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8号文库
塞外李悦 批评于丹
编辑:紫芸轻舞 识别码:17-1124212 8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8-31 17:58:02 来源:网络

第一篇:塞外李悦 批评于丹

塞外李悦/文

这是一个文化报应的时代,以往对文化的破坏,如今显现出极其恶劣的后果。

当李宇春以中性品质夺得超级女声的魁首,于丹也用优秀的口才获得了“文化超女”的桂冠。她们各自征服了数以百万计的粉丝。这时知识已经沦落成广告标语和信息号码,以致粉丝们误以为坐在电视前就能轻松掌握它们,并且自如地解读古老文化和身边纷繁复杂的世界。出于酬谢心理,他们甘愿协助电视、报刊和出版业等冷热媒介,将于丹创造为神——这与李宇春被造神的过程同出一辙。

这时批评的任务就更为艰巨,以致仅仅从学理上已经不能击垮这些偶像。真的,有谁能用几篇文章来改变一个民族的集体无意识呢?

而我偏苦于知不可为而为之,身为一介塞外布衣,却要解构国家最强势的各种媒体联姻创造的文化神话,那难度是有目共睹的。因为喜欢偶像崇拜的民族同样也喜欢崇拜媒体,在那不时闪现的荒诞之光的照射下,我真有些象唐﹒吉诃德了。

当我再次充当了这个滑稽而悲壮的角色,准备与风车搏斗时,我还不知道网友们是否会支持我。我写出批评于丹的第一篇文章《<论语>可以乱讲吗——批评于丹》,有四万多字,只比于丹的心得少一万字。这么长的文章找不到发表的地方,在手中压了一段时间,才决定帖在网上。这是我头一次在网上发表作品。怎么也想不到在短短的半个月,就得到十几万网友的点击,有一些网友还跟了许多帖子。我从中学了许多东西,同时也得到了鼓舞与激动。在塞外充满风雪的漫漫长夜里,我守在电脑旁体验着与网友交流的幸福,有时还为他们真诚的文字流下激动的眼泪„„我永远忘不了一位名叫“已逾不惑”的网友的文章,她说“作为母亲,我要感谢塞外李悦,您给了孩子真正的精神食粮。”“孩子是中国的未来,我们要培养他们独立的人格、民主意识、质疑精神,不能让文革重演啊。”

那一刻,我才知道原来良知也能获得酬报,我才知道一个文人仅仅是为一个母亲写作,也是值得的。于是为了母亲与孩子,我认真看了于丹在央视《百家讲坛》上讲的《庄子》,认真地读了首印达百万册的《于丹<庄子>心得》,又认真地写了这篇再次批评于丹的文章。我再次将这篇批评于丹的文章帖在《天涯论坛》上,感谢天涯论坛,也感谢网友们的支持——看来我的文章注定属于网友。

二、于丹的常识错误与假话

“庄子何其人”这题目有修辞错误,在古汉语中“何”是疑问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什么”,例如《左传》中的“何城不克”,是说“什么城能不功克?”这时“何”为宾语,“何”还可当状语表示“为什么”“怎么”之意,例如《战国策》上“何至於此?”而“其”在古汉语中是指示名词,不用做主语,表示特指,是用来指示一定的人或物,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那个”、“那种”之意,用作定语。例如《左传》中“晏子立於崔氏之门外,其人曰:'死乎'?”如果将两字放在一起,“何其”就当“多么”讲,例如,“何其相似乃尔”,是说“多么相同啊”;“何其多”是指“多么多”之意。于丹将其放在人面前用,是错用。“庄子何其人”就成了“庄子多么人”了,当然讲不通了。可以改成“庄子其人”或“庄子何人”,就是不能写成“庄子何其人”。由于于丹成了我批评的对象,所以我注意到她在央视做的一些节目,发现她经常有修饰方面的错误。例如她在央视讲解李白的《静夜思》一诗时说:“'疑是地上霜',把光线转化成一种质地”。常识告诉我们所谓“质地”是指:“某种材料的结构的性质”,平时说:“这衣服的质地是绸子”,你可以说“把光线转化成绸子”,不能说“转化成质地”,你可以说:“把目光转化成长镜头”,不能说“把目光转化成蒙太奇”,因为“蒙太奇”是结构。我所以用这个例子,是因为于丹是影视学博士,这样讲她容易听明白。还

有于丹博士在讲李白这首选上小学课本的《静夜思》时,还激昂地说李白“俯仰中宇宙”,这句话显然又修辞不通,于博士是想说李白在宇宙中自在俯仰,但搞不对修辞,只讲了一个李白,于丹教授就犯了许多错误,例如她说李白不想当官,错矣!李白不想当系主任一类的小官,想由布衣一跃而为卿相也!这一点刘全白在《唐翰林学士李君碣记》中写得清清楚楚,于丹教授可找来一阅,于丹教授还说李白生于俄罗斯的碎叶,错了!李白生于吉尔吉斯坦的托克马克(历史上叫碎叶)附近,于丹教授毕竟是学古代文学和影视学的,对地理不太清楚,也是情有可原。不可原谅的是于丹教授讲《庄子》心得时错别字太多了,她将“腹”(fÙ)读成(fǔ);将秩序的秩(zhì)读成(chì);将“瞠目结舌”中的“瞠”读成“tang”;将“污秽”中的“秽”(huì)读成(suì)„„还有一不可原谅之处,就是于丹教授严重缺乏古汉语常识,她讲《庄子》心得时竟然将“500金”解释成“500两黄金”。金不是指黄金一两,而是一个古代货币单位,一金就是一个单位重量的铜。于丹教授说“几乎泡在中华版的书堆里长大”,最初我信,如今我不信了,若她真的在中华版书堆里长大,焉能不识“金”呼?汉朝之前提到黄金是要用“斤”或“溢”为单位的,二十两为一溢。《史记﹒留侯世家》上写道:“汉王赐良金一溢”及《史记﹒陈丞相世家》写道:“赐平金千斤,益封三千户”,这两处谈到的“金”,才是“黄金”。

于丹教授还有一处情有可原,是她不懂佛学常识,却要讲佛学中的常识。讲《庄子》时她说:“三界为前世、今世及下世。”这是乱讲了,佛学不可乱讲,大乘佛学是有三界之说,是佛教宇宙观的三个层次,或者说是存在被分为相异的三个层次,这三界就是欲界、色界与无色界。欲界层次最低,亦即充满肉欲的粗重世界,其上依其精妙程度是色界和无色界。小乘佛学是将存在区分为18种元素,所谓18界(合6根、6境与6识)。于丹将“三界”错解为“前世、今世及下世”,是与佛教的“三世因果”说与“三界”说混淆在一起了,“三世因果”说的是前世造因,今世受果,今世造因,来世受果。这里指的是三世乃前世、今世与来世,世与于丹教授说的“前世、今世及下世”略有不同,不知于丹教授的“下世”来自哪一本佛经?于丹教授没有学佛的学历,所以讲错了是可以原谅的。但知识划分专业性是很强的,没学过就是没学过,不能随便讲的。因为粉丝们不知你没学过,听了你的演讲,还要四处跟别人讲,所谓谬种流传,其害大焉。于丹教授生于1965年,1972年上小学,小学和初中 70年代渡过,正赶上了学语录时代,强调“知识无用论”。她上高中刚赶上拨乱。反正,也没怎么认真读书。高中毕业她来到一家印刷厂当工人,后来参加了高考,上了大学。她没能受到较好的基础教育,因此修辞和古汉语常识欠缺。她说是4岁学《论语》,该是1969年。1971年9月13日林彪叛国出逃,机毁人亡,随后开展了“批林批孔”运动。于教授的父母再大的胆子也不能让她再学《论语》,如此算下来,她也不过学过两年《论语》而已。在她该学知识该成长的时候,正是中华书局几乎不出版书的时候,也许在1972年出过几本批林批孔批水浒的书,于丹教授说她“几乎泡在中华版的书堆里长大”,不知这个书堆是由哪些书堆起来的?是由8个样版戏和浩然的《金光大道》吗?不对!中华书局就连这些书都没出过,文革期间和上个世纪70年代它就没出过什么书!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中华书局开始出一些书了,可是于丹教授已经长大了。准确地说:于丹教授是在中华书局不出书的时代长大的。

我这样认真地分析这件事,似乎有些苛刻了,但我是想证明于丹教授没有说实话。关于“说实话”三个字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我从不奢求于丹和所有中国的知识分子都象顾准那样探求一个民族的精神出路,但我希望每一位知识分子都有一个道德底线,那就是说真话,生活在真实当中。

于丹在《于丹<论语>心得》一书中,提到中国人幸福指数在下降,她也一定知道下降的原因.但她闭口不谈造成贫富差别的原因,也不谈如何解决贫富差别,更不谈社会的正义与非正义,只是多次让贫者返回内心,安贫乐道,象庄子那样插上翅膀飞翔起来.于丹身边一定有交不起学费的大学生.他们能够轻松飞翔吗?吃不开饭的学生是没有力量与于丹教授一起爬树浪漫的!

如果知识分子在谎言中生活,社会的支柱在谎言中支撑,那一个民族还有希望吗?如果按照人性或良知说话办事,已经成为了社会的禁忌,那一个国家还有希望吗?

说真话,是无权者的权利!

说真话的动因就是良心.说真话者才能全面正确地看待各种事物,才有思辩的能力,辨证法就是思辩的工具,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特征.于丹没有辨证法,没有正确的方法论,怎么能讲出真理呢?

缺乏辨证法的于丹教授只能简单、生硬、自相矛盾、形而上学地看待传统文化,只能闭着眼睛唱赞歌,在她嘴中笔下,传统文化得到了全盘肯定,孔子成了有适宜温度色彩的儒雅的长者,庄子成了插着翅膀飞翔的仙人,沉重、严酷、忧伤和血腥的中国文化史,被于丹教授编织成充满田园诗味道的童话故事。能选于丹教授上百家讲坛者也可谓慧眼识珠了!

稍有文化常识和历史意识的人都应该知道我们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专制主义。

这是历史的真实!于丹教授不敢说真话。

不要谈专制主义而色变,不要象阿Q那样怕别人说“癞”和“光”。专制主义是历史的真实,大多数民族都经历过专制,只不过我们的专制经历的时间太久了。于丹说:“探求一种儒道相济的境界。儒是入世治世,是弘毅,是担当,是践道,是地。道是思考,是超越,是飞翔,是天。儒和道就是中国人生活中两套基本的行头。在人生的长河中,它们又象是河的两岸两岸的形态决定着生命的水量,决定着人生之河的宽度。”(见《解放日报》)

其实世界上儒家在专制主义统治下践了什么道?担当了什么责任?

