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江边乡森林资源现状调查报告
江边乡森林资源现状调查报告
江边乡地处南盘江西岸,国土面积390.3平方公里,总人口14135人,居住着彝、壮、傣、苗等少数民族,这里历来以林地广阔,树木森郁而著称,是本地各民族繁衍栖息和狩猎放牧的理想之地。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商品经济大潮席卷全乡,一些木材商和农民受利益的驱使,大肆收购和盗伐林木,致使全乡森林植被遭受大面积毁坏,生态环境恶化导致的水土流失,严重危及到全乡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曾几何时人们将江边与江边林业局视为同一地方,江边是森林与林木的代名词,如今的江边就像奉献过“青春与活力”的垂年老人,已失去了往日的活力和光环,同时也失去了人们的关怀。现就江边乡森林资源现状调查报告如下:
一、多部门联合,整治林业违法行为
自年初以来,我乡共查处林业违法案件13起117.184方原木,其中6起为协助森工单位或村组处置,严重打击了林业违法行为。为有效遏制林业案件的发生,我乡整合多个部门,协调配合,形成坚强力量打击林业违法行为,在工作中我乡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是形成执法主体,多人员组成,对举报案件及时处置,做到快、准、狠,即接报出警快、把握对方活动情况准、处置案
件从重从狠,现今是信息时代,你一动对方便有所察觉,要随机多变化地处理举报案件,才能变被动为主动。
2、是加大宣传力度,以典型事例教育群众,对违法处置案件加大宣传力度,使群众知晓违法成本,再就是以破坏森林的危害性深入浅出地向群众讲解,使其知晓一户,影响一村,带动一乡。
3、是完善机制,加大违法成本,在乡内规定:如有偷盗林木被处罚过的,三年内不得参加竞选村委会领导,不得参与本乡内甘蔗拉运任务,不得安排其参与乡级或村委会安排的各项运输任务,4、是以图片或标语的形势加大宣传力度,通过我乡活生生的自然灾害事例,人为破坏环境的事例,以图片展的形势,多角度展示给群众。
虽然我乡多举措开展此项工作,但仍然做得不够,林业违法案件还时有发生,希望借上级强有力量遏制林业违法行为的发生,还我江边一片绿色。
二、现状中的江边森林资源
自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落实以后,开荒现象日益增多,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大量新增土地涌现,一方面造成了森林覆盖率的减少,但造成森林资源日益枯竭的主要原因是人为盗伐林木事件的多发,致使仅存的森林资源进一步恶化,据估算目前江边森林覆盖率在20%左右。造成如此后果原因有:
1、是自林权制度改革后,群众误认为资源是自己的,如何处置自己说了算,没有整合利用资源的想法,此时有投机商趁虚进入,以极低经济价值换取高额回报,造成大量林木被伐。
2、是不法分子的偷盗,造成群众参与破获的又一原因,目前,地方群众的凝聚力和团结力不够,一小部分人就可进村盗伐,群众敢怒不敢言,没有形成整体打击力量,致使群众认为:给别人伐不如自己伐的思想,森林资源进一步遭到破坏。
3、是对不法分子打击力度不够,没有起到震慑作用,对破坏森林资源不法分子抓现形后,只作一罚处之,犯罪成本不高,致使盗伐现象一而再再而三的发生。
4、是执法环境有待完善,作为基层林业执法主体,林业站担负主体,有个别不法分子侵害到他的经济利益后,有报复执法人员的行为,调查了解执法人员家庭成员、居住点、工作环境等,执法人员没有保障,致使执法不主动,是造成环境恶化的又一原因。
5、是对森林案件举报人身保护没有形成良好社会环境,有个别现象,举报人刚打完电话,被举报人就知道举报人姓名,打击了举报人积极性,形成较坏影响,是环境恶化的又一原因。
三、意见及建议
为还我江边良好自然环境,针对上述现象,结合江边实际,就林业保护工作提如下建议:
1、形成强有力打击力量,支援地方做好林业保护工作,在未形成较坏影响时,出一打一,形成高压态势,震慑不法分子。
2、是净化执法环境,培育利益执法与被执法的环境,充分保护好举报人的合法权益,使其形成怕执法变成积极配合执法。
3、是在关键点设立定点堵卡点,从一定程度上可以遏制案件的多发态势,形成常效机制,长治久安。
在现今倡导绿色生态的环境及低碳生活的理念的社会,我们更应该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行动起来,做好每一个层面的工作,使其江边、弥勒、云南、全国乃至世界都绿色起来,作为一名从事林业工作的人员,试问:我们将留给下代什么样的自然环境?
江边乡人民政府
二0一0年八月九日
第二篇:关于森林资源调查报告(推荐)
调查名称: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
调查队员:汤丹、蒋巧兰、陈瑶、文自兰、党平、李诚诚、黎万军、兰浩升、沈洪波、黄仕华
樊苏恒、罗智凯、张鲁、陈亮、陈霖、王玲玲、任玉梅、王晓娟、徐未、彭川川、彭勇
王彬、何俊良、余鹏燕、唐海龙、周青龙、何鑫、赖登超
调查主题:开展森林二类资源调查,编制林地保护利用规划
调查时间:6月22日-8月21日
调查地点:南充市嘉陵区、西充县
一、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简称二类调查)是以国有林业局(场、自然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森林经营单位(以下统称为森林经营单位)或县级行政区域为调查单位。,以满足森林经营方案、总体设计、林业区划与规划设计和林地保护利用规划需要而进行的森林资源调查。
二、编制《西充县、嘉陵区两地林地保护利用规划(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是落实《全国林地保护利用纲要(2010—2020年)》的重要环节。为规划明确生态建设和林业发展空间,落实林地用途管制,优化林地结构布局,提高林地利用效益,为实现林地科学管理奠定基础,确保如期实现林业发展战略目标,促进区域生态文明,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查清森林、林地和林木资源的种类、数量、质量与分布,客观反映调查区域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综合分析与评价森林资源与经营管理现状,提出对森林资源培育、保护与利用意见而进行的一次实践调查。
三、作为林学院林学专业的学生,我们有机会参与到这样的实践当中来,将我们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提升我们的专业技能,做到劳有所得,本次实践主要有以下几点目的:
⑴、了解现阶段森林覆盖率以及森林、林木蓄积量的概括。
⑵、通过实践调查,可以充分的将我们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联系起来,以便在将来的工作中更快的运用专业技能和知识。
⑶、通过培训,让大家对3S技术有所了解和掌握。
⑷、使队员自身有更多接触本专业的机会,以及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机会,增强自身实践能力及交际能力,丰富自身的社会经验。
申请项目主要内容
一、调查背景
(一)、调查介绍
林资源二类调查是以国有林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森林经营单位或县级行政区域为调查单位,以满足森林经营方案、总体设计、林业区划与规划设计需要而进行的森林资源调查,其成果是建立或更新森林资源档案,制定森林采伐限额,进行林业工程规划设计和森林资源管理的基础,也是制定区域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和林业发展规划,实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和森林资源资产化管理,指导和规范森林科学经营的重依据。此次森林二类调查包括区划、调查、资源统计分析等3大部分。
⑴、区划。林业基层企业的区划包括分场或营林区及林班。其中林班是永久性经营单位,是二类调查的资源统计单位。林班区划方法分为自然区划、人工区划和综合区划。
