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乡镇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调研对策(本站推荐)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了今后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做好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然而新农村的文化建设一直以来都落后于经济建设,并开始逐渐影响到新农村的进一步建设和发展。现将**村镇
新农村文化建设情况汇报如下:
一、**村镇现状
固安县**村镇位于永定河南岸,总面积 75.9平方公里,耕地6.2万亩,辖43个自然村,人口3.4万人。人均纯收入4000多元。镇所在地距北京市区50公里,距离天津市120公里,保定50公里,东距京九铁路、106国道5公里,西距京广铁路、京石高速公路8公里,廊涿公路纵贯全境,涿密高速公路引线正在开工建设,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
二、文化建设运行现状
**村镇43个行政村街,目前拥有室内文化活动场所约100平方米,室外活动场所约500平方米,各类健身器材20余件,藏书1500余册,远程教育接收站43个。每年订阅《**日报》、《**日报》等10份报纸。每年投入文化建设经费约五六千元。文艺骨干队伍建设方面十分欠缺,至今尚无专职文化员,只有村委会成员兼管文化建设方面工作。
三、新农村文化建设运行过程存在的问题
1、农村文化建设投入不足,活动经费严重短缺。目前由于国家财政投入少,地方财政又有困难,未能落实每年地方财政收入1%-2%用于文化建设的政策。除了人头经费外,镇用于农村文化建设的专项资金几乎没有,导致文化设施建设滞后。镇文化站不能依靠自身发展,依靠产业化、市场化运作生存困难。目前乡镇只能勉强发放人员工资,没有文化建设项目,没有添置文化活动器材,图书室的图书不能正常更新。
2、阵地建设不平衡,基础设施薄弱。目前,我区43个村街文化站中产权明晰、面积在300平方米以上的仅马公庄村文化站1个站,其余各站或一直以来就没有站址,或系借用其他单位的场所,面积狭小,设备简陋,功能不全。但大多数村级文化活动室只是挂一张牌而已,形同虚设。而且原有的文化设施普遍老化。
3、文化活动少,农民文化生活依然贫乏。每年农村的文化活动主要是在各种节庆日、纪念日以及民俗日,由各乡镇文化站通过联办、协办等多种方式,组织开展民间文艺演出、棋、球类比赛等。上级宣传、文化等部门组织开展的“文化下乡”活动一年仅一至三次,也只到2-3个乡村,活动形式多为慰问演出、电影公映等,活动次数与形式十分有限。近几年,随着农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民间民俗文化活动又重新活跃起来。广大农村看电影难、看戏难、看书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四难”问题依然突出。尤其是在电视网络广泛普及、网络文化盛行的今天,由于国家将卫星电视节目由模拟转为数字接收后,绝大多数村群众只能收看1-3套外地节目,群众长期看不到中央、省、市(区)的电视节目,也得不到发展生产的信息技术的指导和服务。乡村文化生活贫乏,除了聊天、打牌外,农民没有其它文化活动,导致一部分群众沉迷赌博活动,致使一些地方赌博歪风盛行。
三、加快我区新农村文化建设步伐的思考与建议
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农村需要内容健康、丰富多彩、生动活泼、适合广大农民群众口味的文化生活。实践证明,凡是文化生活比较丰富,群众精神比较充实的地方,社会风气、社会治安状况就好。而那些文化生活贫乏的地方,不论富裕程度如何,封建迷信和宗教势力就会抬头,社会治安恶化、干群关系紧张等现象突出。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发展农村群众文化工作是新农村文明建设的有效措施。而且乡村群众文化中心和文化网络的形成发展,可以将农村文化建设推向一个新的水平,不仅使群众得到高尚的精神享受,同时在稳定社会、发展经济上也起到重要作用。农村文化建设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起着凝聚人心,聚合民力的作用,它将有力推动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改变目前我区农村文化建设滞后的状况,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的做法和经验,加快新农村文化建设步伐,我们建议:
1、创新机制,培育新型文化队伍。通过择优招聘,将思想素质好、专业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人才充实到乡镇文化干部队伍中。配齐配好乡镇专职文化站长和村级文化协管员。加强对乡村文化工作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定期举办培训班,提高文化工作人员的政治和业务素质。鼓励乡村文化工作人员自学、进修,有目的选送部分人员到相关院校深造。同时进行业余文化人才资源普查,大力培植业余文化队伍,对文艺骨干免费进行培训。
2、提高认识,强化领导,建设强大的基层文化阵地。一要认真贯彻中央《意见》和省政府的《决定》精神。规划好新农村建设中基层文化阵地布局和建设问题。结合乡镇建设规划,通过改建、扩建、调剂改造、新建等途径,加快乡镇文化站
第二篇:乡镇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调研对策
乡镇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调研对策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
乡镇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调研对策202_-06-29 18:53:37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乡镇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调研对策乡镇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调研对策(2)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了今后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做好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然而新农村的文化建设一直以来都落后于经济建设,并开始逐渐影响到新农村的进一步建设和发展。现将**村镇新农村文化建设情况汇报如下:
一、**村镇现状
固安县**村镇位于永定河南岸,总面积平方公里,耕地万亩,辖43个自然村,人口万人。人均纯收入4000多元。镇所在地距北京市区50公里,距离天津市120公里,保定50公里,东距京九铁路、106国道5公里,西距京广铁路、京石高速公路8公里,廊涿公路纵贯全境,涿密高速公路引线正在开工建设,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