儒家践了专制之道,担当了专制的责任!是历史发展的常规。

中国的历史的真实是:充当专制工具的不是于丹教授说的儒道互补,而是儒法互补。是儒家与法家思想一直支撑着专制主义的殿堂。所以我国历史上一直支撑着“儒表法里”、“阴儒阳法”和“内儒外法”之谈。道教以及传入中国的佛教一直不能取代儒法交用、政教合一的正统地位。

于丹教授夸大了道教的作用,赞美了儒家文化的劣根性。

我一直认为儒家并不是后来被统治阶段用来搞了专制主义,而是儒学本身就是统治之术的总结,最初就出自“克己复礼”的目的,这就是劣根性。这种劣根性自然就成了统治者搞专利主义的文化依托。但儒家文化毕竟是人类在农业文明时期所形成的最为发达的思想体系,毕竟曾经为社会的进步起过重要的推动作用。

认清了儒家文化的劣根性,也就认清了传统文化的劣根性。只有经过对传统文化的批判认识,才能消除传统文化的专制主义毒根。那样,我们就可以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包括儒家、法家、道家、佛家等各家)许多优秀的成分。

如果用这样的批判与继承的眼光看《庄子》,就能清晰地看到于丹教授显然没有正确全面评价《庄子》心得,只字不提庄子具有的反叛的批判力量和怀疑精神,只字不提庄子蔑视权贵,拒绝为统治者效力,追求自由和人性解放的理想,只字不提庄子对官方哲学的强烈冲击和否定,只字不提庄子因深化抽象思维能力,以形而上学的、真正思辩的方法论来弥补儒家伦理哲学的不足和缺陷。

国学热与文化转型

一些报刊和网友认为我与于丹争论的意义在于让更多的人关注《论语》及传统文化,以激发国学热潮。我认为国学热潮能够引发文化转型的呼唤,才是国学热的真正意义之所在。

任何历史的都是现实的,任何传统的都是当代的。

任何文化的热,任何有关文化的争论,都应该有个理性的学术大方向,那就是关注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社会的进步,文明的推进。

国学为什么这时候热起来?

因为中国的文化近百年来遭到持续的、残酷的打击,虽已弱不禁风,但它报复国家与民族的力量却是强大的。就如同一个病入膏肓之人,身上的病毒却是无坚不摧的。这是文化的宿命,这是文化的报应。这种报应已经反映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且不说生态的破坏,能源的破坏、城市的破坏、文物的破坏,也不说教育的失误,人口掌控的失误„„就只说一说文学艺术吧!弱文化状态下的文学艺术已经惨不人睹。而今中国有哪一位作家的作品有精神力度?有哪一位作家的作品能够对得起一个民族的苦难?别说托尔斯泰和索尔仁尼琴那样的作家在中国没有,就连巴金那样的作家也没有了。再说电影,最顶级的导演

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只不过是在用大量的金钱生产文化垃圾。他们将《英雄》、《十面埋伏》、《无极》、《夜宴》、《满城尽带黄金甲》送到奥斯卡乞求得到奖项,可笑的是他们连这个奖项的文化价值都不懂,歌颂专制、仇杀、暴力与恶的影片和西方的价值理念恰恰背道而驰。还有《雍正王朝》一类歌颂皇帝的小说与电视剧,却能获得国家的最高奖项,这是为什么?辛亥革命主要的功绩不就是赶走了皇帝吗?我们为什么还要倒退回去,甚至希望皇帝“再活500年”?再谈演艺界,有几个演员能称的上是好演员?巩俐、章子怡都缺乏表演的层次感,永远是那么一幅模样,演什么角色都不变,只是外部表情,永远进入不了内心世界,和张曼玉无法相比!我永远闹不清周迅、徐静蕾、斯琴格日勒何以能走红成为影后、导后和歌后,徐静蕾导的片子还能看吗?她竟然糟蹋茨威格的作品,她那点儿文化底子能懂茨威格吗?就看她写的博客吧,整个一个小学生作文,还敢出书!有人说她受王朔的影响,王朔就是大院文化、贫文化、或者说是反文化、没文化,这样的人影响出来的人能有文化?王朔和金庸之争时,我写文章批评过他们两个人,金庸不过是个通俗小说的作家罢了,离文学太远,王朔写的也是通俗小说,离文学也不近,文学是要讲人的存在的,好的小说是拟陈述。金庸与王朔的作品都没有人的存在,都是实打实的叙述。相互还争什么?半斤对8两!王朔这次所谓的复出后的言谈,说明他已经从通俗小说家堕落成浅薄的妄说家。我们的民族真的丧失了审美能力了吗?再说相声与小品,为什么还有相声和小品吗?全是形体的滑稽、搞笑和出洋相,我们的民族莫非连幽默感也没有了?

我这番话,打击面似乎大了些,没办法,我一向是隐者,不出山的,此地文坛称我为“地下文坛领袖”。此次出山看见易中天、于丹二教授太不象话了,欺我塞外无人!既出之,则扫之,笔锋所指就远不限易、于二位了。

这些统统是弱文化的产儿,统统是文化的报应。

刘心武对《红楼梦》的曲解与误读,易中天对《三国演义》的歪批与瞎讲,于丹对《论语》《庄子》的阉割与歪曲,却能够风行一时,受到粉丝们的热捧,哄成一种文化潮流,也是弱文化的产物,也是文化的报应。

应该看到改革开放以后,我们中国的经济发展很快,已在世界上崛起,但是文化忙于报应,并没有与经济相伴崛起,弱文化给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了诸多严重的社会问题,例如生态的破坏、能源的危机、贫富差别的加大、伦理道德的崩溃、拜金主义的盛行、腐败的日益严重„„

经济与文化的不和谐已经引起了社会的不和谐!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国没有文化上的崛起,经济的崛起并没有引起文化的复兴,更没有造就相应优秀的文化。相反,传统文化中优秀的东西正在逐步消失。商业文化、恶俗文化、快餐文化正在登堂入室,以致因缺少了文化的支撑,国家的外在崛起就缺失了相伴的软力量。文化的崛起并不亚于经济上的崛起,它是外部世界认同中国的主要因素。

中国别无选择,唯一的选择就是现代化。只有现代化才能极大改善中国人的物质生活条件。马克思在著名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序言中说:“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生活、政治生活以及一般精神生活的过程。并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恰好相反,正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对现代化的选择就决定我们只能改变经济与文化的不和谐现状。

文化是长期在历史中形成的生活方式,包括人们的思维方式、言行方式和情感方式等等。即使处于弱化状态,也是无法彻底从生活的现实中消灭,当然也就不能从其他国度移植过来。一味地照搬西方文化是不可能的,也没有实施的可行性。我们曾经照搬过苏俄的模式进行集体化生产和计划经济,结果是行不通的。今日按照西方资本主义的模式进行现代化也是行不通的,中国有中国的存在,有中国的国情。同样,文化也是不能嫁接的,中西文化不能嫁接,其他文化也不能相互嫁接。上个世纪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就是要寻找文化的新的价值依托,从王国维和严复就开始寻找,几乎将西方各种文化用来当依托,但却没有寻找到。如今国学热只能是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回归与守望。数典忘祖,求礼与野显然是行不通的,真正的新文化的价值只能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本根、最精华的品质之中。孔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文化与知识必须以道德为根基,这就是中国文化的真正精神所在!

文化不能移植,不能嫁接,只能转型。

文化转型才能使得经济与文化和谐起来。这种文化转型工作并不只是我们中国要做,东方国家要做,西方国家也在做。理查德﹒埃里克斯写道:“我们已经进入一个病态的,只注重自己的时代。西方现代文化正在危害我们的精神健康,这使我们有充分的理由来建立一整套新的价值观和信仰体系。”(《未来学家》1993年11—12月)

知识分子理所当然的应该为这种转型做艰难、细致、认真、系统的工作,依靠中国传统,结合当代学术,求得真知,从而使十几亿人能够有道德价值的依托,能够安身立命地建设自己的幸福生活。

我批评于丹、易中天、刘心武等人,是因为她(他)们有那么好的讲坛,有那么好的出版社,有那么广泛的报刊宣传媒体,他们却不但不好好做文化转型工作,反而反其道而行之,成为文化转型的障碍和阻力。以致于我们在做文化转型工作之前,先要对她(他)们进行批评。

第二篇:塞外李悦批评于丹:《论语》可以乱讲吗

塞外李悦批评于丹:《论语》可以乱讲吗?

图为塞外李悦

塞外李悦:男,文艺评论家、剧作家,素有“塞外鬼才”之称。13岁开始发表文学作品,曾出版过长篇小说《漠王》、《千金公主》。根据他的剧本拍摄的电影《婚礼上的刺客》,电视剧《大清蒙古王》、《活出个样儿》、《唐人街的故事》受到观众好评。其中《活出个样儿》荣获第二十届电视剧飞天奖及1999年全国“五个一”工程奖。《〈论语〉可以乱讲吗——批评于丹》一文发表于天涯论坛。文/塞外李悦

这似乎是一个没有文化大师的时代,却是一个文化名人辈出的时代。

《于丹〈论语〉心得》并不是对孔子的《论语》的注解与解释,而是对部分《论语》的感想。她的主要感想是:“《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由于《论语》并不是提供“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的百科全书,于丹只能选取与“快乐的生活”有关的篇章,这些篇章只不过占《论语》的1/10左右。于丹所讲的《论语》的10%,却有许多曲解之处,需要我们给读者一个正解。

①第9页。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

于丹解释:“没有粮食无非就是一死,从古而今谁不死啊? 所以死亡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国民对这个国家失去信仰以后的崩溃和涣散。物质意义上的幸福生活,它仅仅是一个指标;而真正从内心感到安定和对于政权的认可,则来自于信仰。这就是孔夫子的一种政治理念,他认为信仰的力量足以把一个国家凝聚起来。”

于丹在这里把“民无信不立”的“信”解释成“信仰”和“对政权”的认可,显然将“民”当成了这一句话的主体。子贡是问一个国家要想政治稳定,需要哪些条件。孔子回答时也是把国家当成主体的,因此,“民信”的正确解释应该是“取信于民”,就是让老百姓相信。

②第16页。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

于丹说:“你自己想有所树立,马上就想到也要让别人有所树立;你自己想实现理想马上就会想到也要帮助别人实现理想。能够从身边小事做起,推己及人,这就是实践仁义的方法。”

在这里,“能近取譬”是讲与身边相类似的人将心相比,而不是“从身边小事做起”。“从小事做起”怎么会“推己及人”?

