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7号文库
老区教育调查实践报告(推荐阅读)
编辑:寂静之音 识别码:16-675349 7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9-04 20:44:10 来源:网络

第一篇:老区教育调查实践报告

老区教育调查报告

近日,我们深入到本地老区,通过调查群众、教师、学生。对本地老区中小学的教育情况进行了具体了解。

通过调查,大批教师默默耕耘在农村教育一线,表现了崇高的奉献精神。对12中小学校学生的问卷调查,96.9%的学生对教师的“为人师表”行为表示满意,87.5%的学生认为教师的敬业精神很强或较强;88.8%的教师能够“全心”投入到目前所从事的教书育人工作中,并在教育教学中爱生如子,对学生倾注了全部的爱心。,这里的教师是一个团结而无私奉献的群体,没有走进它的人不会感悟他们博大的胸怀。在镇中心学校的带领下,这些年轻的教师们一直默默的耕耘着,将他们青春献给了人民的教育事业。@教育本着以学生的利益为主,切实为学生着想,办学条件及质量有了极大改善。有任劳任怨的校长,还有可敬的教师发挥他们“蜡炬成灰泪始干”的精神,用自己的知识滋润着学子们颗颗渴望求知的心,用自己宽大的胸怀温暖着可爱的孩子们。其中不少乡村老师他们经常回不了家,但他们却毫无怨言,无怨无悔。也有教师可以在市、区工作,可以生活得很好,但是依然不变的是他们对深深的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于是,他们将自己宝贵的年华献给了献给了家乡,献给了家乡的教育事业。日复一日,春去秋来,当皱纹被岁月刻上眼角,当黑发被粉笔染上霜白,日月轮回,一切变化,不变的一就是那份对家乡的热爱,对教育的热爱、对学生们的爱。对成绩差的同学,老师采取各种办法,发现优点,去鼓励他们,增加自信心,使他们对生活充满希望。并建立了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我们还通过座谈采访部分学生,从学生那里了解情况,他们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憧憬,很想成为一名大学生,成为科学家。但当我问到以后回不回来的时候,很多学生都沉默了,没有多少孩子表示自己愿意回到自己的家乡,建设家乡!“人才、教育”再一次在我的脑海中回荡着,我们的内心是沉重的。我国城乡的巨大差异造成了教育观念上一个极其偏激的错误。农村的孩子迫于自己农村户口及生活环境的压力,几乎用尽自己所有的精力去学习考大学,以此来摆脱落后的环境,实现自己美好生活的梦想。但当这些村里的骄傲考出去成为大学生以后呢?他们中有几个回愿意到自己那还不富裕的家乡,投身其中的建设呢?人都向往美好的生活,这本无可厚非,但村里留下的是什么?几个大学生的名字,一个虚幻的荣誉而已。人才依旧缺乏,生活依旧贫困。孩子们的想法和做法并非出自自己的考虑,而大部分都来源于老师和家长的言传身教。不少家长都说:“村子里太苦,能到外面去,干嘛回来。谁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过点好日子!”这不得不引起我们深深的思考。

适龄儿童少年基本能够依法入学,接受九年义务教育。镇政府和镇中心学校大力宣传义务教育法,依法组织学生入学,切实实行“防辍控流”目标责任制,镇中心学校切实履行组织中小学校开学的责任,各学校组织教师到学生家中动员学生入学,许多学校总结了依法控流、教改防流、责任堵流、救助挽流、劝学回流、等丰富的防辍控流经验。

由于本地老区的教学条件以及其他原因,但办学仍有很多困难,比如:

一、资金短缺。支撑农村义务教育运转的经费严重不足,突出表现为教师工资没有按国家要求按时足额发放,学校的可流动资金不足,学校经费只可满足正常运转,没有自由发展的空间,不利于学校的发展。

二、农村留守儿童多。通过调研,我们发现父母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教育确实存在一些负面影响。统计数据表明,留守学生在学习成绩、智力水平、身体发育、思想品行和心理健康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明显差于其他学生,而存在障碍、缺陷的比例则明显高于其他学生,整体状况不容乐观。