⑵、调查。以适用的地图如地形图、平面图或航空像片等为依据首先按区划的林班,设计调查方案和进行的路线。森林经理调查中的资源调查,主要是在划分小班的同时进行的目测与实测。小班是以经营措施一致为主要条件划分的。在有近期航空像片时可先在室内勾绘,结合现场确定;也可对坡勾绘或深入林内在地形图等上勾绘。高度集约经营时,可通过实测划分小班。小班调查内容、项目可根据需要和实际情况而定。一般调查重点是蓄积量。小班蓄积量调查的常用方法有样地实测法、目测法、回归估测法与抽样控制总体法。因一般小班面积小,难于控制调查精度,抽样控制总体法的优点是在分别进行小班调查的同时,又以全场或营林区为总体结合进行抽样调查,以取得总体蓄积量的一定可靠性精度,而后与小班汇总资源对比,如发现误差过大时,再对小班蓄积量进行修正。样地实测多采用群状样圆、样方或角规点代替单个较大面积样地。目测调查时,除选典型地段外,还应按面积分散地选出一些目测点。此外,生长量、枯损量、天然与人工更新效果、土壤、病虫害、火灾危险等级、立地条件、珍稀动植物资源及有关经营效果等,也是小班调查的内容。
消耗量调查采用向当地有关部门收集统计资料和每个乡抽取30户有代表性农户进行典型调查,综合计算县(区)的消耗量。
2、林地规划任务
2.1、查清林地利用现状和发展潜力,将现有林地和规划用于林业发展的其他土地分解到乡镇,并落实到山头地块,建立林地管理档案;
2.2、分解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目标,进行林地保护利用的分区、分类、分级、分等,优化县域内的林地结构(公益林地和商品林地,天然林和人工林等)和空间布局;
2.3、明确林地的对象、内容和措施;
2.4、明确利用的方向、内容和措施;
2.5、建立健全林地保护利用管理机制和措施。
阅读更多好范文调查报告:http://teniu.cc/diaochabaogao/
第三篇:江边乡综治工作总结
江边乡2011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工作总结
今年初以来,我乡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以及市综治委的指导下,乡委乡政府的通过认真部署,积极贯彻落实上级有关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方针,紧紧围绕《东方市2011年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管理责任书》(下简称责任书)的责任要求,狠抓基层基础工作,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不断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力度,较好地发挥了乡、村齐抓共管的作用,较好的实现了“平安江边、和谐江边”,为我乡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主要的做法及工作
(一)领导重视,狠抓组织措施落实
为了保持社会的稳定,乡党委政府坚持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摆上重要日程,与管辖的村庄生产、工作任务同时安排部署,同时检查考核。为保证综治工作的有序开展,我乡积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成立了江边乡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机构,组长由乡党委书记符世经同志担任;副组长由乡委副书记乡长符进彬和乡委副书记刘亚阳两位同志担任;成员由综治办、司法所、民政所、派出所等部门抽调组成;办公室设在乡综治办,办公室主任由符海东同志兼任。二是确定并下发了2011年我乡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要点,为今年综治工作的
有序开展奠定了基础。三是为确保综治工作各项措施得到有效实施,狠抓了基层综治组织建设,要求各村委会结合实际情况健全完善综治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综治工作的领导,在各村设立治保组、民调组,指定一名综治工作联络员,负责回报本单位综治工作开展情况。四是年初乡政府与各村委会负责人签订了《江边乡2011年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责任书》,进一步强化了基层干部一手抓矛盾排查,一手抓综合治理,维护了本辖区治安稳定的双重责任。五是狠抓了《责任书》目标责任制的落实,坚持把治安防范与矛盾排查同步安排落实,实现了治安综合治理层层抓、维护治安稳定人人有责的工作局面。
(二)落实相关制度,加大信息收集力度
为了更好的弘扬社会正气,构建和谐社会,推进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我乡加大对农民群众内部关系的信息收集。一是建立每月主要领导信访接待日制度,接待来访的问题,按照分层负责、归口解决、给予落实,对政策性强、难度大的问题都给予认真接待及时向上级反映;二是加强情报信息收集反馈工作,安排有关人员及时收集掌握可靠情报信息,对可能引发群众事件的不安定因素,及时汇报反馈,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确保辖区内部大局稳定;三是认真做好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的准备工作,落实包保职责,明确工作责任,掌握重点人的思想动态,宣传上级有关政策,加强控制工作力度。
(三)抓排查调处,着力化解农民群众内部矛盾纠纷,构 2
建和谐的人民内部关系
由于我乡地处偏远山区,人民群众内部关系的纠纷是我乡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重点,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矛盾纠纷的调处工作,以乡人民调解委员会为中心,通过结合司法、信访、派出所等部门,充分投入到大调解工作中。2011,全乡共排查调处各类矛盾纠纷案件34件,成功调解34件,其中:土地纠纷9件,调处成功9件;生产经营纠纷7件,调处成功7件;婚姻家庭纠纷7件,调处成功7件;劳动争议纠纷4件,成功调处4件;打架斗殴纠纷3件,调处成功3件;经济纠纷2件,成功调处2件;房屋宅基地纠纷1件,调处成功1件;邻里纠纷1件,调处成功1件;调解率为100%,调解成功率达100%。
(四)坚持预防为主、打防结合的方针
1.打防结合、预防为主是做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指导方针,标本兼治,重在防范,我乡领导高度重视综治工作,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责任目标明确到人,各负其责,强化管理,加大治安防范力度,成立了治安联防队伍在辖区村庄内进行治安巡逻,积极做好内部治安防范工作,查隐患,堵漏洞,认真落实各项安全防范措施。本一共组织治安防范检查24次,查出治安隐患都已经整改完毕。
2.适时组织开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专项治理,保持内部治安持续稳定。年初,结合乡辖区范围内治安情况,由乡综 3
治办牵头,联合司法所、派出所干警,组织专人对各村进行专项治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我乡治安部门共受理刑事案件1起(未移交市刑警队),破获1起,破获率达100%,;共受理治安案件28起,破获26起,破获率达100%,有效地遏制了各类违法犯罪案件的发生,维护了本辖区治安稳定。
3.持续抓好校园整治,确保校园和谐稳定。我乡要求各相关部门、村委会要定期对学校及周边环境进行再排查、再整治。通过对安全隐患检查,进一步提高了各中小学校和学校安全责任人预防安全隐患的责任意识,校内安全隐患大幅度减少。
