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8号文库
论水电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
编辑:静谧旋律 识别码:17-938718 8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3-07 18:18:36 来源:网络

第一篇:论水电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

论水电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

【摘要】水是生命之源,电又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血液。水电作为技术成熟,供应稳定的可再生资源,已经在我国被广泛应用,而其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也备受瞩目和争议。本文通过权衡水电开发对生态保护的利弊,以及结合众多水利水电工程范例,提出个人在水电开发上的见解。水电开发是指通过建设水电站将水能资源转化为电能的以工程形式出现的人类活动。水能资源是水资源的组成部分,也是重要的一次能源。水电是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开发同时完成的一种可再生能源。

怎样做才能使水利水电工程与环境和谐向前发展?

1、纠正舆论导向,用科学的眼光看待水电开发 ;

2、进行精密的统筹规划,考虑环境问题;3在水电开发过程中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关键词】 水电开发环境保护科学认识合理设计

【引言】水是生命之源,电又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血液。水电作为技术成熟,供应稳定的可再生资源,已经在我国被广泛应用,而其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也备受瞩目和争议。本文通过权衡水电开发对生态保护的利弊,以及结合众多水利水电工程范例,提出个人在水电开发上的见解。

一、什么是水电开发以及其与生态环境间的关系

水电开发是指通过建设水电站将水能资源转化为电能的以工程形式出现的人类活动。水能资源是水资源的组成部分,也是重要的一次能源。水电是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开发同时完成的一种可再生能源。

水电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之间具有密切关系。对于生态环境而言,水电开发可谓是一柄双刃剑。水电的生态环境效益至少可以表现在这几个方面:一是水电替代煤电,能够直接减少煤炭消耗,从根源削减温室气体和各种有害气体的排放。二是水电良好的调峰、调频和储能性能能够促进其他可再生能源发电,提高绿色能源比重,减少煤炭资源消耗,间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少二氧化硫排放引起的酸雨危害,以及因大气污染导致的对人体健康的损害。三是水电工程建设在防洪、航运、工农业生产生活用水方面的贡献。因而水电开发越来越受到人类的重视。例如三峡工程,根据长江系列水文资料进行的动能计算,它的平均年发电量为847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约原煤5000万吨或原油2500万吨,每年可减少向大气中排放100~200万吨二氧化硫,30~40万吨氮氧化合物,一万吨一氧化碳和15万吨烟尘;其正常蓄水位175米时,有防洪库容221.5亿立方米,防洪效益十分显著,有效避免了灾区物种被毁、疾病流行,土壤沙化等一系列生态与环境的恶化;此外显著加大了宜昌、重庆间,汉口、宜昌间的航深,使长江成为名符其实的“黄金水道”。而另一方面,水电开发同时在施工建设和运行过程中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导致水土流失,植被破坏;大气和噪声污染;大量机械污水和生活污水排放;水质变化影响水生生物的繁衍生存;库区水位抬升致使景观文物淹没,珍稀动植物灭绝等。凡此种种,都为人类建设水利水电工程做出警示。

二、为什么要重视水电开发,同时协调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当前,我国水电正在经历历史上最集中、最强烈的开发热潮。同时,水电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如何在水电开发中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水电事业面临的最重大的课题。

国内权威的能源和水电专家认为,水电是清洁可再生能源,在维护国家能源安全,优化能源结构,保障电力供给,提高供电质量,减少污染物排放,保护生态环境,发展区域经济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

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国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应当重视水电开发。而环境问题一直是人民大众所关注的,其与水电开发有着紧密关系,所以协调好环境与开发的关系,才能算是成功的。

三、怎样做才能使水利水电工程与环境和谐向前发展

1、纠正舆论导向,用科学的眼光看待水电开发

1.1“生态优先”不严谨,应当提倡“生态文明”

大家都知道“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方式是不正确的,然而我认为有的环保人员从自己的本位出发,对那些影响环境的细枝末节也进行了风险评估,再由于现代媒体过多重视宣传,曲解了它对我们的启示,使得大众认为只要工程可能对环境造成一丁点儿影响我们就不能支持,把水电开发看成是一件完全破坏环境的事情。例如缅甸总统宣布叫停米松水电站一事,本来政府召开研讨会是为了向公众展示对此项目的自信,没想到却因为舆论上的失误,演变成了关于大坝的利弊争论。还有,我国202_年也曾因为社会舆论严重被误导,一度叫停过金沙江水电站。这样一味的强调原生态的保护优先并不代表生态文明,听起来有一点保护生态愚昧的意味。因为,如果人类不科学地、积极地、主观能动地改造自然,必然就会无序地、被动地影响自然,破坏自然。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在做好生态保护和移民安置的前提下积极发展水电”是一个整体的表述,我们不仅要看到“做好生态保护”的前提,也要明确“积极发展水电”这一目的,而不是过分强调生态保护。

1.2“没有了水利水电工程就能保持原生态的环境”的错误认识。

有的人认为有了水利水电工程就会对环境造成影响,而没有了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就不会发生变化。然而恰恰相反的是,我国目前许多的环境问题是由于开发不足造成的。我国目前的水库总数虽然有八万多座,但是蓄水总量不足美国的一半,最近几年水资源短缺、水利设施薄弱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更为突出。正是由于我们大江大河上的龙头水站水库对水资源足够的控制能力,我国社会、生态环境遭受自然灾害的冲击极大,常常一方洪涝,一方旱灾,导致许许多多河流、湖泊干涸,河流的生态遭到了比修建任何水电项目都严重得多的毁灭性打击。

由此观之,“生态文明”比“生态优先”更严谨,科学的水电开发就是在保护生态环境。社会舆论不应过分炒作造成国家长远利益的损失。在国内我们可以通过政府部门的权力干预,降低伪环保宣传的影响。在国外我们就只能以开发水电实现生态更美好的实例来为“生态文明”正名。

2、进行精密的统筹规划,考虑环境问题。

2.1水电开发的首要任务是选择合适的开发地带。因为如果一个地段并不具备水能开发条件,而

被贸然进行开发,轻则投入没有预期的收获,重则导致该地带生态系统不可弥补的损坏。在本世纪,西南江河梯级开发已使得金沙江、岷江、雅砻江、嘉陵江、乌江、澜沧江、红水河、大渡河等激流变成了一串串高坝平湖。那里重要物种的生境被岛屿化和片断化,洄游鱼类灭绝,土地被淹没,农民丧失家园,自然景观资源遭到破坏。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这些区域并不具备应该进行水电项目建设的潜力,那里地质环境极不稳定,是我国为数不多的原始森林分布地,是许多珍稀和濒危生物物种的存留地,是长江以及澜沧江、怒江流域最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并且那里地质环境和生态环境极为脆弱。像这样的例子层出不穷,例如已被定为瓦斯沟水电开发水库建设地的风景地木格措、原始林区四川贡嘎山南坡等等地域都面临着生态的破坏等等。由此观之,选择合适的水电开发地带很有必要,这将对一个工程的成败以及是改善或毁坏了该地生态环境起重要作用。