三、教学条件相对满后。学校教学方式主要以黑板+粉笔的方式教学,虽然学校有远程教育教室,但不能班班通,图书室、实验室配备陈旧,远不能满足教学要求。

四、农村学生流失较多。一方面,由于老区经济发展不快,大量家长外出打工,小孩得不到很好的家庭教育,更有些家长目光短浅或局限于经济原因,即使其孩子未完成九年基本义务教育,仍强迫其孩子外出打工,剥夺了孩子受基本教育的权力。另一方面,学生本身学习意识缺乏,尤其是一些学习成绩不太好的学生。我们认为这些学生中途辍学是因为面临来自家庭,老师和同学三方面的压力,丧失了学习的兴趣或机会。

五、教师年龄老化,许多学校教师的学科结构不够合理,“小科目”专任教师不同程度缺乏。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1、当今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带来的问题,而且将是一个时期内长期存在的问题,要彻底解决留守儿童教育的问题。在教育体系上,要重点加强农村中小学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一是在留守子女较多的农村地区,开办寄宿制学校。二是学校要充分利用假期、或春节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交流,使学校内外对儿童的影响产生合力效应。三是建立留守儿童跟踪管理档案。从家庭教育上,要努力改变家长的外出务工方式和教育沟通方式。此外还要进一步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格局。

2、经济发展和教育发展同步规划,同步实施,相互促进。

3、让学校教育贴近农村生活实际,让学生可以学以致用。

4、乡镇要加大对学校教育投入,协助学校改善教学条件。

5、创造条件,让更多的大学生到老区资教。

第二篇:老区教育调查实践报1

老区教育调查实践报告

近日,我们深入到老区,通过调查群众、教师、学生对本地老区中小学的教育情况进行了具体了解。

通过调查,我对本地教师有了较深的了解,这是一个团结而无私奉献的群体,没有走进它的人不会感悟他们博大的胸怀。在镇中心的带领下,这些年轻的教师们一直默默的耕耘着,将他们青春献给了人民的教育事业。双沟教育本着以学生的利益为主,切实为学生着想,办学条件及质量有了极大改善。有了任劳任怨的校长,还有我们更可敬的老师发挥他们“蜡炬成灰泪始干”的精神,用自己的知识滋润着学子们颗颗渴望求知的心,用自己宽大的胸怀温暖着这些可爱的孩子们。其中不少乡村老师他们经常回不了家,但他们却毫无怨言,无怨无悔。也有老师本身从山里走出来的,他们可以在大城市工作,可以生活得很好,但是依然不变的是他们对深深的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于是,他们将自己宝贵的年华献给了献给了家乡,献给了家乡的教育事业。日复一日,春去秋来,当皱纹被岁月刻上眼角,当黑发被粉笔染上霜白,日月轮回,一切变化,不变的一就是那份对家乡的热爱,对教育的热爱、对学生们的爱。对成绩差的同学,老师采取各种办法,发现优点,去鼓励他们,增加自信心,使他们对生活充满希望。并建立了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笔者还通过座谈采访部分学生,从学生那里了解情况,他们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憧憬,很想成为一名大学生,成为科学家。但

当我问到以后回不回来的时候,很多学生都沉默了,没有多少孩子表示自己愿意回到自己的家乡,建设家乡!“人才、教育”再一次在我的脑海中回荡着,我们的内心是沉重的。我国城乡的巨大差异造成了教育观念上一个极其偏激的错误。农村的孩子迫于自己农村户口及生活环境的压力,几乎用尽自己所有的精力去学习考大学,以此来摆脱落后的环境,实现自己美好生活的梦想。但当这些村里的骄傲考出去成为大学生以后呢?他们中有几个回愿意到自己那还不富裕的家乡,投身其中的建设呢?人都向往美好的生活,这本无可厚非,但村里留下的是什么?几个大学生的名字,一个虚幻的荣誉而已。人才依旧缺乏,生活依旧贫困。孩子们的想法和做法并非出自自己的考虑,而大部分都来源于老师和家长的言传身教。不少家长都说:“村子里太苦,能到外面去,干嘛回来。谁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过点好日子!”这不得不引起我们深深的思考。

由于这里的教学条件以及其他原因,很多好老师和好学生流向了城镇。即使有许多的优惠政策,但该校办学仍有很多困难,比如:

一、资金短缺。突出表现为学校的可流动资金不足,学校经费只可满足正常运转,没有自由发展的空间,不利于学校的发展。

二、农村留守儿童。通过调研,我们发现父母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教育确实存在一些负面影响。统计数据表明,留守学生在学习成绩、智力水平、身体发育、思想品行和心理健康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明显差于其他学生,而存在障碍、缺陷的比例则明显高于其他学生,整体状况不容乐观。

