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7号文库
《研究成果总结》
编辑:七色彩虹 识别码:16-915892 7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2-18 23:28:35 来源:网络

第一篇:《研究成果总结》

洒力池小学

课题研究成果阶段总结

本学期,我校就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和学生学习活动的本质进行了研究,认为学习活动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因此,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和合作者。所以,创设民主平等、和谐自由的教学环境,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问题情境,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学习的机智与策略,使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从而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改变小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研究,要立足于课堂教学,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从改善教师自身教学行为入手,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1)重新定位教师的角色行为。

传统教育观念认为,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即权威;学生处于消极地接受知识的被动地位。但从培养创新型、实践型的人才要求来看,教师越来越成为学生学习的参加者、讨论者。教师应该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善于组织学生动手实践、主动探索和合作交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我们把教师的角色重新定位为: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合作者,学习情绪的激发者、鼓励者。

(2)改善教师教学行为,构建学生新的学习方式。

传统的课堂教学行为仅仅把教学作为知识的传授,把学生看成是知识的接受者。现代教学理论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数学课程的教学而言,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应该是学生从事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所以,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应有利于学生充分从事数学活动,让学生通过同伴之间、师生之间积极的相互影响来提高学习的有效性,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过程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并强化学生的人际合作交往的能力。

(3)研究、构建学生自主探索的课堂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按照教师的指令来展开教学过程的,它以向学生传授知识为主。从让学生主动建构的意义上说,教学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要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要形式。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实施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教学,逐步构建创设问题情境、提出数学问题――组织学生探究、交流――建立数学模型――应用和拓展的教学流程,让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已有基础出发,在观察、猜测、操作、讨论、交流、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理解数学问题的提出,数学概念的形成和数学结论的获得,以及数学知识的应用,使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并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起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4)促进学生学习情感与态度的发展。

传统教学注重知识传授,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从关注学生的发展出发,课程教学还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情感与态度的发展。要通过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善,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对数学产生好奇心与求知欲,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初步掌握探索问题解决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逐步形成在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

(5)尊重学生的个性,承认学生的差异。

传统教学过分注重学生学习心理的共性,忽视学生存在的差异。从本质上说,学习是一种个体的认知活动。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的不同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必然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表现出他的个性特点。课堂教学在重视

学生学习心理共性的同时,还必须关注学生的心理个性特点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行为,必须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承认学生存在的差异,为发展学生的个性和适应学生的差异提供条件。

洒力池小学课题研究组

202_.6.16

洒力池小学

课题研究成果阶段总结

洒力池小学课题研究组

202_.6.16

第二篇:研究成果

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果:

(一)游戏教学法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1、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小孩子的天性是玩,从学生的天性出发,有利于教学过程中上学生保持浓厚而长久的兴趣,学生在快乐的游戏中主动学习,所有的知识在被快乐而积极参与的吸收并且被灵活的运用。

2、活跃课堂教学氛围

“游戏教学法”注重学生参与性,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性,课堂气氛随着游戏的介入显得更加活跃、灵动。在教学中很多游戏的介入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轻松的学会信息技术的知识。因为在这种环境下学生个个都是主角,他们每个人都参与到了教学活动中,从而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3、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在游戏教学法中,有很多游戏是需要很多人去完成的,所以必须要有团队的协作才能完成任务。在学生好胜心的驱动下,他们就会团结起来和其他小组进行竞争。因此学生在游戏教学中逐渐锻炼了他们的团队精神,同时也培养了他们良好的思想品质。

4、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小学生有很强的表现欲,他们有着丰富的模仿才能和创造潜能。游戏教学法在最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视觉、听觉,最大程度地解放了学生的手、脑,从而学生的身心也得到了全面解放,其创造性也会被最大限度的激发,久而久之,学生的创造能力会得到极大的提高。

课题研究过程中的体会:

实践证明:游戏教学法可以直接影响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利用游戏无意注意的特征,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化难为易,有利于减轻学生的负担,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1、游戏教学法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游戏教学法就是让孩子在玩中学,学中玩。孩子天性爱玩,在课堂上让每个孩子投入到游戏活动中,孩子们的积极性异常高涨,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求知欲,让学生每个学习段段都有一个小小的奋斗目标,而且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的练习兴趣浓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和发展。

2、在教学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提高很快 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是中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在游戏中,教师只要在操作中适时引导、分析、归纳、总结,学生就可以在玩的过程中不断积累操作经验,提高操作技能。当此过程中,教师应该及时抓住机会,希望学生在课下能够摸索出提高游戏成功率的机会,并应该提醒学生:我们在课堂上安排游戏,并不是鼓励大家课后任意玩那些不利于我们身心健康的游戏,我们需要的是对大家有帮助的益智游戏,大家应该将学与玩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这一年的教学实践中,虽有收获,但也遇到了一定困难,现总结一下经验:

1、合理分配游戏时间

即在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安排游戏的时间,有目的、有节制地进行了一些益智性游戏操作。要根据知识点的难易程度合理分配游戏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所占的比例。

2、选择的游戏要讲究多样性、趣味性

3、要准确把握游戏的尺度

在课堂教学过程上一定要把握游戏的尺度,不能过度依赖于游戏,要引导学生通过游戏掌握知识,而不是单纯地玩游戏。课堂之余,也要引导学生选择思想内容健康、知识丰富的游戏,有节制地安排一守时间进行操作。

4、游戏教学后要及时给予评价。游戏结束时,应给予准确的评价:评出胜负,表扬先进,指出不足,及时改正意见措施。

小课题研究背景资料:

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国内外关于游戏式教学法的文献资料,分析和把握中职学校专业课教育的内涵特质,研究在市场营销教学中合适的游戏方法。

2、行动研究法:在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思考、研究、提高。教师将行动和研究结合起来,筛选和研究迫切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再通过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设计方案、实施方案、评价或有新的发现、再计划、再实施、再评价或发现„„的方式不断进行。

3、经验总结法:重视资料的积累,按研究内容写出阶段性总结,还要对实施作理论分析和不断地总结提升。在研究中进一步加强反思,总结经验,形成规律,提高教学效果。

4、比较法:在实验中,根据实验班与非实验班、实验前与实验后发展情况进行各方面的测试,然后比较分析,再进一步地探索不断地给予评价与总结。

第三篇:专题研究成果

写字教学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掌握正确的执笔姿势朱烟墩小学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是学生学习所有课程以及终身学习的基础。《新课标》提出:写字教学要重视对学生写字姿势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那么,当前教学中,小学生的硬笔写字姿势,特别是执笔姿势的情况又如何呢?为了解这一情况,我开展了调查。

