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7号文库
张立云学习新课标心得
编辑:水墨画意 识别码:16-816323 7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11-29 11:36:13 来源:网络

第一篇:张立云学习新课标心得

学习新课标心得

张立云

通过学习,使我越来越感受到这次课改绝对不仅仅是改变一下教材而已,而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彻底改革,更是我们教师教学方法上的重大改革。传统的教学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忽视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制约学生多方面的发展:新课程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着眼于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发展。我们广大的教师也应该彻底地洗脑,改变我们现有的课堂教学的模式,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下面我就谈一下我的感受:

一、理解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改变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理念之二是“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贴近学生的生活,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基本理念之三是“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深入、全面地学习课程标准,理解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掌握课程标准的思想内涵,通晓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才能目的明确、方向集中地钻研教材,具体、准确地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分散难点、突破疑点,从而得心应手地驾弩教材,灵活自如地选择教法。

二、教学中教师充当组织者和引导者。

从新的课程标准来看: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它实际上是一种探究性的学习,教师是探究性学习的组织者,在学习中对学生提供经验和帮助,做好组织协调工作。教师要想方设法开阔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的思维,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适当地给予一些建议,老师要向学生提供经验,帮助他们进行判断、检查自己想法的正确性,提醒他们注意探究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要深思熟虑地、周全地统筹学生活动。教学中可让学生充分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思维会变得开阔,富有独特性和创造性,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认识水平和口头表达能力,逐步由过去的“学会”向“会学”转变。

三、健全新的评价机制。

评价不但有终结性的评价,还要有发展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应该侧重的是一个阶段后,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发展,在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等多元领域的综合评价,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制订改进计划,促进更好的发展,这样,评价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才会有始有终科学的发挥,学生的发展才能进入良性循环。同时评价的主体从单一转向多元化、交互化,继续坚持扩大评价主体,引导学生正确客观地评价自己,对待他人,培养学生的责任心,使其健康的成长。新的基础教育课程基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及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作为教师,一定要解放思想,改变旧的教学观念,勇于探索,勇于创新,实现课程改革的既定目的。

第二篇:学习新课标心得

学习解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有感

我和同事陈婷婷分三次到(11月28日、12月5日、12 月12日)安贞里第一小学,学习《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我发现与《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相比,从内容到形式都有较大的调整变化。通过学习,我对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对该如何在课堂中实践新课标的精神也有了更多的思考,不管是“识字和写字”、“阅读”、“写话、习作”还是“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2011版的新课标处处都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目的。下面我将这次学习的体会总结如下:

新课标更加注重保护学生的个性。学生是独立的有思想、有主见的行为个体。老课标低段口语交际板块,要求学生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精彩情节。但新课标将“精彩情节”改为“自己感兴趣的情节”。虽然只有几个字的差别,但这番改动非常尊重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的感受和主观意见。老课标所谓的“精彩”是教师或教参已经定位的东西,在学生看来,教师所谓的精彩也许平淡无奇,因此在复述时,难免失去兴趣。而新课标让学生复述自己感兴趣的情节,其结果是大不相同的。只要是自己感兴趣的都可以,摆脱了教参教师的束缚,给学生最大限度自由选择的权力,学生感觉被尊重了,因为学习起来更有积极性。

新课标构建的新课堂,是一个让学生的心灵得以放飞,情感得到宣泄,知识得到更新,能力得到提高的艺术殿堂。我将带着自己对新课标的理解,把它付诸到教学实践中去,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反思,走出一条新的道路。

新课标还提出:“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本标准还附有“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要求先写“字表中的300个字”。可见,新课标将识字写字提到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值得我们高度重视。

于2012年8月24、25日参加市教研组组织的《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培训活动,从中受益匪浅,感受很深。对小学语文课程有了更多的认识与了解,对自己的教学观点和做法进行了反思,接下来,我来浅谈自己的学习体会:

一、语文课程标准概念的深化

时代在变化、进步,在变化与进步的同时,小学语文教育也有一些改革。十年的课改实践,为语文教育提代了丰富的经验。在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更强调“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在书中,对阐述课程性质里也有了更多的变化,如在“前言”中“语文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将“语文”改为“语言文字”更为确切。除了字面上的改变,课标中还加深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认识,特别突出了语言文字的运用,在教学实践中凸出语文教学由“人文唱主角”向“语言为中心”转变。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还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二、语文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与内容的变化

在对课文课程方向有所认识后,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语文课程目标与内容也有所改动。课程目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主要目的在于语文素养的提高。特别是在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加强对创新与合作精神。

在对不同年段教学也有小小的变化,如第二学段(3~4年级)识字与写字版块中,对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1600个左右会写,这与原课程标准中2000个左右会写汉字中,足足少了400个左右,对比原课程,新课程标准对学生识字、写字量要求有所降低。因为过度书写对小学生的身体发育会造成危害,新课程在这里体现以人为本,考虑学生的心理和身理的健康发展为主。所以减少写字量,这对减轻学生的负担,降低教学难度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三、语文课程标准对教学方法的要求

在教学方法上,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一些新的改变。比较明显的是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寻学生掌所致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与此同时,在教学中努力全现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和综合性,特别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注重。在对教学方法中具体要求如下:

1.关于识字与写字教学

识字与写字就中、高年段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与难点。在教学中,应注意儿童的儿理特点,将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和生活经验。不仅如此,要运用多种趣味的识字方法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多采用活动和游戏的形式,注意拼音在现实语言生活中的运用,从而提高识字教学效率。

2.关于阅读教学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引导学生钻研文本的同时,还应沉浸在其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有所思考,有所思想启迪。教学中,不应以教师本身对文本的分析评价来传递于学生,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而是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提倡多元化、多角度的阅读,拓展思维空间,一定要远离逐句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有感情的朗读”是朗读中的要求,学习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且自然。阅读不单单是读,还不能脱离语文运用的实际,不能死记硬背的方法。这就要求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开展有关的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平台。

3.关于写作教学

我们知道,写作题材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想于去写,乐于去写。新课标再次提出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写于生活,从而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真情实感。作为教师,为学生的写作应提供有利条件,尽量甚至不要对学生写作进行束缚,鼓励自由表达为主,但不是放任自由,在平时练笔指导中,改进作文命题方式,提但是学生自主选题。

其实写作是与阅读、口语交际、日记教学之间互相联系,互相促进,利用丰富的写作形式,利用信息与网络化的优势,增强学生创造性的表达,提高其写作能力。

4.关于口语交际能力教学

应该说从小学一年级时,教材就开始针对学生训练说话能力,在新课标中就明确表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经的必备能力。口语交际就是听和说互动的过程,在交际情境中才能更好地使学生进行,轻松、浓郁的交际情境才有能使学生更好地表达自己内心想说的话。然而题材,就是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让学生有话说,乐于说,教师在其中只担任倾听与引导的角色。

以上就是我在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学习体会,学习是无止境的,在新课程里还有我们要深入学习的精华。我们只有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断进步。

学习《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嘉积镇华联小学 吴清燕

我觉得把握新的课程评价标准,有一点最应值得重视,那就是:语文课程评价一定要立足于现代社会要求学生所具备的语文素养上,也就是说,我们的评价要让社会认可,当我们的学生踏入社会,社会上的人说“这个人的语文素养不错”时,我们的评价才没有出问题。现代社会需要怎样的语文人才呢?一手好字,一篇好文章,依然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除了这两点,现代社会要求民要有一定的口语交际能力和运用现代技术搜索,处理信息的能力,基于这些思考,就可以发现目前的评价没有很好地评价学生口语交际的水平,也没有很好地评价学生的书写能力,更没有很好地去评价学生开展语文活动的实践能力,既然现代社会需要这些能力,我们就应该做好这方面的评价工作。

