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历史知识新授课教学体会
历史知识新授课教学体会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是新的课改理念。刚开始时我对这理念并不是认识的很透彻,经过一段时间,仔细揣摩、我觉得造成令人沮丧的课堂状况的主要原因不在学生身上,而在教师身上。我们不能深入学习和领悟新课程的理念,把握其实质。不去关注学生群体的知识储备、认知水平、认知规律,不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在这种情况下确定的教学目标自然带有一厢情愿、急功近利的色彩,往往超出学生的实际能力,为了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而强拉硬拽学生,结果是在不知不觉中重蹈旧辙,依然回到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自然会毁伤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积极性,当我们带着这种过高的要求让学生通过网络等各种渠道去搜集信息、进而处理信息,从中获取新知识的时候,那种情形无异于让只会在小溪里扑腾几下的孩子去大海里去捞深藏的宝藏,孩子只在沙滩上、浅水里捞取了一些贝壳、小鱼小虾,我们就大失所望,怨天尤人,却不曾想想我们培养了他们游泳的本领了吗?培养的怎样?我们没有设身处地的想到:以他们的本领,到大海里获取到这些已经很难能可贵了,于是,当他们欣喜的带着这些收获来到我们面前盼望我们赞赏时,我们急躁、我们指责,没有他们所期待的鼓励、激赏。几次之后,他们还会有多大的兴趣跟我们到海边呢?我在新课标教学初期所犯的错误正是如此。为了改正这一错误,为了真正落实这一理念,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我注意创造机会、多和学生沟通交流,参与他们搜集知识的过程,了解他们得到的结论,并多从激励赞赏的角度,评价他们的成果。和他们一起筛选主要信息,关注、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认知水平、兴趣和经验,情感体验和人格养成等情况,在此基础上制定教学目标,确定探究主题,逐渐改善了课堂气氛。
课堂讲授时精心设计好导语,来映衬历史,感悟历史。课内探究时,课堂讨论的展开,一般要经过情境的创设(或是背景材料的呈现)——自由讨论——表述见解——师生总结四个阶段。要完成这个过程,教师必须给予学生充裕的自由讨论时间,环环相扣,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内在潜力,这样课堂上才有可能出现激烈的争辩,引发精彩的奇思妙想。这就需要教师应对学生整体和个体的的知识储备、接受能力有所了解,对问题引起的反响有预见性。对于有些议题也可以提前告诉学生,指导学生在课外收集资料,形成自己想对“成熟”的见解,然后在课堂汇报。议题呈现后应让学生阅读有关的教材和必要的参考资料,做好充分的背景知识准备;方可避免无序状态的出现,取得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构建知识树是巩固新知识的一个好方面,并不一定按照老师提供的模版来填写,目的是锻炼学生的创新意识,达到巩固效果的能力。及时,全面的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认知水平、兴趣和经验,情感体验和人格养成等情况,不仅有助于我们制定教学目标,确定探究主题,也有助于我选择们选择最佳的教学方式,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
总之,我的新课标教学漏洞多多,但我由此而获得的教训多多,对我今后的探索实践新课改理念益处多多。因此,我认为要想落实上述课程改革新观点,历史教师必须经常性地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及其教学方式,不断的学习、借鉴、更新,实现教育观、教师观和学生观的根本性转变,走出重结论、轻过程,一味死记硬背的历史教学死胡同,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探究意识和责任感作为历史教学的核心目标,切实提高学生学历史的能力、历史智慧,还历史教学以本来面目。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关注每一个学生,关注学生的知识储备、认知
水平、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人格养成,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成为学生人性养育的圣殿。
历史总结复习课的认识
历史总结复习课,是在学生对教材知识基本熟悉了解的基础上,老师进一步领导学生对教材知识进行梳理,甚至整合,使学生对学过的知识加深理解,提高认识并把知识升华并最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它要求在重视知识点的基础上,让学生触类旁通,进而得到拓展和应用。复习课要求突出“复习”的主题,加深学生的记忆。因此复习课是必不可少的,我认为,历史复习课的上法有三点需要注意:
第一、要讲清目标
