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7号文库
高中地理新课改学习总结(五篇范文)
编辑:落花成痕 识别码:16-902121 7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2-07 11:30:46 来源:网络

第一篇:高中地理新课改学习总结

高中地理新课改学习总结

教师必须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改革自身的教学方式,以一个全面而客观的视角对待这次课改,具体到地理课堂教学,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落实新课程标准对地理教师提出的要求、关注学生必备的地理素质,培养学生必备的地理素质,不但要向学生传授基本的地理事实、概念、原理等知识,更重要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具备地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科学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首先需避免向学生传输说教式的、纯理论性的知识,让学生感受到学的是“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使学生的观念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如让学生关注身边环境的变化、城市的建设及全球资源状况等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发他们学习的使命感。在地理学习情感转化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利用掌握的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去获取与生活密切关联的信息,同时教会他们如何处理、分析、加工这些信息。

2、满足不同学生的地理学习需要。学生群体的差异性,决定了教学过程、要求的多元性。新课程标准从侧重生活的地理、侧重文化的地理、侧重科学的地理提出了必修课程三个模块和选修课程七个模块的课程要求。必修课程二个模块涵盖了现代地理学的基本内容,使课程具有较强的基础性和时代性,有利于提高全体学生必备的地理索养。由于教学对象是全体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更需要教师掌握全体学生学习地理的思想动态,运用联系生活、启发兴趣、淳淳善诱的方法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选修课程内容突出地理学的学科特点与应用价值,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索养。由于教学对象是对地理学科有兴趣的学生,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高而主动性强。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应更加重视对他们进行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满足他们求知欲和探索欲。

3.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地理学习。教学是教与学交互作用的双边活动,学生是教的活动的对象,是学的活动的主体。怎样检验学习主体的学习成效?新课程提出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举措,更加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地理学习。定性评价主要从学生的教学参与度、学生质疑求异活跃度和学生参加探究活动等方面进行评价,通过教学的参与度的评价,教师能清楚地了解学生课堂思维活动的过程和学习的过程,也能及时地调整教学方式。通过质疑求异活跃度评价,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和学习方法的掌握。如在地球的公转对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的影响教学中,通过与学生互动教学,及时地了解学生对正午太阳高度角时空分布规律的掌握,再通过质疑求异活动过程,让学生探讨不同地区的太阳高度与建筑设计关系等生活实例,提高他们对复杂问题的应变能力。由于地理学科关注的是全球问题及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因而对学生参加探讨活动的评价,更能提高学生的地理学科综合能力。

二、转变观念,真正认识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引导学生顺利开展地理学习。在新理念指导下的地理课堂教学,教师的作用与地位发生了“质”的变化,教师本人必须认识到位。教师应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具体而言①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②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③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的转变;④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⑤由单向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⑥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变;⑦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教师不仅要备知识、备教材,更要“备学生”,即要把课程目标、学情、教学方式与教育技术、课程资源等统筹考虑,合理配置。其次,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评价者,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乃至学习资源。教师要依据学生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思维特点、兴趣爱好等方面给予学生个性化的帮助。

1.注重在兴趣上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自动地调动全部感官,积极主动地参与教与学的全过程。

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信心,正是构建新的地理课堂教学的起点。这不仅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也是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前提。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满足不同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即通过建立富有多样性、选择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满足学生探索自然奥秘、认识社会生活环境、掌握现代地理科学技术方法等不同的学习需要。高中地理新课标规定,新的高中地理新课程由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组成。必修课程以基础性和时代性为特征,具有结构的相对完整性和内容的新颖性。选修课程由七个模块组成,时代感强、涉及领域广,与地理学科前沿和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关系密切,对学习的顺序也不作具体规定,目的是使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发展方向来选择想学的地理内容。这样的内容设置意在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促进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教师应当在这些方面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另外,为激发学生兴趣,新课程的评价标准更注重开放性,即充分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个性特点,强调不能用一种标准去衡量和评价所有学生,同时要把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

