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汽车行业经营风险
一、汽车总体市场风险
(一)汽车行业波动的风险
我国汽车行业在经历了2002年和2003年的高速增长后,2004年进入调整期,增速大幅下降,竞争日益激烈,2005年末,随着我国汽车市场逐渐回归理性增长轨道,国内汽车销量又出现快速增长,汽车销售企业的收入和利润也迅速增加。2005年、2006年和2007年,我国汽车销售总量分别约为576万辆、721万辆和879万辆。由于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汽车行业的消费延缓了快速增长的步伐,汽车销售总量约为938万辆,但随着《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等相关汽车产业政策的实施以及全球经济的回暖,2009年、2010年国内汽车的消费又重新进入快速成长时期,全年销量分别达1,364万辆和1,806万辆,居全球首位。
目前,在公司从事的各项乘用车销售服务业务中,整车销售业务形成的收入约占公司营业收入的90%左右,整车销售业务的毛利约占公司毛利总额的50%左右。因此,整车销售业务的发展情况对公司将形成较大的影响。鉴于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持续增长、消费者购买能力增加、城市和郊区人口增多及城市化改造和道路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投入等多种因素,预计未来几年国内对汽车尤其是乘用车的需求将持续增长。然而,国内的汽车消费需求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政府推行的宏观调控政策变化、汽车工业景气度出现波动、油价与商品价格波动以及全球经济复苏的不稳定性等。如果这些不利情况出现,都将对乘用车的消费需求形成影响,进而可能造成对公司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形成的不利影响。
(二)燃油价格上涨的风险
2007年以来国际市场原油期货价格大幅上升,其中纽约市场油价不断屡创新高,引发国际多数国家油价持续走高。由于经济高速增长,国内经济对石油需求量大增,在产量增长有限的背景下,2007年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进一步提高,达到46.25%,较2006年同期提升3.02%。虽然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原油价格自2008年下半年以来持续下跌,但随着经济的好转,目前原油价格已攀升至100美元/桶左右,从长远看,石油价格未来仍将处于上涨或高位震荡的态势,由于目前我国对原油的需求对外依存度仍处于较高水平,对原油进口的依赖度仍将长期持续下去,在国际油价高企的情况下,国内成品油价格也必将不断攀升。油价的高企和上涨预计将在未来对部分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可能导致很多的客户取消或延迟买车计划,从而影响轿车销量和带来行业短期波动,将对本公司的销售额和盈利能力产生重大不利影响。
(三)汽车销售服务行业竞争加剧对业务发展的影响近年来,我国汽车产销持续保持高速增长,行业竞争不断加剧,全行业价格下降的趋势明显,行业利润率随之下降。随着生活方式的多样化,汽车消费逐渐成熟,消费者对于汽车的需要也日益个性化和多元化。消费者更加注重汽车的质量和售后服务,单纯的价格竞争对消费者的吸引力正在不断弱化,因此,汽车厂家和经销商将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
二、我国乘用车销售服务市场竞争格局
我国乘用车营销渠道经过不断的发展演变,形成了品牌授权4S店为主、汽车交易市场、汽车连锁店等渠道模式并存的市场格局。
品牌授权4S店,是一种品牌特许经营模式,以销售、服务、配件、信息反馈4项功能为核心。4S店是拥有完整汽车营销服务能力的渠道终端,覆盖售前、售中、售后全过程。汽车交易市场主要指一些小规模的经销商(一般是做二、三级代理)租借汽车市场的摊位或者店面开展汽车零售的一种模式。而汽车连锁店则主要通过与汽车整车生产企业建立品牌专营协议或买断资源的方式进行经营。我国汽车营销渠道模式的主体是品牌授权4S店。目前国内大多数汽车企业实行品牌授权4S店的营销渠道模式。汽车销售的特许经营模式对规范和发展我国的汽车消费市场起到了相当积极的作用。
近年来,由于单一品牌的市场周期性,致使只做一个品牌的专卖店存在较大的市场风险。为规避风险,一些经销商通过代理多个品牌,利用园区形式集中经营,给乘用车消费者提供一站式对比、购买、维修、美容装饰等服务,由此发展成为多品牌专卖的4S店集群模式。多品牌专卖的4S店集群模式下,实力经销商通过集中建设多个不同品牌的品牌授权4S店,实施多品牌销售的模式。不同品牌的专卖店之间可以形成优势互补的形式,从而形成经销商自已的服务品牌。
