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7号文库
如何结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历史教学,请用案例说明
编辑:紫陌红颜 识别码:16-683774 7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9-09 08:34:01 来源:网络

第一篇:如何结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历史教学,请用案例说明

如何结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历史教学,请用案例说明 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好动,好奇心强,有强烈的求知欲,正在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所以教学必须具有强烈的形象性,以便更好的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探索的动机,教师要充分的唤醒并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其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其求知欲和好奇心,使之愿学、好学、乐学。但是达到这种教学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我认为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幽默教学。

鲁迅先生曾说过:“中国人也不是长于幽默的人民”,这种民族性格特征在教师群体中显的更为突出。中国自古以来讲求“师道尊严”,教师高高在上,师生关系极不平等,教师被视为世人行为的楷模,这种角色扮演往往使教师在学生面前掩饰了自身原有的个性,“不苟言笑”成为教师行为的规范模式,教师教学的目的只是“传道、授业、解惑”,忽视了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情感的形成。因此,要想突出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学生学会、会学。而且要使学生乐学,必须重视幽默教学,因为这不仅有利于增进教师自己的教学情趣和魅力,还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沟通师生之间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并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幽默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引起他们的兴趣,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情不自禁地发出会心的笑,在学习中感受到愉悦和欢乐。比如,我曾经有一次讲解“归谬法”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先讲了一则故事:加拿大朗宁自幼生长在中国,竞选州长时对手攻击他,说他是吃中国奶妈的奶长大的,身上有中国血统。朗宁笑道:“不错,我是吃中国奶妈的奶长大的,不过,听说你是喝牛奶长大的,你身上一定也有牛的血统了?学生在笑过之后,经过我简单讲解,很快掌握归谬法了。

教学内容本身往往是复杂而无趣的,如果教师照本宣科,讲述枯燥乏味,学生必然会对教学产生厌倦心理,而使用教学幽默能改变这种状况。例如,有一次讲述韩愈做官的经历时,由于古代管理制度枯燥又不易理解,于是我换用了一种说法“七品是芝麻官,九品呢,只能是菜籽官了,四品呢,大概是蚕豆官了。”学生笑了,我马上转入话题,“从菜籽管到蚕豆官,韩愈的提干道路是很艰难的,曲折的。”学生又笑了。我把韩愈的做官经历与教学幽默完美的结合起来,使学生对幽默产生兴趣的同时,也对韩愈的做官经历产生了兴趣。在这种兴趣的驱使下,学生自然会对韩愈所处的历史时代以及他的升官艰难有关的历史背景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

受年龄和心理发展因素的影响,中学生的学习往往受兴趣的影响。心理学表明,当学生对某一学习内容或学习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时,就会积极思考,大胆探索,从而优化自己的认知活动,促进学习。因此,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时适度的幽上一默,就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优化学生的认知活动,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促进作用。

第二篇:结合小学生学习心理特点进行有效的英语教学

结合小学生学习心理特点进行有效的英语教学

我们都知道,上小学对小学生来说是一次转折点,他们从之前幼儿园的无纪律无约束,以玩儿为主到有约束有纪律,以学为主,从幼儿转变成社会人。一二年级的学生对汉语的学习从口头语发展到书面语,到三年级学习英语,学生通过学习母语已经有了语言体验,可以以此为基础,英语是拼读语言,相比汉语来说,还是相当容易的。六年级以下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可以利用这一点,进行图片教学,开始进行集体活动的学习,互帮互助,表演童话剧本或者戏剧。同时他们爱表现,在教学中,可以利用小组活动,汇报表演等活动,充分调动积极性,并培养竞争意识。

学习分为直接性学习和间接性学习,直接性学习学生记忆深刻,但是外语的学习大部分都是间接性学习,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即是内在的学习驱动力,刺激外部动机,比如说对学生的评价我们可以用这样一个游戏:圣诞树树上挂满树枝,树枝以学生名字命名,学生表现好了在他的树枝上挂苹果,看谁挂的最多。同时要明白学生的兴趣所在,他们喜欢有趣的活动,夸张性的东西,不同事物的强烈对比,变换性强的如动画片。五六年级的学生对游戏的兴趣相对较低,可以给他们提供一些有挑战性的机会,任务。总之,在英语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认知发展,同时把学习迁移到课外去,把英语兴趣化。比如说:把记忆单词转变成有意思的游戏,让学生去参与,开展活动,“动物捉迷藏”,藏在不同的地方,讲故事,“打地鼠”,模仿英语版动画片,让他们试着去配音,可以让学生学习的兴趣大幅度高涨。