在授课前,老师向学生出示复习提纲(主要包括知识点、重点、难点和热点四个部分),并针对提纲,从识记、理解、运用和综合四个方面作一简要说明。这样,学生在听课时,就能做到心中有数,知道听什么,记什么,哪些应该了解,哪些应该重点掌握。
第二、不要把复习课上成新课
复习课就是把学过的知识巩固强化,并加深提高的过程。而有的教师在复习课堂中把每一节课的知识点依次逐个细致讲解;也有的教师通过组织学生讨论自学等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全面掌握课本的内容。
第三、不要搞“题海战术”
复习课的目的和任务,在于通过教师引导,帮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再整理总结,进行巩固提高,因此,复习课一个重要环节就是通过练习检测来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一个个知识要点,并从中提高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但在复习中,有些教师错误地认为,既然是复习,让学生做题就可以了,片面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大搞“题海战术”,或一味给学生“对标准答案”并不能使学生达到通过教师的点拨指导、巩固学过知识、灵活运用知识的目的。
第四、教师要注意不要口若悬河地讲,让学生只能无味地听
在复习课中,课堂的主体依然是学生。有的教师往往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认为既然是复习课,就是教师先把教材的知识进行整理归纳,让学生记忆就可以了,因此,教师在课堂上一味的梳理、总结、穿线,学生无味的听,没有参与的时间,也没有讨论的机会。一节课下来,教师精疲力竭,学生却收获甚微,与新课教学相差无几,一遇到灵活的题就束手无策,复习的目的无法达到,那么,复习课又有何用?
第五、要讲出知识的规律
这里的“规律”主要有二方面:一是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二是解答方法与技巧。由于每节课涉及到的知识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联系、纵横交错的。因此在复习中要注意将知识重新组合、归纳,使之形成网络系统,并将这些规律性的东西交给学生。如各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课文知识与时事之间的有机联系、不同课本之间的内容的内在联系等。与此同时,还要注意解答方法与技巧的传授。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思路的点拨和引导,以提高学生的解题方法与答题技巧。在复习教学中,既要传授知识,又要传授方法,培养能力。
总之,复习中一定要结合课本知识来进行,在学生牢固掌握了教材知识的要点和线索的前提下,引导学生进一步挖掘理解教材的深层知识,对学生存在的疑难,通过积极的启发、激励,打破学生思维定势,通过独立的思考和充分的合作,引发学生的独立见解和创新意识,并掌握解决疑难问题和学习运用知识的能力,复习的目的也就自然而然地达到了。
历史讲评课教学体会
练习卷及讲评,恐怕是每个老师的家常便饭,但怎样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却要动一番心思。
一、认真做好课前教学设计。也许有不少人认为,讲评课不需要备课、不需要设计教学方案,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应该说,讲评课更需要课前认真设计。讲评课的目的是要解决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暴露出来的知识欠缺、方法问题和能力弱点。这就需要老师在事先熟悉练习卷内容,对练习卷中每道题所涉及的重要语言点作必要的拓展与联系,即真正做到“举一反三”,而不是就题目说题目,这样,学生在讲评练习题的时候,老师可以作到“有备无患”,同时也对指导学生学会复习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要注意调动、保护和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但是,在讲评课上,很多老师尤其习惯于“话语霸权”的做法:从第一题讲到最后一题,从开始上课讲到下课。特别是学生练习效果不好、教师情绪不佳,就容易形成简单否定、一味批评的格局。为了讲评课的高效低耗,老师应当充分肯定练习中表现出的今后应予发扬光大的优势,同时还要鼓励学生正视暴露出的问题,以学生的各类存在问题为可资利用的资源,辅之以到位的引导和恰当的点拨,尽可能促进学生自觉认识今后的努力方向和应该掌握的方法。
三、要注意培养学生语言探究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一些老师的讲评课,就是一般的说说答案,稍微好一些的就是象征性地提问几个学生,让学生简单地说出答案,更好一些的也就是适当联系一下所学的知识而已。其实,这种我讲你听的模式,往往是收效甚微。英语讲评课应重点关注学生对语言知识的理解、掌握、运用情况,同时还应引导学生学会发现、综合、归纳语言的内在规律,通过学生亲身参与动脑、动眼、动耳、动口、动手、动心等学习活动,以达到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能力的根本目的。因此,老师应大胆地把讲评权下放给学生,指定学生讲评的时候既要让学生说出答案,又要让学生试着说出练习题考查的知识内容、得出这个答案的理由、选择题还要分析其他选项错的原因,对于学生确实分析不出原因的练习题,老师可以作必要的指导和补充。这种课可以先尝试着指导学生回答讲解,逐步过度到学生主讲、教师辅以必要的指导,最终过度到把整堂课全部交给学生、老师只是看客的课堂模式。
