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8号文库
坚持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编辑:烟雨蒙蒙 识别码:17-959021 8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3-23 18:03:46 来源:网络

第一篇:坚持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坚持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以水资源为例剖析中国在危机中的发展道路

202_年,国际金融危机呈现出进一步扩散和深化的态势,全球资本市场暴跌,没过经济复苏乏力,已陷入二次探底的危险境地,欧洲爆发主权债务危机,并在欧元区蔓延开来,新兴经济体(包括中国)也进入发展瓶颈。面对这种局势,在资源与环境方面,我们将如何面对,迎接挑战?

以往人们谈到环保时总是把它与经济发展和促进对立起来,认为环境保护只会加重经济发展的负担,特别是当经济面临困境的时候,人们往往首先考虑的是牺牲环境利益甚至环境安全来保证经济稳定和经济安全。从以抵御经济危机为善长的美国历史来看,罗斯福新政措施开创了以加大基本建设投资为应对危机手段的先河,小布什政府促进经济的作法是废止克林顿政府环保法案扩大企业开工率,虽然其卸任前做出改善环保形象的一些动作,但一遇到真正危机的来临,就顾不上环保而是把金钱大量投到银行和房地产业上。欧洲在环保上一直喊得震天响,但在应对全球经济危机时环保方面如何作为只能是噤若寒蝉。这表明人们至今还未摆脱环保与经济对立的思维定势。

面对不断恶化的国际和国内的经济环境,我们必须坚持走可持续发展战略,化危机为契机,在危机中促成产业升级,优化产业结构,为下一阶段的发展积蓄力量,做好准备。可持续发展是一种的新的发展思想和战略,目标是保证社会具有长期的持续性发展能力,确保环境、生态的安全和稳定的资源基础,避免社会、经期大起大落的波动。下面将以水资源发展为例进行分析。

我国的“水”存在两大主要问题:一是水资源短缺,二是水污染严重。我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人均淡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

4、在世界上名列110位,是全球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仅为900立方米,并且分布极不均衡。20世纪末,全国600多座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存在供水不足问题,其中比较严重的缺水城市达110个,全国城市缺水总量为60亿立方米。

据监测,全国废污水排放量由1980年的315亿吨增加到202_年的631亿吨。多数城市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污染,并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日趋严重的水污染不仅降低了水体的使用功能,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矛盾,而且还严重威胁到城市居民的饮水安全和健康。

为缓解严峻的水形势:一是节水优先。这主要体现在控制需求,创建节水型社会。在国家发展过程中,选择适当的发展项目,建立“有多少水办多少事”的理念,杜绝水资源浪费。同时需要采用良好的管理和技术手段,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积极发展节水的工业、农业技术,大力推广应用节水器具,发现并杜绝水的漏泄,包括用水器具及输水管网中的漏泄。二是治污为本。这要求我国的水污染防治战略应尽快实行调整,从末端治理转向源头控制和全过程控制。目前我国还有大量的工业企业仍然是粗放型的生产模式,工业废水处理并不理想,即便实现了达标排放,还是有大量的污染物排入了江河湖泊中,污染程度已经超过了河流湖泊自身的环境容量。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废水的排放量还要增长,污染物也会随着增加。如果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实行污染物排放的源头控制和全过程控制,污染物排放会有较大幅度的削减,工业生产也可以做到增产不增污。三是多渠道开源。这主要指开发非传统水资源。

在过去,为了提高供水能力主要着眼于传统水资源的开发即当地的地表水和地下水开发,当发现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和地表水逐渐枯竭后又想到远距离调水。远距离调水除了需要十分昂贵的基建投资和运行费用外,还有施工、管理等各方面的困难,同时生态影响是近年来人们关心的又一重要问题。

现在世界各国纷纷转向非传统水资源的开发。非传统水资源包括:雨水、再生的污废水、海水、空中水资源。据介绍,目前我国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只有60%,城市废水利用几乎没有。而以色列的城市废水利用达到90%,美国的洛杉矶也是利用处理过的城市废水浇灌绿地。城市废水的再利用不仅减少了污染,还可以缓解水资源紧张的矛盾。

另外,随着技术进步,海水淡化成本趋低,并且海水可以直接用作工业冷却用水和冲洗用水。香港很多公用卫生场所的冲洗就是采用海水。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国际金融危机发生至今已逾4年,危机的阴霾仍徘徊在地球上空,看不到其探底的尽头,无法断定人类何时能走出其影响。30年的粗放型已为我们积蓄了相当的力量,化危机为转机,借力发展,及时转变发展模式,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集约型社会,那样,中国才有可能在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才能早日实现社会主义。

第二篇:水资源与可持续发展论文

摘要:针对我国水资源短缺及水环境污染的现状,指出了以高效利用水资源和保护水环境 为基础的循环经济是实现我国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并积极探讨了以循环经济为核 心理念的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新模式。通过采取基于循环经济各种切实可行的有利措施和先进 技术,可以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发展,从而有效地解决水环境污染及水资源供需矛盾等问题。

关键词: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新模式

水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自然资源,也是人们生存、生活不可替代的生命源泉。但是目前全球一半的河流水量大幅减少或被严重污染,世界上80个国家占全球40%的人口严重缺水。水资源危机已经成为当今世界许多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建立循环型社会是 人类永续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循环经济的实质是以“3R”原则作为最重要的行动准则实现资源与能源的可持续利用。而人类对水资源的健康循环利用正是一切资源循环利用之首。创建水资源循环经济,是建立循环型社会所必需的基础。

