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8号文库
0815水利工程一级学科简介
编辑:悠然小筑 识别码:17-992914 8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5-12 14:03:19 来源:网络

第一篇:0815水利工程一级学科简介

0815水利工程一级学科简介

一级学科(中文)名称: 水利工程

(英文)名称: Hydraulic Engineering

一.学科概况

水利工程是国家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支柱性学科,在深入研究自然界中水的时空分布及演化规律基础上,通过实施工程及非工程措施,实现水资源的充分保护和合理利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障社会可持续健康发展。

水利工程学科历史悠久。水为生命之源、生态之基、生产之要,自古以来,人类即与水为邻,与水相伴,人类文明发展史与水紧密相关,与水利工程密切相关。人类已有几千年用水治水经验,在欧洲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以来,在系统的理论研究和大规模的工程实践的基础上,水利工程已形成一套相对完整的学科体系。在新的历史时期,人类社会发展面临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巨大挑战,水作为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以及生态环境的控制性要素,在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中的重要战略地位日益突出。伴随社会科学和其它自然科学技术的发展,一大批有关用水治水的新思维、新概念、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以及新的管理实践相继涌现,不断丰富完善水利工程学科的理论与实践体系。

水利工程学科的发展经历了从工程水利、资源水利到民生水利的转变,防御洪涝灾害、保障生活生产用水、治理水土流失和水环境污染等,是水利学科目前面临的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任务。给洪水以出路、洪水资源化,开源节流、建设节水型社会、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控污治污、发展绿色经济、充分依靠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等等

将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以及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理念产生深远的影响,水利工程学科需要从理论上、技术上进行不断创新。

二.学科内涵

水利工程学科研究水的运动规律及与建筑物的相互作用。在太阳能的驱动下,地球上的水(包括江河湖海中的地表水、土壤和岩石中的地下水,以及空中的大气水)形成复杂的时空分布和演化规律。为适应人类社会发展和改善生态环境,需要在流域或区域等不同空间尺度上,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改造水的时空可利用性,以达到兴利避害的目的。水利工程学科在深入分析水循环规律的基础上,研究各种工程和非工程措施,诸如闸坝堤防、河渠管道、水库湖泊、水电站、水泵站、港口码头航道等的规划、设计、施工、安全防护、运行管理,实现水资源的有效保护和高效利用。水利工程学科具有理论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双重特性。

水利工程学科以数学、力学、物理学、地理学、系统科学、管理学、经济学、环境学和生态学等作为其理论基础,并辅以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和测控技术等必要的知识基础。专业知识要求具备水工建筑学、水力学与河流动力学、岩土力学、水文学、水资源规划学、自然地理学、气象学、海洋学、地质学、河口海岸动力学、建筑材料学等。

本学科的主要研究方法是基础理论研究(包括界面过程的物质输移理论,强度、损伤和老化等的结构理论,系统集成和决策响应理论等),原型观测或现场检测(遥感、遥测、实地测量等)、统计分析、物理模型试验、计算机数学模拟等。研究工作遵循从实践中抽象概括上升到理论又回到实践经受包括工程实证实践检验的认知过程。

三.学科范围

本学科目前包含5个主要研究方向,即水文学及水资源、水力学

及河流动力学、水工结构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和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同时,以水信息学为代表的新兴交叉学科方向发展迅速。

水文学及水资源主要研究地球上水的形成、分布和运动规律,以及水旱灾害防治、水资源开发利用、水生态环境改善与保护和水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技术,并与现代量测技术、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结没合,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水循环基础理论与现代模拟、水文气象耦合机理、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对水文水资源影响、水文不确定性理论及方法、水灾害形成机理及模拟预测、水灾害监控、评估和应急技术、水资源演变规律和综合评价、水资源合理配置与可持续利用、水资源系统优化规划与调度、水环境演变与生态保护、水信息基础理论与方法、数字流域理论与方法等。

