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8号文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论文作业
编辑:梦里花落 识别码:17-1129982 8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9-07 13:14:00 来源:网络

第一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论文作业

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文化

摘要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人们的精神家园及一个政党的精神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及生态协调、全面进步发展的社会主义。我党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深刻的认识并把握文化建设的特点和规则,明确文化发展的方向,拓展文化发展的思路,创新文化发展的体制,优化文化发展的路径。文化越来越成为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同时人民群众对丰富文化的需求也变得越来越热切希望,进而要求我们把文化发展纳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布局之中。全面把握文化的两种属性、两个效益,按照文化产品意识形态属性和商品属性的不同要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在当今信息时代文化传播,对新兴媒体的建设与管理加强重视,构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传播手段相交融的立体格局,努力提高主流媒体的影响力和文化的国际传播力,不断拓展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文化在世界文化领域内的空间。

关键词 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特”的概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特”的发展主要的集中表现在:

第一,这是一条先进的文化发展道路。要求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第二,这是一条科学的文化发展道路。把文化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格局中去进行全局考虑,同时将科学发展观的新思想融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当中去;

第三,这是一条强魂健体、强基固本的道路。不仅注重文化之“魂”,体现其内在的价值,更注重“魂”传播到人民群众当中去,将其传播的路径、方式、载体需要去有机统一起来;

第四,这是一条以人为本的道路。即,坚持“二为”方向,坚持“双百”方针,坚持“三贴近”的原则,发展依靠广大的人民群众,同时发展的成果由广大的人民群众去共同享受;

最后,这是一条改革创新的道路。即,随着时代循序渐进的向前发展,进行不断地改革与创新,与时俱进,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文化的又好又快向前进步与发展。这条社会主义文化前进、发展的道路,符合当前我国的基本国情、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体现文化建设的发展规律,引领文化的繁荣和惠民,进而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意义 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文化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作用的主要表现:首先,它能够全面的提高劳动者的思想道德素质,激发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从而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其次,加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尤其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可以激发其劳动生产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从而形成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

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提供了智力支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能够提高广大社会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开发其的智力资源。先进的教育、科学、文化,给人类以知识的武器,成为一种力量,进而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的步伐。智力文化水平的高低,反映了一个国家其人民素质的总体水平,其发达程度同社会物质生产和经济生活的发展程度密切相关,同时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又起到了反作用。当代生产力的发展的主要体现是在智力水平上,而人类智力程度水平的提高,又受到了科学文化知识的制约,受到了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的影响。因此,作为社会主义的中国要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就必须要具有高度文明的科学文化;

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其保证了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朝着正确方向向前进行。有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作为我们的正确思想价值导向,从思想层面上保证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向前进步。人类在创造物质文明的过程中,并不只是人和自然简单物质交换过程,而是在人与人同时再结成一定生产关系的条件下进行的社会交往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类的行为要以科学的思想作为先导,与此同时也要保证物质文明建设的正确方向;

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为我国的建设现代化建设事业创造了安定的社会环境。在创造安定的社会环境方面,文化起到了我们不容忽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3.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任务要求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的根本任务是适应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两个基本方面:

首先,思想道德建设主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的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核心,决定着中华民族文化建设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思想道德建设倡导的是“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求我们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

和家庭美德教育,特别要求我们去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和谐人际关系;

其次,教育科学文化建设,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现代化建设的智力支持问题,是物质文明和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条件。

4.结合党的十八大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党的十八大,胡锦涛总书记代表党中央向大会作了报告。胡锦涛总书记明确的指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家园。要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要求我们必须去大力的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高潮,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充分发挥先进文化的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巨大作用。同时,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建设社会主义的文化强国,必须走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的向前进步与发展,建设面向现代化的、面向世界的、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我们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阔步前进。胡锦涛总书记的报告高瞻远瞩,对我国未来一段时间内的经济、政治、社会、外交等方面发展进行了全面精心勾画,同时也提出了具体的、有效的措施。就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来说,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其不仅表现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思想和目标上,而且还表现在其对于文化在整个社会发展中地位与作用有了更加深刻和全面的认识。从胡锦涛总书记的报告中,我能体会到文化建设在以下方面的所起到的重要意义: 其一,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从古至今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五千年历史创造了璀璨的中华文化,而璀璨中华文化对维系中华民族的绵延发展又起到了巨大作用。至今四大文明中唯一没有断流的文明就是我们的中华文化。辩证的去摒弃传统文化,既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又是中华民族昂首走向世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资源; 其二,它是国家综合实力的象征与集中体现。文化既是软实力,又是硬实力。当其成为一种科学的核心价值观时,它是精神动力、吸引力,是软实力;同时,当其又转变为文化产业时,它又是物质生产力,是硬实力; 其三,它是人民群众的精神家园。文化既是人民群众的信念、信仰之源,也是人民群众的丰富生活之源。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丰富与发展,人民精神生活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凸显。因此,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既是国家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文化建设也是民生建设之本。

