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7号文库
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应该一视同仁
编辑:雨雪飘飘 识别码:16-1074193 7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7-22 02:01:37 来源:网络

第一篇: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应该一视同仁

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应该一视同仁 在新一届政府执政即将“满月”之际,4月12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邀请了十位经济专家和企业负责人到中南海座谈。张高丽、刘延东、汪洋、马凯四位国务院副总理全部出席。

专家名单里,既有林毅夫、李稻葵这样的学者型专家,也有来自银行和金融公司的实战型经济学家。在企业方面,既有国有大型企业负责人,也有美的、雅戈尔等民营企业家。

在国务院第一会议室里,与会者谈问题,谋发展,李克强总理不时插话、追问。特别是针对今年我国一季度经济发展形势,与会者为国务院做出全面研判提供依据,更为我国经济未来长期发展出谋划策。这是一场没有客套,务实、严谨的座谈会。李克强总理的开场白简单、直接,问计于与会者。李克强:这是我们新一届政府成立以后,国务院第一次邀请经济专家和企业家到中南海座谈。这几天,国务院领导同志也都陆续到地方调研当前经济形势。一季度已经过去,一季度的形势国务院很快要做全面的评判,不仅要评判当前的情况,而且要分析走势。怎么看待当前的经济形势,又怎么评判未来的走势?对当前的情况怎样应对?又如何能够兼顾中长期的发展,我们也想听专家学者和企业家们的意见,也是问计于各位。

在李克强总理倾听民意的鼓励下,与会者纷纷从各自行业内分析了当前我国经济形势,研判未来经济发展走势。

做白色家电起家的美的集团,是一家民营企业,去年企业销售额达1100亿元,在海外6个国家建有7个生产基地。如此大规模的发展,企业仍然遇到了发展瓶颈。

董事长方洪波向李克强总理介绍了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第一,海外融资问题,他希望国家能够出台政策,允许有一定规模和资质的民营企业到海外融资。方洪波:第二是能够给予我们跨国公司总部资金运营的资质。

现任央行副行长、曾经就任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的胡晓炼解释说:我想解释一下,这主要是咱们的外汇管理部门对于企业的资本项目的跨境流动要进行逐笔管理。外汇局现在对一些少量的大型跨国公司进行了试点。我们可以把这个试点,便利的政策再扩大一些,给我们的大型民营企业也试一试。李克强总理表示,要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一个与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一样的平等竞争环境。李克强:很值得我们有启发的就是,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应该一视同仁。我们确实应该很好地清理这些规定,要国有、民营、外资都在一个平台上公平的竞争。当然要有规则,比如:外汇管理,确实我国要有一个安全的问题,需要企业有一定规模。当到了一定规模以后,就不应该考虑所有制的问题了。应该从规模的角度来考虑,公平的制定规则。

李克强:我觉得不光是外汇管理局,国务院有关部门都要这么考虑问题。确实我到地方听企业介绍,民营企业觉得自己没有公平竞争的环境。这是不利于市场经济发展的。

在方洪波看来,国家出台的有的补贴政策,可能导致市场竞争不充分,最终影响企业的转型升级。方洪波:提个建议就是,希望今后国家尽量减少出台一些补贴政策,这样一些政策的刺激补贴,最终让市场竞争不够充分。要尽量靠市场的力量去推动,倒逼企业的转型。

李克强认真倾听,并用笔记录。他说:要认真研究短期措施对未来市场发展的影响,要进一步推进市场化改革,政府不能干预过多。

李克强:我们还是要推进市场化改革,这个市场化的竞争在短期内可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是如果充分竞争,当然是有规则的竞争,对长期、对中长期都是有效的。我们不能因为短期的措施给未来的市场化的竞争带来更大的负面影响,这个政府就干预得多了。

方洪波为民营企业发展提出的几点建议得到了李克强总理的一一回应。座谈会结束后,他深有感触地说:

方洪波:我们的感受就是,说明新一届政府能够听取专家学者,尤其是一些企业家的意见。在这个过程当中,更重要的是,我感受到李总理讲到要把民营企业放到和国有企业一样平等的地位上去考虑,这样的理念,对我们是很大的鼓舞。

第二篇: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

国有企业优势:

1、企业可以一段时期内实现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或是改善一个国家国际市场竞争地位的有效手段。国有企业的定位, 一是应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的阶段相适应。在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中, 可能既有经济赶超的目标, 也特殊的国际形势下所形成的国家安全目标和重要产业的国际竞争目标。正如我们可以看到的, 后发展的国家往往选择以建立国有企业的方式, 来促进资本密集型工业、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产业的发展, 加快本国的工业化进程。二是许多国家出于改善本国贸易地位的考虑, 除使用关税等手段外, 会设立专门的国有对外经贸公司。不少经济刚刚起步的发展中国家设立的国有贸易公司, 其使命之一是要确保为本国获取稳定的、必要数量的外汇收入。许多国家为其主导性的出口资源产品或重要的进口资源/产品, 设立专门的进出口贸易公司。比如, 哥伦比亚的国有咖啡出口公司, 重要石油生产国的国有石油公司, 南美洲国家的国有矿业公司, 其设立意图都在于提高该国在国际市场上的卖方地位。还有一些国有贸易公司, 基本职责是保障本国战略性资源/产品的稳定供应, 比如, 我国的中国储备棉管理总公司(以下简称“中储棉”)。三是各国政府除了市场化的手段之外, 还会采用补贴或国有化的方式来救济其衰退产业或国际竞争地位日益降低的产业。即使是在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当铁路客运业由于技术进步和市场需求转移原因成为民营企业经营普遍亏损的行业之后, 政府也在20 世纪80 年代末成立了联邦铁路客运公司, 将铁路客运的主体部分改为公营。

2、有企业可以解决某个时点上的经济结构失衡问题, 促进经济结构的合理化和优化。这其中既涉及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问题, 也涉及不同产业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 一种可能是因为国家现行经济政策与市场体制, 无法激励足够多的民间资本自觉进入这些领域, 比如, 落后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投资大、投资回收期长, 就缺乏对民间资本的吸引力。另一种可能是, 虽然民间资本有意愿进入这些领域, 但政府无法以足够低的管制成本引导民间进入者以自律的方式开展生产经营活动, 服务于整个国家经济结构平衡的需要。比如, 垄断产业的民营企业在缺乏市场竞争和完备的管制约束的情况下, 大多倾向于滥用排他性权利或有优势的市场地位牟取暴利, 向消费者提供劣质的产品与服务。

3、企业还可以平抑经济周期的大起大落的稳定器。和平时期, 国有企业能够在不

同领域发挥“蓄水池”的作用, 当一个国家、地区或行业经济处于景气周期中, 国有企业的边界可以适度收缩;而在经济周期步入低谷时, 国有企业的边界可以适度扩张, 起到稳定社会经济的作用。在发生战争或重大的经济危机这类极端的情况下, 国家可以通过新设国有企业或通过国有企业以大面积的并购或接管的方式, 挽救陷于经营困境的民营企业, 增加全社会的投资, 增加就业机会,平抑物价水平, 以克服经济动荡和带动经济复苏

劣势:

1、企业治理改革不彻底,组织结构尚待优化。不少国有企业目前仍处于公司制 改革阶段,企业治理结构不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不健全,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之间尚未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国有企业组织变革是企业为适应竞争和发展而进行的,以改善和提高组织效能为根本目的的管理活动。近年来,国有企业在组织变革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一些大型国有企业在业务模式、流程管理等方面都在努力与国际接轨。国有企业通过各职能组织的重新构建,以及不同企业包括母子企业、关联企业之间产权关系、经营关系、利益分配关系的梳理和整合,以达到优化组织结构的目的。近年来一些国有大型企业通过整合所属企业,减少了管理层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和经验;大部分中央企业将管理层级初步 压缩到三级以内,实现了企业组织结构优化。国有企业的组织变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现行组织结构方面依然存在部分问题,主要表现为:(1)我国大多数国有企业基本上还是沿袭计划经济时代的体制,组织结构设置不合理,不符合现代企业组织运行模式的要求。

(2)国有企业的组织结构设置和战略相分离。(3)部门设置分散,职能交叉,组织管理效率较低。(4)人力资源配置不尽合理,资本经营、战略研究部门力量薄弱。(5)集团总部、子公司职责分工不清,经营和管理职能并存。(6)事务性工作多,导致机关人员较多,集团控制、协调、服务职能不能充分体现。

