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电视求职节目对大学生的影响
浅析电视求职节目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摘要:自2008年经融危机以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大学生作为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高素质群体,毕业即失业的问题备受社会关注。2011年,以《非你莫属》和《职来职往》等节目为代表的求职类节目应运而生,收视率节节攀升。文章就是要探析电视求职节目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关键词:电视求职节目、大学生就业、影响
电视求职节目直击社会热点话题——就业问题,给求职者和招聘单位提供了一个公平公正相互选择的舞台。《非你莫属》是一档由天津卫视打造的目前收视率颇高的求职类节目,节目中的求职者不仅仅有在校青涩的大学生,还有已经在社会上摸爬滚打了几年的年轻人,或者学历并不高的求职者。节目中最后一个环节叫做“谈钱不伤感情”,最终亮灯的企业与求职者双方在节目中直接谈论工资及待遇等问题,然后求职者再进行最终的选择,这个环节大大保证了求职者的权益,保护了供求双方之中相对的“弱者”。《职来职往》是由中央教育电视台与江苏卫视联手打造的职场类真人秀节目,每个求职者上场放3段短片介绍自身情况与求职意向,台下18位名企高管有灭灯的权利,如果对求职者感到不满意或不符合求职标准都可灭灯,如最后一轮还有9盏灯亮,求职者就可以从百强中选择就职企业。在关注这些电视求职节目的同时,大学生群体能从中学到什么,节目对大学生就业究竟有什么影响这也是值得我们探讨的。
一、电视求职节目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对自己能力的关注
学历和能力哪个更重要,这是在社会上讨论已久的话题,学历固然是一个敲门砖,但是毋庸置疑现在能力更重要。在电视求职节目中,只要你能力足够你就能得到企业老板的赏识和认可,就能找到一份比较满意的工作。在大学生活中,大学生们还是应该多花精力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素养。通过电视求职节目中的成功案例,大学生更能意识到能力的重要性。在2012年《非你莫属》五一特别节目北大专场中一位被称为“史上最强势求职者”李一舟在求职过程中把包括SOHO中国、东方风行集团、搜狗等名企以及他们的产品都进行了一番挑剔,但是他的挑剔并没有引来大家的反感,却受到了现场老板的争抢。这是一个典型的体现能力重要性的成功求职案例。大学生想要将来有一份好工作,不妨先在大学校园里通过学习和社会实践来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
二、电视求职节目有利于大学生更好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对于很多大学生而言,将来选择哪个职业,进入哪个行业还是比较迷茫的。电视求职节目第二个环节,比如“天生我有才”、“职我本色”等环节都是要体现自己的专业特长和职业生涯规划的。只有我们明确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的同时才能更好的选择将来的职业和行业。目前,通过对大四学生进行过求职准备情况的调查研究,以及对刚工作不久的毕业生进行过回访调查。发现学生在求职准备方面呈现出几个明显倾向:首先,在职业能力的自我评估上,许多大学生存在高估或低估的倾向,呈现出明显偏差;其次,在职业信息的了解上,大学生们过于关注职业是否符合自身需要,却忽略了职业要求与自
身素质的匹配程度;最后,在职业准备的投入上,大多数学生比较被动。基于上述情况,电视求职节目也给大学生传达了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大学生应尽早的确立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或者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然后进行自我定位,明确自己喜欢做什么,自己的能力适合做什么。
三、电视求职节目有利于大学生注重提升自己的“软实力”
在电视求职节目中,我们可以更加直观地发现很多企业老板除了看重能力之外,也十分关注一个人的人格魅力。不管选择什么样的职业和行业,我们首先要学习的就是如何做人的问题。首先,大学生要在日常生活中学会以诚待人,让别人感受到你的真诚是我们做人的第一步,也是在进入职场首先具备的条件之一;其次,大学生要学会忍耐和坚持,现在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将来入职,大学生将面临各种不同的压力,在压力面前要学会如何抗压,只有我们面对压力越挫越勇的时候才能更好的坚持我们的职业理想;第三,大学生要有信心、进取心,没有哪个老板愿意招聘没有信心和进取心的员工,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就要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有信心的人,不断的开拓进取,这样才能让找到一份让自己满意的工作。
四、电视求职节目有利于大学生更加直观地学习求职技巧
在电视求职节目中,如何进行自我介绍、如何展现自己的才华、如何应对企业老板的问题和质疑、如何使求职气氛变的轻松和谐等等问题都是大学生在看节目的时候应该考虑和学习东西。电视中的求职可以使大学生对求职有一个更为直观和多角度的理解,每一个求职者都有着很鲜明的特点,通过观看他们的表现,大学生能够更有效地吸取求职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首先,求职过程中要注重举止形象、衣着得体,要满怀信心和热情给招聘者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其次,求职过程中大学生在展示自己能力的时候要展示自己的优势,与招聘者诚恳相谈,让对方感受到你的真诚;最后,除了自身形象和能力之外还要随机应变,在求职过程中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时候的态度问题也是至关重要的。
现在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使大学生群体面临着质疑的声音,目前很多大学生不能脚踏实地的去做一些事情,眼高手低是通病,大学生中浮躁者居多,很多人对自己的职业规划不是很明确,准备不充分,不能充分的认识自己。电视求职节目坚持给供求双方提供一个公平对话的平台,很多刚毕业的大学生和即将入职的求职者都会从中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不断地完善自己。
第二篇:电视综艺节目对大学生的影响
电视综艺节目对大学生的影响
综艺节目的定义及意义
综艺节目英文中是variety show,在国外它的内容主要包括歌唱、舞蹈、戏剧、模仿、魔术等,其代表如“苏利文秀the Ed Sullivan”。在我国最早在台湾地区把variety show翻译作综艺节目,它把新闻性、记录性、戏剧性、谈话性、音乐舞蹈性、游戏性、运动性结合在一起的表演形式,在中国大陆最早的综艺节目当属“正大综艺”和“综艺大观”等了。对综艺节目最低层次的要求是应达到娱乐大众、放松身心的效果,尤其是娱乐性的综艺节目为大众特别是青少年提供了许多人际互动的谈资,对大家的幸福感、对生活的满意度有不可小觑的作用。甚至其中的广告对青少年的消费行为及动机、价值观、世界观都会很大影响,他们从电视上看到什么,就直接在生活中反映什么。
