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8号文库
中国式沟通
编辑:独酌月影 识别码:17-885047 8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1-24 17:12:10 来源:网络

第一篇:中国式沟通

七大要素,搞好中国式沟通

中国式沟通七大要点目的、对象、地点、场合、技巧、态度、人际关系。每个要点都具备中国化的特色,沟通的目的是“不沟自通”:“门当户对”才有对话基础;地点代表一种态度和方法;场合是情景沟通的重要因素;而态度远比沟通的内容更重要。

一、目的通常,沟通的目的指准确传播信息,并让对方理解信息。但是,中国人在沟通中往往会忘记或者忽略沟通的目的。

在营销之道中,我们知道中国人的行为规范是情理法。在中国,达到沟通目的的行为一般都是以情为先、理为后。在中国企业中,我们经常见得到这样的场景:当沟通产生冲突,双方完全忘记了沟通的目的,而是大谈对方的不是,甚至揭对方的短。中国人在反驳对方时,常常不会理性地就事论事,而是对人不对事。

实际上,白经理找小张沟通,是为了告诉小张,如何把选择设计公司这件事情做好。可是,白经理找到小张之后,完全把沟通的目的忘记了,一再地责怪小张的不是,从选择设计公司这件事情转移到小张的工作方法、为人处世。

忘记沟通目的的沟通无疑是失败的沟通。中国人一定要时刻谨记沟通的目的。沟通技巧、沟通态度、沟通情感都应该围绕沟通目的而展开。

二、对象

中国有句话叫“门当户对”。在现代婚姻思想解放浪潮中,“门当户对”的观念一直被诟病。颇具讽刺的是,不管是婚姻对象,还是沟通对象,我们都一直践行“门当户对”的观念。

在沟通中,“门当户对”的观念要求沟通对象对等。在中国,只有沟通双方地位、身份、实力、资历对等才有对话基础。

中国很多企业的销售方法都存在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业务员直接找客户的总经理或者部门经理沟通。这种销售方法违背了中国“门当户对”的观念,失败率极高。业务员与总经理或者部门经理之间没有对话基础。在销售中,一定要注重与客户同级沟通。业务员可以与客户具体操作人沟通,业务经理可以与客户具体负责人沟通,营销总监可以与部门经理或者总经理沟通(视具体情况而定)。层层同级沟通可以有效地提高客户对企业的好评,也有利于体现企业的实力、诚意和态度。所以,正确的沟通对象是沟通成功的前提。

三、地点

在西方企业中,沟通地点很简单,公事公办,基本是在办公室或者会议室沟通。但是在中国企业中,沟通地点就很广泛了,包括办公室、会议室、酒店、娱乐中心、咖啡厅、个人家中等等。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别?

原因很简单,中国式沟通的地点已经超越了其物理特性本身,代表一种态度或者方法。很多小企业会选择在豪华酒店会客,而不是企业办公室。选择豪华酒店会客,说明对对方的重视和尊敬。

企业也经常邀请客户来企业参观。选择自己企业沟通,这往往是一种沟通方法。这种企业往往实力强大或者企业形象较好,客户参观企业有利于提高销售成功率。在中国,饭店、娱乐场所、咖啡厅等都是销售沟通的场所。销售员要根据客户的层次、喜好选择合适的沟通场所。

四、场合在沟通中,中国人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在不适当的场合讲话。同样一句话,不同的场合说出来,效果完全不一样。

一般而言,不宜在下属面前批评其领导;不宜在领导面前批评其下属;不宜在客户面面前指出企业存在的问题;不宜在会议上单独批评某一个员工;不宜在当中谈及个人待遇问题;不宜在众多下属面前谈论公司的危机„„

五、技巧

先攻后受、语义双关、虽然“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这些都是所谓的沟通技巧。但是,中国式沟通的最高技巧是“不沟自通”。

场景一:

王经理:李总,跟您商量个事。

李总:王经理,你说。

王经理:还要几天,我的孩子就要出生了。选个好日子,到时请您来我家吃饭。

李总:好事情啊!那你得陪陪你爱人啊!

王经理:是啊!这不,我爱人生第一胎,没经验,挺紧张的,一直责怪我不在她身边。

李总:是是!都这样的。这样,今天下午你把手头上的工作交接给老催,多请几天假,给你一个星期时间,这么重要的事情,可不能马虎。

场景二:

陈经理:李总,我想请几天假。

李总:什么事情?