2.2除了开发地带之外,选择合适的开发方式、合理的设计也很重要。水电开发方式按集中落差的方式可分为堤坝式水电站、引水式水电站、混合式水电站;按流量调节程度可分为径流式水电站(即无调节水电站)、日调节水电站、周调节水电站、年(或季)调节水电站、多年调节水电站,以及抽水蓄能电站、潮汐电站。此外,还有海洋能电站等。不同的水电开发方式适合不同的地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不同,若开发者张冠李戴,很可能造成环境破坏。乌江流域是我国十三大水电开发基地之一。1999年,乌江干流贵州境内河段梯级电站建设按照“流域、梯级、滚动、综合”的方针全面启动。202_年,由8位两院院士组成的中国工程院可再生能源战略研究水能组,对乌江水电开发进行了考察,结论是:“乌江梯级水电开发,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开发环保并重、企业社会双赢的新路子。”再看三峡工程的“一机一变”(一台水轮发电机配备一台主变压器)的组合设计使得厂房长期安全运行。还有葛洲坝工程采用的“静水通航,动水冲沙”的方案才使得泥沙得到了清理,生态在一定程度得到优化,并且此工程能长期运作下去。可见,开发方式与设计理念的重要性。

既然不愿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那么我们就该在实施建设之前进行精密的统筹规划,选择适合的地域、设计方案,不要等到工程实施过程中阵脚大乱,想要亡羊补牢。

3在水电开发过程中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除了做好缜密的水电开发规划之外,在开发过程中也要重视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规划。毕竟我们不能完全做到对环境没有一丁点儿影响,未雨绸缪总是好的。例如: 3.1对植物植被的保护。在流域规划范围内制定植树造林、封山育林等绿色计划,有规划地对规划区内的植物植被进行保护。同时结合流域内各地方的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探索最为适合该地

区的方法;在广大农村地区推行中低产田改造、坡改梯等耕地改造技术,逐步减少流域内的陡坡垦殖现象;对于水土保持和绿化草种、树种等的选择,应选用当地适生种,避免因引种不慎,导致外来物种入侵。

3.2对野生动物的保护。应该加强对梯级电站建设的相关领导、技术人员和施工人员的环保意识教育,明确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禁止非法捕杀野生动物。水库蓄水初期时应结合野生动物的生态习性,制定合理的水库蓄水计划。

3.3 其他不利影响的削减。应该对凡可能因梯级电站建设造成林地破碎化和岛屿化的地方进行生态设计,例如减少破碎化程度的设计,设立岛屿之间的生物通道等。可能发生的环境问题多种多样,这就需要工作人员、技术人员因地制宜,由具体的问题提出适合的解决方案。另外,加强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提高各级人员的环保意识,设置环境保护管理与监督机构也是确保环境保护措施实施的重要手段。

水电开发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重大影响,而环境是举世瞩目的全球问题,在明确了水电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以及我国发展水利水电事业的必要之后,我想我们应当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水电开发,在给予开发工程以周密的计划时同时注重环境的规划。

【参考文献】

【1】《河流辩证法与葛洲坝工程》——林一山——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长江三峡工程66问》——陶景良——中国三峡出版社

【3】《水利水电工程环境保护设计》——刘建军——武汉大学出版社

【4】《水利水电工程环境监理工作指南》——中国水电工程顾问集团公司——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5】《水资源利用与水资源环境保护工程》——刘满平——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致谢】

感谢李奔老师在课上的精彩解说,感谢信息学部图书馆提供的文献资料。

第二篇:论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

论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

一.目前的总概况

随着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旅游已成为我国国民的重要消费方式,旅游收人在我国的国民经济收入中已占据主导地位,并且发展势头迅猛。近年来,旅游收人增长幅度远远高于国民经济发展的速度。但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资源的开发,环境资源遭到了严重破坏,由于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没有合理开发利用旅游资源,从而导致旅游环境质量的下降、恶化。旅游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必然导致旅游资源损害和浪费,甚至致使旅游资源枯竭或消失,最终影响旅游发展,如黄山四绝之一的温泉随着上游水库的修建,泉水干涸,温泉已不复存在;大建楼堂馆所的张家界因其对风景区自然环境的破坏,受到鸯界旅游组织的警告,面临摘掉“世界自然遗产”称号的危险;人满为患的九塞沟,空气质量严重下降„„由此可见,处理好旅游开发与资源保护的关系十分重要,它不仅影响到旅游资源的价值,还最终影响到旅游的发展。因此,在开发旅游资源的同时一定要处理好旅游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二.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关系

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相互关系或冲突关系可以理解为旅游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消极影响,是环境与经济之间不协调的具体表现。它主要表现为旅游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旅游污染有两种含义:一是指来自旅游和其它方面的有害物质和废弃物质排放到自然环境之中,造成环境质量下降或环境状况的恶化,影响生态系统的平衡,如废水、废气、噪声;二是指旅游业,特别是国际旅游业对旅游接待地的人文或社会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一般称之为社会污染或精神污染。不论是自然生态环境,还是人文社会旅游环境,如果人为排放的污染物质或人为造成的不良影响,超过了环境本身的自净能力,就会出现旅游环境污染,从而使旅游环境质量下降。

旅游环境破坏,是指不是由排放有害物质和废弃物质对旅游环境造成的不良和消极影响。如过量砍伐森林造成水土流失,乱捕滥杀野生动物破坏生物界的平衡。旅游环境的破坏和污染是两个即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旅游环境被破坏,就会损害环境资源,加深环境污染;环境污染反过来也会破坏旅游环境。

由此可见,旅游业并非是“无烟工作”,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旅游业作为一项经济产业同所有工业一样,对环境也有不同的程度的污染和破坏,特别是对旅游资源及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更为明显,旅游开发对旅游环境的污染与破坏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1.旅游开发中的破坏性建设

就是指那些虽然其出发点是为了发展旅游业,但由于缺乏知识或考虑不周,即进行了一些不适当的工程,它们看似在建设,殊不知,其后果却是破坏性的,这是最不应发生却屡见不鲜的事实。

例如:紧临海滨或湖滨修建大量外形呆板的旅游接待设施;在风景区内建造不相宜的、破坏景观的设施;为修建道路而大规模开山劈石,舍弃自然的登山步道而铺设拙劣的水泥台阶;在古城中修建现代化的高层建筑;在旅游开发中的房地产化倾向,旅游度假规划中的城市化倾向,自然风景区规划中的园林化倾向以及中西杂陈、古今混杂(例如在古寺庙中将林木修剪成西方园林中常见的规则造型、布置了西式陈设)等等,都破坏了旅游资源各自应有的风格。例如当年杜甫穷困潦倒,依赖友人帮助才在成都筑一草堂勉强度日,有了这种切身的体验才得以写出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而今人所看到的杜甫故居却是雕梁画栋,门外还蹲着两只石狮,这哪里是“草堂”,简直成了官绅之家。再如,明明是以自然山水取胜的旅游地,却大建牌楼,大搞亭台楼阁、曲桥假山。

2.超负荷接待所造成的影响

在经营管理中,多数情况下是为了追求高利润,也有时是为形势所迫(一般出现较短的时日,例如在某个节日,在某旅游点刚开放的日子),游人数量超过了合理容量,破坏了环境资源,降低了环境质量。例如,202_年“五一”期间,我国首次集中放7日长假。此时气候正适宜外出旅游,媒体又大加鼓动,因此各旅游点、各旅游环节,几乎都出现了“爆棚”现象,很是被动;再如,中国旅游大发展初期,峨眉山曾因接待设施不足,游人被迫挤在寺庙乃至厕所中过夜,游人拆了其门窗燃火取暖;苏州园林中曾因游人过多以致有的人被挤得落入湖中,假山也受损。旅游容量对旅游资源的保护是不可忽视的问题。在敦煌莫高窟的监测实验表明,如果40个人在洞窟中逗留37分钟,空气中的温度、湿度及二氧化碳含量就超过了正常含量的6倍。而每个游客每小时呼出的水气的67%,约21克水,呼出的二氧化碳的52.3%,约4.7升,这些由游客在旅游时所产生的酸性气体,必然会引起珍贵壁画的颜料变色。