2.注重引导学生从生活问题入手走向探究性学习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已经成为当代地理教育的重要理念。基于此点的重要性,新课程注重将高中地理课程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在过程与目标上要求学生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有关地理问题,提出探究的方案,与他人展开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

策。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要求学生通过在生活中学习来帮助他们养成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和高尚的人文素养。

我们已经意识到,传统的地理教学由于过多地强调了学科的逻辑体系而忽略了学生的真实的亲身体验。所以,新课程要求教师构建开放式的地理课堂。将教学内容与学生身边的地理知识、学生的身心特点及认知水平结合起来。学生运用地理原理以及科学的地理思维方式来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成为探究活动的重要环节。在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知识或经验来对地理现象进行解释,甚至提出新的见解。教师在这种学习中的作用则是帮助学生注意获取与加工信息的质量,帮助学生提高筛选、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进入生活是对课堂教学元素的拓展,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地解决身边的地理问题,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并尝试成功的快乐,从而进一步激发地理学习兴趣,提高地理能力。

教师应该设法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和全球大事,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挖掘地理学习中“对生活有用的”、“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如全球变化形势,人口、资源、环境以及区域差异、国土整治、全球变化、可持续发展等内容;适时鼓励并组织学生调查、搜集、处理来自生活实践、新闻媒体、书籍网络等方面的地理信息,让他们感知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地理知识以及这些知识的价值。如天气预报、政治、军事、经济、交通、旅游方面等等。

对这些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展开学习也应当走出传统教学的束缚。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而具体的目标,就是要改变至今仍普遍存在的学生被动接受、大运动量反复操练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使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地理探究性学习的特征是:当学生围绕某一地理问题开展探究活动时,学生首先要为解释和评价某个地理问题或地理现象去搜集证据,然后运用证据,通过高水平的思维活动来解释有关的地理问题,同时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也要交流对这个具体的地理问题的解释,正是通过相互之间评价和论证所提出的解释,才形成了高情感的学习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特别是在对学生掌握知识内容有明确目标要求的学科教学中,要组织起在问题、证据、解释、评价和交流五个方面都具有高度探究性的活动是不容易的,也没有必要刻意追求这样的境界。如对探究的问题来说,要是探究的问题完全是由学生自己提出来的,那当然很好,而且在科学教学中也必须有意识地重视培养学生提问、质疑的能力,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一定要等到学生能够自己提出好的探究问题之后才能组织探究式学习活动。相反地,在学科课堂教学中,切实可行而且效果良好的方法是教师设置问题情境,并通过引导优化和集中学生的问题,使得后续的探究有明确的目标和内容,这样的教学过程也可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实践证明这样做是高效的。

三.教师要不断学习,大胆创新尝试,整合课程资源,实践问题研究、合作学习的地理课堂教学新模式

1.注重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

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是新课程的核心内容之一。无论是探究还是研讨,都离不开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真实而有效的交流。这种积极的交流必须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要依据不同的学习任务展开,以使学生和教师都能进行深层次的交流,同时,交流方式应具有多样性。在新课程背景下,学生本身可以看作是一个个潜在的学习资源,所以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尤其重要。例如,不同的学生对同一地理现象的解释也许是不同的,这时教师就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之间充分地交流,以比较各自的观点,直至形成正确的认识。这种有教师引导、学生相互交流为主的研讨和探究式的课堂教学方式,不仅能够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同时还可以引发新的问题,形成更高层次的学习动机和研讨的动力,这种课堂学习将是充满生命活力的。

2.注重有效整合网络信息资源与技术展开课堂教学

现代多媒体及信息技术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资源,而且在支持学生进行研讨—探究学习方面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恰当使用信息技术所达到的效果是传统课堂教学所无法比拟的。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在课堂教学中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思维深度,为学生开展高水平的认知活动提供有效的帮助。而且,信息技术对地理教学的最深刻影响就是,它提高了学生搜集、分析地理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因此,新课程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并依据学校的条件来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新课堂。

