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8号文库
水资源
编辑:无殇蝶舞 识别码:17-912915 8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2-16 18:08:41 来源:网络

第一篇:水资源

水资源

***

化学化工学院 **级*班

摘要:水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的化合物。地球物质中这些原始的水分只能演变分异出后来的水圈,这主要与地球形成阶段的热动态条件有关。由于海水较难利用,我国可用的地表水主要为江河湖泊之水。

为了避免水危机,我们必须保护水资源。

关键字:水的组成;水的来源;水的储量;水的保护

水是人类生命的源泉,是地球上最常见的物质,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和环境要素,是工农业必不可少的重要资源。水资源在社会、经济、生存环境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确保人民安居乐业、建设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条件,是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1水的组成水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液体,凝固点是0℃,沸点100℃,比重(4℃ 时)为1.00。水的分子量为18,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的化合物。现代化学把水归为无机物,就其性质而言,有些人认为它介于有机物和无机物之间,是无机物和有机物的分界线(像数学中的零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线一样)。水的氢键是造成它具有很多反常性质的重要原因。与它同周期的元素氢化物甲烷(CH4)、氨气(NH 3)、氟化氢(HF)及与它同主族的元素氢化物硫化(H2S)、硒化氢(H2Se)、碲化氢(HTe)相比,它们常温下都是气体,尽管有些化合物分子量比水大,而H2O却是液体。只有将水加热到100℃ 时,水才能变成蒸汽而气化。而正是因为室温下水是液体,所以自然界才有种类繁多、姿态万千的水体和海洋生物。水的另一反常是它的比重,在4℃时,比重最大为1.00,而零度结冰时,比重小于1.00,进而使冰“飘”在水的上面(其它化合物固体比液体轻而造成的飘浮现象是极少见的),也正是这种冰“飘”在水上的现象(即水由上往下结冰),才保证寒冷地区江河中的水体动物在冬天不会被冻死。水是一种极性化合物,可以导电,是一种优良的溶剂。水中溶解有氧气、二氧化碳、硫化氢、二氧化硫和氨气等气体,水中氧气是水中动物和微生物生存的必要条件。水中也可以溶解矿物离子,几乎自然界存在的所有元素在水中都有分布,只是含量不同而已。我们家用水壶中的水垢是钙镁离子形成的盐结成的。水中的溶解气体和矿物质,有的有毒可对水体造成污染。一些无毒气体和矿物质达到一定程度时,也会造成危害,不能为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所使用。[1]

2水的来源

2.1地理起源理论

地理起源理论认为,在地球形成后的早期温度并不高,不存在熔融物质。其后,由于降落到地球上的较大天体的撞击热以及地球放射性同位素蜕变释热,使地球的温度逐渐升 高,地球在形成以后会很快使当时的地壳成为熔融状态。物质的易熔馏部分首先发生熔融,并被挤到地球的外层。难熔馏部分相对集中于下部,构成地幔物质。易熔馏部分接近地球表 面而不断富集和分异出水与其他易挥发产物。由于强烈的去气作用,使地球表面的温度逐渐变冷。从熔浆中析离出来的水分只能以汽态形式存在。随着地壳温度的持续下降,水汽被冷却成液相,连同易溶于水的挥发组分聚集在地球表面的低凹处,成为200活力202_.6原始海洋。还有一部分水汽与挥发组分中难熔于水的气体便构成原始大气圈。海洋与大气圈的出现,使原始地球中水分的分布与存在形成发生变化,为现代岩石圈的形成及其中富存地下水奠定了基础。地球物质中这些原始的水分只能演变分异出后来的水圈,这主要与地球形成阶段的热动态条件有关。

2.2外来陨石的带入

外来陨石的带入。对星际尘埃的研究成果表明,星尘中含有H20形成的聚合体。降落到地球上的陨石中有一种I型炭质球粒陨石,该陨石中的水含量可达20%。据此可以推算,落在地球上的天体—— 陨石的成分相当I型炭质球粒陨石,若陨石质量只是现代地球质量的千分之几,则其含水量约等于1.2×1024kg,这个数值已接近现代海洋水的总量。

2.3宇宙中的水蒸气聚合体

宇宙中的水蒸气聚合体以星云体的方式降落地球。这种“生命之源”的来源。现在很难获得直接有力的证据,但对火星上确实曾经有水的进一步研究,科学家们对火星上的峡谷、“风化地形”以及矿藏进行了研究间接证明这种方式的可能。[2]

3水的储量

3.1世界上水的储量

地球表面、岩石圈内、大气层中、生物体内所有形态的水,包括海洋水、冰川水、湖泊水、沼泽水、河流水、地下水、土壤水、大气水、和生物水,在全球形成一个完整的水系统,这就是水圈。某一时刻储存于水圈中的水约为1.386×10

218m,其中约有1.338×10318m储23存于面积为3.61亿km的海洋中,占全球水总储量的96.5%;分布在面积为1.49亿km的陆地上的各种水体,其储量约为4.8×10

水仅为1.4×1013316m,占全球总储量的3.5%;大气和生物体内的163m,只占0.001%。在陆地水储量中,有73%,即3.503×10m为含盐

163量小于1g/l的淡水,占全球水储量的2.53%。在陆地淡水中,只有30.4%,即1.065×10m3

分布在琥珀、沼泽、河流、土壤和地下600m以内含水层中,其余69.6%分布在两极冰川与雪盖、高山冰川和永久冻土层中,难以利用。[3]

3.2我国水资源现状

近年来由于地表沙漠化,天气干旱加剧,人口与牲畜增长过快,工农业生产用水激增等原因,人们对地下水过量的掠夺式的开采,造成地下水水位下降严重,有些地方在地下形成巨大空洞,给城乡规划和人们日常生活带来困难,并带来地震隐患。地表水指的是江河湖海中的水,由于海水较难利用,我国可用的地表水主要为江河湖泊之水。地下水由于人们过度采集,水位下降非常严重。江河湖泊中的水,主要来自于雨(雪)水,近年来我国年均总降水量6.19万亿立方米,总径流量2.71万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0.83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人均水资源量在世界第100位之后。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雨量分布不均,长江流域及以南,河流径流量占全国的80%以上,耕地不到全国的40 96;而黄河、淮河、海河三大流域和西北内陆地区的面积占全国的50%以上,耕地面积占全国的45%,而水资源量只占全国的12%。在个别年份黄河断流达200多天,严重影响着黄河流域的工农业生产。建设黄河小浪底工程,长江三峡工程,以及以后的南水北调工程,是造福桑梓的百年大计,也是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北方缺水局面的必由之路。[4]

