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7号文库
主动的发问,独特的体验范文合集
编辑:风月无边 识别码:16-819511 7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12-01 17:57:50 来源:网络

第一篇:主动的发问,独特的体验

主动的发问,独特的体验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探索与实践

江苏省宝应县望直港镇中心初中衡相虎

【摘要】依据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进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如下探索与实践:

一、激发学习兴趣,明确学习责任,使学生的学习具有主动性;

二、正视独立要求,鼓励独立学习,使学生的学习具有独立性;

三、尊重个体差异,发展创新能力,使学生的学习具有独特性;

四、重视直接经验,引导体验感悟,使学生的学习具有体验性;

五、培养问题意识,提高质疑能力,使学生的学习具有问题性。

【关键词】学习方式主动独特体验

为了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实现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传统的接受学习向现代的发现学习转变。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做了一些摸索,以见教于同仁。

一、激发学习兴趣,明确学习责任,实现被动性向主动性转变

主动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在学生的具体学习活动中表现为“我要学”,这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

学生对学习的内在需要一方面表现为学习兴趣。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就会热情高。正如赞可夫所言:“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兴趣,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教学形式,例如,创设“乐学”情境,使学生产生高昂的学习情绪、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学习愿望,对上课充满热情,愿意全身心地投入并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从而使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学生对学习的内在需要另一方面表现为学习责任。责任的承担,离不开责任感的树立。学习责任感就是指学生能认识到搞好学习是自己的职责,知道学习的重要意义,能积极主动地克服学习上遇到的各种困难,认真地完成各项学习任务,孜孜以求、任劳任怨、不辞辛苦。

二、正视独立要求,鼓励独立学习,达到依赖性向独立性转变

独立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核心特征,在学生的具体学习活动中表现为“我能学”,能够自觉地、不依赖他人地学。每个学生都有一种独立的要求,都有一种表现自己独立学习能力的欲望。

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不要低估、漠视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不能忽视、压制学生的独立要求。“一个差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我们应让学

第 1 页

生对“做什么?”“怎么做?”有一个独立选择的权力。要使学生把握学习的主动权,使他们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生活经验、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和自己的愿望去进行独立的学习。意大利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指出:“任何教育活动,如果对儿童教育有效,那么就必须帮助儿童在独立的道路上前进。”在教学中,对学生的每一次独立学习的完成我都给予激励性评价,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见解,一丝一毫的成功,也要给予充分地肯定,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成功的快乐,觉得自己有能力,能胜任,有独创性,使学生从中看到了自己的创造天赋,从而使其学习兴趣得到加强,激起更进一步深入学习的强烈愿望。

三、尊重个体差异,发展创新能力,体现统一性向独特性转变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每一个人的心灵都像他们的脸一样各不相同,正是他们无时无刻地表现自己的个性,才使得今天这个世界如此多彩。”独特性是个性的本质特征。学生对学习有着独特的个性,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质上都是其独立个性的体现。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性和具体生活,为每一个学生富有个性的发展创造空间。初中思想品德课的许多“探究”、“感悟”和“对话”活动,都为学生张扬个性、发挥学习独特性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因此要积极组织开展这些活动,积极引导、热情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四、重视直接经验,引导体验感悟,关注接受性向体验性转变

体验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教学的本质应该是,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与“接受”,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情境中主动地实践、体验、探究。“纸上得来总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我们应重视体验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让学生通过实践、体验、探究去体会知识、感受情感。因此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针对学生的特点、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对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可创设视听情境,让学生进行心理体验,丰富学生的情感;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体验理论知识;通过社会实践让学生体验事物,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指导学生阅读一定的材料,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由于体验、感悟强调的是“以人为本”,关注的是学生个性的发展,自然而然会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从教学实践情况来看学生普遍“青睐”体验式的思想品德课。

五、培养问题意识,提高质疑能力,完成盲从性向问题性转变

问题是探究学习的先导,是打开一切科学大门的钥匙。美国哈佛大学有一句名言:“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在传统教学中,大多数情况下只停留在“师问生答”的层次上,鲜见学生“主动问”。久而久之,学生的批判意识、怀疑精神、求异思维和创造精神就会受到压抑而逐渐丧失。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主动问,实现课堂教学以教师提问为主向以学生提问为主的转变。关键是使学生“想问”、“敢问”、“善问”。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不仅要考虑到教学目标的分析、教学内容的安排,还要考虑到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情境的创设,采取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创设“乐学”情境,激发起学生“想问”的欲望与热情;教师在课堂上抛开“面子”、放下“架子”、摆正“位子”,与学生平等交流、共同探究,营造积极、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积极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向自己“发难”,形成师生双方心智交流、其乐融融的教学环境;帮助他们战胜怯懦、树立自信,打消学生的思想顾虑,鼓励学生把问题大胆地说出来,并对大胆提问的学生进行鼓励表扬,以此激励更多的学生“敢问”。指导学生多观察周围的世界,尤其要留意构成事物特色的东西;对平时非常熟悉的事物多问几个为什么;比较相互有关联的事物,寻找其中的差异;想想平时和同学讨论最多的是什么;从最喜欢看的书籍、文章、教科书或现实中找一些关键词。