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主要研究水流静止和运动的规律,水流与河床、海岸、过水建筑物等固体边界的相互作用,以及泥沙、空气或其它物质在水流中的扩散与输运规律,水生生物对水流运动的响应关系等,并使其应用于实践,解决工程技术问题。它与数学、力学等基础理论学科相交叉,与水利水电、海港航运等工程学科相结合,在经济建设中有广阔的用途。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生态及环境水动力学、工程水力学、流固耦合理论与应用、数值模拟与水信息技术、岩土渗流与控制、河流泥沙工程及河流管理、泥沙输移理论与河流模拟、现代流体测试技术等。

水工结构工程主要研究自然水域的人工建筑物及其地质基础,研究控制水的方式和结构、水工建筑材料、施工工艺技术和施工组织,研究工程的运用、监测、维修等。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水工建筑物及地基的分析理论、安全监控与现代试验技术,现代优化设计理论与方法,高边坡及地下工程,大型水闸、船闸及输水结构,水工混凝土结构及新材料研究等。

水利水电工程主要研究水利水电工程规划设计、项目评价、施工管理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环境问题的理论与技术。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水利水电系统规划与优化调度,水电站、抽水蓄能电站、潮汐电站和泵站水力学,水电站及泵站结构,抽水蓄能及新能源开发技术,节水灌溉技术、灌区规划和水利经济与管理等,水利工程评价方法与评价指标体系,大型水利枢纽的联合调度模式,水利水电建设经济分析与环境影响评估;水利水电建设项目施工管理、水利工程安全防护与运营管理及流域现代化综合管理等。

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主要研究近海及河口水流波浪、泥沙运动规律,研究港口海岸以及近海工程的建筑物等。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结构,河口海岸及近海工程水动力环境,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泥沙,河口海岸风暴灾害与防灾减灾,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水文监测,水文观测和调查技术、水文资料分析及处理,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经济与规划管理等。水利信息化与数字化是水利工程与信息科学技术相结合的新兴研究方向,主要研究范围包括:多源水利信息的实时采集与融合技术,基于网络的水利信息传输、存储技术及分析方法,并行计算方法及其应用,水系统建模方法与虚拟仿真,水利行业软件开发标准研究等。

四.培养目标

1.博士学位:具有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以及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熟悉本学科的现状和对学科前沿研究具有足够的敏感,对学科的未来发展趋势有良好的把握。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本学科的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和高尚的学术道德。能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从事工程技术工作,并取得创造性的成果,成为引领水利学科发展的创新型杰出人才。

2.硕士学位:具有本学科坚实的理论基础以及系统的专门知识,-4-

了解本学科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掌握理论分析、数值计算和实验基本技能。较为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学科的外文资料。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和学术道德。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程设计、工程管理或相关技术工作的能力,成为推动水利水电建设快速发展的高级人才。

3.学士学位:掌握本学科相应的专业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素养,在理论分析、数值计算和实验方面得到基本训练,具有应用所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开展科学研究和从事组织管理的能力。熟悉与水利工程相关的法津法规,具有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是水利水电建设事业的生力军。

五.相关学科

数学、力学、土木工程、农业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计算机科学与工程。

第二篇:0801力学一级学科简介

0807力学一级学科简介

一级学科(中文)名称: 力学

(英文)名称: Mechanics

一、学科概况

力学是关于力、运动及其关系的科学。其发展历史可追溯到古希腊时代,阿基米德曾对杠杆平衡、物体重心位置、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等,作了系统研究,确定了它们的基本规律,初步奠定了静力学,即平衡理论的基础。伽利略通过对抛体和落体的研究,提出了惯性定律并用以解释地面上的物体和天体的运动。17世纪末牛顿提出了力学运动的三条基本定律,使经典力学形成系统的理论。此后,力学的研究对象由单个的自由质点,转向受约束的质点和受约束的质点系。这方面的标志是达朗贝尔原理和拉格朗日分析力学。其后,欧拉又进一步把牛顿运动定律用于刚体和理想流体的运动方程,这是连续介质力学创立的开端。纳维、柯西、泊松、斯托克斯等人将运动定律和物性定律两者结合,促使弹性固体力学基本理论和粘性流体力学基本理论建立,使得力学逐渐脱离物理学而成为独立学科。到20世纪初,在流体力学和固体力学中,实际应用跟数学理论的互相结合,使力学蓬勃起来,创立了许多新理论,同时也解决了工程技术中大量关键性问题。从20世纪60年代起,计算机的应用日益广泛,力学无论在应用上或理论上都有了新的进展。力学学科现设固体力学、流体力学、动力学与控制、基础力学与力学交叉、工程力学5个研究方向。

