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评何江海执教《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复习》的评课与思考
《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复习》的评课与思考
执教者:何江海
执教时间:2014年5月14日(星期三)上午第四节。
评课者:胡运才、苏萍玲、张明泉、曾德华。
何老师是多年的教学精英,对课的设计注重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注重练习题题型的设计,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本次上的《长方体与正方体表面积的复习》是一堂精彩的复习课,很值得大家学习。
1、教学流程合理。一上课,学生就在教师的引领下,简要回顾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公式,在过渡到培养学生解决事实问题的能力,最后进行基础题和拓展题的训练。注重复习课的精讲多练。
2、知识点涉及全面,到位,达到了复习课的目标要求。何老师教态亲切自然,教学功底扎实,能关注到每一位学生,同时做题时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并及时给予评价,教学效果良好。
3、教师对自己角色的定位很恰当。整堂课中,何老师一直很好地扮演了一位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不断引领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整堂课中,对于学生的想法,何老师都适时追问了一个“为什么?”虽然只是一个个小小的为什么,对每个学生来说,可以说是一次点击,一次飞越。同时何老师应变能力强,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能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
4、本堂课很好地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表现在,何老师对每个学生的每次发言,都做到了专心细致地听,耐心细致地引导,非常值得大家学习。
5、注重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每一次学生发言,何老师都要求发言的学生面向全班同学,同时要求大家认真聆听。
6、善于抓住学生错误的资源作为教学资源。在基础训练第一题求粉刷教室的面积时,教师善于抓住学生错误的资源,尽管绝大多数的学生都做对了,但是何老师还是找出了极个别做错的学生的作业,利用这个错误的资源进行教学,让其他学生在这个错误的练习中学会思考,加深对知识的认识。
7、注重数学练习生活。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从而高于生活。何老师一开始就从粉刷一个领奖台的正面和上面各需要多少油漆这一问题开始的。从而引出今天的课题,最后又回到这道题,要求学生解决,做到前后呼应。
8、注重题型的设计。本节课最大的亮点就是题型设计新颖,贴近生活实际,先易后难,先基础后拓展,注重循序渐进,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注重因材施教。
不过在这节课中也有一些细节值得商讨:
1、教学节奏过慢,缺少激情,课堂教学缺少节奏感。
2、课件操作不熟练。
第二篇:《长方体和正方体复习》评课稿
《长方体和正方体复习》评课稿
王倩老师执教的 《长方体和正方体复习》 一课,主要 让学生复习立体图形的特征、关系、公式、单位及进率。整节课活泼生动,学生学得兴趣盎然。总体来说,是一节比较成功的数学 复习课。特别突出以下几点优势:
一、结合实际生活引入,激发学生的复习兴趣。
新课开始面对金鱼缸方案的设计王老师提出:“你想到了什么?想知道些什么?”学生的学习热情就被调动起来,“我想知道金鱼缸花费的材料”“金鱼缸的占地面积”“金鱼缸的体积”良好的氛围让本节课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对问题的思考具有创新性与独特性,思维的深度得以发展。
二、充分发挥了小组合作以及教师参与的作用。
比如:在课堂开始让学生归纳整理本单元所学知识时,四人合作完成表格,方法合理,留给学生充分地时间和足够大的学习空间,放手让学生尝试归纳、整理、探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梳理知识中形成网络,进一步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教师以参与者的身份投入到小组的活动中,体现了教师角色行为的转变。
三、以学生为主体全班汇报交流,生生间互相质疑互相补充,完善知识网络。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组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本课教师创造机会,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站在讲台上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展示交流。在展示交流的过程中,通过下面学生的质疑和讲台上学生的解疑答惑,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了他们是课堂的主人,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的敏捷性。
四、练习设计具有生活化,注意沟通生活问题与数学知识的联系。
如练习的取材来源于生活,“设计鱼缸”、“设计牙膏包装盒”等练习,这些学习材料都是学生极为熟悉的,能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降低了练习的难度。使学生在脑中将生活问题与数学知识建立联系,从而寻找到解题方法。教师不仅教会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了初步的应用意识。
总之从这节课上,可以看出学生对数学的情感是积极的,参与是主动的,获得了有效学习。只是感到遗憾的是:根据我校的教学模式本节课容量较大应该采用让学生课前做复习学案的方法,提前对本节课的复习内容有一个系统的整理,这样学生课上交流时会更充分,质疑的问题也会更有深度和价值,课上也会节省点时间,练习题也可以设计的层次性更强一些,练习量更大一些。但由于用的不是本校的学生时间上来不及。此外,小组评价方面还欠缺一些,没有充分发挥小组间竞争机制,使课堂更高效一些。
