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关注学生心理
让孩子健康发展
关注学生心理让孩子健康发展
中学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阶段,中学生教育肩负着承上启下、给青少年心理定型的艰
巨任务。在经过多年中学生教育实践基础上,我认为,中学生此时正处于青春发育变形期,性格、心理变化极大,容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而学坏。因此,发现中学生存在的不健康心理因素,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找出纠正改进的良方,引导教育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积极
向上的进取精神,使之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是我们中学教师的责任。很多教师都体会到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不好管了,不仅仅是由于在家娇生惯养,主要还是心理出现了问题,突出表现在嫉妒、自卑、任性、孤僻、焦虑、逆反心理、神经衰弱、社交困难、甚至犯罪等。所以,中学生心理健
康教育已经引起了社会有识之士的广泛关注。分析这些问题的成因,一个不容忽视的客观事实,那就是教育对于爱的缺失。所以我认为,育人无处不在,作为一名班主任或任课教师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要解决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重视利用学科教学,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如利用生物课中大自然的千姿百态,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解决其心理行为问题,指导学生学会如何消除不健康的心理行为,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让学生参加保护生态环境的活
动,走进大自然,感受大自然,引导学生理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同时引导学生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消除嫉妒、焦虑的心理行为;利用母亲怀孕和分娩的不易、痛苦及父母养育子女的艰辛,让他们理解父母,克服任性的心理行为;利用各类食物所含营养物质的差异,引导学生“合理营
养”的目的,让学生心理更健康。又如,利用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信息,语文教学就是
通过对课文中典型形象的分析和情感体验,以此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意志、个性品质。因此,教师应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本身的心理教育资源,找准知识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融合点,在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点。如《陈奂生上城》反应的是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刚从生活
重负中解脱出来的农民陈奂生一次又悲又喜的上城奇遇,折射出处于社会变革时期的农民的思想
动态,并在这位勤劳、质朴、敦厚的农民身上看到自己父辈的影子。通过这个典型形象,让学生
正确认识那个时代的特征,真切感受到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巨大变化和国家的强盛和繁荣,同时让
学生切身感受到我国农村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而增强他们热爱祖国的信念,启发学生要从小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与之同呼吸、共命运。所以,作为一名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科优势,结合这门基础学科丰富的人文性、思想性、艺术性特点,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在教学过程中,要求
教师在课前应根据农村学生的特点,认真钻研教材,深刻把握教材中心,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其
中,用教材中蕴含的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感化学生,使学生在学习和身心发展方面得到充分发展,要充分挖掘文学作品中充满智慧、洋溢着人性光芒的内涵,让学生领悟“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
丹心照汗青”的爱国热情,品味“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质,欣赏“沉舟侧畔
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乐观情怀,领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人生。教材作为培养
学生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宝库,只要教师引导得法,学生就会在阅读、品味文学作品是过程中,有所感悟,有所触动,从而使学生的心理品质得到无声的陶冶。
二是充分利用家庭与教师共鸣,促使学生减轻压力,健康快乐成长。
天下的家长日日夜夜都在盼望孩子健康发展,所有的老师也无不时刻思考着如何教育学生茁壮成长,然而家长苦心婆心,老师千辛万苦,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也没有获得应有的回报,孩子对
学校教育的厌学,对家长管束的逆反,使我们这些真诚的教育者备感困惑,也使家长们感到苦恼。问题出在哪里?教育孩子并没有错。问题出在怎么去理解教育这一概念。当今的家长应该从实际
出发,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营造合适的环境,这是家庭教育必须做好的头等大事。但营造环境的理
念是关键,所谓思想观念决定行动啊!痛心疾首的是在为孩子营造良好的环境方面有些家长确犯
着明显的错误,或者人云亦云,甚至精明过人。真的不知道我们的家长是怎么来关注孩子的成长的?是不是真的做到了以赏识教育为主,重视孩子的心理教育,把孩子培养成人格高尚的、能力
强的、知识广的、素质高的有用之人。当每一个为人父母的人被问到这样一个问题时都会觉得好
笑!我自己的孩子我怎么不关注她的成长呢? 多数的家长其实只是在关注孩子的身体成长,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孩子心灵的成长。家长们过渡把目光盯在孩子的学习结果上,太少关注学习内容和过程。目前从孩子的学习成绩上是不能预测孩子的未来将是怎样的,学习是快乐的,如果孩子感到负担,那是因为家长给孩子施加的压力太大,期望太高。步入中学的孩子面临升学问题,自已的压力本来就大,家长要做的是缓解孩子的情绪和减轻孩子的压力。