3.旅游管理中的失误

由于旅游管理部门的失误导致旅游资源的污染与破坏也屡见不鲜。例如在某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塔林中,曾充斥着各种摊贩、算命者、乞讨者和粗俗的摄影摊;在天坛这一按照原建设意图应是神圣、肃穆的场所,有关部门却在这里举行商品交易会,还曾将废土和建筑余料堆成远高于祈年殿的土堆;在沈阳故宫的大殿中,曾搞过射箭项目,且不说射箭同故宫风马牛不相及,单看到一支支射在凛梁上的箭,谁人能不为珍贵的文物遭破坏而惋惜。所幸的是上述行为有些已经得到及时纠正。

4.伴随着游人的到来而产生的难以避免的影响

由于大量的游人到来也对旅游资源造成了破坏。例如,北京故宫因游客过多曾将大殿内的金砖踩出凹坑,广场和通道的金砖也损坏得厉害。再如在黄山,众人的脚踩实了地面,影响了黄山松吸收水分和营养,导致部分名贵松树的衰变和死亡,这也是一些旅游点内古树生长不良的重要原因之一。游人呼出的二氧化碳、其他有害气体和水分,以及散出的体热造成了封闭空间的环境变化,对其中的文物会造成不利影响。例如敦煌石窟和十三陵地宫内都存在这一问题。交通工具所产生的废气、噪音的危害更是尽人皆知。游人的到来惊扰了野生动物,打乱它们的生活规律,以至被迫迁徙。为防止上述情况,除了严格限制游人数量外,最好不允许任何汽车过于接近旅游点的中心,用围栏等将古木附近保护起来。

5.部分游人的不文明行为

由于我国公民环境保护意识不强,游人的不文明行为对旅游资源也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和破坏。例如,黄果树景区附近到处有游人舍弃的塑料雨衣。游人随地抛弃废物垃圾,随地吐痰,在禁烟区内吸烟(这是造成旅游地火灾的重要原因)、在树木、碑亭上乱写滥刻等大煞旅游风景;另外游客的不文明举止还包括在公共场所衣着不整、有伤风化的举动等。这些都会败坏其他游人的游兴。对此,一方面应加强检查监督,及时禁止上述不良现象,一方面应加强宣传,提高民众的素质,自觉地防止不文明行为。

三.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1.加强保护旅游资源的法制建设

由于人们旅游资源保护的意识淡薄,所以国家应加强旅游法规的建设,用法律手段对旅游环境进行保护。我国目前已制定了《环境保护法》和《资源保护法》两部重要法律,这对旅游开发建设中合理、科学地开发、利用旅游资源及环境,防止旅游资源及环境的破坏,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当然,立法后还要加强执行力度,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对破坏旅游资源的行为要予以坚决打击。

2.加强旅游环境保护规划 旅游规划是针对旅游未来状态的一种构想,或者说是旅游业发展的长远的、全面的计划。1985年6月国家颁布的《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中,规定了风景名胜区的规划的各项内容,其中4条(项)内容与环境保护有关。为了保证风景区不受污染,加快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力度,要严格按照条件要求,对保护区进行保护性的开发建设,提高自身管理水平。

3.加强旅游环境保护的宣传和教育力度

宣传,是指通过现代化的新闻媒介和其它形式,向公众传播有关旅游环境保护的法律知识和科技知识,其目的是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增强环境保护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目前,我国公民的环境意识是有所提高,但这种环境意识或与环境保护的自觉行动之间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这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国民环境保护意识和行为相比,还相差太远。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公园不收门票,游客自由出人,公园清洁工不多,但总是非常干净;荷兰如果哪一家没有种花,邻居就会报告政府主管部门,有关人员就会马上要求其把花种上。环境意识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观念,一个有远见卓识的政府,应及时采取措施从民众的宣传和教育上提高对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公民环境意识,可通过新闻、媒介各种知识竞赛、夏令营、生态旅游教育等形式开展。

此外,还要增强忧患意识,树立正确的旅游环境观。胡锦涛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一文中指出:“要彻底改变以牺牲环境、破坏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不能以眼前发展损害长远利益,不能用局部发展损害全面利益,要在全社会营造爱护环境、保护环境、建设环境的良好风气,增强全民族的环境保护意识。

”环境是旅游业发展的自然资源,旅游业离开了优美的环境便无法发展,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利用应该相辅相成。所以,我们在发展旅游业时,要立足长远,克服短期行为,在环境承载力的范围内健康发展。要树立对旅游资源的忧患意识,要清醒地看到人类目前面临的环境问题已十分严重,大气污染,森林植被面积减少,水土流失、荒漠化日趋扩大;淡水资源危机,江河湖海污染日趋严重;有毒化学品污染有增无减;生物多样化日益减少等等。大自然允许我们失误的区间已所剩无几,回旋余地已十分有限,要以如履薄冰的心态,积极、谨慎地做好旅游环境资源的保护工作,坚持在保护的前提下开发利用的方针。

4.运用经济手段,加强旅游环境保护

随着在我国市场体制的建立,经济手段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旅游业各部门及有关单位、应更多的运用经济手段来达到保护旅游资源及环境的目的,实现环境保护与旅游发展相协调的管理目标。

旅游环境保护的经济手段,是以资金运作影响被调控对象的经济行为,并且达到保护旅游环境目的的若干措施,如向从事资源开发的单位和个人,征收风景名胜区资源税,限制风景名胜区的过度开发;对治理环境污染和保护旅游资源有功人员和单位进行补贴;对污染和破坏旅游环境的个人和单位加大罚款、赔偿力度;在旅游高峰期,提高服务收费、价格控制游客的流向、流量,减少对旅游资源的破坏。

总之,只要合理开发旅游资源,采取适当的和必要的措施,在旅游开发中是可以减少或避免对旅游资源破坏,甚至可以促进环境保护的,如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森林公园的设立,推动了自然资源、野生动植物的保护;旅游发展还使得京剧、杂技、武术等中国传统文化,得以焕发青春,获得新的发展空间;国家、省级、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确立,为文化古遗的保护做出了贡献。旅游业作为新兴的朝阳产业,在我国和当前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保护旅游资源不被破坏,合理开发利用旅游资源,这才是促使旅游业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的关键所在。

第三篇:关于煤矿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情况探讨

关于宁蒗县煤矿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情况探讨

前言

煤矿资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近年来,宁蒗县有限的煤矿资源在开发利用中为我县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同时,也在开发利用中引发了不少破坏环境、浪费资源等不良现象,为此,我们作为煤矿资源管理相关工作者,充分认识煤矿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各项方针政策,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加强和严格管理好我县煤矿资源,具有积极的作用。

