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7号文库
重启国有企业改革之路在哪里
编辑:梦醉花间 识别码:16-1061597 7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7-04 23:35:03 来源:网络

第一篇:重启国有企业改革之路在哪里

重启国有企业改革之路在何方

正文:

国有企业,是共和国的长子,它们为中国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半个多世纪以来,国企成为国家财政的主要收入来源和主要支出渠道,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力量。当前大型国有企业,是抗衡跨国公司的主力军。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世界级跨国公司大举进攻中国市场,各种洋货猛烈冲击国货,尽管民营经济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由于其在技术质量规模等方面,尚不能与跨国公司抗衡。大型国企挺身而出成为抗衡跨国公司的生力军,大型国企也是我国支柱产业的重要支柱。但近年以来国企的效率底下、垄断、腐败导致的信任危机让人们再次思考国企的价值国企改革再次被推上了改革的首要位置。

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改革一直都被视作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我国的国企改革经历了放权让利、两权分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三个阶段。我个人认为:在35年多的改革中,前25年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在最后10年改革可能是停滞的,甚至是倒退的。

国企为什么可能是倒退的。

一:在经济体制方面,国家干预越来越强,国企更加垄断。

在经济体制方面,就是原来好多放开的,又给收起来了,国家干预越来越强,国有企业越来越具有进攻性。这样使得民营企业还有外资企业,他们觉得在中国的生存环境是越来越不太友善。所以一些外资企业,包括他们在抱怨,包括他们在搬迁,还有中国国有企业家或者富人移民,就是对未来有一种很大的顾虑。所以在这个紧要关头,国企必须改革。

例如在202_年的“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中国的国有企业替代人民币汇率,成为中美对话核心议题。

而在业界看来,美国担心中国国企利润节节攀升,造成不公平竞争,大量利润留存企业,会抑制中国国民收入,进而影响消费升级,阻碍通过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因此冀望从外部给中国国企改革施压。

二:效率低下 对国有企业很多人存在认证上的误区,包括我们好多时候关注的是国企做出多大的贡献。但是谈效率应该比较起来,看他的投入和产出是不是成比例。

例如国家的统计局数据,好比在202_年的时候,国有工业企业占整个工业企业的资产的42%,但是它创造出的产出只有27%,创造出的增加值只有30%,它解决的就业只有20%。那么就是它这个耗费的资源和它做出的贡献、产出贡献、就业贡献完全不成比例。202_年3月财政部公布的统计数据,让我们看到了国企的强劲的盈利能力背后的事实。仅仅央企,前40家的盈利几乎占全部利润的90%以上,前15家更是占到75%,而这些企业大都集中在垄断行业。

三:不公平竞争,影响民营企业的潜力,损坏社会道德

有些民营企业家本来在市场当中,应该更好的服务客户,更好的创造价值,但是他现在可能更多的是通过政府通过国有企业来获得资源,这种现象我们叫寻租,而不是更好的创造价值。

还有就是他对社会道德带来的伤害和破坏,我们看到现在中国社会应该是有一个道德危机,甚至我们觉得好多的行为方式都没有道德底线,这些都是与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有关的。因为一个人又没有道德,他能不能公平的对待别人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他认为这个社会本身公平不公平。

在这种不公平的意识情况下,他在做一些不道德的事情时,他就没有心理负担。

假如,一个人就因为关系拿到一块地,拿到一个许可突然之间就可能赚几个亿甚至几十个亿。那么他在辛辛苦苦造一些假冒伪劣产品时心里就没有这种负疚感。

同时国企在解决就业上也有不公,例如国企的职工很自然的产生优越感,以及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在找不到工作的人中,有一部分它本身对社会就有一种怨恨,因为他看到了一些通过关系,走后门进入国企的人,他看到了那些国企职工的福利。

国企的大量存在,实际上是削弱了政府和整个国家 一个政府的强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百姓对他的信任,国企占了大量的资源,他的产能比例少,国家的收入(税收)的基数就变小了,政府又给了国企大量的补贴,同时民营企业不能很好的发展起来又相对变少了国家的税收。同时国企吸收了大量的补贴,让那些有特权的人享受,那交税的个人心里就会有些不良的想法。好比一个家庭,当儿女孝顺父母的钱都被父母给那个比较懒的孩子一样,那其他的孩子还愿意交钱吗(逃税和漏税)?

