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7号文库
13 当前县级企业国有资产监管的难点、原因及对策
编辑:岁月静好 识别码:16-947668 7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3-14 22:44:55 来源:网络

第一篇:13 当前县级企业国有资产监管的难点、原因及对策

当前县级企业国有资产监管的难点、原因及对策

《企业国有资产法》颁布实施后,如何充分发挥国资部门的监管职能,对企业国有资产实施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促进县域经济健康发展,是摆在县级国资部门的一个现实课题。本文结合云梦县国有资产管理的实际,对此作了深入探讨,提出了相应对策。

一、当前县级企业国有资产监管面临的主要难点

(一)企业情况复杂,监管难度较大

一是企业的广泛性和多样性给国资监管带来较大难度。国有企业分布的广泛性决定了企业国有资产分布的广泛性,企业的国有资产分布点多面广、情况千差万别,企业国有资产的复杂性,给监管工作带来了较大困难。以我县为例,全县纳入管理的县直国有企业共计17家,资产规模达6.7亿元,涉及交通、粮食、供销、商业、外贸等五大系统,企业员工15697人。相比而言,企业国有资产无论从现状、历史,还是从规模、数量、类别、变化等,都比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要复杂得多。

二是企业本身的经营行为给国资监管带来了较大难度。企业经营行为直接影响到资产变化,在企业发展过程中,除正常的资产转让影响到资产变更外,企业投资、企业经营都会影响到资产变更,由于企业投资、企业经营的盈亏具有不确定性,直接带来了资产变更的不稳定性,致使国资监管的及时性、准确性大打折扣。

三是企业资产监管机制的不完善给国资监管带来较大难度。长期以来,县级企业国有资产普遍存在分散管理、多头管理,甚至无人管理的现象,企业国有资产虽名为“国有”,但实际形成了较多的管理“真空”,久而久之,造成国资监管工作严重缺位。从实际情况来看,无论对企业而言,还是对国资监管部门而言,要报一本清晰完整的国有资产台账显得比较困难,这就难免使国资监管陷入“糊涂管理”的境地,给国资监管工作带来较大的困难。

(二)国资部门处境难,出资人职责难到位

一是“三统一”、“三结合”难到位。《企业国有资产法》中明确要求各级国资监管部门要坚持“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实行管资产与管人、管事相结合”。话虽简单,但是真正理解和执行还需一个过程,如何把握这一体制的深刻内涵,在短时间内争取政府部门的理解和支持,扭转多年来多头管理、分散管理的局面,真正实现由出资人统一监管,这是一项艰难的“洗脑换脑”工程。

二是国资部门话语权不够。出资人事实上的缺位,致使国有企业经营者淡化了“放牛人”的意识,对于国资部门代表出资人的身份认识不足。一些企业法人代表视国有资产全民所有为部门所有,未能认真履行好企业职责,没有正确行使国有资产使用权,不能很好地处理“放牛人”与“牛老板”的关系,使国资部门参与决策难。在国有企业管理者的选择与考核上,虽然《企业国有资产法》已颁布实施,但仍然沿用过去的老一套,直接选择与考核国有企业管理者,跳过了行使监管职权的国资部门,致使国资部门在政府出资、企业的人事任免上话语权明显不够。

三是重大事项的决策“边缘化”。《企业国有资产法》规定:国有独资企业、国有独资公司合并、分立,增加或者减少注册资本、发行债券、分配利润以及解散、申请破产,由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机构决定。由于管理体制的不完善,在国有企业的改革过程中,政府职能部门往往直接对企业的改革进行审批,国资部门只是对企业改革以后的相关数据进行审核,存在“马后炮”现象。在国有资产产权交易中,国有企业直接进行交易或私下交易也屡见不鲜。在企

业重大事项的决策上国资监管部门处于“边缘化”的尴尬境地。

(三)国资监管基础工作薄弱,国资监管工作乏力

国有资产监管的基础工作,概括起来,主要包括对国有企业的月报年报、企业产权登记、国有企业产权界定、国有资产的配套制度建设、企业国有资产的绩效评价和对企业管理者的业绩考核等内容。由于体制原因,国资部门从成立到撤销,再由撤销到重新建立,国资监管的不连续性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国资监管基础工作,导致作为基础管理工作的县级国资监管部门的机构和人员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位,甚至有些工作根本没有开展。如,有些国有企业连起码的基础信息都不清楚,有效监管就无从谈起。

(四)国资监管机制缺乏创新,突出抓发展不够

政府赋予国资部门的职能,就是履行出资人职责,就是要求做到管资产与管人、管事相结合,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在执行过程中,由于受旧管理体制的惯性影响,作为出资人,在适应新的国资管理体制上还存在较大差距。

一是在国有资产的监管方式上研究不够。对出资人角色理解不深不透,对于如何履行出资人职能思考不够、思路不宽,习惯了搞行政审批一套,不善于服务和协调,片面强调抓监管,把条条款款视为尚方宝剑,就资产管资产,就事管事,未能很好地把管资产、管人、管事与谋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是在国有资产监管的操作上缺乏创新意识。没有在如何盘活国有资产存量上下真功夫,在激活国有资产能量上拿硬措施。总之,未能把国有资产监管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结合起来,导致抓监管与抓发展两张皮现象。

二、当前县级企业国资监管难的主要原因

(一)旧的国资监管体制的弊端显现

长期以来,国有资产分散管理、多头管理,甚至无人管理,造成国有资产家底不清、国资监管政策执行不一,国有资产监管失控,国资管理水平停滞不前。国资监管积累的问题越来越多,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尤其是长期的被动状况助长了企业及政府对国资监管一些根深蒂固的消极意识,给国资监管工作带来了误区。