一、宁蒗县煤矿资源的基本情况

(一)宁蒗县煤矿资源的分布利用情况

宁蒗县地处丽江市东北部的小凉上区。全县总面积6205平方千米,下辖14个乡一个镇。县境内煤矿资源较为丰富,有铜、铁、铝、锌、铅、煤、石膏及贵金属金、银等。现煤矿资源以煤炭资源为主,目前全县有五个乡镇已经进行煤碳资源的开发,煤炭资源品种为烟煤、无烟煤。资源整合前有生产矿井5对,分别是汉家厂煤矿一号井(年产量3万吨)、汉家厂煤矿二号井(年产量3万吨)、海子坝煤矿(年产量4万吨)、兰草箐煤矿二号井(年产量3万吨)、上拉垮煤矿(年产量4万吨)。在建矿井7对,分别是马家窝子煤矿(年产量6万吨)、阿明地煤矿(年产量6 关于宁蒗县煤矿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情况探讨

万吨)、九台湾煤矿、羊场煤矿、宏发煤矿、新龙湾煤矿、金山马鹿塘煤矿,年产量均为6万吨。根据云南省煤炭资源整合工作领导小组的目标要求,宁蒗县的煤炭整合为3户企业6对矿井,设计能力为年产量75万吨①1。目前,煤炭产业已成为宁蒗县的第二大支柱产业。近五年来煤炭资源实现工业产值近4亿元左右。煤炭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当地运输业、餐饮业、直接劳动业的发展,也给当地老百姓带来了许多经济效益,为全县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地作用。

宁蒗县“以煤为主”的煤矿业始于“九五”末,历经“十五”的深化专项政治和“十一五”的发展,我县煤炭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经过专项整治和资源整合,着力实施了“三统筹”“一道路”即统筹煤炭工业与相关产业协调发展,统筹煤炭开发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统筹矿山经济与县域经济协调发展,走资源利用率高,科技装备水平高,安全有保障和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的新型煤炭工业发展道路。尽管如此,煤炭产业的发展仍面临一些瓶颈。

二、宁蒗县煤矿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煤炭资源在开发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土地及生态环境,对土地的影响主要是土地沉陷引起的下沉盆地、裂缝、台阶和塌陷坑以及露采迹地和固体废弃物堆积压占,并诱发地质灾害。宁蒗处于西部地区,西部地区多是水土流失严重区和生态脆弱的风沙区,在煤炭资源开发的影响下,因水土流失加剧、水资源枯竭、地下水疏干等问题,沙生物枯死,植被覆盖率降低,土地风蚀和荒漠化程度加剧,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1①

杨光银:宁蒗彝族自治县概况[M].北京民族出版社,202_ 关于宁蒗县煤矿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情况探讨

煤炭资源的开发诱使地质灾害频发,滑坡、泥石流等灾害严重威胁着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安全。且煤炭燃烧产生了大量SO2、CO等有害气体。这些有毒气体和矸石里面的有毒、有害成分共同污染着矿区的大气、水体和动植物,给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的生活带来严重危害。

宁蒗县煤矿资源开发发展不平衡,是由于市场经济、地方经济等客观因素以及一些主观因素影响,长期以来,由于我们受市场利益的驱动,对煤矿资源保护认识不足,对环境和生态白虎重视不够,从而形成了煤矿工业粗放经营的经济增长模式,尤其大多矿井采取了“大、中、小型矿井并举,集体、个人一起上”的方针,导致乡镇、个体矿迅猛发展,而这些小矿大多分布不合理,设备简陋陈旧,技术力量薄弱,环保措施不到位,其回采率远远低于国家标准,这种“掠夺式”的乱采、滥挖使宝贵资源遭到严重的浪费,并且造成当地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成为制约宁蒗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煤矿资源开发中还存在不少问题。

(一)宁蒗县煤矿业结构不合理

煤矿山数量多、分布散、规模小,小型矿点开采企业及个人开采占全县矿山数的一半以上,煤炭的开采以前管理混乱,浪费了不少资源,没有很好的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价值,自202_整顿改革煤炭资源开发以来 煤炭的开采利用逐步走向规模化、价格合理化、效益化,有效防止了对资源的浪费。

(二)宁蒗县煤矿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开采煤矿资源肯定会对周围生态环境遭到影响破坏。我县采矿权人对保护环境法律意识淡薄,采富齐贫,废石废渣随意堆放,易造成河道行洪 关于宁蒗县煤矿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情况探讨

阻塞,最终易造成水土流失或泥石流等灾害发生,矿山开采对生态环境的直接影响主要是破坏土地、损毁植被、土层剥落、局部地面塌陷、山系裂缝、水质污染等,有的矿山企业已停采,但没有遵照“谁开采、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对废弃矿山没有进行恢复治理,影响了整个山脉的外观形象。

由于煤矿资源在开采过程中,一直遵循“ 地上服从地下”的原则,加之过去重生产、不重保护与恢复,致使大面积原生植被遭到破坏。矿区占地面积大,遭破坏的造林难度大,成本高。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随着矿业的发展,污染排放加剧,打井过程中产生化学泥浆和洗井废水使得许多土地变成泥浆地、排污池、废水排放池等。土壤、植被的大面积污染。

例外,煤矿等煤矿开采造成采空塌陷外,还危及地下水资源,加剧缺水地区的供水紧张。随着煤炭开采和延伸速度的不断加大提高,可能导致地面沉降和地面塌陷,矿区地下水位大面积下降,使缺水地区供水更为紧张,以致影响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

另一方面,大量地下水资源因地层破坏而渗漏矿井并被排出,对矿区周边环境形成新的污染。开采产生的废水、废气、废渣如SO2、CO2、CO 等废气,排放的废水、废渣造成从天空到地下立体的严重污染环境并直接损害周围居民的身体健康。

(三)宁蒗县.煤矿资源管理措施水平不高

由于人员、技术设备等限制,对矿业活动动态监控力度不够,管理制度不够完善,依法行政力度不强,从而造成违法违规现象的时有发生,影响整 4 关于宁蒗县煤矿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情况探讨

个县域经济的发展。

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煤矿资源规划不够完善

宁蒗县煤矿资源的勘查程度很低,资源的开发没有形成规模,资源回收利用水平低,浪费严重。煤矿资源整合力度不大,整合目标不太明确。现在进行的煤矿资源规划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均应在规划中加以解决。

2.矿山采矿权人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资源保护意识淡薄

宁蒗县矿山开采主要以个体为主,进行小规模开采,对矿山的投入不高,开采技术落后,多数矿山企业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只顾经济效益,忽视社会责任,“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眼前的经济效益,对煤矿资源如何在开发中实现有效利用、在开发利用中如何保护等,认识不清,意识淡薄,缺乏可持续发展理念。

3.监督管理不到位

基层矿政管理不到位或缺失。一些矿业权人和基层群众矿业法制观念淡薄,煤矿资源国家所有观念和有效保护、合理开发利用煤矿资源意识还有待提高。加之受经济利益的驱动,一些地方政府片面强调经济发展,忽视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缺乏大局意识和整体观念,缺乏统一规划和政策引导,一些煤矿资源开发项目本不可或缺的环境评估因此变成了招商引资的优厚筹码。

矿山生态管理职责交叉,缺乏明确的分工,矿山生态保护与治理工作涉及国土资源、环保、农业、林业等多个部门的管理职能,由于职责交叉,缺乏宁缺规定,在监督管理、整治项目、资金投入上形不成合力,影响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工作的开展,矿山环境恢复治理效果也不明显。关于宁蒗县煤矿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情况探讨

