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8号文库
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路和对策[五篇]
编辑:空谷幽兰 识别码:17-1197527 8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11-04 18:00:47 来源:网络

第一篇: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文化产业作为我旗重要的第三产业,近年来,依托底蕴丰厚的文化资源,围绕建设“经济强旗、文化名旗”的战略目标,文化产业发展迅猛,民营文化企业蓬勃兴起,文化产业规模不断壮大。目前,全旗共有国营、集体、股份制和民营私人企业创办文化经营单位共313个,从业人员202_人。其中:国为文化企业2个(新华书店、有线电视网络公司);集体、股份制和民营私人企业创办的综合游乐场所、歌舞厅、卡拉OK厅、音乐茶座42个;打字、复印、印刷企业38个;音像制品出租、零售28个;书报刊零售17个;艺术摄影16个;传媒婚庆礼仪策划公司9个;艺术培训3个;工艺美术装潢、广告企业35个;影剧院2个;互联网上网服务33个;开放的文化旅游景点4个;其他84个。到202_年11月,据不完全统计,全旗文化产业创收5782万元,固定资产净值达4320万元。

一、文化产业发展思路

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强旗,准格尔的文化产业既有充分的发展基础,也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可以立足准格尔的文化资源优势,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加快文化产业的结构调整,发展重点文化产业和产业集团,形成与“文化名旗”地位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门类齐全的文化产业体系,确保文

化产业增加值总体增长高于全旗国内生产总值和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使文化产业成为准格尔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和支柱产业。一是要积极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互动、融合、共享和双赢,将旅游与文化结合起来,推进文化旅游一体化,并建设一批能够代表具有我旗民族特色和地区特点的准格尔旗漫瀚风情园、十二连城隋唐胜州遗址公园等民族文化景点,开创我旗具有规模性的文化产业经济实体。二是要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产业,建设一个集娱乐、餐饮、购物、创作为一体的动漫产业园,以弥补动漫产业在西北地区的空白。三是要抓大放小,扶优扶强,培育壮大我旗文化产业骨干队伍,通过文企联姻、引导、鼓励和扶持集体、组织和个人办文化旅游、文艺演出、商务印刷、广告设计、剪纸装裱加工、信息咨询、艺术传习、成果展览、行业协会、网络服务等文化产业经济实体,不断壮大我旗的文化产业骨干队伍。四是要强化管理和服务,推动传媒娱乐型文化产业,步入规范化、专业化和一体化发展轨道,要以联盟网吧、演艺业等为重点,强化引领和监督,使其成为推动行业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

二、文化产业发展对策

(一)学习先进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经验,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把文化与“市场”、“经营”、“产业” 等紧密联系起来,牢固树立了“经营文化”的理念,立足实际,组成调研团队或

确定专题调研课题,在全面调研、科学规划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制定“大文化、大旅游”发展战略,着力打造“漫瀚调艺术之乡”的地域文化品牌和“文化名旗”的文化产业发展总体思路。

(二)政府要加强文化产业发展的布局规划和统筹协调,认真研究制定文化产业发展相关政策措施,及时解决文化产业区域布局和项目建设过程中的重大问题。要进一步健全协调文化产业发展的工作机构,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打破部门和条块分割,建立健全促进文化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要加强宣传、文化、财政、建设、规划、国土、税务、金融等部门的联系,形成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整体合力。

(三)设立准格尔旗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引导文化产业项目的落实。采取贴息、无息借用、以奖代投、以奖代补等方式,重点扶持进入文化产业基地、文化产业园区的企业及有发展前景和竞争力的文化项目和文化产品。认真落实国家和自治区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财政、税收、土地使用、项目审批等优惠政策,并进一步制定和完善符合准格尔旗实际的有关政策。积极鼓励各种社会资本投入文化产业项目或产品。重点扶持一批市场前景好、效益回报高、就业贡献大的文化产业项目和文化企业。

(四)大力宣传文化产业发展的布局规划、目标任务、政策措施以及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进展、新成果、新经验,积

极营造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同时,要着力加强文化产业创意、研发、管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加强文化创意人才、管理人才的培训,努力建设一支熟悉市场经济规律,懂经营、善管理的文化产业人才队伍。要加强校企合作,建立文化产业专家库,为我旗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第二篇:西宁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和发展思路

西宁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和发展思路

文化产业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已成为全球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大报告分别指出:“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等。由此可见,发展文化产业成为我国今后一个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根据第二次经济普查资料分析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特点及存在问题,提出西宁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路和对策建议。