在信息技术与地理新课程整合中,我们应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下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加强信息技术介入课堂教学的教学设计思想研究,要注意避免一些误区。首先,要防止那种新技术、旧理念、呈现过量信息的“电灌”课。现代课堂教学并不是提供越多的信息就越好,因为学生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接受的信息和思维的提高是有限的,过多的信息输入反而会影响学生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及思维能力的提高。其次,要依据所学课题的特点来选择信息技术的使用方式,并不是每一个教学内容都适合采用信息技术。第三,信息技术在课堂上的应用应该考虑教育成本,尤其是考虑时间成本,能够用最简单的方法来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就是最智慧的教育,不要过于追求在45分钟内面面俱到地使用信息技术。正确的原则应当是,信息技术的应用是为学习目标服务,是为学生进行多样化的学习活动提供技术支持的,学生在信息技术应用的背景下应该得到更好的发展,教师的教学方法与信息技术结合应十分和谐,应使学习目标在这种技术支撑下更高水平地达成等。只有这样,才能构建起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高质量的地理教学。

3.注重校本课程的开发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学与课程是彼此分离的。教师被排斥于课程之外,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是按照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考试试卷和标准答案去教;课程游离于教学之外: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是由国家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规定的,教学参考资料和考试试卷是由专家或教研部门编写和提供的,教师成了教育行政部门各项规定的机械执行者,成为各种教学参考资料的简单照搬者。有专家经过调查研究尖锐地指出,现在有不少教师离开了教科书,就不知道教什么;离开了教参,就不知道怎么上课;离开了练习册和习题集,就不知道怎么出考卷。教学与课程的分离、使教师丧失了课程的意识,丧失了课程的能力。

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同时确立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政策,这就要求课程必须与教学相互整合,教师必须在课程改革中发挥主体性作用。教师不能只成为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教师更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为此,教师要形成强烈的课程意识和参与意识,改变以往学科本位论的观念和消极被动执行的做法;教师要了解和掌握各个层次的课程知识,包括国家层次、地方层次、学校层次、课堂层次和学生层次,以及这些层次之间的关系;教师要提高和增强课程建设能力,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在学校、在课堂实施中不断增值、不断丰富、不断完善;教师要锻炼并形成课程开发的能力,新课程越来越需要教师具有开发本土化、乡土化、校本化的课程的能力;教师要培养课程评价的能力,学会对各种教材进行评鉴,对课程实施的状况进行分析、对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定。

校本课程的开发中,教师要注意充分挖掘学校现有的课程资源和社会资源,服务于课程改革。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同时,要求教师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空间,使学生兴趣、爱好、特长得到发展,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整合教学技巧,激发学生探究学习。

中学地理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也是实施课程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的具体要求。探究的方式多样,如发现、过程、规律、质疑、挑战、拓展等形式的探究,教师应发挥教学组织者的作用,合理整合各种教学技巧,运用优选的教学技巧创设良好的探究平台,引导学生实践,达到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成效。

5.注重教学反思,提高教学成效

要使教师的成长向良性的、可持续方向发展,关键是变被动的成长为主动的成长,而注重教学反思,有利于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许多研究表明,教师自身经验和反思是教师教学专业和能力的重要来源。在众多的反思内容中,笔者认为以下两大类的反思较为重要。由于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一切为了学生的成长,而调查资料表明,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表现已成为学生学习障碍产生的重

要一环。因此,首先应注重教学理念、行为和对学生关注的反思,常常思索我们教学的目标是否利于不同类型学生的成长,是否研究了学习困难学生的状况,只有全体学生健康地成长,教师的教学能力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其次对教学设计、方法、过程的反思,通过反思学生对知识、学习方法理解和掌握的程度以及他们的思维过程障碍处和闪光点,进而重新审视自已的教学经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成效。

