关注却缺乏参与途径,==%的团员青年认为团组织作用发挥一般,==%以上的团员青年期望团组织活动需要进一步加强,==.=%的团员青年觉得没有强烈的归属感。这些充分说明,农村团的工作水平亟待提高。

(四)农村团组织队伍建设动作迟缓,革新能力十分有限

农村团组织作用发挥如何,关键是看团干部作用发挥如何。有些农村团干工作缺乏积极性、主动性,采取走马观花式来开展工作,敷衍了事,完全忽视了团建工作,忽视了对团员青年的教育、引导和带动,使农村团组织工作处于瘫痪、半瘫痪状态。当前农村团组织的团干部队伍主要存在四种状况:一是团干部老龄化。调查表明,部分村团支书年龄偏大,==岁以上不占少数;二是团干部兼职普遍。部分团干部只是空有其团干之头衔,却无为团员服务之实效;或确实有为团员服务之观念,却无为团员服务之精力,心有余而力不足,其主要原因是兼职太多,使团建工作成为地方工作的副业。三是团干部地位低。虽然也有不少村团支书进入“两委”,但是绝大部分团支书在“两委”中的份量并不足,==.=%的团干部不享受因团内职务引起的政治经济待遇,从而使

……各种因素的急剧变迁,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始终站在时代前沿的共青团,面临着组织建设革新、制度建设革新、活动开展革新的多重紧迫任务。==.=%的团干部认为团的工作模式陈旧,需要立即革新。农村团组织和团干部应有改革者的精神与勇气,开拓创新,努力使农村团的工作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适应农村产业化结构调整的变化,灵活设置团的组织,促进团的组织设置创新。传统的与行政区划相对应的组织设置形式,虽然现在仍占据着主要形式,但已不能完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农村产业化的需要。因此要突出做好当前新兴的农村经济组织建团工作,延长团的工作手臂,丰富团的组织形式,特别是在农村产业化发展进程中,应运而生的青年专业协会、青年科技服务站、青年种养殖基地等组织中要灵活实行行业建团;也可采取乡村企联建、市场建团、嫁接建团等形式建团;加大农村青年中心建设力度,发挥青年中心的集聚功能;运用信息、网络技术等手段凝聚青年、服务青年,努力健全组织网络,实现共青团工作全面覆盖。

=、适应新时期农村团工作的新特点,不断健全团内制度,促进团的工作机制创新。(=)完善“双推”机制,加大对村团干部推荐、培养、使用力度,提高团干部工作积极性;(=)完善教育培训机制,加大对渔农知识和现代科技的培训力度,提高团员青年致富本领;(=)完善申报评选机制,加大对制度、队伍、活动等的考核力度,提高先进团组织含金量;(=)创新团组织换届选举机制,实行农村团支书直选海选,拓宽团组织用人选人渠道,努力挖掘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创新流动团员管理机制,建立流动团员登记站,运用联系卡、联系函、反馈单等形式,加强对流动团员管理;(=)创新团活动运作机制,充分运用社会化、市场化模式解决团工作的资金、设备、人员、技术等障碍,提高团组织的运作水平,提升团活动整体层次。

=、适应青年多样化需求和党政要求,努力实现活动创新,促进团的工作面上活跃。(=)以服务青年需求为目的,根据团员青年职业特点和农村实际,转变团的活动方式,从单一组织青年开展活动转到生产环节,开展就业培训、创业交流、贫富结对、娱乐休闲、竞赛评选等活动,把团员青年教育好;(=)以服务党政中心为目的,发挥团组织自身优势,引导青年树立市场意识和投资意识,强化科技意识和参与意识,投身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知识化、信息化和现代化、文明创建、环境整治、植绿护绿、社会治安等活动,把党政思路实践好;(=)以服务团组织自身发展为目的,转变观念,突破自然经济和由此带来的传统思想的束缚,走向市场经济,对团组织自身的工作方式和活动方式及组织形式作出相应调整,把团的发展前景谋划好。

(三)坚持示范带动,发挥辐射功能,确保农村团建整体水平提高

当前,由于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相对不平衡,温州各地农村的团建工作水平也参差不齐。调查表明,大部分经济强村的团组织工作走在了全市农村团建工作的前列,而部分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与滞后的农村,团建工作被远远地抛在了后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差距的出现有其必然性。面对这种局面,弱势农村团组织要彻底打破以往固步自封、独立发展的思维模式,走出去,引进来,取长补短;强势村、乡镇级团组织要关心、帮扶落后村加强团组织建设,与之携手共进。==.=%的团干部认为周边或所在乡镇、村团建工作的推进对其他农村团建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

=、强镇示范,走“以优带差”之路。重点是要加强温州==强镇共青团组织对农村团组织帮弱扶持,在政策上要扶持,资金上要倾斜,管理上要帮带,发展上要引导。(=)加强乡镇团委作为一级组织的整体运作功能,使乡镇团委的建设通过加强和扩大基层团内民主、搞活团内民主生活、最终调动广大农村团员对共青团工作的参与意识来实现,使加强乡镇团委班子的建设过程,成为带动和促进农村团建的过程。(=)加强科技项目合作,通过领办科技项目,建立科技示范基地,吸引农村团组织参与;或主动下放子项目,重点着眼指导协调,提高农村团组织所联系青年的科技水平,为农村青年致富成才服务。(=)加强乡镇团委的理论阵地、科技培训阵地、娱乐活动阵地建设,实现资源补给,为农村团组织的工作活跃提供阵地依托;同时,通过示范,带动农村青年服务体系建设。

=、强村带动,走“以优促优”之路。重点是在基础条件相对一致的强村团组织之间,实施政策带动、产业带动、信息带动、市场带动,形成“树起一个、辐射一片”,“你刚唱罢我登场”的你追我赶的氛围。(=)强强联合,扩大活动覆盖面,提高活动知名度,推进活动品牌化。(=)相互借鉴,开阔团干部视野,拓宽团工作思路,创新团工作方法,加大团工作力度。(=)相互竞争,激发团干部工作激情,增强团干部上进心,促进团工作不断完善。

=、弱村联合,走“资源共享”之路。重点是在基础设施、活动开展方面实现联合,既达到活动预期目的,又减少活动运作成本。(=)打破传统行政区划,按各取所需和就近原则,实行共建。(=)在人数较少的农村团组织之间,要集中团员上团课、统一开展主题教育,提高资源利用率;在人数较多的农村团组织之间,要灵活协调活动时间,避免本已短缺的资源严重供不应求,降低设施闲置率。(=)联合领办有一定科技含量、投资少、见效快、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项目,把分散的生产组织起来,传播和推广科学技术,吸引和凝聚农村青年。

(四)坚持多管齐下,加强班子建设,确保农村团干骨干作用发挥

领导班子力量强弱是一个组织作用能否充分发挥的关键所在。对于农村团组织来说,选好一个团支部书记至关重要。团支部书记就是农村团组织的领导核心,是团的各项工作的直接领导者,其个人素质和工作能力,直接影响农村团组织的整体工作水平。==.=%的团员青年认为团干部在团组织

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的团干部认为自身的各方面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一定要按照“重在素质”的要求,坚持党团组织考察和团员推荐相结合的办法,切实将那些政治素质高、事业心强,具有一定工作能力和创新精神、有朝气,有较好的群众基础的优秀党团员选拔到团的支部班子中来,通过教育、培训和制度建设,切实增强农村团干部的战斗力。