水资源循环经济方式,即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构筑水资源循环圈,实现水资源的减量化、再使用和再循环。通过多渠道增水和综合采用各种节水措施,大幅度降低需水量,逐步形成循环经济与水循环的耦合关系,最终实现需水量的零增长目标。发展水资源循环经济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水资源循环经济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为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化工业发展道路以及全面建设可持续性经济发展社会的重要战略举措。发展水资源循环经济也是今后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指导思路,是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

一、建立节水型社会,提高水的利用效率与效益

建设节水型社会是解决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有效措施,节水型社会就是人们在生活和生产的全过程中具有节水意识和观念[7],在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各个环节,贯穿对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逐步杜绝用水的结构型、生产型、消费型浪费,使有限的水资源保障人民饮水安全和生产的供水;发挥更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合理安排生态用水,创造良好的水环境。

二、加强水的立法与水资源循环经济管理机制

要以立法的形式为发展循环经济铺平道路,用法律的手段为循环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依法促进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循环利用化等。根据循环经济的理念健立健全水资源开发利用与水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完善国家有关水环境保护和水资源综合利用的相关政策。建立水资源循环经济发展的政府激励机制及水资源循环经济评估体系,有效地评估水资源循环经济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三、推行清洁生产,循环利用经过处理的工业废水,加强农业节水

在各行各业促进形成循环型清洁生产;充分发挥城市污水收集管网设施,高效回收处理城市及工业污水,坚持城镇用水与工业用水相结合,实现再生水的循环利用,实现零排放;在城市中大力推广使用”中水”;大力推广家用节水器具的使用;实施农业节水灌溉,大力推广农业节水新措施,有效节约农业用水。

四、广开水源及跨流域调水

采用雨水储存,劣质水优化利用,海水淡化利用,拦截雨水回补地下水,储备洪水变成生态水等各种方式广开水源;跨流域调水在某种程度上也缓决了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的矛盾和水资源短缺的危机,南水北调工程不仅解决了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还成为优化农业资源合理配置的有效途径,也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维护了社会稳定,成为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

五、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和服务职能

发挥政府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作用,积极探索水资源循环经济新模式。政府是产业发展、产业结构整合和循环经济发展的推动者,发展循环经济需要体制、观念和制度的配套创新,政府要优先设计制度框架,明确水环境因素作为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生存要素的地位。同时政府要在发展循环经济中,明确各利益实体的权责,要兼顾效率与公平原则。在推进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即要充分发挥政府的服务职能,又要把循环经济发展与政府业绩考核相挂钩,为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坚强的体制后盾。

六、引入先进科学技术确保水资源循环经济发展

水资源领域发展循环经济,关键是要按照“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的原则,对水资源实行综合勘查、综合评价、综合开发、综合利用[9],鼓励和支持水资源的高效利用。通过引入先进科学技术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和污水、废水、中水利用,减少水资源的重复浪费,合理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绿色工业,加强节水技术在生活生产等各方面的应用。

根据我国水资源日益短缺的现状和未来的开发利用态势,发展循环经济能从根本上缓解我国水资源不断减少和水环境污染等问题,并且有利于我国社会经济的良性发展,有利于我国水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有利于我国水环境的保护。积极推进以循环经济为理念的水资源可 持续性发展新模式,是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和清洁生产乃至污水、废水低排放甚至零排放以及我国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水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我们的生产、生活、经济发展才能相得益彰、更加和谐发展,同时也为人类今后的生存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故发展水资源循环经济新模式具有深远意义和积极影响。参考文献:

[1]陈雄健,向来生.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对策[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202_,(9):14-16.[2]李兆前,齐建国.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综述[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2_,(9):20-22.[3]诸大建,朱 远.生态效率与循环经济[J].复旦学报,202_,(2):60-62.[4]冯之浚,论循环经济[J].福州大学学报,202_,(2):7-8.

第三篇:我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

我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

一.我国水资源的基本概况

我国水资源并不丰富,水资源总量约为28124亿m3,其中河川年平均总径流量约为27115亿m3,排在世界第6位,继巴西69500亿m3、前苏联65400亿m3、美国30560亿m3、加拿大29114亿m3和印尼28113亿m3之后。我国人均占有河川年径流量约2327m3,仅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美国人均占有量的1/6,前苏联人均占有量的1/8。世界人均占有年径流量最高的国家是加拿大,人均占有年径流量高达1493万m3,是我国人均占有年径流量的近64倍。