所以,我们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要充分了解和学习所教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不断更新对学生的认识,对学生进行鼓励性评价,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从而实现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第三篇:中学生心理特点与语文教学

中学生心理特点与语文教学

初中阶段是人生极为重要的关键时期,是学生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时期。这一时期学生的心理有了较大发展,具有过渡性、闭锁性、社会性和动荡性特点。这些特点对语文教学既有促进作用,也有制约作用。研究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对组织教学材料、选择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语文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克服困难、培养和引导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道德风貌是极有必要的。

初中生过渡性的心理特点,表现在他们从半幼稚、半成熟逐渐走向成熟、独立。“少年期过程或过渡期的主要特征在于:这是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矛盾的时期。” 此时,他们己具有成人感,希望得到社会的承认和尊重,成为社会的一员。同时,由于认识能力不足,水平不高,他们又担心得不到社会的好评。表现在语文学习上,他们既想通过语文学习活动来发展自己的能力,得到社会、教师、同伴等的肯定、夸奖,有时又担心学不好而畏首畏尾。初中生的思维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发展显著,开始出现对教师、家长、以及书本现成结论的怀疑,不肯轻易相信。同时,由于他们的知识经验不足,所以思维易产生片面性。这些情况导致了初中生内心的矛盾。

初中生心理闭锁性这一特点,表现为他们内心世界逐渐复杂,不太轻易暴露内心活动,不再轻易吐露心声。自我意识的出现与强化,使处于“心理断乳期”的中学生产生强烈的独立感而自我封闭。表现在学习上,有不愿发表意见、不愿提问题、或不愿说出自己不懂的地方等。

随着年龄的增大,年级的升高,初中生闭锁心理会越来越明显的表现出来。这从课堂发言可以看出来。例如,初一学生在课堂上发言很踊跃,他们对有机会发言感到兴奋。到了初二,回答问题特别是主动回答的,多半是那些成绩优秀的学生。在初三年级,学生不再轻易发表不成熟的意见,非得教师不断暗示或点名。即使考虑成熟了,回答也是极其谨慎的。

初中生心理的社会性,体现在初中生特别是初三年级学生对个人前途、升学、未来职业的考虑。这一阶段学生的心理是复杂的,学习也打上了社会的烙印。如认为学习语文是为了获得优秀成绩,对将来升学有利。或认为学语文不如背政治划算,不如学习数、理、化,进而产生“重理轻文”的想法等等。这些都是社会性心理特点的不良产物。

初中生心理的动荡性,正是他们由半成熟走向成熟前的一种不稳定的表现。这一时期学生的思想开放,极少保守。他们有热情、精力充沛、爱好广泛,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些对语文教学很有利。但他们也容易走极端,在认识上易犯错误,思想片面,易动摇,对学习缺乏持之以恒的耐性。虽然初中生心理不够稳定,但可塑性强,语文教学应注意这一点。

从以上初中生的心理特点来看,他们对语文教学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那么,怎样把其中的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因素,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提高他们听、说、读、写的能力,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呢?我认为可以从下面的途径来进行。

一、端正学习思想,重视语文学习。

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语文这一学科的重要性。语文是百科之本,是学习其它学科的基础。有的人认为“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可是,要把这些学科的各种知识准确、周密地表述出来,同样离不开语文。学好

语文对于审好题,透彻地理解概念、公理等有着重要的作用。语文不仅是学习各门知识的基础,也是生活、工作所必须的。我们从哑哑学语开始,就接触学习语言。

叶圣陶说:“什么叫语文?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的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 所以,学习语文是必要的。教师不仅要训练学生会讲话、讲好话,而且要会写文章。但是,由于学生学语文的心态不同,就需要教师细致了解学生的内心想法。通过看日记(周记),个别谈心,有针对性的举行讨论会等方式了解学生,并给他们帮助和指导。这对端正初中生不愿学习语文、“重理轻文”、或认为学好语文是为了追求名次、为了升学等不良思想是大有裨益的。

