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新路的调查报告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新路的调查报告
姓名:陈盼学号:
姓名:陈永洁学号:
姓名:邓颜平学号:
年级:202_级1班
专业:英语(国际经贸)
200909170006 200909170008 200909170009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新路的调查报告
前言: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思想根基和精神动力。一个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仅是由于在历史进程和制度变迁中探索出符合社会进步规律和本国国情的经济、政治、社会发展道路,同时也是由于探索出与之相互适应、相互促进的文化发展道路。正确的文化发展道路是民族文化繁荣创新的根本保证。在探讨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新路的问题上,我们小组于202_年11月19日和20日在四川外语学院以及周边社区以口头调查的方式对学生和居民进行了社会调查。
主体: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四川外语学院师生、川外周边社区居民
(二)调查方法:口头调查
二、调查内容的分析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突出强调了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意义,将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作为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对外文化交流,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促进文化相互借鉴,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共同维护文化多样性。我们要从战略和历史的高度深刻认识中央这一战略部署的重大意义,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大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对称的文化软实力。
一、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原因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多次就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等重大问题作出重要论述和决策部署。党的十六大强调要“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首次提出要“积极开拓国际文化市场,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党的十七大强调要“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202_年,中央政治局专门就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问题进行集体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要精心打造中华民族文化品牌,提高我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202_年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进一步指出“要着眼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对称的文化软实力,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作出深刻阐述和全面部署。这些重要论述和决策部署高屋建瓴,总揽全局,深化了对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战略意义的认识,为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一)营造良好外部环境,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战略选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大力宣介“和为贵”、亲仁善邻、讲信修睦等中华文化,将一个文明、民主、开放、进步的中国展示给世界,对于树立和维护良好的国际形象,促进中外民众在传统文化、价值理念等方面的沟通与交流,加深各国人民对和平发展道路、和谐世界理念的理解和认同,营造有利于我国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等各方面工作,都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大力弘扬中华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让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再现辉煌,对增强民族凝聚力、自信心和自豪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同时,大力开展对外文化贸易,加快拓展国际文化市场,推动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对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三)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的必然要求
当今世界正经历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国际形势变化深刻复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随着以价值理念、发展道路、民族精神、国家形象等为核心内容的软实力竞争越来越激烈,世界各主要大国均将提高文化软实力作为重要发展战略,千方百计壮大本国文化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力求占据国际文化发展和竞争的制高点。我们必须尽快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适应的文化软实力,更好地抢占先机,赢得主动。
二、当前推进社会主义文化走向世界的有利条件
作为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中华文化在广泛吸纳融汇世界优秀文化成果的同时,也为世界文化的繁荣发展作出了应有贡献。新中国成立后,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联系更加密切,特别是近年来,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内涵更加丰富,手段更加灵活,形式更加多样,取得了世所瞩目的丰硕成果。
(一)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水平日益提高
党和国家领导人带头走在对外文化工作的第一线,为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近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深圳大运会等重大国际文化盛事开幕典礼,多次主持或出席各类中外文化交流活动特别是同有关国家的文化年节、文化论坛等活动,关心指导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孔子学院等的建设与发展,极大提升了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水平。
(二)创新开拓国际市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崭新好途径
着力加强“欢乐春节”、“感知中国”等大型文化活动的品牌建设,推动京剧、杂技、民乐、书法等民族艺术大量走出国门,使春节日渐成为中华文化传播的新载体。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增长迅速,各类优秀文化作品加速为世界所认知。
在中国与世界互动之频繁、交流之密切、融合之深刻前所未有的时代背景下,中华文化带来的“中国风”、“汉语热”风靡全球、方兴未艾,进一步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正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为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越来越多的外国人迫切希望通过学习汉语、认知中华文化来更好地与中国打交道,搭上中国发展的“快车”,学习借鉴中国的成功经验,这些为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空间。中华文化拥有的独特魅力和深刻价值内涵,和谐理念、重义守信、勤劳、和睦等中华文化精髓,为解决当代世界面临的新老问题提供了新理念新智慧,为各国探索发展道路提供了新思路新启迪。当然,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也面临一系列严峻的挑战。我国的文化产业起步晚,规模小,国际传播力、影响力和竞争力有限,西方在舆论话语权等方面占据着绝对优势,世界文化格局“西强我弱”的状况尚未根本扭转。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仍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三)联系紧密交流密切,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的保障
截至202_年,我国已经与145个国家签订政府间文化合作协定,签署了800多个年度文化交流执行计划,与近千个国际文化组织和机构有着不同形式的文化往来,建立了形式多样的人文交流机制。通过这些机制、平台,各类语言歌曲比赛、文化节庆、文明论坛、音乐周、展览等蓬勃开展,受到中外人民的热烈欢迎,产生了积极广泛持久的社会影响。
(四)重大活动连续举办,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跨越式发展
抓住举办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中外“文化年”、“国家年”等重大国际活动的契机,充分展示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和现代文化风貌,全面展现古老中国的悠久历史文化传统和当代中国生机勃勃的艺术创作,拉近了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的心灵距离。在中俄“国家年”、“语言年”期间共同举办了800多项活动,在俄各地不断掀起“中国文化热”、“汉语热”、“武术热”的高潮。在“欧罗巴利亚中国艺术节”上组织了近50个展览和涉及众多领域的约500场活动。
三、建议(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方法)
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是个系统工程。我们要深入领会《决定》精神,借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强劲东风,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加大工作力度,不断开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新局面。
(一)提高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自觉意识
