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7号文库
历史教学案例论文(小编整理)
编辑:梦回唐朝 识别码:16-896289 7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2-02 17:25:53 来源:网络

第一篇:历史教学案例论文

以个体推动群体的探索及思考

——探历史教学中如何深入启动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

内容摘要:怎样改变一个甚至几个班集体的历史学习困顿的局面?本文给出了一个以学生个体推动学生群体的案例,并进行了深入探讨。

关键词:历史教学,个体,群体,榜样。

一、问题的提出:

历史这

门学科有其独立的特征:久远的事件——枯燥;时过境迁的人和事——不明就里;提纲挈领式的分析归纳——抽象、难以理解。因此,对初中学生来说,能够对历史学科感上兴趣,是一件很难的事,能够喜欢并能持之以恒专研与思考的更是凤毛麟角。那么老师在做什么呢?在学生的眼里,老师讲的知识他们毫不怀疑,因此,他们对老师及老师所传授的知识,更多的是敬而远之,而缺乏的是真切感。因为老师不能作为他们学习的榜样,在失去追赶目标的情况下,他们对自己学好或学不好历史都感到很正常。从这种学习心理出发,为他们树立身边的学习榜样,使他们感到知识是真切的,感到能学好也是可以实现的。从而,激发他们的内在的学习信心和动力。

基于上面的基本想法,本人在近几年的教学中,有意识地做了以下的一些尝试:以个体推动群体的探索及思考。

二、探索案例

1.榜样的力量

初二时,我接手某个班级的历史课,给我的第一印象是:课堂气氛沉闷,同学们上课很随意,不爱发言,一部分同学干脆就不听课,如此差的课堂氛围,老师们都说这个班级没救了。但我通过细心观察发现,靠近窗边的一个女孩子听课状态却与其他同学的表现截然不同,她不仅在听,而且从她的眼神中好似深藏着更多的东西。该班的教学转机就是从这个女同学的故事开始的:该女孩名叫佳佳(化名),课后我找到她了解听课的情况,她跟我说:老师讲的很她都能听明白,并让我提问一下看看自己会不会,我当场问了两个小问题,她很流利的回答出来。我顺势表扬了她不但听课认真,还会思考。她高兴极了,脸胀红得像个秋天的苹果。再次上课时,我在全班表扬了听课认真的佳佳,并指出了她听课和回答问题的优点,号召其它同学也跟佳佳学习。从此,一部分同学上课的目光时不时的在佳佳的身上打转,因为有了榜样,同学的听课状态开始有了微妙的变化。我决定充分地培养一下这个同学,要让她的潜能最大地发挥出来。渐渐地我了解到,佳佳是一个很有个性的女孩,性格内向、酷爱运动——尤其是武术。她跟同龄人一样有梦想、爱追星;但她跟其它女孩不同的是,她没有女孩子的“小性子”,平时总是笑呵呵的,她从来没有因为小事跟同学发生过摩擦。她的追星也与众不同,她只是两个人的“粉丝”,甄子丹是她最敬佩的明星。我问他;为什么喜欢甄子丹?他的回答很简单:“天道酬勤!”多么天真无邪的孩子啊!我任命佳佳为历史课代表,佳佳当上了历史课代表后,工作很认真,每天历史课前她都要提前到办公室问老师,课前要有哪些任务安排?需要她做哪些工作?她的工作很主动,除了课前领读,还会提前检查、提醒同学们做好课前准备,佳佳每一次的工作,我都时刻发现、极力挖掘她的闪光点在全班大力表扬,佳佳的工作干劲更高了,自信心更足了……

2.三分钟故事、一句话的感言、每人一个经验点。

佳佳由最初班上的中等生,一跃成为每次历史测试成绩都是班上前

一、两名的“高手”,进入了优生的行列。一个由当初不爱讲话、内向的女孩,现在变了,变得爱跟老师打交道了,当我有意识跟她谈起历史时,她就会眉飞色舞地讲个不休。原来,佳佳从小就爱看历史故事,从春秋战国、唐宗宋祖到“一战”、“二战”,呵呵,她还真能讲出个道道儿呢。我表扬她爱读书、历史知识丰富,看得出她很得意……于是,我问佳佳,能否把你的故事跟同学分享一下呢,她痛快地答应了,从此,我的历史课堂就有了三分钟的故事会。开始时,只有佳佳一个人讲给大家听,每次佳佳讲完后,我都要求同学们给佳佳作一个简单的评价;后来又有同学主动要求上台讲故事,课前三分钟故事会的演讲面扩大了;同学们即使因为三分钟的时间太短轮不到自己讲,能给讲故事的同学评价一次也是很开心的事情,我就在每节课下课前布置好下次故事的范围,并趁机提出每节课下课前,同学们要总结出本节课“一句话的感言”或听好“一节课的一个经验点”,全班开始动起来了,同学们喜欢上历史课了,历史课堂的气氛活跃了,不仅佳佳的学习成绩提高很快,一部分平时对历史不感兴趣的男同学也激发起了学习历史的欲望!

