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抓好养成教育彰显办学特色
养成教育
我校从“行为习惯养成”抓起,从细节抓起,扎实有效地进行学生习惯养成教育。每学期初通过入学教育给学生提要求、定规矩,要求班主任“紧跟一个月,跟紧一学期”,通过参观校园了解学校、培养爱校情感。大队部通过“班风学风”、“文明卫生”流动红旗评比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各班级“比学赶帮超”的劲头。我校推行的班主任“三到“、“五到”制度增强了老师责任感,通过开展了“学雷锋见行动”活动美化校园,以榜样带动全校师生,使学校学雷锋活动蔚然成风。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主要从三个方向入手:一是构建长廊文化。二是加强阵地文化建设。阵班级布置好黑板报、学习园地、图书角、光荣榜、中队角等文化宣传阵地。学三是打造文学艺术特色。同时每月开展一次“班级文化建设检查使校园文化建设常态化。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陶冶学生情操。
(二)我校确立“诚志于学、立人为本”的德育指导思想,积极树立“立人先立德”的管理方针,在德育工作中,以尊重学生个性特点为指导思想,遵循青少年个性发展的特点,着眼于学生终身良好思想道德与行为习惯的形成,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建立以“激励”为中心的德育管理机制,帮助学生树立自信,激励学生战胜困难。学校历来坚持多形式、多渠道的正面教育,引导学生人人懂文明,人人争做文明学生。设立礼仪岗、监督岗,定期评选“礼仪之星”促使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和文明素质的提高,营造班与班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良性竞争工作的新局面.加强师德教育,凡在师德方面有不良行为的一经查实,在评优树先、竞聘上岗中一票否决。因此,中新小学以教风正、师德好而倍受社会、家长赞誉。加强家校沟通,形成教育合力。通过家访、校信通以及家庭联系薄等方式创建和谐家校关系。
第二篇:抓好思想政治教育 彰显学校办学特色
抓好思想政治教育
彰显学校办学特色
——石门镇中心小学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材料
石门镇中心小学是一所“双语”寄宿制完全小学,始建于一九五一年,坐落于风光秀丽的石门沟。六十年的风雨历程,铸就了石门中心小学的辉煌,坚定了勇往直前的信念。六十年来,石门中心小学教师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走出了一条康庄之道。学校设有七个教学班(含学前班),现有学生100人,在职教师20人。近年来,石门中心小学与时俱进,锐意进取,勇于开拓,不断创新。以“科研兴校”为办学指导思想,以“管理为本,教学为重”为办学宗旨,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学校各项管理工作中,坚持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深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势和新情况,积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内容和新机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规范组织管理,强化队伍建设。
多年来,石门中心小学狠抓学校管理,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依法治校,规范管理,各项工作井然有序。石门中心小学为强化管理,出台了《石门中心小学教学管理细则》等30余种制度。这些制度的出台是促进教师工作、学生学习的有效手段。学校领导班子成员积极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深入开展党员先进行教育活动和科学发展观活动并建立长效性机制,坚持用科学的教育理念武装头脑,用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指导学校的工作。把一批优秀青年教师充实到学校领导班子中来,使这个领导集体更具有青春活力,工作开展的更加有声有色。2005年8月,叶多杰才让校长到校以后,他以校为家,呕心沥血,为学校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教导主任张海宁率先垂范,带头搞教改。副校长徐国栋,遵循教育规律,扎实推进德育工作的发展。后勤主任赵富贵深入后勤,整顿学生食宿,改善学生食宿条件。全体领导成员密切合作,协调联动,形成了一个团结奋进、充满生机的战斗堡垒。