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寻求新形势下文化建设发展的规律,是一种文化自觉。对文化发展道路的认识越为清醒、全面和深刻,就越有利于文化事业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分别深入探索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发展道路,这就是以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模式的发展道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道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这些领域的建设发展规律要系统掌握和全面运用,哪一方面的认识缺失、滞后或失误就会影响其他领域的规律探索和实践发展。
新世纪新阶段,对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比如,国际思想文化交流交融包含着文化软实力的较量,如何在这种文化格局中既积极吸收人类文化优秀成果,又有效抵制西化思潮,同时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向多样化、多层次、个性化方向发展,如何把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与及时有效满足新形势下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有机统一起来;我国推进改革开放、促进科学发展的艰巨性、复杂性、繁重性世所罕见,文化建设如何更好地担负起凝聚人心、坚定信心的社会功能,更好地为民族发展进步发挥保障作用;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深入进行,如何使这几项重大改革相互借鉴、促进、配套;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包含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任务,如何通过文化产业的大力发展使之成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和重要方面;等等。文化发展道路是存在于社会现实生活中的发展道路,只有研究新问题新矛盾,不断改革创新,才能保持生机活力。
(二)创新社会主义文化宣传的方式方法
要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开拓对外宣传的新思路新举措,力求增进世界人民对中国历史和现状的了解,传达中国人民的真诚和善意,拉近中外人民情感距离。要不断提高对外形象塑造和舆论引导水平,以外国人喜闻乐见的语言和方式进行交流和传播,多讲“中国故事”,力求实现“中国内涵、国际表达”。要借鉴其他国家经验,积极探索我国对外文化传播的专业化、市场化道路,善于借助和利用国外知名公关咨询机构和大型跨国企业的传播优势。要借助手机、网络电视、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等高新技术和新媒体,及时占领新兴文化阵地。要重视人与人的交流,加大情感和思想沟通,“以文化人、以文促情、以文建信”,让中华文化走进世界人民内心。要从人文和文化角度唱响科学发展观、和平发展道路、和谐社会、和谐世界
等重要思想理念,增进国际社会对我国的理解和支持
(三)构建社会主义文化人文交流机制
全方位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让五大洲人民都体验和享受中华文化的魅力,有针对性地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周边国家和西方发达国家开展人文交流。充分利用多边和双边机制,整合社科、文学艺术、新闻、广播电视、出版、民族、侨务、体育、旅游等资源,开展国家文化年、中国文化节、“感知中国”等品牌活动,推广中华春节文化,打造“欢乐春节”等文化交流新品牌。实施对外文化合作及援助,扶持和加强边疆地区与周边国家和区域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加强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和孔子学院建设,形成展示、体验与贸易并举的综合平台。加强文化使者互访和中华经典翻译出版,制定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走出去规划,增强国际学术论坛的中国声音。加强中译外人才培养,组织对外翻译优秀学术成果和文化精品。建立面向外国青年的文化交流机制,设立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贡献奖和国际性文化奖项。
(四)实施社会主义文化走出去工程
完善支持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出去政策措施,开拓国际文化市场,拓展文化贸易网络。支持重点主流媒体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外向型文化企业,扶持文化出口重点项目,形成有实力的文化跨国企业和著名品牌。鼓励文化企业深入挖掘民族文化资源,开发国外受众易于接受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生产制作以外需为取向的文化产品。扩大版权贸易,支持出版物、电影、电视剧等出口,逐步改变文化产品进出口逆差的局面。完善译制、推介、咨询等方面扶持机制,发展对外文化中介机构,培育专业贸易公司和代理公司。加强国际文化产品交易平台和国际营销网络建设,办好中国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等国际性展会。积极参与国际文化贸易规则的制订。充分利用香港、澳门区位优势,推动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
结尾:
进入新世纪,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一是文化与经济的交融不断加深。各国经济较量中的文化因素日益凸显。文化的经济功能越来越强。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于文化的支撑,这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二是文化产品与服务已作为独立的贸易形态,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方面。从国际经验看,经济发达国家都重视把文化产业作为增强文化软实力的最重要的途径,美国、英国、法国、日本、韩国等多个国家都通过制定政府的计划大力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三是文化领域已成为政治斗争和意识形态较量的主战场。国际上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已经把注意力逐步转移到文化领域,一些西方国家凭借其经济科技优势,大肆对其他国家进行思想文化渗透和干预。因而,“文化”成为了一个舞台,各种政治的、意识形态的力量都在这个舞台上较量。而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要想在国际大舞台上拥有一席之位,要想高度发展和保持自身的文明,就必须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义文化。在现实条件下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进行重新审视、发掘,并赋予其现代价值,使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得以维系、继承和发扬,焕发生机和活力,走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新路。
第二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努力奋斗
——在中国文联第九届全国委员会、中国作协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时间:202_年11月26日 09时01分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李长春
字号:『 大字体 中字体 小字体 』
我要评论
各位委员,同志们、朋友们: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圆满完成议程,胜利闭幕了。在此,我对两个大会圆满成功表示热烈祝贺,向新选举产生的中国文联、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表示热烈祝贺。
中国文联第九次、中国作协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个主题,总结经验、分析形势、规划未来,是一次高举旗帜、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大会,是一次民主、团结、求实、鼓劲的大会,必将进一步动员激励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努力奋斗。
党中央对这两个大会高度重视,胡锦涛总书记出席大会开幕式并发表重要讲话。讲话充分肯定了文艺工作取得的巨大成就,深刻阐述了文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进一步阐明新时期文艺工作的基本要求和主要任务,号召广大文艺工作者认清时代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高擎民族精神火炬,吹响时代前进号角,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奋力开创文艺发展新局面,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智慧和力量。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高瞻远瞩、内涵丰富,语重心长、饱含感情,充满了对文艺工作者的信任和期望,是指导文艺事业发展的光辉文献,必将对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切实把讲话精神落实到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各个方面,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
自202_年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文艺战线坚持“二为”方向、贯彻“双百”方针,紧跟时代步伐,顺应人民期待,推动文艺事业不断取得新成就新突破,巩固了大团结、大繁荣、大发展的生动局面。创作生产持续繁荣,各个门类百花齐放、异彩纷呈,涌现出一大批代表国家水准、体现民族特色、社会影响广泛、深受人民喜爱的优秀作品;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了基层文化生活;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极大解放和发展了文化生产力,形成了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加快走出去步伐,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特别是在迎接党的十七大、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和举办北京奥运会残奥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亚残运会、深圳大运会等大事喜事中,在成功抗击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汶川玉树抗震救灾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过程中,文艺界推出一大批昂扬向上、振奋人心的优秀作品,举办一系列有声势、有影响的文艺活动,唱响了社会主义好、共产党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各族人民好的时代主旋律,为成功举办大事喜事、妥善应对难事急事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作出了突出贡献。广大文艺工作者思想解放、精神振奋、心情舒畅,积极性、创造性空前高涨,责任感、使命感和凝聚力、战斗力大大增强。实践证明,我们的文艺工作者队伍是一支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队伍,是一支勇于担当、善于创新、甘于奉献的队伍,是一支党和人民完全可以信赖的队伍!
