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7号文库
新课改物理课堂教学小结[5篇模版]
编辑:翠竹清韵 识别码:16-632233 7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8-12 20:57:16 来源:网络

第一篇:新课改物理课堂教学小结

新课改物理课堂教学小结

李含旭

新的课程标准对我们提出了新的教学要求,我们高一年级6位教师经过培训与自学,对新课程理念有了一定的认识,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位学生发展,围绕这一目的,经过三个多月的教学实践,我们对新课程有了一点体会,现从以下三方面作一汇报:

一、过程

三个月来,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形成了统一的模式,1、备课方面:全组六人先对每章节深入分析、讨论,确定课时,确定大的框架,制定出本节课统一的教学设计,在大框架下,每位教师根据自己学生的特点,增添适当内容或手段,因班制宜,有效探究。

2、上课: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学生有了探究意识,在课堂上就能表现出积极的欲望。为此我们加强了实验课教学,积极开展学生实验,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面向全体实行启发、讨论等教学方式,努力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法模式。

3、作业:根据教材内容,精心设计课堂和课外作业,保证练习质量,课外练习结合学生实际,对《非常学案》有选择性布置,保证绝大多数同学动起来。

二、收获:

通过教学实践,我们有了一些收获:

1、新课改,转变

了我们的教学观。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坚持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注重过程评价,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尝到成功的喜悦。

2、新课改,转变了我的角色,在以前几年的高三教学中,将本是“双边活动”的教学,变成了“单边活动”,教代替了学,学生是被教会的,而不是学会,新课改,使我基本克服了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探究活动激活了课堂上的师生互动。

3、新课改转变了对学生的评价方式,过去对学生评价不够全面,太注重考试结果,不注重平时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过程,而新课改给了我们一个全面的评价体系,可以从多个方向、角度掌握学生,便于因材施教,同时通过学生参的积极程度,观察整体学生的学习水平。

三、困惑:

1、资料不配套,章节知识点提前,部分内容前后不连贯,《非常学案》难度较大。

2、在有限的时间内要落实基础知识,完成教学内容,又不能忽视能力的培养,新课程对我们的要求高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只能是我们的目标。

3、新课程强调学习过程而不注重结果,而现行评价方式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教学活动还是围绕考试内容进行,还要看那“一锤子买卖”,故影响新课改的推进,教师不敢放手。

4、在实际教学中,管理度的把握不够,管得太死,势

必会死气沉沉,不利于新课程理念的实施,但放的一活,难免会出现混水摸鱼、滥竽充数的现象。“课堂活了、学生傻了,成绩差了,教师闷了”的矛盾困惑着我们。

5、新课程教与学的不适应,部分学生习惯被教师牵着走,没有教师的督促不会主动学习,真正实现学生主动探究需要一个良好的习惯,需要一个过程。

6、新教材取消了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取而代之的是观察与思考,活动与探究,若这些实验由学生完成,自然对过程与方法这一目标实现很有好处,但教学时间紧张。

总之,在新课改的过程中,收获和困惑是同时存在的,需要我们不断探索,不断提高,不断总结,不断追求。以上是我的一些感受,认识比较肤浅,有不到或不妥之处,敬请各位领导和同事批评指正。

第二篇:新课改物理课堂教学有感 1[最终版]

新课改物理课堂教学有感

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县庵埠中学 陈妙君

教育部颁布的《物理课程标准》要求:“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新课改所呼唤的教学过程是以学生为主体,依赖于主体的不断活动,激发其内驱力。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受到应试教育指挥棒的影响,过分强调系统的知识传授,存在着老师只管讲、学生只管学的满堂灌现象,学生只能机械地学、被动地学,从而抑制了学生的创新和探索热情。因此,如何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培养创新能力的关系,是每一个新课程实施者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伴随着课改热潮,教师在课堂教学的组织和形式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然而,从近来的听课活动中发现,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不足与偏差。本文依据笔者学习新课改的体会,结合近期听课所发现的问题谈点看法,与诸位同行探讨。