一、现状堪忧

我分执笔的指位、高低、角度、松紧、掌心等五项指标,对本校、小学200名三年级的学生在自然书写状态下的执笔情况进行观察、记录。统计结果显示:执笔姿势错误的占152人,占总人数的76%

从现场观察情况看,小学生硬笔执笔姿势的主要错误有:

①用拇指的关节处与食指第一节指肚部位握住笔杆。

②手指用力过大,捏得太紧,食指第二关节向前突出严重。③以拇指、食指、中指三指握笔。

④捏笔手指与笔尖的距离过近,部分学生甚至小于1cm;

⑤笔端向前倾斜,掌心未虚空,中指、无名指与小指紧抵掌心。⑥把整个手腕扭转,笔向自己。

我还发现:学生执笔的错误姿势表现形式往往不是单一出现的,而是交*出现的。

通过上网得知:目前,执笔姿势中出现的问题不是一校一地的问题,而是各地的共性问题。据上海《新民晚报》载,上海市对500多名儿童进行的的调查中,执笔病姿率高达65%以上。著名硬笔书法家庞中华经在北京、南京、武汉、重庆、青岛、郑州近百所大、中、小学校的书法讲课中,进行观察并初步估计,青少年半数以上执笔写字的姿势是错误的。如此高的执笔病姿率反映了掌握正确的执笔姿势对学生而言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而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也从另一层面反映了写字教学存在的问题。

也许有人会说:执笔无定法,只要能把字写好,爱怎么拿就怎么拿。何必大惊小怪呢?那我们就来看一看错误的执笔姿势危害究竟有多大。

二、危害惊人

1、危害健康

(1)身体疼痛

通过问卷调查,我发现200名同学中52%的人写完作业后经常出现手指、手腕酸痛。现代的硬笔如钢笔、铅笔、圆珠笔,无须用力即可在纸面留下清晰的笔迹。只需很小的力就能使笔迹加重。从本质上说,单纯的写字是无须用力的。可现实中写字却是公认的“累活儿”,为什么会这样呢?其根本原因就是同学们的执笔方法不科学。

(2)手指变形

有一天我在纠正写字姿势的时候,意外地发现一个同学的中指的第一关节内侧突出好大一块,我心疼地摸了摸,除了厚厚的老茧骨头也变形了„„

这种事例在202_年第9期的《小学语文教师》上也有登载,在一篇题为《写字教学中不容忽视的一个细节》的文章中这样写到:这是在课堂上随机拍下的镜头。他的食指第一关节死死地贴住笔杆,使得两个关节之间竟形成了90度的角。你让孩子放下手中的笔,让他自主活动活动食指的第一小节,他会显得很吃力。你若轻轻地捏着他的食指的第一小节,向里、向外活动,你会发现,这一指头不仅软弱无力,而且向外竟可弯到90度。这时,把一块橡皮放在桌上让他抓,他伸出手,要经过几次努力,才能把橡皮抓到手上。这个可怜的手指,因为受到了“摧残”,此时已经失去了自控的功能,形成了“病态”!

(3)导致坐姿不当,影响视力

视力下降和同学们的执笔姿势有关吗?我进行了调查。我先到沙区中小学生保健所了解我校三年级同学最新体检的信息,拿到32名近视同学的名单,对他们进行观察,发现有 29人执笔姿势不正确,主要问题是:手离笔尖太近,拇指和食指交*或对捏.他们的坐姿也有严重的问题:头埋得很低,眼睛离书本很近!

执笔姿势会影响坐姿吗?通过对比观察,我发现:当保持标准坐姿时,如果执笔姿势不正确,手指就会遮挡视线,使人看不清自己写的字,那么,人就会低头或歪头去看,久而久之,怎么会不近视呢?相反,如

果采取正确的执笔姿势就不会遮挡住视线,人就能保持正确的坐姿,从而保护视力。

通过上网得知:中国卫生部近视眼重点实验室表示,据该实验室调查发现,儿童青少年近视眼95%来缘于错误的执笔姿势。(新华网)

(4)导致坐姿不当,引起颈椎、脊椎病。

通过上网得知:执笔姿势不正确,会导致坐姿不正确,比如:歪着头、斜着肩、驼着背,使人得颈椎、脊椎病。

采访重庆市儿童医院的专家得知:脊柱侧弯是由于长时间不良的姿势习,如歪头, 扭着身体.„„脊柱是人体的中轴和支柱,头颅、躯干和四肢都附于其上。中轴发生侧弯扭曲,与它相连的胸廓随之发生扭转,骨盆发生倾斜,内脏移位,进而引起全身机能改变。同时小学生的背部肌肉非常纤细,收缩力量小,长时间保持向前倾斜的状态,会导致肌肉拉伸,引起习惯性驼背。孩子弯腰驼背,长期放任发展,会影响心肺功能和身体其它机能的正常发育,甚至导致身体畸形。医学资料显示,脊椎侧弯是严重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和生理发育的疾病之一。

2、危害书写

通过采访重庆市青年书法家陈册教授得知:错误的执笔姿势使我们的手腕、手指僵硬,不能灵活运笔,这样就会影响书写的速度和美观,使同学们觉得写字累、写字苦,从而不喜欢写字。另外一手漂亮的好字可以给人以愉悦之感,在字如其人的国度,字不好必然导致自卑心理,怕写字,怕见人,影响自信心和文字交流。

3、危害民族文化的传承。

前印度总理 尼赫鲁说过:世界上有一个伟大的国家,他的每一个字,都是一幅美丽的画,一首优美的诗,你要好好地学习,我说的这个国家就叫中国。中国字是中国人的脊梁,中国字是中国的国粹,教孩子写好字就是一项最好的传承民族文化的事业,是最直观的爱国主义的教育,是最生动的审美教育。可错误的执笔方法带来的书写困难和健康问题使很多学生本来就不喜欢书写,再加上电脑的普及,能写一手好字的小学生更是越来越少。这对继承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非常有害的。因此,在写字教学中,重视掌握正确的执笔姿势,让孩子们写好汉字,做个骄傲的中国人,就显得尤其重要。

