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7号文库
如何提高中职毕业生的就业质量陶晓晨
编辑:烟雨蒙蒙 识别码:16-678674 7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9-06 15:07:55 来源:网络

第一篇:如何提高中职毕业生的就业质量陶晓晨

如何提高中职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贵州省商业学校陶晓晨

我国自改革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随着工业化的发展,逐渐的从一个农业国家转变为工业制造大国。现在改革开放三十几年了,我国迫切需要从工业制造大国要变成一个制造强国,由中国制造要发展成中国创造,产业转型是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企业的转型使得对普通劳动力的需求变成了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国家已经在进行社会全方面的改革以应对这样的变化和需要,其中之一就是在职业教育上的大力投入和改革,加大劳动技能型人才的基础培养。国家对职业教育寄予厚望,使职业学校成为为企业培养和输送合格的技能型人才的摇篮。

但是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并没有完全发挥作用,离国家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很多学校仅仅充当了人力资源中介这么一个角色,无所谓技能培训,只是为企业组织和输送劳动力而已。当前中职毕业生就业行情非常的火爆,但是大量的毕业生最后都到技术要求很低的劳动密集型企业里面去了。如酒店服务、电子流水线、机械加工等人员需求量大,流动性频繁,技术门槛很低的岗位。大部分技能型专业学生因为无法找到对口的专业技术岗位,纷纷改行,三年的专业学习白白浪费了。由于制度和中职学校工作不到位等原因,中职毕业生的热销只是劳动力市场紧张的结果而已。

就业质量低的问题导致学生以及是社会普遍对中等职业教育抱有严重的不信任感。中职学生无法真正掌握一技之长,就业不如意问题成为当前阻碍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所以现在中职学校的发展陷入了一个怪圈:就业火爆但招生困难。

一、造成中职学生就业有量没质的原因分析。

1、学校教育滞后于当前社会需求。按照国家的计划,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是工作前学习技能的主要场所,但是普遍反映中职学校里学不到真正的技能,因为很多学校管理者及教师虽然身处巨变的时代但思维还是没能转变,还是不能或不敢把中职生和高中生完全分开来。还在追求综合素质,以给学生终身发展的牢固基础为宗旨,文化基础要扎实,专业知识要宽泛。结果毕业生出去找工作时需要的技能性的课程开设得不够,实训时间不够,“一技之长”没有练成,造成达不到企业的工作能力要求,无法就业。

2、只管进,不管出。招生放开的结果是很多中职学校在招生方面下的功夫很大,但在学生培养和毕业生就业方面做的工作不够。招生宣传的时候说包推荐工作,知道家长和学生很看重就业问题,但实际上学校与市场企业联系很少,信息闭塞,在毕业生就业时能推荐的企业和岗位很少,一些就业部门往往只是守株待兔,等待外面的企业来到学校找人,而没有走出去,宣传自己推介学生,没能为学生的就业扩大渠道和架设桥梁。

3、顶岗实习工作没有落到实处。一些学校在校企合作方面工作不够,与企业联系太少,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学校没能为学生找到专业对口的实习企业,为了完成顶岗实习的人物,不论什么专业的学生全部推往酒店,工厂流水线能接纳大量学生的企业,而大部分学生实习的工种和所学专业不符,学生到最后只好改行,两年的专业白学了。这种情况非常普遍,虽然中职学生找一份工作很容易,但想学以致用,找一份有技能成长空间的很难。现在看似就业率很高的中职,严重的没有质量。

4、中职教育过度市场化,一味的追求招生效果。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盲目的跟风,什么专业热就开办什么专业,虽然就职业服务性来说是灵活办学,本是好事,但很多学校是在师资不具备,设备不具备,就业渠道没有铺设的条件下开设出新专业来,结果可想而知,培养的学生没有掌握到真正的技能,也没几个能进入到本行业当中。

5、忽视中职学生的就业目标和就业心理教育。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很注重学生技能的培养,但往往忽视了帮助学生进行就业定位以及心理建设的工作,学生正直青春年少,充满各种理想,虽然进入到中职学习,能力有限但并不甘心毕业后就当一个工人或服务员,而学校又没有给予适当的心理教育,所以在就业的时候,往往接受不了现实,很多毕业生在工作不到半年时间不是是辞职或者换工作,这种情况非常普遍。

以上几点是造成中职学生就业有量无质问题的主要因素。一些工业发达地区的学校比较好的解决这样的问题,而很多学校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中职学校都无法解决好这个矛盾,甚至一些学校干脆避实就虚,挂羊头卖狗肉,不踏踏实实的技能培训教学,转而变成了一些要求低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的人力中介。

二、如何提升中职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就业是限制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发展的瓶颈,只有解决好就业问题,把毕业生的就业渠道铺设好了,招生难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中职学校的发展才有更广阔的空间。那怎么培养中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提高就业质量呢?笔者认为可以从加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以及为学生搭建好到企业岗位的桥梁这两个大方面来入手,具体做法如下:

1、术业有专攻,专注于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毕业生是直接从事生产的技术劳动者,能力是他们从业的手段,是他们得到社会承认的基本前提,是学生独立生存的基础,这是不容置辩的,这也是学生和家长选择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初衷。但是,很多职业教育者还是死抱住培养学生全面素质舍不得放,虽然职业技术教育的口号喊得响,却在课程设置上语数外、历史、政治、地理、艺术体育等等什么都舍不下,两年的时间有限,学生大量时间浪费在这些科目之中,最后专业不专,技艺不精,学了很多但职业能力不足。

有句话叫“有舍才有得”,这是中等职业教育人该意识到理念。中等职业教育培养学生做到两件事就行:一是能做事,二是会做人。紧紧抓住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核心,割舍掉其他众多的知识,致力于培养学生成为掌握一项技能、有一技之长的人。进入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大多数是经过选拔后淘汰下来的学生,学问上前途不大才转投技能方向的学习,这是学生来到学校学习的根本目的,也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本质工作,所以中职学校要敢于“有所为有所不为”,把自己建立成为一个职业技能学习的专业机构。

2、在新建专业的同时就把顶岗实习单位和就业企业联系妥当。

“订单式培养”在理论上本是非常好的设想,但由于市场变化快导致企业的用人需求也具有不可预见性,加上学校两三年的较长的培养周期,所以在操作上很难实现。不过根据“订单式人才培养”的理念:有人才需求,有就业机会,就有用工单位,才有学校招生培训的机会,才有学生主动的来就读的可能。以市场为导向不只是停留在口号阶段,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特别是一些老牌的经历过计划经济时代的中专中职,要转变观念

转变思维,并体现在行动上,把学校放在一个为学生服务的角度,主动去研究市场人才需求,主动的进行人才培养规划,主动为企业进行人才培养服务,为学生的学习就业进行“一条龙”的服务。真正的做到学习与就业无缝连接。

3、根据市场需求灵活调整专业方向与教学内容

有的学校有一定历史,曾经在某些专业上办得很有特色,但现在社会瞬息万变,有句话:“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有些专业明显的中职层次就业困难,或者需求量急剧减少,比如前几年非常火的计算机专业,因为没有就业空间现在生源急剧减少。这时候就需要学校在专业建设方面能够勇于改变,主动调整,迎合社会需要。