发展至今,力学学科已具有严谨的理论、实验、计算体系。在20世纪,力学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突破,不仅完备了学科体系,同时与其它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推动了交叉学科的形成和发展。为了适应学科发展的要求,培养人才不应仅限于科学研究,还必须具有独立开展高水平研究的能力,具有力学学科理论、计算和实验研究的基本能力且在其中至少一个方面达到精深的专业水平。

二、学科内涵

力学研究介质运动、变形、流动的宏微观行为,揭示力学过程及其与物理、化学、生物学等过程的相互作用规律。力学既是基础科学,又是技术科学。

力学探索自然界运动的普遍规律,它以机理性、定量化地认识自然、生命与工程中的规律为目标。因此,与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学和生物学一起,并列为七大基础学科。它是最早形成科学体系的一门科学,其方法论在自然科学诸学科中有指导性意义。力学又是一门技术科学。土木、水利、机械、船舶、航空、航天、能源、环境、微电子、生物工程等技术和工程领域,不断提出新的力学问题。力学植根于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的各个领域。

力学的主要理论包括:(1)物体运动三定律;(2)达朗贝尔原理;(3)分析力学理论;(4)连续介质力学理论;(5)固体力学基本理论;(6)流体力学基本理论。

力学研究方法遵循认识论的基本法则:实践——理论——实践,理论分析、计算模拟和实验测试是力学研究的三种方法。

三、学科范围

固体力学:

固体力学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固体及结构的变形与破坏理论、计算固体力学、实验固体力学、新型材料力学、以及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及其应用,特别关注微纳米力学、跨尺度关联与多尺度分析、多场耦合力学、生物与仿生力学等。固体及结构的变形与破坏理论主要研究在静、动态载荷作用下固体及结构的变形行为、波动理论及破坏理论。计算固体力学主要研究科学计算方面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以及结构与多学科优化等问题。实验固体力学主要研究不同环境、不同尺度下加载、测量与表征的方法。新型材料力学主要研究先进复合材料、功能材料、轻质材料、纳米材料等在环境载荷(力、热、电、磁等)作用下的力学及物理特性。本学科与其他领域相结合产生航空航天材料和结构力学、大型工程结构与工业装备静动力学、爆炸与冲击力学、制造工艺力学等。

流体力学:

流体力学的研究内容从无粘到粘性复杂流动,从定常流到非定常流,从单相流到多相流,从连续流到稀薄流,以及湍流,流动稳定性与转捩,激波、旋涡与分离流,流固耦合等。从学科上讲,流体力学的分支学科有空气动力学,高温气体动力学,稀薄气体力学,生物流体力学,工业流体力学,水动力学,船舶流体力学,海洋工程流体力学,非牛顿流体力学,环境流体力学,多相流体力学,渗流力学,流变学,电磁流体与等离子体动力学,地球物理流体力学,物理化学流体力学等。流体力学在许多科学与实际工程领域里,如航天、航空、船舶、海洋、水利、气象、能源、化工、环境、生物、微电子、微机械等,日益广泛地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动力学与控制:

动力学与控制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非线性动力学与控制、分析力学、多体系统动力学、以及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及其应用,特别关注非线性、非光滑性、随机性、不确定性等问题。非线性动力学主要研究非线性动力系统的分析与控制方法,尤其是系统呈现的分岔、混沌、分形等复杂现象。分析力学主要在已有基础上完善非完整系统理论、伯克霍夫理论及广义哈密顿动力学等。多体系统动力学主要研究包含刚-柔-液耦合、多物理场、多尺度等复杂系统的动态行为。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相结合产生航空航天动力学、转子动力学、车辆动力学、微纳系统动力学、复杂网络动力学等。