由于近年来车市需求旺盛致使近两年加入该行业的竞争者不断增多,市场竞争较为激烈,其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汽车生产厂商与汽车经销商之间的特许经营关系。
《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实施办法》规定:“汽车品牌经销商是指经汽车供应商授权、按汽车品牌销售方式从事汽车销售和服务活动的企业”,由此确立了汽车生产厂商与经销商之间的特许经营关系。汽车生产厂商从科学分析市场的角度出发,主要从事汽车及其配件生产、研究开发新品的工作,如果其将生产、销售、售后服务的所有工作均由自身来操作,则会导致产业链拉锯太长,形成难以控制的局面。通过特许经营的方式厂商将销售和售后服务的业务交给了经销商,一方面降低了自身的风险,一方面通过专业分工提高了市场的效率。虽然汽车流通市场中主要由汽车经销商负责相关的汽车销售和售后服务工作,但汽车经销商并不能进行随心所欲的扩张和定价。为了避免出现市场的无序竞争,汽车供应商在为经销商进行授权前一般按照自身的市场网络计划、价格制定计划等谨慎选择经销商和签订许可协议。
②市场参与者参差不齐,对行业竞争和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车市需求的不断升温,希望进入汽车经销的参与者不断增多,很多小规模公司、个人投资者也通过各种渠道千方百计的获取生产厂家的授权,从事品牌轿车4S店的投资建设。这些参与者往往不具备较强的从业经验,只是看中了眼前的利益,在建店时对厂家承诺的服务内容也比较偏激。因此在经营中也往往为了获取暂时利益、改善经营不善情况而采取非正规的市场竞争手段。目前政府部门也尚未针对流通市场制定相应的具体行为规范,致使市场竞争较为激烈,对行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影响。
乘用车后市场方面,在目前的中国,汽车后市场主要有以下五大渠道:一是近年发展起来的汽车4S店;二是传统大中型维修厂;三是汽车维修路边店;四是汽车专项服务店;五是品牌快修美容装饰连锁店。这些渠道在面积大小,设备投资,人员素质,地点便利性,服务质量,服务时间和收费标准等方面各有千秋,但是总的来说汽车用品行业存在鱼龙混杂,假冒伪劣的情况,虽然短期可以共存,但随着市场的发展变化,经过逐步变化的汽车4S站和国际知名的品牌快修保养美容连锁店才会是被市场和消费者认可的两大主要渠道。
以汽车维修市场为例,目前参与竞争的企业主要有三类,一是由原国营汽修厂发展起来的一二类汽修企业,包括一些品牌厂家的专修厂;二是各汽车品牌的4S店;三是中小型汽修店。目前我国的汽修行业发展仍较为落后,中小型汽修店目前在市场中占比较大。我国目前有汽修企业30多万家,其中具备汽车大修能力、可承担各项汽车修理业务的不足10%,30%的企业主要以汽车维护为主,另外60%的企业只能对汽车进行专项修理。整个行业存在从业人员素质普遍偏低、企业管理水平差、技术设备落后等问题,修理工70%左右的人只具备初中文化水平,技工多为农民工,真正具备诊断汽车故障能力的技术工人还不足20%。
目前,4S店占据着售后维修和配件供应的大部分利润,主要是因为4S店在整车品牌的影响下较中小型汽修店拥有更多的信誉保证,技术水平和从业人员素质较高。此外,从整车制造厂商获取的原装汽修配件均通过4S店渠道传递到最终用户手中,而消费者对原装配件的认同程度明显高于OEM件和替代件,因此汽车维修和配件供应业务是4S店经销商的一项重要利润来源。
此外,现有企业除了透过现有的4S经销店提供服务外,快修店及汽车用品零售店等新的服务平台亦正在兴起。快修店乃为提供快捷且高效的维修、保养及美容服务而设,汽车用品零售店专门在人流密集地点向客户提供不同种类的汽车用品。在现有4S经销店网络之基础上另外构建该等售后服务平台具有极大好处,有利于利用4S经销店的客户基础、经营专长、人才资源及财务资源等优势。
③主要经销商通过提供多种汽车后市场服务获取竞争优势。
虽然近年来参与汽车流通市场的竞争者大量增加,行业内出现了一些无序竞争的局面,但市场中的一些规模较大的经销商通过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完善服务体系来获取新的竞争优势。汽车流通市场不仅仅是整车的销售市场,更是为终端客户提供售后质量保证、提供一系列增值服务的市场。这些围绕着整车销售而提供的其他服务主要包括:汽车维修、配件供应、汽车装饰美容、汽车保险代理、汽车俱乐部等,部分经销商还从事汽车销售前的驾驶培训业务,为扩展客户范围从源头入手。这些增值服务完善了汽车流通市场的功能,为终端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切身服务,因而在赢取稳定客户资源和获取经营利润方面取得了较好的竞争优势。围绕整车销售提供更为全面、质优的服务也是汽车流通市场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