市场经济的特点是资源配置有市场调节,中职毕业生就业也要遵循劳动力市场的供求规律。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要紧盯市场.及时通过行业交流、企业走访、劳动市场调研等渠道.了解各行业的就业状况和人才需求变化.了解他们所需人才的技能、素质特点前瞻性地判断和预测人才需求的变化趋势.及时、动态地调整专业方向。对于人才市场不需要的、学生就业困难的专业应考虑逐步压缩招生量.对于市场需求量大的专业要增加招生量,就业为导向不能沦为一句空话,提高办学的效率,要为学生的未来就业负责任。

4、充分发挥校内实训基地的作用,为顶岗实习打好基础。

技能的学习离不开实训,这也是中职与高中的最大区别之一。通过实训基地开展实践教学是训练学生实践技能的有效方式,而且通过校内实训基地的训练使学生更加了解专业特色,培养学生对专业的热爱和学习兴趣。中职的教学应该紧紧围绕实训为中心展开,专业理论课也是为实训操作而准备,有条件的最好是边练边学。

在实训基地的硬件方面近年都得到了很好的建设,但在实训基地的管理使用也就是软件方面,实际工作中还有很多不足。专业教师既理论教学又搞实训教学,还要管理实训室,工作精力分散,造成实训基地的管理和使用效率低下。要想充分发挥其实训效率,校内实训基地必须实行企业化管理、专人负责、搞好实训的后勤工作,按照工厂车间实际进行布局和设备选型营造企业化的职业氛围模拟操作过程和工艺流程.使学生在校期问就熟悉企业的工作流程。实训基地的使用上在实训教师的配备上往往是短板,要敢于突破,聘请企业一线的熟练技工、工程师作为实训教师更为有效。

5、加大校企合作宽度和深度,解决顶岗实习专业不对口的问题。

纵观世界各国职业技术教育,其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以德国的“双元制”,日本的“三明治”形式和美国的DRE(校企结合式)为主,但不管哪一种模式,其核心就是工学结合。我们现在天天说的“工学交替”、“顶岗实训”、“订单式培养”等,都是很好的办法,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首先要解决与企业的合作问题,学校有多少个专业就需要与那么多相对应的企业合作,不仅要求企业数量很多而且合作的深度也要求很高,才有可能把不同专业的学生都送到相关专业的实习岗位上,这工作难度往往很大但非常重要。

通过校企深度的合作,建立装备水平较高、优质资源共享的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切实提升学生实践技能使学生的学习环节与工作环节接轨.才能满足市场对中职毕业生的技能要求。校企合作中,学校要舍得投入,让企业得到应有的利益,同时让这些企业优先录用优秀学生,使学校和企业形成一种稳定的互惠互利机制,只有这样,才能促成毕业生就业的便利。

6、加强与企业的联系沟通,互换就业与人才信息,把学校构建成人力资源枢纽。

近几年我国出现过好几次用工荒,人力资源逐渐紧张,造成用工荒的现象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信息不同通,企业需要的工人劳动市场上找不到,相反学校有大量的毕业生无处可去。解决这一问题关键在于学校要走出去,宣传自己,收集用工资讯,把自己塑造成一个人力资源枢纽,掌握用人信息又有大量劳动力资源。与本地的企业联系,甚至到外地外省去把学生推荐给企业,与企业建立长期的就业合作关系,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这样不仅能为学生安排就业也是为企业服务。

7、教师全面实现双师型,扩大企业技师任教比例。

师资团队水平的提升,是专业质量的根本。教师理论和实践能力强,学生职业能力才有可能强。由于高职院校中青年教师多来自本科院校,因此,他们的能力从实践上讲是比较弱的,这些教师没有或很少接触生产实际,也就很难在教学中开展案例教学和开发行动导向的课程,难以开展“做、学、教”一体化的教学。因此,加强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广泛聘请企业一线工程技术人员承担教学工作,提高 “双师素质”教师的比例,是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当务之急。新加坡政府规定,从事专业教学的教师需有五年以上在企业工作的经历,这一点足以说明专业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师资建设还要请进来,从企业选聘高技能兼职教师指导实践教学。并将专任教师与兼职教师进行团队化管理.通过取长补短实现专业教学团队整体素质和能力的提升。

提高中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就业自然水到渠成,就业看好就解决了招生难的顽症,最终突破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发展的瓶颈。把学生比作产品,如何把他们加工成市场上热销的产品,关键还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内部的各项工作之中。

1、龙伟 《试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专业建设》 [J].教育与职业。2006,(12)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

3、黄宏伟《就业能力:高职院校专业改革的风向标》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28)

第二篇:毕业生如何提高就业几率

华电就业

在就业指导中心工作数月,通过与用人单位高层招聘人员的接触,同时亲自参加多场宣讲会、现场招聘会,大型双选会,通过宣讲会和招聘会上的所见所闻,加上平日里与就业指导中心各位经验丰富的领导和老师的交流,对毕业生找工作有一些初浅的体会,整理成文,希望对毕业生找工作能有所帮助。

毕业生:再大的诚意也不为过

正如某招聘主管所言,求职有诚意,求职就成功了一半。他眼中的诚意是对自己求职意向的坚定。在招聘的过程中,如果应聘者犹豫不决,在他这里就很有可能会失去这个机会。(因此,即便你犹豫,也请表现坚定)。在与其他单位交流过程中,我发现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诚意”有不同的定义和理解,于是我总结了各单位口中诚意的几个方面,并附以事例以做说明。

一、知识储备

知识储备是作为毕业生体现诚意最关键的表现方式。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最为重要的一方面是学习成绩。毕业生的学习成绩不仅是一种责任心的表现,同样也是对未来工作期许的“诚意”体现。广东电网公司人力资源部主任刘健生副主任在谈到筛选简历的关注点时谈到,毫无疑问,学习成绩是广东电网在筛选简历时最看重的因素。而所有单位都无一例外将学习成绩排在前三之列。除了学习成绩之外,是否担任学校、社团、班级干部,是否拥有特长,是否积极参与各种活动也是用人单位选聘人才注重的因素,这些也同样是学生体现诚意的众多方式。这些诚意的体现需要毕业生在四年里一点点的积累,绝非一时的技巧可以改进。

二、求职资料

国电华北电力公司在招聘时,人才资源部的一位主任在看一份简历后,只用了不到五秒针便就将这简历放入了非候选名单之列,后来跟他交流,他说道:有时候看简历看得是一份诚意,这个学生的求职材料只有两页纸,没贴照片,并且没有附带成绩单,说明他压根就没有想进我们公司,充其量只是来试试手。后来经过我的观察,带一两张纸作为自己的求职资