基础力学与力学交叉: 基础力学与力学交叉学科的主要分支领域包括物理力学、生物力学、爆炸力学、环境力学以及等离子体力学,通过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发展力学的新概念、新理论和新方法。物理力学研究集中在极端固体材料性质、高温气体性质、稠密流体性质等。生物力学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细胞-亚细胞-分子生物力学、组织-器官力学、骨-关节力学、心血管工程力学、空间生物力学与重力生物学、生命现象系统化和模型化研究、生物力学新概念、新技术和新方法等。爆炸力学主要研究爆炸、冲击和能量突然聚集等强动载荷下介质、材料和结构的力学响应。环境力学涉及环境力学的基本建模、水环境、岩土体环境、地球内部流动、地球界面过程、环境灾害、工业环境流动、环境多相流动以及环境力学的计算、实验理论和数学化。等离子体力学研究主要包括高温等离子体力学和低温等离子体力学。

工程力学:

工程力学学科的研究范围主要有工程结构力学、矿山工程力学、环境工程力学、爆炸理论及应用、材料工艺力学、海洋工程与船舶动力学、电磁力学、振动、冲击与噪声等。工程力学的研究范围很广,除上述领域以外,还包括诸如计算机辅助设计、专家系统、设计理论、计算工程等支撑系统。

四、培养目标

学士学位:培养具有系统、扎实的数学、物理、力学基础理论、基本实验方法和技能,可进一步深造以从事固体力学、流体力学、动力学与控制、基础力学与力学交叉、工程力学等力学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新技术开发的高级专门人才。

硕士学位:培养具有系统、扎实的数学、物理基础理论,在力学领域内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较熟悉的实验技能,了解本领域发展的前沿和动态,并具备从事高校教育和科研能力的专门人才。博士学位:培养具有系统、扎实的数学、物理基础理论,在力学领域内具有坚实宽厚的理论基础,系统的专业知识和较熟悉的实验技能,掌握力学领域发展的前沿和动态,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能力并能在科学和技术上作出创造性成果的高级人才。

五、相关学科

与力学学科密切相关的一级学科主要包括数学、机械工程、土木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船舶与海洋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等。

第三篇:民族学(一级学科)专业简介

民族学(一级学科)专业简介:

民族学是广东省属高校唯一的民族学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202_年评为广东省特色重点学科。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前身是广东民族学院,已有60年的发展历史,民族研究一直是该校传统优势学科,专业基础实力雄厚,特色鲜明,在广东乃至华南地区具有独特的传统优势地位。多年来,该学科始终围绕国家民族地区发展战略布局、党和政府处理民族问题的大政方针政策和我省民族地区的实际发展需要,长期致力于岭南民族研究,服务于广东经济社会发展,为我省各民族团结进步、民族地区改革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目前本学科形成了鲜明的学科特色和优势:

1.民族学一级学科下设七个二级学科,每个二级学科根据学科特色设置了若干研究方向。基于学术积淀,顺应时代需求的学科方向凝练,形成了一些特色鲜明的优势学科方向,如: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创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与社会治理、民族文化艺术资源与产业发展等。这些学科方向各有优势和特色:岭南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创新借助高新技术致力于民族发展大数据库平台的建设,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科科学研究构筑高水平的省部级创新平台。民族地方政府社会治理与创新、民族社会公共事业管理与服务、民族社会公共政策与法治研究成果丰硕、影响广泛。岭南少数民族传统工艺、音乐、绘画、民间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电商产业相结合,开创了一条别具一格的应用研究路径。

2.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拥有一支知识、年龄以及专业技术职务结构合理的教学科研团队,现有专任教师50人,其中教授21人,副教授18人,讲师8人,具有博士学位31人。硕士生导师30名。具有博士学位的占62%。有2名教师为广东省“千百十”培育对象,有1位为“广东省文化英才青年领军人才”,本学科带头人和主要学术骨干在国内本学科领域具有相当的影响力。