(二)新的国资监管体制尚未完善

《企业国有资产法》明确了新的国资监管体制,新体制要取得收效还有一个过程。由于配合新体制调整还有一系列配套制度有待完善,再加上宣传普及不够,政府各部门、企业和社会各界对新体制的认识理解在短期内难于大提升,国资部门的监管职能完全认可确立还有一个过程,探索中的国资监管工作难免存在不少问题。

(三)认识上存在误区

有的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未能认真履行好企业职责,没有正确行使国有资产使用权,对国有资产管理有章不循,有禁不止,而国资管理者对违规操作者缺乏强有力的制衡。

三、加强企业国有资产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提高认识,加大对《企业国有资产法》的宣传力度

贯彻《企业国有资产法》就必须学习《企业国有资产法》、宣传《企业国有资产法》。在此基

础上形成政府、部门、企业及社会各界严格依法管理国有资产的的共识。

一是要结合《企业国有资产法》的颁布实施,组织对国资监管职能的宣传。明确国资部门是代表政府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的职责,既要管资产又要管人和管事,是国有企业名符其实的老板和股东。企业及其主管部门履行行业经营管理职能,必须服从国资部门的监管,并对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负责。

二是要理顺国资监管部门与政府经济管理部门的关系。各级党委政府要把理顺国资职能纳入重要工作日程,要站在理顺国资管理体制、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高度,支持国资部门的工作,坚定国资部门代表政府履行出资人职责的信心,确保国资监管工作规范、有序开展。

三是要加强国资监管政策的宣传。通过宣传,使国资监管工作和国有资产运作做到有章可循,按政策法规办事。

(二)建章立制,全力推进科学化、精细化管理

加强企业国有资产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必须建立完备、规范的可操作制度。

一是要建立重大事项报告制度。要严格按照《企业国有资产法》的规定,实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具体包括:企业的改革、企业投资与租赁、资产处置、企业人事变动、日常财务状况及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等。

二是要建立招投标制度。对企业重大的工程项目及购置和处置国有资产及重大经营行为,必须严格实行招投标管理。

三是建立产权流转制度。要坚持产权流动、审批、处置一条边管理,做到一个漏斗进出,防止企业随意处置国有资产,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四是要建立产权登记及年检制度。企业要按照《企业国有资产法》的要求,到国资监管部门办理相应的国有资产登记、变动登记、注销登记及年度检查手续。要加强对改制企业剥离资产的管理,建立健全监管台账,实行定期抽查。

盘清盘活,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盘清盘活国有资产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而要达此目的,就必须狠抓国有企业的发展。国资部门代表政府履行出资人职责,就必须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始终把企业的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做好发展这篇文章。一要把资产监管同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结合进来,通过盘活国有资产,实现国有资产价值最大化,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二要找准国有资本发挥作用的着力点,充分发挥国有资本的引领和带头作用,促进县域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三要以资本运作为手段,加快国有资产的整合,盘活国有资产存量,推进国有资产资本化进程,实现国有资产的优化配置。四要创建“服务式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国资监管部门的职能优势,为企业提供服务,加强彼此的沟通与了解,引导和帮助企业树立内部控制观念,建立和健全内部控制机制,促进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同时,加大与政府部门的协调力度,真正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全力解决国有企业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提升素质,打造国有资产管理专业队伍。国资监管工作是一项既光荣又艰巨的工作,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监管队伍是做好国资监管工作的基本保证。一要抓好企业经营者队伍建设。要建立一支能够将开拓进取精神和科学务实作风相结合的企业家队伍,逐步建立优秀企业经营市场配置机制,培养一批善于资本运营的企业家,大胆选用勇于开拓,能够“挑大梁”的企业“一把手”。要重视发现、培养和起用优秀企业干部,优化领导班子结构,增强企业领导班子的活力和凝聚力。二要抓好国资监管队伍建设。要注重加强思想建设,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做好监管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要敢于坚持原则、敢于碰硬、维护国有资产安全。要加强自身能力建设,有针对性地更新进行专业知识结构,提升监管技能成为工作上的行家里手。

(作者单位:云梦县财政局)

第二篇:浅析当前涉烟物流监管难点及其对策

浅析当前涉烟物流监管难点及其对策

近年来,随着烟草专卖“打假破网”工作的不断深入,卷烟市场的监管力度不断加强,不法烟贩制售假烟的生存空间被进一步压缩。为逃避打击,售假分子逐步改变以往那种非法自运、非法携带的高风险做法,转而利用目前快速发展的物流行业进行非法托运,这种运输方式具有风险小、隐蔽性高、成本低、方便快捷等“优点”,逐渐受到不法烟贩的青睐,成为当前不法烟贩非法运输、销售、储存卷烟的一个新趋势。

目前,这种趋势已经引起各地专卖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今年浙江省烟草工作会议已明确要求各地要把对物流领域的涉烟活动监管全面纳入日常专卖管理监督工作范围,积极开辟卷烟打假新战场。但如何有效查处和打击卷烟非法托运行为,是当前新形势下烟草专卖管理部门值得研究和探讨的新课题。对此,笔者从涉烟物流监管遇到的一些实际难题作些粗浅探讨。根据当前涉烟物流托运行为的特征,笔者认为,打击卷烟托运行为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难度:

一是发现线索、获取情报难。

具体而言,一是货物托运隐蔽性强。由于不法烟贩在办理非法托运时通常将被托运的卷烟进行各种式样、外观的伪装,混迹在众多的托运货物中,烟草专卖执法人员较难发现,如果烟草专卖执法人员没有准确的情报,就很难发现目标。