(五)开展法制宣传,强化依法治乡,创建平安和谐江边 为了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法制意识,我乡加强对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领导。按照“五五”普法紧贴中心,服务大局,以人为本,服务群众;求实创新,与时俱进;从实际出发,分类指导”的工作原则,积极开展“法律进乡村工程”。我们在乡政府开展法律知识讲座3期共250多人次参加,对书记主任、治保、调解主任进行有关土地等法律法规知识培训,又先后在布温、老村、新明、俄眉等村开展法律讲座和法律咨询等活动。全面开展普法依法治理,公正执法,不断推进依法治乡,依法治村,全力打造平安乡。各村普遍按要求开展一系列“以人为本”的平安创建活动,把创建文明生态村与民主法制示范村、平安村委会、平安生产队等活动有机结合,有效地推进农村社会的稳定。今年我乡的“民主法制示范村”已达8个,平安村8个。
二、存在问题:
(一)我乡的经济发展状况、干部群众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我们应当有居安思危的思想,不能因为现在良好的治安状况盲目乐观。
(二)土地纠纷为本乡多发案件,是我乡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重点,今后将加大力度进行宣传指导。
(三)部分群众法制意识淡薄,遇到纠纷不能冷静克制,没有寻求正确的处理途径,导致矛盾的恶化。
三、今后的工作打算:
(一)发挥职能部门作用,突出人民调解的能效,加强人民调解队伍建设,提高调解人员的素质,搞好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妥善处置人民内部矛盾。
(二)加强基层组织领导班子建设,加大信息收集力度,构建治安防控体系新模式。
(三)继续加强普法宣传,提高群众法制意识。
江边乡人民政府
2011年11月13日
第四篇:江边乡--谢志成
事迹材料
(江边乡那文村党支部书记助理谢志成 ***)
谢志成,男,汉族,中共党员,1988年6月出生,自2011年10月考录为东方市江边乡那文村党支部书记助理以来,政治立场坚定,工作勤勤恳恳,态度积极主动,作风踏实肯干,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积极参加各种活动,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来,得到了乡、村领导和群众的一致认可,主要表现情况如下:
一、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思想政治素质的灵魂是理论素质,干部素质的灵魂是干部的思想理论素质。工作以来,我能够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坚持把学习摆在重要位置,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积极参加了市委组织部、乡党委组织的各类学习培训,坚持严格要求自己,时刻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思想上不断完善,政治上不断求强,业务上不断求精,使自身综合素质不断提高,更好地适应日益艰巨的工作任务需要。
二、脚踏实地,兢兢业业,投身农村广阔天地
(一)转变角色,适应农村工作新环境 初入农村,新的工作、新的环境,对我来说又是一次新的考验。心情既兴奋,又紧张。喜的是自己即将去农村工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忧的是自己去了能否适应,能否顺利的开展工作。当我正式走上工作岗位才发现,一切担心都是多余的,这里有着完善的工作机制和各级领导的关心及帮助,黎族同胞的干部群众热情朴实。经进村入户、查看资料及和村干部群众沟通交流,我逐步熟悉了那文村的情况,适应了新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乡党委的领导时时关心,处处培养,村两委班子贴心教导,我学到很多农村工作的知识和技巧,积累了大量的宝贵工作经验,也由一名大学生转变成一名村官。
(二)积极配合,顺利完成村“两委”换届工作 2013年是我市第七届村级组织换届之年,对我来说是很好学习的机会。经过乡换届领导小组专门培训,我熟练掌握了村级换届选举的各个环节,与包村干部一道制定选举工作方案和各类应急预案,依法办事,坚持做到法定的程序不变通、规定的步骤不减少、选人标准不降低,有效防止和杜绝了拉票贿选、弄虚作假等违规操纵选举的行为。我们利用村内村广播、街道标语、宣传手册、村务公开栏等渠道,积极向群众宣传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工作的方法步骤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引导村民珍惜民主权利,积极依法参加选举,营造浓厚的选举氛围,针对部分选民文化程度不高,受家族、派别等不良影响较严重或对候选人存有偏见等现象,我们会及时深入群众,引导群众以全村大局为重,选好自己的当家人,在村委会换届选举中,全村430名选民中,393名准时到场参加选举,4名村委干部高票当选,有效促进了所在村的选举进程,顺利完成村级换届选举任务。
(三)、坚持不懈,做好村级政策宣传员
我努力学习党的方针、政策、精神以及一些农村政策法规,如农村养老保险、合作医保、土地承包法等方面的知识,接受村民对政策和法律的咨询,增强为村民服务的本领,以便更好的开展工作。
(四)、出谋划策,协助村书记完成各项工作 工作以来,我出谋划策,协助村书记配合乡清理土地“三过”工作组完成外包地8宗约6102.88亩的测量、清理工作; 开展土地确权前期工作;发放橡胶、花梨树苗5万株;新农保、新农合参保率100%;协助村委会参加乡组织的各类活动,以及完成党员发展、远程教育、计划生育、民政救助物质发放等各项工作。
三、多岗位锻炼,提高综合素质
乡党委政府为了让大学生村官有更多的锻炼平台,提供了多岗位的锻炼机会。配合乡党政办、土地确权、清理土地“三过”问题和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等工作。
(一)、勤勤恳恳,努力完成党政办工作 工作以来,在完成所在村工作的同时,我还到乡党政办公室,配合党政办主任完成乡党政办日常、会议以及后勤服务接待工作,参与组织乡党代会、乡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第二次会议和第三次会议等大型会议以及各类小型会议80余次,服务黎苗族“三月三”和“山栏节”等大小活动10余次,同时,配合完成后勤服务接待工作40余次。
我协助财政所完成财政预算编制,具体负责公务员在线学习、节能减排和信息公开等日常事务。
(二)、踏实工作,完成农村土地确权试点工作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为进一步落实农村土地承包制度,依法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乡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上级文件精神,开展农村土地确权试点工作。我被抽调到工作领导小组担任办公室主任,负责办公室日常工作。深入试点村冲俄村10多次,发动宣传、组织培训和调查摸底;开展外业测量2个月和内业制图4个多月,形成确权所需地块图像和位置信息材料。以村干部和群众多次沟通,完善颁证相关材料。颁发新证54本1201亩。确实保障了农村群众的合法权益。
(三)发挥自身优势,投入土地 “三过”问题清理和确权工作
为明晰土地承包经营权,稳定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解决土地承包工作中存在的租金过低、面积过大和年限过长问题,减少矛盾和纠纷,乡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市委市政府文件精神,开展农村土地确权和农村土地“三过”问题清理工作。
在清理土地“三过”问题工作中,我参与全乡10个村委会38个村民小组对外发包90宗88945.99亩的集体土地的前期调查摸底、测量和清理工作。
土地确权工作中,我负责办公室日常工作,完成9个村委会18个村7万多亩土地的调查摸底工作;1400多户签订了户代表协议书并公示;收集和复印了1400户6000多人的户主共有人户口和身份证。收集和复印了二轮承包资料、外包地合同和林改资料,并加快推进后期工作。
(四)进村入校,加入关心下一代工作阵营