=、以教育为先导,为团干部队伍建设提供思想保证。市场经济条件下,青年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是非标准、行为方式和需求都发生了变化,团干部也不例外。思想领域的阵地,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就必然去占领。因此我们要通过对农村团干部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和团员意识教育,帮助团干部理解共青团工作的重要性,提升共青团工作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帮助团干部自觉批判市场经济条件下不需要团组织、从事团的工作没有意义的无价值论;把“是否忠诚党的事业、是否热爱团的岗位、是否愿意干团的工作、是否有有所作为的决心”作为衡量农村团干部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准,努力培养政治坚定、活泼实干、忠诚敏锐的团干部。

=、以培训为重点,为团干部素质提高提供有效途径。培训是提高团干部队伍素质,为团干部队伍注入生机与活力的重要手段。一个团员干部如果只将工作思路与方法局限在自己的组织范围内,就很容易造成团建工作老化、僵死。调查研究表明,==%的村团支书非常希望由上级团组织出面,组织形式多样、不同层次的培训班,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我们建议,首先,农村团干部应该走出去,看看周围的团建情况,增长自身见识,以切实提高团干自身素质。其次,上级团组织要定期开办团干部培训班,让团干部接受全面系统的理论学习、科技文化学习和实践学习,增强对团的了解和对上级有关团的精神的了解。第三,要帮助团干部克服工作中的短视行为,引导勤于钻研,努力实践,争当能手,把共青团工作当作一项专业技术来钻研,作为一项事业来探寻,在共青团工作岗位上建功成才。

=、以制度为保障,为团干部队伍素质提高提供动力。团建工作以服务青年为目的,农村团建要达到“先青年之忧而忧、后青年之乐而乐”的目的,保证团干部作用的充分发挥是首当其冲的任务。做好农村团干部工作,在制度层面至少要解决三大问题:(=)解决团干部的选配标准问题。针对当前村团干部团员意识薄弱、年龄偏大、学历较低的现状,在选拔团干部时要严把“三关”,即政治关、年龄关、文化关。通过内选把本村有文化、年纪轻、能力强的同志作为团的后备干部培养,条件成熟后推上岗位;借助外引,把本村在外打工的青年吸引回来,创造条件让他们得到锻炼。(=)解决团干部的角色意识问题。目前,由于各种原因,绝大多数农村团干部总是身兼村组织委员、宣传委员、妇女主任、村会计等职,使团工作成为“副业”,团干部角色意识淡化。有条件的村,要避免出现团支书兼职,没条件的村,要最大程度地减少由于兼职带来的团干部的精力和时间分散、农村团组织的工作秩序混乱、团干部价值取向转移和团干部的短期行为加剧等弊端。(=)解决团干部的交流与合作问题。通过交流与合作,拓宽团干部视野,更好地坚持工作对象面向社会、工作职能立足社会、工作力量吸纳社会、工作资源借助社会、以社会化的方式和开放式思路,整合社会各方资源,形成项目化,事业化运作机制,以团干部的个人素质提升来推动共青团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篇:农村中小学生厌学情况分析与教育策略研究

《农村中小学生厌学情况分析与教育策略研究》实施方案

作者/编辑:王磊(admin)更新时间:202_-12-1 【字号 大 中 小】【保护视力色:】

《农村中小学生厌学情况分析与教育策略研究》实施方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当今社会背景:

*来自北京部分中小学的调查数据显示,目前中小学厌学率达到30%,而实际情况比这个数据还要严重。

*中国儿童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一课题组对两所中学的调查显示,59.3%的学生有厌学情绪。

*《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完全手册》指出,厌学,作为一种心理状态,不是特定学生所有的,而是所有学生在某种程度上共同潜在的问题,一旦造成厌学的客观条件对其产生作用,便在行动中表现出来。

2、当今农村中小学教育背景:

每天,我们的办公室里总有些不完成作业的孩子,在办公室里接受老师的“小灶”;每一次下课或是测验完,总少不了老师的牢骚:“这些孩子怎么不喜欢学习呢?”学生成绩上不去,老师、家长范畴,唯独学生仍自享其乐„„

在社会不断发展,家庭生活状况不断改善,家长素质不断提高,学校硬件设施不断更新,教育大环境不断优化的今天,可是农村小学的教学质量上却未能有新的突破,然而,透过小学生成绩,我们看到频繁的教学并没有给学生带来相应的重视和兴趣。相反,随着农村小学生年级的升高,课业的加重,怕学、厌学的同学却是越来越多了。

(二)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在这种社会大环境下,根据我乡实际情况,我们提出了“农村中小学生厌学情绪的现状、反思与对策”这一课题,通过对本校一些存在厌学情绪的学生调查研究,解决以下问题:

1、中小学生厌学情绪的现状到底如何?

2、中小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的原因有哪些?

3、中小学生厌学现状给我们带来哪些反思?

4、我们该怎样找到矫正的路子?找到哪些办法、对策帮助他们重新点燃学习兴趣的火花,走出困境,树立学习的信心?

解决了这些问题,希望使这些厌学的孩子愿意学习,乐于学习,为他们将来的学习和深造铺上坚实的奠基石。

(三)课题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由厌学引起弃学,更是给社会带来不良影响。研究表明,青少年犯罪中,辍学生所占的比例很大。因此,预防和矫治学生的厌学行为是一个十分急迫的任务。

我乡学生家长受教育的程度参差不齐,教育孩子的方法也千差万别。再加上近几年大多数的家长外出务工,孩子学习根本无人问津,学生的自我控制差,这就给学校的教育教学带来诸多不便。我校学生中有严重厌学现象的学生不多,但或多或少存在厌学情绪的学生却并非个别。如不及时矫治,他们的厌学情绪会越来越强烈,甚至有可能影响他们一生的学习。

二、课题界定与支撑性理论

(一)课题界定

1、本课题的名称为:《农村中小学生厌学情况分析与教育策略研究》

2、关键词有:“农村中小学生”“厌学”

农村中小学生:指在农村中小学校就读的学生,年龄大约在6-15岁,心理认知、情感及个性发展都处于发展阶段,学习动机还不够稳定,意志品质还不够成熟的学生群体。

厌学:“厌学”即“厌烦学习”、“不愿意学习”。在当前的中小学学生中普遍存在这一现象。严重的就形成了厌学症。厌学症是指患儿长期以来,在读书学习上不能专心,效率低,易健忘,成绩差。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能集中,思想走神,心烦意乱,坐不住,无耐心,尤其是对书写、朗读、写作有厌烦心理,作业拖拉,难以按时完成,字迹潦草,经常出错。虽经教育难以改变,严重时出现说谎、逃学、出走。一般来说,厌学学生是有厌学行为的学生。厌学的主要特征:心智活动差、学习消极被动、动力不足、学习随意多变、学习成绩差、形成恶性循环、具有破坏性,爱寻找别的途径实现自我价值。

三、研究假设与研究目标

(一)研究假设

1、社会引起的厌学原因

2、学校引起的厌学原因

3、家庭引起的厌学原因

4、时代引起的厌学原因

5、学生自身的原因

6、其它待挖掘的原因

(二)研究目标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各种渠道对小学生厌学现象进行分析与研究,探寻其厌学原因,针对不同的原因作出不同的决策,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希望通过实践和研究,取得如下效果:

1、中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学习效率有所提高。

2、班主任工作更加细致、合理、有效,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有更多的沟通,关系更加和谐、融洽。