二.我国水资源特点

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的特征主要表现为:降水和河川径流的地区分布不均性水土资源组合很不平衡。北方水资源贫乏,南方水资源较丰富,南北相差悬殊。长江及其以南地区的流域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36.5%,却拥有占全国80.9%的水资源总量;西北内陆地区及额尔齐斯河流域面积占全国的33.5%,拥有的水资源量仅占全国的4.6%。按面积平均,北方的水资源量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据水利部水资源调查评价估算,我国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水资源量,最多的是西藏、四川、云南和广西等省区,年拥有的水资源量均在1800亿m3以上;宁夏、天津、上海、北京、山西、河北和甘肃等省市区,年拥有的水资源量均在280亿m3以下,宁夏最低,年水资源量仅10亿m3。作为水资源重要组成部分的地下水资源量的分布受地形及其主要补给来源——降水量的制约。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多山分布的国家,山丘区约占全国面积的69%,平原和盆地约占31%。地形特点是西高东低,定向山脉纵横交织,构成了我国地形的基本骨架。北方分布的大型平原和盆地成为地下水储存的良好场所。东西向排列的昆仑山—秦岭山脉,成为我国南北方的分界线,对地下水资源量的区域分布产生了深刻影响。正是地形上、降水上的分布差异性,使我国不仅在地表水资源上表现为南多北少的局面,而且地下水资源仍具有南方丰富、北方贫乏的空间分布特征。占全国总面积60%的北方地区,地下水天然资源量约260km/a,约占全国地下水天然资源量的30%,不足南方的1/2。而北方地下水开采资源约140km3/a,占全国地下水开采量的49%。特别是占全国约1/3面积的西北地区,水资源量仅有220kmm3/a,只占全国的8%,地下水天然资源量和开采资源量分别为110km3/a和30km3/a,均占全国地下水天然资源量和开采资源量的13%。而东南及中南地区,面积仅占全国的13%,但水资源量占全国的38%,地下水天然资源量和开采资源量分别为260km3/a和26km3/a,均约占全国地下水天然资源量和开采资源量的330%。南、北地区在地下水资源量上的差异十分明显。国水资源受降水影响,其时间分布具有年内、年际变化大,枯水年和丰水年连续发生的特点。许多河流发生过3~8a的连丰、连枯期,如黄河在1922~1932年连续11年枯水,1943~1951年连续9年丰水。我国最大年降水量与最小年降水量之间相差悬殊。南方地区最大年降水量一般是最小年降水量的2~4倍,北方地区则达3~6倍。长江以南地区由南往北雨季为3~6月至4~7月,降水量占全年的50%~60%。长江以北地区雨季为6~9月,降水量占全年的70%~80%。水资源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不均,不仅是我国经常发生季节性缺水,而且是许多河流发生灾难性水环境问题的原因。水资源的上述特点,导致我国国土的大部分地区都出现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问题,并成为制约21世纪中国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认识我国水资源特点,有效地加以调控和保护,以促进水资源与人口、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是解决21世纪我国水问题的关键。我国水资源空间上分布的不平衡性与全国的人口和耕地分布上的差异性,构成了水资源与人口和耕地不匹配的基本特征。北方地区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2/5强,但水资源占有量不足全国水资源总量的1/5;南方地区人口占全国的3/5,而水资源量为全国的4/5。北方地区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为1127m3,仅为南方地区人均的1/3。在全国人均水量不足1000m3的10个省区中,北方地区占了8个,而且主要集中在华北区;在全国人均水量超过2000m3的13个省区中,南方地区占了10个,而北方地区只有3个;人均水量在1000~2000m3的6个省区中,南、北两方各有3个。在南、北两地区中,北方地区的华北区人口稠密,其人口占全国的26%,但水资源量仅占全国的6%,人均水量仅为556m3,只有西北区的1/5和东北区的1/3强,不足全国人均的1/4,因此该区目前已成为全国缺水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南方地区的西南区人口不足全国的20%,而水资源量却占全国的46%,全区人均水量高达5722m3,是华北区的10倍。方地区耕地面积占全国耕地面积的3/5,而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的1/5;相反,南方地区耕地面积占全国的2/5,而水资源量却占全国的4/5。南方地区耕地水量28695m3/hm2,而北方地区只有9465m3/hm2,前者是后者的3倍。在全国耕地水量不足1500m3/hmm2的15个省区中,北方地区占了13个;耕地水量超过30000m3/hm3的11个省区中,北方地区仅有1个;耕地水量为15000~30000m3/hm2的有3个省区,北方地区占了1个。综上所述,我国水资源与人口和耕地组合状况很不理想。尤其是北方地区耕地资源和人口稠密,而水资源占有量低,同时,稠密的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大量的污染物,造成有限的水资源质量下降。可见水资源是我国许多地区今后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应全面深入开展水资源优化配置和水资源保护规划的研究工作,确保社会经济对水资源的需求。根据我国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总目标和水资源供求发展态势,今后我国主要面临着以下几方面水资源问题。由于人口持续增长和经济高速发展,工农业和人民生活用水将持续增加,使目前存在的水资源供求矛盾更趋激化。其主要表现为: a.供求总量更加不平衡,需水量增长速度超过可供水量的增长速度,供水状况趋于恶化;

b.北方地区和沿海工业发达地区等地域性水资源供求矛盾日趋恶化,将严重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

c.巨大的人口压力对发展耕地灌溉事业提出更加紧迫的要求,而工业城市将是增加用水量的主要部门。用水量骤增,将对农业灌溉用水构成严重的威胁,部门用水矛盾更加尖锐。据预测,到21世纪30年代,在需水量实现零增长之前,全国需水总量将可能达到7000亿m3,比目前需水量要增加202_亿m3左右,平均需增加可供水量近100亿m3/a,这需要投入庞大的资金,要解决一系列复杂的社会环境问题,可见任务之艰巨。

