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8号文库
关于建设“数字哈尔滨”调研报告
编辑:海棠云影 识别码:17-1032768 8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6-12 17:33:01 来源:网络

第一篇:关于建设“数字哈尔滨”调研报告

关于建设“数字哈尔滨”调研报告

数字地球是信息高速公路和国家空间数据基础设施计划的延伸。1994年美国启动了国家空间数据基础设施(NSDI)的建设。经过几年的建设与发展,美国的信息高速公路和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已具相当规模。目前,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将数字地球技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城市的研究与建设作为其抢占科技、产业和经济的战略之一。在国内,《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建设国家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基础信息库,京、津、沪、渝和十五个副省级省会城市都把建设数字城市作为城市信息化的战略目标,并相继建立了一批专业数据库和应用开发系统,为数字城市的研究积累了经验和数据。在我市,“数字哈尔滨”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得到了省市领导的高度重视,并将“数字哈尔滨”建设作为全面推进我市信息化工作的切入点开始实施。今年5月哈尔滨市地理信息中心向国家建设部申报《哈尔滨市规划、建设、管理与数字服务系统(数字哈尔滨)》项目,简称GIS,并获得批准,10月黑龙江省地理信息中心向国家科技部863计划申请“数字哈尔滨”项目并获得批准。为此,市政府主要领导做了重要批示:“实施‘数字哈尔滨’示范项目是加速我市信息化建设步伐,全面提升城市整体功能的有利契机”。为认真贯彻批示精神,做好“数字哈尔滨”建设的基础工作,构建“数字哈尔滨”的总体框架和思路,全方位推进我市信息化建设,市信息产业局近日在学习、借鉴国内先进省市做法的基础上,对全面启动“数字哈尔滨”工作,做了认真的调查研究,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数字城市的概念及框架体系

1、数字城市的概念从广义上讲,即是城市信息化,是指通过建设宽带多媒体信息网络、地理信息系统等基础设施平台,整合城市信息资源,实现城市经济信息化,建立城市电子政府、电子商务企业、电子社区,并通过发展信息家电、远程教育、网上医疗,建立信息化社区;从狭义上讲,是指利用数字城市的理论,基于3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系统RS)和空间决策支持、管理信息系统、虚拟现实以及宽带网络等关键技术,建立共同的数据标准,采用共同的基础数据,深入开发和应用空间信息资源,建设服务于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和管理,服务于政府、企业、公众,服务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系统。其本质是建设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并在此基础上深度开发和整合应用各种信息资源。

2、数字城市的体系结构及基本框架

数字城市的体系结构包括:(1)数据获取与更新体系。包括城市地表、上空及地下等自然地理数据的自动获取系统,城市基础设施数据的实时获取和更新体系,城市人文、经济、政治等社会数据的变更与监控系统等。(2)数据处理储存体系。包括高密度高速率的海量数据储存设施、多分辨率海量数据实时地存贮、压缩、处理技术、元数据管理技术、空间数据仓库等。(3)信息提取与分析体系。包括数据互操作、多元数据集成、信息智能提取分析、海量空间数据的智能提取与分析、决策支持等设施与技术。(4)网络体系。包括高速宽带网络、智能网络,支持基于网络的分析计算操作系统,基于对象的分布式网络服务,分布处理和互操作协议等。(5)应用体系。包括城市规划、地籍管理、城市防灾、城市交通等。同时还包括城市网络生活方式等。(6)管理体系。包括专业人员小组、教育培训、安全管理、系统维护、标准与互操作规范、相关法规等。

数字城市的基本框架应包括五个方面:(1)促进政府的宏观调控机制与市场竞争机制的有机统一,构建起一个具有平等关系及互动网络形式的管理体制及机构,形成公平、有序的市场秩序。(2)加强政策法规建设,制定空间信息共建共享政策、空间信息投资政策、空间信息产权保护政策、空间信息标准化政策和技术标准等,体现管理意识,实现可持续发展。

(3)建好空间信息系统基础数据平台,促进基础信息资源有效共享。实现对跨部门的信息资源的集成调度与增值应用开发,为政府办公、公众服务提供空间信息支持和服务。(4)建立各类应用系统,本着统一规划、突出重点、循序渐进、务求实效的原则,优先建立应急联动指挥、智能交通管理等综合性应用系统,并带动地下管线管理系统、城市资源管理系统等一批行业信息系统的建设。(5)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培养信息化人才,为构筑学习型数字城市服务。

二、“数字哈尔滨”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情况

1、空间信息资源建设情况

哈尔滨市地理信息中心,拥有空间信息资源的优势,目前基础数据的建设工作基本完成,并对数据做了进一步的分类、分级处理。已完成建成区178平方公里范围的地形图属性数据录入、建成区468平方公里的正摄影像图的制作等工作,以及完成保护建筑和保护街区查询系统、街道查询系统、单位查询系统、绿地查询分析系统、地下管线分析系统、房屋动迁分析系统、岩土工程分析系统的应用系统建设。并于202_年5月,向国家建设部申报《哈尔滨市规划、建设、管理与数字服务系统(数字哈尔滨)》项目,简称GIS,并获得批准,被列为《建设部202_年科学技术项目计划—信息技术研究开发与示范项目》。该项目是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包括: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统称3S技术)及其它相关信息技术,为城市、政府、企事业的管理与决策和城市经济、社会生活提供服务。目前已经完成了建设发展规划纲要的编制工作。其主要任务是,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将城市系统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映射到信息空间(Cyberspace),建立城市现实地理环境的空间信息模型。以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大规模存储技术为基础,以宽带网络为纽带,应用海量城市信息,对城市进行多尺度、多时空的三维描述,构造一个与现实城市相对应的虚拟“数字城市”,利用它作为工具来改造城市和发展社会经济。

黑龙江省地理信息中心,在技术和设备上具有较强的优势,尤其是对城市地理编码、基于位置服务(LBS)的研究在国内居于领先地位。通过统一标准的地理编码模型和地址定位工具,提供准确、实时的信息支撑及直观、真实的可视化和互操作环境,实现随时、随地的为用户提供与地理位置有关的信息服务。省地理信息中心于202_年10月,向国家科技部“863计划”申报《基于SIG的数字城市示范系统——数字哈尔滨的示范》项目,简称SIG,并获得批准。同时列入示范项目的城市还有北京市和东营市。该项目是根据城市建设、管理与产业化发展等需求,完成空间数据的采集、专业属性数据以及社会各类属性信息的空间化,利用最先进的数据库技术,建立分布式空间信息数据仓库,在哈尔滨市空间信息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基于SIG(空间信息格网)框架,建设以元数据和地理编码为基础的空间和非空间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与提供平台,实现城市各种信息资源之间的互连互通,为城市信息资源的共享、交换、整合和增值服务提供支撑,最终建立起具有按需服务能力的“数字哈尔滨”综合信息服务系统。黑龙江省地理信息中心在完成了SIG项目的申报工作之后,已经完成了“数字哈尔滨”示范项目的总体规划框架,并初步完成了具有国家级水平的空间地理基础硬件平台的建设。

2、非空间信息资源建设情况

各专业部门的专题应用数据即为非空间信息资源,在空间数据技术标准的支持下,可以通过空间化处理,建立起相应的专业空间数据库,为城市各级政府部门和组织的应用和决策提供支持。

在各类专业数据库建设方面,已经建设了政策法规、招商引资、重大项目、俄罗斯经贸

等一系列市级数据库。其中政策法规数据库收录了建市以来的269个政府规章和法律法规。招商引资数据库发布221个大型招商项目信息,193个企业招商信息,61个企业产权招商信息。重大项目数据库发布全市140个重点项目信息。俄罗斯经贸数据库记录了2970条口岸过货情况、边贸动态等信息。此外,还建设了政务数据库、企业基础信息数据库、招商管理数据库、建设管理数据库、人才管理数据库、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等。绿色农业、旅游信息、科技信息等数据库正在建设中。

在应用系统建设方面,已经建设了金税工程、银行卡工程、金盾工程、计委办公自动化系统、财政信息系统、“校校通”工程、环境监测管理系统等一批国家级、市级重点信息化工程和应用系统。金税工程二期工程,实现了把税收征管业务放在网上运行的现代化税收征管方式,全年有3700余户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进入增值税防伪税控系统,增值税年收入递增10%。银行卡工程,各行银行卡系统标准化改造基本完成,年底全市8家商业银行完成银行卡联网测试检查工作。其中5家银行发行带有“银联”标志的银行卡31万张。目前,各商业银行发卡总量为759万张,发卡网点276个,设有ATM机795台,POS机470台,特约商户8153家。金盾工程建设了市公安局机关1、2号办公楼局域网,完成了办公大楼1200点的综合布线工程,实现了100兆到桌面。计委办公自动化系统完成改版工作,引入了“中经专网”系统,建设了重大项目信息发布系统。财政信息系统,启动了“预算外资金直缴、OA系统和预算应用软件”3个应用系统。市教育局建设“校校通”工程,全市城区学校90%实现“校校通”,30%建成“校园网”,农村学校50%实现了“校校通”。市环保局开发了环境监测管理系统、污染源监测、烟尘黑度监视监测、市区噪声监测和环境信息发布户外显示等15个应用系统,收到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哈尔滨数码城”网站建设情况