学校为打造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教师队伍,开展了“学先进事迹,铸高尚师魂”的师德教育活动。结合收看先进教师事迹报告,开展 “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合格教师”的大讨论以及师德评议交流活动,提高了教师的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如遇风雪等恶劣天气,为了学生安全,教师们不辞辛苦护送学生回家的现象在我校屡见不鲜,如赵富贵老师巡夜时一名住宿生未请假就离校,夜间十一、二点跑十几里路进行家访,直到见到学生才放下心来。老师们的敬业精神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广泛好评。
二、美化育人环境,改进工作作风。
校园环境绿化、美化使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品德具有潜移默化、陶冶熏陶的作用。近年来,学校本着“四化”(净化、美化、绿化、优化)“五性”(思想性、科学性、知识性、艺术性、教育性)的原则,精心设计校园规划,精心施工,短短几年时间,校园全部实现了硬化、绿化,绿地内花草树木生长茂盛、干净整齐,区域卫生划分包干区,责任落实到班级,每天两扫。制定师生“人人参与保洁”卫生责任区,每周一大扫,时时保持校园环境洁美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校园的每一块墙壁都会“说话”。整个校园,就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大课堂,要让学生视线所到的地方,都带有教育性。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赋校园的每一面墙壁生命,让墙壁“说话”,并使其成为陶冶学生的“主体的画,无声的诗”。教室布置,是孩子们各显神通的绝佳时机。教室里分布了各种各样的版块,这些版块上都有不同的名字“优作园地”、“我们的故事”、“成长的足迹” „„学生的优秀作文、成长记录、美术作品在这里展示,从而形成了每个班级不同的人文氛围。我们欣喜地看到他们的汗水在这里凝聚,智慧在这里闪光,个性在这里张扬,梦想在这里起航„„ 此外,学校在努力抓好校风、教风、学风建设的同时,还在师生中广泛开展了争创“文明教研组”、“文明班集体”、“文明宿舍”和“文明个人”的竞赛活动。广大教职工认真学习党的教育教学法律法规,严格执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教师八不准》等规定。实现了领导为教职工服务、行政后勤为一线服务、教师为学生服务的承诺, 不断改进工作作风,强化服务意识。
三、坚持思想政治,巩固教育成果。
学校坚持思想政治,按照“创特点,重实效”的工作思路,积极构建工作网络、教育内容和组织形式的思想政治体系,使思想政治工作实现了教育网络立体化、常规教育系列化和自我教育民主化的良好局面。思想政治工作纳入了学校重点工作目标,把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容、精神融入到教学工作之中,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年龄和学生生理、心理特点进行了分层次、分年级德育教育的初步尝试。开展了学《守则》、学《规范》,争做合格小学生教育活动和“崇尚科学,反对迷信”论文征集活动,组织了“呵护祖国明天,共建安全校园”消防安全知识培训和技能演练。充分利用国旗下演讲、主题班会、广播站、板报等宣传阵地,对学生进行规范教育。
学校将常规教育实行量化管理,定期进行总结、评比、表彰。通过系列化的常规教育活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效地促进良好校风、校纪的形成。
学校还积极构建教育平台,在抓好校内思想政治的基础上成立了家长学校,组织家庭教育专题讲座,本学期组织广大教师进行“责任系真情、家访表师心” 密集型家访活动,积极开展社区活动,聘请法制副校长,进行法制教育、国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逐步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风格。
四、学校跨越发展,办学硕果累累。奋进中的石门中心小学实现了一又一个跨越式的发展:2004年9月,学校被评为武威市校园环境建设示范学校;2004年12月,晋升为武威市示范性小学。“两基”工作顺利通过省级验收,同年被评为天祝县“两基”攻坚工作先进集体。2006年被县教育局评为“教育系统先进集体”,2007年学校少先大队被团县委授予“优秀红旗大队”的光荣称号,2008年被县委宣传部评为“全县德育工作先进集体”。2010年被市委宣传部授予“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集体”。近年来教师在县级以上刊物发表教育教学论文20余篇,各类获奖30余人次,辅导学生参加县级以上竞赛获奖40余人次。
总之,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工作中的一个永恒话题。我们愿与所有的思想政治工作者一道,积极努力地探索做好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和途径,力争建成边远牧区一流的“双语”寄宿制学校。
石门中心小学
2010年6月8日
第三篇:传承国学经典 彰显办学特色
传承国学经典 彰显办学特色