三.我国水资源保护管理演化过程

中国的水资源保护问题是随着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社会进步逐步显露并被人们逐步深化认识的。20世纪30年代毛泽东同志提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对水利的性质和作用进行了基本定位;新中国成立不久,全国大修水库,当时主要任务是扩大灌溉面积,发展农业,解决粮食问题。以后,经济进一步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洪涝损失代价增大,防洪问题愈加突出,1991年淮河太湖大水、1998年三江大水,举国为之牵动,七大江河、大城市的防洪问题逐步被摆上更加重要的日程。202_年北方大旱,大面积农田受灾,许多城市发生水荒;同时,南方地区水质严重污染,全国水环境质量不断恶化,真正敲响了中国水资源短缺的警钟。此前,自20世纪70年代以后频繁出现的黄河断流令世人关注,90年代以来淮河、海河、辽河、太湖、滇池、巢湖等江河湖库多次发生水污染事故和蓝藻暴发,但当时的认识大部分还只是停留在现象上,没有深入到本质。近年来,一系列水资源问题促使人们从更深层次上开始思考水资源短缺和保护问题,思考水资源保护管理的体系。

我国水资源保护管理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大致以流域水资源保护局成立(20世纪80年代)前后为分界线,在此以前水资源保护隐含于传统的流域管理阶段;此后的阶段转向以水资源保护局为管理核心的现代型的流域管理阶段。

在前一阶段,我国流域管理的目标主要集中于流域水土保持,流域综合资源开发和宏观经济布局研究,流域水资源规划、工程开发与管理等,没有将水资源保护放到重要位置。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相当一段时间,我国是一个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国家,对流域水土保持、水库大坝和堤防等防洪设施建设、盐碱地改良、农业灌溉、水利水电建设等方面的工作特别重视。从1951年开始,治淮工程、治理海河流域工程、黄淮海盐碱地改良等成为流域管理工作的中心;从1980年开始研究小尺度流域管理,在黄河中游的黄土高原地区,长江中上游的嘉陵江、金沙江的毕节地区等重点开展了小流域治理研究和实践工作,进行了治理工程措施研究、小流域生态经济模式研究、小流域治理规划和治理效果的生态经济评价研究等。在大尺度流域管理研究方面,对以七大江河流域为主的全国大中河流流域资源开发、产业布局、流域经济合作等进行了大量研究,出版了大量的研究专著,为我国流域经济布局和综合规划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法指导。流域水资源管理方面,在这一阶段主要精力集中于水库大坝和大型灌区等水资源开发工程、城市及重点防洪区设施建设,以工程带管理为主,很少以管理指导工程。

流域水资源保护管理方面,由于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我国工业生产相对落后,污染物排放总量与水体环境容量相比,污染物排放总量较少,没有引起水环境质量恶化,水污染问题和水资源保护矛盾并不突出,因此,各流域均未重视水资源保护管理,基本没有专门的流域水资源保护管理机构。但在这一阶段,对于水资源保护管理的理论和技术研究工作还是十分重视的,以河海大学张书农教授、清华大学余常昭教授、长江水利委员会方子云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等老一代专家为代表,对污染物在江河湖库水体中迁移转化规律进行了系列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为第二阶段水资源保护管理工作的开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阶段为流域水资源保护综合管理阶段。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大量污染物质进入江河湖库,造成水环境质量迅速下降,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水资源保护日益迫切。为此,我国七大流域相继成立了水资源保护局,水资源保护真正成为我国流域管理的重要内容。

我国现阶段流域水资源保护局隶属于水利部和国家环保总局,行政管理直属于水利部。流域水资源保护局与地方政府的关系有两种类型:一种是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管理形式,该局直管黄河干流的水资源保护问题,支流由水资源保护局统一规划,地方政府直管。另一种是其它六大流域水资源保护局管理形式,这些局对流域水资源保护进行统一规划,管理采用分级方式,绝大多数江河湖库由地方政府直管,流域水资源保护局仅起审批和协调作用。近年来,随着水环境矛盾的日益突出和水污染事故的频繁发生,国务院对淮河、太湖、黄河、海河等流域编制的水污染防治规划进行了专门审批,要求流域机构和各级地方政府按照规划要求,切实加强水资源保护工作,实现水资源永续利用,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目前,正在进行的“全国水功能区划”和“全国水资源保护规划”工作,进一步强化了流域水资源保护局对水资源保护管理工作的作用。

四.国际水资源持续利用的基本概况 国外对水资源保护相当重视,将其纳入流域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的变化和人们认识的不断提高,流域管理突出表现为合理利用流域水资源,流域环境保护和流域生态系统建设等。流域管理的目的是充分发挥水土资源及其它自然资源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流域为单元,在全面规划的基础上,合理安排工、农、林、牧、副各业用水,因地制宜布设综合治理措施,对水土及其它自然资源进行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

五.我国应该怎样水资源持续利用

(一)以市场为导向,推进水利产业化进程 1.要确立水利的基础产业地位

所谓水利产业,是指那些以从事水的生产与供应以及与之相配套的生产部门。这是一个庞大的产业门类,它有自己特定的资源、资产、管理机构、服务对象和产业政策。据专家分析,其产业地位和产业远景并不亚于石油工业。仅供水一项,全球的年产值就可达4000 亿美元,相当于世界石油工业的40%,超出制药工业的1/3,且正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长。据此,业内人士认为,本世纪水利产业将成为“阳光产业”。

2.要制定合理的水价政策体系

长期以来,我国水价严重脱离价值规律,这不仅造成了水资源的浪费,而且使水利资金捉襟见肘,大多数水利设施因经费短缺而带病运行。为此,应根据不同的产业和用途合理确定水价,建立用水和超额累进收费制度,逐步实行分质供水,优质优价,使水价体现国家水利产业政策并得到合理的成本补偿,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水价机制。