③第40页。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论语·里仁》)

于丹解释:“如果你有事没事总是跟在国君(领导)旁边,虽然表示亲近,但离自己招致羞辱就不远了;你有事没事总是跟在朋友旁边,虽然看起来亲密,但离你们俩疏远也就不远了。” “事君数”中的“事”当“服侍”讲,而不能当“有事没事”讲。同样“朋友数”是指与朋友相交频繁无度,而不是“有事没事总是跟在朋友旁边”。这段话准确地讲应是:“服侍君主频繁无度,就会招受羞辱;与朋友相交频繁无度,就会遭受疏远”。

④第 43页。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论语·里仁》)

于丹解释:“孔子的意思是说,君子对于天下事,不刻意强求,不无故反对,没有薄没有厚,没有远没有近,没有亲没有疏,一切按道义行事。” “适”在此处应是“莫”的对立词,“莫”在此处当“不可”讲,“适”当“可”讲就准确了。这句话应解释成:“君子对于天下的事,不随意认可,也不随意否定,要以义为依据。”也即“无可无不可”。

⑤第44页。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论语·为政》)

于丹解释最后一句时说:“一个人如果在说话里面少了指责、抱怨,在行为中少了很多让自己后悔的经验,这个人出去做官做事,就能成功了。” “尤”在此处应当“过错”讲,而不能当“指责、抱怨”讲。因此“言寡尤,行寡悔”,应解释成:“说话过错少,行动悔恨少。”

⑥第47页。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论语·子罕》)

于丹解释:“孔子很重视日常生活中的礼节。他尊礼,守礼,行礼,并不是做给别人看,而是一种自我修养。当做官的人,穿丧服的人,还有盲人,路过他面前,不管这个人多么年轻,他也一定要站起来。”

于丹误将“冕衣裳者”当成“做官的人”、“有官位的人”,或许于丹女士官本位思想过于严重,见到冕就想到官帽子。原文是将“齐衰”排在“冕衣裳者”之前,于丹却特意将“做官的人”放在“穿丧服的人”之前,可见于丹女士对“官”是情有独钟的。

⑦第47页。于丹将“修己以敬”解释成“好好修炼自己,保持着严肃恭敬的态度。” “敬”在这里不应当成“恭敬的态度”,而应当成“恭慎做事”之意。于丹还将“修己以安人”曲解成“在修炼好自己的前提下,再想法让别人安乐”。其实词句上的本意只是“修养自己而安抚别人”,“安”是当“安抚”讲,不能当“安乐”讲,何乐之有?

⑧第56页。于教授写道:“孔子曾经直截了当地跟他的学生子夏说:‘女(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论语·雍也》)就是说,你要想着提高修养,不要老惦记眼前的一点点私利。”

其实孔子是说:“你要做一个有修养的儒者,不要做一个无修养的儒者。”(张稚丹摘要整理)

第三篇:于丹-悦读经典_品味人生

昆仑名师讲坛

悦读经典 品味人生

于丹

(北京师范大学 艺术与传媒学院,北京 100089)

摘要:中国的传统经典经过了历史的证明,能够对中国人的生活起到参考作用。真正的经典应该是在当下的解读里指导完成每个人生命的延伸。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经典就像我们生活中的参照系,在这个世纪仍然有它的意义和价值。阅读经典,开卷有益。

关键词:文化;《论语》;孔子;经典 收稿日期:202_-09-23 作者简介:于丹,著名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

“文化”最早出自于《周易》。易传中有一句话叫做:“关乎天文,以查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关乎天文,就是要观察四时的变化,每年金秋时节为何来新疆的人特别多呢,就是因为这里的秋色特别的纯美,这种由热转凉的分别被我们关注到了,人就能跟上天象的变化,这叫“关乎天文以查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就是说要观察世间百态,凝聚起来这种思想价值观,再去氤氲入今,流化生命,这叫“文而化之”。“文化”是一个名词,但若从它本义上来讲,也可以把它理解为一个动词。所谓“关乎人文,化成天下”,就是让文明能够化入我们的生命,让我们自己的内心有一种文化的根性去指导你当下的生活。怎么样能在今天这个时代“文而化之”,让这种“文”照耀滋养我们的内心,一直能够融化到今天的生活里,这是我们要考虑的问题。

清华大学的梅贻琦校长曾经说过:“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大楼有多高这不是最重要的,要看有多少大的思想。我认为一所大学需要有大人格、有大胸襟、有大气魄、有大眼界,这些才使大学称之为大。一个人走到大学这个阶段,就标志着即将踏入社会。工作后,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个词,说某某人有局限性。何为局限?局限就是一个人格局太小,所以为其所限。大家都知道下棋时,棋盘的布局最重要。一开始拥有一个大格局,以后就不会为其所限。所以在大学里给自己一个大格局,带着这样的格局再去走世界上的千山万水,你就能够去谋篇,就能够去驾驭自己的理想和未来。我想在西部、在新疆这样一种不可替代的文化风物之中去锻造和酝酿一种真正雄阔的大人格、大气魄,这是我们在大学时代真正应该去完成的。

悦读经典

中国的文化源头是儒道释,这三家有共同之处,当然也有分工。儒家负责让我们了解每个人和社会、他人的关系,这样能安身立命;道家让我们了解个人、宇宙、和自然之间的关系,这样能滋养身心;而佛家是教我们每个人与生命自我之间建立关系。这样才能沟通心灵。文化从来就不是艰涩难懂的古文,而是一阵风,一轮月,一场微笑。

阅读的目的是要把阅读的趣味提升起来,变要我读为我要读,找到阅读的快乐,使人悦读经典。同时,阅读不单是读书本,更要阅人阅己阅生活,靠悟性读出智慧。只有真正乐在其中,回归到内心,才是读书的最高境界。我们学习经典不是要拉着我们年轻的大学生穿越古典的隧道回到先秦,而是邀请古人穿过隧道来到今天,在21世纪的语境下,去重新解读这些经典。大家仔细看一看,中国儒道释三家的经典之作,会发现它的操作性非常强。就说“仁”这一个字,孔子给了五个操作原则,叫做“恭、宽、信、敏、惠。”我们来看看孔子给的这五条操作准则跟大家今天的生活有没有关联:

1.“恭”

孔子说:“恭则不侮”,就是说你想自己的生命不招来一些无端的羞辱,不招来一些摩擦与冲突,就先要毕恭毕敬地去对待别人,发自内心对人恭敬,同时你自己也会活得有尊严。其实这个道理很多人听着简单,做起来难。每个人都觉得自己重要,越强调自我中心的人,越容易和别人有冲突。恭敬这种事是内敬决定外恭,内心能体会别人的不容易,对人有一份体谅和恭敬,自己在行为上就能随和很多。保持尊严最好的方式不是剑拔弩张,而是生命谦和。讲一个在大学里面流传很广的真实的故事。大概是十几年前,有一个刚考上北京大学的趾高气扬的小伙子,在金秋九月去报到,天很热,他扛着行李却找不到报到的地方。这时迎面看见一个穿着中山装瘦瘦的老校工摸样的老人,小伙子咣当把行李往那儿一搁说:“老头,帮我看会儿行李。”老人说:“好。”他就走了,那老人就在那儿认认真真地给他看了半天。小伙子找了一大圈终于找到了报到的地方,跑回来扛起行李准备走。突然发现周围的人都对他侧目而视,终于有人跑上来跟他说了一句话:“你知道刚给你看行李的是谁吗?那是季羡林先生。”这是北京大学广为流传的一件事情,这个故事一直让我深思什么叫做身教胜于言传。你们想想你们如若遇到不礼貌不恭敬的人,可能早就想教育他。有人冲撞冒犯你的时候,你觉得我占着理,干嘛不讲理,但是看看季先生这样一个大家,这样一个学术的泰斗,会因为他站在暴晒的太阳底下给一个不懂事的孩子看了一会儿行李,大家就不尊敬他了吗?相反,大家会更恭敬他的人格,他也以身教真正教了新入学的学生。所以大家要知道,生命的陶冶不在于说遇到一点事情就剑拔弩张,而是有一种谦和的力量,这是一种柔韧的力量,但它确保你的生命有尊严。对别人恭敬一点,发自内心地对人有一种善意,它就能让你一直带着这种尊严去行走一世。

2.“宽”

孔子说:“宽则得众”,谁对别人宽容,谁就能得到众人的拥戴。宽容是种美德,我想“宽容,宽容,应该是先宽而后乃容”,我理解的宽容分两个阶段,没事的时候先把自己养宽,等有事来的时候就自然能容的下。平时养宽是一个过程,遇事能容是一个结果。宽其实是一个看人的态度。平时不宽,遇事肯定不能容。如今我们的生活水平虽然提高了,但是对人的宽容程度却越来越少了。总有那种挑剔的、苛刻的、指手画脚、眼里不容沙子的人,貌似他生活水准特别高,但是你发现了吗?这种人朋友很少。一个人生活水准的高低,跟他对世界的爱与包容的程度是有正相关的。当然,我们同时也要强调,包容不是没有原则的。今天社会所有的公民生活在两条线的系统之间,低的一条是以法律为核心的治理制度系统,高的一条是以伦理为核心的道德体系。我们现在所遇到的动车事件、食品安全、农民工的生命权利以及教育权利的保障等等,所有这些我们能用道德说话吗?这一定要去找制度,要找法律,要保障每个公民的公平与安全。这不能完全靠宽容去现身说法。在确保了底线之后,人际的小摩擦靠修养,靠我们的宽容,靠我们的道德。如果没有了底线,一切都靠包容,恐怕难以为继。孔子当年也不赞成没有条件的宽容。曾经有个学生问他,“以德报怨,何如?”意思就是对给我造成一些的伤害、不公平,我老用美德去包容,怎么样,我做得不错吧?结果老师反问了一句话,“以德报怨,何以报德。”别人老伤害你,那么多不公正,你还老去包容,等到你遍体鳞伤,再有美好对你的时候,你还剩下什么去回报啊?学生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这时孔子给出了八个字的答案,“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直”就是正直,正直其实就是一种法律,一种准绳。法律有一个词叫“绳之以法”。绳子、墨线都是直的。以直报怨就是能用法律,能用制度,能用一个简单正直的方式解决问题,你去解决掉这个伤害和不公平,留下人心的美好去以德报德。当别人给你美好的时候,你就去同样地反馈。有人很困惑,那些所谓的经典不都是封建的糟粕,都过时了吗?为什么今天还要大家重读经典?是因为这里面有很多被我们误读的成分,我们很多人都会觉得以德报怨是好事,儒家肯定提倡。你却没有想到孔子当年的不提倡吧?所以宽容是有底线的。对于经典,要站在今天的前提下去解读。

3.“信”

孔子说:“信则人任焉”。用今天的话来讲,谁守信用谁就会不断地被任用、被任命,职业生涯就一定比别人好。《论语》从来不说空话,它不说守信用是做人的起码道德。他说,守信用别人才用你,这就是一句实话。学生毕业后10多年,在社会上取得成就最大的,不一定是学习尖子,往往生活委员要比学习委员做得好得多。因为学习委员智商高,只注意自己的学习,而生活委员则要关照大家,不会失信于人。所以,在大学里还要看到一点,学习不是唯一的。我自已看见过,那种学习尖子,因为害怕挑战就一直念书。大学不是避风港,学以致用是为了让你的生命更坚强,走到社会上去担当,你不能老躲着!光有学习,学成一个死知识,没用的,你得去用。在用这一点上,信用就很重要。古圣先贤告诉我们的都是实话,我们也得把他用在生活里。