中国文联、中国作协作为党领导的重要人民团体,在过去五年里,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文艺工作方针政策,在组织文艺界学习培训、繁荣文艺创作生产、推动文艺创新、培养文艺人才、加强行业服务维权、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指导和开展群众性文艺活动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文联、作协的凝聚力、影响力不断提升,为团结广大文艺工作者、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作出了积极贡献。中央对过去五年中国文联、中国作协的工作充分肯定。在此,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在座的各位同志,并通过大家向全国广大文艺工作者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五年来我国文艺工作的丰富实践,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工作特点和规律的认识,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概括起来就是:
第一,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根本指针。
第二,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立足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这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根本原则。
第三,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为人民创造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做到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根本目的。
第四,必须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推进文化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创新,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文化和科技相互促进的作用,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这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根本动力。
第五,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遵循文化发展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根本要求。
第六,必须坚持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加强文艺战线领导班子和人才队伍建设,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调动广大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营造团结鼓劲、和谐奋进的良好氛围。这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根本保障。
这些宝贵经验,继承了党领导文艺工作的优良传统,体现了新世纪新阶段文艺工作的成功探索,反映了社会主义文艺工作的本质要求,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重要遵循,一定要长期坚持、大力发扬,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同志们,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全会全面分析了当前形势和任务,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会通过的《决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总结我们党领导文化建设的经验,深刻分析文化改革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在集中全党智慧的基础上,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提出了新形势下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政策举措,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以这次全会为标志,我们党吹响了向文化强国进军的新号角。随着时间的推移,将越来越证明,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是继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之后,我们党领导文化工作又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我国文化改革发展必将进入新的重要阶段。
全会《决定》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历史命题,强调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是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建设实践探索的基本结论,鲜明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文化改革发展走什么样的路、朝什么样的目标迈进这个带有方向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丰富和发展。广大文艺工作者要紧紧围绕这一重大历史命题,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准确把握当今时代文化发展新趋势,准确把握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进一步增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进一步增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进一步增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信心和决心,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进程中建功立业。
下面,我就文艺战线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讲几点意见,与大家共勉。
一、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兴国之魂,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根本任务。全会《决定》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文化建设中的灵魂作用,体现了我们党对文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全会《决定》突出强调的一个重点。
从精神生产的特有属性和内在规律来看,任何文化都是所包含的精神价值与承载这些精神价值的物质基础和传播形态之间的有机统一。文化的精神价值是文化的“魂”,是文化思想性的根本体现,是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力量源泉,决定着文化的性质和方向;承载文化精神价值的物质基础和传播形态是文化的“体”,是文化实现教育功能、以文化人的根本途径,决定着文化精神价值的传播力和影响力。“魂”与“体”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统一于文化建设的实践中。离开“魂”,“体”就没有精神价值的支撑,就会空洞无物,失去吸引力、影响力,甚至偏离正确方向;离开“体”,“魂”就无所依附,难以传播,文化的精神价值就无从实现。古今中外的历史表明,每一次文化的繁荣发展,都是文化“魂”与“体”完美统一的结果。文化之“魂”是以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赋以鲜明的时代内涵。当代中国文化之“魂”,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根源于民族优秀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并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发展起来的,适应了时代发展要求,集中反映着当代中国人民的理想信念和精神追求,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引领和主导。在当代中国,一切文化产品只有生动地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魂”,才有主心骨,才有精气神。文化之“体”,有着鲜明的民族性、时代性,随着时代的发展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当代中国文化之“体”的主要形式,包括国民教育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体系以及各种形式的文化产品如小说、影视、戏曲、动漫等。这些“体”作为文化的物质基础和传播形态,都是承载、传播文化精神价值的重要载体和形式,都承担着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魂”的重要功能。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深刻认识和把握文化建设“魂”与“体”的辩证关系,自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赋予文艺作品更加丰富、更加深刻的思想内涵,推动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就要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热情讴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生动展示中国人民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和创造历史的宏伟业绩,唱响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最强音。要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文艺作品表现的永恒主题,大力弘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顽强拼搏、敢于胜利的思想传统,深刻反映当代中国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进一步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文艺创作,大力倡导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在全社会形成积极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良好风尚。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影响的同时,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激发社会思想文化活力,努力在多元多样中立主导、在交流交融中谋共识,不断巩固和壮大主流思想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二、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努力为人民创造出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
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根本遵循。全会《决定》指出,要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立足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激发文化创作生产活力,提高文化产品质量,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这是党和人民对广大文艺工作者的殷切期望。广大文艺工作者要认清肩负的历史责任,自觉把“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的要求贯穿于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全过程,为时代立传,为人民放歌,努力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