在完成村工作的同时,还加入到乡关心下一代工作阵营,负责办公室的日常工作,成立了乡、村两级组织11个,成员57人。组织开展专题报告和讲座5场,受教育者达1000多人次。乡关工委还开展爱心助学活动,帮助困难学生,两年多来,乡关工委配合政府资助学生20余人,资助金额12000余元。乡关工委也被评为 “东方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
工作以来,以积极的热情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当中,扎根农村、融入群众、虚心学习、勤奋工作,积极发挥后参谋助手作用,得到了干部群众的普遍好评,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示当代大学生村官的风采。
第五篇:国家森林资源现状
国家森林资源现状
生态学1101班
赵蓉蓉
A03110210 森林资源是林地及其所生长的森林有机体的总称。也就是说,森林资源是一定区域内生物资源的综合这里以林木资源为主,还包括林中和林下植物、野生动物、土壤微生物及其他自然环境因子等资源。没有森林,水从地表的蒸发量将显著增加,引起地表热平衡和对流层内热分布的变化,地面附近气温上升,降雨时空分布相应发生变化,由此会产生气候异常。森林对调节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有重要作用。森林砍伐减少了森林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把原本贮藏在生物体及周围土壤里的碳释放了出来。大规模森林砍伐通常造成严重的水土侵蚀,加剧土地沙化、滑坡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我国森林资源
中国古代森林资源丰富,且分布很广(熊大桐,1989)经历了漫长的传统经济,森林面积随经济发展和人口规模的扩大而缩减,森林消耗和破坏的主要原因包括焚林狩猎、毁林开荒、燃料消耗、战争破坏及其他掠夺性质的开发(樊宝敏,2001)。
新中国成立之初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仅为12.5%(原林业部资源和林政管理司,1997),是当时少林国家之一。即便如此我国为实现经济的高速发展,以牺牲森林资源为代价以满足工业发展的能源需求和资源需求。在1981~1995年之间,木材产量为90180万m3,而在1849~1980年之间,木材产量只有106908万m3。由此可见,森林资源的消耗与日加剧,森林资源开始缩减。
进入20世纪以来,由于世界经济和政策格局的变化,我国的经济发展也在紧跟世界步伐的同时,不断的自我调整。林业发展从以前的“以经济产业建设为中心”转向“以生态建设为中心”,之后出台的相关政策也有力的促进资源的保护(如退耕还林)。自此森林资源的消耗有了一些好转。
第七次森林资源全国森林面积19545.2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20.36%。全国绝大部分森林资源集中分布于东北、西南等边远山区和台湾山地及东南丘陵,而广大的西北地区森林资源贫乏。全国平均森林覆盖率为12.0%,其中以台湾省为最高,达70%。森林覆盖率超过30%的有福建(62.9%)、江西(60.5%)、浙江(60.5%)、黑龙江、湖南、吉林等6省,超过20%的有广东、辽宁、云南、广西、陕西、湖北等6省、区,超过10%的有贵州、安徽、四川、内蒙古等4省、区,其余各省、市、自治区多在10%以下,而新疆、青海不足1%。
我国为世界上典型的季风气候区,降水量自东南向西北递减;热量由南往北递减,这种水热分布规律决定着我国森林的地理分布格局。我国幅员辽阔,各区域的自然历史条件差异较大,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林业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和差异性特征。
我国森林资源现状
(一)森林类型多样,树种资源丰富,珍贵、稀有树木繁多。
我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复杂多样,从北到南跨越的五大气候带,适生着不同种类的森林植物,形成了中国森林类型多样,森林植物种类繁多,绚丽多彩的特色,在世界植物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全国由北向南依次分布有寒温带针叶林、温带针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和雨林等多种森林类型。据统计,世界上有木本植物约两万余种,中国约有八千余种,其中乔木树种即达两千余种。
(二)森林资源面积蓄积数量大,居世界前列,但人均占有量小,资源分布极不均衡。从全国第四次森林资源清查统计数据可知,无论是森林面积还是蓄积,其绝对数值是很可观的,在世界上占有一定地位。1995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公布的“世界森林资源1990年评估报告”,中国森林面积居第五位;林木总蓄积列第八位。
其次,按人均占有量分析,全国人均占有森林面积0.114公顷,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量0.64公顷的17.8%。全国人均占有森林蓄积为8.622立方米,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量71.8立方米的12%。
(三)森林资源结构不够合理,亟待调整。
森林资源结构状况,客观地反映了森林资源的特点,从全国森林资源清查资料分析,无论是林种结构和林龄结构均存在不尽合理的状况。
(四)林业用地分布差异大,林地利用率、生产力低,单位面积蓄积量小,残次林相比重大。
林业用地分布不均,占土地面积比重差异大。林业用地占土地总面积比例,表示可能用于发展森林资源的土地潜力。全国林业用地面积共2.63亿公顷,占国土总面积27.4%。林地利用率低,有林地所占比重小。我国现有2.63亿公顷林业用地面积中,有林地面积仅1.34亿公顷,占林业用地面积的50.9%。
森林生产力较低,单位面积蓄积量小。全国林业用地每公顷平均蓄积为41.81立方米。林分每公顷平均蓄积为83.65立方米,相当于世界平均114立方米的73.4%。
森林经营管理粗放,残次林相较大。我国现有森林除西南地区的滇西北和川西、藏东南部等林区还有成片原始林分布外,其它大部分地区已逐步演替为次生林(人工造林除外),其中相当部分森林,由于经营粗放,管护不当,森林资源屡遭不合理采伐,有些受自然灾害破坏后,形成了低价的残次林分,次要树种占据优势,树木生长稀疏,单位面积蓄积很低。
(五)人工林面积大、发展快,但质量有待提高,扩大森林资源有潜力。
建国以来,由于大力发展绿化造林事业,经四十余年努力,人工林建设取得了巨大成绩,除了中间有部分已达采伐利用期的森林进行了主伐外,现保存的人工林面积达3425万公顷,占全国现有的有林地面积26.7%,超过了1/4。其中人工林林分面积达2137万公顷,占全国林分面积的19.7%,近1/5;人工林林分蓄积7.12亿立方米,占全国林分蓄积的7.83%。
中国森林资源
资料来源:国家林业局网站
发布日期: 2010-10-25 09:16:09
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
一、基本情况
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于2004年开始,到2008年结束,历时5年。这次清查参与技术人员2万余人,采用国际公认的“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方法,以数理统计抽样调查为理论基础,以省(区、市)为单位进行调查。全国共实测固定样地41.50万个,判读遥感样地284.44万个,获取清查数据1.6亿组。
二、清查结果
全国森林面积19545.2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20.36%。活立木总蓄积149.13亿立方米,森林蓄积137.21亿立方米。除港、澳、台地区外,全国林地面积30378.19万公顷,森林面积19333.00万公顷,活立木总蓄积145.54亿立方米,森林蓄积133.63亿立方米。天然林面积11969.25万公顷,天然林蓄积114.02亿立方米;人工林保存面积6168.84万公顷,人工林蓄积19.61亿立方米,人工林面积居世界首位。