3、家长的教育方法更得当,与子女之间的交流更密切。

4、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有所提高。

四、研究内容

本课题以研究本校厌学学生为主,以研究家长的教育方式、教师的教学方法、班主任的育人之道为辅,多渠道、全方位地去了解学生的厌学的现状、原因,然后反思,寻求更加有效的方法帮助厌学学生更好地学习,健康全面地发展。

1、设计调查问卷,调查研究本校校学生厌学现状

通过精心设计调查问卷,旨在掌握农村小学学生存在厌学情绪的现状,只有摸清了情况,才能更有利于调查农村小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的原因。

2、农村中小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的成因的个案研究

农村中小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相信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可以通过对于这类学生的个案研究,来分析掌握农村小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的成因。

3、针对各种影响源,进行反思写出调查报告

在调查了解掌握了农村中小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的成因后,我们要引导教师、学生、家长甚至社会要反思,并且针对影响源,写出有价值的调查报告,为其他农村中小学教师提供参考资料。

4、针对造成厌学的原因寻求解决的策略与方法,对症下药

面对学生厌学现象,摇头叹息无济于事,一味地强调客观原因也与事无补。老师和家长都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针对造成厌学原因寻求解决的策略和方法,经常鼓励他们的进步,帮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尽快地从厌学情绪中挣脱出来。

六、研究过程:

课题研究周期一年,(202_年9月—202_年12月)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启动阶段(202_年9月—202_年10月)

1、构建课题目标,确立研究内容,制订实施方案。

2、深入学习素质教育理论及有关心理素质教育的知识,通过学习,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为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使学生乐学的教学方法的改革奠定基础。

4、专家引领,各方收集资料,设计问卷。

5、完成前期各种调查,(学生、教师两个方面)了解现状,进行相关数据分析,写好调查报告,为进行农村中小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的原因研究做好准备。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2_年11月——202_年9月)

1、通过调查、观察、问卷、心理测量等方法找出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

2、针对由于教师教育观念陈旧和教育方法不当引起学生厌学这一直接原因,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实验,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扬每一名学生的个性特长,组织有特长和有研究能力的各学科骨干教师开展旨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

3、针对小学生出现的厌学情绪的影响源,对症下药,研究相关的对策。

4、做好各研究阶段的资料收集,及时撰写好经验和好的做法。

第三阶段:总结验收阶段(202_年12月)

整理相关资料,撰写结题报告,成果送审。

七、研究方法

1、文献索引法

查阅关文献资料,加强理论探讨,为实践指明方向。

2、问卷调查法

通过谈话与问卷了解各班级中有哪些学生有厌学现象及厌学的原因,以收集大量的原始材料,使学生更客观地了解自己,让教师更有针对性地制订具体的教育目标和方法。

3、观察法

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言语、表情、动作以及在日常生活、学习、劳动、游戏中的活动表现,了解存在的问题,在掌握比较详实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进行正确的分析与研究。

4、个案研究法

教师通过详尽搜集厌学学生的有关资料,系统整理,综合分析,研究策略的有效性与合理性。

5、进行博客交流

信息化的时代,用现代化的交流手段,掌握更新更直接的信息,为研究做好充分的准备。

6、经验总结法

总结研究中的有效经验,提炼概括,撰写论文。

八、预期研究成果

1、调查报告《农村小学生厌学情绪的现状》、《农村小学生厌学情绪产生的原因》

2、发表论文

3、发表教学案例

4、发表个案研究

5、发表教育叙事

第四篇: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有效性研究策略分析

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有效性研究策略

内容提要:

课外阅读是指学生在课外的各种独立的阅读活动,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经常的形式,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但是,课外阅读在农村小学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和空间得不到保证,教师在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阅读指导方法上都很欠缺,阅读过程和结果的监控往往做的很少。因此,培养农村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形成终身的阅读技能已迫在眉睫。

关键词:课外阅读有效性家校携手推荐书目方法指导更新观念

正文:

课外阅读是指学生在课外的各种独立的阅读活动,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经常的形式,是课内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由此可见,课外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途径。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背诵优秀诗文160篇(段)。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扩大信息量,不能把全部精力仅仅寄托在课堂上,而要把课内与课外、校内和校外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渠道,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重视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加强课外阅读指导

如何让学生在有限学习时间内,获取更多的知识信息,仅靠有限的课堂教学是不能奏效的,必须寻求更广阔的教育途径,致力于大知识、大智力背景的开拓。然而,农村小学生由于受办学条件、社会家庭的影响,课外阅读的有效性不够明显。主要原因如下:

一、课外阅读的氛围不浓

离孩子最近的人,往往给予他们的影响最大。受农村生活环境的局限,大多数家长文化水平较低,普遍缺乏阅读习惯,大多数家庭没有形成一种良好的读书氛围,亲子经历极少,家长不能够及时有效的监督、指导孩子读书;有些农村教师本身的文化底蕴不是很高,没有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不能给学生树立读书的榜样,在学生的兴趣激发、阅读指导以及阅读评价上也缺乏适当的手段,致使学生的课外阅读大多处于“放羊式”,没有为学生创造一个比较良好的阅读环境。

二、课外书的“质”和“量”有限

由于农村孩子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在购买课外书上受家庭经济条件的制约,不能经常去够买课外书,所拥有的课外书数量有限;即使有能力购买课外书的学生,因为缺乏家长和教师的引导,在书籍的种类选择上比较单一,大多是一些学习辅导(其中主要是作文)类、童话故事类、漫画卡通类的课外书籍。对于其它类书籍,比如《百科知识大全》、经典名著、人文类等方面的书籍,即使适合他们阅读,他们也不会选择来购买。所以课外阅读书的质量和数量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三、缺乏课外阅读方法指导

大多数农村学生的课外阅读是“放羊式”的。缺乏家长和教师科学的、系统的、有效的方法指导,他们喜欢读什么书就读什么书,喜欢怎样读就怎样读,不会选择性的读书,读书的过程中也没有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如:读书的类型单一;读书的过程中不懂的地方不去请教、探究;没有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阅读时囫囵吞枣、受益不深;缺少老师的多元化评价等。学生的课外阅读经常是没有目的性,经常是盲目性更多一些,因而也感不到课外阅读给他们带来的快乐。

四、学校对课外阅读不够重视

这是影响农村学生课外阅读的重要原因,也是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的最大区别。城区学校图书馆、阅览室藏书丰富,学生家中也不缺藏书,而农村却很欠缺。农村学校的图书室、阅览室基本上就是摆设,利用率很低,没有发挥它们最大的优势;学校现有图书内容陈旧,数量有限,长时间没有更新,适合学生阅读的图书严重不足;学校几乎很少或根本就没有开展过课外阅读活动。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和空间得不到保证,导致学生的课外阅读受到限制。

诚然,农村孩子进行课外阅读受到了种种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但是,我们只要潜心探索,不断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依然能够探索出一些引导农村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行之有效的方法。在将近一年来的不断实践探索、大胆尝试中,觉得以下几点略有实用性。

一、家校携手,共同营造读书氛围

虽然农村学生的家长文化水平相对较低,但是依然可以利用家长会、家访等形式向家长宣传课外阅读对丰富学生的知识、开发智力、陶冶情操,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等方面的重要意义,确保学生有充足的阅读来源;注意加强教师自身的学习,教师要多读书,要把自己的读书体会、感悟、与收获应用于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撰写随笔或读书笔记等,为学生树立读书榜样。学校也应该把检查教师读书情况纳入工作考核细则中,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需要家庭与学校共同营造氛围,创造条件。