总之,以上几点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包含的有机整体,不是截然分开的,在实践中,应从整体的角度全面把握,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成为学习和教育的主人,成为生活的主人,成为独立的、积极参与社会的、有责任感的人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编著)

第二篇:发问怎么造句

发问拼音

【注音】: fa wen

发问解释

【意思】:口头提出问题。

发问造句

1、他们接二连三地向她发问,确实把她搞得有点晕头转向。

2、向听者发问以使得他们思考为什么他们需要学习这种技能。

3、如果你的孩子到达了这个程度的发问,找出他或她已经知道的,这些信息从哪里来的。

4、哲学使你对一切发问,仔细考虑过后,得出你自己的结论。

5、当然,如果想知道为什么他会这样做或者他究竟做了什么,最好的方式就是直接向他发问。

6、所以几个月之后,我会出现在沙滩上,在那里吹着风,并向上帝发问,谁来抚慰狂风巨浪,来让我能很好的处理内心的强烈的躁动。

7、不要犹豫,尽管发问!尽可能从不同的人身上学到更多的东西!

8、但是,正如英国贵族首相哈罗德·麦克米兰曾经傲慢地发问,这些中产阶级指谁?

9、到了那里该做什么?很高兴你发问。

10、每个月我们审视策略并发问我们是否在正确的方向上.11、我们用很快的语速发问,你当时准备好迎接婚礼之夜了吗?

12、但是人们或许会认真发问,这些现代传播媒体的出现是否已提高了我们的知识技能。

14、相反的是,在这场暴风正强时,暴风也就是我说的神风,上帝甚至剥夺了约伯发问的权利。

15、他攻击我不在阿肯色州,暗示说我一直拒绝与他辩论,并采取“对我发问,他来回答”的方式开始批评我的履历。

16、所以我们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发问哲学上的问题:死后还有生命吗?

17、例如其中的一个实验是,他们让受试者短暂手捧一杯热咖啡或一杯冷咖啡,然后向其发问有关另外一个人的问题,让受试者评估对方的个性特点。

18、他不停的向发问,试着敦促他们积极研究一些重要事件。

19、他暗自发问,他在思索,消逝了的往事使他头晕目眩。

20、“牛肉在哪里?”温迪餐厅曾在其广为人知的广告中发问,给竞争对手的汉堡重重一击。

21、不知不觉我们就来到了墓地入口,他又向我发问。

22、布什计划就三个棘手点向中国领导人发问:达尔福尔、缅甸和伊朗。

23、即使苏格拉底没有回应它,我们要代表苏格拉底发问,这个观点有没有可能的答案?

第三篇: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

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

——七年级上册《爸爸的花儿落了》感悟 滦南县司各庄镇初级中学 宁玉红

(激情导入课文之后,学生自由放声有滋有味地朗读全文,也手捧课本,入情入境地诵读全文,营造师生同诵的读书氛围……)

师: 我们大家有感情地诵读了全文。读书要善于‚读到自己‛,‚读出问题‛。读到‚自己‛,就是我们常说的‚把自己摆进去‛;读出‚问题‛就是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乐于钻研问题。下面请同学忙畅所欲言,回答:

一、读了全文,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可结合自己的经历、体验谈出切实的感受和体会。

二、读了全文,你还有哪些疑点要解开?