一、多媒体应用不宜太滥

新课标的制订,为中学物理教学开辟了一方崭新的天地。现代化教学媒体的使用,让物理工作者欣喜地看到了物理教学告别了一支粉笔和一本课本的时候真正到来。然而,物理科教学具有个性化、应变化、创新化的特点,所谓教无定法,不可能有整齐划一的教学模式,如果千篇一律地应用一种模式,那就会陷入千人一面的尴尬局面。诸如许多物理的研讨课、观摩课的课堂似乎都有一种倾向,那就是不论问题的大小,不论是否需要,千篇一律地运用多媒体,教师挖空心思地运用现代化手段,处心积虑地把课本的内容以声、音、像、动画的形式展示给学生。甚至想运用电脑等现代化手段让一堂课能达到“海纳百川”的程度,设计出饱含天文、地理、社会、生活等一切知识的教案,并且以此来体现新课改的理念,殊不知,轰轰烈烈的结果都往往忽略了教学任务的完成,忽略了知识点的落实,使学生找不到中心,因而顾此失彼,未能夯实基础,扰乱了学生的思维,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也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加个问号不等于提出一个物理问题

现代学习方式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各种问题情景,提供丰富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素材,使学生产生探究的愿望。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前提,如果不能提出问题,科学探究使无从谈起。新课标对问题的提出列出两点要求:一是能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二是能从物理学的角度明确地表述这些问题。前者是后者的基础,也是提出问题的关键因素。牛顿正是从苹果落地得到启示而揭示了万有引力的存在。奥斯特是因为发现了通电导线周围磁针的转动而提出电流的磁效应。因此,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是学习物理的本质目的。

根据物理科的特点,提出问题可从物理与实际生活中提问题;也可从物理与社会中提问题,而且问题的提出要有目的性,要避免问题过于简单和平淡而对学生缺乏挑战性,也要避免问题过高过难而使学生失去信心。然而,一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加个问号变成物理问题的许多事例,问题的提出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没有什么价值。例如走出屋外看到天空是蓝色的,因而提出“天空为什么是蓝的”请到树是绿色的而提出“树为什么是绿的”。这样把看到的现象机械地添一个问号,就作为物理问题让学生思考,并不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价值的问题常常来自于问题背景中的有关质疑。例如上述的“天空为什么是蓝的”,如果在学生中原有的认知是空气是无色的而应该得出天空是无色的结论,而事实是蓝色的,然后提出探讨议题,这才是培养探索思维的表现,这样提出的问题才有意义。因此,新课标要求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创设问题,而且问题应提得有价值,不是为了提问题而提问题。

三、新课改不能“穿新鞋,走老路”

新课标理念下,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要把教师的主导地位重新定位,从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要以学生为主体,在给学生留有较大的空间的前提下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占主导地位,体现教师教、学生学,教师不仅是教学内容的传授者,也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还是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同时,应试教育使许多教师的思维成了定势,多数教学成了固定模式:复习准备、演示实验、讲解习题、学生练习、总结结论,等等。长期的传统的教学使许多教师形成了难以改变的思维定势,教师自己害怕完成不了教学任务而把合作交流的时间自己控制着,师生互动只流于表面形式,教师只能机械地提问题,学生也只能机械地回答问题,一问一答的“活跃情景”似乎就是新课标的体现。教师偶尔也让学生分组讨论,集中回答,所谓民主加集中,但问题及讨论的各个环节也都是由教师精心策划和安排的,学生也只能按部就班,如果学生的答案与教师设计的答案出现冲突,教师就会不假思索地说“错误”。教师在无形中仍然操纵着学生,扼制了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热热闹闹满堂问的课堂气氛却是一种单向传递式的变形,学生迫于升学压力只能“不厌其烦”地啃下这平淡无味的知识,这与传统的授课方式没有多大差别,美其名日实践新课标,其实质是“穿新鞋,走老路”。