(4)乘用车销售服务行业未来发展趋势
①从传统展厅销售向顾问式销售转型
中国汽车销售目前主要依靠各类综合性汽车交易市场和一部分品牌专营店,少量品牌混营店。无论采用哪种类型,都还属于传统的展厅式销售。展厅式销售,不可克服的一个缺陷在于被动式的坐商,缺乏对客户群的主动研究和细分、定位。而顾问式销售显然可以很好地弥补这一缺陷,通过一对一专家顾问式销售,可以把售前咨询、售中服务、售后维护有机结合起来,形成面向客户的全程销售模式,减少来自不同环节的潜在客户流失。因此,顾问式销售是变被动销售为主动销售的捷径。以美国为例,汽车销售员大部分是学历很高、受过专业培训的汽车销售工程师。销售员不仅负责开拓新客户,同时也负责老客户的再开发。可以预测,随着国内汽车市场竞争的进一步升级,汽车销售向顾问式销售转型将逐渐被商家所采用,而这必将对销售行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
②从产品销售向服务销售转型
随着国民收入的持续增长以及私人购车比重的迅速上升,汽车消费规模、结构和潮流都日益丰富。越来越多样化、越来越多变化的消费需求,将持续推动新的品牌、新的车型的产生,同时也加速老品牌、老车型的更新换代。驾车族从对产品的关注转向对服务的关注,将日渐明显。而经销商队伍的持续增加,也使得产品同质化趋向加强,今后服务将成为经销商建立竞争优势的主要手段。除了销售过程中的服务和售后维修外,以汽车装潢、汽车保养、汽车保险、汽车快修连锁等在内的增值服务将获得迅速发展,并将逐渐成为汽车流通领域经销商的新利润增长点。
③从单一品牌代理向品牌代理多元化转型
从美国的经销商格局来看,真正能做到最后,并形成规模的一定是品牌代理 最齐全的经销商。单一化品牌不仅仅使得经销商对厂商过于依赖,同时也减少了消费者的可选性,从而削弱商家吸引客户的能力。中国的汽车销售商要成长为具有相当规模的汽车分销商,推行品牌代理多元化是必由之路。
第二篇:经营风险自查报告
****支行
经营风险自查报告
省行:
根据省行及银监局《关于对全省银行业机构经营风险状况开展大检查的紧急通知》要求,我行成立自查工作领导小组,组织有关人员针对支行实际情况,制定检查方案,对2006年以来的经营风险状况进行全面自查,现将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检查工作领导小组成员
组
长:
副组长:
组
员:
二、检查的主要内容及范围
2006年1月1日-2007年3月末的会计、结算、现金管理方面、信贷资产方面、财务会计方面、国际业务方面。
三、检查方式
主要采取调阅会计、信贷档案,抽查会计传票和帐簿与现场检查相结合方式。
四、检查情况
按照省行及银监局下达的检查工作要点和省行营业部下达的自查工作方案要求,对照我行的具体情况,主要对本
外币、会计结算、信贷资产、财务会计等方面进行自查。
总体来看,我行能够按照人民银行批准的业务经营范围合规开展业务,在办理业务过程中,无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危害国家和公众利益的现象发生,各部门在制定相关的岗位职责和内控制度时,均符合上级行和银行监管部门的相关要求,无抵触条款。在会计结算方面:支行营业厅按照省市行的业务管理要求和相关制度制定本行的内控管理制度和审批制度,遵循“统一管理,逐级审批”原则,对各项业务,尤其是大额现金、转账业务、冲抹账业务、查询冻结、扣划业务、开销户业务等风险业务及审批授权制度做到逐级审核,层层把关。在日常办理各项业务时,严格遵守“支付结算制度”、“联行制度”、“人民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办法”和“中国农业银行会计结算制度和现金制度”,保证每笔业务合法合规;在信贷资产方面,组织客户经理部、信贷管理部相关人员落实新贷款规则及《商业银行法》《担保法》、《贷款通则》、《商业银行实施统一授信制度索引》、《商业银行授权、授信管理暂行办法》等法律法规,强化贷前调查的尽职性,贷时审查的审慎性,贷后管理的有效性;在财务会计方面:支行按上级行规定,及时编报财务计划,并经有权部门审批后执行;在费用开支方面,执行“一支笔”审批制度,严格将费用开支控制在上级行核批的费用指标内。对各项营业收入、成本与费用,各项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上级行 的制度规定及时提起,无虚报利润,虚增收益的现象。在国际业务方面,支行始终按照国家外管政策的要求,合规经营,无超范围,超权限办理业务现象存在,国际业务部门制定内控制度和岗位责任制,对售付汇业务、结汇业务、开证业务设立二级审批,做到互相监督,互相制约,保证外币业务健康稳健的发展。
在此次检查中,也发现存在一些问题:
1、会计结算现金管理方面
(1)抹账程序操作有误,存在逆程序操作现象:
2006年1月5日**记账传票抹账,1c0b003记账传票重记;
2006年6月1日1c0h00传票重记,1c0h00抹账。