3.PK中的激励

阿峰和晓宇是班上很调皮的学生,成绩很差,但天资聪颖,老师把他们安排在第一排座位,需要时刻在老师的监督之下学习,有一天,他俩找到我跟我说:老师,我们不服佳佳,我们想跟她PK!我说你为什么不服佳佳呢?他俩说:佳佳是个女孩子,以前成绩比我们强不了多少,她能把历史学的那么好,我们也一定要比他学得更好!话语间,我观察到他俩攥紧了小拳头,显得情绪很激动。我说:好啊,那你们先确立一个目标,先在课堂上的表现胜过佳佳,再在学习成绩上超越佳佳,有信心吗?他俩同时回答:有信心!

阿峰和晓宇开始有了变化,不但听课认真了,就连讲故事也积极了,课堂上的调皮捣蛋的行为不见了,受到老师的表扬也多了起来……原本班级的两个

成绩差、表现差的捣蛋鬼,开始有了自己的学习目标。第一次测验,晓宇和阿峰的成绩虽然比不上佳佳,但他们由原来的刚刚及格一下子提高到了80多分,这是一个很大的飞跃,他俩的变化又成了班上最受同学瞩目的对象,老师的激励,同学的关注,让阿峰、晓宇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期终历史测试,晓宇考了96分,竟然比佳佳高了一分,阿峰也考了93分,努力终于有了收获,他们得到了老师的表扬和认可。全班都以佳佳为榜样,比听课谁最认真、比故事谁讲的最好、比“一句话的感言”、比“一节课的一个经验点”、比谁总结的更加精辟!

4.出自他们手上的资料

佳佳不仅喜欢读历史,更喜欢看历史题材的电影,她跟其它女孩不一样的是,佳佳放假在家除了做作业,就是在家浏览历史书籍、看历史电影,在初中生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中是鲜有的作法,她会把看到好的电影题材推荐给老师看,知道老师很忙没有时间看电影,她就把简短的几分钟视频下载下来带到学校给我看。如《我的1919》一段简短的视频,我在讲五四运动的背景时放给同学们看的就是这段非常不错的视频;讲抗日战争时,佳佳给我推荐了《南京梦魇》纪录片;在讲“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一课时,一位同学为我推荐了歌曲《春天的故事》;对这些优秀的资料和视频,我都要在课堂上作为导言或讲解材料播放,并特意介绍说:本品是有XX班XX同学提供。初时,同学们都显出很羡慕、惊讶的神情,后来,其他同学也都积极向老师推荐一些好的历史资料和视频。如:讲苏联的五年计划时,优先发展重工业。阿峰为我推荐了很生动的教学资料:伊万是个公社社员,一天他在河里抓了一条大鱼,回到家里高兴的对老婆说:老婆,我们今天可以吃上炸鱼了!老婆告诉他:“没有油”。“那我们就用水煮”。“没有锅”,“那我们就用火烤”,“没有柴。”伊万气死了,用力一甩就把鱼扔回了河里。那鱼儿在水里扎了个猛子,画了个大圈,然后跳出水面举起右鳍高喊:“斯大林万岁!”

5.行动起来

同学们都跃跃欲试地在课堂上表现自我,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由最初佳佳一个榜样到阿峰、晓宇的飞速进步,全体同学都能从榜样的身上找到自身的不足,如何让学生拥有经久不息的学习热情,这是我不断思考的一个教学问题。我在班级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有“表演组”、“摄影组”、“资料收集整理组”、“学习互助组”,通过这几个小组的设立,同学们做事情就更加具体了,表演组的同学非常积极地阅读教材,深入挖掘教材的内涵,拉进现实与历史的距离,抓住历史知识与学生实际的契合点,穿越时空隧道,成功地在课堂上表演了“诸子百家——儒家、道家、法家”等反映各家教育观点的校园小品、“美国1929年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等内容的小品,同学们如身临其境,受到强烈的视觉震撼,成功的表演受到老师同学的好评。摄影组成立后,拍出了不少好的历史图片,在学习“鸦片战争的烽烟”一课时,家在虎门的同学亲临鸦片战争销烟池,拍摄了一组林则徐塑像、销烟池、威远炮台等一系列壮观场景的照片,我把照片挑选出来后制作成课件在课堂上播放,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资料收集整理组通过收集图片、下载历史故事、电影视频等方式,在班级电脑上专门建立了“历史文件夹”分门别类的存放这些资料,现在这些资料仍在发挥它良好的效能。学习互助组是由部分优生和学困生组成的,通过“一对一”的组合,让优生时时关注这部分学困生,通过优生的带动,使学困生在学法上有了改进、学习态度有了转变、成绩也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通过“一个榜样,三分钟故事会”的实践,通过各种教育手段的不断变化和内容逐步拓展,同学们的历史学习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我又把这个班的经验推广到我所教的其它几个班,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这几个班在202_历史中考都高出了市平均分近20分的好成绩,在本校众多班级中成绩也名列前茅。