三是尊重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和学生健康成长。教师要转变观念重视心理教育,应以学生为本,优化教学过程,改进教学方法,树立“以学生的学为本的教学观”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价值观”,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在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让学生自己设计并实施方案,体现师生互动的动态过程,把重点应放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和引导学生怎样学习,指导学生适应社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他们杜绝不良诱惑,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权利,与学生成为朋友,开导他们,减轻学生的畏惧心理及逆反心理。教师可根据青春期学生的特征,尽力排除他们的内心困惑,解除学生想向人倾诉又难以启齿的心理矛盾,和他们谈心,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上遇到的困难,这样学生才能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健康快乐地成长。
最后,利用与各学科有关的活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就这个问题,教师可组织学生外出参观“植物园和动物园”有关的活动,以此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在世界地球日、植树节、世界环境日、世界艾滋病日、清明节等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育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关爱之心,消除其不良心理行为。
中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是时代的希望。消除学生心理障碍,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是教育的初衷和责任,全社会都应给予高度重视,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教师应尽的职责,我们应该不辜负人民的期望,社会的期望,家长的期望,把每位中学生都培养成为栋梁之才。
第二篇: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为学生点亮前进的航灯
——浅议小学生自卑心理的成因及应对策略
密州路学校石水源
小学阶段是人的行为、性格和智力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由于其身心发展不成熟、自我调适能力差,加之紧张的学习以及文化知识及社会经验的不足,小学生很容易产生不健康的心理尤其自卑心理。自卑成了当今小学生中比较普遍的一种消极心理问题,严重的危害着部分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帮助学生消除自卑心理问题,寻求有效的教育策略,及时给予正确的引导和教育成为了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一、自卑心理的主要特点及外在表现
具有自卑心理的学生往往对自身的智力和能力做出过低评价,对自己的品质和行为认识不足,他们往往缺乏自信对成功不抱希望,常常表现出胆怯、沮丧、悲观、害羞、不安和内疚的心理。这种心理一旦形成,就会对他的成长和生活产生一系列日益显著的影响,逐渐形成孤僻、懦弱的性格。具有自卑心理的小学生往往具有某些异常的心理和行为表现。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消极的处事态度。由于长期的精神压力,小学生的内心十分敏感,自我关注度非常强烈。他们往往会放大别人的优点和自己的缺点,过高地估价他人、过低地评价自己。做事中总认为自己不如别人,与其他同学相比认为自己无能、没出息,所以凡事“只能这样”,从而对自己的处事结果表示渺茫出现消极的处事态度。
2、异常的行为方式。自卑的学生习惯于低头弯腰,在别人尤其陌生人面
前说话声音很小或干脆不说,害怕接触别人的目光。他们上课时不举手发言,有事喜欢坐在不显眼的地方。由于缺乏信心,做事常常缺乏勇气、犹豫不决,甚至逃避、退缩,有的干脆破罐子破摔对待任何事都表现得毫不在乎,更有甚者情绪激动时还会出现攻击行为。
3、猜疑心重对别人的言行过于敏感。具有自卑感的学生往往对家长、教师、同学等对自己的评论十分敏感,特别是对别人的批评表现的难以接受,有时候甚至无中生有地怀疑别人讨厌自己,从而导致嫉妒等异常心理的产生。
4、无法正常与人际交往。自卑的学生往往害怕甚至逃避与人交往,即使偶尔与人交往也总是习惯以别人为中心,不敢轻易表达自己的看法。他们常常觉得与人在一起会有压抑感,怕在别人面前讲话、做事,怕受到同学、老师的轻视、耻笑。他们有困难也不乐意求助别人,害怕被人拒绝或瞧不起。
二、自卑心理的成因。
自卑感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是巨大的,要很好的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就不得不从学生产生自卑心理的原因去剖析。小学生产生自卑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我认为小学生出现这些心理问题,既有自身成长的因素,也有外部环境的因素。
(一)外部环境因素。
1、经济条件。在物欲洪流的现实社会,拜金主义等腐朽思想也不可避免地侵蚀着小学生的耳目,攀比之风日益盛行。学生之间会有意无意的从吃穿、学习用具甚至于父母的就业、住房的好坏等方面进行攀比。于是经济境况困窘、父母工作不理想的学生就有低人一头的心理。
2、家庭状况。残缺畸形家庭的学生,由于害怕别人歧视再加之缺乏父母的关爱,也会导致自我否定意识的急剧发展,自卑心理的加剧。
3、错误的教育观念和行为。对学生要求过高,是当今家庭、学校教育普遍存在社会性教育倾向。他们只重视孩子的学习,往往以成人或优秀学生为标准对学生提出要求,片面的只以成绩好坏来评价学生能力的高低。学生的成绩一旦不理想,就会受到家长、老师的谴责。在这种高期望值之下,使相当一部分学生家长过早的承受了这个年龄段所不应该承受的压力,挫伤了他们的自信心。
(二)学生自身因素。
1、生理缺陷。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对自己的外貌会越来越重视,生理上有任何方面缺陷,都可能会引起学生“自惭形秽”的心理。若受嘲弄、冷遇,更会觉得无地自容。
2、认知上的不足。小学阶段是小学生由感性认识逐步向理性认识发展的阶段,它是不成熟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小学生认知水平尚浅,缺乏自我评价意识。他们对自我的评价更多的受他人的影响。因此,一旦受到他人的批评或冷漠时,不能很好的进行自我调节而失去信心,产生否定自我的消极情绪。
3、过强的自尊心。自尊心是一种尊重自己的人格、不容别人歧视和侮辱、希望受到别人尊重的自我态度。一些小学生有比较强地关注自己的意识,尤其在意别人如何看待自己,特别重视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为了得到别人的承认和重视,他们往往喜欢争强好胜,以各种方式来表现自己。当他们遭遇到失败、挫折时,就可能产生自卑心理、出现不适当的情绪和行为。
三、应对小学生自卑心理的对策。
