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7号文库
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一些思考
编辑:梦醉花间 识别码:16-998578 7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5-17 17:06:49 来源:网络

第一篇: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一些思考

天津师范大学研究生试卷

专业: 国民经济学

姓名: 覃洁学号:1210250015

课程名称:《中国经济理论专题》课程类型: 必修

上课学期:202_—202_学年第一学期总课内学时:40课时

考核方式:论文考试时间:202_年1月

成绩:

任课教师评语:

任课教师(签章)

年月日

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一些思考

——基于铁道部撤销的探讨

摘要:经过30多年的改革,中国发展起来了一大批大型国有企业,但国有企业的垄断地位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开始显现。无论是对国有企业产权进行私有化改革,还是在现有背景下通过完善国有企业的制度建设来提高效率,这些措施在实践中都是不可行的。一个较好的办法是重新界定国有企业中政府参与度与市场自发调节的双边作用,首先政府应放权,让企业拥有更多的自主权。例如铁道部实行的政企分开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突破,本文将以铁道部为例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进行一些思考。

关键字:国有企业;政企分开;对策

经过30多年的改革,我国国有企业在数量减少的同时,经营效果显著增加,经营管理体制也逐步向现代公司制度转变,并发展起来了一大批大型企业。但与此同时国有企业的垄断地位也带来了种种负面影响,国企本身的强大实力造成了自我改革的动力不足,政企不分的格局又进一步导致国有企业经营业绩的恶化,最近关于“铁道部撤销”引起了新一轮对国有企业改革问题的思考。

一、国企改革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取得了重大突破,改革中浅层次问题得到基本解决,但改革的实质问题仍然存在,道路依然艰巨,这影响了国有企业自身素质及国民经济的整体提高。当前,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国企改革的历史现状及方向,才能深层次挖掘国企改革存在的问题,以及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当前我国大部分国有企业对国家政策依赖性较强,行业之间利润及增长不均衡,国有企业效益过度依赖国际环境。也就是说,目前我国国有企业并未真正走入市场,政企不分的状况比较严重。这些不仅为国企改革提供了契机,同时也为国有企业如何走向市场化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例如铁道部长期的政企不分造成我国铁路行业的低利润运行,大量的铁路债务也进一步凸显了垄断行业的不足。虽然这几年我国铁路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保障了国民经济平稳运行和人民生产生活需要,但政企不分、与其他交通运输方式衔接不畅等问题依旧严重。为推动铁路建设和运营健康可持续发展,保障铁路运营秩序和安全,充分发挥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整体优势和组合效率,有必要实行

铁路政企分开,加快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202_年3月17日,铁道部被正式撤销,取而代之的是“中国铁路总公司”的牌子,将铁道部拟订铁路发展规划和政策的行政职责划入交通运输部;组建国家铁路局,由交通运输部管理,承担铁道部的其他行政职责;组建中国铁路总公司,承担铁道部的企业职责。然而这也并不意味着铁路完全进入了市场化。实际上,从迈出第一步到实现真正的市场化,中国铁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国企改革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国企改革虽然取得了不少成就,但是仍然存在许多实质性问题,对国企改革的现状进行剖析,发掘其内部存在的矛盾,加深对国企改革存在问题的分析力度,试图从这些问题中找出国企改革合理对策。

国企改革中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公司制改革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尤其在产权改革及法人治理结构方面,二是国有企业跨行业过多,分布面广,资本过于分散。这两个方面导致企业之间具有结构趋同、重复投资、恶性竞争等问题。三是政企不分现象屡有存在。国家监管一定程度上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四是企业竞争力与国际大公司相比占劣势,经营效率与投入不成正比。这几个问题暴露出国有企业与国际跨国企业之间存在的差距,而要使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就必须深化国企改革,吸收国外科学的管理经验和方法,注重实效。

铁道部一直被视为我国计划经济的最后堡垒。它统管中国铁路的规划、投资、建设、监理、运营以及安全,既是行业监管者,又是被监管者。这种高度集中、统一指挥、半军事化的管理体制,保证了我国85%的木材、85%的原油、60%的煤炭、80%的钢铁,以及粮食、化肥、棉花等农资的低成本运输,在应急抢险及国土开发上发挥了极大的优越性。然而,在市场经济环境中,这种僵化的管理体制也暴露出种种弊端——铁路发展需要大量资金,社会资本却被排斥在外。截至 202_ 年底,铁道部已背负逾2.6万亿的债务,资产负债率超过 61%,在建项目举步维艰。运输市场瞬息万变,铁路却长期执行计划价格,按计划调度运输,导致“一车难求”、“一票难求”与资源闲置并存,像高铁商务座等性价比不高的运输产品大量存在。最终,产能严重不足的铁路,却陷入了“越建设、越亏损”的经营怪圈。