四、“开放自主”不能放任自流

新课标实施以来,一些教师对教学的方式,合作的策略做了形式上的改变,处心积虑地追求组织形式的新颖和活跃。在教学中,教师往往不是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大家,而是要把学生学习的内容巧妙地转化为问题情境,创设出一种类似科学探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结论。新课标实施以来,特别是对开放性题目,许多教师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支持学生在现成的答案之外寻求新的尝试,无所顾忌的“迁移”和“延伸”,似乎这就是成了新课标的“特点”。例如,某位教师在讲授万有引力定律时提出问题:“苹果落地”与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有什么关系?他根据斯塔克雷《牛顿传记》中的记载,牛顿与斯塔克雷有一次坐在花园中的苹果树下喝茶。由于苹果的下落引起了牛顿的思考,当时他头脑中正想着引力的问题,为什么苹果总是落向地面?为什么它不斜向运动?由此创设了牛顿看到苹果下落后的思考的投影画面让学生讨论。学生纷纷发言,许多学生都会赞扬牛顿对自然科学的探索精神;但也有人认为牛顿看到“苹果落地”就忽然想到万有引力,这显然是错误的,教师未能及时给予纠正,应该是牛顿正在思考引力问题,同时得到启示才是可能的。又如,在一节高二的综合课上某位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铜钱在历史上曾经是一种被普遍用来进行交换的媒介即货币,试从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角度分析为什么铜常用于制造货币(铜的熔点是1183.4℃,铁的熔点是1534.8℃)。许多学生踊跃发言,有的回答铜的光泽好,有收藏价值;有的回答铜的密度大,等质量铜币体积比钱小,容易放置和携带;有的回答铜矿比铁矿易找;有的回答铜无磁性而铁有磁性;有的同学甚至向政治、历史等文化领域无所顾忌地迁移和延伸,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但就是没有抓住重点,题目中明确指出从铜的物理性质(熔点)和化学性质(稳定性)的角度去分析。学生积极发言固然是好事,教师应适时地加以纠正,如果教师一味迁就、信马由纷至缰、放任自流,就会出现答非所问的局面,也不能发挥所提问题的应有作用。

新课标是对以往课标的继承和发展,它体现出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对于新课标实施者的教师们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挑战,从传统教学的讲授式转化为启发式和讨论式,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互动模式,教师不再是传统教材的“克隆者”,而应是新教材的研究者和开发者,这就要求教师要转变观念,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素质,才能在实践新课标的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

第三篇:新课改下物理课堂教学实践体会

新课改下物理课堂教学实践体会

新的《物理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建立新的教学方式,指出物理课程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目的,并以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提出了“三维”教学目标,即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实现对于人才素质的培养。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则是教学,只有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式,才能真正实现新课程的目标。

一、切实转变教育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

1.教师角色合理定位,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灌输给学生,而必须由每个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因此,教师的角色是调动学生主动思维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创设条件,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帮助者和引导者。

北宋教育家胡瑗说提高把学生自身的个人特长、学习兴趣爱好和主观愿望与成才目标结合起来,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在课堂上要做到:把问的权力交给学生,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他们学得主动,学得轻松,使其个性、特长自由发展,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2.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加强学生的全面发展。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智力是彼此相互独立、以多元方式存在的,智力之间的不同组合表现出个体之间智力差异,而且,学生存在差异性的发展。新课程体现基础性、普及性,要人人学有价值的物理,不同的人在物理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师应因材施教,分层设计目标,分层实施教育,培养出个性丰满的学生,让每一个有个性差异的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独特的才华和兴趣,感受成功。传统的教学,过多强调的是知识、技能目标,忽视了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与态度目标,新课程既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既关注学生物理学习水平,更关注他们在物理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因此,在备课的时候,应十分注意研究“三维”目标并积极加以落实。每堂课开始,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每一个进步和成功给予积极的评价,在给学生上的第一堂课上,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耐心倾听学生的发言,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勇敢精神。

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认识和探索的倾向,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就会全神贯注、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地对所学知识加以关注和研究。