自卑心理的成因各有特点,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他们往往都有想表现和渴望得到关注、认可的愿望,只是由于经常得不到应有的关心、鼓励和帮助,使他们自卑之心积重难返,逐渐失去了对自己的信心。为此,我们应该从解决情感问题入手,关爱自卑的学生,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展示的机会,增强其自信心。
1、深入了解学生,关心学生,帮助学生拥有健康的心态。
心理学专家称,一个人的自信、自卑都是由衷的,即是发自内心的。他人的赞赏是增强一个人自信的外因,如果学生没有自我肯定,那么无论外界如何赞赏,也无法撼动其自卑的心理。学生对自身的思想、能力、行为等方面的认识,是自我调节与自我控制的基础。要引导学生在认识到自己不足的同时,也要看到自己优势,只有不断发挥优势,弥补自己的不足,才能彻底克服自卑,而走向自信。要引导学生了解“真、善、美”、“假、恶、丑”;弄清楚“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三人行,必有我师”这些格言的真正含义。让他们充分、全面的了解自己,使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从而拥有健康的心态。
2、以情感人、以爱育人唤醒自卑学生的自爱之心。
有自卑的学生往往处在烦恼、紧张甚至于绝望之中,这时的他们更渴望得到别人的关爱、关注和尊重。这时教师要满腔热情的去关心他们,而不能漠然处之。如果教师没有对他们的关爱,则永远不可能敞开他们的心扉,更谈不上解除心理负担,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教师应该对那些自卑的学生施以更多的关爱,努力去寻找他们的闪光点及时的给予鼓励和赞扬,重新点燃他们自信心的火种。
3、改变教育观念,让教师肯定的评价有如春风化雨。
战胜自卑心理最好的办法是自信。人如果天天被人得到认可就会变得自信,就会不知不觉地在行动上向心目中的那个自己靠拢,因此教师要善于帮助自卑的学生树立自信心。很多小学生在学校感到自卑就是由于没有给他们足够数量的获得成功的机会,以至于他们没有机会去发展成功的心理。因此,教师应当为学生安排一些容易成功的工作,让他们能够胜任,同时又能够引起自发的创造性。培养学生成功的习惯,使他们在一些小事上取得成功,并妥善地运用这些成功造就一种成功氛围,这中氛围就一定会延续到其他事上去。
4、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增强自卑学生的自信心。
俗话说“寸有所短、尺有所长”,教师和家长要教育学生正确对待自己能力上的差异,全面认识和评价自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项和短项,都有自己个别独特之处,正确的自我评价是帮助学生确定正确的奋斗方向的前提。尽可能减少他们失败和受挫的机会,多给孩子提供“行”的机会,“成功”的机会,把成功作为自我激励,来强化他们的自尊心。在正确的自我暗示成功的激励措施强化下,学生在心理上就会产生一种成功——自励——自信之间的良好循环,进而破坏他们原来的自卑感。
学生需要关爱,有自卑心理的学生尤其如此。为了让学生在温暖、和谐的环境中成长,我们甘做航灯,在他们的心灵中多注入几缕光,他们就一定能茁壮成长。
第三篇: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通过同感技术走进孩子的心理世界
【摘要】 同感又称共情或同理心,是指咨询员一面聆听来访者叙述,一面进入来访者的内心世界,以感同身受的方式体验来访者主观的想法与情绪,然后将对来访者的了解,传递给来访者知道。本文主要论述同感技术的重要性以及教师如何巧妙的运用同感技术来辅导孩子,提高孩子心理健康水平,优化孩子的心理素质,培养孩子良好的个性品质,让孩子们可以健康快乐的成长。【关键词】 心理问题 同感技术 心理健康
一、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是必然的趋势
时光飞逝,一晃十几年过去了,回头看看心理健康教育这几年的成果,可谓是硕果累累,而如今心理辅导活动课已经成为各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挥其发展性,预防性功能的重要形式,浙江省心理健康教育也取得了惊人的进步。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成长,有利于学生学习、教师工作效率的提高,有利于促进人的智力和个性和谐发展,还有利于心理疾病的防治。多年的从教工作经验告诉我们:心理健康教育是很有必要性的。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才有积极的学习动力,才有好的学习态度,才能给自己带来快乐,同时把快乐传递给别人,用快乐和温暖去感染其他人。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任务首先是了解孩子,而为了了解孩子,就应该不断地观察、研究。不了解孩子,不深刻注意发生在他们内心深处的复杂活动,我们的教育就是盲目的,因此也就是没有意义的。”为人师者,一定要想办法走进孩子们的内心世界,接近他们的真实想法,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他们,也才能使他们愉快地接受我们的指导,而不至于产生不愉快的情绪。有位教育家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讥笑中有牛顿,你的冷眼中有爱迪生。”我们对待每一个孩子,只有用爱的暖流去开启他们心灵的窗户,才能真正走进他们的心理世界,他们才会觉得自己的人格受到尊重。那么如何让学生向你敞开心扉,走进他的心理世界?这里就需要教师掌握心理辅导的一些操作技术,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被尊重与接纳,从而对老师产生信任,降低自己的防卫心理,积极参加团体互动。那么本文主要通过平时的心理健康教育案例来论述如何通过同感技术走进孩子的心理世界。
二、通过同感技术让孩子敞开心扉
如何让沉默寡言的孩子敞开心怀?韩非子曾指出,要紧紧抓住对方内心,靠的不是渊博的知识,而是准确地掌握对方的心理。他的话大意是:说服之难不在于见多识广或表达之难,也不在于是否有直抒己见的胆量,而在于看透对方的内心,并在此基础上巧妙地提出自己的看法。
人的心理十分微妙,即使同样的一句话也会因对方的情绪变化而得到不同的理解。读懂对方的内心才能控制其情绪的变化。沉默的人就是一扇关闭的门,如果你在与孩子交往中稍有不慎,那么他就永远不会向你打开心扉。怎样才能使沉默寡言的孩子敞开心怀呢?应该先进入对方的内心世界引发其产生心理动摇。
祝某是我们班的一个男孩子,个子小小的,瘦瘦的。他成绩中等以下,中等智商,性格非常内向,沉默寡言,在其他孩子面前不拘言笑,上课从不主动举手发言,老师提问时总是低头回答,嘴巴说话基本上不张开,声音基本上听不清。从来没有主动跟老师打过招呼,老师问他话也基本上不回答。作业经常不做,问他为什么总是不做作业,他一句话也说不上来。通过观察,我发现他长期受自卑、焦虑和恐惧等负面影响,过重的心理负担使他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一直怀疑自己的优点。即使在成功面前也难以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陷入失败的恶性循环之中。这样就严重影响他的身心健康发展。
后来家访,才知道他爸爸妈妈离婚了,他是跟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的。刚开始爸爸还是很关注他,包括生活学习,后来爸爸又娶了个,又生了一个妹妹。当时我就在想会不会这也是一方面的因素呢。复杂的家庭背景,还有不理想的成绩,使学生形成自卑心理,否定自己,怀疑自己,不安、烦恼、孤独、离群等情感障碍随之而来。如何帮助他走出沉默寡言生活状态呢?