“哈尔滨数码城” 是由市信息产业局主办,黑龙江信息港提供技术支持的城市门户网站,于202_年12月29日开通。目前已形成门户网站、行业网站、专业网站集群,已有29个党政机关网站链接到数码城上,市审计局、建设局、公安局等单位的网站也正在建设中。网站内容主要围绕市情介绍、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科技教育、旅游休闲、城市服务、文化体育、实时新闻等各方面综合信息,同时,围绕“五个基地、一座名城”(机械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绿色食品基地、医药工业基地、对俄经贸合作基地,世界冰雪旅游名城)的总体目标,组织开发了体现哈市特色的“311”工程、政府在线服务、绿色农业、企业信息、对俄贸易等内容。建有政务信息、企业信息、政策法规、旅游信息、生活信息等数据库;为提高信息更新速度,保证信息质量,在网站维护上,对于具备上网环境的部门,实行信息远程更新维护,由信息提供责任单位在本机登陆,自行更新维护本单位的信息;为提高政府对公众的服务功能,开展深层次服务,加强了政府在线应用系统的建设,目前启动运行了网上报税系统、政府网上采购系统、企业网上注册年检系统、广告企业信用体系、12315网上申诉举报系统、市长信箱以及开发区企业联合年检系统、企业信用体系、110在线咨询求助系统等5个单位9个系统的在线服务。其中,开发区网上投资服务中心,实现“一网式”网上并联审批和企业联合年检,企业入门审批一天即可完成,网上110在线咨询求助系统,办结了352件咨询求助事项。

目前,我市的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已经起步,非空间的行业和部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应用系统建设也取得了较快的进展,从总体上看,已经具备建设数字化城市的基本条件。

三、数字哈尔滨建设的总体目标及实施“数字哈尔滨”示范项目的意义

建设目标:建立统一的空间信息基础设施的框架和内容,并以此为基础,建立起哈尔滨市空间信息数据仓库和空间信息共享与应用服务平台,形成服务于政府、企业和公众的,系统的、先进的城市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在这个平台的支持下,根据政府各部门的需求,建立

起各类应用系统。

总体结构:数字哈尔滨总体结构分为四层:数据层、管理层、服务层和应用层。数据层——实现城市空间信息的获取、建库与更新。在空间数据技术标准的支持下,完成基础空间数据的采集和各类专业数据的空间化,并建立起基础空间数据库和专业空间数据库,以及这些空间数据的元数据库;管理层——实现城市多源信息集成、融合与管理。针对空间信息的多样性和分布性,利用地理编码(Geo-Coding)技术集成空间信息与非空间信息,以城市的空间信息作为关联其它信息资源的桥梁与纽带,整合数字线划、数字航空影像、遥感影像、文字属性以及多媒体等信息,建立城市空间信息的一对多的集成与融合关系。在建立城市基本空间信息库的基础上,研究网络环境下空间信息的管理、共享和互操作技术,以提供各种增值的空间信息和服务;服务层——实现城市信息共享服务与应用。数字城市的服务层包括接受用户的请求,对用户请求进行分析,信息提供,以及提供各种数据与应用互操作的接口等;应用层——实现政府、企业和公众各种应用,这些应用建立在服务层之上,由数字城市空间信息服务平台提供各类应用所需要的信息。

示范项目的建设意义:“数字哈尔滨”示范项目的建设是我市在推进城市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赶超战略的一个难得的历史性机遇,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一是“数字哈尔滨”示范项目的技术标准将作为全国省会级城市建设“数字城市”的标准加以推广应用,有利于重塑哈尔滨市在全国城市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新形象。二是“数字哈尔滨”示范项目的建设,将使我市的GIS和SIG项目的研发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为进一步在全国率先建设GIS和SIG项目研发基地创造条件,有利于带动我市发展软件应用产业、壮大信息产业,进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数字哈尔滨”示范项目的建设,可以促进空间地理信息技术在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等各领域的应用,有利于拉动城市经济,提升城市整体功能,促进信息化应用水平的提高。

四、正确处理好“数字哈尔滨”建设过程中的几个关系

1、统一管理,分工协作。信息化领导小组作为数字哈尔滨建设的指挥中心,组织和领导全局性工作,市信息化办公室负责协调相关部门的工作关系,避免出现管理体制不顺畅等问题。针对我国城市地理数据管理实行国家、省、市三级管理体系的特点,即1:10000以上的小比例的地理数据由国家和省级生产和管理,1:5000级以下的大比例尺的地理数据由城市的专业部门生产和管理,协调好省地理信息中心和市地理信息中心的关系,共同建设好空间基础数据库,市各有关部门负责开发本行业信息资源,建设应用系统数据库。

2、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由政府部门牵头,组织完成“数字哈尔滨”的总体规划方案的制定,避免各自为政、重复投资、盲目建设、追求形式的资源浪费现象。各部门参照总体方案的基本要求和行业特点,明确各自的建设目标和重点,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分类指导,分层推进,分步实施。在建设过程中要做到统一信息标准、统一信息平台、统一规范流程、统一应用推广,分行业、分阶段地实施。

3、统一标准,资源共享。加快制定统一的空间地理信息数据标准规范,大力推进统一标准的贯彻落实。避免由于大量的信息资源掌握在不同的部门中,造成采集、处理空间数据以及其他信息的过程中低水平重复投入与资金浪费。使不同部门的信息格式相互匹配、相互兼容,相应的系统建立在统一规范的信息平台上,相互之间容易沟通,易于实现信息资源共享,避免出现“信息孤岛”的现象。

4、整合发展,拉动产业。数字哈尔滨建设必须实行整合原则,通过跨越省、市政府部门、企业等主体之间的鸿沟,鼓励和推动各种形式的横向和纵向联系,实现从技术层面、信息、体制和管理全方位的整合。以“数字哈尔滨”示范项目为突破口,以需求为动力,充分发挥行业主管部门的积极性,自主开发一批具有国内领先地位的软件产品,要在符合标准的条件下,优先使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逐步推进系统建设、运行维护的外包和托管模式,促进我市软件产业的发展。

五、工作措施建议

数字哈尔滨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更不是简单的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产品的堆积就能实现的。应组织政府部门、有关单位和专家认真研究数字城市建设中的产业链模式,通过政策、法规和调控的手段,保证数字城市建设的良性循环发展。

1、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协调管理。“数字哈尔滨”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搞好组织协调管理是建设“数字城市”的关键环节,组织协调管理的核心问题是网络资源共享和数据资源共享。为了有效地协调建设“数字哈尔滨”,应在哈尔滨市信息化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结合二个示范项目工程,成立“数字哈尔滨”推进办公室和各方面专家组成的专家咨询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市信息产业局,负责协调省测绘局、省地理信息中心和市地理信息中心及相关部门,组织空间基础数据库和行业信息资源及应用系统的开发,制定“数字哈尔滨”的发展纲要以及资源共享的政策与标准,解决各自为政,互相封锁等问题。专家咨询委员会,主要就政策规划、推广应用、网络与信息安全等重大问题提供决策咨询。

2、以“数字哈尔滨”示范项目建设为切入点,构建起“数字哈尔滨”的基本框架。分阶段目标和任务,加快我市空间数据基础设施的建设,抓紧城市空间数据标准的制定工作;建立城市空间数据网络体系,实现城市地理空间信息的共享;自主开发城市地理信息系统应用软件及空间数据库管理体系。集中人力物力,突出重点,优先考虑建设:城市公共安全应急指挥系统、生态城市建设虚拟显示及仿真应用系统、城市规划应用系统、土地利用与地籍管理应用系统、企业管理应用系统、绿色农业应用系统、工商管理系统、税务管理系统、大项目建设管理系统等。加强“数码城”与城市地理信息的结合,以及与重大应用系统的结合。促进管理体制的完善,并带来新一轮投资、就业与商业开发的巨大商机。从而对我市的经济结构调整、产业优化升级、发展新兴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起到积极的作用,拉动我市经济的发展。

3、加强市场化体系建设,多渠道投融资。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大力推进投融资、工程建设、运营管理的市场化运作,创立建设载体支持体系,依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组建项目法人单位,多渠道筹措信息化建设资金,形成以政府投资为引导、企业投资为主体、金融贷款为支撑,广泛吸引和利用外资的全方位市场化融资体制,努力构建多元化的投资格局。