6.注重情感教育,为地理教学注入活力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它决定了中学地理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可持续发展观念教育的重要渠道。然而,我国大多数国民对地理学科教育价值的认识不足,使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求知欲大为减弱,严重弱化了地理教学的作用和生命力。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教”的成效,只有在学生主动学习过程中才能实现。因此,以学生为木,把学生对地理学习的需要转化为兴趣,并上升为动机是中学地理教学的生命力,也是我们地理教育工作者行动的方向。由于地理学科较其它学科相比,更加关注实际生活与生产,在教学中注重情感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要积极创设各种机会,让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都能展示自我,体验到地理学习的成功喜悦。同时在教学内容上适时添加有挑战性的内容,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不断获取成就感,让成功的喜悦成为继续参与地理教学活动的加油站”,达到兴趣—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问题的可持续发展的学习目标

第二篇:高中地理新课改讨论材料

稳步推进地理新课程改革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的是要在21世纪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从根本上说,实施新课改的原因是我们面临的社会环境已经变了: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社会当中,知识以人们无法想象的速度在增加和更新,我们若不想被淘汰,就必须不断学习、终生学习。这就是说,具备学习的愿望、兴趣和方法,比记住一些知识更为重要。真正对学生负责的教育,应当是能够促进他们全面、自主、有个性地发展。但课程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完全抛弃原有的教学模式。因为任何一个事物,之所以能够存在,就是有其存在的原因。不管是大纲课程与教学,还是接受式教学,它们之所以能够传承数十年,是有其合理的成分的。同样,新课程与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方式是先进的、合理的,但是也有其局限性。让教师一下用一个具有局限性的东西取代一个有合理成分的东西,这种做法不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课程与教学需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所以,无论教师、学生还是学校各项建设,要适应新课程标准需要一个时段,我认为这个时段应该在三年以上,等到第一次高考之后,我们才能形成一套完整的教育体系。在这个时段中,我们一方面应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建立新的教学理念,并在这些理念的指导下开展教学工作。另一方面,我们要根据教学实践中发现的新问题,寻找新的对策,以解决这些问题,并不断的进行总结。本文主要总结一下我在应用新课本通过新课标教学时出现的问题,并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 初高中地理课程的衔接

初中地理对于高中地理具有重要意义,如 高中地理中“地球的宇宙环境”是在初中地理中已经掌握了地球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设计的,如果没有初中的地球知识,那么高中地理就得从零做起。初中地理为高中地理提供必要的手段。总体上看,初中地理属于“区域地理”,高中地理属于“系统地理”,高中地理主要学习地理现象的分布规律和形成原因,高中地理离开了具体的地理现象就会变成空洞的抽象理论。所以学习高中地理始终离不开区域地理的基础,但许多高一学生入学时初中地理几乎都忘掉了。例如,有的同学连经线、纬线都分不清楚。所以,有时为了讲高中地理时区划分、计算等又得从经纬线教学开始,那么势必会使课堂教学的时间变得紧张。

所以在高一教学中,教师要了解初中课程内容、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地理学习能力、水平等情况。首先通过摸底、调查,然后结合高中课程内容确定哪些地理课程内容需要补充和强化,哪些内容学生必须知道,哪些内容可补可不补,在以后的教学中将这些知识逐渐加进去,以扫清高中地理学习的障碍,提高地理的教学效果。初高中地理的衔接问题,涉及课程标准的衔接、教师教学方式方法和观念的衔接、学生学习方法的衔接以及学习效果的评价方式的衔接等,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要总结这方面的经验,让高中学生顺利进入新课程,实现初高中课程的平稳过渡。

二. 准确理解“课程标准”,制定切合实际的教学目标

新课标体现了新的课程理念,对于地理教学来说,课程理念既不是抽象的 思想观念,也不是空洞的理论条款,而是指导教学行为的具体操作指南。如果不能琢磨透“课程标准”所体现的基本理念,就难以准确的开展教学活动,势必会取得事倍功半的结果,而制定切合实际的教学目标,才能够符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如果照搬教师教学用书上的目标,那么教学目标就会成为一种虚假的、形式的摆设。