二、文化建设运行现状 **村镇43个行政村街,目前拥有室内文化活动场所约100平方米,室外活动场所约500平方米,各类健身器材20余件,藏书1500余册,远程教育接收站43个。每年订阅《**日报》、《**日报》等10份报纸。每年投入文化建设经费约五六千元。文艺骨干队伍建设方面十分欠缺,至今尚无专职文化员,只有村委会成员兼管文化建设方面工作。
三、新农村文化建设运行过程存在的问题
1、农村文化建设投入不足,活动经费严重短缺。目前由于国家财政投入少,地方财政又有困难,未能落实每年地方财政收入1%-2%用于文化建设的政策。除了人头经费外,镇用于农村文化建设的专项资金几乎没有,导致文化设施建设滞后。镇文化站不能依靠自身发展,依靠产业化、市场化运作生存困难。目前乡镇只能勉强发放人员工资,没有文化建设项目,没有添置文化活动器材,图书室的图书不能正常更新。
2、阵地建设不平衡,基础设施薄弱。目前,我区43个村街文化站中产权明晰、面积在300平方米以上的仅马公庄村文化站1个站,其余各站或一直以来就没有站址,或系借用其他单位的场所,面积狭小,设备简陋,功能不全。但大多数村级文化活动室只是挂一张牌而已,形同虚设。而且原有的文化设施普遍老化。
3、文化活动少,农民文化生活依然贫乏。每年农村的文化活动主要是在各种
节庆日、纪念日以及民俗日,由各乡镇文化站通过联办、协办等多种方式,组织开展民间文艺演出、棋、球类比赛等。上级宣传、文化等部门组织开展的“文化下乡”活动一年仅一至三次,也只到2-3个乡村,活动形式多为慰问演出、电影公映等,活动次数与形式十分有限。近几年,随着农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民间民俗文化活动又重新活跃起来。广大农村看电影难、看戏难、看书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四难”问题依然突出。尤其是在电视网络广泛普及、网络文化盛行的今天,由于国家将卫星电视节目由模拟转为数字接收后,绝大多数村群众只能收看1-3套外地节目,群众长期看不到中央、省、市(区)的电视节目,也得不到发展生产的信息技术的指导和服务。乡村文化生活贫乏,除了聊天、打牌外,农民没有其它文化活动,导致一部分群众沉迷赌博活动,致使一些地方赌博歪风盛行。
三、加快我区新农村文化建设步伐的
思考与建议
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农村需要内容健康、丰富多彩、生动活泼、适合广大农民群众口味的文化生活。实践证明,凡是文化生活比较丰富,群众精神比较充实的地方,社会风气、社会治安状况就好。而那些文化生活贫乏的地方,不论富裕程度如何,封建迷信和宗教势力就会抬头,社会治安恶化、干群关系紧张等现象突出。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发展农村群众文化工作是新农村文明建设的有效措施。而且乡村群众文化中心和文化网络的形成发展,可以将农村文化建设推向一个新的水平,不仅使群众得到高尚的精神享受,同时在稳定社会、发展经济上也起到重要作用。农村文化建设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起着凝聚人心,聚合民力的作用,它将有力推动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改变目前我区农村文化建设滞后的状况,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的做法和经验,加快新农村文化建设步伐,我
们建议:
1、创新机制,培育新型文化队伍。通过择优招聘,将思想素质好、专业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人才充实到乡镇文化干部队伍中。配齐配好乡镇专职文化站长和村级文化协管员。加强对乡村文化工作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定期举办培训班,提高文化工作人员的政治和业务素质。鼓励乡村文化工作人员自学、进修,有目的选送部分人员到相关院校深造。同时进行业余文化人才资源普查,大力培植业余文化队伍,对文艺骨干免费进行培训。
2、提高认识,强化领导,建设强大的基层文化阵地。一要认真贯彻中央《意见》和省政府的《决定》精神。规划好新农村建设中基层文化阵地布局和建设问题。结合乡镇建设规划,通过改建、扩建、调剂改造、新建等途径,加快乡镇文化站
第三篇:新农村文化建设问题对策
论文提要 文化馆是我国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担负着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责任。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背景下,文化馆的服务方向是为全社会所有成员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服务目的是传播先进文化,为新农村的构建提供精神和智力支撑。
文化馆是我国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担负着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责任。认真思考和认识文化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并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去,这不仅是形式发展的需要,更是文化馆自身性质所决定。
一、文化馆是社会文化机构的支柱性构件
从目前看,可以纳入文化机构的不外乎政府办的文化馆、文化站、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社会团体办的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等;城市社区、农村村落办的俱乐部(文化室)以及社会上办的为数不多的非赢利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等等。就是这些机构和它们提供的各种文化服务构成了社会文化服务的基础。而其中的文化馆则由于它的性质、特征、功能、作用在社会文化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文化平台。
其一,文化馆既是国家公共文化服务职能的承担者和体现者,又是公共文化设施。因此,在文化体制改革中,党和政府明确把文化馆定位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