4、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建成具有国内领先地位的GIS(地理信息系统)、SIG(空间信息格网)研发和产业化基地。产业基地依托“数字哈尔滨”示范项目的应用服务平台为核心,围绕空间数据服务产业、空间信息软件产业及空间信息应用产业来开发具有自主版权的全系列GIS、SIG软件产品。在地理信息系统(GIS)方面,开发城市的电子地图,实现电子地图的网上多维查询、企业和个人供需信息双向发布等功能。以SIG框架为支撑,实现基于位置的服务(LBS),通过以定位为基础的服务,满足用户寻人、导航和紧急情况下提供位置确定等多种需求,从而实现随时随地的为用户提供与地理位置有关的信息服务。

5、研究制定数字城市建设与管理的政策法规。信息标准化是实现网络和信息资源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交换的重要的技术基础和支撑,制定统一的数据传输、交换、操作标准,整合不同部门、不同系统、不同地理位置的信息,实现数据共享,避免重复开发、建设,保证数据的权威、准确、统一并得以充分利用,是成功地实施“数字哈尔滨”的重要基础,围绕数字化应用,研究制定相应政策、法规。在信息化发展的知识产权、技术、税收、投资政策以及信息化建设、信息工程建设管理、信息资源管理、信息化安全规范等方面制定法律法规,保护信息资源开发和信息服务提供者、使用者的合法权益。建立起数字化运行的安全体

系、安全对策、安全技术和设备。

6、注重金字塔形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数字城市建设既需要管理者又需要使用者。管理数字城市要逐渐建立起相应的机构和规范,要不断对网络系统和数据进行建设、更新、维护和升级,并协调用户的访问。同时,建成数字城市后,需要有人来使用,才能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因此“数字城市”的建设离不开金字塔形人才。数字化人才一靠吸引,二靠培养。人才集聚靠的是吸引人才的机制与政策及“以人为本”的理念,要系统研究吸引、留住、用好人才的政策、措施。要造成高级信息人才云集的氛围,为吸引优秀信息技术研究和开发人才创造研究和创业的特殊环境。金字塔形的人才需求结构,也应该有金字塔形的教育结构,数字化人才的培养是长期性的任务,建议强化高校信息技术、信息经济相关专业的教学,加强中小学信息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教育。

7、加强宣传教育,强化全社会的信息化意识。充分利用好广播、电视、报刊等各种宣传媒体,通过设立专栏和专题节目等,开展多种形式的数字城市知识宣传活动,向社会公众普及信息与网络技术知识,努力提高全社会的信息化技术水平和应用能力。利用远程教育等形式加强对在职职工、技术人员的信息化知识、技术的再教育,提高人们提供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在全市范围内营造一个普及信息化知识、强化信息化意识,参与信息化建设,使人们更进一步了解“数字哈尔滨”,支持“数字哈尔滨”,参与“数字哈尔滨”建设。

“数字哈尔滨”建设是推动我市实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战略目标的基础性工作和牵动性工程,我们要按照市政府的总体要求,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抓住机遇,经过全市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数字化城市,以此全面推进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各项工作的进程。

第二篇:关于数字文化馆建设发展方向的调研报告

关于数字文化馆建设发展方向的调研报告

背景

中共十八大提出对全国文化工作的重要要求、广州市文化馆新馆址建设方案的选定对于广州市文化馆的群文服务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数万平米的场地管理、单一传统的信息服务、受制于传统传播方式的滞后性,导致群众参与度低和服务渠道无法拓展、文化服务平台难以建立的封闭性,这些服务困难现状都发人深思,究竟该如何做好群众文化服务工作呢?

国家202_年“十二五”提出的“数字文化馆”概念被奉为是解决这一系列困境的最佳方案,肩负不断创新文化馆的服务模式、提高文化馆的服务水平、满足广大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要求,数字文化馆的建设将以一种新型的服务方式,称为当今网络时代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的一个重要而紧迫的课题,广州支点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受广州市文化馆的委托,将广州市文化馆的服务工作结合数字文化馆概念做了进一步调研,以下是调研情况:

通过对国内部分的省市文化馆进行调研得到:重庆北碚区成立的“碚壳”网、内蒙古的“移动数字文化馆”是国内目前成立较早、具备部分概念的数字文化馆,经过调研,我们认为未来的数字文化馆不仅仅只能满足“移动性”或者“便利性”这些特点,最根本的问题是:如何解决群众参与度高?如何让群众容易参与?文化馆的服务方式是否能满足群众对文化活动的持续需要?如何丰富文化工作传播的多样性?

所以,我们认为真正解决了以上问题,数字文化馆才是服务好群众文化工作的的新模式,是真正为群众提高文化活动的基础,首先来分析数字文化馆的组成方式:

一、数字文化馆的概念

1、数字文化馆的特点

(1)创新性 数字文化馆是公共文化服务中一项新型而重要的元素。它既属于数字化服务形式,又不等同于简单数字化服务的层次,而是对文化馆阵地服务、流动服务的全覆盖。数字文化馆的简单解读就是文化馆的数字化,它涵盖了文化馆职能的所有服务内容甚至外延,并突破时空、场馆、受众的局限,提供更广泛、更多彩的文化服务,达到资源的无限次使用。

(2)“便利性”是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前提,即不具有便利性的公共文化服务都是没有意义的。而数字文化馆的文化服务模式将“便利性”推到极致,它依托互联网及相关网络作为一种广泛的、公开的、对大多数人有效的传媒,比任何一种传播方式都更快捷、更直观、更有效、更便利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

2、数字文化馆的服务方式

数字文化馆以其先进的网络模式,对受众体点对点的终端服务,达到公共文化服务全区域的有效覆盖。它不是对文化馆职能的替代,而是实现公共文化“均等性”服务效率的全面提升。其服务模式将突破文化馆传统网站单一电脑终端信息(资讯)服务,利用强大的数字网络平台,实施多通道的信息发布,实现广泛而非资讯式的终端化服务。通过有效的覆盖提供广泛的基本性文化服务,从而促使文化馆阵地服务创新为体验式及地域特色的个性文化服务,构建一个科学、立体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3、数字文化馆的内容设置

基于网络虚拟空间不受时空和地域限制的优势,数字文化馆可打破传统文化馆服务的观念,根据受众群体的诉求,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拓展更广阔的公共文化服务空间,来满足群众享受文化的实际需要。

4、数字文化馆服务发展的方向(1)建立多媒体文化馆

依托广州市文化馆新馆的先进设施,运用好现有文化馆资源和以往积累的群众服务工作经验,建立多媒体文化馆服务新模式。利用现在移动环境的便利性和智能终端的普及性的环境,积极发展多媒体内容的群众文化资源,把以往组织完活动或者课程就结束的宝贵资源统一制作整理,建立多媒体资源库,让群众在家就能够浏览和学习到最新的文化馆活动和课程,并且,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信息集中整理,分类建档。

(2)建立文化馆资源数据库——数字社区 所谓的数字社区,就是让大家在手机或者其他任何终端访问时都能够轻松、容易的找到自己身边相关的文化活动信息——既数据库,数字社区就是数字文化馆的延伸服务。在“数字社区”虚拟的世界里,服务成本得到有效控制,资源得到更广泛的整合与利用,受益群体得到有效扩展,政府文化惠民政策得以广泛实现。“每人拥有一个文化馆”再也不是梦想,市民充分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权益将得到真正兑现。

然而,建立多媒体文化馆,就需要建设可以承载大量数据资源的数据库,利用云计算、云服务,让资源的撷取移动化、多终端化。让访问变得更加简单和随意,通过资源数据库的建立结合多媒体文化馆,让群众文化传播成为多渠道、立体传播的新模式,解决了以往单一性、滞后性和封闭性的弊端。数字文化馆的建设,将打破馆际壁垒,实行全城一馆制。通过加大资源整合利用、降低服务成本,创新多通道、终端化的服务模式,为群众提供丰富、便利、均等、全覆盖的公共文化服务。依托互联网平台和数据库资源延伸社区群众文化服务

要想建立先进的多媒体文化馆和资源数据库那就需要互联网云计算平台的技术支持,数字文化馆系统平台的构建、不同服务终端通道的选择、服务终端形式的设定,将直接影响数字文化馆服务的成效。可通过移动数字化平台、电信等网络通道的传输,达到全区域的有效覆盖。数字文化馆在网络时代以其全新的服务模式和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将给人们带来更先进、更广泛、更便捷、更均等的公共文化服务。

二、计划组织广州数字文化馆的论证会

针对现今文化馆工作的状况分析,结合未来数字文化馆的发展方向,我公司建议以数字文化馆发展方向邀请文化事业的主管领导、专家和拥有云计算、云服务的互联网科技公司、科技领域的资询公司一道对未来数字文化馆发展方向进行论证,会议计划于11月下旬开展,届时将邀请以上相关领导、专家进行论证。