所以,鉴于综艺节目有这么大的影响力,我们期待着调和娱乐精神与教育意义,赚钱又有价值的节目,这是传播渴望达到的理想状态。但是这么高难度的节目设计要求,在制作周期短、经费有限的电视界中其实是很难达到的。大量抄袭模仿欧美、日韩的无创意节目、粗制滥造的节目、素质档次不高的节目充斥市场,给许多观众造成了不可逆转的影响。综艺节目现状
最近几年我国的综艺节目越来越复杂多样,主要分为几种:整人偷拍、平民才艺选秀、明星模仿秀、游戏类、访谈类等等。其中不同类型也可能混杂在同一场节目中。由于制作团队能力素质有限、制作周期短、极力追求经济效益和不可规避的部分言论限制等,都使得节目质量难以得到保证。给青少年的身心带了了不小的影响,其中既包含有利的影响也包含有害的影响,而这都需要大学生们通过自身对电视节目的认识,通过理性的思考,认真的辨别选取真正适合他们的电视综艺节目,是电视节目真正能为大学生们带去欢乐,带去益处,让我们也能真正享受电视综艺节目带给我们不一样的感受。接下来,将具体客观的分析一些各国电视综艺节目,希望能为大学生提供一些参考和感悟。
具体电视综艺节目分析
首先分析的是《康熙来了》,“康熙来了”这个节目名称来自于主持人名字做一个有趣的组合,主持人蔡康永和徐熙娣一个知性冷静一个搞怪性感,风马牛不相及的组合却发生化学反应十分融洽,从这里可以看出这是一个以主持人为主导的谈话类节目,主持人在其中起着重要的调和作用。
在“康熙”之前台湾的谈话节目大多涉及政治论争,少数的综艺性质谈话节目也走的是感性路线,如《真情指数》、《小燕有约》等,话题与观众的现实生活脱节较多。“康熙”的模式是,两个幽默感十足的主持人和几个有奇怪谈资的嘉宾,以制造笑料为目的,就某一共同话题逐个讲述自己的故事,其中混合着大家的讨论和主持人的引导、评论、挖掘,其中笑点不断,现场气氛热烈火爆。
这种类型的节目制作成本很低,除了场地布置费用、工作人员、主持人和嘉宾的报酬外
几乎没有其他的支出,他们主要兜售的是有趣新鲜的创意和明星间的故事。这类型节目的特别之处更在于它能大量挖掘明星生活的真实细节,把以往受观众仰视的公众人物从舞台上、电视中拉下来,拉近每个人的生活,当你发现自己经常去的早餐店和王力宏的是同一家时,内心的共鸣和对节目的热爱都达到相当高的程度。
“康熙”能获得成功的另一个原因在于主持人的特性。徐熙娣从事演艺事业多年,对台湾娱乐圈的发展和是是非非十分了然,而且鉴于她在娱乐界的地位,许多其他主持人难以开口的问题她都能够从容问出,加之其本人的娱乐性就十分强,是节目最大的看点之一。蔡康永在涉足娱乐界前是知识分子、专栏作家,与娱乐圈中的许多人、事没有利害冲突,许多话能敢说,加上他本人的文化素养很高,看问题的角度深度都独特而吸引人。两位主持人一邪一庄,一热一冷,配合默契,将两种完全不同的思维语言方式有机融合。
《康熙来了》在台湾综艺节目一枝独秀的最主要原因是强大的幕后制作团队。制作人李伟忠混迹台湾娱乐界多年,有丰富的节目制作经验和纵横的人脉,保证了节目能够保持较高的水准。制作团队最擅长运用年轻“颠覆”“叛逆”的元素来制造话题,主持人的语言和流行的潮流紧密结合,甚至制造新的潮流。节目的特色就是“放任自流”,流到哪是哪。观众对于那种一本正经的方然早已渐渐厌倦,反而对于这种贴近普通人思维方式、打破传统节目规矩的随意懒散型访谈大感兴味。
优秀的电视节目制作,总是能吸引大学生的眼光和兴趣,从中不仅收获了乐趣,也感受到主持人的独特魅力以及说话方式,还有嘉宾们的灵活应对各种问题的能力,所以这档节目值得大家去追逐。
接下来是《快乐大本营》,同《康熙来了》相对是同一类节目,但是就从在了一些差别,导致大家在看过很多次后,失去了对节目的兴趣,觉得每期的内容以及嘉宾互动方式缺乏缺乏新意,总是 采用一些老的桥段,让观众觉得乏味至极,导致最终失去观众,虽然说了这么多不好,但一个节目可以维持这么久,必然有自己一定的优势可以赢得观众的喜爱和口碑,接下来我们就去客观的分析一下。《快乐大本营》节目开始采用全民娱乐的类型,后又转为选秀节目选举主持人;现在多以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嘉宾访谈游戏型综艺节目,常邀请一些中国内地、香港、台湾、韩国、泰国等全亚洲以及International的知名艺人来访谈,游戏等,节目也将不定时出外景去到其他国家。
主持人由风靡全亚洲的“快乐家族”担任,何炅、谢娜、维嘉、杜海涛、吴昕、五人组成的“快乐家族”在节目中为观众带来快乐,同时也收获了绝高的人气,栏目开办以来以新鲜的题材,多样的形式,清新的风格,新奇的内容,注重知识性、趣味性和参与性,引领观众走向一个崭新的视听空间。既有搞笑不断的“快乐传真”、惊险刺激的“火线冲击”等形式新颖、观众喜闻乐见的经典游戏环节;也有让人捧腹大笑的“快乐小精灵”、“开心一刻”等老少皆宜、内容丰富多彩的外拍片;同时还有挑战智慧的“IQ无限”、积极向上的“太阳计划”和帮助观众实现心愿的“快乐行动”等观众互动性、参与感强的节目板块。
所以说《快乐大本营》有属于自己的特点和风格,用自己独特样式,从舞台,从灯光,从主持,从观众,各个方面给观众带去快乐,带去幸福,即便有一些瑕疵,在今后的改进中也会越走越好,更适合大学生的口味和身心的需求。
接下来要说的这个节目,在大学生中可是有着极好的口碑,不仅让大学生在学习娱乐之余享受到了快乐,也通过了解一些名人的奋斗历程,情感经历,不断的勉励自己,充实自己,磨练自己,使自己在物欲横流的世界里能做最好的自己。这个节目就是非常静距离。
每期李静邀请各路名家名流、演艺明星和社会热点人物亲临现场,通过与现场200位观众近距离互动,全方位、真实、立体地展现嘉宾的形象与性格,拉近嘉宾与观众的静距离,显明星本色,综艺节目《非常静距离》定位于“拉近距离,静品人生,静看明星”,通过“王
牌主持”李静与嘉宾之间睿智幽默的问答,深入明星不为人知的内心世界,品评他们的百态人生,全方位地向观众呈现出最本色的明星。、李静对新节目很是用心,节目强调本色气质和励志意味,将人生故事、情感故事作为访谈的切入点,融入个人丰富的情感体验和成长经历,与嘉宾之间推心置腹,体现明星在成长道路上克服阻碍时所蕴藏的力量,分享明星的幸福,关注明星的真实情感,发掘岁月积淀的智慧。
《非常静距离》是一档开放式的人物故事访问栏目,当红主持人李静邀请各路名家名流、演艺明星和社会热点人物亲临现场,以独特的视角,全方位、真实、立体地展现嘉宾的形象与性格,通过与现场200名观众近距离互动,拉近嘉宾与观众的距离。同时李静作为一个主持人,也作为一个创业者,其多年的创业经历和人生故事,也可以在访谈中与嘉宾、观众分享、交流,丰富节目的故事性。
《非常静距离》顾名思义 “拉近距离,静品生活,静享人生”,力求为观众呈现主持人与嘉宾、观众、DJ、MJ之间多维度的交流与互动:形式上突破常规访谈节目场景单
一、现场互动单调的弊端,用真人秀故事回放的形式真实还原明星成长故事的每一个细节,让观众对明星有更深刻的感受,节目现场更有劲爆的DJ、MC即兴创作激活观众的参与热情,为节目注入了一针兴奋剂;而在内容上则既有心灵鸡汤式的深度访谈,又因李静无人可及的群众基础而最具随意本真的亲民气质,她条分缕析,自我率真但不偏执的个性使她的访谈充满了热情蓬勃的气息,以极强的感染力征服广大观众。很少能有主持人像她这样将热情温暖的感性表达与冷静的理性思考完美融合,这就决定了《非常静距离》广泛的收视人群和关注度。李静邀嘉宾、观众在静谧的深夜放下烦躁,于《非常静距离》一起“静”品人生。嘉宾不单单是来做客来表演来讲述故事,更多的是表达、分享一种态度和观点。节目中所体现出浓厚的人文关怀正是其他节目所缺乏的,也恰是观众最需要的——忙碌了一天的心灵之舟不仅渴求精神抚慰,更需要导引航向。
每个人的生活中,有阳光,有泥泞,有力克千军的骄傲,也有败走麦城的屈辱,正是这些不同人物的坎坷经历,才有激动人心的力量,才值得人们赞美和借鉴。人生故事、情感故事将作为《非常静距离》访谈节目的切入点,主持人与嘉宾之间推心置腹,感人至深的真情故事分享。从未提及的背后故事挖掘,既满足了观众的好奇心,也吻合了现代人成就自己,可望成功的心理对位。