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就要始终坚持正确创作方向。这是文化创作生产的根本性问题。要牢固树立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牢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神圣职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正确的文化立场,认真对待和积极追求文化产品社会效果,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坚持把学术探索和艺术创作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之中,把积极的人生追求、高尚的情感境界、健康的生活情趣传递给人民。
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就要把多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精品力作作为不懈追求。精品力作是一个时代文艺繁荣发展的根本标志,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最耀眼的文化印记。在当今文化建设的春天里,人民呼唤更多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精品力作。思想性是指文艺作品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艺术性是指文艺作品审美育人、提升情趣、陶冶情操的作用,观赏性是指文艺作品赏心悦目、娱乐放松、愉悦身心的作用。思想性寓于艺术性、观赏性之中,并通过艺术性、观赏性得以实现。缺乏艺术性、观赏性,文艺作品就失去了吸引力,就难以为群众所喜闻乐见,以文化人的功能就无从谈起;缺乏思想性,文艺作品的艺术性、观赏性也就失去了灵魂,失去了内涵,失去了生命力。这就要求在文艺创作中,善于把深刻的思想内涵、丰富的知识信息与完美的艺术形式有机结合起来,在注重提升作品思想内涵的同时,不断提高作品的艺术魅力,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要发挥文学对各种文艺作品的基础性、支撑性作用。要发扬十年磨一剑的精神,甘于寂寞、心无旁骛,潜心创作、精益求精,不断挖掘作品的深刻主题,不断丰富作品的表现形式,不断提升作品的艺术境界,努力创作出更多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精品力作、传世佳作。
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就要坚持把遵循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人民群众喜闻乐见作为评价作品最高标准。人民群众是文艺鉴赏和消费的主体,是文艺作品的最终评判者,要把群众评价、专家评价和市场检验统一起来。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催生更多既叫好又叫座的文化产品。要建立公开、公平、公正评奖机制,开展积极健康的文艺批评,努力形成褒优贬劣、激浊扬清的正确导向。要运用主流媒体、公共文化场所等资源,拓展优秀文艺作品的推广手段和传播方式。
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就要营造有利于优秀文化产品竞相涌现的良好环境。要坚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充分发扬艺术民主和学术民主,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充分讨论,提倡各种体裁、题材、形式、手段充分发展,推动观念、内容、风格、流派积极创新,鼓励探索,扶持原创,宽容失败,着力营造积极健康、宽松和谐的氛围,使广大文艺工作者的一切才华都有展示舞台、一切创造都有实现空间、一切贡献都能得到社会尊重,最大限度地焕发创新激情和创造活力。
三、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进一步增强社会主义文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全会《决定》强调,文学、戏剧、电影、电视、音乐、舞蹈、美术、摄影、书法、曲艺、杂技以及民间文艺、群众文艺等各领域文艺工作者都要积极投身到讴歌时代和人民的文艺创造活动之中,在社会生活中汲取素材、提炼主题,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创作生产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作品。这为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贯彻、自觉践行“三贴近”原则指明了方向。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践证明,什么时候坚持了“三贴近”,就能创作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完美统一的优秀作品,社会主义文艺就会焕发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什么时候偏离或忽略了“三贴近”,文艺作品就苍白无力、枯燥无味,社会主义文艺的生机就会窒息和枯萎。广大文艺工作者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自觉把“三贴近”作为文艺创作的重要原则,贯穿到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全过程和各方面,把人民群众作为文艺创作表现的主体和服务对象,积极投身到讴歌时代和人民的文艺创造活动之中。要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向实践学习,拜人民为师,增强国情了解,增加基层体验,增进群众感情,从人民群众的火热生活中挖掘素材,从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中提炼主题,从人民群众的审美需要中汲取灵感,用群众喜欢的形式、说群众想说的话、讲群众能懂的话,使文艺作品雅俗共赏、深入人心。要适应群众文化需求的新特点新变化,积极发展新的艺术样式,努力创作生产一切有利于陶冶情操、愉悦身心、寓教于乐的文艺作品,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要坚持面向基层、重心下移,多创作生产传播适合基层群众需要的文艺作品,多深入基层和农村演出,多开展方便基层群众欣赏和参与的文化活动,进一步丰富基层文化生活。
四、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强大动力,推动文艺事业全面繁荣发展
改革创新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不竭动力。全会《决定》强调,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这就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充分认识改革创新对于繁荣发展文艺事业的极端重要性,不断增强改革创新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自觉把思想认识从不符合文化改革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和思维定势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从不符合文化改革发展要求的做法和规定的限制中解放出来,从不符合文化改革发展要求的传统体制机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牢固树立遵循科学发展观要求,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求相符合、与文化发展规律相一致的新的文化发展理念,热情支持改革,积极投身改革,勇于破解改革难题,在文化体制改革的大潮中激发创作热情,成就艺术辉煌。要紧密结合时代发展的新要求、人民群众审美需求的新变化、文艺创作生产传播手段的新变革,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内容形式创新、传播手段创新、业态创新、科技创新,使创新始终成为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强劲动力,形成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创新成果充分涌现的生动局面。要善于把继承和创新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五四运动以来形成的革命文化传统,学习借鉴国外文化创新有益成果,兼收并蓄、博采众长,不断增强文化产品的时代感和吸引力。要积极鼓励原创和现实题材创作,推出更多具有民族特色、体现时代特征、富有中国气派的文艺精品,展示中国文艺的创新品格和创新风范,引领中国文艺不断推陈出新、蓬勃发展。要高度重视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在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和新业态发展中的作用,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文化创造和传播,推进文化科技创新。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不断总结提炼来自群众、生动鲜活的文化创新经验,推广大众文化优秀成果,在全社会营造鼓励文化创造的良好氛围,让蕴藏于人民中的文化创造活力得到充分发挥。
五、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不断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感召力和影响力
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感召力和影响力,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任务。要按照全会《决定》关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部署,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对外文化交流,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促进文化相互借鉴,充分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多姿多彩和博大精深,充分展示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最新成果,充分展示中国人民改革创新、和平发展、文明进步的精神风貌和良好形象,努力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适应的文化软实力。要把政府交流和民间交流结合起来,在继续推动政府主导的文化交流同时,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和文化企业在推动文化走出去中经常性、持久性的优势和作用,着力打造一批有世界影响的知名文化品牌,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外向型文化企业,努力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化运作为主要方式的文化“走出去”新格局。
广大文艺工作者是文化走出去的中坚力量。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参与政府主导的各种文化交流活动,努力开拓文化产业、文化产品走向世界的新渠道新途径。要遵循国际文化交流规律,适应国际文化市场需求,既充分展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内涵、体现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又符合国外受众的思维方式、审美特点和接受习惯,努力做到“中国内涵、国际表达”,使中华文化越来越多地为国外受众所接受和喜爱。要积极吸收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一切有利于丰富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积极成果、一切有利于发展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机制,在提高文化开放水平的过程中增强我国文化的整体实力。