第三篇:数字检察院调研报告

数字检察院建设的整体构想

建设数字检察院是省院第二个信息化建设年的重要举措之一,也是市院打造数字检察院的部署要求,旨在从理论和实践上完善检察机关的数字化应用体系,推动检察工作全面发展、整体提升。在本次调研活动中,我们全面分析了我市检察系统信息化建设、应用的整体现状,经过充分讨论,对打造数字检察院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对构建数字检察院的整体框架有了初步想法,对我市各类信息化软件的分类整合和数字检察院的基本工作界面、工作模式的标准有了初步构想,对如何通过数字化技术,进一步提升我市检察工作的档次和水平,更好的发挥信息化对检察工作的推动作用进行了认真的思考。通过调查研究,报告如下。

一、对数字检察院的认识理解以及构建的整体框架 我们认为,数字检察院就是以信息化技术为依托,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将检察工作的方方面面通过网络表现出来,并在实践中充分、合理利用现有资源,大力开展电子政务,使信息科技最终服务于检察工作,实现办公自动化、办案现代化,并结合有效的管理制度,提高办公、办案效率,更有力地打击违法犯罪活动,保障社会稳定,维护国家法律的尊严,这不仅是检察事业的要求,也同样是时代的要求。也就是说,将检察机关的所有日常活动通过内网网站反映出

来,才能智能化、可视化、网络化,才能实现信息共建共享;从信息数字化的角度分析、研究、改进和完善检察机关各个环节的工作。检察数字化的特征应该是环境网络化、办公无纸化、地点自主化以及装备智能化。通过网络和电子数据库两者有机的结合,建立、完善检察机关案卷数据库系统、人员管理数据库系统、办公管理系统等,实现案件的远程借调、查阅、流转;对人员的管理、分类自动化;对资产管理的智能化,使平时大量繁琐、复杂的工作变得简单、快捷、高效。根据以上特征,我们认为数字检察院的整体框架应该紧紧围绕检察队伍建设、业务建设来搭建,由此形成四大系统,即检察业务动态管理系统、检察机关动态信息发布系统、检察机关业务办公系统、综合事务管理系统,通过以上系统可以达到以下目标:

(一)加强对检察业务工作的网络化管理

(1)严格网上办案流程管理。通过网上办案系统的使用,规范了批捕、起诉、侦查等案件的受案、承办、审批的各个环节,约束了检察官的行为。并通过该系统实现办案时限提醒,避免超期办案。通过案件集中管理程序实现对所有案件网上办理的实时监督。目前我市检察机关的网上办案系统经过多次升级、完善,已经非常成熟,相关业务工作人员也均能熟练操作。

(2)强化诉讼监督管理。通过网上办案系统把侦查监

督、立案监督、审判活动监督案件的基本数据、办理情况录入系统,建立台账,适时向侦查机关、审判机关进行通报,促进提高侦查、审判活动的质量意识。

(3)实现侦查讯问的网上指挥和监控。检察长以及拥有权限的其他领导可以通过网络实时监控正在全程同录的讯问场景,并能针对具体情况随时下达指令以确定讯问方向或提示被讯问人的身体和精神状态。

(4)开通与审判法庭的网络监控。检察长以及拥有权限的其他领导不必到庭就可以通过网络实时查看重大案件的庭审现场,并通过网络向公诉人发出指令,增强了业务指导的有效性。庭审实况能够智能点播,影像资料自动归档,可以在后方通过网络向公诉人提供法律法规支持。运用多媒体示证系统,减轻公诉人的劳动强度,使庭审中的证据展示直观、真实、生动,加快控辩节奏,缩短庭审时间,提高庭审效果。

我们认为,数字检察院的整体框架中检察业务部分还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丰富和完善:

(1)提高检察委员会设施的科技含量。取消纸质文件,将待研究的案件报告或其他事项显示在投影屏幕上,供检委会委员们研究。同时将检委会委员的发言同步速录显示在投影屏幕上,如有偏差随时更正。会议记录通过网络实现电子归档。实现会议同步录音录像、发言时摄像机自动跟踪,在

硬件层面上实现检委会议事和案件讨论“数字化”,为无纸化会议召开提供坚实的硬件基础。

(2)实现刑事案件的远程讯问。通过建立专线网络,从事侦监、公诉工作的检察官可以在办公室审讯犯罪嫌疑人,犯罪嫌疑人可以从显示屏幕看到检察官的影像、听到检察官的问话。讯问笔录可以远程网络打印,犯罪嫌疑人签字后由驻所法警或驻所检察室工作人员带回。这样可以大大节省检察官往返的时间,减少车辆在路途上的浪费。依托全市大要案指挥中心信息平台,配合市院以及其他县区院进行远程提讯,实现异地讯问,而且图像流畅、声音清晰,保证讯问工作正常顺利进行。

(3)实现案件档案管理数字化。借助高速扫描仪将案卷录入计算机网络系统,实现数据永久,无限量记录,减少纸质档案文件容易霉变、毁损的风险,节约了空间。通过网络实现资料共享,方便检索查阅,各级院之间、院与院之间均可实现信息共享。

(4)开发搜索引擎软件,将案件信息纳入其中,输入关键字,即可查阅相关信息。当然出于保密,可考虑加上使用该软件的IP区段限制或设置密码。这样可实现各业务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和资源共享。

(二)加强对检察政务的智能化管理

(1)实现“数字化”办公,节能高效开展检察业务

强化办公自动化软件的使用,实现公文网上全流转。解决各级院新办文件、信息数据和收发文等普传文件全部上网在网络上实现处理、传递、存储和查询,并同市院以及各县区院网络实现文件的自动传递和数据报送,同时取消纸质文件的传递,办文、办会、办事均在网上运行,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省了成本。

(2)严格车辆管理。开发了车辆管理系统,全院的警车、公务车一律通过网上调度;为全部车辆安装了GPS卫星定位系统,车辆调度中心通过电子地图对正在运行的车辆进行监测和自动导航,一旦发生被盗、被抢事件,及时远程切断油路、电路。保证车辆安全行驶无事故。

(3)加强办公、办案场所的安全保卫。对办公楼、办案工作区等重要场所,安装了个红外线摄像头,对档案室、机要室、财务室等重点部位,全天录像。对非法进入的,监控系统自动报警并拍照。确保办公、办案场所的安全。

我们认为,打造数字检察院,还应该开辟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培训的新途径。一是开发“网上党建”系统软件,开展网上思想政治学习,选载政治理论文章,干警通过学习,把所思所想在网上交流,丰富了政治理论学习形式。二是建立网络交流平台,开设“网上谈心室”。每个干警均可在网上与院领导谈工作、谈思想、谈生活,拉近领导与干警的心理距离,让领导及时了解和掌握干警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

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三是利用网上公示,对先进褒奖,对问题苗头及时警示,起到警钟常鸣的作用,实现队伍管理由传统的案示教育向网络防范的转变。

还应该开设本院重大事务全员投票栏目,对本院部分重大事务实行全员公决。等等。

(三)加强对人事工作的信息化管理

(1)注重对检察机关工作人员日常工作的考量。开发人力资源管理软件,工作人员都有自己的页面,可以每天记录日志。在政工、纪检部门的监督下,为工作人员建立了实绩、培训、廉政、奖惩、考勤、健康等档案。

(2)健全检察机关工作人员信息数据库。开发人事信息管理软件。把干警的基本情况和图像录入微机,为使用提供客观依据。

(3)完善检察机关工作人员的评价工作。引进人才测评管理软件。通过人机对话,定期对干警的综合素质、心理素质等进行量化测评,作为人事管理的参考依据。

(4)规范人事考核工作。引进人事考核系统。通过对领导班子及领导成员、中层干部和干警的思想政治素质、组织领导能力、工作作风、工作实绩、廉洁自律等内容的绩效考核,对考核对象作出综合性的评价意见,克服考核简单化的问题。

二、各类信息化软件的分类、整合以及界面的表现形式

软件的分类及整合

现有的软件种类繁多,软件分类划分尚未进行。现我院结合多年来对软件使用的理解和实践,建议将现有的软件分为以下几个大类予以整合。

1、业务管理类软件,包括OA办公,网上办案,案件管理,评估预警,监外执行监督,执法档案,审讯监控系统,案件查询,扣押款物管理等软件。以上软件系统,均涉及检察机关日常的业务管理。

2、队伍管理类软件,包括人事管理,教育培训,廉洁从检,党史上的今天等软件。以上软件软件系统涵盖了日常的人事管理和教育培训。

3、后勤(事务)管理类软件,包括车辆管理系统,固定资产管理系统。以上软件系统涉及后勤保障与服务。

4、通讯查询应用类软件,包括专线网邮件系统,全省邮件查询系统,网上读报系统,桌面指挥系统,文件定密系统,考试系统,内网管理类系统,软件下载系统,瑞星杀毒软件,内网注册程序,行贿犯罪档案查询系统,微软补丁分发系统等。

5、宣传类网站,包括临沂市检察院信息发布网站,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网站,廉洁从简监督网站,案件管理中心网站,三项重点活动网站。