第三篇:长方体正方体复习课的评课稿
《正方形和长方形整理复习课》评课稿
评课人:张雪秀
今天阳光杯展示课给我们展示了颇有特色的整理与复习课。如何上好一节数学的单元整理与复习课是很多老师都很纠结的问题。今天三位老师的课似乎给我们指明了一条道路。以叶老师的《正方形和长方形的整理与复习》为例谈谈我的听课感受。
叶老师的这节课突显出两大特点:
一、思路清晰,目标明确。叶老师把内容分成整理知识点和练习两大块,深深地围绕一本整理与复习的目地而展开。先出示正方体和长方体的两个图,结合图形让学生回忆起有关这两个图形的相关知识,以表格的形式清楚地呈现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有对比得出它们的不同与相同之处。最后通过各式的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正方体和长方体的相关知识。
二、练习设计生活化,体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第1题出示一个鱼缸,学生提出有关长方体知识的问题,再有学生自己去解决。这样显得问题很自然、很生活化,学生也乐意去学去解决这样的问题。第2题是包装牛奶盒子。这与学生的实际生活非常贴近,“如何包装更省材料”让学生有兴趣地想去探究。其中解法多样性,也说明了老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要求,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模式。这样的练习设计,让学生深刻的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也让学生从原来的枯燥乏味转变为乐意和喜欢。
通过这次教研活动,在我脑海里隐约形成一种整理与复习课的上课模式。注重整理的过程,注重练习的设计,注重基础不忘提升,让学生在复习课上学到更多的解题思路与技巧。
第四篇:《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表面积》评课报告
“高质量的有效课堂” 教学活动研讨报告
五年级数学组
3月20日我们听了李教师讲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一课,根据教研组的安排,我们五年级几位数学老师对本节课进行了仔细深入的交流讨论,现将我组教师的研讨情况和一些思考总结如下:
一、好的方面
从教学的实际进行情况和学生的反馈看,这是是一节成功的数学课。具体体现在:
1、从生活实际引入,还数学的原始本来面目,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题目设问,既能达到以问促学的目的,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2、演示操作、形成表象、建立概念
电脑课件使原来用实物不好展示的部分得到充分展示,降低了观察上的难度,同时动静结合的画面使观察的重点更突出,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注能力,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观看剪开、展开的实物课件及动手操作剪一剪、标一标、贴一贴的实物模型,让学生真正动眼、动手、动脑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在看一看中充分感知,建立表象,在动手操作中展开思维,发现并归纳出表面积的含义,而明确概念。
3、大胆猜想、动手测量、探索求法
当学生理解表面积的概念后,急于知道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如果把求法直接告诉学生或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推导出表面积的公式,就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因此,教师让学生通过看实物图和平面展开图,想一想、量一量、算一算,大胆猜想,动手测量,探索尝试计算等。不仅学生自己主动参与了获取知识的过程,而且也自己探索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好方式。
4、迁移类推、自己发现、总结方法
由于计算正方体的表面积是在计算长方体表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所以教师设问:长方体的表面积我们会计算了,那么正方体的表面积应该怎样计算呢?教师没有讲,而是把迁移类推的机会留给了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类推出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可见教师用心良苦。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再创造能力。
5、在生活中学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本节课的当堂训练,老师始终围绕生活展开,让学生感受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数学到用数学,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6、练习层次分明,由易到难。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先练后讲,让学生在积极尝试中培养创造精神,让每一个学生在积极探索,大胆尝试以及小组同学的互助合作中学会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通过辨析、对比,培养数学思维的方法和习惯。在多种解法中找到最佳策略,培养自我发展的信心、创造能力和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
七、注重拓展伸延,发展学生的思维。
学生计算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必须具有较强的空间观念,这是教学的难点。为此,教师充分利用模型、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察、触摸、拼拆、展示,全方位感知,培养空间观念,寻找知识的结合点,让各种现代 化教学手段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上发挥更好的媒介作用,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