第六次清查与第七次清查间隔五年内,中国森林资源呈现六个重要变化:两次清查间隔期内,森林资源变化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一是森林面积蓄积持续增长,全国森林覆盖率稳步提高。森林面积净增2054.30万公顷,全国森林覆盖率由18.21%提高到20.36%,上升了2.15个百分点。活立木总蓄积净增11.28亿立方米,森林蓄积净增11.23亿立方米。
二是天然林面积蓄积明显增加,天然林保护工程区增幅明显。天然林面积净增393.05万公顷,天然林蓄积净增6.76亿立方米。天然林保护工程区的天然林面积净增量比第六次清查多26.37%,天然林蓄积净增量是第六次清查的2.23倍。
三是人工林面积蓄积快速增长,后备森林资源呈增加趋势。人工林面积净增843.11万公顷,人工林蓄积净增4.47亿立方米。未成林造林地面积1046.18万公顷,其中乔木树种面积637.01万公顷,比第六次清查增加30.17%。
四是林木蓄积生长量增幅较大,森林采伐逐步向人工林转移。林木蓄积年净生长量5.72亿立方米,年采伐消耗量3.79亿立方米,林木蓄积生长量继续大于消耗量,长消盈余进一步扩大。天然林采伐量下降,人工林采伐量上升,人工林采伐量占全国森林采伐量的39.44%,上升12.27个百分点。
五是森林质量有所提高,森林生态功能不断增强。乔木林每公顷蓄积量增加1.15立方米,每公顷年均生长量增加0.30立方米,混交林比例上升9.17个百分点。有林地中公益林所占比例上升15.64个百分点,达到52.41%。随着森林总量的增加、森林结构的改善和质量的提高,森林生态功能进一步得到增强。中国林科院依据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和森林生态定位监测结果评估,全国森林植被总碳储量78.11亿吨。我国森林生态系统每年涵养水源量4947.66亿立方米,年固土量70.35亿吨,年保肥量3.64亿吨,年吸收大气污染物量0.32亿吨,年滞尘量50.01亿吨。仅固碳释氧、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净化大气环境、积累营养物质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等6项生态服务功能年价值达10.01万亿元。
六是个体经营面积比例明显上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效显现。有林地中个体经营的面积比例上升11.39个百分点,达到32.08%。个体经营的人工林、未成林造林地分别占全国的59.21%和68.51%。作为经营主体的农户已经成为我国林业建设的骨干力量。
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表明,我国森林资源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重点林业工程建设稳步推进,森林资源总量持续增长,森林的多功能多效益逐步显现,木材等林产品、生态产品和生态文化产品的供给能力进一步增强,为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推进科学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存在问题
从本次清查结果看,我国森林资源保护和发展依然面临着以下突出问题:
一是森林资源总量不足。我国森林覆盖率只有全球平均水平的2/3,排在世界第139 位。人均森林面积0.145公顷,不足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人均森林蓄积10.151立方米,只有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7。全国乔木林生态功能指数0.54,生态功能好的仅占11.31%,生态脆弱状况没有根本扭转。生态问题依然是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最突出的问题之一,生态产品依然是当今社会最短缺的产品之一,生态差距依然是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最主要的差距之一。
二是森林资源质量不高。乔木林每公顷蓄积量85.88立方米,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78%,平均胸径仅13.3厘米,人工乔木林每公顷蓄积量仅49.01立方米,龄组结构不尽合理,中幼龄林比例依然较大。森林可采资源少,木材供需矛盾加剧,森林资源的增长远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木材需求的增长。
三是林地保护管理压力增加。清查间隔五年内林地转为非林地的面积虽比第六次清查有所减少,但依然有831.73万公顷,其中有林地转为非林地面积377.00万公顷,征占用林地有所增加,局部地区乱垦滥占林地问题严重。
四是营造林难度越来越大。我国现有宜林地质量好的仅占13%,质量差的占52%;全国宜林地60%分布在内蒙古和西北地区。今后全国森林覆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四、对策措施
今后,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兴林富民为宗旨,紧紧围绕建设生态文明,加快造林绿化步伐,全面推进森林经营,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着力增加森林总量,提高森林质量,增强森林功能。
一是加快造林绿化步伐,确保2020年实现森林面积增加4000万公顷的目标。坚持把加快发展作为林业工作的第一要务,攻坚克难,扎实推进造林绿化进程。加快构筑北方防沙治沙和沿海防风消浪两大绿色生态屏障,推进主要江河流域生态保护网络建设。加强重点区域生态修复,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和矿区植被恢复。大力推进“身边增绿”,充分挖掘森林资源增长潜力。
二是全面推进森林经营,着力提升森林质量和效益。建立健全造林、抚育、保护、管理投入补贴制度,全面加强森林经营工作。建立森林经营技术体系,推动森林分类经营向纵深发展,以科技支撑森林经营。改革和完善采伐管理,科学编制并严格执行森林经营方案,建立森林可持续经营新机制。
三是立足国内增强木材供给能力,维护国家木材安全。科学制定林业发展规划,优化发展布局,强化森林资源培育,有效提高木材供给能力。在南方集体林区,大力推进速生丰产林、工业原料林以及珍贵大径材基地建设,形成我国商品林发展和木材生产的重点区域。在东北内蒙古林区,尽快将木材产量调减到合理定产水平,加大森林抚育经营和保护管理的力度,建成大径材和珍贵用材战略储备基地。在平原地区,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型防护林和四旁植树,建成以人工林为主体的补充木材供给的新兴产业基地。
四是实行严格的林地保护制度,保障林业发展空间。坚持把林地放在与耕地同等重要的位置严加保护,建立基本林地保护制度。尽快颁布《全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纲要(2008-2020年)》,编制并落实省、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及早出台《征占用林地定额管理办法》,对涉及征占用林地的国家重大建设项目,提前介入,加强监管。
五是大力增加森林固碳总量,提高林业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大力培育碳汇林和生物质能源林,增强森林生态系统整体固碳能力。抓好森林防火和森林病虫害防治,预防和减少各类灾害造成森林资源的损失。严格林业行政执法,打击乱砍滥伐林木行为,减少毁林,防止森林退化。尽快建立森林碳汇计量标准和监测体系,提高森林固碳监测能力。
六是加强森林资源管理基础建设,提升森林资源保护管理水平。强化各级队伍建设,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全面提高森林资源管理能力和执法水平。建立国家森林资源监测的专门机构,增强综合监测与评价能力。加快林业数表修编进程,构建实物度量、效益评估和经营评价标准化体系。加快推进重点国有林区森林资源管理改革,建立国有森林资源管理的新机制。