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认真学习和研究课程标准,而且要将教科书和地理课程标准对照研究,年级组内应该对照“标准”,研究教科书的相关内容,并对教科书进行适当的增删。还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的不一致,制定出差级化的教学目标,对学习好的学生要求高一些,对差的学生降低要求。例如“气候类型”的教学我们就应该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选择,因为有关气候类型和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的内容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地理课程标准中有要求,高中阶段主要是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对气候的影响。如果学情允许,我们就可以多涉及一些气候类型,而从我们学校的学生实际情况来看,只需要分析几个较特殊的气候类型即可。

三. 如何保证学生能力发展和成绩提高相统一

新课程教学的价值追求变了,由原来的“应试”转变为现在的“素质”,素质教育重过程,重学生能力发展,而以前的教学则重学习结果,终知识的掌握。在现实中,理想的教学价值取向与现实教学成绩的终结性评价往往难以一致。目前,终结性评价的主要方式是考试,而考试所考查的主要内容是地理知识,以及运用地理知识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因此,学生掌握地理知识的量,以及运用知识的灵活程度直接决定了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学生的考试成绩往往又是评价教师工作质量的标准。因此,这种考试评价的价值取向和新课程教学价值取向是有矛盾之处的。

针对以上情况,我们在实际评价教学过程中要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强调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在新课程标准上提出了相关的地理学习评价建议,我们要把这些评价目标、手段落到实处,努力研究与实施发展性评价,用好激励性评价,探索开展反思性评价。

四. 多媒体教学和传统“三板”教学应该如何取舍

多媒体在地理教学中的主要优势是把大量的地理信息传递给学生,能把复杂的地理过程形象的表现出来,让学生一目了然,而且能大大的节约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但是“三板”是地理教学的特色,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他可以通过教师的实际演示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教师如果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把所有的知识都存在电脑上,如果出现意外情况如断电、死机等,是否能够继续保持教学质量。我认为这要根据要讲的课的实际内容来定,如果需要举出大量事例,则多媒体更方便,如果演示某些地理原理,板书教学则更加灵活。而且多媒体教学无疑又会增加备课的工作量,所以教具的选择还要视情况而定。

总之,本校才开始进行新课程改革,课改之路任重而道远,许多问题还在发现、研究和探讨之中,我们既不能照搬他校的经验,也不能操之过急,实现新课改的平稳过渡才是目前的工作重点,经历过一两次高考之后,我们才能够更深入的进行新课程改革,改革也更加有方向性和针对性。

地理新课改讨论材料

袁宏伟

第三篇:高中地理新课改学习心得

高中地理新课改学习心得

平凉七中

靳文妍

作为刚执教两年的新教师,很荣幸参与到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培训学习,在专家们的引领下回顾了自己一年来的教学过程中的得失,时刻铭记虚心向老教师请教,不断总结和反思。

反思中有如下心得:

一.教育职能的转变,丰富与延伸了地理教学目标与功能。中学地理学科的教学目标正随着教育职能的转变而不断发展,帮助学生获得适应学习化社会需要的基础知识和掌握基本再学习的能力,是当前课程改革的方向。而且教育职能也不仅体现在知识、能力和思想教育等方面,地理学科的目标在于教育学生关心并参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引导学生树立环境意识、全球意识和以人为中心的人地关系观念等科学的地理思想,使学生能够从经济、社会、生态和人文精神等方面理解、认识和评价人类所面临的全球性问题,形成对解决这些问题应采取的正确态度和行为方式,从而具有21世纪对人力资源要求的基本素质。