二、推荐书目,保证阅读质量

鲁迅先生在《给颜黎民的信》一文中说过这样一句话:“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只盯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学生不仅要读书,而且还要读多方面的书。但农村学生受家庭环境和自身年龄特点的限制,在书籍的购买选择和阅读选择上较为迷茫,不知道什么样的书适合他们的年龄、身份去读。因此教师就要帮助家长为孩子选择合适的图书。再推荐选择读物时要做到内容健康、符合儿童年龄特点、类型要多样化:儿歌、童话、古诗、寓言、小说、历史故事、科普知识等都要涉及到。

三、重视课外阅读方法的指导

学生读书,就要读得更好更有收获,还要会读。教师的引导、点拨、渗透、讲解等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加强阅读方法的实践摸索、理论学习,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为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读书指导,让学生的课外阅读有章可循。如:指导学生科学的安排课外阅读时间;指导学生有计划的确定课外阅读量;指导学生有目的地选择课外读物;指导学生正确的课外阅读方法;指导学生做读书笔记,学会积累;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重视学生读书过程的多元化评价,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从而实实在在提高学生的阅读效果。

四、加强学校图书资源建设

学校是学生学习成长的重要环境之一。学校的图书资源对学生能够进行更广泛的课外阅读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特别是农村学生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在课外阅读上有着很大的局限性,作为学生成长的摇篮--学校,就更应该做好学校图书适和阅览室的建设,不要让这些部室形同虚设。首先领导要更新观念,淡化应试教育意识,树立加强学生课外阅读的新观念,克服资金紧缺等种种困难,为学生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利用学校图书室和阅览室让学生畅游书海;其次,加强提高图书管理员的业务水平,积极更新适合学生可阅读的书目,保证学校藏书的质量和数量,确保每个学生有合适的书可读;学校还应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如:读书知识竞赛、读书笔记展、朗诵比赛、手抄报展等活动,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读书的乐趣。

总之,我们农村教师肩上的担子更重,我们不能停下学习的脚步,要继续为农村学生课外阅读的有效性进行探究摸索,找出一条有效的指导路径,为学生的课外阅读尽一份自己的力量。“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积极引领学生踏进书海之门,让我们的农村学生也能亲近书本,爱上阅读,在尽情的阅读中体会学习的乐趣,感受成长的快乐。

第五篇:我国农村水污染现状分析及策略研究

我国农村水污染现状分析及策略研究

(节能减排大赛社会实践调研类国家二等奖)

——以安徽省舒城县沙埂村为视角

作者:董阳,贾朦胧,王璞,王梦雨,郭丽丽,展翎晓,郭慧媛

指导教师:陈维春

摘要: 农村水污染是由农业生产方式不合理,乡镇企业环保措施不足及人们的环保意识薄弱和不合理的生活方式多种因素构成。针对这一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我们根据系统论的观点,从农村水污染问题存在自身特点入手,运用技术层面、制度层面以及精神层面这三个层面的方法与手段,来使农村的水环境得到保护和改善,以达到农村经济社会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的双赢目的。

关键词:农村、水污染、治理

引言: 3月22日,是第十七届“世界水日”。联合国确定今年“世界水日”的宣传主题是“跨界水——共享的水、共享的机遇”;我国宣传主题为:“落实科学发展观,节约保护水资源”。

然而,最近几年,太湖蓝藻等威胁水质性缺水事件频发。尤其是今年年初的大旱中,我们看到许许多多的农村,由于水污染导致了旱情的加剧,从而造成了整个地区甚至是全国范围内的粮食减产。

可以说,水污染已经严重危及到我们国家的粮食安全。如果不能立即采取相应的措施,水污染甚至可能会成为影响我们中华民族存续的一大障碍。

正如环境部副部长潘岳曾警言:“经济危机经过几年的宏观调控可以恢复,社会危机付出政治成本也可以平息,而环境危机一旦产生,就不可逆转,会成为民族灾难。”积极开展农业农村节能减排,利在当代,功在千秋。

目前,国家提出节能减排战略,为治理农村污染带来重大契机。农业部部长孙政才指出,农业节能减排大有可为。

近年来我们一直在倡导生态家园建设、乡村清洁工程等新农村的推进行动,从源头预防污染产生,最有效地减少资源消耗,不排放废弃物,从而真正解决当代中国农村的发展困境。

一、针对旱时农村水污染情况的调查

在过去3个月时间里,一场50年一遇的特大旱灾持续袭击了中国中部和北部,持续时间之长、受旱范围之广、程度之重为历史罕见。

在此次大旱当中,远离黄河流域,往南进入皖中腹地,水的问题却以另一种方式严峻起来——水体污染正侵蚀着本已贫瘠的水资源,进一步恶化浇灌环境。

以安徽省舒城县沙埂村为例,虽然该村地处淮河以南,受旱情的影响有限,但是该村也不折不扣地成为全县的“重灾区”。究其根本原因,该村并非到了无水可灌的地步,而是由于周围3条河流和干渠都已经被严重地污染。

从实地观察来看,由于天气干旱的影响,水分大量蒸发,水资源量急剧减少,对接纳的大量生活污水起不到稀释和净化的作用,废水中的污染物在河床中沉积、渗透,也加剧了水质的恶化,从而使得该村附近的水质已经恶劣到无以复加的程度。而在其某一河段内水分蒸发渗漏掉,其污染物质留存于该河段的河床底泥中。当断流后的第一次河道过水时,其河流中的水质污染较为严重,这是由于该时期排入河中的污染物与断流时留存于河床底泥中的污染物的并重作用。

从水体的颜色及其散发出的浓烈异味来看,该区域内的几条河流及大面积水域都已受到严重的污染,富营养化的程度极其恶劣,干渠内的水流速相当缓慢,甚至可以说是“一潭死水”。

在此次旱灾中,沙埂村的1800亩可耕地中,有将近30%因水质性缺水而受灾较为严重,面临着减产的危险。村内所辖的1300户农民中,有一半会受到直接经济损失。

世代耕种于此的沙埂村农民深深受困于此。20世纪50-90年代,沙埂村附近的水域水质优异,完全符合饮用和灌溉的要求。在过去十多年的时间里,随着附近地区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和城镇化速度加快,未经处理的污水大量排入周围的河道,农田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以及禽畜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致使水污染状况日趋严重。令人砸舌的污染密度,让这里的灌溉水源变成一条条粘稠恶臭的黑色沟渠。

同时由于工农业生产和城镇化发展的加速,用水量呈直线上升的趋势,从而大大加重了流域的负担,削弱了水体的自净能力。

长久以来,人们似乎还一直没有意识都水量与水质之间的密切关系,而这一直是被割裂开来。然而,沙埂村的这样一种悲剧对我们来说,无疑是一个提醒,水资源量的减少加剧了水体污染;同时,水体污染又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二者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

“水资源利用不合理,水体污染,已经成为加重旱情的两大因素。”环保咨询专家马军说,“这些都把环境推向一个崩溃的边缘,我们将逐渐丧失应有的抗灾能力。”

二、关于农村水质性缺水的原因分析

造成农村水质性缺水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水体污染主要来源于内源和外源,内源主要是湖底淤泥和水体中营养物质;外源主要为农业生产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等,来源众多且复杂。以沙埂村为例,造成农业灌溉用水污染的原因主要以下几个方面:

2.1农业生产的污染

2.1.1化肥、农药、农膜等被雨水冲刷进入末级渠系

中华环保基金会会长曲格平曾忧心忡忡地说:“化肥、农药污染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但在中国来得这么快,这么严重,令人震惊。中国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已经到了一个极限,农业面源污染已到非治不可地步了。”

过多使用的肥料量超过土壤的保持能力时,就会流入周围的水中,形成农业面源污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导致藻类滋生,继而破坏水环境。过量的肥料还会渗入20m以内的浅层地下水中,使得地下水硝酸盐含量增加。农业病虫害防治也出现了水体污染的情况,随着杀虫剂、除草剂以及其他各种有机农药的广泛使用,有机氯污染已经成为世界性问题。地膜的使用量有逐年大幅提高的趋势。

化肥、农药等污染物通过农田排水及地表径流等方式进入地表水体,引起地表水体的富营养化,又渗入到地下水中,严重影响了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质。

根据相关资料的介绍,江淮地区的农村化肥的过量施用加剧了水体富营养化,施用的农药中杀虫剂占70%,其中有机磷农药占70%,而有机磷农药中高毒农药占70%,施用农药的60%—70%残留在土壤中,直接流入水体中,造成严重的环境影响。农用薄膜的使用量大,且残膜率达到40%左右,对农业灌溉水源造成了巨大危害。

从沙埂村的现状来看,由于施用过量、利用率过低,造成许多地方土质和水质持续下降,农民为维持农田生产能力,更加依赖于增施化肥,“饮鸩止渴”形成了恶性循环。目前,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在全球范围内非点源污染物是污染地表水和地下饮用水源的最重要的因素。它对水域生态系统将会带来长期和潜在的污染问题,从而引水环境的全面退化。

2.1.2禽畜养殖造成污染

据统计,全国农村每年产生生活污水约80亿吨,生活垃圾约1.2亿吨,每年畜禽粪便排放总量达25亿吨。并且,近年来畜禽养殖业从农户的分散养殖转向集约化、工厂化养殖,畜禽类的污染面明显扩大。

据调查,在沙埂村,三家规模较大的养殖场均缺乏必要的污染防治措施,往往直接将动物血、牲畜的粪便、蛋壳等倾倒入附近的水体,导致大量的氮、磷流失和河道的水体变黑,富营养化严重。

养殖场排出的污水包括尿、冲洗物、部分粪便和食物残渣、畜产品加工过程中的污水,其中含有大量有机物、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及虫卵和重金属等,这些未经处理的污水排放后会污染地表水、地下水、河流、池塘和干渠。有机物在水中分解,消耗水中的溶解氧,氧耗尽后厌氧菌大量繁殖,不管是有氧还是无氧,含有大量有机物质的污水都是病原生物很好的营养基,这些污水直接会污染到村里的灌溉渠系。2.2农村生活污水以及垃圾

生活污水是居民在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废水,主要来自居民住宅和公共建筑等处的排水。生活污水中含有大量有机物、细菌和寄生虫卵,其中可能含有病毒和致病菌,含有这些物质的水水质低劣,如果作为农业用水,会给人体和环境带来恶果,因此也不能用于农业。

2.2.1农村旧式的厕所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选取了50户农户进行了走访调查,得出的结果是,沙埂村村民所使用的厕所主要以滑槽式和浅坑式为主,约占非卫生户厕数量的60%,舀水水冲式和简易无坑式各占10%,这些厕所大多有墙、有顶,有一定的防蝇措施;另有20%难以归类,如使用马桶、篱笆厕所、简易窑洞厕所、院角稍加遮掩、隐避处等,厕所建筑基本不完整;村里的公共厕所数量很少,仅有两座。

这些旧式厕所通常会成为农村水源的重要污染源,尤其是在夏季。该村地处江淮平原上,夏季降水量丰富,且地势低洼,厕所里的粪便污水往往会因雨水的汇入,而漫出便池,并被雨水冲刷进入河道甚至是灌溉渠系,直接造成水体的污染和富营养化。

2.2.2日常生活中的垃圾乱堆、乱放、乱倒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村民自己设置垃圾堆,有各种污染;垃圾按照就近原则处理,村里没有相应的机构去处理垃圾,去维护环境。

村附近的可利用垃圾收购站数量少,而且大多数村民也无收购兴趣,基本上没有进行整理后出售的动力。该村对于垃圾处理,虽然建立了垃圾池,却没有安排了相应人员来处理垃圾,因此村民对于垃圾的后期处理也很随意,只是倒在村后或是河边;有的人对动物尸体等不经任何处理,随意丢弃在河边;村里也没有垃圾桶,可见从村委那里就没有认识到垃圾污染的严重性,没有给村们一个要保护环境建立一个意识。

2.3乡镇企业的废水废渣排放

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得到飞速发展。以沙埂村所在的城关镇为例,乡镇企业多达20余家,并且多为制漆厂、面粉厂、羽绒制品厂等容易对环境造成污染的小型企业。这些企业基本属于效益较差、能耗较大、技术含量低、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大量的工业废物和废水被排入了农村水域中,造成了农村水环境的严重污染。水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在所有环境污染事故中最大,这直接影响到广大农村的生态、生产和生活安全,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其次,乡镇企业领导和职工的环境意识淡薄,整体环境管理水平落后,工业布局不合理。使其环境呈现出脏、乱、差的局面,流经乡镇企业区域的河流水质往往较差。并且,由于乡镇企业设备陈旧、技术落后,多采用土法生产,直接污染严重。例如,其中一条河流就是由于上游的针织厂所排出的污水而被污染的。

2.4乡村卫生院的医疗废水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造成沙埂村灌溉水污染的另一大污染源则是来自于邻乡的卫生院所排出的医疗废水。

位于沙埂村附近的五里乡卫生院未经过环保部门批准,在没有进行有效处理的情况下,废水对外直接排放,对周围农村的灌溉水源造成极其严重的影响。据相关资料显示,与工业废水相比,医疗废水的危害更大。医院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者间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废水,成分复杂,涉及多种生物性、化学性或放射性污染。如果含有病原微生物的医疗污水,不经过消毒、灭活等无害化处理,而直接排入农村水域,往往会造成水、土壤的污染,严重的会引发各种疾病,或导致介水传染病的爆发流行。

医院污水中含有致病菌、病毒以及寄生虫卵,如果用这样的水浇灌或洗涤蔬菜,人们食用以后会引起疾病的传播。而据村民们介绍,每到夏天,这条河就成了蚊蝇横飞的世界,全都是因为乡镇医院的医疗废水中所含的寄生虫卵所孳生出来的,“村子里前两年就有人因为在这条河里淘米洗菜得了传染病”。如今,村民们早已是对这条小河避而远之了。

2.5城市垃圾的转移

在沙埂村的灌溉水源的不远处,可以看到一座有着相当大体积的“垃圾山”。据了解,这座垃圾堆并不是一个正式的垃圾处理厂,而是一些镇上的社区和单位进行非法倾倒的场所。这些单位和社区往往为了节省成本,不将垃圾送入收费的垃圾处理厂,而是趁着夜晚的时间,私自将原本应该留在城市中的大量垃圾运送到此处倾倒,造成了城市污染的转移。而正是这些垃圾严重加剧沙埂村的水污染。

全国政协委员陈万志曾提到:“中国城市的环境,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以牺牲农村的环境为代价的。环境不公,正在加剧社会不公。环境污染对农民造成的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特别是对农民健康的损害,已成为农民最大的负担。”