而且由于管理人员少,技术设备落后,对探矿权、采矿权中出现的非法转让、越界开采、非法采矿等现象监管不到位,日常巡查工作抓得不紧,致使出现当场抓住停产,撤销设备,过后偷着采、偷着挖,措施不力,不能对非法采矿的业主给予强有力的打击。

三、煤矿资源生态建设与补偿的建议

补偿是利益差别的整合器,可以改变成本收益的时空、动态关系,促使有害行为的外部不经济性内在化,激励有益行为的社会化并得到回报,宁蒗县应尽快以市场调节为手段,以法律保护为前提的生态补偿机制。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公正正义的角度来看:要妥善协调煤矿资源生产区的利益分配关系,宁蒗县没煤矿资源管理机构应下大决心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承认生态环境价值。②

(一)应用宏观调控手段进行煤矿资源管理和生态补偿

从源头上抓起,从煤矿资源开采项目的立项、设计、建设之始就应该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减轻矿业开发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禁止批准对生态环境产生不可逆转性破坏的煤矿开发项目。禁止在自然保护区和生态脆弱开采煤矿资源。限制在人口密集区、环境敏感区开采煤矿资源。对新上的煤矿开发项目,矿山基建时环境保护的设施、环境问题的预防工程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坚决杜绝“先污染,后治理”项目的上马。

要加大对现有矿山企业的监督管理力度,监督矿山企业依法履行环境保护、土地复垦等义务。应当建立矿山环境破坏监测、报告和监管制度,对违反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规定,造成地址破坏和环境污 关于宁蒗县煤矿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情况探讨

染的,要依法查处,责令限期整改、达标;逾期不能达标的,实行限产或者关闭。

(二)建立多元化的生态补偿资金投资和保障机制

要切实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方针,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矿山生态恢复治理的投资体制,严格执行矿山生态治理恢复备用金制度,构建矿业开发与环境保护同步双赢的良好局面,提高矿山企业等行业对矿山环境保护和恢复治理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三)应用经济手段进行煤矿资源管理和生态补偿

建立科学的矿山地质生态影响评价制度。应结合各地的地质条件、采矿方式、采矿强度和形成地质灾害的特点等内容,组织地质生态专家,不断修改矿山地质生态影响评价技术要求,尽快制定和完善自然资源开发项目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规范,应对自然资源的价值、开发活动的效益及其生态环境破坏损失作全面估算,并进行比较,为煤矿资源项目的决策提供依据,为项目成立后所要征收的资源税费和生态环境的确定提供依据。

(四)通过行政法律手段对煤矿资源进行生态补偿

在已有的法律条款的基础上,紧密结合矿区环境的特点,建立符合宁蒗县县情的生态补偿法律法规体系和技术标准体系。进行生态执法体制改革,努力消除现阶段的条块分割与部门职能交叉,实行垂直管理,以减少地方保护注意对生态执法的力度。彻底解决执法力度不够、监控力度偏软的问题。综合考虑生态环境建设,正确评价生态环境建设项目,建立反哺的生态环境补偿费管理体制,规范生态环 关于宁蒗县煤矿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情况探讨

境补偿费的征收、使用行为,科学的制定收费标准,建立健全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同时进一步加强生态保护执法力度,并进行必要的行政干预和强制,切实为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生态环境有效保护提供可靠保证。

加强同公安、安监、工商、城建、水务、林业等部门的联合协作,齐抓共管,加强执法,对违反《煤矿资源法》及其相关法律法规和县政府规定的,要及时查处,对触犯刑律的,应依法追究法律责任,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高政策法律业务素质和依法行政水平,为生态县建设及东部新门户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五)加强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工作 2

3对已开采、新开采的矿山企业严格按照省国土资源厅、省财政厅、省环保总局要求的对矿山企业进行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的要求,促使矿山企业积极缴纳保证金,明确“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污染谁治理,谁投资谁受益”的责任与义务,提高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③。

②孟梅,金晶.浅议新疆煤矿资源开发与利用[J].资源•产业,202_,(2). 3 ③吴钦宝,陈同俊,陈凤云.中国东部煤矿深部开采中的地质勘探技术[J].地球物理学进展,202_,20(2):370-373.2 8 关于宁蒗县煤矿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情况探讨

结语

目前,宁蒗县的煤矿资源管理体系在不断的完善,在进一步深化和提高政府组织、个人群体对在矿产资源资产管理中走发展循环经济道路。宁蒗县在煤矿资源领域发展循环经济,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动员各方面力量,积极从地域、矿种、行业多维度来探索和推进“以优化资源配置方式为核心,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和降低废弃物排放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新模式。进一步转变观念,树立可持续的消费观和资源节约观,强化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大力提倡绿色消费,引导广大消费者自觉选择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把煤矿资源的多目标开发、综合利用、节约等活动逐步变为全县公民的自觉行动。关于宁蒗县煤矿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情况探讨

参考文献

[1]

杨光银:宁蒗彝族自治县概况[M].北京民族出版社,202_

[2]孟梅,金晶.浅议新疆煤矿资源开发与利用[J].资源•产业,202_,(2).

[3]吕波,高伟.新疆矿业发展展望[J].中国学术期刊电子杂志社,202_.

[4]郭兰在,王漠.实现新疆煤矿资源优势转换战略与对策讨论[J].资源与煤矿,202_,(5).[6 ] 中新网.国土资源部公布202_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 [OL].202_-4-5 [7] 田茂虎,马培智.埠村煤矿下组煤综合水文地质勘探方法[J].矿业安全与环保,202_,33(2):59-60,63.[8] 赵艳斌.综合地质勘探方法在煤矿生产中的应用[J].煤矿现代化,202_,4:49-50.[9] 卜昌森,张希诚.综合水文地质勘探在煤矿岩溶水害防治中的应用[J].煤炭科学技术,202_,29(3):32-34.[10] 吴钦宝,陈同俊,陈凤云.中国东部煤矿深部开采中的地质勘探技术[J].地球物理学进展,202_,20(2):370-373.[11] 王家兵.深层岩溶供水水文地质勘探方法的探讨[J],煤田地址与勘探,1994,22(3):32-35.[12] 昆明 春城晚报 202_年4月6日 关于宁蒗县煤矿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情况探讨

致谢

历时将近三个月的时间终于将这篇论文写完,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遇到了无数的困难和障碍,都在家人和同事的帮助下度过了。尤其要强烈感谢提供我材料的同事,他对我进行了无私的指导和帮助,不厌其烦的帮助进行论文的修改和改进。另外,在网络查找资料的时候,图书馆工作人员也给我提供了很多方面的支持与帮助。在此向帮助和指导过我的各位同志表示最中心的感谢!

感谢这篇论文所涉及到的各位学者。本文引用了数位学者的研究文献,如果没有各位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帮助和启发,我将很难完成本篇论文的写作。

感谢我的同事,在我写论文的过程中给予我了很多素材,还在论文的撰写和排版灯过程中提供热情的帮助。

由于我的学术水平有限,所写论文难免有不足之处,恳请各位领导批评和指正!