总之 今天国企依然要完成包括技术进步、出口创汇以及抗衡跨国公司等一系列艰巨任务,但国企改革也迫在眉睫。总之,市场和社会能够解决的事情,国企宜逐步退出,在公益性强的领域国有资本仍需加强配置。

当此内外情势,决策宜早为之计,果断重启国企改革,将其导入国资改革路径,实现国有资产的资本化运作,与国家财政体制改革相配套,则国企“正名”有望,国资进退可期。

主要研究现状:

1、法律教育网的《浅析新公共服务理论视角下的国有企业改革》 :如何用新公共服务理论展示一种新的公共管理思想来管理国有企业;

2、著名经济学家张维迎以他独到的眼光关注的是国企对市场公平的影响,主张削弱的国企的垄断地位,同时主张政企分离;

3、对于怎样重启国企改革?第一步,就是要确定目标,确定“顶层设计”。

4、最重要的一点是十八大在中国到底往什么方向走的问题上做出了决策。这个决策就是要坚持上个世纪70年代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这样一个路线。坚持全面深化改革,这个是一个决定中国前途和命运的重大决定,我认为这件事情是重中之重。

第二篇: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之路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之路

班级:学号:

到202_年,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目标是:适应经济体制与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性转变和扩大对外开放的要求,基本完成战略性调整和改组,形成比较合理的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建立比较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经济效益明显提高,科技开发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抗御风险能力明显增强,使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国有企业只相当于政府行政机关的一个附属机构,是一个“生产车间”,国家对国有企业实行计划统一下达,资金统贷统还,物资统一调配,产品统收统销,就业统包统揽,盈亏都由国家负责,国有企业根本谈不上经营自主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打破了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思想禁锢,提出要解决党政企不分、以党代政、以政代企的现象,让企业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按照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方向,先后在国有企业推进了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利润递增包干和承包经营责任制的试点,调整了国家与企业的责权利关系,进一步明确了企业的利益主体地位,调动了企业和职工的生产经营积极性,增强了企业活力,为企业进入市场奠定了初步基础。

20世纪80年代开始,从发展个体私营经济、试办经济特区到全方位对外开放,形成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竞争格局,使国有企业看到差距,激发改革发展的紧迫感和危机感。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了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十五大和十五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调整的基本方向、主要目标和指导方针。按照这些要求,改革的重点从搞好每个国有企业转变为搞好整个国有经济,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了股份制改革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国有中小企业采取改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经营和股份合作制、出售等形式放开搞活,长期亏损、资不抵债、扭亏无望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实施了政策性关闭破产,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格局开始形成。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政企不分、政资不分、多头管理、出资人不到位、责任不落实等体制性问题越来越成为阻碍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十六大提出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重大任务,明确提出了“国家所有、分级代表”、“三分开”、“三统一”、“三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中央、省、市(地)三级国有资产监管机构相继组建,《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等法规规章相继出台,在国有企业逐步实施了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层层落实,国有资产监管进一步加强。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创新进一步激发了国有企业的活力,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取得了重大进展,市场化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通过深化改革和机制转换 国有企业逐渐成为市场竞争主体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并不断完善,国有、民营、外资企业三足鼎立的竞争格局逐步形成,激烈的市场竞争促使国有企业主动去认识市场规律,尊重市场规律,努力按照市场规律去经营发展。经过30年的改革,国有企业的股权结构和治理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地方大部分国有企业已经从国有独资改制为多元持股的公司制企业,中央企业及其下属子企业的公司制股份制改制面由202_年的30.4%提高到64.2%。一大批大型国有企业先后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在A股市场的1500多家上市公司中,含有国有股份的上市公司有1100多家。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逐步完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机制正在形成。国有企业的运行机制发生了深刻变化,“大锅饭”、“铁交椅”已被打破,国有企业普遍实行了全员劳动合同制、全员竞争上岗和以岗位工资