综上所述,我一直坚持认为,上好讲评课实在是大有学问。把习题讲评课看成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那么学生就不会感到这种课枯燥无味,一节课下来,教师也不会感到口干舌燥、身心疲惫了。
历史综合探究课教学体会
综合探究课是依托《课程标准》,对重点学习内容进行探究式学习的一种教学形式。在综合探究课中,要根据《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对学习内容进行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应该说,综合探究课是对历史基础知识理解的灵活运用能力的一种形式。
一、课前延伸
综合探究课是对历史知识的综合,涉及的历史知识比较广,可能是中国古代史和近代史的综合,也可能是中外历史的综合,因此,上好综合探究课的关键前提是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所以在上课之前,课前延伸部分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没有准备好,综合探究课的效果将会大打折扣,甚至不能完成教学任务,因此,要精心设计好学案的课前延伸部分。主要设计三个栏目,分别是“探究目的与主题”、“搜集史料”、“收获与疑问”三个栏目。
“探究目的与主题”栏目:就是要制定出明确、具体的预习目标。预习目标主要包括智力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等;这种目标是有的放矢,是可操作的,能够使得绝大部分学生掌握完成,而非智力目标包括情感目标、意志目标、心理培养目标等。非智力目标是隐性目标,可不写在学案上。
“搜集史料”栏目,可分组进行,因为综合探究课的容量相对较大,因此单纯个人完成任务可能较为困难,因此,可分组进行,让学生组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根据分工,用多种渠道搜集相关材料和信息,组长对收集的资料进行统计、汇总,小组内交流,共享学习资源。
“收获与疑问”针对在课前搜集史料,实施完成目标的过程中,产生的疑问。由小组长组织讨论解决,不能解决的小组长汇总,在上课之前交到老师处。
二、课内探究
分为“情景导入,强化目标”、“组内合作,自主探究”、“ 成果展示,疑惑点拨”、“ 评价总结,反思拓展”等栏目。
“情景导入,强化目标”要创设探求新知的愉悦情境,明确课堂探究的目标。使得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自然地走进课堂中。
“组内合作,自主探究”是在自主预习过程中,独立完成自主探究,目的是理顺探究的层次关系。
“成果展示,疑惑点拨”是课内探究是重点,在《回顾中国近代百年历程》中,第一环节是让学生表演《五四运动》剧目,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所以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重视兴趣在智力开发中的作用。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对探究活动是否比较投入,活动的积极性是否较高,和探究所选择的话题有关,只有从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开始探究,学生才会热情高涨。因此,小的剧目既提高了学生的学生兴趣,也对知识的理解有很大作用。第二环节是重温百年历程,将历史知识系统化,采用竞赛的方式,有助于课堂的效果。第三环节是感想感悟,这是探究的升华,是精髓,达成目标中的能力和情感目标,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精讲点拨,达到学习目标。第四个环节是解决小组内不能解决的“我的疑问”,可以其他小组进行回答,教师点拨。
“评价总结,反思拓展”是对本课探究的的评价,学生是探究的主体,要鼓励学生不断对自己的探究学习进行评价,重视形成性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对于在评价过程中学生出现的失误和不足,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相互启发、相互监督的形式自己去发现,自己去完善,以进一步巩固相关能力。
三、课外提升
根据本课探究内容,自拟题目,谈一下本课探究课的体会。
对初中历史习题课的体会
最近我一直在看潍坊市教科院主编的《345优质高效课堂教学设计与评估》这本书。一直觉得习题课是最容易上的课,发下卷子让学生做就行了,但是现在我的想法不一样了,习题课是教学的重要形式之一,通过习题课的教学,可帮助学生巩固,深化基础知识,消除困惑,纠正存在的问题;完善知识系统,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促进教学的目的,如何上好一堂习题课呢?