1.充分利用物理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验是物理学的重要研究方法,只有重视实验,才能使物理教学获得成功,学生只有通过实验观察物理事实,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上课前引入简单易行、随手可做的实验,学生情绪高昂,注意力集中,就能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先让学生伏在桌上,用耳倾听,问学生能听到什么?然后又让他们自己敲击桌面,再问听到了什么,声音是怎么传播的?又是怎样产生的?这样就可顺利引入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新课。二是上课时演示实验讲究趣味性。如在讲大气压时,可在装满水的杯上用硬纸片盖住并倒过来,发现水并不流出,纸片也不下落,使学生确信大气压的存在。接着让两个学生探索马德堡半球实验(可用小吸盘代替),使他们感觉到巨大的大气压力,这样就会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感兴趣、印象深、理解透、记得牢。三是课尾设计惊险意外的实验。人类的兴趣与好奇心紧密相联,培养好奇心的关键在于使新信息的刺激出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之外,出乎学生的意料之外。例如,学习合理利用机械能时,把儿童玩具蹦蹦杆拿入课堂,教师亲自弹跳,一下就会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场面惊险,气氛热烈。四是课后鼓励学生做探究性实验。物理学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可以结合新课程特点举例,如云在水中的倒影是怎样形成的、空中的回声有什么特点等,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同时启发、鼓励学生动手做力所能及的实验,是提高学生学习物理兴趣,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如探究树叶在水面漂流速度的变化,制作杆秤、潜望镜等。2.创造教学艺术之美,让学生体味学习物理的乐趣。在教学中,教师富有哲理的幽默、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情感、有趣的故事,能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学生,使自己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一是以生动的语言增加学生的兴趣。教学是一门语言艺术,语言应体现出机智和幽默,教学语言的生动风趣,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例如:在讲势能时,可向学生说,当天花板上有一根鸡毛向你头顶上落下时,你将怎样?学生肯定会说:“这有什么可怕的”;再问;若你头顶上的电风扇落下呢?学生可能会下意识地用手盖头顶,从而说明物体的势能和质量有关。二是以丰富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趣。大多数学生的进步都是从任课教师的期望中产生的,一个优秀的教师,走进课堂应满脸笑容,每字每句都对学生有一种热情的期望。教学一方面是进行认知性学习,另一方面是情感交流,两者结合得好能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把智力活动由最初简单的兴趣,引向热情而紧张的思考,教师授课时的语言、声调、动作要富有感染力,准确的措词、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描绘、柔和的声调、富有表现力的动作表情融为一体,可使学生在45分钟内不仅学到物理知识,而且还获得一种美的享受。三是以有趣的故事满足学生的求知乐趣。物理学史、物理学家的故事,是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如指南针的故事、爱迪生和白炽电灯的故事等等。

三、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物理学习是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必须要有主体的积极参与才能实现。改革后的新教材也将物理知识形成的基本过程和基本方法贯穿始终,这是培养物理思想和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方式。因此,我们可以将学习内容设计成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来引发学生更多的提问,启发学生的思考,逐步使学生学会将实际问题转化成物理问题,学会用物理观点观察分析现实问题,并用物理方法解决问题,初步掌握建立物理解题的思路和方法。一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概念的建立过程。引导学生关注概念的实际背景与形成过程,使学生理解概念的来龙去脉,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和认识。二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定理、公式的发现与证明过程。如讲“万有引力”,我们可以从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苹果落地出发,让学生比较引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对比不同质量的物体下落时产生的冲力的大小,推理出万有引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三是从实际生活中提出问题,创设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没有对常规的挑战,就没有创造。而对常规挑战的第一步,就是提问。一个好的提问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

第四篇:初中物理新课改下课堂教学的几点体会

初中物理新课改下课堂教学的几点体会

摘要:新一轮课程改革从突出主体性、强调合作性、重视体验性这三个方面强调了新课改的新理念,这对初中物理教师就有了新的要求与挑战,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针对新课改谈谈课堂教学的几点教学体会。

论文关键词:新课改,实验教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初中物理新课改的基本理念就是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其终身学习打下基础。作为物理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准确把握新课改的方向,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更有效的组织教学,努力适应并推进新一轮的课程改革。

一、教师主导,学生主演

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新的教学思想,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参与整个学习的全过程,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从而把传统教学中以教师教为主的活动转化为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活动。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而且能够使课堂教学效果大幅提高。比如在电阻的教学中,便可以采用“教师主导、学生主演”的教学模式。首先,由教师“导问”,提出问题:导线的电阻与哪些因素有关系呢?对学生进行“导思”,学生讨论问题,然后教师归纳总结得出:与长度、横截面积、温度、材料等有关。其次,由教师“导法”,确定设计方案,采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多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化。最后,教师“导练”,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根据画出的电路图进行实物连接,读取并记录数据,最后进行数据处理得出结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主要强调由学生自己去探索知识,发现规律,克服困难,解决问题,从而掌握一定的科学实验技能。

二、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全面的了解学生,面对学生的差异,在教学中采用分层教育的教学策略,按照分层教育的教学模式实施教学,使各层次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均有发展。并在实践中有效地达到了体现物理课程标准提出的物理教育应该促进个性和特长充分发展的要求。一)、针对学生情况对学生分层