(学生静思,圈点勾画5分钟)

徐鹊:当我读到‚于是我唱了五年的骊歌,现在轮到同学们唱给我们送别……我哭了,我们毕业生都哭了……‛这一片段时,我深有感触,才别离小学半年多,就学到这篇文章,无疑勾起我的回忆,想起了小学毕业时的情景——天,下着小雨,灰蒙蒙的,似乎老天也为我们哭泣,到了班里,静悄悄的,再也没有了往日的喧嚣与杂乱,没有一个人说话,大家默默地对视着,希望能把自己最后一丝美丽留给这已同窗六年的同学,大家期待着老师说些什么——没有。临别时,所有人深情地望了一眼教室,带着一丝留恋离去,一阵酸楚涌上心头,恐怕以后只能靠照片回忆……我的眼睛莫名的湿润了……

王雪艳:“怎么还不起来,快起!快起!‛‚‘晚了!爸!’我硬着头皮说。‛‚晚了也得去,怎么可以逃学!起!‛,文中的情形在我身上也曾发生过,对于一个小孩子来说,眼看一定会迟到,干脆赖在床上,明知是逃学,但不去上学的念头却无法打消。记得犯错时父亲对我的责罚,当时心中甚至有一丝恨。回想起来,父亲对我的严厉,都是希望我能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父爱和母爱一样伟大,它深沉、含蓄,表面的严厉中又有无限的关爱。

王逍:文中父亲对作者教育的几番话给我的感受最深——‚闯练,闯练‛。记得我第一次去取钱,那时感受至今难忘,去的时候,感到非常害怕,连字都写错了,但当我取到钱后,那种喜悦是无法形容的,人生处处都有第一次,只要把握第一次,就在自己的人生画卷上画出了美丽的一笔。闯练,闯练,事事都要有第一次的闯练,用自己的本事与勇气来取得成功!

马文鹏:文中有一句话让我读了以后与作者产生了共鸣——‚我们是多么喜欢长高了变成大人,我们又是多么怕呢。‛这句话一点不错。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人的确是有这种矛盾心理。我们多么渴望长大,因为长大了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不受家长、老师管束;长大了可以接触社会,接触许多新鲜事物;长大了可以把家长那没完没了的唠叨抛在脑后,也可以扔下沉重的书包。长大是多么美妙的事啊!可我们也怕长大。长大以后要承担各方面的责任义务,要赡养老人,抚养子女,为工作劳累,为生计奔波。哎!真是的,人毕竟要长大嘛!

姚艳钊:开学之初,浏览课本时我不经意间注意到这个文章。起初是它的名字吸引了我——‚爸爸的花儿落了‛。这是一个很含蓄,很有内涵的题目,我知道文章一定如题目一般精彩、一样美好。我看了起来,那一个个像音符般美妙的文字,无不敲动我的心弦,那一串串故事是那样亲切。那首骊歌的每一个字眼深刻在我的心头,想着和英子一样,于是毕业时的情景再现,像一缕阳光射进森林,红烛、老师、同学、我┅┅哦,一切都在四周环绕,这是我永远记住的时间,不变不忘。

王雪瑶:初读这篇课文后,回荡在心间的是那浓浓的父爱和那美丽的夹竹桃。父亲爱花,更爱自己的女儿——‚我‛。生活中的处处琐事,父亲都教育‚我‛要独立的去完成——毕业典礼致词,爸爸要‚我‛硬着头皮去做;去银行将钱交给小日本,爸爸要‚我‛闯练闯练┅┅父亲就像是大楼那坚固的地基,支撑起我坚强的意志;父亲就像是那高大的树,为‚我‛支起一片蓝天;父亲就像‚我‛人生的加油站,让我鼓足了劲,早早地走向成熟,撑起了这个家。整篇课文似乎都能使人触摸到父亲那颗火热的对生活充满热爱,情义浓浓的心。夹竹桃等花儿穿插其中,更使人感到美而温馨。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是啊,我们都会长大,都会支撑起自己的一片蓝天。…………

师:伴随着你们感情的流淌和思绪的飞扬,我也深深感动。大家通过阅读课文情不自禁地联想到自己相似的情感,自己熟悉的生活,进而与读者产生心灵的共鸣。这种生命体验是最宝贵的。意犹未尽的同学可将心得、感悟写在练笔本上。除了切实的感受外,请同学们深入课文的字里行间,你们还有哪些疑点?提问可从文章重点部分入手,品析妙词佳句是难点,那些语言美、含义深、感情浓的语句往往能引发我们的思考。

(学生仔细默读课文,思考质疑,在文中作标记)

项子轩:为什课文结尾把‚爸爸的花儿落了‛和‚我已不 是小孩子‛分作两段来写?两句话有什么含义? 郭旭洁:文章的题目为何叫‚爸爸的花儿落了‛? 陈可心:本文插叙居多,为什么这样写?有何作用? 王欣然:文中伏笔很多,几乎都有照应,为什么?为什么多次重复‚我已不再是小孩子‛?