六、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为文艺事业繁荣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保障。全会《决定》指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要按照《决定》提出的要求,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思想,全面贯彻党管人才的原则,加快培养造就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要实施好“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和文化名家工程,造就各领域各门类高层次领军人物,推出和表彰一批人民喜爱、有国际影响的名家大师和民族文化代表人物。要适应文化改革发展新要求,加强专业文化工作队伍、文化企业家队伍建设,重视发现和培养社会文化人才,扶持资助优秀中青年文化人才主持重大课题、领衔重点项目,抓紧培养善于开拓文化新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掌握现代传媒技术的专门人才、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适应文化走出去需要的国际化人才。要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鼓励和扶持群众中涌现的各类文化人才,充分发挥群众性文化活动积极分子的作用,充分调动文化志愿者的积极性,打造一支扎根基层、服务群众、专兼结合的基层文化队伍。
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加强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和作风建设,努力追求德艺双馨。德,就是个人品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职业精神、价值取向、社会信誉,以及理想信念、思想境界、精神追求等,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集中体现,是文艺工作者立身处世之根、人格魅力之本。艺,就是艺术才华、艺术能力、艺术思想、艺术风格、艺术境界等,是艺术造诣的集中展现,是文艺工作者成就事业之基、艺术魅力之源。德与艺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人品决定艺品,立艺先要立德。唯有德艺双馨,才能使高尚的人品和高超的艺品相得益彰、行之久远。德艺双馨不是他人的主观臆断,而是文艺工作者用自己实践铺就的人生轨迹,是历史和人民的客观评价。广大文艺工作者要自觉把德艺双馨作为毕生奋斗的目标,积累丰富知识,提高精神境界,培养高尚人格,树立良好形象,努力成为既富有崇高精神内涵又具有高超艺术才华的文艺家,成为经得起时代和历史检验的名家大师。
同志们,中国文联、中国作协是党和政府联系文艺界的桥梁和纽带,在团结凝聚广大文艺工作者、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担负重要职责。希望新一届中国文联、中国作协全委会认真落实中央要求,把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当前头等重要的政治任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坚持正确文艺方向,坚持发挥自身优势,创新管理体制、组织形式、活动方式,更好地履行联络、协调、服务的基本职能,更好地发挥组织、引导、维权的重要作用。为此,我提几点希望:
第一,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把广大文艺工作者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要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从党和国家工作全局出发谋划工作,从人民群众愿望要求出发开展工作,使文联、作协工作更好地为党和人民的事业服务。要引导和激励广大文艺工作者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始终与党和人民站在一起,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用德艺双馨的标准要求自己,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投身文化改革发展的火热实践,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伟大进程中展现艺术才华、铸就艺术辉煌。要关心和爱护文艺工作者,政治上充分信任,创作上热情支持,生活上真诚关怀,善于同广大文艺工作者特别是有影响的代表人士交朋友,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第二,提高服务水平、加强行业自律,更好地发挥文联、作协在行业建设中的积极作用。要改进服务方式,拓展服务领域,适应文化体制改革的新形势,加强与各类文化单位的联系,广泛团结各种组织形态、各种所有制的文艺工作者以及民间文艺工作者、业余作家、网络作者等各方面文艺人才,在评定职称、参与培训、申报项目、表彰奖励等方面一视同仁、做好服务。要加强行业自律,突出抓好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建设,努力概括提炼文艺界的核心价值观,研究出台文艺工作者职业道德公约和各文艺门类的行业规范,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自尊自重、崇德尚艺,切实履行好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光荣职责。要加强行业维权,建立科学、规范、高效的维权机制,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综合运用各种有效手段,依法维护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合法权益。
第三,发挥独特优势,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要充分发挥文艺界人才聚集、名家荟萃的优势,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对外文化交流,加强与国际文学艺术组织的沟通联系,积极参与国际文学艺术交流重要活动,努力争取国际话语权。要有计划地邀请境外文学艺术界知名人士来华访问,为他们了解中国文化提供机会,通过他们向世界介绍和传播中国文化。要进一步加强同香港、澳门的文化交流合作,加强同台湾的各种形式文化交流,共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凝聚力。
第四,加强自身建设,努力提升工作水平。要适应文化改革发展的新要求,进一步创新文联、作协管理体制、组织形式、活动方式,更好地履行联络、协调、服务职能。要全面加强文联、作协党员干部队伍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深入开展体现“三贴近”要求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提高文联、作协凝聚力战斗力。要按照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要求,深入研究新形势下文艺界人民团体的地位、作用、职能、任务,建立健全学习培训机制、表彰激励机制、行业自律机制、维权服务机制、对外交流机制,逐步形成以中国文联、中国作协为主,地方文联、作协和专业协会相协调的服务管理网络,提升文联、作协服务文艺界的能力,努力把文联、作协建设成为团结服务广大文艺工作者的温馨和谐之家。
各级党委要把文艺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贯彻落实好党的各项文艺方针政策,深入研究文艺工作新情况新特点,及时解决涉及文艺繁荣发展的重大问题,切实担负起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政治责任。要加强文艺战线领导班子和党组织建设,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选好配强领导班子,充分发挥文艺战线各级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要加大支持力度,创造良好发展环境。要加强对文联、作协工作的领导,理顺工作体制,创造工作条件,支持文联、作协充分履行职责,更好发挥作用。
在座的中国文联、中国作协新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都是全国文艺界的优秀代表,具有广泛代表性和社会影响力,是文联、作协工作的中坚力量。委员的身份,既是荣誉,更是责任。希望大家珍惜荣誉,牢记使命,不负党和人民的重托,不负广大文艺工作者的期望,带头贯彻中央决策部署,积极履行章程赋予的职责,认真执行文联、作协工作安排,团结凝聚广大文艺工作者,不断开创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新局面。
各位委员,同志们、朋友们!中华民族正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走向伟大复兴,中国人民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中昂首迈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欣欣向荣、前景广阔,广大文艺工作者使命光荣、大有作为。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改革创新,奋发进取,为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第三篇: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必修③《文化生活》第四单元第九课第一框。
二、教材分析
第九课主要讲述在文化建设中我们所确立的目标、道路和任务,主体是国家。第一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本框的主要教学内容有三部分:中华文化复兴的必然选择;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我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三、学情分析
通过前三单元的学习,学生已掌握文化“是什么”“为什么”“怎么看”,第四单元的教学任务是给学生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究竟该“怎么办”。第八课我们带领学生领略了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并学习了面对各种问题、现象时,如何做出选择。第九课开始探讨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含义;
2.明确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宏伟目标;
3.明确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4.明确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强国,需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自信。
(二)能力目标
1.通过“给中华文化点个赞”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总结归纳能力,从而掌握并区分文化大国不等于文化强国。
2.通过 “202_春晚总导演”的教学环节,培养学生设计创意和策划能力,培养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要求,树立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信念,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五、教学重点
我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六、教学难点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七、教学思路
该教学设计立足文化强国的教学目标,采用了“点赞中华文化”的复习导入法,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引导讲解文化大国不等于文化强国,结合学生熟知的素材,如“最强大脑”“感动中国”“爸爸去哪儿”“米歇尔写书法”“春晚”等节目,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接下来,结合教材98页,让学生打造一台国家定制的202_年春节联欢晚会,如果你是总导演,你会怎么设计? 为什么这么设计?小组讨论,请四位“学生导演”发言。教师结合学生发言对我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知识部分进行归纳总结。最后再回到本框第一部分教学内容──中华文化复兴的必然选择,展示文化复古和全盘西化观点的持有者及其思想,引起学生重视和思考,总结出中华文化复兴的必然选择。最后引用梁启超先生的《少年中国说》升华课堂,同时布置课下作业:文化强国微写作。
八、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教师:请同学们根据已经学过的文化知识,给中华文化点个赞──说说你认为最赞的中华文化是什么?