一、“文化及相关产业”的定义和分类

202_年4月国家统计局制定并发布了《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对文化产业的定义进行了规范。明确了文化及相关产业是指“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根据上述界定,文化及相关产业包括了核心层、外围层和相关层3个层次。核心层:包括新闻、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和文化艺术服务,主要反映传统意义上的文化产业;外围层:包括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和其他文化服务,主要反映改革开放后发展起来的文化产业;相关层:包括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产品的生产和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产品的销售,主要反映相关文化服务。核心层和外围层是文化产业的主导部分,称为“文化服务业”,相关层是文化产业的延伸,分别称为“文化产品制造业”和“文化产品贸易业”。文化及相关产业的行业范围涵盖我国现行《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的80个中小类。

二、西宁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第二次经济普查资料显示:202_年末,西宁市从事文化及相关产业的法人单位有888个,按文化产业层次分:在核心层中共有法人单位296个,其中:新闻服务2个,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93个,广播、电视、电影服务21个,文化艺术服务180个;在外围层共有法人单位432个,其中网络文化服务2个,文化休闲娱乐服务285个,其他文化服务145个;在相关层共有法人单位160个,其中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产品的生产62个,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产品的销售98个。按国民经济行业分:制造业78个,贸易业138个,信息传输业120个,租赁及商务服务业264个,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32个,水利、环境和公共管理业14个,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8个,文化、体育和娱乐业117个,文化社团117个。

从事文化及相关产业的从业人员17223人,总资产为323481万元,实现增加值78825万元,占全市GDP(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7%。其中:直接从事文化活动的“文化服务”即核心层各行业从业人员7366人,实现增加值28277万元;外围层的各行业从业人员4653人,实现增加值23089万元。提供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活动的“相关文化服务”即相关层各行业从业人员5204人,实现增加值27459万元(详见下

表)。西宁市文化产业初具雏形,成为西宁市国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和可持续发展的新兴产业。

202_年西宁市文化产业主要指标

别 文化产业分类 增加值 从业人员

绝对数

(万元)占文化产业

比重(%)绝对数

(人)占文化产

业比重(%)

合计 78825 100.00 17223 100.00

层 核心层小计 28277 35.87 7366 42.77

一、新闻服务 684 0.87 79 0.46

二、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 3388 4.30 3754 21.8

三、广播、电视、电影服务 9633 12.22 1564 9.08

四、文化艺术服务 14572 18.48 1969 11.43外

层 外围层小计 23089 29.29 4653 27.0

2五、网络文化服务 27 0.03 26 0.1

5六、文化休闲娱乐服务 16392 20.8 3382 19.6

4七、其他文化服务 6670 8.46 1245 7.2

3相

层 相关层小计 27459 34.84 5204 30.21八、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 18981 24.08 3906 22.68

九、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 8478 10.76 1298 7.53三、西宁市文化产业发展特点

(一)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非公经济规模不断壮大

202_年末,全市从事文化及相关产业单位888个,其中:公有经济单位(包括国有、集体和股份合作、国有联营、集体联营、国有与集体联营、其他联营、国有独资公司)226个,占文化及相关产业单位的25.45%;非公经济单位(包括:合资企业、股份有限公司、私营独资、其他有限责任公司、私营有限责任公司等其他非公经济单位)662个,占文化及相关产业单位的74.55%,其中,三资经济单位(港澳台、外资及中外合资)5个。

以上数据显示,西宁市文化及相关产业不断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逐步形成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文化产业的新格局。特别是近几年来,省、市政府积极完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措施。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快非公有制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关

于鼓励发展民营文艺表演团体的意见》、《关于文化领域引进外资的若干意见》等,进一步加大对民营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营造民营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舆论和政策环境,引导民营文化企业迅速、健康地发展。

(二)文化服务业比重逐步提高,内部结构得到改善

从文化产业增加值结构来看:202_年,文化及相关产业实现增加值78825万元,占全市GDP(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7%。其中,直接从事文化活动的“文化服务”即核心层实现增加值28277万元,占文化产业增加值的35.87%;外围层实现增加值为23089万元,占29.29%;提供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活动的“相关文化服务”即相关层实现增加值27459万元,占34.84%。文化服务业在总量、规模上都有显著的提升,产业结构得到改善。

(三)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202_年,西宁市文化产业吸纳从业人员17223人。分层看,核心层共有从业人员7366人,占全市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42.77%;外围层共有从业人员4653人,占全市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27.02%;相关层共有从业人员5204人,占全市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30.21%。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中有近70%的人员集中在直接从事文化活动的“文化服务”即核心层和外围层。