三、反思

1.为什么同样的一句话,出自同学与出自老师就有很大的差别?因为同学与自己同龄、同兴趣、同时代、同经历,出自学生的话,更加真切,更加易于理解,可以模仿,更可以攀比,因此,更能触动学生的内心。这就是以学生个体推动群体的根本原因所在。事实也证明,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最重要资源,是动力之源、能量之库;依靠学生的内部资源发展学生的学习天性,释放学生的能量,是教育改革的一项有效的策略思考。学生自身的学习潜能是巨大的,如果能把他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常常能产生超乎想象的效果。关键是要有一个启动,更要有持续的动力。本文所讲述的佳佳,就是一个很成功的案例。她给我们带来的,不是一个人的成功,不是一个班级的成功,而是给更多同学的一个触动和激励,甚至给我们的素质教育途经的一个启发。真正把每个同学的学习热情激发起来,才能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与学。

2.老师教学中的思维出发点,处于经验的判断,经常高于学生的实际,只能让学生仰视,不能作为学生学习的一个楷模。但学生对学生的带动,其思维的出发点是等高的,其思考问题的方式也基本是一样的,有利于让大家接受。反过来也警示老师,要深入地走进学生,去了解学生的生活,了解学生的爱好,甚至去理解他们的苦衷,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找到最适合于他们的学习方式。尤其当今的网络时代,拉远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我们更应该注意这方面。利用学生的个体推动学生的群体,只是其中的一种方式。

3.按照传统的教学理念,历史课学起来枯燥乏味,但在实践探索中发现,只要方法得当,这个学科,完全可以成为一门丰富生动、有血有肉的学科。新颖有趣、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教育方式,可以激发起一个人更高水平的求知欲,能够调动学生求知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学习历史的浓厚兴趣; 灵活多变的教育手段,为学生搭建了伸展才能的舞台,从而使学生感悟到自身学习的责任;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综合素质也在这一过程中得以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也得到开发,从而为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激发提供了良好契机。

第二篇:历史教学案例

初中历史学科渗透德育教育教学案例

八年级历史

郝明玉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良好的品德是成才的关键,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使命和任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现行《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写到“历史课程应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历史学科独有的特点证明对中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如从教学内容而言,中学历史涉及远古人类的文明、古代灿烂的文化、中华五千年的文明、世界的大动荡与大变革、数不清的文人志士、数不尽的英雄先烈、数不尽的人间败类„„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良好品德修养教育的有利素材。

作为一名有多年教学经验的初中教师,我时刻注意利用这些有利素材,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将培育学生的良好品德,作为自己工作重点和中心,在历史学科教学中,注意精选历史课程内容,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的空间,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和辨证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以史为鉴的目的。

绝大多数时候,教学过程能按照我预先设计好的计划,有步骤轻松愉快地进行。但是,在前几天,我讲到《难忘“九一八”》一课的时候,却遇到了意想不到的情况。《难忘九一八》一课共分两大块内容,“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九一八事变”发生后,由于蒋介石实行了不抵抗政策,日军侵占东北三省,东北人民开始了局部抗战,这是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家乡教育的极好机会。“西安事变”是张学良和杨虎城在民族危机加深的情况下,为了迫使蒋介石联共抗日而发动的。正可利用这一事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而且内容涉及东北,涉及学生的家乡,对学生来讲有亲切感,而且“兵谏”诸如此类造反的事,也是学生,尤其是男生所喜爱的内容,因而我事先认为这堂课一定很精彩,会在师生之间产生一种思想和情感的共鸣,从而顺利完成对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教育。于是新课开始后,我按预先设计好的步骤,先讲九一八事变,面对日本的侵略,蒋介石实行了不抵抗政策,张学良执行蒋介石的命令,带兵撤入关内将东北三省拱手让给了日本,“同学们面对东北的沦丧,做为东北人,我们有什么样的感想呢?”原以为学生会义愤填膺,痛恨日本侵略者,痛恨蒋介石,可是没想到,学生对我的问题态度漠然,只有寥寥数人无精打采的说蒋介石可恨,与我预想的火爆场面相去甚远,我感到很失落,但不能灰心,于是我重整旗鼓,接着讲解。可我开始讲解不到十分钟,有些同学就已经昏昏欲睡,就连以往对战争感兴趣的同学,也变得表情漠然,更有甚者,同桌之间已经开始小声聊天了,我预先想到的那种热烈场面根本没有出现。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首先我故意提高了声调,希望用自己的激情感染他们。然后,我放慢节奏,留给他们充分的思考时间,从不同角度引导他们思考。可是,无论我怎样努力,都无济于事。我和学生中间,仿佛有一张无形的隔膜,眼见着学生离我越来越远。可是我却无能为力,我的希望在一点点落空,心情也变得极其沮丧,心想快点把剩下的内容讲完,然后让学生做练习算了。正当我自顾自讲到“西安事变”是张学良和杨虎城为了逼迫蒋介石抗日而采取的兵谏,是伟大的爱国将领时,突然一个学生举手问到“老师,张学良将东北三省拱手让给了日本,是卖国贼,发动西安事变只能是功过相抵,怎么就能评为爱国将领了呢?”我刚想训斥他,可突然看到许多昏昏欲睡的学生突然睁开了眼睛,闲聊的学生也把眼睛盯着我,我意识到,这也许是个机会,打破目前课堂尴尬状态就在此一举。于是我一面口中慢慢表扬他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有不同见解,一面在心中快速思考,于是我问他“你是不是认为做了错事就没有受敬仰和爱戴的资格,是不是他的功抵不了他的过?”他点了点头,其他同学也表现出了热情,“那好,我们现在就来讲一讲张学良”,于是我为同学们介绍了张学良从出身到少帅,从东北易帜到西安事变,从送蒋返南京到被囚半个多世纪,同学们经过讨论最终得出结论,张学良能够以国家民族大义为重,不计个人得失,在国家危难之时能够挺身而出,扭转时局,虽有过失,但的确担得起“爱国将领”的荣誉。同时通过这件事也告诉我们一个最浅显的道理,人无完人,再光鲜的人背后也可能有小过,我们要看到一个人的主要方面和主要贡献,同时通过对张学良一生的讨论,同学们也懂得了用辩证的唯物史观评价历史人物的道理。虽然这样一来,打乱了我最初的教学计划,但却出其不意的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与热情,也达到了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目标。案例反思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预先以自己的知识储备和价值观给学生预设了德育内容,忽略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知识水平,仅仅给学生泛泛的进行德育渗透,以至学生产生了抵抗情绪。在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过程中,所运用的史实或人物,离学生较远,因而难以达到预设的效果,难以产生情感的共鸣。

