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7号文库
《有效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施及案例》的学习总结
编辑:红尘浅笑 识别码:16-858046 7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1-02 23:16:36 来源:网络

第一篇:《有效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施及案例》的学习总结

《有效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施及案例》的学习总结

在我们的教学中,同样的努力,同样的付出,但老师们的教学效果却不尽相同。究其原因,我认为问题的关键是课堂的教学效率。具体的历史课来说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历史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在学习了《有效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施及案例》后,我有以下体会:

要把课堂教学的立足点放到学生身上,使学生乐于学,自主学,学会学。而真正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真正的以学生为主体,把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放在教学活动的首位。形成师生互动,共同学习的好习惯。为此,教师教师必须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这是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条件。我认为具体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去做:

第一:注重导入设计

上好一堂历史课,导语设计十分重要。古人云:“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历史课,如果有个好的开头,成功地导入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有个先声夺人的力量,将能抓住学生求知的心理,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和谐愉悦的教学气氛,使学生进入学习的最佳心理状态,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讲到《大西洋的三角贸易》时,我这样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现任的美国总统是谁吗?学生回答:“奥巴马”,那么你们知道他到祖先是哪里人吗?有些学生比较困惑。然后我又继续他的祖先来自非洲,那么他们的祖先是怎样到达美洲的呢?又是什么时候到达的呢?学生急于知道答案,自然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主动去探究课堂效果很好。

第二:运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情境。历史学科的特点之一是过去性;同时历史又是具体的,有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人物的语言、思想、特定的心理活动,有遗址、遗物等,可见历史是生动、形象、具体的,其情景性强,但由于教材的简约性,使本来引人入胜的史实大为失色。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去创设情境,相应的情境氛围使学生产生感情共鸣,轻松愉快地接受知识信息。例如在学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我就用了多媒体教学。从中插入了许多一战的图片,增强直观性。形象生动的插图,学生不但感兴趣,而且也容易接受。所以这节课的教学很轻松,学生学的也是不亦乐乎。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综上所述,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从兴趣培养入手,使学生“乐学”、“想学”;要以思维能力培养为主要方法,使学生掌握程序性知识,激发学生“乐学”、“想学”的内在动力;要以自学能力的培养为主要途径,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真正学会学习。只要使学生“乐学”、“想学”、“会学”,就能提高历史教学的实效性,完成历史教学的目标。

202_年我有幸参加了国培初中历史培训,通过这几天的学习,我听了历史专家的讲课,看了他们的案例,从多个角度阐述了初中历史教学应注意的问题,怎样提升教学水平,对我影响很大,也更进一步的明确作为一名历史老师不断成长的目标。

作为一名年轻的初中历史教师,如何才能既快乐又优秀呢?作为历史老师首先要有教学激情,热爱学生。一个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人,如果没有教学激情,就不能满腔热情地从事教育事业。因此,教师就要有一种积极献身的精神,以极大的热情钻研教学艺术,孜孜不倦,精益求精。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只有热爱自己的学生,才能从内心深处迸发出一股强大的力量。爱学生的关键是尊重学生,尊重是爱的前提:以尊重为前提的爱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爱。给学生发言的机会、倾听他们的意见与呼声、给予他们适度的宽容与谅解、体谅理解他们的难处与苦衷、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不说任何伤害他们自尊的话语等等这些都是尊重学生的表现。

其次,在历史课的教学中,应勤学多思,设计并运用适当的能够发挥教师水平的教学方法。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较快较好的掌握所学内容,并养成他们独立观察和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吸引学生,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热情,营造宽松,自由的活动氛围。

最后,老师在管理和教育学生上,方法总比问题多。作为教师,每天一张开眼睛,你就会面临许多问题、许多麻烦、许多要办的事!其实!再多的问题都没有解决问题的办法多!世上没有办不成的事,只有不会办事的人。一个会办事的人,可以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轻松自如地驾驭各种局面,把不可能的事变为可能,最后达到自己的目的。这关键是看你用什么方法、用什么技巧、用什么手段。成功者就是比对手多做一点,并能坚持到底。不要借口,只寻方法,想信能成功的。总之,这样的学习我收获很大。做老师不仅要优秀,而且还要快乐,就要以教学工作为乐趣,把教书当作艺术,上课尽量上得生动些、新颖些,再生动些、再新颖些,让老师和学生有着朋友般的关系;就要不断加强自身学习提高业务水平,有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让历史课生动起来,努力实现历史学科的高效课堂,更好的提高历史教学成绩。我想我会将所学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的!