贾芮宁: 文章37段为什么说‚我们既喜欢长大又害怕长大‛?喜欢什么?害怕什么? …………

师:大家读书很认真,提出了很有价值的问题,下面就让我们将这些问题梳理归类,展开讨论。文章内容方面,根据孙璐等同学提出的问题,大家思考:你认为文中的父亲是怎样的人?用‚一个_____的父亲‛句式说话,从文中找出依据。写作技巧方面,大家的问题最多,有人说,林海音的小说‚技巧完美‛,你能针对本文作一点美点欣赏与探究吗?可从题目、线索、结构、语言等角度探究。…………

教后感悟:新的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语文教学,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教学中要创造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机会,从而达到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和理解课文的境界。问题也应该由学生自己提出,课堂设计关注学生,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需要,力争达到‚文章由学生自己读懂,疑问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由学生自己分析解决,知识由学生自己发现获取,规律由学生自己概括掌握‛的理想境界。

第四篇:最新精品作文:一次独特的体验_450字作文

一次独特的体验_450字

今天上作文课,老师让我们写的作文题目是《一次独特的体验》。好多同学听了都很怀疑,问题大部分是独特的体验是什么。老师并没有说什么,而是要我们写下以下这段话:你们都有一双明亮的眼睛,世界在你们面前呈现出缤纷的色彩,蓝的天,白的云,绿的树,红的花。你们是多么幸运啊!可是,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些人,他们生活在黑暗中,你们了解他们的感受吗?

老师要让我们感受到盲人的痛苦,就分别让4个同学闭着眼睛走上台和全班同学闭着眼写一首唐诗来体验失去光明的感受。起初,4位同学走到讲台,拿起老师递给的粉笔在黑板上歪歪扭扭写了光明二字。写的还行。可底下同学的唐诗可就写得不好啦,有的同学写得歪歪扭扭,一会斜上一会儿斜下;有的同学4行诗写成两行;还有的同学4行诗没错,可5个字一行成了3个字一行,看起来可好玩了。我想盲人该有多么痛苦,生活在黑暗之中,丧失了自理能力,连走路也很吃力,一不小心就回摔倒。他们看不见世界的万物,生活中缺少了色彩。他们感受不到世间的美好。还会被一些人嘲笑,但他们却坚强的熬了下来,我非常敬佩他们。如果我碰到一个盲人,我一定会扶他过马路,帮他买他想要

第 1 页 的东西,让他们的心灵受到一点安慰。这一次独特的体验让我感受到盲人的痛苦。

第 2 页

第五篇:公诉发问实例

例如,前不久开庭审理的被告人柯敦义挪用公款、违法发放贷款一案,被告人第一辩护人在发问被告时,就采用了诱导性发问。在发问过程中,辩护人提问:“被告人,你在检察机关采限强制措施阶段,你所做的供述是否是办案人员对你刑讯逼供的情况下所作的交代?”。辩护人如此发问,不仅损害了办案机关的形象,也可能为以后辩论阶段的辩论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在这里,公诉人及时捕捉到辩护人诱导被告人翻供的信息,于是,公诉人根据最高法关于执行《刑诉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36条之规定:“审判长对于控辩双方讯问,发问被告人,被害人和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被告人的内容与本案无关或讯问、发问的方式不当的,应当制止。”及时向审判长提出反对意见:“辩护人的发问对被告人有强烈的诱导(暗示)性倾向,企图产生误导,请法庭予以制止。”同样,对于辩护人发问过程中涉及的假设性,推测性,模糊性,无关性发问,公诉人要及时捕捉到信息,根据这“136条”规定,及时向审判长提出反对意见:“辩护人的发问前提假设,违背了证据的客观性原则,请法庭予以制止。”或“辩护人的发问意思不明确,可能会使被告人产生误解,请法庭予以制止”或“辩护人的发问与本案无关,请法庭予以制止。”

例如,被告人彭朝阳违法发放贷款一案,被告人的辩护律师就向法庭要求当庭出示几份证据,以证实被告人无罪。而这些证据在开庭前,辩护人并没有提交法院。根据最高法执行《刑诉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19第第4项之规定:“通知被告人,辩护人于开庭五日前提供出庭作证的证人、鉴定人名单和拟当庭宣判,出示的证据复印件、照片。”公诉人当庭提出反对意见:“审判长,辩护人提出的证据,出示方式不合法,请法庭不予宣读。根据《刑诉法》第42条第3款之规定,辩护人提出的证据,必须经过查证,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请辩护人将证据提交法庭,请法庭查证。”这样,既维护了法律的严肃性,指出维护人违法所在。又做到有理有节,从而避免了被动局面,强化了公诉职能。

主动的发问,独特的体验范文合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