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提到:对于感知、判断和推理对象,学生已经能够运用自己的思维,从各方面进行考察,找出其中相互矛盾的特征,形成全新的概括,这些概括常常离开了思考对象,而把人引入到另一个境界中去。

在本案例中,教师后来敢于放弃原定计划抓住有利契,适时对学生进行引导,通过历史人物的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就切实的完成了德育渗透的目标,成功的在历史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了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三篇:历史教学论文

促进课堂有效互动,提升学生全面素养

【内容提要】

课堂是师生互动交流的主活动场,师生互动的有效性直接影响到教师与学生凭借课堂、教材以实现一定的目标,只有当两者的积极因素得到充分调动,才能够保证互动的有效性那么,如何去创设有效师生互动,来确保课堂学习效率,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呢?笔者认为要使两者积极因素能够充分调动,应该在历史课堂的互动教学中做到:平等和谐、开放互动、质疑答问、自由创造和发展能力。【关 键 词】

平等和谐

有效性

质疑答问自由创造

发展能力 【 正 文 】

班级课堂里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师生互动行为,国内外学者从多个角度、运用多门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其进行了分类研究.国外学者艾雪黎运用社会学理论和方法,把师生课堂互动行为分为三种类型:教师中心式、学生中心式和知识中心式,利比特与怀特则从师生关系角度,将其划分为教师命令式、师生协商式和师生互不干涉式.我国学者吴康宁等人把实证研究与理论研究相结合,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把师生课堂互动行为划分为两组类型:第一组有师个互动、师班互动和师组互动,第二组有控制服从型、控制反制型和相互磋商型.教学是教与学双边活动过程。

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在沟通和交往中有效互动,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中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得到有效的发挥,成为课堂的主体,课堂才会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教与学既对立又统一,双方都是积极因素,把两者的积极因素充分的调动起来,以教促学,以学促教,使整个教学过程处于互动之中。但是在我们的课堂上,有时师生互动平凡,学生似乎很有学习的积极性,师生之间提问、回答频率很高,同座之间也有讨论,结果却是“问之不切,则其所听之不专,听之不专,则其所取之不同。”其实,这只是形式上的互动,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作用不大。如何在历史教学中有序、高效地实施“互动”教学,充分体现“互动”教学主动性、民主性的同时,突出“互动”教学的有效性。

在课程与教学改革日益深入发展的今天,教师应该如何创设有效的师生互动呢?有效的师生互动,既要体现课堂教学的指向性,突出重难点,又要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形成,所以,教师在互动教学中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平等和谐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在自由、宽松、和谐的环境中往往心情舒畅、思维活跃,容易突发奇想,有利于个性的发挥。教师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更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辅导者和合作者。虽然纪律是班级授课制中学生学习的一个保障,但权威的课堂往往会失去孩子的主动性。营造一个和谐平等的学习气氛,把威严放下,做学生们的朋友,有利于师生情感的交流与沟通。上课时,常讲一些健康有趣的笑话作为开场白,尽量用生动风趣的语言来吸引学生,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老师真诚的微笑、鼓励的眼神,热情的话语无疑是学生放松心情、敢说、敢想、敢辩、敢质疑、敢挑战、敢批判的“催化剂”。学生的心灵解放了,才会思维敏捷,个性飞扬,才会主动参与积极探求,才会有师生互动教学,才会有真正生动活泼的课堂。学生提出“节外生枝”的问题时,老师能微笑以对,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和尊重。当然,老师教学的语言和方法要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特别,给学生们多些宽容和耐心,多些呵护和关爱,会使我们的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学生作业时,我允许他们自由地组合、几个人一起讨论,在表现的方式和选择材料上也给他们一定的自由和空间。学生在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下,在平等和谐的教学气氛中比较容易发挥个性特长。

