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拉磨的战马
“拉磨”的战马
从前,有一个国家,连一匹战马都没有。
该国的国王,非常忧虑,脑海中幻想着邻国强大的兵马,有一天攻打到本国的时候,将无法应付,于是他下决心,重金四处购买骏马!
不久,买来了五百匹高大的骏马,国王见了,心中非常欢喜,下令叫人加以训练。当五百匹马被训练得能够冲锋陷阵的时候,邻国对他的态度改变了。建立邦交,互派使节,表现得非常和气。国王以为高枕无忧了。
这样和平的日子过了几年之后,国王看到五百匹马的经费负担颇为巨大,心中又忧虑起来。忽然,他灵机一动,欢喜雀跃地说道:“何不让这些马从事生产呢?这样不就能增加国家财政的收入了吗?”
于是,他下令将这五百匹马牵到磨房去磨米。工人们用布把马的眼睛紧紧蒙住,又用鞭子抽打,逼着它们拉着石磨旋转。起初,这些骏马非常不习惯,横竖乱窜,工人们也感到吃力,但时间一久,五百匹马对拉磨渐渐习惯了。国王一见,笑道:“哈哈!这些马既能保国,又能生产,一举两得!”
不久,邻国突然进兵侵入他的国境,他立即下令调用那五百匹马,准备应战。国王领着五百骑兵,浩浩荡荡向战场出发,一路上,国王骄傲地想着:“大胆的敌人啊!我有这么多强壮的兵马,难道会畏惧你们的侵略!你们也不睁开眼看看我那肥硕的马,你们简直是来找死的!”到了战场,两军交锋,展开激烈的战斗,国王的五百匹马虽然很壮硕,但平常都习惯了旋转拉磨,此时和敌军交战,却不断地旋转着,骑在马上的兵将,一着急,提鞭用力地抽打着,这样抽打越快,马旋转得也越快。敌军见状大喜,遂驱军直入,把那国王的兵马杀得落花流水,全军覆没。
启示:
战马不是用来磨米的,磨米的马也不能用来打仗。
现实的情景常常是:人才的重要无人不晓,但真正做到尊重人才,量才而用,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现在不少地方,不少企业竞相开发、招揽人才。要招揽人才,首先要爱护人才,绝对不能今日用得着就另眼相看,明日用不着就弃之如敞履。许多领导用了很大的精力,费了很长时间来培养人才。然而有些领导者往往忽略
了人才的合理使用,没有将下属安排到合适的岗位上,造成了人才的浪费。
第二篇:人生好比驴拉磨哲理故事
看法国哲学家萨特的书,他把人生比作驴拉磨,觉得很有意思。他说,驴的前面有一把草料,驴为了吃草料,就会奔跑起来,它奔跑的同时,也带动了磨。这个比喻形象贴切。
如果你是工薪阶层,每月的工资便是你前面的那把草料,你每天都在为你的那一份工资而不停拉磨;如果你是农民,满仓的收获,卖个好价钱,便是你前面的那把草料,你一年四季,都在为你的收获而辛苦拉磨。
人生好比驴拉磨,人们在为希望的打拼中,总有一把草料在前面诱惑着,催使我们奋发进取,不断前进,不断成长,不断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把人生的这个磨一直不停地拉下去。
上学时,发愤读书就是我们拉的那个磨。在拉磨的过程中,那把草料让我们有了成长的决心,让我们变得充满希望,变得勇敢而坚强。
长大后,我们拉的磨,就是收获一份好爱情。为了找一个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我们苦苦寻觅。爱情的滋味,让我们真正长大成人,让我们懂得了珍惜、理解,学会了宽容、关爱。
工作后,我们的事业,就是我们面前的石磨。再苦的岗位,为了事业,为了生存,我们默默忍受着,努力着,拼搏着,即使流再多的汗水和泪水,我们也绝不轻言离去。
有了孩子后,培育孩子就是我们的石磨。每天围绕孩子转,希望他长大成才,我们学会了等待,懂得了珍惜,有了韧性和耐力,变得乐观而自信。
