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7号文库
单亲家庭学生心理辅导报告
编辑:红叶飘零 识别码:16-558725 7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7-04 15:03:05 来源:网络

第一篇:单亲家庭学生心理辅导报告

单亲家庭学生心理辅导报告

单亲家庭是指由于父母离异或其他变故形成的只有父亲或母亲与未成年子女一起生活的家庭。

目前学校中单亲家庭学生的比率越来越高,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发展、学习成绩、品德行为等方面出现了许多问题,对学生本人的发展及学校的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影响。这应引起学校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教师应关注单亲家庭学生的发展,了解他们的特点,并施以耐心的教育,帮助他们走出困境,顺利成长。

一、单亲家庭尤其是离异家庭的学生普遍具有的心理特点

第一,失落、自卑

这一点大多体现在女生和性格内向的男生身上。这些学生常常闷闷不乐、容易悲伤、情绪低落、兴趣明显减退,不仅对学校、社会中的各种新鲜事物不感兴趣,而且对自己以前的兴趣爱好也提不起精神。在人际关系中,他们封闭退缩,不愿意与他人交往,情绪苦闷。他们的这种退缩往往出于自卑和认为任何人都无法帮助自己。因为父母是孩子心目中的骄傲,特别是父亲,在他们的幼小心灵里,是百事通,是万能者,是了不起的人。而处在一个没有父亲或母亲的家庭里,孩子就没有这种优越感,同时,也由于世俗的偏见,认为离婚总是件不光彩的事,因而产生自卑感。生活的不顺导致他们上课时情绪很难调动起来,反应也没有其他同学强烈,课后言语较少,极少参与同学们的活动,整天一副心事重重的模样,失落感很强。

第二,疑虑、敏感

有些单亲家庭学生对任何事物都持怀疑态度,对老师的褒贬不理不睬,但对涉及自身的一些问题又相当敏感,对挫折的承受力不强,爱说谎话,有时又表现得自尊心特强,受不了外界的任何意外刺激,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们对自己的尊重关爱。在自己的愿望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情绪波动明显,对自己灰心失望,无精打采,心情抑郁,严重的还会产生轻生的念头或行为。

第三,嫉妒、厌倦

有的单亲家庭学生出于对其他拥有完整家庭的同学的嫉妒,想方设法地诋毁、诬陷、为难他人。曾有这样的学生在期末考试时,趁交卷之际,拿走同学的试卷并偷偷撕毁。

单亲家庭学生容易对生活产生厌倦情绪。他们中有的对外界事物不再感兴趣,情绪低落,意志消沉,完全失去积极进取的精神,只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学习、生活的效率急剧下降。这类学生认为自己读书无望,不愿与人打交道,知心朋友越来越少,逐渐自我封闭。

第四,冷漠无情,憎恨心强

父母离异对子女的影响不仅是失去一方在心理上产生的失落和自卑,更重要的是使子女对人间真情产生了怀疑。他们中有的人有这样极端的想法:子女是父母爱情的结晶,但他们竟然分道扬镳,甚至成为“不共戴天”的仇敌,那人间还有什么真情?因此他们逐渐变得冷漠无情。有的学生对父母的离异充满了憎恨,憎恨他们的争吵,憎恨他们不顾及自己的成长和感情,或憎恨一方不履行其责任,这种由爱到恨的感情变化过程对其心理发展会产生很多负作用,进而扩展到对学习和生活都不会太感兴趣,对同学和老师冷漠无情。

第五,逆反心理和反向行为

有的单亲家庭学生因为觉得父母离异很不光彩,再加上受到同学的歧视,就会慢慢地对父母、家庭产生一种厌恶感,尤其是当重新组合的家庭里有偏心的现象出现时,就会产生更大的逆反心理,比如不愿同父母谈话,执意不听父母的忠言劝告,一味地与父母对着干,甚至产生对父母的报复心。有时对家长的逆反发展到对老师、对同学、对社会的逆反,从而产生破坏性。有些同学把不满压抑在自己的心头,但压抑过久,超过了心理承受的临界点时,反而会出现一些让人意想不到的行为。如有的学生在教室里最安静的时候突然大叫,或搞恶作剧作弄他人,或在活动中过分显示自己,想以此吸引他人的注意,存在严重的人格裂变倾向。

二、学校应采取的教育策略

第一,关爱为先,以爱心滋润孤寂的心田

在学校中,老师(尤其是班主任)是学生最亲近的人。老师应该主动经常地找他们谈心,不仅谈学习,也要谈他们家里的实际情况。最好不在办公室里,而是在草坪上、大树下、池塘边,告诉他们生活的知识、学习的窍门,这种看似无心实是有心的关爱很有效。还要组织和动员同学们主动地去关心和帮助他们。学生在学校的表现或许多种多样,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他们都想得到人们的理解和关

爱。教师要做的就是走进学生的心里,和学生之间培养起真诚的感情。你关爱他,他就愿意把心里话和你说,老师的引导和点拨也容易接受。他们同样在老师身上感受到缺失的父母的温暖。我曾教过的两位女生从初中开始就出现严重的厌学,精神颓唐,经老师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最终两人都考取了本市的重点高中,后来一直保持品学兼优。

第二,激励为主,肯定长处,因势利导

少年是刚起航的帆船,进取和信心是鼓起风帆的浩浩长风,使之在人生的激流中,奋勇前行。教师就是要及时地发现和肯定他们的长处,挖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我校男生中曾有两位出名的“问题学生”都身体强壮,一个学习散漫,妄自菲薄;另一名脾气暴躁,看谁不顺眼,上去就是一顿打。老师在严肃地指出他们身上存在缺点的基础上,又分别指出他们各自身上存在的优点。一位能说会道,说话有严密的逻辑思维性,一位体育成绩优秀。希望他们能扬长避短、努力学习、全面发展、成为一个有利于社会的人。他们听后很感动,改变了破罐子破摔的想法,重新认识了自己,鼓起了积极向上的进取心。他们毕业后一个当上了某厂的供销员,成了厂里的业务骨干,另一个中专毕业后入伍,成为一名优秀的解放军战士。