学生:青花瓷、孔子的儒家学说、中山装的四个口袋代表的是“礼义廉耻”、汉字从古到今源远流长、风筝等是我国特有的文化形态。
设计意图──复习导入,巩固旧知,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2.衔接过渡
教师:刚才我们找了几位同学给中华文化点了赞,根据同学们的点赞,我们能不能回忆我们中华文化的特征是什么呢?
学生:我们有五千年的文化,我国的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教师:不可否认我国是个文化大国,自古至今五千年的文化确实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那么,我们思考一下,文化大国是不是等同于文化强国?(PPT)
学生:沉思并持有不同意见,回答者各持己见。
设计意图──引出课题,体验对比文化大国不等于文化强国 3.新知讲授一
教师:很高兴看到同学们真实地表达了自己对文化大国还是文化强国的看法。下面我们就进入今天的新课学习──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学生:打开课本95页预习新授课的内容。
教师:下面哪些可以成为你心目中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文化符号?为什么呢?
图一:米歇尔到师大二附中写书法 图二:最强大脑
图三:爸爸去哪儿 图四:功夫熊猫
图五:来自星星的你 图六:感动中国
图七:习连套餐 图八:202_春节联欢晚会
学生:根据自己的选择回答,有的选图
一、图八,还有的选图六。
教师:请同学们对比图四《功夫熊猫》、图五《来自星星的你》与其他六图的区别是什么?
引导学生分析对比,根据学生的回答概括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含义(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学生:在课本96页跟随老师标记重要的教学概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什么。
设计意图──联系实际,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对比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含义。4.新知讲授二
教师:接下来请同学们根据上述图片,阅读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文化强国的关系是什么?
学生:对比图四《功夫熊猫》和图五《来自星星的你》与其他六图,分析总结出只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才能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文化符号。
教师:为什么说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学生:阅读课本97页教学内容,并结合上述图片分析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角度五个路径去分析思考。
五个路径:
(1)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党的性质宗旨;
(2)继承和创新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要求;
(3)我国文化自身发展规律;
(4)人民群众根本意愿;
(5)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实需要。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熟悉的节目,层层递进,分析出为什么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5.新知讲授三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选出这组图中你认为最能成为中国文化强国符号的那一个。
同学:春晚。
教师:接下来我们来说说图八,春节晚会那些事儿。
1983年至今,春晚已经走过了31个年头,在演出规模、演员阵容、播出时长和海内外观众收视率上,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收视率最高的综艺晚会;世界上播出时间最长的综艺晚会;世界上演员最多的综艺晚会。
同学:朗读PPT
202_年4月,中国春节联欢晚会荣获吉尼斯世界纪录证书。202_年1月,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首次升格为“国家项目”,与奥运会开幕式等同。“春晚”是家喻户晓、闻名海内外的节日文化盛宴,是所有炎黄子孙追求和谐、进步、吉祥的民俗盛典。
教师:202_年除夕夜当晚,全国有202家电视台对春晚进行同步播出,综合计算出全国有7.04亿观众收看了马年春晚。春晚不是“私人订制”、大众订制,它是“国家订制”。央视春晚肩负着对内、对外弘扬中华文化的双重使命;承担着展示中国形象、打造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使命。请同学们打造一台国家定制的202_年春节联欢晚会,如果你是总导演,你会怎么设计?请说明设计理由。
学生:阅读课本98页“我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并讨论方案。
学生甲“林导演”──结合生肖,凸显羊年文化宣传;总结前一年的大众流行文化;传统的相声小品还需要保留;服饰文化要体现中国风;科技创新体现在科技3D的舞台设计,如果能有穿越文化设计理念就更好了。
学生乙“张导演”──主持人可以穿旗袍和唐装。教师:发展中华文化,“春晚总导演们”都说得非常好。我们在总体的设计理念中要不忘记文化自觉──觉察、觉醒、觉悟,是对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认识文化视角)
学生丙“郑导演”──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要有创新;面向现代化,面向大众;我们还要加入一些西方元素,体现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学生丁“康导演”──每年春晚的最后一个节目都是《难忘今宵》,想请彭丽媛来演唱压轴节目。要有国际媒体的参与和宣传。
教师:“康导演”提到的国际媒体的参与和宣传,说明春晚的设计除了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还要树立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信心、信念、信仰,指来自于对时代发展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来自于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对待文化态度)
设计意图:情境体验,探究新知,分享合作,成就设计。
6.倒叙回顾
教师: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才可以引导我们走向文化强国,下面我们来看看下面的观点:
“我们如果还想把这个国家整顿起来,如果还希望这个民族在世界上占一个地位,只有一条生路,就是我们自己要认错。我们必须承认我们自己百事不如人,不但物质机械上不如人,不但政治制度不如人,并且道德不如人,知识不如人,文学不如人,音乐不如人,艺术不如人,身体不如人”。
学生:全盘西化论
教师:大家能猜猜这是谁的观点吗?