生活中到处是语文,各种场合、各种类型的谈话、讨论,听广播、看电视电影、读书读报、与亲友的通讯等,都蕴藏着语文的因素。教师应把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开展各种类型的语文课外活动,如课外阅读、编写板报、手抄报等,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使学生对语文产生浓厚兴趣,体会到语文的重要性和魅力。

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表现自我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老师说、学生听;老师讲、学生记;老师写、学生抄;老师做、学生看”的情况。这种“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严重地压制了学生的个性,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对培养二十一世纪的新型人才是极为不利的。因此,教师不应主宰课堂,独“霸”讲堂,而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大胆表现,展现自己的聪明才智,冲破闭锁心理的束缚。

1.建立融洽、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勇于表现。教师在学生中树立和蔼可亲的形象,以博大的胸怀,真挚的感情对待学生,可以使学生尊师、亲师、信师,很自然地产生对教师所教学科的感情,乐于接受教导。反之,如果教师高高在上,处处以命令口吻要求学生,要学生绝对服从自己,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会受到压制,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他们有什么想法、创见,自然不会表露出来。所以,对待学生,尤其是学困生,宜多用商讨、肯定、赞扬的口吻,不用命令、否定、贬低的口气讥讽、嘲笑学生。比如,一位胆小的学生敢举手回答问题,这对他来说就是一个巨大的突破。即使他回答很小声,也要抓住这个契机肯定他的进步。这样,以后学生就会逐渐大胆,勇于表现了。教师还应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这会使学生感到自己在集体中拥有的公平地位和展现自我的机会。

2.营造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乐于表现。师生在课堂的情感状态、教学态度是从课堂气氛中体现出来的。课堂气氛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初中生在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中,更能发挥想象力、创造力。所以教学时教师不要把不利于教学的情绪带进课堂。当心情不愉快时,在进教室前应迅速调整好情绪。教师轻松自然的表情,充沛的教学激情,丰富活泼的教学语言,再加上适当的体态语言,如鼓励的眼神,有激励作用的手势等,会使学生消除压抑感,思维的闸门得以开放,从而乐于公开自己的发现、见解,乐于与教师、同学共同探讨。

3.广开渠道,给学生表现的机会。一位伟人曾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动地球。那么,也可以说,给学生一个舞台,他们会把才华展现。因此,教师要多给予学生表现的机会。

首先,机会应该均等。有些教师喜欢培养一些“带头羊”,回答问题是他们,上台表演还是他们,其他同学成了看热闹的,甚至可有可无了,这是很令人担忧的。教育应该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少数,应该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中来,使大家都有表现的机会。

其次,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使它们的个性特长得以发挥。如有的学生口才好,有的字写得好,有的爱朗读,有的善表演……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使他们把才华展现出来,得到大家的好评,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如在课堂上给学生在几分钟,进行“每日一说”,“每日一句”,或向同学推荐喜爱的文章,或讲故事,或介绍名言佳句等等。学生课内的表现毕竟有限,而课外的表现却是无限的,语文的外延应等于生活的外延。所以,拓展渠道,把语文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活动中去,会使学生有更多的表现机会。如指导学生大量阅读健康的书报,摘记优美词句,积累知识;或者广开视听,让学生多接触广播、电视(每日以半小时为宜),了解国事、天下事,丰富感性经验。或者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外语文活动,如朗诵会、故事会、讨论课、语文知识抢答赛等。

4.激活学生成功心理,使学生敢于表现,乐于表现。每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愿望,学困生也不例外。激活学生成功心理,使之从自己的劳动收获中看到自己的力量,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树立能学好语文的信心。由于学生的起点不同,就要考虑怎样帮助程度不同的学生克服学习困难,尝到成功的喜悦,形成并强化学习动机。首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鼓励他们的点滴进步。进步的关键是纵向比较,如书写比原来的工整了,发言比原来大胆了,都是进步。适当的表扬是鼓励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力源泉。其次,对学困生要重点扶持,培养他们的学习自信心,让他们获得成功体验。针对这类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他们进行低起点、小坡度的教学,在教学中为他们铺垫台阶,使他们顺利地一级级登上,摘到胜利的果实。此外,展示初中生的劳动成果,也会使他们在成功中继续奋进。如每次做作文后,对优秀者或宣读讲评,或收入班级优秀作文选中;传阅工整的作业练习;粘贴书法佳作等都是对学生极大的鼓励。