2、过于强调经济目标,忽视国有企业的非经济目标。自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逐步强化了其对自身经济利益的追求。经济目标的实现成为了国有企业的核心目的,也是其发展的动力源泉。国有企业对经济目标的过度追逐,使得它们逐渐淡忘了其所应该实现的由国有经济本质所决定的非经济目标,包括实现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改变经济结构失衡状况、平抑经济周期波动、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性、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等。一般说来,竞争性行业及专注于经营性活动的国有企业,其经济目标优于非经济目标;垄断性行业及专注于非经营性活动的国有企业,其非经济目标优于经济目标。令人遗憾的是,那些本应专注于非经营性活动的国有企业却改弦易辙、舍本求末,放弃由国有经济制度属性所决定的非经济目标,而去追逐与企业制度属性相关的经济目标。国有企业只顾赚取经济利润,而把包袱甩给社会,责任由社会来承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实现最大限度的盈利成为众多国有企业惟一的追求目标,刚刚摆脱行政约束的国有企业无暇顾及、也不愿意承担本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国有企业因为其经济利益的追逐而放弃基本的社会责任,是对国有企业基本性质和目标的背离。这种背离显然损害了国有企业的形象,影响了国有企业的经营活动,阻碍了国有企业经济目标的实现。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大量国有企业不愿意履行其社会责任,社会公众对国有企业积聚了越来越多的不满。国有企业的生产安全问题不断发生、劳动合同与劳资纠纷频繁出现、劳动保障与社会保险无法落实,国有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关系十分紧张。

3、过于依赖制度优势,软实力发展不足。从每年实现的利润和上缴的税金来看,国有企业对国家财政收入的增长的确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有人测算,国有企业的利润的40%靠涨价,40%靠规模扩张,靠企业通过改善经营机制内部挖潜的利润只有20%。中国进入世界500 强的企业,基本上是能源、化工、电力、电信、银行等在国内长期处于行政垄断地位的国有企业。细究起来,国有企业的竞争优势一是资金,二是垄断。政策支持是国有企业的护身符;国有企业的发展壮大主要依靠国家持续的巨大投入和长期的行政性保护。制度优势在事实上成为了国有企业竞争与发展的基础。正是因为制度优势这一保护伞的保护,国有企业普 遍忽视了自身竞争优势的建设与发展,对企业软实力的建设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国有企业市场竞争能力不如外资企业、民营企业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国有企业过分注重企业的硬实力建设,如企业投资大小、厂房设备、经济规模、产品和市场等,而忽略了企业软实力建设。

民营企业优势:

1、有利于分配资源,优化产能。由于全球化把大规模工业化生产技术带到中国、印度,还有众多其他发展中国家,从粮食生产到衣、住、行都可以大规模,而且能很便宜地提供,温饱已经远不是问题。现在更头痛的是产能过剩,而不是产能不够满足人类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办国有经济、公有企业来达到汇集资源、分摊风险的效果已变得不再必要。一方面,随着生产能力的提升,使全社会范围内的“大锅饭”安排所能带来的好处越来越少;另一方面,这种“大锅饭”所要支付的贪污腐败成本却越来越大,使这种安排越来越不合算。生产性资产、土地和其他资源的所有权应该要明晰到私人个人.世界没有哪个富有的国家还维系大规模的国有经济,也没有哪个国家真正靠国有制而富起来的。

2、中国经济内需的增加必须靠民营经济的扩大。一方面,民营企业收入的增长会直接转换

成民间收入的增加,转换成家庭收入的增加,成为消费增长的动力,而国有企业这些年的确靠垄断地位使收入猛增,但这些收入并没变成民间的收入,也没帮助减轻老百姓的税负、没有改变老百姓的养老压力、没有减少人们的医疗和教育费用压力,国有经济收入的猛增没有直接推动内需的增长。另一方面,民营企业的资产增值也会立即转换成民间的财富效应,推动内需增长,而国有企业、国有资源以及国有土地的增值,都对个人的财富和消费无影响。

劣势:

1、产权结构不合理和产权关系不明确。民营企业的过于集中和单一的资本结构,虽然能较好地体现企业产权清晰这一特点和优势,但却会给企业带来较高的经营风险,从而束缚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此外,过于集中和单一的资本结构,不但难以使员工对企业产生责任感和认同感,不利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而且还容易产生家族式的管理。在这样的产权基础上,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是难以建立的。而民营企业产权关系不明晰具体表现在:与主管部门的关系理不清,企业初创之时民营企业往往要找主管部门或挂靠单位(许多民营企业是戴“红帽子”发展起来的,即借助于国有或集体经济的名义发展起来的),虽主管部门或挂靠单位并无投入,但在企业发展起来后却再现所有权归属之争;对无形资产,特别是管理股权和技术股权未作明确界定,形成隐患;初始投资主体不明确,如创业资本主要是靠借贷或利用科研经费等方式积累起来的;对优惠政策形成的“政府扶持基金”,其所有权归属的界定仍存在争议;民营企业通过兼并、联营、承包、股份制改造、收购等形式壮大了规模,但国有资本的产权归属却没有界定。