努力提高综合素质,上好每一节历史课

素质是人的思想、学识、情操、性格等因素的综合。在综合素质的修养方面,历史教师应该做到三个方面:

一是具备高度的责任心与道德修养水平。常言道:艺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的举止言行无时不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低素质的教师无法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就道德素质而言,教师应做到人为本、德为先,以自己高尚的品质、良好的修养与人格去感化、影响所教育的对象,做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从而达到理想的教育目的。

二是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知识群。只有掌握丰富知识的教师才能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研究问题,通过请领导讲座、专家报告、问题分析研讨、参观学习、典型引路等办法从理论到实践去增加知识并建立终身学习体系,使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

三是具备良好的情操和性格品质。课堂教学是我们与学生接触的主要时段、主要地点,一个教师表现出的综合素质,总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学识的掌握和良好性格的养成。如如何对待学生的不同意见、不同看法,能集中反映一个教师的综合素质水平。如果教师宽容,理解和引导学生,就等于给了学生一定的思想空间,给了他们足够长的助跑距离,使他们能够展翅高飞,有所作为。反之,则压抑和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学到的只是专制与非理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应时刻牢记自己所肩负的责任,努力提高综合素质。

第二篇:实施有效历史课堂教学的策略

在课改的浪潮下,要提高学生成绩,提升学生的能力就要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有效课堂教学是指教师遵循教育、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站在生命层次的高度,运用动态生成的观点、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教育思想,在一定的教学时间内高效果、高效益、高效率地完成教学目标,使能力获得更大的发展。有效课堂教学是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它是从尊重学生的需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出发,建基于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相统一的双赢教学,从学生的成长过程来说是潜能的开发、精神的唤醒、内心的敞亮、独特性的彰显与主体性的弘扬;从师生共同活动的角度来说,是经验的共享、智慧的生成、视界的融合与灵魂的感召。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要保证课堂教学切实有效,其关键在于实施好以下策略:

策略之一:准确定位目标,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设置确当的教学目标并始终明了这一目标对于整个教学的统帅作用,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新课标确定的“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反映了国家和社会对课程的价值追求,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既重视能力的训练,也有对史学方法的了解和运用,更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体验与培养。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在授业解惑的同时,充分利用历史知识的文化价值、社会价值以及教育价值,积极探索史学知识与人文教育的最佳结合点,以促进学生智能的充分发展。因此,教学目标的制定,要根据具体的学情班情,要依据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确定的目标应当做到:(1)科学性,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必须是准确的,教学内容要从课本出发,使课本知识具体化,对不同的学生作不同层次的科学的弹性引申。(2)量力性,比如高一教学目标的制定应落实在以学生最近发展区为宜,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和学情来把握教学的难度、深度、广度和节奏,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实际认知水平和兴趣特长,从引知激趣入手,多采用辩论讨论、情境探究的手段,逐步引导启迪思维,指导方法,培养能力。(3)程序性,教学程序的安排应该合理、科学,体现教学内容螺旋式上升的规律,由低到高、由易到难、由分到合。(4)全面性,既要确定基础素质的群体培养目标,又要确定具有不同爱好特长的个体培养目标;既要有知识教学目标,又要有能力培养、方法指导目标及心理品德培养目标。使学生所获得的不仅仅是历史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达到认知与情感、知识与能力、主动精神与社会责任的和谐统一。例如,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的教学,教参上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为:将近现代史置于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大背景下,使学生认识到:它的发生是必然的,同时它的特点也是时代造就的,从而使学生受到唯物史观教育。在教学实践中,我有意识地把知识与能力目标具体化,同时还增设了提高素质的目标,引导学生从熟知的生活情境入手,变“灌输式”为“体验式”,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如服装设计师、美食家、建筑师、旅行家、风俗顾问等,进行体验,要求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说出她们对衣、食、住、行演变的感悟,进而师生展开“你怎么看时尚?中学生应该怎样着装?” “202_年服装流行趋势发布”等。这种活动,没有任何的说教,但所有教育的目标,都在情感体验的过程中得到有效的落实与升华。