1、把握选题的准确性
(1)注重教学小结,克服选题的盲目性。
教师在编选例题前,对近一阶段的教学做些回顾与小结很有必要。小结应从教与学两方面入手,对于“教”而言,要冷静、客观、全面地分析知识到位了没有,教学方法是否妥当,问题的提出以及知识形成,对于“学”而言,要了解学生的对重点内容理解到什么层次,难点消化到何种程度,思维训练如何等等。
(2)把握基础。选题要着眼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围绕基础这个中心进行策划,要控制运算量,把有限的时间用在“刀刃”上,真正有效地发挥习题的功能。
(3)控制难点。一般来说,作为平时的习题课,题目的综合性不要过强,这是因为学生对新概念,新知识有的学生尚未完全理解和掌握,题目背景较深,信息量较大,涉及到的新知识多,思维可能跟不上,会影响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丧失信心选综合性较强的题目,采取分步设问方式,这样学生易理解,易成功有利于学生思考兴趣,有助于学生把问题搞懂。
2、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习题教学中,教师切忌“一言堂”、“满堂灌”要善于营造宽松有趣,生动活泼的思考气氛,努力为学生创设活动的机会,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想。一方面,在问题的关键处要让学生想到,另一方面,要能提出尖锐的问题让学生大胆地想象,特别是要鼓励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积极思考,哪怕是一点不成熟的想法也是可喜的,不要怕学生走弯路,走点弯路、吃点苦头。对于把一个问题搞懂、搞清搞透是非常有效的。
3、切实发挥小组合作的重要性
习题课合作学习模式,能够真正唤醒全体学生的主体学习意识,让教师有机会关注包括学困生在内的全体学生,较好地体现新课改的精神,与传统习题课教学模式相比,无异于一场革命。40分钟课堂时间,老师集体讲授时间一般不超过10分钟,随着学生对这种教学方法的逐渐适应,这部分时间可能还会进一步缩小。但有一些问题诸如教师如何控制合作时间,如何关注学困生、优等生,如何培养讨论习惯等等问题都值得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探讨和不断改进。
第二篇:授课体会
关于代《机械基础》的体会
2002年3月25日 到7月2日,由我代99206/99207/99801班的机械基础这门课,也是我工作的开始,心中难免有点紧张,但在第一次上课,我看到的是学生可爱的脸庞,就像给我一颗定心剂,所有的紧张都被学生热情的掌声所化解,很快我就溶入课堂的教学中去,并不断的与学生进行交流,我渴望得到认可,同学呢,也是同样的,我不断的激励自己要努力,也鼓励学生乐观的看到就业的好形势,努力使我感到充实,在工作中我也不断的向其他老师学习,请教,来弥补自己的不足,时间因为充实而变的一晃而过,一学期在紧张的工作中告一段落。在教学过程,通过这段时间带机械基础,感触较多,对于自己如何代机械基础有以下几点总结。
首先,分析对象。学校教育目的是“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切实做到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目的。本着这个中心,一方面对于教材的了解,熟悉教学目的和内容,紧抓大纲,对所教的知识形成整体概念,做到融会贯通。另一方面,即分析学生现状。由于所教的对象为中等职业学生,平均水平以及综合素质不是很高,而且所教对象为非机专业,对于本门课程的学习只是限于一般的整体概念的了解,及简单的计算,而且整本书中基本将机械行业中所涉及的都基本讲到,涉及的范围很广。因此,在代本门课程当中,将重点放在基本概念的理解及简单的计算。同时,与实际相联系。让学生看到机械行业的重要性及发发展前景,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并对所学的知识的重要性做到心中有数。
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只有让学生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但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在教课过程从在书本中学习了一些系统方法也借鉴了别的老师的一些好的经验。兴趣是靠点滴积累的如何小点滴汇成河流,我采用了以下方法:(1)以感性思维触发理性思维,从而达到培养兴趣味目的;对于专业理论课学生普通感到没有激情、枯燥无味。只有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学生才能好好听课。比如可以通过做课堂演示的方法来调动学生积极性,或者是生活实例为主,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比如在讲到常用机构时,就可以先让学生认识一下折叠伞,人体假肢、钥匙扣等常见的生活事例,在观察伞撑起的过程当中了解杆件的运动,然后,再提出问题,工程中都有哪些机构,都完成那些作用,等等,这样使学生不至于觉得抽象,枯燥,不好理解。(2)从底部开始螺旋式攀升,提高学生兴趣;只有让学生满足成就感才能调动其学习热情。我们如果授课时由简入难,逐渐提高层次,让学生成就感逐步积累从而引导他们兴趣,进而提高了其综合分析能力。(3)不能照本宣科;在讲课过程中适当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加以调整授课内容。比如讲到强度计算 的时候,针对与学生基础较差,要求适当降低,使他们会简单的计算。