教师要成为学生的促进者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有五大内涵:知识体系的构建者,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学习过程的激励者,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和人生的引路人。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教育的本质回归到“立人”上。教师的角色转变到“促进人的发展”上,一切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所以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与新课程的理念相适应的。

1、在语文课堂上,当学生在观察、讨论时,教师并不是清闲的,而是积极地看,积极地听,真实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同时教师还应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热情更加高涨。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是智力发育低下的学生、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有过错的学生、有严重缺点和生理缺陷的学生,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激励每一位学生,面对学生的活动成果,教师应喜出望外、赞叹不已:“科学的发现总是属于孜孜不倦、顽强探索的人”;面对学生的创新想法,教师应不耻下问:“这么新奇的想法你是怎么想出来的?”面对学生的暂时失败,教师应热情引导:“换个角度想想,说不定会柳暗花明呢。”同时还特别应处理好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对学习内容中的知识的质疑和对老师的超越。这样,学生始终处于被激励的气氛中,能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学生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3、新的课程标准完全改变了以往课标“知识——能力——情感”的梯级认知目标体系,而是以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首,兼顾能力目标、知识目标。更加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尤其是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因此,教师在使用新课程标准的过程中,主要也应关注,如何利用各门学科所特有的优势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而不是仅仅关心学生对某个结论是否记住,记得是否准确?不是仅仅关心学生对某项技能是否形成,并且运用起来是否得心应手?

4、学生正处于人格塑造和定化时期,社会文化中的价值取向、理想和信仰、道德情操、审美情趋等都会受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作为思品教师的言传身教,决定了其人格对学生人格的形成有“润物细无声”的功效。这就要求思想品德课教师按公民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去塑造自我,实现“超我”。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学习总结 大致坡中心小学 钟丽容

在8月24.25日这短短的两天时间里,我参加了2012年海南省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培训。通过本次培训学习,收获甚多。在这里,我们聆听专家讲座、反思教学实践、交流心得体会,匆忙有序,受益匪浅。综观新课标,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重视:

一、课程性质明确定位——“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长期以来,由于没有对于“语文课程性质”这一原点、核心概念的科学、明晰、统一的阐释,衍生出一系列自说自话式的、无谓的争论,使语文课程的研究和实践陷入了误区和混乱。现在,理论研究者普遍倾向于认同将“言语性”作为语文课程、语文教学最核心、最本质的属性。语文教学的本质是“言语习得”,因为语文课程、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言语能力(包括言语理解和言语表达两个方面)。新课标以现代语言学的理论为指导,明确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并重申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性质的共性是“综合性、实践性”;独特个性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一课程定位突出了语文课程的独当之任。正如有的研究者指出的那样,语文课程,其本质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是“实践性”的课程,涉及的目标非常广泛,是“综合性”的课程。语文教学的目标指向是语言文字运用,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在此过程中,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这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言文字运用”仅在前言中就出现了四次。新课标从“语言文字运用”的领域、规范、能力等角度进行了全面论述,而且将重视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培养的思想体现在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这是实验稿中所没有的。这些论述,表明了语文课程应主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更加贴近了语文的本质,学科特点更加凸显,课程目标更加具体和明晰。这对于切实纠正语文教学实践中出现的一些非语文、泛语文的现象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凸显语文课程的实践性——语文学习的有效途径是多读、多写、多积累

在前言部分,新课标将原来的“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改为“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并在课程设计思路的指导思想中明确提出“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

作为母语教育的语文课程,究竟有哪些被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呢?当历经十年课改的种种探索之后,人们静心思考这一问题时忽然发现,原来这是一个似乎早已有明确答案、本应不成问题的问题。语文教学必须以语言文字为核心,必须以语文学习活动为主要形式,必须以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为根本目的。具体言之,阅读教学,必须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在阅读中获得知识和语言的积累;作文教学,必须让学生在作文中学会作文,在作文中学会观察、思考、表达。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实践性”作进一步强调,并提出“多读多写,日积月累”“体会、把握”等具体方法,这恰恰体现了对母语教育特点的正确、科学的把握。