所以说电视综艺节目是一把双刃剑,对大学生的影响也是双面的,就看我们是如何选择的,只有我们通过理智的分析,客观的筛选,才能真正选出经典的电视综艺节目,让电视节目真正做到丰富我们的生活和内心。
第三篇:电视对青少年的影响
电视对青少年的影响
电视作为大众传媒的一种重要手段,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非常大,已经成为现代社会无处不在的信息源,电视节目为人们提供各种文化娱乐服务,发挥着传播社会主导价值观念、建设道德规范的功能, 电视也是当代最时兴的大众传播媒介之一。其特点主要有:生动形象,现场感、真实感强,集音响、图像、动作、色彩于一身,能同时通过视觉和听觉来抓住人们的注意力,引发人们的兴趣,这是报纸、杂志和广播不可比拟的;电视在现今己基本普及;时效性强,可进行现场直播和实时报道,等等。事实上,电视对整个人类社会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和巨大的吸引力,因为电视媒介具有独特的传播优势:电视媒介的大众化和电视媒介的人性化。因此,电视不仅充当着人们超越有限生活空间的信息媒介、交流渠道,还是大众的文化载体和教育载体。同样,电视为渴望了解世界、认知社会的青少年也打开了一扇神奇的窗口。对青少年观众而言,电视满足了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渴望了解人生、社会和世界的愿望,电视向他们展现的世界成为他们生活的延伸。
而青少年是大众传媒受众中最为特殊的一个群体。他们正处于儿童向成人的过渡时期,社会化过程尚未完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定型,学习社会的各种价值规范和行为模式是他们的主要任务。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模仿。如果没有正确的电视引导随时可能造成青少年心理的不健康发展比如:电视广告的直观动感,以逼真的表演、高超的动画设计、夸张的解说、奇妙的构思,将产品展现在青少年眼前。电视广告内容成为青少年争相模仿的不良的电视广告很大程度地影响着他们的社会观、价值观,对青少年的成长产生负面影响。
我们知道电视媒介有它的两面性,就它的负面而言在学习上。观看电视节目占用了青少年大量的时间,造成青少年读、写、听、笔算、实验动手等能力的下降。沉醉于电视节目和电视剧中的青少年,精力受到影响,阅读书本、思考问题的时间大大减少。据一项近期对9省(市、自治区)4845名青少年进行的调查发现,40%的人除了课本以外,基本上没有藏书,藏书50册以上的人只有36%,藏书500册以上的仅为2%。阅读量的减少不仅直接影响了青少年知识结构的平衡,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的各种生活能力。而且在思维上看。电视媒体的高度综合性和高度形象化影响了青少年想像力的培养及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青少年处在思维和智力发展的重要时期,需要观看能开发其智力和思维的电视节目,电视节目应该教孩子学会诚实又机智,原则又灵活,善良又警惕。由于青少年的自我控制机制的建立尚不够完善,电视传媒高度清晰的图像和视听兼备的特点,容易使他们过分注重画面的出现,从而忽略了问题的产生,放弃了思考、追问事物本质的思维方式。同时,现代电视媒体高度形象化的倾向又容易诱导青少年用“看”的思维方式来认知世界,而排斥“想”的思维方式,使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不断地下降。众所周知,青少年喜爱看动画片,而国产动画片由于制作水平差、说教色彩浓厚等原因,无法深入孩子们的内心世界。于是,许多电视台就引进外国特别是日本的动画片,如今的孩子已被外国卡通片所包围。如前些年风靡一时的动画片《灌篮高手》中的五个高中篮球队员,从中国人的眼光看来,他们个个是坏孩子:考试不及格、爱打架、早恋。再如《樱桃小丸子》中的主人公小丸子,她不爱学习,成绩不好,又爱睡懒觉,还丢三落四的。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教育所反对的,与中国传统观念相冲突,容易对青少年造成不利影响。电视动画片对于青少年的影响及教育意义不是立竿见影的,但是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他们的心理结构以及世界观的形成。
但电视媒介的发展同样也是必不可少的,它所带来的好处也是不可限量,首先青少年期是社会化的关键时期。社会化中的青少年不仅是一个“社会学习者”角色,而且还是一个“社会参与者”角色。他们一方面学习、掌握社会的知识、技能、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另一方面也要介入社会生活,参与社会关系系统,对已有的社会经验和社会观念进行再生产和再创造。因此,青少年社会化过程实际上是青少年被动性和主动性、个性和社会性相统一的过程。电视节目所具有的公众性、形象性、开放性等特点,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非常大。青少年们正是在轻松消遣中自觉或不自觉地从中学习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和确立社会价值态度,不断获得对社会人际关系及自我同一性的认识。其次青少年进入青春期后,原先的自我同一性遭到破坏,因而常常陷入困惑、矛盾和不可自拔的心理冲突之中,原先那种平静的内心平衡被打破了,自我出现分裂和危机,进而出现种种不良行为反应。为了获得新的自我平衡,往往重新寻找一种“模特”作为自我平衡的对象。而电视节目则提供了实现自我平衡的心理途径。娱乐减压功能是青少年文化的主要功用,在日益图像化与平面化的文化产品面前,嬉戏娱乐成为青年文化消费的主要功能所在,青少年在参与、消费电视选秀节目这个文化产品时,满足了其身心娱乐与减压要求,维护着身心的平衡,保持着快乐的心境。
总之,对于电视的两面性,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充分发挥电视的教育功能,关键在于如何取其利、拒其弊,使之成为青少年价值观引导的积极力量。未来青少年能够更多的从电视中汲取成长所需的丰富营养,去建造他们和谐健康的价值世界。
第四篇:电视选秀节目对青少年的影响论文完整版
从社会学习理论看电视选秀节目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
电视选秀节目对青少年的影响
一.绪论
电视作为大众传媒的一种重要手段,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非常大,已经成为现代社会无处不在的信息源,电视节目为人们提供各种文化娱乐服务,发挥着传播社会主导价值观念、建设道德规范的功能。选秀节目作为一种新的电视节目形式正日渐流行且对青少年的成长产生了较大影响。
我国的电视选秀节目较国外起步晚,仅可追溯至2004年的一个全国性质的大型电视选秀节目,其内容和形式上均效仿了美国著名的选秀节目《美国偶像》,此后全国各省市纷纷效仿,各电视台的选拔赛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五花八门的选秀活动充斥着荧屏,“选秀”一夜之间俨然成了电视综艺节目中的新宠。随之众多有关“选秀”节目的评论也频频见诸各种媒体,选秀节目亦跌进舆论的漩涡,新出炉的选秀节目仍然义无反顾地希望和那些热门选秀节目搭上关系,他们既想摆脱舆论对节目的负面影响,以示自己高雅正统的面目,又想借助热门选秀节目由舆论漩涡带来的影响力提高收视率。于是,出现了“走近”还是“远离”的两难选择。