此次改革,首先撤销铁道部,从政企分开入手,实际上是重划了政府与企业的边界,扫清了铁路改革的制度性障碍。其基于以下三点考虑,首先通过改革,有利于形成政府依法管理、企业自主经营、社会广泛参与的铁路发展新格局。中

国铁路总公司成为市场主体,可以落实经营自主权,促进企业内部改革,提高发展内生动力,增强铁路发展后劲,推动铁路建设和运营健康可持续发展。二是通过改革,明确中国铁路总公司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和国家铁路局的安全监管责任,有利于厘清企业和政府角色,有利于从体制上保障铁路运营秩序和安全。三是通过改革,有利于充分发挥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整体优势和组合效率。

但是我们不能只看到改革的好处,在其未来面临的道路上存在着种种困难,例如政企分开给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提出了两大挑战。首先一个是给交通运输部带来了挑战,怎么摆正位置,怎么整合铁路、公路、水运、民航等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规划和政策,制定职能和工作流程;怎么制定综合交通运输规划,改变我国交通运输结构严重不合理的状况;怎么投入资源等。交通运输部需要转变观念、转变职能、转变工作流程。另一个是给新组建的国家铁路局带来了挑战,包括国家铁路局如何整合行政管理资源,如何制定铁路运营技术标准,如何对铁路运输企业进行安全监管,还要研究如何进行经济监管。

三、国企改革问题的相关对策

(一)政府应重新审视自身角色定位,尽快从一些经营性领域退出。政府不能既是游戏规则的制定者,又自己跳进来参与。中国垄断行业大体包括五类:一是全国性自然垄断产业,如电信、电力、民航、邮政、铁路、石油;二是区域性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行业,如供水、热力、燃气、公共交通、港口、垃圾处理;三是本应属于企业化经营但采取了事业单位体制的行政垄断行业,如有线电视、医院;四是本应属于竞争性行业却采取了行政垄断体制的行业,如机车车辆制造业、核工业、航空工业、飞机制造业等;五是特种行业,如造币、烟草、食盐、医药、能源、资源、殡葬等。其中,第三类和第四类就是政府可以尽快退出的领域。

(二)深化企业改革,必须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做好规范改制工作;妥善解决职工出路和保障问题,包括建立双向选择的现代用工制度,建立社会保障机制,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解决再就业问题等;完善企业配套服务,移交企业社会职能;建立政府管理新机制,促进企业多种经济成分改造等。因此,在处理改革问题时,我们既要看到改革的关键点,又要注意各个节点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如何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利益平衡,是为改革创造有利环境的过程,也是国企改革面临的根本性难题。

(三)国企改革必须贯彻结构调整、制度创新的思路,研究和践行国企改革

和改组问题。按其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层次不同,分为以下几种途径:对关系到国家主权,安全,特种产品生产的企业,实行国有经营;对关系到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的生产企业,实行国家控股的股份制改造;对关系到幼稚型产业的企业和蔽利性企业,应公有资产控股的股份制改造;对一般性国有企业,原则上应该放开;对长期亏损的企业要全部放开,灵活转换经营机制等。因此,在国企改革问题我们既要从微观剖析企业存在的问题,又要宏观上把握企业层次特点,集中解决主要矛盾,不能以偏概全。

(四)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思路选择在于制度创新基础性工作,包括投资主体多元化以及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现代化,在于开拓市场,围绕市场开展经营;实施名牌发展战略,充分利用国内国外市场;进行产业机构调整及优化等。在深化国企改革时,一方面,注重企业的“内修”,积极吸收国外先进科学技术及管理经验;另一方面,必须与市场紧密结合,时刻保持企业发展活力。

最后政府要重视民营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给民营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目前,中国民营企业面临着许多进入门槛,税费负担重,官员寻租厉害,踏踏实实从事实体经济的民营企业家赚不到钱,转投虚拟经济的现象非常严重,“国进民退”的说法也多了起来。事实上,中国的市场经济要想真正发育成熟,没有民营企业的参与是不可能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存活下来的民营企业都是依靠自身的竞争力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取胜的。政府应鼓励民营资本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进入垄断行业的竞争性业务领域,消除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各种体制障碍。

综上所述,国企改革应是“内修”和“外调”的系统过程,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国有企业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妥善解决职工问题,调整企业内部管理,积极引导企业自主创新等,另一方面,如企业的社会职能、政府行政干预企业管理现象依然存在,如何取得有效的外部支持,尽可能地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经验,是国有企业必须加强的领域。另外,国企改革必须根据地方实际情况制定、修订政策。在国家现有政策允许下,探索出符合当地发展要求的生产方式。这是面向市场,走入市场的有利途径,也是国企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的必然要求。