文化建设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做到精神文明与物质文化的全面进步与发展。只有多创造百姓所喜闻乐见的文化内容与文化形式,这才是富有活力的;只有来源于百姓需求的文化内容与形式,这才是有生命力的;只有让百姓亲切可感、可享用到的文化内容与形式,这才是有价值的。

5.怎样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强国,关键在于增强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的生产力,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为广阔的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得到充分的涌流,实现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的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得到不断的增强。

首先,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开展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与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来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大众。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其次,要全面提高全体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弘扬真、善、美,同时贬斥假、恶、丑,引导人民群众去自觉的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新氛围,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新风尚。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的专项教育和治理,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的建设。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深化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学习宣传道德模范;

再次,要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坚持以人民群众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提高文化产品的质量,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更好的精神食粮。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加快推进文化惠民工程的建设,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的文化建设的帮扶力度,继续加强深入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广大人民免费开放。建设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民主的优秀传统文化。开展群众性的文化活动,全民阅读活动。加强和改进网络的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的科学素养;

最后,增强文化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相互统一,推动文化事业的全面大繁荣、文化产业的快速持续向前发展。加强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项目的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文化和科技的密切融合,发展新型的文化产业,促使文化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构建和发展现代的传播体系,提高社会主义文化的传播力量。同时,扩大社会主义文化领域的对外开放程度,积

极吸收和借鉴国外的优秀文化成果。

6.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接班人应该怎么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科学的、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时代感。社会主义的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只有全面实现政治、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我们必须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因此,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我们的指导,努力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一切优秀的传统文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努力学习和吸收国外的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不断创新,不断发展。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接班人,我们有责任去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全面认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时代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这就要求我们去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继往开来、与时俱进,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人人都应该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文化的主心骨,这就要求我们新时代的青年接班人必须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正确的去对待传统文化;同时,也要求我们必须去正确对待外来的思想文化的影响,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不断创新,将文化建设与弘扬时代精神相互结合于同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辅相成,相互支撑,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伟大实践中去。

7.总结与展望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集中体现在文化的觉醒上;一个民族的力量,最终体现在于文化的力量。纵观人类社会的文明发展史,没有文化的繁荣昌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就不可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强盛。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在人类文明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就在于中国人民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独特而灿烂的中华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更加有力的举措推进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去进行新的文化创造,努力实现中华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二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论文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摘要:

建设什么样的文化,坚持什么样的文化前进方向,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中国共产党始终高举中国先进文化的旗帜,为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是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总结我国文化建设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党的领导集体坚持历史尺度同价值尺度的有机统一,注重社会的协调、整合发展,在方法论上实现了对马克思现代化思想的实践诠释;同时,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在具体内容上极大地实现了对马克思现代化思想的实践诠释;由此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在马克思现代化思想发展史中享有崇高的历史地位。这一理论指明了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标志着党的文化建设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水平。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历史考察;任务;意义;经验

正文: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概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反映先进生产力发展规律及其成果的文化,是源于人民大众实践又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文化,是继承人类优秀精神成果的文化,具有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五大报告作了十分明确而简洁的概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是面对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综合国力剧烈竞争,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面对中国国民素质和人才资源开发的现状,面对小康社会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面对中国40多年特别是近20年来文化建设的经验教训而提出的科学概念。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概念的历史考察

(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概念的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一概念,是叶剑英于1979年9月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纪念大会的讲话中提出的。在叶剑英讲话中,不但第一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概念,而且确定了这一概念的基本内涵,包括教育、科学、文化和革命理想、革命道德风尚以及文化生活。此外,还明确提出社会主义不但要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四个现代化的关系上,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四个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同时也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重要条件。