其二,文化馆的服务方式是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文化馆组织的群众文化活动与其他业务活动均不以赢利为目的,她以自己的主体业务——组织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的群众文化活动,体现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为广大群众提供丰富多彩、健康文明的文化生活;它以熔思想性和艺术性为一体的众多的公共文化产品满足广大群众多层次、多样化文化生活的需求,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因此,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离不开文化馆的参与。99年以来,赣榆县文化馆“赣榆风情”广场文化系列活动已成功举办八届,每届广场文艺演出、展览等活动不少于20场,把文化精神食粮送到群众、农民家门口。这不仅仅是单一的文化活动,它所展示的是群众文化的魅力和生机、文化馆的价值,它带来的不仅仅是欢笑,还有市民文化素质的提升和精神境界的升华。
其三,新农村文化建设是以政府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为主导方式。它体现的是国家意志而不是市场意志,体现的是政府对公民的人文关怀。文化馆是国家公共财政拨付经费的国办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它覆盖面广、社会性强、影响力大,联系群众最为广泛,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即使在市场经济已经建立的今天,社会文化领域出现了投资多元化、社会办文化的态势和格局,文化馆也依然处在主导地位。
其四,文化馆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是由一定的物质基础和资源基础作保证的。以我馆而言,今年来拥有现代化的文化活动设备,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文艺人才队伍,引入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大批精品在各类书刊、省市比赛中获奖。正因为如此,它已经成为基层广大群众的文化活动中心、辅导中心。
其五,为适应新农村文化建设,文化馆正在建立广泛、完整、系统的群众文化工作网络。这个网络,上连省、市文化馆,下连乡、镇、街道文化站以及乡村、社区基层文化室(俱乐部)及社会文化组织。这些文化机构与文化网络纵横交错,覆盖整个社会,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文化馆在这个群众文化网络中奖起着“龙头”和“腰腹”的作用。她不仅本身是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基层的群众文化如乡镇文化、社区文化、村落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等发挥着不可或缺的示范、辐射、助推作用。因此,文化馆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二、文化馆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背景下提出的。它是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的一项重要举措,是群众文化工作和基层文化建设的 拓展和提升。它的提出意味着政府承担着公共文化服务的公共责任。因此,文化馆必然面临难逢的历史机遇,同时也面临严峻的、全方位的挑战,最主要的挑战是来自文化馆自身现状的种种不适应。
其一,服务设施不适应。改革开放以来,文化馆的设施有了长足的发展。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由于各地重视的程度有高有低,经济发展也很不平衡。目前还有不少地方的文化馆面积偏少,档次偏低,不能满足为广大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需要。
其二,服务队伍不适应。从目前文化馆人员现状看,虽然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比以前有所改观,但依然存在人员不足,年龄、学历、知识结构不合理等问题。特别是在文化馆人中相当程度地存在公共服务观念淡薄,服务意识不强,能力不足,办法不多的问题。
其三,服务内容不适应。文化馆文化服务的根本任务就是为社会所有成员提供丰富、优质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文化馆在这方面虽然做了不少工作,但由于政府公共财政投入不足带来的设施狭小、设备陈旧、经费困难等客观因素及种种主观原因,为社会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与公众的需求依然存在脱节现象。不少文化馆的活动内容和形式单一,缺乏感召力和吸引力;有的文化馆服务对象狭窄,服务的覆盖面很少;也有的文化馆 陷入“关门搞创作”或热衷于“赚钱”搞经营而不能自拔,淡忘了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大舞台。对此,我馆专门成立了“文体活动策划办公室”,利用社会文化资源,联合创新服务内容。
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打造新平台
(一)更新观念,牢固树立公共服务的办馆理念。思路决定出路。“公共”和“服务”是文化馆办馆的两大主题。文化馆的服务方向是为全社会所有成员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服务目的是传播先进文化,为新农村的构建提供精神和智力支撑。因此,文化馆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和公共服务的办馆理念,认真履行公共文化服务的职责,为更多的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二)深化改革,建立公共文化服务机制。文化馆要遵循党中央提出的“以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提高服务水平为重点,抓好公益性文化单位的改革和发展”的方针,加快文化馆改革步伐。要改革文化馆内部机构设置,优化资源配置特别是公共文化资源的配置,使内部结构从不合理趋向合理,并突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主体地位。要积极推行以岗位管理和聘用制为核心的人事制度改革,形成能上能下、能进能出、能者上、庸者下的流动机制。要引入激励机制、利益机制,改革分配制度,对公共文化服务成绩突出的给以奖励。
(三)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一支思想好、业务精、善组织、懂管理的复合型队伍 是公共文化服务的必备条件。要不断丰富馆办活动内容,使之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年龄、不同爱好群众的求知、求美、求乐的需要。要使文化馆的活动既有健康向上,使人精神振奋的内涵,又有极大的覆盖面,极强的吸引力,浓厚的文化特色。同时,在开展活动时还要关注弱势群体,如农民工、下岗工人,老少边贫地区群众,维护他们的基本文化权益,体现公共文化的人文关怀。更要认真实施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向未成年人开放,为未成年人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