(2)部分柜员未坚持“一日三碰库(箱)”制度
1c06柜员11月8日和11月10日各少1次碰库。
(3)柜员休假,短期离职,现金箱余额未清零。
(4)对账单回收率较低,未达标准,且贷款户一直未发放对账单。
(5)未按规定设置安全金库:未为储蓄柜员配置备用金库,日间办理业务时,将备用金库堆放在柜台下的安全隐藏台内。
(6)未按规定设置计算机设备定期检查和报废登记簿。
(7)自律监管工作内容涉及面不全,且未使用统一制
式监管登记簿。
2、在财务会计方面
(1)长期国家债券(国债)未按季计提利息,计入当期长期投资收益。
(2)工资发放未通过应付工资科目核算。
(3)财务传票章戳不全,记载不规范。
(4)2006年未按规定设立低值易耗品使用保管台账。
(5)2006年1月-11月末,长期待摊费用余额11400元,未按季摊销。
3、在国际业务方面
(1)结售汇敝口头寸超限额,2006年9月4日美元结售汇科目余额为73294。79元,超省行规定限额。
(2)保证金帐户使用不规范,****化工有限公司及其项目部开立的信用证保证金帐户在2006年1月1日-12日期间办理过人民币结算业务。
4.信贷方面
2006年至2007年3月,**支行信贷部门发生公司类贷款业务
笔,其中新增贷款5笔,转贷业务1 笔。承兑汇票业务1笔(已收回),小额质押贷款
笔。
至2007年3月支行信贷总额
万元。按五级贷款分类管理;正常类贷款
万元,关注类贷款
万元,次级类贷款
万元,可疑类贷款
万元,损失类贷款
万元。
下面把2007年业务经营管理检查中信贷自查阶级的工作及发现的问题汇总如下:
1、核实支行全部信贷资产质量通过检查核对2006年末及2007年3月项目电报,会计报表于信贷资产质量监测表中统计的贷款质量的数据一致,贷款形态调整基本上及时准确合规,借新还旧符合人民银行的有关规定。
2、信贷业务流程进行内控检查
2006年至2007年3月,支行按上级行要求对所辖的客户信用评级共计
笔,经查无人为调高客户信用等级的行为。客户统一授信制度能够贯彻执行,支行信贷各环节管理中,包括信贷调查、审查、审议、审批,发放、贷后管理中实行审贷岗位分离,定期召开贷审会,向上级行实行备案或报备,执行了主责任人制。
贷款中发现:
(1)贷款调查中贷前人行咨询系统查询不及时,一部分贷款出现漏查,晚查的问题。
(2)贷款档案尚待规范。档案交接不规范,档案归档过程中或缺档案管理员签章、或缺移交人、监交人的签章,大部分档案未打页码。
(3)个别贷款监管不到位,对企业的经营、生产资金流向等情况了解肤浅,贷后检查材料过于简单,流于形式。
经过10余天的突击检查,支行本着实事求是的工作态
度,对2006年以来信贷、财务工作的各个环节进行清理,充分暴露支行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依据相关文件规定,对贷款发放的程序,贷款的调查,审查、审批、贷后等方面以及信贷的授权、授信、审批权限等进行一一检查,支行将本着边查边改的原则,对支行能够解决的问题自行解决,支行解决不了的问题请示报告研究解决的办法。我们继续组织全体相关人员学习省市行的有关文件,对照规则找不足、改错误,为今后的业务经营管理的正规化打下良好的基础。
年月日
第三篇:什么是经营风险
什么是经营风险
经营风险是指公司的决策人员和管理人员在经营管理中出现失误而导致公司盈利水平变化从而产生投资者预期收益下降的风险。一般是指由于生产经营上的原因给企业的利润额或利润率带来的不确定性。
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方面的规定:经营风险源于对被审计单位实现目标和战略产生不利影响的重大情况、事项、环境和行动,或源于不恰当的目标和战略。
注册会计师应当了解被审计单位是否存在与下列方面有关的目标和战略,并考虑相应的经营风险:
(一)行业发展,及其可能导致的被审计单位不具备足以应对行业变化的人力资源和业务专长等风险;
(二)开发新产品或提供新服务,及其可能导致的被审计单位产品责任增加等风险;
(三)业务扩张,及其可能导致的被审计单位对市场需求的估计不准确等风险;
(四)新颁布的会计法规,及其可能导致的被审计单位执行法规不当或不完整,或会计处理成本增加等风险;
(五)监管要求,及其可能导致的被审计单位法律责任增加等风险;
(六)本期及未来的融资条件,及其可能导致的被审计单位由于无法满足融资条件而失去融资机会等风险;
(七)信息技术的运用,及其可能导致的被审计单位信息系统与业务流程难以融合等风险。