第三,主动沟通,架起学校与家庭联系的桥梁

家庭不仅是学生吃饭和休息的地方,也是度过一天中三分之二时间的场所。改善和优化家庭环境是改变学生不良心态的重要一环。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家庭状况的掌握和了解,主动与孩子家长联系。一方面要说服家长承担起教育和培养孩子的责任,另一方面也要根据家庭的不同情况,要求家长克服生活挫折带来的不良情绪,有针对性地做好孩子的思想工作,及时消除误解和疑虑。教师还应及时向家长反映学生的在校情况,多报“喜”,少报“忧”,维护他们在家长心目中的形象,以提高他们的“家庭地位”。实践证明,这种沟通虽困难较大, 一两次难以奏效,家长普遍抱有抵触情绪。但久而久之,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终究会取得效果。而这种效果一但产生,便会发生持久而巨大的作用,直接影响到孩子以后的长期生活,因而教师应倾注较大的精力。

第四、因材施教,制定个性化教育方案进行教育

如同治病,教师如同医生。好的医生治病应是一人一方而万万不能千人一方。因而在摸清学生家庭背景详实情况的基础上,采取因人制宜的办法制定出具体的教育措施和方法是达到教育效果的关键。孤僻、冷漠型的孩子大多处在单亲离异家庭,我们应该视之为子女,当他们的父母亲,从学习、生活上主动关心爱护他们,充当他们家庭的一员,教他们做人的道理,用和风细雨的工作方法,滋润他们的心田。还要从他们父母身上着手,通过家访,端正其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说明不论后父后母都是孩子的法定监护人,都有教育好下一代的责任。教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教育从学生内部和外部共同作用,既培养了孩子正确的人生观,又改变了孩子不良的外部环境,使他们得以在温暖和谐的氛围中健康成长。

第五、多方配合,构建全方位的教育网络

教育是全方位的,不仅贯穿于学生生活的每一段时间,也覆盖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首先是学校教师应更多地关心体谅这些遭受家庭变故,感情脆弱且敏感的孩子。教师在教育时应出言谨慎,切不可刺伤他们的自尊心,加重其精神负担。班级应多开展一些富有针对性的活动,以提高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学校除了政治上关心外,经济上也要给予他们必要的照顾,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完成学业。镇、村和社区要把这些家庭的帮扶和孩子的教育放到议事日程上,开展结对帮助活动。各机关工委、团委、妇联等组织,也应向这些孩子伸出温暖之手,开展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活动,使他们从小就感受到社会的温暖,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觉得人际关系的和睦、可亲,对社会和他人产生好感。总之要使家庭、学校、社会一起“联手”共同关心、爱护离异单亲及重组家庭的孩子,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成长的社会氛围,开创他们美好的明天。

第二篇: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辅导

浅谈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辅导

崇明县竖新小学

张琴

个案一:Y同学,五年级,父母离异并再婚,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该生聪明,接受能力比较强。从三年级开始,该生经常会不来学校上课,奶奶多次来校哭诉,班主任老师也多次上门家访,但该生是一个人关在屋里,避而不见。据奶奶陈述:该生曾流露出这样的情绪,活着没有意思。第一次不来学校是因为奶奶不让他与母亲通电话。虽然和奶奶生活在一起,但是对奶奶的教育非常反感,奶奶拿他没有办法。

个案二:Z同学,五年级,父母离异,与父亲生活在一起,家庭经济状况不好。因为从小缺乏母爱,父亲对他非常宠爱,可以说是百依百顺,而他稍有不如意,就会大发雷霆,甚至离家出走。通过他的父亲了解到,该生脾气比较倔强。据老师反映,该生平常与同学交流比较少,学习也比较困难。

以上两个个案都是单亲家庭的子女。近年来,单亲家庭的子女比例呈上升趋势。目前我校单亲家庭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父母离异,孩子由隔代抚养,像个案一。二是父母离异,孩子由其中的一方抚养,像个案二。不管是哪一种,父母离婚都给孩子的心灵投下了阴影,都对孩子的心理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单亲家庭子女存在的一般心理问题 1.孤僻

单亲带给孩子心灵上的创伤是难以抚平的。不少孩子表现得经常闷闷不乐,情绪低落。由于一些孩子父母离异后,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隔代交流又比较困难。他们有了心事,没处倾诉。原本在父母怀里撒娇的孩子,不得不一个人面对很多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他们的孤僻。与同学不善交流,遇到问题放在心里,不能与老师和同学沟通。

2.叛逆

不少单亲的孩子还会对其他同学有排外和仇视的情绪。C同学父母离异,和父亲生活在一起。那天,他看到班上一个同学拿着生日礼物玩具车炫耀,就抢过来把他扔下楼。当问他为什么这样做的时候,他说:“有什么了不起,谁让他炫耀的。”原来自从父母离异后,他虽然判给了父亲,但父亲工作很忙,大多数时间都是与祖父生活在一起。C同学的生日,就是祖父给他煮的一碗面条和一个荷包蛋,哪有什么玩具。

3.冷漠

因为从小得不到亲情的温暖,使这些孩子也变得比较冷漠,对周围的任何事情不感兴趣,对班级活动参与不积极,对学习不感兴趣。

4.自卑

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表现得比较自卑,他们表现得比较敏感多疑,既不信任自己,也不信任别人。由于一些孩子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他们在学习上遇到困难的时候,得不到有效的指导和帮助,使得大多数同学的成绩不是很理想。学习成绩不好,使得这些孩子更加自卑。