陈经理:我爱人这几天生孩子,想请几天陪产假。

李总:哦„„怎么不早点说,你现在手头上事情正紧着呢!好吧!根据公司规定,给你批三天陪产假。

陈经理:三天可能不够,能不能请一个星期?我想多陪陪我爱人。

李总:一个星期啊!这可耽误工作了。这样,你先请三天,看情况再批,好吗?

王经理找李总多请几天陪产假。但是,王经理至始至终没有提“请假”或者“多请几天假”,李总却非常高兴爽快地给他批了一个星期的陪产假。这就达到“不够自通”的目的。

陈经理也是想多请几天陪产假,但是其开门见山提到请假,并想多请几天。李总并没有给他满意的答复,最终沟通的目的并没有完全达到。

六、态度

在中国,沟通的态度比沟通的信息更重要。在实际沟通中,我们往往更看重态度而不是信息。

场景:

营销部李总监:王总,我要招两个渠道经理,这两个人很重要。希望你大力协助。

人力资源部王总监:李总,没问题。你先提交人才需求申请表。

营销部李总监:我知道。我跟你说的意思是,希望你帮我招两个素质高的渠道经理,而不是像上次那个„„

人力资源部王总监:招什么样的人,最终裁定权在你这,你干嘛把责任推给我。

营销部李总监:虽然最终是我裁定的,但是你提交上来的应聘者普遍素质达不到要求,我也没办法。

人力资源部王总监:达不到要求你可以不用。好了,我也尽量做好。

李总找王总沟通目的很简单,就是请王总大力支持,招聘两个素质较高的渠道经理。李总也向王总传达了他的意思。但是,沟通效果就不尽人如意。王总最后说“尽量做好”,中国人说“尽量”,一般都“不尽量”。李总传达了信息,却没有完全达到沟通的目的。原因在于双方沟通的态度有问题。双方沟通态度不好,导致信息的重点发生偏差,从招聘工作说到责任推诿,从“说事”到 “说人”。王总对李总的态度有意见,就很难保证王总会“大力协助”。

为了有效沟通,一方面我们要尽量以良好的态度与对方沟通,让态度促进沟通;另一方面,如果对方态度不好,我们要“对事不对人”,着重关注沟通的信息,而不是态度。尤其向客户推销产品时,客户态度不好是常态。业务员要抛弃客户的态度,一如既往地以良好的态度推销,这样可以提高销售成功率。

七、人际关系

沟通的结果不只是达到沟通的目的,更重要的是通过沟通建立人际关系。

在中国,人与人之间不能因为沟通而沟通,应该在经营人际关系的范畴下沟通。对营销人员而言,应该在经营客户关系的范畴下,与客户沟通。与客户沟通不光是达成销售,更重要的是建立客户关系,为争取更大的销售、建立影响力、塑造品牌服务。

良好的沟通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反过来,沟通能力很差,人际关系自然很糟糕。“只要他多和一个人说话,那么在这个世界上他就多了一个敌人”。我们经常用这句话来讽刺沟通能力很差的人。

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沟通。即使一个人不擅长说话,只要人际关系好,同样有利于沟通。朋友之间,即使说错话还是比较容易原谅。

在营销之道中,我们提到客户关系是熟人关系,而不是上帝与子民的关系。在与客户沟通时,业务员就要与客户建立相互尊重、平等往来的熟人关系。窗体顶端.

第二篇:中国式管理-领导的沟通艺术-曾仕强

请加QQ1219258993下载、观看

如需观看、下载本课程,请联系QQ1219258993,保证全网最低价讲师简介: 曾仕强

台湾兴国管理学院校长、台湾智慧大学校长、台湾交通大学教授、成功杂志首席顾问、中国统一促进会理事长、中华企管网集团首席顾问、华夏智业管理学院院长

学历:

英国莱斯特大学管理哲学博士、美国杜鲁门大学行政管理硕士

专研领域:

中、美、日管理比较;易经管理;中、西管理思想比较;人际关系与沟通;中国人的民族性与管理

被企业界尊称为:

中国式管理大师、华人三大管理学家之一

主要著作:

《总裁领导学》、《组织行为学》、《分层授权vs分层负责》、《人力资源管理vs组织人员发展》、《管理vs领导--卓越经理人必修课》、《领导的沟通艺术》、《出色的中层主管》、《组织三阶层的高效运作》、《优秀的基层干部》、《人性管理》、《胡雪岩的经营管理》等等中国式管理教材

课程对象: 适用对象:各级领导,管理人员学习。

课程目标: 学习目的:消除上对下、下对上、平级间沟通的障碍,从沟而不通达到不沟而通。

课程提纲:

第一集 沟通的最佳态度

用心听他说什么;不计较他怎么说,如果做到万事OK。

先做好情绪管理,再进行沟通。

请加QQ1219258993下载、观看

不能欺骗,也不能说心里话,要说妥当话。

第二集 沟通前的心理准备

两难:1.先说先死——站在亮处,透明化对自己不利

2.不说也死——令人怀疑,不把自己当作对手

合理:3.说到不死——合理表达,说到和没有说一样

第三集 沟通的四大目的1.说明事物——陈述事实→引起思考→影响见解

2.表达情感——表示观感→流露感情→产生感应

3.建立问候——暗示情分→友善(不友善)→建立问候

4.进行企图——透过问候→说明(暗示)→达成目标

第四集 沟通的三大原则

1.我告诉你,你不要告诉别人。

2.要告诉别人,不要说我说的。

3.如果说我说的,我就说没说。

第五集 沟通的流动方向

1.上行——陈述意见、抱怨、批评——下情上达

2.下行——传达政策、目标、计划——上情下达

3.平行——互相了解、关怀、协调——心意相通

第六集 沟通的艺术

1.了解对方的言默之道 请加QQ1219258993下载、观看

请加QQ1219258993下载、观看

2.记住交浅不可以言深

3.以情为先求通情达理

4.言必有误不流于空谈

5.言之成理不自相矛盾

6.从容不迫不紧张急躁 ……

如需观看、下载本课程,请联系QQ1219258993,保证全网最低价

第三篇:中国式金融危机(模版)

中国式金融危机

最近,在美国QE退出的阴影笼罩下,亚洲市场爆发了严重的走资潮,由此导致了亚洲一些国家股市大跌,货币大幅贬值,尤其是印度与印尼最为严重。因此,市场正在担心新一轮的亚洲金融即将爆发,同时更担心的是由此是否会引发中国金融危机。

对于前者,估计仅是美国QE退出后,资金从这些国家退出对当地金融市场新产生一些影响与冲击,说爆发1997年那样亚洲金融危机的概率不会太高。不过,对于中国来说,这种担心并非是杞人忧天。

因为,无论是最近“乌龙指”事件,还是保险公司高管携款外逃;无论国内影子银行盛行,还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泛滥,都暴露出中国金融市场存在严重的脆弱性。而这种脆弱性,可能由于美国QE退出,一定导致新兴市场走资潮,这不仅会导致亚洲一些国家股汇大跌,也可能成为引发中国金融危机爆发的导火线。

因为,以下几个方面十分值得市场担心。一是当前中国金融市场风险有多高是相当不清楚的。因为,到目前为止,中国还没有发生过周期性的金融危机,其是否爆发金融危机没有参照系。二是当前中国金融市场出现的一连串事件已经显示出其严重的脆弱性。三是中国经济及金融市场深层次的风险也可能随着这种危机而显现。

我们可以看到,如果美国QE退出(这已经成了必然趋势),中国就面临着各类资金集中外逃之风险。如果出现各类资金外逃加速,它将引发其他金融风险暴露的概率会加大。

因为,就当前中国经济形势及金融市场来看,尽管最近中国经济数据比市场预期要好,金融市场所面临的风险也认为是在可控的范围内。但是这些看法是建立两个基点上的。

一是对于国内金融风险有多高,中国根本就没有建立起一套测算其风险的科学体系或方法,而仅是借鉴成熟市场现成的工具与经验。但是,实际上中国的金融市场与成熟市场完全不同,数据获得的方式及可信度也不一样,更多不存在计划经济下的金融危机。在这种情况下,国内金融市场的风险有多高是不清楚的。如果对一个市场金融风险有多大的认识都是不确定的,要想来防范这种风险更是不可能。