企业投资活动日益增多,投资领域日趋宽广。不仅以现金、实物、无形资产等方式进行投资,而且以购买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方式进行投资。投资的目的是为了取得收益,但由于对投资风险缺乏准确的评估,必然导致决策失误而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市场竞争必须遵循价值规律,正确的价格决策可以给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但在实际生活中往往由于价格决策的失误,使企业在经济上蒙受严重的损失。如有一个生产内衣的工厂,计划年生产100万套,原价每套200元,可回收资金2亿元,但由于市场变化每套只卖了150元,少回收资金0.50亿元,也就是损失了0.50亿元。如果能够预测市场变化,采取少生产或不生产,则可避免或减少损失。从上述两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投资风险管理和价格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第四篇:汽车行业
汽车行业特点汽车工业
生产各种能自行驱动供客运和货运使用的无轨车辆的工业。汽车工业主要包括发动机、底盘、车体等主要部件的生产,并组装成车,或购进零部件组装或改装成车或生产汽车的备品、配件以及修理汽车等。
它是综合性的制造和组装工业,汽车工业在发达国家的经济中起着重要支柱作用,主要原因是:汽车工业的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汽车工业是技术密集型的工业,它与国民经济各部门有着密切的联系;汽车生产过程集中着许多领域的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和高技术。因此汽车工业的发展必然推动其他相关行业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汽车工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汽车产品系列和生产布局,建成了第一汽车集团、东风汽车集团、上海汽车工业(集团)公司等大型企业,国产汽车市场占有率超过95%,载货汽车品种和产量基本满足国内市场需求,轿车市场供需矛盾突出的问题得到了缓解。我国已成为世界摩托车生产大国,形成了几家初具国际竞争规模的摩托车生产企业,品种和数量基本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并有部分进入国际市场。
据统计,到1999年底,全国汽车行业共有企业2391家,其中整车企业118家,改装车企业546家,摩托车企业136家,发动机企业51家,零部件企业1540家;汽车行业拥有职工180万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6.9万人;行业总资产5087亿元,其中固定资产原值2243亿元,净值1556亿元;国家批准的轿车建设规模为112万辆,其中国家已经验收或建成的轿车生产能力91万辆。1999年全行业实现总产值3411亿元(90年不变价),销售收入3115亿元,工业增加值749亿元,利润总额106.5亿元。
2000年,全行业实现销售收入3911亿元,利润177亿元,比1995年分别增长80%和107%;生产汽车207万辆,其中轿车60.5万辆,比1995年分别增长43%和86%;生产摩托车1153万辆,占世界摩托车产量的44%,比1995年增长45%;汽车工业出口额为25亿美元,进口额为36亿美元。
世界汽车业已出现了八大新趋向,即零部件采购全球化,生产装配模块化,汽车底盘通用化,目标成本控制化,开发周期缩短化,生产管理精益化,汽车销售租赁化和汽车发展生态化。汽车生产
2.1 分类
汽车按运输对象分为客运汽车和货运汽车
简称货车)两大类。客运汽车按座位多少可分为客车和轿车。一般乘坐9人以上的为客车,9人以下的为轿车。货运汽车分公路用和非公路用两类。按特种用途,汽车又可分为专用汽车、越野汽车和农业用汽车。汽车由汽车车身和汽车底盘两部分组成,可与挂车和半挂车组成汽车列车。
2.2 汽车生产的专业化和协作
汽车能成为普通使用的交通工具,其主要原因是采用了专业协作的生产系统,采用了标准化、互换性、流水线加工和装配的大量生产方式,使汽车的产量和质量都能提高,价格大幅度降低;在技术迅速发展的条件下,能不断及时地相应地改进和更换车型。汽车的生产批量大于一般的机器,有利于采取高效率、低成本的生产工艺。将若干个汽车制造厂所用的某种零、部件合并在一个厂生产,生产批量就更大,能采用更高效率的工艺。
欧美各国在开始生产汽车时,某些部件如板簧和车轮等即由专门的工厂生产,这是制造马车时就已经有的分工。最早作为汽车零部件进行专业化生产的是轮胎和汽车电器。20世纪初大批汽车厂并入大公司后,有的厂即转为专业公司,一些未并入的汽车厂也有改产汽车零部件的。也有一些中小专业厂合并成集团,专门生产汽车的零部件(其中一些大的集团也有跨国公司),如离合器、传动轴、变速器、转向机、驱动轴、散热器、制动器和车架等。日本10家主要的汽车生产厂与8000余家零部件厂和材料厂协作,汽车厂本身的劳动量只占30~40。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则从3万多个工厂取得零部件、原材料和辅助材料。这些工业称为汽车的协作工业或横向工业。