各种形式的选秀节目在评选形式、程序上虽略有不同,但其相同点都是以青少年为主要对象,力求内容和形式的市民化、平民化,表现出了较强的大众化、通俗化,其本质都是借助电视这种大众化的传播工具,打造“平民英雄”“电视偶像”,为草根阶层铺就一条通过努力和竞争能成名的道路,因此被冠之“草根娱乐”。这种具有广泛平民化、强大参与性和空前互动性等典型特征的选秀节目为促进中国电视综艺节目发展做出了成功尝试。
在选秀节目热闹景象的背后,我们应该看到,目前我国的选秀节目仍有待成熟和完善,应逐渐走向更加个性化、生活化、审美化,只有这样,作为一种新的综艺节目才能在舆论压力中实现节目类型的成熟和节目质量的提升,进而才能繁荣丰富和发展我国电视综艺节目市场。
二.电视选秀节目走红的原因
目前大多数的电视选秀节目都是以青少年为主要收视群体,其参与者也大多为青少年,因此这个群体的心理特点和成长特征是电视选秀节目走红的直接动因。
1.参与社会事务的欲望
青少年生活在成人为其建立的相对规则的环境中,被置于学校和家庭的监护之中,因此,青少年与成人生活在两个不同世界里,缺乏表达思想、表露自我的机会。强烈的成人欲、学习的枯燥和青少年时期必然出现的心理需求使青少年容易感觉生活的压抑、内心的彷徨。这种心理如渐渐涨起的洪水,蓄势待发。选秀节目的出现,使青少年获得了与成人平等表达、竞争的权利,青少年渴望参与成人社会事务、获取与成人平等权利 的心理,在观看、参加、支持选秀节目中得到了满足,其体会到了被赋予权力、义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得到崇高精神体验。
2.自我表现欲望
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是青少年共同的心理特征,其中以女性青少年心态较为突出,在丰富多元化的社会,利用各种形式和渠道大胆地释放自己、展示自我已经成为今天青少年的普遍愿望,他们因自己的才华和形象能够展现在大众之前而获得了自信心和感到了快乐,而电视选秀节目适时出现则为其提供了这样一个难得的机遇。
3.追逐新鲜事物和好奇心
生长在改革开放的多元化社会中,青少年身边的环境丰富多彩,这使他们的眼界更开阔,思想更活跃,也敢于打破规范的约束,他们所展现出来的是喜欢求新、求奇、求异;喜欢拥有自己的观念,敢想敢做,勇于实践,热衷于追求新潮,他们对社会的一切新生事物都有着浓厚兴趣,很容易投入其中。电视选秀节目正是提供了这样一个满足其追新、好奇心理的平台。客观地说,电视选秀节目的“主宰舞台、改变命运、肯定自我、价值体验”等节目思想与青少年的“善模仿、自我价值肯定、对新生事物的追逐、对成人社会的向往、盲目的从众性”等心理特点充分吻合,符合了青少年对多样人生的向往,迎合了当代青少年的多种心理需求,揭示出了当代青少年生活于复杂社会环境之中的心理状态,因此,选秀节目在青少年群体中有较大的影响力,备受青少年青睐。电视传媒的普及化、娱乐化以及大众对丰富生活的渴求、娱乐概念和形式的多样性也是电视选秀节目火爆的重要原因。
三.选秀节目提供行为示范类型
个体的社会学习大多是在日常情境中对别人所操作的行为进行偶然的或直接的观察基础上发生的。通过电视,选秀节目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各种各样符号性示范行为,青少年仅观看节目,就可以从中获得态度、情绪反应以及新的行为方式。
纵观选秀节目的流程,可将节目提供的示范类型大致划分为参赛者行为、评委行为、主持人行为、粉丝行为。选手是选秀节目的第一主角,整个节目都是看他们的表演。参赛者施展各自的特长,自信得在台上表演,当然也有部分人迎合电视台要收视率、观众有审丑心理,故意哗众取宠用夸张的表演吸引众人眼球,以此通过节目选拨。无论怎样这些非专业参赛者的表演行为,无疑给了观众提示,即使你跟我一样普通,没有华丽的外表没有动人的歌声,也有可能通过这个节目成为耀眼的明星。2004 年超级女声的总参赛人数为5 万,到2005 年猛增到15 万,相信之前参赛者的行为为后来者提供了榜样,同时也是后来者敢于参加比赛的动力之一。
选秀节目中的评委也是节目的一大卖点。以往电视节目中的评委都是不痛不痒的点评、对每个选手都进行夸奖,而选秀节目为了吸引观众,评委都是用辛辣刺激、调侃的言语对选手们从歌曲、唱功、容貌、着装、台风等各个方面肆无忌惮的加以评说,甚至出现了一批有毒舌之称的评委。在评审中评委“秀”自己的观点,展现自己的魅力,吸引了观众也影响着观众的评判标准。例如较有争议的杨二车纳姆以容貌来挑选胜出选手,虽遭到观众抨击,但也有支持者。
选秀节目“秀”的是选手,相对而言,主持人成了是配角。选秀节目中,主持人主要是串场、把握节目的节奏和营造现场氛围。主持人与节目风格一致,在节目中也能积累一定的观众群。在对上海市民的调查中,作为收看动机“喜欢主持人”也占有3%的比例。主持人机智诙谐的语言,煽情夸张的动作等行为,也为关注他们的观众提供了行为
示范模式。
强调大众参与的选秀节目自然少不了粉丝行为。根据粉丝的狂热程度大致来说可以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类。据《重庆日报》的一篇报道分析,初级粉丝的任务是举海报、喊偶像的名字,为选手造势、造人气。中级职业粉丝就有“技术含量”了,他们要去热门网站发帖子、为选手制作个人网页、博客,扩大选手的影响力。而一些高级的“职业粉丝”甚至与经纪公司等都保持着密切的往来,一起参与和策划各种活动。在节目直播现场,经常会出现粉丝为喜爱的选手加油助威的镜头,为制造煽情环节,节目中会播放粉丝在各地为选手拉选票的活动。粉丝团声势地不断壮大,这些在节目中出现的粉丝行为功不可没。他们给电视机前的观看者力量,为他们提供了支持喜爱选手的行为模式。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行为是通过操作之前的反应信息的中枢加工过程以符号形式习得的。也就是说,人们要操作某种新行为,必须以观察新行为并把学习到的行为模式转化为信息概念,以符号的形式存储在大脑中为基础。选秀节目为观众提供了多种行为模式,不论观众是以什么动机观看节目,他们都会选取自己感兴趣的行为主体进行观察学习,将他们的言行举止、音容相貌以符号信息的形式储藏在自己脑海中,并在脑海中替代性的想象模拟,当有合适的场景出现时,他们就可以把学习来的行为加以实践了。
四.青少年学习示范行为过程
社会学习理论提出,人类的大多数行为都是通过示范过程而观察学会的:人们从观察别人中形成了有关新行为如何操作的观念,这一编码的信息在以后场合中就作为一个行为的向导。因为人们在操作任何行为之前,至少可以以一种近似的形式向榜样学习做些什么,所以他们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错误。2人们在潜移默化地观察中,学会了各种行为,通过模仿减少了错误行为的发生。这里观察模仿的“榜样”是一个中性词,不单指优秀的人或行为,而是说一切行为皆可作为观察、学习的对象。选秀节目提供了多种示范行为,青少年在观看的过程中对自己感兴趣的榜样,可以通过以下四个步骤获得他们的行为概念进而模仿实施。
1.注意过程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示范作用之所以能产生学习,主要是通过他们的信息功能。观察者在原型显示过程中获得了示范活动的主要的符号表象,这些表象指导着他们的合适行动。3如果观察者在原型进行示范的过程中,没有注意到行为特征,那么他们就有可能学不到新行为。所以要想使观察者学习,首先只有让他对行为产生兴趣,引起他的注意力。
注意是观察学习的第一步。只有人们注意到并且正确地理解示范行为的显著特征,他们才有可能通过观察而学到一些东西。注意过程决定了一个人在显示给他的大量范例中选择什么来进行观察,以及在这些示范原型中把哪些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抽取出来,组合成新行为方式。
