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7号文库
优化教育管理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编辑:梦里花落 识别码:16-668317 7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9-01 02:54:07 来源:网络

第一篇:优化教育管理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优化教育管理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而人才的培养主要是通过教学 ,也就是通过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来实现的。在新世纪里 ,面对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经济浪潮一浪高过一浪的新形势,如何准确地把握住高等学校教学内容优化的障碍以及怎样采取措施优化高校的教学内容,是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学校以深化常规管理为主题,坚持“三个优化”,“三个确保”即加强常规管理,加强队伍建设,加强教育教学科研,开创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和内部管理崭新的局面。最近学校的校长外出考察、学习,带回来了很多名校的教学管理和教学理念,也分析了现在教学形势,我感触很深,结合学校的自身情况,现在我就对学校今后的发展谈谈我的想法。

(一)以人为本,完善制度,提升管理水平

1、强化制度管理,加强师德建设。以“务实平易、开拓创新、公正垂范”的班子工作作风为目标,抓班子队伍建设,促进班子成员在岗位上磨砺和成长;以“培养能力、增强实力、开发潜力”为目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完成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提供保障。

2、坚持依法以德治校,构建和谐教育。挖掘现有教育资源的潜力,切实加强学校与家庭、社会的联系,建立有效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把家长、社会等各方面的有利因素最大可能地整合为有益的教育力量,推进学校和谐发展。

3、加强学校内部管理,健全制度。学校实行全封闭、全天后管理,不让校外的环境影响到学生。班主任,年级主任全面管理学生,政教处对学生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监督、检查,出现问题及时处理。其它部门也全面注意学生的全面教育、管理。

4、要重视“做人”教育。学校要强化“做人”教育,要把“做事”和“做人”教育结合起来,要重视和加强人文教育,重视德行的培养。

5、进一步加强学校安全工作。认真研究学校安全管理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探讨新时期学校安全管理工作的新方法、新措施,严格实行学校安全工作责

任制和事故责任追究制,加强监督检查,进一步优化育人环境。

(二)聚焦课堂,深化教研,增强教学活力

1、成立理论学习指导小组,加强理论学习,每位教师要努力树立三种思想:育人为本的思想、现代化教育思想、终身学习的思想,进一步形成“严谨、善导、求实、创新”的教风和“勤奋、博览、多思、贯通”的学风。

2、继续抓好新课程“五个一”教学研究要求,以教案检查为抓手,组织各教研组、年段学科备课组每两周进行一次教学常规检查,促进教师在挖掘教材的基础上,把“备、讲、批、辅、评”各个环节有机结合起来,提升学科教学效益。

3、以校本教研为抓手,加强教研组、备课组建设,完善教研组活动制度,坚持每周科组学习,科组备课,借助网络教研平台,继续开展以课例研究为主的校本教研的行为研究。

4、积极开展课题研究活动、贯彻落实“科研兴校”方略。每个教研组积极申报一个课题,遵循“以教育改革为中心,以解决问题为目的,以课题研究为形式”的指导思想,切实开展有针对性的课题研究,促进自身的科研水平,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5、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实验,加大教师评价制度改革。改革考试制度,我校进一两年实行了诚信考场制度,把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诚信与价值观有机整合起来,注重考查考查学生的学习过程、问题能力、实践和运用能力,鼓励学生创新,关注人文内涵,全面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从一个侧面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

6、加强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与实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校本课程建设的同时,以校本课程的内容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载体,以综合主题或综合项目的形式将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四者融合在一起实施,使四大领域的内容彼此渗透,达到理想的整合状态。

7、学生知识检测到位。结合具体学科教学和学生学习发展情况,分阶段、分层次进行有针对性的知识与技能检测,对检测结果详细分析,为调整教学策略提供有力依据,同时也为学生制定学习计划指明了目标和努力的方向。

(三)树立“六种态度”,形成“五勤”良好风气

1、完善激励机度和教学评价机制,激发教师内在驱动力,树立“七种态度”

(心中有学生、全身心投入、教学即教研、交流与合作、开发运用课程资源、运用信息技术的态度),形成“五勤”(勤听、勤思、勤写、勤说、勤评)的良好风气,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高教师教学技能与素养。

