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7号文库
生物课题实施方案
编辑:红叶飘零 识别码:16-873829 7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1-15 17:40:41 来源:网络

第一篇:生物课题实施方案

识图能力的培养课题实施方案

孝义市第九中学七年级生物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生物图形是生物知识的载体之一,是生物教学的第二语言。识图能力是学习生物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能力,能够熟练准确地识图用图,对生物学习乃至终身发展都是有益的。良好的生物识图能力是学好生物的有效方法和手段,但识图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并非一朝一夕之功。

如何利用现有多媒体、实物投影仪等教学仪器,直观展示手段,使学生养成自觉运用生物图形理解问题的能力。在现有条件下“引导学生学会生物识图、用图和快速提取相关生物信息”是研究的重点,力争在课堂教学中探索出一条促进大多数初中生生物识图能力提高的有效方法和途径是生物学习的关键。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在生物教学中,通过识图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形成以点带面,一图带动全文的学习思想,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增加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落实课程标准,帮助学生更好、更快、更多地掌握基本的和基础的知识与技能,促进他们将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实践知识与书本知识、学科知识以及知识与技能的有机结合。建立反映各自特点和有利于未来发展的知识结构与技能结构;引导学生在分析、比较和判断识图的过程中初步形成自主性的学习能力。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研究选定的研究范围为七年级生物教材第四单元中所有出现的图形。

1、图形中的内容,多是学生没有接触的理性知识,图形教学须从形象的、感性的具体事物入手,以学生已有知识作铺垫,采用启发式,通过教师讲解图形,学生识图、分析、归纳、判断等思维活动,完成从直观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这一认识过程,获取新的知识。

2、图形教学要结合学生生活、社会和知识水平的实际,注意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有的放矢,切不可要求过高,否则会适得其反。13、新课改教材有丰富的思想教育内涵,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好材料。这一特点从图形上得以充分显示。教学中要强化图形的德育功能,帮助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认识观、环境观,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课题组经研讨后,具体分工如下:

第一、二章由刘晓静老师负责整理、提炼图形信息。

第三、四章由张丽老师负责整理、提炼图形信息。

第五、六章由孙江涛老师负责整理、提炼图形信息。

四、课题研究的步骤与方法

(一)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拟在一年内完成,共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2_.4.30~5.15)

组内成员商讨、确定课题名称,填写课题申请,制定课题计划,落实人员分工,组织人员收集素材,整理加工,建立素材库,学习课题研究的理论。

第二阶段:全面实施阶段: ①前期分析阶段(202_.5.16~6.1):对学生进行图形学习现状的问卷调查,并进行样本分析,为今后的对策研究提供了事实依据。②教学实施阶段(202_.6.2~11.15):按照不同时期的教学现状,通过多方面具体操作形成培养学生能力的体系,并探索学生能力提高的方法和途径。

具体做课安排:

202_.6.6~6.10由刘晓静老师负责第一、二章的图形整理并上一节针对性复习课;

202_.6.13~6.17 由张丽老师负责第三、四章的图形整理并上一节针对性复习课;

202_.6.20~6.24 由孙江涛老师负责第五、六章的图形整理并上一节针对性复习课。

复习课可以设计成以下四个环节:先展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画黑板略图,让学生自己在板图上指出所学的生物学相关内容,通过直观来加深学生的印象。二说图。利用板图,教师进行细致地讲解。比如在讲血液

循环时,通过板图让学生说出体循环、肺循环的路线、氧气与血红蛋白的结合或分离的部位以及血液性质的变化等,进一步加深印象。三绘图。当图形在学生的大脑中有了初步的印象后,再让学生独立绘图,并进行相互展示比较,让学生自己选出最佳“作品”,这样更能加深学生的印象,从而达到熟练程度。四设计。通过设计相关识图题检测学生当堂掌握效果,力争90%的同学对本节课的识图内容达标。

第三阶段(202_.11.16~12.16)课题结题阶段:进行各类教学素材分类和收集整理,进行整理分析,撰写结题报告,等待专家进行课题鉴定。

(二)研究方法

1、资料文献法:收集整理相关理论,借鉴前人研究的成果以指导课题研究;组织教师学习讨论。

2、调查法:采用问卷调查、师生座谈等多种形式,全面了解学生在识图方面急需解决的问题。

3、课堂行动研究法:将探究出的有效方法应用到课堂教学中,通过实践检验研究效果,不断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使课题研究方案不断完善。