我们站在202_年回望过去,会觉得“信”这个字特别的意味深长。3·15全面曝光了我们的食品安全问题,接着红十字会的信用遭到强烈的质疑„„大家都在追究个人与机构真正的诚信在哪里,可以说202_年我们遭遇了真正的诚信危机。关于诚信,我们是可以向传统要答案的,你去看一看孔子的时代是怎么说诚信的。他的学生子贡有一次去问他,“老师,给我讲一讲怎么才能做好政治?”在我们看来,这问题得讲多少节课才能讲明白?可孔子就说了三条:“足兵,足食,民信之矣。”做好政治这件事很简单,只需要三个条件。第一是“足兵”,有充足的国家机器,有兵力的保障;第二是“足食”,有丰厚的物质基础,有衣食住行的保障;第三条叫“民信之”,公民个人之间有信誉,彼此之间有信任,对社会有信仰,这都叫“信”。有这三条就可以了,政治就能做。子贡还刁难他的老师说,“此其三必去其一。”三条太多你得去一条,老师说:“去一,那我们就不要国家机器了。”子贡接着说,“此其二必去其一,去何?”还多再给我取一条,老师说:“去食。”那物质基础也可以不要了。接着孔子说了一句话,这是一句振聋发聩的话,“自古皆有理,民无信不立。”没兵力没粮食人大不了一死,自古而今谁能躲过一死,但是要没有这个“信”字,国民将无法确立起来他的凝聚力、树立它的价值,这叫“民无信不立”。为什么我们昆仑名师讲坛,一定要讲一讲中国文化,就是因为文化对于你们来说不是锦上添花,不是茶余饭后的谈资,她是重建我们核心价值体系的力量之源,我们向古典要答案,能够让我们今天做一个中国人,更加从容,内心更加坚强,这就是“民无信不立”。说到个人孔子为什么说:“信则人任焉”,只有守信誉,别人才会不断地任用你,你的职业生涯才会有指望。

4.“敏”

孔子说:“敏则有功”。谁敏锐谁才能真正建功立业。“敏”我理解的就是一种大智慧,决不是小聪明,不是说顺风顺水的时候我们用点小技巧就叫敏锐。敏锐是一种眼光,更是一种判断,敏锐是一种拓展,更是一种发现。现在社会上就业难,但是什么人能找到最好的岗位呢?用敏锐的人。我们要用什么样的敏锐呢?曾经有一个大的电信公司,需要招聘一个会使用莫尔斯密码发电报的技术工人。应聘的人挺多,他们就被带进了一个特别喧嚣嘈杂的大房间,被安排在靠墙的两排长椅上坐下,并被告知对面有一个小门,等会他们的面试就在小门里进行可是八分钟、十分钟过去了,没人叫他们,半小时、一小时过去了还没人叫他们。已经过了一小时,这时跑来一个刚看了广告的小伙子,他没有位子,就站在旁边。站了一小会,突然就笔直地走进那个小门。十几分钟后,人力资源总监带着这个小伙子出来了,对大家说:“对不起,你们可以回去了,这个职位已经是他的了。”大家心里不平衡极了,都说,“我们又没有迟到,一直毕恭毕敬在这等着,是你们不叫我们,等得头都要炸了,为什么职位给了他?”人力资源总监就说出一个秘密,“从你们坐在这的那一刻起,我的考试一直在进行中,你们听这有很多种密码往来穿梭声,那你们再听这其中有一种莫尔斯密码,从你们坐在这,它就在反复发着一句话,‘如果你听得懂这种密码,请你走进小门’,这句话我发了一个小时,你们谁都没进来,只有最后这个小伙子说听懂了个密码。”这个人力资源总监又说,“你们既然敢来这里应聘,我相信每个人都懂莫尔斯密码。那你们为什么没进来,是因为你们把这一切当成噪音,因为你们习惯了坐在那里等待指令。但是我们这个大公司需要的是一个在嘈杂喧嚣的环境中用心去捕捉有效信息的人才,绝不仅仅是一个发报员。”大家都知道工作难找,但是这个世界上有无数的密码,我们能从密码中学习吗?我们能从中捕捉到所需要的吗?面对现代社会的竞争,作为一个大学生真正好的心态是不怨天尤人,而是从自身找问题。一个人如果老说这个世界怎么不给你机会,你会发现机会越来越少。谁能建功立业呢?只有你自己能够“敏则有功”。

5.“惠”

孔子说:“惠则足以使人。”有恩惠之心就足以使用和调动别人的积极性。恩惠这俩字都是心字底,说明恩惠只靠钱是不好使的,还得用心。我们每个人也都希望朋友多,那就要用心发现别人的优点。其实上学期间,大家彼此之间功利的冲突是最少的,而到了工作单位的时候,人和人之间会存在着千丝万缕、不可摆脱的冲突。要是你在上学时都没学会发现人的优点,那到了社会上将会看谁都是牛粪。所以早发现人的优点,就会看到每个人的不可替代性。这样的人以后才能够用得起人,别人也愿意给你做事。“寸有所长,尺有所短”,你要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才华。战国时期四公子养士,孟尝君养的那三千门客里面还有鸡鸣狗盗之徒,那些学鸡叫的钻狗洞的经常被饱学诗书的文人笑话、挤兑,说他们白吃饭。但是真到国家有难的时候,就发现饱读诗书的束手无策,而鸡鸣之徒,深更半夜,惟妙惟肖地学鸡叫,提前把城门给叫开了,主人借此逃生;而狗盗之徒,从狗洞进去把重要文件偷了出来,后来就发兵救国。所以用一句经典的话说,“鸡鸣狗盗也是一种核心竞争力”。所谓核心竞争力,就是它的不可替代性、唯一性,我们可以拿不同的文凭,但不是说拿了博士文凭就有了核心竞争力。一个人要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也要发现别人的核心竞争力。看每个人只看不同人的优点,这就是恩惠之心,你能鼓励别人、赞美别人,能跟别人交心,你还犯愁用不起别人吗?“惠则足以使人”,这叫你的处世之道。

仁爱的“仁”字只有四画,孔子就说了五条,“恭、宽、信、敏、惠”,很有操作性。我给大家介绍阅读经典的一个方法、一种心态。第一,就是破除对经典的成见,认为它就是很难的,它就是腐朽的,它对我们就是没用的,其实如果你用心去读,它是很简单的。第二,就是教会大家一个方法,建立两个坐标,一个就是时间的坐标,要把古典带到当下、带入今天的生活去解读,另外一个就是空间的坐标,要站在国际化的角度,将中国文化和其他文化比较,不要唯我独尊一种文化,多元文化的交流才是我们这个社会的文明生态。空间坐标和时间坐标建立了,你就有了理解经典的环境。第三,就是让经典与自己的生活有一些关联,你能读懂什么、对什么感兴趣就去读什么,别勉强。经典读到一定的时候,能将传统的优秀文化化入我们的生命,成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这正是古人所追求的,也是我们所要追求的。我们大家只谈方法,我们不论这里面具体的、很多的解释,我们只给大家一个起点,但没有标准答案。中国文化的标准答案,在乎每个人的人性。

品味人生

成长是件从容不迫的事,大家都熟悉的是孔子曾说过人在不同阶段怎么成长,“年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从15岁说到古稀之年,每个阶段都有成长的标志,人生在每一步修炼中,要知道自己的心在何方。人从十几岁到三十岁,正好是读书的时候,中学、大学、研究生或者是走到社会上去学习。大家都知道三十而立,但如何立?外在立身,内在立心。立身容易,有张名片,买了房买了车就能说明。而立心很难,就是内心真正明白何去何从。40岁时要解决内心的疑惑,现在的人特别要解决内心的迷惑,孔子说“智者不惑”,真正有智慧的人,就不迷惑。这就是表明世界上有选择,当世界有太多的选择,或者都是在一颗心上,就产生了迷惑。不惑唯一的方式就是把心加大,那么靠什么去加大这颗心。就是靠智慧。人要经过很多历练,人心才会变的澄澈而清朗。那什么是智慧?孔子学生问他何为智,孔子回答了两个字“知人”。说这个世界上了解什么样的知识文化都不如了解人心。中国人的智慧是从容典雅的,它是低调的柔软的,但富有韧性的。如果不这样,40岁怎么能不迷惑呢?你还迷惑他人的豪言壮语吗?迷惑大家都普遍认为的标准吗?如果不这样怎么样才能达到50而知天命。孔子有“四绝”,就是“勿臆、勿必、勿固、勿我”, “勿臆”是不要胡思乱想,事事想当然;“勿必”是不要乱较劲;“勿固”是不要顽固不化;“勿我”是不要任何事情都以自我为中心。知天命就是“勿固”,这也就是说不较劲,把握规律。什么是规律?就是学会更高级的思想方法,学会变通,跟这个世界不较劲是人生的大智慧。“耳顺”就是不管听别人说什么话,听起来觉得不“那么刺耳”。经过几十年的沉淀,到了七十就达到了内外合一,社会与人的内心达到了一致,就如同茶叶一样。儒家用了“从心所欲、不逾矩”七个字,道家只用了五个字:“外化内不化”,这是庄子所说的。外化,就是不要横眉冷目,在社会上要融合他人,“化”入社会。而“内不化”,则是内心不妥协,不会找不着自己。佛家就更为简单,就是两个字:“觉悟”。这不是外在的标准,其实就是“见我心”,我们看到别人,却看不到自己的心。

大家为何要学习中国文化?在年轻的时候,在可以成长的时候把自己养大,以后你才不怕小事。你们现在正处在晒太阳长身体的时候,瓜果蔬菜随便吃点什么,钙就挺充足的。但如果到了四五十岁,钙不足、骨质疏松,大把地吃钙片补也不如你们现在。所以,不要等到自己的生命、人格有一天需要吃钙片去补,趁自己能蓬勃成长的时候,靠自己的骨骼尽可能让它扩大。《庄子》里有一个境界,叫做“乘物游新”,他说,在这个世界上学习、工作,所有这一切其实都像搭乘车马去某个目的地一样,我们都是穿越了物质生活,这就叫“乘物”。我们人这一辈子穿越所有的生活经历,只为唯一一个目标,就是两个字叫做“游新”。怎么样做到“心游万仞”,这是一种境界,要往这个境界上去走。道家给了我们很多,是因为它有宇宙坐标。庄子有一句话叫“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天地的最大的美是不言的,根本就不言说出来的,天地的大美永远沉默地张开它的怀抱,只要你投入进去,它就将你接纳为它欢心的孩子。每个人在自然面前都是一个赤子,你爱它,它一定爱你。它的爱亘古不变,只是我们这些狂妄的孩子太久没有回家了。你一次次的归来,只为了一次次的出发。再走到这个世界闯千难万险的时候,我们不积淀这种生命力量、我们不养气的话,我们用什么去对抗苍凉和不如意呢?这就是天地的大美无言。用这种眼光来看”四时有明法而不议”,春夏秋冬的流转,从来不曾改变,这是一种明明白白的法则,别老想着去改变它,遵循、顺应其实是最好的办法。而最后一句说得更好,叫做“万物有成理而不说”,万事万物有它已成的道理,不必言说。其实在建立社会坐标之外,再建立一种更为辽阔的宇宙坐标,我们的心就打开了。

文化是什么?开始我就说了是文而化之。在大西北,在新疆这样一个英雄豪情与柔美浪漫并重的地方,我们还不能文而化之吗?我们把这个地方的风情文化跟中国的传统经验都融入到自己生命的时候,在大学完成一件大事,给自己生命一个大承诺,让自己有眼界、有胸怀、有担当、有自己的道义。这样的一种大忠、大勇、大德、大义是在大学里应该培养起来的。所有文化之间,只要一个人能够融会贯通,你就会发现它们都不冲突。你说西部的这种风情文化跟中国的传统经验就冲突吗?有些冲突是人为的一种隔阂。当你以生命融入作为载体的时候,这一切都融注到你的心里了。