第四篇:论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

论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

摘要:

本文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重要性及意义等方面对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了一系列的对策和建议。文中指出:人类在关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应该密切关注生态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使得生态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能够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限度内合理运行。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保护

引言:

进入20世纪中期以来,科学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迅猛发展,增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给人类社会带来空前的繁荣,也为今后的进一步发展准备了必要的物质和技术条件。对此,人们产生了盲目的乐观情绪,好像自己已经成为大自然的主人,可以长期掠夺资源而不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然而,这种掠夺式的生产已经造成了生态和生活的破坏,大自然已经向人类亮起了红灯。

人类的明天将是什么样子呢?悲观主义者描述了世界末日的景象,向全世界敲响了警钟。人们承认面临的严重危机,但是可以通过共同的努力战胜它,寻求新的发展道路。

一、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意义

在现阶段,全球各国人们都在积极营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生存环境,以求为自己也为子孙后代建立一个良好的社会生态环境,而人类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相反地,却在逐步地走向恶性循环,人类生存的活动范围逐步缩小。因此,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从一个地球到一个世界》中指出:“现在是采取保护使今世和后代得以持续生存的决策的时候了。”“未来的希望取决于现在就开始管理资源环境,以保证持续的人类进步和人类生存的决定性的政治行动。”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当今社会人类的生存环境已经开始呈现出穷途末路的局面了,而我们在今后的生活中需要的却恰恰不是现在所看到的,我们所需要的是一个健康的持续发展的有利于人类生存、生产的生态环境,同时能够使生态环境保护朝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良性循环。

可持续发展是20世纪80年代随着人们对全球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广泛讨论而提出的一个全新概念,是人们对传统发展模式进行长期深刻反思的结晶。在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WECD)于1987年发表的《我们共同的未来》的研究报告中,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满足其需求的发展”。这个定义鲜明地表达了两个基本观点:一是人类要发展,尤其是穷人要发展;二是发展要有限度,不能危及后代人的发展。

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UNCED)正式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人类迈向21世纪的共同发展战略,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将可持续发展战略由概念落实为全球的行动。可持续发展作为全球发展的总目标,其内涵所体现的公平性和持续性原则是共同的。并且,实现这一总目标,必须采取全球共同的联合行动。布伦特兰夫人在《我们共同的未来》的前言中写道:“今天我们最紧迫的任务也许是要说服各国认识回到多边主义的必要性”,“进一步发展的共同的认识和共同的责任感,这是这个分裂的世界十分需要的”。因此,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在于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和给人类机会以满足他们要求较好生活的愿 1

望。同时,当代的人类要处理好“代际平等”关系,不要为自己的发展与需求而损害人类世世代代以公平利用自然资源的权利,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应该在合理的范围内有规律地利用。

在漫长的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时刻都在发生。早在原始社会时期,由于人类处在原始的捕猎阶段,主要靠采集、捕猎自然食物来取得生活资料。这种生活方式造就了人类对环境有了很强的依赖性,而对自然界的改造能力却很弱,所以当时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不是很大。当时的生态环境问题,基本上都是“因为乱采、乱捕破坏人类聚居的局部地区的生物资源而引起生活资料缺乏甚至饥荒,或者因为用火不慎而烧毁大片森林和草地,迫使人们迁移以谋生存。” [1]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人类的社会生产力较原始社会时期有了明显地提高,因而对生态环境也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大规模的农业生产活动使得面积迅速减少,草原退化,水土流失。不过,尽管如此,这一时期人们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没有超过环境的承受能力,当时人们向环境中排放的废物如庄稼的稻秆、人粪尿等可以施肥,相反的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环境的自净压力。环境污染和破坏最为严重的是产业革命之后到当前这一段时期,人类社会进入了工业化的新时代,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促使人类对自然界的改造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人们从各个方面对环境资源进行了采伐和采掘。工业生产的各种化学溶液的相互合成影响了整个生物圈的生存环境,全球范围内出现了酸雨、温室效应、臭氧层的破坏等一系列的问题,社会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及采取的对策建议

鉴于上述环境问题已发展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公害,世界上许多国家或者社会团体逐步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发现了自身生存的生态环境存在着极大的压力,所以他们积极呼吁人类应该意识到当今社会人类生存环境的严重性,倡导人类生产活动应与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相适应,努力建立一个有利于人类社会健康发展的生态环境。为此,就全球范围而言,联合国于近几十年召开了多次会议,且制订并通过了很多项决议与宣言。如联合国于1972年6月5日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宣言》,严肃郑重地指出:“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是关系到全世界各国人民的幸福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迫切希望和各国政府的责任。”“现在已达到历史上这样一个时刻:我们在决定世界各地的行动的时候,必须更加审慎地考虑它们对环境产生的后果。……为这一代和将来的世世代代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已经成为人类一个紧迫的目标。”[2]此外,1982年5月联合国人类环境特别会议通过了《内罗毕宣言》,1987年4月27日发表了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长篇报告。以上的种种会议及宣言都指出了生态环境正遭受到日益严重的破坏,严肃地阐明了当今急剧改变着地球和威胁着人类环境的严重问题。同时,大量有关生态环境的诉讼案件都无可争辩地说明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在受到污染和破坏,资源迅速减少,不断恶化。

各种对生态环境保护会议与倡议的社会活动都说明了在当前阶段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重要性,同时也在另一层面说明了各个国家对生态环境有了更深的认识,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有了一个更为明确的态度。目前,各个国家正在积极寻找一条能够促进本国经济建设,适应生态环境发展的环境法制道路,努力制定适合本国发展的生态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某些国家,其环保活动已经逐步演变成为全体国民自觉履行的一项义务了。

换句话说,为实现生态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人类必须学会控制自己,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建立正确的资源、环境价值观念,改变过去掠夺式的、挥霍式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爱惜和保护有限的自然资源及和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社会。同时,人类需要随时调整自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充分认识人既是地球生态系统中心,又是地球生物组成的一员,人类所需要的不是征服自然而是与自然相协调、共处,使得人类的进步和生态生态环境保护共同得到发展。因此,各个国家在制定生态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时,应该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各个国家环境法律工作者在制定与环境有关的法律时,必须密切注意生态环境与人类生存的相互关系,力求使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能够在法律条文中得到良好的体现,同时兼顾社会经济效益和人类生存发展。环境保护,在另一个角度上也是对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的一种保护,而且人类生存的环境时刻都同人类的社会活动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着,两者互为前提,缺一不可,“保护环境既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需要,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需要,是保证现代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一种基本需要。”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生态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并不是抑制经济增长,相反地会促进和鼓励经济增长;生态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还重视增长数量,追求改善质量、提高效益、节约能源、养活废物,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因而,制定环境方面的法律,首当其冲地必须将环境法作为一个独立的法的部门,视其所调整的对象的特殊性而制定相应的政策。正如苏力先生所言,“在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建立全国性统一市场的过程中,必定要求和引起法律和习惯的变化,最终要求形成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治。”[3]很显然,生态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也必须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

其次,在生态环境保护的落实方面,环境管理机构必须依照国家环境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严格按照国家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各种法律制度,针对环境案件的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处理方法,以使可持续发展能够有效运行下去。可持续发展重在以保护自然为基础,包括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生命支持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持地球生态的完整性,保证以持续的方式使用可再生资源,使人类的发展保持在地球承载能力之内。因此,各个国家在进行生态环境保护时必须考虑到这些因素,正确处理生态环境保护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不能片面地强调保护和改善环境,也不能不顾生态环境的适应能力而盲目地追求人类社会发展。尤其对我们发展中国家来讲,只能在适度经济增长的前提下,关注社会发展状况,结合当地现实情况,寻求适合本国国情的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保障人类的生存、生产环境不因生态环境保护而受到限制,以引导人类与生态环境保护朝着良性循环道路发展。