(四)打造品牌,发挥公共文化服务的示范作用。文化馆要聚合优质社会文化资源,塑造公共文化品牌,利用品牌来重塑文化馆的公共形象,扩大文化馆的社会影响。利用文化馆本身的品牌效应,利用政府对国办文化的支持,利用纵横交叉的群众文化网络及信息资源共享的优势,以活动为打造品牌的载体,在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的同时,注重形象设计,明确品牌定位,树立品牌形象,使每一项活动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与感召力,同时让品牌活动走出阵地,深入社会,走进千家万户,发挥其示范、导向作用,促进基层群众文化的繁荣。
总之,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新阶段,文化馆一定要找准自己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座标,增强公共文化服务意识,通过体制创新增强活力,通过打造品牌增强影响力,把自己打造成公共服务型的文化馆,使自己的公共文化服务功能和作用得到最大的发挥。
第四篇:新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新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202_年11月,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再一次引发人们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关注和思考,为了解当前我区广大农村文化建设情况,学习借鉴先进地区农村文化建设的做法和经验,以促进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步伐,根据今年统战系统调研计划安排,由中共蕉城区委统战部牵头,民盟蕉城区委、民革蕉城支部等组成调研组,联合开展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活动。202_年6月至8月在区委常委区统战部长王丽云、区政协副主席民盟蕉城区委主委郑贻雄带领下,调研组与区文化部门负责人一起先后深入我区沿海山区乡镇及20多个村居进行调查,通过座谈、访问、视察等形式了解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和文化活动的情况,还先后前往泉州市泉港区和莆田市荔城区等地考察取经,在认真分析研究和讨论的基础上,形成调研报告。
一、我区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
202_年10月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决定》颁布以来,我区农村文化建设也引起了各级领导的重视,全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和文化活动的开展有了新的进展,特别是民间文化多元化发展尤引人注目。但从总体来看,目前我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广大农村文化生活的贫瘠让赌博、迷信、色情等有机可乘,从而影响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状况比较普遍,具体情况是:
1、乡镇文化事业投入少,活动经费短缺。据了解,“十五”期间上级省、市厅、局对我区文化事业的投入累计达55万元(其中扶持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24万元,维修、设备添置经费23万元,文物经费8万元),我区年文化体育事业经费财政预算9.4万元,其中文体局文化事业费1.1万元,图书馆经费(包括图书购置费)
4.3万元,体育事业经费4万元,但这些大多为人头经费,用于日常办公开支已相当紧张,真正用于开展业务工作的已所剩无几。文物事业经费没有纳入财政预算,由于缺乏资金,使得文物部门无法对一些文物保护单位进行维修,也无法向民间征集文物。我区民间资本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很少,几乎没有,只有在202_年开始的天后宫(妈祖庙)修复工程中,募集到民间资本100多万元。全区乡镇现有的文化站所除少数外,绝大多数是多年来未能添置新书,且文化活动器材贫乏。
2、阵地建设不平衡,基础设施薄弱。目前,我区16个乡镇(街道)文化站中产权明晰、面积在300平方米以上的仅七都、金涵和位于猴盾村的区少数民族文化站三个站,其余各站或一直以来就没有站址,或系借用其他单位的场所,面积狭小,设备简陋,功能不全。据不完全统计,我区有76个行政村建立了村文化活动室,占全区行政村总数的27.3%,但大多数村级文化活动室只是挂一张牌而已,形同虚设。而且原有的文化设施普遍老化。据调查,现有的部分乡村影剧院多建于上一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现多数已成为危房不能使用。
3、文化活动少,农民文化生活依然贫乏。每年农村的文化活动主要是在各种节庆日、纪念日以及民俗日,由各乡镇文化站通过联办、协办等多种方式,组织开展民间文艺演出、书画展、图片展、拔河赛,及棋、球类比赛等。上级宣传、文化等部门组织开展的“文化下乡”活动一年仅二至三次,也只到2-3个乡村,活动形式多为慰问演出、义务题写春联、电影公映等,活动次数与形式十分有限。近几年,随着农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民间民俗文化活动又重新活跃起来。在一些传统的节庆日,一些乡镇、农村都有开展一些民间民俗文化活动,最有名、最具特色的是霍童的“二月二灯会”和畲族聚居村的“三月三畲歌对唱”。但这些毕竟是少数乡村举办的少数文化活动,广大农村看电影难、看戏难、看书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四难”问题依然突出。尤其是在电视网络广泛普及、网络文化盛行的今天,由于国家将卫星电视节目由模拟转为数字接收后,我区广大农村原电视“村村通”设备未及时更新,绝大多数乡村群众只能收看1-3套外地节目,许多偏远山区基本无法接收电视节目。群众长期看不到中央、省、市(区)的电视节目,也得不到发展生产的信息技术的指导和服务。乡村文化生活贫乏,除了聊天、打牌外,农民没有其它文化活动,导致一部分群众沉迷赌博和庙会活动,致使一些地方赌博及“****彩”等歪风盛行。
4、文化队伍人才紧缺,整体素质在下降。我区16个乡镇(街道)文化站均为一站一编制,由于基层文化站待遇低,难以吸收具有较高知识水平的人才,而且原先进人渠道不规范,素质参差不齐,目前在编的有12人,但仅有9人在岗,被乡镇挪作他用或被外借的有3人,即使在岗的也往往兼有乡镇(街道)的其他中心工作,难以做到专干专用。现有乡镇文化专干平均年龄偏大,由于缺乏培训学习,知识老化现象比较突出。
二、农村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我区农村文化建设步伐滞后有历史客观的原因,也有主观的原因,长期以来对农村文化阵地建设重视不够,对优良传统文化的偏见和缺乏支持,给各地农村文化事业的繁荣与发展带来消极影响,而经济欠发达、投入不足也严重约制了农村文化的发展步伐,但从各级政府自身来说,存在以下比较突出的问题。
