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7号文库
对自己课堂教学改革的反思
编辑:风华正茂 识别码:16-895025 7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2-01 17:04:36 来源:网络

第一篇:对自己课堂教学改革的反思

对自己在课堂教学改革中的反思

邱村中学胡阳勇

记得202_年的3月我非常有幸的走进了山东杜郎口中学观摩学习,当我走进他们课堂的时候,我感到非常的震撼:这还是我们熟悉的数学课吗?没有了老师的讲解、也没有了老师的板书,取而代之的都是学生自己自学、展示和评价。当时我就在想要是我也能这样教学生该多好呀!这个想法在那一刻一闪而过,因为一回到学校后我就很快把这种想法抛到脑后了,还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来教我的学生。一晃两年多时间过去了,当初的那个想法一直在心底沉睡着。然而这一切在202_年的10月改变了,因为我们学校要在七年级推进课堂教学模式改革,而我们新的教学模式和杜郎口中学基本差不多,那就是:学生先根据教师编写的导学案自学自研一定的时间,然后组内互相交流和讨论并制定本组的展示方案,然后由同学们依次展示和点评。原以为一切照搬过来就可以了,然而经过两个多月的亲身体验之后我才发现我把课改想的太简单了。因为在这两个多月的实际操作过程中我遇到很多的问题,以下就是我对自己在这两个多月的课改过程中的一些反思。

一、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不强,影响课堂教学改革的效果

我们课改的目的原本是为了打破传统教育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重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很好的来解决学生“怎么学”的问题,然而经过这两个多月的课堂改革实践下来我感觉到我们

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不强,导致了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遇到了很多困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我们的学生大多数都是来自于农村小学,他们受传统的教学模式影响很大,学生依赖老师解决问题的心理很强,在自己的学习过程中他们都希望通过教师的讲解和提示来解决自己所遇到的困难,学生普遍不适应这种自学加展示的教学方式,导致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学生的参与度不高,往往每个小组只有少数几个同学在按照老师的要求取学习,其他同学都在等待,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2、学生的自觉性差,每当让他们自学和合作讨论时课堂纪律就很难得到控制,有很多同学都在滥竽充数,课堂表面上很活跃,其实真正在学习的人比较少,对其他同学的学习造成了很大的干扰,对学生的成绩影响很大。

3、学困生的参与度太低,在这种模式下教学时班级中的学困生从自学到展示再到评价都很少愿意去参与其中,因为他们都认为自己不可能完成这样的任务,所以这些活动往往都落在了每个小组中几个学习优秀的同学身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出现:当我们走进教室的时候只能看见每个小组中几个成绩稍好的学生在积极的准备着老师布置的任务,而本组余下的同学都在外面一旁玩耍,时间一长就会出现一些在学习上什么事情都不用做的学生,很快这些学生就会发展成为每个班级中纪律较差而且学习成绩也不好的问题学生。而我们的优生会越来越累,到最后这些优生就会产生一些抵触心理,从而会给任课教师的教学和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带来很大的难度。

4、以导学案教学为主,教材的作用就大大降低了,而在实际使用导学案教学时学生当中经常会出现一些问题如:导学案被学生弄丢了、导学案不能按时完成、相互抄袭导学案等等不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况发生,再加上我们才刚刚学习设计导学案,所以导学案在很多环节上还不够成熟,学生对课本的理解如果只局限于在导学案上,那么学生学到的知识就比较凌乱而且不够全面,这样就达不到教学的预期效果,会对学生的后续学习产生很大的障碍。

二、教师角色没有很好的转变,制约着改革的向前发展

1、在这两个多月的教学改革过程中我经常会在学生自学和展示出现问题时赶忙叫停学生活动,然后就由我来用传统的传授方式来代替学生的学习,这样以来就会对学生的积极性产生很大的影响,这说明我还没有真正的实现角色转变,在新的教学模式下我们教师更多的是要授予学生学习的方法,让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要真正的“从师道尊严”的定势中走出来,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这就要求我们教师首先在思想上来接受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从而实现教师角色转变的第一步。