3.要借鉴国外水费管理经验

发达国家在水资源资产化、商品化方面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如法国制定了“谁污染,谁交治理费”,“谁用水,谁花钱”的“以水养水”政策。对工农业等企业用水,地方公共水文管理局完全根据其污水排放量和废水污染程度收取费用;对个人家庭用水,则在水费中增加了污水处理等各项费用。在法国个人家庭支付的水费中,大约42%是使用自来水费,39%是污水处理费,13%是地方公共水文管理局管理费,5%是增值税,1%是国家引水发展基金。由于法国在水费收取中明确界定了其用途,这就使水价政策成为水资源产业政策的一部分为公众所普遍接受。

(二)以提高水利用率为核心,促进节水科技进步

1.大力推广农业节水新技术我国农业用水约为4000 亿m3,占全国水资源消耗总量的80%。但是,我国的农灌用水利用率只有25%~40%。因此,提高农灌用水利用率,便成为农业节水技术的关键之所在。在推广节水灌溉方面,以色列自20 世纪60 年代中期发明滴灌技术以来,农灌用水连续30 年稳定在13 亿m3,而产出却翻了5 番。针对我国农业节水科技的差距,专家呼吁:第一,我国农灌输水要进行渠道防渗,这将比不防渗土渠节水2/3。第二,要大力推广地下管道灌溉、喷灌、滴灌、微灌、渗灌技术,以提高用水效率。第三,要搞好水土保持,以减少河道径流,减少入河泥沙,把水土涵养、生态建设与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统一起来。

2.重视发展城市节水科技,注重开发高科技节水器具我国城市输水管网技术落后,管道老化,每年管网流失的水量占自来水管网供水的20%以上。以家庭水龙头为例,每年由于水龙头工艺落后,质量低劣而造成的滴漏浪费就达1 亿m3。采取陶瓷阀芯片的节水龙头比铸铁水龙头节水30%~50%。若采用磁水龙头或感应水龙头,则水龙头的滴漏问题便可以得到有效的遏制。大力开发中水技术。所谓中水,是指对一次用水经处理达到一定水质标准的再生水资源。如将中水用于冲厕、洗车、绿化等,可节约城市用水总量的40%。构建污水资源化体系。我国城市污水排放量与污水资源化工作存在明显反差,总体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不到40%,不及发达国家的一半。笔者认为,国家除在宏观上加快实施节水型经济结构调整、建设节水型城市经济体系外,在微观经济结构方面,应制定针对企业减污增水法规并加强监管。此外,还应积极推广并鼓励使用污水资源化高新技术(如膜法水处理技术等),以尽快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3.以高新技术为依托,加快新水源研究开发进程,重视空中水资源开发我国陆地上空水汽年累积量约为20 亿t 以上,其中6 万亿t 形成降水,除去蒸发,只有2.7 万亿t 形成地表径流。专家估计,若在已有降水的基础上,通过空中水资源的开发,每年再增加10%即6000 亿t 的降水,这些降水若有1/3 进入西北与华北,将会显著地缓解那里的缺水状况。为此,专家建议,国家应把开发空中水资源作为一项战略决策,加强雨水利用的研究开发,在雨水利用中引入高新技术,这是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的必由之路。加大海水淡化技术的产业化步伐,海水淡化技术在世界上业已成熟。全世界单台产量在1000t/ 日以上的淡化水日产量已达2300 万t。海水淡化系统的技术经济指标已为水资源短缺国家所普遍接受。我国海水淡化技术研究始于1958 年,到目前为止,反渗透法、多效蒸馏法、多级闪蒸法、低温压汽蒸馏法等技术在国内均有应用。经过多年的攻关,我国海水淡化技术已经成熟。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海水资源极其丰富,同时,我国西部有相当丰富的苦咸水资源,这就为我国发展海水淡化产业提供了前提和基础。

(三)以调整水污染防治战略为基础,加大水体污染治理力度

我国水污染灾害形成的主要原因首先是经济结构不合理,生产模式粗放,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关系处理失当。为此,水污染防治工作应从战略上作出调整。即应从末端治理转向源头控制;应从单纯的工业源污染治理转向面源污染和内源污染的统一综合治理;应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实行废水资源化利用等。

(四)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建立健全以取水许可为基础的国家水权制度 加强对水资源的统一管理,要尽快理顺水资源的管理体制,加强水资源的流域管理,协调好江河上下游、左右岸的关系,促进流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在完善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相结合的用水制度和取水许可制度的基础之上,逐级明晰取水许可总量,建立健全以取水许可为基础的国家水权制度。合理确定水价,充分发挥水价对用水的调节作用。建立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是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础。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等各个环节,采取综合有效的对策措施,实现永续利用,使水资源为我国本世纪可持续发展战略做出更大贡献。

五.结论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水资源问题日益加剧,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刻不容缓。要坚持“节流优先,治污为本,多渠道开源”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把节约用水放在首位,努力建设节水防污型社会,力求实现需水量零增长和污水量零排放,将水资源开发利用与水环境保护相协调,保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第四篇:浅析黄河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浅析黄河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黄河流域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黄河哺育了中华灿烂的古代文明。黄河流域自然资源丰富,是我国最大的能源和重化工基地,宁、蒙、汾渭河和黄淮海平原是我国主要的粮棉基地。黄河为中华儿女的生存的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但是随着沿黄城市工业化程度的提高,黄河流域污染已形成点源与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工业排放叠加、各种新旧污染与二次污染相互复合的形势,严重危害了黄河的健康发展。