(二)在新的实践基础上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概念的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一概念的提出经历了一个较长的时间,它是由“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概念演变而来的。

(三)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保持理想性——“先进文化”概念的提出

202_年2月25日,江泽民在广东省考察工作时发表讲话,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中国共产党要始终成为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第一次提出和使用了“先进文化”的概念。此后,江泽民又多次论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坚持“三个代表”的重要性,并要求努力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例如,同年,5月江泽民在江苏、浙江、上海考察工作时,又进一步指出,“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能否始终坚持“三个代表”,关系到党和国家以什么样的姿态和面貌出现于21世纪,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6月28日,江泽民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新形势新任务以及思想政治工作的现实状况,要求我们必须大力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这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

(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理论更深入地走向实践——“和谐文化”概念的提出

“和谐文化”的概念是在202_年10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上首次提出的。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和谐文化建设的目标是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

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一)思想道德建设

思想道德建设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它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决定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

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中,思想道德建设的任务是: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伦理道德建设,引导人们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理想建设。理想建设是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我们的理想就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它分为最高理想和共同理想两个层次。

我们的最高理想就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这是共产党人的最终奋斗目标,也是全人类的最高理想。我们在现阶段的共同理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道德建设。道德建设是思想道德建设的主体内容。道德又可分为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两个层次。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中体现。共产主义道德建设则以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公而忘私、勇于献身、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基本特征。

3、纪律建设。纪律建设是思想道德建设的保证,同时也是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

(二)社会主义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所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现代化建设的智力支持问题。教育发达、科学昌明、文化繁荣既是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也是提高人民群众思想道德水平的重要条件。发展教育事业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教育作为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重点,如果得不到应有的发展,不仅经济建设没有后劲,精神文明建设也不可能搞好。科学是推动历史进步的革命力量。作为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不仅是推动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而且是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其发展程度本身直接就是精神文明发展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因此,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必须大力推进科学技术的进步。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载体。这种文化应该既是民族的,要继承我国各民族历史上的一切优秀思想道德和文化成果;同时又是面向世界的,要吸取世界各国各民族的一切优秀的思想和文化成果。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是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意义

第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坚持唯物史观的重要表现。文化发展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通过科学技术的创新和转化形成新的生产力;通过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提高人的素质,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思想动力和智力支持;通过对社会制度建构的指导作用,实现社会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优化,从而产生新的生产力。其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党建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从党的建设来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我们党保持先进性的根本条件之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求党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同时不断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并用之指导党的建设和各项工作,保证党的指导思想的先进性,保证党在思想理论上永葆生机活力,永远站在时代社会的前列。最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参考文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网——第七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p191-p197 百度百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http://baike.baidu.com/view/51025.htm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63~664页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青岛出版社1997年版,第10页

第三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作业(反腐)

读《别让“反腐”掩贪腐》有感

《别让“反腐”掩贪腐》中举了个例子:原贵州省委常委、遵义市委书记廖少华, 曾是一个很重视反腐倡廉的官员。在主政黔东南州时, 他曾掀起一场规模不小的“廉政风暴”,亲自督办重大案件50件, 几十名官员在这次廉政风暴中被判刑和处理。这位扮演着“反腐先锋”、“廉政标兵”角色的高官, 自身也未能逃过中央“廉政风暴”。该文分析总结了出现该现象的原因:

一、有些“标兵”确实曾经很廉洁,但没能坚持住;

二、“一把手”权利过大,缺乏足够的监督力量;

三、拿高调反腐作为掩护自己贪腐的幌子。我读了该评论性短文后,感触颇深,我想就反腐中的“把权利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解决策略来谈谈我的一些想法。