2、开展“爱心列车”活动,强化学生合作意识

教育不能没有爱,爱心的产生和形成,离不开教师的培育和垂范,老师们身体力行,无疑是学生们最好的榜样,用爱心滋润,才会在师生之间架起一座心灵沟通的桥梁,让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定期召开领导组、科任老师和家长、学生座谈会,学习、宣传改革方案,取得多方支持,共同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全体教师应做到“眼中无差生,班内尽良才,关注每一位学生,实行一对一的结对帮扶活动。对那些暂时落后的学生,时时捕捉他们的闪光点,热情鼓励,在学习和生活上给予关心和帮助。

3、定期开展有价值的、深层次的专题讨论

在每个星期的科组学习中,要求教师要有备而来,从教师提供的问题中筛选出急需解决的问题进行讨论,每位教师要畅所欲言,提出各自的意见和看法,在这样有效的讨论中,每个教师都从中获得单独学习所得不到的东西。在这个过程中很多老师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有价值的新见解,推动了课改实验的深入开展。

4、开展“1+1”帮教活动,发挥专业引领作用

即每位骨干教师自行带动一位新教师,结成帮教对子,从理论学习、备课、听课、研课、课后反思等教学过程全程指导与跟踪、评估,引导教师充分发挥课堂主阵地的作用,面向全体学生,承认并关注差异性,因材施教,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

5、开展学法指导,提高学习效率

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方法指导,引导学生不断改进学习方式和方法,提学生的学习效率。一是每月召开一次阶段性总结,分析学习中的优点与不足,并有针对性地加强思想教育和学法指导;二是期中、期末分别召开学生分类座谈会,加强师生思想交流与沟通,密切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我们将继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把教育科研当作涵养自身素质,厚实学校

底蕴的有效路径,在新学期的朝晖中,继续以新的理念、新的方式、新的姿态投入到教育教学中去,相信民族中学在教育局领导下,民中老师的辛勤劳动,在09年的高考中会结出丰收的果实。

第二篇: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工作汇报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工作汇报

2021年以来,**县聚焦重点难点热点问题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系统化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等各项改革,不断促进教育工作提质增效,为**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一、实施县管校聘改革,优化教师资源均衡配置。

一是健全机制推改革。制定印发《**县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改革实施方案(试行)》等5个配套文件,成立以县长为组长的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及**县教师管理中心,统筹教育、编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财政等部门,确保“县管校聘”工作分步实施,有序推进。二是宣传引导聚合力。县教体部门通过学校行政班子会、教职工大会、民意调查等方式,把实施“县管校聘”改革的意义在全县教体系统广泛宣传、深入解读,增强学校、教师对改革的认同感,让全体干部职工对“县管校聘”改革工作的政策知晓率达100%,形成推进改革的广泛而坚实的思想基础。三是优胜劣汰抓竞聘。建立“总量控制、动态管理”的教师编制和岗位核定机制,核定全县义务教育阶段编制总量3404个和教师岗位总量3572个,实行总量控制,结合师生比、班师比、教职工情况等统筹核定各学校教职工编制数和岗位数,各学校根据实际设置聘用岗位,通过学校直聘、校内竞聘、乡镇内跨校竞聘、县内跨校竞聘程序,做到“全员参聘,优胜劣汰”。目前,全县3550名教职工参加竞聘,2021年共流动教职工170人,其中乡镇内跨校交流136人,跨乡镇交流34人,落聘2人由县级统筹,对连续两年考核不合格的教师,可以按照相关规定解聘,实现教师岗位动态管理。