策略之二:精当清晰讲授,提升认知的深刻性

历史课终归要讲授,无论教学如何改革,“讲授”仍然会作为“有效教学”的一条有意义的教学方式。课程改革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似乎不那么强调教师的“讲授”,这是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的一大误区。把“少讲”或“不讲”作为平时教学的一个原则,往往变着法子追求课堂教学感官上的活跃生动,教师当讲的没讲,教材该挖掘的没有挖掘,致使教学缺少了深度和厚重。实践告诉我们:新课程的实施,教材难度、深度加大,单靠授课技巧和直观性的教学情境是不能上出高质量的历史课。课堂教学中,只有学生的活动,而没有教师激情奔放的表述,鞭辟入里的分析,学生往往只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很难有“理性认识”的飞跃;只让学生畅抒己见而没有老师纵横捭阖的概括,恰到好处的点拨,不可能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只让学生想象体验而没有老师富有开启智慧的思想、方法的灌输和引导,很难培养出具有创新品格的人才;只让学生自主感悟而没有教师缜密的思维和亮丽的思想以及洗炼的语言在课堂上的闪光,学生的心灵世界就缺少了一缕明媚的阳光。因此,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讲”,而且要有的放矢地讲、饶有兴趣地讲、富有智慧地讲、充满激情地讲,不仅要讲基础知识、基本理论,还要讲价值取向;不仅要讲解题思路、学习方法,还要坚持信念的引领。要讲得学生沉浸其里,陶醉其中,从而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诱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学生的知识、能力、智力、情操、品格就会在老师春风化雨般的语言中潜滋暗长。例如,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

(一)《罗马人的法律》的教学,教材中原法律条文引用极少,时空跨度大,语言表述抽象理性,对高中生而言,比较陌生,尤其是现实生活中学生对法律概念的认识不足,较少接触法律活动,缺少法律实践的经历,对“法律对于社会生活的维系作用”的理解更加困难。所以我采用四个案例举案说法,来增强学生思维的密度。通过适度的讲解,不仅使学生对本节法律知识从不理解到理解,认识罗马法的历史意义和法律、法制在现实政治生活中的价值;而且通过对罗马法学习的点拨,学生们觉得其中有许多精神值得我们继承和发展。如学生甲认为:我一直觉得我遵纪守法,法律离我很远,但通过今天的学习,我觉得学习、掌握法律知识非常重要,连古人都知道“对法的不知是不可原谅的”,何况我们?我也觉得我们应该更好地去普及法律知识,你看古人把法律条文刻在铜表上让大家熟记,我们现在也应该把一些常用的法律条文贴出来让大家熟悉。学生乙认为:无论如何,罗马法是奴隶制文明的产物,我们现在是社会主义国家,在制定法律时更能体现法律的平等精神。学生丙认为:保护私有财产不应该成为罗马法不平等的体现,在第四次修宪中,我们也提出了“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这一条与尊重和保护人权的条款一起,体现了我国的物质文明与政治文明的巨大进步,也必将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学生丁认为:由于时代的局限,罗马法中对奴隶,对妇女,对儿童都有很多不平等的地方,我们现在虽然在法律上对妇女、儿童有保护,但在实际生活中,她们还是弱势人群,如何更好地保障她们的合法利益,法律的实际执行就显得尤为重要。