为主的工资制度,一些企业还探索了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企业经营者年薪制和股权期权激励制度,初步建立起管理者能上能下,职工能进能出、工资能升能降的新机制。国有企业的社会定位也发生了深刻变化,过去承担的办学校、办医院、安排就业等许多社会职能已经剥离,企业负担大大减轻。国有企业在国内外市场公平竞争中优胜劣汰,显示出很强的实力,涌现出一批有较强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和行业排头兵企业,成为市场竞争中的主要力量。通过战略性调整重组 国有经济布局结构不断优化

随着各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壮大,国有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搞好每一个国有企业不可能,也不现实,必须着眼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抓好大的,放活小的,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改组国有企业。经过多年的调整重组,一批国有中小企业实现了有序退出,国有企业数量大幅减少,1997年全国国有企业25.4万户,到202_年减少到11.51万户。但国有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综合实力不断增强,1997年全国国有企业资产总额13.91万亿元,到202_年增长到35.48万亿元。对4900多户历史遗留的长期资不抵债、扭亏无望的困难企业和资源枯竭矿山实施了政策性关闭破产,国有企业亏损额和亏损面大大降低,促进了国有资本结构优化和国有经济整体素质的提高。国有资本进一步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国有经济具有竞争优势的行业和未来可能形成主导产业的领域集中,向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集中。以中央企业为例,在石油石化、电力、国防、通信、运输、矿业、冶金、机械等行业的企业户数仅占全部中央企业的25%,但资产总额占到75%,实现利润占到80%。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国有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

30年来,体制的不断变革和机制的不断创新,增强了国有企业的市场主体意识,激发了国有企业的发展活力,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的五年,面对各种所有制经济的激烈竞争,国有企业的管理水平和运行质量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屡创新高。202_-202_年,全国国有企业销售收入从8.53万亿元增长到18万亿元,年均增长16.1%;实现利润从3786亿元增长到16200亿元,年均增长33.7%;上缴税金从6794亿元增长到15700亿元,年均增长18.2%。中央企业资产总额从7.13万亿元增长到14.79万亿元,年均增长15.71%;销售收入从3.36万亿元增加到9.84万亿元,年均增长23.97%;实现利润从2405.5亿元增加到9968.5亿元,年均增长32.89%;上缴税金从2914.8亿元增加到8303.2亿元,年均增长23.29%;总资产报酬率从4.9%提高到8.3%,净资产收益率从4.3%提高到11.9%。这5年,中央企业平均每年资产总额增加1.5万亿元,销售收入增加1.3万亿元,实现利润增加1500亿元,上缴税金增加1000亿元。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不断涌现。202_年,中央企业资产总额超过千亿元的43家,销售收入超过千亿元的26家,利润超过百亿元的19家,分别比202_年增加32家、20家和13家。在202_年公布的世界500强中,中央企业有16家,比202_年增加10家。

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30年,是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循序渐进并不断深入的过程。实践证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坚持国有经济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必须坚持国有企业的市场化改革方向,推动国有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创新体制,转

变机制,真正成为充满活力的市场主体,而绝不能走西方发达国家全盘私有化的国有企业改革之路。应该说,我们已经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之路,继续沿着这条道路深入推进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国有企业一定能够搞好,国有经济一定能够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

国有企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攻坚战,因此内容标准要求“知道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国有企业改革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从以往的放权让利、政策调整进入到转换机制、制度创新的阶段。大批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推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革,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行了有益探索。如果说十几年来产品市场的发展使国企经济改革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并且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目标的确立,伴随着资本市场的培育和发展而对前面分析过的诸多矛盾的解决,将使我国国企体制转轨发生一个质的进步,从一定角度看,它将意味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的基本确立。

第三篇: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之路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之路

在本学期,我选修了现代企业管理这门课程,在将近半年的时间里,通过老师课堂上的讲解以及课后对这门课程一些资料的查阅的过程,让我对这门课程有了一个更加客观的认识,同时也让我对企业管理这方面有了初步的了解。企业管理,顾名思义,是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组织、计划、指挥、监督和调节等一系列职能的总称。接下来,我将就我国国有企业改革这方面进行论述。

首先谈谈我们平常所说的国有企业的定义吧。国有企业。或称国营事业或国营企业。国际惯例中,国有企业仅指一个国家的中央政府或联邦政府投资或参与控制的企业;而在中国,国有企业还包括由地方政府投资参与控制的企业。政府的意志和利益决定了国有企业的行为。其实,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看,国有企业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都会发挥不同的作用,其在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也不尽相同。