人生好比驴拉磨,这个过程,其实就是不断为了吃前面的那把草料的过程。前面的那把草料,既是一种诱惑,也是一种动力。人生任何时候都不能缺了那把草料,有了它,在这个拉磨的艰苦过程中,我们才能实现一个又一个目标,并乐此不疲。
第三篇:战马观后感
《战马》观后感
昨天,在选修课上看了刚刚上映的美国电影《战马》。
这是一部奥斯卡六项提名的片子,以一匹名为乔伊的马为线索,讲述了一个男孩与一匹马之间非同寻常的友谊,他们被分离的命运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又重新交织在一起。
影片从童话般的田园景致,色彩饱满的青山绿草、红瓦砖墙美景中展开。在那青山,平原,蓝天,绿树,令人心旷神怡的美丽平原上,小马驹乔伊安静详和地出生了。刚一出生,人们就惊叹于它的美丽。棕色的皮毛,四只脚都是白色的,像套上四只白色的袜子,额头上还有一个白色的胎记。稍稍长大的它,就被迫离开了母马,被人拉到集市上去叫卖。终于,它被一位跛腿的退伍老骑兵以30币买下。接下来,影片即以一幕幕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场景为我们了展现了这匹英勇神奇的战马和它的主人艾伯特的传奇故事。
场景一:雨中犁地。为了买下这匹健美的小马驹,艾伯特一家已经倾家荡产,在地主的逼迫之下,尚且年轻不堪重负的乔伊不得不在满是硬石的平原上犁地。在经过了一次次失败和受伤之后,乔伊和它的主人始终不放弃,不退缩,坚定着信念,终于在一场来之凶狠的大暴雨中,乔伊和主人犁开了地,大地裂开了口子,像快乐的开出了花儿一样。乔伊和它的主人成功了,人们纷纷来向他们祝贺。乔伊和艾伯特用事实证明了自己的坚强和勇气,也因此才得已保住艾伯特家的农场。使他们一家得以继续生存在这个美丽的平原上。
场景二:生离死别。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最痛苦的莫过于生离死别。人与动物之间也不例外。小马驹乔伊由主人艾伯特一手养大,情同“兄弟”。可是可怕的战争来临了。艾伯特的父亲迫于生计不得已将乔伊卖给了英国军官作为战马。从此乔伊离开了主人开始了在战争中巅沛流离的生活。在离开主人艾伯特的时候,动物和人表现了同样的情感。乔伊愤怒地踢开了牵走它的士兵,飞快地向它的主人奔去。无奈战争残酷地夺去着人们喜爱的一切。
场景三:战火狂奔。在战争中乔伊先后换了多个主人。在巅沛流离中饱经磨难。先是买走它的英国军官,后来是逃跑的德国小兵,再后来是美丽的法国小女孩,后来又是德国士兵。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在战争中自身的生命尚且不保,但他们都极爱没有反抗能力的战马乔伊以及它的同伴,一匹健硕的黑马。但这些人都不是它真正的主人,乔伊真正的主人是抚养它长大的小男孩艾伯特。战争本是人类的较量,马是无辜的,当乔伊的挚友——黑马因战争死去,乔伊独自在战场上飞奔,此刻它只有一个愿望:回家。它不惜被铁丝网一层层的缠绕,直到最后被无情的铁丝网紧紧的裹着无法动弹,当英德两国派出战士解救它时它依然想爬起来继续前进。乔伊渴望和平,渴望家人在一起生活。结局是美好的,夕阳下乔伊和主人的剪影伴随着悠扬的音乐,回到了开始的地方,“无论你走到哪里,我都要找到你”。此刻的乔伊是最美丽的。