5.情绪不稳

父母的不良情绪对孩子的影响比较大,单亲家庭的子女往往表现得情绪不稳。像个案一的Y同学,心情好的时候会来学校,也能参与课堂学习活动。但一旦有什么不如意,就会不来学校上课。他晚上常常不上床睡觉,睡在椅子里。那天半夜奶奶看到他还睡在椅子里,怕他着凉,就把他抱到床上。为此,他就和奶奶发脾气,第二天就不来学校上课了。

6.散漫自由

有些单亲家庭,父母一方或者祖辈觉得孩子很可怜,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比较溺爱,时间一长使得这些孩子自我为中心,行为散漫放任。在学校经常迟到、旷课。Y同学每天回到家里就是看电视,每天都要看到很晚,作业不能完成。

二、单亲家庭子女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1.情感的缺陷

单亲家庭子女不是没有父爱,就是失去母爱,使他们内心受到伤害。当听到别的同学谈论自己的父母如何关心和疼爱自己时,他们心里充满痛苦和沮丧。有的离婚家庭,父母之间的恩怨比较深,有的在孩子面前相互贬低对方,使得孩子无所适从。Y同学亲历了法庭上父母之间的唇枪舌剑,亲耳听见母亲说:“孩子我不要。”父亲说:“那我没有能力抚养孩子。”母亲说:“随你怎么处置这个孩子。”从此以后,Y同学就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爷爷奶奶给予的更多的是物质方面的满足,而在情感交流方面比较缺乏。因为觉得孩子比较可怜,所以孩子提出的要求都满足。目前孩子每天的零花钱涨到了10元。其实,金钱是填补不了情感的缺陷的。

2.教育的失误

家庭结构的变化会对家庭成员的心理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在这种负面情绪的影响下,对孩子的教养方式往往存在一些偏颇,主要表现在:

一是对孩子寄语过高的希望。Z女士第一次婚姻中,有一个非常聪明的孩子,现跟随父亲生活,与母亲断绝来往。再婚后又有了一个女儿,但是第二次婚姻又以失败告终,与女儿相依为命。她内心一直希望女儿能够争气,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期望前进,对孩子的教育过度关注,一旦孩子的行为表现与自己的期望不相符合,便会引起严教过度,出现责备、唠叨甚至体罚等不良教育行为。她还不自觉地一直拿女儿与儿子比。越比越觉得女儿不行,越比女儿真的越不行。母女之间关系紧张,母亲觉得女儿不理解自己的一番苦心,女儿觉得母亲管得太严。

二是对孩子监管不力。有的单亲家庭把孩子交给隔代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自己为了生存外出打工,缺乏有效的监管。有的家长沉湎于自己的伤痛而忽略了孩子的痛苦,缺少对孩子的关爱。有的家长缺乏责任感,把孩子当成包袱和拖累,把孩子当作皮球那样踢来踢去。Y同学的母亲一开始还能够经常与孩子通电话,但后来再婚了,怕孩子影响到自己新家的和谐,所以就很少再打电话关心他了。由于孩子在家庭中得不到温暖,也没有正确的引导,使孩子养成了很多不良的习惯。

三是过度溺爱。溺爱是很多家庭的通病,单亲家长表现往往更明显。他们总觉得夫妻离异了,很对不起孩子,因此,孩子有任何要求,无论精神上的还是物质上的,都无条件满足。孩子总能得到满足,这就造成了孩子的不良心理。

3.缺乏针对性的心理疏导。

当单亲家庭的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时候,往往没有引起家庭和学校的重视,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导致心理问题堆积越来越多。因为小学生年龄比较小,当出现心理不适的时候,他也不会意识到,也不会主动与老师进行沟通,寻求帮助。

三、如何对单亲家庭的子女进行心理辅导

(一)家庭方面

1、帮助家长解开心结

其实单亲家庭的父母或者爷爷奶奶也或多或少有一些心理问题,要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首先要解决家长的心理问题,对家长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使他们正确认识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并能够寻求改变。

Z女士就经常当着孩子的面向老师哭诉,说自己如何不容易,说孩子如何不懂事,说自己没有办法教育好孩子。孩子觉得妈妈在老师面前丢脸,也让自己在老师面前丢脸,觉得妈妈一点本事也没有。

针对这种现象,在对家长进行辅导的时候,首先要求Z女士要自立自强,重塑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为孩子树立榜样。不能将怨天尤人的这种负面情绪带给孩子,而是要给予孩子积极的心理暗示。

C同学的父母离异后,他跟随父亲一起生活。由于大人之间的恩怨,不允许孩子的妈妈来看孩子,也不允许打电话。在对孩子父亲进行辅导的时候,首先从改变他的认知开始,通过解释帮助他重新认识孩子的教育问题。父母虽然离异了,但是亲子之间的关系是改变不了的。一切都要从有利于孩子健康快乐成长出发。后来这个父亲接受了我的建议,允许孩子与母亲打电话,假期里也允许孩子到母亲那住几天。

2、指导正确的教育方法

单亲家庭的教育方式往往存在着一些偏差。作为大多数的单亲家庭的家长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健康成长,但是他们缺乏正确的教育方法。对于单亲家庭的孩子要采取宽严适度的教育方式,不要为了弥补孩子缺失的情感,过分地满足孩子的要求,因为这种溺爱、怜爱的教育方式不利于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反而会影响孩子健康成长。也不能对孩子放任自流。如果有可能的话,孩子最好不要扔给祖辈,即使没有办法要祖辈带,父母双方都要经常和孩子进行和沟通交流,让孩子感受到,虽然父母离异了,但是他仍旧可以获得父母的爱。

在教育的过程中,要多采用鼓励和赏识的方法,给予正强化。研究表明,正强化能够使好的行为得以巩固,并越来越好。单亲家庭的孩子更渴望得到赏识,渴望得到更多一份关爱。因此,家长要多鼓励,少指责;多温情,少冷漠。当他们在生活上、学习上表现出哪怕是一点点的进步。家长都要及时鼓励并给予孩子一个点头,一个微笑,或说声“你真棒”“你做得真好”等激励的话语和肯定的行为,使孩子对自己重建信心。