三、教师外流现象严重。囿于城乡老师待遇、教学条件的巨大反差,不少教师都倾向于到城市工作,导致不少优秀老师的外流。而在乡村学校中,由于教师的缺乏,一个教师要教很多课,甚至不少教师得跨级、跨学科教学,导致教师教学压力增大,这样既不利于学校的教学,又导致不少教师因不堪重负而选择转校。

四、教学条件相对满后。学校教学方式主要以黑板-粉笔的方式教学,虽然学校有三个多媒体教室,但是远未能满足教学要求。更甚者,不少老教师根本就不会运用多媒体!此外,该校还存在物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生物实验室设备落后、仪器缺乏等现象。

五、农村学生流失现象。一方面,在当前市场经济大潮的影响下,大量家长外出打工,小孩得不到很好的家庭教育,更有些家长目光短浅或局限于经济原因,即使其孩子未完成九年基本义务教育,仍强迫其孩子外出打工,剥夺了孩子受基本教育的权力。另一方面,学生本身学习意识缺乏,尤其是一些学习成绩不太好的学生。我们认为这些学生中途辍学是因为面临来自家庭,老师和同学三方面的压力,丧失了学习的兴趣或机会。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1、当今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带来的问题,而且将是一个时期内长期存在的问题,由于这一人群正在加大,问题正在凸显,因此,我们必须从法律上、制度上整体地把这些问题纳入到社会经济发展总目标中加以解决,才能够标本兼治,彻底解决留守儿童教育的问题。在政策体制上,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乡差距。在教育体系上,要重点加强农村中小学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一是在留守子女较多的农村地区,开办寄宿制学校。二是学校要充分利用假期、或春节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交流,使学校内外对儿童的影响产生合力效应。三是建立留守儿童跟踪管理档案。从家庭教育上,要努力改变家长的外出务工方式和教育沟通方式。从调查材料可以看出,如果父母双双外出,则对子女影响较大,但如果有一个在家,则影响相对就要小得多。因此,父母外出务工时,如果没有可靠监护人,最好留一个在家,保持家庭教育的存在与完整。如果父母都外出,则要改变亲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方式,要注意时间上不能相距太久,原则上最好做到每个星期交流联系一次。在沟通内容上,不能只谈生活,应该全面了解其心理、身体、学习等方面的综合情况,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在沟通方式上,除了电话联系外,还可以用书信的方式,这对于孩子的情感发展非常有帮助。我们在调查中就发现,许多学生习惯通过书信、日记来抒发和宣泄内心感受。另外还要与孩子的班主任、监护人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共同商讨教育的策略与办法,做到挣钱与关心子女教育两不误,使孩子从小就能在良好的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健康成长。从社会职能上,要进一步形

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格局。

2、乡镇经济发展和教育发展同步规划,同步实施,相互促进。

3、是使学校教育贴近农村生活实际,让学生可以学以致用。

4、乡镇要加大对学校教育投入,协助学校改善教学条件。

通过对普宁乡镇教育的调查,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农教结合,进行科教扶贫。乡镇学校不仅具有育人功能,而且可以发挥智力,技术,信息和人才优势。不仅要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打基础,更要面向大多数受教育者,使他们既使榜上无名,也要身怀技能。为他们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在这里,学校就是最高的学习殿堂,教师就是最有知识的人才。不仅要体现在学校为农村提供经济发展方面,也要体现在对乡镇人民政治思想文化素质的全面提高上(这可以通过提高乡镇青少年学生水平平实现),既要传授知识和本领,也要培养他们热爱农村,建设家乡的观念。

通过这次 “乡镇学校教育状况调查”活动,我也更加了解了乡镇教育的现状,对将来从事教学工作提供了经验借鉴。

第三篇:革命老区调查学习报告材料

革命老区调查学习报告材料

革命老区调查学习报告材料

2011年月日至日,我荣幸的参加了 区的妇女干部培训班,对我来说非常重要及时,特别是能再到江西革命老区接受教育,感到无比光荣,受益良多。

在我们抵达的几天里,井冈山风和日丽,天气格外地好。我们参观走访了井冈山烈士陵园、井冈山革命斗争展览馆、黄洋界、红军造币厂、红军医院、毛泽东和部分红军将士在大井和茨坪的旧居。在黄洋界上,我和其他学员一起重温了入党誓词。我在井冈山地区虽然只呆了几天时间,但所见所闻对我的影响,更确切说应该是冲击是巨大的、难忘的。