理想的互动式历史课堂教学应是教师带着富有创意的设想和对学生恰如其分的期望,学生带着努力创新的愿望,共同步入教学天地。教师不断提供创新机会,学生积极投入创新活动,师生互为动力,在共同营造的宽松自由、活泼愉快的氛围中,教学相长,互相激发更多灵感,追求更多更新的创造。

二、开放互动 1、形式是开放的

历史课堂教学的互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也有学生与学生的互动;有固定的同桌学生互动,也有不定的学生与学生互动;有学习的互动,也有作业的互动;有教学内容的互动,也有学习方法的互动,等等。比如说将普通作业改变为师生对话交流式的互动作业;将过去单一的文本作业改进为可辅以图画、照片、录音、录像、互联网资料,甚至是角色表演、社会考察、人物采访等多元媒体形式参与的文化型互动作业;将过去学生被动完成、教师机械批改的作业,改变为师生双向设计、学生自主安排、师生双向批改、双向评价式的互动型作业。

2、思维是开放的。历史课堂的互动教学中,学生头脑里没有了教师填鸭式的框架束缚,加之轻松平等的课堂气氛,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去理解课文内容,思维更加活跃,答案也更丰富多彩。这时的教师应善于捕捉学生星星点点的智慧火花,不失时机地给予积极评价,使学生时时有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感受到思维劳动本身的乐趣,增强语文学习的自信心。

3、答案是开放的。历史学科的人文性决定了历史教学中的许多问题的答案往往不是唯一的,同时由于学生个体的生活体验不同,在互动答问的过程中,历史问题的答案也常常不是唯一的,只要学生的思维动了起来,我就引导学生在互动中,沿着科学的思维方法积极在思考,允许学生答案的多样性,而不再是像过去那样给学生一个统一的标准答案。

三、质疑答问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教学或实验上的技能问题,而提出问题,却需要创造性和想象力。”宋代学者张载也说:“学贵有疑。”历史课堂的互动教学改变了教师居高临下主宰课堂的局面,实现了教师单向提问向师生共同研究问题、探求新知的方向转变,提供了学生质疑问难的平台。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把提出问题的权利交给学生,让他们有充分的机会去发现,去研究,去创造。比如一位老师教学《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时,我先让学生自由阅读课文,在此基础上,要求每位学生提问题,然后老师和学生一起对所提的问题进行筛选,删除简单的、没有多大价值的问题,并按课本内容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列,然后围绕这些有价值的核心问题进行讨论。因为这些问题是学生自己提出的,讨论时积极性就比较高,思维能充分的展开,问题也比较容易解决,而且讨论时还可以发现新的问题,形成新的认识。

学生的思维状况好比火花,一旦点燃就会呈现出五彩缤纷的景象,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做好诱发学生思维的工作,引导他们质疑问难。

四、自由创造

历史课堂上互动教学是以老师和全体学生的互动为表象,但切忌停留在学生的动的表层上,应以学生的思维互动为核心,实现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思维创新。在这个问题上我以前有过这样一些认识的误区:一是追求表面的活跃,而不顾教材的内在情感,也不管学生的思维停留在什么样的层次上。课堂上一会儿让学生复述,一会儿让学生表演,整个课堂非常热闹,但这种对学生无多少思维价值的表面上的活跃,算不上真正的教学的互动;二是认为“满堂问”就是课堂的互动。并不是问题提得越多课堂效益就越好,关键在于问题本身的价值如何,应以提出高质量的问题为最好的课堂效益。

理想的历史课堂互动教学应该是学生浮想联翩、精神焕发和创意生成的智慧的沃土,在这种互动的课堂学习中,别人的感知课文、理解历史知识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的经验被别人的看法所唤起,不同 的意识在撞碰中相互同化,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可能产生。因此,历史课堂的互动教学应以学生的思维创新为核心。

五、发展能力

历史教学,可以使学生了解历史知识,又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和历史意识的生成。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精神,学会以全面、客观、辨证的眼光去认识世界,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发展自我。面对二十一世纪,作为历史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新的挑战。当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已成为一种趋势并不断推广,教育对教师和学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优化教学过程,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素质是十分迫切的课题。所以,互动式历史课堂教学应以学生的能力发展为目标。