影响个人注意的因素有很多,有的涉及到观察者的特征,有的涉及示范活动本身的性质,有的涉及到流行性,还有的与人们相互作用结构的安排有关,这些因素都调节着观察经验的数量和类型。连续4 年热播的选秀节目具有一些引人注意的因素。选秀节目引领了国内娱乐节目的走势,人们热衷于谈论它、参与它、观看它,从前文对节目特点的分析,可以看出节目本身具有流行性。参赛者的平凡普通,让观察者更容易获取、模范他们的行为。选秀节目具备的这些特征,使它的示范行为比较容易被注意、模范。
在各种决定注意的因素中,联想模式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一个人经常与之相联的那些人,或是由于自愿,或是由于强制,会限定一个人的行为类型。青少年在群体交往中,很容易受到群体的影响,周围的朋友中有热衷的粉丝,他们会比经常不接触选秀节目、周围没有粉丝的人有更多的观察学习机会。在下图中可以看到,粉丝们不仅会自己投票,还会不遗余力地为自己支持的偶像拉票宣传,在投过票的粉丝中,有85.4%的人同时进行过拉票活动。粉丝们在“拉票”时最常用的拉票方式是“鼓动自己的家人、朋友、同事、同学为选手投票”,所占比例达到了75.8%。
同时,示范行为具有不同的效力,同样的行为由不同的原型展现具有的效果是不一样的。那些具有个人吸引力、外貌秀美、性格可爱等特征的人往往比缺乏的人更具有吸引力。这些个人的差异在决定人们会观察哪些原型和忽视哪些原型中同样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不论是超女、超男或其他选秀节目,选手只有在外形、声音或其他方面有突出表现,行为有特色具有吸引力,才更能引起观众的注意。例如2007 年快乐男声中的三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苏醒自信淡定,陈楚生忧郁深沉并且音乐素养高,魏晨则可爱乖巧。他们的行为相对于其他选手更容易引起青少年注意、观察学习。
观察学习的速度和水平也有一部分是由示范行为本身的性质,比如它们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所决定的。相对来说难度较大的行为会让观察者容易放弃学习。以选秀节目中提供的示范类型来看,由于知识性、专业性等主持人、专业评委行为相对选手、粉丝行为更难被青少年模仿。这也是青少年更多关注选手、粉丝团的一个原因。
2.保持过程
如果人们不去记住示范行为,那么,对示范行为的观察也不会对他们产生很大的影响。观察学习的第二个主要过程涉及到对某个时刻所模仿的活动的保持,这种保持强调地是在大脑里的信息持续过程。当原型不再出现提供方向的时候,观察者要想继续从原型的行为中得到益处,就必须在记忆里以符号的形式把那些反应模式表现出来。这种符号化的记忆强化能力,使得人们能够从观察中学会很多行为,即使那些观察行为不再出现。
个体的观察学习主要依赖两种表征系统,即表象系统和言语系统。有些行为 是用表象形式加以记忆的。示范刺激的重复出现最终产生了有关示范动作的持久而可回忆的表象。选秀节目不断刺激观众的视觉、听觉,即使观众不再观看,那些存储在记忆的表象也能唤起客观上不存在的事件。例如,选秀节目结束后,人们在讨论某场比赛时,仍然可以在头脑中浮现出当时的精彩场景,各位选手的表演、评委的点评等。事物都具有特质,比如一个名字和一个特定的人匹配地联在一起的时候,只要听到这个名字就会产生那个人的表象。如说起李宇春在大家脑海会呈现中性装扮的形象,说到选秀就少不了火爆PK 场景。
第二种表征系统是有关示范事件的语词编码。调节行为的认知过程大多数是言语过
程,而不是视觉过程。通过将视察信息转换成语词代码,以一种容易贮存的形式负载大量的信息,所以,它们可以促进观察学习和保持。当示范活动被转换成表象或易于利用的言语符号之后,这些记忆代码就可以指导操作了。2005 年超女选秀节目之后,关注选秀节目的人都留下了“中性”这个言语符号,许多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都开始以李宇春为模型,在着装、发型上走中性路线。
除了符号编码之外,演习也可以作为一个重要的记忆支柱,当人们在脑子里或者真实地操作示范反应模式时,比起不去想这些,或者不去演习他们所看到的示范动作来,可能会更少地忘记这些反应模式。1个体不断收看选秀节目反复刺激大脑,参与周围朋的探讨,在脑海中回忆节目或选手行为,进行投票等活动,更容易在脑海中留下示范行为的表象。
很多通过观察而习得的行为,由于社会禁令或缺乏机会,不能用外观的手段轻易地形成。因此,个体把操作合适行为看在眼里,这种心理演习也能增加熟练的程度和保持的时间。由于家长的反对或是没有时间或是自身条件不合适等条件限制,并不是每个青少年都能够去参加比赛、加入粉丝团进行支持,但是他们不间断的关注,可以在脑海中重复回忆示范行为加深印象。青少年持续的关注,把榜样的行为转化成符号存储在记忆中,不论是外观性的练习还是心理上的演练,这些都可以获得示范行为的模式表征。青少年把示范经验转换成表象或言语符号保持在记忆中,这些记忆代码在以后就能知道如何操作行为。
3.再现过程
示范过程的第三个成份是将符号的表象转换成合适的行动。人们在建立自己的反应时,使它们与示范的模式在时间和空间上保持一致,就可以获得行为的再现。注意过程到保持过程是信息由外到内、由接收到储存的过程。再现过程是一种由内到外、由概念到行为的过程,这一过程以内部存储的符号表征为指导,把原有的行为成分组合成新的反应模式。
但是要把所观察学习到的东西付诸行动,在行为水平上还存在别的障碍。观念在第一次转化为行为时很少是正确无误的,人们很少能够一次就具有某种行为模式。例如参加比赛的选手,初次登台表演总会有些紧张,会出现动作不够自然、台风不够有明星的感觉或是唱歌曲音跑调等现象,这与他们平时通过观察学习到的原型的行为有一定距离。
要想达到观念和行为完全一致,通常是通过对初步尝试的正确调整而得到的。在这一过程中班杜拉又一次强调了练习的作用,在大多数的日常学习中,人们一般是通过示范一个非常近似的新行为,然后,他们从各种只是部分地习得的能力、技能的集中演习和操作中进行信息反馈的基础上,经过自我矫正的调整,把这一近似的行为加以精练。1只有不断练习,并与示范行为加以对照,然后经过自我调整,才能做出与示范行为同样的反应来。在专家点评的指导下,随着登台表演次数的增加,选手们通过对失败因素的总结,参照原型的行为模式不断调整最终能够越来越成熟自信的展示自己。新的行为就在不断的练习、调整、改进中内化成个体的行为。
4.动机过程
青少年在选秀节目中观察注意到许多行为模式,但是人并不是把习得的所有东西都表现出来,他们虽然获得了熟练执行某行为的能力,但很少或从不表现。同时,由于个体因素、环境因素等条件的限制任何人也无法复演所学过的所有动作,因而社会学习理论把获得和操作这二者区分开来。
要实现动作的复演,这涉及到观察学习的第四个过程:动机过程。动机是推动人行
动的内部动力,观察学习的动机过程是指观察者在特定的情境条件下由于某种诱因的作用而表现示范行为的过程,它贯穿于观察学习的始终,引起和维持着人的观察学习活动。
动作再现过程是从认知的角度说明观察者对示范行为的表现,即观察者将示范行为的认知表征转换成示范行为的实际操作过程,涉及到主体有没有能力再现动作。而动机过程是从动机方面说明观察主体对示范行为进行实际的操作表现过程,涉及到主体能够再现动作,为什么再现的原因。班杜拉认为动机的来源有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及自我强化三种,这三种强化构成学习者再现示范行为的动机力量。
班杜拉指出直接强化有选择地影响被示范行为的实际操作过程。人们多半接受示范行为所产生的他们自己认为有价值的结果,而不大接受没有奖赏或者具有惩罚效果的示范行为。对于有价值的结果,人们更有可能表现出被示范的行为;而对于没有价值的结果或会遭受到惩罚的结果,人们会减弱操作这种行为的倾向。在日常生活中,那些赏心悦目的或不愉快的感觉刺激、积极的或消极的社会反应都有可能影响示范行为的实际操作。青少年观看选秀节目,这种娱乐节目给他们带来感官刺激,放松了心情,这让他们会更倾向选择收看节目。