4水资源的保护

1992年1月联合国在冰岛举行了水和环境国际会议,呼吁寻找新的途径,对淡水资源作出评价、发展和管理。1993年,世界银行提出了有关水资源的新课题。粮农组织最近成立了一个关于水和持续农业发展的国际项目(IAP-WASASAD),这些信息表明,水资源问题已引起全世界的关注。

4.1水资源保护的概念

水是生命的源泉,它滋润了万物,哺育了生命。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有百分之七十是被水覆盖着,而其中百分之九十七为海水,与我们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淡水呢,只有百分之三,而淡水中又有百分之七十八为冰川淡水,目前很难利用。因此,我们能利用的淡水资源是十分有限的,并且受到污染的威胁。农业、工业和城市供水需求量不断提高导致了有限的淡水资源更为紧张。为了避免水危机,我们必须保护水资源。

4.2 我国对水资源保护的基本要求

1.水资源保护包括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的保护以及对与水相关的生态环境的修复与保护对策措施内容。其中,江河、湖库的水质保护是本次工作的重点。

2.江河、湖泊、水库的水质保护以水功能区划为基础,根据不同水功能区的纳污能力,确定相应的陆域及入河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根据污染物排放控制量或削减量目标,拟定防治对策措施。

3.各流域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需要,对水利部颁布的《中国水功能区划(试行)》成果进行适当的补充和调整,修改和调整结果报原批准机关核准。地表水水质保护的工作范围应与水功能区划的范围一致,以一、二级水功能区为基本单元,统计和估算入河废污水量及污染物排放量,并按照水资源分区与水功能区之间的对应关系,将其成果归并到水资源三级区。

4.现状和规划期水功能区纳污能力的确定,应与《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细则》“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调查评价”、“水资源配置”中有关河道内用水的成果相一致。并以此为依据,在制定入河污染物总量控制方案的基础上,提出排污总量控制方案,提出监督管理的措施,实施综合治理。

5.全国统一采用CODCr和氨氮作为江河、湖库水质保护的污染物控制指标;考虑目前湖库主要是富营养化问题,对于湖库增加总磷和总氮指标;各流域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可根据实际情况,增选本地区的主要污染物控制指标。地下水污染物控制指标视主要污染物而定。

6.地表水水质保护规划目标:对于保护区、保留区和缓冲区,各规划水平年一般应维持其水质状况不劣于现有水质类别,并控制不超过现状污染物排放量和入河量;对于开发利用区中各二级功能区和水质较差或存在用水矛盾的缓冲区,应在202_年以前达到水功能区所确定的水质类别,并将污染物排放量削减至规划所确定的入河控制量以下,202_年和202_年应根据当地技术经济条件,在现状和202_年目标间,确定水质目标和相应的削减量。对于需要改善水质的保护区,应在202_年以前达到水功能区水质类别要求。

7.在地下水超采、污染严重、海(咸)水入侵和地下水水源地等地区,应在现状开发利用调查评价的基础上,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的需要,研究地下水资源保护和防治水污染的措施。

8.针对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调查评价中与水相关的生态环境问题的调查评价成果,以及需水预测、供水预测和水资源配置等部分对与水相关的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成果,制定相应的保护对策措施。

参考文献: [5]

[1] [4] 1.陈保华1,石启英2.1.兰州大学化工学院,甘肃兰州.730000.2.商洛师范专科学校化学系,甘肃 商洛 726000.[2] 刘新山,黑龙江省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哈尔滨 150036.[3] 刘昌明,付国斌.今日水世界.暨南大学出版社,202_.[5] 摘自百度百科 Abstract:Water is made up of two atoms of hydrogen and one atom of oxygen compound.The earth material these primitive moisture can only evolution differentiation out later hydrosphere, mainly with the earth formation stage of the thermal dynamic condition about.Because the sea more difficult to use, our country of the available surface water for the water of the main rivers and lakes.In order to avoid water crisis, we must protect water resources.Key words: the composition of water;The source of water, Water reserves;Water protection

第二篇:水资源

水是生命之源,这的确是最中肯的评价,自从生命在水中形成的第一天起,水在生命体中起的作用就没有发生过改变。水是目前所知地球上和我们体内最丰富的物质,一个 8磅重的婴儿体内就有近6磅重的水,一个成年人体内75%是水。水仅仅在人体内含量丰富由于所有代谢反应斗发生在水介质中,因此水也是生命中所必需的物质。对于人体而言,它参与生命的运动,排除体内有害毒素,帮助新陈代谢,维持有氧呼吸等等。它的作用与功能是独一无二的。

第三篇:水资源

境内河湖交错,水网纵横,京杭运河、淮沭新河、苏北灌概总渠、淮河入江水道、淮河入海水道、古河、六塘河、盐河、淮河干流等9条河流在境内纵贯横穿,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洪泽湖大部分位于市境内,还有白马湖、高邮湖、宝应湖等中小型湖泊镶嵌其间。平原面积占总面积的69.39%,湖泊面积占11.39%,丘陵岗地面积占18.32%,是典型的“平原水乡”。全市各地年降水量多年平均在906毫米~l007毫米之间。降水分布特征是南部多于北部,东部多于西部。降水年内变化明显,夏半年降水集中。春夏之交梅子成熟季节多锋面雨,称为“梅雨”或“霉雨”。降水年际分布不均,年降水量最多的年份达1700毫米以上,最少的年份只有500毫米。

尽管市名含有祈求淮水安澜的意思,尽管境内河湖众多,水网密布,但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从总体上说淮安市是一个水资源较为贫乏的地区。全市水资源具有“人均占用量少,过境水丰富,利用率较低”等特点。