料的学生大有人在,康老师笑称这是“一表人才”找工作,事实也证明,“一表人才”求职的人,成功率极低。通过与单位的交流,他们希望看到的求职资料应该包括封面、学校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的推荐表、个人简历、自荐信、学习成绩单和在校学习期间所获得的各种奖励证书以及资格证书的复印件。还有两点是毕业生比较容易遗忘,一个是要贴一张看起来比较精神的照片,虽然我们谈论不可以貌取人,但不可否认,用人单位招聘时会考虑到形象问题。我接触到的某些企业人力资源部主管甚至会从“面相学”上做一些考量。第二个是在注明专业的时候,应该注明所学专业的课程和专业方向,有一些职位的要求的专业,但是也有其他专业的课程学习可以符合招聘岗位的要求,专业方向也是为了便于招聘单位参考。

三、简历制作

1、简历应更具针对性。毕业生要根据不同性质、不同岗位的需求来突出重点,比如科研岗位,简历中应重点强调自己的学习成绩,学生期间参与的课题和发表的文章;营销岗位,则可以突出自己的沟通交流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如参与组织的活动,其间展现的沟通协调能力,总之,招聘单位的招聘岗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简历就向企业展现自己这些方面的素质,以便最快的时间抓住招聘主管的眼球。

2、简历要懂得杨长避短。简历上的叙述信息一定要真实,但可以扬长避短,毕业生某些不具备优势、甚至会拖后脚的非关键项目可以不出现在简历上。同样是水利八局的一个事例,当时有一名学生打电话给我说,他们专业其他二名学生都得到了面试的机会,他的成绩、表现各方面都不比他们差,为什么没有得到面试的机会,因为他也是湖南人,特别想回湖南的公司,通过我跟臧部长的推荐和交流,最终给了他一个面试机会,在面试中,他也的确表现非常优秀,最终应聘成功。最后臧部长跟我说,这孩子是不错,当初没有选他入面试的原因在于他的身高,他在简历上注明身高是161cm,他直接过滤了他的简历,简历应该重点突出自己的优势,如果是劣势,可以在简历上避开这个项目,避免因为此类非关键因素失去一份心仪工作。

3、简历要注意招聘单位的特殊要求。有时候单位在公布招聘职位的时候,为了了解毕业生的一些信息,会附带要求下载单位自己制作的表格,比如说上海中电投公司,在他们宣

传结束后,单位收取的简历当中,我发现有相当一部份的学生没有下载事先规定的表格。当时人力资源主任表示:“现在招聘单位多,招聘期间学生也比较急躁,甚至没有静下心来看完整个的招聘信息”。而这些无疑也会给单位留下诚意不够的印象。

4、携带资料应更加齐全。毕业生应聘除了携带规范的求职资料,还应该携带成绩单、证书原件以供招聘单位查阅,细心的同学还应该带一只笔,有可能需要现场填写一些表格甚至填表,填表格的时候也有细节需要注意,有的学生会忘记填日期、身份证号码等重要信息,给用人单位留下不负责任的表现。除了简历,什么都不拿就来应聘,或者带的不够齐全的同学,同样会给人留下没有诚意的印象。

四、熟悉企业的情况

毕业生应该对求职的单位有所了解,特别是自己有意向的单位要事先进行较为详细地了解,弄清企业的基本情况和岗位要求。前来我校招聘的大唐国际某单位人力资源的主管反映有一部分来应聘的学生对单位地址、情况完全不知情,甚至连宣传板上的内容还需要人力资源的主管重复给求职者,这样的行为会被认为是没有诚意的表现,被录用的可能性基本为零。详细了解企业的基本情况有很多益处,一方面可以避免排队两小时后发现人家宣传版上注明了不招女生的尴尬,也可以防止毕业生到招聘会漫无目的地海投,特别是集团一起过来招聘,投多家单位会给企业留下不好的印象;另一方面了解企业相关的信息,可以在与招聘人员接触的第一面体现出自己的诚意,给招聘人员留下深刻的印象。

五、细节决定成败

在毕业生求职的过程中,有很多细节需要我们格外关注。细节不仅能决定毕业生的一份工作,毕业生个人求职的成败,有些细节甚至会影响学校的声誉。

1、求职资料填写需更谨慎。在招聘会的现场,我会偶尔看看同学们的简历,有些简历甚至会出现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错误。诸如:**:汗,政治面貌:清白。当然还有一些细节能让求职者有更大的胜算,比如在大唐国际宁德公司在面试后有个同学还留下来询问情况,当时见人力资源主管携带的东西比较多,这名学生主动帮主管把东西拿回了宾馆,后来主管跟我聊天时,说在路上就已经决定签下这名学生,主管笑谈,虽然成绩不是特别理想,但是

这孩子很让人喜欢,而能让人喜欢是件有天赋的事情。

2、保持通迅畅通。在我们通知毕业生面试、甚至是与用人单位签定三方协议的时候,经常会出现无法联系到学生的情况,包括手机关机、手机无法接通、手机没有带在身上甚至手机欠费停机,我们会通过多种途径联系毕业生,但是也有部分同学会因为通迅问题丧失机会。

3、高质量的提问。招聘单位在宣讲会结束之后会设置毕业生提问的环节,人力资源的主管会解答同学们对于公司的疑问,而招聘单位也会特别注意到提问的同学,问题问得好,会给招聘单位留下深刻的印象,通过与用人单位的交流,他们会更喜欢一些了解公司信息、对岗位有所了解的同学,提高也能表达诚意的问题,比如:“我对贵公司某职位关注已久,您能方便谈一下这方面的信息吗?”。同样,有些问题不太适宜毕业生,一方面是不要问太多的问题,另一方面是不要问太大的,与自己目前阶段完全不相关的问题,比如有同学说,“听说贵公司资产重组了,对公司有些什么影响?”或者给公司开药单:“我觉得贵公司在某某方面做的并不尽如人意,应当如何”或者给公司建议:“我觉得按行业标准来说,贵公司的薪金待遇应该有所提高”等等,还有就是在签定三方协议的时候同学会询问关于薪金、保险各方面的问题,是完全可以接受,但是也有同学会问傻问题,比如有一个在最后在填三方协议的同学问单位,“您单位的协议是签三年吗?”单位予以肯定,此同学询问:“那我能签二年吗?”这问题的直接后果就是单位取消与跟此同学签约,单位主管后来坦言,“即便他二年后离开,我也没有任何办法,但是他现在就流露他的心思,我们不愿意把他花两年时间培养出来后,换来的不是他为公司做贡献,而是成为他的跳板。”

4、着装仪表和等候态度。在学生求职过程中,最容易被忽视的就是学生的着装仪表和面试前等候的态度。人力资源部的部长们在招聘的时候会认可西装革领的毕业生,他们会认为他的态度端正、认真。面试前等候的态度,指的是求职时所做的各种小动作和流露出的不耐烦情绪。这是一个我从湖南威胜集团人力资源部人员于北京某大学招聘时听到的一个故事:一个人力资源部的主任在门口无意中听到两个男生在聊天,一个称今天来的人不是很多,另一个称,当然,这是威胜集团,你以为是微软啊?虽然后来这两名同学均认可公司的薪金待