二是发展线人难。由于托运行业众多,一般情况下每个地区大大小小至少上百家,先前如果没有相关案例和线索,一时间无从下手,新培养线人也需要一定时间和精力。三是缺乏群众参与。群众对卷烟非法托运行为知之甚少,举报意识还不是很强,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宣传。

二是权力受限,跨行执法难。

烟草专卖行政执法权自身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烟草专卖人员在行政执法过程中没有搜查权和对人身自由的限制权,这使得执法人员要在得到准确情报后才能打开货物检查,并且只有托运数量超过限数才能立案调查、查扣卷烟。如果发生在运输过程中,也无权进行拦截,需要交警部门配合检查。

三是调查取证、追究责任难。

由于货源组织者、下线以及负责包装、运输的各方之间的业务通常以电话单线联系,人货分流,一些发货人在发货时还故意填写错误信息,隐瞒自身真实身份和货物真实信息,以致烟草专卖执法人员就算查到了物品,也很难进一步追查货源组织者及下线等有效信息。

同时不法分子为减少被查处的风险,通常小批量、多批次办理托运,这样即使被查获,也是少量经济损失、更可逃避刑事责任追究,再加上取证难、抓捕难等原因,很难构成网络案。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非法托运的一些特征和需要解决的难题,在物流托运日益发达的今天,要提高打击非法托运卷烟行为的效果,除烟草专卖管理部门自身加大监管力度外,还需要举多部门之力,全方位、立体式进行综合治理。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深入调查,建立档案。

首先要对辖区物流托运业进行登记造册,建立信息档案。对从事物流托运业的单位或个体工商户进行摸底排查,彻底掌握托运部的人员情况、仓库位置、车辆情况和业务来往情况等基础信息,并建立相应的信息库和信息共享机制,为今后有效打击卷烟非法托运行为提供信息保障。

其次是在建档的基础上,根据是否有违法嫌疑,有无被举报等综合因素来划分监管对象,分级监管。

二是培养线人,搜集情报。

虽然物流监管存在一定的难度,但也并非无懈可击,只要肯下功夫,培养好线人工作,也能打出成效。像宁波镇海区局近两年就通过加强情报建设在物流监管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主要就是通过举报线索查获的。因此,加强情报信息收集及案件规律性研究对于提高打击非法托运卷烟行为效果有着重要意义。

一方面要加强物流特情队伍建设;另一方面要发动物流企业从业人员、附近群众积极举报信息。只有拓宽了举报网络,才能为专卖人员有效地打击卷烟违法犯罪活动提供有力的信息保障。

三是加强协作,齐抓共管。

加强与其他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合作,特别是与监管物流托运行业的相关职能部门的协作,建立起以烟草为主、多部门联合执法的长效机制,疏通对托运各环节实施检查的渠道,形成制度化工作格局。进一步健全完善打击非法涉烟物流托运联动长效机制和激励机制,有效解决烟草执法权限不足、手段滞后的问题。

随着各地对假烟打击力度的加大,不法烟贩逐步改变以前常用的利用大货车伪装的方法运输假冒卷烟,因为一旦以这种方式运输被查获,承运人往往要承担相当大的风险,这种运输方式不仅有利于追根溯源,而且对发货人、收货人也便于追查。为逃避打击,一些不法烟贩盯上物流行业,采取小批量、多批次的手法,非法贩运假冒卷烟。

据烟草部门统计,去年以来,仅福建省漳州市芗城区、龙文区烟草部门查获的通过汽车、出租车、摩托车等运输工具从事运输、销售假烟案件就有29起,涉案金额近188万元。龙文区人民法院近期审理的一起涉案人员10名、涉案金额高达152.99万元的销售、运输、储存假烟大案。经查,被告人黄剑辉等人以自营的岀租车帮助何文深等人将假烟从云霄县运到芗城区,再通过潘清泉等人经营的货运行业将假烟发往杭州、南京、厦门等全国各地,该制假团伙内部分工十分明确,形式更为隐蔽,手段更加巧妙,体现了当前运输、销售、储存假烟的一个新趋势。通过深入调查了解,我们发现,利用新兴起的物流行业存在的监管不严的漏洞实施犯罪已成为不法烟贩贩运假冒卷烟的重要渠道,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原因

近几年来,出租车业和“摩的”的发展几乎已渗透到城乡的各个角落,加上一种便捷、运价相对合理的新的货物运输方式——快运站(货运站)在各地不断涌现,快运站本身相当于一种提供货物运输流向的信息中介部,不论货物多少他们都能承运,并收取一定的运费,然后通过空车配载方式将货物运抵目的地,发货方或托运方支付的运价要比正常的费用要低,受到各方的欢迎。规模比较大的货运站在各地建立了分支机构,逐步形成了网络。一些不法烟贩正是看中了这种方便而新兴的物流方式不需发货方、提货方押运,通过其从社会上找来的要求配载的货车承运,烟草专卖管理部门难以查处,有利于保护自己。因此,这种新的假冒卷烟贩运方式受到不法烟贩的“青睐”,使烟草专卖稽查部门在查处非法运输方面防不胜防,一时假烟的贩运网络难以打破。其受“青睐”的原因有下:

1.物流这种运输方式,可以逃避监管。目前,运输市场比较活跃,国家尚无对出租车、“摩的”、快运站这种提供配载货运服务业态要求加强监管的制度,可以说,对他们约束少,还不像通过邮政或火车托运,最起码在货物交付时要开包检查,他们随便以电脑配件、办公用品等名目,由快运站安排车辆送达,快运站只管货物送达收托运费,至于货物真实情况他们一概不过问。