策略之三:整合创新教材,注重知识的鲜活化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基本依据,是连接老师和学生、课内与课外、知识与方法、能力与发展的纽带,只有对教材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解读,创造性开发与创造性使用才能从容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

首先,整合创新教材,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把握好教学内容的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教师要仔细研究课程标准中以学生为行为主体表达的“内容目标”,是如何从过程性和结果性两种意义上表达、呈现具体的学习目标的;并借助课程标准中以教师为行为主体的“提示与建议”,把握有关内容教学的侧重、难易、详略的要求,恰当处理好教材上看似比较多的教学内容。只有准确把握教材的知识点和重难点,教学才能对症下药突显亮点,才能在体现教材意图的基础上实现对教材的超越。其次,整合创新教材,要根据教学需要宏观上理清思路,细节上学会推敲。人民版教材以专题为学习单元,在结构上采用“模块→学习专题→课”的形式编写,在时空上,则按照“中国(古代、近代、现代史)世界(古代、近代、现代史)”顺序编写。以必修(一)模块为例,教材依据《课程标准》,将本模块的内容编为九个专题,如果我们教条、机械地完全按照教材的顺序进行教学,那么这种从古代到近代、现代时序上的双重编排(即中国古代→近代→现代史,再回到世界古代→近代→现代史),不仅不利于中外历史的横向比较,体现不出《课程标准》所提倡的“认识历史发展中全局与局部的关系”和“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的理念,体现不出中国在世界史中地位,而且还容易使学生造成厌烦情绪,从而影响教学效果。对此,我们可以适当打破教材的叙述顺序,将各专题的先后顺序作适当的调整,重构“古代(中国史和世界史)近代、现代(世界史和中国史)”的时序,大致将同时期的世界和中国的历史放在一起。调整后的顺序如专题一→专题六→专题七→专题二→专题三→专题八→专题四→专题九→专题五。同样,对一些理论性较强的、学生不好理解的概念可做补充,如必修(二)“近代中华民族工业的兴起”中“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一目,可补充“自然经济解体”的含义: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目结合的经济结构受外来商品的冲击逐步分离;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导致农产品日益商品化,自给自足的的状态被打破。这样就有助于学生理解“经济结构的变动”。另外,对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可通过一些轶闻趣事来增加历史的可触摸感、真实感,使历史人物有更多的亲切感和人格的丰满。例如在1927年,梁启超被美国医生误切了一个好肾,为了便于西医在中国的推广,为了维护西医在中国的声誉,梁启超谢绝了他的学生徐志摩对美国医生起诉的提议,不要赔偿,不要道歉,一个人默默地承担着痛苦,1929年梁先生与世长辞。这件事足以使学生对梁启超油然而生敬意,足以让他从逝去的历史中复活。

再次,整合创新教材,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寻找理论和实际的结合点,寻找历史和现实的交叉点及中外历史的比较点。选择的点应是学生熟悉的、贴近我们生活实际的、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等重大社会实际内容,有目的、有重点的对其进行分析说明做到有的放矢。如我在讲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