我想,斯皮尔伯格用马作为电影的主角,比起他前两部战争电影,还原了自然界最本真的情感。大兵瑞恩中,为了救一个人的生命,牺牲了好几个人的生命;辛德勒名单中,商人为了救犹太人,这些都是战争中一方人的情感。而在这部电影中,马是主角,动物不会发起战争,在战争中它也没有偏见:作为英国士兵的战马时,它飞快奔跑,帮助英国突袭德军;一旦变成德军的战马,他负责把受伤的士兵拉出战区,后来他又帮德军拉大炮,而这致命的大炮轰向的对象却是英军,甚至是养它长大的albert。马没有能力左右人类,甚至没有能力左右它自己的命
运,可是它做的每一件事都是来自自然最本事的情感,也是人类最终的价值取向。最终,人类会在这种最本真的情感面前,放下偏见,找到自己最初最真的本性
第四篇:战马 信仰
信仰
——《战马》影评
这是一部安静的影片,不曾出现多少大哭大嚎、大悲大戚和竭斯底里,仿佛只是一段一匹额头带白色星芒斑、四蹄雪白的骏马和一个忠诚于奇迹、忠实于信仰的少年主人公风雨走来的注释
《战马》的整个情节贯穿着战马乔伊接踵而至生死考验,然而乔伊凭借其对小主人的深厚情感和坚贞的信仰,使得它能够在一次又一次的颠簸中,破除死神的眷恋,冲出长达四年的烟火战争,最终回到小主人身边。故事中,乔伊每一次的更换主人,看似意外,但冥冥之中又是顺应故事情节发展的必然。同样,动荡、抑制的时代背景,也为乔伊寻求生命的庇护制造了苦难和壁垒,一方面乔伊的一个个主人都远远的离去,另一方面战争也让它的同伴一个个倒下,从而使得一匹马的生命形象更加鲜明、其灵魂更加让人敬仰。
作为一个旁观者,看着乔伊始终怀揣着和主人艾伯特重逢的希望,踩在现实的浮冰上,无法掌控的表象迸裂之后,依靠自身本能的拼搏和西方特有的信仰的传承,在窒息状态下延续生存。生命如同一块海绵,对所有的惨剧照单全收,但是,因为彼此的信仰存在,继而,才能冲破惨剧的诅咒。
一个西方哲学家说:人是唯一不凭靠面包而活着的存在物,若是没有意义,人是活不下去的,信仰给人的生命以意义,也给人活下去的勇气。但是,整部影片中马也成了有信仰的门徒、或许这是从西方文明开端乃至今日的西方普通老百姓,一种真实存在的关于信仰的一种追求。按这个定义来说,观众,不仅是旁观者,也是套入这个故事中的一员。每个人的自身,既是历史铺展开的卷轴,又是受历史牵引压榨而生的产物。现实的西方没有为人们怎样活着提供选择,而是人每一步前进的步伐都必须成为有信仰的门徒,只有成为有信仰的追求者,你才能够生存。
电影将乔伊和艾伯特的相遇设定为一种契约(正如他们一起耕地的时候,艾伯特说的一样:“他会带上”“他会耕地的”“我教你怎样耕地,你好好学,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一起,这是命中注定的事情”),他们的分离也是一种契约(正如分离的时候,军官对艾伯特说:我向你保证,男人与男人之间的保证,我会好好照顾他。艾伯特又对乔伊说:乔伊,不会这样结束的,我的兄弟,总有那么一天,我们还会在一起的)。影片又将战场上乔伊能回到英国特定为一种契约(当英国士兵赢了以后,德国士兵说:朋友,你会好好照顾他的,对吗?英国士兵说:我会的我们的怪马儿朋友。)
在西方人的意识形态中,契约就是一种(对上帝的)信仰。
正如艾伯特父亲在买乔伊是说的那样:但是看他,这真是造物主的杰作啊!是的,正因为是造物主的杰作,乔伊才能在战争的炮火中显示出和其他同类不一样的生存方式,因为作者在这里借用当年耶稣说自己是神派到人间的传说一样,为乔伊的那种勇猛和命运添上了一切不可抗拒的因素。而后,最经典的桥段就是敌国战士为了拯救被困在战场的乔伊,不顾自己生死的对白,当两个来自不同种族、不同国家的人为这一匹在战场上顽强抗争的马而放下斗争的武器,转而相互协作,互相帮忙,相互道谢,那种从容,那种淡然,那种关于人性的思考或许在此时就已经喻示着战争的结束,同时也昭示他们相同的信仰——上帝宽恕、仁爱的本质(两人救了乔伊之后,都想带走这匹战马,于是他们选择掷硬币,把机会交给上帝,结果英国士兵赢了,德国士兵说“这是吾皇的脸,不过他现在不开心的看着我。)两人很公平的在上帝的见证之下友好的分手了,因为他们的文化是