二是当前国内金融主要聚集在房地产市场,即经济的“房地产化”。如果中国的房地产泡沫没有挤出,中国的经济结构不进行重大调整,并让产业结构升级,那么中国房地产市场巨大金融危机随时都有可能爆发之风险。

因为,当前经济政策一方面希望来调整前十年扭曲的经济结构,并让整个产业结构全面升级,另一方面房地产宏观调控的工具性则无法摆脱。各地方政府仍然在千方百计地利用房地产市场冲高当地的GDP,冲高当地的房价。

可以说,当前国内绝大多数地方的房价持续上涨了15个月,根本原因就在这里。而国内房价在高位的情况下持续上涨,尽管可让各地的GDP增长保持高速(也是当前国内经济数据好于市场预期的重要原因)增长,但它一定会阻碍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及经济产业的升级,对居民消费具有严重挤出效应,并聚集更大的房地产泡沫风险。而国内房地产泡沫一定会导致中国金融市场危机爆发。

还有,当前中国金融市场的风险之所以被认为是在可控的范围内没有爆发,其实是建立在国内房地产市场顺周期的基础上,即国内房地产市场发展十几年,从来没有出现房价的调整,房地产泡沫从而没有挤出过,而反之房地产泡沫则在越吹越大。如果中国的房地产泡沫不破灭,无论是国内巨大的影子银行风险,还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风险都隐藏下来。

因为,房地产泡沫不挤出,房价不回归理性,无论是住房按揭贷款,还是以住房及地方抵押的贷款都不会有多少由于价值下行所导致的风险。但是,无论是从国际上的经验来看来,还是从国内最近温州及鄂尔多斯等地房地产泡沫破灭所导致的问题来看,其金融风险不能说是不高。可以说,当温州的房地产泡沫破灭之后,不仅中国当前金融风险涌出,而且该地的经济衰退在短期内不可改变。

对于中国其他地方来看,比温州房地产泡沫大得多的地方有的是,比如一线城市。有人说,这些城市的房地产泡沫之所以不会破灭,是因为有所谓“刚性需求”在。但是据我所知,北京已经“炒号”(即获得住房购买认购号马上转让)如此盛行,这是什么“刚性需求”呢?还有现在不少国内中小企业也大量进入住房市场抢房,最为重要的是不仅在于能够利用炒房谋利,而在于利用购买的房价如何套取贷款。可以说,全民都在“炒房”中,足见国内住房市场所面临的风险有多大。如果中国房地产市场出问题,如果中国房地产泡沫突然破灭,它一定会引发中国金融市场危机。

还有,最近“乌龙指”事件及保险公司高管携款外逃,都体现了国内金融市场严重的脆弱性。

比如说,近年来全球股市错盘交易也屡有发生,它给市场带来的巨大风险早就为各国监管层所关注。因此,面对这些发达的科技给证券交易带来的风险,全球不少交易所都在逐渐建立市场防范机制。比如,香港交易所对证券交易过程中出现的报价畸高或过低、交易数量过的落盘,交易系统都会有特别警示,要求交易员重新核查。

如果国内证券交易所也有类似的预警机制,那么这次光大错盘的“乌龙指”事件发生的概率就会降低。但是国内证券市场就没有这样的机制。本来这样平常的事情,国内

2证券市场为何没有设立这样的一种预警机制呢?很大问题不仅在于国内监管部门相应的风险意识十分薄弱,也在于国内证券市场十分脆弱。保险公司高管携款外逃事件也是如此。为何在事件发生之前没有一套严密的监管与防范措施呢?

当然最为严重是还是国内影子银行的风险及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风险。这两大风险一点都不可以低估。我们既不可用欧美国家的标准来看待它,更不可用什么不科学指标体系来衡量。因为,中国当前金融体系是前所未有的,这个体系所显现的金融风险在人类以往的历史上没有见识与经验过。

因此,由这两大问题所导致的系统性风险是通过什么方式引发、在什么时候发生等都是不确定的。而这种不确定性则成了当前中国金融体系面临的最大风险。

所以,尽管中国近期是否会发生金融危机是不确定的,但国内金融体系面临的问题前所未有。一个小小的“钱荒”事件可把国内金融市场折腾得信心崩溃,房地产泡沫破灭所引爆的金融风险更是会让市场闻风丧胆。更重要的是面临国内金融市场严重的不确定性,面对国内房地产市场巨大的泡沫,无论是市场还是政府都认为是在可控的范围内,而这可能就是中国金融市场危机爆发的导火线。