二.课程教材的变革与地理科学的发展,带来地理教学内容的更新。中学地理课程是基础教育中唯一传播可持续发展知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课程,也是将自然科学知识与人文科学知识综合、阐明人与环境关系的课程。要培养“活跃而负责任的公民”首先要对社会、对人类未来的生存环境负责。因此在地理课程与教材内容方面早已打破传统的“地理八股”体系,重视地理知识的基础性、综合性、广泛性、区域性、动态性及实用性等特点,从素质教育高度选择地理教学内容,突出特征、抓住要点,通过案例说明观点。并使学生掌握学科基本知识结构和研究方法,重视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学习能力的培养,重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显然这与人们习惯中的地理知识内容是迥然不同的。

三.教学手段的发展与学生获得知识途径的拓宽,促使教学过程的优化与教学方法的改进。地理教学的改革不仅体现在课程结构与教材内容,它更要求深入到教学活动之中,随着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学生获得知识途径的拓宽,优化教学过程,更新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法已提到日程上,触及到每位教 师习以为常或行之有效的教学行为中,打破“教师为中心”、“知识为中心”、“课本为中心”的传统,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民主平等的教育观念,在“满足学习需要的有意识的交流活动”中下功夫,使学习过程成为启发积极思维、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愉快的活动,改变那种满堂灌和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扭转“重结论 轻过程、重记忆轻思考、重文字轻图像、重积累轻运用”的地理教学活动,以改革与改进教学方式方法。

四、可持续发展是现阶段地理教学变革的重要指导思想。地理教学要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21世纪议程作出自己的贡献,教育学生理解、接受可持续发展战略的 思想,自觉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为实施21世纪议程作好准备。具体要求是:①正确理解满足现在需要和满足未 来几代人需要的关系,树立立足当代面向未来,为人民、为子孙后代造福的观念。②正确理解根除贫困与满足 广大人民需要的关系,增强扶贫和人类平等发展的观念,自觉支持建立富国支援穷国和发达地区支援不发达地 区的伙伴关系。③正确理解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树立发展与环境互补和对环境负责的观念,作自 觉的环境卫士。④了解21世纪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策略和行动,增强参与实施观念和历史使命感,自觉作好实施21世纪议程的知识、思想和参与能力的准备。

第四篇:高中地理新课改心得体会

经过今年暑期的高中新课程培训,使我受益匪浅,感受很多。总的说来通过紧张而又认真的学习所获得的感想与心得体会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1、通过观看视频,听到了专家对问题的精辟讲解,使我掌握如何把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通过网络上一些老师具体的课堂案例学习,使我认识到应该怎样突破教材的重点难点;怎样才能深入浅出;怎样才能顺利打通学生的思维通道、掌握一定的学习要领,形成良好的地理素养;怎样才能将一根根主线贯穿于我们的日常教学过程之中。

2、做作业的过程,使我对以前自己做的很多教学工作进行了很好的反思,没有反思就没有进步。我体会到好的授课方式与方法能使学生轻松乐学,如沐春风;科学的思维模式,能使学生左右逢源,事倍功半;恰当的情景导学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因此将个人的智慧与集体的智慧融于一体进行归纳、总结、交流能促进我们产生更多更好的授课方式、方法,产生更多更新的科学思维模式。这对于我们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具有非常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3、在线研讨,让我们与全省各地的教师、与专家近距离接触,通过讨论开阔了眼界;很多好的创意迸发出来。

通过此次学习,不仅使自己的眼界更开阔,而且使自己对高中地理新课程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这无疑将对我们今后的教学工作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第五篇:高中地理新课改心得

新课改专题

掇中教研教科处

202_年第9期

荆门市掇刀石中学

主办

高中地理新课改心得

地理学科兼跨文理两大学科,加上一直以来地理教学让学生记概念、背知识点比较多,加上

原有的高中地理教科书知识陈旧,脱离社会实际,与生活实际联系较小,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初中地理又是一片空白,造成学生普遍厌学现象。