三、针对农村水污染问题的解决方案

农村水污染一直是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一个顽疾,一方面农村太过分散,污染防治成本高,市场投资机制很难建立;其次,农村发展较落后,环境意识不强;更为重要的是,适合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的技术应用太少、适用性差、效果参差不齐,在技术政策引导和技术评价方面更是空白。

因此目前整治农村水污染的最有效手段就建立一整套环境规划和管理体系,将现有的一系列技术和制度进行有机地整合,并充分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来运用农村水污染的治理中。

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整套水污染治理体系可分为三个层次,即技术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精神层面决定制度层面和技术层面;制度层面是精神层面与技术层面的中介;技术层面是制度层面与精神层面的体现。

3.1技术层面

以沙埂村为例,农村地区普遍缺乏完善的下水道系统,大部分农村污水主要通过现有的截污沟渠直接排到附近水体里或者下渗至土壤里,成为水体主要的面源污染。对于农村分散的污水处理方式,造价低廉、工艺简单、处理效果有保证、运行维护简便是首要的原则。

根据目前农村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污水处理与水环境保护要求,笔者尝试将现有的一系列农村污水处理技术进行有机地整合,设计一套适合农村地区的生活污水处理方式。

3.1.1整合农村湿地、植被资源,建立一套天然的污水处理系统

沙埂村位于平原地区,并处淮河沿岸,因此村内湿地资源较丰富,并有大片植被。由于生活污水排放等问题,沙埂村境内有相当大面积的坑塘、池沼等水域受到了污染或已然干涸。

因此,应该将坑塘恢复作为克服农村灌溉水污染的重要一步。以解决农村坑塘污染问题,并提高坑塘利用率。上级政府以及村两委应该通过采取坑塘清淤和扩整,生态护坡,种植净水植物,坑岸边绿化,引、排水系统的补充与完善,修建雨水利用工程等措施,对全村11个面积较大的坑塘进行综合治理,使其恢复并扩大蓄水能力,尽可能多地拦蓄雨水径流,增加可利用水量。

坑塘治理完成后,不仅有利于回补地下水源,改善区域水环境及生态环境,还可以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促进沙埂村的新农村建设。

并且,还可以通过修建人工湿地,来实现净化灌溉水源的作用。人工湿地是人工建造的、可控制的和工程化的湿地系统,其基本原理是:在一定的填料上种芦苇等特定的植物,将污水投放到人工建造的类似于沼泽的湿地上,当富营养化水(如生活污水等)流过人下湿地时,经沙石、土壤过滤和植物根际的多种微生物活动,使水质得到净化。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可处理氮、磷含量较高的污水,还可作为二级污水处理后接的深度处理工艺。参考该系统进行设计,可有效降低出水氮、磷含量,不难想象最终出水能达到水功能区划的要求。

3.1.2推行改厕改圈改厨工程,生活污水无害化处理

我们通过调查了解到,在沙埂村等农村地区,仍旧普遍采用的化粪池和“两格式”厕所,只能对人畜粪便进行杀菌和无害化处理,虽达到卫生要求,却无法使氨氮磷指标达到环保要求。厕所污水经处理后与餐饮污水一起,仍然会造成面源污染。

并且,农村地区地势开阔、人口居住较为分散,具有相关技术的人才较为缺乏,因而集中化、专业化地处理生活污水的难度较大,不仅管网设计很困难,成本也很高,所以显然对生活污水采取散户式处理更为适宜。

因此,我们可以借鉴浙江省桐乡市在该领域所作出的新尝试,相关的环卫专家们优化工艺,精心设计出“六格式”厕所:前两格仍是对人畜粪便进行高温厌氧发酵,卫生间和禽圈污水就在这里进行杀菌处理;洗涤、餐饮污水从第三格开始进入,沉淀、酸化、调节PH值;第四格对污水再次厌氧发酵,将有机物分解成水和无机物;第五格为“湿地过滤池”,深1米的池内由下至上依次铺上鹅卵石、石灰石、煤渣、细沙、泥,泥上种亲水植物,这一格能过滤有机物,分解微生物细菌,吸收氮、磷元素;“过五关”的生活污水到了第六格已改头换面,变成无色无味无害、氨氮磷达标排放的清水了。

3.1.3大力探索中水灌溉技术,实现污水的循环利用 中水又叫“再生水”,主要是指生活污水经处理后达到一定的水质标准,可在一定范围内重复使用的非饮用水。分析表明,中水灌溉和井水灌溉对重金属在作物中积累影响最小,只要对污水进行镉和铅适当处理,用中水灌溉是可行的。

在沙埂村等一些农村地区,水质性缺水的前提下,为了保证一定的粮食产量,在不超过土壤环境标准和食品卫生标准前提下,可以适当的进行污水灌溉,污灌后土壤理化性质得到改善,肥力提高,可促进粮食大幅度增产。

由于污灌区作物体内不同部位重金属铅和镉含量大部分超标,而土壤中铅和镉累积量并未超标的状况,应考虑种植对重金属铅和镉吸收量较小的植物品种或超、富集植物进行修复,如苋科植物、柳树、大叶井口边草。在此基础上,还应对污水灌溉下重金属对土壤—作物—水系系统影响的机理还应进一步深入研究并提出相应的科学措施,为污水灌溉提供理论依据,为农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保证。

3.1.4加速末级渠系水流速度,增强水体自净能力

沙埂村的灌溉水渠的渠道较宽,外加地势低平,从而末级渠系内的水流较为平缓,这也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水体的自净能力。

流水不腐,流动的水体自净能力较强;改善污水水质最佳的、最直接的方法是加氧曝气,而水体动能的消散——消能,就是使水体掺气、旋转、自我碰撞摩擦,能够达到加氧曝气的目的,与机械转动式的加氧曝气具有相同的效果。

因此,我们可以利用水动力潜力,可以通过在污水输送过程中实施加氧曝气的方法和效果,在水体自然流动中改善水质,是低成本高效率的污水处理方法。

3.1.5在面源污染严重的地区,建立农田与河流、池塘间的生物缓冲带

生物缓冲带是指利用永久性植被拦截污染物或有害物质的条带状、受保护的土地。生物缓冲带不仅仅是一个植物措施的概念,而且是一类水土保持和非点源污染控制的生态治理措施的总称。生物缓冲带主要是利用植被来保护水路免于非点源污染。

在沙埂村的境内,植被保护的较好,并且兼有乔木和灌木等多种林木。因此可以通过种植水源涵养林来构筑生物缓冲带。其中除主要树种外,要考虑合适的伴生树种和灌木,以形成混交复层林结构。同时选择一定比例深根性树种,加强土壤固持能力。河岸两边向岸坡爬升的由树木(乔木)及其它植被组成的,防止或转移由坡地地表径流、废水排放、地下径流和深层地下水流所带来的养分、沉积物、有机质、杀虫剂及其它污染物进入河溪系统的缓冲区域。

3.2制度层面

3.2.1行政手段

1)建立农民参与决策管理的民主管理机制

对于农村水利设施的管理以及灌溉水源污染的治理,应该遵循“权责明晰化、管理规范化、投入多元化、经营市场化、服务社会化”的基本原则。

“参与式灌溉管理”的形式要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以沙埂村为例,用水户协会管理模式是今后的发展方向,但目前在农民文化素质较低,该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土地经营分散、灌区管理水平较差的情况下,推行用水户协会管理模式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应结合当地的实际,选择较为合适的参与式灌溉管理模式,只要能落实管理责任、提高服务质量、增加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促进农村良性发展,就有存在的必要。通过新型改制模式的探索,最终选择一条符合当地实际和有利于农村环境发展的模式。