分行业情况看,从业人员最多的是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达到3906人,其次是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达到3754人,分别占全部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22.68%、21.8%;从业人员最少的行业是网络文化服务,仅有26人,其次是新闻服务,为79人,分别占0.15%、0.46%。

(四)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素质较高,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西宁市全部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中,具有研究生及以上、大学本科、专科、高中、初中及以下学历的人员分别占全部从业人员的1.89%、16.37%、23.01%、30.89%和27.83%。在我市文化产业中,具有研究生及以上、大学本科、专科、高中、初中及以下学历的人员分别占全部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1.77%、17.59%、25.59%、30.36%和24.69%,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尽管学历不是衡量人才的唯一标准,但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文化产业人才队伍状况良好。

(五)文化产业投资的重点趋向文化服务业,产生了较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西宁市加大文化产业发展的步伐,转变思维方式,积极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文化服务业的事业发展的观念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文化服务业投资重点趋向文化服务业,在创造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创造出较好的经济效益。

202_年,西宁市文化产业固定资产原价总计为187142万元。从文化产业结构看,“核心层”固定资产原价94477万元,占全部文化产业固定资产原价的50.49%,“外围层”固定资产原价60042万元,占全部文化产业的32.08%。直接从事文化活动的“文化服务”固定资产原价占文化产业固定资产原价的比重达到82.57%。以从事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生产、销售的“相关层”固定资产原价32623万元,占全部文化产业投资比重的17.43%。

202_年文化产业全年营业收入合计173930万元,营业税金及附加4738万元。在满足社会文化需求的同时也产生了较大的经济效益,成为西宁市国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和税收收入的重要来源。

(六)新兴文化服务业迅速崛起和壮大,文化艺术发展亮点纷呈

改革开放30年来,文化及相关服务业蓬勃发展,形成了一些有较大增长空间的产业门类和比较齐全的文化服务业体系,包括新闻服务业、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业、广电服务

业、文化艺术服务业、娱乐业等行业。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新兴文化服务业发展迅猛。旅游服务业、娱乐服务业、广告服务业、会展服务业、租赁服务业、网吧服务和休闲健身娱乐活动等新兴行业发展较快。

文化艺术发展亮点纷呈。由西宁市人民政府主办,西宁市文化广播电视局、西宁市旅游局共同承办,西宁市歌舞团演出的大型音画舞蹈诗——《天域天堂》,以新颖独特的构思、气度恢弘的场面、精雕细刻的编排、精湛到位的表演,充分展示了青海独特的地域文化,展现了青藏高原神奇静谧的自然景观,深厚浓郁的民族精髓,人与自然和谐的人文气质,昭示了大美青海、夏都西宁的神韵;大通皮影、古建筑彩绘、湟中堆秀、唐卡、酥油花、农民画、千户营高台、却西德哇村古老游戏、湟源排灯等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彰显了我市区域特色的文化资源;以“文化产业、创意无限”为主题,亮相北京国际文博会的昆仑玉品、手绘唐卡、掐丝唐卡、堆绣、藏绣、挂毯、藏毯、木雕、银铜器、农民画、精品图书等极具高原民族特色的精美工艺美术产品展示,以及青海湖国际诗歌节、青海国际唐卡艺术与文化遗产博览会、三江源国际摄影节、青海国际水与生命音乐之旅——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主题音乐会、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青海世界攀岩赛、抢渡黄河挑战赛等创意文化品牌的密集型推介,都真实反映了青海及西宁各民族历史发展的进程和精湛的艺术成就,弘扬了民族传统文化,展现了“大美青海、夏都西宁”的风土人情和近年来在文化产业领域取得的成就。

四、西宁市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西宁市文化产业在发展过程中虽然进行了积极探索,推动了文化产业良好发展势头的形成,但是我市的文化产业发展仍处在层次较低的起步阶段,这种状况与西宁市丰富多彩的特色文化资源还不相适应,存在着观念不新,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投入不足,规模小,实力不强,缺少品牌,政策不完善,专门人才缺乏等困难和问题。

(一)西宁文化产业增加值总量较小,低于全国水平

202_年,全国的文化产业增加值是7630亿元,占同期GDP的2.43%,西宁市只有7.88亿元,占同期GDP的1.7%。低于全国水平0.73个百分点。西宁市文化产业仍处于低层次和弱小产业的阶段,与全国平均水平及发达地区相比存在着较大差距。