2.有利于托运人、收货人逃避打击。据了解,物流运输只要求托运的货物能交付到收货人手里即可,在货单上虽有发货人单位、地址,但不强求必须填写,只要有收货人的电话号码,能通知到收货人就可以了。因此,往往托运的假烟被查处后,货单上发货人姓名是假信息,查无此人,收货人一般不是卷烟经营户本人,找收货人调查,他们也是百般抵赖,矢口否认有人给自己发货了,使案件调查无法深入下去,真正的贩、售假烟分子则轻易逃脱了处罚。

3.物流运输收费较低,运输快捷。通过调查,如大客车托运一件假烟,收费是50元/件,而快运站收费是10元/件,一般同样的天数也可到达。货送达后,收货人在接到快运站的电话通知后,凭提货人的身份证前来提货。

4.烟草部门调查取证困难,对非法贩运行为难以处罚。如有固定经营场所的快运站在全国形成配载网络,靠收取托运费维持运转。烟草部门前去调查时,快运站为了其利益,往往拒绝接受检查。为掩人耳目,假烟一般用电脑配件、办公用品、玩具等名称装载,不打开是无法查清真实面目。而发货人用的是化名,又远隔千山万水,取证追查更难。

5.物流运输可以小批量承运,有利于不法分子多品种、多批次贩运假烟。不法烟贩根据“市场需求”,向制假者定购假烟,假烟只要达到小批量,都可以通过快运站发货,这种勤进快销的办法,影响面广,危害更大。

对策

为了提高对物流领域犯罪打击的准确性,增强预防的针对性,必须及时把握此类犯罪的发展趋势。作为担负打击和预防职能的相关部门应加强对此类犯罪的研究,掌握犯罪规律,强力推行情报导侦战略,从打击和防范两个方面加大对此类犯罪的整治力度。

1.加强宣传,增强行业自律和防范意识。目前市场竞争激烈,这种新的物流方式能提供优质高效的运输服务,而追逐利益也是他们的目的。因此有必要对经营者进行宣传,引导他们合法致富,使他们认识到违法运输假冒卷烟的危害后果,在承运前应予以把关,要初步核查承运的物品,拒绝承运假冒卷烟。相关部门要充分利用宣传阵地,经常深入到物流企业,宣传物流犯罪的形势和防范对策,不断提高物流行业识别和预防犯罪的能力。

2.加强监管,切实把打击物流犯罪作为一项长期工作来抓。各级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加强监管,提高对物流犯罪危害的认识,加大投入,建立相应的打击防范机制,并组织人员对此类犯罪进行研究,分析犯罪特点和规律,适时组织公安、烟草、交通、公路运管等部门采取联合专项行动,严厉打击物流领域犯罪,为经济建设健康有序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3.强化制度,健全机制。司法部门要进一步加强调研,不断填补犯罪漏洞。各相关部门建立联合办公机制,提高物流业市场准入门槛,建立物流基础登记管理制度。督促物流企业建立起一整套登记、审查、备案制度,规范运输合同协议签订程序,用严格规范的制度预防犯罪的发生。

4.加强情报信息的收集与合作应用。加强物流基地警务室、特情队伍及情报信息研判机构的建设。注重信息搜集,从源头上提高打击的有效性。

5.加大打击力度,震慑物流领域犯罪活动。要严格落实办案责任制,做到快侦快破快立快审。对涉案值大、社会影响恶劣的案件,要始终保持高压态势,给犯罪分子以严厉打击。力争做到破获一起案件,打掉一个假冒卷烟贩售网络,起到震慑犯罪分子的目的。

第三篇:当前农贸市场食品安全监管的难点、原因及对策建议

当前农贸市场食品安全监管的难点、原因及对策建议

农贸市场食品凭借其相对较低的价格优势较好地适应和满足了社会中低收入阶层的日常生活需求,但与此同时,由于其进货渠道杂而且在进货链条上缺乏严格的检验把关程序,食品安全问题较为突出,监管难度较大,需要在监管实践中不断探索,金华市工商局直属市场管理所管理大型农贸市场,结合辖区市场食品安全监管实践,对农贸市场食品安全监管问题作一探讨。

一、当前农贸市场食品安全监管的难点及原因分析

对农贸市场食品安全监管,从当前情况看,主要存在“三难”:一是食品进货渠道广泛,准入把关难。商品准入制度是食品从生产领域进入市场流通环节的一道有力屏障,但农贸市场经营特点决定了其食品进货来源更多的是一些作坊式生产加工点,在目前情况下还不可能完全达到规模化生产要求。特别是蔬菜、水产等食品,在当前主要从进城农民手上直接收购的情况下,进入市场前不可能经过质量检测,实行准入制度充其量只能是起到一种宣传作用。另外,从经营户经营方式看,在进货时通常都是电话下单,供货方送货上门,定期结账,供需双方平时很少碰面,完全凭着相互信任进行交易,在交易手续上甚至连一张规范的票据都没有,客观上弱化了商品准入制度的把关作用。二是食品检查方式单一,问题发现难。农贸市场经营的食品虽然种类繁多,但从外观上分,不外乎包装食品和非包装食品两种形态,在包装食品上存在的突出