对学生的分层是为了区分不同学生的差异,以便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灵活地选用教学方法,有效的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以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对学生的分层必须以深入了解学生为前提。首先观察每个学生在各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征、特长、及心里发展水平等;其次分析学生的物理学力及对物理学习目标接近状况;然后把学生按照心理发展状况、特征特长和学力状况结合起来,综合进行分析,分成几个不同层次,即按照(1)心理素质较差、学力状况较好;(2)心理素质较好、学力状况较差;(3)心理素质优、学力状况好;(4)特征特长明显、思维敏锐等四种类型把全班学生分为四个层次,组成四个学习小组进行教学。二)、针对不同组别执行不同层次的教学

物理课程标准明确了物理课程的三维培养目标:分层教学能较好地实现物理课程三个维度的目标。在个别教学与集体教学两种形式中构筑一座桥梁,实现两者的优势互补,从而为思维倾向、知识层次、能力结构不一的学生提供一个适合其发展特点灵活的教学活动环境。为了合理地制定分层教学目标,教师必需精细的、合理的、形式多样的和富有“挑战性”的编写预习提纲,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合理的、由易到难的、递进型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大胆地创设宽松的、活跃的气氛,使学生勇于提出问题,乐于思考问题和积极协作解决问题,让学生进入自主的学习状态。教师在指导中了解信息,对学生的研究给予点拨和鼓励,并不断挖掘学生潜力。比如,有些对物理实验特别感兴趣尤其是喜欢动手探究的学生可能选择“试一试”、“做一做”;有些对物理与生活和社会问题的联系感兴趣的学生可能选择“论一论”;有些对物理概念和规律感兴趣,喜欢逻辑性和理性思考与探索的会选择“想一想”、“议一议”。这样可以让每个小组获取应该掌握的物理规律,同时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学习要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进步。三)、根据不同分层情况布置作业 采用分层教学,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和实际需要布置不同需求的作业,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即布置一些简单的逻辑推理性和理论性较强的判断推理题;布置一些利用身边资源就能进行的实验题;还可以布置一些与生活和现代科技相结合的研究性学习的探究题供不同学生选择完成中心。例如,在关于摩擦力测量方法,我设计了一组分层练习题。作业的分层旨在提高学生对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的观注程度和探究分析的兴趣,并让学生逐步具备较高的科学研究素养,使他们的思想能紧跟世界科学发展形势,在实践中提高学生分析处理实验数据、建立模型和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使其认识从感性层面逐步上升到理性层面,逐渐加深不同层次学生对物理现象和物理规律的认识理解程度。四)、按照学生的不同情况分层评价

发展性的评价观念强调评价在促进学生个性和特长发展方面的功能,评价不仅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关注学生在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情况可通过如下几个方面来体现。现场笔记——主要适用于参观、考察、探究活动。请学生代表如实记录学生在这些活动中的表现和事例。调查和访谈——通过对学生和家长的调查和访谈,了解每一位学生在物理学习中情况,并真实地记录下来。

评价指标的多元化也是必然趋势,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自主选择试题,以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不同层次学生物理课程学习的个性化发展。

三、注重物理实验教学,由单一型实验向开放型实验转变

教育家陶行知曾指出:一个人要对社会有所贡献,一定要手与脑结成大同盟,然后,可以创造,可以发明,可以建设国家。陶行知强调手脑结合,其实就是既要让学生用脑去想,又要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动手去做,从而达到手脑相长,学以致用的目的。科学在不断地发展,社会在不断地进步。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当做第一要务,时时想着搭建一个合适的平台,为学生的动手实践提供机会。在《光的反射》一课中,为了巩固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教材中安排了“制作简易潜望镜”这个动手操作题来达到这个目的。我在教学中抓住这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充分动脑的同时放手让学生实践,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注重物理演示实验的改进“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如何才能让学生对本节课产生良好的印象,从而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呢?作为引入的实验是关键。当人们对某一事物发生兴趣时,将在大脑中形成兴奋灶,这种兴奋会使人们对该事物的认识、理解和记忆处于最佳状态,并从中激励出创造性的火花。抓住学生生性好奇的心理,巧妙地设计、表演新奇有趣的实验,使他们在愉快的气氛中探讨问题,接受知识。在用漏斗吹小球实验时,先问学生会出现什么现象?教师可以应学生思维做一次失败的,看到学生的反映。不要急于做成功的实验,而是给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这个实验就做完了?产生质疑。再做一次成功的,或学生来做,分析两次原由。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结论,印象更深刻。还可将实验设计为斜向下吹,平吹,向上吹(与引课实验相扣,解释现象,得出结论),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开拓。注意给学生留有思考探究的空间。让学生真正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使学生兴趣昂然。