国企的改革是一条漫长的道路,急功近利的思想在改革的路途中或许能获得一丝的成绩,但长期以往对于企业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我国的企业必须依据自身的现实条件与基础,制定符合自己的改革之路,通过不断的努力探索提高企业的经营业绩。相信我国的国有企业会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

第二篇:国有物业管理企业改革思考

国有物业管理企业改革之我见

物业管理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市场经济是不断促进物业管理、推动物业管理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动力。在物业经营环境和市场特征正在孕育或者说已经产生巨大变化的新经济背景下,物业管理企业唯有超越传统的观念,重塑企业形象,不断开拓进取,才能适应新市场、新变化,以求健康持续的发展。

一、国有物业管理企业的现状

国有物业管理企业大部分是从计划经济时期的房管所转制过来,受到传统体制的影响,不少国有物业管理企业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管理体制落后、经营机制不活、服务意识不强、市场意识滞后、经营业绩不佳,很多这样的企业没有经营、拓展、投资较大项目的独立自主权和决策权。这较为严重地制约了企业走向市场的步伐。除了受到传统体制的影响外,国有物业管理企业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如员工年龄偏大、文化水平较低、安于现状、缺乏进取心和危机感。这些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员工,企业要与其解除劳动关系,或者让其待岗不是容易的,也不符合劳动政策、法规。即便企业费尽心机说服其下岗或解除劳动关系,但承担的费用也是相当惊人的。如此带来的国有物业管理企业负担是很重的,企业的经济效益相对较差,员工的收入势必受到影响,企业指望这些缺乏进取心、没有压力的员工在日常管理服务中自觉、认真、负责地维护企业形象和业主的利益确实相当不易。因此,国有物业管理企业的改革、改制势在必行。

二、国有物业管理企业改革的困惑

说到改革,很多人想到的是民营,似乎这样所有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其实不然。不是有民营企业感叹:有些地方享受不到应有的待遇,抗风险能力差,得不到政府部门的扶持、关照,小而散的结构没有市场的竞争力,只能管理物业市场的“边角料”?等等。随着改制工作的不断深入,新情况、新问题就会不断凸现出来(据先期转制的民营企业介绍,相当一部分员工要下岗)。体制的转变,职工切身利益关系的调整,历来都是特别敏感的问题,必然会产生不同的思想认识和情绪波动,解决不好可能对改革造成消极的后果。我们应当从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以“三个代表”的思想为指导,以《物业管理条例》总则规定的“为了规范物业管理活动,维护业主和物业管理企业的合法权益,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为立足点,在推进改革的同时,妥善处理各方利益,不要忽略了计划经济下的老职工的利益和想法,更不能把矛盾推向社会,企业能自己消化的尽量消化。

国有物业管理企业很多是由计划经济下转制而来的“老的事业单位新的企业”,在有些方面要承担历史遗留问题,要在一定时期担负社会、政府的职能,并非纯粹的经济组织,不能简单地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政府、上级部门一些指派性的工作还是要做的。现在一些设备、设施陈旧,条件差,维修、管理难度大,而收费低廉的老公房、售后房大都由国有物业管理企业管理,往往是吃力不讨好,吃力没有效益。胡锦涛总书记在谈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时要求“必须落实到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和行动中去”,物业管理企业当然不能例外。也就是要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情,再小也要竭尽全力去办。老公房的物业管理集中了老百姓很多“看得见”的“急”“愁”“难”事,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安居乐业,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如以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标准,有实力的专业化的物业管理企业是不会接手的。再说现在上海售后房物业管理费的标准是沿袭1997年的,收费标准是由政府早就核定的,并没有实施“商品化”、“市场化”,最近几年也没有考虑到物价水平、工资等水平发生的变化,市场化运作的机制实际上还没有完全建立。所以“国退民进”的口号叫了十来年,至今不能全部“民营”的原因也就不难理解了。

三、国有物业管理企业改革、改制的设想 但是国有物业管理体制的改革终究是不能忽略的,可“民营”并不是唯一的选择。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意即不同性质的资本结合或参股而形成的经济成分,一般采取股份制的资本组成方式,它以社会中存在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为前提,通过各类性质的产权在市场中以各种形式自主流动和重组形成,并为适应竞争和市场的需要不断变化资本结构。混合所有制经济有利于形成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从而有利于实现企业运营的高效益,有利于推动生产资源的优化配置。这对国有物业管理企业改革、改制很有指导意义。