(二)单亲子女方面

1.关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单亲家庭的孩子由于缺少家庭的温暖,所以会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因此给予真诚的关怀非常重要,让单亲孩子感受到被接纳、被关怀。

首先要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孩子的真实感受。在倾听的过程中给予共感,站在孩子的立场去理解他的内心感受。

虽然这些孩子一开始都不愿意开口,有着很强的心理防御。但当你有了良好的共感的时候,他们对你产生了信任的时候,他们会向你敞开自己的内心世界的。

对于这些孩子,老师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要给予他们更多的情感关怀,一个微笑、一声问候、轻轻的抚摸都会让他们感受到情感上的温暖。

2.激励——坚强面对现实

帮助孩子澄清一个事实,父母离异这是一个你改变不了的事实,那么就要勇敢地去面对。通过“荣誉激励”、“竞争激励”、“目标激励”等,培养孩子的自信、克服自卑心理。

为他们树立一些榜样,通过榜样来激励他们。如在对Y同学进行辅导的时候,我和他一起看了一段视频,那些在地震中失去父母的孩子如何自立自强。让他感受到,和这些孩子比起来,他还是幸福的。所以幸福是自己的一种感受,不是靠别人给予的。

教给他自我激励的方法。一是改变消极的想法。大人离婚是大人们的原因,跟你没有关系。父母离婚并不是一件非常糟糕的事情,至少你不会每天提心吊胆,至少你现在有了一个安静的环境。你也不愿意生活在父母每天的吵架中的。因此父母离异虽然你很伤心,但并不一定是一件坏事。二是正确地自我评价。不要一直对自己说我不行,不要以为没有爸爸妈妈在边上辅导,你就不能学好。每天起床对着镜子说,我能行的,即使爸妈不在身边,我照样行的,我会比你们做得更好。三是确立目标。帮助孩子确立一个目标,并配以积极的行动,并记录下自己的进步。

3.助学——激发兴趣、培养方法

单亲家庭的子女由于缺少父母在学习上的指导,所以大多数同学的学习比较困难。因此就需要老师给予学习上的帮助和指导,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并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根据学生的特长,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学校和班级组织的各项活动,让他们在参与活动学会与人交往,在参与活动获得自我认同,从而变得自信开朗。

Y同学动手能力比较强,所以老师让他参加学校的科技节小制作比赛,并在制作过程中给予了一定的指导,果然他的作品获得了二等奖,当他拿到奖状的时候,我看到了他脸上露出的腼腆的笑。

在平常的学习中,多给予一些指导和帮助。教给他们一些学习的方法:如预习和复习的方法、指导他们如何提高学习效率。对于一些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降低一些学习要求,逐渐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

4.导行——改变不良的行为习惯

单亲家庭的子女大多存在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如上学迟到、作业拖拉、卫生习惯不好等。如果这些不良行为习惯任其发展下去,会对孩子的成长带来不利。因此要重视改变他们不良的行为习惯。

一是认知重构。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良行为给自己和他人都带来了不良的后果,并知道什么样的行为是正确的,是利己利人的。

二是行为训练。比如如何合理地安排时间,指导学生制定作息时间表,并自我监督。早上调好闹钟,确保准时起床,不赖床。回家及时做作业,做完作业再安排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三是适当的奖励和惩罚。正确运用强化,以达到良好行为的养成。关注孩子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表扬、鼓励。

上海基础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让每一个学生健康快乐成长。随着单亲家庭的增多,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遇到的心理困惑和问题越来越多,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做好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辅导工作,为他们提供心理支持,让他们拥有健全的人格,健康快乐的成长。

发表在县德育论文集

第三篇:做好单亲家庭儿童的心理辅导

做好单亲家庭儿童的心理辅导

经过对调查材料的进一步深入分析,总结出高段离异家庭子女心理问题已经开始凸显为四大特征:自卑怯弱、心理封闭、憎恨攻击、厌学严重。

特征

一、自卑懦弱。由于父母的离异,造成孩子心理上的欠缺,他们常常感到不如别人,觉得自己比其他同学低人一等,于是产生了自卑的心理。这类学生本来或许有着美好而远大的理想,但是由于自卑的心理,他们觉的自己不能完成自己的理想。自卑的心理又使他们不敢主动和老师、同学交往。这种心理若带到初中,一个全新的环境极大可能使他们更加的自卑与懦弱,从而会走向堕落,轻则变成“混混”,重则会走向犯罪的道路。如在我调查中有一位六年级男生小强,因父母离异,家庭经济困难,总觉得别人看不起自己,无法把精力放在学习上,导致学习成绩越来越差,自卑心理加剧,后来就变成了街上的“小混混”。

特征二:心理封闭。由于家庭的缺损,孩子在家庭里得不到足够的温暖,无端怀疑别人看不起自己,看到别的孩子拥有一个幸福的家,觉得对自己是一种讽刺和威胁,产生嫉妒心理。这种心理导致他们不愿意和别的同学交往,更不愿意让同学知道自己家的现状。时时刻刻把自己孤立起来,躲进狭小而又封闭的自我天空里,其心理也越来越封闭。例如:原来开朗、活泼的小明,因为父母的离异,常常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愿意和自己的家人接触,和父亲基本上不讲话。在学校里害怕同学知道自己家的情况,就渐渐的远离同学,把自己孤立起来,这样同学们也不和他交往,觉得他这个人高傲且难以接触。于是,小明逐渐形成了非常严重的自我心理封闭。