我国森林的分布规律
森林植被的分布规律,主要包括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纬度、经度地带性共同决定着森林植被的水平分布。我国又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丘陵面积约占全部国土面积的 2/3,而我国森林又多分布于山地和丘陵。山地的自然条件随海拔增高而出现明显的垂直分布,并对森林植被的分布及结构产生明显的影响。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以及垂直地带性相互交织,构成了我国森林分布的宏观格局。
水平分布:由于地势、地貌和气候因素的影响,我国自然环境可大致分为东南、西北两大部分,其界线自北向南大约北起漠河 — 大兴安岭 — 吕梁山 — 六盘山 — 青藏高原东南缘一线,此线西北部多为地势高峻的高原、草原和荒漠,年降水量少于 400mm ;其东南部则多为低山丘陵及中山地貌,年降水量一般大于 400mm,因而我国森林主要分布在这一地区。在我国东南部森林区,随着自北向南热量的递增,森林植被依次出现寒温带针叶林、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热带季雨林、雨林。在我国西北部内陆地区,由于青藏高原的隆起,植被的水平地带性表现不完整,仅在新疆的温带荒漠地区呈南北分异;以天山为界,天山以北的准葛尔盆地为温带荒漠带,天山以南的塔里木盆地为暖温带荒漠带。
此外,由于我国受东南季风的作用,从东南向西北,植被呈经度地带性分布,大致在昆仑山 — 秦岭 — 淮河一线以北的温带和暖温带地区,从东到西、从东南到西北,也就是从沿海的湿润区到内陆的干旱区,植被依次为落叶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草原和荒漠。
我国森林资源的大致分布
东北林区:是我国最大的天然林区;
东北地区的森林资源主要集中在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主要用材树种:针叶林有落叶松、长白落叶松、红松、樟子松、沙松、云杉、冷杉等;阔叶树有桦、杨、水曲柳、黄菠萝、胡桃楸、椴、榆、槭、柞树等。东北地区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为 40.22%,为四大区域中最高的。区内非公有制林业经济和重点工程造林活跃,非公有经济造林 26.32万公顷,占总造林面积的 64.67%;重点工程造林 27.50万公顷,占该区总造林面积的 67.57%。林业产出能力仍有较大提升空间。该区森林食品干重占全国总产量的 38.53%,是我国森林食品的主产区。该区是我国林业公共财政投资的重点领域,该区单位林地面积投资额为 1 109.27元 /公顷,是全国平均水平的 1.29倍。西南的西南林区:是我国第二大天然林区;
西南地区包括四川、重庆、云南、西藏,主要林区处在横断山脉。这里天然原始林和成、过熟林比重大。面积占90%以上,蓄积量比重超过95%。西部地区一直是我国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的主战场和林业投资的重点区域,全国四成以上的投资放在西部地区。2011年,区内完成林业投资 1 135.31亿元,占全国总投资额的 43.12%。区内造林面积为 324.57万公顷,占全国造林总面积的 54.13%。该区的林产调料产品、木本药材、林产工业原料分别占全国的 64.63%、48.89%和 57.10%,林副产品生产颇具特色和竞争力。
东部的秦岭、淮河以南,云贵高原以东的广大山区:是我国主要的经济和人工林区。
南方地区包括浙江、安徽、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和贵州等10省区。南方地区是我国自然条件最好的地区,也是历来林业发达的地区,人工林占有很高的比重。山区的农民有经营林业的习惯。南方森林资源的分布比较均匀。武夷山系和南岭山系较为集中,两个山系的面积占南方地区总面积的22%,而有林地面积占45%,蓄积量占65%。南方地区也是我国最大的经济林和竹林基地。如湘、鄂、黔的漆、油桐;鄂、皖、赣、浙的乌桕;浙、赣、湘、黔、桂的油茶;湘、桂、闽、浙、赣的毛竹等。
2011年,东部地区区内森林覆盖率 35.68%,生态总体良好为东部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林业经济实力雄厚,林业产业持续高速发展,区内林业产业体系完整,林业产业发达,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部地区生态建设力度持续加大,非公有经济造林比重较高。森林火灾发生率为 0.72次 /万公顷,是全国平均火灾发生率的近2.5倍,生态建设成果巩固任务较为繁重。林业产出水平整体较强且颇具发展潜力,区内林业旅游与休闲产业发展迅猛,木本油料产品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 70%,木本油料种植成为这一区域的特色和优势。
黑龙江省森林资源概况
资料来源:黑龙江省林业厅 发布日期: 2010-05-16 13:28:58 黑龙江省地处我国东北部边疆。北部和东部分别以黑龙江和乌苏江与俄罗斯为界、西靠内蒙古自治区、南邻吉林省。西起东经121°11′,东至135°5′;南自北纬43°25′,北到 53°33′。东西跨近14个经度,南北相距10个纬度。全省土地总面积约46万平方公里(不包括由黑龙江省领导的内蒙古自治区加格达奇、松岭地区),约占全国总面积的4.8%。
本省多山,山地面积占58.9%,素有“五山、一水、一草、三分田”之称。其中中山为4.4%,低山为20.4%,丘陵占21.8%,台地为1.8%,山区河谷和冲积平原为10.5%。平原占41.1%。全省的地势大致是南北中部高,东西部低。西北部为大兴安岭区域,东北部为小兴安岭区域,东南部为山地区域,西部为松嫩平原区域,东部为三江兴凯湖平原区域。山地海拔高度在300-1600米左右,平原地区海拔高度在3 5-200米左右。全省河流较多,共有1700多条,分属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和绥芬河四个水系。黑龙江为最大河流,是中俄界江。
黑龙江省划分3个植物区和3个亚区。一是大兴安岭植物区。二是小兴安岭-老爷岭植物区,该区又分为小兴安岭-张广财岭亚区;老爷岭亚区;穆棱-三江平原亚区。三是松嫩平原亚区。本省植物种类丰富,仅高等植物就有2000多种,其中森林树种百余种,材质优良,利用价值高的有30余种,如红松、落叶松、樟子松、云杉、冷杉、水曲柳、黄菠萝、胡桃楸、椴、槭、榆、栎、杨、桦等。全省现有森林面积2007万公顷,活立木总蓄积15亿立方米,森林蓄积14.32立方米,森林覆被率43.6%。
根据我省森林资源统现状分析,我省森林资源具有如下特点:1·森林资源丰富。我省森林面积和蓄积位居全国前列。2·森林分布不均。我省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东部和北部,松嫩和三江平原森林较少,而这些在区正是我省粮食和畜牧业的主要产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全省尚有30个覆被率低于全国覆被率水平的县(市)。3·龄组结构不合理,用材林可采资源比重小。我省现有森林资源幼、中龄林面积、蓄积分别占用材林的83.7%和75.3%,成过熟林面积、蓄积仅占用材林的7.9%和11.8%。4·林分生产力低。林分每公顷蓄积量仅为71.3立方米。5·国有比重大,集体比重小。国有森林面积占93.2,集体森林面积仅占6.8%。6·天然林比重大,人工林比重小。天然林面积占79.7%,人工林面积占20.2%。7·人均占有森林较高。我省人均占有森林面积约为0.53公顷,人均占有蓄积约为39.5立方米;中国人均占有森林面积约为0.128公顷,人均占有蓄积约为9.048立方米;世界人均占有森林面积0.6公顷,人均占有蓄积72立方米。
把握森林资源总体状况 推动现代林业科学发展
资料来源:黑龙江省林业厅