(一)《民主政治的摇篮-古代希腊》的教学时,考虑到古代的希腊雅典在时空上离我们的学生都太遥远了,如何才能将遥远的古希腊变成学生触手可及的“现实” 呢?我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事件入手。奥运会不仅是世界关注的焦点,也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中国奥运健儿的拼搏精神,中国的国旗国歌一次次的升起响起,他们还记忆犹新。我就以雅典奥运会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入”希腊雅典,然后,通过教学地图使学生对希腊雅典的地理位置有个初步的了解,如:希腊雅典是个欧洲的国家,位于欧洲南部的地中海,具有沟通欧亚非的区位优势;接着,引导学生看希腊雅典的地形地貌,如:希腊雅典多山,海岸曲折,然后设计问题:如果你生活在古代希腊,你会选择哪种谋生之道A:手工业 B:商业 C:农业,在教学过程中绝大多数的学生都选了商业。随之,我再让学生回忆中国的地貌特征,又设了:根据中国的地貌特征你认为我们的祖先最有利于从事于A:手工业 B:商业 C:农业,学生也会选预设的C。在这个时候要注意对学生的点拨,继续设疑问:在以农业经济为主的活动下,中国古代先民选择了何种政治制度?学生稍加思索会答出:“君主专制”,然后老师再引导学生讨论为何中国的先民会选择君主专制呢?讨论后得出:因农业需要灌溉,而灌溉需要集中人力物力兴修水利,权利比较集中有利于从事这项事业。而希腊呢?商业活动是希腊的首选,商品需要自由流通,商人的流动性大,他们需要自由的环境,于是希腊先民选择了民主制度。让学生们明白,一种政治制度的选择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为了把学生引导到希腊政治制度的条件上,我设计了这样一种情境“同学们,你们现在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吗?为何享有或者不享有?”此时学生会联想到初三学过的我国宪法中规定公民享有政治权利的条件,这样从学生熟悉的与己有关的政治问题入手,说明古今政治制度都是有条件限制的,学生才能更好的明白:古代希腊民主制度是古希腊人在自然、历史、政治、经济等具体条件制约下的一种选择。可以说,这种问题贴进生活,学生感兴趣,自然会认真思考,积极参与。既使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得到发展,也使学生对现实社会更加关注,增加了社会责任感。

总之,要用现代视角追逐历史的前沿知识,用开放的教学内容来突出知识的前瞻性;要把准学生的思想动态,联系时代热点,贴近学生生活,高效推进课堂教学的动态展开。

策略之四:化教学方法,促进学习能力创新化

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相互配合默契并行之有效的行为方式,它对形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具有特殊的作用。优化教学方法应真正体现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提供条件,促进课堂多维信息的有效交流。优化教学方法必须做到:(1)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进度和教学时间选择教学方法,比如考虑所选的方法是否适宜于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材内容,是否有时间应用等。(2)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因材施教,围绕学法选择教法。(3)要根据教师特长与教学风格扬长避短地选用各种教法。(4)要根据现有的教学条件选择教学方法。如考虑到教学设施、教学媒体的现状等。一般说来,在记忆性历史课堂教学中,只要求达到识记、了解层面的知识(基本的史学原理、观点、历史概念),教师可选用讲授法、谈话法等。但要尽量避免“有教无学”的教学弊端;在思维性的历史课堂教学中要求达到理解、领会层面的内容,教师可采用讨论法、探究法和启发法等,但也要防止“学大于教”的弊端,因为长期处于这种状况下,学生容易疲惫,对学习会产生厌倦心理。应该说,教学方法各具特色,每种教法都有助于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都具有特定的适用条件,但也都存在内在的局限性。如选用辩论法。对一些思辩性较强,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能会有不同的结论,或者史学界仍存在一定分歧的历史问题:海峡两岸最终能走向统一吗?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国观念是否深入民心? 拿破仑是英雄还是恶魔? 东欧剧变是坏事还是好事?等要求学生展开辩论,辩论时可采用个人辩论,小组辩论和大组辩论的方式进行。通过辩论一方面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使学生在观察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加以思考,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开阔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开放意识,促进学生思想成熟,进而促使学生养成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实事求是的科学方法和态度;另一方面,又培养了学生学会聆听,学会赞赏,学会相互接纳,学会分享互助。选用辩论法则要求学生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强烈的竟争意识和思辩技巧,要求老师能给学生思维的深入以及时而恰当的引导和指导,努力克服费时费力等缺点,否则教学效果就会受到影响。

策略之五:巧用教学机智,把握动态生成

有效与智慧共存,有效的课堂会时时闪现智慧,智慧的课堂也会处处彰显有效。叶澜教授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课堂教学是富于变化的,任凭事先如何周密设计,教师总会碰到许多新的“非预期性”的教学问题。如何解决?某种意义上,可以用“靠教学机智”来回答。一个富有教学机智的教师在面对难以预料的偶发性事件时,总能在瞬间机敏地作出判断,灵活巧妙地实施临场应变,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不仅解决了从学生那儿涌现出来的生成性问题,而且推进教学过程在具体情境中的动态生成,使教学过程真正呈现出动态生成的创生性质。如我在讲授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