2、随着改革的深入我们发现有一些教师都想以这样或那样的借口来回到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去,一方面是担心这种模式下教不好学生另一方面也是不适应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在新的教育形式下我想我们教师要敢于有所选择的继承和摒弃我们已经熟悉的教学模式,刻苦钻研和学习,不断对已有的知识和教学技能和方法进行充实和完善,尽快让自己来适应新的教学方法,要让自己能通过实际行动来真正的实现教

师角色的转变。

3、在新的教学模式下需要我们教师要有一种服务意识,因为师生之间就是一个“学习共同体”,需要师生之间相互合作、互相帮助,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宗旨,全面做好服务工作,如指导学生合理的建立学习小组、精心编写适合本班学生的导学案、对学生的自研自探进行细心的指导、配合学生设计展示环节、对学生的展示进行及时的评价和记录、并对导学案进行及时的批改等相关联的一系列事情。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投入自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尤其是在我们课堂教学改革的起步阶段这一点显得更为重要。

课堂教学改革是一个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过程,他给我的教育方式方法带来了很大的变化,但改革的道路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我会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总结自己的经验和教训、及时反思、加强学习、不断创新,争取在课堂教学改革方面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第二篇:对课堂教学改革的反思

对课堂教学改革的反思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都在发生着变化。大家欣喜地看到教师的观念在逐渐更新,新课程的主导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师的角色在悄悄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慢慢凸显。通过课堂教学,改革教学方式,改变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个维度为目标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逐步走向学生,经过实践、谈谈自己的反思。师生协作

新课程把教学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等方面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师生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关系融洽

教师放下架子,从讲台上走下来,不在虎视眈眈的提问和袖手旁观式讲解,不再是“居高临下”的长者姿态和学习的管理者的角色。而是和学生做朋友。所以,我们要确实转变观念,不能只追求形式上的改变,真正改变自己的角色。

适时点拨

我们提倡探究式学习,但不能滥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也有其存在的空间,不能一味否决,要结合新的教育理念加以继承。对于那些浅显的问题,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而那些难度很大、学生的能力无法完成的问题,交流讨论也得不出什么结果,这时教师仍要讲,新课程并不排斥教师讲,要“精要地讲”,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主体性。选择教学方式,取决于学生、教学内容等,不能盲从。真正理解新课程改革的丰富内涵,真正调动学生的激情。小组合作

进行合作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时,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提问要有针对性,难易适中,富有启发性,提问的数量也不宜过多;设计小组合作的时机,过程,在安排上必须充分考虑教学内容、学生年龄和学生水平等,要创设一定的情境,用丰富多采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不能走过场,追求表面的热闹,要讲求课堂的实效。尤其是在小组合作活动中,小组成员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彼此争论,互教互学,共同提高,既充满温情和友爱,又像课外活动那样充满互助与竞争。同学之间通过提供帮助而满足了自己影响别人的需要,同时又通过互相关心而满足了归属的需要。在小组中每个人都有大量的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倾听他人的意见,使学生有机会形成良好的人际技能。当学生们在一起合作融洽、工作出色时,他们学到的就会更多,学得也就更加愉快。思维训练

要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鼓励他们大胆猜想,尊重学生富有个性的情感体验和思维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回答,不要把学生的思维纳入既定的模式,呵护他们的瞬间的思维的灵光。在进行活动评价时不应只表扬某个发言的学生,应肯定整个小组学习的成功。

新课程改革任重道远,我们每一位一线的教师应该时刻反思自己的教学教研工作,在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的同时,首先要考虑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只有这样,课改工作才能落到实处,才能取得成效。

第三篇:课堂教学改革反思

课堂教学改革反思

在教学改革实践中,我们往往对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解和操作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偏差,集中反映出一个非常重要而实际普遍存在的有效性问题,即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教学效率却不高。如果这一问题得不到很好解决,我们即使有再好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很难改变目前教师和学生负担过重而教学质量低下的现状。因此,在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今天,增强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注重有效教学方法与技术的运用,对于每一位教师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我从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角度出发,结合我校教育教学实际,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课堂教学中要关注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性。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突出有效性。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主要反映在学生主动参与和进步与发展的程度,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与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完成任务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根据我的观察,发现在现实的课堂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认为,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就是让学生多回答几个问题,到黑板上多演算几道题目,就是变“教师讲,学生听”为“教师问,学生答”。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往往表面上热热闹闹,学生也非常活跃,但这样的参与往往流于形式,而其有效性究竟如何,对学生的发展作用究竟有多大,都需要引起我们的思考。突出小学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性应主要看以下几点:

1、参与的全体性。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有效性的目标追求必须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性必须引导所有学生进行主动、深层、实质性的参与,在参与中使每个学生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最大发展。因为参与不是目的,不是为了参与而参与。参与只是手段,发展才是目的。既要摆脱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被动参与、部分参与,又要避免由于对主动参与的片面理解而导致盲目追求形式参与、表面参与的倾向,努力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最大限度的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因此,课堂教学中必须给每个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给每个学生以展示自我的机会。没有全体学生的参与就没有教学的整体效益。由于每个学生对学习方式、方法的选择会因各自的知识基础、能力、个性的不同而表现明显的差异,因而全体参与实质上是一种有层次的差异参与,即在尊重学生差异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特点的学生分类、分层地对待,在目标、方法、评价方面体现出层次性,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分层教学思想)。这里特别强调的是两类学生的参与:一是性格内向的学生;二是学习成绩特别差的学生。这两类学生最容易被忽视,而成为课堂教学的“局外人”,如果长期使他们处在旁观者的地位,则不利于他们的发展。

2、参与的内在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动参与不仅仅表现为外在的行为上,更表现为内在的思维上,即不仅仅是参与阅读教材、回答问题、小组合作讨论、动手操作等,而且还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参与以探索为中心的学习,帮助学生主动建构相关知识体系,追求教学的有效知识量与学生知识的增长和能力的发展。如果不以内在思维的深层主动建构为目的,盲目追求课堂教学的热热闹闹,为参与而参与,那只能使学生的主动参与流于形式,使得大部分的课堂参与时间成了对学生的发展没有多大价值的无效参与时间,甚至被这种表面的主动性所迷惑,认为这就是学生的有效主动参与,这在现实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并不少见。因此,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性更突出地体现在其思维参与的建构性上,注重激发学生内在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对所学知识进行概括、归纳、分析,主动建构起自己的知识体系,并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探索、动手操作,通过连续的、递进式的参与学习活动,由初级水平不间断地发展到高级水平,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创造性运用知识的能力,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参与的反思性。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教学中其自我反思意识的强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自我反思主要是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方式、认知方式、自我评价,以及对自己的学习进度、学习心理的自我监控。它不仅要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而且要使学生成为具有自我评价、自我监控能力的主体。这也是发展他们的自我教育能力,使他们走出学校,走向社会,适应学习化社会而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的一个重要能力。引导学生在学习中经常自我反思,是主动参与学习有效性教学策略的一个反映。但是,由于小学阶段学生的主体意识还没有完全发展成熟,尤其是小学生还不能很熟练的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反思,常常需要教师的帮助和引导。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如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经常思考“自己是怎么想的?为什么会这样想?怎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发生?为什么会作出这样的选择?是否还有别的更好的办法?等等”。通过这样的问题,来不断提高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和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有效程度。

二、突出课堂教学中整体设计优化的有效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否真正实践整体设计优化的有效教学策略,是能否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关键所在。整体设计优化的有效教学,主要是指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和具体教学任务,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对教学知识系统的分析和综合的基础上,选择和实施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力争在现实条件下以较少的时间和精力去获取较大可能的教学效果的活动过程。具体途径为:

1、设计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就是教师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基本构想,是教师对学生寄托目标的具体反映。每个教师在实际教学前,都会进行教学目标设计。然而,教学目标适当与否,直接影响着整体教学策略的实施,以及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能否顺利进行,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失败。因此,这就向教师提出了优化设计教学目标的要求。首先,教学目标要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应,避免“高、广、深”,要从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心理特点、性格特征及智力发展等多种因素出发,根据学生具备的能力,制订可行性目标,然后为学生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创造有利条件,促使目标的达成。其次,教学目标要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相吻合。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创设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感知条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利用教师所提供的优越环境和条件,愉快地学习。