来之前,我读了《井冈山精神》一

书,并在以前学习党史时,也接触过井冈山斗争史。真是百闻不如一见,这次亲临井冈山,站在当年毛泽东和红军将士浴血战斗过的山冈上、树林里,看着壕沟、木房、枪炮,仿佛也使自己置身于当年血与火的生活之中,更使自己加深了对井冈山精神的认识和理解。下山之时,我深有不枉此行的强烈感觉。

井冈山的斗争史,历时两年多,但它留下的精神,它所探索的道路却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共产党人、中国人民解放军乃至全中国人民的命运,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我是抱着一种让自己重温党的这段历史的心情上井冈山的。随着对井冈山历史的深入了解,我却不知不觉地被带入那段令人难忘的岁月,仿佛亲眼目睹了那惨烈的斗争场面,感受到了我们党内存在的激烈思想交锋和斗争;体味了走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探寻真理,勇于走自己路的艰辛;看到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革命先驱,坚定理想信念,孜孜不倦地探寻中国人民解放之路的奋斗历程;领略了毛泽东等红军将帅高超的军事才能,他们指挥中国工农红军,依靠根据地人民的无私支持,硬是在人数少、武器差、缺乏训练的劣势下,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军事斗争的胜利;见识了红军和根据地人民克服敌人封锁所带来的缺衣少粮、缺医少药、物资极端匮乏等困难,以惊人的毅力战胜饥饿、寒冷、疾病、寂寞等常人难以想象、难以忍受的折磨和考验,炼就了一种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本领。

回程的火车上,我的脑海里一直涌动着几个问题,井冈山精神实质是什么?产生井冈山精神的原因是什么?现代共产党人应如何继承和发扬井冈山精神?

1、井冈山精神是民族精神在革命斗争岁月中的锤炼和升华,江泽民同志对井冈山精神作了高度概括,就是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倚靠群众、勇于胜利。http://

2、之所以能有井冈山精神,我个

人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中国共产党诞生和我党不断探寻中国革命斗争之路的品格;二是井冈山斗争实践孕育了井冈山精神;三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本土文化相结合,为井冈山精神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四是毛泽东与广大红军将士在军队建设、党的建设等方面的不断探索、实践和总结。

3、在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党和红军之所以能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恶劣条件下坚持下来,不断壮大,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党始终与人民同甘共苦,建立了水乳交融的党群关系、军民关系。党以自己正确的政策、模范的行动、钢铁般的纪律,集中体现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井冈山斗争的实践证明,只有依靠群众,我们党的事业才能取得胜利;只有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才能得到群众衷心拥护和支持。今天,中国共产党已成为执政党,手中握有管理国家的大权,肩负着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重任,我们每个共产党人

要时刻牢记自己的历史使命,坚持理想信念不动摇,坚持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艰苦奋斗优良作风不动摇,坚持密切联系群众不动摇,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动摇,尽己所能,服务社会,让井冈山精神在我们中间发扬光大!

第四篇:老区教育

养文明习惯,做文明学生

李传保

老师们、同学们:早上好!

今天我要讲的题目是“养文明习惯,做文明学生”。先让我为大家讲述两个事例:

第一个事例是:新加坡是一个通用英语的国家,这个国家的公共场所的各种标语大多是用英语书写。但其中的一些涉及文明礼貌的标语,如“不准随地吐痰”、“禁止吸烟”、“不准进入草坪”等却用中文书写。为什么呢?人家回答:因为有这些不文明行为的大数是中国大陆的游客。为此,到新加坡考察的一位中学校长语重心长地说:不文明行为也是国耻。