全市多年平均地表径流量为21.55亿立方米,人均年占有量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全市多年平均降雨量为966毫米,降水总量96.84亿立方米。降水虽较为丰富,但存在时空分布差异较大和与上游来水同步等特点,加之平原拦蓄条件差,河湖调蓄能力有限,致使大部分地表径流被白白排放掉。全市过境水资源量较多。过境水主要是利用洪泽湖放水和抽引江水。洪泽湖是淮安市的生命之湖,湖泊水量补给丰沛,且又是一个过水型湖泊,多年平均出湖水量达330亿立方米。全市每年抽引江水而利用的水资源数量约为10亿立方米~20亿立方米,随着南水北调工程的投人使用,这部分过境水量将大幅增加。

淮安市地下水资源贮量丰富。全市可供开发利用的含水层广泛分布于第四系松散层。平水年全市降水补给潜水的水量为15.08亿立方米,一般干旱年为12.83亿立方米,特殊干旱年为8.16亿立方米,潜水调节资源量为8.53亿立方米。全市深层地下水可采资源量为5.42亿立方米。

众所周知,淮安地处淮河下游,境内又有洪泽湖、入江水道、清安河等众多河湖,可谓是水网密布、水资源丰富。但是又有多少人了解,自古享有“壮丽东南第一州”美誉的鱼水之乡,淮安,伴随着经济、社会生活快速发展的同时,水资源供需矛盾已经凸显。

一 从地理资源角度来看,淮安市水资源条件相对较好,地下水资源贮量相对丰富,过境水也较为丰沛,但地表水资源相对贫乏。全市地表水资源量23.92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为12.54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31.78亿立方米。按202_年人口统计,人均水资源量仅为611立方米,远低于全国2220立方米的人均水资源量标准,也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水资源量1700立方米的用水紧张线。亩均水资源量为211立方米,低于全国1770立方米的亩均水资源量标准。尤其是随着全市工农业生产和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大城市的构建,我市水资源的形势不容乐观。

根据近几年市水利局水政水资源处对全市境内淮河、洪泽湖、入江水道、利农河、灌溉总渠、清安河、二河、大运河、里运河、盐河、古黄河、淮沭河等主要河、湖上的25个水质站点的监测结果显示,全市境内已没有Ⅰ类水的水源,且Ⅱ类、Ⅲ类水的比重在逐年下降,已从1998年的72.5%下降到202_年的60.9%;Ⅳ类、Ⅴ类、超Ⅴ类水的比重在逐年上升,已从1998年的27.5%上升到202_年的39.1%。

生活污水已成为影响全市水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202_年全市废水污水排放总量为17293万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为7785万吨,占废水污水排放总量的45%,生活污水排放量为9508万吨,占废水污水排放总量的55%。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为3.7万吨,其中工业排放化学需氧量1.1万吨,占30%,生活排放化学需氧量2.6万吨,占70%。突发性水污染事故不断。据统计,全市“九五”期间洪泽湖(淮河)水污染事故共发生了5次。202_年7月,洪泽湖再次发生污染事故,淮河上游5.4亿方污水下泄洪泽湖,致使我市渔业生产损失惨重,并直接威胁市区城市生活与工业用水安全,给人民生活和社会安全带来了严重影响。

我市地下水资源贮量丰富,水质较好,但由于开发利用起步较早,地下超采现象较为严重,已形成区域地下水位降落漏斗,被省政府列为黄灯警示区。由于境内部分城镇特别是市区对地下水的长期大量开采所形成的区域地下水位降落漏斗,而导致地面沉降等环境地质灾害的发生和发展。根据资料显示,淮安市区的漏斗面积已达1350km2,漏斗中心水位埋深44.0m。淮安市的地下水资源是优质水源,水中富含有益人体健康的多种微量元素,而目前开采地下水大多用于工业,未能做到优水优用,浪费了优质的地下水资源。到202_年底,全市深层地下水开采井1442眼,开采总量5564万立方米,其中用于工业2973万立方米,占53.4%,用于生活2591万立方米,占46.6%。

由于我市地处苏北平原腹地,蓄水能力差,虽然降水量不少,但大量蒸发。再者,受季风气候影响,我市降水主要发生在夏季,每年汛期连续4个月的降水量占全年的60%,容易形成春旱夏涝,而且水资源量中大约有2/3左右是洪水径流量,形成江河的汛期洪水和非汛期的枯水。我市降水年际变化也比较大,这又往往导致特大洪水和严重枯水,甚至连续大水年和连续枯水年现象的发生。

202_年,笔者下乡调研,向当地某招商引资企业老板了解投资环境,这位苏南客商在大谈该地政府热情周到服务之余,突发感叹:“淮安的水真是富足,走到农村田头、灶旁,到处都是水儿哗哗流。”细细想来,这种种不合理用水现象,我们都已司空见惯,它其实就是淮安水资源短缺的一个重要原因。

淮安是一个农业大市,农业水资源利用存在着水资源短缺与水资源浪费并存、地下水超采严重导致生态环境恶化水、农业水资源大量改作它用、灌溉工程老化等问题。农田灌溉用水是用水大户,其用水量占整个用水量的82%左右,达33亿立方米。稻田灌水普遍采用的是“淹灌”方式,灌溉用水定额较大;由于农田水利工程老化失修,渠道缺乏防渗措施,渠系利用系数较低,灌溉水的利用率仅为40%左右。而发达国家的农业用水利用率高达70%~80%。我市农业如果采用节水灌溉,提高到发达国家的农业用水利用率,一年可节约用水约15亿立方米。

全市大部分企业的生产工艺和设备落后,用水管理水平不高,导致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较低,万元产值用水量较高,工业用水浪费现象较为严重。全市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仅为30%左右,而发达国家高达70%。生活用水的浪费现象也不容忽视,生活洁具节水技术不过关,各种休闲、洗浴场所星罗棋布,大量的水资源被浪费。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城市生活污水的排放量迅速增加,每年生活污水的排放量大约占废水排放总量的55%。但是我国城市的环境基础设施薄弱,污水处理厂覆盖范围有限,大量生活污水仍无法处理。