五、课题组成员

课题负责人: 孙江涛

组员: 刘晓静、张 丽

六、预期研究成果

1、经过多次的探讨,结合教师的教学经历,总结出一套提高学生识图能力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形成一种图形思维定向,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使学生掌握识图基本程序,培养学生识图技能。养成用图习惯,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

2、要利用“一图多思、多图并用”,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归纳思维的能力。使学生的认识不断深化,思维程度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有效培养。

3、训练学生绘图制表、缺图补图的技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从而达到强化学生图形意识的目的。

4、教师在研究过程中,注意自身生物图形能力的提高,教学水平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课题研究的带动,老师的论文、板图能力及制作多媒体

课件能力进一步提高。

以上成果将以阶段性反思报告,全面总结本课题研究过程中的体会、经验和成果。撰写课题结题报告,推广研究成果。

第二篇:生物课题研究报告

生物识图能力的培养小课题研究报告

一、课题背景

生物图形是生物知识的载体之一,是生物教学的第二语言。识图能力是学习生物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能力,能够熟练准确地识图用图,对生物学习乃至终身发展都是有益的。良好的生物识图能力是学好生物的有效方法和手段,但识图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并非一朝一夕之功。

而我们农村中学教室内由于缺乏多媒题、实物投影仪等教学仪器,课堂上老师缺乏较好的识图教学过程的直观展示手段,发现学生在生物学习上还感到很难学、不会识图或识图速度很慢的现象,还有大多数学生没养成自觉运用生物图形理解问题的能力。因此,在现有条件下“引导学生学会生物识图、用图和快速提取相关生物信息”是研究的重点,力争在课堂教学中探索出一条促进大多数初中生生物识图能力提高的有效方法和途径是生物学习的关键。

二、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研究的理论依据:

1、认识规律原则:图形中的内容,多是学生没有接触的理性知识,图形教学须从形象的、感性的具体事物入手,以学生已有知识作铺垫,采用启发式,通过教师讲解图形,学生识图、分析、归纳、判断等思维活动,完成从直观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这一认识过程,获取新的知识。

2、实际性原则:图形教学要结合学生生活、社会和知识水平的实际,注意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有的放矢,切不可要求过高,否则会适得其反。

3、思想性原则:新课改教材有丰富的思想教育内涵,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好材料。这一特点从图形上得以充分显示。教学中要强化图形的德育功能,帮助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认识观、环境观,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二)、研究目标:生物教学中,通过识图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形成以点带面,一图带动全文的学习思想,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增加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落实课程标准。

(三)、研究方法:资料文献法、调查法(问卷调查、师生座谈等)、教育实验法、课堂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等。

(四)、步骤:

1、阶段划分:第一阶段(202_.9)准备阶段:组内成员商讨、确定课题名称,填写课题申请、评审书,制定课题计划,落实人员分工,组织人员收集素材、制作素材,整理加工,建立素材库,学习课题研究的理论,等待申请的批准。第二阶段(202_.11)全面实施阶段: ①前期分析阶段:对学生进行图形学习现状的问卷调查,并进行样本分析,为今后的对策研究提供了事实依据。②教学实施阶段:按照不同年级的教学现状,通过多方面具体操作形成培养学生能力的体系,并探索学生能力提高的方法和途径。第三阶段(202_.1)课题结题阶段:进行各类教学素材分类和收集整理,进行整理分析,撰写结题报告,等待专家进行课题鉴定。

2、课题开展情况:

(一)准备工作: 这一段的准备工作是由课题组组长马成东老师进行的。组织课题组的老师学习相关的理论,加强教师在这一课题中的主观重视的意识,并填写了申请、评审书,制定课题计划,确定实验年级,研究教材,找准研究的突破口,教师明确分工。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为了了解课题研究的效果,以及确定今后的发展方向,由马成东老师做了一节课题动员会,体现了课题内容——将提高学生生物识图能力贯穿于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训练学生的识图机能。并组织教师进行了评价和研讨,确定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二)实施过程: 首先,为了更好的开展课题研究,我设定了一次问卷调查。在问卷中学生如实填写了自己在学习图形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对授课教师都提出了建议和意见。让我们对现阶段学生的识图能力有了直观而真实的认识。问卷调查为我们进一步开展课题提供了事实依据。其次,召开课题交流会。为了全面开展课题的研究,我们在每一次的课题组会上学习其他课题成功经验、交流课堂上学生识图能力提高的有效教学方法、总结提高学生识图能力的高效措施,逐渐形成一种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发展学生的终身教育。每位参与教师都尽心尽力进行研究,而不是敷衍了事。在课题中,我们建立有效的提高学生识图能力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让我们有了很大的成就感,也亲身品尝到课题研究带来的种种好处。最后,课题结题阶段,我们依然进行课题研究内容的充实,努力完成课题的研究。首先,我设计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会谈!分别找部分学生进行了沟通!会谈的目的是为了了解通过课题的展开研究,学生在识图能力上有哪些提高!还存在着哪些问题!通过了解,我们发现学生的识图方面有了些许进步!能较熟练地从图形上获取有效的信息,会谈的结果既让我们高兴,高兴的是课题研究有了成效。并在课题结束之时,课题组的每位教师都根据自己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所学、所想、所得写出心得体会,并撰写研究论文。

3、课题研究的结论和成果

(Ⅰ)课题研究的结论:经过多次的探讨,结合教师的教学经历,我们总结了一套提高学生识图能力的教学方式:

1、总论: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在每一节课都要采取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有策略、有计划地对学生的图形学习能力进行指导和强化,并同时形成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这是一个累积的过程。每天课堂上即使5分钟的图形教学也会让学生形成一种图形思维定向,也会从心里认可图形的重要性,这样非常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

2、过程:第一,要学生掌握识图基本程序,培养学生识图技能。识图要注意图形的名称、结构及其重要的特点,对生物图形要有目的、有重点地观察,善于多角度地对图形进行有效分析,对观察到的生物现象进行积极的思维,提炼出生物特征、生物规律,达到准确理解图形的内涵,从而得出正确结论的目的。使学生养成用图习惯,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识图一般采取以下几个步骤:(1)明确识图目的;(2)认真识图,弄清问题;(3)自我检查,相互交流识图结果;(4)师生讨论得出结论。第二,要利用“一图多思、多图并用”,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归纳思维的能力。因为生物相互之间有紧密的联系,这些联系可以通过图形准确地反映出来,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对生物知识进行归纳、综合,使学生学会一图多思、多图并用。这样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使学生的认识不断深化,思维程度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有效培养;对同一幅图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观察和思考,培养其发散思维能力。总之,生物教学中应注意多渠道地进行图形教学,注意图的变式,一图多用,多图并用,从而提高学生的图形意识及思维能力。第三,训练学生绘图制表、缺图补图的技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绘制图表、缺图补图”要求学生能模仿、记忆、想象,做到眼、手、脑并用,有利于加深对生物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也是识图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学生的动手绘画过程,能加强对图形的认识,从而达到强化学生图形意识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培养用图习惯,详解识图方法,提升学生的图形意识,还要加强对学生的识图训练。根据课题研究的实践总结规律,一般识图训练有以下三个阶段:先展图。在教学过程中,将生物挂图展示在学生面前,或教师画黑板略图,让学生自己在挂图上或板图上指出所学的生物事物,通过直观来加深学生的印象。二说图。利用挂图或板图,教师进行细致地讲解。比如在讲血液循环时,通过挂图或板图让学生说出体循环、肺循环的路线、氧气与血红蛋白的结合或分离的部位以及血液性质的变化等,进一步加深印象。三绘图。当图形在学生的大脑中有了初步的印象后,教师在黑板上示范绘图,再让学生独立绘图,并进行相互展示比较,让学生自己选出最佳“作品”,这样更能加深学生的印象,从而达到熟练程度。总之,生物教学应重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而识图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长期的训练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Ⅱ)课题研究的成果:

1、培养了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经过一年半时间的图形重点研究与教学,绝大多数学生热爱学习生物,图形的感觉也增强了许多,在实践中,有些生物知识也能应用于实际生活。

2、学生的识图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实验前后,学生的图形的认知能力、识图能力、绘图能力以及用图能力等等,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在期中、期末质量监测中的图形方面的题目的得分率明显的提高,总体的生物成绩有一定的提高。