三、形成原因

为了弄清原因,我对学生、老师、家长、语文教材进行了调查

1、在对200三年级的同学进行问卷调查和随机采访得知,大多数同学们不清楚什么是正确的执笔姿势以及错误执笔有什么危害,这样就会造成同学们忽视执笔姿势,随意执笔。

2、在对24位老师进行调查采访中,我们发现大约有25%的老师执笔姿势不正确,有40%的教师说不清正确的执笔方法,有18%的老师认为执笔姿势不重要,有20%的老师没有或很少纠正学生错误的执笔姿势。看来,学生执笔姿势不正确和老师的素质有一定的关系。

3、我发现1—6年级的语文教材中只有一年级上册的入学教育里出现了正确执铅笔的姿势图,图下也没有文字说明。我在教师使用的教学参考书上才看到了方法介绍: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握住笔杆下端,距离笔尖大约3厘米,用中指在内侧抵住笔杆,无名指和小指托住中指。笔杆握得松紧适度,掌心虚空,不要捏成拳头。笔杆稍稍向右偏,贴在虎口上,与纸面大约成45度角。教材的这种设置显然对执笔姿势的重视力度是不够的。

4、在对40位家长的调查采访中,我发现:

60%的家长自己的执笔姿势是不正确的;70%讲不清正确的执笔方法;80%的家长都表示纠正过孩子的执笔姿势,但现场纠正的结果却是:85%的家长错误。看来同学们的执笔姿势不正确和爸爸他*的错误指导有很大的关系。

造成学生错误的执笔姿势,原因很多,通过上网得知:还有学生身体方面、早期教育方面、书写工具方面的等等原因。

四、应对措施

1、要十分重视学生的执笔姿势

要提高小学生硬笔执笔姿势的正确率,关键期在于一年级,在小学生初学写字的时候。因此,一年级的老师须特别关注学生的执笔姿势。在最初教学生书写的时候, 教师应该把重点放在执笔的姿势上而不是书写出来的笔画质量上,先让学生把正确的姿势学到手再提书写的质量要求。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要传授方法。对执笔的指位、高低、角度等都要一一讲清,并作好示范,让每一位学生都掌握执笔的方法。二要讲清错误执笔的危害,让学生从思想上加以重视。

三、随时监督。除了强调“三个一”之外,老师要不断地注意学生的书写手形,有不正确的倾向就要及时提醒督促其改正。不能急躁,要随时随地地纠正,而且要不怕多次纠正。及时收正,强化训练,学生才能养成正确的执笔习惯,在内心牢牢树立一个概念:写字,执笔必须正确。同时尽可能地减少学生的作业书写量,让其有充裕的时间不慌不忙

地完成作业的书写。对于执笔方法不正确学生,在作业书写时,降低一些量和速度的要求,强调执笔姿势的准确性,教师在课堂巡视时,多给予个别指导、检查、督促。同时可以动员全班,用集体的力量对个体的执笔姿势进行监督。

四、要共同协作。小学的各学科都有书写作业的要求,因此,对学生执笔姿势的指导与监督,并不只是语文老师的职责,所有任课老师必须达成共识,在各自的教学中均给予重视。

2、提高教师的书写水平和教学能力

俗话说“字如其师”,勿庸质疑,教师的写字水平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一个写字好的老师也往往会更加注意学生正确写字姿势的培养。学校要请书法老师对教师进行定期培训,提高教师的书写水平。语文教研组可将正确的执笔姿势的养成作为一个课题进行研究,提高教师对其重要性的认识,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3、提高家长的重视程度,督促子女养成正确的执笔姿势。

要向家长讲明正确的执笔姿势和错误的执笔姿势的危害,提高家长的重视程度。要让家长明白家庭教育一对一的优势,学生在家中要写作业时,家长要密切配合,时常提醒子女注意执笔姿势的正确性,手把手纠正其错误姿势。

4、教材应加强关于执笔姿势的内容设置。

希望编者从学生写铅笔字----钢笔字—毛笔字的学习过程设置系统的有梯度的学习内容。在教材里多讲讲正确的执笔方法和正确执笔的重要性。用好听的儿歌,动人的故事、直观的图片告诉学生。例如:讲正确执笔的手位图可帮助学生更准确的执笔。

素质教育应该以人为本,立足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假如学生连最基本的执好笔,写好字,保护好眼睛都没做到,那考再高的分数也不会令人欣慰。让每一个孩子,在写一手好字之前,先养成一种正确而健康的写字姿势,这也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首要责任。学生的执笔是一个容易被忽视而又不容忽视的问题。只要我们都来重视掌握正确的执笔姿势,那么我们的的孩子们都将会快快乐乐写汉字,健健康康地成长!

第四篇:小课题研究成果总结

研究成果总结

(一)识字教学方面

1.低段语文识字教学的四个开放点:

(1)识字主体的开放是指在识字的过程中,淡化教师的作用,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去学习。在识字教学中,我们老师要时时处处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慢慢明白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2).识字教学方法的开放。倡导老师在教学中有意识的创设识字氛围,运用多种形式的识字教学法帮助学生识字,同时激发学生创造和运用多种方法识字,让学生感到识字不是负担,而是很有意义、很愉快的事情。我们鼓励学生个性化地识字、创造性地识字。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灵活运用识字方法,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学生每次识记生字时,教师都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识记。学生们经常会用不同的方法来识记同一个字。这时候,学生的识字已经变成了一种个人的兴趣活动,大家在交流中兴致勃勃,显得轻松而又愉快。同时,在运用多种不同的识字方法进行识字时,学生们会自觉地进行比较,找出其中较好的识字方法,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的识字能力和分析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3)识字时间和空间的开放。突破课堂的束缚,鼓励孩子在家庭中、游玩中、日常各种各样的活动中开动小脑筋识字,把识字融入到孩子的生活中去。在识字教学中我们可以从学生的兴趣入手,把学生的视野引向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提倡在生活中识字。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我们力求做到形式多样,活泼生动,体现趣味性;力求做到课内外相结合,校内外沟通,体现开放性。