一次吃完午饭,我把他叫了出来,来到只有我们两个人的指导室。让他坐在我面前,我递给他一杯水,他说了句谢谢,当时声音是有多么小,只有我们两个人,还要很认真听才听得到,而且发音也不清楚。
我问道:你是不是不爱说话?他点了点头。
我又问他:你回答问题的时候为什么不敢把话大声点说出来? 他说:怕回答错了,别人会取笑他。这时我内心是高兴的,因为他第一次跟我说出心里的想法,平时喊他到办公室都不回答的。可以看得出来他由于长期的失败经历,成绩总是不理想,所以产生自卑心理,非常害怕别人对自己冷嘲热讽,就丧失了学习的信心。总觉得被人瞧不起,意志消沉。时间久了他与大家的接触也越来越少,渐渐把自己封闭了起来。
我接着说道:我已经感受到你的内心焦虑与担忧,你好像有些心灰意冷,有一种不知所措的感觉。
他点了点头,眼泪开始流下来。我递给他纸巾,慢慢的他又恢复了平静。他说:老师,我觉得什么都没意思,我爸妈都不要我了。这是这个男孩第一次跟我说心里话,第一次暴露他的内心。我的内心是复杂的,既心疼又难过。
然后我说:听你的意思,也许你认为你爸妈不怎么关注你了,所以你才觉得没意思,我已经感受到你的孤单。
再接着他跟我讲了好多心里话,那是我第一发现,其实孩子的内心也是很复杂的。他渴望关注与关爱,渴望表扬,渴望进步,但是很多时候又是自暴自弃,想放弃自己。他害怕过,彷徨过,伤心过,哭泣过。这一次我成功的走进了他的心理世界,成功的让他信任我,从而降低了他的防卫心理,跟我讲了那么多心里话,对接下来的心理辅导与防治工作有很大帮助。现在的他会主动跟老师打招呼,主动发言,跟其他孩子一起玩了,看着他脸上的笑容,我也无比欣慰,其实他是多么可爱的一个孩子啊。
三、教师掌握同感技术,孩子健康成长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应该合理的运用心理辅导操作技术,同感是普遍运用的一种技术。同感也叫通情、共情、同理心,是团体辅导中的核心技术之一。所谓共情就是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敏锐准确的领会和理解对方所表达的意思和内心的情感,再把这种领会和理解传递给对方,让对方感受到你是理解、关注和接纳他的,进而建立彼此良好的信任关系,激发对方进一步向你倾诉的愿望。教师的同感表达必须简洁、富有弹性。教师绝不应该“喧宾夺主”,应该把陈述的时间留给学生,同时教师的同感表达应该富有试探性的,不能过于肯定,以便于让学生有修正、否定解释、澄清或确认的机会。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年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给人们带来了很多心理问题。就连现在的小学生,他们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幸福、快乐,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在他们身上日益突出。各种内在或者外在的因素给孩子们身心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危害。要预防、减少和解决这些心理健康问题,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就离不开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就离不开同感。只有老师适当把握与表达对学生的感觉、经验或者行为,运用自己的词汇或方式,让学生知道老师已经了解自己的感觉,想法和行为,学生才会敞开心扉,说出放在心里已久的话,老师才能进行下一步的教育,否则一切都是空谈。
作为一名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学生,要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或许你在为班里经常打架的王某某而焦虑,或许你在为班里总是不做作业的李某某而烦闷,或许你在为班里经常偷窃的张某某而苦恼„„那么请不要讨厌这些孩子,请静下来,找他们谈谈,真诚的交流,耐心的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所以作为一名教师掌握心理学中同感技术非常重要,让孩子信任你,对你敞开心扉,配合你,这样孩子们才会走出迷雾,提高孩子心理健康水平,优化孩子的心理素质,培养孩子良好的个性品质,让孩子们可以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钟志农著.心理辅导活动课操作实务.[M]宁波:宁波出版社,2007.7 [2] 《健康心理与人才发展》 贺淑曼等编著世界图书出版社 2004.4 [3] 黎龙辉,刘良华.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基于文献研究的思考[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6(05)
[4] 王书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概论.[M]华夏出版社,2005.10 [5] 刘维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施与管[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7 [6] 陈家麟著.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与操作).[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7] 《心理健康教育》 俞国良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7
第四篇: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惠来东港明德学校方雪元
现代社会关于“健康”的概念已超越了传统的医学观点,不仅躯体、生理健康,还应该精神、心理健康。当今社会竞争激烈,造成人们心理压力重,在校中学生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生存,面临升学压力,心理脆弱,心理压抑得不到一定的宣泄;再者,我国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的问题也显得越来越严重;更甚者,由于家庭的残缺,如父母离异、丧父或丧母的单亲家庭,隔代抚养孩子等现象,都使孩子缺乏良好的生活和教育环境。有关研究表明:心理发生变化的高发区在青春期,中学生存在问题令人触目惊心,学校里学生各种不良现象屡禁不止,各种失控越轨行为时有发生,如破坏公物,偷东西,违反纪律,捣乱课堂轶序,甚至与老师对抗,对老师产生仇视心理等等.产生这些问题行为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与学生素质不高,尤其是心理健康水平不高,心理素质较差有极大的关系。学生心理障碍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在日常交往中的心理问题—人际关系焦虑。学生的交往需要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不断扩大,但他们的交往能力如得不到正确的指导,往往只能停留在原始的水平上,甚至常常由于交往不当而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例如矛盾不能及时处理解决,就容易形成暴力对抗,封闭孤独、派别流动或不良的心理。