特征三:憎恨攻击。一个人在青少年时期的快乐多半来自父母的呵护,父母的离异,对孩子来说,就意味着失去了一方的庇护,就如同鸟失去一翼,车失去一轮。由于家庭的变故,教育的失常,这些孩子容易表现出极端的倾向,在家里不愿和父(母)讲话,在学校里不听老师的话,常常欺负同学,到处打架惹事。为什么会出现憎恨攻击的行为呢?在我的调查中发现,产生这种状况的有两个原因:一是高年级的学生因为在生理和心理上渐渐的成熟,有些孩子由于缺少家庭的温暖转而寻找别人的“关怀”,容易和社会上的不良人员交往或早恋等现象;二是在家里他们的父(母)经常打他们,而他们往往又会把这种父(母)的行为转而投向比自己弱小的同学或是别的人。例如在我调查的学生中就有一位叫小明的学生,在班级里是“老大”,谁也不敢去惹他。因为他在外面认识很多的不良少年,在班里若谁惹他,那他就要吃苦头了,几乎每个人都受到过他的殴打。经过了解得知他也来自离异家庭,经常遭到他的爸爸的殴打。

特征四:厌学严重。离异家庭孩子在学习心理上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在我调查的学生当中学习成绩差或偏差有22个,占了所有单亲家庭子女的68.75%,而完整家庭子女中学习成绩差或偏差的同学只占了完整家庭子女的15.67%。经过进一步的调查了解,这些学生做作业时总想依赖教师的现成答案或抄袭他人的,他们的学习习惯也比较差,多数同学成绩屡挂“红灯”,厌学现象普遍严重,甚至充当“逃兵”。这种现象若不改变,在升入初中后,就很难适应初中的学习。初中毕业之后,绝大多数同学不会升入更高的学府,只能步入社会。而在这个竞争的社会,没有了学历也没有一技之长,就很难找到工作,没有工作又怎么能养活自己?不能养活自己,使他们有极大可能做出危害社会的行为,从而走上违法的道路。例如:有一个叫小勇的男孩,在父母离异后,老觉得自己在别人面前抬不起头来,在班里不愿和别人讲话,上课也老是迟到、不认真听讲,而且老是旷课。经过调查得知,原来他老是呆在网吧里上网,并且认为网络游戏好玩多了,而上课没什么意思了。

由此可以看出,大多数离异家庭子女都存在着心理上的问题。既然家庭的离异给他们的子女带来了这么严重的影响,那么我们就很有必要对离异家庭子女产生这些心理问题的原因进行研究分析。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父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孩子的性格也是父母从小培养的。而离异家庭中父母的一言一行更能影响孩子的行为和心理。离异家庭的子女在这些不良的家庭教育环境中生活,会逐步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从而影响学习的进步和身心的健康发展,最后可能会走上犯罪的道路。这些心理在高段的学生当中表现的尤为明显。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拯救这些离异家庭孩子,使他们领略到社会、精神生活、人类美德诸方面的完善和幸福,是我们学校和教师的人道主义天职。”所以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解决,那么这些心理问题到了初中,乃至以后进入社会就会表现得越来越严重。

家庭的破裂和亲人的缺失,给孩子造成许多伤害。有些孩子因此自暴自弃,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这就使我想到了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影响小学生人格的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从原先的家庭环境逐渐过渡到学校环境,正是在学校环境中塑造、陶冶、培养了青少年良好的人格个性品质。因此学校环境对学生的人格品质有着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学校环境的主导者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我的调查中发现,教师对这类学生的关注程度比较欠缺,数据表明只有12.5%的离异家庭子女学生受到老师的特别关注。如果离异家庭子女在学校中能经常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心与爱护,经常得到同学的支持、鼓励与帮助,他们就有可能成为一个健康人格的人,而家庭对他们的创伤可以在这个充满生活气息的环境中被抚平,从而使他们的心理健康成长。

1、用尊重去满足孩子的需要,变自卑怯弱为大胆自信、豁达宽容

尊重的需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要求别人对自己重视;另一方面是要求自己尊重别人。这是相辅相成的。在我的调查中,有大约50%的学生得不到教师的鼓励与正面的评价,反而在学校经常受到嘲笑、歧视,他们尊重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因此产生了自卑的心理,对自己缺乏信心,认为自己能力差,干什么都不行,在与同学的交往中往往是不主动的。在学校环境中,得到教师尊重和肯定的学生,常常更加积极,乐观、对生活充满信心。这在我的调查中得到教师肯定的学生都对自己的未来充满希望,有着很强的自尊和自信。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对充满自卑的离异家庭子女要采用更多的鼓励和表扬,肯定他们的长处,对其要进行公正、积极的评价。同时,教师还要教育全班同学尊重离异家庭的学生,不能对他们进行嘲笑和歧视,要尊重他们。

2、用“爱”弥合孩子心灵的创伤,变心理封闭为友善亲近、海纳百川

孩子一生出来就希望自己能得到父母对他们的爱抚,爱能使孩子在以后的发展中也会更多地对别人给予爱。爱就像是甘霖与雨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着推动的作用。离异家庭孩子由于缺乏父母足够的爱抚,才会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虽然他们在家里得不到父母双方的爱,但是在学校里老师和同学可以给予他在家里得不到的关心、爱护和帮助,老师和同学对他们的爱恰好弥补了他们在家庭中所缺少的父母对他们充分的爱。所以对离异家庭的子女来说,老师和同学的爱和关心所产生的力量,也并不亚于父母的爱抚。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艺术便在于如何去爱孩子。”例如在我见习过的小学里有个小孩叫小乐,性格孤僻,他的父母在他很小的时候就离异了,父亲从小到大都没有给他过一次生日。在同学的提议下,他生日那天我们全体老师和同学们给他过了一个别开生面的生日。他感动极了,从来没那么开心过,他觉得我们老师和同学都没有把他忘了,更觉得自己也是这个班级里的一部分。从此他好像换了一个人似的,变的十分开朗和友善。从中可以看出,教师要懂得如何去爱自己的学生,并要教育同学们也关心离异家庭的学生,使他们在爱心中成长。