——郭艳萍主任关于学校办学特色在全体语文教师会上的报告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就我校的办学特色——国学教育,给大家交流一下。
推广普通话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语文教学无疑肩负着比其他学科更重的责任。“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早期阅读、背诵大量优美的经典,渗透到血液,深入到骨髓中的不仅是语言层面的感悟与表达,还有中华民族优秀的人文精神和人文情怀。
鉴于上述认识,我们学校自2011年起打造语文课改特色,开始把经典诵读引进校园,在全校范围内组织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诵读经典诗文活动,着力提高小学生的文学功底,陶冶小学生的道德情操,改变小学生的行为习惯。让经典的阳光照耀拔节的生命,让孩子的语言和精神携手走向丰妙,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这里焕发出勃勃生机,逐渐成为我校的办学特色。
一、涵泳工夫兴味长——诵读特色形成
(一)立足校情发展特色
我们农村学生大部分父母因打工挣钱,对孩子缺乏正确的关爱、管教和引导,孩子自我约束管理能力差,都存在不良的行为习惯,比如对父母不尊敬,不爱做家务,缺乏礼貌,甚至有撒谎的坏习惯。
为了改变家长教育孩子的观念和孩子的行为习惯,我校以中华文化经典诵读活动为载体,通过活动来增强孩子的人文知识的积累,提升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准,同时在他们纯洁的心灵中培植下了爱心、诚心、孝心,通过学习《弟子规》、《论语》之后,他们懂得了“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也懂得了“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懂得了“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二)立足课堂研究,形成课堂特色
我们以课堂为圆心,向课外扩展,形成一个“文化场”。各年级组深入研究教材,寻找具有传统文化色彩的典型文本,进行重锤敲打,在组内研讨、上课,然后推选优秀课在全校交流。于是,一道道以现代手段展示传统文化的语文“盛宴”呈现在我们面前:袁向春老师执教《但愿人长久》,勾勒了中秋月圆之夜的美景,带领学生在反复吟诵中体会苏轼兄弟的手足情深和对离别之人的美好祝愿;尧菊香老师执教《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唱三叹,以较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巧妙的艺术构思熏陶感染着学生;覃咏梅老师的《清平乐 村居》展示出一幅绝美的田园风光,让学生在欣赏恬淡、自由且充满乐趣的农家生活图景的同时,体会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向往;白永忠老师的《孔子游春》则使学生走进春天,走近孔子,读懂“真君子”的内涵,真正沐浴到古典的阳光、文化的阳光。
三)精心选择教材
想成为有文化涵养的学生,一本语文书只是杯水车薪。2008年开始,我校将国学经典《弟子规》作为校本课程,全校普及诵读,2009年分为低年级以《弟子规》、中年级以东坡诗词、高年级以《论语》和课本里的古诗文为教材,开展诵读活动。2010学年教材增加和调正:一二年级诵读《弟子规》,三年级诵读《千字文》,四年级诵读《道德经》,五年级诵读《增广贤文》,六年级诵读《论语》教材,教材内容是经过老师们精心挑选的,旨在提高学生的中华古典文学品味。
(四)环境文化建设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环境对人的熏染作用毋庸置疑。校园内突出以“经典诗文诵读”为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和布置,突出传统文化气息,注重厚德载物、大气沉静的校园文化建设。创设师生员工和谐向上,校园环境美丽宜人,于无声处润童心的境界。
1、在国旗下讲话中,我们跟学生谈《和好书交朋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诵读经典诗文,营造书香校园》,激起学生诵读的欲望。
2、学校利用橱窗、走廊、墙壁等空间和角落,或用印制的精美诗文图画,或用孩子们充满灵性的“诗配画”加以装饰。让古人睿智的形象和精辟的言论深入人心,成为一道独特的人文风景。
3、校园黑板报上,都刊出一些经典诗文,并提供历史背景材料和诗词析义,供学生阅读、赏析、评比、积累。
4、各教室环境布置要求体现班级特色,除了诗画、诗文,每个班级都有个性班级橱窗,内容或是学生阅读古诗文的活动成果,或是古诗书法展、读后感,或手抄报等。
(五)建立两项机制 1.活动保障机制