三、增强互动性。上课过程当中,老师不仅要给予学生讲述所教的知识,而且要作好与学生的交流。而交流不仅是知识交流、目光交流、感情交流,重要的是学生的参与性。这一点主要是让学生知道老师很重视他们,从心理上认可他们,感觉到自己的价值。对于概念性的知识,要多提问,达到熟能生巧的效果。对于涉及到计算、力学中的受力分析,主要是增强老师与学生的互动性,也就是说,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作典型的习题,从中发现问题,再针对出现的问题,给予重点讲解,指出解题的关键。
最后,说道初为人师的感受。韩愈《师说》讲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不仅仅是授业,解惑,还有传道。老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直接与学生接触,自己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知识面要广,切实作到引导者的作用。而且也要作到代言人的作用,即自己的言行举止不仅要大方,简洁,明快,让学生易于接近,即亲和力要好,这样才能做好与学生的交流。一个老师的所作所为直接或间接就会影响到学生。因此,在教学当中,不仅是知识的传递着,也是道德品质的引导者。现在的学生还处于思想不成熟的阶段,很容易受到不好风气的影响,控制不好自己,在这时候老师就要随时给予帮助,无论你是否是班主任,作为老师,千教万教,就是教人求真。积极引导学生走向阳光地带。初为人师,有理解不到地方,还望给予指导。
以上只是自己在教学过程当中的一点体会,通而这段时间的教与学,使自己以前所学的知识更灵活,在理解上也更深一层,同时,自己的各方面能力也在不断的提高,深刻体会到当老师的重要性。初为人师,有理解不到地方,还望给予指导。
高职机械制图课教学的几点体会
(2002-12-30 19:25:19)机械制图是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机械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课程教学质量的好坏将影响到学生对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和课程设计。我院实行对口招生,为中等职教培养师资,所有学生均来自职业中学,学生在入学前已经对所学专业具有一定的基础。经过对数届学生的调查,机械类职高毕业生在机械制图课程的学习中还存在以下问题:系统的投影几何学的知识不足,难以理解和完成比较复杂的投影关系;对相似的原理和概念缺乏比较和鉴别,运用时往往容易出错;作图速度较慢;国家标准意识不强。针对上述问题,我在教学中精心设计教案、合理选择教学方法、及时总结教学经验,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努力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和专业水平。要想上好课,先做好老师。当今时代,科学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各学科、各专业互相渗透的趋势日渐增强。作为一个老师,必须时刻关注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学习新技术,研究新问题,防止知识老化。此外,热爱自己的职业,愿为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付出最大的努力,也是搞好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
2教学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加强讨论式教学我院因教学对象是一群对专业基础课程已有相当程度的学生,教师在教学中如果不顾学情,盲目按照普通工科大学的教学模式按部就班地开展教学,学生在上课时必然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因此,我在教学中注重精选教学内容,做到重点突出,彻底摈弃对教材进行琐碎诠释的教学方式。对教材中的一些容易忽视、容易混淆的内容,将其转化为问题,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开展讨论,让学生通过讨论得出正确的结论。在教学中还组织学生对机械制图的国家标准进行广泛讨论,熟悉国家标准的内
容,增强国家标准意识。
3合理调节教学中的比例关系,做到精讲多练我在教学中突出实践课教学,增加练习课的比例,重点训练学生提高制图的速度和质量。鼓励学生在大量的制图练习中探求和总结作图技巧,在实际作图时加以恰当运用;并帮助学生总结经验,将其中的一些具有规律性的方法向所有同学推广,求得制图水平的整体提高。4加强直观性教学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空间想象能力不足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注重运用实物、模型等教具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化抽象的投影关系为直观的视觉印象,降低问题难度。此外,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到实习工厂参观,使学生有机会了解机械生产的各个环节,达到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加深对课堂知识的了解的目的。