问题主要是商标假冒,以假充真。虽然食品生产厂家在食品防伪标识上费尽心计,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很多情况下对于真假李逵,不仅消费者难辨真伪,有时连生产厂家的专业人员也无从鉴别。对非包装食品的安全把关更是力不从心。由于农贸市场非包装食品的来源,大多为小作坊加工生产,设备简陋,生产加工管理不够规范,因此,卫生指标不符合规定要求、违规使用食品添加剂等食品安全问题较为突出,对这些问题进行检查把关,目前最主要的手段只有食品安全定性检测,但由于定性检测的设备和技术条件限制,不仅检测的项目、品种寥寥无几,而且检测试剂的准确性也不尽如意,客观上难以满足当前农贸市场食品安全监管的实际需要。三是食品查处手段缺乏,质量提高难。首先,在监管范围上难以全覆盖。部分食品经营者所采用的经营方式是“场内经营场外交易”,市场内的摊位仅仅是一个提供经营资格的门面和摆设,其食品既不放在市场内,也没有固定的存放点,交易时采取电话联系,临时决定交易地点和交易时间,由于其交易方式的隐秘性和交易时间的不确定性,对这一部分的食品安全把关,事实上处于一种失控或半失控状态。其次,对问题食品有效控制难。由于依据定性检测对问题食品的发现和确认需要有一定的时间,等检测结果出来后,前去没收处理时,往往取样检测过的食品已经销售一空,更有甚者,有的经营户只要工商部门去其摊位上抽取了某食品后,由于担心检测不合格被没收,会立即将其进行转移或隐藏,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食品定性检测的效果。再次,由于定性检测结果不具有法律效力,在实际监管中,无法依据定性检测结论对问题食品及经营者作进一步的处理,极大地削弱了定性检测

作用的发挥,使农贸市场问题食品始终处于一种查而不止、禁而不绝的状态。

二、加强农贸市场食品安全监管的措施和对策

针对农贸市场食品安全监管的特点和难点,在监管上应对症下药,切实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提高监管的成效。

一是着眼宣传引导,强化“自我”把关。一是要着力解决经营户食品质量把关意识不强的问题。针对经营者思想上普遍存在的食品安全应该由生产领域解决,与经营者无关的模糊认识,大力做好食品安全有关规定和要求的宣传灌输,同时要采取签订合同等形式,把经营者食品安全把关责任进一步固化和强化。二是要着力解决经营户食品安全信息不畅、无从把关的问题。要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信息发布平台,畅通食品安全信息渠道,及时把食品安全相关信息准确传递到每个经营者,使他们在食品安全把关上有劲可使、有力可用。三是要着力解决经营户食品安全把关上知而不行、行动不力的问题。要加强对经营户履行食品安全把关义务情况的检查监督,通过组织经营户开展食品安全“评先创优”活动、建立经营户食品安全档案、落实食品安全奖惩制度等形式,强化制度管理,提高经营户在食品安全把关问题上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二是着眼市场准入,严格“入市”把关。在农贸市场的食品市场准入上,必须从市场食品安全监管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注重实效。一是要把握关节、抓住要害。要科学设计以索证备案、索票备查、台帐登记为主要内容的食品市场准入制度,按照易于实施、便于检查、实用高效 的原则,统一确定索证范围、规定票据必须具备的要素、合理设计台账登记的格式、内容及方式。笔者个人认为,在食品市场准入各环节上,索票备查是准入制度的核心环节和准入监管的有效着力点,索证备案和台账登记都要围绕这一核心来开展和实施。二是要着眼效果,创新方式。在准入实施上要从实际效果出发,对不同的食品采取不同的准入方式和准入措施,例如,目前辖区农贸市场供应的豆制品,其进货来源大多为作坊式加工点生产加工,无证(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问题绝非个别,而这一问题又非一朝一夕能够加以解决,因此我们在认真调查实践的基础上,对豆制品准入把关实行加工点登记备案,供货商凭卡送货进场(市场)的模式,取得了较好的准入监管效果。三是要完善制度,强化管理。要充分发挥市场业主在食品市场准入上的作用,加强市场举办者这一环节的监督和指导,督促其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落实食品安全管理措施,严格食品安全日常监管。

三是着眼食品检测,加强“技术”把关。定性检测是农贸市场食品安全监管现阶段的一个主要方法和重要手段,为提高食品安全定性检测效果,充分发挥定性检测的作用,必须大力推进和加强食品定性检测工作。一是要加强对食品检测工作的调查研究。要在较高层次上设立食品安全检测专门工作机构,把食品安全定性检测作为食品安全监管的一项系统工程,加强食品安全定性检测工作的系统研究,及时解决市场食品安全定性检测实施过程中的难题,统一研制开发食品检测试剂,从而使食品安全定性检测工作做到组织系统化、人员专业化、标准统一化、程序规范化、试剂一体化。二是要健全食品安全检测体系。充分发挥“检

测中心、检测车、检测箱、检测点”四位一体的食品检测网络作用,形成既有明确分工又能密切配合的食品质量检测分工协作机制。实现对市场食品质量全方位、无细缝的检测覆盖。三是要完善食品检测工作考核制度。对食品安全检测人员,要定岗位、定职责、定任务、定指标,定措施,强化工作考评和工作管理,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检测工作考评机制。四是探索和改进检测方法。要着眼提高检测效果,积极探索,拓宽检测范围,扩大检测项目,规范检测标准,不断提升检测体系的检测水平和快速反应能力。五是放大食品安全检测效应。要通过市场公示、消费警示、经济处罚、立案查处、信用监管等形式和手段,努力放大食品安全检测效果。

四是着眼责任落实,完善“机制”把关。在农贸市场食品安全监管上,完善监管机制、改进监管方式是最重要的一环。一是要规范合同监管。要通过对市场摊位租赁合同进行备案审核、推广格式合同的方式,明确市场业主和食品经营户在食品安全问题上的责任和义务,在市场食品安全管理做到责任明确、制度落实、措施到位。二是要推进信用监管。要建立健全经营户食品安全信用档案,定期开展信用等级评定,根据其食品安全信用情况的不同,采取不同的监管频率和监管措施。三是要落实责任监管。按照工商部门-市场业主-食品经营户-食品供货商的链条,逐级签订食品安全责任书,明确食品安全责任,在监管方式上实行分片管理制和责任追究制,使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做到定岗、定人、定职责、定任务、定目标,确保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落实。