3、锻炼生物老师,积累丰富的图形资料。参加这次课题研究的生物老师在科研过程中,注意自身生物图形能力的提高,教学水平有很大程度的提高,科研水平也有较大的提高,由于个人的努力、课题研究的带动,老师的论文、板图能力及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在学校比赛中获得荣誉。在研究过程中,积累很多有关图形教学的资料,一方面有助于教师本身的工作的提高,更有利于以后对学生潜移默化地、不断地进行图形意识的培养,为以后的教学积累了很多经验,有利于整体生物水平的提高。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通过识图、填图、绘图、析图、用图等识图用图能力的训练,学生眼看、手写、耳听、心记,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好生物。因此,教师今后要不断地挖掘图形在生物教学中的作用,有目的、有方法、有梯度地让学生尽快掌握生物识图技巧,养成运用图形的好习惯,积累经验,让图形给我们的生物教学工作带来更大的作用,使学生真正“会学”生物,学会生物。

三、课题成果:调查问卷,图片,案例,论文,研究报告 这就是我们研究课题的过程,虽然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也没有华丽精美的词藻,却是我们实实在在的工作。课题结束了,但是我们的研究没有结束!我想,这就是参与课题研究留给我们的思索!

第三篇:课题实施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我校是一所乡镇小学,因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学生写作常出现语句不通,语序颠倒、语句平淡无味,不会用好词佳句等现象。而农村孩子见世面少,基本生活就是家和学校“两点一线”,社交范围小,缺乏生活经验,缺少生活素材。因此,一提到写作文就一筹莫展,无从下手。更是为选材煞费苦心。而老师也教得费力,为了解决好这些问题,我决定从最基础、最简单的小练笔“抓起”。因为,课后小练笔,是随文练笔,训练目标明确,为学生写作提供了现成的“下锅之米”,选题角度小,材料贴近生活,学生易于驾驭,写起来得心应手,故此,针对我校我班学生实际情况,我选定了《关注课后小练笔,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研究》课题进行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课后小练笔符合儿童心理特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课后小练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的写作心理。这是因为根据儿童的“模仿性”特点,阅读教学中提供了大量的范句、范段、范文作为作文练笔的“中介”,根据小学生“表现欲”的特点,借助大量写作片断的形式,及时运用阅读所学到的知识进行写作,满足儿童学习心理的需求,根据儿童“易遗忘”特点,采取边读边写,学用结合的做法,有利于知识的巩固。由于学生的写作束缚少,自然也容易运笔,乐于动笔;“心动”而致“笔动”,学生则有内容可写,有话可说,有情可抒,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乐于动笔”、“勤于动笔”的良好习惯。

2、在语文教学中,课后小练笔是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之间的桥梁。

现行的语文教材以单元为主,一个单元一次作文训练,间隔时间长。学生训笔次数少,而且容易使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相脱离。我们应在阅读教学的同时,针对所学的课文进行与写作相匹配的形式多样的课后小练笔,就能弥补这一不足。

3、提高教师钻研教材、驾驭教材的能力,增强教科研理论水平和能力。

我校是一所乡镇小学,校内有很大一部分是农民及农民工子女,家长都忙于务农务工,再加上本身文化水平不高,难于对自己的孩子进行有效的指导。所以导致大部分的学生在学习上在校靠老师,在家靠自己。因此,课后小练笔的研究除了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解决乡镇学生为寻找写作材料难的问题外,也极大程度上的提高了本校老师的业务水平和教育科研的能力。因为,教师要结合课文的语言特点来精心设计有效的写作练点来解决学生在写作时遇到的困难,自身就一定要吃透教材,把握文本,而不是漫无目标地去找练习。同时也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一味追求结果的现状。迫使教师注意过程的指导。小练笔后的批阅,增加了对小练笔有效性的课后跟进评价,让教师的备课、上课,课后练习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让老师们在整体教学中落实对学生的有效训练。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对学生进行“课后练笔”的训练,形成六年级训练的序列

2、通过对学生进行“课后小练笔”的训练,解决乡镇学校学生为寻找写作材料难的问题,帮助他们积累大量的、不同类型的写作素材,学习积累起了丰富的作文素材,从而改变学生畏惧写作的心理,提高写作技巧,最终达到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