(三)《顺乎世界之潮流》的教学时,很多学生都笑谭嗣同很傻,他们认为“这是毫无意义的束手待毙,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针对学生们的这一想法,我及时改变教学计划,就此以“从谭嗣同之死想到的„„”为题展开讨论、辩论,结果有不少同学改变了原先的看法,不仅认识到谭嗣同并非不热爱生命,而是更高意义上追求着生命,他将自己的生命融入到国家、民族的生命中,其人格得到了提升,而且还意识到谭嗣同身上有许多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如:为真理而献身精神,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救国救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变法图强的改革精神;敢作敢当,敢与邪恶(落后)势力作斗争的精神„„当学生有了这样的认识时,学生的情感与精神都已得到了升华。是的,在课堂上,我们随时会遭遇被学生问倒或有学生“抢话”的突发情况,怎么办呢?是来个“高挂免战牌”,还是来个“回避肃静”?我想最好的作法是:不要制止学生的抢话,而要利用抢话的内容实施教学的二度设计,给学生发表见解的机会,使抢话内容成为发现规律的新起点,既生成了精彩又张扬了学生个性,同时还达到润物细无声之效,岂不是一个高效的“不曾预约的精彩”!

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途径很多,关键是要注重如上几点,并使之保持合理的张力,有机融合、相辅相成。这样“心灵与智慧共舞”的高效课堂教学也就落实到了实处。

实施有效历史课堂教学的策略

第三篇:历史有效课堂教学(本站推荐)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是提高学生学习有中国历史兴趣的重要阵地,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教师在课堂上如何教,学生在课堂上怎样学,一直是研究者探讨的重要问题。近年来,中学课堂教学经过了改革和总结,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目前还存在不少的问题,我就这些问题作简单的分析探讨,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以求教于同行者。

一、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影响和阻碍中学课堂教学质量提高的主要问题有:

1、填鸭式。有些教师上课时滔滔不绝,黑板写得满满的,学生不停地记笔记。这种满堂灌、填鸭式的教法带来很多弊病。教师讲得过多,他所能提供给学生独立掌握知识、主动训练能力的机会就越少,学生常处于被动位置,没有时间及时思考、消化、吸收,所学知识当然没法巩固。再有,讲得过多,重点不突出,学生掌握不了要领,课堂气氛也沉闷,学生客易产生疲劳。

2、陈旧式。有些教师上课停留在原始的教学状态中,没有多媒体,没有幻灯片,没有电脑等现代化的手段来辅助教学,从始至终都只靠教师讲述,根本提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3、应试式。学生参加中考只有笔试,不考核学生的能力。为了适应学生答卷的要求,很多教师不注重训练,学生满脑子装的全是知识点和条条框框,语言能力很差。

4、厌教式。有些教师不能透彻地掌握教材,处理课文缺少灵活性,教学方法呆板,又不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和更新知识,长年累月地重复这种教学,感到厌烦。另外,有些教师教学任务重,还有中考压力,一天忙于教学等事务之中,时间一长,也容易产生厌烦情绪。

5、厌学式。学生学习死记硬背,加上作业过多,越学越吃力,就会在心理上产生害怕、厌恶甚至抵触的情绪。

我认为本次培训要解决的重点就是:了解网络课程培训的详细内容,为今后的教学工作确定了总的工作目标和方针。为今后的课堂教学,尤其是山区孩子的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把握好每个年级的重点,处理好每个阶段的目标要求。并且为目标而努力付出,为山区的教育贡献出自己的全部力量,为缩小教育的地区差异做出贡献。

通过网络课程的培训,我们的预期目标还是对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了解和掌握。我所提出的这些问题希望能够在培训中找到更具体有效的解决方案。

第四篇:有效课堂教学案例描述(定稿)