第四篇:历史教学论文

如何活跃初中历史课堂气氛

历史是一门既深刻严肃又丰富生动的学科,如果我们只注重了它深刻的一面而忽视了它丰富多采的一面,只注重了它严肃的一面而忽视了它生动活泼的一面,则往往会使学生对历史产生退缩、畏难、回避的情绪,从而影响整个课堂教学效果。因此,充分调动各种有效手段,营造积极的课堂教学氛围是激发学生良好的学习情绪的重要因素、是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前提条件,而创设学习历史的情境则是学生主动参与的必要手段。那么,如何营造积极的课堂教学氛围和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呢?让我们来共同努力,探讨一条让学生参与历史、亲近历史、学好历史.在从事中学历史教学工作中,我发现学生一谈起历史,被认为是“枯燥、没意思的课”。作为一个历史老师,我不禁自问:“为什么历史学科如此不受重视?”。应该承认,历史教学工作面临如此尴尬境地,原因是多样的,但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历史课堂缺乏一定的趣味性。如何增强趣味性教学,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必然是我们的工作中心之一,“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便一直激励着我去寻找种种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方法。故结合本人实际,谈谈在实践中的几点体会。

第一、巧设导语,激发学生兴趣

中国有句古话“万事开头难”,也就是说开好了头就等于成功了一半,教师应该想尽一切办法在上课伊始就让学生感到新奇、有悬念、愿意学,当学生的求知欲望被激发起来后,作为教师则可以顺利的传授新课了,故教师应该充分利用上课前的两三分钟,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编出小故事﹑设置情景难题、安排学生朗诵、播放短片等方式,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第二,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结合

由于历史本身具有过去性的特点,往往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一种距离感。教师可以把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新闻时事、社会现实结合到历史教学中来,借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在学到英国侵占我国香港时,让学生搜集有关“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成功实现的事例;学到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召开的内容时,让学生把胡锦涛书记到西柏坡考察的时事政治和讲话内容找出来并结合课文讲述以突出会议的重要意义。由于事例是学生自己找的而且受到老师的信任和赞许,他们有一种“成功”感,而其他学生也萌发出“欲与他人试比高”的情绪,学生的参与意识被调动起来了。这样把历史感和现实感融为一体,既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增强了教学效果。

第三,注重教学形式的多样性

历史课堂不应只用讲述法、谈话法、讲解法,而应依照学生能力水平、教学内容、教学任务等实际情况,选择使用更多的方法。如“讲读议练教学法”、“发现教学法”等。吸引学生饶有兴趣地学习历史。此外,还可以开展演讲会、故事会、知识抢答、辩论等寓教于乐的各种活动。如学习《戊戌变法》内容时,我引导学生就“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等问题进行辩论,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对于有些不容易解释清楚的重难点内容先布置学生回去看课文、看课外书、查资料,上课时可以让学生带着资料上讲台当“老师”给其他学生们讲解,我一般针对同一个重难点要找几个学生带不同版本的资料从不同方面去讲解,我在边上只起“导演”和“旁白”的作用。这种方法既能够加深学生对重难点的理解、又能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充分利用录象机、投影仪、幻灯机、多媒体等先进设备来辅助教学,使教学内容声像结合,图文并茂,让学生真切的感知遥远的史事,这是当今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和目标。

第四、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是搞好课堂讨论的核心问题

讨论时,教师要善于启发和诱思,高屋建瓴,掌握好火候。当出现沉默时,老师要拨开话题,打破沉默,启发学生发言;当讨论进入高潮,特别是出现争论时,教师要因势利导,紧扣主题,将讨论引向纵深,最后做 好总结。总结时,要表扬质量较高的发言和积极性高、进步快的学生。要特别鼓励学生对书中或前人的一些传 统观念提出大胆质疑,对前人尚未揭示的规律勇于探索,即使有不妥之处,得出的某些结论不尽成熟,甚至走 入“误区”,教师也要满腔热情地肯定其创新思维,引导学生找出不足,分析原因,走出“误区”,变不足为 圆满,变错误为正确,使学生的认识产生质的飞跃。如在讨论美国的罗斯福新政时,有学生将我国目前的经济 困难与美国当年的经济危机等同起来,认为要照搬美国的罗斯福新政。对此,笔者首先引导学生回忆资本主义 的发展史,着力揭露美国无法解决的内在矛盾,认清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的本质所决定的。接着,笔 者在实事求是地介绍我国目前面临的经济困难之后,启发学生畅谈改革开放20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目前 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良好态势。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我国目前的经济困难只不过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 过程中的阵痛,是局部的、暂时的,与美国当时的经济危机呈现的“大萧条”、“大恐慌”是根本不同的。只 是某些现象有相似之外,况且在程度上也轻微得多。如我国目前下岗待业人员约为1100万人,这对一个拥有12 亿人口的大国来说算不了什么,与美国当时约有占劳动人口1/4的1500万人失业更是不可比似的。从而正确理 解党中央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倡导有中国特色的“罗斯福”措施,不失为借鉴国际经济发展历史经验的明智 之举,这对克服暂时的经济困难,确保我国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很有积极意义。