3、通过课题的研究,提高教师把握教材,研究教学方法的能力。

四、研究的内容

1、进行片断与篇章训练,重点在“自己表达”,做到语句通顺、连贯。内容详实,个性张扬。

2、通过读写结合,从段到篇,对学生的作文进行严格的系统的训练。

3、以现行的教材的习作内容为主。

五、研究的对象

本人任教的六年级(1)班学生共68人。

六、研究的方法

1、比较实验法:本课题的实验研究在自然状态下进行,选择2个班为实验班,本校同年级其他班级为对照班,在进行常规教学的同时强化课后小练笔的训练。

2、观察法:以听课、交流、检查等形式对学生课后小练笔的训练进行观察,并进行分析实验操作的得失。

3、个案分析法:对典型的学生个别分析。

4、调查法:对学生课后小练笔的兴趣进行问卷调查。

5、行为研究法:本着从教育教学的实际中发现问题,并在教育教学中寻找解决问题好办法的宗旨,在不影响学校的正常教学的前提下,采取行动研究方式,做到教研即教学,以教学促教研,以教研指导教学。

6、经验总结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总结研究成果,进行阶段性小结,调整、完善研究方案。

七、实施遵循的原则

1、差异性原则,由于学生存在着个体差异,同一内容的写作训练,也需根据他们的实际,采用合适的方法。能力较低的学生可用照搬法、模仿法,即把学习的课文中的句、段搬用或模仿到自己的习作中。而基础较好的学生则可采用想象法,除了完成作文的一般要求外,还要通过想象写心理活动,个人感受等等,同时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语句。

2、激励性原则:加强信息的及时反馈,好的小练笔要发挥榜样的作用,使课后小练笔效果达到最优化。

3、整体性原则:要紧扣单元的读写训练重点,设计相应的练笔题,突出其整体性,为提高本单元的习作水平作好铺垫,打下基础。

八、实施的步骤

实验时间为1年,即(202_年7月-202_年7月)。

九、组织与管理

十、研究成果表形式

1、课题研究的案例。

2、学生展示(优秀课后小练笔集)。

3、课题研究时的论文。

4、一节课。

5、课题实验报告。

第四篇:课题实施方案

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十三五”重点规划课题 《中小学语文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实施方案

一、课题提出背景和指导思想

《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202_年版)》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语言能力发展的同时,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思想观念、情感认同的集中体现,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具有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当前,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引导青少年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这是教育系统持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和关键环节。

202_年3月,教育部发布《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对加强青少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做出具体部署。202_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加强面向全体教师的中华文化教育培训,全面提升师资队伍水平”。总书记就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多次作出重要指示,为新形势下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强大动力。

二、选题的意义

在中国社会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随着外来文化的渗透,越来越多的中国孩子热衷于外来文化,越来越远离中华传统文化,甚至对祖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冷漠感;许多优秀民族传统文化也正在消失,用方块汉字传承了几千年的中华民族文化正面临断层的危险。如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怀,特别是如何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更好地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且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基础教育语文课程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三、课题研究目标及内容

(一)课题研究目标

通过课题研究,探索中小学语文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结合的途径和方法;提高中小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尤其是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度,帮助学生通过一定途径的学习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养料,积淀文化素养,提高人文修养,从而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丰厚语文积累。

(二)课题研究内容

1.识字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2.古诗文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3.写作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4.古代经典阅读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5.有效整合语文课程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 6.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校本课程建设 7.语文教材建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8.语文教师传统文化素养提升策略研究 9.语文评价中如何考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四、课题研究原则与方法

(一)课题研究原则

1.主体性原则。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必须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

2.整体性原则。要面向全体学生,着力提高全体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承意识,注重学生文学修养、道德品质等素质的培养。

3.个体性原则。尊重个性差异,重视学生的个体发展。要做到因材施教,分类指导,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有不同的经历和感受。

4.创新性原则。既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要吸收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成果;既要给学生传统文化的丰富营养,也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探究欲。