替代性强化起作用的原理同直接强化起作用的原理基本相同。在无数可观察的获得反应中,那些看上去对别人有效的行为,比起那些看来具有消极结果的行为,更为人们所喜爱。看到他人行为的成功,能增加自己表现这种行为的倾向,而看到他人的这类行为受到惩罚,则减少了表现的倾向。在超女选秀中,2004 年四川德阳的普通女孩——15 岁女孩张含韵获得了“超级女声”季军,一下子从名不见经传变得炙手可热,签约娱乐公司,出专辑,拍广告,做蒙牛酸奶的形象代言人,广告遍布大街小巷。张含韵的成功,给了无数有着同样梦想的少男少女希望。青少年看着她的梦想实现,也越发倾向去大胆尝试参加下一次的比赛。
同时,人们对自己的行为所产生的评价反应,也调节着它们将操作哪些可观察的习得行为。他们表现出那些能使自己满意的行为,而拒绝那些令自己不满意的行为。这体现了人们的一个自我强化能力。例如,有些青少年喜爱一些选手,也观察学习了他们的一些行为,但是由于自认为没有参加节目的能力或勇气,不愿意公开展示自己,他们不会参加比赛。那些行为就会以观念的形式存在大脑里而不会变成真正的行为。
由于大量的因素影响着观察学习,因而即使提供突出的原型,也不能保证在别人身上自动产生相同的行为。一个人无需考虑行动的潜在过程就能产生模仿行为。如果一个原型反复显示所期望的反应,教导人们去再现这一行为,当他们失败时从客观上给以指点,当他们成功时就给予奖励,那么,这个原型就能最终在大多数人身上引起匹配反应。另一个方面,如果我们要想阐明示范作用的发生,并且预期性实现它的效果,那么就不得不考虑上述各种决定因素。因此,在任何特定情境中,一个观察者不能复演一个原型的行为,很可能是由于下列原因中的任何一个原因:没有注意有关的活动,在记忆表象中示范动作的编码不适当,不能保持所学习的东西,没有能力去操作,或者没有足够的动因。
五.电视选秀节目对青少年的积极影响
电视选秀节目的出现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它有助于我国广电产业的进一步繁荣发展,有利于丰富人民群众的业余生活,目前随着电视、互联网等技术手段的进步,大众文化所昭示的旺盛生命力、活力及其发展趋势是无法改变的。在电视选秀节目中,所谓娱乐表现出了明显的颠覆性变化:普通大众从原来的被动接受方走向主动参与,从原来的崇拜英雄到参与制造平民偶像,从原来的距离欣赏到直接感受,从原来的引导性审美到互动、双向审美,从权威定夺到大众认可。选秀节目的发展,对满足人民群众物质
文化需要、促使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作为一种大众文化现象,我们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
1.加速了青少年社会化的进程
青少年期是社会化的关键时期。社会化中的青少年不仅是一个“社会学习者”角色,而且还是一个“社会参与者”角色。他们一方面学习、掌握社会的知识、技能、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另一方面也要介入社会生活,参与社会关系系统,对已有的社会经验和社会观念进行再生产和再创造。因此,青少年社会化过程实际上是青少年被动性和主动性、个性和社会性相统一的过程。电视选秀节目所具有的公众性、形象性、开放性等特点,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非常大。青少年们正是在轻松消遣中自觉或不自觉地从中学习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和确立社会价值态度,不断获得对社会人际关系及自我同一性的认识。
2.提供一种宣泄渠道,帮助青少年实现和维护身心平衡
青少年进入青春期后,原先的自我同一性遭到破坏,因而常常陷入困惑、矛盾和不可自拔的心理冲突之中,原先那种平静的内心平衡被打破了,自我出现分裂和危机,进而出现种种不良行为反应。为了获得新的自我平衡,往往重新寻找一种“模特”作为自我平衡的对象。而电视选秀节目则提供了实现自我平衡的心理途径。娱乐减压功能是青少年文化的主要功用,在日益图像化与平面化的文化产品面前,嬉戏娱乐成为青年文化消费的主要功能所在,青少年在参与、消费电视选秀节目这个文化产品时,满足了其身心娱乐与减压要求,维护着身心的平衡,保持着快乐的心境。
3.为青少年提供寻找自我扩展经验的空间
我们社会的教育判断标准相对单一,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个健康的人格需要有对自身心理世界自我扩展的能力,需要不断地得到一种开放化的社会经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电视选秀节目直接与间接地给予青少年的自我扩展提供了另一种途径,在一定条件下会降低他们的紧张度,降低他们在挫折中的感受,调整他们的心态。
六.电视选秀节目对青少年成长的消极影响
1.使青少年的价值取向错位、价值选择功利化
我们看到,青少年对成人世界有相当强的模仿能力,成人社会的思维方式和社会风气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心理状态与行为表现。成人社会对物质利益追求的短期行为,也已经潜移默化中渗透进青少年的思想生活。从总体上看,在浮躁的社会风气中,青少年往往心比天高,却不能脚踏实地。他们喜欢设计未来、幻想未来,但不肯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选秀节目所营造的“一夜成名”、“一炮走红”的成功特例助长了青少年的浮躁风气,使他们梦想着一蹴而就、一举成名、一鸣惊人,滋长投机取巧的心理,而缺乏脚踏实地、积极进取的精神,这给青少年带来片面追求个人私欲的利己主义心态、崇尚感观享受的享乐主义心态,而人生思考的理想主义成分大大减少。可见,“一朝成名”的急功近利价值取向正在青少年幼稚的心灵里作祟。
2.使青少年价值判断感性化,主流的社会价值观受到挑战
德国传播学家伊丽莎白•诺埃勒-诺依曼曾提出“沉默的螺旋”理论,主要内容是传媒提示或强调的即使是少数人或不公正的意见,也会被受众当作“多数意见”来认知,其结果引起“沉默的螺旋”的启动,使人们的价值判断和行为方式产生连锁反应[3]。在电视选秀节目所渲染的热闹气氛下,“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已不再是青少年的唯一价值目标。“条条大路通罗马,行行都能出状元”正是电视选秀节目的价值观念。电视选秀节目在青少年群体中获得成功,正是基于青少年的价值需求的极大满足。电视选秀节目使青少年获得价值体现的同时,也把自身的价值观传递给青少年,作用于青少年心理状态。电视选秀节目漠视年龄心理差异,强调平民参与、平等参与;推崇和树立平民偶像、明星梦想,无限放大选手的成功几率;大胆改变“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以“知识改变命运”的传统价值观。在这种价值理念的引导下,更多的青少年将放弃对于知识的追求,对于道德的崇尚。
3.影响青少年的审美观念
一般来说,青少年对于时代“潮流”和“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是盲从,另一方面渴求与众不同,表现为追求时尚、标新立异等个性化行为。电视选秀节目正是把青少年追求个性化的心理通过种种“个性行为”表达出来,而引发青少年共鸣。“个性行为”通常表现为“出位”,一般是审美的出位。审美的出位行为在赢得群体确认后,往往会形成一种风气和时尚。
信息时代的社会环境不再闭塞,快捷的信息传递影响着整个社会环境和社会观念的变化。从电视到网络、报纸杂志,不同的媒体各有所长,其中电视的娱乐与教化功能尤为彰显。电视选秀节目作为青少年成长环境中的一种正在发生的重要现象,对青少年的认知能力、道德情操和审美水平产生的影响都是直接的,它关系到青少年的未来,甚至影响到整个社会文化的未来继承和发展。传播学家城庇•波特认为,所有的电视都是教育的电视,唯一的差别是它在教什么。这是电视选秀节目对青少年产生多种影响的根本原因和理论依据。因此,电视选秀节目作为新的社会环境组成与青少年成长心理有着密切关系,深入研究电视选秀节目对解读青少年心理具有现实意义。