此外,新课标指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这是针对实际教学中存在的以教师的讲解取代学生的感悟、以统一的解读取代多元的思考以及集体讨论多、个人阅读少的现象,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新课标还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正如温儒敏教授所说:阅读教学,甚至整个语文教学,都要高度注意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阅读教学,包括课外阅读,重在养成阅读的兴趣与习惯,发掘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这是可以让学生终生受益的。

新课标提出:“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同时,首次明确界定了“有感情地朗读”。笔者认为阅读教学中“有感情地朗读”最主要的目的、作用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突出了“自然”的朗读要求,非常具有针对性。

三、高度重视识字写字——识字减数量、写字提质量

就语文教学而言,有的教师认为指导学生写字是软任务,不但每周上一节写字课形同虚设,就是识字课中的写字指导环节也常常是指导多、练写少,学生真正写字的时间少得可怜!有的教师教学中习惯用播放课件指导写字,即使有教师板书范写,其书写水平也难如人意。

基于这样的认识,在第一学段,新课标已将原来的“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改为“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其中800个左右会写”;将第二学段的“2000个左右会写”减少为“1600个左右会写”。减少了写字数量,适当减轻了学生的识写负担,体现了多识少写的思想。这样,不但符合低中年级孩子生理发育的特点,同时也便于提高写字教学的质量。第三学段的硬笔字还增加了“力求美观”的要求。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强调识字写字“也是贯串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按照规范要求认真写好汉字是教学的基本要求,练字的过程也是学生性情、态度、审美趣味养成的过程。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要求学生写字姿势正确,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提高书写质量”。新课标还提出:“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本标准还附有“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要求先写“字表中的300个字”。可见,新课标将识字写字提到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值得我们高度重视。

在培训中,聆听了专家解读新课标,习得了在新课标下阅读教学新理论和思想。阅读教学要树立大语文观,语文教学思维的原点和终点指向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让语文课回到语文本身,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是通过教学,让学生学会阅读、学会表达;重视在优秀诗文的诵读中培养想象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是学生终生阅读习惯、阅读兴趣的培养;具体的阅读方法、阅读能力的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知道阅读教学强调多重对话,对话是多元而又开放的。教师应确立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语文教育观念,注重吸收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重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启迪学生智慧,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新课标不仅强调学生主体,也强调了教师的作用。

通过新课程的学习,作为一名教师应该自觉的进行教学反思,发扬优良的教学传统,更新陈旧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努力实践探索,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提高自己的英语专业知识。不断充电,更新知识,提高自己驾驭新课程的能力。

第三篇:学习新课标解读心得

学习新课标解读心得

伊旗二中李振刚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知识经济的来临,新课程改革也即将全面展开,为了迎合新课改的需求,也为了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完善自身的业务素质,所以积极参加了此次新课程解读培训,在整个培训过程中,悉心听取了专家的精彩讲解,感触颇多,也使我对新课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我是一名化学教师,现结合我的专业简单谈一下我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和体会。新世纪之初,中国的教育改革有了质的飞跃,“新课标”的出台便是标志,这次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概括地说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很显然,新课程体系的核心是“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

教育活动作为社会化的生命历程,不仅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科学。因此,在教育教学中,运用科学方法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应该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不懈追求。

传统的教育教学中“苦干”一直是人们所欣赏的永恒精神、也曾大放光彩,而“巧干”却退居二线,甚至消声匿迹,将二者彼伯此仲,也因此在学科教学中出现了延长时间,挤占空间,遨游于茫茫题海之中;千锤百炼,刻竟雕凿,以就“九曲回肠”的考题之模。这种片面强调“苦干”的做法与素质教育中的“素质化”特点极不协调。