其次谈一谈我国国有企业的现状。众所周知,我国工业基础差,经济不发达,建国初期国有经济只有少量的解放区军工企业和接管部分官僚垄断资本企业,这些企业规模小,资产量少。据不完全统计,1952年我国国有资产总额只有12986亿元。经过建国后40多年来的经济建设,我国的国有经济不断发展壮大,非凡是改革开放以来,国有经济得到高速的发展,国有资产越来越雄厚,到1995年底,我国国有资产已经达到5.7万亿元,其中经营性资产4.5万亿元,非经营性资产1.2万亿元,统计表明,1949年以来,国有资产平均每年递增12.4%,其中1980年以来平均每年递增14.5%,1990年至1995年平均每年递增17.9%.。“大而不强”是我国国有企业的真实写照,从国退民进到国企股份制,国有企业走上了曲折的改革之路。

目前我国国有企业的管理也存在一些普遍的问题。由于多数国有企业采用集权管理方式,决策程序不科学。目前,我国国有企业的管理经营者多由政府直接任命的,采用集权管理方式,国有企业的负责人身兼数职,各种决策集于一身,决策是否科学,是否符合公司经济利益等,一般职员无法监督,这种现状很难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我国国有企业在制度安排上没有很好地给企业的决策者提供一个追求长远利益的稳定预期与重复博弈的规则,使决策者的利益与他所决策的企业的利润没有长远关系,决策者管理努力投入不足。另外,多数国有企业是一种典型的金字塔式的集权管理方式,政治色彩浓厚,不讲规则,企业管理决策采取领导拍板式权威决策。有能力的决策者由于责任意识淡薄而忽视管理,造成个人决策、集体负责这种扭曲的决策行为,直接影响了管理效率。

此外,国有企业管理人员自身的素质存在问题,有些领导政治、业务素质不高,领导、决策能力不强,致使决策不果断,管理松弛,事业心不强,怕担责任;还有一部分国有企业管理人员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不善于使用现代管理手段和方法,不懂得资本经营,尤其不熟悉国外市场,不善于改进营销管理,不关心有关企业经营的法律法规,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束手无策。有的管理者作风不民主,独断专行,盲目决策,造成重大损失,还有些领导班子成员不团结,内耗严重,形不成合力,严重影响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总体而言我国当前的国有企业管理人员整体上距离优秀企业家的水平还有不小的距离,从经营者角色向企业家角色的演进,需要我们继续深化干部选拔、任用制度,要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由技能型向创新型的转变。

除此之外,我国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混乱,企业对人力资本的投入不足,人力资本含量高的管理人员、技术骨干和技工严重流失与冗员过多、人浮于事并存。国有企业的发展状况的好坏受众多因素影响,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企业的劳动者——人力资源,他们是企业发展的重要资源,是企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但在国有企业管理中,人力资源管理还存在很多问题。国企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目前国企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配置不科学,队伍结构比例失调,管理人员富余、一线操作人员紧缺是比较普遍的问题。普通型、技能单一型的人员富余,而从事经营管理、科研开发、技能操作的拔尖人才和一专多能人才不足。不能按需引进,难以按需流动,导致资源适用性差,个人技能得不到充分发挥。近年来国企人才流失比较严重,整体上职工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有老化的趋势,企业净人力资源相对减少。

随着我国国有企业上述问题的出现以及长久以来在中国政治和经济中扮演着复合交集的重要角色,因此也不可避免地经历着或重大或深刻的改革。我将从以下几点来阐述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向。

从管理者自身角度考虑,国有企业面对日益严峻的外部生存发展环境,必须努力提高国企管理者的素质,建设高素质的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一个企业的兴衰,其领导起着关键作用。在某种意义上讲,国有企业经营者是企业的灵魂和核心。主要经营者的管理思想和管理能力直接关系到整个企业的管理风格的形成和管理水平的高低。因此说,建设高素质的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是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进程中的一项紧迫任务性。国有企业面对日益严峻的外部生存发展环境,必须逐步改革国企主要经营者的选拔方式和选拔机制,积极探索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选人用人新机制。使得一大批真正具有经营管理能力和现代企业管理经验、政治素质好的人才走上国企的管理岗位,把国有企业的管理水平提升到新的高度,促进国有企业的快速发展。同时把组织考核推荐和引入市场机制、公开向社会招聘结合起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岗位要求,采取企业内部竞争上岗和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等办法产生国有企业管理者。