3.高层次创新平台建设上,拥有2个省部级创新平台(基地)“广东省咨询决策研究基地民族发展研究中心”和“广东省民族发展大数据工程研究中心”。拥有1个国际既港澳台合作重大平台“广东省高校玻璃艺术国际合作平台”,2个教育厅重点研究平台“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民族研究所”和“广东省重点提升平台岭南民族研究中心”。汇集了诸多优势资源,促进本学科开展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教学与高水平的科研。4.三年来,主持6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25项省级项目,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各一项,经费达到554.8万元; 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91篇,出版专著22部,整体学术水平、科研能力较为突出,特别是民族语言文化研究在本学科研究领域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

第四篇:1204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简介

1204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简介

一级学科(中文)名称:公共管理学

(英文)名称:Public Management

一、学科概况

公共管理是人类活动的社会性需求使然,具有悠久的历史。作为一个专门的学术研究领域,公共管理学从公共行政学演变而来,经历了百余年的发展时间。对于公共部门的专门研究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1887年威尔逊(Woodrow Wilson)在《行政之研究》一文中,确定了公共行政的基本研究方向,以怀特(Leonard D.White)的《公共行政学研究导论》和威洛比(William F.Willoughby)的《公共行政原理》两本著作的出版为学科建立的主要标志。从建立到现在,公共管理学经历了以下三个主要阶段。

第一个阶段(20世纪20-60年代),公共行政学阶段。研究对象定位于行政组织,重点对行政机构、过程和程序的管理原则进行研究,以提高行政效率为目标。

第二个阶段(60-70年代),公共政策阶段。研究对象从行政组织扩大到公共政策。为了满足政策实践的需要,注重采用定量研究方法,重点对政策制定和政策设计进行研究。

第三个阶段(70年代之后),公共管理学阶段。从关注政策执行效果出发,注重利用多学科的研究成果,重点对公共政策和行为的绩效进行研究,超越了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的界线,积极吸收私人部门的有效管理模式和办法,来改进公共管理的行为。

公共管理学产生于西方国家,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被逐渐地引入我国,对于我国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公共管理实践活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引进西方学术成果的过程中,我国研究人员也根据中国

1社会的特点和实际情况,进行了学科本土化的改造。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过去那种传统的生产组织方式和管理形式,已经无法完全有效地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建立一个富有灵活性和创造性、能够满足多样和动态需求、高效、透明和问责的政府,已经成为一种新趋势。这对于公共管理学科今后的发展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二、学科内涵

公共管理学是一门研究公共组织管理活动规律的学科。公共组织和非营利组织,特别是政府组织,是公共管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包括组织结构、过程、功能,及其组织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具体来讲包括:公共组织行为、公共政策分析、公共预算与财政管理、公共人力资源管理、非营利与第三部门管理、公共管理的法律基础、司法行政、社会保障、教育行政、土地政策等。

在研究过程中,研究人员提出了多种理论,反映了人们对于公共管理规律不同侧面的认识,从提出的时间顺序,可以将这些理论划分为三种主要类型:第一种是传统理论,包括科学管理理论、程序管理理论、科层管理理论等,代表人物有:泰罗(Frederick Winslow Taylor)、法约尔(Henri Fayol)、韦伯(Max Weber)等人。它从理性封闭系统视角看待组织,探讨实现效率目标的有效组织形式;第二种是人性理论,包括人际关系理论、激励动机理论、团体动力学理论等,代表人物有: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麦格雷戈(Douglas M.McGregor)等人。它从自然系统视角看待组织,超越了“经济人”的看法,关注人的社会需求和社会特点,以及满足这种需求的正式和非正式组织形式;第三种是系统权变理论,包括系统理论、生态理论、权变理论等,代表人物有:卡斯特(Fremont E.Kast)、罗森茨韦克(James E.Rosenzwig)、高斯(John M.Gaus)、里格斯(Fred W.Riggs)等人。它从开放系统视角看待组织,探讨组织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特别是环境对于组织的作用。上面的理论分类,也反映了人们对于公共管理现象从简单到复杂的认识过程。当然,还有一些理论虽然不宜归入上面的分类体系中,比如公共选择理论、新制度理论等,但也是公共管理理论的重要分支。