同时,应在全县范围内建立全流域各乡镇面源污染的群防群治网络,本村所在的乡镇与上游各乡镇建立了经常性合作体制,充分发挥上游群众在区域环境保护中的积极性,切实提高广大村民环保意识与生态公益意识。

广泛发动群众,完善渠系的预警系统,加强水质监测,以期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预警和快速反应。从而,将风险所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2)在农村建立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制度,并防止城市垃圾向农村转移

与城市比较,搞好农村垃圾处理工作,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多得多,主要是起步迟、认识浅、资金少、运营难。如何建立农村垃圾收集、运输、处理网络,各地进行了许多尝试。沙埂村地处乡镇边缘,距县城较近,因此可以借鉴北京郊区一些农村推行的“门前三包,统一收集,就地分捡,综合利用,无害处理”新型农村垃圾处理模式。

即在村子里设立垃圾分捡场、有机垃圾堆沤场、无机垃圾填埋场和建筑垃圾堆置场。每天由村里聘用的保洁员将垃圾统一收集起来,再由分捡员细分为建筑垃圾、可回收废品垃圾、纯垃圾和有机垃圾等四类分别处理。可以用建筑垃圾回填机耕路面,将回收废品垃圾卖给回收公司,纯垃圾进行堆集焚烧,有机垃圾通过发酵成为有机肥。

严格防止城市垃圾向农村转移,并通过合理加强农村垃圾处理的专项规划,使城市和农村垃圾处理形成一个科学可行的网络。哪里应该建设垃圾处理场,哪里应该建设垃圾中转站,都要有规划,避免盲目性,减少资金的浪费。3)有效推动信息公开和概念清晰化

近年,环保部门不断强调公众和舆论的监督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202_年5月1日,中国环境保护部颁布的《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正式生效,对促进公众监督和参与有着积极意义。

因此,环保部门应该对环境信息公开进行更为详细清晰的界定,例如何种信息属于商业机密,以杜绝地方环保官员利用管理办法的模糊性,而对环境信息进行有选择性的公布。

并且,要建立环境信息共享机制,保障公民的生态环境信息的知情权、参与权。搭建一种更为广阔的参与式监督平台,通过公众与媒体的广泛参与,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到农村水污染的预防和治理中来,为环保部门的执法提供一个较为有效的信息来源和舆论监督手段。3.2.2经济手段

1)界定初始水权,培育市场主体,改革灌溉水价

正常年景里,以沙埂村为代表的一些农村并不缺水。但在零价格下,水资源的总供给还是满足不了总需求的。如果不存在水权,会出现对水资源的过度和不当使用。“即使不发生旱灾,水资源枯竭也是一个难逃的宿命。”

污染也会导致一种特殊形式的水资源稀缺。一些对水的使用方式,如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就是将水污染后再排入河流或地下,又污染了洁净水,使其质量降低,甚至不能正常使用,也增加了水的稀缺。为了尽可能避免这些人为原因缺水,“水权”以及市场的形成,就非常有必要。

2)建立排污权交易制度和减排补偿机制,运用经济杠杆解决跨界水污染的问题

排污权交易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在污染物排放总量不超过允许排放量的前提下,内部各污染源之间通过货币交换的方式相互调剂排污量,形成一种生态补偿机制,从而达到减少排污量、保护环境的目的。

对于沙埂村等欠发达地区的农村来说,排污权交易制度的推出将促使周边地区的一些乡镇企业改进技术、降低污染。县环保部门可以在新项目进行环评的过程中规定:只有购买了排污权,新项目才能获准进入市场,否则企业将面临停水、停电、停产等一系列惩罚。作为一种以市场为基础的控制策略,效益差、污染严重的排污者在市场竞争中将处于不利地位。从而阻止排污者使用这部分权利,使得环境质量水平高于环境标准。

主要污染物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工作是通过引入市场机制,构建能够反映环境资源稀缺程度、供求关系和污染治理成本的排污价格体系,推进形成污染减排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最终达到提高环境资源配置效率、促进污染减排、改善环境质量的目标。3)建立环境污染责任保险

酿成各种环境问题的原因在于经济发展中环境成本外部性问题。因此开始把保护环境的希望寄托在对经济发展活动过程的管理上,设法将环境的外部性成本内部化到产品的成本中去。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是环境保护中的保险手段。

一般认为,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是以被保险人因玷污或污染水、土地或空气等环境资源依法应承担的赔偿责任作为保险对象的保险。它要求投保人依据保险合同按一定的保险费率向保险机构缴纳保险费,当被保险人因污染环境而应承担损害赔偿和治理责任时,就由保险公司代为支付法定数额的保险金。企业参加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一旦责任事故发生,由保险公司及时对受害方进行赔偿,避免责任难以落实的情况,同时也通过市场手段平息纠纷,减轻政府的额外负担。

因此,针对沙埂村的水污染问题,建议可由流域内相关乡镇企业、农户和县乡两级政府共同出资,为相关的灌溉渠系及水源购买保险,实现风险转移,从而将公用事业的管理与维护推向市场。

3.2.3法律手段

1)进行相关立法实践,提高水污染违法者成本

我国水环境污染处罚力度偏低,缺乏足够的震慑能力,甚至出现违法获得的好处远大于守法带来的利益,这里涉及守法成本和违法成本的问题。这两个成本在社会生活中对人们会起一个导向作用,如果守法成本高了,人们就会规避法律约束。出现“守法吃亏,违法发财”的极为不正常的现象,导致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受到严峻挑战。

面对像沙埂村这样的水污染事件,国家应尽快制定并出台相关法律法规,通过完善排污收费的有关制度、污染损害赔偿制度、两罚制等一系列新的制度措施,加大违法处罚力度,让违法者付出更大的成本,包括“倾家荡产”,增加法律的严肃性,让环境违法者付出更大的违法成本,这样才能树立守法的信心,水污染治理才能从经济上得到保障。2)推动环境司法创新

到目前为止,水污染防治工作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面临严峻考验。而一些地区已经开始了大胆的尝试,以推动环境司法创新,例如:成立专门的环境保护法庭,集中审理环境案件;尝试环境公益诉讼制度,鼓励检察机关、社会团体加入环境执法;积极发挥司法审查职能,支持行政机关依法执行,督促行政机关依法作为,及时执法。

在充分肯定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发挥能动性,加强环境司法保护所做出的努力以外,我们也提出一些具体的建议:各级人民法院可以在环境案件审判规则和实践上深入创新,并专门针对涉及环境保护案件(包括与环境信息有关的政府信息公开案件)开展调研指导工作;努力学习国外成功的经验,积极参与国际环境司法保护工作的交流与合作;支持环境公益诉讼的实验性案件,加强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研究;完善相关制度,适时出台司法解释;培养一支具有专业技术能力,高素质的环境保护案件的审判队伍。

3.3精神层面

国务院环境部副部长潘岳曾经说过:“环境保护不是技术问题、不是政治问题,而是道德问题。”我深以为然。一切技术和制度层面上的手段和方法都需要通过人的意识来起作用。因此,提高人的环境保护意识则是核心,而宣传和教育则是重中之重。