三、重视思维训练,提高思维能力

学生在初中阶段,思维的发展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他们也具备了一定的良好的思维品质,如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了显著的发展。同时思维的片面性和主观性也比较突出,这是与他们的知识水平和半幼稚、半成熟的心理特征分不开的。在这一阶段,重视对初中生思维的训练是每位中学语文教师值得注意的。

1.多说多写,训练思维。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两者的关系比较密切。一般说来,一个人能用语言把思维的内容表达得越完善周密,思维本身就会越清晰,越合乎逻辑。反之,一个人思维越深刻,他的语言表达就越明确,越有条理。所以,训练初中生准确、熟练地运用语言,是训练他们思维的重要途径。可以通过说、写等形式进行。要给他们创造条件,让学生“说”并且“多说”。

如回答提问,就是把思考的结果清楚地表达出来。此外复述课文、讨论问题、争辩疑难……当学生把观点、思路表现出来的时候,思维同时就得到了训练。组织适当的讨论、辩论等,能较好地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等。如果说“说”具有随意性的话,让学生多写则更能训练思维的深刻、周密。所以我们要求学生做读书笔记、写日记、作文等。做笔记可以对知识进行梳理、归纳。写日记作文等则可以让学生对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把观察所得用语言组织起来,训练思维的缜密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多给学生说、写的机会,提高能力,发展思维。

2.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置疑,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在课堂教

学中,根据教学的重点,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设置一定的疑问、悬念,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思维,解决问题。

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往往起着“窗口”的作用,抓住关键词句进行理解是语言训练的要素之一。在这些关键词句处设置疑问,可以帮助学生打开思维的闸门。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这“无限趣味”从何而来?若能引导学生从这一点思考,认真阅读下文,便能体会出其中“趣味”来。再有,一些含义深刻的语句,如《故乡》中的“希望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在这些含义深刻而学生又难于理解之处置疑,会使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从而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在题目上做文章,设置疑问和悬念,可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维,认真学习。于漪老师在教学《七根火柴》时,是这样开课的:“火柴在生活中可以说天天用到,看起来是那么微不足道。但是,你们可曾想过,在革命艰苦的年代里,在红军行经荒无人烟的草地时,就是这小小的火柴,发出过多少光?放射出多少热?它具有怎样的价值和意义?我们学的这篇课文,作者就是紧紧扣住火柴,给我们描述了一个动人心弦的故事,谱写了一曲感人肺腑的悲壮赞歌。你们将会看到在这一曲悲壮的赞歌中,火柴起着怎样重要的作用。”

这样的开场白,扣住文章标题和线索,根据疑难设置悬念,使学生思维迅速进入兴奋状态,极大调动学习积极性。

抓住内容相矛盾之处设置疑问,可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深入理解文章思想内容。有些句子中出现的词语,从词义来看是相互矛盾的,在这些矛盾之处置疑,作为思维材料,可以训练学生用辩证的观点进行辩析,会收到较好的效果。如《七根火柴》中写无名战士牺牲后,卢进勇的感受是:“他的眼睛模糊了。……只有那只手是清晰的,它高高地擎着……”句中的“模糊”与“清晰”本是一对反义词,为什么在卢进勇模糊的眼泪中,却能看到“那只手是清晰的”呢?学生的思维在冲突,继而深刻地领悟到“模糊”写出了一种悲痛的心情,而“清晰”则是烈士的遗嘱激发了他神圣的使命感。

再如《孔乙己》的文末写到:“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在这里,表示猜测的“大约”和表示肯定的“的确”同时出现,构成矛盾。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深入研究教材,挖掘这些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材料,加强对学生思维训练。

语言文字的训练,应该与对学生的思维训练紧密结合起来。因此,在教学中切实做好这一点,能促使初中生语文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总之,要使初中生心理特点中的不利因素积极有效地转化为有利因素,需要语文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研究学生的心理。针对初中生的心理特点,结合教材内容,有的放失地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有表现的机会和欲望,体验成功的喜悦、学习的快乐,在积极的思维中不断提高语文的各方面能力。参考文献:

[1] 朱智贤《儿童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第397页。[2] 引自《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138页。