二、几点意见和建议:
1、本节课让学生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对学生来说难度不大,教师的教学重点应放在让学生清楚地明确长方体的每个面的面积计算需要用到原长方体的哪两个量,要在学生的心里有一个明确的建构,这对于以后学生解决问题非常有帮助,不会搞乱。徐老师在这个环节的处理可能比较简单,没有让大多数学生都感受到这一点,也没有将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很好的结合起来,给学生一个整体的概念,学生的心里比较模糊。
2、练习时,注意在让学生基本联系的同时,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让学生计算包装纸的面积时,再问一下:“你们觉得要计算出包装这个礼盒的纸的面积,我应该知道哪些信息?”让学生自己去测量它的各项信息,既进一步巩固了对长方体的认识,又提高学生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也不是单一地去运用公式计算,本课的知识也得到了一个深化。
三、对创建高效课堂的几点思考
1、精心准备——让学生亲近数学
如何让学生走进课堂,亲近课堂呢?教师就要找学生感兴趣的素材来吸引学生,从而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一种亲近感。因为亲近,所以喜欢,由此为学生上好整节课打下了基础。因此,课前去准备一些学生比较亲近的素材,来创设一个合理的生活情景,会让你的数学课取得意外的收获,在课堂上学生们也在快乐中学到了数学知识。
2、设计有趣的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小学生无意注意仍占主导地位,正处于由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转变的发展过程中,他们在一节课中前十五分钟一般能够集中注意力,而在后一段时间,教师应当不断调整教学程序与节奏,使之适应学生的注意规律。总之,教师在教学中应讲究教学节奏,注重抑扬顿挫、紧缓相随、动静结合。
3、联系生活,尊重差异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往往是生活现象和生活经验的总结、升华。因此,高效的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践,能根据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有意识地将数学知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生活经验,巧妙地设计生动有趣、富有挑战性的活动,促进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课堂学习之中,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高效性。除此之外,还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尤其要关注学困生。
总之,高效课堂首先得有效果,表面上的轰轰烈烈不一定是高效的。效果取决于老师对课堂的把握和理解,对学生的了解和引导。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建构过程,教师多启发,巧引导,让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学习。当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们在教学中细心地观察,用心地揣摩,在不断反思和实践中逐步完善和提高。
第五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说课
教学的生命力不是“复制”而是“刷新”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说课
青连巷小学 陈云
教学的生命力不是“复制”而是“刷新”。这是华应龙老师常说的一句话,也是他多年来矢志不渝的追求。其实,这也正是新课程对广大教师的要求。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具备的不只是操作技能技巧,还要有直面新情况、分析新问题、解决新矛盾的本领,在更高的起点上不断实现自我超越。
对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的教学,一般都注重把平行四边形利用剪拼、转换成已知的长方形的面积计算,而“轻视”了其中的“对应”关系。学习华老师执教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一课发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华老师除注重结合已学过的“旧知”进行转换外,同样注重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平行四边形的高、长方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对应”的理解,让学生通过学习不同的方法剪、拼、转换,其实始终都是在强调三个对应的相等。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华老师的精彩课堂片断回放:
华老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教案或教学实录片断] ……剪、拼成长方形。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多少呢?
生:我们算出的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师:如果是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水池要计算它的面积那我们还能用剪拼的方法吗?
……
师:那我们还要探讨转化后的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关系。
生探讨。
生:它们的大小相等。
师:也就是面积相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剪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是相等的。
师:除了面积相等外,其他的还有什么关系呢?