A、借助开放性作业,以趣促动。识字是为了学以致用,在通过多渠道掌握生字的基础上,把孩子的眼光引向校园外更广阔的世界,让学生知道生活中的一切时间和空间都是他们学习的课堂。

B、注重课外阅读,以实促识。课本中容纳的东西是有限的,至于生字的多义性在课本中完全体现出来,也是不可能的。因此,在识字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向课外延伸。例如,利用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喜欢听故事的特点,将故事引入课堂,将生字灵活地运用起来,发展学生的思维。也将故事引入课外,一方面巩固所学的生字,另一方面在新的语言环境中与学习的生字再见面,这是一种知识的迁移。在兴趣盎然中学习运用,让生字活起来,同时又认识了新的生字。如此形成良好的循环,学生的识字量就会有很大的提高,并确实做到会用。

(4)识字评价的开放。学生的识字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累积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识字本身是枯燥的,而对于枯燥的事物,人们的情绪总是消极和被动的。如果孩子们一味地被动识字,不仅识字的效率低,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思维的发展。这时就需要教师、朋友和家长的及时的评价,让学生感受到识字带来的乐趣。同时教师可以将学生的识字过程和成长记录袋的评价结合起来。2.识字教学五步骤:

(1)激发识字兴趣。在我们的研究中发现如果教师一味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将生字硬塞给学生,难免使课堂教学流于枯燥,也很难达到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学习汉字的愿望”这个教学目标。因此我们在识字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同时也鼓励学生发扬刻苦求知的精神,使学生喜欢识字,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我们在教学中要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识字。课堂是学生识字的主渠道,要注重创造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识字,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我们从以下几方面来激趣:

A、故事启趣:喜欢听故事和讲故事是孩子的天性。听故事,讲故事既可以丰富儿童的知识,又可以发展他们的语言,学龄儿童在幼儿园主要是通过这种方式学习语言的。入学后继续采用听故事和讲故事的方法来组织语文教学,不仅能进一步发展儿童的口头语言能力,而且能够有效地激发起入学儿童的学习兴趣。汉字本身有表意的作用,有的汉字本身就是一个故事。生动的故事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一下子掌握了这个字。B、气氛生趣: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课堂气氛的关键。叶澜教授指出: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间积极互动的过程。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对学生提出的一些意想不到的“高见”,教师可及时采纳,并给予充分的肯定。即使学生回答错了,也不严加批评和指责,而是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错误,并改正错误。

C、情景导趣:“创设情景”从教学角度来讲有两个目的:一是使教学任务具体化,二是使教学内容具体化。从小学生学习的角度看,要达到的目的有1.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兴趣;2.是使学生产生联想,唤起学生的原有认识和情感体验,以产生求知欲望;3.是使之产生疑问,带着问题进入学习状态,使学生自感乐趣。

(2)方法扶持。在这一步骤中我们的目标是传授方法,培养能力。当教师将学生引入一个良好的识字氛围中后,学生的识字兴趣被激发起来,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就得到了很好的发挥。我们在教学中给学生积极给予指导,教会学生识字的方法及其规律,使学生具有分析字型的能力,为其识字和书写奠定基础。识字教学不仅是让学生掌握几个汉字,更重要的是在教识字的同时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不断提高他们的识字能力,使他们能够主动去获取和运用汉字的规律性知识,以顺利完成对汉字的分析综合过程,使这个过程更完善、更简化,有助于识字教学质量的提高。常用方法有: A、利用基本字记忆字形 B、利用部首的变化记忆字形 C、利用形声字的特点记忆字形 D、利用生动有趣的小故事记忆字形 E、利用象形字的特点记忆字形 F、利用形式多样的练习记忆字形

在学生学习生字中,我们还可以要有意识的引导他们采用多种多样的识字方法。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读自疑自解自悟的良好学习习惯。这样就能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自己在读中发现问题,又自己想办法主动去解决问题,这样在学生的心中,所遇到的不认识的字将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远远要比你直接教给他们读要好。

(3)开放识字。在这一环节中我们的目标让学生积极主动,高效识字。

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为生字编字谜、编儿歌,这既是对生字的巩固,也培养了学生正确拆分字形、正确认识汉字形体特点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整个课堂形成一种和谐、轻松的气氛,学生在平等、愉悦的情感状态中学习,其乐无穷。开发资源,生活中识字。生活中蕴涵着丰富的教育因素,学生的校内外生活是学校教育资源开发的重要领域。在识字教学中,教师要树立“大语文”观,加强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的整合,有针对性地将语文学习引向生活,让生活成为识字的大舞台,激励学生在生活中随时随地主动识字。

识用结合,阅读中识字。新课标指出六年制小学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 万字,要达到这一目标,必须提早进行阅读。对于低年级学生,可以让他们阅读注音读物的童话故事、儿歌、古诗等,加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开设适合低年级学生年龄特点的《儿歌、故事欣赏与创作》等课程,让学生在阅读中识字,在创作中用字,从而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

(4)交流提高 教师可以利用一个固定的识字汇报时间组织学生交流自主识字的成果,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识字成果的机会。让他们说说自己是怎样记住这个字的,还有更好的识记方法吗?促使学生把好的识记方法介绍给大家,如平时课堂上常用的“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画一画”、“演一演”等识字方法都从学生口中脱口而出,培养了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同时在交流中得到提高。

(5)展示成果 我们的目标:成果展示,享受成功。学生自办剪报或合作办简单的手抄报,将绘画、识字、写字以及读写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展示自己的成果,从中得到无穷的乐趣。我们还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学生创造展示自己的机会。学生要取得好成绩,需要经常获得成功的体验,并得到公平的奖励和惩罚。一朵红花、一颗红星,都会给孩子带来不尽的喜悦,激起满腔的热情。这种赏识教育手段运用于识字教学,能够不断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产生巨大的激励力量,促进儿童不断的努力,不断的受到赏识,不断的取得进步。因此,教师经常在班级中开展一些兴趣活动,以便学生更好的巩固已有的识字成果,促进学生的识字兴趣。

我们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制作“识字储蓄罐”、识字卡、识字简报。利用每周的班会课,对于识字多的同学,给予加星或小红花的奖励。多识字,多得小红花成为学生的荣耀,形成了你追我赶、不甘落后的良好局面。我们每周评选一次“识字大王”