我很喜欢苏东坡的词,“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我觉得这应该是中国人的素描像。所谓“一点浩然气”,指的是人安静的时候,心中有浩然正气,眉宇轩昂;所谓千里快哉风,是人动起来,在行动的时候,快意人生,驰走千里。也就是我们不要在静的时候嘀嘀咕咕、动的时候拖泥带水。怎样才能做这样一种静含一点浩然气、动如千里快哉风的中国人呢?这靠文化入心、入怀,滋养生命。当儒道释融合在一个人的生命之中,它能给我们什么承诺呢?它不能改变地震、海啸、泥石流这些自然灾害,也不能拯救金融危机、诚信危机,其实文化是让我们面对这一切的时候,内心有一个信念,从我们自己开始,让不如意的现实,一点一点变好。我们要以儒家为大地,在大地上才能行走踏实;要以道家为长空,才能逍遥似神仙;最后要以佛家为内心,联系心灵与生命。不管面对未来多少有限年华,我们都能够活得从容不迫,都能够活得眉宇轩昂,能够在这样的长天大地之间,确立一个文化人格的自我,有承诺、有担当。

参考文献:

[1](魏)王弼,(晋)韩康伯.周易注[M].宋抚州公使库刻本.[2] 于丹.于丹《论语》心得[M].北京:中华书局,202_.[3] 于丹.于丹《庄子》心得[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2_.

第四篇:于丹演讲稿

于丹:灾难中看到空前规模的人性与信念

首先要祝贺202_品牌中国的女性高峰论坛在这里举行。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姐妹,今天是一个周末,非常高兴中国女界的很多精英,来自于各个领域中的女性领军人物,在今天能够齐聚一堂。我一直在想女性的力量在中国,在这个时代中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力量?就在当下它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意义?

其实无论在什么样的庆典上,在最近这两周之内,我们一直不能回避一个沉重的话题,就是目前还不能算完全结束的汶川的大地震,这是中国的头等大事,我们每一个人现在都在这个救灾的过程中。这一次的地震从地理方位上来讲,大家都知道了汶川这个名词,但是从精神世界上来讲,我想震中在每一个人的心底,可以说我们每一个人都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情感大地震,我们从来没有为陌生人流过那么多的眼泪,我们从来没有体会到生命中有那么多撕心裂肺的痛楚。

到目前为止,伤亡的数字还不是最后的截止,但某种意义上来讲,我想这一次每一个中国人都受伤了。通过电视媒体、报纸媒体,我们每天在关注着灾情,每一个人都不会无动于衷。所以大家还记得,5月12号是一个星期一,5月11号恰恰是202_年的“母亲节”。

今天,面对各位姐妹,我想我们都是以做母亲的心和做女儿的心来面对这样一场天灾,可以说有好多好多母亲,桌子上的康乃馨还没有开凋谢,她们就永远地失去了她们的孩子,这就是我们面前所面临的大震。这十多天,我想我们看见了什么呢?在今天我们在探讨品牌中国中女性力量的时候,应该说就在这场大震中,我们面对的是空前规模的灾难,但我们也看见了空前规模的人性的信念与力量。

我想各位姐妹都会知道一个名字,一个普普通通的北川农行的一个女职员的名字,龚天秀,其实在大震的时候她跟她的丈夫在家里被一下埋在瓦砾堆中,她丈夫一直跟她说,我们俩要是有一个人出去,就一定把孩子看好。她丈夫当时受了重伤,所以她丈夫说你出去要把娃看严一点儿,要让他走正道。他们惟一的儿子其实已经大学毕业,已经走上工作岗位了,但是这个母亲还是不放心,在大震里面埋在地下瓦砾堆里,她惟一的心愿就是她还是母亲,她还要看着孩子走更多的正道,做一个更好的人。然后她感受到她的丈夫就在她身边死去,很短很短的时间内她丈夫的身体就冷却了。那个时候北川还没有人来救援,就在黑暗中她对自己说的信念,就是我一定要活着出去。

她自己的右腿是被楼板给死死的压在底下的,当她丈夫去世以后她一个人困在那里,很多时候她觉得已经没有力量了,要昏死过去了。在这个时候她就抓起了一些碎的瓦片拼命地砸自己右腿上的伤口,把血流出来,她自己喝自己的血,喝得有一点力气了她继续喊,喊晕了就再砸开自己的右腿,再喝自己的血。她是在73小时以后才听到有人救援的声音,就因为她一直在挣扎,一直在喊,所 以上边给她递下来两瓶矿泉水,说你一定要挺住,我们一定会来救你。救援的大军到了,在这个地上预制板上钻开了一个洞,但是要想把这里打开救她出来不可能了,那会引起更大的塌方。所以大家跟她讲,你能不能自己爬出来?她说可以,你们把锯子给我。递给她锯子以后,她过了一会儿,她问大家能不能把剪子给她?她的儿子其实当天从成都赶回了北川,就蹲在那里,他一直以为妈妈要剪衣服。其实龚天秀是用右手摸索着锯断了自己的右腿,她用锯子锯了以后还有一根筋断不了,她就用剪子把那根筋给剪断。

她获救之后有很多媒体问她,你为什么有这样的力量,你怎么能做得到?她说如果没有我的娃在外边,我就真想死在里边算了,她说我从结婚到现在我就没有一个人睡过觉,她是一个害怕天黑的人。她说这个孩子已经长大了,但是只要有母亲的眼睛在,对他就是一种鞭策和提醒,她说要不是有这种信念的话,我早就想死在里边了。

我们大家都看过很多好莱坞的灾难大片,大家想一想在好莱坞那些编剧中,既使是获奥斯卡大奖的那些最惊心动魄,虚构出来,用高科技做出来的那些灾难大片中,我们见到过如此惨烈的情景吗?没有,虚幻的编剧永远想像不出来在真实的故事里,就在北川的这个农行有这样一位母亲。

大家其实还看见了这一次很多的教师,大家都知道一位老师向倩这个名字,这个柔弱的女子在整个楼房倒塌,来不及往外跑的时候,她用自己娇小的血肉之躯抗着预制板,护着她怀里的孩子,被砸成了三段。也许在这里我跟姐妹们说这个话题太沉重,但是我想这才是中国女性的力量。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多难兴邦。我们不会言苦难,苦难是一面放大镜,它固然放大了我们人在生命本质上的那种脆弱、无奈,但是它也放大了人心中的大爱、信念。其实大家都看到了这段时间的赈灾,我想有太多太多的女性,她们现在不再是以什么名牌的企业家,什么名人各式各样的身份,她们一个简单的身份,她们是母亲。

谢谢,我想这一次之所以各位姐妹我们觉得如此动心动容,就是在天灾中有太多太多天真烂漫的孩子,一瞬间我们就跟他们经历了生离死别。所以我说这一次的大灾每一个中国人都受伤,是因为让我们反省,在天灾来临的时候我们过去认为我们强大的这种文明科技,已经让我们到了有一点妄自尊大的程度,但是这一次我们知道,所有的生命在最后的时刻相互拯救,物质条件只是锦上添花,而人心中不泯灭的这种大爱和信念才是雪中送炭。

所以我在想,我们真的在这次灾难中,在救灾中,可以说我们每一个人都在完成生命的自救。我想我们每一个人其实都在审视生命,在反省自己,我们都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生命的涅盘。我们自己说起80后、90后的孩子,我们通常都是批评的口气,说这些孩子没责任心,说这些孩子贪图享乐,固然,平时我所看见的孩子们也是这样。但是大灾来了,也许就在前一天这些独生子女在宿舍里,还为谁先打一壶水,谁先占窗边最好的书桌还在告诉老师,哭哭啼啼,告诉老师。我这个书院有一个女孩子,她平时就是一个很计较 的孩子,老师们印象都是这个孩子特别计较,但是大灾第二点,她拿着几百块钱,有整有零,一堆钱,她说这是我所有的钱了,我把这些钱全捐出来。老师们收下来了,又过了四、五天,这孩子拿着整整一千块钱又来了,她说我再捐一次钱,这次所有的老师都拦着她,说你这么捐就没有生活费了,我们知道你家的情况,你捐过了,这个钱我们不能再要。这个孩子含着眼泪告诉我们,她说老师,这是这几天我没日没夜的给人家加班做家教挣的钱,这不是我的生活费,你们要相信,我挣出来这个钱就是为了捐的,你们必须收下。在那一刻我们真的觉得这个孩子长大了。我给学生去上课的时候,有一天我走进教室,我还没走到讲台上,哭上来几个女孩子,抱着我就哭,我说你们怎么了?孩子大哭着说,说我们刚从血站回来,血站现在不要血了,已经近乎饱和了,所以劝我们回来。我说对啊,那你们就等一等,那些孩子们哭着跟我说,老师,你们是大人,你们有工资,你们都捐钱了,我们没什么钱,我只有自己的这点热血,他们连血都不要,你说我还能做什么呢?(哽咽)

这就是我们眼中80后,甚至90后的孩子们说出来的话。所以我想我们不应该再对他们抱有成见。这些孩子过去不去做,是因为他们没有经历苦难,我这些天每天我的手机上大概都会收到学生几十条信息,有一个孩子他连续给我信息,因为他家是灾区的,他家是甘肃的,他说老师,这个时刻,我真想去抱抱帐篷里的爸爸、妈妈和我85岁的奶奶,他说但是和四川相比,我现在更想去汶川,我想去抱抱那些没了爸爸妈妈的孩子,我想去抱抱那些没了孩子的母亲,我们每一个人都在为中国待命,我们身后有强大的中国。

大家知道07级就意味着现在的一年级,一年级的孩子,我们那里孩子差不多都是89、90出生的,你说他们经历过什么呢?他们都是些娇滴滴的孩子,如果不是因为这次苦难他们会明白我的身后有强大的中国吗?说句不好听的话,以前在给他们上那种道德课、思想课的时候,如果老师要是说我们身后有强大的中国,孩子们脸上不笑,心里也是要偷偷讥笑,但现在从他们嘴里说出来了。因为那一刻当你能够体会到生命的痛楚,当你能够想到用鲜血救援的时候,你才会觉得每一个同胞的血肉连在一起那才是中国,所以咱们中国血肉相连。

请大家原谅,我大概这十多天来表现得一直很不职业化,我在各个媒体上,在上直播之前人家都给我准备纸巾,都来跟我说,于老师,你千万千万要冷静,但是我每次都哭得稀里哗啦,因为我觉得我们怎么样去面对灾后的重建呢?重建任重而道远,是一个漫长的历程,但是在此刻,我们能做的就是灾区的那些人,让他们知道那一批老师在以命换命的时候,我们在外面做不到,但我们可以以心换心,他们的身上在流着血,我们的眼睛在流着泪,他们有伤,但我们在疼。我想灾后重建,那些高楼大厦,立交桥,基础设施,是容易建起来的,但是我们是不是问问自己,我们的内心怎么样在这次灾后真正的去建立信念?我想这是全中国面临的一个命题。