学生:小声议论,没人举手回答。教师:展示PPT,胡适。不加评论,继续展示PPT请同学们继续猜猜看。
“中国立国数千年,礼仪纲纪,云为得失,皆奉孔子之经,若一弃之,则人皆无主,是非不知所定,进退不知所守,身无以为身,家无以为家,是大乱之道也。”“冒万死以力保旧俗,存礼教而保国魂”。
学生:阅读并等待答案的揭晓
教师:揭晓答案──康有为。请同学们回到课本95页,引导学生分析教材这两段文字,得出结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我们的必由之路是中华文化复兴的必然选择。
具体做到:
一是要不忘本来。
二是要吸收外来。
三是要着眼将来。
设计意图:首尾呼应,巩固新知,引起重视。
7.升华巩固
师生:齐诵──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教师:请同学们就今天的学习感受进行140字左右的微写作,下节课我们进行微分享。设计意图:升华课堂,布置作业,课后成长
九、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注重归纳学生已有的文化知识,通过已知引出新知,结合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建构新知,运用“假如你是春晚总导演”的创新设计,让学生形成创新比拼,凸显教学环节中的学生主体作用,设计好教学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体味202_年春节联欢晚会设计过程中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教法较为创新,形式比较新颖。根据课程理念和教学目标,还需要在内容上丰富完善,从细节上修剪梳理;在课题提问上有所改进,以学生的实际理解和掌握能力为主要参照点,不断探索实践,把教师的创新设计、主旨意图、转换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和能力,以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
第四篇:考点12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温馨提示:
模拟题库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点击右上角的关闭按钮可返回目录。
【考点12】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一、单项选择题
1、(202_泰州统考)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快速发展, 给我国文化生活带来了许多可喜的变化。这表现在
()
①它充实着人们的精神生活
②它传播了科学文化知识
③它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 ④它助长了不良文化的发展,使腐朽文化泛滥 A、①② B①②④
C、②③
D、①②③
解析D。④是市场的自发性和大众传媒的商业性带来的忧虑现象。
2、(202_泰州统考)近年来,社会上出现的一些对古典名著、历史事件、优秀人物的“恶搞”,因迎合了某些人的阴暗心理,一出笼便受到推崇,以至于无处不有,泛滥成灾。面对我国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这些消极现象()
①国家要严格限制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快速发展 ②国家应加强科学管理、正确引导 ③消费者在消费文化产品时要提高辨别能力 A、①②③ B、②④
④文化经营者要不断提高职业道德
D、②③④
C、①③④
解析D。②③④分别从国家、经营者、消费者三个角度说明应怎样面对市场的自发性和大众传媒的商业性带来的文化忧虑现象,都是正确的。①错在“严格限制”,而是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3、(202_屯溪月考)如今,街头巷尾的算命先生屡见不鲜,他们利用相面、看手相、占卜算卦等方式为人们解答疑问,甚至通过电话、电脑提供“服务”。尽管政府明令严禁此类活动,但算命先生的生意异常火爆。对此现象,你认为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A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就要在文化建设上尊重差异,包容多样 B 这可以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
C 文化有先进与落后、腐朽之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要努力改造落后文化 D 对于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政府不应干涉
解析C。算命虽披着“科学”的外衣,但它是落后文化,应通过科学教育予以改造。
4、(202_深圳一模)右边漫画给我们的启示是()
①企业应该把经济效益摆在首位 ②需要培育文明风尚,建设和谐文化 ③国家要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和引导
④要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自觉抵制腐朽文化的侵蚀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B。针对文化市场出现的忧虑现象,企业应把社会效益摆在首位,发展先进文化。①错。
5、(202_广州一模)近年来,《建国大业》、《奋斗》等一批国产影视剧,一改过去的“高大全”、空洞说教的形式,以丰富的人义情怀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这说明()A.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B.推动文化形式的创新就能繁荣社会主义文化 C.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有利于弘扬主旋律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
解析C。通过这些影视剧丰富人民的人义情怀,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弘扬了社会主义文化这个主旋律。故选C。A不体现;B太绝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文化生活中占主导地位,D错。故选C。
6、(202_福州期末)202_年12月21日,“感动福建”202_十大人物评选在福州市启动,这项活动至今已成功举办六届。之所以开展“感动福建”人物评选活动,是因为()
①先进健康的文化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进步 ②宣传优秀健康的文化就能促进个人的成长 ③精神文明能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④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A.①②④ C.②③④
B.①②③ D.①③④
解析D。人们只有自觉学习、主动感悟优秀健康的文化才能接受其影响,②错。故选D。
7、(202_衡阳月考)202_年7月22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国家出台《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文化意义是()
① 繁荣文化市场,满足人们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文化需求 ② 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的发展 ③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 ④ 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增强文化国际竞争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C。题中设问问的是“文化意义”,②是经济意义,故排除。故选C。
8、(202_镇江调研)下列关于先进文化说法错误的是()
A.先进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四有新人”为目标 B.先进文化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文化 C.先进文化充分反映了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 D.先进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解析C。社会主义荣辱观充分反映了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而不是我国先进文化。
9、(202_杭州模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发展道路。对我国优先发展教育的认识,下列看法中不正确的是()A.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和基础性作用 B.教育是培养人才,促进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基础工程 C.教育在综合国力和增强民族凝聚力中居于决定地位 D.教育在选择、传递、创造文化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解析C。教育在提高综合国力和增强民族凝聚力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不能说居“决定” 地位。
10、(202_衡阳月考)江苏黄埔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光标,在汶川地震后两个小时调集60辆工程车投入救灾。在北川中学,他背出208名遇难者遗体,救出3名幸存的孩子。这些与他向灾区捐献的785万元比起来,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陈光标的行为生动说明,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
()
A.必须坚持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B.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C.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中心环节 D.大力发展先进文化,要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解析A。陈光标的行为践行了以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团结互助等为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BCD不符合题意。
11、(202_泰州期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是()
A.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C.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旅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D.社会主义荣辱观 解析D。此题考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在熟记知识的基础上不难选出D。
12、(202_天津十二区县联考)全国道德模范王乐义始终把诚信作为立身之本,用诚实劳动获取财富。他靠诚信带领乡亲们发明了冬暖式大棚蔬菜生产技术,给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这种美德
()
①凝结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 ②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 ③引领着中国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 ④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宝贵资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C。马克思主义引领着中国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③错。故选C。
13、(202_福州一模)漫画《愚昧比贫穷更可怕》给我们的启示是()
A.要赋予道德建设新的内涵 B.要提高公民的知识文化修养 C.要明确人生道路的前进方向 D.要直面生活中的思想道德冲突 解析B。漫画强调知识的重要性。
14、(202_屯溪月考)对科学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之间的关系认识正确的是()
①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②科学文化修养是人们在科学知识、文史知识、艺术欣赏等方面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过程 ③思想道德修养是人们提高思想道德认识,陶冶思想道德的过程 ④良好的科学文化修养,能促进思想道德修养 ⑤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促进科学文化修养 A ①②③ B ④⑤ C ①④⑤ D ①②③④⑤
解析C。②、③分别说的是什么是科学文化修养、思想道德修养,没说两者的关系,故排除。
15、(202_临沂一模)202_年9月,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颁奖典礼在北京举行。活动旨在通过评选表彰,引导全社会学习先进人物,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建立具有时代精神的道德规范,形成全民族全社会的道德力量。以模范人物为榜样,青年学生要()①见贤思齐,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②大处着眼,不受小节的束缚 ③明辨是非,自觉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④加强修养,不断改造主观世界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B。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要脚踏实地、不尚空谈,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②错。
二、非选择题
16、(202_黄山模拟)202_年9月20日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颁奖典礼——《道德的力量》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出席颁奖典礼。他强调,要大力学习宣传道德模范的感人事迹
和高尚精神,全社会要努力形成学习道德模范、崇尚道德模范、关爱道德模范和争当道德模范的浓厚氛围。
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说明举办全国道德模范评选活动的意义。