(二)学生方面

学生的识字量及运用能力增强了,从被动识字走向主动和独立,使识字成为一种兴趣,识字能力得到明显提高。学生识字兴趣提高了,掌握了一些基本的自主识字的能力。由于识字能力的提高,学生的阅读量增加了,为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打下了好的基础。

(三)教师方面

小课题的研究激发了教师的创造性,增强了专业自信心,为教师创造务实、民主、宽松的教研环境,加强了教师间的沟通、交流和对话。在这些小课题的研究和实施中,不仅学生得到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参与研究的教师发展。老师们积极开展研究工作,收集、积累了大量实验资料,及时总结,撰写了教学案例、教学反思、教学设计、记录了研究的历程。我们还定期组织实验教师展示活动,观摩课、说课、评课,形式不拘,既提高了自己,又向其他教师传递了研究信息,达到全校教师共同发展,共同提高的目的。

1.唤醒了教师的教研主体意识。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要求教师要有主体意识,研究不能流于形式,不是表面走过场,而应是能够抓住与问题本质有关的重要细节和因素,言他人所不能言,深入地探究平时这些困惑背后的真实原因。

2.培养了教师的教研对话精神。课题深思,是教师与自我的对话,促进了教师个体教育智慧的生成。相互研讨,是教师与同行的对话,激活了教师群体的教育智慧。

3.初步形成了教研文化。我们看到教师在小课题的研究活动中人人想说,人人敢说,人人会说,这种教师群体之间互相合作、切磋交流的对话氛围最令人感动,在共存和谐的教研氛围中强化团队合作意识,使不同个体的知识与能力在探讨、冲撞、分享等行为之中得到提升。

小课题的研究激发了教师的创造性,增强了专业自信心,为教师创造务实、民主、宽松的教研环境,加强了教师间的沟通、交流和对话。小课题的确为教育带来了生机,注入了活力,促进了教师教育智慧的生成,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促进了学校跨越式发展。

八、课题研究反思

课题研究的过程是我们成长的一个过程,我们通过实践,感受到了课题研究带给我们的收获,但同时我们也深深意识到在研究中我们自身由于理论水平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们的研究。课题虽然即将结束,但我们仍将不断加强学习,不断督促自己,用研究促教学,用理论指导课堂教学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第五篇:信息课题研究成果总结

务川自治县第三小学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效整合的研究》

研究成果总结

课题负责人:蒋国勤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研究的背景

我国教育再续推进“课程改革”为教育主导,对教师来说,课改是教师必然职业高起点,是当今教学的必战区。从某种意义上说,课改能否取得成效,取决于广大教师对课改的认识,取决于教师对课改理论和课改作用怎样渗透教学中去。如何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设备来把课堂教学效率最大限度地提高?如何有效地整合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优化课堂?这是摆在教师面前的现实问题。信息技术在辅助教学已经得到了广泛教师的应用,但是应用的情况和效果却参差不齐,没有得到课堂的实效性和作用性。有些教师使用比较恰当,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但是没有发挥信息技术辅助最大作用,而不少教师程度不等地被信息技术所左右。如何把信息要与学科课程整合达到最佳教学状态,这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孜孜探索的一个现实而又紧迫的课题。所以,我校试从“课堂整合教学”这个点上做一些探索和研究,通过行动、研究、反思、总结高效教学,乐于助学,为新课改进绵薄之力,发挥我校现代化教学科研化、生产化和现时化而研究。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研究的意义

目前,我校是县直一所完全具备的现代化的学校,我们的目标是打造一流的省重点小学,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人才。现代化的学校需要现代化的设施和能熟练使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有现代化信息理念为指导的教师研究学校的发展方向,明确学校发展目标,然后将技术、理念、方向有机地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让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充分利用班班通平台,师师合作、师生合作、人机合作、生生合作,发扬合作精神,为较好地实现以上目标奠定了基础。学校有一支由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与充满活力的年轻教师组成的教师队伍,他们有各自的优势,老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但对信息技术的接受与应用相对没有一定的难度,年轻教师由于教学经验不足,但是对信息技术的长处在学科教学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以网络课件和自作课件为依托,以丰富的网络知识和自身技巧为载体,可以将老教师丰富的经验和年轻教师计算机技术的长处,快捷地扬长避短。我校的学生情况是从全县各乡镇转进来的,属于中偏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够,学习基础不很扎实,学习目的性不很明确,学习方法尤其不够科学,学习兴趣不高,这要求我们必须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上做文章,在学生学习方法的改进上做文章。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以其特有的长处,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学习方法的改进上起到独特的作用。以上情况表明:我校这样的校情,既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长处,也是短处。正因为如此,整合课题研究对于学校才更加重要与迫切,更有现实意义。通过整合研究,我们可以扬长避短,取长补短。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适应时代发展需要,能够给我校的学生、教师、学校带来一个新的教学模式和契机,选择本课题,将对我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校的发展产生深远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研究的目的是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从而为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为此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定位为:

1、学校方面:通过本课题研究和实践,以信息技术及班班通设备的运用为切入口,深化班班通设备环境下课堂教学的改革,努力构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课堂教学模式。以网络课件自制课件和整合学科案例为突破口,做好校园资源库建设,特别是学校网络资源库建设。以各子课题研究为依托,提高教师的教学技巧、方法、撑握教学设备和教科研水平,在全校范围内形成良好的教科研氛围,为我校突击科研兴校建设,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2、教师方面:通过本课题研究和实践,培养教师的整合教学理念,树立资源共享理念、创新教学理念、科学化教学理念、发展观理念、师生评价理念、人本理念等,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的同时,也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和人文素养,为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3、学生方面:通过本课题研究和践行,改变学生学习方法及方式,让学生在运用班班通设备过程中,体会个性化学习和协作学习的途径和模式,并使其明白整合对于学生提高自身素质和终身学习的意义,从而在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同时,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尤其是要为全体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作好充分的准备。

三、课题研究动向(类型)