在上海的国有物业管理企业主要是三类:一类是由房管所转制的物业管理公司,这类企业由于缺乏完全的企业经营自主权,所以难以发挥其积极性和潜力,这部分企业面临着政企分开,公司制改造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艰巨任务;第二类是由开发商建立的物业管理企业,这类企业大多以经营自己开发的写字楼和住宅小区的物业管理为主,在经营上有一定的垄断性,市场化程度不高;第三类是适应市场需要而成立的物业管理公司,目前这类企业一般规模较小。对于国有物业管理企业来说,大都存在着主管部门多,人事关系复杂,办事效率低,工作积极性不高的现象,因此,大多数国有物业企业的主要经营者都希望通过改制来改变这一状况。由于各种原因,不少国有管理企业只能等待,希望政府或者上级主管部门能够有一个明确的可操作的办法。

这样的物业管理企业已明显落后于市场经济发展的步伐,现就第一类由房管所转制的国有物业管理企业谈点粗浅的看法。

物业管理企业“国退民进”是总的发展趋势,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产权清晰的、条件成熟的,改制不会产生太多矛盾的,企业国有资本可以通过申请、审批、立项、资产评估确认、产权转让交割等规定程序,在实现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的基础上从企业中退出,建立民营性质的有限责任公司。而大多数国有物业企业只能通过“渐进式”的方式,先采用部分国有资本从企业中退出的方式,建立一种仍以国有资本为主,以全体职工持股,或者经营者持股,抑或有外部投资者参股的国内合资的股份制企业,这同样符合中央提出的建立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政策。

这样的改制方式,企业内部不会掀起很大的波澜,不会殃及关系到千家万户安居乐业的售后房管理小区,不会产生大批员工同时下岗的局面。各项工作能有效衔接、平稳过渡、循序渐进、不断完善。

全体员工持股、经营者、管理层持股和外部投资者持股三种改制方式,笔者更倾向于由经营者、管理层根据职务、能力、承担的责任按比例持股。由经营者、管理层持股可以是企业总股本的49%,国有股51%。这样就可以避免管理层、经营者无所作为、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倾向,也可以避免人人持股、却没有人负责的现象发生,同时又能得到具有实力的母公司、上级主管、相关部门的关心、扶植和有效的监督,一旦经营者缺乏应有的领导能力,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竞争意识差,无力领导企业进一步的创新和发展,可以在上级主管部门和公司管理层的共同监督下,把不合格的经营者的股权转让、出售给有能力、有创新理念、能有效组织团队不断开拓创新的外部投资者。经营管理层同样引入竞争机制,给企业找到合适的经营管理者。经营者、管理层持股后,自然会带来决策机制的变化,激励机制的变化,管理水平的提高和企业效益的提高。主要表现在经营者、管理层风险意识、危机感、自主经营意识增强,使企业运行更贴近市场,减少盲目性,在管理制度上更加规范、严格,经营者寻找新业务,拓展新的经济增长点的积极性自然会不断提高。

四、国有物业管理企业改革需要制度、措施相配套 循序渐进的改制为充分发挥经营者、管理层的创造性、积极性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却不能使企业的内部管理自然得到改善,员工的积极性需要健全的制度和政治思想工作加以提高、保障。适时地建立、健全一套适合企业自身发展需要的经营管理的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与企业改制、改革相配套的企业须有明确的岗位责任制,并加强日常的督促考核,切实搞活分配,以岗定薪,责权利相结合,各岗位必须纳入竞争机制,要积极、有效地开展业务、技术的培训,加强政治思想工作,教育员工改变观念,增强市场意识和服务意识,积极培养、录用、招聘人才,相对重要的项目设立AB角,调动积极性,引入竞争机制,优胜劣汰,亦可为拓展市场储备人才。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制度和思想工作,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使他们自觉在各自的岗位上为企业的发展,为企业树立品牌发挥作用。

上海威斯特物业经营有限公司是国内合资性质的国有企业,目前,经营者和管理层占了15%的股份,这几年经过内部机制的改制和各项制度措施的落实,实行的是较灵活的分配机制,把个人的经济利益和工作实绩尽量挂钩,从而调动积极性,促进了各项工作的开展。在市场拓展和经营管理服务方面取得了较好的业绩。为适应企业发展和市场经济的需要,公司成立了董事会、监事会,下设办公室、人力资源部、财务部、物业部、市场运作部、工程部、综合经营部、维修中心,同时因业务和管理需要成立了智能化公司和若干个子公司。公司的品牌已初步得到确立,在做实的基础上不断做大、做强,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公司下属的各项目管理处、智能化公司、维修中心、综合经营部实行的是经营、服务管理全面承包责任制,管理职能下沉,充分调动各管理层的积极性,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近几年来,公司通过了ISO9001的质量管理体系和ISO14001的环境管理体系的认证,被评为上海市服务诚信先进单位和上海市文明单位等很多荣誉称号,员工队伍的素质不断提高,克服了体制的惯性影响,受到了各方面的好评。