第四篇:试论当前企业工会宣传工作的难点及对策

试论当前企业工会宣传工作的难点及对策

蒋志华

http://202_/7/18 07:48来源: 广西工人报

一、当前企业工会宣传工作的难点

随着企业改革力度的逐步加大,经济成份、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呈现出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劳动关系的复杂化、就业方式的多样化。这给企业工会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困难与挑战,总结归纳存在以下的几大难点:

(一)职工队伍群体对象不统一,工会宣传工作的对象变得复杂。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职工队伍在悄无声息中分化,出现了不同利益的职工群体。这些不同的职工群体由于所处的地位不同,自身需求不同,对工会工作的要求和希望也不尽相同,企业工会应针对职工队伍结构上发生的这些新变化,调整工作重点和工作方法。

(二)企业实施重组改制,精减内部机构,定员定编,使工会组织受到冲击。在企业机构改革中,一些企业党政领导对工会工作仍存有“有之不多,无之不少”的偏见,没有认识到工会在企业改革、发展、稳定中所发挥的作用。许多企业工会成为第一个被合并、精减的组织,工会干部几乎全部转为兼职,有的身兼数职,一批工会骨干和积极分子流失。在一些企业,工会成为党群工作部里的一块应付差事的“牌子”,工会工作被削弱了。

(三)传统的工会工作模式、工作方法与企业快速发展和持续重组的新形势不相适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重组、改制的力度很大,步子很快,与之相比企业工会无论在理论政策研究上还是在思维方式上都显得滞后,许多认识仍然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在工作方式上,仍偏重搞活动,活动方式也是墨守成规,不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与基层实际和职工需求贴得不紧,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工作显得被动。

二、做好企业工会宣传工作的对策

(一)要坚持以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创新能力为重点,建设一支政治过硬、精通业务、纪律严明、作风正派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

企业工会要培养一支熟练掌握劳动关系、政策法律、企业管理、电脑网络等方面知识的宣传员队伍,挑选一批政治上过硬、理论知识丰富、组织能力和创新能力强的同志充实到宣

传思想工作部门;培养一支责任意识强,扎实苦干,心系群众,真诚办事的宣传思想教育工作队伍。保证宣传思想教育工作渗透到企业的每一个工作岗位。

(二)创新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切实维护职工队伍稳定。

1.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要始终把维护职工队伍和社会政治稳定放到突出位置。要深入基层,密切联系职工,及时了解掌握职工的思想动态;要充分发挥职工思想信息网络和职工诉求表达机制的作用,做好企业职工思想动态的收集、分析和报告工作,及时、准确地把握职工思想脉搏,准确反映职工群众的呼声和要求,及时为职工解决实际问题。

2.有针对性地做好职工群众思想政治工作。对职工群众的利益诉求,要多用答疑解惑、形势政策教育等方法进行引导。企业工会宣教工作,要把职工满意不满意作为加强和改进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与解决职工群众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重点解决好职工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

3.不断探索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方法、新途径。在总结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企业实际,不断探索行之有效、切合实际的新方法、新途径。对职工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和职工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要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依据有关政策法规,给予及时准确地答复。

(三)促进职工文化的发展,维护职工基本文化权益。

发展职工文化事业,是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主要途径。企业工会宣教工作,要把建立企业职工文化服务体系作为一项紧迫任务来抓,在提高服务水平、拓宽服务渠道、加强企业文化设施建设和完善职工文化服务网络上下功夫。

1.加强职工文化阵地建设。要制定相关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加强对文化阵地、职工文体协会的管理和指导,充分利用职工文化阵地开展各类活动,使其建之于企业,用之于工会,服务于职工。

2.加强职工各类文体协会、团队的建设。职工摄影、书画等协会和艺术团、球队等是职工学习和健康娱乐的重要载体,也是企业职工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工会宣教工作要加强对这些载体的管理、指导、协调和服务工作,充分发挥它们教育职工、服务职工的职能作用。

(四)全面实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

1.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大力提高职工的思想素质。企业工会要在职工中大力倡导诚信、敬业的道德规范,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建设,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贯穿到职工素质建设的全过程。

2.大力实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企业工会要大力提高职工的文化素质、法律素质、职业技能素质、现代文明素质。组织开展培训、教育、比赛等活动,以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为契机,以创建学习型车间和班组为重点,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目标,扩大活动的覆盖面。

3.加强职工教育培训工作。利用职工学校、职工之家等阵地深入开展职工职业培训。通过对职工教育培训,维护好广大职工的学习权和发展权,提高职工参与和谐社会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能力。

(五)大力宣传工人先进典型和工会工作的成就。

1.企业工会宣教工作,要注重宣传本单位职工中的先进典型事例,加大宣传工人阶级、劳动模范的力度,引发广大职工的自豪感。

2.大力宣传工会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宣传工会在贯彻落实《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等法律法规中的好做法,宣传推进集体合同制度、加强劳动争议调解、强化群众性安全生产监督、加强困难职工帮扶工作中的新经验。让职工了解工会、信赖工会、支持工会、依靠工会。

(作者单位:广西柳州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工会)

第五篇:当前我国就业形势的难点原因及对策

当前我国就业形势的难点原因及对策

班级:姓名:学号:

摘要: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世界难题。特剐是在有着13亿人口的中国,就业和再就业问题已成为事关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事关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问题。过去20多年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所创造的就业岗位占世界新增岗位的1/4,对世界发展特别是解决全球就业问题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但是,目前我国就业形势仍十分严峻,已进入高失业阶段,这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影响。为了促进我国就业与再就业工作的发展,文章从造成我国劳动力就业困难的原因入手,提出适合于我国现阶段的就业对策。

关键字:就业苦难成因解决对策劳动力需求

一、我国劳动力就业形势现状

1.劳动力供求不平衡状况将长期存在今后若干年,从劳动力供给来看,城镇每年新增劳动力约1000万人,加上结转的1400万下岗失业人员,每年需要安排就业达2400万人。从劳动力需求来看,由于宏观调控、国际贸易摩擦等因素,就业增量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按照经济增长8~9%计算,每年可新增800多万就业岗位,加上补充自然减员,可实现1000~1100万人,劳动力供求缺口在1300~1400万人左右。诸多方面的因素交互作用,使我国就业与失业问题日益严重,从全社会来说,失业规模逐步扩大,隐性失业日趋突出,并显性化。

2.城乡富余劳动力就业日趋严峻

随着社会经济转型,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速度的加快以及城镇下岗职工再就业难度的加大,使得城镇失业现象日益严重。据中国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监测中心对202_年第四季度我国94个城市的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状况信息的统计分析,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的供给依然大于需求,从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年龄要求看,16~34岁之间的劳动者占总体需求的67I4%;而对35~44岁间的劳动者占16.9%,对45岁以上的劳动者需求仅为5.0%。由于下岗失业人员本身的就业技能偏低,加上产业结构升级和科技进步加快的影响,低素质、龄的劳动者已

经成为就业困难的大群体。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大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农村作为劳动力蓄水池,积淀了大量的富余劳动力。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度和政策界限逐步取消,农村剩余劳动力离开土地向非农业、向城市转移的压力越来越大,每年还有不断新成长起来的劳动力加入劳动力市场。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年龄人口每年增长1000万左右,农村富余劳动力规模在1.5亿左右。

3.高校毕业生就业矛盾逐步凸现

城镇新增劳动力特别是高校毕业生群体就业问题进一步突出,从1999年开始,我国高校招生规模逐年增加,研究生扩招幅度也很大,在加上民办高校的快速发展,每年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呈跳跃式增长,而就业率呈逐渐下降趋势。国家自1996年开始进行就业率统计,202_年就业率为82% ;202_年就业率为90%~202_年就业率为80% 202_年就业率为75%~202_年就业率为73% ;202_年就业率为72.6%。202_年就业率为70%,202_年就业率为71% ;202_年就业率为72.5,,202_年就业率70.6%, 202_年就业率75.3%,202_年就业率77.8%,截止至今我们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依然十分严峻。

二、我国劳动力就业困难成因

1.新增劳动力供过于求的矛盾非常突出。据202_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202_年底我国人口已达12.95亿,劳动力人口即116至60岁人口达到8.2亿。人口学家预测,未来劳动人口增长直到202_年才会停止,估计202_年将达到9.2亿,202_年达到9.4亿,然后缓慢下降,202_年大约为8亿左右,仍高于20世纪90年代初的水平。如果按照78%的劳动参预率 测算,在未来10年我国要为净增的近1亿劳动力创造就业机会。根据国家统计局调查资料显示,十年来,我国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可以新增80至100万个就业岗位,如果按十五计划《纲要》提出未来五年7%的经济增长率来计算,就业岗位未来五年我国全社会每年大体可以新增560至700万个,新增劳动力仍大大超过经济发展所提供的就业的水平。

2.城镇失业人口不断增加,失业率逐年上升。1999年底全国城镇登记失业人口为580万,登记失业率为3.2%,比1991年的2.3%增加了近一个百分

点,这种称之为公开失业的统计口径明显偏小,无法反映我国的真实就业水平,但我们仍可以由此看出,这几年来失业人员的规模在不断增加。如果再加上非公开失业,包括因部分企业停工和开工不足等因素,造成的城镇隐性失业问题;自1993年以来的全国国有和集体企业职工下岗问题。1993年大约有300万职工下岗,1995年约有560万职工下岗,1997年全年下岗职工人数高达1200万。1999年全国企业(不包括西藏)实有下岗职工937万,202_年下岗职工结转数约为795万,两项合计达1734万,而1999年全年下岗职工再就业仅492万,全年下岗待业人员达1200多万人。而据一些学者估计目前我国下岗职工人数还远远不止这个数,如果包括实际下岗而未办理下岗手续的职工在内,大概达到2500万。这样,我国近年来城镇下岗率和失业率之和将超过10%。

3.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压力日益明显。1998年底,全国城乡从业人员总数为69957万,其中农村从业人员数为49293万。农村从业人员中已转移到乡镇企业、私营企业和从事个体经营的人数为17129万,从事农业生产仍有32164万之众。按照国际一般承认的“就业结构偏离度”计算,1998年底农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合理比例应为26.3%即18399万,由此得出农村剩余劳动力大约为14000万(不包括已转移的17129万)。而据中科院国情分析小组测算估计1996年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为16012万,202_年为20289万,这表明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压力日益增大。而随着教育、通讯和交通运输的发展,存在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推力因素和拉力因素,使得农村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转移。从温州市农村劳动力转移调查情况来看,九五期间农村劳动力流向大中小城市的外出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近30%,比较贫困的山区、半山区外出劳动力占到70-80%。

4.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且存在结构性问题,严重影响就业的质量。据统计,我国劳动力接受教育的水平,以年份计,农村平均为5年,城镇平均为8年,劳动人口中大专以上的只占3.5%,而我国经济增长正经历由过去劳动密集型产品对经济增长起主要作用向资本密集型或技术密集型产品对经济增长起主要作用转变的过程,在这一转变过程中,资本和技术对劳动力的替代作用越来越明显。由于能力和素质的限制,很多劳动者无法从事需要劳动力的职业,同时一些技术工种和苦、脏、累、险等职业招生和招工难,从而造成了劳动力就业的结构