一是农村文化建设投入不足,活动经费严重短缺。目前由于国家财政投入少,地方财政又有困难,未能落实每年地方财政收入1%-2%用于文化建设的政策。除了人头经费外,区、乡用于农村文化建设的专项资金几乎没有,导致文化设施建设滞后。乡镇文化站不能依靠自身发展,依靠产业化、市场化运作生存困难。目前乡镇只能勉强发放人员工资,没有文化建设项目,没有添置文化活动器材,图书室的图书不能正常更新。
二是对农村文化建设认识滞后。由于各级领导对文化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认识不足,特别是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口号下,相当多的人认为文化工作是软任务,是花钱多效益少的社会公益事业,可搞可不搞,又不愿意花钱投入,致使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滞后,从事文化事业的同志心灰意冷,缺乏积极性,大多放弃主业改做乡镇中心工作。
三是文化管理体制不畅。一方面,乡镇文化站专干以块管(乡镇管)为主,人员大多被乡镇抽去从事中心工作,专干没有专用。区文化主管部门无法对他们进行调配和交流使用,基层文化站人员长期处于固定状态,没有交流、缺乏工作活力。而且乡镇财政对文化站投入极少,管理不力,导致相当多文化站形同虚设,没能发挥农村新文化主阵地的作用。另一方面,广电与文化分属两个职能部门,对农村的传媒文化建设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协调。而且农村地域广、人口分散、广电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收益小,仅靠广电部门是无能力承当农村广电网络建设。虽然国家规定到202_年农村地区20户以上的村全部实现网络村村通,但原有“村村通”的用户并未列入新的网络“村村通”工程计划,得不到上级补助资金,导致我区目前许多乡村原有接收设备无力更新。在卫星传播电视节目由模拟转为数字接收后,广大农村地区只收1-3台外地的电视,无法收看省、市、区电视节目。
第五篇: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对策思考
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对策思考
http://www.teniu.cc/ 202_-1-4 18:51:36 来源:福州社科网
[提要]加强农村新文化建设,是培养有文化、懂技术、讲文明新型农民的基本保证。本文从福清市目前农村文化建设现状出发,剖析其存在问题和形成原因,就如何发挥传统文化优势、构建公益性文化服务体系、文化资源整合、创新村镇文化、培养文化队伍等方面提出了对策与建议,强调要努力把握“四个切入点”,紧紧抓住“四个着力点”。
[关键词]农村新文化建设 存在问题 对策建议
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基础。繁荣农村文化和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在要求,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特别是我市正在全力推进文化大市战略、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之际,如何把农村文化建设抓实、抓好、抓出特色,已成为我市目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亟待研究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目前我市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胡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广大农民的活动范围、方位、节奏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他们在求富的同时,积极求知、求美、求乐。在改革开放这个时代大趋势的推动下,我市农村文化建设有了较快的发展,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文化生活较为活跃,文化产品日益丰富,人才队伍不对扩大,文化大市建设迈出了矫健的步伐。总的来说,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文化阵地重在建设,得到了进一步拓展。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市各级纷纷加大对基层文化阵地建设的投入,加快各类文化设施建设,使文化阵地有了长足的发展,为繁荣农村文化起到了积极推动的作用。一是公益性文化阵地日趋完善。“十五”期间,仅政府投入资金就达8000多万元,陆续建成了龙江文化公园、体育文化公园、街心公园、解放广场、虎溪公园以及老干部活动中心、职工文化中心、青少年宫等一大批文化基础设施,极大地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就近、经常和有选择地参加文化活动的需要。据统计,全市有文化馆、镇街文教卫生服务中心、村居文化分站和各种俱乐部、村居文化室236个,其中市级文化馆1个,镇街文教中心21个,村居文化分站(文化室)214个,文化馆舍总面积为13万平方米;有图书馆(室)476个,其中市级图书馆1个,大中专院校、中小学校图书馆235个,镇街、村居图书室240个,馆室总面积2万平方米,总藏书116万册,年均接待读者约400万人次。农村体育场地篮球场703个,排球场93个;100—300米跑道、运动场99个,400米跑道、田径场13个,体育馆4座、各类体育训练房6座、游泳池9个、门球场88个、气排球场65个、地掷球场33个、网球场10个。城乡建有健身公园广场21个,活动面积10万多平方米,安装体育健身路径91条,实现每个乡镇和15%村居建有一条健身路径。目前,全市已初步形成了以文化馆、图书馆为龙头,以镇街文教卫生服务中心、镇街老年人体育协会为枢纽,以社区、村居文化室和老年人体育分会为基点的三级文化体育网络,成为一个广覆盖、多层次、具有张力和活力的组织体系。二是新型文化载体不断拓展、延伸。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农民购买力的逐步提高,广播电视的进村入户以及农技110终端的不断延伸,特别是“市、镇街、村、户”四级文化网络的基本形成,农村接收社会信息的渠道多了,参与社会活动的渠道顺了,了解社会市场的渠道通了,接受社会教育的面更广了,广大农民基本改变了过去那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封闭生活方式,有些先富起来的农民开始转变观念,从原先的充实“钱袋”到今天的充实“脑袋”,涌现出了许多农村“科技带头人”、“科学种田户”,同时开始追求健康、向上、丰富的文化生活。各乡镇以文明村创建为载体,广泛开展了“星级文明户”、“好媳妇、好青年、好党员”等评选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入开展。海口镇岑兜村多方筹资377万元,建起占地面积6600平方米的文化活动中心;拆除原破旧的露天戏院,建成可容纳1100位观众的大戏院,中心内设有一个篮球场、一个门球场以及棋牌室、健身室、阅览室等设施。