第三,人类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传统观念还有待改变,应该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眼光。有学者认为,“环境问题的社会根源是整个社会系统鼓励追求短期经济而不是长期保护目标。”[4]这种观念可以称之为“机械环境观”,生态环境的保护不是一项短暂的间歇性工程,它作为一项长期的建设工程,稍有不当,就会给子孙后代的生存带来不利后果。人类在改造自身的生存环境时必须先改变这种不合理的观点,应该站在长远发展的立场上改造生态环境,进行长期的生态环境保护。

三、结论

总而言之,人类赖以生存、生产的生态环境在现阶段虽然还面临着许多问题,而且也有部分问题是目前难以克服和解决的,但是作为社会活动的主体,人类势必在关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应该密切关注生态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使得生态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能够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限度内合理运行。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长期的战略目标,为了让人类子孙后代能够享有充分的资源和良好的自然环境,就需要人类世世代代的共同奋斗。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演化的产物,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社会持续发展的条件。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和对资源需求的与日俱增,环境、资源、人口等重大问题日益突出,生物的多样性已经受到严重新威胁。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保护生态环境已成为一项全球性任务。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日益强大。人们在物质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全球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将越来越多自然生态系统转化为人工和半人工生态系统。伴随着人类对自然界开发利用强度与日俱增的是资源的枯竭、环境的破坏和生物多样性的锐减。而生物多样性水平的降低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地球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丧失,这种变化越来越不利于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

一、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1)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稳定的基础

生态系统的理论与实践告诉人们,生物种群的数量及其质量影响着生态系统的稳定。生物种类越多,生态系统就越稳定;反之就越脆弱。例如,中国西周时期黄河流域森林覆盖率达53%,而到1949年时降到3%。由于生态环境的破坏,黄河流域生物种类急剧减少,致使自然灾害和生物灾害连接不断。

生物多样性还能增强生态系统的缓冲

和补偿能力。生物种类越多,系统的缓冲和补偿能力就越强。

生物物种间通过生存竞争、相生相克、联合作用、半生互助等,提高了自身的生存能力和对环境的适应性,同时也增强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由此展现给人类一个千姿百态、绚丽多彩的生物世界。

(2)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存的保障

现代人得以丰衣足食主要依靠栽培

植词二(且家物产用减远地类都样的物和饲养动物多样性作保障养动物的多样性一是指其种是指品种,品系或生态型的3)多样性与人类的未来 生物多样性不仅与人类未已影响到了现实的生活。例普遍感到,用来改良作物和钟已越来越少;②以动、植面临资源日益短缺的严重局化学杀虫剂,为作物授粉的少,人工授粉不但耗费人力不如昆虫授粉。美国昆虫学家E.O.Wilso球上各种昆虫和节肢动物都只能存活几个月。人类社会建立在生物多样性的基础上性对历史、现实及未来社会意义。,栽培植物贺类的多样性;多样性。来如畜物面昆物息:、为③虫力息①禽原大种,相育的料量类且关种野的使急效,专生生剧果n认为,如果灭绝的话,人从远古至今。足见生物多具有及其重大

第五篇: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

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由于农村燃料结构不合理,畜禽养殖业不健康发展,种植业不合理发展等一系列不合理因素致农村生态环境破坏加剧,与此同时,农村整体环保意识不强,环保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农村环境治理尚未形成合力等因素阻碍了农村生态环境的治理和恢复,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刻不容缓。保护农村生态环境,需要制定规划,建立环境保护长效机制;加强宣传教育,防治生活污染;调整产业结构,有效治理面源污染;依靠科技进步,推广农村能源新技术。完善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资金、技术等保障体系;加强农村环保法制建设。

关键词:农村 生态环境 污染 治理保护

正文: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我国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也不断加剧,农村人居住环境遭到破坏,这成为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阻碍,其生态环境破坏情况令人忧心。农村环境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支持者一直是城市污染的消纳方。近年来,我国在城市环境日益改善的同时,农村污染问题却越来越严重,在工业化、城镇化程度较高的东部发达地区的农村尤为突出。各种污染不仅威胁到了数亿农村人口的健康,甚至通过水、大气污染和食品污染等渠道最终影响到城市人口。现阶段生态环境越来越被重视,尤其科学发展观提出后,各大城市都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活动,但近年来农村的生态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却无人重视,如果不管理将走上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刻不容缓。

一.我国当前农村生态环境现状

1、农村燃料结构不合理产生的环境问题。目前,我市农村能源的利用主要还是薪柴和煤炭,液化气、沼气、电气等清洁能源使用率不高,这种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不仅浪费木材、破坏植被,使农作物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利用,而且造成了空气污染,影响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2、畜禽养殖业产生的环境问题。近几年,我市畜禽养殖业发展迅速,但污染治理的速度却相对滞后。农村各种养殖场的沼气池等标准化处理设施不到位,甚至一些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粪便和污水也随意排放,致使养殖场附近地下水中的氨、氮、硝酸盐超标,给环境造成了污染。中国农村有3亿多人喝不上干净的水,其中超过60%是由于非自然因素导致的饮用水源水质不达标;中国农村人口中与环境污染密切相关的恶性肿瘤死亡率逐步上升。对于基本排除在医疗保障制度之外的农民,这是极大的威胁。

3、农村种植业不合理发展产生的环境问题。由于塑料棚膜使用量增多,随意丢弃的农膜及各种塑料废弃物极难降解,且降解过程中还会渗出有毒物质,严重改变了土壤物理性质,阻碍了农作物生长,对土壤及农作物危害很大。另外,化肥的大量使用也使土地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化肥年使用量4637万吨,按播种面积计算,化肥使用量达40t/km2,远远超过发达国家为防止化肥对土壤和水体造成危害而设置的22.5t/km2的安全上限。导致土壤板结,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逐步下降,土壤质量日趋退化。特别是化肥的利用率较低、流失率高,由此导致农田土壤污染,还通过农田径流造成了对水体的有机污染、富营养化污染,甚至造成地下水污染和空气污染,破坏了农村生态环境。

4、工业排放物污染产生的环境问题。近几年来,随着我市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工业经济发展迅猛,为适应产业结构布局的调整,各种工业企业向城市周边村镇发展;并且随着促进工业经济发展政策的落实,民营工业企业和一些“小作坊式”的加工厂也大量涌现,造成工业废水、生活废水和垃圾等向农村转移的趋势加剧,工业“三废”(废水、废气、废渣)排放已成为影响农村环境质量不可忽视的原因。特别是分布在我市乡镇的一些小企业、城镇的小餐饮等,由于分散隐蔽,污染难以监管和治理,进一步加剧了农村的环境污染。小城镇和农村聚居点的生活污染物因为基础设施和管制的缺失一般直接排入周边环境中,造成严重的“脏乱差”现象:每年产生的约为1.2亿吨的农村生活垃圾几乎全部露天堆放;每年产生的超过2500万吨的农村生活污水几乎全部直排,使农村聚居点周围的环境质量严重恶化。

二.阻碍农村生态保护的因素

1、农村整体环保意识不强。重视农业生产,忽视农村环境保护与建设,有法不依、执法不力的现象在农村仍然存在。另外,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方式不够科学,存在只重视经济效益、产品产量、个人现代消费需求,而对环境效益、生物资源利用、公共环境建设等方面的意识淡薄。