发布日期: 2013-03-25 14:05:36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林业工作,始终将加快林业发展、加强生态建设放在重要战略位置。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林业在可持续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具有首要地位,在西部大开发中具有基础地位,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特殊地位,社会对林业的需求不断增加,林业的内涵日益显现,林业的地位和作用空前突出。
森林资源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是林业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现代林业建设的核心任务。随着国家对林业的投入不断加大,重点林业工程建设稳步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推进,森林资源保护管理持续加强,森林资源总量快速增长。根据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全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0.36%,森林面积1.95亿公顷,森林蓄积137.21亿立方米;人工林面积0.62亿公顷,继续保持世界首位。清查结果表明,我国森林资源保护和发展呈现出良好态势,主要表现在:
一是森林面积蓄积持续增长,全国森林覆盖率稳步提高。森林面积净增2054.3万公顷,全国森林覆盖率由18.21%提高到20.36%,上升了2.15个百分点。活立木总蓄积净增11.28亿立方米,其中森林蓄积净增11.23亿立方米,年均净增2.25亿立方米。
二是天然林面积蓄积继续增长,天然林保护工程区增幅明显。天然林面积净增393.05万公顷,天然林蓄积净增6.76亿立方米。天然林保护工程区,天然林面积净增211.3万公顷,比第六次清查多26.37%;天然林蓄积净增3.66亿立方米,是第六次清查的2.23倍。
三是人工林面积蓄积快速增长,后备森林资源呈增加趋势。人工林面积净增843.11万公顷,比第六次清查净增量多31.21%;人工林蓄积净增4.47亿立方米。未成林造林地1046.18万公顷,其中乔木树种637.01万公顷,比第六次清查增加30.17%。
四是林木蓄积生长量增幅较大,森林采伐逐步向人工林转移。林木蓄积年净生长量5.72亿立方米,年采伐消耗量3.79亿立方米,生长量继续大于消耗量,森林资源长消盈余进一步扩大。天然林采伐量1.89亿立方米,比上次清查减少0.25亿立方米;人工林采伐量1.23亿立方米,比上次清查增加0.43亿立方米。人工林采伐量占全国森林采伐量的39.44%,比上次清查上升12.27个百分点。
五是森林质量有所提高,森林生态功能不断增强。乔木林每公顷蓄积量增加1.15立方米,每公顷年均生长量增加0.30立方米,混交林比例上升9.17个百分点。有林地中公益林面积比例上升15.64个百分点,达到52.41%。随着森林总量的增加、结构的改善和质量的提高,森林生态功能进一步增强。中国林科院依据第七次清查结果和森林生态定位监测结果评估,全国森林植被总碳储量78.11亿吨,森林生态服务功能年价值量超过10万亿元。
六是个体林所占比重明显上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效显现。有林地中个体经营的面积比例上升11.39个百分点,达到32.08%。个体经营的人工林、未成林造林地分别占全国的59.21%和68.51%。广大农民已经成为我国林业发展和生态建设的骨干力量。
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我国森林面积、蓄积持续双增长,林业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充分表明,党中央、国务院确立的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采取的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实施的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取得了巨大成效。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森林资源保护发展依然面临一些突出问题:森林资源总量不足,生态脆弱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扭转;森林资源质量不高,木材供需矛盾继续加剧;林地转为非林地数量仍然较大,林地保护管理压力不断增加;现有宜林地质量较差,营造林难度将越来越大。生态产品、林产品和生态文化产品短缺的问题,仍然是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因此,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生态文明,以中央林业工作会议精神为统领,以兴林富民为宗旨,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科技创新为支撑,着力增加森林总量,提升森林质量,增强森林功能,提高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能力,推动现代林业科学发展。
(一)攻坚克难加快造林绿化进程,确保森林资源总量持续增长。我国森林覆盖率低,林地利用率不高,现有宜林地立地条件差,造林难度大。为确保胡锦涛主席提出的“争取到2020年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目标,必须坚持把加快发展作为林业工作的第一要务,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增加投入,攻坚克难,加快推进造林绿化进程,不断增加森林资源总量。提高良种壮苗使用率,注重营造乡土树种和强抗逆性树种,切实加大实用性、关键性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确保造林成效。加大重点区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力度,大力营造防风固沙林带和海岸基干林带,加快构筑北方防沙治沙和沿海防风消浪两大绿色生态屏障。加强重点区域生态修复,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和矿区植被恢复。抓好全民义务植树。大力推进“身边增绿”,加快平原绿化、通道绿化、村镇绿化和森林城市建设,充分挖掘森林资源的增长潜力。
(二)全面推进森林经营,着力提高森林质量和效益。森林经营是现代林业建设的永恒主题。长期以来,由于忽视森林经营,我国森林单位面积蓄积量低,中幼龄林比例高,林分过疏、过密比较普遍,林木枯损量年均近1亿立方米,提高森林质量、提升森林生产力和增强森林多种功能的潜力巨大。为此,必须把森林经营作为推动林业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建立健全造林、抚育、保护、管理投入补贴制度,全面加强森林经营工作,以有效解决经营管理粗放、质量效益低下的问题。建立森林经营技术体系,确定公益林和商品林的最优林分结构和培育经营模式,推动森林分类经营向纵深发展,以科技支撑森林经营。改革和完善采伐管理,科学编制并严格执行森林经营方案,建立森林可持续经营新机制,以改革推动森林经营。
(三)增强木材供给能力,维护国家木材安全。木材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基础性战略资源。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木材的刚性需求不断增加,木材供需矛盾突出。立足国内解决我国木材需求,是维护国家木材安全、保障林产品供给的根本途径。必须科学制定林业发展规划,优化发展布局,强化森林资源培育,有效提高木材供给能力。在南方集体林区,充分利用自然条件优势,大力推进速生丰产林、工业原料林以及珍贵大径材基地建设,形成我国商品林发展和木材生产的重点区域。在东北内蒙古林区,要按照森林可持续经营和林区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尽快将木材产量调减到合理定产水平,加大森林抚育经营和保护管理的力度,建成大径材和珍贵用材的战略储备基地。在平原地区,积极发展生态经济型防护林和四旁植树,适度发展速生丰产林,通过合理利用,建成补充木材供给的新兴产业基地。