为了全面提高课堂教育教学效率,要求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及课堂结构,必须构建一套新型时代科技化教学模式。本课题重点研究如何将信息技术与语文、数学、体育和美术学科整合,以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为指导,构建符合本校实际的课堂教学模式。本课题将从理论、技术、课堂、践行、结论五个层面进行探索和研究。首先从理论上探索研究在信息技术支持下教学策略、教学结构以及在新的教学环境中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探索研究如何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信息技术,创设有利于学生探究发现、建构知识的学习情境;努力探索研究如何将信息技术与语文、数学、体育和美术学科相联系,以组织形成一个新的、完整统一的教学模式体系;其次在信息技术上培养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学会使用计算机通过网络搜集信息、处理信息、设计课堂、应用信息、发挥实效。具体深入研究如何通过对网上教学资源的分析、利用与再开发,从而使计算机网络技术、班班通设备技术和教育教学技术结合在课程之中;提高教师应用计算机的能力和制作实效教学课件的能力。

具体研究的对象包括:

1、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研究。

2、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的研究。

3、信息技术与体育学科整合的研究。

4、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整合的研究。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1、更新观念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高效整合

利用网络资源学习,通过班班通教学设备进一步深化课堂,互动师生情操,在短暂十几分种互动教学,学生知识面有效扩展,这就是高效整合课堂。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有机的、恰到好处,不是人为的拉郎配,注重整合的服务性,就是充分认识现代信息技术的基本特征形成数字化、网络化,学生主动化学习,所以教师应当深入研究如何将学科知识进行数字化,借助网络和媒体手段实现模拟仿真,创设有利于学生认知的学习环境。把握整合的规律性,就是看到教师和学生对信息技术的不适应性,硬件和软件的不支持性。认真研究和把握整合的规律。因此,我们研究整合,重点不在课件和技术,而在于观念和方法的更新。

2、提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层次

学习网络整合教程教学,与学校名师、骨干教师一起探讨整合的实战性和作用性,利用班班通教学设备辅助呈现教学整合层次,使得教师们学习信息技术相关知识转容在学科课程层次教学。现信息技术和网络的显著特点,在互动化、网络化、情境化进入课堂。要真正把计算机网络技术融合到学科的教学中去,从目前我校情况看,不是一件简单的研究,而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教学改革任务。我们首先是狠抓教师教育理论的学习,立足于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其次是加大培养骨干教师数量,建设创新教师队伍,选择学科带头人,力争以点带面进入教学改革。在研究实践中,我们力求突出信息技术的特点,围绕教学内容的难点,寻找整合实验的关键点,适合学生成长知识的须求。进一步提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层次。

3、学科知识点的表达方式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加强学科知识学习,更新学科知识理解程度,学习现代化信息技术知识,熟练班班通教学设备使用方法,掌握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整合技巧。从宏观上讲,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必然会带动教育从目的、内容、形式、方法到组织的全面改革。从微观上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可为我们教与学构建新的平台。因为,网络、设备与教学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计算机的超文本性可实现课堂的高效能管理,班班通设备教学很容易激活学生的积极思维。教师在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将知识的表达多媒体化,利用信息技术,既可以构建个别化学习环境,也可以营造协作化学习氛围。用学科有效知识集合信息技术教学手段进行整合,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学习能力人才的有效方法,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

4、课堂导入中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每一节课都呈现几个教学环节,现代的教学不只以往应式教育,而今是活跃课堂。现有的教学是借助了班班通教学设备辅助进行。一堂课最成功,最关键,最令人关心的就是导入环节。导入技巧在成功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举足轻重,正所谓“万事开头难”,“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恰当的导入技巧是成功学科教学中的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好的导入能在极短的时间内产生师生之间的情感共鸣,在师生心灵深处架起一座方便彼此交流互动的桥梁,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对教与学基本概念的形成和对教师的基本人生态度。导入环节实质上是帮助学生整理原有的知识体系并使之调整到适于接受新知识的状态的过程。它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利用现代的教学设备和网络资源整合创设课堂导入情境,是发挥课堂和实效性。因此,必须把课堂导入放在学科课堂与信息技术整合。但是,堂导入应遵循兴趣激发原则、思维启迪原则、情感共鸣原则、直观形象原则、审美陶冶原则、新颖变化原则。最终结论就是用信息技术知识和现代设备及软件制作情节导入法素材,但是要遵循课堂导入原则,才能实现有效课堂。

5、用信息技术手段弥补学生已有知识的不足

原有的教学模式远远不够学生的知识需求,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与学科课题辅助整合,才是现代教育的目标,信息时代科技教育,就这样弥补了学生已有知识的不足。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必须要有课程改革的动向,必须要以实现课程改革目标为目的。也就是说,整合是在课改的大前提和大背景下进行的,不是拘泥于一个知识点、一堂课、或者是一个课件,而是要形成新的教学观。相对来说,班班通教学设备在教学中发挥其最大作用,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但随着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教师必将学习新的技能和方法。如搜集、筛选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课程开发和整合的能力、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机结合的能力、有效整合课程要素、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等等。“整合”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打基础。

五、课题研究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教师在班班通设备和网络的支持下,学习可以进行多种形式技术性和教学理论的研学,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和课题给安排内容进行,根据自己的个人潜能,选择学科目标。

2、协作性原则:通过群体活动,各个教师能力均有所提高。基于信息技术的网络与教学协作学习,将会更加方便、更加有效地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协作能力,让教师学会与各种教学模式及团队协作合作,懂得尊重和欣赏别人的劳动。

3、实效性原则: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一定要坚持结合本校实际,不搞花架子,追求实用和实效。整合学科的每一个步骤都要为课堂实实在在提高教学质量服务,为提高教师素养服务,为培养现代信息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服务。

4、激励性原则: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长处及学校现有的教学设备和教师教学水准,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知识感兴趣,通过对其肯定向性评价,使学生产生成学习成就感,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5、整合性原则:整合不仅是学科、知识的简单叠加,而是要有意识地将信息技术与学科相联系进而组织成一个完整统一的教学知识体系。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际上信息技术不再仅仅是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教育本质。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应用可以有两个层面:一是基于“辅助”的理念,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媒体、手段和方法来帮助教师或学生解决教或学中的问题;二是基于“整合”的理念,使信息技术作为构建自主、探究学习环境的重要要素来支持学习。

6、共享性原则: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过程是发挥各任课教师的优势,老教师与年青教师的长处,扬长避短,取长补短,因此树立资源共享意识,提高班班通设备发挥其最大作用,充分实现资源共享关系到课题成败。

7、交互性原则: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研究的目的是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逐步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整合必须基于网络课件、自制课件为依托,信息技术提供的交互性才得以充分的实现,可以说没有信息技术的网络依托就没有整合。