在市场方面,国企必须要加快培育企业经营管理者人才市场,建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库。要通过人才市场和人才库的作用和效能的发挥,打破人才部门所有、条块分割,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促进人才合理流动,优化人才资源配置,逐步实现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市场化、社会化、职业化。采取多种形式加强教育培训,全面提高经营管理者素质。

众所周知,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工作还是学习,监督都是最为重要的一部分,是工作顺利进行的保障。因此,对于一个企业来讲,监督同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强和完善国有企业内部管理的监督机制,要发挥党内监督和职工民主监督的作用,加强对企业及经营管理者在资金运作、生产经营、收入分配、用人决策和廉洁自律等重大问题上的监督。通过严格的组织生活,使经营管理者中的共产党员增强党员意识,加强企业党组织的监督,充分发挥企业纪检监察组织的作用。实行以严格预算为基础的企业财务制度,严格执行预算规定;改变目前企业会计人员受制于企业经营人员的状况,通过会计委派、企业结算中心等形式,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客观性;通过委派稽察特派员、财务总监、督察专员等实施监督;制定设备、原材料采购招标制度;充分发挥人大、政协以及新闻媒介对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监督作用。

目前,国企组织管理体制下的考核分配制度、激励措施不完善,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没有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比如身份界限和收入差别就严重制约着技能操作人才的成长和重用;专业技术职务终身制不能有效激励专业技术人才,业

绩和能力考核没有并重;中高级管理人员的考核、薪酬等制度仍在摸索、试行阶段。应当完善考核评价制度,促进人力资源价值的准确定位。考核评价主要包括个人素质、能力、业绩、对企业的贡献等。全面的考核和公正的评价,有利于人力资源价值的自我定位,激发其成就感、责任心和事业心,使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通过制定激励报酬计划,促使企业经营者和员工能够实心实意地为企业工作。完善的人力资源激励机制包括: 薪酬激励。通过调整国企内部收入分配关系和实行特薪制度等措施,加快拔尖专业技术人才、高级技能人才薪酬待遇与市场价位的接轨进程,达到吸引人才、稳定骨干的作用。创造机会和条件保证各类人才能够施展才华,满足他们的成就动机。以科技人才为例,他们都希望在专业上有所建树,对提升专业领域的成就、名誉以及相应的地位比物质利益有更强烈的需求。

我国国有企业面对的是统一、开放、竞争形势瞬息万变的国际市场。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和国际政治关系发展导致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日益多极化、形势日益复杂化。国有企业战略管理创新的对策 在多变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加强战略管理创新,提高抗风险能力、市场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国有企业的必然选择。具体来说,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建立良好的人才选拔机制,选拔、培训适应战略管理新要求的管理者。国有企业管理者必须具备超前意识、长远意识、全局意识和权变意识,这就要求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必须做到:思想敏锐,目光远大,能提早做决策并付诸行动;从维护企业总体利益出发处理好企业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一切都要从实际出发,善于发挥下属的积极性,机动灵活地处理问题。

以上就是我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认识,我从我国有企业存在的问题出发,论述了自己的对改革方向的见解。

第四篇: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改革之路

现代企业管理作业

“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改革之路”

院系: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班级:

学号: 姓名: 94110202班 200704112057 齐绍杰

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改革之路

经过1978年开始的30多年的努力,中国国有企业改革最为困难的阶段已经过去,国有企业微观经济基础再造的任务已经初步实现,绝大部分国有企业已经成为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市场竞争主体,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国有经济继续有力地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全面回顾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认真总结其中的基本经验,对于今后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改革背景

传统国有企业在政府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只是无权、无利、无债的政府的“附属物”。

(一)传统国有企业体制特点

国有企业在管理体制方面,国家对国营企业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在计划管理方面,国家制定 指令性计划决定国营企业 各项经济活动;在投资管理方面,国家对国有企业基本建设的投资权高度集中;在财务管理方面,国家对国营企业实行“统收统支”和“大锅饭”财务收支管理制度;在生产品进入流通方面,国家 对国营企业产品和原材料“统购包销”进行分配和定价的统一管理:在劳动工资管理方面,国家对国营企业用工进行统一分配。