该村还建立“五社四榜”(晚霞社、文明社、学习社、科技社、合作社;成才榜、功德榜、好样榜、能人榜),活跃农村文化生活,提倡农村文明新风。202_年10月,该村被中央文明委评为“创建全国文明村镇先进工作村”,为我市唯一获得殊荣的村庄。三是新型文化阵地日渐成熟。为进一步繁荣农村文化、加强农村宣传文化阵地建设,近几年,我市各级政府全力抓好文化阵地建设,以文化站和农村基层党校为依托,通过“文化中心户”和各种有效载体,从满足农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需求出发,把农村宣传文化阵地向广大农户辐射。这些“文化中心户”成为知识传播的“大学校”,信息交流的“交换台”,技术推广的“农技校”,民情收集的“前哨所”,文化活动的“新载体”。经济相对强劲的乡镇,则充分利用村经济收入比较高的优势,各村都设立了录像室、棋牌室、活动室和阅报栏,通过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强乡村文化的吸引力和辐射功能,并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阵地。
2.文化队伍重在培养,得到了进一步壮大。
农村基层文化社团蓬勃发展,全市有民间职业剧团近90个,演职人员3870个,年演出场次在2万场以上,占福州市闽剧市场三分之二。各类健身、管乐队、十番队、木偶剧团、车鼓队、腰鼓队、舞龙舞狮队等群众文体队伍近200支,还有不少的诗社、画社、文学社等民间文艺社团;农村业余文艺人员近万名,形成了一支较为庞大的农村文化队伍。
3.文化活动重在实践,活动品味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近年来,我市充分发挥侨乡文化的优势,运用多种载体,丰富文化内涵,吸引群众积极参与,陶冶情操、充实生活。一是抓住各种节日契机,组织开展各具特色的群文活动。元宵、端午、中秋、重阳等民族节日的文艺踩街、闽剧表演、社戏庙会等系列纪念活动,不仅成为一道道民间文化艺术展演的窗口,而且成为了联络海外炎黄子孙感情的纽带。二是创新载体,开展形式多样的基层文化活动。基层文化活动的载体需要不断创新,要始终以载体和形式的多样性满足群众文化需求的多样性。各级部门不断寻求、创设新的活动载体,有针对性地开展内容丰富、各具特色的文化活动。在福清,各镇街每年都举办数十场以上广场文化系列活动,参与演出的群众文艺骨干约2.3万人次,现场观众15万多人次。一年一度的广场文化周活动已成为福清文化的品牌。一年一度的全民健身节,年年有特色,至今已经举办了第十届,充分展示了“为美好生活而锻炼”的新风貌;坚持年年举办中小学生综合性运动会,推动学校体育活动活跃开展,已办第44届;同时利用社会力量,广泛开展群众文化体育工作。仅去年全市各镇(街道)、各企业、学校共开展大型文体活动近百场,单项活动73场次,参加演出的演员达5000多人次。三是贴近群众,积极组织开展文化下乡活动。长期以来,我们定期组织文化下乡、文化扶贫活动,通过不同形式、不同风格,自编自导,经常深入社区、乡村开展各具特色的表演,把“讲文明、树新风”活动深入宣传到千家万户,深受广大农村群众的普遍欢迎,成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强大“助推器”。202_年,中央电视台以“福清文化掠影”为主题,对福清主题鲜明、载体活跃的民间文艺活动作了长达半小时的专题播出。4.文化改革重在创新,改革意识得到了进一步强化。
结合本市实际,不断解放思想,坚持与时俱进,我市在文化改革上,迈出了新的步伐。一是探索多元投入机制。在政府投入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同时,大力吸引民资、外资投资基层文化建设。多元的投入既增强了基层文化建设的发展后劲,又开辟了市场经济下多渠道筹措文化建设经费的改革新路。与此同时,企业赞助文化活动的氛围也日趋浓厚。每年市里都有企业、部门举办或赞助各类文艺活动。社会各界的参与为基层文化建设营造了良好的环境。二是探索文化发展机制。坚持人文和自然并举,挖掘景点文化内涵,做好名人文章,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打响福清文化旅游品牌。发扬企业文化,实施名牌战略,促进文化与经济互动,发展文化经济产业。坚持繁荣与管理并重,大力扶持健康有益的文化产品,倡导适合广大群众消费水平的文化休闲活动,培育和完善文化市场体系。三是探索内部管理机制。出台干部职工绩效考评、竞争激励机制和廉政勤政等,强化改革意识、责任意识、风险意识,形成不断催生新人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切实加强队伍建设。
二、存在的问题与形成原因
对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标准,对照构建和谐社会的任务要求,对照建设文化大市的战略目标,我市的农村文化建设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和问题。
1.基层文化建设尚未适应农民日益增长的多元文化需求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市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群众收入逐年增加。在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群众对高尚的、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越来越迫切。同时,随着人民群众知识结构的改变,目前对文化生活的需求已从过去单纯的兴趣爱好变为现在广泛的“求富、求知、求美、求乐、求新”的多元化需求。广大群众想通过文化活动来提高生活水平、加快增收致富步伐;想通过文化活动来学习文化知识、掌握使用技术、提高自身素质。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有了较大的提高,由原先被动的适应变为现在主动的选择,逐渐成为基层文化建设和发展的主体。然而,目前我市基层文化总体上与这种需求还有一定的距离,还没有抓住群众的文化兴奋点、跳出小文化的圈子;部分地方的基层文化工作形式还比较单一,文化活动内容和方法缺乏新意,群众文化生活匮乏;文化活动层次也不够高,有组织的知识型、科普型、高雅的文化活动开展普遍较少,群众参与面窄、关心支持率低;大部分群众的闲暇时间被打牌、搓麻将、看电视占据,文化活动仅为单纯的娱乐活动,文化真正的教化功能弱化。
2.农村文化建设尚未适应服务对象多层次的特点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农民收入来源从第一产业为主逐渐转向二、三产业,而城镇化的发展,又使大量农村人口不断流动,向城镇积聚,这些新情况,促进农村人口涌现了多层次的特性。面对多层次的文化服务对象,目前基层有针对性的文化活动非常欠缺。尤其在农村,特别需要重视和关怀三方面群体的文化需求:一是青少年尤其是未成年人。目前,我们所能提供的文化产品、活动场所还不能满足未成年人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社会上还存在着种种不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消极因素。二是老年人尤其是农村老年妇女。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老年人群的比例逐渐升高。相对而言,农村老年人越来越成为文化生活的边缘群体。他们文化程度普遍偏低,生活比较孤独,既有信仰寄托的需求,也有交流倾诉的需求,而目前相应的文化服务和活动场所十分缺乏。三是外来人口尤其是外来民工。目前,外来务工人员仍处在社会的边缘状态,也处在文化建设的半盲区,一些乡镇和企业虽已关注外来务工人员的文化活动,但总体上仍然匮乏。