2、农村环保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农村环境的改善,特别是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转维护,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目前此项投入严重不足,加之农村环境建设历史欠账很多,要搞生活污水、垃圾处置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则更显捉襟见肘。目前我国在实施农业和农村环境保护建设项目上,还存在着资金分散、重复建设和“自上而下”的决策等现象。例如,面源污染的治理资金分散到农业、水利、环保等部门,导致一个需要环环相扣才可能行之有效的治理方案变成各部门步调不一致的局部行动,自然效果不佳;由于采用“自上而下”的决策机制,在政治目标最大化的激励下,对于能增加政绩的公共服务,呈现出一种较高的供给热情。而人居环境基础设施这样没有进入地方官员政绩考核体系的公共服务,即便农民已经有了需求,也很难提到地方政府的操作层面上来

3、农村环境治理尚未形成合力。农村环境是一个与区域自然资源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密切相关的综合体,环境没有地域、行业界限。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和组织领导,缺乏农村环境保护的长效管理运行机制和体制,政策、资金、技术支持力量分散,投入效益受到影响。一些基层政权组织缺少规范的、长期的、可操作的考核办法和奖惩措施,农村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自上而下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城乡分治战略使城市和农村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公平现象。具体到环保领域,主要指城乡地区在获取资源、利益与承担环保责任上严重不协调。长期以来,中国污染防治投资几乎全部投到工业和城市。城市环境污染向农村扩散,而农村从财政渠道却几乎得不到污染治理和环境管理能力建设资金,也难以申请到用于专项治理的排污费。

4、环境规划的制定和执法跟不上形势发展。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部署,大部分乡镇没有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目标,出现了“重项目、轻环保”、“重发展、轻生态”的局面。另外,农村环境执法在我市仍然是一个盲点。环境保护尤其农村环境保护本身是一项公共事业,属于责任主体难以判别或责任主体太多、公益性很强、没有投资回报或投资回报率较小的领域,对社会资金缺乏吸引力,政府必须发挥主导投资作用。尽管国际上各种市场化的实践很活跃,但没有哪个国家的政府不发挥主导投资责任和作用。

5、农村土地等资源产权关系不明晰,致使农村的环境资源具有一定的“公共属性”,造成几乎没有有效的经济手段,对农业生产中社会收益大于私人收益的部分给予一定补偿,对社会成本大于私人成本的部分收取一定费用,实际上鼓励了农村居民采用掠夺式生产方式。202_年后执行的新的排污费制度在集中使用上仍然没有考虑农村污染的治理。

三.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的对策和建议

1、制定规划,建立环境保护长效机制。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对促进我市经济快速可持续发展、加快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意义重大。各地各部门应提高认识,形成共识,深入调查研究,综合分析经济社会、人文和基础设施等多方面因素,制定切实可行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明确目的、落实责任,建立农村环境保护长效机制,促进我市新农村建设稳步、快速发展。

2、加强宣传教育,防治生活污染。要把提高群众环境意识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和主要内容,从治理城乡家居环境“脏、乱、差”入手,通过组织各种群众喜闻乐见的科普宣传和活动,破除陈旧的生产、生活陋习,大力倡导科学、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绿色生产、绿色消费观念,积极创建生态示范区,环境优美乡镇、生态示范村,依靠典型带动,促进生活垃圾的节约化、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走经济、社会、生态并重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3、调整产业结构,有效治理面源污染。加大对畜禽养殖业污染、生活污染。秸秆焚烧污染和化肥、农药、农膜等面源污染的防治力度,促进农村生态环境的综合整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调整优化产业结沟,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生态农业,积极发展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的节约型农业。按照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搞好植树造林等生态保护工程,合理、科学施用化肥和农药,引导增施有机肥,从源头控制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防止士壤板结,提升土地肥力。

4、依靠科技进步,推广农村能源新技术。根据农村区域特点,依靠科技进步,逐步实施生态平衡施肥技术和生物防治技术。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推动农村循环经济发展,促进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推进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推广沼气、秸秆气化、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新技术,摘好农村污水和垃圾治理,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5、节约农村水资源,确保饮用水安全。要加快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建设,发展集中供水。要统筹兼顾水资源的管理和开发,合理控制地下水的开采,大力倡导节水农业和节水工业,积极实行循环用水,提高用水效率,积极推行水稻节水灌溉技术,采取疏挖沟渠等有效

措施,节约使用水资源。

6、完善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资金、技术等保障体系。?运用市场机制吸引各类社会资金参与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强农业科技的攻关和推广工作,积极推广保护性耕作制度,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新农药,推广病虫草害综合防治和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研究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农村企业和农户积极运用。

7、加强农村环保法制建设。切实加强农村环境执法队伍建设,不断提高队伍整体素质,增强执法人员的法律意识、宗旨意识和生态意识,做到公正执法、严格执法。

(1)、充分立法,适应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基于农村环保法制建设的现状,需要构筑一个较完善的、独立的农村环保法律法规体系,把农村环保这一块从整个环保法中独立出来,形成一个单独针对农村的环保法律体系。

(2)、严格执法,在做到农村环保有法可依的前提下,还要健全执法管理体制,强化执法队伍,不断提高执法水平。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进一步明确每个执法岗位和执法人员的执法任务、权限、标准、程序及违法执法、不作为应承担的责任。

(3)、完善行政处罚报告和备案制度,制定和完善工作程序和廉政规范。强化执法人员执法资格管理,同时加大处罚力度。环保工作的重点是加大环境执法的力度,当然处罚要以环境法律的规定标准为尺度,处罚时能尽量考虑规定标准的上限,使违法成本高于违法收益。同时环境防治要向行政责任与刑事责任相融合的行政刑法方向发展,将现行大量的行政处罚上升为具有刑事责任性质的处罚。

(4)、加强法律监督力度,为使环境执法监督规范化、制度化,不流于形式,切实提高环境执法监督效能。农村环保执法监督机制应由二个监督层面组成:一是上下级政府监督,即上级政府把下级政府关于环保工作开展的好坏作为政绩量化考核一项依据;二是环保机关形成上下级的垂直监督。国家环保部要从法律和行政上对各级环保部门加大稽查力度。对个别环保机构执法不力或不作为进行严格查处,追究有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及行政责任,这两种监督制度的实施既能克服地方保护主义与部门保护主义的发生,又能在人民群众中树立起环保部门的执法权威,保证农村环保法制建设顺利进行。

由于农村燃料结构不合理,畜禽养殖业不健康发展,种植业不合理发展等一系列不合理因素致农村生态环境破坏加剧,与此同时,农村整体环境保护意识不强,环保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农村环境治理尚未形成合力等因素阻碍了农村生态环境的治理和恢复,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刻不容缓。保护农村生态环境,需要制定规划,建立环境保护长效机制;加强宣传教育,防治生活污染;调整产业结构,有效治理面源污染;依靠科技进步,推广农村能源新技术。完善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资金、技术等保障体系;加强农村环保法制建设。

参考文献:书名:《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作者:席北斗等著出版社:新时代出版社出版时间:20082书名:《农村生态环境》作者:《农村生态环境》编辑委员会出版社: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1985

3书名:《 新农村生态家园建设500问》作者: 唐春福主编出版社 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时间202_.10

4书名:《 农村生态系统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 作者: 国家环境保护局自然保护处,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编出版社: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1987.7

5书名:《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 作者:袁永新主编出版社:济南出版社出版时间202_.046书名:《无公害农产品适用农药安全使用问答 》 作者: 温铁军, 张林秀主编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_.07

论水电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