(二)传统国有企业体制弊端

传统国有企业体制的建立的过程是指令性计划经济模式形成的过程。这种经济模式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和微观经济运行的唯一模式。在新中国建立初期对恢复国民经济发挥了其集中体制的积极作用。但是进入正常经济运行后,传统国有企业体制的弊端也就暴露无余。主要表现在:

1.企业不分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国家作为国有企业的出资人不可能直接管理企业,应当由国家授权出资人表对国有企业进行管理。但是在传统的国有企业体制中,国有企业管理主体分散,出资人不到位。没有统一的国有企业出资人代表,过夜企业的管理是“九龙治水”,效率低下,重复建设惊人,国有资产损失严重。

2.国有企业不是市场主体和利益主体,没有积极性

在指令性计划经济模式中,以及在传统的国有企业体制中,国有企业是政府的附属物,是国民经济的生产车间,而不是独立的市场主体,对政府“等、靠、要”政府对国营企业管得过多、过细、过死,导致传统国有企业没有活力,体制运行产生消极后果:一方面资源极大浪费,另一方面产品严重短缺。

3.国有企业员工端“铁饭碗”、持平均主义“大锅饭”,没有积极性

在传统国有企业体制中,企业从领导人员到普通员工的收入与自己的工作效率基本没关系,国有企业收入分配的办法是长期吃“大锅饭”,而且保持了几十年一贯制的低收入。国有企业职高的创造力受到很大压抑,人力资源效益比较低下。

4.统购包销和短缺经济替代了市场和市场竞争,使国有企业无市场竞争了 改革开放前不承认市场竞争,长期的闭关锁国政策与传统国有企业体制相结合,导致国有企业远离市场,缺乏发展动力,没有竞争力。

二.改革历程

(一)探索期(1978-1992)

1978年12月,具有深远意义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决定证实吹响全国国有企业改革这一伟大历史 进程的号角。从1978年到1992年,国有企业改革由浅入深,从点到面,经历了长期的不懈探索。

1.扩权让利阶段(1978-1981)

1978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四川省选择了重庆钢铁公司等6户大方国营工业企业,在全国率先进行“扩大企业自主主权”的试点。试点的主要内容是,逐户核定去也的利润指标,规定当年的增产征收目标,允许企业在年终完成计划以后提留少量的利润作为企业的基金,并允许企业给职工发放少量奖金。1979年1月又将6户增加到100户。

2.经济责任制阶段(1981-1983)

1981年初,山东省等地以首钢为代表的企业在扩大企业自主权的基础上实行了利润包干的经济责任制,从“扩权”到“定责”深化了“企业扩权”之后,全国各地陆续实行一些不同的包干方法。这些包干办法同扩发企业自主权一起,逐渐发展成为工业生产经济责任制的主要内容。

3.两步利改税(调整企业与国家分配关系)阶段(1983-1987)

为了更好地发挥税改在经济活动中的调节作用,进一步理顺国家和企业的关系,1983年开始进行“利税改”的第一步改革,即实行利税并存的制度。1983年2月28日,国务院转批财政部《关于国营企业改革“利改税”办法。具体做法是:国营企业保留原来的工商税,把相当于基数利润的部分改为所得税,烦忧盈利的国营大中型企业,按55%的税率计征所得税,所得税后的利润,一小部分上缴国家,一定三年不变。剩余部分按照国家核定的留利平留给企业。小型国有企业则实行利润按8级超额累进税率缴纳所得税,与企业自负盈亏。1984年9月19日进行了利税改的第二步。

5.承包经营责任制(促进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阶段(1987-1992)

从1987年开始,全国掀起了第一次承包热潮。承包的主要形式有:(1)“双保一挂”,即报上交税利、保批准的改革项目,工资总额与实现利税挂钩;(2)上交利税递增包干;(3)上交丽人基数包干,超收分成;(4)行业投入产出包干等。承包制的基本特征是:包死基数、确保上交、超出多留、歉收自补。

(二).国有企业改革突破期(1992-202_)