(二)文化产业发展结构仍需优化,文化服务业比重偏低,总量不足

202_年,全市文化产业中“核心层”、“外围层”、“相关层”实现的增加值分别为28277万元、23089万元、27459万元,三者之比为35.87:29.29:34.84,“外围层”和“相关层”所占的比重和总量明显偏低,不利于提升西宁市服务业的整体水平。因此西宁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的结构仍需调整,特别是要尽快采取措施,加快西宁市文化产业相关层的发展,推进文化创新,加快文化服务业市场化、产业化进程,同时通过相关层文化产业的发展,带动更多的人员就业。

(三)利用、挖掘文化资源不足,传播、影响能力较弱

西宁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会城市,各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鲜明的地域特色具有较大的经济开发价值。目前,西宁市文化产业生产能力不足,部分文化资源闲置,文化活力没有充分发挥,文化市场还有待进一步拓展,同时西宁市文化产业的传播能力和影响能力尚需进一步提高。

(四)文化服务业市场化、产业化进展缓慢,落后于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十一五”期间西宁文化领域的改革和发展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文化服务业的发展现状,与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和西宁跨越式发展战略的要求尚有较大差距,还存在规模较小、资金短缺、缺乏品牌、竞争力弱和人才不足等问题,与城市的总体发展不相适应。文化服务业的发展滞后于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根据国际经验,当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时,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精神文化消费支出的增长将会

大大高于物质消费支出的增长。当人均GDP达3000美元时,文化需求在个人消费中约占23%。202_年统计资料显示,西宁市人均GDP为2852美元,接近3000美元,而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消费支出城市为10.89%、农村为4.77%,远远低于国际标准。由此可见,西宁文化服务业的发展远远落后于不断增长的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

五、加快西宁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文化是具有高度战略价值的资源,是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和地方的“软实力”。文化产业兼具经济和文化的双重属性以及精神和物质的双重力量,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载体,今后我市文化产业的发展思路应以开发民族文化资源为重点,以市场为导向,以工艺美术行业为突破口,发展具有西宁地方特色和民族艺术特色的文化产品,培育具有市场规模和产业影响力的特色品牌,不断增强西宁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在全市范围内基本形成布局合理、管理有序、特色浓郁、效益显著的特色文化产业体系,打造一批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文化企业和在国内有影响的文化品牌,形成多渠道多元化投资,国办、民营和个体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使文化产业成为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加快经济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精神需求

经济的发展是满足人的基本需求、提高居民满足程度的必然途径。经济发展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充分发展了经济,才能进一步提高居民的收入,使人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提高居民文化产品需求和消费水平,进而使文化产品的需求成为带动西宁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在拉动。

(二)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提升西宁市文化服务水平

文化服务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政策的扶持。加大政府在文化产业上的投入,对于调动社会力量兴办文化产业的积极性、促进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文化发展只有得到资本的支持,才能高端起步,跨过原始的自我积累阶段,直接地走向规范、规模经营。因此必须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把文化服务业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首先,政府要保障社会公共文化服务需求,扶持公益性服务行业发展,增加对文化公益事业投入的增长。其次,在政策上进行扶持,促其发展。重点扶持市场前景好、竞争力强、具有民族特色的产业项目,并且要给予国有文化企业、民营文化企业和城乡文化产业项目以同等待遇。

(三)以做大做强品牌为突破口,进一步提高文化产业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要实现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必须倾力打造品牌文化项目,以品牌开拓市场,以品牌赢取优良的产业效益。西宁市具有一批声誉度高、内涵丰富且具独特性的民族文化资源,可以作为打造文化品牌的优质资材。一是以大型民族歌舞《青溜溜的青海》、花儿风情歌舞《六月六——高原花儿红》以及大型音画舞蹈诗——《天域天堂》成功上演为契机,打造一批展示青海独特地域文化,展现青藏高原神奇静谧的自然景观,深厚浓郁的民族精髓,人与自然和谐的人文气质的精品音乐舞蹈巨作;二要做好“非物质文化”这个品牌。一方面要对大通皮影、湟中堆秀、唐卡、酥油花、农民画、湟源排灯等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收集、挖掘、整理、抢救、研究和保护;另一方面要开阔思路,通过举办民俗活动,艺术制作等形式,进行非物质文化产业开发,达到推进非物质文化研究与经济发展的有益结合和相互促进。三要做好“宗教文化”这个品牌。塔尔寺、北禅寺、南禅寺、东关清真大寺等在宗教界具有相当高的影响和地位,它们既是西宁市的宗教文化的标志性场址,其中又包含着丰富的建筑文化、雕塑文化的内涵,把它们加以开发转化为文化旅游资源,瞄准顶尖水平进行大策划、大制作、大包装、大营销,以品牌开拓市场,在市场中做响品牌。四是打造精品传统手工技艺品牌,如湟中加牙藏族织毯技艺、湟源陈醋酿造技艺等。