2、精选教学内容。在确定教学目标后,接下来就是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精选教学内容要求:首先,在内容质量上,要体现科学性(内容正确无误)、目标性(内容反映目标)、启发性(内容本身富有启发意义或实际价值)、思想性(内容具有教育意义或培养价值)。其中科学性是前提,目标性是核心,启发性和思想性是教学的发展性和教育性规律的体现。其次,在内容深度上,要立足于教学目标,把高难度和量力性有机结合起来,使内容的难度恰好落脚在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潜在接受能力上,让学生在教学中有一种跳一跳就能摸得着的满足感,从而不断开发新的最近发展区,以促进学生发展。再次,在内容广度上,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把“博”与“精”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要求教学内容的选择不局限于既定教材,还要适当加以延伸,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有一种充实感。

3、优化教学结构。一堂课的效果如何,常常取决于课堂教学结构是否优化。课堂结构愈合理,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就愈协调,课堂教学就会进入最优境界。因此,优化教学结构要求:一是优化智能结构,即具体、明晰、可测的课堂教学目标(它包括认知的容量、思想教育的要点和技能训练的重点)。二是优化时间结构,即在明确教学的主攻方向,摆正教与学、教师与学生、讲解与练习、重点与一般等关系的基础上,合理分配时间。三是优化认知结构,即按人的认识规律安排教学过程,组织学生的认知活动,力求使教学过程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使教师教的思路和学生学的思路合拍,并想方设法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认知条件。四是优化信息结构,即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教学信息传递迅速,反馈及时,师生活动积极,配合默契。五是优化训练结构,即规定训练内容、训练方式、训练步骤,以达到巩固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

4、活用教学方法。在优化教学目标、内容和结构的前提下,灵活地选用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取得高效的关键。活用教学方法要求做到:一要依据特定教学目标的实现来选择特定的教学方法。如认知领域的目标,一般说来,只要求达到识记、了解层次的,可选用讲授法、介绍法和阅读法等;要求达到理解、领会层次的,可选用质疑法、探索法和启发讲授法等。二要扬长避短地选用各种方法。因为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助于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具有其独特的功能和长处,同时也都有其内在的局限性。如选用讲授法就要考虑怎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而发现法则要努力克服费时费力等缺点。否则就会使教学效果受到影响。三要从实际的教学内容出发。即使是同样的教学目标,学科性质不同,具体内容不同,所要求的教学方法往往也不一样。四要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来进行。一方面要致力于把外在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内在的学习需求,把启发思想贯穿于教学方法选用的整个过程,以引起学生强烈追求和主动进取。另一方面不能脱离学生原有基础,坚持教学方法选用的求实思想,充分反映学生主体性的要求,并重视选用适合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

三、突出课堂教学中教师积极调控的有效性。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中,教师能否充分发挥自己在课堂教学系统中的控制、主导作用,实施积极调控的有效教学策略,是能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保证。实施积极调控的有效教学策略主要是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成功、高效,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控制系统中,通过控制对象,运用有效的控制手段,积极、主动地调控整个教学过程。努力将课堂教学这一发展变化着的多因素、多变量的动态系统现阶段的状况(主要是学生的学习状况)发展到由教学目标所确定的、期望的新状况(进步了的、达到教学要求的学生学习情况)。为此,课堂教学中突出教师积极调控的有效性需要注重以下三个方面:

1、自我监控。这是突出课堂教学中教师积极调控有效性的重要前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否具有一定的自我监控能力,是检验其能否发挥主导作用、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志。教师对教学的有效自我监控包括教学的全过程:第一,在具体教学活动之前,分析教学情境,确立教学目标,制定计划。然后根据这一特定的目标安排教学步骤、选择教学策略,构想设计出解决各种问题(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可能方法,并估计其有效性和可能产生的效果。第二,在具体教学活动中,监控教学进程,反馈、维持或调整教学行为。即在教学中不断检查、反馈和评价教学活动进行的各个方面,分析、发现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据此及时修正、调整或维持、强化教学行为。第三,在具体教学活动结束之际,检查评价教学效果,并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第四,在具体活动完成之后,对其进行深入的反省和总结。总之,教师对教学的自我监控,是通过自我观察、自我体验和自我评价,内化他人关于自己教学的评价,而获得对自身教学活动的正确的自我认知。在此基础上,自觉有效地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自我检查、自我监督、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从而不断提高有效控制教学的能力。