二、实施校长职级制改革,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制定印发《**县教育体育局等四部门关于印发基础教育学校校长职级制改革工作实施方案》,成立县基础教育学校校长职级制改革领导小组,组建县基础教育学校校长职级评审委员会及职级申诉委员会,夯实全县基础教育学校校长职级制改革的组织基础。二是加大考核力度。转变申报方法和评审方法,采取申报人员申报时不再分级,评审时统一量化标准,按分数从高到低按各职级比例确定岗位,并出台相应考核细则,加大对校长履职尽责和责任担当考核力度,做到能力与职级相匹配。三是加强选拔激励。健全完善“三培养一推选”机制,把能干事、真干事、敢担当、善担当的副校(园)长27人选拔到校(园)长岗位,并建立校长职级奖励制度,一级校长至五级校长分别实行差别化职级奖励,所需经费列入州县级财政预算,有效激发校长的工作积极性。2022年春季学期,全县申报校长职级307人,最终认定校园长职级资格198人,任免校(园)长58人。

三、实施高中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与**教育集团签订《合作办学协议》,利用**教育集团优质的教育资源,通过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课程涉及优化、教研共建、教师培养等,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一是创新管理推发展。教育集团派遣4人团队驻**一中,并建立“校长室—处室/年级组—班主任/教研组备课组”的分级管理机制和反馈调节机制,每周以年级组为单位召开班主任工作例会和备课组集体教研会,探讨分析存在问题,研究制定解决方案。

二是创新教研促提升。

利用教育集团旗下优质资源构建培训体系,全面开展教研共建工作,“线上+线下”同步发力开展教研交流、专家讲座、名师送教、联合教育督导等,全方位提升新教师、骨干教师、干部团队等的综合素养。三是创新培养助成才。开设2个创新英才班,从全县筛选80名优秀学生入班,通过为学生开设线上互动的竞赛课程教学,打造高效的“双师课堂”,构建普通高中课程+五大学科竞赛课程的双课程体系,进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第三篇:深化体制改革 优化投资环境

深化体制改革 优化投资环境

近日,中国新闻网等知名网站相继曝光中国铁路“负债高、缺钱”等负面新闻,同时铁道不出台《关于铁路工程项目进入地方公共资源交易市场招投标工作的指导意见》,一时间全国人民议论纷纷,为何偌大央企面临如此窘境? 目前,央企正在响应国家的号召,进行央企体制化改革,积极与国际市场接轨,然而,改革力度相对不大、融资相对困难。其实早在05年铁道部曾出台《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参与铁路建设经营的实施意见》,鼓励民间资本投资中国铁路事业,当时民间资本雀雀欲试,但大量民间资本对铁路心存疑虑,他们考虑央企财务数据内部使用、盈亏数据表面华、资本投资方向模糊等原因,大多数投资者宁可投资私企也不敢进军央企,所以造成了政策出台7年难落实的局面。

一、加大运营过程透明度,稳步提升央企公信力。央企应建立财务、资金、管理公开透明的制度,建立内外部监督管理机制,对企业运营采取定期公开近期目标、资金流向、成本管理、薪酬工资等运营数据,使企业运营透明化,不在成为投资者心目中的“密室”、“黑室”,进而稳步提高央企在投资者心目中的公信力,是央企成为投资者信赖的合作伙伴。

二、加大体制改革力度,引导投资主体多元化。

央企决策与融资体制相对较为落后,且投资主体单一。

1、应加强体制改革的力度,完善投融资的环境。

2、增加投资主体,扩大资本引进,进一步放开资本市场,合理引进吸纳国内外资本。

3、政府完善相关投融资法律法规,使民间资本进入央企、国企合法化、合理化。

只有坚持透明、公开、公平、合理等原则,才能真正使央企投资主体多元化,彻底破除现在“民间资本难进入”的窘境。

第四篇:深化教育改革 优化教育供给

深化教育改革 优化教育供给

望江现有中小学144所,其中公办普通高中6所,民办普通高中3所,民办职业高中2所,初中15所,九年一贯制4所,十二年一贯制1所,特教学校1所,小学113所。近年来,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望江教育全面“换挡”,进入调结构、提质量的转型期、关键期,我们着力深化教育改革,全面优化教育供给。