(四)利用科技创新技术,推动新兴文化产业的发展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百姓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在不断提升,要求文化领域融入更多的科技元素,从内容到形式不断推陈出新、令人赏心悦目。文化产业的自身发展也

要求文化产业活动主体以科学的全新的经营管理理念和模式增创收入、降低成本、增加收益,提高竞争实力。西宁市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结构性矛盾和问题也迫切需要依托科技,通过技术发明、引进和改造,使产品、服务技术工艺陈旧落后、缺乏竞争优势的局面逐步得到改善,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和升级。利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文化产业,积极采用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理念以及先进的制作技术,吸引高技术企业和高端文化技术人才进入文化市场,在文化服务、文化产品生产、销售中提高技术含量、知识含量和经济附加值,使文化产业规模不断发展、结构不断改善、效益不断提高。提高文化产业科技含量,推动文化产业走上以科技创新为先导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五)激活旅游市场活性要素,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实践表明,旅游是文化的重要经济依托,文化是旅游的引力来源,特色是旅游之魂,而文化则是特色的基础,民俗是最有特色、最具活力的文化。因此,要努力将地方文化优势尽快转化为旅游优势,同时,借助旅游事业的繁荣,将我市蕴藏于丰富的民间文化艺术进一步推向市场。以精品意识开发和包装民俗文艺,提高其艺术欣赏性、娱乐性、参与性,并融入现代高新科技,使其成为西宁文化旅游产业魅力不减的重要精神支柱。学习借鉴四川省成都市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做法和经验,以农户为载体,以文化为内涵,以西宁郊区为重点,大力发展各具特色的农家乐,促进农家乐上档次、上水平。以土族、藏族为重点,发展全面展示民族饮食、建筑、服饰、歌舞文化的民俗风情园,吸引国内外游客体验民族风情。

(六)加大人才培养力度,造就一批文化产业精英人才队伍

要加快西宁市文化产业的发展,就必须加快培养一批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既了解文化,又懂经济、懂管理、善经营的人才队伍。为此,一是要建立和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拓宽人才选拔途径。二是要重点支持和培养一批文化产业职业经理人队伍,确保文化产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三是要建立人才培养和交流的工作机制,为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积蓄人力资本。要重视民族文化、区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文化传承人才的培养,要鼓励高校培养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专业人员,要加大文化人才的国内外交流学习等。

第三篇:贾汪区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思路

贾汪区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思路

发展文化产业,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必然结果。“十一五”以来,我区按照省委省政府建设“文化强省”的要求,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升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来培育,文化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呈现多元化发展状态。

一、基本情况

(一)文化产业初具规模

近年来,我区文化产业呈现出了多元化发展的良好势头,规模逐步扩大。至202_年底,全区共有文化产业经营单位120余家,主要从事出版物零售、印刷、玉石雕刻、休闲娱乐、营业性演出服务、文化旅游等。

(二)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

近年来,我区紧紧以打造“山水城市、绿色贾汪”为主题,大力发展文化休闲旅游产业,通过政府投入和民间融资,文化产业基础设施建设规模空前。先后开工建设的有投资

1.2亿万元的卧龙泉生态观光园、投资6000万元的群众文化中心、投资7000万元的茱萸寺重建工程、投资12亿元的潘安湖湿地工程、投资5000万元的马庄农家乐等一批重大文化旅游项目。其中卧龙泉生态观光园内建有运河支队纪念

馆、淮海农俗馆、娱乐中心等,马庄农家乐以马庄农民乐团为依托打造特色文化旅游,潘安湖湿地将在五年内打造成全国知名的AAAA级旅游景区。这些项目将文化产业发展与旅游资源开发有机结合,为下一步我区文化产业的发展打下了了坚实基础。

(三)文化市场充满生机

经过多年培育,我区文化市场空前繁荣。马庄农民乐团每年举办各类演出300余场,不仅在国内享有盛名,还在07年的意大利久里亚诺瓦市国际音乐节上获得第二名。鹿守稳表演队应邀参加了中央电视台《神州大舞台》才艺表演,还自费到汶川地震灾区进行慰问演出。马奎武、李守银、王庆武等人书法及绘画作品多次在国内外举办展览并获得大奖。民间玉石雕刻技艺精湛、信誉度高,产品远销东南亚及欧美地区。不仅获得了经济及社会效益双丰收,更显示了我区文化产品创作的生机与活力。