第二个事例是:据中央电视台报道,国庆节后的天安门广场,随处可见游客丢弃的纸张、塑料袋等垃圾,显得格外刺眼,与天安门广场的神圣和庄严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以上两个事例表明,文明的一切都是由细节构成的,通过这些细节,我们看见了文明离我们国家还有一定距离,因此我们每个学生都应该养成文明习惯,做文明学生。然而遗憾的是,在我们身边,在一部分同学身上,还是有着一些不文明行为。例如,我们的校园内、教室里总能见到与我们美丽的校园极不和谐的垃圾,甚至有的同学认为,反正有值日的同学打扫,扔了又何妨;再例如在教室里的起哄大闹,撞坏门窗,也不觉心疼;再例如校园内部分同学之间相互的讲脏话、粗话,疯赶打闹,甚至还有个别同学故意损坏学校公共财物。我们很多同学把文化知识的学习放在首位而常常忽略了社会公德、文明习惯的养成,而这恰恰从本质上体现一个人的思想品质。如果我们不在此时,抓好自身的道德素质建设,那我们纵然拥有了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于人于己于社会又有何用呢,所以,我们应该先成人,后成材,不要做一部单纯掌握一些知识技能的机器,而要成为一个身心和谐发展的人。文明就是我们素质的前沿,拥有文明,那我们就拥有了世界上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无数事例表明,走向事业辉煌,开创成功人生的关键,是品德高尚的情操。代表民族未来的我们,需要学习继承的东西有很多很多,然而最基本的问题是,我们究竟要以什么样的精神风貌,什么样的思想品质,什么样的道德水准,去接过人类文明的接力棒。同学们,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做文明学生,管住我们的口,不随地吐痰;管住我们的手,不乱扔垃圾;管住我们我们的脚,不践踏花草。我相信,我们全体师生经过努力,一定会营造成一个宁静、有序、有着良好学习环境的校园。谢谢大家。

第五篇:江西革命老区支教实践报告(团队报告)

江西革命老区支教实践报告

——科技知识进山寨,华农学子育苗才

喻艳、王益波、王祎鑫、范青、韩恺、孙晓阳、王淑敏、赵方方

高倩玉、王雯灏、印浩、兰素文、杨清冬

(赴江西省赣州市社会实践团)

作者:经管土管学院 人力0901班 喻艳

联系方式:***

摘要:在科技文化发展的信息时代,通过教育感化人心,构建和谐社会是重要国策。为了支持教育欠发达地区的教育事业,传播志愿者精神,同时在实践中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并检验自我,认识自我,肯定自我,2011年7月9日,由经管土管学院09级喻艳等人组建的13人团队远赴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罗坳镇步前村里鱼小学进行了为期20天的支教活动。本文将从教学工作,团队合作,后期宣传等方面,总结本次活动经验教训,并展望未来。

关键词:支教教学团队宣传

引子

“治以修文化人心”,在和平发展的当今时代,通过教育感化人心,构建和谐社会是重中之重;尤其在经济、教育水平相对落后的广大山区,已接受良好教育的当代大学生可以引导当地人,尤其是引导当地孩子的一种外向的思维和积极向上的态度,开拓他们的视野,让他们看到知识的力量,感受到外界蓬勃的生机和朝气,从而发掘他们自己的潜力,通过自己的努力用知识改变命运。

对我们自己来说,也是人生难得的经历。温总理说:“一个国家要有仰望星空的人,这个民族才有希望。”我们带着当代大学生的风采与自信,仰望东南那片星空,也满载而归。我们不仅在实践中认识社会,了解社会,还在实践中检验自我,认识自我,肯定自我。本次活动培养了我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增强了我们的自信心、工作能力及沟通交流能力,使我们多了一份积极进取的心态,多了一份社会责任,为人生树立远大理想,即使年轻的心饱受打击,这也是我们青春的美好回忆。

2011年7月9至8月29日,由华中农业大学各个院系13名同学组成的支教团队在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罗坳镇里鱼村里鱼小学切实完成了预期教学任务,进行了针对性家访,与当地村民建立了深厚友谊,传播了志愿者精神。