第五、创设多种情景,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历史课堂显得沉闷枯燥,有的学生看小说,有的睡觉,有的忙着说话,还有些发呆的。面对这种情况,有些老师严厉呵斥或者干脆不闻不问,这两种态度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对于喜欢说闲话的学生,我们不如让他(她)到讲台上进行几分钟时间的演讲,既能锻炼学生,让他(她)“回归”课堂,更重要的是对其他学生起到威慑作用,为完成教学任务提供环境保障。总之,我们要努力创设多种情景,让学生有事可做,有话可说,真正体现课堂主任地位。

总之,教师在历史课堂中应选择典型人物或事件苦心经营、独运匠心,力求做到生动,合理而又恰到好处,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五篇:历史教学论文

谈谈培养高一学生辨析史料的能力

钦州市第六中学高一政史组温静

【内容摘要】:如何改变学生对材料解析题的畏惧心理呢?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应该是历史教学的最终目的,其中能力的培养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这种能力包括以下几方面:掌握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认识历史知识的能力,运用理论观察、分析、评述重大历史问题的能力,运用史料的能力,创造性历史思维的能力等。如何从高一开始培养学生辨析史料的能力?本文以兴趣引路,激发学生对史料的兴趣,把兴趣与能力培养有机结合,逐步培养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辨析史料的能力,并在史料教学中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和适当补充,精心设问等方法。

【关键词】:史料历史教学辨析能力

史料,是反映历史本体的内容,其突出的特性是客观性,它是进行历史理论思维的基本素材和对象,离开了这些基本的历史材料,历史理论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历史理论教学也只能是空谈,学生以此得来的理论只能是僵死的教条。由于不知道所接受的历史知识是怎样得来的,学生只能把它当作一系列难以捉摸的论断,对这些论断的学习仅仅是记忆而已。死记硬背的历史知识只能被用来应付考试,不能被实际应用,因而也是没有意义的。史料的运用,即是确立史料与历史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去认识各种历史材料如何被运用于过去的重建。因而,由于史料只是一种间接性的媒介,运用史料以重建过去的问题也较为复杂,因此学校历史课堂教学中要求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培养学生自己运用史料、分析史料的能力。因为唯有透过运用史料的实际经验,学生才能真正掌握探究历史知识的方式。高一新教材增加了大量的史料,内容丰富,针对性强,重点突出,阅读障碍小,是逐步培养学生运用史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最佳素材。怎样才能培养学生辨析史料的能力呢?

部分教师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把一些课外知识引入课堂,活跃课堂气氛,这无可厚非,但一定要把握分寸,紧扣教材,切忌夸夸其谈,冲淡了主题,否则学生掌握的只是这些片断,而并非系统的历史知识。另外,由于现在媒体众多,许多历史问题都被艺术化,甚至被扭曲,对学生而言难辨真伪,教师应慎重使用,即使使用也应以尊重教材史实为前提,并指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

一、运用史料,以趣引思,培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萧何,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其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树立信心,消除学习上的心理障碍。教师在教学过程如

能重视运用史料,创设历史情景,必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激励学生的主动学习的精神,由此产生积极思维的气氛。

如讲授《为巩固新中国而斗争》“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一目时,先介绍朝鲜战争爆发的背景,它已严重威胁新中国的安全,中国政府审时度势,做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志愿军发扬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舍生忘死,英勇作战,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志愿军英雄功臣,被作家魏巍称为“最可爱的人”,并成为志愿军的代名词,沿用至今。经过这样的讲授后,学生对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的原因及抗美援朝的简单经过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抗美援朝的经过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显然这一教学目标还没有完成。

对于这一教学内容,我通过幻灯片放映介绍黄继光、邱少云英雄事迹的史料和图片,让学生了解黄继光“七处负伤,他从伤痛中醒来,看到敌人的机枪还在吐着火舌。他用最后的力气,扑向暗堡,用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邱少云“一团烈焰在他身边燃烧起来,在邱少云的身后就是条水沟,他只要在泥水里打几个滚,就可以把火扑灭。但是,为了保证战斗的胜利和战友的安全,邱少云严守潜伏的纪律,咬紧牙关,一动不动,直至壮烈牺牲。”这样学生就能够职直观地感受英雄们崇高的集体主义精神和顽强意志,然后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我们把志愿军战士称为‘最可爱的人’”?通过讨论,使学生产生共鸣,从而使心灵得到净化和升华。这样,使学生既有感性认识又有理性认识的升华;既生动有趣又不乏思维深刻性。

二、运用史料,动脑动口动手,培养能力

世界著名的未来学家托夫勒说:“未来的文盲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在教学上,培养学生对材料的兴趣不是最终目的,而是要在此基础上教会学生学会动脑动口动手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达到的,它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动脑,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动口,培养学生的读说能力;动手,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简而言之,就是要求学生学会材料处理、历史阐述和文字表达能力。所以,在史料教学和训练中,除了培养学生的兴趣外,还必须把学生的思维激活,把兴趣和能力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授之而渔”;并潜移默化地教给学生一吧掌握材料解析题的钥匙,从而达到能力培养和提高的目的。