大家都看见了,这一次的灾难中有太多太多的奇迹,我们过去说生命救援也就是72小时,但是80小时,100小时,120小时,140小时,我们都看见有生命活生生地被救出来,那里面当时还有61岁的老太太,你想还是能活着出来的,紧接着这个生命极限,还有196小时之后生还的人,这是什么?这是我们用医学,用科学都完全不能解释的现象,在他们的心里都会有龚天秀那样的信念,就是为爱,为责任活着。我想他们给我们挑战了人类生理极限上的一个极致目标,我们是不是可以挑战我们自己的心理极限?一个人的心理上也会有极限,那就是大爱无疆,信念无敌,是不是在我们心里?每一个人都问问自己,我能不能在这次涅盘中换来一生的力量,用这种力量再去爱更多的人。

我想这一次的大灾固然代价太大,但是如果被唤醒的中国人都能在修复生命的过程中找到我们心理的极限,那我想我们会有个未来。

所以我接到这个邀请很早,那个时候还没有地震,本来我接到王永秘书长的邀请,希望我到这里来是跟大家沟通中国传统文化的力量,但是我想我就在这次大灾中,我真正看见了人心中那种文化的力量是什么,它不是我们在酒会上,举着香槟酒杯一种谈资,一种时尚女性的话题,它也不是我们茶余饭后大家聊天的资本,文化其实就是我们生命深处一种信念和一种拯救的力量。可能很多人都看见了,这次在灾区,在那些倒塌的废墟里有孩子的歌声,孩子们在等待营救的时候居然还在唱歌,有的孩子被救出来的时候是在废墟中用手电筒和用手机屏幕的光在看书。过去这些孩子读书为什么?一说是为考试,人在废墟中读书还是为了考试,他仅仅是读书的时候会觉得能坚持,不寂寞,书中有力量。我想这些画面在我们成人世界里都会是动魄惊心的,让我们重新反省文化的力量。

什么是文化呢?中国古老的典籍《周易》上有这么一句话,叫做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所以多大意义上我们曲解了文化?我们今天说的文化更多的意义只是文化遗产,有些时候甚至是一些文化化石,我们以为那些发黄的典籍,那些残存的古画那才是文化,我想不然,我想我们每一个人生活的这个社会,我们现在就在一种文化生态之中。大震之后到今天,12天中我们能看见中国前所未有的一种精神力量,这种凝聚本身就是文而化着。

所以我想什么是文化的力量?让我们重新来面对文化的生态,相信我们每一个人这个时候精神上的那种重新的建构,大家用爱的凝聚完成这个社会上的一种信念,这就是文化,文化权利在大众手里,文化权利在每一个人手里,每一个人都可以用自己的生命热诚去阅读经典,每个人也都可以从经典中所秉承的力量再去关爱他人,这就是文化。

所以其实说到论语,今年是孔子诞辰2559年了,大家觉得那么古老的东西,大家觉得难懂吗?但是那里面又说了什么呢?我们看一看跟今天到底有多远呢?孔子说一个君子要有三个基本的道德,叫做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仁爱的人就很少会忧伤,智慧的人就很少会惑,勇敢的人就很少会恐惧。我们也许大震过后没有这么强烈的情绪,但它一直都在,怎么办?我们不能选择让世界上这些情绪根本不发生,我们能选择的就是用我们内心主观的力量去跟它形成抗衡,也就是说提升我们的仁智勇。这方面东西提升 了,你跟它就形成了抗衡,那种生命极限的力量就来自于这些。什么是仁智勇?

先说什么是仁?仁这一个字在论语中出现了109次,可以说是儒家思想核心中的核心,基石下的基石,我们今天怎么解读仁爱?老师回答就两个字,他说爱人,就是让你好好的发自内心的爱别人。学生接着又举例子,说博施予民,而济众,他说我做到这么大的范围,这么广的力度,我是一个仁人了吧?结果孔子否定了他,孔子说你说的那个境界太难了,那哪是人啊?那简直是圣了,他说尧和舜这样的圣贤也做不到这么高,一个真正内心有仁爱的普通大众,用不着你有那么高的位置去博施予民。孔子说了这样一段话,这说己欲利而利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获比。这话什么意思?己就是自己,己欲利而利人,我们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想安心立业,我们都想立起来,那就用立自己的心顺手搭一把,帮别人一起立起来,立住了以后不就想发达吗?己欲达而达人,我想发达,顺手也搭一把,帮别人一起发达起来。这在一个大震中表现得会特别清晰,跑出来的人总想着赶快再去多救几个人,因为在这样的一场天灾面前,不管你拿着什么样的名片,身上有什么头衔,穿着什么名牌服装,身后有多少资产,在天灾面前所有的生命都赤裸裸地暴露在苦难中,一切都是平等的。所以只有这点不死的仁爱之心,能多救一个就多救一个。能近取比,也就是说两者之间的对位叫做比,这里的能近取比,你只要能为他人多想想,自己觉得好的事情要自己给别人,推己及人,自己觉得不好的事情,就是孔子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觉得不好也不要加在别人身上,如果你能做到这些,这就是仁爱基本的道理,仁爱就这么简单,就是眼前人,身边事,当下去做,不需要你有多高的身份。

所以仁爱真正做出去以后,你能够把它化成一种行为,真正好的思想最终都会是一种行为,用行为的方式去完成这种见地。所以大家想一想,仁者可以不忧,就是因为你有更多的力量还能够帮助别人,你还能够让别人感受到你力量的一种扶持,所以会少掉忧伤,这就叫仁者不忧。

再说智者不惑,什么是惑?中文的字写得很有意思,上边是或者的或,下边是个心字,或者是什么?我们说买房子,或者买这块或者买那块,我们说买超市里面一个药膏、方便面,你都看到好多牌子,你要从中挑选,这就叫或者,就是你有多元选择,所以上边这个或者的或指客观世界给我们提供的很多很多选择。下面呢?下面有一颗心,如果上面纷繁的琳琅满目的或彼或此的选择把这颗心埋住了,或字就产生了,所以用智力提升你这种力量,让自己可以真正把它托起来。智者怎么做?学生问老师什么叫仁,老师回答叫爱人,学生又问什么是智,孔子说知人。也就是说这个世界上真正的大智慧,不是你了解天体物理,不是你懂得生物化学,而是你能够真正走近人心,你走近人心上的每一条纹路,顺着这些纹路触摸他的那些隐秘的欢喜和悲伤,你看得见他所有过往的历史以及他未来所憧憬的梦想,如果你能够感知这一切那你才是一个大智者。所以中国儒家所提倡的学生,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学问的价值在于对人间有力量,有作用,所以智者就是知人。怎么样才算是一个大智慧者?那就要辨明真伪是非,能够用自己的心真正去洞悉这个事项,有大仁大智的人,其实就是在当下能够去看到一些最朴素的东西能够珍惜。

所以孔子的学生问他这样一个智者有什么理想?学生们在一起畅谈理想谈到很好的时候,回过头来问老师,老师,你的人格理想是什么?孔子就淡淡的说了三句话,他说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老者安之,就是自己的老人因为有我都能安顿,朋友信之,因为有我,世间朋友可以有一份托付和信任,少者怀之,因为有我,年轻的孩子们觉得是一个榜样,可以追慕缅怀。就是这三条,这是圣贤人讲的,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当我们脱去各式各样的社会名分以后,作为一个自然人,其实谁都不能摆脱跟这三种人的关系。当我们为整个家国事业拼的时候,我们建功立业的时候,往往最对不起的就是这几个人。

所以其实我说,在这个女性论坛上,女性的力量永远是这个世界上柔软、温暖、韧性持久的一种力量,她不仅要在世界上开创辉煌,同时要完成这些伦理上的抚慰,不要忽略了这些亲人。所以你说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这又何尝不是我们每个人的理想?这才是大智。就说孔子说的老者安之,我们往往想给老人买个尽量好点的房子,有条件给他请个保姆,每个人寄点零花钱,这叫安了吗?但其实对一个老人的心来讲,更多的他是愿意看得见儿女,所以有一句话说得好,叫做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父母之年你不能不牢牢的记在自己的心里,你想起他这个年龄来,一方面你非常高兴,说我妈高寿,90了,老太太挺硬朗,但另一方面,你心里充满了恐惧,你得想他都八、九十了,去日不多,他好日子才能有几天,你在膝前敬孝的机会还能有几天,以这样一种畏惧之心,我们跟父母是没有账可赊的,想今天做就今天做,连明天都等不到,因为这个世界上有一种深刻的悲哀,叫做子欲养而亲不待。

我想经典的力量就是让我们更看到那些生命的本能,你看总是说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但这种提倡多了我就有点不以为然,我们怎么报纸上从来不提倡天下父母要好好疼爱孩子呢?因为我们觉得父母爱孩子,那是本能,那孩子爱父母怎么就变成美德了呢?怎么就一定需要万人提倡?我们看现在如果有孝顺的孩子,给父母捐肝捐肾,这些事情还是有的,可能媒体上长篇累牍,说这个孩子多么孝敬,但你去问天下妈妈,要是能给孩子捐心脏的话,一百个妈里头九十九个都愿意。

所以我一直在想,我们在今天经历这次大震的苦难之后,我想中国的日子不仅是一种富足的,辉煌的,而且是一种温暖的,朴素的,让我们朴素一点,回到这些亲情之中去珍惜当下,当下的光阴并不多,我们看见的那些远方的力量,但我们要有当下的起点。孔子说的这三种人我们能做到吗?真让老人得以安顿吗?真让朋友有一份觉得死生可托的信任吗?我们今天说起朋友来,你去数吧,但我要问你一个标准,有几个朋友你信得过?你去数?你突然会发现,数不出来几个,很少很少。朋友的品质不在于他身上的光环,而在 于你能死生可托,有一个信字就够了。

所以中国古人会说,君子之交淡如水。为什么水是好东西?我们大家想一想,今天这个时代比如说我们一会儿会看到有多少饮料,果汁,碳酸饮料,乳酸饮料,各式各样的东西,口感都不一样,这不都比水好喝啊?但是我们再换个角度想一想,什么好东西喝多了,最后你都想喝口水,而且什么东西喝多了,最后多少都有害。你看酒好吧?医生跟你说戒酒啊,喝多了伤肝,茶跟咖啡好啊,医生跟你说控制啊,喝多了你会失眠。但你看看医生怎么从来不让大家戒掉喝水呢?医生都跟你说一天几大杯白开水是必须的。水这个东西最廉价,最透明,没有任何添加物质,但是是人体必须的。

今天是一个富足豪奢的品牌时代,各位姐妹们,生活中不缺少奢侈品,但是我觉得在一个极度富足的时代中,仍然知道白开水是这个时代弥足珍贵的,是这个时代真正有大智慧者。所以我觉得也许有些苦难会呼唤我们返璞归真,我想一个好的生活,我也不排斥这种物质,我觉得大家都可以尽可以去品尝各式各样的酒,咖啡,茶,各种饮料,你都去品尝吧,但你要知道那些东西都是给你生命锦上添花的,而白开水是给你雪中送炭的。君子之交淡如水也是如此,你可以有各种朋友,但最后淡如水的那个朋友就是你可信的朋友,做一个让朋友能信任的人,这就是圣人的一个理性。