在现有的条件下,国有物业管理体制改革、改制不一定非民营性质,混合所有制也是一种较好的形式,而且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有存在的必然。诚然现在很多民营企业干得非常出色,有很大的知名度,但是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改革是永恒的主题,关键是依据本企业的客观情况,适应形势的发展,克服为难情绪,求实、创新,就一定能适应物业市场发展的步伐。

上海威斯特物业经营有限公司 张亚平

第三篇: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方向的思考

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方向的思考

对国有大企业不能简单地退给其他所有制企业,比较现实的办法是在国有体制下直接进行市场化改革,依托资本市场改制为公众公司,实现国有企业的多元化、市场化和国有资产的资本化

国有企业改革在1998年之前做了很多工作,基本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真正的攻坚碰硬是从1998年三年改革脱困开始的。到目前为止,已经推动的改革是两组:第一组改革包括国有中小企业改革和国有困难企业的关闭破产;第二组改革是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针对国有大企业的特定改革。

中共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明确要求,要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加快国有大型企业改革、深化垄断行业改革。因此,国有企业改革今后的发展方向值得深入研究和思考。关于国有企业改革方向的争论

经过几年的改革和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结构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中小企业层面基本没有国有企业,主要是民营企业,国有经济主要布局在大企业层面,未来的改革将是以国有大企业为主要内容的改革。

一、国有大企业大体分为两种情况

1.功能性的国有大企业

主要有三种类型:

第一,基础设施和公共产品的供给。如供水、供电、供油、供气、公共交通等。这个领域公益色彩很重,企业的社会责任和企业自身的经济利益有时候是冲突的,尤其是当市场信号波动很剧烈的时候。为减少对社会的冲击,企业在某种特定的阶段要承受亏损。第二,重要资源的开发。企业的经济利益和资源环境目标有时是不一致的,而现实的情况是企业自律不足、政府监管能力不足。有一组煤炭行业的数字:全国煤炭回采率小型煤矿是15%-20%,大型煤矿是45%;国外发达国家是60%-80%;目前中央企业有两家,都在70%以上。如果企业缺乏自律、政府监管能力不足的状况没有实质性的改变,重要资源开发由国有企业控制,会更好地平衡企业的经济利益和资源环境的目标。

第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企业。比如军工企业、大飞机等战略性产业,带有特殊社会功能或者经济功能,需要承担特定的社会、产业目标,国有经济需要继续保持控制力。

对这类国有企业下一步怎样改革,笔者认为主要是市场化的内部改革加上完善出资人管理,再加上行业性的社会监督。行业性的社会监督包括价格控制、服务标准、收入分配、资源配置的安排等,以保证企业服务好社会和公众。

2.竞争性国有大企业

对竞争性的国有大企业应该怎样改革有很大争议。有很多人认为,应该继续退,使国有经济从一切竞争性领域退出。这种观点的出发点是美国、英国的模式,这些国家在竞争性领域没有国有企业。但是,在中国现实的国情条件下,国有竞争性大企业的存在与发展有着充分的必要性。

核心问题是要退给谁。第一个方向是退给国外的跨国公司,有不少跨国公司对优质国有大企业有兴趣,但前提是要控股。然而,这些国有大企业大都关系国民经济的命脉,如果被国外公司控制了,对中国的长期经济发展、对国民财富的分配都是不利的。第二个方向是卖给民营企业。这又受制于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阶段。民营企业目前总体上还处于一个创业者个人的、家族企业的阶段。家族企业有长处,内部是血缘纽带,忠诚度很高,内部管理成本非常低,企业的决策效率非常高。但也有缺陷,内部的制度化建设较差、随意性较大;内部形不成制衡机制、决策风险大;企业文化是以家族关系为中心,家族以外的人难以受到信任,存在排外的情况等等。所以,以家族企业的形态经营中小企业效率非常高,但不太适合大企业的管理和治理的要求。

二、下一步国有大企业怎样改革

在中国现实的国情条件下,在国有大企业改革的现阶段,不能简单地沿用前些年国有中小企业改革的办法,把企业退给别人。改革的方式需要转变,即依托资本市场在国有体制下对这些企业直接进行市场化改造,通过上市实现公众公司改革。这正是国资委在积极推进的整体上市工作。其要点是:

第一,上市的模式。这几年国有大企业上市的模式和前几年不同。国资委成立之前,很多企业上市是对一部分优良资产进行包装,是部分上市。现在的方向是整体上市,至少要做到主营业务整体上市,所以上市公司整体的业务链是完整的,具备独立经营的能力。主营业务整体上市的集团公司,逐步将存续企业消化之后再实现整体上市。