目前,中学生对漫画作品兴趣浓厚,我抓住这一契机,激发学生对漫画等史料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培养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能力。新教材下册《20年代的国际关系》一节中有一幅“一战后德国、英法和美国之间的经济关系”的漫画。针对漫画,结合所学过的知识,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①图中显示英、法、德和美国之间的经济关系分别是怎样?②说明了

怎样的历史事件?图中所指的核心问题最后的结果是怎样的?首先指导学生阅读理解材料,找准材料(漫画)的关键词。如时间关键词:战争时、战后,空间关键词: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历史名词:贷款、偿还、赔款,以及图中箭头所示方向。接着审题,有几问,问什么,每一小题又有几个小问。其次,结合所学知识,将史料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对史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整理,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简单而言,就是“知识回位”。通过对一战结果、一战对四国产生影响的分析、思考,归纳出漫画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就是美国利用战争大发横财,是最大的债权国。最后,构思作答,进行史论结合的口头或文字评述。通过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但锻炼了学生动脑的能力,而且锻炼了学生动口、动手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根据近年高考材料题出现的新趋势,能力要求的力度加大,不但要求表述成文,而且限定字数,对历史阐释和文字表达能力的要求也进一步提高了。所以,单纯依靠动脑、动口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求学生表述成文,动手操作。这样才能避免学生题意理解了,但要表述成文却词不达意,概念不清,逻辑性不强。为此,基础年级就应该规范教学要求,表述时要思路清晰、文字通顺、语句流畅,并加强训练的力度。不但要动脑学习思维,而且还要动口动手掌握实际操作能力,从而达到兴趣与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进而为高

二、高三进一步的能力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史料教学中应遵循的原则和方法

在漫长的岁月里,历史上的史料汗牛充栋,有各种典籍、图表、笔记、碑文、民谣等等,它是人民了解和认识历史的重要来源。因此,史料是历史教学的必要前提和基础。在运用史料进行教学时,一方面要激发学生对史料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辨析史料的能力;另一方面,还应遵循以下的原则和方法。

1、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新教材引用的史料很多,一般地可分为文字史料和图片史料两大类。教师对史料的运用一要有所选择,二要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所选史料或所提问题必须符合客观的认知规律,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无论是一段式还是多段式的史料,所设计的问题应该有一定的启发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无论是一题多问还是几题几问,问题之间要相互联系,又彼此区别,角度应有所不同,层次有深有浅,形成立体结构。

2、适当补充,加深理解。在教学上,充分利用新教材的史料是非常必要的,但也不是说,就只能完全局限于课本的史料。教师应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能力适当补充相关史料和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从

而逐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精心设问,培养能力。在运用史料进行教学时,教师必须精心设问,进行学法指导;学生必须动脑动口动手,学会方法,从而达到能力培养的目的。设问时,要有适当难度,让学生“跳一跳,摘果子”。问题要有启发性,或促进知识迁移,或促使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切忌问题太难,当然也不能过于简单,让学生感到索然无味,没有兴趣。

四、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做题能力

1、认真阅读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要完整准确地把握题意,首先要将史料的意思弄明白。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现代文的阅读能力,但关键是要认真,要有耐心。认真阅读史料,除了阅读正文以外,还要注意阅读史料的按语和尾注。这些要素提示我们把这段史料还原到相应的历史环境下,有助于我们联想到相关的历史知识,正确答题。

2、仔细审题

如果说认真阅读史料是准确答题的基础,那么仔细审题则是关键。不少同学不会审题,特别是考试时遇到一些材料长,信息密度大,文字又比较艰深的史料题。一看材料,心里发慌,手脚自然就乱了。还没答题,心里就打了败仗。于是,匆忙地将材料和题目看一下,还没理解清题意,就草率答题。其结果,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殊不知,审明题意是正确答题的前提。只有仔细审题,正确理解题意,才能准确答题。

3、准确表述

理解史料原意后,就要根据题目的要求有针对性的回答,千万不能丢、漏要点。这一步的关键是靠船下篙,扣紧问题回答。对史料里的有效信息要进行整合、概括。表述时要做到语言准确、逻辑严谨、层次分明。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运用史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应该从高一年级开始,立足于课本,以兴趣引路,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能力,把选取和能力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并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和一定的方法,决不能一蹴而就。

参考资料:

①阴国恩、李洪玉、李幼穗著《非智力因素及其培养》 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一版

②《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的双重突破》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7年第10期

③《试析高考试题的能力考查要求》中学历史教学1998年第1期 ④《略论史料的高效运用与能力培养》中学历史教学1998年第4期 ⑤《论史料教学》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9年第1期

历史教学案例论文(小编整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