2、在日常生活中的心理扭曲。在日常生活中,由于所处的客观环境(家庭、社会、学校)的影响,例如家庭的纠纷、父母的离异造成孩子抑郁和焦虑;社会不良风气,人际复杂关系造成孩子内心矛盾冲突与困惑疑虑;学校不得法的教育与教师严厉或放任,造成孩子对抗情绪或退缩畏惧等心理问题。
3、在平时学习中的心理问题—挫折与焦虑。由于应试教育流毒极广极深,从小学到高中,分数一直成为学生心理上的一个沉重的包袱,家长或者学校自觉或不自觉地剥夺了孩子们自由发展的时间和空间,阻碍了学生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发展,影响了他们创造力的发挥,学生把学习视为畏途,恐学、厌学的心理加剧。
4、物质生活的日益提高带来的负面影响。
现在的学生和以前的学生相比较,老师们会发现,现在的孩子对于老师奖励的一支铅笔,一本练习本,已不像以前的学生那样欣喜若狂,倍加珍惜,他们已经不在乎这小小的奖励。因为家庭条件好了,家长对他们物质上的要求都是有求必应。而老师的表扬他们根本不放在心上,也不再引以为傲,都是抱着无所谓的态度。
5、过分的宠溺。
在计划生育推动下,现在就读的几乎都是独生子女,家长有忙于工作,孩子都交给祖辈照顾,爷爷奶奶把孩子当成心头肉,手中宝,什么事都替孩子做了,穿衣、洗脚,背他们上学等等,甚至帮他们做值日,完成家庭作业,唯恐孩子出现纰漏。这也逐渐养成了孩子娇纵的个性,爷爷奶奶一出现让他不满意的地方,就又哭又闹,甚至打骂。这不仅降低了长辈的威严,对于孩子将来的成长也是百害而无利。
6、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差异过大。
有一种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很高,任何事都要求孩子做到最好,甚至苛刻。比如孩子考了百分,本来兴高采烈地回家告诉爸爸妈妈,想得到表扬,结果父母看完试卷不但没有表扬,反而挑剔试卷这么简单,字写得不够端正,有几个地方还可以写得更好,下次继续保持。可想而知,如果这孩子没有得满分回家,那么面对他的将又会是什么。这样做极大地打击了孩子的自信心。还有的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很低,几乎没要求,认为认识几个字就行,没必要读那么多书,再说自己没读过书,也照样挣大钱。这样的孩子怎么可能有进取心呢?
7、独生子女特有的自私娇纵。
在每天的值日中就可以看出学生的自私,不懂得合作,除非老师具体落实好打扫工作,不然肯定拖到天黑,父母来接。谁也不愿意先做,多做,等着老师分工,等着爸爸妈妈来接,还有一些学生很喜欢表现,上课时举手非常积极,就等老师叫他的名字,在其他同学面前表现一番,但是如果老师没叫到他,他就会马上露出不开心的样子,甚至开始不听讲,做小动作了。如果老师安慰及时,他又马上专心听了。
8、单亲家庭带来的伤害。
社会进步的其中一个标志,离婚率日渐提高。孩子是敏感的,父母的吵架、冷战他们都能感受到,一点点在他们心里留下阴影。父母离异后,在学校在同学面前,他们会异常安静,从不提起自己的爸爸妈妈,因为这样会让他们没面子。自己不提,也不愿听别人提起这件事,而且他们非常敏感,稍有提起就会情绪异常激动,遇到作文要求写家庭时,他们总会回避。感情的伤害带来无助感,增加了防范意识,自我保护意识,渐渐的,和其他同学话少了,笑容也少了。
我们如果只重视学生生理健康的教育,而不重视心理健康的教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就目前状况而言,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作为教育者应怎样注重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呢?针对学生心理问题出现的诸多原因,已经影响到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我们要找对原因,运用正确的方法,找合适的途径,及时疏导学生的心理问题,把他们引上正轨。
教师应讲究科学的方法,保护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一、正确引导:心病必须心药医。学生在平时生活、交往、学习中产生的问题有经验问题、方法问题、心理问题,要依据不同情况不同对待。一般在精神上、情感上的问题,较多的是属于心理健康的问题。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不能一蹴而就,更不能粗暴急躁,不能过分地批评指责,更不能讽剌打击,要朋友式地谈心,针对性地梳理,耐心启发、正确引导。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强调尊重、理解、信任学生,使学生感受到自身的存在与价值、优点与缺点、现实与未来,能更有针对性地确定人生目标,选择适应自己特长的成才之路,在学会处理与他人,社会的关系中,使人格得到完善。
二、善于等待:心理问题解决需有一个过程,甚至是比较缓慢的过程,水到渠成,不令而行,潜移默化,春风化雨,不可能立竿见影,所以要善于等待,坚持不懈。这不仅是解决心理问题的有效方法,也是锻炼教师教育能力,提高教师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
三、对症下药:在处理学生心理问题过程中,要针对学生心理问题的特点,依靠心理医生和专家会诊,个别指导,对症下药,不能一概而论。
担任班主任的教师还应努力做到:表扬、批评适度,减轻学生的思想压力,对学生的期望不能太高,培养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认识别人。
四、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的优点,用平和的心态对待学生的缺点。不急不躁不放松.给学生转变的时间,营造促使学生转变的氛围。把表扬和提醒放在晨会上讲,把批评留到放学时说。以下是我用这种方式处理的一个案例:
时间:2005年9月中旬
事件: 处理丢失东西的问题。
事件背景:出完差回来,陆续有学生反映自己的钱不见了,笔不见了,伞不见了。真是怪事,每次锁门关窗都很到位呀。难道有内贼?