(四)实行严格的林地保护制度,保障林业发展空间。林地是林业发展的根基。保护林地是保障林业发展空间、维护国土生态安全的长远大计。必须坚持把林地放在与耕地同等重要的位置严加保护,建立基本林地保护制度,严格实施用途管制,强化确权发证,确保林地总量不减少。要尽快颁布《全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纲要(2008-2020年)》,编制并落实省、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建立分级管理、差别管理、定额管理、用途管制等林地保护利用制度,将林地保有量作为地方政府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继续落实领导干部保护发展森林资源任期目标责任制。尽快出台《征占用林地定额管理办法》,对涉及征占用林地的国家重大建设项目,提前介入,加强监管。
(五)增强森林的增汇减排功能,提高林业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森林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独特地位和双重作用。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建立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增强森林固碳功能,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措施之一。加大森林培育和经营管理力度,增强森林生态系统整体固碳能力。大力培育生物质能源林,推广“林油一体化”、“林电一体化”发展模式,充分发挥森林资源可再生、绿色环保的巨大潜力,促进节能减排。坚持不懈地抓好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和林业行政执法工作,预防和减少各类灾害造成森林资源损失,打击非法征占林地和乱砍滥伐行为,减少毁林、防止森林退化,减少森林的碳排放。尽快建立森林碳汇计量标准和监测体系,提高森林固碳监测能力。促进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鼓励企业、公民积极参与多种形式的森林增汇活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良好氛围与合力。
(六)加强森林资源管理基础建设,提升森林资源保护管理水平。森林资源管理是推进现代林业建设的基础保障。要强化各级森林资源管理队伍建设,加大森林资源管理系统的装备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全面提高森林资源管理能力和执法水平。建立国家森林资源监测的专门机构,加强林业信息化建设,形成全国监测信息处理和监测技术支撑的核心,增强综合监测能力。加快林业数表修编进程,构建实物度量、效益评估和经营评价标准化体系。强化林业调查规划设计资质管理,建立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师制度和评估制度。加强国有林区、国营林场的道路、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要加大对偏远山区、沙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林业基础设施的投入,着力改善林区民生。加快推进重点国有林区森林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森林资源行政管理与企业经营分离,政企分开、企社分离,产权明晰、责权统一的国有森林资源管理体制。
我们必须认清形势,抓住机遇,肩负重托,不辱使命,按照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科学发展的要求,坚持严格保护、积极发展、科学经营、持续利用森林资源的基本方针,继续加强森林资源保护与发展,着力构建林业三大体系,将现代林业建设全面推向科学发展的新阶段。
森林资源保护措施
1,适宜力度开采
适宜开发主要建立在合理利用的基础上,这也就意味着在开采之前先要把不合理的开采杜绝。以减少因不合理的开采或乱砍乱伐给资源带来的更大浪费。根据“林木采伐量小于生长量”的原则编制木材生产计划,适量采伐森林,严格控制森林资源消耗量,以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目前这种资源的高消耗模式将危及中国森林资源前景,导致用材林中的成熟林资源趋于枯竭,迫使提前采伐中龄林,降低林地质量。应加强森林资源的林政管理,建立森林资源产业化管理制度和林地有偿转让使用的新机制。2,科技投入减少隐性浪费
增加科技投入一方面,增加企业从业人员的学历,及知识水平,培养过硬的专业人才,可以给公司创造个大的经济价值;另一方面是引进其他国家先进的技术设备,从而达到以最少的消耗来换取最大的收益。这样不仅有利于经济发展目的,而且也能较少资源的需求量,同时也给森林系统更多的时间恢复。3,森林灾害保护和恢复工作不可延缓
森林灾害的防治应贯彻“防重于治”的方针,通过生物、化学和工程等措施进行综合防治。对于破坏性严重的森林火灾,除了加强护林防火规章执行力度以外,建立火警的预警系统和加强护林防火组织、工程措施建设也是非常必要的。至于气象性灾害,在林业生产布局中应予以充分考虑,可通过“趋利避害,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办法来预防,把气象灾害对林木的危害控制在最低程度。由于森林资源恢复周期长,这也就决定了必须长期坚持植树造林,长期坚持做森林恢复工作,这样才能在未来给后来人留一片绿荫。4,其他方面的保护
①
由于全球性的森林资源下降,栖息地破坏和萎缩,导致物种的大量减少或灭绝,生物多样性急剧降低。中国是濒危动物分布大国。据不完全统计,仅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的原产于中国的濒危动物有120多种(指原产地在中国的物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有257种,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的鸟类、两栖爬行类和鱼类有400种,列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还有成百上千种。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中国的濒危动物种类还会增加。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还进口了不少动物,如暹罗鳄、食蟹猴、黑猩猩、非洲象等。目前中国濒危动、植物种数已达4 030~5 030种之多。为保护森林的生物多样性,应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完善珍稀濒危野生物种的原地和迁地保护网,以及强化执法的力度等。
②
加强森林景观资源的保护,在保护的基础上发展森林旅游和休闲活动,兴办森林公园,既可提高森林的综合效益,又可促进林区建设,对于建立多功能的林业生产体系具有积极意义。
森林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中国森林资源短缺,在经济发展较低阶段,难以同时满足日益增长的木材需要和生态需要,必然导致森林资源供求矛盾的增加。中国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表明,中国一直在努力逐步改善资源供给不足的状况,通过积极增加本国森林面积,保护天然林地等措施,这些为解决世界森林资源压力,也做出了重要贡献。森林资源保护需要一个长久的过程,这就需要所有人从自身做起自发的保护森林资源。我国森林资源虽缺乏,但是在近几年的发展中我国采取的措施以有一定的成绩,在未来中国的发展将不会给世界森林资源带来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