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就是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让学生获得较多的语文基础知识,听、说、读、写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与发展,学习态度和习惯得以养成。这种“有限的教学时间”,涉及到一节课、一个学期、一个学年、一个年段,乃至整个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在各个不同的教学时间里,语文学习的目标、内容与侧重点,应该体现出不同的要求。

案例一:给点阳光就灿烂

《鸟的天堂》是巴金先生的写景名篇。怎样教才能让学生学得更好、更有效?钻研课文后,我觉得采取淡化教师讲解,采取读中理解、读中悟情、读中向往的教法可能会更好些。当然,这种教法是否得法,要看学生能否达成语言知识的积累及表达借鉴水平的提高这一目标,这也是教材编写者的意图。

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老师指定学生背诵某几个段落,总有相当一些人最后完不成任务,可有的又是“吃饱”了没事做。分析反思,发现是一刀切导致的结果。这次背书老师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低限由学生自由选择背诵一个段落,能力强的,上不封顶,尽情发挥。方法一变,结果就变——全班学生个个完成了任务,绝大多数是超额完成了任务。

此法扩展至以后的教学中,慢慢养成习惯。自习课上,学生不用老师安排便会主动选取课文段落来背诵,有的除了背诵课文,还选出课外读物上的美文背诵。老师继续引导,在班上组织背诵经验交流会,推介学法和经验,不知不觉中,同学们的语文水平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相信他们的学习潜力,不搞步调一致,把差异当作资源来开发,不同程度的进步更是一种教学规律,只要坚持播洒教育的阳光,必能开出灿烂的花朵。

案例二: 复述——简简单单教语文

小学语文教材是一部小型百科全书,其中的内容涉及古今中外,文史哲,人情人生等。其中相当篇幅讲的是故事,如《尊严》、《平分生命》、《牛郎织女》、《我的战友邱少云》等。

怎样教学这类课文?我的做法是遵循儿童的认识规律,尊重编者意图,采用复述的方法进行教学。首先指导学生理清课文脉络,分段分层,编写简要提纲,尽量利用文中的重点词或是中心句概括出小标题,让学生把书读薄。然后在脑子里绘制一张“行动线路图”,接着按“图”索骥,通过阅读记忆,添加思想认识,联系生活经验,对课文进行加工,进行再创造,让故事梗概,让精美语段留在心中,初步完成语言知识的积累,初步理解课文,最后在小组中复述课文。教学要保证每一位学生都有复述机会,都有展现自己劳动成果和分享别人劳动成果的机会,末了可以各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在班上展示交流,教师相机作出点评,给予褒扬。

复述教法是建立在教材浅显易懂,故事情节生动感人基础上的。教师要充分地相信学生,让学生和老师一样充分地研读教材,认真地思考,让文本激活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参与到学习创造中来,生生互动,师生交流,做到阅读能力和口语表达双培养,在简单的不简单中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

案例三:师生角色换位

《索溪峪的野》(人教版第十二册)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我大胆创新教法,让学生当老师,老师做学生,师生进行角色换位。

课文讲了山野、水野、动物野、人野四个部分。正好我们班有四个大组,我让一组准备“山野”部分;二组准备“水野”部分……每个大组承担相应的教学任务。老师对备课提出了一些具体要求,指明大致的教学方向。

因为要当“老师”了,在备课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都得到了极大的发挥,查阅工具书、在课本上进行圈点画写、将要提出的问题一一作了眉批记录„„

讲课采用自由式,谁想讲谁就上来讲。因为有准备,有话要说,学生很踊跃。小老师提问学生,学生一样考问他(她),遇到“师生”解决不了的疑难,再由当学生的老师随时支招。也许是由于同龄人更易交流或是“教师”权威淡化的缘故,课堂气氛比老师平时上课还要理想。“我不同意你的说法”、“我要补充”、“请大家消化一下”……辩驳、反问、等待、模仿老师平时讲课风格和自我创新等都能在小先生授课中得以体现,学生似乎是在一种游戏中完成了学习任务。