3.3.1通过警示教育,以大旱为契机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水资源保护意识

通过公益广告等一系列现代大众传媒,运用恐怖诉求等手段,即展示一个具有极强感官震撼效果的、甚至可怕的情景(例如:世界上最后一滴水就是人类的眼泪),营造出环境破坏对生存坏境恶劣影响的情境,来唤起受众的焦虑和不安,进而指出恐怖情景可以通过增强环保意识,投身环保行动予以缓解甚至解除。

针对沙埂村村民,我们可以借此次大旱为契机,通过恐怖诉求的手段将水污染的程度以及村民所蒙受损失的程度进行相应地放大,特别要将水污染问题与其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使之在短时间内能从水污染问题联想到旱灾所造成的严重损失,意识到水污染问题的紧迫性。以此为途径针对受众的文化水平和接受能力予以宣传,引起他们的重视。尤其在当前我国农村人口受教育水平不高、认知能力有限的情况下,通过采取警示教育的方式,相对于普通的政策宣示来讲,要更加地行之有效。

3.3.2通过普及国家法律政策,借助于典型宣传,以加强公众对于环境保护的理解

在环保知识的普及过程中,我们尤其需要加强公众对于环境领域的政策和法律的认识和了解,从而达到自觉守法的目的。

针对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在沙埂村村民、周边乡镇企业及其他单位中,树立违法和守法的两方面典型人物和事迹。对于违法者,特别是在水污染问题上“罪大恶极”的人物,我们应将其劣迹进行曝光,使公众认识到该类人物对公共环境所造成的危害,在公众中形成一种对污染者人人喊打的局面。并根据国家的一系列法律、政策对其进行从重严惩,要让污染者在“政治上身败名裂,经济上倾家荡产,思想上深恶痛绝”,使之从思想根源上认识到“破坏环境,害人害己”。同时,也能让公众看到污染者的“悲剧性结局”,引以为戒,避免破坏环境给他人与社会,尤其是自身所带来的一系列恶劣影响。

对于守法者,尤其是主动保护环境的人,我们应当予以重奖,并通过各类媒体对其进行大肆宣传和报道,甚至对其授予一系列比较高级的荣誉,从而在公众中产生一种轰动性的效应,即“保护环境,无上光荣”,在社会中倡导这样一种保护环境的新风尚。

通过对环境问题中“守法者”和“违法者”两类典型的宣传,较为明显地突出二者之间的反差,从而让公众在潜意识(建立于趋利避害的根本动机之上)中树立起公众的守法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以便更加自觉地遵守法律、保护环境。3.3.3加强青少年的环保教育,从小树立起环保理念

农村的中小学生将成为未来农村的主要领导者和生产者,只要他们在学生时代树立了环保意识和观念,在将来的工作和劳动中就会自觉地关注环境保护问题。

以沙埂村为例,鉴于该村的现实情况,以学校为环保教育的基地,展开广泛的环保宣传和实践活动,是培养和提高农村居民环境意识和素质的最好途径。学生在学校所受到的环保教育,不仅会对学生自身的环保认识产生影响,而且也可以间接影响到学生的家长。

通过对该村的一些中小学生进行调查,我们发现在他们的课程体系中,关于环保教学内容的单设科目较少。学校在开展环境教育时,可以将环保内容渗透在相关学科中进行。教师在教授学科知识的同时,应结合农村实际生产、生活中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对学生进行教育,加深学生对环保问题的认识。例如,针对当前农村中由于大量使用化肥而导致的水污染以及由此带来的一系列鱼虾死亡、人畜中毒等问题就可以在化学课上指明原因:这是由于化肥中所含的氮、磷等成分污染了水体所造成的。诸如此类的教学方式,一方面联系实际使课程更为生动有趣,一方面又宣传普及了环保知识。

此外,启发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是进行环保素质教育另一项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是使学生产生环保参与意识的最佳途径之一,只有将所学到的环保理论知识自觉地运用于日常生活之中,才能使环境教育获得最终的成功。在学生中不失时机地开展“节水周”、“植树日”、“收集废旧电池”、“回收白色垃圾”等活动,都会深刻触动到学生的思想,使他们的环保意识转化为自觉的环保行动,进而去影响和规范家庭行为,形成一种“人人促环保,户户促环保”的好局面。

开展送书下乡,针对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可塑性强、世界观与价值观没有形成等特点,通过一些漫画、图书、动画片等媒介,以其喜闻乐见的形式潜移默化中影响他们;使其了解一些环保方面的常识,从小树立环保意识,为祖国的未来培养环保行动者。

3.3.4建立企业和个人的环境社会责任档案,促使其环境意识的培养

可以参照一些发达国家所建立的社会诚信档案,由公安户籍部门、环境部门、民政部门、税务部门、财政部门和银行等单位共同建立一个全国性的环境社会责任信息网络,并将公民的环保或污染记录载入个人身份信息内,利用二代身份证可以全国联网查询的特点,为公民建立信息全国可查的环境社会责任档案。

通过这种方式,对环境社会责任系数较高的个人进行区别对待,尤其是对于农村群众来说,更要将环境责任记录与其切身利益紧密结合起来:可以针对其环境责任记录,在外出务工时优先聘用那些环境社会责任意识较强的农民,尽快解决其进城务工问题,甚至户口问题;在政府征地的过程中,给予那些环保治污先进个人多出一定份额的补助;在其子女上学时,对于外出务工农民身边的子女,可以降低其在所暂住地的入学门槛。

而对于一些环境社会责任档案记录比较优良的企业来说,我们也应当给与其相应的优惠政策:在其贷款时,可根据其社会责任记录,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放宽贷款资格的要求,适当延长还款期限,并减少其贷款障碍;并且根据其治污表现,在税收政策上对该类企业给与一定的税收优惠。

我们可以通过建立企业和个人的环境社会责任档案的方式,来让企业和公众都能够实实在在地看到环境保护给其自身所带来利益,从而在其内心深处树立这样一种环保、“向善”的欲望,有助于树立更多人的环境责任意识。

四、结论

农村水污染随机性大、发布范围广,如何防治是个世界性的难题。在我国,粗放分散的经营模式更是将治理的难度无限放大,这注定农业农村节能减排将是一个艰苦而又缓慢的过程。正因为如此,政府推动、政策支持和全社会关注就变得尤为重要。长期以来,一些地方和部门只把目光盯在城市,盯在大企业,而对农业农村节能减排的重要性和困难度缺乏足够的重视。

如今,粮食供给、农民增收的压力依然紧迫,而农业生产面临的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却日益明显,已成为制约农村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农业农村节能减排不仅限于为实现国家“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作出贡献,对于要完成向现代农业转型,乃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都具有重大意义。农业农村节能减排,已经是农业和农村工作面临的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农业农村节能减排是一项事关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社会大工程,需要举全国之力、集民众之心作共同努力。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土地是人类的衣食父母。农村节能减排问题是一项事关当代和后代人共同利益的问题,需要作长期不解的努力。保护好农业生态环境,这既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 赵士洞,汪业勖.生态系统管理的基本问题[J].生态学杂志,1997(4).[2] 张光辉.中国水与环境问题及其对策探讨[J].地质科技管理,1999(1).[3] 杨晓波,奚旦立,毛艳梅.农村垃圾问题及其治理措施探讨[J].农业环境与发展,202_(4).[4] 苏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浙江的经验和启示[J].浙江经济,202_(4).[5] 李贵宝,王东胜,谭红武,等.中国农村水环境恶化成因及其保护治理对策[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2_,1(2).[6] 安徽省统计局.安徽统计年鉴——202_ [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2_.

温州农村团建特征分析与策略研究[推荐五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