自从习近平领导的新一届领导班子上台以后,党中央花大力气来打大老虎。随着一大批省部级、厅局级等的高管落马,中国共产党在遏制贪腐的制度上也有所完善。虽然这几年反腐效果颇丰,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现实:我国在反腐制度完善上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我们需要修订和制定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来保证“权利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首先,为什么要“把权利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权力是一种政治上的强制力,是职责范围内的影响力和支配力。对权力而言,没有监督的制约和没有制约的监督,都是危险的。一个社会如果没有这种支配力或影响力,就会陷入混乱。经验告诉我们,如果不对这种权力加以限制和控制,它就可能发生异化。如果不为它设定法律上的边界,它随时都可能利用其控制的财富和暴力,不适当地膨胀起来,从而得以超越或凌驾于社会成员之上。就权力的效应来看,它具有使权力指向的对象服从掌权者的功能。正是这种服从的效应,使它有可能成为攫取利益的工具,有可能被用作满足个人私欲的手段。从这个意义上说,权力本身就存在着 腐化的自然趋向。从权力的实现过程看,权力只有通过掌权者才能实现,甚至必须通过多层政府机构才能实现。然而,作为权力实现的导体或中介的个人,由于认识、感情、品德或其他方面的不完善性,不可能百分之百地、绝对正确无误地按照权力的应有目的来运用它,权力随时都有可能被滥用或误用。因此,不受制约的权力会导致腐败,必须建立完善的制约机制才有可能避免权力的腐化。在普通人眼里,掌权者就是权力的化身,为此,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实际上是对掌权者的监督和制约。

接着,应该把权利关进怎样的笼子里。这种笼子必须是刚性的,有权威的,不允许侵犯的,而不是一挣就脱、一碰就碎的纸笼子;这种笼子必须是疏密合理、切实有效的,而不是空隙大、漏洞多徒有其名的假笼子。这种笼子应当是强制性的、永久性的、紧紧锁牢的,决不是把权力关几天放几天,想出就出,想进就进。不论发生什么情况,谁来掌管权力,都不允许权力越出笼子一步。我们知道,权力是一种强势能力,表现为影响力和支配力,“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权力不受约束必然产生腐败”,而制度则是一种规程,一种准则,表现为制约性和指导性。唯有始终不渝地用制度监督、规范、约束、制衡权力,一刻也不放松,才能保证权力不被滥用,保障权力发挥其应有的力量,保护权力的公平正义,而不是成为腐败牟利的工具。这种笼子必须时时处于众目睽睽之下,让笼子里的权力接受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组织监督,权力运转的一举一动都在全社会的视野之内,稍有越规就会有人质疑,谁敢乱伸手就有被查究的可能。近年来许多腐败分子的落网,都得益于群众的举报揭发,不论是南京的“天价烟”局长,还是陕西的“表哥”,抑或广州的“房叔”,重庆的不雅视频主角雷政富等,都是被基层群众通过各种渠道监督举报而露出水面的。反腐败紧紧依靠群众监督和参与,是我们的重要法宝,因为群众眼睛是雪亮的,对腐败最痛恨,反腐败积极性也最高,如果我们是真心实意地想把权力关进笼子,就必须依靠群众、相信群众,从而使这个笼子有效而实用,把腐败的发生率降至最低。

最后,就是如何“关”的问题。如何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需要在制度的制定上体现科学性,在制度的具体实施上有可操作性,在制度的长效运行上以廉政文化作为支撑。在我国,反腐败的相关规范性文件既有刚性的,也有柔性的;既有宏观的,又有微观的;既有党纪的,又有政纪的;既有针对党政机关干部的,又有针对企业公职人员的。但为什么出台这么多制度仍尚未有效地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呢?为什么腐败在一些重要部门或重点领域仍然易发、多发和频发?这至少说明我们的制度在实体和程序设计方面还存在诸多缺陷或漏洞,即制度制定存在不科学的地方。因此我们务必构建一套科学有效的权力制约制度,严格规范权力运行的边界,不断增强权力行使的透明度,要确保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制度,使任何国家机关的人财物等管理都能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在阳光透明中运行,切实做到公职人员不敢、不想、不易、不能和不会去贪。

目前我国已经建立起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党风廉政和反腐败法规制度体系。但问题是,现在仍然有些制度的针对性、可行性和操作性不是很强,有的制度在具体部门或单位往往只是印在书上、写在纸上、摆在桌上、挂在墙上。甚至有的法规制度内容过于抽象、过于笼统和过于原则,不仅散而多和重叠交叉,还给人眼花缭乱的感觉,难于具体进行量化操作。真正属于法律意义具有刚性约束力的反腐败的法律条规还是比较少。当前,制度建设要标本兼治,特别要强化制度的可操作性,制度条规不能过于宽泛,应有具体实施的刚性措施,在制度载量方面不应该留有太多的弹性或自由空间,更要充分考虑到能将道德、党纪政纪、法律法规等制度“笼子”环环相套和无缝对接。