遇,该人力资源部主任也觉得他们的专业、成绩各方面都符合岗位需求,但是最后找理由婉转谢绝了那两名同学。

还有一些细节需要注意,不加注意,不仅会影响个人的求职,也会影响学校的声誉。

1、及时回复单位。有的同学会在考虑之后选择不去该用人单位,但是会亲自跟用人单位说明情况,并感谢单位的赏识,这样也能博得单位的赞扬,但同样有学生选择一味回避单位,存在两种情况,一是用人单位与我们学校的某学生达成一致意见,签定三方协议,有学生会在取三方协议的过程中改变心意,但是并不通知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也不会跟用人单位说明情况,久等不来,打电话不接,需要老师通过多种途径来确认。另一种情况刘健生副主任提过,前期已与企业达成签约意向的同学,不接用人单位电话,打第二次会关机,发短信不回,同样不向用人单位说明情况,这不单会影响毕业生个人的就业,还降低了用人单位对我校学生的信心,同样会严重影响到学校的信誉和名声,影响学校整体层面的就业工作。

2、“试手”同学过多。在招聘会现场,有很多这样的同学,单纯为了增加自己的面试经验,同学们将这种行为俗称为“试手”,有很多同学试手的单位甚至属于自己“瞧不起”的单位,试手同学过多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其他同学的利益,也影响用人单位对我校学生的信心。有某单位来我校招聘期间,一共决定同我校十五名学生签定三方协议,但最终只有三名同学签约,据我了解,这里面多数同学属于“试试看”,容易让单位产生“无功而返”的心情,不利于增加单位对我校学生的认可度。

当今的年轻人有梦想不容易,预祝大家先找到一份如意的工作吧!

第三篇:晓晨自荐信

尊敬的领导:

您好!首先向您致以最诚挚的谢意,感谢您在百忙之中翻阅我的自荐信。

我是山东科技大学2014届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应届硕士毕业生晓晨。素闻贵公司任人唯贤,宽松的工作环境、和谐的人际关系和温馨的工作氛围令我神往。所以,怀着一颗激动的心和满腔热情,我向您走近!

我的信心来自多年学习和生活的积淀,良好的品格作风 学习上认真刻苦、勤奋好学,生活上乐观、待人热情、性格开朗的我,有着诚恳严谨求实、踏实肯干、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和较强的团队协作精神。

三年研究生的踏实学习使我获益匪浅,研究生阶段则系统深入地学习了专业课程,成绩优秀,具有了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同导师做过几个项目,具备了较强的科研能力。

可以熟练运用Office、MATLAB、Auto CAD 等软件。同时,英语 “读、写、听、说、译”能力较强,已顺利通过全国大学英语六级考试(CET-6),具备了阅读英文专业书籍和运用专业术语的能力。

我渴望能够有一个舞台来展示自己的能力和知识,我将全力以赴为之奋斗,同团队一起进步,共创辉煌!

此致

敬礼!

自荐人:晓晨

2013年11月8日

第四篇: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2013 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二零一四年二月

一、基本情况

(一)、毕业生规模及结构

我校 2013 年共有毕业生 7599 人,其中本科生 3669 人,研究生 3930 人(硕士生 3205 人,博士生 725 人)。

(二)、就业情况

我校 2013 届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为 97.50%。其中: 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 96.70%,硕士毕业 生就业率为 98.50%,博士毕业生就业率为 96.83%。

表 1-1、就业去向分布统计表

学历

国内升学

出国(境)

签约就业

灵活就业

本科

1723

46.96%

399

10.87%

1330

36.25%

2.62%

硕士

156

4.87%

2.84%

2854

89.05%

1.75%

博士

15.31%

2.07%

548

75.59%

3.86%

注: 1、就业率=(国内升学+出国+签约就业+灵活就业)/毕业生总人数*100%

2、灵活就业=签劳动合同+单位用工证明+自由职业+自主创业

(三)签约毕业生就业流向

1、毕业生签约单位性质流向

表 1-2、2013 届毕业生签约单位性质流向统计表

人数比例

单位性质

本科

硕士

博士

签约人数

比 例

签约人数

比 例

签约人数

比 例

国有企业

482

36.24%

1035

36.26%

15.33%

民营企业

536

40.30%

585

20.50%

3.83%

三资企业

8.12%

223

7.81%

1.28%

党政机关

3.91%

2.24%

1.09%

科研设计单位

2.41%

393

13.77%

13.87%

高等教育单位

0.30%

133

4.66%

242

44.16%

中等初等教学单位

0.15%

0.70%

0.36%

人数比例

单位性质

本科

硕士

博士

签约人数

比 例

签约人数

比 例

签约人数

比 例

其他事业单位

1.05%

2.59%

1.09%

医疗卫生单位

3.31%

313

10.97%

17.15%

部队

4.21%

0.49%

1.82%

图 1-1、2013 届本科生签约单位性质统计图

图 1-2、2013 届硕士毕业研究生就业单位性质统计图

图 1-3、2013 届博士毕业研究生就业单位性质统计图

2、就业地域分布情况

我校本科生在陕西省就业的人数占29.59%。其他分布较多的省份依次为: 广东省 11.41%、上海市 6.03%、江苏省 5.71%、浙江省 5.19%、北京市 5.13%、山东省 4.42%、四川省 4.17%。

毕业研究生在陕西省就业的占 38.91%。其他分布较多的省份依次为广东省 7.64%、江苏省 6.86%、山东省 6.66%、上海市 5.10%、北京市 4.70%、河南省 4.56%、四川省 4.50%。

图 1-4、2013 届本科毕业生就业地域流向统计图

图 1-5、2013 届研究生就业地域流向统计图

二、主要工作及特点

我校坚持把培养人才作为根本任务,以“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服务”为宗旨,不断创新就 业服务方式。获得首批“全国毕业生就业 50 所典型经验高校”荣誉称号,两次获得教育部“毕 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称号,五次获得陕西省“先进集体”称号。连续三次获得中国航天科 技集团公司“航天人才突出贡献奖”,以及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输送人才突出贡献奖”。

(一)领导高度重视,就业管理机制完善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毕业生就业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我校作为百年名 校同样面临着挑战。面对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实施“一 把手工程”。书记、校长亲自过问和督促相关部门抓好就业工作,提出具体工作要求和指导性意 见。就业中心每周上报就业工作进展情况,实行就业工作“周报制”。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国家有关就业的方针政策,我校成立了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负 责对就业工作的宏观指导和协调,研究解决就业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各学院、书院成立毕业生 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紧密配合学校深入开展工作。形成由学校领导主持、就业中心具体负责、学院书院全力配合、学校各职能部门通力支持的就业管理组织体系。

针对西安交通大学学科门类众多,毕业生就业涉及行业分布广泛,毕业人数众多等突出问

题,我校特拨就业专项经费,用于支持就业工作和建立就业基地。为就业中心提供 2 千平方米 的办公楼,配备大小不同、功能齐全的信息发布室、面试室、会议室等,最大限度地为招聘单 位和毕业生提供全方位服务。