网页的设计及表现形式

通过对现有软件进行分类整合后,我院就数字化检察院的主网页有以下建议:

1、通过软件分类促进界面的简洁

通过对软件进行分类,可以有效的简化现有网页。可以采用隐藏菜单的方式将现有的软件按照分类进行简化。

将主菜单按照大类别进行划分,分为业务管理、队伍管理、后勤管理、查询应用等。

每个主菜单下包括各个子类软件系统。

通过对软件进行分类,可以改变软件繁多而无头绪的状态,而且能够使整个网页显得简洁明了。

2、通过对页面的分割促进界面的美观

我院信息化领导小组在调研的过程中发现,整洁美观的界面往往在于是否能够有效的对整个网页进行合理的布局。建议在页面进行布局时,要有清晰地分割线,能够让干警在浏览网页时一目了然,感觉井然有序。

3、网页设计应该充分考虑到今后网站的可扩展性。我院在调研的过程中发现很多县区检察网站,临时要增加一个宣传专栏,由于网站布局不甚合理,不得不在原网页中随意增加新内容。破坏了网页整体美感。因此,建议在网页设计时应当充分考虑到可扩展性问题。可以考虑在网页的某个位置统一进行专栏的添加。

三、数字化助推检察工作再上新水平

当前检察工作的重点仍然是检察业务工作,业务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反贪、反渎工作,其中案件线索来源以及侦查讯问工作是工作的难点之一。通过调研,我们认为检察机关应该开发电话传真自动受理系统,实现24小时受理控告举报,扩大时空范围。同时,对控申举报部门传来的案件线索自动编号,形成查询目录。通过查询,进一步扩大案件线索来源。

在侦查讯问工作方面,应该迅速提高并普及应用心理测试技术,依托相关程序软件,编制适合的问题,对被讯问人是一种心理震慑,同时可以确定侦查主攻方向,以使讯问可以较快取得突破,大大节省人力物力。

开发电子签章软件,通过应用电子身份认证以及各数据系统无缝对接等技术,实现批准逮捕决定书、起诉书等法律文书自动生成、网上审批、网上盖章、联网打印装订等功能,改变传统办案模式,让办案人员将更多的精力用于办案。

实现领导远程审批功能,使领导出差在外也能及时审批文件,消除了超时限办案以及只能由别人代签的弊端。如《检察日报》刊载的文章段落“河北省秦皇岛市检察院主管反贪工作的副检察长刘焕民在江西出差时,接到该院侦查处长打来的电话:在办理某投资公司吴某受贿案件过程中又获取新的线索,需立即对另一犯罪嫌疑人立案侦查并连夜进行搜查。放下电话,刘焕民打开笔记本电脑,登录该院反贪网站,对办案人员通过网络加密传来的呈请立案报告书进行了审

批,在家的办案人员将该立案报告打印出来,接着依法对犯罪嫌疑人展开搜查,犯罪嫌疑人还没来得及转移的大额存折等物品被尽数起获。网络功能的先进性让检察干警抓住了最佳办案时机。”可见要实现这一功能,技术上是行得通的。

总之,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打造数字化检察院,必能使我市的检察工作再上档次和水平,再创检察业绩的辉煌。

第四篇:数字档案馆调研报告

档案馆“十二五”规划前期调研报告 对档案馆工作性质的认识

1.1 部门职能

高等学校档案是高校社会实践活动的真实历史记录,也是衡量高教事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它记载过去,服务现在,昭启未来。高等院校作为人才聚集地和知识传播地,其各类档案尤其是教学、科研、党政管理等档案的科学价值和开发利用价值是社会信息资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档案,可以再现历史的面貌和发展变化的轨迹,为领导决策和日后各项工作的发展提供依据。

近年来在档案工作人员的努力下,我校档案工作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高校档案的收集、整理、传递、开发利用也成为高校发展一项重要工作,使档案成为教育教学、学科建设、日常管理等的基础和依据。为了使档案工作更好地为高校科研、教学、管理服务, 确保各门类档案的完整、准确、系统,要完善档案管理,严格把好档案收集、整理、归档关,把好案卷质量关,采用高校统一规范的分类法,统一标准化管理档案,这样可以提高档案工作的质量效率,又可为实现管理的现代化打下坚定的基础。

作为学校内部行政管理的重要部门, 档案馆具有双重性, 作为职能部门,它负有“监督和指导”的职能,要“对所属单位的档案工作进行监督和指导”,同时作为业务部门,还要“负责保管本机关的档案”,具有“保管”的职责。

1.2 部门工作特点

档案管理工作是一种专门的管理活动。作为专门负责管理各部门档案的一种独立的业务工作,是国家科学文化事业的组成部分。与此同时,针对特定的部门来说,档案管理又是该部门各项管理工作的组成部分,如干部档案管理是干部管理工作的一部分,科技档案管理是科研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等。

档案作为一种文献,是重要的信息来源,档案管理是文献信息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档案工作的发展,社会对档案需求的提高,现代档案管理工作已经不仅仅是对档案的简单保管,而是采用各种新技术、新方法来开发和利用档案信息资源,以满足社会的需要。档案管理活动与其他文献管理活动一样,包含了信息的输入、存贮、加工、输出这样一个信息传输过程,是一种信息控制系统。但由于档案原始记录性的特点,又使得档案管理活动区别于图书、情报等其它文献信息工作,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

第一,档案资源积累过程的缓慢性。档案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历史记录,是随着人们的实践活动逐步积累起来的,档案大多数是“孤本”,不能随意复制,尤其是历史档案,能够流传至今的很少。因此,档案较之于一般的图书资料而言更显珍贵,在其保管和利用过程中不得不重视对它的保护,这样无形中就降低了他的利用率。

第二,档案管理过程的阶段性。就档案的流转程序而言,档案管理过程可分为档案室管理和档案馆管理两个阶段。处于不同阶段的档案所起作用不同,具有不同的价值,服务对象不同,档案管理方式也有不少差异。档案室管理阶段,档案具有凭证价值,主要为其形成单位控制和使用,为本单位日常工作经常查考,具有过渡性;档案馆阶段,档案对其形成单位的作用降低,具有历史价值和科学文化价值,进入永久保存时期。这个阶段的档案管理工作不仅仅是为某个单位服务,而是要有意识地开发档案信息资源,主动地提供档案为整个社会各项工作服务。

第三,档案管理活动对档案形成者的依附性。档案是在其形成者过程中产生的,反映了形成者的全部历史及其观点、经验和成果,包含了与其形成者利益密切相关的事实和数据。因此,档案历来为形成者所有与控制,其价值与它的形成者有密切关系。目前普遍采用的在档案整理中保持档案的来源联系的作法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档案对形成者的依附性,使得档案难以像图书资料那样广为传递和交流,这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档案管理活动的范围。

第四,档案管理工作对社会的相对封闭性。档案直接关系到其形成者的切身利益,并且有相当一部分档案涉及到学校的政治、经济与技术机密。所以,档案一般自形成之日起,对外有相当一段时间的封闭期,过了这段封闭期后才能有选择地向社会开放,档案管理的封闭性造成了档案保管和利用的矛盾,这种矛盾贯穿于档案管理的整个过程,并由此推动档案管理工作不断向前发展。本部门工作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2.1主要工作成绩

自202_年12月14日成立以来,贵州财经学院档案馆立足国家标准和本校的实际情况,致力于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积极推进档案收集、整理方式的改革,在全校推广应用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并投入力量积极开展档案数据库和网站建设,以期使档案检索利用更加贴近学校发展需要、贴近教职员工研究查考的需要。馆内目前设有馆长室、综合档案科、干部档案科、保密室及3间库房,占地面积近1000平方米,现有工作人员共8人,其中硕士研究生学历1人,大学本科学历6人,大专学历1人,另有退休返聘人员1人。综合档案馆馆藏档案包括文书、教学、科研、基建、声像、学报、设备、财会八大类。

202_年12月31日,在学校领导的重视和关怀下,经过档案馆工作人员的努力,我校试卷保密室获得贵州省国家统一考试试卷保密室合格证,是继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之后的贵州省第三家获得试卷保密室合格证的高校。

202_年1月9日,在省直机关保密工作第十一协作组、省直国家安全工作第三协作组 202_总结表彰暨移交工作会议上,我校荣获了省教育厅、第十一协作组组长单位贵阳中医学院颁发的“202_先进单位”称号。我校院办副主任、档案馆副馆长黄竹慧、档案馆工作人员朱青荣获贵州省直机关工作保密论文征文竞赛一等奖;我校部分档案工作者分获二等奖、优秀奖。