美国等国的汽车专业化和协作体系,是在竞争中形成的,其杠杆是质量和价格。美国汽车工程师学会(SAE)从20世纪20年代起即组织制订汽车零件的试验方法和联接尺寸等标准,对于促进专业化和协作起了很大的作用。欧洲的柴油机喷油系统仅由3家公司供应,美国年产上千
万辆汽车所用的活塞环、轴瓦和火花塞也只由3家公司供应。这些专业公司的经营成就,表明了专业化生产的优越性。零部件的发展推动了汽车工业技术的进步,大大缩短新车型从研制到投产的周期并减少生产费用。
日本在50年代后期形成汽车零部件的专业化生产体系,这是日本汽车工业能与美国竞争的基础。美国等国的零部件厂是通过竞争、转业、甚至停闭等过程而形成的体系,日本则依靠政府用经济手段来扶植汽车工业的发展。
2.3 新技术、新材料的采用和推广
汽车的生产技术和所用的材料发展很快,常向其他机械制造部门推广新技术、新材料。其他领域中的新技术、新材料也往往首先移植到汽车工业中。
汽车生产用材料 汽车生产使用大量材料,如自重1吨的典型轿车,约耗用厚薄钢板500千克,钢材180千克,铸铁110~130千克,轻金属4千克,橡胶36千克和塑料32千克。
由于大量生产的零部件必须有稳定的质量,汽车生产对材料的要求十分严格。例如对于钢材,不但要求一般的机械性能(拉力、冲击强度和疲劳强度等),还要求金相组织(如晶粒等、夹杂物和淬透性)、深拉延性能和切削加工性等符合一定的标准。
汽车还使用多种特殊材料:制造活塞的高硅铝合金、制造轴瓦的铝基合金、铜铅合金、含石墨的塑料、制造气门的含氮奥氏体钢、制造构件的低合金高强度钢板和多种工程塑料等。1960年以来,原用于航空和航天技术的蜂窝夹层材料、玻璃纤维或碳素纤维增强塑料和陶瓷材料等已用于汽车。
新技术和新工艺
20年代初,汽车工业根据流水生产的时间节拍,将一些金属切削机床用辊道等联成加工线,继而发展成为组合机床,这是切削加工设备的一大发展。组合机床的出现,不但提高了汽车的生产率,还促进了机床工业的发展,而且也推广到其他机械制造部门。
1970年以来,为了适应小批量多品种生产的要求,又发展了柔性制造系统,其中一种方式是用加工中心和计算机数控装备组成,由计算机指挥,把毛坯和在制品送到各个加工中心加工,可以同时加工多种零件。在有一些零部件专业厂和某些汽车厂中,将结构外形,以至工序相同而尺寸不同的零件编为一组,由计算机操纵在同一生产线上加工,这样也大大提高了多品种、中小批量生产的效率。
70年代初发展的工业机器人,最早用于比较复杂的车身焊接生产线上。这种焊接机器人,能够按照规定的程序完成几十个至上百个精细的焊点的焊接工作。以后工业机器人又应用于喷漆、机械加工和部件装配等工序。
制造汽车车身需要使用大吨位压力机和深拉延性能好的优质冷轧钢板,这就促进了大型冲压设备、大型模具加工技术和机床的发展,也促进了深拉延冷轧薄钢板的大量生产以及半连续、全连续的热轧和冷轧钢带机的发展。车身是由骨架和蒙皮焊接而成的,这就促进了多点焊机的发展。车身要求应用良好的防锈处理技术和美观而耐久的油漆和镀层技术,又促进了这些工艺和材料的发展。这些设备和工艺适于制造电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所以促进了家用电器行业的发展,有的汽车公司则兼制这些产品。
为了节省原材料和减少加工量,汽车工业的毛坯生产趋向精密化,采用了压力铸造、精密铸造、粉末冶金、模锻和冷镦等生产毛坯的工艺。而拉削和硬齿面高精度齿轮加工,尤其是弧齿锥齿轮、双曲面齿轮的加工艺和设备,以及渗碳、渗氮、碳氮共渗和硫化等新工艺,也都是在汽车工业的推动下发展起来的。这些工艺设备往往相当复杂,例如中国第二汽车制造厂的12000吨热模锻机械压力机的自动生产线,每分钟能生产汽车前轴锻件一根。这种压力机不但生产率高,模具寿命也比模锻锤高两倍。
2.4 新汽车的发展研究和生产设备
汽车的结构复杂,多数汽车是大量生产的产品。如果汽车生产后在复杂的使用条件下发现早期损坏或不适应使用要求,就会造成用户和制造厂的巨大损失。因此,20年代以后,逐渐总结经验,形成产品投入生产前的设计定型程序和生产准务工作程序。
发展研究 发展产品之前先经过技术预测和市场预测,确定发展方向,然后按照技术经济分析的结果和零部件的系列,选定产品的主要参数和结构方案。设计完成后,试制样车,进行定型性试验。
生产准备 经过试验定型的汽车,在投入生产前需要对工艺、设备和工艺装备(工具、夹具、模具和量具等)进行准备工作。只有一些小批量生产的重型汽车和专用汽车,才不需要工作量很大的生产准备。大量生产的汽车,工艺装备系数(每个零件所需工艺装务的平均数量)往往达5~5,总的制造工时达数百万。在主要的汽车生产国家中,工艺装备都由专业化的工厂制造,汽车厂只提出定型的产品图纸和生产纲领。这些专业工厂可以在很短时间内(1年左右)配齐工艺装备和专用设备,因此汽车生产厂更换车型比较容易。
轿车由于竞争激烈,几乎每年都要改动外形,主要部件如发动机等往往隔数年更换一次型式。虽然有可能迅速更换车型,但各公司考虑经济效益,大多采用逐步改换车型的办法,只有在十分迫切的情况下才发展全新结构的车型。