课堂教学需要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和创新精神是“新课标”赋予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既然如此,那么,教师就应该激活学生的情感,营养学生的德性,并用自己的航标之灯,去照亮学生的希望之路,使他们的心灵世界也通明透亮。孕育着这样的心灵,一切美好的事物才能从外部走向内部,从客体走向主体,一句话,才能内化为学生的素质。因此,承担着素质教育任务的学校,其设计师对教育教学上的“填鸭(压)师”和“雕刻家”,应有认识上的转型,并树立适应新形势的榜样形象,确立课堂教学的情意目标,创设科学有

序的竞争氛围,否则素质教育将永远是应付式的疲劳战,和强“灌”硬“凿”的攻坚战,根本无“化”可言。

其次,对学生及其所处环境应有全新认识。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青少年时期,学生自我意识迅速增强,主观上有强烈的合群需要和社会交往需要,再不是孤立的受教个体。他们对人文环境有积极的向往和美好的憧憬。从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来看“一种是有意识地学到知识,另一种是无意识地学到知识”(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从后者来看,这是一种客观存在,有意识地学到知识是他们通过专门的学习学到的,而无意识地学到的知识是他们受到环境的感染和通过与人交往在品格的形成中吸收到的,现在看来,这无意识学到的后一种知识正是从学校环境课程中学到的。

鉴于对学生心理和获取知识方式的新认识,我们对其素质内化的环境更应有全新的认识。集体是强大的教育阵地,是实现“素质化”的大本营,它所创设的教育教学情境是进行最优化教育教学的条件。因此,学校领导应对学校课程设置有全新认识,应有意识地设置学校环境课程,这一课程可高度概括为:以校容校貌、校规校纪、校风班风、师生礼仪和人际关系为核心教育内容,以学校建筑及其布置的艺术性展示与以人的思想情感、作风在学校各种教育活动中的自然流露、影响和感染为主要教育形式的序、评定成绩的角色。然而,随着信息化社会的进步,系统化的素质教育不断形成,这一格局必将打破。

韩愈说过:“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不熟谙知识的精蕴,又怎能解生之惑?更何况己惑尚存?这种知识权威此时也就无“威”可言了。技术预测专家詹姆斯·马可测算出人类的科学知识在19世纪是每50年增加一倍,在20世纪中期是每10年增加一倍, 而当前是每3—5年增加一倍。以后知识更新的速度可能会更快,而随着“新课标”的颁布实施,我们如果不随时“充电”,这种权威地位,将随时面临学生的挑战甚至动摇或自行消逝,作为“学深”之师此时恐怕只能望“青”兴叹了。

因此,站在教育的“整体化”高度,树立全局观念,才能成为“师范”所要求的合格之师。教师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可谓迫在眉睫。

第四篇:学习新课标心得

学习心得

新课标非常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对语文基础知识不但有具体的要求,还有量化标准。

简单地说,学好语文就是学好祖国的语言文字,并能在生活实践中熟练运用。我觉得把握新的课程评价标准,有一点最应值得重视,那就是:语文课程评价一定要立足于现代社会要求学生所具备的语文素养上,也就是说,我们的评价要让社会认可,当我们的学生踏入社会,在生活实践中能熟练运用语言文字艺术时,我们的评价才没有出问题。现代社会需要怎样的语文人才呢?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一手好字,一篇好文章,温文尔雅的言行举止,依然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除了这些,现代社会要求孩子要有一定的口语交际能力和运用信息技术,处理信息的能力,基于这些思考,就可以发现目前的评价没有很好地评价学生口语交际的水平,也没有很好地评价学生的书写能力,更没有很好地去评价学生开展语文活动的实践能力,既然现代社会需要这些能力,我们就应该重点培养孩子这些方面的能力并做好这些方面的评价工作。

第五篇:学习音乐新课标后心得

学习音乐新课标心得体会

上周末,我们一行17人赴安康第一小学学习新课标,在这次活动中,我再次研读了新课标,为了更好的理解和把握新课标,我还自学了《新课程标准解读》,使我对音乐课的性质与价值有了更深的认识,更加清楚的知道了:音乐教育应以审美为核心,充分发挥其美育功能,音乐课还应体现创造性价值、社交价值、文化传承价值。下面就从如下几方面谈一谈我对新课标的几点认识:

一、突出“审美”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首先它是一种“美”,也正因为有了“美”才有了它本身无限的生命力,因而音乐教育首先要发挥其自身的功能——传递美。其实早在二十世纪80年代中期,当时的教学大纲就已经提出了,音乐要具有审美的功能,不过当时还仅仅是一种意识和提法,并没有引起教育工作者的足够重视。而在1992年的颁布的教学大纲更多倾向于知识技能的培养,审美更加淡化,于是学生喜欢音乐但不爱上音乐课,音乐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失败的。1999年6月,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提出,素质教育工程已经全面启动,新的教育思想、新的课程体系、新的课程标准、新的教材、新的教学方法,教育的每一个领域无不流淌着新鲜的血液。在新的课程标准中,把“审美”置于核心地位,并在学段目标和内容标准中有着具体的要求,例如:“开发音乐的感知力,体验音乐的美感”、“能够体验并简述音乐的变化”„„等等,字字句句几乎无不渗透着审美。所谓核心,即重中之重。可见,“审美”的重要,是音乐本身的特旨决定的,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决定的,是人的发展决定的。

二、强调“创造”

创造力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在生活中展现出来,也越来越为国人所重视。江总书记就曾指出:创新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揭动力。他老人家的高瞻远瞩更进一步说明了创造力的重要。是啊,对于一个人来说,有创新才有进步,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有创新才有发展,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有创新才有活力。没有创新就意味着僵化、落后、沉闷,进步发展、兴旺发达又从何谈起。时代的要求呼唤创新,社会的发展呼唤创新教育。通过音乐学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新的《课程标准》中也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培养具有创造力的人才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不论教书也好,编教材也罢,努力开发教材的创新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必须强调的。

三、注重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音乐来源于生活,生活中产生了音乐。音乐课程在中小学教育中是活动性、实践性最强的课程之一,在一定程度上生活化,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中有趣地、令人开心地掌握基本的音乐文化知识和技能,获得审美愉悦体验,增强进一步学习音乐的兴趣和信心,即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从做中学”、“从乐中学”让音乐充满人生,让快乐伴随终身。这是音乐教育的任务,也是音乐教育的特征。在《音乐课程标准解读》中有一个课例叫《东北好》,就非常好,这首歌的歌词介绍了东北的三宝:老山参、大水貂、革兀革拉草,风景:镜泊湖、长白山、棒棰岛,教材来自熟悉的生活,学生有着切身的体会,学生唱起来很有兴趣,真正的做到音乐从生活中来,音乐歌颂生活。现在的教材象这样的例子不少,如《跳竹竿》、《生活中的声音》《音乐与生活》„„在实际教学中都取得了较好效果,在新的《课程标准》中也再一次被肯定,这是将来教学发展的趋势,因而在审视教材的时候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四、加强学科间的融合,体现知识的完整性

素质教育的需求以及儿童的认知方式,要求课程结构、课堂教学要加强学科间的融合,尤其是小学更是如此。在国外,综合的课程、课堂教学模式已被广泛应用,并在进一步的探索之中。设置综合课程,减少学科分类是新一轮课改的方向,对于音乐教学来说亦是如此。我觉得,在音乐教学中渗透语文、英语、美术教学等,使学生从多种渠道理解音乐,体会音乐中的情感,抒发音乐中的情感,给音乐教学注入更多的内涵,使音乐教学更加丰富多彩是非常好的。

五、重视趣味

这个话题是老生常谈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教材编写更应重视这一点,为教学生动活拨、丰富多彩提供资源保障。

新的时代唤醒了新的教育,新的教育生成了新思想、新理念,做新时代的教师,紧跟时代的步伐,更新观念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一个崭新的理念逐渐在头脑中形成,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教法的选择,教学目标的确立,都上升了一个新的高度,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力、表现力和创造力,提高音乐文化修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这是时代赋予音乐教师责任。

孙红梅 2012.6

张立云学习新课标心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