1.可持续发展是黄河健康生命的必经之路

“可持续发展”一词,在国际上最早出现于1980年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盟、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联合发表的《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其实质是:人类在坚持经济、社会发展,满足自身需要的同时,维护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潜力,维护自然界能够长期提供良好的资源和环境条件,保障经济、社会和人类福利的增长有一个稳定的生态环境基础。水资源作为一种有限的、部分可再生的重要自然资源,不仅是生态环境的控制性因素,同时也是战略性经济资源,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和保障,直接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若没有可持续利用的水资源,就没有发展相关产业的物质基础,就更谈不上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进程中,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工农业、城乡生活、生态与环境等需水量不断增加,缺水问题日益突出,导致很多工业项目不能上马、农业灌溉保证率低等问题。日趋严重的水资源匮乏和水环境污染问题已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构成极大威胁。所以,要发展经济,提高人们生活水平,且要世世代代发展下去,除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别无选择。

2.影响黄河水资源利用中的不利因素

我国人口众多,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已经非常之少,在黄河流域,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人均的四分之一,单位耕地面积水资源量不足全国的五分之一。黄河流域降雨时空分布也记不均匀,全年降雨量的60%~70%集中在6月~9月份,对流域内农产品的种植有不利的影响。如今,黄河还面临污染加剧的趋势,其废水、污水排放大量增加,20世纪70年代后期为18.5亿吨/年,80年代增至21.7亿吨/年,90年代又增至32.6亿吨/年。目前,污水排放总量已经激增至40亿吨/年,每年化学需氧量的排放量是140万吨上下,氨氮的排放量每年是十三四万吨,分别超过了黄河水环境容量的1/3左右和2.5倍左右;主要污染物COD年排放量已占到

全国排放总量的13.3%;黄河五类、劣五类水质所占比重居高不下,因水质恶化而造成的事故时有发生。如此快速的增长已经危及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因此,如何保证黄河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促进黄河流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

3.黄河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3.1 倡导环境伦理,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发展

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就要使环境伦理的思想深入人心。人对自然界的行为方式和态度,直接影响着人类自身的利益,影响着人类的生存、进步和发展。因而,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重要的道德价值。当代环境道德作为协调人与自然生态环境关系的行为准则是人类自觉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道德保障。只有借助环境道德的“内在制裁”和“外部制约”,人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才具有坚实的道德心理基础和道德行为保证。以适宜的政策和法律体系为基准,要求相应的法律体系以生态本位的理念正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围绕“可持续发展”这一主题而确立立法原则,构建法律体系,健全基本规范,并对现行法规做出相应补充和调整,使其日臻完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在维护生态平衡而使人类自身从中受益的同时,必然会更新人们传统的伦理观念。

3.2 要实施节水措施,建设节水型和谐社会

3.2.1把农业灌溉作为节水的重点来抓

通过种植业结构调整,增加与降水量分布较适应的物。减少灌溉需水量。同时坚持因地制宜、形式多样、注重效益的原则,实行减少渠系输水损失与减少田问用水损失相结合,水利节水措施与农业节水措施相合,工程节水与管理节水相结合,全面提高用水效率和灌溉效益。调整产业结构,增强节水措施,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控制水稻种植面积,积极发展节水农业,对灌区进行改造,提高糟区的灌溉水利用系数,采取喷灌、管灌、膜灌等措施大力节水;严格限制耗水量大的项目建设,积极发展节水工业,加强工业用水管理,提高节水意识。

3.2.2大力提高工业节水水平

工业节水要从水资的承载力和可持续利用目标出发。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注重发展节水环保型产业。重点是限制高耗水产业,关闭资源消耗高而又污染严重的小型企业。与此同时,要推进生产行业节水技术改造,实现产业升级和传统产业的新型化。

3.2.3推进节水型城市建设

搞好公共建筑、生活小区、住宅的节水和中水回用,加大节水设备和器具的推广力度;要积极推动城市分质供水系统建设,使处理后的中水用于城市环境用水、绿化灌溉、工业冷却和清洁用水等,努力建立饮用水和非饮用水分开供应的体系和机制。

3.2.4完善节水政策体系建设

逐步提高水价和水资源费征收标准,充分发挥价格杠杆调节作用。要积极实行超计划、超定额用水累进加价制度。抓紧建立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明晰初始水权,进行初始用水权分配,合理确定各级各类用户的用水指标。建立水资源的宏观控制指标和微观定额指标二套指标体系,控制用水增长,提高水的利用效率,达到节水目标。

3.3 合理开发高效利用水资源

实现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查清我国地下水资源状况,科学地评价地下水资源条件。①要求经济社会发展布局要考虑地下水资源条件,严格实行用水管理,进行经济结构调整;② 要求在不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前提下,优化配置地下水资源,提高地下水资源的承载能力。③通过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的决策主张,利于引导生活、生产、生态用水趋于协调。④根据地下水资源承载能力和地下水环境承载能力的分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合理布局提出建议。

3.4 加强水资源保护

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加强水资源地保护严格工业废水达标排放,准确把握水环境的容量变化情况并有效控制各类环境污染物的排放总量。