5.实践性原则。研究的课题来自教学实践;研究的过程紧随教学实践;研究的结果要靠教学实践检验,反过来又要给教学实践以 指导。

6.科学性原则。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教学,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实际制定教学计划,确定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做到既科学又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二)课题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综合运用各种调查方法和手段,掌握实验研究的第一手材料,为课题提供充足的数据。

2.行动研究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随时对课堂教学整合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积累、归纳有关资料,不断发现问题,即时反馈,修正计划,将理论与实践、成果与应用有机统一起来。

3.个案研究法。关注学生个体,对研究对象的变化与发展进行全程跟踪研究,通过一定的检测方式,考查研究效果。

4.文献研究法。多渠道收集、整理和运用与课题相关的理论,以及本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寻求理论与实践的创新。

5.经验总结法。对各阶段的研究经验、教训及时总结,对研究中搜集到的材料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得出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方法。

五、课题实施步骤

本课题研究计划两年,时间自202_年5月至202_年5月。

一、组织实施阶段(202_.5~202_.9)1.课题开题并制定实施计划; 2.发布研究指导意见;

3.组织申报立项,考察和批准一批课题参研学校; 4.建立实验队伍,对立项课题组织开题。

二、深入研究阶段(202_.10~202_.12)

1.组织召开课题工作会议、研究人员培训研讨活动; 2.课题成果展示、推广,重点组织观摩指导; 3.阶段性成果推广、评选和表彰。

三、总结推广阶段(202_.1~202_.5)1.汇总课题研究资料,完成并撰写研究报告; 2.研究成果集结出版,召开课题鉴定会;

3.通过各课题的审查和结题,评选课题研究示范学校,完成总课题结题报告。

六、课题管理与指导 1.课题管理系统

总课题工作领导小组→总课题组办公室→各课题研究组→参研单位课题负责人→实验研究的教师。

成立《中小学语文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总课题组办公室,负责制订具体实施方案,负责对课题研究方案的审定,负责课题研究过程中相关信息的管理、统筹,实施各课题组的各类交流与研讨活动以及成果集成、推广工作,负责对参研单位实验研究活动与行为的指导、督查。

总课题组办公室负责对各课题组进行研究工作的领导与指导。(1)总顾问

柳 斌 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科教文卫委员会委员,原国家教委副主任、国家总督学 孙绍振 福建师范大学教授 钱梦龙 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 吴桐祯 北京市语文特级教师 贾志敏 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2)总课题组组长

王旭明 语文出版社社长、国家语委语言文字报刊社社长 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真语文专业委员会理事长(3)专家指导组

吴忠豪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 周 宏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李白坚 上海大学教授 陈友勤 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 胡明道 湖北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 余映潮 湖北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 黄厚江 江苏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 张赛琴 江苏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 程 翔 北京市中学语文特级教师 张立军 北京市小学语文特级教师 薛法根 江苏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

王土荣 广东省人民政府督学、省教科院语文教研室主任 段增勇 四川省教科院高中语文教研员

何 郁 北京市语文特级教师、朝阳区教研室高中语文教研员 冯 渊 上海市静安区高中语文教研员(4)总课题组办公室 主 任

李世江 语文出版社总编辑助理、报刊中心主任

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真语文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成 员

刘 潇 语文出版社数字中心负责人

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真语文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曹 华 语文出版社报刊中心主任助理

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真语文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过 超 语文出版社报刊中心主任助理

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真语文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张立振 真语文推广团队负责人

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真语文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5)办公室秘书处

负责人

吴 鹏 语文出版社报刊中心

成 员(真语文推广团队)

刘基庆 顾 进 张东利 张 雪 党 媛 张童生 于 阳

2.数字化管理

构建信息(数据)资源库,开辟课题网站,施行网络化管理。专人负责课题网站,及时收集、整理、存储、开发与应用课题研究过程中各种有价值的信息资源。

3.成立课题组

凡参加本课题研究的参研单位均须经申报核准后,由总课题组办公室下达立项通知,并在总课题组办公室备案后方能承担课题研究任务。课题申报可依据总课题的原则要求,予以创新发展。

经审核立项的课题,由总课题组颁发立项证书,正式授牌。4.研究工作的指导

(1)日常指导,主要依托网站和报刊等媒体平台进行远程服务;(2)定期指导,通过定期举办课题工作会议、培训活动开展指导;