七.克服电视选秀节目的消极影响的对策思考
1.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
由于青少年正处在世界观逐步形成的时期,他们的思想和心理素质尚未完全成熟,判断是非真伪的能力还不够强,所以新形势下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各级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重点仍然是马克思主义思想基本理论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其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保持正确的成才方向,清醒面对各种社会现象,增强其分辨是非美丑能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下,大众文化的多样性、易变性,诱使某些青少年产生拜金主义的思想,越来越缺乏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面对新的形势和美好的未来,我们仍然要提倡艰苦奋斗精神,用我们的智慧和双手共同建设伟大的祖国。
2.要充分发挥校园媒体的育人功能
校园媒体具有活跃的组织、活跃的思维、活跃的氛围,其形式可以是广播、报纸、电视、网站和学生刊物等。校园媒体发挥着青少年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价值导向作用,为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打下基础。要努力提高其吸引力、感染力,提高其针对性、实效性。
3.加强对电视节目的管理与监督
电视传媒在为人们提供丰富多彩的信息内容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信息污染,其
本身活动也必须受到社会的控制和监督。这就需要国家在政策、法规上作出管理和规范,社会公众在舆论上给予监督。对于违背社会责任和社会主流价值的低俗化倾向要坚决制止,在制度上保证大众传媒正确的价值导向。
4.优化社会环境,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良好的社会风气
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助于青少年养成良好的社会生活习惯,形成健康科学的社会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充分发挥电视媒体的覆盖面广、信息量多、感染力和时效性强的优势,坚持真善美,反对假恶丑,积极营造舆论氛围,使青少年价值取向融入主流文化和主导价值观之中。只有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唱响主旋律,电视传媒才能真正成为传播社会共同价值观最重要、最高效的载体。
结 语
电视作为大众传媒的一种重要手段,对人们社会生活影响非常大,已经成为现代社会无处不在的信息源。电视为人们提供各种文化娱乐节目,满足了人们的精神生活需求;同时它提供了各种符合行为模式供人们观察学习,影响着人们的社会化进程。选秀节目作为一种被电视台大量复制、受观众广泛关注的节目形式,它不仅掀起了全民狂欢的娱乐景象,而且也为受众尤其是热衷于节目的青少年,提供了观察学习的新行为模式。青少年在观看节目时,通过注意观察,把选秀节目中的行为模式内化为信息符号存储在脑海,为以后的行为做储备。青少年在参与节目投票、加入粉丝团等活动中,把行为信息转化为行动,不断完善个体习得的行为模式,实现新行为最终转化为个体的实际行为。
媒介是双刃剑,选秀节目也有其积极功能和消极功能。它对青少年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要充分发挥选秀节目的积极行为示范功能,应在了解青少年社会学习基本特点的基础 上,通过电视媒介、青少年个体以及社会其他力量的共同努力来实现。
参考文献
[1] 威尔佰•施拉姆,威廉•波特.传播学概论[M].新华出版社,1984:3.[2] 罗森•马那尔.青少年:再生产和政治变革人因素[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137.[3] 翁秀琪.民意与大众传播研究的结合——诺尔诺曼和她的沉默的螺旋理论[R].新闻学研究(台湾),1990,(7):78-80.[4]中国人搜索行为研究中心,《2007 中国电视选秀节目研究》 [5] [美]班杜拉著,陈欣银、李伯黍译,《社会学习理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 年10 月版,188 页。[6]张国良,张忠民,《超女现象的传播学实证分析-上海受众调查报告》,《新闻记者》,2006 年第8 期。
[7]中国人搜索行为研究中心,《2007 中国电视选秀节目研究报告》,www.teniu.cc。
[8]中国人搜索行为研究中心,《2007 中国电视选秀节目研究》 [9]万方数据库
致 谢
本课题在选题及研究过程中得到陈道珍老师的悉心指导。陈老师多次询问研究进程,并为我指点迷津,帮助我开拓研究思路,精心点拨、热忱鼓励。陈老师一丝不苟的作风,严谨求实的态度,踏踏实实的精神,不仅授我以文,而且教我做人,虽历时二载,却给 以终生受益无穷之道。对陈老师的感激之情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
在此,我还要感谢我们一起上课的新闻学专业的同学们,正是有你们的帮助和支持,我才能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困难,才使得本论文能够顺利完成。
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的心情无法平静,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有多少可敬的师长、同学、朋友给了我无言的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
第五篇:试析传媒文化对电视媒介的影响
试析传媒文化对电视媒介的影响
论文摘要:“媒介是人体的延伸。”电视相亲类节目是在媒介激烈竞争压力下的新型产物,虽然它并非由中国媒体原创,但是作为当下生活服务类的典型代表的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却让该类节目的原产地美国的媒体《今日美国报》等都大为惊叹。根据索福瑞城市收视率最新统计,包括所有频道在内的所有节目,非诚勿扰的收视率仅次于央视一套新闻联播,牢牢霸占着全国卫视所有上星节目每周收视第一的宝座,《非诚勿扰》的收视率领先当周收视第二名将近180%。
论文关键词:非诚勿扰;电视媒介;视觉文化;商业价值
“媒介是人体的延伸。”从麦克卢汉的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媒介在人类的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媒介特指的就是传播媒介,新闻传播媒介是在整个传播过程中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中介,是信息的物质载体。随着历史和媒介本身的发展,人类在使用媒介时,不断的体现出了自己传播能力的增强,使二者达到了共同发展的目的。设想一下,如果没有了媒介,那么人类的信息就无法共享,我们只能各自活在各自的圈子里,与外界的连接就中断了。本文将电视节目《非诚勿扰》作为文本,予以分析其成功的原因及对电视传媒的影响。