事情的发展:9月16日,唐宏同学反映他的语文练习册不见了。“翻翻自己的抽屉和书包,看有没有拿错?”都摇头。教室里炸开了锅。“肯定有内鬼。”“我们班肯定有贼” 有人提议,“老师,搜书包吧”有人起哄,“老师,搜身吧!” 我也纳闷,怎么会连续丢失这么多东西呢?上午我才在语文课上表扬了他的练习,并展示给同学看,看他的进步。如果搜查,是会有结果的,至少唐宏同学的练习册是可以找到的。但这样一来,那个学生将如何在班上立足呢?怎样在社会上做人呢?我已经注意到了一个低头看书神态不自然的学生,“难道是他?”我能这样做吗?肯定不能。那又怎么做,才能在不伤害他的情况下转化他呢?我采取了下列措施,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教育过程:
1、稳定学生情绪。我非常轻松地说:“大家说我班有内鬼,有贼。都抬起头来,让我仔细瞧瞧。唉,怎么谁都不像贼呀。””一个个眉清目秀、单纯、稚气”学生接着说“漂亮、潇洒、英俊„„”有的说反义词,气氛顿时热闹轻松起来。我转而肯定地说:“不会是我班的学生,我相信你们的品行。你们一定要加强课室管理,保管好自己的物品,随时关好门窗,不要串班,既不到别班去,也不把别班的朋友引到我班来。同时保证自己不要乱翻别人的东西。”
2、从思想上打动他。第二天,我找来《学会感恩》《学会欣赏别人》《积累善行》等文章读给学生听,强调品德修养的重要。第三天,我讲了历史上对小偷行为的鄙视和处罚,也讲新加坡等国对小偷行为的处罚。历朝历代的人们都是非常憎恨这种行为的。我们对这种行为也不会姑息迁就,一旦发现,报请学校开除。我相信我们在座的同学们都是清白单纯的。唯一要做的就是加强防范。
3、从管理上震慑他。我安排张少婷同学观察中午留校的学生,记下喜欢翻别人抽屉、鞋柜的人的名字。同时告诉学生,我班是安装了监控器的,监控器是用来保护我们的财产的,一般是我们离开教室后才打开,现在,我请保安叔叔给我们在白天打开,我们一定会查出拿我们东西的人。
4、惊喜他的转变。第四天第五天第六天,陆续来报喜了。“老师,我的伞找到啦。某某拿错了,他还给我啦。”“好,祝贺你,有伞用了。失而复得,要倍加
珍惜哟。赶快在伞上写个名字。”“老师,我的笔找到了,某某拿错了。”“赶快谢谢他。”“老师,把练习册还给你,我的找到了,某某拿错了。”“好好保管,把名字写大一点。”“老师,我的钱夹在另外一本书里了,我今天一翻书,钱就露出来啦”“好啊,赶快去买东西呀。”„„当时,我激动得真想在班上表扬他。但我忍住了。这时还不是表扬的时候,因为四个丢失东西的同学很单纯,只是沉浸在自己的东西被找到的兴奋之中,并没有把四件事联系起来看。他们是真心感谢那位把东西还给他们的同学。那位同学也很聪明,分三次分别在三天里归还东西。如果把四件事联系起来,问题就非常明显了,为什么都是他一个人拿错了别人的东西?我放学后,留下了那位同学,“孩子,我真为你高兴,你知错就改的勇气让我佩服。”他也很开心,他说:“我就是记不住自己的东西。”我说:“我理解你。毕竟只有12岁嘛。平时在家里,谁收拾书包?”“有时是我妈妈,有时是保姆。”“那么,以后自己收拾书包,睡觉之前,装好家庭作业和第二天必用的文具课本等,学会自理。好吗?”他非常愉快地接受了我的建议。我又问他:“你在小学时错拿过别人的东西么?”“有啊。”“那你是怎么做的呢?”“我会把它扔掉。”“为什么宁肯扔掉,也不还给别人呢?”“我怕别人说我偷东西。”“你这次做得非常好,你的做法表明你进了一大步,思想上了一个新台阶。我要祝贺你的进步。但我要提醒你,以后拿东西时要醒目一点,仔细辨认,不要再搞错哟。”“这次,我很欣赏你的做法,我私下表扬了你,希望再为班级做一件好事,我会在全班表扬你。”他高兴地回家了。他与妈妈的关系很融洽,一回家,就把事情的全过程告诉了他的妈妈。他的妈妈也是了解儿子的,马上给我打电话。谈了他孩子小学时的一些事情。她相信他的儿子不会再做这事了。我也坚信他是彻底改掉了坏习惯。最近几周,确实没有同学丢失东西。他也和同学们打成一片了。在与14班的篮球友谊赛中,他打完了全场,我也实现了我先前的诺言,在全班表扬了他。
感悟:这次的成功在于既做到了物归原主,制止了偷窃行为,又在不伤害那位同学的前提下教育和转变了他。
五、创造参与机会,培养心理调控能力
初中学生处于心理与行为发展的关键期,这一年龄段的学生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准备和接受状态,很容易接纳师长为他们规定的社会角色,容易形成一定的行为方式和习惯。如果给予足够的参与机会,他们的某种行为能力就可以迅速发展起来,并提高自我反省和心理调控能力。如本班的梁宇聪同学天生好动,课堂上经常影响到周围的同学,老师多次教育也不见效,后来,我委任他当纪律班长,让他管好班中的纪律,当时其他学生对我的做法也百思不得其解。他刚上任时,同学们不但没听他的,还给他白眼,冷嘲热讽地说:“你自己都管不好自己,还来管我们,你配吗?”他一气之下,朝这位同学的脸猛地一拳,我及时制止,并示意他跟我到办公室,这时的他意识到要等我的批评了,可我不但没批评他,反而抓住契机,语重心长地对他说:“老师让你当纪律班长,是因为老师觉得你有一定的领班能力,相信你会把同学管好。但你在管同学之前必须要把自己管好,让自己成为同学学习的榜样,否则是不能服众的。”这时的他心情已平静多了,接着,我耐心地教给他控制自己情绪,不生气的方法:(1)做深呼吸;(2)唱歌发泄一下;(3)在废止上乱涂画;(5)离开现场出去走走(6)随时提醒自己:我不发脾气等等。还帮助他了解脾气暴燥,易冲动的害处,分析这种个性形成的原因,并鼓励他,只要有信心,一定能学会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绪,成为一个有修养、素质高的孩子。事后,他情绪稳定多了,还主动向郭小斌道歉,乐观豁达了,实际行动中能做到以身作则,也能发挥他更大的潜能,成为同学欢迎的人。这一实践活动,可磨练学生的意志,激发他们在学习中奋发向上,顽强拼搏,在困难和挫折面前表现出坚韧不拔的意志。
六.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 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学生从学校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和影响,因此,优雅、洁净、文明、舒适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心理影响。校园中亭阁假山、名人雕像、书画长廊、名人名言、校风校训以及各种宣传橱窗都会给学生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生物园里生机盎然,校园里繁花点点,绿草茵茵,学生在曲径廊亭中看书,这些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无时无刻不在触动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和道德的感染,在愉悦中受到教育,自觉地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创设育人情境,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目前,青少年心理和行为问题日益增多,而人的心理和行为又是密不可分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受良好心理素质的支配,同时,良好行为习惯又可内化、积淀为一定的心理素质。