他还说少者怀之,我们都面临着自己的孩子,和很多年轻人,怀之是什么情感?就是经常没事就惦记着,人就想起来了,这叫怀之。也许有些人他的人格做得可以非常完美,这个完美的人是容易让孩子们产生敬重的,但是敬重不等于怀念,孩子们会想起来一些特别完美的人,觉得这个人高山仰止,我一辈子也赶不上他了,我非常非常佩服他,但是他会想我不会经常怀念他,不会经常想到这个人是多么多么温暖,温暖是什么?就是一个人不端架子,坦诚,他让他的心跟每一个人都是融合的,他在年轻人面前不会板起脸来说,你浪子回头吧,你现在走的正是弯路。他会跟年轻人以诚相待,让他们看见自己的脆弱缺点,然后坦荡光明陪伴他们一起成长。所以你看孔子的道德理想,不是让年轻的孩子少者养之,少者敬之,而是少者怀之,有时候在一个人的身后一种温暖绵长的怀念,比一种肃穆端庄的敬仰更宝贵。所以如果我们明白了这些道理,去珍惜朴素,也许智者不惑,你会少掉很多迷惑。

再说勇者不惧。今天需要勇敢,但勇敢更多的是一种在于内心的信念,什么是君子的勇敢?孔子曾经带他的学生去游学,大家在一个国家突然被包围了,孔子自己一个人在屋子里低着头弹琴,他的学生进来说,老师你还娱乐什么呢?孔子淡淡地说,子路,这个世界上有着不同的友爱,在水中穿行不必交融者,那是渔夫的勇敢,在陆地行走,不怕犀牛猛兽者那是猎人的勇敢,这个世界上还有一种勇敢,就是处变不惊,能够做到泰山崩于前而不顺,用自己的信念渡过风险,去迎接一个光明的结局,这种勇敢叫做君子的勇敢。

所以其实我们今天所说的勇者不惧,内心需要这种君子的勇敢。一个人坦然了才有这样的勇敢,一个人这样的勇敢是能够让他有所坚持。有的时候仁智勇是在一个层面上发生作用的,比如我今 天看到有很多大的企业家,大的团队领导,像刚才杨总这样的大的企业家,大家可能都面临到用人,我用什么人呢?关于智和勇孔子和子路有这么一段对话,子路问老师,老师,现在如果让你带兵打仗,你选谁啊?你得选个特勇敢的人吧?结果孔子跟他说,暴虎冯河,死而无悔吾不用。就是像武松似的赤手空拳就能打老虎,这叫暴虎,冯河就是没有船没有桥,拍着胸脯说我赶过去,孔子断然地说,吾不用。为什么?因为这个时代我们需要的是用理性保障完成的人,而不是拍着胸脯空下军令状的人,那你说孔子用什么人?孔子接着说,临事而惧,后谋而成者,我用这样的人。先来说临事而惧,就是面临一个领导托给你的事情,自己内心多少得知道有点惧怕,说明你在意。大家会说不是提倡勇敢无惧吗?怎么还有点惧呢?大家要知道,我们说的无惧勇敢,是君子的勇敢,君子的勇敢是要带着智慧去审时度势规避风险的,他要是不知道害怕,大家想想这个世界上不知道害怕的人是让别人最害怕的,你要是家里团队里有一个什么都不怕的人,那你就成天得给他收拾篓子,所以临事而惧,说明你在乎这件事,你想想你小时候高考的时候总知道惧吧,你约会你一个特别喜欢的人的时候,你总得有点紧张吧,这都叫临事而惧,就是你太在乎这件事心里就会有点紧张。

所以如果有一个人听都没听完,先拍胸脯,您放心,包在我身上,另外一个人说,您先说,我记下,我拿出来一个可操作的方案,看看能不能做,您放心,一定是第二个人更可怕,因为他知道这件事情大,所以他要去做调研。临事而惧,没有告诉你惧到这件事不做了,孔子后四个字叫好谋而成,好好地运用你的智慧去谋划,最终把它完成。所以这叫临事而惧,好谋而成。用我们今天的话,这就叫低调做人,高调做事,做人的时候别轻易拍胸脯,高调做事,坚持无悔地把它做成了,孔子说,我要是用就用这样的人。

(鼓掌)

谢谢大家的掌声,我想这个掌声是给孔子的。

(鼓掌)

因为大家会觉得他告诉我们的这个能用和不能用的人就在今天我们的身边,其实这就是圣贤的力量。圣贤的力量实际上我们当然要说,202_多年前的东西有很多已经过时了,但只要我们认真用心去体会,有些就在当下。像我们刚才说的这种仁者可以不忧,智者可以不惑,勇者可以不惧,其实今天这么宝贵的一个时间,我不是光想跟姐妹们谈儒家文化,还要说说道家。很多人都知道我讲论语,其实我讲庄子的时候用的篇幅更多,道家是什么?道家教我们的是从宇宙的视点看现实。一个人这一生要以担当天下作为责任,到死才算完,这责任还不重吗?道路还不远吗?这就是儒家给我们的东西。为什么现在还要说说道家?

因为今天能够来到这里的各位姐妹都是社会精英,这个阶层上往往有一种悲哀,就是我们承诺了太多太多社会责任,但有很多人发现我们牺牲了作为人,或者作为女人的幸福,觉得我没有这个时间呵护自己了,没有精力去照顾家人了,所以有些成功显得很苍凉。这个时候我们觉得我们需要道家来看,道家是在提倡一种让我们的 身心辽阔,在宇宙自然中你去感受很多的道理,所以道家给了我们一种大的胸怀和境界。大家可能不熟悉庄子别的文章,但起码大家都知道逍遥游,逍遥游写了个什么意向?他说北海里有一种大鱼叫鯤,这鯤有多大谁也不知道,当海上风起的时候它又特别辽阔,它的翅膀就好象是天边的云彩一样,没有任何力量能阻拦它,它的目标是从北海飞到南海,就是把整个人间世界,沧海桑田都超越了,这就是这个大鸟,整个苍天在它的背上,它在九万里高空之上,它生命的使命和信念,它要去做大事。这个意向其实很让我激动,因为一个女人要在世间做事,胸怀不大是做不了的,你总要遇到种种的障碍坎坷,有时候比男人还多,你还要遇到很多的议论和计较,你说大鹏鸟做事的时候不遇到别人议论它吗?地上有一堆小型飞行物一直在议论它,比如说斑鸠,比如说麻雀,这堆小东西就扎堆,扎到一起自己陶醉于自己的飞翔,说你看,咱也会飞,我一扑腾飞机就飞起来了,撞在榆树上我就掉地上了,有时候那么高都飞不了,飞不了没关系,小鸟说我咱们就在蒿子秆里翱翔吧,这翱翔就是飞翔的极致了,然后他们就指着大鹏鸟说,它那么傻,去哪里去啊,真不理解!

各位做大事的姐妹,做到一点小坎坷,小议论的时候,你就要想想没有一个大鹏鸟扎到草堆里跟麻雀打一架再飞的。

所以其实一个人如果志向远大,你知道你真正的目标,真正为这个民族,为这个国家,为了所有你要帮助的人你要做大事的话,你不会陷入那种小的纠纷计较,用这样的心去面对你的事业和目标,要相信以女性的魅力,以母亲的能力,应该比男人更强。

(鼓掌)

谢谢,我看见下边有好多男同胞在给我们鼓掌,谢谢。

(鼓掌)

所以其实女人要有大目标,但女人有大目标不是说就让你活成男人婆,我觉得一个女人理想的境界是有大女人胸怀,小女人情趣,胸怀要大,你用这样的大格局在世界上才能做事,但女人的情趣要小,这种大与小结合在一起才是真理。所以我想看一点道家的东西,它让我们生命辽阔,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这个世界上真正的美丽都是不必言说的,怎么还给我延时?我不是时间快到了?

(鼓掌)

谢谢,不好意思。天地的大美不言,就是说我们现在能看见的这些美丽的衣裳,美丽的化妆品,舞台上欣赏美丽的话剧,歌剧,看见美丽的画卷,所有这一切都不是志美,这都是人工之美,天地的大美是不言说的,它沉默。所以我想女性的生活应该有很多时候是一种自然的生活,就是融合进自然,所以中国古人说听琴,一个好的音乐家是一拨琴弦,整个山峦给它波动。如果我们真会体现这种是大美不言在自然中,四时有明法而不议,就是四季有明明白白的法则,这事不用拿出来议论,这里面有明白的法责,我们只能去遵循,但我们人懂得吗?我周围就接触很多很多精英女性朋友,比如说每天的社交活动,从下午开始,然后开始工作了,工作压力大,抽烟,喝浓咖啡,可算是晚上11点加班完了,还要大家一起出去 吃夜宵,吃到12点多觉得不能马上睡觉,还要减肥,然后大家再出去泡吧,泡到夜里三点多,说出黑眼圈了,再做面膜,第二天早上起来早餐午餐合一顿,然后吃一大把维生素吧,又开始出去应酬。其实我自己也做不到,这也是我的一个愿望,就是过一种朴实而健康的生活,让我们去珍惜那些像白开水一样最朴素的方式。我们今天都处在一个很异化很悖论的时代,有时候为了工作,有时候为了自己的社交,总会有这样一些违背四时明法的时候。接着还有一句话,万物有承理而不说,我觉得这三居华值得记住,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承理而不说。所以我们用心去缄默地体会沉浸的微笑,去体会到这些东西的时候,让我们的生活更健康。手机的段子上有一个段子,说现代人的生活就是先坐电梯,然后到几层楼上,再去那个楼上的健身房跑步机上跑步,现在酒桌上胡吃海斋,再吃一大堆的减肥药,然后该生孩子不生孩子,管自己的小狗叫儿子,我想这都跟我们现在的女性生活生活。说白了,就是说能爬楼梯的时候尽量爬爬楼梯,能饮食自然控制的时候就别借助药物,该当妈妈的时候就享受天伦之乐,这就是一种最自然的生活。

(鼓掌)

所以其实也许各位姐妹会觉得我今天没有给大家鼓多少劲,对于各位来讲,我们现在是要去燃起生命的力量和温暖,道家给我们的大美不言的是一片天空,我觉得人是要有自己坐标的,人在天地之中,在我看来儒家给我们的是一片土地,它让我们入世承担责任,作为一个社会的人去成为一个圣贤努力的方向,而道家给我们的是一片天空,他让我们的生命在自我实现以后再完成自我超越,心灵飞扬,做一个天空的神仙。所以六个字,叫神于天,圣于地。我想一个女人的生命也可以做到顶天立地。其实儒家与道家给我们的是什么?是我们的行为可以依托的种种坐标,这个世界充满了迷惑,但迷惑之后我们要有标准,我见过这样一个故事,说有一位哲学家,他每天苦思冥想一个哲学命题,人和世界是一个什么关系?有一天晚上他正在写自己的论文,他小儿子在旁边捣乱,他想打这孩子,就顺手拿了一本旧杂志,看见封底是一幅世界地图,他撕下来撕成碎片让这小孩去一边屋拼地图,还没过二十分钟这小孩就说爸爸,沾好了,爸爸很惊讶,全沾对了,他说你是怎么沾好的?这个后面有一个人的头,我按照这个人的像给沾好了。所以当一个人是正确的时候,这个世界一定是正确的。

不管世界再大,动荡风云再多,看清世界背面那个人的头像,看清我们自己生命的力量,当一个人正确的时候,我们就有未来,所以我想在今天在这里,让我们真正凝聚起自己的力量,从内心完成这种唤醒,祝福我们每一位姐妹,祝福中国,谢谢大家!