二、我区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我区把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作为推动文化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维护社会治安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区财政对文化产业的投入逐年递增,不但基础设施建设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通过招商引进文化企业,还鼓励民间艺术产品走向市场、扩大经营

规模,支持有影响、有能力的文化团体和个人积极举办参加各类展览、赛事,促使文化产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二是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合理有序。我区书画及民俗文化资源丰厚,大吴镇自发成立了农民书画协会,做到天天有交流,月月有活动,年年有展览,不仅将本地书画事业搞的有声有色,还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专家前来交流。卧龙泉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投资202_余万元在生态园内建设了运河支队纪念馆、农俗馆和戏楼,纪念馆内宣传展示了在抗日战争期间运河支队在鲁南、苏北地区抗击日寇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及实物,农俗馆展示了传统的农耕文化和生活习俗,戏楼则定期上演徐州周边地区民间传统剧目。此外,贾汪古老的煤矿文化也得到了应有的保护,被列入《江苏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十大新发现》名录。

三是人才队伍后继有人。目前全区拥有各类文化艺术人才400余人,其中具有中高级职称的近百人,他们分别活跃在城乡各个角落,为我区文化事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做出了巨大贡献。尤其在书画艺术方面,我区成绩更是骄人,共有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12人,大吴镇农民书画协会拥有会员60余人。

三、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区文化产业经过近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

(一)文化产业基础薄弱。贾汪是具有50万人口的大区,长期以来,我区对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引导文化产业的发展方面缺乏规划、管理、政策以及必要的手段和技术支撑,公益性文化设施基础建设滞后,我区至今没有建成图书馆和博物馆,文化馆被拆迁后一直借用办公地址,不仅群众不能够享受公共文化产品的服务,城市功能也不健全。

(二)文化产业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我区文化产业无拳头产品,文化企业多以服务业为主,规模普遍较小,科技含量较低,无产品和品牌优势。文化消费层次低,与发达地区相比仍处于落后状态。文化企业的大多集中在城区和经济较为发达的大吴、青山泉两镇。

(三)融资困难,发展受到制约。中小企业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融资困难,在资金方面很难得到政府及金融部门支持帮助。

(四)文化产业发展机构不完善,缺乏经营管理人才。文化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匮乏,从业人员大多学历偏低,素质参差不齐,管理滞后,影响了文化产业的发展与提高。

四、文化产业的发展思路及建议

文化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中央及省市都在实施重要战略部署和政策措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正在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在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文化产业的发展振兴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必然趋势。

(一)提高认识,切实重视和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要发展,文化市场要繁荣,离不开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当前要充分认识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民群众文化消费增长的必然性,认识发展文化产业和繁荣文化市场的必要性,认识先进文化的重要性,提高加强文化产业和管理的自觉性。要站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高度,思想上要重视,政策上要落实,行动上要支持,切实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二)完善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使广大群众从中受惠。借助文化中心建设,把图书馆建成建好,建设区影剧中心,完善城市功能。采取灵活多样的经营方法,强化管理,发挥效益。同时,要充分发掘人才优势、资源优势,开发新的产品,指导民俗文化、非物质文化产业,切实抓好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调查研究、正确引导,制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定期召开发展文化产业座谈会,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深入市场捕捉信息,及时掌握市场发展动态,研究制定符合我区实际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从文化资源的整合利用、产业发展项目的选择确定到如何面向市场、做大做强优势品牌,提高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等方面完善保证措施,正确引导、促进文化产业在一个时期内保持稳步发展的良好势头。

(四)提高服务质量、加大扶持力度,推进文化产业发展。落实好国家发展文化产业的有关政策,支持和鼓励社会力量发展文化产业。文化、公安、工商各管理部门要从提高服务质量入手,进一步简化办事程序,税务、银行、信贷部门要制定出具体的优惠政策,支持和扶持文化产业的发展,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开绿灯,使文化产业的发展同经济建设一样,有指标、有要求和奖惩措施,进一步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同时,做到繁荣管理并举,管而不死,活而不乱,宽严适度,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优良的发展环境。