202_年4月8日,经贵州省档案局决定,贵州省直单位档案协作组第十二组工作会议在我校召开,中共贵州省委组织部部务委员尹新黔、贵州省档案局局长王传福以及贵州省档案局经科处、贵州省教育厅、贵州省直单位档案协作组第十二组各成员单位院校档案工作人员参加了本次会议。这既是对我校档案工作发展的一种肯定,同时也是对我校档案事业继续稳步推进的一种鼓励,是我们转变发展观念、调整发展思路、总结经验教训、妥善解决问题的契机。

2.2省内外高校同类部门工作经验借鉴

2.2.1 本部门与省内高校同类部门对比分析

贵州省内高校目前仅有三家设立档案馆,分别是贵州大学档案馆、贵州师范大学档案馆和我校档案馆。

贵州大学档案馆成立于202_年11月,即原贵州大学和原贵州工业大学合并时,由两校的干部人事档案室、综合档案室合并组建而成。贵州大学档案馆为正处级建制单位,下设办公室、人事档案科、综合档案科。现有在编工作人员11人,其学历结构是:大学本科学历5人,大专学历6人;职称结构是:副高职称1人,中级职称8人,初级职称1人。全馆总面积977平方米,馆藏有人事档案9339卷、综合档案(含党群、行政、教学、科研、财会、基建、出版、外事、实物等类档案)29878卷,配置有复印机、打印机、传真机、扫描仪、档案装订机、数码相机、刻录机、空调等设备。

1991年初,贵州师范大学根据国家教委《普通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的规定,理顺了领导体制,成立了综合档案室,隶属校长办公室领导,由校长分管。除原有的党政管理类档案外,综合档案室集中统一管理了学校党政、教学、科研、基建、设备、出版、外事、财会、声像等九大类档案。202_年初学校成立档案馆,在原有综合档案的基础上,将人事档案并入档案馆集中统一管理。202_年初,省政府决定将贵州省理工职业学校并入我校。根据教育部有关规定,档案馆接收了该校的全部档案并按不同的全宗实行统一管理。档案馆现有专职档案工作人员7人,其中本科学历6人,大专学历1人;副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2人,初级职称3人。档案馆现有办公室、档案库房、阅览室,面积近1000平方米,有适应工作需要的规范的各种档案装具,另配有服务器电脑、扫描仪、打印机、照片打印机、数码相机、复印机、装订机、吸尘器等现代化管理设备。

根据以上情况分析,贵州师范大学档案馆和我校情况比较接近,我校也接收了贵州省计划管理干部学院的全部档案并按不同的全宗实行统一管理。从档案馆机构设立来看,我校设立较为齐全,但缺少公开阅览室,档案的利用开发受到一定局限。

2.2.2 本部门与省外先进院校同类部门对比分析

我们选取了位于经济发达地区的上海财经大学档案馆作为参照,进行对比分析。

上海财经大学综合档案室成立于1984年12月,202_年12月建立校档案馆,内设收集科、管理科、编研科和人事档案室。现有在编人员11人,其中正高职称1人、副高职称1人、中级职称6人。202_年建成学校专用档案楼,建筑面积1350平方米,配备了计算机、打印机、扫描仪、照相机、复印机、投影仪等设备;其中库房520平方米,库内安装有354节密集架、8组24台空调机及防火、防盗、去湿等现代化设施。1978年复校以来的档案均按《高等学校档案实体分类法》与《高等学校档案工作规范》进行分类、编号、编目、排架,共分为党群、行政、教学、科研、校产、基建、设备、出版、外事、财会、人物、声像、字画等十三大类。档案馆从202_年开始使用计算机辅助档案管理系统,202_年开始引进“南大之星”档案管理系统,并于202_年在全校推广使用,目前全校所有院(系、所)、部门均已使用档案管理软件进行归档工作,为实现档案管理信息化迈出了重要一步。除计算机检索外,档案馆编制了案卷目录、专题目录、部门移交目录等检索工具;编制了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通知汇编、干部任免通知汇编、学校基础数据统计资料汇编、校级发文汇编;编写了文书档案、学籍档案的查阅指南;建立了学生档案查询、出国人员检索表等辅助数据库。从以上情况分析,作为国内设立较早的财经类高校档案馆之一的上海财经大学档案馆,无论是从档案馆的功能、档案馆管理的档案种类,还是档案馆开发利用的程度,都远远领先。尤其是对于电子文件的管理和应用,应该是我校今后一段时期努力的重点和方向。

2.3 存在主要问题

2.3.1 重管理轻宣传

近年来,随着我校档案馆建设的稳步推进以及贵州省直单位档案协作组第十二组工作会议在我校召开,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日益突显,档案的价值已愈来愈被人们重视和认可。档案管理规章制度不断健全,基础设施逐步得到完善,高校档案管理制度化、现代化已达到一定水平。但与此同时,却也忽略了档案宣传工作的开展。这里所说的档案宣传,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的宣传之外,主要是指对馆藏档案内容的宣传。由于高校档案部门不注意馆藏内容的宣传,使大多数师生员工不知道档案部门究竟有些什么东西,因此不能结合工作需要去档案室查找有关材料。人们不知道档案馆里有什么,能不能为自己所用,怎么用等等,致使大多数教职工始终对档案馆望而却步,认为那是神秘、不可接近的地方,当然更没有什么自己需要的东西,导致档案利用者较少,利用率较低。

2.3.2重收集轻鉴定

档案收集活动是档案工作的起点,没有档案收集就没有档案,更谈不上档案的开发利用。由于我校档案馆新近成立,为了搞好档案收集工作,我校档案部门制定了各种规章制度,指定了各单位、各部门提交档案的规范格式并定期对了各单位、各部门的专兼职档案员进行业务指导。我校档案馆馆藏正日益丰富,归档率也逐月递增。但我们在关注档案数量的同时却忽略了档案质量的控制,忽略了档案价值鉴定工作的开展,也就是说忽略了档案的“优化”,其结果是给档案整理编目工作增加了负担,浪费了人力、物力和库房空间,也影响了那些真正具有价值的档案被及时有效地利用。

2.3.3重整理轻编研

档案整理工作是整个档案工作中最为耗时费力的一个环节。档案人员要对文件材料进行分类整理、组卷,要注意保持文件之间的有机联系,分类正确,问题突出,要拟写案卷标题,最后还要“三孔一线”将案卷装订的结实美观。遇有卷内纸张大小不一的,还要裁裁剪剪,补补贴贴,有时为了强调整齐,甚至把有用的文件内容也切掉了。过于繁琐的整理工作流程,耗费了档案人员大量的时间、精力,却无暇顾及档案编研工作,缺乏高质量的编研材料,导致档案利用工作始终停留在你来我查,只能提供单一的原件或复印件的低层次水平上。

2.3.4重部门轻个人

只重视为校内单位、各部门提供档案利用服务,忽略了对个体档案用户的宣传和服务。以本校档案利用登记为例,90%的借阅利用都是部门工作查考以及学校编史修志之用,而极少有个人用户查阅与己有关的诸如工资改革、职务任免、职称聘任、体制改革等文件,即使偶有一二,也是半遮半掩,试试探探,不知自己到底有无权利查阅。过去,由于档案部门过于强调档案工作的政治性和机要性,把档案工作神秘化,实行自我封闭,把工作对象和工作内容限制在党政机关或红头文件上,使得大部分教职员工对档案有一种神秘感,认为档案馆就是保管人事档案的地方,不可涉足、分不清人事档案和文书档案的界线。在他们的印象中,档案馆只是校方的档案保管和服务机构,个人无权利用。狭隘的服务面使馆藏档案得不到充分的开发利用,并最终成为阻碍档案馆发展的瓶颈。

2.3.5重查借阅登记,轻利用效果反馈。

查借阅登记是档案提供利用必做的功课。在档案利用服务中,档案人员往往很注重借阅情况登记,但在档案提供利用之后,利用效果如何,利用者是否达到目的,对利用服务是否满意,或者对服务态度、服务方式及需求的档案内容有无意见、建议等等,却往往不加考虑,无从知晓。也就是说,服务方与利用方缺乏沟通,利用方的需求和意愿服务方无从了解,必然导致工作的盲目性,在利用工作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不能最大限度满足利用者需求。影响本部门工作的“十二五”环境因素变化分析

3.1 宏观环境分析

当前,高校也受到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内外环境的鲜明对比,与社会其他行业人员经济收入和物质分配差距的拉大,打破了档案人员的心理平衡,影响到他们的思想情绪和工作积极性,从而产生了悲观情绪。因此,一部分同志为了实现自己的价值“跳槽”了,造成了档案部门队伍不稳定的状况,这是造成高校档案利用率低下的原因之一。

同时,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的发展及办公自动化的广泛应用,使信息资源存贮与传递向数字化、电子化发展。信息化技术在档案方面的应用,使电子文件在信息采集、管理及利用各方面与传统纸质档案有很大的不同,从而带来管理模式、运作程序、技术方法等诸方面的变革。数字档案馆、网站的建设,网上提供利用已成为档案现代化建设发展的方向,这给档案馆今后的发展带来严峻挑战。