一·润物细无声:认真完成教学工作

支教活动的核心是教学工作,目的是帮助孩子,传播志愿者精神,队员们对此早有共识,所以认真完成教学工作成了重中之重。

孩子们是我们通过走访从村里召集起来的,从小学学前班到初中三年级,共

有150多名学生,我们让孩子在家长同意的情况下自愿报名,绝不遗漏每一个需要帮助的孩子。受里鱼小学条件的限制(开始仅有三间教室供我们使用,桌椅严重不足),我们把学生分成了大,中,小三个班,小班是学前班和一二三年级的孩子,共64人,为他们开设了拼音、三字经、数学、英语、传统节日、音乐、弟子规、美术等课程,考虑孩子的特点,以趣味拓展性课程为主;四年级和五年级的孩子编入中班,共有63人,他们的可有诗词鉴赏、趣味数学、英语、地理、思修与树木学、素质拓展和文体课程,对他们重在思想态度和学习习惯方面的引导;六年级和初中的孩子则在大班,有33个孩子,他们的学业压力相对较大,所以在多数孩子的认同下,文化课多于文体课,除了音乐、就是诗词格律、数学、英语、历史、自然科学(物理、化学和生物的结合)。每天上午四节课,下午一节课加一个小时的自习,自习课上安排2-4名队员答疑和辅导。

由于招生人数大大超过预期,每个班的人太多,上课效果不太好,又不便于管理,我们向校长申请多开放两个教室,将孩子们重新分成五个班。学前班和一年级的孩子归为小班,共27人;二三年级的孩子归为中班,共37人;四年级单独一个班,共30人;五年级单独一个班,共33人;六年级和初中归为大班,共33人。

我们十三个人来自不同的院系,且各有所长。每人根据自己的特长担任不同科目的教学工作,基本上每两到三个人负责一个班,踏实完成教学任务,关注孩子的思想动态、学习状况和生活状况等,进行针对性家访,重点帮助学习困难或家庭贫困的孩子,建立学生档案,以期长期帮助需要帮助的孩子。

雯灏(外院10级)、素文(外院10级)全面负责小班的工作,他们除了教音乐、美术、数学、英语、三字经外(其他课程由其他队员教),要注意孩子们的安全,带领他们游戏,自习时采取个别辅导,并进行家访。她们像大姐姐一样,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王益波(工学09级)、印浩(外院10级)、喻艳(经管09级)负责中班的孩子。中班的孩子最多,情况也最复杂,但他们努力克服了困难。王益波对孩子们要求极其严格,总是扮演“黑脸”的角色,孩子们对王老师“恨之入骨”啊,王益波只能望范青的鲜礼物而兴叹了,他的一片赤诚却永在我们团队间流传!腿有残疾的熊仙亮、性格怪异的谢佳文、家中没有家长在家的谢标林和一群内向的小女生、调皮的小男生,没少让他们三人操心。印浩和谢佳文进行了多次倾心交谈,了解到实际情况,给了他很多适当的鼓励。

范青(英语09级)、方方(经管10级)、淑敏(文法09级)主要陪伴四年级的孩子。四年级的孩子都比较的内向,不爱讲话,上课也不积极,但是他们都非常喜欢叠纸,一张张废纸,经过他们的小手,就变成了蝴蝶、千纸鹤、气球、帽子、花等等。针对他们的特点,我们因材施教,给四年级的孩子们增设了一门手工制作课。每个上四年级课的老师总会收到各种手工小礼物。

王祎鑫(资环09级)、晓阳(园林09级)主要负责五年级。五年级是公认的最听话、最好带的班级,五年级的孩子们课上认真听课,积极主动的发言,课后认真完成作业,不打不闹。当时范青和王祎鑫两个人还争着抢着做五年级的班主任呢。

清冬(资环09级)、韩恺(动科09级)、倩玉(动科10级)主要负责大班。山里的孩子过早地体会或意识到田间劳作的辛苦,所以他们虽然言语上传达着对学习的厌恶,却基本上都很有求知欲和上进心,也更会主动跟我们交流。倩玉的诗词格律和韩恺的历史重在拓展他们的视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提升他们的人文和科学素养;清冬则是实战派了,勤勤恳恳地希望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当然也不忘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教导。据了解,当地孩子都是从初中刚开始学习英语,学校也招不到好的英语老师,学校的英语学习气氛更加不好,他们的英语成绩普遍很差。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升学。鉴于此,我们在下午一小时的辅导中侧重英语辅导,英语专业的印浩、雯灏、素文和范青分别带几个孩子,切实指导他们的英语学习。在课外交流中,我们也加深了对每个孩子的了解,与他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当然,教学过程中也发生了一些波折。教学工作开展的前几天,由于缺乏课堂教学的经验,加上孩子们更多地把我们当朋友,课堂纪律很不好。“教不严,师之惰”,我们意识到这对孩子、家长和他们以后的老师都是极不负责的状况,于是在每晚的例会上讨论通过印浩、王益波、韩恺为纪律老师,制定纪律条例,轮流进行纪律巡查,课堂风气果然有所好转;但孩子们从此对严厉的老师们“敬而远之”,这又是我们不希望看到的现象,我们期待的是与他们成为知心朋友,用春风化雨的育人情怀和不求回报的志愿者精神感化孩子们。我意识到,凡事有得有失,重要的是把握中庸之道。