加强城市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科学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减少点、面污染源;完善污水处理费的征收体制,加大污水处理力度。提高污水回收利用率;大幅度压缩高能耗、多污染传统产业,减少了对水环境的污染,大力发展高附加值市场需求旺盛的高新技术产业,达到经济、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在水资源紧缺地区,对一些污染重、耗水多的产品生产企业,通过排污标准对其进行限制,迫使其调整产业结构或进行技术攻关,达到防污、治污、节约用水的要求。以次从根本上解决水环境污染的问题,有力地促进黄河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第五篇:浅谈中国水资源的管理及可持续发展

浅谈中国水资源的管理及可持续发展

—基于淮河流域水资源的管理及可持续发展

摘要:水既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又是不可缺少且不可代替的特殊资源。没有水就没有生命,就没有文明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然而水资源是有限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必须要与水的供应相适应,不能无限制地开发利用水资源,更不能超越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因此,我们应该遵守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充分考虑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力。妥善处理水资源开发和保护的关系,防止人类活动对水的侵害。面对日益严重的水资源稀缺性和水需求扩张压力,使得水资源的管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成为摆在我国政府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鉴于此,本文仅以淮河流域为研究对象,针对其现状、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合理的水资源管理及可持续发展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淮河流域 水资源 管理 可持续发展

一、前言

水是人类生命的源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直接关系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着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环境恶化和生态破坏四大问题。我国是世界上13个贫水国之一,水资源分布极不平衡、水资源污染及相应的生态环境等问题非常严重。据水利部门检测,中国现有河流近二分之一的河段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十分之一的河段污染严重甚至已失去使用价值。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用水量大幅度增加,城市更加需要有高质量的水作保证。而到目前为止,全国600多个城市中,大约有一半以上城市缺水。其中黄淮海流域人口占全国的33.7%,但年人均水资源量却只有517 m3,已趋于国际上认可的水危机地区年平均500 m3的界限。其中淮河流域是中国主要的生产粮食产区之一,养育着中国近13%的人口,是各大流域中人口密度最大的流域,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淮河流域的水资源问题就是中国水资源问题的缩影。研究淮河流域的水资源问题对中国其他流域水资源的问题同样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二、淮河流域现状分析

(一)水资源概况

淮河流域曾经是中国十分富饶的地区。它地处我国中东部,介于长江和黄河

之间,位于东经112°~121°、北纬31°~36°之间,西起桐柏山,伏牛山,东临黄海,南以大别山、江淮丘陵、淮阳运河及泰运河南堤与长江流域分界,北以黄河南堤与黄河流域、山东半岛毗邻。流域面积约27万平方公里,跨湖北、河南、安徽、江苏、山东等5省40个地级市,全长约1000km,总落差约1000m,流域面积共计26.9万平方公里左右,是我国5大河流之一。其气候特征是夏热多雨、东寒晴燥、秋旱少雨,冷暖和旱涝的转变很突出。淮河流域水资源总量约为828.47亿m3,但其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21.4%,世界的6.8%。

(二)水资源主要问题

1、水资源过度开发,利用率低

据统计淮河流域水资源开发率已达到53%,超过了国际公认的合理限度40%,而且水资源开发利用难度加大,开发成本增加。前五十年间,水资源开发利用都是选择资源条件较好,投资少,见效快的先行进行建设,目前较容易开发的水资源大部分已经被开发利用,今后进行水资源开发配置不仅要受到较多自然条件的限制,且开发利用单方水所需要的建设资金也愈来愈多。这些都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加重了水旱灾害。地下水严重超采也会导致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在淮河流域,水资源的过度开发造成河湖干涸,下游甚至中游都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断流现象。

2、水资源供求矛盾加剧,资源性缺水形势严峻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对水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以及人们对水资源需求的不断增加还将导致用水量的进一步增长。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和人为的矛盾变得十分突出,更加剧了水资源的供求矛盾。

3、水资源生态环境恶化,水质性缺水范围扩大

近几年,全国废污水年排放量均超过600亿吨,并呈逐年增加的趋势。根据《中国水资源公报》,淮河流域已长期受到污染,水环境恶化和水质污染迅速发展,已到了极为严重的程度。1986年安徽省政府办法了《关于解决淮河污染问题的意见》,其中对重点污染源在必要时进行了强制性限产、停产的措施,并对沿淮14家重点企业进行了限期治理。202_年3月以来,企业超标排污现象有所抬头。省环保局会同有关部门开展了专项治理行动,下发《关于开展遏制污染反

弹专项治理的通知》。

淮河流域水资源短缺主要是由资源性缺水和污染性缺水两方面造成的。资源性短缺造成正常年份缺水量约33.2亿m3,枯水年份缺水量约104.8亿m3,特枯水年份缺水量约223.9亿m3。

4、水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作用逐渐增加

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污染将长期制约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必须坚持节约用水,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三)水资源污染状况

淮河流域每年因污染使100~300亿m3的水丧失或降低其使用功能。其主要河流水质较差,淮河以北的支流水质劣于V类水,淮河南部水质为II类。许多超V类水的河段重要河段己丧失了原有的使用功能。

淮河流域污染以有机污染为主,污染负荷主要来自纸浆生产和造纸业、酿造业等,这些工业生产的污染负荷占总量的70%,生活废水的负荷占30%,污排COD, BOD平均浓度大大超过了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二级标准。除了工业污染外,城市生活污水、乡镇小企业排污和农业化肥、农药等水水土流失也从不同程度上造成了流域的严重污染。