(易宪容)

第四篇:中国式管理

课程:中国式管理

教师:李诗和

课题:《中国式管理》观后感

学生:刘洋希

学号:200707060127

提交日期:11月20日

《中国式管理》观后感

在中国式管理课程中我观看了台湾的著名管理大师曾仕强老师的视频教学《中国式管理》,感觉受益匪浅。也许没有人能准确说出来究竟什么是“中国式管理”,因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足以让一切矛盾的东西成为一个统一体。但曾仕强老师20余年一直在研究中国儒、道、释文化下的管理哲学。他的讲解让我醍醐灌顶,打开了我探索中国式管理的大门。

一、中庸之道和二分法

因为中国人性格的复杂,没有一个标准,中国人的言行会随时间和场合的变化面变化,所以没有一个固定的为人处事的公式,如果真的说有就是中庸之道了。而中庸之道最简单的解释就是合适,只要为人处事做到合理就是把事情做对了,就是符合中庸之道。但如何才算是合适呢?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还是要实事求事,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然后对症下药。具体如何求如何下药,就是人的工作了。就要看人了,就如同样的材料不同的师父会有不同的做法,结果也会不同。所以中庸之道就是找到合适点,不走极端,要做到中庸之道,找到合适点就要把准脉,然后对症下好药。所以要把事情做好就要提高把脉的能力和下药的水平。要提高除了要掌握基本的理论外,更重要的人在行动中多实践,增加临床经验。

或许现今年轻一代都更为接受西方思维,对一个事物的判断,对或错,所谓是非分明,此为二分法则;在中国,我们更多听到的是“差不多”,“可能”,“或许”,之前我非常反对这种模糊的措辞,很容易理解成唯唯喏喏,没有原则,思路不清晰,实则是中国包容思想下的周全考虑,凡事很少有绝对的,尤其在哲学和思想这个领域。所以应该尝试着用第三种角度去看待事物,更多的从临界于是和非的中间状态去考虑。这一点就丰富了我的处世哲学,以前看待问题基本上都是采用的二分法,而读过这本书以后,也让我明白了,原来中国人几千年来都在用一种二分法以外的方法处理问题,为我今后的处世提供了参考。

二、以人为本的管理

管理,管的是人,不是事。中国人是一个十分注重人情的国民族,人情有时比法律更重要和管用。而人情是感性的,没有一个标准,不能用数字来表示。所以中国人是复杂的,中国人的言行会在不同的时候不同的场合会有不同的表现。

所有的事情都是人做出来的,事在人为。要了解和分析好中国人的特性,这个中国人的特性就是中国人的人性。只有对中国人的人性掌握好才有可能对症下药,否则很可能好心做坏事,做力不讨好。掌握好中国人的人性才有可能做到以人为本,要做到以人为本就必须了解中国人的人性。要了解中国人的人性就必须全面详细客观地了解和分析中国人的性格。我们是以人为中心的,西方思维则讲究以事为中心,故而在实际情况中,会出现因人设岗的情况。现在反复提倡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潮,其实我们已经骨子里以人为本了数千年,人家也意识到这种思想的重要性,所以我们现在的体制改革、管理规范化等工作,无非是以人为本的基础上,用制度去弥补以人为本所需要的支持。嘴上讲着制度,心里却时时要牢记人才是中心,要学会变通,知晓“得人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三、组织中的计划

中国人表面上似乎不讲究计划,凡事讲求“看着办”,实则是有计划的,只是对计划的变更可能认识得更为透彻,只有看着办,才能及时地调整计划,以符合当时阶段的实际需求——岂不就是软件过程里的“迭代”?!西方思想引领下的软件过程,绕了一圈,从过程化、瀑布模型走到现今的迭代和XP。我们会一直需要计划,只有计划明确了,整个组织才有共同的、清晰的目标,才有奔头,但务必不能将计划制定的过于刻板,过分细致,缺少了回旋的余地——而届时的回旋却是一定会有的。