1.确立目标:宏观上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和微观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1992-1993)

1992年7月国务院明确了企业转化经营机制的目标,机企业应当适应市场要求,陈伟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商品生产和经营单位,成为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企业法人。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提出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从此,国有企业改革进入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突破期。

2.试点突破:现代企业制度试点阶段(1993-1998)

19936年,各地结合国有企业发展和改革,以理顺企业产权关系为核心,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新的企业组织制度试点。1995年开始,国务院正式确立全国100家企业进行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工作。试点内容主要有:(1)完善企业法人制度;(2)确定试点企业国有资产投资主体地位;(3)确定企业的公司组织形式;(4)建立科学规范的公司内部组织管理机构;(5)改革企业劳动人事工作制度;(6)健全企业财务管理制度。试点实验表明,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有成效的。

3.全面推行:大中型企业“脱困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阶段(1998-202_)

面对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面临的严峻形势,1998年3月新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提出,“用三年左右的时间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摆脱困境进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经过三年的努力,国有资本继续向重点行业、大中型重点企业聚焦,国有经济在石油、石化、电力、电信、冶金、有色金属、铁路、军工等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发展迅速,促进国有经济的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而在机械、电子等一般竞争性领域,非公有制 经济发展较快,国有经济的比重明显下降,所有制结构 出现积极变化。

(三)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期(202_-202_)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202_年党的十六大以后,以出资人为目标的国有企业改革进入深化和完善阶段。此阶段特点是:企业层面完善公司制、股份制,建立一套现代化产权制度;从宏观层面建立一套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从之力层面建立一套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

1.完善股份制和建立现代产权制度阶段(202_-202_)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探索公有制特别是国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大力推进企业的体制、技术和管理创新。除极少数必须由国家独资经营的企业外,积极推行股权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投资主体多远化,重要的企业有国家控股。按照现代企业的制度的要求,国有大中型企业继续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2.国有资产监督委员会建立和全面推行的阶段(202_-202_)

从中央层面来看,在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方面,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要进行一下具体工作:(1)规范中央企业负责人的薪酬标准管理;(2)完善中央企业考评体系;(3)启动中央企业人事制度改革;(4)实行外部懂事占多数的新的董事会制度试点工作和中央企业经营预算制度。

3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结构的形成和不断完善阶段(202_-今)

随着改革的深入,理论界逐渐达成共识: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结构可以考虑分为四个层次,即:一是出资人机构为三级国资委;二是懂事与 董事会及所属的委员会;三是监事及监事会;四是以总经理(CEO)为首的搞管理层。国语企业公司治理结构的目标是在上述四个层面形成既协调又相互制衡、权责利一致的高效领导体制。包括:(1)董事会科学的决策机制;(2)监事会对董事会和高管层、董事会对高管层有效的监督机制;懂事会对高管层合理的激励机制。

三.国有企业改革成果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是一次成功的改革,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公有制经济比重的下降,计划经济下公有制经济占绝对多数的单一所有制结构,迅速转变为市场经济下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与竞争的多元所有制结构。从本质上来讲, 三十年来中国国有企业改革所取得的主要成就就是解决了以上三类市场失灵问题,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国有企业改革推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2.国有企业改革使得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得到更好的发挥, 保证了经济发展的稳定运行。

3.国有企业改革有效增强了中国经济总体的国际竞争力。

1明确并初步学会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

2、刺激了供给增加和买方市场的形成。

3、产品和企业的分化加快,一批有竞争力的优势企业脱颖而出。

4、在剧烈的市场竞争中涌现出一批企业家

不论理论和政策上采取了何种“说法”中国国有企业改革从开始实际上就是“市场导向”的。改革之初,企业对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按什么价格出售无法自主决定,国家计划“管得过多,统得过死”,被当成是企业体制的一大弊端而需要改变,因而要求企业“面对市场组织生产”。企业首先进入的是商品市场,在商品市场中则首先进入的是消费品市场。决非偶然的是,价格改革构成了80年代经济改革的重点,首先得以放开的是大多数消费品价格,尔后通过“双轨制”的调放结合,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又放开了大多数投资品价格。中国国有企业首先经受了商品市场的竞争洗礼,产生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1、明确并初步学会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