开展诗文诵读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必须有一系列的保障措施,否则就可能流于形式化、表面化。为了将经典诗文诵读落在实处,学校建立了三个保障机制:一是定诵读时间,每天晨读坚持诵读20分钟,为此特安排每天上午7:30-7:50的时间为经典诵读时间。语文课上,课前让学生诵读每周一诗或两诗(一、二、三年级一诗,四、五、六年级两诗);二是定检查人员,每天有专人负责检查;三是定诵读内容,各年级组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制定诵读、背诵计划和内容。
2.评价激励机制
为了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各年级开展了各种实践活动。三年级“经典诗文大擂台”,设计了“为画配诗”、“我为古诗找作者”、“数字诗句大比拼”等活动形式,诗意荡漾、乐趣无穷;四年级“赛诗会”,以《课程标准》推荐的必背古诗为主要内容,分必答与抢答,学生争先恐后,一展风采;五年级“东坡文化”实践活动扎实有序地推进;六年级“诵诗会”、“诗文表演”、“名句接力”等异彩纷呈。
学校举行“国学经典诵读”等汇报活动,期末评选并表彰“经典诵读小明星”,促进了学生的持久兴趣和经典诵读活动的深入开展。
(六)确保两个延伸
我们坚持立足于校内、放眼于校外,实施两个延伸:
1.向家庭延伸。“家长学校”定期开课,聘请专家给家长做讲座,使家长充分认识到阅读对孩子成长发展的重要性,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倡导父母子女共读。
2.向学生的生活领域延伸。我们主张学生要将书读“活”。除了背诵、积累,同时引导他们带着一双发现的眼睛,在生活和作文中学以致用,变“要我记”为“我要记”。
二、万紫千红春满园——初见成效
(一)早晨因经典而美丽 踏进学校的第一件事,孩子们便是享受经典的熏陶。“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孩子们稚嫩的声音将这首诗演绎得如同音乐一般美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老师带领着学生在品味范仲淹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子的声音如长夜中的明灯,点亮我们心中的智慧,在学校的上空回响……“口诵其文,耳闻其声,心通其意”,师生充满韵味的新一天开始了。
(二)课堂因经典而精彩
有人说,语文教育其实十分简单,十分素朴,无非就是“吟诵吟诵,再讨究讨究;讨究讨究,再吟诵吟诵”,如此必有大效。课堂有限的四十分钟有了如水的包容,像流水一样从容的是老师娓娓的朗诵,如溪流一样清脆的是孩子们投入的背诵;课堂短暂的四十分钟有了如水的追求,爱国情、智慧美、山水乐,老师矢志不渝地带领着孩子们去追寻人生的至情至理;课堂宽容的四十分钟更有了如水的自由,无论何种观点,无论是好动还是喜静,一切都开始顺乎天性,上善若水。
(三)思想因经典而深刻
诵读经典,我们的学生有了思想。流连于水绘园、花木城,“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的诗句脱口而出;被老师表扬时,“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谦逊表露无遗;松下读书,“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对话汩汩流淌……经典,像氧气一样慢慢浸润孩子的心扉,传统文化给他们注入的是富有灵魂的血液。
文以载道。唐诗的雍容华贵,宋词的典丽雅致,《诗经》的拙朴自在,《史记》的开阖跌宕……它们里面都蕴涵着“道”。在咀嚼中体悟,从体悟中吸收,学生的举手投足有了悄然的变化:学习上潜心思考的多了,交往中主动宽容的多了,家庭中体贴孝敬的也多了。我们期待孩子具有追求卓越的品质,天人合一的情怀,自强不息的意志,敢为人先的魄力,诚信公正的操守……而阅读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可以让这一切成为可能。
(四)教师因经典而成长
教和学永远都是相辅相成的,当传统文化给我们的学生带来“实惠”的时候,我们语文教师同样也受到它的“滋润”。解读教材时,开始有了高屋建瓴的人文视野和独立思考的批判精神;面对学生时,不再只盯着他们的学习,他们的作业;与同事、领导相处时,拥有了海纳百川的宽容胸襟和不畏权势的民主意识。老师们在对《论语》的分析中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在对“老庄”的解读中品味自己的哲理人生,在对唐诗宋词的吟诵中咀嚼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绵长滋味…… 可以说,老师们在选择经典的同时,更选择了一种成长方式。
三、直挂云帆济沧海——发展愿景
书海浩瀚,经典的阅读任重道远。我们将开辟经典诵读更美好的前景:
(一)在“听”与“读”中感悟积累
我们将把学校红领巾广播台的主播内容定为经典诵读,由学生主持,播放经典诗文诵读节目,安排诗文朗诵、赏析以及有关经典诗文的趣闻轶事、寓言故事等内容。另外每周安排1节课作为“经典诵读课”,由语文教师适当点拨,指导全校学生诵读教育局发下来的国学经典中的诗文。
(二)在“看”与“抄”中拓展积累
学校即将建设的文化长廊将开辟传统文化名人专刊,各班利用班级橱窗开辟“古诗角”、“经典壁”,让学生随处可欣赏到经典诗文佳作佳句,在有意、无意之中帮助记忆。同时,布置学生做诗文卡、办手抄报、制诗文集学会有目的地进行经典诗文的拓展积累等。
(三)用“赛”与“查”来强化积累