新课程的实施者旨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让教师形成新的课程观,学生改变学习方式,那么,新课程标准如何才能得以实施和落实?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课程意识提到了重要位置,不再把课程仅仅理解为教科书,理解为教师的教材,而是强调课程是由教科书、相关教学材料、教师与学生、教学情境构成的一个体系。这意味着课程观的重大变革,这决定了它是独特的且永远变化的。有多少所学校就有多少种课程,课程不再只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工具。每个学生都带着自己的体验背景,带者自己独特的感受,来到课堂进行交流。这本身就是课程建设,学生从其他学生身上,教师身上学到的东西远比教科书中学到的多。在教学的过程中,相关的课程目标、教学与操作内容、学习手段等课程要素进行优化整合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一、体现学有所需、学有所用的地理课改新理念

新地理课程标准推出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的需要,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除了掌握基本概念,课堂教学还要关注现实,贴近生活,要求教师注意挖掘教材内容中的生活素材。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为切入点,对现有教材进行创造性处理,使原本单调、枯燥、呈现形式比较单一并与现实生活脱节的教学内容变得有现实性、生活性的,让知识内容走进学生生活,让学生贴近生活学知识。所以,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要求建立多样性、选择性的高中地理新课程,除了3个必修模块,7个选修模块,还要进行乡土教材和校本课程的开发,这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构建一个自主、体验、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的平台

学习方式的转变期待教学模式的转变,教学模式的转变始于教师角色的转变。面对新教材,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的新的教学身份,要由管理者变为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对课程及教师自身的发展来说,教师由教书匠变为研究者、开发者、决策者,构建一个自主、体验、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的平台,实现主动式、交流式学习,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体系。

三、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开发者

理想课程与现实课程存在一个“接口”。因此,教师应该不是简单利用课程来教学生,也不是课程简单的“消费者”,而是积极的“选择课程”、构建课程、开发课程。

在制定课程与学生接受到的课程之间,实际上还存在着一种经过教师运作了的课程,教师从“编剧”到“导演”全方位的操作。这种“操作的课程”就是教师根据自己的理解,在课程实施时对课程做出新的解释然后让学生主动地学习教师编导的课程。例如:学习陆地自然带的时候,课程中没有讲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这就给教师留下了一定的选择课程的余地,只有把气候的自然带相结合起来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认识;讨论河流水文特征时,必须先了解河水补给。马

克思在论及职业选择时说:“能给人以尊严的只有这样的职业,在从事这种职业时,我们不是作为奴隶般的工具,而是在自己的领域内独立地进行创造。”教师职业是:精神生命的创造者,在创造别人的同时,升华自己。叶澜:“没有教师的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高的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精神的解放,就很难有学生精神的解放;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总之,教育是一个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变得更完善的职业,而且,只有当教育者自觉地完善自己时,才能更有利于学生的完善与发展。”

四、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

教师能使专家、社会、家长的教育理念变成学生成长的现实。

自然生长的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以工厂生产一样的模式去制造,就失去了各个儿童的个性,打乱了儿童生长的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会腐烂;我们将会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儿童有他们自己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将是幼稚的事情。教师是课程能动的创造者,是课程实施的关键,教师是自我及学生精神生命的创造者,在创造别人的同时,创造自我与新课程一起成长。

五、学习化社会与教师专业化成长

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是终身的,伴随职业生涯始终。学习进修、培训是教师成长的基础。校本教研是教师发展的根本,在校本教研中,自我反思,自我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具有研究性质。反思,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有利于教师经验量的增加,经历是最好的老师:有利于教师经验质的提高,向专家型发展:有利于教师经验准备性的提高,应变能力、教育艺术的提高。

同伴互助,教师互助合作是校本研究的标志和灵魂。交谈、协作、帮助相互提高。专业引领,专业引领,就其实质而言,是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是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对话,是理论与实践关系的重建。形式有学术专题报告、理论学习辅导讲座、教学现场指导以及教学专业咨询。

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教师职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教师专业化成长伴随其职业生涯始终。培训学习、校本教研、课题研究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主要途径。通过提升教师的专业化,促进课程改革理想变为教育现实。

高中地理新课改学习总结(五篇范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