3.认识偏差,传统历史文化保护开发不足
目前,对于农村基层文化建设,还存在着不少认识上的偏差,从而影响和制约了基层文化的发展。在当前的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追求现代文化发展,忽视传统历史文化的保护和发掘,导致目前部分乡镇、村落一些特有的历史文化遗产遭到破坏,一些传统的民间艺术濒临失传。
4.投入不足,基层文化建设发展不够平衡
近年来,我市各级政府加大对农村基层文化的投入,使农村基层文化设施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但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相比,与农民日益提高的物质生活水平相比,目前农村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明显滞后,且发展不平衡,高起点、高标准的文化设施不够,市镇两级出于财政紧张,对文化体建设发展资金的安排有一定的难度。21个镇街的文化基础建设,有独立活动阵地,面积500平方米以上的文化站只有7个,只占33%。城市社区文化体育的日益活跃与农村文化体育的相对贫乏之间反差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
5.体制不顺,农村文化管理制度存在缺陷
目前,我市仍尚未建立完善的用人机制,从一定程度上导致目前我市基层文化人才流失严重,现存在的文化建设工作队伍人才缺乏、结构老化,知识层次不一,工作队伍也缺乏稳定性。自202_年5月,21个镇街文化站改制为文教卫生服务中心,虽有编制45个,但没有专职专用,一人多兼,大部分文化工作有名无实,只装个门面。还有的乡镇文化管理和专业人员纷纷跳槽,农村文化队伍专业骨干力量大量流失。随之而来的后果是:农村文化队伍人才匮乏,素质较低,后备力量明显不足,文化工作质量下降,无法满足农村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三、构建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与思路
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为根本出发点,以加强文化基本设施、基本队伍、基本活动内容和基本活动方式建设为主要内容,大力发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具有地方特色的先进文化,努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是坚持正确方向,确保基层文化建设发展;坚持基础设施优先发展,为促进基层文化事业提供有力支撑;坚持与时俱进,推动基层文化建设不断创新;坚持政府主导,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基层文化建设;坚持依法管理,大力整顿和规范文化市场秩序。要以乡镇和中心村为重点,通过统筹、整合、建设,全面加强文化阵地、文化队伍、文化活动内容和方式的建设,基本建成与福清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遍布城乡的基层文化体系,使我市基层文化建设走在前列,为推进率先发展、实现富民强市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良好的人文环境。为此,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必须重视和把握“四个切入点”,紧紧抓住“四个着力点”。
(一)“四个切入点”
1.重发掘,加强乡镇、村落历史文化建设。农村文化涵盖面广,其中传统文化、乡村文化、通俗文化是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灵魂所在,也是现代文化的基础。当前,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应当消除一味强调现代文化建设的认识偏差,发掘好、保护好乡镇及村落的传统历史文化资源。福清是千年古邑,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深厚的人文底蕴,在农村,也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资源,如名人文化、民俗文化、民间艺术、人文景观、生活习俗、价值观念等。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应当在发展现代文化的同时,要抓好农村传统历史文化资源与自然资源的开发,提升农村民间民俗文化,并将潜在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的现实优势、产品优势、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为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撑。广泛开展乡土历史、乡土的宣传教育与文化娱乐活动,引导科学的乡土文化与经济的融合,以文化促进农业、工业旅游业等产业的发展。2.重投入,加强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必须跟上群众的需求和时代的节拍。针对我市基层文化设施总量不足、设备落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当前必须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工作的决定》,把农村乡镇和城市社区作为福清基层文体建设的两个着力点,按照“选好用地、先行规划、多方筹资、分步实施”的总体思路,做好市体育文化中心的筹建工作,融博物馆、图书馆、文化艺术培训中心、室内体育馆、游泳馆和室外田径场等于一体,构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建立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体需求为核心,统筹和辐射城乡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入力度,加强文化阵地建设,提升基层文化工作整体水平。坚持城乡一体,统筹规划,优化文化设施布局;加快构建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整合资源、盘活存量,加强管理,充分发挥文化阵地的功能和作用。要健全完善市文化馆、镇(街)文化卫生服务中心、村居文化室三级公共文化活动网络,大力改善群众文化设施的内外部环境条件,为市民群众提供就近方便的文化活动场所,初步形成以标志性文化体设施为龙头,群众性文化体设施为基础,覆盖全市的文化设施网络。要充分利用各村现有的祠堂、老人会场所,实行资源共享,增添设备和活动内容,吸纳青少年入内活动。并结合农村开展“文化进乡村、文化进祠堂”活动,在继续办好乡村文化活动中心的同时,逐步完善乡镇文化站、图书馆阅览室等现有阵地的自身建设;要加强农村宣传文体阵地建设,以“五个一”(一个活动室,一个阅览室,一个篮、排球场,一条健身路径,一个文化协管员)为重点,逐步提升农村文化品位。