第四篇:促进文化产业融资的对策思路

促进文化产业融资的对策思路

202_-07-30

我国文化产业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还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特别是融资难的问题十分突出。分析其原因,一是文化企业发展历史不长,规模偏小、实力不强、信用等级不高;二是从文化企业的资产结构看,虽然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丰富,但可以用于抵押贷款的固定资产很少,三是由于认识上和政策上的制约,文化企业多层次投融资体系尚未有效建立,针对文化企业的金融产品和融资渠道还不丰富。资金的缺乏,已经严重影响了文化企业的生存和壮大,制约了文化产业又好又快的发展。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货币是现代企业的血液。如何打破融资瓶颈,促进文化产业做强做大,已成为亟待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

今年4月,中宣部,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阐述了金融业支持文化产业的方法、途径、步骤和手段,并针对文化产业的自身特点和面临的突出问题,抓住文化产业融资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很强操作性的政策措施。文化部将从以下几方面努力,这也可为各地设计相关对策提供参考。

1、发挥文化行政部门的优势,促进金融业与文化产业对接。目前,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虽然成为全社会共识,但文化产业毕竟

还是新生事务,金融业对文化产业的特点了解不多,给文化企业放贷时候慎之又慎。文化企业经营管理者也大多数是“文化人”出身,对文化艺术比较在行,对金融知识却是所知甚少。由政府出面来牵线搭桥,促进两者的交流与合作,显得很有必要。文化部门将通过开展推介会、建立公共投融资平台、发布投融资项目信息、完善文化产业信用担保体系等等方式,增强金融业对文化企业的信心,增加文化企业对金融业的了解,促进双方的合作和交流。

2、建立多部门协调沟通机制。在“金融支持文化产业跨部门工作小组”的基础上,文化部门将加强与同级宣传部门、人民银行、财政、银监、证监和保监等部门的合作,主动与银行机构、担保公司、投资机构、产权交易机构等进行沟通,结合文化产业特点和各金融行业的实际,制定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具体办法。

3、加强文化产业投融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文化部将利用服务平台整合各资本市场资源,开展信贷、信托、债券、证券、基金、保险等多种类型的金融咨询服务,研究文化产权评估、抵押质押的具体办法,建立文化产业投融资优质项目数据库,努力解决文化企业和资本市场之间信息与资源不对称的问题。“文化部文化产业投融资公共服务平台”还将根据产业发展需要,陆续开通文化产权交易、企业上市推荐、无形资产评估、贷款贴息和保

费补贴申报等系统,不断丰富平台内容,将平台逐步建设成集文化产业投融资信息交流、政策对外发布、金融业务在线办理、金融品种发行、项目咨询投资、产品展示交易、行业知识普及等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网络公共服务平台。

4、深化部行合作,促进文化企业信贷融资。目前,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均与文化部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近期,文化部还将与中国工商银行联合下发《关于贯彻落实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合作协议有关事项的通知》,对文化系统和工商银行各分支机构如何开展合作提出具体的要求和实施的办法。今后,与上述三家银行的部行合作将依托文化部文化产业投融资公共服务平台来具体实施。平台还将收入北京银行、国家开发银行等相关信息,扩充担保机构、产权评估和交易机构、保险机构、证券和债券机构等综合服务板块。所有文化企业可自行登录平台信贷申报系统,提交申贷项目有关信息和文化厅局填报的初审意见,通过专业评审后,公布处理意见,合格者将推荐给相关银行。另外,在财政部的支持下,对文化部部行共建协议框架下的文化产业项目还将享受到贷款贴息。这项政策一旦付诸实施,将会极大地促进文化部与商业银行的战略合作,扩大商业银行对文化产业的信贷投放量,也会切实减轻文化企业的贷款利息负担。

5、支持文化企业在资本市场融资。文化部门将加强对拟上市文化企业的筛选和储备,积极扶持有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迅速做强做大。对规模大、效益好、管理规范的大型文化企业,将积极推荐在主板市场上市融资;高科技中小文化企业,支持通过创业板市场上市融资;暂不具备上市条件的文化企业,可通过与上市公司的合作,采用收购、兼并、托管、资产置换等资本运作方式,达到“捆绑上市”或“借壳上市”的目的。支持符合发债条件的中小文化企业,运用集合债券、可转换公司债券、短期融资融券等债务工具进行融资。同时,在有效监管的前提下,积极鼓励各类投资基金以股权投资的方式进入文化产业,开展风险投资和资本运作。(作者单位:文化部 刘玉珠)

第五篇:大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近段时间,在发展大文化产业课题调研中,我们与市直有关部门进行了座谈,实地考察了中心城区的旅游文化资源和环境,并到长沙学习取经。在此基础上,思考大文化产业的发展,并提出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要借鉴创“三城”、办农运会的经验与作法,才能有效地推动大文化产业的发展