小组探讨。
生:长方形的宽就是原来平行四边形的高。
师: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高。(板书)生:长方形的长就是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
师: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底。(板书)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么算呢?
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板书)
师;我们刚才探究、思考的过程是很有价值的。我们是不是拼了就完了呢?我们还要发现它们之间的
关系……
长 方 形 的 面 积 = 长 × 宽
∣ ∣ ∣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 底 × 高
华老师用“对应”的数学思想让学生真正理解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最后达到“意会”目的。华老师在这节课中“对应”这一数学思想的运用和教学,让我深受启发。
看到孩子们“知其所以然”的满足,于是我就有了以华老师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为原型“对应”到我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教学中,试验一次“刷新”的想法。
寻找两课的“对应”
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这两个知识有着很深的联系,都属于图形面积的计算,都要经历推导公式,理解算理,再到应用。而对公式的推导、理解都运用了“对应”这一数学思想。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的教学,我以前也只重视了表面积计算的教学,而忽视了其中存在的“对应”,忽略了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再联系到我以前上这节课时出现的问题,为什么学生知道了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后,在计算时还是容易出错呢,特别是对于求只有五个面或四个面的长方体型物体的表面的面积时出错更多呢?认真分析一下就会发现,这问题同样就出在没找准两个对应:长方体的每个面(长方形)的长和宽所“对应”的长方体的长、宽、高,以及相对的两个面的面积相等的对应关系。
试验刷新“对应”
对于学生来说,长方体每个面的面积的计算已不是困难,难在如何从长方体中找到每个面的长和宽分别所对应的长方体的长、宽、高。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们设计了如下过程:
[教学设计片断] : 第一步:线的对应
小组探究
1、你能找出长方体的长、宽、高吗?分别用不同的颜色标出。
2、你最多能看到长方体的几个面?它们分别是哪几个面?
3、你能找出这三个面的长和宽分别对应的长方体的长、宽、高吗?
4、你会用长、宽、高表示每个面的面积吗?
第二步:面的对应
你能直接得出后面、右面、下面的这三个面的面积的表示方法吗?你的依据是什么?
第三步:具体到抽象的对应
(1)不看模型,在大脑中想象完成以上两步。
(2)长方体的表面积该怎么计算呢?
因为有了表面积就是6个面的总面积的概念的建立,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就放手让学生去探究。通过和同桌讨论、交流中寻求方法。学生可能的方法有①6个面的面积相加;②根据对应关系得出: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2+长×高×2+宽×高×2或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让学生通过比较选择简便的方案。从而抽象出长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以三个对应突破本课教学难点。在练习中我提醒学生用“对应”的数学思想来解决实际问题。
[反思]: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难点在于,学生往往因不能根据给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想像出每个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以致在计算中出现错误。通过对华老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一课中“对应”思想的“刷新”,在突破这个难点时,我分三步让学生找出长方体每个面的长、宽分别对应的是长方体的长?或是长方体的宽?还是长方体的高?哪是相对应的面,它们的面积存在什么关系?然后在大脑中完成对应。在这个探索过程中,学生不断在体验着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
2、花了如此工夫,学生真的如我想象的那样能找出对应的条件去解决问题吗?我批改完作业,心中悬着的石头才落下地。除了几个学困生出现知识错误外,其他同学都做对了。由此可见,有效的技能教学离不开数学思想方法的指引,与之脱离,技能教学就容易走向简单的模仿记忆与强化训练。我想,这节课后,学生收获到的绝不仅仅只是掌握了长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更重要的是一一对应这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这才是数学活的灵魂与精华所在!
3、学习华老师的“对应”虽然取得了收获,我又开始了新的思索,在小学数学的学习中还有哪些“对应”关系呢?我还能将“对应”继续“刷新”吗?我不禁想到在以后要学习《圆的面积计算》,里面不正好有圆的半径―――长方形的宽、圆的周长的一半———长方形的长的“对应”。不仅仅是图形,在分数乘除法应用题里……只要我们仔细的钻研教材,还会发现在数学的学习中还有着很多的“对应”。这些都将是我再次去“刷新”的实验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