重视学生分组实验的落实,让学生了解实验的方法,明白其中的道理。如在浮力教学中,同学们对于阿基米德原理用其应用觉得特别难于掌握,难于理解,从而也对相应的应用产生了畏难情绪,许多同学想对此打退堂鼓了。针对此,我特意号召他们回家后自制一些相应的简单教具,来辅助知识学习,提起兴趣,这其中有溢水杯,透明盛液筒,简易小弹簧称,一些小石子小铁块等等。其中周冠杰同学制作的溢水杯最突出,他就用一只普通的塑料饮料瓶子,剪下一部分,然后又另剪取了一个小缺口,同时用另一块再剪一个小漏斗形状,再附加一段固态胶加以密封,保证了一滴水也不会外渗或沿外壁流出来。形状极其漂亮,可以说美观又实用。在浮力探究中大展伸手。同学们都看过后对他的制作大加赞赏,积极性被极大的开发了出来,学习热情高了,知识好像也一下子就变得容易多了,探究过后在浮力应用做题时也是你追我赶相互出题做题,自我总结归纳各知识点,知识树,让学习也变得有趣了,有了这份动力做支持,他们对浮力学习觉得好多了。

四、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

课堂上怎样才能把学生的好奇引导到探究物理现象,提高创新思维能力上来,这是值得研究的。在物理教学中,应结合创新教育的精神,充分发挥物理实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作用。例如,在探究《水的沸腾》实验时,我是这样创新设计的:

在课本演示实验装置上,我加装了一根装有医用酒精的密封口的试管。上课时,有同学就惊奇的喊:怎么和书上的不同啊?我便卖关子道:这就是老师的发明创造了初中物理论文,这样会让这个实验更精彩,更挑战大家的智慧。果然,在整堂课的实验过程中,大家都没有漫不经心,都是积极的动眼动脑动口。不仅很顺利的完成了《课标》要求的六个问题,还探究完成了如下问题:①烧杯中的液体没有沸腾,而试管中的沸腾了,为什么?此时,这两种液体中的温度相同吗?它们还会升高吗?②试管中的液体少了很多,怎么解释?若把试管取出放入冷水中,会有什么现象?说明什么?③水沸腾的温度是100℃吗?为什么?如移去酒精灯,让水沸腾,有什么方法? 创新实验教学,能引起学生更浓厚的认知兴趣和更强烈的求知欲。这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激发灵感,使他们产生顿悟,而且,还可以使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培养。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学生分组实验教学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而成为物理教学中的薄弱环节。采取“以讲代做”的实验教学现象十分普遍。事实证明:那些长期坚持实验教学,落实学生分组实验的班级,能使学生在获取物理知识、掌握物理规律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形成良好的科学探究素养和较强的创新能力。

物理分组实验,是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体验物理规律的形成过程,更好理解有关抽象的物理概念,并形成合作交流意识和科学探究的精神。如分组实验课“探究串联电路的电流规律”,有几组学生将线路连好后闭合开关时小灯泡不亮,电流表无示数,他们急得直叫唤。这时我没有动手帮助学生,而是耐心地启发学生认真分析小灯泡不亮的原因可能有哪些,然后要求学生冷静思考,仔细检查,排除故障。这几组学生通过反复实践,终于使小灯泡亮起来,完成了实验。而且这几组同学还创造性的掌握了用局部短路的方法排除电路故障(该知识点当时还未学习),他们很有成就感和自豪感,更激发了他们对物理的兴趣,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

注重创新的教师,应培养学生做实验的意识。如:用注射器来做验证大气压存在的实验;用橡皮筋来做振幅与响度或频率与音调的探究;用装满水的矿泉水瓶来探究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用空气清新剂和激光笔来演示光的直线传播等等。