在大文化范畴内,我市中心城区的体育、教育、广电、报业相对发展较快,在省内兄弟城市中处于领先地位,在中部设区市城市中也屈指可数。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我市的旅游休闲、文化娱乐产业相对落后。但发展旅游休闲、文化娱乐产业又不是旅游和文化两个专业部门能够抓得起、做得好的事情。现在市里的一般工作方法是上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我们感到这种非常设的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机构,要发展大文化产业很难真刀实枪地抓得起和做得好。回顾前几年创“三城”、办农运,之所以能够大见成效,是因为政府集中了必要的人力、财力、物力,特别是有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有一个强有力的机构集中抓,有一支精干得力的队伍专门抓。因此,要想中心城区大文化产业三年见成效,五年大发展,就必须借鉴创“三城”、办农运的经验,弘扬“××精神”,建立市区两级联动的工作机制,创新大文化产业发展的长效机制。

二、要整合部门行政资源,变分而治之、各自为战为统一管理、协同作战

目前,我市的文化旅游资源由众多的部门分而治之:旅游局管理旅游宣传促销、星级饭店评审、旅行社业务指导;文化局管理演出团体、群艺馆、图书馆、博物馆和重点历史古迹;明月山温泉风景名胜区管理局管理辖区内的规划建设;民宗局管理宗教事务和重点寺庙;林业局管理森林公园;城管局管理市区各公园。旅游局、文化局、明月山温泉风景名胜区管理局都是正处级建制,但有的或人少事多,或人多事少,或事多钱少,或钱少人少,很难开创工作新局面。大家都普遍感到,××不缺旅游资源,但缺文化包装,缺宣传、促销手段与能力。要在旅游上进行突破,必须用文化包装旅游,给旅游注入文化。但现在旅游局人手少,没有能力顾及;文化局和文联有人手,却没有这方面的硬任务;明月山温泉风景名胜区管理局独立作战,筹划规划建设方面的事情。我们觉得,可以重新洗牌,将文化、文联、旅游、明月山温泉风景名胜区管理局行政资源进行整合,统一领导、统一人员、统一经费、统一调度、统一管理,对外可以保留旅游局、文化局和文联的牌子。这样,就可以让“文化包装生态,给生态注入文化”和“文化包装旅游,给旅游注入文化”成为硬任务;市直文化、艺术单位的所有创作演出人员的主要任务,都应当围绕旅游生态环境的包装和休闲娱乐文化的发展,来从事创作、宣传、演出、展示;广电、报业传媒要大力支持配合,为大文化产业发展宣传造势;市外宣工作的重点也应以宣传推介我市的旅游文化资源和生态休闲度假优势为主。只有这样,才能克服我市难出巨资到央视和海内外媒体广告促销的尴尬,且能全面提升我市禅宗文化、农耕文化、生态文化、红色文化、旅游文化的品位和名气。

三、要着眼于提高城市文化品味,在新一轮城市开发建设中,预留发展大文化产业的足够空间

随着新行政中心筹建工作的展开,中心城区重点向北拓展已成为定势。但如何才能把城北人气带旺?如果仅靠超市一类的商贸带动,就成不了气候、上不了档次。理想的办法是要以文化娱乐休闲带动,这就需要预留发展大文化产业的足够空间。几年前市里曾在袁山西南规划过近300亩的文化园区,但以后有了变更。纵观××中心城区近代现代的建设,还没有新出现像××台、古天文台、大成殿这样的传世之作。现体育中心建筑群,尽管目前在省内一流,在国内地市级也数得上,但限于都是现代钢架混凝土建筑物,使用寿命最多也只有100年。庐山号称万国建筑博览园,但庐山的旧建筑中,体量最大,档次最高的至今仍是上世纪30年代建成的庐山大厦、博物馆、图书馆和庐山剧院等几幢标志性建筑。因此,我们认为在行政中心和市政广场南边,应当规划一个比较大的文化中心广场(园区),预留大剧院(市会议中心)、图书馆、博物馆等几大标志性建筑的地盘。可以用市场运作的办法,先行建设文化广场周边的娱乐休闲设施。在资金紧缺时,几大标志性建筑不宜仓促上马,避免建成经不起时间检验的低档建筑物,避免为后人留下骂名。如果将来能够在文化广场建成几幢高标准的标志性建筑物,成为××中心城市的传世之作,这对改善中心城区的文化生态,提升城市的文化品味具有历史意义。

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路和对策[五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