8、发展性原则: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着眼点,这是科学的教育、人性化的教育的最基本的原则,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实验中,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进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使他们得到持续而有效得发展。

9、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科学的理论只有在有效的实践中才能发挥出它的指导作用,只有理论没有实践无法检验理论的科学与否,而实践经验通过分析、归纳、总结,才能上升研究科学理论的意义。

10、并重性原则:并重性原则指的是知能并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最基本特征之一是立足于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整合旨在让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和学科知识的同时,增强动手实践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1、统一性原则:本原则是指个别化与协作性相统一。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有利于因材施教的实践平台,在总体目标相同的前提下,每一位学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工具来进行学习,从而能有效实现个别化教学;同时,网络又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实现“零距离”,有利于学生协作解决复杂问题,为学生的协作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六、课题研究方法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课题的研究方法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在课题组长的领导下,带领课题组成员立足课堂教学实践,加强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撑握现代设备技巧动用,学会反思、学会批判,在实践中边学习边总结,一方面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另一方面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把学习的主动全交给学生,做好教师角色的转换,把自己培养成学生学习的组织者、研究者、指导者和参与者,把全新的课堂带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力。

1、经验总结法: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要依靠实践,及时总结经验是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必然。经验总结法,在本课题活动中十分必要。

2、文献法: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学习相关文献,领会文献精神,用于指导实践,对于提高课题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献法就是要求教师学习文献,对照文献思考、实践。

3、调查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包括了与研究性学习的整合,包括了新课程标准的一切理念的渗透。让学生以主体的姿态参与乃至主宰整个课堂教学是任务驱动模式常用的方法,通过调查研究,自主地得出结论是整合的目标之一,调查法必不可少。

4、案例研究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对传统教学方式与学习方法的一次挑战,不同的模式有不同的方法,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方法,不同的课型有不同的方法,对各学科不同课型的案例研究成为必要与必需。在实践的过程中,只有经过深刻反思,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我们的研究才能深入,目标才能明确。故案例研究法原则在整个课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七、课题研究步骤

(一)202_年12月至202_年4月为实施准备阶段

1、理论学习,现状调查分析,确定课题,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具体内容包括:

⑴组织课题组成员,确立课题研究方案;组织落实课题人员的分工与协作,编制实施方案并申报课题。

⑵做好整合课题研究的理论培训,使课题组成员能较为熟练的操作班班通教学设备,熟悉常用办公软件,并明确地意识、理解整合所必须具备的理念和技术条件对于整合的意义;掌握课题研究的方法与步骤;体会整合及整合课题研究对于学校发展、教师整体素质提高、教学质量提高的意义。课题组成员了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意义、方法及进程,了解建构主义理论对实际教学工作的指导意义。⑶做好整合课题的技术培训:课题组成员熟悉网络知识、网络教学资源整理和教学设备的运用。

⑷集体备课:课题确定整合研究的主要内容,制定出具体的研究方案。

2、课题保障条件:学校硬件设施建设和软件支持。

1、硬件支持:校园网、QQ群平台、班班通设备、校级资源库建设。

2、软件支持:办公软件,各办及班班通教学进入互联网,资源丰富。

3、理论支持:建构终身学习理论。

4、经费保障:每年保证有足够的经费用于课题研究,创造各种条件对课题组成员进行的培训。

(二)202_年5月至202_年4月为实施阶段

1、探索研究信息技术与语文、数学、体育和美术学科教学整合的具体方法。

(1)202_年5月—202_年7月,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以经验总结法,实施研究活动,在“预设方案→实施方案→回顾反思→调整方案→再实施→再反思→进一步调整”的过程中,及时总结经验,调整、完善研究方案。

(2)202_年8月—202_年2月,实施第二次调查,与第一次调查进行对比,统计分析相关数据,形成完善研究方法。

2、深化整合课题研究,从理论和实践上提高水平,整合课题骨干。

(1)202_年3月,构建学科整合模式,深化整合课题研究,从理论和实践上提高水平,培训整合骨干,强化整合的作用,提高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效果。

(2)202_年4月,结合教学实践,将课题研究理论化,探索、总结课题研究的校本意义和社会意义。

(三)202_年5月至202_年12月为总结阶段

(1)202_年5月至7月:研讨语文、数学、体育和美术学科研究过程中的开发性教学模式,拟定充实的课题辅助佐证。

(2)202_年8月至9月:总结、整理材料,为结题作好充分的准备,课题结题完成结题任务。

(3)202_年10月至12月:撰写课题结题报告,整理整合教学案例,组织教师反思整合课题延伸的步骤、意义,为进一步深化课题研究成果作准备。

(4)202_年12月,完成结题报告。

八、课题成果分析

(一)课题常规成果

经过两的认真学习研究和试教等研究过程,特别是最近一年的努力实践与反思,我们的课题研究取得一系列成果。由于我们踏踏实实开展课题活动工作,认认真真进行教学及反思,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级各类比赛,得到了校级领导的肯定。

1、师生信息技术素养得到有效的发展提高,课题给教师均会熟练地应用班班通设备有效教学、信息收集、处理,均能运用信息技术技巧开展课堂研究,并将班班通设备和网络作为自己教学工具,学生的信息素养也有了明显的提高。两年来,课题组教师养成了积累教学素材的好习惯,资源积累丰富,并将部分优秀素材刻录成光盘,在体现了资源共享理念的过程中,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大大提高,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奠定了基础。

2、教师通过合理应用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进行教学,使得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都有了新的变化,学生的主体特征凸现,动手欲望加大,思维敏捷,创新意识增强,达到预期的学习水平。

3、从理论和实践层面上,初步构建了符合我校学情的信息技术与语文、数学、体育和美术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

4、通过课题活动,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和能力都得到加强,新的课程观、质量观、教学观、情调观事事逐步形成。教师认真总结自己在实验中的心得体会。两年来我们的课题组成员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养成了及时总结写出课堂小结、案例的习惯,取得了一系列成绩。

5、“整合”活动的开展,促进了教师改变长期习惯的教学行为,也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变化,让课堂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有效保证了学校教育质量的稳步提高,为今后教学响了红红火火课堂,为活跃课堂打下了基础。