(2)民营企业缺乏有效的治理结构。这里包含两个方面因素:一是缺乏管理方面的知识。二是大多没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个人为中心的家族式管理是民营企业特别是个体私营企业存在的较为普遍的现象。家族管理模式毕竟是具有一定局限性的管理模式。当民营企业有了一定规模之后,再寻求进一步发展,向集团化、现代化、国际化发展,家族化管理模式的局限性或它的不足就越来越暴露出来了。最明显的缺点是,它压抑了家族外员工的创新意识(思维)和行为,不利于高级人才引进,不利于决策信息正常传递,不利于先进管理模式的引进,难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技术创新、管理制度创新的需要,成为了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瓶颈。另外,管理手段落后,个人素质不高,尤其是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约束机制所导致的管理混乱、经营无序也使一些民营企业付出了惨重的损失,甚至是破产倒闭的代价。不可否认,随着民营经济的迅速发展,也还是有一批民营企业家逐渐走向成熟。但应看到,民营企业缺乏有效的治理结构、队伍良莠不齐、综合素质普遍偏低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地影响了民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民营企业家要想使自己的小船变成“航母”并驶向成功的彼岸,就必须对自己的企业进行改革,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积极从社会上引进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和治理结构,实现家族式企业向现代企业制度的转变;就必须更新观念,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尤其要注重培养自身的管理能力、开拓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和战略制定能力,并具备较高的领导艺术和谋略水平,使二次创业有个较高的起点。

(3)政策支持不到位,私有财产的合法地位不明确。目前在许多地区还存在不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如某些产业政策、市场准入政策等。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许多方面,并不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民营企业并没有获得真正的“国民待遇”。由于政策及传统观念影响,民营企业目前承受的不合理负担还很多,这种政策环境极大地阻碍了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目前我国宪法虽已明确个体私营企业在社会经济中的合法地位,但是对个体私营者的财产却没有作出明确的保护解释及规定。这必然导致民企的经济权益在受到侵占、损害或出现经济纠纷时,难以得到法律的有效保护。如对国家财产的神圣不可侵犯作出了严格的规定,而对私有财产保护就有所不同。笔者认为,应该像保护公共财产那样,尽快从立法上,对个体、私营财产予以保护,以使民营企业主通过自己合法经营所获得的积累及个人名下的财产具有神圣不可侵犯的合法地位。

(4)我国要素市场发育缓慢以及民营企业融资渠道狭窄等也制约着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要素市场的发育对于经济发展至关重要,没有一个发育健全、运作规范的要素市场支撑,企业将成为无源之水。我国不少地区的要素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无论在市场规模还是市场成熟度方面,都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和提高。此外,在要素流通范围、配置手段、运行规则等方面,也有许多不利于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地方。从民营企业融资的角度看,民营企业至少需要两个市场:一个是为民营企业直接融资服务的资本市场,另一个是为民营企业提供银行服务的间接融资市场。而我国的企业融资渠道不外乎三种形式:向银行申请贷款;发行企业债券;股票上市融资。目前,我国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主,股票市场为辅的金融体系无法满足民营企业融资的需求。由于民营企业大多是中小企业,而我国的资本市场尚在逐步发展和完善之中,尽管国家积极筹备二级市场,但对于大多数民营企业来说直接发行股票上市融资的机会还很少。期资本提供了机会。但在目前逐步取消配额制的过渡时期,仍然缺少为民营企业提供长期资本的发达的和规范的私人股权融资市场。由于涉及金融风险等原因,中小民营企业发行债券也很难得到批准。这样,大多数民营企业融资只能走向银行申请贷款这条独木桥。但我国银行体制也非常不利于为民营企业提供间接融资。据统计,在全部银行信贷资产中,非国有经济使用的比例不到30 %。这种状况的形成有方方面面的因素。如:民企规模小,管理薄弱,经营风险高,经营信息透明度不够;目前银行多级分行代理制不利于银行掌握民营企业经营的信息;大银行管理层次多,审批程序复杂,民企规模小,贷款额度没有国企大,但审批核查程序是相同的,这样,单位资金交易成本相对较高等都是造成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因素。可以说,金融体系不健全所造成的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严重地制约民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第三篇: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文化建设