在专业化协作的生产体系下,汽车生产厂的发展研究和更换车型需要得到各行业、各工厂的配合和支持。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汽车工业才得以不断进步并保持在机械行业中的技术上的领先地位。汽车行业CIMS特点
根据产品结构及生产批量的特点,属于大量流水生产
3.1 基本特征
·根据市场预测或某种指标组织生产。
·产品结构简单、品种少、更新慢。
·生产工艺稳定,制造周期短。
·设备投资高。
·生产计划以日产量、旬产量或月产量下达。
·生产具有明显的节奏性,具有高度的连续性。
3.2 生产管理的重点
由于大量流水生产类型的企业以市场预测和用户订单组织生产,并采用库存适应市场变
化,因此,其生产管理的重点是:
·保证原材料、能源连续不断的供应。
·加强设备维修,保证不出故障。
·集中制定计划,大量应用经过优化的标准计划。
·加强对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控,保证均衡生产质量的稳定性。
·生产计划与控制模式。
3.2 生产计划与控制模式
为保证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与均衡性,宜采用在制品定额法和JIT生产方式进行生产计划与控制。其中,在制品定额法是以预先规定的在制品占用量为依据确定车间生产的一种方法。用在制品定额法确定车间生产任务的主要计算公式为:
其中 ——车间I的计划期出产量;
——后续车间I的计划期投入量;
——车间I的外销半成品量;
——车间之间库存在制品占用量定额;
——期初预计实际库存量;
——车间I的计划期投入量;
——车间I允许的废品数量;
——车间I内部在制品占用量定额;
——期初预计车间内部在制品实有量。
用在制品定额法确定各车间生产任务必须按反工艺顺序先计算出产量,再计算投入量。最后车间的出产量根据总的产品出产进度计划来确定。
第五篇:企业经营风险分析
企业经营风险分析
一、经营风险识别:识别影响经营有效性和效率的潜在风险
1、经营风险识别程序、制度、责任、资源支持
2、明确经营目标:目标与战略一致性、目标之间逻辑关系、目标与环境关系
3、经营风险范围:
A、人力资源风险,包括招不到合格员工、培训不足、流动率高、人才不足、岗位能力过剩等。
B、产品设计风险,设计周期过慢、脱离工艺能力、脱离顾客需求、设计结构不合理、设计材料成本过高等。
C、采购风险,包括采购周期达不到生产要求、质量要求,采购成本过高等。
D、生产风险,包括效率过低、延迟交货期、成本过高等。
E、销售风险,包括客户流失、市场份额下额、营销过度、回款延期等。F、质量风险,包括客户退货、投诉、返工、报废、质量折让、产量过剩等。G、服务风险,包括客户投诉、承诺过度、营销过度、服务质量等。
H、财务风险,包括利率、汇率、资金使用率、投资回报率、资产周转率等
4、绩效考核、评估、激励机制
5、经营风险信息库
二、销售与收款业务流程
1、经营风险:由于产品销售与收款业务流程设计不合理或控制不当,可能导致产品销售及价格、信用政策等与目标要求不一致,或出现舞弊和差错。
2、客户资源
3、信用管理
4、计划管理
5、合同管理
6、对帐开票
7、折让、佣金
8、退货
1、业务费用订单受理与编制销售计划
市场信息
订单评审
2、审定销售方案和信用政策
销售政策
客户资源
信用管理
生产订单
6、签订销售合同
7、组织销售与收款
8、财务开票与记帐
9、销售折让或退货
10、盘点对账
清理、终止
三、采购与付款
1、经营风险:业务流程设计不合理或控制不当,可能导致采购物资及价格偏离目标要求,或出现舞弊和差错。
2、供应商管理
3、采购计划
4、采购价格
5、投标管理
6、发票、付款管理
7、质量、数量验收入库
四、生产进度控制
1、经营风险:交货期、成本控制
2、PMC3、材料库存
4、在制品库存
5、产成品控制
企业经营风险是指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危险。企业经营风险通常主要包括以下五种:
1,政策风险:是指国家政策的变化对行业、产品的影响(宏观经济调控及产业政策导向)
2,市场风险:是指本企业产品在市场上是否适销对路,有无市场竞争力(技术、质量、服务、销售渠道及方式等),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因经营管理不善,造成资金周转困难、甚至破产倒闭(资本结构、资产负债率、应收应付款及现金流问题等)
4,法律风险:是因签定合同不慎,陷入合同陷阱,造成企业严重经济损失(违约、欺诈、知识产权侵害)
5,团队风险:是指核心团队问题及员工冲突、流失和知识管理等。建议:在企业经营过程中,牢固树立风险意识,切实采取防范措施,最大限度地防止经营风险。
每个企业都是在风险中经营的,相对而言,风险对小企业来说远远超过大企业。小企业虽然“船小好掉头”,但它由于“本小根基浅”,故只能“顺水”,不能“逆水”,不能左右风险的发生。从实际情况看来,小企业消化吸收亏损的能力十分有限。小企业经营会遇到什么风险?小企业更应了解在经营中可能遇到的风险,以求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创业风险