一般说来对于反复发生的问题要从体制、机制甚至要从文化上找原因。现在之所以有些制度难以执行,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国家一直以来有“人治”的文化传统,“官本位”和“特权”思想在人们心目中已经根深蒂固,始终未能养成用制度管人管事管物的“法治”理念。腐败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倒是“腐败文化”的形成,一旦人们对腐败行为和腐败现象熟视无睹,对反腐倡廉的法规制度的执行与否不当一回事,麻木地视之为可有可无的纸上谈兵,那么对制度体系的有效执行无形中会形成一种可怕的心理惰性或障碍,反腐败也就没有了群众性的动力源泉。因此,我们必须打造廉政文化来防治和抵御“腐败文化”的形成。

最后,我希望从一个学生的角度来倡导下反腐倡廉的号召。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肩负着人们的重托,历史的责任,因此,对学生进行廉洁修身教育显得尤为迫切和需要,并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廉洁修身是社会对大学生的殷切期望,在学生身上祖国和人民寄托了许多期望,廉洁修身就是其一;其次,廉洁修身是知识分子的历史责任,学生是新时代的知识分子,有一份属于自己的责任;再次,廉洁修身是学生现实需要,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复杂的社会,腐败行为有很多,廉洁修身是学生在复杂社会环境中保持道德人格的关键,廉洁修身是学生追求的一种道德品质,一种道德能力,一种道德关键。因此要加强学生的廉洁修身教育。

人,行走在阳光之下,总会有影子。同样的道理,贪腐,从未死绝,要心中有明亮,及时处于黑暗之中也能看到光明,而如果心中黑暗,及时站在阳光下也会感到厉鬼缠身。不做腐败之事,不做亏心之事,我们的生活及时平平淡淡,却是很充实很幸福。意识的腐败将为我们的一声留下一首抹不掉的痕迹,所以我们当代学生必定要反腐败,提倡廉洁,这样才对得起祖国对我们的培养。

第四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是什么?(含义):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为什么? 只有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才能把继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吸收人类文化优秀成果结合起来,使悠久的中华文化焕发新的生机,实现文化强国的梦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始终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表现形式,都发挥着强有力的导向和示范作用。社会主义文化以其自身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并依靠社会主义政治和经济力量,在人民大众的文化生活中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

怎样做?①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力,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③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④抓住思想道德建设这个中心环节。

⑤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根本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⑦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⑧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迅速发展,不断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关系

(1)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宏伟目标。这个目标,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适应,与建设富国强民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相衔接,与我国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文化资源相匹配。

(2)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这个路

径,是由我国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和党的性质决定的,是由继承和创新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要求决定的,是由我国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和人民群众根本意愿决定的。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路径和目标的关系。

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现中华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我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是什么?表现?怎么做?)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力。为此,需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是对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文化自信,来自于对时代发展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来自于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这种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表现为对中华文化发展前途充满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充满信心、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充满信心。措施: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文化,最重要的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内容: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

观为指导,更加自觉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更有自信地迈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为什么:精神文明建设搞好了,人心凝聚,精神振奋,各项事业就会全面兴盛。精神文明建设搞不好,人心涣散,精神颓废,各项事业都难以搞好。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推动物质文明发展。怎样做:(1)必须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2)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3)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发展教育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发展科学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充分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加强科学基础设施建设;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反对迷信和伪科学的良好氛围;坚持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并重,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发展文化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要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要努力为人民提供广阔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继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

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亿万人民参见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通过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青少年怎样做?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为培育知荣辱、讲正气、做奉献、促和谐的文明风尚身体力行,做新时期中国先进文化的传播者,是当代中国青年成长、成才的必然选择。)

思想道德建设 是什么?核心:为人民服务。原则:集体主义。为什么?思想道德建设,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前进方向。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紧紧抓住思想道德建设这个中心环节。怎样做?①全面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怎样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

②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根本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③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

向。

④提高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⑤深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要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思想道德建设模

范常态化。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主要内容:八荣八耻作用:引领社会风尚,是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的标准,具有先进的导

向性。地位: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为什么?(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2)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内核,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魂聚气、强基固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根本标识。(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怎样做?(1)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灵魂),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主题),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精髓),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基础)。

(2)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3)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既尊重差异,包

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思想,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