5对学生严格要求,养成严谨的工作态度和作风图样作为工程界的技术语言,在生产实际和技术交流中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只有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制图,才不会影响图样的通用性。尽管学生在入学前已经学过了制图,对投影关系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他们对图纸图线的要求不够明确,符号文字数字等书写欠规范,图画马虎。我在教学中注意强调国家标准的重要性,而且自己也以身作则,在板书图画时认真严格,指导学生作业时,重视图面质量,杜绝不规范制图。6将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教学如将投影变换、截交线相贯线的求解等模型演示效果欠佳的投影几何学问题用AUTOCAD及3DMAX等软件制成三维动画,在教室中的大屏幕电视上播讲,使学生能在任意角度观察到所求问题的投影变化,降低了相应知识点的学习难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7深入学生实际,了解学情有个别学生因各种原因,学习困难。作为教师一定要加倍地关心和帮助他们,为他们出谋划策,共同研究解决的办法。如采用个别辅导,区别对待后进生的作业,时刻鼓励他们,使他们增强自信心,逐步提高作图
水平。
第三篇:授课体会
授课体会
我叫赵香荣,在半坡店乡第一初中任教。
以前采用“教师讲、学生听”注入式的旧教学法,教师把知识嚼得很烂喂给学生,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的知识,什么都跟着教师走。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养成“人云亦云”、“依样画葫芦”、“吃大锅饭”、“随大流”等思想方法和习惯。虽然我也认识到这种方法不太适合现在的学生,但也找不到一种更好的教学方法。
这次有幸参加了咱们滑县进修学校举行的賽课活动,要求使用尝试性教学法。对于这种方法,我今年是第一次听说,感觉比较陌生。但听了领导们的提示和上网查找,发现尝试教学法,就是冲破注入式的传统教学方法的束缚,大胆让学生自己去尝试练习,在尝试中学习,在尝试中成功。这样从小培养学生“试一试”的精神,长此以往,逐渐形成一种敢于探索的精神。
我感到,这应该是更适合学生的一种教学方法。
这次賽课我所授的课是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一课《端午日》。
首先,在备课方面,我精心编写了课前预习题和当堂检测题,并设计了几个针对本课教学目标的问题。然后制作了课件,和下载了一段有关端午节赛龙舟的视频,这样就增强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让学生在进行口语训练方面有据可依。
其次,在上课时,我尽量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去学。并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讨论,使他们能够互相帮助,共同完成问题。然后我让学生当堂写一个片段作文,想象捉鸭子的场面,这样既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又运用本节所学到的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当然,这节课也有一些缺陷。比如尝试性教学要求学生在预习后和授课结束后提问题,我就没有做到。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坚持使用这种“先练后讲”的尝试教学模式,让学生用自学的方法,自己去获取知识,解决问题。,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又得到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自学能力),也就是获得打开知识宝藏的钥匙。当学生走上社会后,就能用这把钥匙,去打开未来知识领域的大门,去探索世间丰富的宝藏。
第四篇:新授课教学流程
新授课教学流程
一、引入新课
说明:教师要精心设计新课的引入,力求简明得体、富有情趣,以引起学生的注意,促使学生以良好的心态、浓厚的兴趣、强烈的欲望进入学习。
二、预习检测
1、利用全体小测、教师抽测、组内互测等方式检查课前预习的情况,主要内容是文学常识或者生字词的音、形、义。
2、初步感知
学生以随笔的方式写出自己读完文章之后的认识。根据学情引导学生从内容、写法、感受等方面选择一个或几个方面,形成自己独到的认识和体验。起始年级可以设计成问题,例“课文哪里打动了你?”、“你了解到了什么信息?”等。
说明:为保证预习效果,教师可利用一节课的剩余时间或自习、早读等时间安排课上预习,待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后再留预习作业。
三、整体感知
1、自主阅读
出示读文要求,学生阅读、思考(根据文章长短安排阅读任务)。
说明:读文要求包括阅读方式的选择和关于文章主要内容的基础问题。例如,记叙文中把握线索、概括事件、梳理情节等,说明文中的把握说明对象、特征、理清说明顺序等,议论文中的论题、论点、论据等,根据文体特点灵活设计。主要目的是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即“文章写了什么”。