2、微观调控。

这是突出课堂教学中教师积极调控有效性的基本手段。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把加工后的教学内容作为有效信息传递给学生。很显然,如果教师的讲解不能引起学生的关注,信息传递就会中断,即使教师所花精力再大,教学效果仍然不理想。因此,教师注重在课堂上适时进行微观调控极为重要。首先,合理而艺术地调节与使用学生学习的各种感官。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眼、耳、口、脑的共同参与,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真正进入角色,以求得课堂的最佳整体效果。具体地说就是要让学生的眼动起来,手勤起来,耳灵起来,口读起来,脑活起来。其次,适度调控好课堂教学的节奏变化。从心理学角度说,学生在开始上课的前25分钟注意力比较集中,以后由于大脑疲劳,注意逐渐发生迁移和分散。因此,一节课的后半时间要适当地让学生的大脑松弛一下,以便得到短暂的休息,再让学生的注意力处于新的“紧张状态”。教师在课堂上的活动节奏要主次分明,避免单调枯燥或琐碎零乱;讲授要松紧适宜,内容要难易交替,安排要详略得当。教师只有善于利用学生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相互交替的特点,形成一个“张”与“弛”交替的生动整体,才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上,取得可喜的教学效果。

3、灵活控制。这是突出课堂教学中教师积极调控有效性的核心原则。既然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系统,那么在教学目标的实施过程中,系统状态的发展中都可能出现一些外来的干扰、环境的变化,甚至会常常发生不测情况。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控制系统和实施有效教学时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课堂教学控制系统应该是一个“适应控制系统”,为了达到预期的最优目标,系统能修正其原定的策略。教师对课堂教学计划作某些适当的调整或较大的修改,使整个教学系统能够克服干扰、影响,消除系统状态变化发展与拟定的教学计划“轨迹”的偏差,最终实现期望的教学目标,而不能把教学控制工作死板地同某个现用的教学计划(或教案)联系在一起,以免在整个教学计划失策或发生突然变故时,控制教学也跟着失效。缺乏经验的教师常常是“照案(教案)宣科”,而不管课上发生了什么变化;而有经验的教师上课前也有计划,但这个计划不仅是动态的,如有必要,甚至可以全部抛开。因此,实施有效地教学控制应有足够的灵活性,以便在出现任何失常(包括偶发事件、无序现象等)的情况下都能保持对教学系统的控制。实践表明,课堂教学中的灵活控制,是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对教学中复杂的内在机制及其规律的准确把握。教师越是把精力集中于对例外情况的灵活控制,那么他就越容易掌握教学控制的主动权,他的课堂教学效果也就会越好。

第四篇:课堂教学改革反思

课堂教学改革反思

经过将近一年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我对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解和操作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思考,作为年轻人对于教学的体会肯定是没有老教师深刻的,但是在教学经历和参加过各种形式的培训与教研活动中,我也有了自己的深刻体会。课堂教学集中反映出一个非常重要而实际普遍存在的有效性问题,即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教学效率却不高。我在这样的情况下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只能是纸上谈兵,很难改变目前教师和学生互相抵触无时效的现状。因此,在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今天,增强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注重有效教学方法与技术的运用,在我看来依然得十分迫切与必要。就此我想简单的谈一谈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课堂教学中要多多关注学生主动参与性。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是为了让学生在老师的教学过程中学习到更多自我提升的方法。可是在实际操作中我们总是发现,并不是班级的每一个同学都能完整的跟随老师学习整个教学过程,在课堂上很多学生会开小差,注意力不集中,无法真正融入课堂中去。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注意课堂中参与学习学生的全体性,保证每一个孩子都能保证课堂之后有自己的收获。在保证他们参与课堂的基础上,我们要通过一系列问题检测他们的内在是否跟随教师的思路走向,要通过多种课堂形式调动他们上课的积极性,比如:小组合作讨论,动手操作和课上提供相关的阅读教材,以保证他们在内心里接受课堂知识。