为了拓展物理实验创新途径,我经常引导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探究活动。如:在学了声学后,我鼓励学生用录音机录下自己唱的歌曲,放给自己听,来比较固体传声与空气传声效果的不同;在学了光的折射后,我引导学生利用透明金鱼缸装上浓度上下不均的盐水来再现海市蜃楼的奇观;在学过电学后,我经常鼓励学生利用身边废旧器材如音乐贺卡、录音机等制作自己房间的门铃、可调光台灯等等。有些学生还会主动找我借一些物理实验室的器材回家做实验,这是我非常支持与鼓励的。经常让学生用身边的物品自己做实验,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调动他们实验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形成创新精神。有时,学生使用的有些教辅资料上也有值得质疑的地方,这更能引导学生进行追求真理的科学探究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例如用一套相同的玻璃杯,杯里盛上深浅不同的水,按水的多少顺次排列,就可以用一只筷子敲出优美的曲子来,你能说说其中的道理吗?我建议学生回家亲手做做实验,看看是什么效果。实践发现,客观结果恰恰与上述结论相反:空杯音调高,而水装得越多,音调越低。为什么呢?在于上述回答过程没有抓住发声体的振动部分而导致错误的结论。在此种情况下,杯子是作为一个整体发声的,在有水时,相当于整个杯子变厚,从而发出的声音较低,就像人的声带一样,男生声带比女生厚,从而说话声显得低沉—音调低的道理相同。我们做实验是学习这种研究事物内在联系,研究问题的方法,在实验过程中不断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教师必须随时对自己的工作及专业能力的发展进持评估,保持开放的心态,肯于在实践中学习,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总之,新课程改革,符合时代的要求。新的课程、新的起点、新的重任都需要发挥每位课改教师的聪明与辛勤劳动。“功夫不负有心人”,相信我们的汗水不会白留,耕耘过的土地一定会结出硕果。

第五篇:新课改小结

在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积极情感

西乡县北后街小学 朱历春

2006年4月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是认识的主体,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热爱学生的积极情感,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因此,教师必须依据学生的心理规律,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引导,以期收到良好的效果。我认为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的积极情感,主要表现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这样才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中事物或从事某中活动的心理倾向。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兴趣的水平对学习效果能产生很大影响。一般来说,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他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并且广泛地涉猎与之有关的知识,遇到困难时表现出顽强的钻研精神。否则,他只是表面地、形式地去掌握所学的知识,遇到困难时往往会丧失信心,不能坚持学习。因此,要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就必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应当成为教学中随时随地的一项任务。数学来源于现实,也必然扎根于现实,并且广泛应用于现实。由现实生活抽象概括出数学知识,再把数学知识广泛应用于现实生活,必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展示数学丰富的美育因素,如形式美、概括美、简洁美、对称美、辨证美等,这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极好手段。教师适时的表扬、鼓励,对学生学习给予肯定的评价,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总之,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一定条件下培养起来的。只有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数学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重要的一环,从教学心理学角度上讲,如果抓了学生的某些心理特征,对教学将有一个巨大的推动作用。兴趣的培养就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兴趣能激发大脑组织加工,有利于发现事物的新线索,并进行探索创造,兴趣是学习的最佳营养剂和催化剂,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对学习材料的反映也就是最清晰,思维活动是最积极最有效,学习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中抓住学生的好奇心选择教法,能有效的激发学生兴趣。

我们可以通过认真钻研教材,深入挖掘知识的内在规律和相互联系,把数学特有的严谨、抽象、简洁、概括等属性以巧妙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以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我们也可以利用学生好动、好胜的心理特点,组织一些数学游戏、竞赛抢答活动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在讲“时、分的认识”,让学生在限定的一分钟内比赛做练习、写字、背诗词,在活跃的氛围中,学生们既体验了一分钟时间的长短,又感受到了时间的珍贵。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的积极情感,还可以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进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如果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求得答案,自己概括出定义、规律、法则等,那么他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将会越来越高。自己克服的困难越多越大,其学习也就越积极。因此,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进步,学生就会在愉悦的情绪中产生一种渴求学习的愿望,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做到,该由学生自己去探索的知识,就放手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该由学生自己获取的知识,就尽量让他们自己去获取。学生在探索过程中思维受阻时,教师只作适当的提示和暗示,让学生体会到所学的知识是自己“发现”的,自己“创造”出来的,从而使其体会到自己的成功和进步。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和思考而获得的知识,理解必然是深刻的。学生体会到探索的乐趣和成果后,将会更加努力,更加主动地学习。

新课改物理课堂教学小结[5篇模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