叶圣陶先生讲,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中的“无定法”为教师的教学探索创新预留了很大的空间。讲台是神圣的,也是神秘的,让学生走到前台来,扮演教师的角色,新颖、新奇、激动都在学生心里出现和体验。为了不让自己在学生面前出丑,自然要好好准备,学生一改往日被动听课,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在这种情感态度的支配下,教学获得的效果当然会更加有效些。

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实际也是一个投入和产出的问题,追求低耗高效,获取效益的最大化和最优化是每个教师的工作目标。应该说,任何一位一线教师都在自己的工作实践中探索过这个问题,产生了很多“教学有效性”的成功经验,丰富了教育专门家的理论构想,我的以上几则案例也算是一点证明。

案例四:知识迁移

知识的迁移是教师常用的导入方式。一位语文教师在上《长征》时,让学生回忆学过的课文《飞夺卢定桥》、《金色的鱼钩》、《倔强的小红军》,说说红军是如何克服困难的,你最敬佩红军什么?这时学生已产生了兴奋的情绪。老师话锋一转,揭示课题。

找到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的联系点,就为新知识与旧知识挂起钩来,从而植入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中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以旧知引新知”向来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课程内容的一种策略。通过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提示、复习、导引、促进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联系,使原有知识得到改造和发展,获取新的意义。通过以上两个案例,我们的老师在运用“以旧知引新知”的策略时,已经超越了原来“复习”的意义,成为教会学生学习、学会新知识的一种重要方法。

第五篇:学习有效课堂教学实施策略心得体会

学习有效课堂教学实施策略心得体会

202_年4月17-19日,我校举办教学开放周活动。此次教学活动围绕“探索课堂有效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主题,以教学观摩的形式,由各教研组推荐一位老师进行授课,其他老师听课后,进行了深入探讨。其后,学校安排了黄佑江老师对全校的老师进行了《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与策略》的培训后,,深有感触。再结合教学开发周我们理综组所听的侯雪艳老师所授的课,听课后有以下体会:

一、通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学习和培训,我明白了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深化课堂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才是有效课堂教学的核心,“知识与技能”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基础,只有“过程与方法”才是作为我们老师需要:

二、在教学中,从教师的角度来讲,教学的有效性依赖于教师有效的“教”,并克服无效的“教”。“有效的教”指的是促进学生“学”的“教”,有效性指通过课堂教学学生所获得的发展。

三、重视课前有效预习:

做好课前预习,既是顺利地进行课堂教学的准备,又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但是,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未必就让学生喜欢预习;积极参与预习,更不等于有效的预习,为了提高他们的预习效果,必须做到:一要教给他们预习的方法;二要有针对性的设计适合于不同层次学生的预习项目;三要重视预习的课堂检查。

四、从这次活动中,我深深感受到,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切实作到有效两个字应该至少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认真研究教材。吃透教材是教师进行有效课堂教学的立足点。除了教学的重点,难点的把握,教师还应该考虑到教材的重组与延伸

2、仔细推敲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发现相同的教学内容往往有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班级学生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3、有针对性的设计课堂实验。学生吸收知识第一印象往往十分重要,而教师在课堂上设计的各种实验活动情况往往往直接影响着学生课堂练习的可操作性与实验效果,从而使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

4、制造宽松融洽的课堂氛围,良好的心态更加有利于学生投入的学习,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达到有效教学。提高学习的效率。

5、真正的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自己不能做到以身作则,对学生的爱心不够,与学生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不要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6、教师要讲究对学生评价的方法,课堂上要多鼓励,及时鼓励,肯定评价要多于否定评价。评价要中肯,要切合实际。

7、对学生的期望值不要太高。

因此,我认为教师只有恰当运用教学策略,才能进步教学的有效性。总之,课堂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过程,应营造一个宽松和谐、兴趣盎然的学习氛围。教与学必须有一个和谐课堂步骤,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步骤来实施素质教育,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达到有效教学,使学生愿学。这样不但能对全体学生的认知系统迅速唤醒,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有效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施及案例》的学习总结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