3、群体活动与班会结合起来,变憎恨攻击为活泼开朗、乐于助人

调查表明,孩子处于小学高段时,他们的性格更多的受着群体交往活动的影响。因此,我们可以利用群体活动来培养离异家庭子女的健康人格。我的调查表中离异家庭子女中有21名学生表示不经常参加班级或是社会活动的,占离异家庭人数的65.63%。因为他们认为自己对班级来说无多大用处,反而可能对班级活动产生不好的影响。因此他们宁愿一个人远远地站在一边看其他同学玩,也不愿参与其中。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也告诉了我们:在群体塑造一个人的性格比单独对个人进行性格培养更为有效,能使孤僻的性格日渐活泼、开朗。所以,教师要采用鼓励和表扬的方法,尽量的让他们参加集体活动,充分肯定他们在集体活动中的作用,表扬他们为集体活动做出的成绩,使他们相信自己也是集体中光荣的一员,这样他们就会积极地投入到群体活动中去。同时,教师还要教育班里的同学来帮助离异家庭子女,如:“晚会活动”、“课外兴趣小组”、“篮球比赛”等,让离异家庭子女切实的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同时又让他们感觉到自己在集体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4、学习兴趣与习惯结合起来,变厌学严重为主动学习、乐于学习

培养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可与学生习惯结合起来。离异家庭子女之所以厌学严重,主要是由于一方面父(母)在家光顾着工作和家务,没有顾及到孩子,在孩子学习时不能帮忙;另一方面有的父(母)把孩子放在他们的父母那里带为照顾,孩子遇到学习上的问题时他们又解决不了。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变的不爱学习,心想反正做不出也没地方问,就干脆都不去做了。这样久了就会变成了习惯,成绩也直线下降,学习兴趣逐渐丧失,从而导致厌学现象越来越严重。如果要让厌学的学生重新找回学习的乐趣,需要我们教师付出更多的精力和耐心去面对他们,要善于发现他们的特长,再通过激励表扬的方法,帮助他们重新燃起对学习的信心之火,有了兴趣他们会主动的去学习。

总之,对于离异家庭子女来说,父母的离婚已经是无法避免的了。而绝大部分离异家庭的子女会在父母离异后,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尤其是处在青春期起始阶段的高段小学生。虽然他们出现了一些心理问题,但我想这是很正常的,只要我们老师和同学能关心他、帮助他,让他们充分感受到来自老师和同学的关心和爱护,他们一定能够远离“伤心的海港”,驶向更美好的未来。作为一名未来的小学教师,除了要担当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外,还要更多的关注孩子的生活中的困难和心理上的问题,尤其是对那些特殊学生,让每一位孩子都能能够快乐、健康的成长

第四篇:单亲家庭的孩子的心理辅导案例

单亲家庭的孩子的心理辅导案例

——仙居中学 杨明文

家庭,本应是幸福的港湾,本该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摇篮。然而随着社会的急剧变革,人们价值观念、道德标准、欲望需求、人际关系极度变化,越来越多的家庭发生裂变,走向解体。“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离异带来的创伤仅次于死亡”(心理学家李·索克语),这种心理伤害甚至影响一生,心理阴影很难抹去。更有甚者,危及生命的事时有发生(自杀和他杀)。因此对学生的心理教育辅导十分重要。

近几年,我对由于父母婚变(指“闹离婚”和“已离婚”)造成心理伤害的学生做了心理辅导的探索工作。对我校初中学生做调查,其有44名学生的父母离异,占相当大的比例。我先后为其中的15名学生做了多次心理辅导,并取得明显成效。现仅举3例典型进行分析。

陈××,女,七年级(4)班,年龄为12岁。

性格特征:外向型性格,活泼、开朗、乐于公益活动,爱交往。

问题出现:初二上学期,一向活跃的该同学突然变得沉默寡言,还常发呆,对班级事务也提不起兴趣(她是我班劳动委员)。上课听讲走神,学习情绪低落,学习成绩一落千丈。

原因分析:父母离异消息带来心理震动和打击。父母离异时,她很小,对此事全然不知,误以为继父为生父,大人们也一直瞒着他,本意是怕她受伤害。直到有一天他生父打电话告诉她“我才是你父亲”时,她大惊,犹如晴天霹雳,把她打得晕头转向,心理难以承爱。当她向我叙述此事时,说:“那个晚上我睡不着。”这件事像阴影罩着她,使她惴惴不安,处于紧张状态,心理焦虑。问她为何到学校来这种心情还不能缓解?他说:“我最怕同学知道这件事,我觉得自己不如人,低人一等。”

辅导方法:1.心理矫治——放松

在一个比较优雅、安静的环境,我亲切与她交谈,使她尽量说出心里话。并适时用自己亲身经历对她的心态表示理解。并告诉她,任何事情都有它的两个方面,意外打击令人痛苦,但它也可使人冲出心理低谷,达到成功的顶点。在她询问解脱方法时,向她提供参考意见:①对人倾诉;②转移注意力;③前两者无效时找心理医生。她说与我交流感到轻松,无压抑感。

2.帮助她恢复自信心理

该生以前对自己担任的劳动委员工作积极主动,同学们戏称她“爱出风头”。我对“爱出风头”的诠释是:展示自己,从而体现人生价值。向她说明,这其实反映了她的一种自尊心理,暗示她要恢复这种心理状态。同时又提醒她不要忘记自己在集体中承担责任——管好清洁卫生等工作。

3.严格为她保密,以消除其心理顾虑。

辅导效果:经过一系列辅导,基本消除了她的心理障碍。又开始在班上风风火火地干工作,学习比以前更努力了,成绩好起来了。但“阴影”完全消除似乎不可能,心灵上的创伤需要学校、家庭的治疗。

丁×,女,原七年级(2)班学生。

性格特征:活泼好动,坐不住,喜欢与人交往,爱做主张,好骂人,好打架。

问题现象:初一下学期该生被老师视为女生中之“差生”,有时不守校纪班规,上课讲话,传条子,抄作业,考试作弊。情绪不稳定,时与同学发生冲突。初二上学期则与不三不四的人混在一起,被小于她的学生(主要初一女生)称为“大姐大”,基本不与本班同学来往,偶尔还在“小姐妹”家过夜。