第四篇:国有企业改革浅谈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浅谈

我国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国有企业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实现形式,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在国民经济的关键领域和重要部门中处于支配地位。巩固公有制经济,主要是加强国有经济对国家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的控制力;发展公有制经济,主要是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国企是共和国的长子,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建国初期,我们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加快实现国家的工业化,拥有了国有资产和国有企业。半个世纪过去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建立,国家拥有国有资产和发展国有企业的目标更多地转化成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对大多数国有资产进行处置,将其变现充实社会保障基金或者直接用于社会救济,从实物或账面上来看,国有资产没有了,但这种处理维护了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大局,那么,这种处置应该同拥有国有资产和发展国有企业具有同样的效果。事实上,这种处置方式正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长期目标取向。但是,在这种处置方式尚没有完全铺开之前,大型、特大型国有企业仍将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力量。

我国是世界上拥有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数量最多的国家,几乎涉足国民经济各领域所有行业。改革开放后,伴随中国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国有企业在数量上呈现出不断减少的趋势,但是,国有企业的资产总量一直保持着稳步增长的发展态势。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和依托,是国家财政收入的很重要来源,是国家经济命脉的控制者,是国家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的主要体现力量。我国目前国有企业总体效益较差,发展状况与其在国民经济中地位及所占有的社会经济资源极不相称,国有企业的改革尚有许多难点未取得实质性突破,致使它所掌握的资源未得到充分有效利用,反而出现经营亏损和资产流失。在中国近30几年的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中,国有企业改革一直是一个焦点。

一、我国国有企业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体制不合理

我国传统国有企业管理体制不合理,突出表现为政企不分。国有企业不是独立意义上的经济实体,而是政府机构的附属物。国有企业往往处于这种“条条”与“块块”的双重领导之下。政府直接经营管理企业,对企业的人、财、物、产、供、销统得过多,管的过死,国有企业缺乏经营管理自主权,导致企业和职工缺乏经营和生产积极性,企业缺乏活力。

(二)内部体制不合理

1、产权不清。国有企业的公有制性质决定了国有企业的产权属于全体劳动者。国有企业的职工有着双重身份,他们既是生产资料的主人,又是一般生产者。但是,作为生产资料的主人,每个人并不能按照自己的意志支配企业的资产,而由政府代表他们统一行使这种权利,但政府部门众多,都能行使部分所有权,却无人对企业财产承担经济责任。这种事实上的产权代表多样化等于是没有代表,结果造成传统国有企业产权虚置。造成事实上的所有者缺位,从而在企业内部也就无法形成强有力的所有权的制约机构。

2、责权利相分离。传统国有企业所有权被政府各部门分割行使,企业缺乏相应的自主权。企业职工的职责是提供劳动,权力是获得工资并享受企业提供的就业、医疗、养老、住房等保障;作为企业经营者的厂长经理的权力是组织生产,企业盈亏与自己无关,他们的奋斗目标又往往是多重的,不仅要尽可能完成国家任务,还要为企业的职工谋取福利,更重要的是在“官本位”思想影响下,一部分企业领导千方百计争取进入政府部门,掌握更大的权力。这就造成了责权利相分离,造成职工吃企业大锅饭,企业吃国家大锅饭的平均主义。

3、组织机构设置行政化。每个企业都具有一定的行政级别,企业领导由政府委派或任命行政官员担任,按行政级别获取报酬,享受政治待遇和其他待遇。在企业内部,除设置生

产经营性机构外,还设置于上级各领导部门相对应的机构,作为贯彻上级各部门指示的组织机构。

(三)社会负担沉重

由于产权不清,吃大锅饭,因此国有企业普遍承担着办学校、医院、安置就业、离退休人员开支管理等本应由政府承担的任务,有的企业负担的离退休人员职工人数占总人数的20﹪以上,富余人员高达企业职工总数的60﹪,企业社会负担沉重。

(四)垄断组织行业缺乏竞争力

我国的大企业多为多为国有企业,主要涉及我国的电信、电力、民航、铁路、供水、供电供气及其他专营项目上,这些产业涉及国家命脉和关键发展,有关社会的安定团结,居民生活的稳定,因此国有企业都是一家独大,行业垄断,缺乏竞争力,没有参与到社会主义市场竞争中去,企业改革步伐滞后,需要建立和完善现在公司治理结构。

二、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从70年代后期开始,先后经历了五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1978—1984年,主导方针为“放权让利”,要求政府简政放权(经营自主权),并实行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利润分成、调整国家与“国营”(后改为“国有”)企业之间的分配关系。

(二)第二阶段:1984—1986年,主导方针是“利改税”,即由国家以税收形式从企业收取以前的“利润”,力求用行政措施影响企业经营,引入市场调节方式,促进国有企业的发展。

(三)第三阶段:1987—1991年,力倡政企分开、两权分离,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和租赁经营责任制(后者适用于中小企业),以求在不触动所有制的情况下,以契约的方式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促进国有企业的发展。