一、《非诚勿扰》成功之因素
《非诚勿扰》不仅吸引了各个领域的普通观众,也让一些业界学者和专家对它青睐有加。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传媒学院的周星教授认为,《非诚勿扰》服务而不媚俗,大方而不死板,是非常贴近群众的电视节目。南京大学社会学院院长周晓虹认为,《非诚勿扰》不仅促进了年轻人婚恋价值观的交流,更加强了中老年人与年轻人两辈人之间的了解,《非诚勿扰》把全家男女老少凝聚在一起热烈讨论,既沟通了感情,也增进了彼此了解,成为一个促进全社会互相了解、家庭和谐的交流平台。中国社科院新闻传播研究所时统宇则认为,《非诚勿扰》虽然在表达方式上是时尚而年轻的,但是在基本的道德理念上,还是非常符合主流价值观的,这无疑让各个年龄的人都在节目中找到了道德观的坐标,加强了对彼此的了解,也对社会更加认同。在主流媒体中,2010年4月13日,《人民日报》评论《非诚勿扰》“娱乐不失大方之态”,《中国青年报》认为《非诚勿扰》是提高社会宽容度的最好注脚;4月24日,China Daily更是以“《非诚勿扰》正在变革全世界的交友节目”(Jiangsu Satellite TV’s If You A re The One is revolutionizing the world of dating shows)为题全面报道了节目。
可以说,《非诚勿扰》已经从一个电视相亲类节目变成全国范围内各阶层广泛参与热议的一个社会话题,成为了当下一个独特的社会现象。并且,非诚勿扰的辐射力已经走出国门冲向了海外,节目不仅在海外华人中受到了广泛关注和好评,不少国外媒体也给予了报道,《今日美国报》网站于2010年5月18日发表了题为中国人被电视相亲征服了的报道。但随着节目影响力的不断扩大,质疑和批评也接踵而至,有舆论认为,非诚勿扰过度宣扬和渲染物质至上、拜金主义等与社会主流相悖的价值观。国家广电总局于2010年6月9日下发广电总局关于进一步规范婚恋交友类电视节目的管理通知,相亲类节目泛滥、造假、低俗等倾向。随后,《人民日报》和新华社连续发文,点名批评《非诚勿扰》,一时间《非诚勿扰》一度被推向了风口浪尖。
试问《非诚勿扰》是不是十分的低俗、造假、泛滥呢?个人感觉电视节目本来就不该避俗。想高雅可以,去拍摄艺术电影,去排演歌剧大戏。问题在于,电视节目如何不避俗而又不媚俗更不低俗。在《非诚勿扰》里,当男嘉宾陆元龙面对一盏孤灯引吭高歌时,这场景向我们生动地诠释着“英雄主义”与“爱的哲学”。英雄并不总是骑着白马的翩翩少年,英雄更多的时候是被人误解而遭受普遍的嘲讽和冷落,正所谓“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当陆元龙在几位浅薄的女嘉宾面前受尽嘲讽奚落后,陶海燕那一盏孤灯就像一瞥来自女性世界的美丽注视,她照耀着陆元龙!试想,一个男人的奋斗如果没有来自另一个世界的理解支持,那个男人的内心将是永恒的暗夜。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在一个不平凡的男人背后,一定站着一位优秀的女人。这低俗吗?在我看来,它揭示着美学意义上的崇高。我相信所有的电视观众在这一刻,都会认真思考和较正着关于理想男人的正面形象。李洋李孟的破镜重圆,也成为《非诚勿扰》这个节目的谈资。当李孟单膝下跪,请全场来宾和全国电视观众为他作证,他将一生一世爱李洋时,李孟让所有的女孩们都热泪盈眶。这是一个有责任感的男人的庄严承诺,是对爱情的忠贞不渝。这低俗吗?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正是这些例子构成了《非诚勿扰》这个相亲交友节目的主旋律,任何一个不抱偏见的人都会同意我的看法。也因为江苏卫视既能坚持正确的思想与论导向,又能坚持“雅事俗说,俗事雅说”的个性化风格,这个节目才在短时间内风靡全国,创下了收视率第一的奇观。低俗之风在中国已经没有市场了,拐点出现了。江苏台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一点,于是就“俗中见雅”地占据了收视率的制高点,而别的省台跟风效颦,结果却并不理想。在众多跟风的电视台类似节目中,似乎只有湖南卫视的《我们约会吧》在节目质量和包装上能够与《非诚勿扰》相提并论,其他电视台则远远不可同日而语。
二、《非诚勿扰》对电视媒介的影响
(一)视觉文化突出,电视媒介注重“形象包装”
现在,无论是图书、杂志和报纸等传统的印刷传媒,还是电视传播媒介,甚至是新兴的网络媒体,都正在遭遇着“视觉的征服”。当“读图时代”到来的时候,越来越多的图像侵入了传统上以文字为主的印刷物世界,也正因为“视觉至上”的原则电视和网络等传播媒介以超凡的色彩和夸张的布局来争取更多的受众。《非诚勿扰》节目中的“形象包装”充分体现了视觉文化的转向对电视媒介的巨大影响。节目的包装非常精心细致,不论是现场整体的环境氛围、灯光服装、化妆以及道具,还是节目的背景音乐、节奏控制等等,都尽量与节目的目标受众——“时尚的年轻群体”贴近。同时节目参与者的装束也十分靓丽养眼、打扮时髦前卫、表现大胆奔放,多位平面模特的加盟更在无形中为节目创造了较多的看点与卖点。
我们甚至可以亳不夸张地说,电视传媒如果缺少视觉冲击力,同时又面临互动式新兴网络媒体的竞争压力,将会立即失去对公众的吸引力。电视传媒越来越追求视觉奇观的效果。今日电视传媒的视觉性高低可以说是传媒影响力大小的一个重要尺度。当代传媒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这种竞争在相当程度上就是视觉性或视觉资源的竞争。将当代中国传媒文化的核心竞争称之为“眼球经济”或“注意力经济”上的竞争,乃是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较之于其他媒体,当今的传媒奇观,体现为视觉性压倒其他要素,视觉快感的诱惑和追求上升到首位,因而很容易压制受众自觉的理性批判和思考。
(二)传媒文化促使电视媒介商业化与娱乐化
经济的发展水平决定着传媒文化的繁荣程度。与此同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传媒业出于自身经济利益的考虑,不得不把评判权完全交给了作为消费者的受众,至此,为了讨得广大消费者的欢心,传媒文化不得不将电视媒介推向商业化和娱乐化的道路。
《非诚勿扰》播出一个月内,收视率跃居所有上星卫视第一名,历史性的超过了湖南卫视的《快乐大本营》。每一期节目都会给我们带来不同的感受,比如宁愿坐在宝马里哭的“宝马女”,牵一下手要20万的“拜金女”,甚至是因出言不逊、不可一世,招致所有女嘉宾及现场调解员乐嘉攻击的富二代等等。诚然,为了讨好消费者,在众多的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的是一个主要目的。于是,受众想要什么,《非诚勿扰》就做出来什么,美女,金钱等社会上热议的话题毫不加回避直接讨论,虽然收视率提高了,但是对广大受众的误导与错误的价值观的宣传,也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这也是传媒文化娱乐化的巨大弊端,它削弱了传媒文化的深刻性,导致其日益趋向浅显低俗的娱乐化,并颠覆了现存的主流文化价值观。
《非诚勿扰》创造了很多电视媒介历史上的数据,它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电视视觉上的冲击,更多的是为我们社会带来更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思考,希望以后可以有更多的这样的电视节目呈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