2、交流展示
说明:根据学生自学情况教师决定交流展示方式。
四、精读细品
1、自主阅读 ① 出示思考题。
说明:思考题要少而精,必须针对本课的重难点,且不贪多,每篇课文抓住一两点即可。问题的形式可以是几个提纲挈领的“主问题”,也可以是一系列层层
深入的“小问题”。主要目的是把握文章写法、主旨等,即“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
② 学生自读。
学生细读文本,独立完成思考问题。
说明:此环节要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圈点批注的阅读习惯。教师巡回指导、掌握学情。
2、合作探究
组长带领全组同学在组内进行交流。
说明: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小组交流,切忌把“合作”变成组长的“独角戏”。
3、展示交流
教师具体明确各组展示任务,小组代表按照任务要求展示本组探究结果。其他小组同学认真倾听,并进行互动:问难、纠错、补充。
说明:此环节中,教师要注意评价标准的设定、交流方向的把握,促进各小组之间的良性竞争,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4、精讲点拨
在小组展示的基础上,教师围绕学习中的疑点、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进行更高层次的点拨,深入揣摩、品味文章的语言,深刻感悟文章的主题。
说明:以谈话法、讲授法为主,并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把“读”作为主要的学习手段,在读中感悟、品析,提升学生对文本的认识,把学生个体自学、合作学习中形成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五、归纳总结
以师生、生生互动的方式,归纳、整理文章主旨以及在内容或写法等方面的特点,使学生形成对文本的整体印象,把握学习重点。
说明:小结主要针对本课学习重难点,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六、质疑问难
学生提出在学习活动中尚不明确的疑难问题,师生互助解决疑难。
说明:通过此环节,引导学生确立“堂堂清”的学习意识,避免知识掌握的模棱两可、一知半解。同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七、巩固运用
练习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设定,有层次、有梯度,突出重点,击破难点。同时要注意基础巩固与能力提升、课内学习与课外拓展、阅读练习与写作训练的结合。
说明:巩固练习根据每节课的课时容量而定,可在当堂以检测的形式完成,也可以留作课外练习作业。
要点提示:
1、此流程的使用:此教学流程为阅读课流程,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文体进行灵活的增删。
2、教学目标:“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教师在设计教学流程时,一定要首先做到心中有目标,并选择精要的教学目标。
3、小组学习:高效课堂要充分发挥小组长的作用,让小组长做“老师”。小组学习策略即人为地把大班授课制变成“小班”化教学,小组长即“小班”的老师,要让小组长在学习小组内行使教师职责。
4、多媒体的作用:要把多媒体作为语文教学的辅助,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为达成教学目标而服务。不能为了“使用”而使用。
5、作文教学:阅读教学中可以随文进行“小写作”训练,同时教师要完善作文教学流程,抓好指导、写作、评改各个环节,做到“小作文训练经常化”、“大作文训练完整化”,变“重写轻改”为“重评重改”。
第五篇:新授课
“新授课”研究报告
“新授课”研究团队是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以冉少杰老师为组长的带领下组成的研究团队,旨在改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实现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目标。
新授课主要目标是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新思想。由于我校班级人数较多,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仍然是教学的主要形式,这种教学主要弊端为:老师教的累、学生学的苦。学生没有积极思考、发问、质疑的机会,这些都降低了课堂效果。
为改善这一状况,通过借鉴他校课改模式,“新课型”研究团队以《中庸·第二十章》中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为理念,提出“新课型”五要素:新课导入、博学新知、审问慎思、明辨解疑、目标达成。
下面就五要素做主要汇报:
一、新课导入:
课堂“导入”,又称“开场白”或“导课”,是课堂上正式教学的前奏,它是课堂教学开始之前,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入新的学习状态的教学组织行为。
1、直接导入法:最简单的导入方式,特点“短、频、快”。
2、温故导入法:
温故导入是根据新旧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找准新知识的连接点,以旧知识为基础发展深化,从而引出新的教学内容,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3、创设情景法:利用语言、设备、环境、活动、音乐、绘画等各种手段,制造符合教学需要的情境。
4、兴趣导入法:是教师在授课开始之前通过多种方式(观看与本节有关科普知识、组织学生实践操作),引导学生渴求新知识方法。
5、实验导入法: 实验导入法是物理、化学、生物课等让通过学生动手进行实验或观察教师操作实验导入新课的方法。
课堂导入目的是激发学生兴趣,激起学生求知欲;使学生能够把心理调整到进入新课学习的最佳状态,提高教学效率,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博学新知:
“博学新知”是一种自律学习、主动学习。这样能提高学生的主体责任意识,使学生的学习状态发生根本变化,从他律到自律、从被动到主动、从消极到积极。不仅开发了学生的潜能,而且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责任心。
1、查阅资料法:即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料增加对新知识的了解的方法。学生可查阅的资料有字典、学习报、参考书等。
2、小组讨论法:即让学生分成小组分享各自的想法、信息、知识的方法。小组讨论可以达到集思广益,知识共享的效果。
3、师生互动法:教师可以指导预习,按“扶——放”原则,起先可设置“导学提纲”以设计一系列问题的形式,在“学什么”“怎样学”两方面加以引导。
4、借助互联网: 借助互联网进行课前预习。
三、审问慎思:
好的问题,能启迪学生的思维,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因此为了保证一节课的质量,为了让课堂更加精准、实效,初步设计“审问慎思”环节由教师作为这一环节的主导,作为问题的设计者。
1、层递式提问:对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问题进行分层次由浅入深的提问。通过一环扣一环、一层进一层的提问,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发展。
2、列举式提问: 列举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这一类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努力搜寻记忆中的生活知识,在相互启发下,可举出更多的例子。
3、对比式提问:可以诱导学生通过比较发现共性、区别个性、加深理解,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和求同思维。
4、引发争论式提问:争论可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通过争论解决的问题,理解特别深刻,其效果是一般性讲解所无法达到的。
5、类比式提问:能帮助学生发生联想、想象,有利于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提高。
四、明辨解疑的策略:
1、要注意组员之间的层次性,差异性和互补性:教师要注意组员之间的差异性和互补性,教师应根据不同活动的需要设立不同的角色,并要求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又要相互支持。
2、注意问题难易程度,优生带领,中下学生优先,因“生”设问:优等生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带领者,除了自己积极表达对问题的看法和意见外,还要组织组内的成员围绕目标共同学习,归纳成员的发言要点,鼓励其他成员畅所欲言,与他们交流自己的观点,使学习小组成为学习的共同体。
3、学习任务、要求要明确:教师要把小组内进行合作学习的任务、要求布置清楚,要让每个小组及每个人都明确自己要完成的任务。
4、时间要充足:任课教师要根据“合作学习”的任务、要求,留给学生充分的讨论、探究的时间。
5、养成良好习惯。
五、目标达成:
1、概括总结式:在一节课要结束时,对整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概括出知识的脉络与主线,深化主旨,强化重点,明确关键性知识,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形成条理,起到突出主题的作用。
2、分析比较式:为了使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本质特征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教师可以将新学知识的各个部分以及新知识与原有知识进行比较分析,明确它们的内在联系或找出它们各自相同或不同的特点,以起到更准确、深刻理解知识的作用。
3、回顾反思式:课堂结束时,教师可以通过小结与学生一起回顾新知识,加强学生的记忆,巩固新知识。小结时也可以用板书,让学生归纳出有哪些知识点、重点、难点。
4、交流评价式:课堂教学应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和活动。同时要让学生有机会去畅谈自己的体验评价、感受和收获,有机会表达自己的困惑和喜悦,提出建议和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