四、公平与合理

西方人制度明确,一切可以照章办事,管他合理与否,只要照着制度来就是公平的,诸如加薪、升职等等。前面讨论了,中国人不是那么刻板讲制度的民族,只要大家觉得制度不合理,那照着制度办也被认定为不合理的。所以我们讲公正,制度是一层皮,大家都照制度了,就是“差不多”的,是否算优秀,得凭群众的,领导的感觉。公平还是不公平?公平是绝对做不到的,资源不足,机会有限,不可能公平,中国人做的是合理的不公平,虽然不公平但是做到合理就可以了。合理、不合理是变动的不是固定的,这个最难。西方人合理不合理是固定的,日本人合理不合理也是固定的,只有中国人合理不合理是变动的。老实讲,全世界中国人最辛苦,因为我们处的环境最复杂,所以所有外国人都看不懂中国人,老觉得中国人鬼鬼祟祟的。为什么西方的合理、不合理是固定的?因为他合法就合理。

西方人过着非常单纯的日子,就是合法就合理。西方人在立法的时候,他想尽办法不让你通过。

五、无为领导

最后的境界是无为。一个人能够轻松愉快,就是他要懂得无为。无为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但是我们保证做得到,因为这是所有外国人都非常怀疑的事情。“你们中国人真的可以无为吗?无为真的可以把事情管好吗?”其实啊职位越高的人你越需要无为,职位越低的人你越需要有为,这样才搭配得起来。否则的话我们永远是配合不好的。我希望透过这整个系列课程我们把问题化解掉,那大家会越来越轻松愉快,这样做才有意义,那管理也才不会成为大家的难题。实际上我们第一个提出来,大家一定要记住,凡事求合理你自然轻松愉快,而凡事求合理就是中国式管理。

六、得人心者得天下

脸红脖子粗,纵使有理有据,争赢了,别人也会消极抵触,甚至给你下套子,最终还是办不成事情。所以平日为人处事,务必需要处处顾及面子,讲讲私交,感情好了,我吃点亏帮帮你也无所谓,乐得落个人情。得人心者,得天下呐。“知遇之恩”是中国传统故事中最感人的。三国演义中,刘备为了赵云差点将儿子弃于地上,赵云连杀五十员曹军大将,刘备就这么一个奖励就足让赵子龙肝脑涂地了。

总之,对于中国企业的管理研究,只能是中国人自己来完成。不能指导实践的理论就不是科学。中国人和西方人是有区别的,这种区别存在于传统文化所形成的观。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历史文化,这就是该民族观念的背景。所以,学习了先进管理技术之后,还要结合中国人的特色以及中国的国情,制定出中国特色的管理方法。

第五篇:中国式陋习

“中国式陋习”司空见惯 一边痛恨一边随大流

连日来,“凑足一撮人就走”的“中国式过马路”现象引起社会的广泛热议。现实生活中,随意横穿马路、践踏草坪,公共场所大声喧哗、乱扔垃圾„„许多人一边痛恨这些陋习,一边在自觉不自觉中“随大流”。

这些陋习看似无足轻重,但是却对社会环境和国民形象有着破坏性影响。几年前,就有媒体将中国游客在海外随地吐痰称作为“民族的灾难”。那么,还有多少“中国式陋习”我们司空见惯?

这样的陋习还有很多:在遇到红灯或者拥堵时,我们经常发现,只要有车占用非机动车道或者对侧车道朝前挤,立马就会有更多的车辆跟过来,造成更大程度的拥堵;本来没有路的草地上,只要有人从上面走,立马就会有更多的人踩出一条路来„„有网友循着“中国式过马路”的思路,将翻越马路护栏称为“中国式跨栏”,将开车强行变道称为“中国式并线”,将逆行造成的堵车称为“中国式堵车”,将随地吐痰称为“中国式吐痰”„„

一些网友则认为“中国式”陋习中蕴含着一种“成长的烦恼”心态,“自己开车时责怪走路的,自己走路时责怪开车的,大家想想是不是都有这种感觉?”一位有着9年驾龄的网友表示,开车时总是很讨厌行人闯红灯,自己走路时,却很讨厌汽车为什么不让一下行人,“如同做女儿时讨厌妈妈的管束,等当了妈妈,又讨厌女儿的叛逆。站在自己的立场,总是别人的错。”

中国式沟通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