原因分析:父母闹离婚,使她失去了基本需要之一——爱。

父母闹离婚,常大吵大闹,大打出手,两人忙于交战,无暇顾及她,父亲还常不归家。父母不仅不管她,还逼她参与父母是非中去,特别是其母,执意要她站在自己的一边,共同斥责其父,她对我哭诉:“这是我最不愿意做的事,我不知道该怎么办?”其母有时把自己的痛苦发泄在她身上,说:“滚!这是我的房子,不准邱家的人进来!”该生在家里得不到温暖,出现感情饥饿。她无心学习,只有寻求家庭外的刺激,与“姐们”,“哥们”在一起,有温暖感。

辅导方法:1.拉她到集体中来。①鼓励她参加校舞蹈队。

根据她能歌善舞的特点,动员她参加学校舞蹈队。这是她的兴趣爱好所在,在舞曲中翩翩起舞,她感到轻松愉快,与大家步调一致,培养了她团结协作精神。

②发挥她在班集体中的作用。

让她和另一女生负责班级文娱活动,以便发挥她的特长,鼓励她为集体服务。在排练、表演、联欢中,她与集体融为一体,感到自己进入一个温暖的大家庭,满足了她归属需要。同时,又请一位团员多与她接触,关心她,帮她学习,她真正体会到温暖,减少孤独感,增强自信心。

2.争取家长的配合。

我分别请她爸爸、妈妈到学校来,讲清道德,规劝他们多关心自己的亲骨肉。告诉他们孩子目前情况及危险程度,若不及时抢救,会坠入深渊。我说:“你们离婚与否,我不管,也管不了。但你们不管孩子,我是坚决不答应的。”这一着挺灵,他们暂时停止“战斗”,一致关心孩子。该同学高兴地对我说:“我爸、妈找我谈心了。”

3.个别辅导

我多次与她进行交流,对她表示同情和理解,告诉她人生道路不会是平坦的,要面对现实,勇敢闯过去。她经常向我“控诉”其父母之“罪状”,以减轻她心理压力,还不断咨询学习方面的有关问题。

辅导效果:经过一系列辅导,再也看不到她与外面人混在一起的身影,看到的是她和同学一起学习,活动的情景。一段时间后,学习成绩也有了提高,中考一次性合格,顺利毕业,现在读中专。

李××,女,八年级(3)班学生

性格特征:内向性格,少言语,不喜交往,孤僻,怪异。

问题现象:该生守纪,学习认真,按时完成作业,学习成绩也不差,但不乐意与同学接触,不爱参加集体活动。如班上开展“生日赠言”活动,班集体为自己过生日,是学生们求之不得的事,可她竟主动提出不参加。科任老师对她善意的批评,她认为是与她过不去,耿耿于怀。我提出去她家家访,她拒绝。其不良性格渐已形成。

原因分析:小时候父母就已离异,其父再婚,其母与人同居。她无处去(她判给母亲,但母亲与人同居的地方太小,只有一间房),只得在外婆家生活,她觉得自己是被人遗忘的“角落”。长期与老人在一起,缺少正常的父母之爱,她与老人年龄悬殊,很难有共同语言,交流少,故而形成孤僻、怪异的性格。

辅导方法:寻找契机是教育的关键。这一例情况较复杂,辅导难度较大,需要一个好的契机。而且抓住了契机教育,将会使学生有一个较大的教育。

初三上学期,该生主动找我说:“面临毕业,要抓紧时间学习,但家距校太远,路上时间太长,不知怎么办?”我回答她:“我考虑考虑。”事后,我马上与其母联系,其母说:“她生父家距校近,他又很喜欢她,早就希望她能住到他那儿。”我快速将此信息告诉她,征求她的意见,这回是她说要“考虑考虑。”信息反馈很快,第二天她回话说:“可以”。我又马上和其父通话,请他注意保护孩子受伤的心理。同时我借助个别心理辅导推进转化工作。我用事实说话,对她说:“你不是被遗忘的‘角落’。你看,你妈关心你,家长会必到;外婆外公疼爱你,关心你的饮食、冷暖;你爸在你将初中毕业这关键时刻,满腔热情地接你,而且对你特别好。这么多人爱你,多好!”她连连点头。我又说:“当然,家庭中与人思想交流的人不多,但你还有同学,老师可以弥补呀!为什么不可以多与同学接触呢?同龄人之间交流不是更顺畅么?你应有自己的知心朋友”。她听了我的话陷入了沉思中。最后,她提醒我不要泄露她的秘密。

辅导效果:这以后,她渐渐地与同学接触多了,教室里也能听到她的欢声笑语,还能高兴地参加集体活动。

以上三个案例的分析,可得出如下结论:

1.对由于父母婚变造成心理伤害的学生做心理辅导,对他们心理健康大有益处,应坚持下去。

2.把握住住两点:①尊重学生的隐私权。这三位同学乃至其他九位学生都再三要求我为他们保密。其中有的对我保密,如某女生不告诉我她父母离异,而只说自己的心理问题,要我对她进行心理辅导。②采取个别辅导的形式。

3.集体和集体活动对矫治心理障碍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因为人是不能离开群体的,尤其是少年期。

4.心理辅导方式方法应因人而异,因为个体有差异。上文所分析的三例就是根据不同的家庭情况,不同的兴趣爱好和心理受伤害的不同程度,采取不同的心理辅导方式。

第五篇:加强学生心理辅导

爱学生,请走进学生的心里

俗话说:“十个指头伸出有长短”。转化后进生成了每班主任都会遇到的问题。有人说:“一切最好的教育方法,一切最好的教育艺术,都产生于教育对学生无比热爱的炽热心灵中。”因此,作为一名教师、一名班主任,首先应该是爱孩子。对全班学生,均应一视同仁,爱得公正,爱得让学生信服。班主任对他们不仅应施以爱心、施以细心,更应施以耐心。“谁爱孩子,孩子就会爱他,只有用爱才能教育孩子。”班主任要善于接近孩子,体贴和关心学生,和他们进行亲密的思想交流,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老师对他的亲近和“爱”。这是班主任顺利开展一切工作的基础。研究学生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最好的途径是通过活动观察。