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单纯的口头说教,更应该创设各种情境,在行动中促使学生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一定的心理素质。如现在一些学生自制力差,性情暴躁,逆反心理强。教室里有纸屑箱,他偏把纸屑往窗外丢,看见瓶罐偏要用脚去睬和踢,随意采摘践踏花草等。曾听过这么一件事,有一间学校学生老喜欢用脚踢门,为改变这个坏毛病,学校安装了一扇玻璃门,结果玻璃门完好无损。我们从中得到了启示,于是在校园内各个角落安放了40多个环保型的果皮箱,果皮箱天天擦得光亮如新,草地上竖起木板,写上“请爱护我们吧!”等恳请的话语,果然学生不忍心破坏,过去的坏毛病也改了。可见,有了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就能表现出最佳的行为效果。因此,创设各种情境,通过心理认知暗示,能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佩雷斯认为:“21世纪的人必须有三大本领:一是会继续学习;二是会与不同的人一起共事;三是在不同的环境中能生存发展并做出贡献。”因此,具有健康的心理是现代人具备的条件和基础。当今的初中学生处在一个特殊而重要的发展阶段,他们面临着社会适应和社会学习的双重任务。他们必须适应学校和集体生活,并养成与之相符的社会规范意识和行为习惯。因此必须重视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提高其心理适应能力。让我们发挥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与资源把祖国的花朵培养成未来的高素质人才.
第五篇: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浅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地址:河南省巩义市
单位:米河镇高庙小学
姓名:马艳灵
浅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内容摘要:中国的改革开放极大地加快了社会现代化的进程。同时,中国的社会心理健康问题也正逐渐显示出其严重性,并且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深入,社会成员的心理健康问题还将会更加严峻,成为我们必须正视和解决的历史性任务。小学是学生心理健康的起始阶段,我们应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在小学阶段就拥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让健康的心理伴随着他们不断成长。改革开放对于教育所产生的必然结果之一,就是心理健康教育进入学校教育和家族教育领域,这是社会发展对于教育提出的要求。所以我们应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目标和主要任务;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创设符合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要求的环境;建设和营造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开放、宽松、积极的学习气氛。
随着社会进步,人类物质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在基本的生存和温饱问题得到解决之后,心理问题便显示出来。伴随着医学科学的进步,人类卫生习惯和生活条件的改善,人类的平均寿命延长,而心理状况对于生命质量的影响则日益突出。在急剧变化、发展迅速的现代社会,对于人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比过去高得多的要求,人们普遍承受着比以往沉重的理多的心理压力,各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出现也频繁得多,并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对于个人幸福和社会发展形成了明显的威胁。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第一,应明确心理健康的基本目标和主要任务。心理健康的具体目标是:形成、维护、促进受教育者的心理健康,从而为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基础。这一目标对心理健康教育而言是普遍的、基本的。形成是指培养塑造学生的心理素质,从而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心理。维护是指通过各种途径帮助学生,使他们避免和减少各种可能遭遇到的危及心理健康的伤害和消极影响。促进是指根据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和特点,通过各种途径不断增强他们的心理健康,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和家庭的共同任务,都有责任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实现服务,按照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目标规范自己的行为。主要任务是:通过各种渠道和途径满足学生这些中间层次的需要。满足的方式要根据需要的不同而变化。例如:满足情感需要的方式,就不同于满足认识需
要的方式。
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讲究方式方法,要给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机会应当面向所有的学生,这是学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必须特别注意的。在给学生提供机会的同时必须给予的引导,在学样中,老师可以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就某些成长中可能遇到的心理问题进行比较正式的谈话,也可以起到积极干预的作用。及时补救学生因某种原因出现的消极、不利的心理状态或心理问题,及时通过某种方式帮助学生进行调整和改变,可以解决问题或者避免更为严重的后果。一旦发现明显的问题,首先要与学校或地区的专门心理咨询人员联系,共同研究并且做出采取进一步行动的决定。
第二、应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就小学生而言,心理健康与否主要集中在对学校生活的适应能力上。从以游戏为主的幼儿园和家庭生活转变为以学习为主的学校生活,是一次质的飞跃。自从进入校门,学校生活成为小学生生活中最有意义的内容,成为他们个性发展的主要源泉。