近年来,淮河水系的水质变化表现与河道流量密切相关。污染峰值总是出现在流量偏小的枯水季。在淮河水系中,淮河干流水质要比其支流水质好得多,但这些支流污染程度往往比干流要高好几倍。在众多支流中,尤以沙颖河污染最为严重。

三、建议对策

(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是在1980年被提出的。在可持续发展中,水资源兼有资源与环境的双重作用,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条件,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问题,其核心是提高用水效率,实现水资源的合理配置。一切与水有关的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保护等都是为了使水资源在促进社会、经济和环境发展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具体的管理及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节约用水是水资源持续利用的长久之策,也是解决我国缺水贫水的当务之急。我们应合理调整用水结构,大力普及现代节水技术,提高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应有效利用经济杠杆,促进水源保护和节水防污;应按照流域水资源规划,实施区域性的跨流域调水工程,解决区域性缺水问题。在坚持开源与节流并举的方针上,必须把节水放在首位,坚持以保护、节约水资源为中心的水利发展战略;紧抓农业节水,保障城市供水;以节水保供水,以供水促节水,城乡供水一体化,农村供水城市化。经验表明,从人类的利益和生存出发,依靠现代的科学技术保护和节约用水是保护、改善人类生存环境和缓解水危机的最现实和最有效的根本性措施。

在节约水的同时,要发挥水的综合功能,使有限的水资源发展出更大的效用,如污水再利用,废水资源化,利用天然降水,寻求水替代战略等等。

2、明晰产权,制定合理水价和排放标准

建立统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将宏观调控手段与经济激励手段有机结合起来,建立科学合理的水价体系和管理机制,大力推进水资源价格合理化改革是有效的解决途径。因此,要尽快建立科学的水价体系,实行定额管理、分类水价和阶梯式水价,加快水价体系相关问题的配套改革。

明晰产权、设定排放标准、排污收费、控制过量的排污对于治理水污染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于排放标准,要在衡量淮河自净容量的基础上制定限值。排放标准对于所有的排污者应该都是一样的,绝不能激励排污者去开发更好的污染治理技术。对于排放标准制度,在继续执行的同时要加强研究和完善。超标排放者应受到严厉的惩罚。

3、建立统一的流域水管理机构

淮河流域是由国家环保局、地方环保局和水利部门共同管理的。各地政府、国务院也参与淮河流域的污染治理。202_年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确立了流域管理和行政区域管理结合的体制,而这种体制被证明并没有改变各个部门共同管理流域的现状,淮河流域的治理管理效果仍然不佳。所以应成立一个产权属于国家的流域管理机构。首先,这个机构应该有足够的权力和一定的法律地位,能够全权负责淮河流域水资源的利用;其次,应该拥有淮河流域水资源的产权,利用相关法律对违规行为进行制裁;最后,这个机构本身是统一性、综合性的

权威机构,它对水资源的利用和水污染防治的相关命令以及决议的执行要得到确实保证。绝对要避免统一的机构成立后还出现管理间的不协调局面。

4、加强法制执行力度和宣传、教育

我国是一个法制国家,通过法制建设,构建与建设节水型社会相适应的制度保障体系是必然的选择。因此,应修改和完善现有的《水法》、《节水法》,并适当地增加相关新的法律法规。

此外,有些地方存在环保执法不严的现象,排污者可持续发展意识不强,在利益驱动下有违规排放现象,这些都导致淮河流域的污染治理进展缓慢,不能实现治理目标。因此,应该着力加强污水排放的有关法律制度建设。同时,治理淮河流域离不开公众的理解和支持,所以应该对广大人民群众、企业主、普通职工及环保工作者等应进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教育,并宣传国家环保方针、政策,使人们明白珍惜和有效利用水资源的迫切性。

以上这些对于淮河流域水资源的管理工作有着根本上的促进作用。

四、结束语

水是一种资源,取之于自然,用之于社会。由于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人类活动规模范围的不断扩大,水资源短缺与需求日益增长之间的矛盾日趋突出。人类依赖水而生存,水环境亦需要人类的保护而完成循环,两个方面是相互依存的。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离不开水利发挥的重要作用,水电是我国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水资源具有无温室气体排放、资源可再生等优点,是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能源资源。我们要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强落实水资源合理开发、高效利用、优化配置、节约保护及综合治理等工作。要从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和水资源开发利用三个方面统筹规划,进行水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水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请谨记:保护水环境、珍惜水资源就是在保护我们人类自己。

参考文献

1、王科、苟克宁。淮河流域水污染治理的思考[R]。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_,6(2):165-168。

2、马中。环境与资源经济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9。

3、张岳。中国水资源与可持续发展.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2_。

4、刘燕华、周宏春。中国资源环境形势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经济科学

出版社,202_,12。

5、夏军、黄国和、庞进武、左其亭。可持续水资源管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2_,7。

6、宋建军、张庆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水资源保障[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2_,8。

7、李雪松。中国水资源制度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2_,3.。

8、陈震。水环境科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2_,4。

9、马光。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2_,7。

10、王浩。中国可持续发展总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2_,2。

11、宋国君、谭炳卿。中国淮河流域水环境保护政策评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_,5。

坚持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TOP