关系(联系):(1)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相互促进的统一关系,良好的科学文化修养,能够促进思想道德修养;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够促进科学文化修养。(2)科学文化修养的根本意义在于提高人的思想道德修养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1)不断提高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

(2)必须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树立社会主义远大理想。(改造主观世界)

(3)要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

(注重实践)

第五篇:毛概论文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及解决措施

姓名:***

【摘要】:构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高校校园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邓小平理论、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相一致的。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时期,校园文化建设不容忽视。本文主要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校园文化提出的背景、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措施来论证。

【关键字】:中国特色高校校园文化现状解决措施

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校校园文化背景。

党的十五大报告作了十分明确而简洁的概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今世界,衡量一个国家的实力强弱不仅要看物质财富的多少和社会发展速度的快慢,而且要看文化事业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水平,要看人才资源和智力资源开发的程度。随着社会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的转化,决定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竞争成败的关键因素是文化建设和人的素质的提高。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文化建设是现代化事业的决定因素。

而高校校园是培养人才的专业机构,并且多是高素质的人才。可以说高校校园能否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否培育出四有的高素质人才,是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能否取得巨大成效的决定因素,也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

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缺失。

1、过分强调教学工作而忽视文化建设。在激烈的教育竞争中,许多人认为教学质量是学校办学水平的唯一标志,其他工作必须依附于教学工作。的确,教学质量是反映学校工作水平的重要因素,但用教学工作代替一切的做法是不符合素质教育思想的,是一种短视行为,混淆了教学工作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客观逻辑关系,其结果只能是向社会输出素质结构存在缺陷、缺乏健全人格的“畸形”人才,反过来也影响着学校自身的社会形象。

2、突出制度管理而忽视文化熏陶。一些学校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特别是在抓精神文化建设时,片面地强化制度管理,注重制度约束,而不注重营造文化氛围去诱导学生,没有把制度管理提高到文化层面来建设,导致管理工作只能是管得了当面,管不了背后,学生没有真正从思想上解决问题,反而对执行制度抵制、反感甚至阳奉阴违。

3、注重校内活动而忽视社会实践。一些学校校内各种文化建设活动搞得风风火火,可在社会实践环节上却出现了“一头轻”的问题,不能把握好校园文化建设与社会实践间的内在联系。还有人担心学生禁不住社会上出现的以金钱名利为转移的拜金主义思想的侵袭,就人为地制造“教育真空”。

三、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

(一)、校园文化中的一些不良现象。

1、平时的轻松,考试时的紧张——成绩作为积分体制中最重要的元素,使得曾经风靡校园的“59分自费、61分浪费”的口号悄然无声,取而代之的是对高分的狂热追求。但大多数同学在平常不付出太多努力,仅愿在最后一个月中打拼。而在最后一个月中突击学

到的一点点死记硬背的知识,没有注重充分的理解与吸收,仅仅是根据老师提出的重点来临时存储一些东西,考完试以后大多就都忘记了。以至于大学四年下来,我们扪心自问,自己学到了些什么,感觉脑袋里空空的。

2、手机的拥有率随着年级逐增——拥有手机本是无可厚非的,手机作为通讯工具,是大学生进行正常活动的必备工具。但是一方面一些同学将手机作为了上课时玩耍的工具,作为消遣的工具,浪费了大量的宝贵时间与精力,另一方面一些同学将手机作为了耍酷的工具,由此产生了盲目的攀比之风,浪费了大量心思在上面。

3、谈恋爱现象——许多恋爱中的人或刚要恋爱的人似乎都知道“大学恋情”并不能长久维持,但他们却热衷于此,因而校园中“手拉手”便层出不穷。而一些同学不能够正确地处理恋爱,一些同学由此每天影响情绪,长此以往有些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问题,导致自杀事件的发生。还有一些同学则是恋爱与学习分不开,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在了恋爱上,浪费了大好青春。此外,大学校园中恋爱尺度也是愈来愈大,令人不禁为此担忧。

4、染发现象——不知从何时起,校园中“狮子头”“鸡冠头”随处可见。着也许是同学们出于对“形象的改造、个性的张扬、年轻的标志”的思索而引发的。可是如此另类的装扮在大学这个庄严地学习圣地不应该作为一个展现这种个性时尚的地方。一次类似的还有一些奇装异服或是太过于时尚与成人化的服饰时不时出现在校园中,显得极不协调。

5、逃课现象——上课虽然重要,但一些“逃课者”总会为自己构建各种理由,使自己信服。学生的天职就是好好上课,认真听讲,而他们却以五花八门的事情来逃课,试问,难道在校园中还有比上课重要的吗?