目前,淮安市的水资源管理体制还不够完善,表现为部门分割、相互制约、职责交叉、权属不清,管水源的不管供水,管供水的不管排水,管排水的不管污水处理和回收利用。由于水管理权不统一,各管水部门依据自身的管理职能开展工作,没有形成协调统一的管理体制,造成建设不统一、规划不同步、管理不协调、责任不清楚,违背了水资源的自身规律和市场经济下对水资源优化配置的要求。

水资源是不可替代的有限的自然资源,水资源多少和优劣,直接影响着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快慢。如今,以水资源紧张、水污染严重和地下水超采为特征的水危机的存在,必然将制约着我市新型工业化和可持续发展的步伐。如何有效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改善水环境,已为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所关注。自《水法》颁布实施以来,我市市区已初步实现了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但长期以来城市的供水、排水及污水处理的管理职能仍在城建部门,形成“多头管水”格局,故而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水资源统一管理。市水利局水政水资源处负责人认为,我市应尽快实施水务一体化管理体制改革,“多头管水”改革为“一头管水”,建立起集中统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对防洪、排涝、蓄水、供水、用水、节水、排水、水资源保护、污水处理回用等实行城乡一体化管理,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和保护等方面,实行全过程的统一管理。

节约用水是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和减少废污水排放量的最有效途径,从而达到改善我市的水质量的目标。近年来,我市加强了对计划用水的管理,每年年初对各用水单位根据用水定额下达用水计划,年末再对用水单位的实际用水量进行考核,对超计划的单位按超计划加价征收水资源费。大力推广节水型器具和设备。对于农业用水,加大投入修建防渗渠道,减少损失,大力推广喷灌、滴灌和“浅湿调控灌溉技术”,提高农业用水的利用率。在工业企业推广先进的节水设备、节水工艺,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对于城镇公共用水,鼓励市民使用新型节水卫生器具,减少水的浪费。

针对全市水污染愈益严重的问题,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去年5月,我市对在河道、湖泊、水库及城镇排水沟内设置排污口的机关、企事业单位进行集中登记,实行统一管理,大力推广清洁生产,对一些污染严重又不能达标排放的企业则应加大处罚力度限期整改,否则强制关停或转产。据统计,全市共有各类排污口73个,其中生活集中排污口10个,工业排污口63个。加快主城区排水管网的改造,实施雨污水分流和运河截污导流工程,形成雨污水分流的管网体系,对里运河、大运河及内城河的排污口进行截堵,除雨水可直接排入河道外,将工业及生活污水引入污水管网入污水处理厂处理,再经清安河排入东海,从根本上减少污水向河道直接排放量,使城区河道的水质变清。加快我市污水处理厂及污水管网的建设,将我市的工业和居民生活污水全部引入污水处理厂处理,提高污水处理率,使我市的污水处理率不低于60%。大力推广和发展生态农业,减少农药和化肥的施用量,从而减少农业水源污染。

对于地下水源,我们要做到控制开采,鼓励使用地表水。在城区,除生产对水质有特殊要求必须使用地下水的企业可以特批其使用地下水外,自来水管网覆盖范围内不允许开采地下水,只能使用自来水。对漏斗区内尤其是在漏斗中心地带的地下水井,应制定逐年封井计划,并按计划将其封填。此外还要做好地下水的回灌补充,使地下水水位回升,缩小漏斗面积,直至消除,确保我市不发生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

第四篇:水资源

水资源

墨江县水资源较为丰富,主要由自然降水、过境水、地表水、地下水四部分组成。全县多年来降水量81.12亿立方米,所产生的水资源总量达50.35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38.12亿立方米,地下水12.23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在不同年份情况为:平水年49.34亿立方米,中等干旱年42.28亿立方米,特殊干旱年31.72亿立方米。另外,境内阿墨江、把边江、泗南江及其他河流的年过境水量达84.91亿立方米,蕴藏有大量的水能。据水电资料表明:全县水能理论蕴藏量为124.24万千瓦,可开发量为37.31万千瓦,现只开发9600千瓦,不到蕴藏量的1%。

境内水资源在地域分布上是南部多,北部少,由南向北递减。北部地表水径流深300~900毫米,南部地表水径流深800~1400毫米。年内降雨情况是:5~10月份多,地表水径流量占全年85.9%,11月至次年4月份少,地表水径流量仅占全年14.1%。

一、项目概况

岳城水库位于河北省磁县与河南省安阳县交界处,1959年动工兴建,1961年落闸蓄水,1962年开始供水,1970年竣工,控制流域面积18100平方公里。岳城水库工程保护和影响着下游河北省、河南省、山东省三省的20余个市(县),保护农业耕地面积1000余万亩,人口1000多万,对京广、京沪、京九等铁路及京福、京珠等高速公路的安全起着重要的屏障作用。国家批准的岳城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主要内容为:

(一)主体建筑物加固工程:主副坝除险加固工程;溢洪道加固工程;泄洪洞加固工程。

(二)坝下公路工程。

(三)金属结构及电气设备改造工程,金属结构,电气一次,电气二次,通信项目等。

二、编制依据

制定本措施方案的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特别重大事故调查程序暂行规定》、《水利工程质量事故处理暂行规定》和《水利工程建设安全生产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

三、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及相关责任人

建管局设立工程建设重大质量与安全事故应急指挥部。(以下简称“建管局应急指挥部”)组成如下:

指挥长:李瑞江 副指挥长:张安宏

成 员:闫付龙 陈连顺 潘云峰 孙建义 尹 法 刘跃辉

四、安全生产有关规章制度制定情况

根据岳城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的实际,编制了《安全生产管理办法》、《安全生产例会制度》、《安全生产检查制度》、《安全生产形势分析制度》、《安全生产隐患定期排查整改制度》、《安全生产预警提示制度》、《重大危险源公示和跟踪整改制度》、《安全生产联络员制度》、《安全生产事故报告和处理制度》等有关安全生产的各项规章制度。

五、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及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情况等

各参建单位都设立了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及专职安全员,特种作业人员如电工、起重工等特种作业人员都取得了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六、生产安全事故的应急救援预案 1.总则 1.1目的