公共管理学的知识基础是人类的全部知识,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公共管理学属于社会科学范畴,它与社会科学的其他研究领域具有密切的联系,包括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方法论等。公共管理学的知识基础,既涉及一般性的管理知识,也与公共活动本身的知识内容有关,比如卫生、社会保障、教育、土地等。

公共管理学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就是社会科学的普通研究方法,与其他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方法没有本质的区别。研究人员针对特定的研究问题,在特定的本体论和知识论的思想指导下,从一切可以利用的研究方法中,选择比较适当的方法或方法组合,进行系统和深入的分析,以促进知识的增长和实践的改善。可采用的研究方法包括:经验-实证研究、历史-诠释研究和批判性研究等多种分析方法和技术,具体而言包括:案例研究、比较分析、假设检验、实验、演绎论证、哲学批判、行政和政策过程分析、调查、资料(内容)分析等方法。

三、学科范围

公共管理活动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从教育、文化、卫生、科学到社会保障、土地资源等。与此对应,公共管理学也有不同的分支学科。目前,在我国主要有以下6个研究方向:

1、行政管理学。以管理公共事务的公共组织,特别是政府组织为研究对象,研究其结构、功能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研究行政管理活动的过程,如组织、决策、沟通、协调、监控、评估。

2、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以医疗卫生服务的组织者、提供

者、支付者和消费者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社会、经济、环境、生物、行为以及医疗卫生的基本结构和服务过程,以及医疗卫生体系对改善社会人群健康状况的影响。

3、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教育系统和学校组织的运行机制,解决教育资源的合理筹措、分配、使用及其效果评价的问题。

4、社会保障。研究建立合理的社会保障制度和机制,以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保障人们的基本生活权利。

5、土地资源管理。研究人地关系、土地资源的配置规律、土地资源与社会发展的内在关系,探索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策略与管理技术。

6、公共政策。研究政策的制定、政策的执行和政策的效果评估等公共政策过程环节,探索有关公共政策的规律,以提高政府公共政策质量。

四、培养目标

各公共管理学科学位点按照国家学位条例的基本要求,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校办学目标,培养不同层次和类别的人才。达到相应培养标准的学生,分别被授予管理学的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

公共管理学科具有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所以也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毕业后可以从事各种实践性的工作或者专门研究工作。教学工作要考虑社会发展变化趋势,培养学生掌握宽广知识基础和扎实的方法技能,毕业后要能够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开展创造性的工作,适应学习型和创新性社会发展的要求。

获得学士学位的基本要求是,较好地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工作的初步能力。

获得硕士学位的基本要求是,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或高级专业工作的能力,并能比较熟练地运用一门外国语阅读本学科的专业外文资料。

获得博士学位的基本要求是,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学科发展前沿与方向,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并能在科学研究或专门工作中做出创造性的成果,能熟练地阅读本学科的外文资料,并具有较强的外文写作能力。

五、相关学科

公共管理学与其他社会科学学科具有广泛而密切的联系,例如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人口学、统计学、心理学等。

第五篇:0503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简介范文

0503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简介

一级学科(中文)名称:新闻传播学(英文)名称: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一、学科概况

新闻传播学是研究新闻学、传播学及其它新闻传播现象的学科。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新闻学分别在德国和美国的大学作为一门学科讲授。传播学作为一个学科,则首先出现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美国,后被世界各地普遍接受。我国新闻学科创建的起点,是1918年10月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的成立,传播学则是在20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兴起。1997年,我国新闻学和传播学组合成一个一级学科,称为“新闻传播学”。在信息全球化和传播技术日新月异的背景下,传播交流的影响力举足轻重:构建社会现实,交流公共话题,影响人们的现实感知,改变人际交往和关系。传播既是国家软实力的体现,也是国家战略的重要构成部分,本学科的重要性因而愈加凸显。本学科目前所呈现的状况是:1.培养具有思考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新闻传播人才,其重要性和迫切性超过以往任何时候;2.随着大量新问题、新现象的出现,新闻传播学原有的内涵外延及其学科建制,面临新的调整和规划;3.学术基础逐渐厚实,研究水平大为提高,一批训练有素且具备国际对话能力的中青年学者已成为中坚力量。