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文化建设如今已经不再是什么时髦的词汇了,从最初的概念炒作、文化包装,到现在的文化凝练、文化建设,企业文化经历了从无到有、由虚入实,从企业懵懂的接受文化到企业家对文化内生需求的发展过程。企业文化的作用,说白了也就是企业文化能够带给企业的好处,简单说无外乎是“外树形象、内聚人心”。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发展的软实力,逐渐展现出了巨大的价值。为了能够“认识企业文化”、“理解企业文化”、“把握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使文化在企业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中国企业家们可以说是煞费了苦心。然而目的是一致的,道路却是曲折的。现实中我们不难发现,不同的企业在文化方面的表现可以说是千差万别。而这种差异的文化却又在不同类型的企业中又表现出了高度的一致性。

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两个重要主体,由于企业主体及企业发展周期的差异,产生了截然不同的文化特点。

国有企业文化——武当太极

武当太极,博大精深,有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亦有绵绵不断,刚柔相含,含而不露。招式不同却又有相同的意境。与独孤九剑一守一攻,为攻守的两个极致。

国有企业文化的一元性。国有企业无论外在表现和宣传有多大的差异,其文化总能让人感觉出意境上的统一,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国有企业尚未能脱离行政化管理,进行独立的市场化运作。很多人都愿意把企业文化说成是一把手文化,虽然这种说法有些偏颇,但也确实可以反映出企业核心领导在文化建设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国有企业的改制经历了“放权让利”、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试点阶段、实行以承包责任制为主要方式的两权分离经营方式阶段、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为主要内容的认识阶段、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的的崭新阶段等四个主要的历史阶段后,已经逐步进入了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新趋势阶段。但是其最为核心的产权问题和治理结构不完善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这就使得国有企业的内部文化都保留了极其浓厚的行政色彩。

国有企业文化具有极强融合性和稳定性。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发展的软实力、软制度,其优势就在于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融合性。企业都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每一次人才的流动都会对企业运行模式、运行效率产生一定的冲击。而企业文化恰恰在这个时候发挥出良好的同化作用,使得新进员工能够快速融入到企业当中,形成共同的愿景以及符合企业的工作、行为方式。国有企业的企业文化在这方面体现出很好的稳定性和融合性,无论进入企业之前各路大侠修的是何种武功,都会被太极所包容、所同化。

国有企业内外部文化不统一,内部文化建设难以匹配外部文化宣传。这也是我国国有企业文化冒进的突出体现。目前国有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重“外部形象宣传”而忽略了企业文化真正的价值者,比比皆是。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重点在于文化手册的撰写及对外的宣传推广,然而其宣传文化是否真正符合企业发展的要求,是否真正适用与企业不得而知,更不要说文化在企业中落地生根了。

民营企业文化——独孤九剑

独孤九剑,无招胜有招。任何的招式皆可称为独孤九剑亦可非独孤九剑,能否真正可敌制胜全凭使用者的悟性。

民营企业文化的多元性。民营企业文化毫无定势,在每个老板不同的领导风格与经营理念的影响下,伴随企业发展形成了多种多样的企业文化。

民营企业文化的易变性和不稳定性。我国民营企业近年来虽然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但是

民营企业的生命周期仍十分短暂,与国有企业的稳定发展相比,民营企业往往在短短的5-8年的时间内快速经历了创业期、快速成长期并逐渐步入成熟期。而企业文化在企业不同的发展时期会有不同的表现形态,如处于创业期的企业需要一种激情四射、一专多能、敢闯敢拼的企业精神,而步入成熟期的企业则更多的需要精益求精、不断创新、业绩导向的文化氛围。这就使得民营企业在其快速发展过程中,文化也随之不断地适应调整(如未能调整则表现出文化制约企业发展的问题),优秀的企业文化难以形成有效的积淀,故每当企业出现较大规模的人员变动或者高层人员调整的时候,企业文化也会随之改变。

民营企业文化开始注重文化的提炼和外部传播,但是效果仍有待挖掘。民营企业老板对于企业文化的认识往往比国有企业更加深刻,这些老板在进行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更加重视文化的内部价值而没有将文化外树品牌的作用真正的发挥出来。只有真正的将文化的内外部价值有机结合,才能使企业永葆青春、基业长青。