上了高中,学生身心迅速发展,学生的独立心理、批评心理、逆反心理增强,他们处在情感上不成熟的过渡期,总觉得自己是大人了,力求摆脱对成人的依赖。老师、家长在他们心目中的权威降低。他们不再以老师为中心,不再绝对服从教师的命令,你也不可能再像初中那样对他们哄哄吓吓就可以了。他们中有的人情绪不稳定,多变化,可以说软硬不吃;这给高中班主任的教育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

班里的某一女生是最令我头痛的一个学生。由于家庭变故,她对学习一点兴趣都没有,上课要么扰乱他人学习,要么情绪低落;上课迟到,不做作业,上课睡觉更是家常便饭,各门功课单元测试不及格。科任老师经常向我告状,是学校有名的女生,真让我头痛。该生,交过朋友,无论是苦口婆心的教育或是声色俱厉的批评均无济于事,一副“软硬不吃”的样子。我一次次苦心策划的转化计划都宣告失败,实在是无计可施了,但又不忍放弃,放弃不等于宣判“不可救药”了吗?在一次偶然听到“冷处理”法之后,我想,何不试一试呢?于是,一段时间以来,我对他不闻不问。每次犯了错误我让她给我上交一份材料,作为上报政教处的依据。时间长了,也没老师督促她学习了,渐渐的孤立起来了,自己反到觉得不自在。然后我又看准时机,给她分配一些小任务,我又给予适当的表扬,慢慢她找回了信心,细心注意她哪怕是微小的进步,只要她的学习有一点进步时我就及时给予表扬、激励。使她处处感到老师在关心她,信赖她。她也逐渐明白了做人的道理,明确了学习的目的,看到了自身的力量,获得了成功的喜悦与自信。哲人说:“使人前进的最大一种刺激物,是一种成功的感觉。做了一点事的人,无论事情大小,只要他尝着一点成功的快乐,便会渴望再次成功的光荣”。终于我高兴地看到她逐渐有好转的迹象了:学习兴趣浓了、纪律好了。

我们常说班主任应是学生的良师益友,良师易做,益友难当。作为班主任不仅要传道授业,还应像朋友一样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随时随地的同学生“心理换位”,想其所想,再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才能真正成为孩子们的学习生活中的益友。我班有个男生,父母都在从事个体经营,平常家庭教育顾不上,这个孩子简直成了班里的捣蛋鬼。我找他们谈话,道理说了一千遍,全成了耳边风。听到任课老师反映他调皮的情况,一气之下命令他们写检讨、写保证书,这一招虽然奏效,但好不了三天。这样的孩子怎么办呢?

我不得不静心深省。一天下午,我把他请到办公室,并让他坐下来。我接着和颜悦色得说:“老师最近碰到一个难题,一直解决不了,我想请你帮我出出主意。”边说我边用真诚的目光盯着他,老师的信任使他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紧接着,我让他对当前班级和寝室的情况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向他征求改进管理班级的意见,那次谈话之后,我大胆给他唯一委以重任,担任寝室楼长,充分激发其责任感。果然,“调皮鬼”不在调皮,班级情况明显好转.可见,只有对后进生倾注满腔的热情,不带任何偏见,才能看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老师公正客观的对他们评价,才能如和煦的春风,沁人心脾,润物无声。

高中班主任工作经常和学生打交道,是做人的工作,而做人的工作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及言语说教人,要靠自身的表率作用吸引人,影响人。一个充满爱心的班主任,在工作中还要善于表达并合理运用自己的爱心。应该在适当的时机,合适的环境下,让学生体会、理解并接受你对他们的爱心与关怀。既要照顾到整个班级学生的群体普遍可接受性,也要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方法等方面施予爱心。充满爱心的班主任心中想的都是学生,很注意班级学生的思想变化,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就会让学生体会到班主任是每时每刻都在关心自己,感受到爱。

当然,班主任所承担的爱心、付出应当是适当适度的,过分了就会成为溺爱,那会毁了孩子的。同时,他所付出的爱心必须是具有全面性,全面的关心学生,对学生全面负责,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一个

全面发展的人。

当一位班主任老师真诚地为学生付出自己的爱心以后,他可以真正地走进他的每一个学生的内心世界,使自己成为每一个学生的良师益友,使学生能够亲其师,信其言,不会产生敬而远之的感觉。而作为学生,老师对他的爱与关怀会对他影响深远。当他在感受班主任老师对他的爱意与关怀时,他内心真正感受到的还有成人世界对他的肯定,必然会更加充满信心,努力向上。同时也学会了以高尚的情感对待他人,从而培养了自己良好的品质,因为他们会把这种美好而积极的情感体验迁移到对他人的信任、尊敬、热爱、关心上。在这个时候,作为班主任,他所完成的不仅仅是一项工作,给予学生的,也不仅仅是知识,还有爱,更是富有尊严的灵魂!同时他们会把这种爱深深的埋藏在心里,并且时不时地给你惊喜。然而,这还只是我们能立刻感受到的,更重要的是他们会把这种爱传播开去,把他带对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这才是我们无法立刻看到的无形的价值。

班主任工作,可说酸甜苦辣样样滋味皆在其中。尽管工作尚不够尽善尽美,但已尽心尽职。我总想,只要每个班主任能够以爱心、细心、耐心去面对工作、面对学生,就“没有过不去的关”,“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教海无涯,班主任工作中的方法很多,我想只要我们以满腔热忱去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催其猛醒,促其奋进,执着的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的人才,给学生的进步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每位教师都会成为孩子们的“良师益友”。

单亲家庭学生心理辅导报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