解析:本题以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为背景,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综合把握能力。围绕“文化对人的影响”综合运用知识,结合文化的作用、弘扬民族精神的意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地位以及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必要性展开阐述。
参考答案:⑴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通过道德模范评选,使广大人民群众把英雄模范的崇高精神转化为推动实际工作的强大动力。
⑵文化塑造人生。通过道德模范评选活动,能用榜样的力量影响全体社会成员,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⑶通过道德模范评选活动,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激发爱国精神,推动中华民族发展进步。
⑷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举办道德模范评选活动,对于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修养,引导人们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⑸有利于培育“四有”公民,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引导人们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第五篇:第四单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四单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一、在文化生活中选择:
(一)发展大众文化
1、为什么要发展大众文化:
(1)文化生活有喜有忧: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给文化生活带来了可喜的变化;文化市场的盲目性和传媒的商业性又使文化生活出现令人忧虑现象。因此要对文化市场和文化生活加强管理,正确引导,发展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政府:加强管理、正确引导,依法严惩不法现象;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水平。企业:遵纪守法,讲究职业道德,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个人:加强自身修养,提高眼力、拒绝污染。
(2)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仍然存在。要克服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影响,国家方面:要依法管理,正确引导,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监管,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始终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个人方面:提高辨别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眼力,增强抵御落后、腐朽文化的能力;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
(知识细化:区别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落后文化:各种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文化,态度:不断通过科学文化教育,予以改造和剔除;腐朽文化: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殖民文化、“法轮功”邪教、淫秽色情文化等,态度:必须坚决抵制,依法取缔。)
2、什么是大众文化
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是指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
(二)发展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
1.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2.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为什么要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①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③面对我国当前意识形态领域多种文化并存的客观事实和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的特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主题)、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精髓)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基础)为基本内容。
(3)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
3、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1)总体要求:发展先进文化。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
(2)引领思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3)高举旗帜:在当代中国,中国共产党引领文化前进方向的旗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文化建设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先进文化发展的根本目标)
1.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性
(1)文化反作用于经济与政治,精神文明反作用于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它能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2)精神文明建设搞好了,人心凝聚,精神振奋,各项事业就会全面兴盛;精神文明建设搞不好,人心涣散,精神颓废,各项事业都难以搞好。因此,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我们必须十分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2.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做到:
(1)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
(2)要以培育 “四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公益性)为根本任务。
(3)要以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为主要内容。
(4)要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5)要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参加亿万人民的创建活动。
三、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1.为什么要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1)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前进方向,是文化建设的灵魂。因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系统工程中,必须紧紧抓住思想道德建设这个中心环节。1
(2)大力推进思想道德建设,对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贯彻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基本方略,促进良好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以及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都具有重大意义。
2.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信为重点,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为着力点,深入进行党的四个“基本”教育(即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集中体现----社会主义荣辱观
(1)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地位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和基本内容。
(2)为什么要引导我国公民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①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和基础。
②社会主义荣辱观全面表达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要求和特征,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作出道德选择、判断行为得失提供了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③社会主义荣辱观充分反映了我国公民“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
4.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
(1)知识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的关系
知识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两者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统一关系。
①首先,良好的科学文化修养,能够促进思想道德修养。良好的科学文化修养,有助于人们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作出理性的行为选择,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反之,如果缺乏科学文化修养,就容易是非不分,善恶难辨,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邪路。
②其次,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够促进科学文化修养。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有助于人们增强学习的自觉性,提高科学文化修养水平。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才能运用所掌握的知识为社会造福。反之,如果不注重思想道德修养,即使掌握了丰富的知识,也难以避免人格上的缺失,甚至危害社会。
③一个真正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的人,应该坚持两者的统一,做到既要有良好的知识文化内涵,又要不断提高思想道德修养。
(2)如何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①加强自身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提高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②在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不断改造主观世界,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要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形成正确的“三观”,划清四种界限,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树立共产主义最高理想。③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要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要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为实现共同理想和最高理想而奋斗。
综合探究:发展先进文化
1是什么: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2.为什么:(1)有利于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提高国民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和优秀的传统文化,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有利于促进中华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创新,也有利于促进世界文化的发展。
(3)有利于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增强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和创造力,有利于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和综合国力。
(4)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3、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如何发展先进文化)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3)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必须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4)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5)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
(6)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要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