企业文化的发展方向

企业对企业文化的诉求源于对未来发展的支持,只有确立了适合企业发展的企业文化,并真正将文化有效落实到企业的方方面面,企业文化才能为企业发展发挥充分的推动作用。国有企业:外向文化内生化,内生文化凝练化

国有企业的企业文化现在存在严重的内外两层皮的现象,若要真正发挥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首先,需要进一步树立和明确企业文化的发展方向。企业应根据企业所处行业特点,企业特征,公司未来的发展战略,进一步明确企业真正需要什么样的文化。其次,深刻分析企业现有文化存在的问题,并明确现有文化与需求文化存在的差异所在。文化有效与否的关键在于企业文化的落地问题,只有企业需要的文化真正被广大员工做认同、接受,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仅仅落在口头和宣传上的文化,永远只能是“看起来很美”。目前大多国有企业的网站上都能够清晰的看到其愿景、使命及核心价值观等等企业文化最核心的组成部分。我们宁愿相信这些都是企业经过深思熟虑后,认为最适合企业发展要求的文化核心。那么,接下来国有企业需要做的重中之重就是如何打破内部现有的文化氛围,真正做到“外向文化内生化”,将企业所需要的文化真正引入到企业当中去。再进一步将“内生文化凝练化”,找到发展内部文化的有效方式和方法,实现企业文化的有效落地。民营企业:内生文化凝练化,内生文化外向化

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当中已经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文化元素,同一企业当中,也由于其文化的易变性和不稳定性而形成了不同的亚文化。这些文化当中,有创业初期,企业形成的不怕吃苦、勇于拼搏、敢作敢当的优秀文化因子,也有创业元老们形成的随意性强、超越制度做事的不良文化作风;有新进管理者带来的创新、轻松的工作氛围,也有不同经营理念引发的不和谐因素……民营企业首先提炼出自身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的良好的文化因子,结合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总结、凝练出适合企业发展的企业文化,并将之巩固、发展。

要保证文化的稳定性和延续性,这样才能发挥文化的作用。不能融合、受到冲击就会发生变化的文化,我们不把它称作文化也罢。

其次,民营企业需要将文化与企业本身以及企业的产品充分结合,以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外在价值。比如研发型企业对外展现一种“我们(企业员工,下同)充分享受着平等、自由地讨论,享受着思维和激情的碰撞;我们能看到创新失败后鼓励的微笑,我们能看到创新成功后由衷地祝贺和赞美……”的氛围,这不仅仅有利于企业对研发人才的吸引,更能增强客户对企业的认同。当民营企业真正做到“内生文化凝练化,内生文化外向化”,才能随心而动的舞出孤独九剑。

第四篇:国有企业收购民营企业的操作

国有企业收购民营企业的操作

国有企业收购民营企业是国有企业对外投资的方式之一。国家尚没有出台关于国有企业投资管理的统一规定,地方国资委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进行管理,国务院国资委对于央企对外投资的规定对于地方国有企业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一般而言,如果拟投资的国有企业为一级国有企业(即股东为国资委),对外投资应当根据经国资管理部门审核的本投资计划进行投资。如投资项目在投资计划内,不需要另行审批。如投资项目不在投资计划内,则拟投资的国有企业应向国资管理部门单项报批。

如果拟投资的国有企业为二级以下国有企业(即股东为国有企业),其对外投资的计划一般须经过其上级公司的核准。

从审核的内容看,其主要内容包括:收购交易是否符合国家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是否符合企业布局、结构调整方向以及发展战略与规划;交易是否能够突出企业主业、是否会对主业造成不利影响等。

定价是交易的关键问题。根据国务院国资委颁布的《企业国有资产评估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国有企业收购非国有资产,必须对非国有资产进行评估。其评估结果应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经国资管理部门核准或者备案。非国有资产评估的结果是确定收购价格的重要依据,一般情况下,非国有资产的转让价格不得高于其评估价格。

对于那些可能被国有企业收购的民营企业,其定价方式将会造成一定的风险。由于国内目前资产评估的主要依据是净资产,对企业成长性重视不足,对于被收购企业,评估价值可能无法体现企业的实际价值。根据评估价值确定的交易价格可能过低,从而损害民营企业原股东的利益。如果定价较高,则收购交易则将面临较大的审批风险。