(二)落实国家就业政策,优化流程规范管理

我校将就业工作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中,并坚持以就业和市场为导向,根据就业情况,调整和促进学校教学改革、学科专业设置及制定招生计划,从招生的源头抓起,将就业作为一 个系统工程和长期工作来抓。

认真贯彻教育部、陕西省教育厅有关学生就业工作的方针与政策,对国家发布的就业政策 进行广泛的宣传,并组织有关力量和资源积极落实。制定学校就业工作管理办法,保障就业工 作有序发展。面向全校师生编发电子期刊《就业通讯》、《就业指导简报》,及时宣传就业政策,进行工作交流。

我校采取多种措施使就业信息透明化、及时化。每天更新就业情况、每周进行就业情况的 统计汇总、每年的四月初开始定期向全校公布就业率,使就业信息及时公开化。

我校还建立了就业工作考评机制,把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与规范化管理、就业指导、就业信息工作等方面,纳入对各学院就业工作考核的内容,根据考核结果对表现突出的先进集 体和先进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三)积极组织校园招聘,校企合作拓宽领域

我校 2013 届总计举办各类校园招聘会 731 场,其中校园专场招聘会 614 场;中型招聘会 31 场,参会单位 880 家; 大型综合类招聘 2 场,参会单位 523 家; 医药卫生类招聘会 2 场,参 会单位 331 家;总计来校招聘单位达 2348 家。累计发布招聘信息 4023 条,提供就业岗位数达 到 6 万余个,这一数据与上一年相比基本持平。

以校园招聘会为契机,积极加强与用人单位联系。2013 年前,前往中国核工业集团、中国 航天科技集团、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等大型国有重点集团交流调研。与西安、苏州、杭州、常州、宁波、镇江、南通、中山、顺德等 10 余个地市合作建立实习基地。利用暑期组织学生到中国工 程物理研究院等重点单位参加就业实习,走访企业和校友。

(四)注重职业规划和创业教育,活动形式丰富多彩

我校深入开展职业指导教育工作,为大学生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选修课,并将“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系列指导讲座列为全校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必听讲座。充分利用 网络资源和新媒体平台,为学生提供相关信息以及测评等指导。定期举办“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简历面试大赛”,“西安交通大学大学生创业实践大赛”等各种活动,丰富就业创业教育的形 式和手段。大力推广校企合作,建立学生俱乐部、就业实训基地,并筹建“学生创业实训基地”,为学生就业、创业实践提供有力支撑。逐渐形成了“营造就业氛围与专业行业交流的点面结合”、“课堂教学与网络教育相互弥补的远近结合”以及“邀请嘉宾进校园与社会实践考察内外结合”的就业工作特点。相关具体做法如下:

1、以“大学生职业发展与规划”课程体系建设为核心,以生涯规划辅导为 抓手,围绕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深入推进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重点加强对研究 生群体的职业指导,为研究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系列讲座。

①系统开展职业规划、创业教育,从 2009 年开始相继开设了相关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主 要包括: 全校基础通识类选修课“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32 学时,每学年 8~10 个平行 班,每班 60 人);“创业与管理咨询实践”(32 学时); “创业管理”必修课(32 学时)。

②学校致力于建立一支服务意识强、理论水平扎实具有一定研究能力的专业化师资队伍,积极组织全校就业工作负责老师参加有关职业指导、创业教育的专项培训,每年受训人数达到 40 人左右。主要培训项目包括:“国家职业指导师认证培训”、教育部创业导师培训等。

③学校注重开展校园就业文化建设活动,举办 “大学生创业实践大赛”、“就业文化服务月” 等品牌活动。累计参与学生上千人。如 2013 年“就业文化服务月”活动主要包括:“职场经验 交流会”、“创业基地参观”、“实习生招聘会”等就业相关活动 20 余场。

此外,积极联系校内外资源,举办各类就业相关讲座,内容涵盖“新生入学就业形势宣讲”、“公务员备考公开课”、“与校友学长面对面”、“职业素质提升”、“劳动与合同法解析”、“与 名企老总面对面”、“考研经验交流”等。

④组织学生团队到企业、科技园等基地学习交流,将就业、创业教育实践活动纳入暑期社 会实践团队,引导大学生利用假期认识职场、参与创新创业活动。与单位共建创业实践基地,使课外实践活动成为就业创业教育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

⑤编写《西安交通大学毕业生就业管理工作手册》,使就业工作人员熟练掌握就业工作的流 程规定、工作要点、注意事项等。手册从毕业生生源信息生成、签约指导、信息管理、以及毕 业派遣等方面提供全面细致的指导,并辅以“要点提示”、“疑问解答”等,条理清晰,图文并 茂。

⑥大力扶持学生社团服务,丰富校园就业文化活动。就业中心辅导多个学生社团开展活动,进一步加强与企业的紧密合作。这些社团包括:就业助导协会、招聘助理协会、创业者协会、中兴通讯“兴人类”俱乐部、宝洁菁英俱乐部、强生未来领袖学院、德州仪器俱乐部、默沙东 俱乐部、西门子俱乐部、JA 俱乐部、青年领导力协会等。

⑦积极组织各类调研活动,如:职业指导需求、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网络资源的应用、以及对就业工作的建议等方面,以便帮助学校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工作。

2、围绕 “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工作,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创 业教育实践活动。

自 2012 年教育部启动“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以来,我校的大学生创业活动取 得了丰富的成果。我校共有 101 个项目入选该计划,参与学生 597 人,获得国家累计资金支持 110 万元。有 10 个项目进入了实际运营阶段,正式注册公司的项目20 个。“飞饭网”、“安瑞真 空干燥”“彼乐生物”三支团队获得 2012 年第八届全国大学生“挑战杯”金牌。“UTEE 设计团 队”获得 2013 年全国大学生创业年会创业项目奖。

①加强创业教育基地建设,开展创业教育。

为学生开设创新思维与创新方法、商业计划书的书写、项目管理、企业管理、风险投资等 相关讲座课程。扶持大学生创业团队进行创业实践活动,通过项目建设推动我校创新创业人才 培养工作再上新台阶。

②积极举办创业大赛,激发学生创业热情。

2013 年我校共计 1000 多名学生参与到创业比赛的活动中,包括:西安交通大学首届大学 生创业实践大赛、第十届腾飞杯创业计划大赛、交大科技园创业 style 大学生创业先锋评选、万达集团大学生创业计划项目等。总计为在校学生筹集创业相关资金 800 多万元。

③积极扶持学生创业社团活动的开展。

学校成立了“西安交通大学学生创业者俱乐部”,俱乐部现有同学 20 余人,定期举办创业 相关活动,提供创业资讯,协助管理学生创业项目,为我校有创业想法或者对创业感兴趣的同 学提供全方位的服务。目前主要承担创业者访谈、创业沙龙、创业讲座等系列活动的组织。

④积极整合各方资源,为创业团队的项目孵化助力

我校就业中心与交大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基地、陕西省创业研究培训基地、西安市大学生创 业培训基地,陕西省中小企业促进会、陕西科技大市场等各类创新创业指导机构建立了良好的 合作关系,为创业学子们提供了更多学习、交流、训练与实践的机会。