我们将扩大阅读经典的范围,继续按班级、年级、学校逐层举办以经典诵读为主题的各种比赛。同时,教师要充分运用现代技术辅助经典诗文的诵读活动,浏览古诗词网站,向学生和家长推荐精品,加强自主学习,涂抹亮丽底色。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在创建语言规范化学校的过程中,我们力求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古典与现代相交融,课内与课外相沟通,形成立体效应,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校的和谐发展。让我们记住历史和时间,去探寻语言的生命之源,去塑造一个个具有丰厚底蕴、完美人格、高尚境界的幸福的通小学
第四篇:加强常规管理彰显办学特色
加强常规管理奠定质量提高基础
(2005年)
一、加强教学常规管理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成果如何是学校的生命所在,因而学校始终狠抓教学常规管理规定,先后制订并实施了《关于加强教学工作的意见》和明确提出备课、上课、课外作业、课外辅导、学业评价、技能学科教学与课外活动、校本教学研究活动、教学辅助工作、教务常规工作的管理要求的《关于加强教学业务管理的规定》等教学管理文件,作为学校教学业务管理科学化、精细化的基本工作要求,成为全体教学人员共同遵守的常规。对备课、上课、课外辅导、习题讲评、作业批改和考试提出明确要求,责成教务处定期检查、平时抽检,有效规范了教师的教学行为,为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了扎实基础。
1、加强作业管理
作业是巩固学生课上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和自主学习的重要手段。通过作业,教师可以了解课堂教学质量,掌握学生学习中的存在问题,及时采取改进措施,提高教学质量。我校学生相对基础较差,思维较慢,因而作业的布置不是直接的借鉴和照抄,需要教师多渠道筛选,精心设计,需要备课组教师通力合作,而对学生的作业做到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错必纠更是符合我校的教学实际,也只有做到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作业的可信度和有效度,达到巩固提高的目的。我们通过推门听课、召开学生座谈会、深入教室检查等途径了解教师执行作业管理规定的情况,并将检查情况在一定范围内公布、与教师的业务考核挂钩,要求做到即知即改。
2、加强教研管理
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旨在进一步端正教育教学思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优化教师群体素质和个体素质,提高业务水平。我校教研活动,由教务处和具体负责安排,做到有计划、有步骤、经常性地开展,注重分析研究教学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学校定期组织进行专题校本培训,学科组、备课组建设有明确的要求,组
长有明确的岗位职责和考核细则,平时考核与年终优秀学科组、备课组评选相结合,有效地促进了学科组建设和岗位职责的落实。
二、德育首位,诸育并育,培养全面发展的接班人。
1、健全德育管理网络
德育工作的成果决定着我们所培养的学生的素质,因而学校始终把学生的思想工作摆在最重要的位置。加强德育工作管理,完善德育管理网络,形成了校长室、政教处、教务处、团委会、班主任、学生会等组成。明确提出了每一位教职工都是学校德育工作者的要求,形成了分工合作,人人参与的良好育人氛围。学校就制定并坚持着一整套周密细致的育人计划,真正做到全程管理、全面安排,处处体现思想性、科学性、规范性、人文性。
2、贯彻两个条例
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与诸多外因密切相关。为此我校结合学校、学生实际,与社会多方面积极配合,协调社会力量加强学生的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每年都邀请法制副校长作辅导报告。此外,学校专门安排心理咨询室、设立心理咨询信箱,教师担当心理职辅导员。通过定期开展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日常心理咨询,使得学生在江海平原健康成长。
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根本目的,是使青少年自觉锻炼身体,讲究卫生,促进身体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发展,增强体质。我校认真贯彻落实国家颁布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制定了符合我校实际的《加强体育卫生工作的意见》,做到组织机构健全、管理制度科学合理。
三、文化引导,环境育人,努力加强校园安全防范。
1、校园校舍管理
多年的办学中,学校形成了比较健全的校园、校舍管理制度,各部门、各岗位职责明确,做到定员、定岗、定责,并建立考核机制,增强职工教职工的责任意识和主人翁意识。