第五篇:于丹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朋友:

大家好,一岁流光马上就要过去,后天就迎来了新的年头,很高兴在这样一个岁月更迭最重要的时间和大家聚首。我们能够有这样一个仪式,以这样一个笃定的、从容的方式去面对流光走过生命,我想着是一种庆典,每一年的岁末是我们盘点的时候,是我们的内心充满了留恋、遗憾,也对未来充满了憧憬梦幻的时候,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面对岁末的心情是很复杂的,但是学习会给我们一份宁静的依托,学习让我们觉得不疲惫,不衰老,我们仍然有力量成长,我们可以给上一个总结,可以给下一个希望,特别是刚才我看见我们的吉祥物,这是羽扇纶巾的熊猫啊,它让我们会想起来,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那种三国时期英雄豪杰内心的儒雅与从容。

一个世纪会有她的伟大与辽阔,但是也会有同比的压力和迷茫,怎么样去面对一切的挑战,我们今天能够有一份羽扇纶巾的倜傥潇洒,去让我们眼前一一的风险灰飞烟灭吧,不揣冒昧做一个解释。

什么是中国的古典,古典是我们心中流淌的一种文化基因,如果你肯宁静下来去看,那你会知道它始终都在,它从未走远。我们之所以觉得古典远离,是因为我们自己难免有一种内心的浮躁。岁末这个时候我想起,杜甫说“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霄”。这是一份苍茫,越是到这个时候,阴阳催晚景,你会觉得流光怎么过的那么快呢,一天比一天短暂,刷刷的过去了,人在天涯心在天涯,红尘犹有未归人,有多少在这个世界上打拼的人,还有一种天涯的孤岑,觉得霜雪霁寒宵。

今天有很多朋友从各地赶到北京来的,北京欢迎大家的方式就是给了你们一个真正的冬天,这两天北京的温度基本上是在零度以下,这是中国的北方,四季分明,心中难免会有霜雪霁寒宵这样的一种仓冷,但是它也会给我们一种冷静中的信念。中国的道家庄子里面有一个著名的说法叫做“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 静乎”,所以大家想一想,我们在年末的时候,怎么可以面对学习,学习可以入心呢?先要把我们自己敞开,有一份宁静柔软而接纳的态度,所有的知识才能进的来。如果我们是喧嚣的,我们整个人被那种世界给我们各式各样的赞美充斥着,或者世界给我们的挑战和非议打击着,我们的内心充满了各式各样的贪欲,各式各样的惶惑,那样的一个人就像水流在湍急的冲撞着峭壁岩石时候一样满是飞沫。庄子说“水静犹明”,水其实是安静下来才会明澈,“而况精神”,何况人的精神呢?水当它飞流急瀑那样喧嚣的时候,它什么也照不见,水是能照见整个世界,但只在一个前提之下,就是它安安静静照见山川,照见万物,照见人心。而况精神,精神世界难道不如此吗?一个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从这个世界带给你种种的烦恼喧嚣中宁静下来,你的心是什么呢?庄子说“天地之鉴万物之镜也”,你的心就是天地之间最大的镜子,你能照见整个世界的规则,你能照见自己要去的方向,这就是中国文化的力量。

去年,今年,乃至明年,我把它叫做中国的大时段,202_,中国举办了一次史无前例,无与伦比的奥运会,但是它也经历了一次惨绝人寰,意想不到的大地震。这是中国的大年头,在这个年头中,中国呈现出的那种自信,无论我们以光荣的名义还是以苦难的名义,真正建立了中国社会的公民意识是在这一年,因为我们知道了一个词叫志愿者,为大地震去援助有志愿者,为奥运去服务加油还有志愿者,202_是中国的志愿者元年,这一年中国在世界上完成了一次精彩的亮相,他的脸上有坚定刚毅,有信念也有忧伤,他的身上披挂着奖牌,也有伤痕,这样一个中国面对世界亮相了!202_这是中国的六十年大庆,而这一年是全球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大家陷入深深的困惑之中的时候,中国出手了,中国不仅自己走过金融危机,用自己的手段完成了对这个灾难的化解,同时中国是持有美国国债最多的国家,中国在哥本哈根的大会上,以一种承担责任的形象站在了世界的前沿,作出我们节能减排的承诺,这一年,毋庸置疑,中国的话语权在上升!

我们就是在这样的岁末走在了一起,我永远不能忘记,这一年我去法兰克福参加书展的时候,我第一次看到欧洲如此古老巨大的机场挂满了中国字,而且和我们今天的颜色是一样的,方方正正的中国字,所以在主宾国宴请的会议上,中国才是这次书展真正的主宾!欢迎光临!

这都是我们在亲历的202_,202_就是以这样坚实的步伐终于走到了岁末的第二天,我们再次聚首,翻过明天以后的后天是什么年头呢?202_世博会在上海举行,从奥运到世博,三年,这是中国的大时段,这不是中国给世界完成一次自己家底的呈现,而是中国人为世界承办的博览会,世界各国人来到中国,已经不简简单单。如果说奥运大家还来做客,完成一场比赛,这一次客人居留的时间很长,他们会从202_年的五一一直持续到半年以上,整个202_中国是世界的主场,中国人能够呈现什么呢?我们要呈现的不仅仅是展馆与展台,我们最可以呈现的是中国人的态度。所以世博论坛在东京召开第一场的时候,主持人问我你希望在中国馆,大家看到的最多的中国的象征会是什么?当时我的脑子里迅速的划过中国的戏剧脸谱啊、扇子、刺绣啊各式各样中国的东西,但是我给他的答案,我说如果只让我选一样,那是中国人的笑容。因为我相信,我们呈现任何物化的东西,都不如我们发自内心的微笑,这不是一种礼貌性的微笑,更不是一种职业性的微笑,它是中国人的内心流露到脸上的一种信念和幸福。我们用这种幸福去跟世界对话的时候,一个缄默的微笑也许胜过很多言语,因为它是一种内心态度的流露。

所以我说从202_-202_在岁月更迭之中,文化帮助了我们什么呢?传统的文化,不能阻止地震和海啸的发生,它也不能推迟金融危机的来临,文化唯一可以做的事情,是帮助我们面对这一切,建立内心的态度,建立一种生命修复的能力,建立一种信念与价值,让我们信任爱与善良,信任这个世界上永恒的那些美好,并且有能力去做,去感染他人,把这种态度传递出去,这就是中国文化能对我们做的最好的事情!

什么是中国的智慧?我们怎么样在一个仓皇的时代中,保持着自己的气定神闲呢?要先说说中国人跟这个世界的关联,尽管窗外是寒风凛凛,每个人都想着跑进这个温暖如春的房间,但是我们仍然不能忽略人与自然之间那种深刻的关联。中国人最早讲的开天辟地的人是盘古,《三五历记》这本书上说“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盘古无非就是含在天地之间一团真气中的一个小人,但是他有力量跟着天与地同步成长,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一日九变。什么叫一日九变?九在中文中即言其多,一日之间,一个人的什么出现无穷无尽的变化,天长的很从容,地长得很悠闲,人并不因为天高地阔而感到生命渺小,盘古是保持着跟天地同步的节奏,他日长一丈,且一日九变,一天之中呈现出无穷无尽生命气象的变化。我想用这句话来祝福我们学习型中国,因为学习室使人生命出现变化最便捷的渠道,一个人的生命为什么要变化呢?一个小孩子无论是他自己还是家长都是对他充满信心,孩子是补钙的,因为他的身体骨骼在噌噌的成长发育着;孩子是学习的,因为他的精神大脑是被各式各样的知识撑起来迅速膨胀的,孩子无论从身体到心灵,每天都呈现出一种蒸蒸日上的成长,但是大人呢?人长大以后为什么会惧怕衰老,是因为我们有一些心理暗示不够好,中国人经常说“人过三十不学艺,人过四十天过午了,人过五六十说土埋半截子了”,这些话暗示我们自己“我可以停止成长了,我已经成长到了一个该歇歇的年龄了!”这句话表面看对人是解脱是放松,但是稍微深究一点,这是一种最大的悲哀,因为你放弃了自己成长的权利。一个人在自己放弃成长的时候,你就在这个意识出现的时候真正停顿了,你觉得这个世界新的知识是你三十以后可以不学的,你觉得新的知识新的机遇都是你四十以后抓不住的,当你有这样一个心理暗示的时候,你就真的落伍了。

我们都曾经见过那种欢心的天真的老爷爷老奶奶,他们七八十岁了,他们还热爱电脑,学习新的知识,他们还在读书,游历山川,他可能没有钱买一套豪宅,但是她三天两头买点花布把沙发套窗帘换换颜色换换位置,如果你面对这样一位老人,你会不由衷的感动吗?你会觉得他衰老停顿吗?你不备他对生活的热情和动手能力而激励吗?这就是成长,这就是一个人在24小时流光中所可以呈现出的一日九变!一息尚存不管今年您是68还是86,你有变化的愿望,你的生命在今天仍然是一日九变的!你还在成长你还在欢心蓬勃,岁月对这样的老人是无可奈何的,老人脸上流露出的天真和勇敢,那时穿越沧桑之后的透彻,那是一种真正的无忧无惧的坦然。所以在岁月更迭的时候我们来谈学习,因为学习不是我们生活中做谈资的那点炫耀的孔雀毛,它是我们的雪中送炭,它让我们面对流光的更迭,放下心中的忐忑,面对未来可以说一句“我还有成长的力量”,这就是学习的意味。盘古的气势,三万八千岁天地开辟,整整一万八千年,长到天和地分开了,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万八千年后,天数极高,地数极厚,盘古极长,大家说中国人的天地是怎么开辟的?它是被一个人顶天立地给撑开的,也就是说什么是人的坐标?----人在天地之间,要顶天立地,这个生命人格的气象才担的起成长!所以盘古长到那一刻,终于他与天地之间相互的成全。形容他的人格,《三五历记》上有六个字“神于天,圣于地”,也是中国人的写照。

圣于地,所谓地就是我们社会人格实现的地方,就是我们人际之间的交往,规则的认同,角色的实现和使命的担当。在这个社会化的进程中,在大地的组织结构里,人要像儒家所提倡的圣贤那样去担当使命。

简整理。。

塞外李悦 批评于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