本学科未来的发展将呈以下主要趋势:1.重新理解和认识新闻、传播、媒介等等概念及其与人类社会的关系,由此将导致整个学科发生新的多方面的变化;2.在人才培养和专业设置上,将不再是以媒介本身作为划分的唯一依据,而以传播内容或其他新的尺度为依据重新规划专业类别,以适应媒体融合或多媒体传播的需要;3.以全球传播的视野,深入全面研究中国新闻传播的历史、实践、体制与观念,提出有独创性的理论观点,努力建立既有中国本土特点,又有普遍意义的传播理论话语,1

这将是未来五到十年学术研究的主要目标。

二、学科内涵

1.研究对象

本学科以人类社会信息传播为对象,从功用、关系和人类生存三个维度,研究不同形态和类型的社会信息传播与人类社会的关系。从性质上,兼跨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本学科的研究以往主要是围绕大众传媒的新闻传播而展开,在近些年,其研究范围和视野大大扩展,社会传播、媒介文化、数字传播、信息和文化产业等各个方面,也成为本学科研究的重要内容。

2.理论

本学科的理论大致可分为三部分,一是作为人的存在的传播与交往,包括交往与人的本性,交往沟通与人的主体性,传播、交往与人的日常存在等等;二是作为关系的交往和传播,比如传播手段变迁与社会关系的呈现,传播和交往政治及其关系,人们的生存空间与传播,传播与经济、贸易关系等等;三是侧重于传播对于社会的功能,或者侧重于信息生产和传播过程,包括内容、手段、制作、生产机制、政策制度以及受众、效果等;或者视新闻传播为社会文化现象,着力于叙述结构、符号及其表达,揭示其意义价值、现实建构与权力关系。

3.知识基础与研究方法

本学科的知识基础包含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两个部分。人文-历史-哲学的研究方法和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并蓄兼包。

三、学科范围

本学科下设四个研究方向:1.新闻学;2.传播学;3.广播电视学与数字传播;4.广告学与传媒经济学。

1.新闻学:以新闻生产及传播,特别是职业(profession)新闻传播为研究对象。本学科理论基础是基于新闻选择、采访、写作、编辑的长期工作经验而升华的新闻理论、新闻历史研究。传播数字化时代,新传播技术穿透日常生活的各方面,开始了全传媒传播,除了职业新闻传

播外,大众自我传播已经成为可能。因而,以传统的“采写编评”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新闻业务研究,正在转变为事实、娱乐、评论等叙事技巧与文字、图像、影像、声音综合运用的研究,而且信息搜集、分析、整合、呈现等综合创造能力的研究,成为新闻学研究的前沿。除了不断对各种新闻传播新现象提供理论支持和说明外,新闻理论研究在探究数字化时代新闻传播发生和发展、提升全民媒介素养方面;新闻史研究为职业和非职业新闻传播者提供本领域人文历史意识,尤其是提供当代新闻传播历史发展变化的基本概念方面,都面临着新的任务。

2.传播学:以人类传播现象为研究对象,重点在于传播、交流与人类的关系及其变迁。作为一个学科,首先出现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美国,后被世界各地普遍接受。传播学既是人文学科又是社会学科。从前者的脉络,传播学科的特点是从政治、经济、文化层面来透视传播与人类的关系;后者则是侧重于社会层面,就其传统而言,主要关注传播,尤其是传统的大众媒介对于现代社会的作用及其效果,其意在于协调和整合社会。大略而言,本学科目前主要分为三个方向:第一,传播理论研究:主要包括传播与人的交往、传播制度、传媒生产、受众、传播效果等;第二,媒介文化研究,主要内容包含媒介生产与政治经济权力、媒介文本的意义呈现、作为文化的传播技术、跨文化传播等;第三,传播史研究,包括媒介史、传播观念史、传播文化史和社会史等。