为做好岳城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重大质量与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工作,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工程建设中重大质量与安全事故的危害,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保证岳城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顺利进行,根据国家和《海河水利委员会工程建设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办法》以及其他有关规定,结合本工程建设实际,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1.2 适用范围

1.2.1本应急预案适用于岳城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过程中突然发生且已造成或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重大财产损失,有重大社会影响或涉及公共安全的重大质量与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置工作。

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1.2.2结合本工程建设的实际,按照质量与安全事故发生的过程、性质和机理,本工程建设重大质量与安全事故主要包括:

(1)施工中土石方塌方和结构坍塌安全事故;(2)特种设备或施工机械安全事故;(3)机电设备、设施运输、安装安全事故;(4)施工场地内道路交通安全事故;(5)施工中发生的各种重大质量事故;

(6)其他原因造成的本工程建设重大质量与安全事故。

本工程建设中发生的自然灾害(如洪水、地震等)、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事件、依据国家和地方相应应急预案执行。

1.3工作原则

1.3.1以人为本,安全第一。应急处置以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和生命财产安全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最大限度地减少或减轻重大质量与安全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以及社会危害。

1.3.2在事故现场,各参建单位在事故现场应急处置指挥机构的统一指挥下,进行事故处置活动。1.3.3建管局和施工等参建单位及时报告事故信息,在上级主管单位的领导下,快速处置信息,做到信息准确、运转高效。

1.3.4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坚持事故应急与预防工作相结合,做好预防、预测、预警和预报、正常情况下的工程建设项目风险评估、应急物资储备、应急队伍建设、应急装备和应急预案演练等工作。

2.应急指挥机构 2.1建管局应急指挥部

2.1.1建管局设立工程建设重大质量与安全事故应急指挥部。(以下简称“建管局应急指挥部”)组成如下:

指挥长:李瑞江 副指挥长:张安宏

成 员:孙建义 尹 法 刘跃辉 闫付龙

建管局应急指挥部在漳卫南运河管理局(以下简称“漳卫南局”)安全生产委员会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其主要职责为:

(1)拟订工程建设重大质量与安全事故应急预案;(2)参加工程建设重大质量与安全事故应急处置;

(3)及时了解和掌握工程建设重大质量与安全事故信息,根据事故情况需要,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事故情况;

(4)配合有关部门进行事故调查、分析、处理及评估工作;(5)组织事故应急处置相关知识的宣传等工作;(6)及时完成上级交办的任务。

2.1.2建管局应急指挥部办公室设在建管局工程处,工程处负责其日常事务。2.2施工单位应急救援组织及职责

2.2.1承担工程施工的施工单位,应当在工程开工前制定本单位施工质量与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建立应急救援组织或者配备应急救援人员,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器材、设备,并定期组织演练,明确专人维护救援器材、设备等。

2.2.2施工单位的施工质量与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应急救援组织或配备的应急救援人员和职责应当与建管局制定的应急预案协调一致,并将应急预案报建管局备案。

3.预警和预防机制 3.1工作准备

建管局认真研究工程建设重大质量与安全事故应急工作,建立应急指挥部,加强质量与安全事故应急有关知识的宣传教育,开展工程项目应急预案以及应急救援器材、设备的监督检查工作,防患于未然。

3.2预警、预防行动

3.2.1工程施工单位应当根据建设工程的施工特点和范围,加强对施工现场易发生重大事故的部位、环节进行监控,配备救援器材、设备,并定期组织演练。

3.2.2对可能导致重大质量与安全事故后果的险情,建管局和施工等知情单位按项目管理权限立即报告上级主管单位和当地人民政府,必要时可越级上报。

3.2.3建管局接到可能导致工程建设重大质量与安全事故后,及时确定应对方案,通知有关部门、单位采取相应行动预防事故发生,并按预案做好应急准备工作。

4.应急响应

水利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事故等级按国家有关规定划分,当发生质量与安全事故后,建管局在相应职责及管理权限内立即启动本级应急预案。

4.1事故报告 4.1.1事故报告程序

(1)重大质量与安全事故发生后,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当立即报告本单位负责人。建管局、施工等单位立即将事故情况按项目管理权限如实向上级主管单位和当地人民政府报告,最迟不得超过4小时,并于48小时内提交书面报告。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同时向事故所在地安全监督局报告;发生特种设备事故,同时向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报告的方式可先采用电话口头报告,随后递交正式书面报告。(2)特别紧急的情况下,建管局和施工单位可越级上报。4.1.2事故报告内容

(1)事故发生后及时报告以下内容:

1)发生事故的工程名称、地点、建设规模和工期,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简要经过、事故类别、人员伤亡及直接经济损失初步估算;

2)有关建管局、施工单位、主管部门名称及联系电话; 3)事故报告的单位、报告签发人、报告时间和联系电话等。(2)根据事故处置情况及时续报以下内容:

1)有关建管局、设计、施工、监理等工程参建单位名称、资质等级情况,项目负责人的姓名、相关执业情况资格;

2)事故原因分析;

3)事故发生后采取的应急处置措施及事故控制情况; 4)抢险交通道路可使用情况; 5)其他需要报告的有关事项等。4.1.3相关记录 明确专人对组织、协调应急行动的情况做出详细记录。4.2指挥协调和紧急处置

4.2.1发生重大质量与安全事故后,在事故现场参与救援的建管局和施工等单位和人员服从事故现场应急处置指挥机构的指挥,并及时向事故现场应急处置指挥机构汇报有关重要信息。

4.2.2发生重大质量与安全事故后,建管局和施工等工程参建单位迅速、有效地实施先期处置,防止事故进一步扩大,并全力协助开展事故应急处置工作。

4.2.3在事故应急处置过程中,建管局和施工等工程参建单位根据工程特点、环境条件、事故类型及特点,为本单位参与应急救援的人员提供必要的安全防护装备。

4.2.4在事故应急处置过程中,根据事故状态,建管局和施工等工程参建单位协助事故现场应急指挥机构应划定事故现场危险区域范围、设置明细警示标志、防止人畜进入危险区域等工作。