(四)第四阶段:1992—1994年,着重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目的是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商品生产者、经营者,赋予企业十四项经营自主权,并在部分企业试点推行“利税分流”与股份制改造。

(五)第五阶段:1994—1996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以公有制为主体现代企业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要求建立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1997后,政府推广股份制改造,希望使企业的劳动者同时成为企业资产的所有者,实行按劳分配与按资产分配相结合。一方面解决企业聚集资本,弥补投资主体单一的不足,另一方面调动职工生产、工作积极性,以求国企及时脱困。

三、国有企业改革的对策思考

国有企业改革的根本出路在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同时在此过程中还应注意:

(一)推进国有企业调整重组,优化国有经济布局结构。优化国有经济布局结构是提高国有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重要途径。要着眼于优化国有资本配置,强化国有资本在战略性领域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加快培育一批行业排头兵企业和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按照国务院出台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意见的要求,紧紧结合编制“十二五”规划和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培育发展技术含量高、带动作用大的战略性产业,推动国有资本向优势、支柱、特色产业及行业的龙头企业集中,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做强做大优势国有企业。继续推进劣势企业关闭破产,努力探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劣势企业依法、有序、平稳退出市场的通道。推动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不断优化。

(二)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产权。健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内容,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有利于维护公有财产权,巩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有利于保护私有财产权,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有利

于各类资本的流动和重组,推动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有利于增强企业和公众创业创新的动力,形成良好的信用基础和市场秩序

(三)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完善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体制保障。推动国有企业平稳较快发展,必须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要以《企业国有资产法》等法律法规为依据,进一步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法规体系建设,依法促进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制度完善。不断增强监督的时效性、灵敏性和针对性。

(四)推进国有企业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水平。把推进国有企业转变发展方式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引导国有企业将发展方式转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上来。一是引导企业强化管理控制风险。严格现金流管理,强化投资管理。二是引导企业加强自主创新和品牌建设。加强产学研结合,进一步确定品牌定位,做好品牌推广,提高品牌影响力。三是引导企业切实做好节能减排工作。使国有企业成为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表率。大力开展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相关的新技术研发,切实抢占新一轮节能减排技术制高点。

总之,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现代企业制度不断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是上述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有利于市场经济的繁荣,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当然,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不断为之努力,从而实现我国国有企业的新发展。

第五篇:国有企业改革

国有企业改革

经过30年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已取得了巨大成绩,主要成绩有:

1.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取得成效

目前,公司制已成为国有企业的一种主要组织形式。多数国有大中型企业通过产权改革、增资扩股、引进战略投资者、资本市场上市等途径,已经改制为多元股东持股或国家独资的公司制企业。

2.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趋于完善

一是实现了决策层和执行层的初步分开;二是建立健全了董事会运作基本制度,各专门委员会开始正常运行;三是外部董事认真履行职责,积极参与决策;四是企业管理层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增强。

3.为加强企业管理和加快技术进步建立了制度基础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企业加强管理、技术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许多国有企业努力实施管理创新,加强产权管理、财务资金管理、投资管理、成本管理和战略规划管理,积极开展节能降耗活动。

4.国有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

改革过程中国有企业一度困难重重,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后,由于企业经营机制发生了变化,企业活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

5.国有经济的布局结构有所改善

继续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大任务。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也加大了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调整的力度。近年来国有经济布局结构也有改善。一是国有企业户数大幅减少。二是国有资产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集中。三是国有资产进一步向基础性行业集中。目前,国有企业在国防军工、石油石化、电力、电信、民用航空、航运、重要矿产资源开发等基础性行业的企业户数占全部国有企业户数的28.6%,资产总额占到55.6%,国有资产总量占到61.9%,实现利润占到67.7%。

6.保证和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在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入的同时,非国有和非公有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发展,从而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

有人认为,经过改革,国有经济比重降低了,现在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已经不起主导作用了。这种说法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改革以来国有企业数量虽然减少了,但国有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不断提高,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大大增强。截至202_年底,全国国有企业户数共计11.9万户,比202_年减少3.1万户,年均减少8%,但户均资产

2.4亿元,比202_年增长22.7%。国有资本向能源、原材料、交通、军工、重大装备制造和冶金行业集中的态势明显。202_年,基础行业的国有资本3.3万亿元,占全部国有企业占用国有资本总量的70.6%,比202_年提高5.4%。国有资本的控制力不断增强,国有资本直接支配或控制的社会资本1.2万亿元,比202_年增长1.1倍。目前,中央企业80%以上的国有资产集中在军工、能源、交通、重大装备制造、重要矿产资源开发领域,承担着我国几乎全部的原油、天然气和乙烯生产,提供了全部的基础电信服务和大部分增值服务,发电量约占全国的55%,民航运输总周转量占全国的82%,水运货物周转量占全国的89%,汽车产量占全国的48%,生产的高附加值钢材占全国的60%,生产的水电设备占全国的70%,火