对校园建设实施整体规划,教学区、生活区、活动区布局合理,区块清晰。总务部门在校园环境上重点抓好“三化”工作,努力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一是抓好绿化;二是抓好美化,从校园整体环境出发,因地制宜,做好美化工作。
2、食堂建设管理
为保证师生的身体安全,学校成立了食品卫生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分管副校长任副组长。食堂定期召开工作人员会议,学习食品卫生法和相关法律、法规,经常性地加强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大局意识教食堂严格按照上级规定设置功能区域,分类摆放,确保食品卫生安全。为了让学生们吃得开心,食堂饭菜做到饭热菜香。基本满足了学生的生活需求,浪费少了埋怨少了,学习安心了。
3、校园安全建设
学生的人身安全事关家庭的希望,因而学校高度重视校园安全工作,不断加强校园安全防范。(1)加强保安管理。加强校警思想教育,明确职责,严格把好学校的入口关。对外来办事人员,必须先登记,方可进入;学生平时请假外出一律凭请假条等。每天晚上还安排教师协助校警值班,加强巡查。(2)严格请假制度,学生请假,需要经班主任批准,再由政教处领导审批。(3)加高加固学校围墙。(4)开展消防演练。为严防火灾隐患,把消防安全责任切实落到实处。每年邀请消防中队到校讲解消防安全知识,进行消防安全实地演习,增加学生对消防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自我保护能力。定期对消防器材及设施检查一遍,确保良好的使用状态。
四、严格纪律、规范财务。
1、严格财务管理
学校财会人员能严格执行财经纪律和财务管理制度。做到了公开、透明,规范。
2、杜绝乱收费
我校严格执行上级有关收费规定,以及擅立名目收费的行为。
一年来,我校能高度重视常规管理建设,我校的常规管理工作已逐步完善、取得明显成效。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继续稳居县内同类学校前列,继续获得县教育教学质量管理选进学校奖。
平南镇四中
第五篇:培育传统文化.彰显办学特色
培育传统文化 彰显办学特色
县城之南,汉水之滨,在绵延起伏的卧牛山下,坐落着礼县石桥中心小学。三年前,我们加入了中央教科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课题第二次实验行列,开启了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的研讨、渗透、传承之航程。走过了提升意识、凝聚智慧、收获希望的“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课题研究之路。
校园文化是学校办学特色和魅力的体现,是学校持续发展的源动力和深厚内涵。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适应新课改、开发课程资源、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需要。弘扬主流文化,有利于进一步丰富校园生活,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审美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中央教科所“十一五”重点课题《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在全国广泛开展,我校以子课题《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开展研究。通过精心设计实验方案,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法培训人员,先后参加课题活动18人次、培训实验教师4次。三年来通过健全管理流程、潜心研究课堂教学,认真组织多种活动,不断拓展研究视野和渠道,创新研究方法与策略,让传统文化成为全面育人的辐射源,成为素质教育的能量库,成为一部无声的教科书。以课题开展为源头,从精神、物质、制度和行为四个方面我们系统组织实施了学校文化建设,形成了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校园文化,呈现出独特的魅力。
一、营造立体式的课题研究情境,奠基学校文化发展
建立一支高水平的教育科研队伍,细化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是促使研究扎实开展的根本保证。为此,我们十分重视课题组教师科研意识和科研素质的培训。通过构建校长亲自挂帅,教导主任、教研组长积极协助,全体教师跟进实验的课题研究流程,使课题研究有了机制支撑;通过不同形式的理 论学习和资源收集,使课题研究有了方法论的引导;通过教科研方法等业务培训,使课题研究有了工具支持;通过积极参加相关课题研讨活动,使课题研究有了方向;通过聘请相关专家做讲座,使课题研究能够与时俱进、适时更新。在此基础上,审视教学现状,我校还制定和细化了阶段研究目标和研究实践课计划,实施在理论指导下的传统文化研究和教学研究的对接和融合。从教案的探讨,研究课的评议,学生表现,效果检测,研究认识的积累等方面入手,逐步探索“弘扬传统文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寻求有效训 练的方法,构建立体式的课题研究情境,为学校文化发展提供有效奠基。