4.2.5在事故应急处置过程中,注意做好事故现场保护工作,因抢救人员防止事故扩大以及为缩小事故等原因需移动现场物件时,做出明显的标记和书面记录,尽可能拍照或者录像,妥善保管现场的重要物证和痕迹。

5.应急结束 5.1结束程序

重大质量与安全事故现场应急救援活动结束以及调查评估完成后,按照“谁启动、谁结束”的原则,由有关应急指挥部决定应急结束。

5.2善后处置

5.2.1事故发生单位依法认真做好各项善后工作,妥善解决伤亡人员的善后处理,以及受影响人员的生活安排,按规定做好有关损失的补偿工作。

5.2.2建管局组织有关部门对事故产生的损失逐项核查,编制损失情况报告上报主管部门并抄送有关单位。5.2.3建管局组织有关单位共同研究,采取有效措施,修复或处理发生事故的工程项目,尽快恢复工程的正常建设。

5.3事故调查和经验教训总结

5.3.1重大质量事故调查执行《水利工程质量事故处理暂行规定》的有关规定。

5.3.2重大质量与安全事故现场处置工作结束后,建管局、事故发生单位及工程其他参建单位进行应急救援工作总结,对本单位应急预案的实际应急效能进行评估,对应急预案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进行完善和修补。

5.3.3建管局、事故发生单位及工程其他参建单位,从事故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采取有效整改措施,确保后续工程安全、保质保量地完成建设。

6.应急保障措施 6.1通讯与信息保障

6.1.1建管局应急指挥部的通讯方式报漳卫南局备案,并分送各参建单位。6.1.2正常情况下,应急指挥部主要人员保持通讯设备24小时正常畅通。6.2应急救援装备保障

6.2.1工程现场抢险及物资装备保障

(1)根据可能突发的重大质量与安全事故性质、特征、后果及其应急预案要求,建管局组织工程有关施工单位配备适量应急机械、设备、器材等物资装备,以保障应急救援调用。

(2)重大质量与安全事故发生时,首先充分利用工程现场既有的应急机械、设备、器材。

6.2.2应急队伍保障

(1)工程设施抢险队伍,由工程施工等参建单位的人员组成,负责事故现场的工程设施抢险和安全保障工作。(2)应急管理队伍,由建管局应急指挥部的有关人员组成,接受地方人民政府和上级应急指挥部的应急指令。

6.3技术储备与保障

6.3.1各参建单位应急指挥部组织有关部门对工程质量与安全事故的预防、预测、预警、预报和应急处置技术进行研究,提高监测、预防、处置及信息处理技术水平,增强技术储备。

6.3.2水利工程重大质量与安全事故预防、预测、预警、预报和处置技术研究和咨询依托有关专业机构。

6.4培训和演练 6.4.1培训

建管局应急指挥部组织工程建设各参建单位人员参加质量与安全事故及应急预案培训及学习,提高安全意识及应急能力。

6.4.2演练

建管局应急指挥部根据工程具体情况及事故特点,必要时组织工程参建单位进行突发事故应急救援演习,演练结束后总结经验,完善和改进事故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

6.5监督检查

建管局应急指挥部对工程各参建单位制定应急预案情况进行监督检查。7.附则

7.1预案管理与更新

本预案报漳卫南运河管理局核准备案,由建管局具体负责管理与更新。7.2责任追究 对工程建设中玩忽职守造成重大质量与安全事故以及应急处置中玩忽职守、渎职、违法违规等行为造成严重后果的当事人和有关单位,依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办理。

7.3预案发布范围及生效时间

本应急预案发布范围至各参建单位,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七、工程度汛方案、措施

1.成立安全度汛组织机构,落实责任制

1.1组建度汛领导小组,人员由建管局主要领导、总监理工程师、工程项目经理等组成。

组 长:李瑞江

副组长:于伟东 张安宏 石评杨

成 员:孙建义 刘跃辉 尹 法 郑公明 赵玉杰 廖成林 聂立忠 佟荣祝

度汛抢险队伍:各项目部组建度汛抢险队伍,项目经理任队长。1.2责任制

1.2.1度汛领导工作由组长负责。

1.2.2度汛期间做到24小时通讯联络畅通。1.2.3坚持领导小组组员值班制度。

1.2.4与漳卫南局防汛抗旱指挥部门保持联系,收集雨情、水情、汛情,及时通报各标段并采取措施。

1.2.5进行度汛工作安排和检查落实 2.严控工程质量和工期 质量和工期是制约工程度汛的主要因素。各参见单位要积极采取措施,加强质量管理,严格控制质量,狠抓工程进度,确保按期完工。

3.在建工程安全度汛措施

3.1主坝右岸基础防渗处理工程:汛前从施工平台撤出设备和材料,做好对已施工部分的保护工作,汛后将库水位降至139.00m,对施工平台进行修复清理后继续施工。

3.2主坝下游桩号2+450~3+200m排水暗管改造工程:在施工总进度安排上尽量安排在非汛期施工,汛前完工。若必须汛期施工,施工单位必须制定抢险预案,配备必要的抢险设备和人员,并经监理认可。

3.3坝顶公路(上坝公路):非汛期施工,汛前完工,不得影响防汛抢险。3.4溢洪道加固工程:汛期停工,在施工进度安排上尽量保证单项工程汛前完工,并在汛期加强维护保养;汛期对未完工项目加强防护措施,汛后清理工作面后继续施工。

3.5金属结构及电气工程:非汛期施工,在施工进度安排上保证单项工程汛前完工并能投入正常运行,汛后恢复施工。

3.6其他工程项目:可在汛期进行的施工项目,要加强质量和工期控制,不能影响水库正常防汛工作。

第五篇:水资源

1、狭义上:水资源是指人类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能够直接使用的淡水。

2、广义上:水资源是指能够直接或间接使用的各种水和水中的物质,在社会生活中具有使

用价值和经济价值的水都可称为水资源。

3、水资源的特性(1)资源的循环性(2)储量的有限性(3)分布的不均匀性(4)

利用的多样(5)利、害的两重性

6、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水利部确定每年的7月1日至7日为“中国水周”