[3] 引自《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语文第四册教师教学用书》。

第四篇:如何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教学

浅谈如何根据小学生心理特点进行教学

关键词 : 小学生 心理特点 教学

摘 要 : 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合格人才,学校的各科教学不容忽视。教师要完成教学任务,就必须懂得教学方法,而教学方法必须要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围绕这一问题谈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开展教学活动首先要做的是应该清楚处在小学阶段的孩子心理特点是什么,然后才能相应开展教学活动,从资料和实际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小学生的感知觉无意性和情绪性比较明显,注意力不够集中,不易持久,且常与兴趣密切相关;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特点,机械记忆占优势,擅长具体形象的记忆;情感易外露,自制力差;自我意识发展明显。

具体来说小学生从笼统、不精确地感知事物的整体渐渐发展到能够较精确地感知事物的各部分,并能发现事物的主要特征及事物各部分间的相互关系。小学生的想象从形象片断、模糊向着越来越能正确、完整地反映现实的方向发展。低年级的小学生,想象具有模仿、简单再现和直观、具体的特点,到中高年级,他们对具体形象的依赖性会越来越小,创造想象开始发展起来。小学生的思维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但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的情感也逐渐变得更加稳定,丰富、深刻了。低年级小学生虽已能初步控制自己的情感,但还常有不稳定的现象。到了小学高年级,他们的情感更为稳定,自我尊重,希望获得他人尊重的需要日益强烈,道德情感也初步发展起来。小学生的身体各器官、系统都生长发育得很快,他们精力旺盛、活泼好动,但同时因为他们的自制力还不强,意志力较差,所以遇事很容易冲动,意志活动的自觉性和持久性都比较差,在完成某一任务时,常是靠外部的压力,而不是靠自觉的行动。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在不断发展,自我评价的能力也不断有所增长。随着年龄和见识的增长,他们已不再完全依靠教师的评价来估计自己,而是能够把自己与别人的行为加以对照,独立地做出评价。因而在小学阶段进行有效的教育,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性格是非常重要的。

知道了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我们就可以开始教学工作啦!首先教学中要不断变换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由于小学生的感知觉无意性和情绪性比较明显,注意力不集中,不易持久,所以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变换教学手段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特别是一些新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以不断的新奇的刺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例如,教师要采用录音、课件、游戏、实验、讲故事等手段方式来不断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不断使学生的大脑保持兴奋状态。再就是课堂教学的时间不宜过长,中间可以组织学生搞点游戏活动来使学生的大脑得到休息,放松,然后进行下一阶段的教

学,效果会比较好。

其次,要使用直观形象的教具进行教学。由于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特点,机械记忆占优势,擅长具体形象的记忆,所以教师教学中要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和各种教具进行教学。例如,小学低年级在教学加、减、乘、除计算时,要让学生操作学具进行理解、体验,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四则运算的方法。教师要教学中也要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式来教学,例如,图片、视频,教具演示等。例如,教师在教学“圆锥的认识”一节时,可以先让学生观察大屏幕出示的“北京的天坛”、“小丑的帽子”、“舞台上的灯光”等物体图片,让学生说说这些物体有什么特点?然后抽象出“圆锥”的立体图形,再让学生通过触摸、观察圆锥的模型等方式,说说圆锥有哪些特征?这种样学生就能很好地掌握“圆锥”的特征。接下来是兴趣。兴趣是一种内部动力,一个人如果对他所学的东西感兴趣,学起来就会精神愉快,不知疲倦,越学越爱学。如果学生没兴趣,就会感到学习是一种负担,不但不能开发小学生的智力,反而会使小学生对学习产生厌恶情绪。比如说在学生写字的过程中,有的老师在全神贯注地挑学生的毛病。小学生每写一笔,老师就气愤地指责:“又错了。”再写一笔,老师又迫不及待地吼道:“耳朵和眼睛长到哪里去了!”这种痛斥一直伴随着小学生学习的过程,学生怎能对写字感兴趣呢?为了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我们可以采取“寓教于趣”的方法。对于刚上小学的孩子来说,还是以玩为主,并不知道学习是怎么一回事,那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加入一些玩的环节,而且是与学习有关的玩,这样就可以激起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无价之宝,它完全胜过学习成绩本身。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该注意要以表扬、鼓励为主。把学生的今天和昨天相比,有进步,就应该表扬、鼓励。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有些老师在指导小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往往急于求成,以数量换质量,可是往往欲速则不达。循序渐进是学习过程中必须遵循的一个原则,它是知识本身的特点和小学生智力和身心发展规律的反映。任何成绩的取得都必须经过一个漫长的努力过程,日积月累方能迎来成功。