(二)、校园文化的畸形化。

1、课桌文化。当前,在大学生中有一个不良现象,就是在课桌上舞文弄墨,乱写滥画,直接的后果便是导致课桌上字迹斑斑,划痕累累,几乎很难找到一处“尚未开垦的处女地”。据《青年研究》1996年一份调查表明,只有11.5%的桌面是清洁的,其余都不同程度地遭受到了大学生们的摧残。此外,刻画现象也很严重,有26.4%的书桌上有刻痕。从反映的内容来看,格调高雅的“精品”不多,而平庸之作过滥。或以桌面为考试作弊之依托,或宣泄个人情感之体验,或探索人生,或即兴而作、随意涂画。

2、宿舍文化。宿舍是大学生的“家”,是集体学习、休息、娱乐与交际于一体的综合性多功能场所。学子们在这个自由天地里用自己的言行创造了具有自身特点和时代特色的宿舍文化。宿舍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折射、家庭文化的变异、社会文化的缩影。健康向上的宿舍文化对于培养合格人才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宿舍文化中出现了许多灰色的潜流,一定程度上污染了宿舍的精神环境,也影响了大学生良好风貌的形成。宿舍装饰渐趋世俗化,各种明星风采、美人玉照把宿舍装扮得花里胡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个人内在精神素养的提高。宿舍语言渐趋庸俗化,一些粗野的词汇在宿舍中使用频率极高,宿舍里的污言秽语与公共场所的高谈阔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宿舍的“卧谈风”更是大学生的必修课,谈天说地,评古论今,几乎无所不谈,当然更少不了诸如“饮食男女”的热门话题。久而久之,便脱不了庸俗、下流和空谈的底子。

3、广告文化。在五花八门的校园文化中,还有一种“广告文化”。学校专设的广告栏、宿舍楼的黑板、食堂的墙面以及其他人流量大的地方都形成了广告文化的地盘。

广告名目繁多,海报、通知当属家常便饭,其他家教信息、售货广告也是屡见不鲜,其中更混杂着诸多非主流广告。近来,代考广告终于“浮出水面”,名目张胆地出现在高校的广告栏中。这一特殊“供求关系”的存在不能不令人担忧,大学生沦为了现行教育体制的“反叛者”与“受益者”。在广告栏中,还有很特殊的一类,即寻物广告。面对大学校园里日益增多的寻物广告,我们不禁感叹,大学里有多少“拾金不昧”的“君子”?通过寻物广告找回失物极为罕见,但还是有许多人乐此不疲,也不过是怀着侥幸心理,并借此发泄一下罢了。

四、如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1、始终坚持校园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深刻内涵,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是非标准,我们才能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大力弘扬先进文化,积极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2、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促进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落实为目标。校园文化建设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只有坚持不懈地引导和帮助广大师生开阔新视野、树立新理念、学习新知识,校园文化才能成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有用文化。

3、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己任。只有主动地回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和关切,并自觉地融入到所在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潮中去,校园文化才能日益显现出其旺盛的生机与活力。

4、要不断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实现途径。以课堂教学渗透校园文化建设; 以重大活动助推校园文化建设;以先进典型引领校园文化建设

5、要切实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从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事关教育事业全面发展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将其摆上宣传、教育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与其他工作一同规划、一并部署、一起落实。各级宣传、文化、教育部门要各司其职,各尽其责,通力协作,形成合力。各级各类学校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要结合实际、精心规划,描绘校园文化建设新美蓝图;要广泛动员、群策群力,汇聚校园文化建设强大力量;要注重实践、加强研究,提高校园文化建设整体水平;要立足长效、建立机制,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健康发展。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校园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实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教育观的前提,是一项长久浩大的工程,需要各部门通力合作,以此来构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校校园文化,培育四有人才,增强我国综合国力。

【参考文献】

1、试论如何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呼兰师专学报,202_年3月。

2、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琼州学院学报,202_年5月。

3、大学校园文化建设问题及其对策研究,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2_年1月。

4、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思考,《教育与职业》,202_年第17期。

5、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发展的趋势,《理工高教研究》202_年第2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论文作业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