7、便于人类利用的仅为0.1065亿km3,占淡水量的30.4%

4、水文循环:地球上水的循环体现为在太阳辐射的作用下,从海洋及陆地的江、河、湖和土壤表面及植物叶面蒸发成水蒸气上升到空中,并随大气运行至各处,在水蒸气上升和运移过程中遇冷凝结而以降水的形式又回到陆地或水体。降到地面的水,除植物吸收和蒸发外,一部分渗入地表以下成为地下径流,另一部分沿地表流动成为地面径流,并通过江河流回大海,然后又继续蒸发、运移、凝结形成降水。这种水的蒸发 降水径流的过程周而复始、不停的进行着。通常把自然界水的这种运动称为自然界的水文循环。

8、大循环:水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之间的循环过程。

9、小循环:陆地或者是海洋本身的水单独进行循环的过程。

12、水量平衡:地球上任一区域在一定时段内,进入的水量与输出水量之差等于该区内的蓄

水变化量

13、全球水资源面临问题:(1)水量短缺严重,供需矛盾尖锐(2)水源污染严重、“水质型缺水”突出

14、我国成为世界上水资源相对比较丰富的国家之一;水资源总量为2788km3,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印度尼西亚,排名第六;人均仅为2173 m3排在世界的121

位。

15、中国水资源的时空特征:东多西少,南多北少,夏多冬少

16、空间分布特征:降水和河川径流的地区分布不均匀,水土资源组合很不平衡。

10、时间分布特征:降水年内分配不均匀,年际变化大。

17、中国水资源面临的主要问题

(1)、水资源开发过度,生态破坏严重(2)、城市供水集中,供需矛盾尖锐

(3)、城市地下水过量开采,环境地质问题突出(地下水过量开采,引致区域地下水位持续下降,降落漏斗面积不断扩大;泉水流量衰减或断流;地面沉降;地面失衡,在覆盖型岩溶水源地和矿区产生地面塌陷;海水入侵。)(4)、水资源污染严重,水环境日益恶化

(5)、水资源开发缺乏统筹规划和有效管理

18、解决措施(1)为水立法(2)有偿使用或提高水价(3)节约用水 整治污染(4)植树造林 退耕还林还草 退耕还湖(5)控制人口数量

19、水资源评价是保证水资源持续发展的前提,是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

20、水资源评价包括1水资源数量评价2水资源质量评价和3水资源利用评价及综合评价。

21、地表水的定义:为河流、冰川、湖泊、沼泽等水体的总称。

22、降水、蒸发和径流是决定区域水资源状态的三要素。

25、河流径流的补给:雨水补给,地下水补给,冰川、融雪水补给。我国绝大部分河流补给都以雨水补给为主,这类河流受降水年际和年内分配的影响明显。

26、表示径流的特征值主要有(表示方法):

流量Qt:单位时间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水量

径流总量Wt:一定的时间段内通过河流过水断面的总水量

径流模数M:单位流域面积上产生的流量

径流深度Rt:设想将径流总量平铺在整个流域面积上所得的水深。

径流系数α:某时段内径流深度与同一时段内降水量之比。

他们之间的关系为:

Wt=Qt×tRt=Wt/(1000F)= Qt×t/(1000F)

M=Qt/Fα=R/P27、储存在地表以下空隙(孔隙、裂隙。溶隙)中的水称为地下水。地下水形成的基本条件是岩石的空隙性,空隙中水的存在形式,具有储水与给水功能的含水层的存在。

28、岩石空隙中的水的主要形式为结合水(吸着水、薄膜水)、重力水、毛细水、固态水和气

态水。岩石空隙中的水构成自然界地下水资源的主体。

29、含水层是指能够透过并给出相当数量水的岩层。

30、隔水层是指不具透水和给水能力的岩层。

31、形成含水层的基本条件为:

(1)岩层要具有能容纳重力水的空隙

(2)具有储存和聚集地下水的地质条件

(3)具有充足的补给来源

32、按地下水的埋藏条件把地下水分为三大类:上层滞水、潜水、承压水。

33、按含水层的空隙性质分为: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

34、上层滞水:水量受季节影响特别显著,矿化度一般较低,易被污染。

潜水:具有自由表面;自潜水位高处向地处流动;通过包气带与地表相连通,分布区与补给区一致;水位、流量、化学成分随地区和时间不同而变化。

承压水:充满与上下两个稳定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重力水。主要特点是有稳定的隔水顶板存在,没有自由水面,水体承受静水压力,与有压管道中的水流相似。

35、地下水运动特征 :(1)迟缓的流速(2)层流和紊流(3)非稳定、缓变流运动

36、在相似的地理环境条件下,水资源的时空变化具有相似性;反之,在不同的地理环境条

件下,水资源的时空变化往往差别很大。

37、水资源的分区原则:

(1)区域地理环境条件的相似性与差异性(2)流域完整性(3)考虑行政与经济区划界线

(4)与其他区划尽可能协调

40、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是指在经济合理、技术可能及满足河道内用水并估计下游用水的前

提下,通过蓄、引、提等地表水工程可能控制利用的河道一次性最大水量(不包括回归水的重复利用)。

5、地下水资源是指有使用价值的各种地下水量的总成,其内涵包括:质与量。

41、地下水资源评价的内容(1)地下水资源评价(2)地下水水质评价(3)开采技术条

件评价(4)开采后果评价

42、地下水资源评价原则(1)“三水”转化,统一考虑评价的原则(2)利用储存量“以丰补

欠”的调节平衡原则(3)考虑人类活动,化害为利原则(4)不同目的和不同水文地质条件区别对待的原则(5)技术、经济、环境综合考虑的原则

44、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是指在一定范围内(行政、经济区域或流域)不同时期的可供水

量和需水量的供求关系分析。目的(1)是通过可供水量和需水量的分析,弄清楚水资源总量的供需现状和存在的问题;(2)是通过不同时期不同部门的供需平衡分析,预测未来,了解水资源余缺的时空分布;(3)是针对水资源供需矛盾,进行开源节流的总体规划,明确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保护的主要目标和方向,以期实现水资源的长期供求计划意义;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是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社会经济发展计划和保护生态环境必须的行动,也是进行水源工程和节水工程建设,加强水资源 水质和生态系统保护的重要依据。