(3)重点指导,根据参研单位需求,组织专家到校现场指导。5.研究工作的检查和总结

(1)建立实验工作定期汇报制度;(2)定点召开实验工作现场交流会;(3)定时召开实验工作年会;

(4)定期召开实验工作阶段性成果交流研讨会;(5)实验工作总结会和总课题结题会。6.研究信息和研究成果的发布

《语言文字报》《语文建设》杂志等媒体及真语文官网、微信公众号平台,将适时刊发本课题所属课题的阶段研究成果和有关本课题的消息及专访报道。

七、研究经费

课题研究经费自筹,不收取任何立项、审批及管理费用。总课题组办公室将在参研单位参加课题培训和结题鉴定时,按规定收取适当教师培训和专家鉴定费用。

八、预期研究成果 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

理论研究成果:研究论文、研究专著等。

实验研究成果:实验报告、调查报告、执行报告等。

行动研究成果:师生评价、同行评价、社会评价、主管的行政、科研部门评价。

重点是地区或学校在实施方案过程中的成功操作经验总结。1.软件成果

(1)出版学术论文专辑;

(2)出版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管理专著;(3)出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践经验专辑;(4)其他。2.人员成果

(1)语文教学的优秀教育行政领导;(2)语文教学优秀研究和实践人员;(3)全体教学实验的参与人都有较大提高。(4)其他。3.潜在成果

(1)成功实施的典型:一大批示范学校和先进典型学校。可以带动本地区并为兄弟地区如何在语文教育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起到示范作用。

(2)成功的实施经验:经验性描述文章和论著。(3)其他。

第五篇:课题实施方案

“如何使电化教学手段走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题实施方案

西藏昌都地区第一小学刘伟

一、课题的提出

1、国内教育发展趋势的要求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在学校教育中,所有教育计划在很大程度上将依乃赖于为达到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媒体。”《新课程标准》则要求我们注重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习效率,让学生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实践能力。由此可见,语文阅读教学中电化教学手段的应用是十分必要的。

2、人的自身发展的需要

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的基本手段和重要途径,加强阅读教学是培养未来人才的需要。同时阅读教学是培养听说读写能力的重要环节。阅读教学有丰富知识,锻炼思维,发展智力,陶冶情操,培养品德的作用。

3、阅读教学发展的需要

审视我们的阅读教学,不难发现以往的课堂阅读教学往往是一节课下来,老师讲了不少,可学生却收获甚少。归结起来,课堂教学模式仍然没有摆脱“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现状,始终没有转移到借助电化教学手段带领学生走上主动学习的轨道上。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依然存在教学内容片面、方式单

一、过程残缺等诸多弊端。

二、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基本概念的定义与界定、研究内容的分解、研究的切入点、重要观点)

1、基本概念的定义与界定:

(1)电化教学:现专指利用多媒体组合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与计算机网络技术及通讯技术等多种信息媒体进行常规的课堂教学。

(2)阅读是阅读者运用已有的知识对被阅读对象分析、理解并进而把握其要点或主旨的复杂的思维过程。阅读重在指导学生通过正确的感知、辨析、领悟、筛选以获取文章主旨。阅读教学中的阅读,学生不仅要首先理解课文的内容,即理解课文中的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义,而且还要了解有关语言的知识和表现形式。阅读教学的目标,核心是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有着它的内容和形式,语言也不例外。语言的内容和形式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是无法割裂的。因此阅读教学中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就有了两层意义,一是理解语言文字的内容,二是理解语言文字的形式。

(3)教学手段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实现教学目的而采取的一系列教育教学方式和方法。

2、研究的主要内容

借助电化教学的方便,快捷和内容广博等特点和学生课堂学习的实际特点,进行新的阅读学习方法的尝试和创新,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阅读教学方式的研究,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1)研究如何做好新时期学生的语文学科的阅读教学工作,研究如何科学地运用电化教学手段优化语文学科的阅读教学,并探讨构建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学科阅读教学整合的教学结构。

电化教学手段的运用,为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变化,使教师在学生面前不再具有绝对优势,而是与学生成为平等、共同的学习主体。电化教学中广泛而丰富的信息资源,又使语文阅读的平台变得更为广大。它拥有的快捷而强大的网络交流平台,使在课堂上让每一个学生共同就一个问题同时进行讨论成为现实。它的实物投影技术、即时转播系统,使得课堂内的即时评价变得可能。它的存储功能和网络体系,更打破了课堂教学的时空界限。可以说,电化教学的环境下给语文阅读教学带来的是从教学理念到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形式的整体性变革。