一、主要做法

(一)调结构

一是优化普高资源。望江现有9所普通高中,其中公办高中6所,民办高中3所,高中教育资源供过于求。为此,我们积极引导学校利用“过剩”资源举办义务教育,通过多元办学、特色办学,走艺体办学模式,探索民办学校退出机制,优化高中教育结构,提升高中教育质量。二是协调普职发展。我县现有高中学生19205人,其中普高16928人,职高2277人,职普比1:7.43,普职发展极不协调。为此,我们要继续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加强基础能力、专业师资队伍等方面建设,培育特色专业,引导学校深度合作,促进职业教育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融合。同时积极探索和建立普通高中与职业学校学籍互转的普职融通模式,实现普通高中、职业学校、高校三者之间左右互通、上下衔接,为每一个学生架设成长的“立交桥”,近两年对口招163人达二本线,分组抽签录取;非省示范实行捆绑招生,打破计划指标,以教育质量为核心竞争力,从源头上平衡生源,激发学校办学的积极性,有利于高中教育质量的大面积提高。三是转变管理方式。打破传统型的管理方式,实现县教育局由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转变,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由教育管理向教育治理转变,重点在综合运用法规、标准、规划、政策、公共财政、信息服务等手段引导和支持学校发展,尤其突出教育政策、教育规划、监督管理方面。依法办学,依法组织好教代会、全体教职工大会等,建立由教师代表参与的校务委员会制度和家长委员会,积极探索学校理事会制度,逐步形成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我们聘请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为主体的教育行风监督员19人,引入社会参与评价机制,把政府评价、社会评价、学校自我评价及专家评价结合起来。建立和完善各级各类教育督导评估制度,聘请学区责任督学12人,改进教育管理方式,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

(三)补短板

一是重点配置学前教育资源。2011年以来,全面启动学前教育发展,累计投资4056万元,新建和改扩建幼儿园3.389万平方米,积极推进第一期、第二期三年行动计划。目前全县共有幼儿园67所,其中公办园35所、民办园32所,在编幼师75人。引导、支持民办园健康发展。制定《望江县促进学前教育发展以奖代补实施办法》、《望江县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管理暂行办法》,对普惠性民办幼儿园从规范办园、二是促进后勤和安全保障全面强化。我县共安排农村义务教育学校食堂(伙房)建设项目80个,建筑面积近2万平方米,近两年财政安排食堂工人工资600万元,食堂供餐学校比例由2011年的6.71%提高到现在的100%。投资540万元,为全县学校补充、更换安保设备,保障校园安全。

二、问题及对策建议

1.普通高中资源过剩。望江现有9所普通高中,其中公办高中6所,民办高中3所,就目前我们这样一个60多万人口的县份来说,供过于求。因此有的高中很难办下去,办学经费捉襟见肘,若是企业,早就“破产”。有的学校想歪点子,出怪招,有的学校等一等、看一看,避过风头曲线救国搞“借读”,有的学校目无招生纪律直接违规招收线下生,拍拍胸脯空头许诺给学籍,特别是民办学校,唯蝇头小利是图,影响的是望江教育整体质量,影响的是望江人民对教育的信心,影响的是望江教育发展大局。

对策建议:调整普通高中教育结构势在必行,否则,直接影响教育质量提升的大局。普通高中资源“过剩”是相对的、暂时的,有的学校可以利用“过剩”资源举办义务教育,有的学校可以通过多元办学、特色办学,走艺体办学模式,探索民办学校退出机制,优化高中教育结构。

2.普职发展不协调。据统计,我县现有高中学生19205人,其中普高16928人,职高2277人,职普比1:7.43,与国家、省市要求相去甚远,普职发展极不协调。可以说,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县高中教育的“短板”,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也

出问题。

对策建议:推进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是加强农村偏远学校教师补充配备的重要举措,是建立城乡教师队伍一体化发展机制的重要内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举措,也是深化教育人事制度综合改革的必然要求。一要加速改革进程;二要加强政策指导;三要坚持以人为本,激发活力。

4.普通高中竞争环境不优。当前望江高中招生制度不利于学校公平竞争,缺乏提升质量动力,为学校、社会所诟病。

对策建议:全面启动省示范高中联合招生和非省示范高中捆绑招生,积极探索高中招生制度改革。一律打破志愿界线,全部按生源成绩“S”型平行分配,分组抽签录取;非省示范实行捆绑招生,打破计划指标,以教育质量为核心竞争力,从源头上平衡生源,激发学校办学的积极性,有利于高中教育质量的大面积提高。一要加大监管跟踪力度;二要加强学籍管理;三要营造招生制度改革的良好氛围,逐步形成示范高中公平竞争机制,促进望江高中教育持续、健康、均衡发展。