⑤为了给学生创业实践提供有力的支撑,我校筹建了“大学生创业实训基地”,场地面积约 240平米,可容纳 20 余支创业团队同时办公,并设有会议区和产品发布区。目前已申请入驻基

地的创业项目团队达 8 个,基地的日常管理由创业者协会负责,保证常年对创业团队开放。

3、大力开展暑期实习生招聘活动和就业见习活动

我校累计为毕业生提供暑期实习岗位 1100 余个。举办“暑期实习生招聘会”,提供实习岗 位 200 余个; 举办暑期实习生专场招聘会 20 余场,提供实习岗位 300 余个; 58 家企业通过我校就业信息网发布暑期实习生招聘计划,提供实习岗位 300 余个;西安市、宁波市、常州市、张家港市等地方人事和社会保障局组织的暑期实习生招聘提供岗位 356 个。陕西省高校毕业生

就业见习计划共为 46 名毕业生提供了见习机会。

4、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单位建功立业

自 2004 年起,先后派出 10 批研究生支教团赴内蒙古、西藏等地参与“西部计划”;2010 至 2013 年共有 18 名学生成为大学生村官;此外每年为部队培养国防生近百名。我校优秀毕业

生陈波作为 2013 年陕西省大学毕业生建功立业先进事迹报告团成员在全省范围内进行了巡讲。

5、做好就业困难学生的帮扶工作

学校高度关注就业困难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帮扶工作,为学生提供政策支持和咨询指导。全 面了解就业困难学生具体困难,制定个性化帮扶方案逐一落实。通过在简历制作、信息发送、面试技巧等方面的指导,解决困难学生在就业中面临的实际问题。积极做好“困难学生一次性

就业补助”的政策宣传和发放工作。

6、鼓励支持学院、书院开展各具特色的职业指导活动

学校积极整合、协调各类资源,大力支持各学院、书院开展针对各院学生特点的就业指导 活动。管理学院推出了“卓越人才成长计划”,从研究生入学开始就把职业教育的理念传达给大 家;能动学院为毕业生建立了简历库,方便与用人单位联系沟通;南洋书院组建了“菁英毕业 生宣讲团”,向学弟学妹们介绍就业与考研方面的成功经验;仲英书院举办了“快闪课堂”,利 用翻转课堂的模式和同学们探讨就业问题。文治书院的“文心茶室”成了企业 HR 和同学们定期 交流的场所。

(五)加强网络平台建设,提升就业工作信息化水平

我校历来重视信息化建设,学生就业网早在 1997 年就已建立。随着就业工作的不断发展变 化,信息化建设也在加强和改进,我们对就业网络平台进行了全面提升,充分利用校园数字化 一体信息平台,实现与多个部门的信息资源共享,进一步优化工作流程,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

我校 2010 年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实行就业工作网上签约,学生与用人单位签约不受地域、时 间限制,签约过程快捷、方便、准确。由于网上签约的成功运行,工作成效大幅提高。我校代 表在 2012 年教育部全国就业中心信息化建设会议上作了介绍,受邀为全国就业中心承担的“金 教工程项目”——就业信息服务系统中的网上签约提供方案。众多高校和上海市教委就业中心 等单位来校调研,我校的“网上签约”模式已成为国内的范式。

我们开发了“西安交通大学创业创新教育网络服务平台”。将现代网络技术与传统项目管理 结合起来,创业项目在网站注册之后便可以在线与创业导师进行沟通,获取创业资讯,提交项

目进度报告。提供信息资源整合与发布、构建创业测评与实训指导体系、辅助创业基础知识学习与实践指导等专业化的综合服务。

借助网络平台,以及“教育部就业一体化系统”、“北森网上职业测评系统”“职前教育网络 课堂系统”等工具的使用,丰富了职业指导的内容。

开通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工具为学生提供指导服务,目前关注用户已达 15000 余人。我校 学生成立了“offer 小帮手”朋辈自助团队,QQ 群即时交流面试笔试问题,定期举办沙龙活动,有上千名学生参与相关活动。

三、毕业生就业状况的特点及分析

(一)供需对比分析

根据 2013 年我校校园招聘供需统计数据,将供需情况对比分析如下(供需比为毕业生人数 与企业所需人才之比):

1、总体情况

2013 年我校共收集用人单位提供岗位数 60717 个,整体供需比为 1:7.99。

其中,提供需求本科生岗位数为 32689 个,供需比达到 1:8.91(校园招聘会提供岗位数 7849 个,占 24.01%,网络招聘提供岗位数 24840 个,占 63.97%)。提供需求研究生岗位数 28028 个,供需比达到 1:8.75(校园招聘会提供岗位数 9061 个,占 32.3%。网络招聘提供岗位数 18967 个,占 67.7%)。

2、人才需求情况

进校宣讲招聘的单位对硕士学历人才的需求较大;而在校园就业网上进行网络招聘的单位 对本科学历人才的需求比较多。进校宣讲招聘的用人单位一般实力较强、规模较大,而进行网 络招聘的用人单位主要是各类中、小型企业。

图 3-1、需求人才学历层次对比图

3、人才供需情况分析

从 2013 届整体供需数据及对比情况看,我校人才供需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用人单位提供岗位数量大 对人才学历层次要求较高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国内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对人才素质要求也有所增 高,学历层次无疑是企业判断人才素质的一条重要标准。

(2)网络招聘数量大 无形市场作用突显

从所有提供岗位数来看,网络招聘提供了远多于传统校园宣讲招聘的岗位,此种招聘方式 也得到了很多企业的认可,成为现场招聘的良好补充形式,今后要进一步完善网络招聘的程序,丰富招聘形式,充分发挥网络这个无形市场的作用。

(二)、校园招聘的情况与分析

1、单位行业分布情况

来校用人单位主要分布在制造业、IT 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金融业、教育业和卫生/社 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这 5 大领域,其他诸如建筑业、房地产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租赁和 商业服务业也占到一定比例。

表 3-1、2013 届校园招聘单位行业分布表

单位所属行业

单位数量

所占比例

制造业

806

34.32%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541

23.04%

卫生/社会保障

321

13.67%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

172

7.31%

金融业

3.19%

教育

4.00%

租赁和商业服务业

1.70%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2.68%

房地产业

1.83%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1.23%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1.58%

建筑业

2.51%

批发和零售业

1.11%

其他

1.79%

合 计

2348

100%

1%

1%

2% 2%

2%

34%

23%

2%

2% 3%

14%

4%

3% 7%

制造业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金融业

教育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租赁和商业服务业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房地产业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建筑业

批发和零售业

其他

图 3-2、2013 届招聘单位行业分布比例图

来自制造业单位数最多,达到 806 家,占总数的三分之一。与我校以传统理工科为主的专 业分布是一致的。

其次是 IT 业,数量达到 541 家,占总数的 23%,IT 行业近年来发展迅速,对于人才的需求 量也大大增加。

第三是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主要以全国各地的医疗卫生单位为主。

第四是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数量为 172 家,占总数的7%。这一行业主要以科研院所和 设计院为主。