在支教工作即将结束的几天,我们积极筹划着要给孩子们留下些什么。近20天的相处,我们对教过的孩子都有了很深厚的感情,于是我们给孩子们写了临别箴言,汇集在由心灵手巧的张扬精心设计和集体加工制作的卡纸上,以为永远的纪念。我们给每个孩子都拍了照,让他们填写了一些基本信息,将来整理成学生档案,希望与他们建立长期的联系,直到他们长成参天大木,直到永远!最后一节课,每个队员在自己的班上都有一番深情的话别,或给孩子们最后的鼓励,或重温过去的美好时光,或抒发离情别意。再见了,可爱的孩子们!再见了,沧桑的里鱼小学!再见了,纯朴的里鱼村民!

二·团结就是力量:齐心协力克服困难

除了教学,最重要的就是生活问题了,团队的力量更是得到重大体现。

在生活上我们分成了四组,轮流煮饭和打扫卫生,当天没课的同学则负责上街买菜。王祎鑫、倩玉和我一组,每当我们下厨的那天,我们不到6::0就起床,分配任务,生火、洗锅、淘米、切菜„„,早上一般是稀饭、晚上一般是面条,简单一些;中午的正餐就不太好对付了,我们要各显神通,把固定的几样蔬菜、干菜做成各种菜系,起码要两菜一汤,且量要多。即使这样,几位大哥还是经常端着满满的饭望着空空的菜盘兴叹。期间,村民经常以答谢为由送蔬菜大米,处在村民情谊与组织纪律的中间,我们经过内部讨论,及与村民代表的交流,合理地解决了问题,与村民结下了深厚友谊。

实践活动中,我们遇到了很多问题。每天8点上课,下午5点下课,晚上7:30为会议时间,总结提出并讨论当天出现的问题,安排明天日程。

支教结束那天,我们开了联欢会,孩子们为我们送上了稚嫩的歌声。我们十三个人合唱了对歌《爱,因为在心中》,这是我们训练好多天的成果,最后三天,我们饭前会后必唱。我们的联欢会,我们的支教活动,以一曲伤感的《送别》拉下帷幕。晶莹的泪花中,我似乎看到了无悔的青春。

三·书信传递阳光,持续关爱孩子

我们短短二十天的支教活动虽然结束,然而我们对孩子们的关爱,对山区教育的关注却不想从此结束。

支教期间,我们经过前期挨家挨户和中期特别家庭的家访,对每名学生的信息进行了整理,形成了150名学生的信息集,有他们的年龄、年级、性格、学习情况、家庭情况等。对于特别需要帮助的孩子,我们设想通过支教宣传,发动全校有志之士,多对一与孩子保持联系,关注孩子的健康成长,帮助他们顺利地完成学业。

我们扶持孩子,并不一定在物质上,更重要的在于精神鼓励方面。

“带去了什么,又带回了什么”这个问题贯穿整个活动始终。对于于都县——中国十大贫困县之一,留守儿童居多,我们到底能带给他们什么。“我们带去的绝不仅仅是表面的知识,而更要带去一种自信的思想,乐观的态度,带去外面世界的吸引力。”队员王淑敏讲道。

面对孩子们错误的发音,学习环境的恶劣,生活的艰辛,我们这群大学生又能带回来什么?我们一致认为这是志愿者的使命,——我们要把那里的情况带回来,去影响周围的人,感染更多的人去志愿服务于欠发达地区的教育,唯有这样,才对得起我们的使命。

至此,整个活动顺利结束。队员王益波说,虽然我在这里吃不饱,但我非常的快乐,因为与孩子的相处使我懂得教爱诚可贵,实现了自身的价值,也让我明白了许多人生哲理,懂得去珍惜我现在所拥有的。

2010-8-28

老区教育调查实践报告(推荐阅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