其次突出课堂教学中教师整体设计的独特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于课堂的整体把握和教学设计更能体现出教师的思维能力,同时学生对于课堂的设计是否有兴趣,学的是否到位是对于这节课教学设计的最高评价标准。如何做到教学整体设计的独特性呢?我简单的谈一下我自己的理解,比如说要注意设计教学目标,充分细化,采用多种形式实现教学目标,这就体现在要给孩子们更多新颖的课堂方式;另外教师在整体设计时一定要精选教学内容,充分研读教学内容,仔细分析与搜集材料,才能在课堂上讲出更多闪光点,扩大孩子们的知识面;做到以上的两点就要充分考虑优化整堂课的结构,是课堂各要素之间产生更加紧密的联系在此基础上就能使得教师的课堂更加有弹性,学生学得更愉快,而老师教的更开心。

最后教师的反馈与反思。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中,教师能否充分发挥自己在课堂教学系统中的控制、主导作用,实施积极调控的有效教学策略,我认为课堂的反馈和反思做好事最为宝贵的捷径。我们都知道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丰富的经历,经历就是一种积累,而这种积累就是经历过后的自我反思,在做好课堂设计和学生调动这两方面以后,反馈和反思显得更加重要。反馈是我在课堂中的自我监控,就是教师在课堂中自我监控,哪些地方的设计较好可以在以后加强训练,并且在此经验的提醒下可以联系横向纵向发展更加深入引用有效的方法。反思来自很多方面,我们在课堂上要看到学生的反应,他们的反应是对我们教学整体设计的最好检测,另外对于教学设计中各种问题的假设也是我们反思的路径,课堂结束布置的各项作业是检测这节课成果的最生动的一杆秤,所以反思来自方方面面,需要每一位教师做好反思记录,才能在教学生涯中更加快速和严谨的成长。

以上就是我的关于课堂教学改革反思的所有内容。

202_

李颖琪 年5月28日

第五篇:课堂教学改革反思

课堂教学改革反思

“学案”的出现成为新一轮课堂教学改革下的新事物。但是在使用“学案”教学中,存在着一些缺憾,其中表现为:

1、担心课堂超时,害怕在规定的时间不能完成学案已设计的教学内容,其结果是要么不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要么教学任务草草收场,导致教学过程简单,缺乏生动性。

2、担心学生对提出的问题不会解答,不敢让过多的学生参与到问题的探讨中,不敢、甚至也不会去突破现有的学案模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些精彩的问题,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展示风采,以至于整堂课完成后,让人感觉到不管是不是同一学科,是不是同一位教师,都在按同一个模式施教。

3、按学案环节讲课的多,对学案内容拓展的少。

4、学生大部分在忙于完成手中的学案练习,没有认真倾听教师的讲解。

我觉得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解决问题。

一是在巧设问题时显出个性。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提问得当,能引起学生认识上的矛盾,从而促进学生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设问时教师要充分展现自己的语言功底,把“学案”重点、难点问题教给学生,给学生一定方法引导和思维启示,问题或准确到位、或生动有趣、或贴近生活,要体现科学性、启发性、趣味性和实用性,有助于引导学生在解决重、难点的过程中,找出问题,有针对性、有目的的向老师质疑,逐渐引导学生找到“会学习”的切入点。

二是在练习设计上显出个性。练习的设计要立足学生的社会生活实践,取材于学生的日常生活。练习要起到拓宽学生表现自我的空间的作用,如书面作业、墙壁作品以及课上、课下自我才华的展示、交流。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鼓励学生敢于奇思妙想。“学案”是教师和学生的共用素材,而不是全部素材,教师要大量寻找教材之外的、学生周围的、与教学有关的材料,把它们展现在学生面前,并引导学生去“阅读”,让学生有所见,有所思,有所得。

三是在指导学习中显出个性。课堂45分钟的时间,教师是配角,要把学生放在主角的位置,要把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还给学生,教师要有效地控制讲授时间,学生能看懂的问题不讲,学生讨论后能明白的问题不讲,教师一点就透的问题不讲,学生能讲明白的问题不讲。这样的课堂,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快乐,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生在自学时可能发现新的问题,提出新的思考,甚至是教师没有预想到的问题,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反馈,有利于促进师生之间教学相长。

安庄镇寨子小学肖明昌

对自己课堂教学改革的反思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