(2)探索课内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的主要方法。

充分运用电化教学手段,研究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的培养,教给学生基本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认读能力,理解能力,记诵能力,鉴赏能力,使学生最终能流畅地阅读文章。

(3)与教师继续教育、校本教研相结合,加强教师应用电化设备和丰富教育资源的培训,探索适合本校实际的有效教研模式,着力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研究能力。通过实验,提高教师的阅读教学理论水平,实践能力和教学科研水平.锻炼和培养一批具有“现代教育技术背景下进行研究性阅读”教学和研究能力的学校群体和教师队伍.

(4)与学校办学目标和办学思想相结合,突出学校办学特色,整体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在本地的社会影响及辐射作用。

研究重点:

探索电化教学手段的运用下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课的教学优势,增强课题的操作性和推广性是研究的重点。

可预见的难点:

(1)农牧区小学电化教学手段的运用与语文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结构的研究是本地区教育领域的新课题,可借鉴的经验少。

(2)我校教师对电化教学认识不够,虽工作热情较高,但缺乏搞好科研工作的经验。

(3)我校地处边远地区与搞此类研究的同类校交流较少,不利于研究的普遍意义。

解决对策:

(1)课题负责人和课题组成员要积极搜寻有关资料。

(2)加强教师科研工作的培训活动,组织全体成员对本次科研工作的目标、意义、研究方法进行指导。

(3)建立以此项研究为题目的网站,开展有关问题的讨论,广泛征集各方意见,保证研究成果的普遍性。

三、研究目标

1、积极贯彻新课程理念,实现课堂教学的根本转型。

2、探索新课程改革下小学语文课堂电化教学的运用和成效,提高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教育智慧水平。

3、进一步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提高理论修养和实践能力,造就我校科研型、创新骨干教师队伍。

四、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组织课题组成成员认真学习,密切关注教改动态,积极搜集与本课题研究相关的教学资料、信息,研读《语文课程标准》等,使课题实施建立在扎实的理论支撑基础上。

2、行动研究法:积极开展人教版试验本语文教材实验研究,探索新课程理念下的个性化阅读教学评价机制。

3、个案分析法:开展课题引路、研讨展示活动,收集典型个案,认真剖析、反思。

4、经验总结法:注意搜集积累和总结课题研究中多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做法,提升教学理念。

五、课题组织

课题负责人:刘伟

课题组成员:刘伟

六、研究步骤和措施

1、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2_年11月—202_年5月)

成立课题组:制订具体的研究计划,学习、研讨如何改革现行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使之适应新课程标准及素质教育的要求。

(2)、实施阶段:(20010年5月—202_年12月)

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教师的发展为本”为宗旨在实践中探求新的评价方法、评价标准、构建评价表。

(3)、推进阶段:(202_年12月—202_年8月)

在语文学科中电化教学手段的运用,使语文课堂教学切实向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学习水平转型。

(4)、总结阶段:(202_年8月—202_年12月)

汇编研究成果,撰写结题报告,进行研究成果鉴定。

2、研究措施

(1)、建立完善的课题网络

以《如何使电化教学手段走进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为研究的课题,各个教研组根据本校实际及学生特点确定自己研究的课题。以教研组为单位,通过研究制定出研究效果的检测评价标准,及时进行检测,每学期进行课题的阶段性总结。

(2)、健全规范的课题管理机制

为了使课题的研究出成果,规范课题管理制度,完善并建立课题研究责任制,完善课题研究工作监督机制,充分发挥教科室的龙头作用及各教研组组的基地作用。

(3)、点面结合,以点带面

我们计划在下学年设置两个实验班,重点研究语文阅读教学中电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和成效,并将总结出的成功经验在全校推广,做到点面结合,以点带面,使实验研究取得更好的效果.

七、课题研究预计的成果

1、总结出较高水平的研究报告;

2、积累优秀课、优秀课件、个案研究和讲座、学习的录像资料;

3、培养出具有较高教育教学水平的科研型教师。

生物课题实施方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