6、促进了课题组教师的快速成长。利用自身优势先行一步,在提高信息素养并把信息技术整合到课堂教学的同时,积极探索全面的课程改革,努力构建创新型课堂教学模式,使信息技术渐渐成为实现“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课程目标的有力支撑。

7、推动了学校先进教学,为学校课题顺利通过结题,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

(二)课题特色成果

经历两年的时间,认真研究学习和研究开展进行,特别是最近一年的努力实践与反思,我们的课题研究取得一系列成果。由于我们踏踏实实开展课题研究工作,认认真真进行教学及反思,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级各类比赛,主动学习现代化信息技术及实验操作,得到了相关部门的肯定。

1、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得到有效的提高,课题组教师均会熟练地应用班班通设备有效教学、信息收集、处理教学资源,均能运用信息技术技巧开展课堂研究,并将班班通设备和网络作为自己教学工具,学生的信息素养也有了明显的提高。课题组教师养成了积累教学素材的好习惯,资源积累丰富,并将部分优秀素材发校园网站上,体现了资源共享理念的过程中,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班班通设备发挥作用大大提高。如,课题组员申红叶老师把美术与信息技术整合教学案例发到三小网站和学校QQ群,共享教学资源,所有课题成员每一节都高效使用班班通教学设备教学,在最后复习阶段都在利用班班通教学设备呈现复习,意味着我校的课题研究得到了成效,时刻都离不开信息技术设备的支撑。

2、教师通过合理应用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进行教学,使得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都有了新的变化,学生的主体特征凸现,动手欲望加大,思维敏捷,创新意识增强,达到预期的学习水平。如:课题组员蔡琳老师她班,基本是乡镇及村小学生,没有一个县城学生。没有研究课题之前,学生不知道班班通设备用来做什么的,蔡老师基本没有用,只是采用应试教法。但是,蔡老师参加课题组研究,很明显不同:学生在原教学中的不动手、不动脑、不动眼,向木头样坐着,现在学生学习的动态超越老师们兴趣,每一节课学生发动教师利用班班通教学设备高效课堂教学。因此,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都有了新的变化,分辨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题整合有效作用。而蔡老师,原来不太懂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有效目的,通过课题研究,不与信息技术整合教学,反而教学中没有生命力,课堂没有活力。

3、从理论和实践层面上,初步构建了符合我校学情的信息技术与语文、数学、体育和美术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在课题组组织学习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提升信息技术运用能力的培训,以学校为单位组全校性开展研究学习,如:在两年中,以信息技术中心处组织教师培训“班班通教学设备如何在教学中使用”、“班班通教学设备日常维护及问题处理”、“班班通教学设备在学科中如何发挥其设备的最大作用”、“电子白板交互式功能在教学中如何使用”等培训十余次。也为了不断增强教师使用程度,举办了“一届教师交互式电子白板应用技能大赛”、“两届师生电脑绘画创作大赛”和“两届现代远程教育四优作品大赛”。外派课题成员学习学科有蒋国勤、申红叶和张秋英老师。在我校,信息技术与语文整合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蔡琳老师执教的《鲸》一课;展示不同的学习内容,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程丽钗老师执教的《黄继光》一课;改变不同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张秋英如老师执教的《月食》一课。信息技术与数学整合让数学更贴进生活,例如,“圆的认识”;化抽象为形象,有利于难点突破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例如,“年、月、日”;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例如,“数据的收集与整理”;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例如 “图形的复习”。信息技术与体育整合能游戏娱乐、引发思维,例如做游戏《搬家乐》一课;能创设情境,激情引趣,例如《袋鼠、青蛙等动物跳跃》一课;能感知过程、突破难点,例如做《跳远》一课;能反馈巩固、激励评价,例如《智能题测试》一课。信息技术与美术整合更好的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例如蒋国勤教师执教的《色彩的要素与配合》一课;更好的改进教学方法,拓展教学内容,例如申红叶教师执教的《静物画构图》一课;更好的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例如申红叶教师执教的《我有一块花手帕》一课;更有利于减轻课堂负担,提高课堂效率,例如蒋国勤教师执教的《纸折帽》一课;有利于突破技能的限制,例如申红叶教师执教的《植树》一课。

4、通过课题活动,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和能力都得到加强,新的课程观、质量观、教学观、情调观事事逐步形成。教师认真总结自己在实验中的研究结论和心得体会。两年来,我们的课题组成员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养成了及时总结写出课堂小结、案例的习惯,取得了一系列成绩。

5、“整合”活动的开展,促进了我校教师改变长期习惯的教学行为,也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变化,让课堂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有效保证了学校教育质量的稳步提高。例如,近两年来,张秋英老师那班语文成绩一年比一年高,与其未参加课题教师相比高一大节;程丽钗老师那班学生整体素质较强,学生学习兴趣可高,语文成绩前茅,执教的<草原〉和〈学会自我保护〉分别荣获贵州省教育厅二等奖;申红叶老师在全县小学美术优质课荣获一等奖,蒋国勤老师指导学生电脑创作荣获贵州省电化教育馆一等奖和二等奖,课题组成员荣获奖项共计50次。

6、促进了课题组教师的快速成长。利用自身课题优势先行一步,在提高信息素养并把信息技术整合到课堂教学的同时,积极探索全面的课程改革,努力构建创新型课堂教学模式,使信息技术渐渐成为实现“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课程目标的有力支撑。

7、推动了学校先进教学,为学校教研工作推上了新的台阶。

九、今后的研究设想

通过近两年的课题研究,得到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效整合”在课堂有效性呈现,在原来教学模式改变了科型性和实用性的驱动教学,得到了学生们乐愉学习探究知识的学习者,在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为第三小学的课堂生活化、科学化、自动化、开放性的教书育人。本次课题的整合学科是语文、数学、体育和美术,在数学、体育学科人员较少,学科知识不够深华,对比学科研究有点欠缺,在下课题中,加大学科人员建设,充实学科的研究保障。本课题成员作下课题研究成员的主导者和引领者,把我校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效整合的研究”学科全部进行实践,学科分别“英语、科学、音乐和品德与社会。”相信,子课题在总课题《教育信息化促进区域性教育公平行动研究》的目标下,上级部门领导的关怀及学校支持,第三小学的课题研究将会走到现代信息化领域前茅。

《研究成果总结》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