3.广播电视学与数字传播:本学科以广播电视和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新媒体为主要研究对象。随着多年的发展,广播电视不仅成为特定的研究对象,具有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并作为媒介融合中主体之一正在与数字媒体合流发展。广播电视与数字媒体是随着新闻传播业的不断发展成型的,既体现新闻传播业的基本特征与要求,又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因此,传统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新闻观、中国特色的媒介经济理论、数字音视频技术与艺术理论等均是该学科的理论基础。本学科的研究主要分为两个方向:第一,广播电视研究,以节目和频道(率)的构架、制作、运营等传播内容的研究为主,辅之对受

众及经营管理等内容的研究,内容涵盖理论研究、历史研究、实务研究和交叉研究;第二,数字媒体与音视频传播研究,强调以信息科学和数字技术为主导,以传播理论为依据,内容涉及基本理论研究、内容产制研究、产业模式研究以及传播与技术融合部分的研究,同时,研究数字媒体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关系。

4.广告学与传媒经济学:本学科由广告学和传媒经济学两个相关联的部分构成。本学科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世纪大众传播的形成时期。数字化时代,为广告学提出了广告的全媒体和社会全时空传播研究的新话题,也为这一背景下传统媒体和各种新媒体的经营产制和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广告学与传媒经济学的学科基础是传播学理论、社会心理学和传媒经济理论。本学科主要分四个方向:第一,广告传播理论:研究广告的传播特性、功能、类别、程序,广告发展的历史与变化趋势;第二,广告运作与管理:研究广告主、广告公司、媒介的广告运作与广告经营机制;研究社会对广告传播的管理与控制;第三,广告策划与创意、设计与制作:研究广告产品的生产呈现方式及其规律;第四,传媒经济:研究媒介生产与消费、媒介市场竞争与运行等问题,媒介产业集团化及媒介经营、管理问题等。

四、培养目标

学士学位:有良好的人文和道德素养,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较强的思考和分析能力,胜任新闻传播职业工作的专门优秀人才。具体包括:

1.有职业道德和理想,讲原则重责任,热爱新闻传播工作;2.关心和贴近现实,善于交往,能发现和捕捉问题,有自己独立见解;3.熟悉新闻传播流程和业务,了解不同媒介的特性并能根据需要进行整合,有较强的文字写作、图像拍摄、编辑以及口头表达的能力;4.视野宽阔,思维灵活,善于吸取新知识,不拘一格,具有创造性。

硕士学位:具有宽阔的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全面、扎实的专业知识,规范的学术训练,熟悉新闻传播实践,具备学术研究的基本能力和独立从事新闻传播工作的创造型人才。具体包括:1.对于人文和社会科

学的经典著作,有比较系统的阅读和掌握;2.对于新闻传播的知识有系统掌握和透彻理解,能创造性从事新闻实践工作;3.对于本专业、本领域的研究及其成果,有全面和深入掌握;4.了解不同研究方法的特点及方法论基础,并能够合理运用;5.对于学术、学术研究、学术规范有深刻理解,恪守学术道德;6.思维严谨,逻辑严密,具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博士学位:具有厚实的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熟悉新闻传播的历史和现状,了解并掌握本学科的最新进展,在某一领域或者方向有深入研究,具备独立从事学术研究和教学的高层次人才。具体包括:1.在已有的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基础上,对于与自己研究相关的重要理论、核心概念及其历史脉络,有透彻了解和把握;2.有敏锐的思辨和分析能力,能够判断问题的价值,跟踪学术前沿,进行理论和知识创新;3.对某一领域或方向,有深入研究和独特理解,并做出自己的创新性贡献,成为该领域或者方向的高水平专家;4.有学术研究的感悟力,理解学术研究的真谛,掌握其门径,不断开拓新的领域;4.忠诚学术,淡薄名利,认真治学,努力进取,回报国家、社会和人类。

五、相关学科

政治学,社会学,中国语言文学,法学,应用经济学。

0815水利工程一级学科简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