3.2 微观环境分析

档案产生于不同的地点,由各单位、各部门的档案员整理和管理,在完成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鉴定、统计、利用等一系列业务环节中,其中包括了档号设置、着录规则、实体排架、档案保护等各项工作的实践性操作。由于档案实体保管在物理条件上的分散性以及各单位、各部门习惯于各自管理模式的差异性所致,要改变原有做法并统一按一个全宗的标准管理,工作难度之大不言而喻。本部门“十二五”期间工作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具体思路 4.1 总体思路

档案馆“十二五”期间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突出创新发展和服务师生主题,继续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资源建设、法制建设、环境建设、队伍建设,抓好馆室基础业务规范化建设、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档案规范化管理等。

一是全面推进馆室基础业务精细化管理。在档案馆基础业务精细化管理探索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完善,带动全校档案业务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和科学管理水平的普遍提高。

二是夯实馆室功能建设和基础业务建设。抓住我校“十二五规划” 的有利契机,争取学校领导支持,将档案事业发展、档案馆库建设列入学校工作计划,以创建为目标,大力推进档案馆功能建设和馆库基础业务工作。

三是全面提升档案信息化建设水平。制订202_-202_年档案信息化实施意见,同步启动数字档案馆与数字档案室建设,努力在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管理、数字档案馆建设和各类基础数据库建设上取得明显成效。同时,把档案信息安全作为重点,从设备、技术和制度等方面全面提高档案信息安全的保障能力。

四是切实加强档案业务的指导服务工作。加强各单位、各部门档案业务建设,提高各单位、各部门档案管理水平。

4.2 发展目标

档案是反映社会实践活动的原始的历史记录,是人类文明史的见证。档案,只有通过档案工作才能得以保存和流传后世,才能起到维护历史真实面貌的功能。在知识经济时代,档案作为一种知识资源,服务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档案工作被视为知识管理工作。作为档案信息搜集、整理、记忆、传播的基地,档案馆不仅可以向利用者提供文本服务,也可以进行超文本的信息服务,从而提高知识传播的效率和档案信息的利用率。

尽管我校档案馆刚刚成立,但在学校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档案馆上下在档案馆副馆长的带领下,一直积极主动开发档案馆的信息资源,以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档案馆“十二五”期间工作的发展目标是: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坚持以“服务·创新”为主题,以人员素质和提高档案管理水平为根本,以档案数字化建设和档案资源建设为重点,努力把我校档案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为把我校建设成为西部地区高水平财经大学而努力。

4.3 重点任务

4.3.1加强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教育

加强档案人员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教育,不断创新服务方式,改善服务手段,大力推行“五个一样”的服务,即:对来馆人员做到百姓领导一个样,生人熟人一个样,来人来函一个样,上班下班一个样,难查易查一个样。以周到、热情、细致、严谨的服务态度,为学校和社会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使档案馆成为领导的助手、师生的朋友。

4.3.2 启动贵州财经学院数字档案馆建设

建设档案馆网站,把档案馆网站建设成为档案工作者的家园,档案利用者的乐园,各级领导的智力源;起草《贵州财经学院数字档案馆建设方案》以及《贵州财经学院数字档案馆档案管理信息系统需求意见书》,配合学校确定数字档案馆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完成对文书档案和学生成绩等利用较高的档案的电子化。4.3.3 做好电子文件的规范化管理。

起草并下发《贵州财经学院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

4.3.4 健全学校档案工作网络。

进一步明确各单位档案负责人和兼职档案员,并做好业务培训工作,以保证档案工作的顺利进行。加强档案兼职队伍建设,积极向学校呼吁,兼职档案员可以参与档案系列职称的评定和考核。

4.3.5加强档案的收集和业务指导

督促有关单位将202_年以前的档案及时移交档案馆,确保档案完整入库。实现本部门“十二五”发展目标的对策措施

5.1 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拓前进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我们必须深刻地认识到社会主义事业离不开档案,学校工作离不开档案,要坚定档案工作者的信心,深刻认识档案和档案工作的现状和特点,认识工作中的差距,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把封闭保守、求稳怕险转变成改革开放、积极创新的观念;把坐等上门、按部就班的观念转变成为主动积极开发信息资源,千方百计为教育教学服务的观念;把档案行政管理仅仅看做业务指导的观念,转变成依法管理、宏观指导、全面服务的观念;把传统手工式管理的观念,转变成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观念;把不太重视经济效益的观念,转变成重视社会效益又重视经济效益的观念。

5.2 加强法制建设,实现依法治理

高校档案工作是办好高校的重要基础工作之一,是高校科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档案工作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这所高校管理水平的高低,也直接影响着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要搞好高校档案工作,就必须把档案工作纳入法制的轨道,加强档案工作的法制建设,健全和完善档案的法规体系,用法规引导、推进和保障高校档案工作的持续发展。《档案法》的颁布与实施,使档案工作的法制建设得以保障。只有通过法制监督,才能使高校档案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现代化的轨道,更好地促进高校档案的开发和利用。

5.3加强宣传,开展用户教育 这里所说的档案宣传,首先是指采取各种形式宣传《档案法》以及国家教委颁布的《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使广大师生员工能了解、关心和支持档案工作,争取领导对档案工作的重视和支持。其次,也是着重要强调的,就是加强自我宣传,开展档案用户教育。档案利用者要顺利获取档案,必须知道:一是何处有档案;二是这些档案都包括什么内容;三是如何能找到自己需要的档案。然而这三点在目前来讲多数利用者并不知晓。所以,档案馆必须重视做好自我宣传,向全院师生员工介绍馆藏档案内容、类别,介绍档案利用的规章制度和手续,介绍检索工具及使用方法等等。可采取在全院范围内举办档案检索与利用讲座,利用校园网与宣传栏等进行广泛宣传,使外界了解自己的工作性质、馆藏内容及所能提供的服务,这样才能激发各部门及个体用户对利用档案的愿望与热情,消除人们对档案工作的神秘感,引导更多的人利用档案。

5.4开展现行文件服务

通常档案给人们的印象就是“过时的文件”,开展现行文件利用服务,实际上就是档案利用工作的前移。所谓现行文件,就是指已经产生,正在进行运转、传递、执行的文件。一般来说现行文件在其形成的前五年利用率最高,以后就逐年递减。除了党和国家机密、法律规定,学校按规定需要保密的事项和科技、商业秘密,凡是涉及高校改革发展、建设的重大决策,事关师生员工民主权利、切身利益,群众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政策规定,以及上级主管部门要求公开的事项如体制改革、房改、养老、医疗、灾情、疫情、突发事件等不涉密文件都是老百姓急于了解的,都可提供查阅。服务方式一是可采用阅览服务,即设置阅文室,提供文件原件阅读及复制服务;二是依托高校局域网将可以开放的文件内容挂在网上,开展网络服务;三是咨询服务,即以现行文件及有关资料为依据,以解答问题的形式向利用者提供服务。

开展现行文件服务不仅拓展了档案馆的社会服务功能,提升了档案工作的社会影响力,而且可以有效提高档案利用率,促进档案工作的良性循环。开展现行文件服务必须高度重视安全与保密问题。

5.5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档案工作人员的政治、业务素质

档案事业发展的关键在人,在档案管理过程中,人始终是最重要的,档案管理工作水平的高低、质量的优劣,取决于档案工作人员的素质。稳定专兼职档案人员、提高其整体素质,是做好档案工作的基础。因此,要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在配备档案专职人员时,既要注重人员的素质,又要注重业务水平。

一是要注重档案人员的知识更新。通过办培训班等形式提高在职档案人员业务素质和知识水平,使其在掌握档案基础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和掌握档案的现代化管理方法,不断扩大知识面,及时调整和完美自己的知识结构。要鼓励他们学习新技术、新知识和参加业务培训,培训工作应加强针对性、实用性,重点加强电子文件、电子档案管理新技术以及计算机网络知识的培训,提高其业务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

二是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帮助档案工作者树立事业心和责任感,培养奉献精神。不断提高档案专业阶伍的整体素质,从而使在职的档案人员从思想上和业务水平上适应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同时,要积极引进各层次、各类型的人才,既注重引进具有丰富档案专业知识面实践经验、精通业务的中高级研究人才,又注重引进相关学科特别是理工科专门人才,合理调整档案工作者的专业结构、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

5.6加强馆藏建设,大力丰富、优化馆藏

首先,丰富馆藏,打好基础。丰富的馆藏是开展利用工作的前提,但这并不是片面强调档案越多越好,而是要求档案门类齐全,结构合理。当前各大高校档案馆普遍存在着“三多三少”现象,即低价值档案较多,公务性档案多,纸质档案多;价值大的档案少,特色档案少,非纸质档案少。档案部门在进行馆藏建设时要注意完善馆藏结构,从档案门类看,不仅要有党群、行政等公务性档案,还要有突出高校特色的教学档案、科研档案。从档案载体形式上看,不仅有纸质档案,还要有照片档案、声像档案、实物档案,另外还要顺应时代潮流,及早起步,加强对电子档案的收集和整理。