3.重培养,加强农村基层文化队伍建设。当前应建设组织好三支队伍:一是建设一支民间文化队伍。积极支持民间文艺团体、文化示范户、文化经营户等的发展,支持他们采取多种方式拓宽文化服务渠道,引导他们开展健康的文化活动,在经费、场地等方面尽可能地给予扶持;二是建设一支专业文艺工作者队伍。鼓励专业文艺工作者特别是文化馆、文联、剧团的创作者、演员等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生活,为基层多创作贴近群众、生活气息浓郁的节目;三是建设一支文化协管员队伍。吸引政治素质好、文化水平高、年纪又比较轻的人员参与到文化协管队伍中来,并对其实行基层文化从业人员职业资格制度,加强工作岗位规范,保持队伍的相对稳定。制定基层文化人才中长期培训计划,建立基层文化工作者的培训网络,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努力为基层文化组织管理人员提供一个能够充分发挥作用、施展才华的空间和舞台,营造一个尊重人才、爱护人才、关心人才的良好环境。
4.重创新,加强文化达标乡镇和文化特色村建设。“文化达标镇(乡)”创建活动和文化特色村建设是繁荣农村文化的有效载体,有具体的考核标准和硬性指标,在农村基层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坚持扎扎实实地开展这项工作,并在创建工作中不断进行创新、完善,要在重视文化达标镇(乡)建设硬件设施标准的同时,更加注重软件方面的建设,改变活动内容单
一、形式落伍的现象,增强农村文化活动的吸引力;镇、村不仅要建文化站、文化中心,更要完善其内部管理,使基层文化设施置有所用,充分发挥其公益性、服务性之功能。
(二)“四个着力点”
1.抓认识,领悟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我们必须克服少数同志重经济、轻文化的观念,要从讲政治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文化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繁荣农村文化,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做好新形势下农村工作的一项紧迫任务,是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有利于巩固和扩大农村文化阵地,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有利于推广普及科技知识、培养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技文化素质;有利于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因此,我们必须确立“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把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工作摆上各地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
2.抓机制,保证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长效性。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是一个覆盖面广、牵涉领域多的系统工程,需要有一套切实可行的运行机制,促进基层文化建设的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保证基层文化建设的各项任务真正落到实处。一是领导机制。要把基层文化建设列入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形成主管副职具体抓、宣传文化部门重点抓、工青妇等其他部门共同抓的工作格局。二是投入机制。一方面,要把基层文化建设列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所需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对文化馆、图书馆等公益性文化单位,财政要在基础建设、日常管理、设备器械更新维护、重大活动等方面给予经费保障;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建立基层文化建设的多元投入机制。可以采取城乡共建、文化帮扶、社会捐助、村民集资等方式吸收鼓励民间资本对社会公益性文化活动、项目和建设设施的投资或捐赠,形成一个以政府投入为主,各类民办、捐赠以及其他形式为补充的基层文化投入机制。三是考核机制。各级政府要把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把基层文化建设切实和单位的其他各项任务一起进行细化、量化,作为考核内容,纳入市、镇(街道)的岗位目标责任制,纳入行政村的“双争”目标管理考核。
3.抓活动,满足农村文化需求的多样性。针对农村文化生活需求多样性的特点,农村基层文化工作内容要从群众的生产、生活、思想实际出发改变基层文化工作单纯搞文娱活动的观念,注重把先进性与广泛性、知识性和趣味性有机结合起来,把思想道德教育、普及科技和卫生知识、开展体育活动等有机地融入基层文化工作中。坚持在基层文化活动形式上的创新,努力为群众提供参与文化活动的广阔舞台。同时还要针对基层群众生活水平、知识层次、文化需求发生的巨大变化,结合传统民间文艺特色,注入现代生活的新内容,努力满足群众“求美、求乐、求知、求新”的需求。4.抓典型,引导农村文化需求的自觉性。农村文化建设,除要研究如何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问题外,还要研究如何才能使文化成为群众自觉需要。基层文化活动具有点面结合的特点,特别是在农村,文化活动开展好的一个或几个村,往往可以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带动一个区域文化活动的活跃。要搞好示范,以点带面,集中人力、物力,选择一批基础较好的村庄建立文化示范带,带动了全市基层文化工作的开展。要积极发动广大农民参与文化建设。农民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农民,要通过政府行为组织和发动群众参与,形成群众的文化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传播知识、教育农民,提高农民自身对文化的认识,从而变成一种自觉的需求;通过评选“文化达标乡镇”、“文化活动示范户”、“文化庭院”等典型评选,用典型引路,引导农民乐意投入文化活动的自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