(1)小学生的感知觉有了充分发展。在入学之初,小学生的感知觉已经有了充分的发展,他们的听觉和视觉十分敏锐,能够比较准确地辨别事物的颜色、形状等。但特别指出的是,小学生的感知觉发展很快,其准确性、系统性都能不断地提高,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观察活动,对于小学生的感知觉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2)注意水平有限。刚进行学校,小学生注意的目的性还很低,只能够注意自己感兴趣的对象。例如低年级学生,会注意别人玩的一些小游戏,甚至会站在那里目不转睛地看上许久,而且还会产生一种急于学习的心理。
(3)想象力丰富。但想象与现实之间没有明确界限。小学低年级学生,想象力十分丰富。在他们的头脑中,现实与想象之间往往没有明确的界限。他们由于想象与现实的同一化,导致行为和言语的“不合情理”。如果没有考虑到儿童想象发展的这种特征,人经常在成人眼中被当作“说谎”“欺骗”。对此,我们教师要有充分的理解。想象力是十分宝贵的,是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萌芽,教师应当着力保护和慎重对待。
(4)自我意识更加明确。与学前儿童相比,小学生的自我意识更加自觉,更加明确地意识到自己作为独立个体的存在,这在小学阶段的高年级中表现较为明显。
第三、创设符合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要求的环境。由于学校和家庭生活本身是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根源,除了开展心理辅导和提供心理咨询外,学校和家庭首
先必须营造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
营造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为他们的心理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和条件。这样的环境,应当是给予学生具有安全感、愉快的、和谐的氛围,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在家庭里创设开放、宽松、积极的学习氛围。
(1)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学校生活就是生活中最具正大规性和权威性的内容,学校成为中小学生成长发展最重要的环境。对于一个儿童或青少年来说,如果学校生活中的体验主要是紧张、压抑、沮丧的,那么他就必然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甚至心理疾病;反之,如果学生生活的体验主要是轻松、乐观、积极的,那么他的心理状态就会倾向于积极良好,即使遇到心理问题和障碍也比较容易得到解决。
(2)建立开放、宽松、积极的学习气氛。学习是每个学生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没有哪个学生不愿意得到好的成绩,没有哪个学生能够完全没有学习的压力。无论学生和教师如何努力,在学习上能够名列前茅的终究只能是少数。肖利利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人长得比同龄孩子瘦小,性格内向。上学前一直姥姥带大。上就后就读于一所重点小学的重点班。他的班主任以对学生管理严格而著称不。从入学以来,肖利利就很听老师的话,学习态度也很认真。学习成绩较好,屡屡受到老师的表扬。二年级下学期的一次语文考试,肖利利因为审题不仔细,落了两道题没答,结果用他的话“考砸了”。从那以后,他一听到考试就紧张,并且还添了一个新病:一到考试前两天,不是发烧就是嗓子痛。父母无耐之下,临到考试前半个月就给他喝板蓝根冲剂。可无论采取什么措施,总是防不胜防。肖利利考前必发病已成规律。以后考试更加努力,但是成绩却一次不如一次。奇怪的是考试完后,他的病便不治而愈。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考试焦虑”。所以就心理健康而言,追求所有学生的优秀成绩是不现实的。教育者应当努力调节和减轻对学生的压力,将其控制在不对学生心理健康造成危害的范围内,并且尽可能经常和普遍地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成功。
第四、建设和营造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都涉及许多方面的长期、复杂的工作。要使学校环境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要能够从学生的角度体验和思考,即使学生的行为是明显失当的,也要看到其行为后面的合理因素:学生没有完成作业,可能是出现家庭变故;学生违反纪律,可能希望以此引起别人的注意等。学生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经常是他们自己也未必明确意识到的。作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负有责任的教师,应当比他们更为敏
感地想到和看到这些行为背后的原因,并且敏锐地找出其中的联系。只有这样,才可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无论学生做出了什么样的行为,教师都应当接纳。应当使他们感受到没有被排斥和拒绝。教师仍然将他们当作自己的学生,仍然尊重他们的人格,仍然承认和尊重他们的尊严和权利,并且愿意帮助他们。同时,教师要尽可能地进入学生复杂多变的内心世界,分享学生的喜、怒、哀、惧,使得学生相信教师能够懂得他的体验并且与他有同样的感受,能够知道他们的孤独、懂得他们的失望、理解他们的气愤等等。将学生和教师置于平等的地位,使学生容易接受教师的帮助。例如:在我们的周围,中小学的各年级和不同班级,通常比较引起教师关注的是少数表现优异及表现较差的学生,作为大多数的普通学生往往因为不需要教师特别“操心”而有意无意地被教师所忽视。
有利于受教育者的环境,是面向所有学生的。要使每一个学生感受到学校生活的安全、愉悦、和谐,使每一个学生体会到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使每一个学生体验到学习生活的开放、宽松、积极。
总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作为学校教学工作的一门课程,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特别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使学生在健康、和谐、愉悦的环境中进行学习,使他们从小就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学校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