45、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的原则(1)近期和远期相结合(2)流域和区域相结合(3)综合利用和保

护相结合46、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必须根据一定的雨情、水情来进行分析计算,主要有二种分析方法。

一种为系列法,一种为典型年法(或称代表年法)。

47、地表水作为供水水源,其特点主要表现为:1水量大,总溶解固体含量较低,硬度一般

较小,适合于作为大型企业大量用水的供水水源;2时空分布不均,受季节影响大3保护能力差,容易受污染4泥沙和悬浮物含量较高,常需净化处理后才能使用5取水条件及取水构筑物一般比较复杂。

48、影响地表水取水的主要因素:

(1)取水河段的径流特征(2)河流的泥沙运动及河床演变(3)河床与岸坡的岩性和稳定性(4)河流的冰冻情况(5)河道中水工构筑物及天然障碍物

49、地表水取水位置的选择(P149)

地表水取水构筑物位置的选择,应根据下列基本要求,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1)取水点应设在具有稳定河床、靠近主流和有足够水深的地段(2)取水点应尽量设在水质较好的地段(3)取水点应设在具有稳定的河床及岸边,有良好的工程地质条件的地段,并有较好的地形及施工条件(4)取水点应尽量靠近主要用水区(5)取水点应避开人工构筑物和天然障碍物的影响(6)取水点应尽可能不受泥沙、漂浮物、冰凌、冰絮、支流和咸潮等影响(7)取水点的位置应与河流的综合利用相适应,不妨碍航运和排洪,并符合河道、湖泊、水库整治规划的要求;(8)供生活饮用水的地表水取水构筑物的位置,应位于城镇和工业企业上游的清洁河段。

50、在地表水取水构筑物的设计中,应遵守以下原则:

(1)从江河取水的大型取水构筑物,在下列情况下应在设计前进行水工模型试验。① 当大型取水构筑物的取水量占河道最枯流量的比例较大时;

② 由于河道及水文条件复杂,需采取复杂的河道整治措施时;

③ 设置壅水构筑物的情况复杂时;

④ 拟建的取水构筑物对河道会产生影响,需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时。

(2)城市供水水源的设计枯水流量保证率一般可采用90%~97%,设计枯水位的保证率一般可采用90%~99%。

(3)取水构筑物应根据水源情况,采取防止下列情况发生的相应保护措施:

① 漂浮物、泥沙、冰凌、冰絮和水生生物的阻塞;

② 洪水冲刷、淤积、冰冻层挤压和雷击的破坏;

③ 冰凌、木筏和船只的撞击。

4江河取水构筑物的防洪标准不应低于城市防洪标准,其设计洪水重现期不得低于100年。

(5)取水构筑物的冲刷深度应通过调查与计算确定,并应考虑汛期高含沙水流对河床的局部冲刷和“揭底”问题。大型重要工程应进行水工模型试验。(6)在通航河道上,应根据航运部门的要求在取水构筑物处设置标志。(7)在黄河下游淤积河段设置的取水构筑物,应预留设计使用年限内的总淤积高度,并考虑淤积引起的水位变化。

51、地表水取水构筑物按构造型式可分为固定式取水构筑物、活动式取水构筑物和山区浅水

河流取水构筑物三大类。(P154 图6-5 掌握各地表取水构筑物的优缺点)

52、取水泵房又称一级泵房或水源泵房

6、活动式取水构筑物主要有缆车式和浮船式。

53、低坝式取水构筑物有固定坝和活动坝两种型式。

(1)固定式低坝,固定式低坝取水构筑物通常由拦河低坝、冲沙闸、进水闸或取水泵房等部分组成。(2)活动式低坝,活动式低坝是枯水期能挡水和抬高上游的水位,洪水

期可以开启,减少上游淹没的面积,并能冲走坝前沉积的泥沙;但维护管理较复杂。近些年来广泛采用的新型活动坝有橡胶坝、浮体闸等。

54、地下水取水构筑物的类型:管井、大口井、辐射井、复合井和水平渗渠

各种类型取水构筑物的适用条件:

(1)管井(按其过滤器是否穿过整个含水层,分为完整井和不完整井)——用于开采深层地下水,井深一般在300m以内,最深可达1000m以上;

(2)大口井——广泛用于取集含水层厚度20m以内的浅层地下水。

(3)辐射井——用于汲取含水层厚度较薄的浅层地下水,它比大口井效率高,但施工

难度大。

(4)复合井——常常用于同时集取上部孔隙潜水和下部厚层基岩高水位的承压水。在一些需水量不大的小城镇和不连续供水的铁路给水站中被较多地应

用。

(5)渗渠——主要用于地下水埋深小于2m的浅层地下水,或集取季节性河流河床下的地下水,在我国东北、西北地区应用较多。

55、管井构造:通常由井室(安装水泵,并维护其正常运行)、井壁管(井壁管)、过滤器(保

持水井取得最大出水量,延长使用年限)及沉淀管(防止沉砂堵塞过滤器,其直径与过滤器一致)构成56、大口井的构造:井室、井筒、进水部分

57、复合井是由非完整式大口井、井底下设管井过滤器组成。它是一个由大口井和管井组成的分层或分段取水系统。

58、节约用水的三个方面(农业节水、工业节水、城市节水)多管齐下、三个环节(节水政

策、节水意识、节水技术)密切配合59、节约用水基本措施:

节约用水计划开采合理用水

(1)建立合理的、有利于节水的收费制度,引导居民节约用水、科学用水。

(2)提倡生活用水一水多用,积极采用分质供水,改进用水设备。

(3)不断推进工业节水技术改造,改革落后的工艺与设备,采用循环用水与污水再

生回用技术措施,建立节水型工业,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

(4)推广现代化的农业灌溉方法,建立完善的节水灌溉制度。

60、水体污染三要素:污染源、污染物、污染途径

如何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1树立资源水利观2改善重点流域水环境质量3发展节水农业4保

护好城市供水水源

城市节水措施:1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名节水意识2合理调整水价运用经济杠杆推动节水工作3推广

使用节水器具和设备4制定用水量定额实行用水计划管理5保护城市供水水源实现城市水资源综合利用

水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