性矛盾。

5.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不合理。目前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正处在以第二产业为主向第三产业为主的结构转化阶段,第一产业不仅不能吸纳劳动力,而且还将排挤出劳动力。而在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着明显影响就业增加的问题。一是受传统投资体制的影响,我国工业企业在发展中“大而全”和“小而全”比较突出,从而造成加工工业盲目投资及重复建设;二是90年代以来在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浪潮中也显露出一定的盲目性,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忽视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现实,没有开发出能够刺激经济增长并增加就业的适宜的技术产业群。1999年末全国城乡从业人员为70586万,比上年增加了629万,三大产业就业人员数比例大约是50∶23∶27,比80年的69∶18∶13有了较大的改观。即使在温州,202_年三产业就业比例已达7∶58∶35,但与一般的发达国家农业人口占5%,第三产业就业人口占70-80%水平相比,就业结构仍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有人估计,在我国现阶段,将100万元人民币分别投资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可分别安置400、700、1000多人就业,所以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的明显滞后已经影响到我国的就业结构和就业水平。

6.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机制尚未完善。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加之存在着城乡经济差异等因素,这使得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劳动力相对过剩成为一种常态。劳动就业将一直存在着以下三个问题:一是政府直接介入并成为劳动就业的决定者;二是提高就业率的办法主要是对公开失业的隐匿;三是在解决失业问题过程中没有营造失业保障机制。尽管现在已经针对计划经济时期实行的统包统配的就业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就业机制相比,劳动力市场不够规范,劳动力社会化管理和就业服务的水平还不高。

三、解决就业困境的对策探讨

1、完善区域功能定位,发展比较优势产业目前

我国的工业化还处于中级阶段,东中西区域经济发展还极不平衡,包括在一个地区内部,由于区域位置、历史延续、资源禀赋等差异导致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区应根据本地的实际,规划本区域功能定位,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东

部沿海地区要加快产业升级,把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作为发展的重点,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东部沿海地区要把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扩散与转移,利用产业升级的契机,尽可能地涉足国内产业链,形成纵深的产业链延伸。中西部地区发挥具有丰富劳动力的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因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能够带来更多的就业增长,与其资源禀赋相匹配同时,根据区域条件适度发展资本密集、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形成有序的产业梯度转移,避免恶性竞争,形成一个有效的内循环,因为经济发展不可能违背其基本规律。

2.大力扶持中小企业,积极推进服务业发展

在国有企业吸纳劳动力下降的情况下,要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发展。民营企业虽然不大,但对就业的贡献却不小。在同样的资金投入,同样的增长的情况下,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会雇佣更多的劳动力,对就业的贡献也更大。要积极推进发展第三产业,服务业发展门槛较低,对就业的贡献率大。第三产业的发展需要城市化发展这个平台,没有城市化的发展,没有城市规模的扩张,就没有第三产业的规模需求。而只有需求才能催生产业的发展,从而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就业。在推进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和社会应该给这些服务业部门创造—个良好的发展空间。

3.多管齐下,推进就业与创业工程

加强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减少结构性失业。积极开拓海外劳动力市场,中国也可以借鉴印度、菲律宾一些劳工输出大国的经验,加强对发达国家和石油输出国的劳动力输出,使中国的经济发展呈现出更多的全球化特征。重视灵活就业方式,大力发展季节工、临时工、小时工、轮岗工等多种就业形式。社区服务特别是家政服务具有很大的就业潜力,要鼓励发展家政服务业,以灵活的形式吸纳更多的人就业。在一些发达国家,社区服务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高达30~40%。地方政府要建立农民工工作联系会议制度,切实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在解决农民工欠薪问题上,相关职能主管部门应建立预警机制,预防和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建立和完善-~,lkq-资支付与监管制度;实行工资支付备案制度;推行企业劳动保障诚信制度建设;建立中小企业欠薪保障基金;建立和完善劳动保障权益的宣传渠道与途径;发挥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对

恶意拖欠工资的企业予以曝光。

4.完善政策机制,转变人才培养模式

加强政府职能和政策导向,将创造就业岗位、控制社会失业率作为公共行政管理的重要目标,并加快推进基本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创造比较宽松的创业和就业环境,提供相对平等的就业信息平台,为就业信息的透明公开提供制度的保障。建立分层次最低工资制度,体现人力成本的投入差异。当前应尽快建立起高等教育专业信息预警机制,以市场为导向,调节学校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为大学生的入学专业选择、中期专业调整、就业等提供有效的信息指导,科学地指导毕业生就业。逐步转变高校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协助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整合当前各地分散的大学生就业市场资源。在劳动力资源逐渐由市场来配置时,大学生要积极转变就业观念,政府完善就业市场、高校适应就业市场、学生走进就业市场。

参考文献:

[1] 李升兴。浅谈大学生就业难成因及对策。教育与职业,202_(09)。

[2] 吴大兵,刘亚兰。对促进我们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思考[J]。经济论坛,202_(01)。

[3] 徐平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分析[J]。经济论坛,202_(11)。

[4] 张磊。中国失业问题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商场现代化,202_(02)。

[5] 东方社奇。我国失业问题统计分析与对策研究[J]。理论导刊,202_(03)。

[6] 李向升,严明燕。如何看待当前社会主义中国的失业问题[J]。特区经济,202_(08)。

13 当前县级企业国有资产监管的难点、原因及对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