国有企业收购民营企业的交易应当在产权交易所完成。其流程包括对目标企业净资产进行审计、对目标企业整体资产进行评估,评估结果报国资部门核准或备案后再进行交易。不过,交易无须公开挂牌进行。

第五篇: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效率比较

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效率比较

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效率差异一直是人们关注和争论的焦点之一。与国有企业相比,民营企业效率较高。这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即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之间为何存在着效率差异?经济学者们分别从文化角度、委托代理角度、产权角度、经营者能力角度和资源利用的角度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但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关 键 词】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经济效率/管理模式

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效率差异的总体考察

在分析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效率差异之前,有必要明确界定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内涵。本文中民营企业仅指民有民营企业,即个体和私营企业。这样界定的好处有两点:第一,个体、私营企业是民营企业的主体,研究个体、私营企业就可以把握民营企业的实质内容;第二,广义的民营企业不仅包括个体、私营企业,还包括乡镇企业。但乡镇企业存在着产权模糊的特征,我们无法准确把握哪些是国有,哪些是民有。因此,为了分析的方便,本文在研究民营企业时,假定不包括乡镇企业。在本文中国有企业仅指国有国营企业和国有国控企业,即传统意义上的国有企业。在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效率进行比较过程中,应选择具有代表意义的企业。一般来说,对于民营企业占优势的产业,例如服装,皮革等,无需进行分析和比较,而对于民营企业难以进入的产业,也无从进行效率比较。为了客观公正,我们应该比较那些民营企业能进入的,而国有企业又具有传统优势的产业。

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效率差异一直是人们关注和争论的焦点之一。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部分数据。

中国民营企业资本回报率比国有独资企业高50%,比国有控股企业高33%,比国有参股企业高24%。中国企业五百强中的经济效益与效率在所有制结构上继续呈现民营企业领先的格局。据统计,从盈利水平看,国有企业的收入利润率为5.38%,略低于民营企业的5.79%;资产利润率为1.5%,也低于民营企业的3.14%;人均利润水平为5.27万元,远低于民营企业的7.86万元。

1.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进行计算可以发现,202_年到202_年,在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企业资产总额、主营收入和利润总额分别增长2倍、2.5倍和2.4倍;私营企业增长高达5.2倍、6.7倍和9.7倍。

1998年至202_年,国有企业净资产收益率从1.96%快速上升到10.00%,202_年之后并无明显改善,只是从202_年的10.00%轻微地上升到202_年的11.71%。对于私营企业,202_年至202_年,净资产收益率从14.97%猛然上升到25.12%。

2.最新的经济报告显示中国企业五百强中的经济效益与效率在所有制结构上继续呈现民营企业领先的格局。据统计,从盈利水平看,国有企业的收入利润率为5.38%,略低于民营企业的5.79%;资产利润率为1.5%,也低于民营企业的3.14%;人均利润水平为5.27万元,远低于民营企业的7.86万元。

3.在202_年,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国有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下滑到11.71%,而私营企业继续上升,达到25.12%的水平,比国有企业高出一倍以上。

此外,结合当今众多知名经济学家的分析例证,我们不难得出以下结论:通过改革, 国企效率较自身以往确实有所进步, 但与民企相比,国有企业效率普遍比同期民营企业低。

在明晰了以上观点以后,我们有必要研究一下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众所周知,我国目前的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因而国有经济是我国经济的主导,国有企业尤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支配地位,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国企不仅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经济基础,更控制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同时,我们知道,国营企业的一大优势

在于资源与高层渠道,可以使它们在很多领域实现垄断,为经营提供了极大便利。加之国企规模大,资源丰富,国企一直是我国经济的主力军。

于是我们就奇怪了,既然国有企业有如此多的优势,为何其效率却比不过普通的民营企业呢?在我看来,个中缘由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国有企业与私营企业在市场经济主体资格上的差异

国有企业的产权界定不清晰,而私营企业从产生之日起就是产权明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其私有性质决定了它具有明确而统一的财产所有权和收益权,具有完全自负盈亏的硬性约束机制,它必须承担全部利益风险,这便使它具备了市场经济中市场行为主体应具备的品格。同时,在市场规律支配下,私营企业能较好地接受供求、价格等市场机制的引导,及时调整经营决策和要组合,改善投入产出比例,来适应市场瞬息万变,做到以市场为导向灵活运行。