总之,小学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采取吸引他们注意力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来帮助他们理解、掌握较抽象的知识概念,促进他们智力的发展,使他们的学习更有成效。

第五篇:如何抓住学生学习心理特点进行教学设计

如何抓住学生学习心理特点进行教学设计

一个好老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技能,还要学会结合学生的学习心理特征进行教学设计与教学,这样才能因材施教,也才能让更多的学生从中受益。很多人认为老师只要熟悉教材就能上好课,其实不然。作为现代的教师应当要着重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才能更好地进行教学,还要根据大多数学生的心理特征进行教学设计,有针对性地把知识教给学生。那该如何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来进行教学设计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1、分析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好奇作为学生思维的先导,是中学生思维上的一个重要特点,培养好奇心,能使人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激发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奇是成功的起点,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进行引发和激励。如:在讲解概率与统计的时候,让同学们猜想抛掷一枚硬币正面朝上的概率和频率分别是什么,然后再通过幻灯片中抛掷硬币当场试验其频率,新鲜的实验方法让学生们兴趣大增,从而也得出了“概率是频率的稳定值,频率是概率的近似值”这一结论。这样学生对学习概率与统计产生了很大的兴趣。

2、抓住学生“善疑”的心理特点,培养学生善于质疑的精神和创新的能力。新课改强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创新人才的产生,需要十分自由、宽松地探讨问题的环境。因此我们在课堂上有时要故意留点疑问,布设陷阱,让学生发现矛盾,促使学生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例如给学生们提出问题“怎样得出二倍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然后启发学生利用刚学的两角和、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去推导,这样让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出课本上的公式,他们会在产生成就感的同时增强对数学的兴趣。

3、关注学生“爱动”的心理特点,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及动手能力。中学生获得新知识常要借助具体的实际经验作为支柱,好动是学生积极思维的一种表现,设计探索性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动心理,从而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实验素养。比如在讲数学几何内容时,可以让学生进行一些手工操作,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发展自我的奇思妙想的空间,使学生从学数学到做数学到玩数学,带来学习态度上的变化,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再到创造性学习,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4、根据学生“争胜”的心理特点,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学习的意识。好胜是中学生极为宝贵的一个心理特点,有利于他们形成平等竞争的品格。例如一节课后,教师可以布置一道思考题,哪一位学生第一个解决问题就能得到奖励,以此来激励他们积极思考、探索问题。

5、利用学生“喜玩”的心理特点,让学生在玩中求知,玩中创新。玩是中学生的天性,玩也有出息。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对知识的预见和选择,注重知识结构层次的调整,让学生在玩中求知,在玩中创新。例如:通过做一个摸棋子游戏来引出必然事件,随机事件,不可能事件的概念。这里有三个盒子,每个盒子里都装着二十个围棋子,它们除了颜色有黑、白之分外别无区别。我们让学生随机摸出棋子,看看有哪些可能性。这样在他们玩的同时学到了知识。

在遵从上述五点的同时,还要兼顾孩子对数学的感兴趣程度以及本班学生数学的学习情况进行教学设计。例如:顶岗实习时我带的是一个文班的数学,众所周知,文班孩子普遍对数学不太感兴趣,有一部分同学还对数学有一种恐惧感,他们班数学成绩更是和理班相比差距很大。所以我就针对于本班大部分学生的情况,因材施教,适当降低难度,注重基础,善于引导,启发教学,多让学生自己探究,让他们在探究中产生成功的满足感和喜悦感,从而不畏惧数学,一步步喜欢上数学,对数学产生兴趣。我们班的数学成绩也有了一定的提升,我由衷地高兴。但更让我高兴的是,一部分学生对数学不那么畏惧缺乏自信了,他们在数学中也找到了一些乐趣,提高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我想这才是最成功的。而我会继续在教学的道路上探索,继续探究学生的心理,为教学铺好道路,也为成为一个好老师打好基础。

如何结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历史教学,请用案例说明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