2、刺激了供给增加和买方市场的形成。

3、产品和企业的分化加快,一批有竞争力的优势企业脱颖而出。

4、在剧烈的市场竞争中涌现出一批企业家

第五篇:在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

在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工资分配制度改革一直是焦点问题。搞好国有企业的工资分配制度改革,不仅是调动企业职工积极性、促进企业经济效益提高的重要手段,而且也是深化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在要求。

国有企业工资分配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分配制度是现代企业制度运行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工资分配是企业管理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经过20多年的改革,国有企业工资分配制度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随着国有企业体制转换和结构调整进入关键时期,企业分配制度中存在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也充分暴露出来。从工资的形成来看,分配行为不规范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有企业用工开始实行劳动合同制,这种劳动合同制仍只是定性地表示企业与职工之间的劳动关系,而对利益关系基本没有作出定量的规定。这使得目前国有企业工资分配随意性较强,职工往往只能被动接受,劳动者作为劳动力市场主体地位被忽视。甚至还存在着少数非国有企业无视国家法律、法规,恶意克扣、拖欠劳动者工资,或者不执行国家最低工资保障制度的现象。工资形式过于单调,内部分配平均主义仍然严重

在企业内部分配结构中,没有按不同类型、不同的生产经营特点等情况确定不同的工资分配形式。不同职业之间的工资收入差距并没有按改革目标所希望的那样真正拉大,知识、技术、人才的价值还没有得到完全承认,企业内部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报酬区别在结构工资中虽有反映,但反映这种差别的岗位工资只占很小部分。国有企业内部工资变动搞普调,使平均主义分配趋于制度化,奖金津贴搞平均,人人有份,使收入分配与劳动严重脱节。

职工的工资收入构成不合理从职工由企业所得全部收入的构成来看,货币化工资性收入所占比重偏低,各种补贴、医疗费报销、住房等福利性收入要占相当大比重。而福利性收入得到的多少主要由职工在企业的工龄、身体健康状况而定,这使得那些素质低、身体差、年岁高的职工一般不愿意离开企业,而素质较高的年轻人因在一定的时间内与这些福利性收入无缘或得到很少,纷纷跳槽,这就使国有企业职工形成冗员甚多与结构性短缺并存的局面。由于改革没有到位,国有企业之间存在严重的苦乐不均现象

有的企业占有因行业垄断或资产占有丰厚而获得的级差收入。这些级差收入本应上缴国家,由国家统一调配使用,即使留在企业,也只能是归属企业发展基金,即归为国家的再投入,不能用于职工分配。而现在,一些企业钻政策的空子,想方设法向职工分配这种企业得到的级差收入,这使得一些行业的职工工资收人大大高于其他企业。尤其是使一些困难企业的职工望尘莫及。从国有企业看,航空、邮电、铁路、金融、证券、保险、电力等行业的职工,不仅收入水平较高,而且住房、保险等福利待遇优越。同这些垄断性行业相比,制造业、采掘业、批发零售业等行业的职工,则不仅收入水平偏低,而且福利待遇水平也不高。这种悬殊的差异,固然与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效率差别有关,但更多的则是分配机制不同而致。国有企业工资分配制度改革的路径

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中,我们必须突破传统的工资+奖金+津贴分配模式,积极探索新的分配形式和途径,以不断调动和激发企业经营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引入劳动力市场机制,企业工资市场化

所谓工资市场化,就是工资以市场为基础而形成。这是与传统的计划工资相对应的一种工资制度。市场经济的发展决定了企业工资分配必须适应将来社会劳动力市场的供求情况,必须与市场工资水平接轨,计划经济模式下那种企业自我封闭式的工资分配形态将不复存在。所以应尽快在思维方式和分配办法上实现转轨,引入劳动力市场机制,市场决定工资。

国有企业工资制度改革必须引入市场劳动力价格机制,合理拉开收入差距。一方面,建立规范社会劳动力市场,定期公布各类劳动力价格,逐步完善劳动力市场的职能。另一方面,企业对那些市场上对某种人才的需求量大大超过合适人才来源的,应确定高于市场劳动力价格的工资;而那些市场上对某种岗位人员需求少于合适人才转载自安徽人事资料网,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重启国有企业改革之路在哪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