第五是教育行业,数量为 94 家,主要以国内高校为主。

第六是金融行业,数量为 75 家,主要以渣打银行、汇丰银行、东亚银行等外资银行和国内 四大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民生银行、浦发银行以及中国人寿、平安保险等保险行业为 主,还包括了数家投资公司等。

其他诸如建筑业、房地产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租赁和商业服务业的数量都在 30 家左 右。

2、招聘单位性质情况

从用人单位的性质来看,依次为民营企业、国有企业、医疗卫生单位、三资 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党政机关、其他事业单位。

表 3-2、2013 届校园招聘单位性质分布表

单位性质

单位数量

所占比例

国有企业

593

25.25%

民营企业

790

33.64%

单位性质

单位数量

所占比例

三资企业

294

12.52%

科研院所

161

6.86%

高等院校

3.58%

党政机关

2.25%

事业单位

1.45%

医疗卫生单位

319

13.58%

其他

0.85%

合 计

2348

100.00%

1%

1%

4% 2%

7%

14%

25%

12%

34%

其他

图 3-3、2013 届招聘单位行业分布比例图

民营企业 790 家,占总数的 33.64%,代表企业有: 华为公司、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美 的集团等; 国有企业 593 家,占 25.25%,国有企业历年来是我校毕业生就业的重点单位; 医疗 卫生单位 319 家,占 13.58%是我校医学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方向;三资企业 294 家,占 2.52%; 科研院所 161 家,占 6.86%;因为其待遇稳定、工作环境优越成为吸引研究生最多的单位;党 政机关及事业单位 87 家,占 3.7%高等教育单位 84 家,占 3.58%。

3、招聘单位地域分布情况

长三角地区单位数最多,江浙和上海三地的单位数 711 家;西北五省 427 家;广东省 384 家。

图 3-4、2013 届校园招聘单位地域分布比例图

4、招聘单位质量层次情况

我们从世界 500 强、骨干央企、上市公司、国家政府机关和重点事业单位、大型企业集团 和重点国企等 5 个方面进行分析。

表 3-3、2013 届校园招聘单位质量层次情况表

单位质量层次

单位数量

世界 500 强

国资委直属企业

上市公司

国家机关和重点事业单位

大型企业集团和重点国企

世界 500 强企业及其子公司数分别为 42 家和 15 家,以宝洁、IBM、微软、亚马逊、施耐德 电气、壳牌、默沙东、西门子、通用电气等公司为代表。

其次是骨干中央企业及其子公司数分别为 21 家和 76 家,主要包括核工业集团、航天科技、科工集团、中航工业集团、中电集团、兵器工业、兵器装备、船舶重工集团、核电技术公司、西电集团、东方电气、哈尔滨电气集团、国电集团、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一汽集团、东 风汽车公司、华润集团及其子公司等。

第三是上市公司 86 家,国有和民营分别为 39 家、47 家,包括格力电器、TCL 集团、海信 集团、万科、中海地产、沈阳机床、中兴通讯、百度公司、奇虎 360、腾讯公司、恒大集团等。

第四是国家政府机关和重点事业单位,数量为 32 家,主要是国家安全部、中央办公厅、外 交部、新华社和各省市安全部门以及重点高校和事业单位。

第五是大型企业集团和重点国企,数量为 93 家,包括上海电气集团、特变电工、中联重科、陕汽集团、广西玉柴机器集团、飞亚达集团、陕西法士特集团、陕鼓集团公司等。

(三)毕业生就业状况的特点及分析

1、升学人数比例高

我校本科生选择升学的比例从2010年开始连续三年超过50%,2013年达到57.83%。从 2012 年开始,学生出国出境留学的比例也增加到 10%左右。

2、为科研设计单位和高等院校输送大量优秀毕业生

有 393 名硕士研究生到中国科学院、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中国核动力设计院、中国工 程物理研究院科研机构工作,占签约就业人数的 13.77%。到高等院校就业的有 133 人,占 4.66%。

242 名博士毕业生选择到高校单位工作,占签约就业人数的 44.16%。

3、到知名企业工作的毕业生人数众多

本科生到企业工作的人数比例较高,达到 85%左右,研究生达到 65%左右。其中,到国有企 业就业的人数一直保持领先;到民营企业、股份制企业就业的人数处于上升趋势;到三资企业 就业的人数呈现下降趋势。

1)有 1126 名本科生到各类企业就业,占签约就业人数的 84.66%。其中,有 482 人到国有 企业工作,占 36.24%;536 人到民营企业工作,占40.30%。108 人到三资企业就业,占 8.12%。

2)有 1843 名硕士研究生到知名各类企业就业,占研究生签约就业人数的 64.57%。其中,有 1035 人到国有企业就业,占 36.26%;585 人到股份制企业和民营企业,占 20.50%;223 人到 三资企业就业,占 7.81%。另有 112 名博士毕业生选择到各类企业工作,占签约就业人数的 20.44%。

4、为西部经济建设输送大量优秀人才

有 670 名本科生到西部十二省区就业,占就业本科生人数的 46.98%,其中 422 人在陕西省 就业,占 29.59%。

有 1436 名硕士生到西部十二省就业,占就业硕士生的 49.34%,其中在陕就业 1151 人,占

39.55%。

5、我校毕业生历来有投身国防事业的优良传统

有 70 名毕业生参军到部队工作,如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太原卫星发 射中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总装备部、中国核试验基地、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中国华阴兵器 实验中心、武警西藏总队、陕西省公安厅等部队就业,其中本科毕业生 56 名,硕士毕业生 14 名。

四、毕业生就业工作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反馈情况

我校建立招生、就业和人才培养联动机制,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进一步深化教育教 学改革,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努力提升毕业生质量。深入推进基于通识教育、科研能力和创 新能力培养的“2+4+X”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新模式,设立钱学森实验班、宗濂实验班、基础学 科拔尖班、少年班等,因材施教,培养拔尖人才;改革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 式等教学组织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充分发挥工程坊作为大学生创 新实践“学习工厂”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行“书院制”教育,把中国的传统教育 精神和现代的“大学之道”融入其中,营造育人新环境,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品格的全面发 展。

以服务于人才培养为宗旨,探索就业工作新思路。每年全面总结毕业生就业情况,详细分 析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和特点;面向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调查研究,掌握学生求职状况和存在的 问题;积极走访用人单位,开展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评价调研,了解我校毕业生的优势和 不足,收集单位对学校教学工作的建议。将分析调研结果反馈到招生、人才培养的相关部门,及时为学校的招生计划制定、专业设置、培养方案调整、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依据,促进人 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第五篇:如何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

如何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

新生代农民工指的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的农民工。他们是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而成长起来的一个庞大的群体,是基本脱离农村而又没有真正融入城市的一个社会群体。新生代农民工是现代化建设的一支生力军,因其数量庞大和身份独特而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全局和国家的未来发展。他们能否实现稳定就业直接影响着和谐社会的建设。因而,需要从治国理政和长远发展的高度,密切关注这一特殊群体的就业,引导这一群体在实现环境、身份、观念转变中实现高质量就业。