二、构建读写教学机制,弘扬传统文化精华
为确保课堂教学活而不浮、实而不死,课题研究实而不虚、宽而不泛,我校深入开展以强化课堂文化为核心的教学改革。
(1)把传统文化渗透于语文课堂教学中。学校是育人的家园,语文教学是 “塑造国民灵魂”的熔炉。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认识中华文化的的丰厚博大,吸收名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汲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这段话指出传统文化培育在当今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作用。但在社会转型期,由于后现代主义和多元价值论的冲击,传统文化发展空间受到挤压,传统文化认同遭到不小的危机,学生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反而对许多洋节日却表现出不少的热情,传统文化在我们的教育中也日渐被淡化,学校教育的价值和力度被削弱,德育变得越来越苍白。要扭转这种趋势,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语文教学责无旁贷。因此,传统文化教学必须永驻语文课堂,在 2 语文教学中注重传统文化的熏陶感染,拓展传统文化的宽度,进而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2)在阅读教学中感悟传统文化。①搜集文化名人故事,每天利用课前几分钟让学生讲述文化名人故事,如:“凿壁借光”等勤奋好学的事例,背诵古代名家的诗词名句,讲述钱学森、张海迪等人的优秀事迹,并相互交流。②诵读经典美文,以自然美、人性美、艺术美等美育资源启迪学生心灵。如孟郊《游子吟》揭示伟大的母爱,于谦的《石灰吟》所赞颂的不怕艰险,不畏强暴的精神。《论语》论述哲理美等。③通过对经典的朗读和情感的植入,感悟诗文魅力。
(3)在写作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①以传统文化之本——“真善美”来教育学生作文要写真情、说真话,发表自己的看法。②以历史名人思想教育学生作文要有思想、有情感。③以传统诗歌和对联教学引领学生作文讲韵律、敲文字。
通过以传统文化为切入点的教学改革,首先是语文教学得到了全面提升,进而带动了其他学科的教学改革,文化成为教学改革的强大推动力。
三、有效利用教学资源,放大传统文化精华
新课改要求学校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完善课程体系,丰富课程资源。学校依据地域优势和丰富的人文资源,充分挖掘传统节日的内涵,积极开发以弘扬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校本化课程。
(1)渗透地域特色文化。课文《清明》讲述作者家乡清明节的习俗,学生理解清明节风俗并不得心应手,教者渗透“谈家乡清明习俗”的教学环节,让学生说说自己家乡清明的习俗,学生争先恐后,积极发言:家乡人在清明节一早去登山,去点火,拜祭祖先,扫墓等。学生说的头头是道,不 仅了解清明节的风俗习惯,而且教育学生学会感恩,真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渗透节日文化。近年来,我校为了更好挖掘地方教材,进一步渗透传统文化教学,利用元旦、元宵、清明、端午等节日,举办知识竞赛、作文大赛、故事会、灯谜晚会等,深入理解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为了让学生了解家乡革命烈士的事迹,唤醒学生“缅怀烈士,不忘过去,珍惜今天”的意识,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毅力。组织学生打扫烈士陵墓,向烈士墓碑敬献花圈,新入队的学生举行入队仪式,集体宣誓。然后学生在烈士墓前畅谈理想、心得体会。利用这些传统的节日既丰富了节日的气氛、增强了学生的节日意识,又灌输了传统文化相关的知识。
(3)收集俗语、谚语、歇后语、楹联。它们是我国古文化遗产,是全民族每个成员的共同财富,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组织学生对其进行收集整理,既挖掘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
(4)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之中,打破了学科界限。如科学课教学古代历法时,可让学生背诵“24节气歌”。让学生通过各种教学形式感知经典,领悟传统文化精髓,以传统美德作为自己学习生活的准则,陶冶情操,净化心灵。
四、丰富德育活动载体,提升传统文化素养。
德育是立校之基,育人之本。为了让传统文化随时随处感染学生,我校为学生积极构建了一个“德馨满校,书香满楼”的人文环境。