这类风险主要在企业创业的初始时期容易发生。它的主要特征有三个:一是在企业的所有经营风险之中最早到来;二是它有相当的隐蔽性,业主不易觉察或无暇顾及;三是它是小
企业其它经营风险的根源。这类风险尤其值得创业者防范。小企业容易出现的创业风险有:业主过分注意产品的研制、生产而忽视了事关企业长远发展的问题,如企业产权的明晰、管理体制的规范等;对市场的潜在需求研究不透彻;对市场变化趋势没有预见性;对宏观行业形势的估计过于乐观;经营者缺乏全面管理的能力;没有建立必要的财务帐目;设备和技术选择不当;低估所需资金,忽视税务。
现金风险
这种风险主要表现为损益表上利润的期末余额巨大,但实际上企业现金表中的期末数额却小到几乎为零甚至是负数。经营者以为,帐面上的利润就是现金,事实上这是一种误解。这是因为赊销虽然也计入收益,但销售时并没有收到现金。另一方面,赊销增加了销售/存货的成本,但并没有立即支出现金。这种误解往往使企业的现金状况发生假象,经营者因而在企业扩张或新项目上马时忽视了对现金供需的平衡核算。现金是企业的血液,从日常经营活动看,只有提供足够的现金,企业才能正常运转。
没有充足的现金,将给企业带来严重后果,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因而降低了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信用等级,最终使企业资金周转不灵,甚至资不抵债,走向破产。现金风险主要表现在:业主只对企业的主要财务指标如资产负债率、净资产收益率等感兴趣,而忽视了指标掩盖下的问题;过分注意利润和销售的增长,而忽视手中掌握的现金;固定资产投资过多,使企业的变现能力降低,导致资金沉淀;企业规模盲目扩张,缺乏相应的短、中、长期计划。
授权风险
许多成功的小企业,在达到一定的规模后,业主或经理发现由他一个人唱“独角戏”管理企业全部业务的局面难以为继。此时就需要将部分管理工作授权其他人承担而由自己抓主要工作。一般认为,生产过程比较简单的企业,职工人数达25人以上便会产生这种需要。
如果生产工艺和销售职能较为复杂,即使职工人数达不到25人,仅靠经理和业主个人也难以有效地经营企业。授权风险的主要表现有:人员选择的不确定性;不能授权别人分担沉重的责任和繁杂的决策事务;存在心理障碍,授权者认为“只有我才能干好”,缺乏选拔和指导别人的能力;对下级缺乏信任感;业务发展,责任增加,但业主或经理用于经营管理企业的时间并没有增加。
领导风险
当小企业发展到有职工150到250人的水平时,就会面临企业的领导风险。处于扩张趋势的企业一到这个阶段,经营者就需要一套新的管理体制和技巧。经营者应该放弃过去曾经为自己带来成功的老经验、老办法,重新学习现代管理知识。领导风险的主要表现有:仅业主或几个合伙人无法承担逐渐变大的企业的管理责任;不愿授权别人分工负责并建立一个管理班子;不采用有效的领导和管理方式,一切靠自己的老办法;对具有领导才能的专门管理人才不能坚定不移地起用。
筹资风险
当企业经营达到一定阶段,原业主已无力继续提供所需资金。尤其是发展迅速的增长型企业,往往会面临资金不足的筹资风险。它们便会从各种渠道筹措资金,例如,发起人增股;向公众招股或寻求无担保贷款;请金融机构认股或给予定期贷款;从租赁公司租赁设备等。问题在于每种获得资金的途径都是各有利弊,如果经营者不善于扬长避短,为我所用,便会陷入困境。
成就风险
有些小企业在度过了一段好时光后开始自满,过分自信,急于求成,企图来个“大跃进”,但没有做好跃进的准备。或者放弃了过去获得成绩的踏实作风,把精力和时间范在投机或其他事务上。许多事证明,这些发展前景充满希望的企业经营者被胜利冲昏了头脑,骄傲自满,结果还是被成就风险所压垮。成就风险的主要表现:满足于眼前成就,开始注重个人享受,对市场占有率和利润的下降不以为然;不注意新的竞争形势、技术变革、原材料替代、新产品和消费者爱好的变化。
持续经营风险
随着时间的延续,企业的原管理者会逐渐衰老,年龄的增大,事务的繁忙,会使其越来越无法像当初那样胜任自己的工作。而当创办人或业主死亡、长期生病或丧失工作能力时,持续经营风险就会降临。此时出现三个问题,首先是由谁来照看企业的管理;其次是解决表决权或控制权的分散,推动统一的控制,尤其是家族制企业,家属间在企业一控制上的意见分歧,将为企业带来灾难。
最后一个问题是接班人要求获得其他所有者(股东)、职员、雇员的拥护和支持,还要获得金融机构、客户和供应商的信任。深谋远虑的企业所有者从企业一开始就能认识到迟早都会遇到这一问题。但是许多小企业所有者不愿考虑自己离开这个世界时出现的问题,而企业则要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持续经营风险主要表现在:在风险降临时没有准备好由谁来接替管理责任;二把手在企业里没有占有必要的股份;没有授权,缺少规划,过分自信;遗产税产生的债务。创业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