一、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的因素

新生代农民工从小在温饱的环境中长大,对城市充满了向往,基本上没有务农的经历,很多是从学校毕业后就直接外出打工的,有些甚至连基本的农业常识都缺乏,与上一代农民工相比有明显的不同。

一是“干不长、频跳槽”,稳定就业难实现。笔者曾经在2012年、2013年、2014年连续三年对部分新生代农民工进行过调查,发现他们在城市稳定就业的比例只有17%,超过80%的人频繁换工作。其中最长的工作时间是一年,大部分是春节后便换工作。没有稳定的就业,就难有自身的成长积累。如果长期处于无业状态,就会成为社会问题,直接影响社会稳定。

二是受教育程度高,待遇要求高。新生代农民工是在我国教育快速发展,农村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条件下成长起来的,文化程度明显高于上一代农民工。他们从小就与电视、手机相伴,比较了解外部和城市的生活,他们的价值观念已经和乡村文化有了差异。他们不单纯需要稳定的薪资,更多考虑劳动环境、发展空间、文化生活等方面因素。他们外出打工不仅仅是为了追求更高质量的物质生活,而且追求更高质量的精神生活。

三是职业期望值高,工作耐受力低。新生代农民工外出务工大多是为了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职业期望值比较高,他们更加看重发展前景、社会地位和人身权利,而在工作耐受力和吃苦精神上远不及上一代农民工。他们不再老老实实地待在最脏、最累、最“没出息”的工作岗位上,不再省吃俭用攒钱往家里寄,更不会挣够钱回家盖房娶妻。他们更注重企业的人性化管理,认为这样会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工作的信心和动力才会更大。

四是孤独心理和受挫情绪影响就业。新生代农民工由于没有城市户口,在就业、生活、医疗、教育等许多方面与城里人隔着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这种身份差别而导致的不平等很容易使其产生自卑心理。另外,只身一人外出务工,缺少家庭温暖,加之他们务工所在的一些私营企业劳动条件差,劳动强度大,业余文化生活贫乏,经常受到一些不公正对待,这些情况的存在使不少新生代农民工形成封闭的心理,缺乏人际交往,不利于就业和个人成长。

五是社会保障不全面。近年来,由于城市房价涨幅过快,目前房价已经大大超出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承受力。另外,由于新生代农民工工作相对不稳定,无论个人或企业均不愿意参加社会保险。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只有很少部分新生代农民工有保障水平极低的保险,而且还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社会保障。新生代农民工绝大部分处于中低层职业,面临着很大的失业风险,没有全面的社会保障,失业后将难以保障其基本生活。从另一个角度看,社会保险属于社会资源再次分配,新生代农民工在社会资源再次分配中获得较少的份额,不利于城乡居民平等地享受改革开放成果。

二、如何实现新生代农民工更高质量的就业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收到了一定的效果。要使新生代农民工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就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这一群体,以宽容的胸怀和积极的态度接纳他们,从经济上帮助他们解决就业、培训、社会保障、子女入学、住房等问题;从政治上帮助他们维护合法权益;从文化上帮助他们解决继续教育、文化生活等问题;从社会上帮助他们解决身份认同等问题。具体而言有以下五个重要方面。

一是完善城乡就业制度。要将解决农民工问题纳入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之中,列入公共预算,从根本上做到有人抓、有人管。一方面,要在就业政策上对新生代农民工一视同仁,要将农村劳动力纳入就业管理服务范围,取消地域、身份、户籍、行业等各个方面针对农村劳动力的政策性限制,实现就业政策的普惠共享;另一方面,要在就业服务上实现城乡平等,面向所有城乡劳动者,积极提供全方位、平等的就业服务。对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者,提供免费的职业介绍服务。

二是提高工资待遇,改变工作困境。一方面,要提高用工待遇,让职工共享企业发展成果。在当前劳动关系不平衡、收入分配不合理、劳动收入比例过低的背景下,适度提高工资标准对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尤为重要。建议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引导劳资双方合理确定工资水平。增强农民工在工资分配中的话语权,完善相关岗位的行业标准,改进工作环境,降低劳动强度,吸引员工稳定就业。一方面,要建立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长效机制,通过签订责任状将欠薪治理情况纳入政府考核,明确各级政府的监管责任,建立有效的预防和处置机制。另一方面,加大普法宣传和执法力度,提高农民工参保和维权意识,依法查处不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不为农民工缴纳社会保险的事件。

同时,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人文关怀氛围。要丰富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生活,鼓励企业开展符合新生代农民工特点的文体活动,活跃其业余文化生活。凡是免费向市民开放的公共文化设施,一律免费向新生代农民工开放。

三是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政治地位,促进其融入城市。农民工市民化,不仅要在数量上实现农民工身份、工作的转化,而且要在质量上实现其工作方式、生活方式、社会交往、价值观念等与城市居民融合。加快农民工市民化,必须从制度上解决农民工融入城市的问题。要消除政策性歧视和排斥,为农民工的市民化提供条件,农民工在落户、就业、社会保险、住房、教育、医疗等方面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并妥善处理承包土地、宅基地的使用权及收益。赋予农民工子女平等的受教育权。多渠道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集中建设一些能够满足基本居住条件的农民工公寓,用以解决外来务工人员的住房问题,让新生代农民工租得起、住得下、留得住。

四是强化技能培训,实现素质就业。根据农民工的就业需求,开展灵活多样的技能培训。培训内容要贴近农民工,除了继续教育、职业技能等传统培训项目,还可以开展创业培训、法律培训、心理培训等,多方位提高农民工的素质,促使新生代农民工实现素质就业。建立培训与就业紧密衔接的机制,根据社会需要及时调整培训课程和内容,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企业岗位需求。企业要把农民工纳入职工教育培训计划,确保农民工享受和其他在岗职工同等的培训待遇,并根据企业发展和用工情况,重点加强农民工岗前培训、在岗技能提升培训和转岗培训,实现新生代农民工岗前有培训、在岗有提高。

五是做好新生代农民工职业规划。新生代农民工普遍缺乏职业发展规划,找不准自己的职业定位,在职业选择、技能培训和岗位稳定性等方面有许多不足。他们与社会接触较少,对城市就业所必需的专业要求了解不多,很多人不知道职业规划,偶尔有了解也是片面地认为职业规划没什么用处,致使大量新生代农民工没有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直接导致了频繁跳槽等现象,不利于新生代农民工个人的职业发展。另外,很多新生代农民工择业时比老一代农民工更注重经济效益,往往哪家企业收入高就往哪里跑,盲目跟风,由此错失了很多就业机会。

帮助新生代农民工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开展职业规划是相当必要的。要指导新生代农民工做好自我评估,通过自我评估,认识自己,分析环境,对自己的职业做出正确规划。同时,要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疏导,使他们及时调整心态,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和适应城市生活。

(作者单位:山东省招远市劳动就业办公室)

如何提高中职毕业生的就业质量陶晓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