其次,在丰富馆藏的同时必须重视优化馆藏,即以最低限度的费用消耗保存最大限度的档案信息资源。开展档案价值鉴定,是优化馆藏的重要途径,各高校应高度重视,成立档案鉴定小组,保证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此项工作,把好文件材料的归档鉴定关及到期档案鉴定关,以达到优化馆藏,方便利用的目的。

经过大量的前期调研,笔者认为,丰富、优化馆藏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内容:

第一,增加馆藏数量。档案馆自开始运作以来,一直积极地接收各单位、各部门档案,征集档案史料,充实馆藏各类资料。

第二,提高馆藏质量。要“清源截流”地把好档案进馆关,同时丰富档案载体,使纸质、木质、磁带,甚至现代机读档案都具有。

第三,克服馆藏臃肿现象。大量重复的档案和无价值档案的存在,占据了档案馆库存有限的空间,使馆库无法最大限度地容纳有效档案的进馆。所以,消肿精档也是丰富馆藏的一个内容。

5.7加快推进档案信息数字化建设,以网络为依托开展档案利用工作

当今是信息时代,信息网络化消除了时空的限制,使人类在更大程度上实现了知识与信息的全社会共享。对于高校档案工作来讲,实现档案信息数字化、网络化更是势在必行。当前的首要任务就是进行档案信息数字化建设。一方面要积极开展电子档案的收集、保管和利用工作,另一方面对于库存的传统纸质档案进行必要的数字化处理,使之转换成可联机上网的数字信息。在纸质档案的数字化工作中,可以根据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条件和分步实施的具体步骤,选择在两个不同层次上分别进行:一是档案目录信息的数字化,其目标是建立档案目录数据库;二是档案全文信息的数字化。

档案信息数字化是开展网络化服务的前提和基础。档案馆必须下大力气做好此项工作,夯实基础,实现档案管理、检索利用的现代化,并最终以此为依托,借助高校局域网开展网上档案查询服务,最大限度地为用户提供优质高效快捷的服务。但据《高等学校业务档案工作规范》,“已建馆的学校,对馆藏档案,自形成之日起满三十年的,除未解密或需要控制使用的部分外,均应按国家规定,报校长批准后,分期分批向社会开放,未建馆的不向社会开放。其它单位或个人需要利用时,应持单位介绍信,经室主任或校办主任同意后,方可查阅”。可见,高校档案的利用绝非完全的开放,利用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保密,如人事档案要高度重视人事档案的隐私问题,科研档案要注意个人成果的保护问题等。

5.8增强服务意识,热情周到地为教育教学提供服务

档案工作是项服务性的工作,服务态度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档案利用工作的好坏。要改变目前档案部门被动服务的状况,应努力实现三个转变。第一,在服务思想上,由过去为政治服务为主转向为经济建设服务为主;第二,在服务形式上,由过去“坐等调卷”的被动服务转向“面向社会,多方联系”的主动服务;第三,在服务工具上,由过去检索工具单一,不系统、不配套、平行重复,转向逐步建立一个形式统一,内容稳定,功能健全的检索体系,以满足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利用检索的需要。

做好高校档案工作,其目的就是为学校的各项工作服务,离开这一点,高校档案就变成死档案,档案工作就没有生命力。因此,我们应注意抓好高校档案的开发和利用工作,以便更好地为高校教育和教学服务。一是可以利用档案信息资源对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以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的学习精神;二是可以利用教学档案总结教学经验,进行教学质量分析,提高教学水平;三是可以利用教师人事档案信息资源,为领导掌握教师各方面情况提供档案资料,为职务晋升和业务考评提供重要依据;四是可以利用学籍档案资源,满足社会和各方面对毕业生有关情况的了解,为毕业生工作后的提干,工资晋升以及出国提供原始的学历证明等。

档案利用是档案工作永恒的话题。信息时代的巨大变革,为档案利用工作带来了机遇,更带来了挑战。高校档案工作者必须抓住机遇,直面挑战,更新观念,走出“误区”,打破传统的档案管理和服务模式,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努力开创档案信息服务的新局面,更好地为高校党政管理、教学科研和公众服务。总之,要充分发挥高校档案的作用,就应进一步深化高校档案的改革,切实加强高校档案的开发利用,使其能更好地为高校的教育教学服务。

十二五是学校建设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档案馆建设发展的关键时期。全体档案工作者一定要齐心协力,克难奋进,扎实工作,努力完成“十二五”规划的各项任务,为把我馆建设成为在国内财经院校同行中有重要影响的馆而奋斗。

[1] 周景伟,知识经济时代高校档案管理研究,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贵州财经学院 贵州财经学院档案馆

Copyright © 202_ 贵州财经学院档案馆 All Rights Reserved.

第五篇:哈尔滨大剧院调研报告

哈尔滨大剧院调研报告 调研时间:2017 年 6 月 6 日 调研地点:哈尔滨大剧院 调研带队老师:王妍

—-概括

哈尔滨大剧院位于哈尔滨市松北区文化中心岛内,大剧院占地面积 7、2 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 7、94万平方米,地上建筑面积 3、94万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1、9 万平方千米,停车场2、1万平方米,整体建筑包括大剧场1538座、小剧场 414座、售票厅与停车场 472 个车位大剧场高度56、48 米,结构形式为钢筋混凝土框架一剪力墙,地上主题外围结构为钢结构外装饰幕墙,地下停车场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大剧场观众厅平面以马蹄形为主,舞台采用国际上典型得“品”字型舞台结构,配置先进现代化舞台机械设备与灯光、音响系统,主要以演出大型歌剧、舞剧、芭蕾舞剧为主,兼顾音乐会功能,小剧场高度25、75 米,主要满足话剧、室内乐演出,兼顾戏曲演出、会议等多功能要求。

—-主体结构

主要结构体系为框架剪力墙与外围钢结构。地下 2 层,地上8层,台仓深度 15m。施工过程中,混凝土施工难度大就是共性问题。本项目控制标高达 100多个,最高得砼梁达到 4、2m,最大得钢筋直径 40mm,舞台区域得砼梁单根达到 300t,观众厅上部采用型钢砼梁最大跨度32m。施工中最大难点就是预埋件数量多、重量大,预埋件2000 多块,最大预埋件 1、5t。使整个钢结构与金属屋面体系全部附与在预埋件上,因此加大了混凝土施工难度;复杂得外围曲线也加大了钢结构得施工难度,虽然本项目用钢量不大,但国内所有钢结构工程中所涉及到得钢结构形式在本项目上均能见到。大剧院钢结构采取了空间折梁、空间曲梁、空间网架、空间网壳等多种结构体系混合得形式,用以适应多变得建筑外形与室内空间特征.钢结构构件截面包括圆管、方管、箱形、工字等各种截面,节点形式包括圆管相贯节点、方管相贯节点、焊接球节点等,支座形式包括固定铰支座、滑动铰支座、刚接柱脚支座等多种类型,特别就是采用了民用建筑很少使用得向心关节轴承支座,该部位安装精度就是毫米级。幕墙、金属屋面及外装饰包含公共大厅得玻璃穹顶、观众厅玻璃采光顶、露台玻璃采光顶、金属屋面不锈钢天沟排水系统,其中金属屋面面积约 25000平方米、玻璃幕墙(含玻璃穹顶、玻璃采光顶)面积约 5300平方米、混凝土板幕墙面积约7400平方米。

建筑特色

哈尔滨大剧院不仅洁白得建筑外观与这座冰雪之城交相呼应,在内部装饰部分也可以让观众有一种置身冰雪世界得感觉。除此之外,为了使观众能欣赏到专业、纯正得艺术演出,其参建方大剧院建设专家与领导者中孚泰文化集团,在剧院得声学装饰部分做出了重大突破。最终哈尔滨大剧院拥有了不靠话筒肉嗓演出得能力,这使得每一位观众都能欣赏到原生态得表演。

作为哈尔滨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水准最高、功能最完善得标志性文化设施得哈尔滨大剧院于近日完成钢结构建设。据悉,哈尔滨大剧院建筑艺术风格独特,项目设计、建设难度及工艺复杂性在全国乃至世界都极富挑战性,其中部分设计建设元素为世界首创,同时填补了国内剧院建设得诸多技术空白。[4]

哈尔滨大剧院属异形结构建筑,具有大跨度、高空间、复杂钢结构等难度特点,其外观造型属于三维曲面,施工难度极大.该项目在外形构造与技术上与广州歌剧院、国家大剧院处于同一

水平,施工技术创新、难点攻关都面临着前所未有得挑战。

姓名:徐伟灏

班级:15级环艺一班

学号:1508830130

关于建设“数字哈尔滨”调研报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