(1)开展经典诵读活动。①积极争取美国教育协会为我校捐助经典文化诵读读本,学生人手一册。每周安排一节经典诵读课,由语文教指导学生阅读,学生在感知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心灵为之净化。②开展经典诵读知识 竞赛,每学期一次,对成绩优异的集体和个人予以奖励。③把传统文化与才艺展示结合起来,通过开展古诗文诵读比赛、配乐诗朗诵、书法、剪纸、绘画、手工制作等健康有意义的活动来培养学生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达到弘扬传统文化的目的。④每班配备图书柜一个,方便学生借阅。⑤开展评选“读书大王”活动。通过面试、口语测试等形式每期每班评选数名“读书大王”,给予奖励。上述活动,不仅可帮助学生陶冶性情,感悟人生哲理,提升传统文化素养;而且使学生积累了宝贵的写作素材,提高了语文学习水平。
(2)召开班级主题班会。通过定期举办的班级主题班会,在教育学生遵纪守法、行为习惯的养成、树立远大人生目标的同时,也能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蒙启老师的“感恩的心”主题班会、田蝉老师的“讲文明,有诚信”等主题班会形式多样、活动丰富、感染力强。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在活动中逐步养成良好的品德,并逐步强化成为自己做人的准则。
(3)举办诚信考试签名活动。社会需要诚信,校园更需要诚信。为了培养学生“讲诚信,不虚假,言必行,行必果”的良好习惯,我校多次实行无人监考诚信试场,举办了诚信考试签名活动,学生集体宣誓:要争做石小诚信人,愿做天下诚信人。通过这样的活动逐步把学生培养成为诚实守信的健康公民。
(4)开展感恩教育活动。感激父母养育之恩、老师教诲之恩、他人帮助之恩及祖国培养之恩。布置爱心家庭作业:亲手制作礼物,给父母过生日;给父母剪一次指甲、洗一次脚,向父母说一声“谢谢”,道一声“辛苦”。通过开展感恩征文、演讲比赛、诗歌朗诵、歌咏大赛、观看影视作品及社会实践活动,渗透忠孝思想,创新教育形式,提升人文素养。(5)编纂传统文化校本教材。利用地方文化优势,编写适合小学生解读的人文校本教材。我校校本教材《古诗文名句录》已编写入册的主要内容有:言理、述志、施教、修身、叙情、绘景。《经典文化》读本的内容有三字经、天干地支、百家姓、笠翁对韵、论语(节选)等内容。
(6)营造传统文化的学习氛围。在校园广播每天宣讲传统文化知识10分钟,在家乡文化专栏中选登传统文化宣讲文稿和师生学习心得,读报栏、黑板报、文化长廊每周一期及时呈现传统文化重大新闻、张贴相关文化采集;在墙壁悬挂杰出人物的画像、格言和家乡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图片、文字等。借上述媒体引导学生从确立远大志向做起,从增强热爱家乡情感做起,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以学习传统文化为切入点,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五、实验成果显著,后续科研任重道远。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三年的实验使中华传统美德在我校得到发扬光大,师生的人文素养明显提高,学习、运用传统文化的意识增强,理论水平明显提高,涌现出了一大批师德标兵和文明之星。学校被县委县政府授予“文明单位”“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师德师风建设先进单位”、“县级示范小学”、“教研教改先进单位”、“陇南市基础教育示范学校”等荣誉称号。2009年、2010、2011年三次被中央教科所评为“优秀实验学校”,2009年、2010、2011年学校先后四次获得“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优秀成果展评一等奖”。三年来教师发表论文128篇,其中国家级、省级刊物上入编15 篇,参加省、市、县 课堂教学竞赛获奖12人次 ;2007年在江苏太仓举行的《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课题组课堂教学录像比赛中,我校蒙启老师执教的《两小儿辨日》获得一等奖。2008年写话训练《一双手》荣获省级语文教学课堂大赛一等奖。2009年,陈秀娟老师执教的《春晓》获得省级复式教学示范课 奖,2010年在延安结题大会上执教的《游子吟》荣获课堂大赛一等奖,16名同志获得“优秀实验教师”称号,2008、2010年2名教师被评为“省级青年教学能手”。在全镇举办的“中小学生经典诵读知识竞赛”中,我校获得一等奖。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面对成绩,我们愈加感到责任重大。作为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如何有效地守护、传承传统文化,更有效的做到夯实语文基础,提升人文素养,打好传统根基,是我们在今后的研究中所要不断挖掘和探索的新领域。我们将不断努力,寻找现代与传统、课堂与研究的最好契和点,把研究永久地植入课堂,让传统文化的精华在校园这片沃土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