5.传统教育管理过细过死。现行的教育管理,基本上还是传统型的管理方式,主要通过看、听、考核等方式,看、听凭的是经验,考核画“√”或打分,凭的是印象,主观性、随意性非常大,管理效益低,甚至起反作用。

对策建议:一要简政放权;二要建立现代学校制度;三要改革评价方式;四要建立和完善各级各类教育督导评估制

信息化管理制度建设。

第五篇: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体制改革的提案

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体制改革的提案

摘要: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提案第2377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案 由: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体制改革的提案 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交由教育部办理 提 案 人:钟秉林 主 题 词:教育,学位 提案形式:个人提案 内 容:

研究生教育体制是政府与研究生教育机构之间的制度性联系,研究生教育体制改革是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关键。近年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积极推进研究生教育体制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同时,还有一些深层次问题需要系统反思,并通过修订法律法规和调整政策等手段,进一步完善研究生教育体制。为此提出以下三点政策建议:

一、进一步理顺中央和地方政府与研究生教育机构之间的关系,切实落实和扩大研究生教育机构的自主权 一是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宏观管理职能,进一步加大高校研究生教育的财政投入;二是转变中央和地方政府在研究生教育方面的管理模式,进一步从指令性管理转向指导性和服务性管理;三是明确和提高专项经费和科研经费中用于研究生人才培养的比例,进一步加强研究生培养特别是博士生培养与科学研究之间的联系;四是引导高新技术企业和新型社会工作领域参与并支持研究生人才培养,逐步建立研究生培养的多元投资体制和广泛的社会参与机制;五是充分发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和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建立以一级学科和专业学位领域为基础、明晰完善、国际可比较的研究生培养质量标准框架;六是进一步增强各研究生教育机构在研究生招生、培养、管理及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的自主权。

二、改革现行国家学位制度,将“国家学位”转变为“学校学位”,强化高等学校的质量主体和责任主体意识 一是加快《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的制订工作,明确各高等院校所授各类研究生学位为“学校学位”,二是明确学位授予权属于高等学校的自主权范畴,允许各学位授予单位自行设计“学位证书”样式;三是允许学位授予单位在政府已经签署的有关国家间学位互认协议框架下自主开展研究生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四是进一步转变中央和省级政府的学位管理职能,加强学位授予信息的收集、分析、发布和质量监督评估,并建立权威的“国家学位数据库”,逐步将学位授权审核、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等权力移交给相关的专业机构;五是在实施“学校学位”的同时,可考虑设立“国家学位”,授予在学科领域做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和学者。第三,改革研究生学历证书和学位证书“双证”制度,实行单一学位证书制度,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建设 根据《高等教育法》和《学位条例》,研究生毕业后可以获得两个证书,即“学位证书”和“学历证书”,前者证明其在专业学习和研究上达到的水平,后者证明其全日制在职学习的专业和年限达到毕业要求。长期以来,我国学历证书在社会上和劳动力市场上比学位证书重要,毕业生找工作、入职后起薪、职位的升迁、干部的选拔、劳动力的跨地区流动等,都要依据学历证书,这与国外形成了鲜明反差。在终身学习时代,劳动力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更好地适应职业要求,因此,学习方式多样化、半工半读的现象将成为社会大众最基本的学习方式。目前我国大量在职研究生都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时只能获得学位证书,影响了他们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力。国家基本教育制度应该鼓励在职兼读的研究生学习,但我国研究生教育实行的“双证”制度抑制了在职人员终身学习的积极性,客观上也抑制了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以及研究生教育结构的调整。实际上,能够证明研究生专业知识和能力的是学位证书,而不是学历证书,重学历轻学位实质上是不合时宜的学习方式歧视,不利于建设学习型社会。建议调整相关政策和法规,实行单一的学位证书制度,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建设。

来源:中国政协网

优化教育管理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