国有企业改革

1电设备占全国的75%。

国有企业改革是空前艰巨的事业,虽然改革已经取得的成绩是辉煌的,同时走出了一条成功的道路,但是改革的任务尚未全部完成,还有很多任务包括一些难度很大的任务有待完成。

1.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有很多工作要做

一些国有企业尚未按照《公司法》的要求进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名义上已经建成现代企业制度的,也往往“形似神不似”。由于央企改制大多在子公司层面进行,如果话语权最多的大股东不改制,也难以要求下面改制的企业严格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行事。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和内部人控制问题是普遍现象,多数按照《公司法》注册的国有独资公司,董事会成员与经理人员高度重合,董事会的决策职能与经理层的执行职能事实上合一,与按照《企业法》注册、实行总经理负责制的国有独资企业一样,都是“一把手”负责制。其结果是大企业的兴衰成败系于一个人身上,风险极大。

2.国有经济布局结构仍不尽合理

虽然经过多次调整,国有企业小而散的状况尚未完全改变。还有不少企业盲目扩张,债务风险很大。而且管理层级过多,资本链条过长,许多二三级企业业务重叠交叉,专业化发展能力薄弱,主业不强,缺乏核心竞争力。有的企业资产不多,却有四级或更多的管理层级,层级过多使有些企业出现失控现象。

3.垄断企业改革任务艰巨

垄断行业是中国国有经济中最集中和控制力最强的领域,垄断行业中的主要大型骨干企业,几乎都是国有企业,都是国有中央企业。垄断行业大多数是具有一定自然垄断性的行业,如电力、铁路、邮电、民航、电信、邮政、天然气,但技术的发展和经济理论的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弱化了通过管制维持垄断的理由。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已对电力、电信、民航等行业进行了政企分离、政资分开、业务分离、引入新竞争者等方面的改革,如电力行业实行了“电网分开”,电信行业实施了“成立联通”“移动分家”“南北分析”等改革,改革取得了进展,但问题依然严重。总体上垄断行业改革仍滞后于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现有改革偏重现有企业重组、忽视创造公平准入环境和引入新企业,没有形成真正竞争的市场结构。而且在产权改革和监管改革方面也相对滞后,难以避免垄断行业滥用垄断优势地位。自然垄断和行政垄断交织在一起,抑制了行业技术进步和创新,使外部资本面临很高的进入成本,造成了资源配置的扭曲和这些行业的低效率。

4.国有企业创新能力不强

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在获得科技资源方面具有优势,大量的科研人才集中在大型国有企业。过去几年,中国有企业自主创新活动也不断增强。尽管如此,我国国有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还较低,而且总体上自主创新的活跃程度还不如非国有企业。

5.改革遗留问题需要解决

一个问题是,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职工转换身份的经济补偿标准偏低,有时偏低的补偿标准都得不到严格执行。另一个问题是有些企业改制后陷入困境。如有的地方股份合作制不但没有发展起来,反而再次使企业陷入困难。

6.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有待改进

目前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系还存在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国资委在角色定位上,依然存在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问题,对国有企业而言,基本上还是“婆婆”加“老板”的管理方式。第二,国资委在管控模式上,具有太多“淡马锡”的情结,具有把自

身建设成为全国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的倾向,但是,这种做法既不符合中国的大国国情,也不符合国有经济“有进有退”的战略思路。第三,国资委在整体工作部署上,缺乏战略向导,没有从国民经济和国有经济的高度去思考国有企业的定位,重点只是关注企业之间的重组。第四,国资委在企业考核上,重视短期利益和对经济业绩的考核,忽略了对社会公共效益的考核,没有在考核上处理好国有企业本身具有双重职能定位的问题。第五,谁来监管国资委的问题?

应该指出,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存在的问题,很多是和政治体制改革滞后有关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政治体制改革作为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深化,与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还指出:要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并提出了原则要求。我们一定要把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更好地结合起来,加快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步伐。这样做,我们一定能胜利完成国有企业改革尚未完成的任务。

①将进一步深化国企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将成为这方面改革的重点;

②国有经济布局将进一步优化,以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③将对垄断行业改革,禁止企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同时会适当引入竞争机制,并且对垄断企业的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将会加强;

④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制度将会日趋完善;

⑤出于应对激烈的国际竞争的需要,中央企业的规模化经营程度将会大为提高目前我国企业尤其是中央企业的规模化经营程度还比较低,还远远不能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的需要。以炼油业为例,我国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家央企都进入了世界500强(202_年营业收入总计约3000亿美元),但其规模之和还抵不过美国埃克森美孚石油一家(202_年营业收入约3700亿美元)。

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一些思考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