二.国有企业与私有企业在管理模式上的差异

1、经营目标存在差异。

国有企业由国家行使财产权力,但国家又是凌驾于社会之上,拥有财产权力,担负社会管理职能,并由此派生出社会经济协调职能,这就决定了利润最大化不是国有企业经营的唯一目标。因此,国有企业经营目标过多,是导致其经营效率下降的因素之一。

相比之下,私有企业更能遵循经济原则。私营企业作为完全独立的商品生产者,不存在政治原则、行政原则与经济原则的矛盾,能够避免许多政治原则、行政原则的无度干扰,而以经济原则作为其生产经营决策的唯一原则,即以利润最大化作为企业经营的首要目标,从而使它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

2、企业经营者及其选择者的利益驱动。

国有企业的经营者是政府委派(实际上是政府官员选择的),而经营者的选择者不会因为选上了能人而从企业分利,也不会因选上了庸人而承担企业亏损。

在私营企业,企业所有者选择企业的经营者,所选择的经营者优秀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盈利与亏损,关系到企业资产的增值与贬值,因此经营者的选择者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是显而易见的。

同时,私营企业经营管理决策不受政府控制,而是由经营者依据市场状况自主作出,大部分经营者是企业的投资者,也是风险的最终承担者,必然有着极强的进取心和风险意识,对市场的反应灵敏,决策快,工作效率高,能够为企业的利益尽最大的努力。

3、对抗风险的机制上存在差异。

国有企业面临风险时往往只会等待国家给予优惠政策,而私营企业却迫于形势主动寻找出路,希望能通过提高自身的素质,抓住时机,化风险为机遇,缓解危机带来的危害。比如在完全竞争领域,为应对市场价格的激烈竞争,就要控制成本方面,私营企业会利用一切手段从采购、销售等各个环节降低成本,国有企业则不计成本,管理松弛,浪费严重。

4、对技术创新型人才重视程度。

国有企业本身对技术开发人员缺乏必要的重视,导致许多科技人员不愿意长期扎根于企业开展技术工作。同时,国有企业效率不高导致高素质的技术人才外流问题严重。而民营科技企业千方百计地招揽人才。首先,民营企业大胆选用中青年技术骨干,让他们稳定在技术岗位上,把他们培养成为专家、项目负责人、学术带头人。其次,民营企业加强技术人员开发与培训以提高技术人员的开发和创新能力。

5、激励机制存在差异。

国有企业还保留着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大锅饭”,难对生产活动中区别出员工的贡献大小。这导致国企员工表现的优劣与否都得不到相应的激励或惩罚,从而使国有企业员工积极性的调动受到很大影响。他们可能消极怠工,出工不出力,有效工时低,生产的产品成本高质量差,缺乏上进心。国企最终会因为员工纪律松弛,平均主义盛行而引发低效率。

私营企业的分配关系比较灵活多样,基本上能够实现员工的贡献和报酬的紧密挂钩,除一般物质奖励以外,有些私营企业对有特殊贡献的员工还给予股票奖励,或委以重任等,能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而对于不合格员工,则可以采取果断的解雇措施,使得私企员工比国企员工承担更高的由于消极怠工或其他低效率行为产生的被解雇的风险。

三.国有企业特殊的代理问题引起其交易成本高于私营企业

即使私营企业也采取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管理方式,与国有企业同样面临着代理问题,但国有企业的代理问题比私营企业更加复杂。从这一角度讲,国有企业首先要进行政治的委托代理然后才能进入经济代理;私营企业中由于委托人是自然人,不需要政治代理的程序,其代理合约更为简化,这显然更利于降低交易成本。

此外,国企经营过程中,覆盖中央政府到企业之间的多层代理结构状态,一方面使得决策的执行时滞延长,同时由于拉大了政府到企业之间的距离,也增加了政府的监督成本,使监督更加缺乏效率;另一方面,多层代理结构状态不仅会造成累积性的信息损失,而且增强了产权保护动机的衰减倾向。除此之外,国企中特殊的代理关系会导致政府规模不断扩大,这无疑会增加国有企业的交易成本。这些都是引起国有企业的交易成本高于私营企业交易成本的重要原因。

综合以上几点,我们可以看到国有企业改革还任重而道远。深化改革,摆脱对国家的依赖思想,在与民营企业的竞争中,国有企业会有一片自己的蓝天。

参考文献:

1《经济问题探索》202_年第9期

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效率差异的比较——人力资本产权角度 吕文慧百度知道、百度文库、谷歌、搜狗、豆瓣、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等李祎恒论我国国家所有权的行使与效率之关系

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应该一视同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