一样的。
当乔伊的命运再次坎坷的时候,艾伯特突然出现了(用中国的话说“心有灵犀一点通”),这同样是上帝关于乔伊和艾伯特命运的特别安排。乔伊又活了下来,艾伯特想带走这匹马,可是仕官却还是仍旧以契约的方式留下这匹马,仕官说:我们会照顾你的马,尽我最大的努力,待他像我们的士兵一样)。
战争结束的钟声敲响了,镜头给乔伊一个特写,然而战场上的法则又必须得去遵循——战争中所有马匹都要拉到市场去拍卖。乔伊无疑成为所有人关注的焦点。拍卖开始后,几次回旋的竞价,然而,一个老头喊出100磅后,红着眼眶接着又说:先生,如果你还要跟我抢,我将把身上的大衣卖掉,我出到了100磅,如果你还要竞价我就把农场卖掉,出价1000!我答应了我孙女,得为她留下点东西。老头以100磅高价取得了乔伊,在乔伊即将被带走之际,乔伊又重演了开始离开主人的那一幕,挣脱了束缚,跑到了主人身边。“别担心,我走以后,我不会担心你再没有了,嘿,我找到你了,不是吗?你也找到我了,我们都知道大家都撑过来了,来吧,我们是幸运的,我们一直都是,从遇见你那天以后就开始幸运”艾伯特伤心又微笑着将马拉到老人面前又说:上帝保佑你,先生!老人拍下马,只是为了自己的孙女。但,当乔伊和艾伯特对白的时候,老人紧紧凝望着他们,故事到这里峰回路转,老人将帝国军旗交给了艾伯特,然后又把战马还给了艾伯特,然而,此时艾伯特的心情或许成为影片中最大的亮点。艾伯特问老人的孙女的名字,老人微笑着回答几次:艾米丽!
当艾伯特和乔伊相互信任并彼此寄托信仰的同时,他们再一次走在了一起!影片的最后,导演才让太阳高升(这也是电影中唯一一次太阳高升),这一幕和《宾虚》中,耶稣被钉上十字架,风雨过后,太阳升起有些相似。在刺眼的阳光中,艾伯特一家和乔伊团圆了。
《战马》通篇关于信仰的演绎,对正处于游离和无信仰的中国人,或许是一种心的拷问、心灵的洗礼!
第五篇:《战马》读后感
《战马》读后感
寒假里我看了一本书,书名是《战马》,我非常喜欢这本书,连续几天都在读,有时候都忘记了吃饭。
这本书讲述了:艾伯特的爸爸给艾伯特买了一匹马,由艾伯特
抚养,艾伯特给他取名“乔伊”。乔伊能听懂艾伯特的话!真让人佩服。在农场最后一个夏天,艾伯特教会它犁地,并且种上了萝卜、白菜„„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可是好日子没多长,乔伊被艾伯特的爸爸卖给了军队,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了!在军队里,乔伊非常勇敢、忠诚,与伙伴共克难关;他不仅能坐骑,还能运送物资和伤员;他不仅忠诚于英国军队,而且忠诚于德国军队,他就像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一样,受到所有战士的尊重和爱戴。在战场上很多马都死了,可是乔伊活到了最后,迎来了世界的和平。
这本书告诉我们,人与动物之间可以产生深厚的友情,我们人类要善待身边的动物,以及地球上其他的物种,共同维护生态平衡。同时,这本书也告诉我们,战争给世界、给人类带来灾难,它夺走了无数人和其他动物的生命,破坏生态环境。战争是残忍、丑恶、无情和冷酷的,我们希望以后人们不要发生战争了!
直到现在,在我心目中乔伊并不是一匹马,而是生活在我周围的一个伙伴,一个非常忠诚的伙伴。我们一定要好好珍惜现在的和平生
活和身边的友情,互相之间和睦相处互相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